民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3-14 00: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舞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舞蹈

篇1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

民族舞蹈的传承一直都是各国舞蹈艺术家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显得突出和紧迫。尽管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先后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并了一些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政策法规,加强了继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工作。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舞蹈家也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条件中,竭心尽力地投身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事业。然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的舞蹈艺术家们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理论滞后、资金短缺、人才不济、设备落后等诸多困扰。由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舞蹈文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舞蹈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对其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学术地位、艺术价值。因此,如何科学把握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问题,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和紧迫。

1.民族舞蹈特性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佳的传播载体,舞蹈艺术把人的希望、观念、精神自然地整合成多种文化因素,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程式,即会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贯穿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但舞蹈文化的根可讨、貌可视,在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及民族性等特性。

2.民族舞蹈传承意义

在艺术的舞台上,民族民间舞大放异彩。如果没有民族民间舞那么就如“三月不知肉味”一样。民族民间舞用动人的舞姿,优美的音乐打动人心。少数民族民间舞源远流长,节日中的情节舞与情绪舞最为普遍的。一般场面巨大,人数众多,欢快热烈,反映着人们内心需要与精神寄托,民族民间舞充满生命的活力。舞蹈语言丰富多姿,风格多样,艺术舞台上因为有了民族民间舞而显得生气盎然,在新时代社会的建设中,传承民族民间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民间舞是各族人民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艰苦创造的非常宝贵的遗产。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舞蹈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形式上做相应的改变,要求传统民族民间舞完全与时代接轨,是不切实际的。又因民族艺术辐射力比较薄弱,一般多在某个地域发展,民族民间舞要发展,必须善于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汲取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的发展的基石,在继承民族民间舞时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一是以继承为借口,对传统民族舞蹈否定,用虚的思想来对待民族民间舞;二是一律肯定,保守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是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并肩的,在很多舞蹈中都以模仿生活状态为主。继承的目的是发展,而不是将民族民间舞变为背上的因袭重负,也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固步自封,更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因循守旧。当时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一个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传承与发展创新双管齐下,创新己经成为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

3.民族舞蹈传承方法

3.1普及性传承。民族舞蹈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最终的传承也要靠群众。民族舞蹈的表演者要深入到乡村和社区中,建立广泛的少数民族舞蹈活动场所;舞蹈文化艺术下乡活动,能够很好的促进民族舞蹈的推广工作;通过开展艺术课程,在学校普及民族舞蹈知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推广工作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而的发展,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3.2产业化经营道路。民族舞蹈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是指将民族舞蹈的经营与发展推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舞蹈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在市场竞争中检验民族舞蹈的实力,将创作收益与市场反应相结合,彻底实现产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道路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民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在潜力,以市场作为试金石,使民族舞蹈在市场的考验中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3.3政策保障。在民族舞蹈方而现有的政策包括:建立民族文艺团和文化研究机构;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举办全国性的文艺汇演、评奖、比赛、展览、观摩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这些政策内容构筑了民族舞蹈发展的基础,并在实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民族舞蹈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政策构筑新的支撑体系。依据民族舞蹈传承的规划,国家政策目前需要对民族舞蹈的经营道路给子引导,从政策上倡导产业化和国际化经营方式,以此带动教育、机构、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的一系列发展,实现各个发展环节的有机结合。另外,国家需要从政策方而给予民族舞蹈创新经营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便满足其在创新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研究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方而的资金需求,帮助其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新的飞跃。政策体系的支持能够从宏观上发挥引导作用,并且加速民族舞蹈传承的发展。

3.4强化文化传承。民族舞蹈“传承”,从本质上分析,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化的本体、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发展三者鼎立,拧成统一的整体文化通过文化传播达到文化的发展传播促进文化的整合、文化积淀、文化增值、文化变迁。舞蹈是人类及人类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能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的独特艺术形式。包括:身体动作、技能知识、社会形态、民俗风土历史背景、精神资源及艺术、哲学、文化、社会科学和意识行为等多元化、多层面的文化行为。透析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从全方位来剖析它了解它,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真正体验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蹄。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舞蹈资源的大国,重视民族舞蹈传承、发展,永不渴源的宝贵精神文化资源历史的重任铸就舞蹈传承的重点题,也是国际舞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

学院学报,2006,4

篇2

关键词:少儿;民族舞蹈;教学

一、特色各异的民族舞蹈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都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民族舞蹈是其各自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以下特征:

1.群众性、娱乐性:中国各民族的舞蹈发展都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即已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发展中,后世发展逐步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成为民族生活的直观变现之一。

2.感彩丰富:舞蹈不仅具有重要的娱乐性,也是人们表达感情、抒怀的重要方式,在重要时节,人们往往载歌载舞。

3.鲜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的舞蹈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之中,受到了本民族服饰、语言、习俗等的影响,特色鲜明。

在民族舞蹈体现出鲜明的特征之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1.文化传承:民族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表现了民族的变迁,也通过舞蹈传授生产技能、传播等等,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文化积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舞蹈作为重要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积淀的必不可缺的内容。

3.文化交流: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软实力”成为国家交往和较量的重要内容,舞蹈文化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主体。民族舞蹈的展现,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文化创新:现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重视。但是更多的沦为“博物馆式”的保护,缺乏创新创造。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之一,根据时代特点、民族现状,对民族舞蹈的发展创造,实际也是对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少儿天真烂漫,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其开展舞蹈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少儿舞蹈中处处体现着少儿的“童心”和“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由于少儿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孩子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及鲜艳的服装等。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

2.树立起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

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浓缩了人类发展进程的精华,舞蹈是这一内容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培养少儿全面发展: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少儿舞蹈从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到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舞蹈可以增强孩子的肢体灵活性及柔韧性、身体的力量、动作协调性、表演性与孩子的创新能力等,同时可以锻炼毅力、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自信心、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4.培养人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民族舞蹈的后续人才,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

三、少儿民族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合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少儿的身心特点,开展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应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顺应童趣、启发痛心:少儿民族舞蹈看来简单,无非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穿上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而己,实际却不然,它像成人民族舞蹈一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顺应童趣,启发童心,抓住以下的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l)少年儿童有极其强烈的上进心:儿童时期多数是“人小志大”,因而必须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和积极因素,激励他们的进取意识。

(2)少年儿童理解力弱、记忆力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百说不厌,百做不烦。每个动作要一点一点的讲到讲透,示范要一步一步地做准做好,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教会他们。

(3)少年儿童好学习,模仿能力极强,但玩性也大:因此,教学时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少年儿童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是有限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却不能持久。因而对他们不能像要求成年人一样,一训练就是几小时,每天都不间断地训练。孩子们在学习时只能是练一会儿,玩一会儿,玩一会儿又练一会儿。教新课时尤其要特别注意掌握在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耐心细致地一个一个动作的细致解说,一丝不苟地示范给他们看懂看会,让他们在看懂看会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跟着做动作,这时他们才能很快的把新动作要领牢记在心,久久不忘。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他们弄懂领会了具体的动作,学起来就特别快,而且惟妙惟肖。

2.抓住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规律,顺应童心、童趣,生动形象的分解教学:孩子们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就能自如应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这之前,教师必须先把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民族风格准确抓住,把民族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少年儿童富有朝气、勇于学习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极易被引导。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这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的动作、知识等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毕竟儿童自制力差,容易疲惫,这时就应当转换新的模式,如通过竞争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孩子之间十分重视荣誉,而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十分努力的去争取荣誉,这样,就可以在舞蹈学习中引入竞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努力去练习,相互比较、相互学习,老师再从旁加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并且保持这种浓厚的兴趣。

4.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教学不仅要传授舞蹈技术,更要传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进而延伸至传承整个民族文化。在日常教学中,长期单纯的动作联系也易引起少儿的厌倦,这时可以适当穿插文化教育,如讲述某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寓意、内涵、相关的美丽故事、传说等等,这样,在舞蹈教学中,不仅教授了孩子们舞蹈艺术,也陶冶了其情操、传承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未来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培养。

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教学事业,为了使这朵艳丽的小花常开不败,摆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播下美的因子,启迪美的灵韵,培养和造就一批民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教师们除了埋头于教学实际之外,还必须把汗水换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发扬优势,为少儿民族舞蹈艺术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惠.浅谈少儿民族舞蹈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77-80.

[2] 罗列诗.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艺海,2011年第5期,120-122.

篇3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篇4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一)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一)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二)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三、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一)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四、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篇5

舞蹈被称为“艺术之母”,因为在古代,舞蹈是与音乐、诗歌三者融为一体的。也有人说,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还有人说,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更有人说,舞蹈是“时空的艺术”,依我看都有道理,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如果综合起来,舞蹈的全面定义应当是:“艺术的一种,是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合着一定的时间连续不断地运动,以鲜明的表面性特点外化人人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其古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其年轻性表现在,在现代社会中,不论是在都市剧场,还是在民间晚会,甚至在家庭舞会与节日娱乐活动中,舞蹈都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

民族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世界各个民族自己所独有的舞蹈。在中国,民族舞蹈又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民族舞蹈,是指中华民族整体的舞蹈;狭义的民族舞蹈,是指我国56个民族各自独有的舞蹈。这里,狭义的民族舞蹈是广义的民族舞蹈的具体内容;广义的民族舞蹈又涵盖狭义的民族舞蹈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

民族舞蹈本身,既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艺术,因此民族舞蹈教学,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人民的要求。那么,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应当定位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维的改变

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的改变,是一切改革的关键与前提,舞蹈教学改革亦然。无论是教学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学者,都要在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上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并取得显著成果。

所谓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的改变,集中体现在创造性思维上。当今世界,所有教育领域,都强调创造性思维,反对照本宣科、机械模仿,强调“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舞蹈艺术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强调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来,舞蹈教学就具有了舞蹈+教学的双重创造性,足见创造性思维对于舞蹈教育来说,是何等重要!

因此,舞蹈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的,都必须紧紧围绕创造性这一主题和中心,这是不容置疑的世界大趋势。

作为舞蹈教学之一的民族舞蹈教学,当然也毫不例外,绝不能墨守成规、抢残守缺,也不是以“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由,因循守旧,躺在“传统”上自我陶醉。离开创新的继承,不是真正的继承。

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开放性、吸纳性、求新性、求变性诸多方面,这一切都要在舞蹈教学的实践中得以落实。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面对“知识经济”的21世纪,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要废除老掉牙的教学舞蹈,大胆引进新的民族舞蹈艺术精品作为教学舞蹈,如杨丽萍的《雀之灵》、黄豆豆的《醉鼓》等等,都应当进入民族舞蹈的课堂。

与此同时,要加大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增加文化课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民族舞并不是“民土舞”,文化素质不可忽视。没有文化修养的学生,很难真正学会民族舞,更谈不上成为民族舞蹈家。还要增加与民族舞蹈密切相关的艺术课,如书法、国画、戏曲等课程,以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广收博采。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贯彻教学思维、落实教学内容的可靠保证,民族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样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其一是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要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找到创造力的钥匙,强调艺术感觉与艺术悟性,鼓励学生“离经叛道”,要求学生真正找到“自我”。

篇6

1、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

1.1高职高专类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缺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在国内现有许多统编的教材,但这些教材不是适合于高职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所用的,教师只能参照教学大纲,各自选择教材维持教学,而很多教师对选择、提炼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又缺乏高职类舞蹈教学的针对性,往往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当作教材使用,效果欠佳。

1.2高职高专类舞蹈专业生源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在中专接受过正规的舞蹈专业的训练,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初级内容已基本掌握,身体的协调性和表现力已得到基本的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这部分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一般入校时年龄在16—18岁;一部分是入校前经过短时间的舞蹈特长训练,掌握少量的民间舞蹈技能及知识,但身体开发的部位与接触的内容有限;另一部分是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身体协调性差,专业学习能力也较差,这类学生年龄都在18岁以上。除了专业基础、年龄层次的差别外,还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学生上课时思维敏捷;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则擅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比较擅长于舞蹈动作记忆等,这就更增加了舞蹈教师授课的难度。

1.3师资队伍薄弱。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来说,目前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学历不高、理论水平不强、师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够等等,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不高。

2、如何解决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的筛选与编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已有教材进行选择、编写适合学生的民舞教材,其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性与适用性为出发点。

2.2教学策略及辅助方法。

2.2.1分析教学对象,做到“因材施教”。针对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好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至难、难易结合。另外,可以针对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初期教学时(如在第一学年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进行内容、进度、方式不同的教学。比如在进行藏族舞的基本动律组合教学当中,无基础的一组可以着重以“开范儿”为主,掌握组合的基本动律与动作,而另一组则可以在原有知识结构上进行巩固,并加以提高,加强在民族民间舞风格上的把握。接下来,可以视情况在第二学年的时候试着将两部分学生同步教学,但仍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分配。这样以解决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又能避免基础差的又会“吃不消”,加剧厌学情绪。

2.2.2将各民族民间文化融入舞蹈教学当中。作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我们不仅承载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使命,更承载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作用。教师在教授不同民族的舞蹈时,应将民间舞蹈与其相对应的民间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蕴含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的时候,要使学生了解到藏族长期生活在高原的牧区上,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产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舞蹈中气息尽力吐纳,形成了藏族舞慢吸慢呼的特点。以弦子为代表,藏族舞弦子部分的基本动律“屈伸”。用这种呼吸可使动作显得流畅、有重量,脚下有根。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真正做到“形神”统一。

2.2.3注重学生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开发创造的时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与创造力,是衡量舞蹈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民间舞教学中,应改变口传身授的单一教学方法,实行“发散思维、即兴创作”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善于以文化启发、文学引导、音乐刺激、美术联想、空间构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即兴”状态,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创作,爱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其创作兴趣和意识。另外,教师也可安排课后编创作业,比如:在所学的组合中动作不同地方开始,打破动作顺序,保持原有动作内容不变;或者选择一个动律或动作去变化,可以进行节奏、动作幅度、不同空间、方位的变化。总而言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想像,并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的欲望,教育学生乐于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彻底摆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窘况。

2.2.4增强舞台实践环节。训练中的模仿永远不能代替舞台上的创造。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剧目排练课程,参加各种社会演出实践活动与舞蹈比赛活动,使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舞台,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以及剧目排练的流程,另外,教师要防止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等误区,同时还要努力克服以往在剧目表现中只关注表演而忽略教法和编创知识等问题。

2.2.5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民族民间舞教学。通过观摩优秀的民间舞蹈视频,利用直观形象的可观欣赏性,积极有效地开发学习民间舞的主动性创造潜能,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用知识面得到拓展和延伸。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中青年教师培训的力度,注重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鼓励和支持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经常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开展教学观摩,及时参加教研活动,使教师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要为教师提供登台表演、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逐步使其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篇7

关键词:民族舞蹈 文化传承 教学

罗雄岩先生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舞蹈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并流传至今的舞蹈形式,它鲜明地表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表现出了一定时期的文化特征。由于文化性是民间舞蹈的个性所在,因此民间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积淀,这在其发展过程当中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一、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承

作为草根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正是因其文化内涵的包容性才能长存于历史流变中。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理念、情感、习俗、生活方式,是表达民族认同感和历史感的重要方式。对于民间舞蹈而言,除了表演者、舞蹈动态形象等外在表象,更重要的是其负载的传统文化本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其实质是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它是通过“群众间的直接传承”“民间舞教学的传承”“舞台艺术创作的传承”三个层次进行的。传承和发展好民族舞蹈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文化的战略措施;更是年青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二、民族舞蹈教学的方法

由于民族舞蹈在不同的地域包含的内容和内涵都不一样,所以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

1.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选择不同的教材

随着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热潮的兴起,很多家长开始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民族舞蹈的培训。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还不能够深刻理解民族舞蹈的深刻内涵,建议在教材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情绪欢快的、外露的。而对于有一些舞蹈功底,并且文化层次较高的学生,如大中专舞蹈学员,就可以解除内涵更深一些的,如傣族的蝶舞、独龙族的镖牛舞……这些不仅在舞蹈技艺上要求更高,而且要求舞蹈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舞蹈的含义,才能在动作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显然是不适合年龄小的舞者的。

2.充分营造民族舞蹈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承担起教学的全部职责,他们主宰课堂,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时毫无个性可言,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民族舞蹈,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时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情绪和学习状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出民族舞蹈的优美气氛。大部分学习民族舞蹈的学生都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养成顺应青少年心理,并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学得带劲,学得有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舞蹈时保持一种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3.把握住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律动特征,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

篇8

关键词:舞蹈服饰 民族舞蹈 相融性

一、舞蹈服饰的革新

如果概括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最主要的可以说是服饰被舞蹈化。

舞蹈化,即指民族盛装受以人体动作为主体话语的舞蹈特征限制,所首要和必须发生的艺术变化[1]。为了能多层次、多视角和立体化地表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舞蹈艺术总要最大限度地开掘人体动作的各种表现潜力;比如对人的头部、胸部、腰部、四肢、手指乃至脚踝、脚背和脚趾等的多种活动可能性,及其表现性的挖掘与把握;对人体肌肉运力线条变化所暗含的细腻表情性的捕捉与揭示;以及对随人体动作而婆娑起舞的服饰动感所显现出的精神韵味的利用与开发等。由此,决定了舞蹈服饰必须具备“轻装上阵”、有利于动作和扶助动作表情的艺术特征。

因此,在整体上以“减法”为主、在局部上又“加法”并用,是一切舞蹈服饰设计,尤其是民族舞蹈服饰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比如头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藏族,在民族服饰中,藏族妇女戴的头饰上满缀着货真价实而又醒目壮观的大宝石,但在民族舞蹈服饰头饰里,其重型材质的大宝石不仅兑换成材质轻盈的代用品,而且在数量上也由原型中的几十个锐减到几个或者一个。同样,在饰品佩戴上,民族舞蹈服饰也总以材质轻盈的饰品和简约的饰品佩戴方式,来取代盛装原型饰品的重型材质和沉冗堆积的饰品佩戴方式。比如我们大多数舞蹈中的头饰都是用简单的夹子固定即可,节省了为了佩戴饰品而浪费的时间。

在服装面料上,民族舞蹈服饰更是常常将盛装中那些质地粗硬厚重的面料换成质地柔软轻薄的面料。而在鞋子上,把僵硬笨重的厚皮靴或毡靴换成柔软轻巧的薄皮靴或布靴等,在民族舞蹈服饰的靴履设计制作中极为常见。这点在我们舞蹈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方说男生在练习藏族舞蹈是穿的藏族靴,就是材质轻盈的软皮靴,极大地减轻了舞蹈时脚步的重量。

在服饰上,主要从服装的衣料用量上对民族盛装做“减法”处理。例如:男子群舞《奔腾》,它的舞蹈服饰中,则是将蒙族袍原型的袍摆衣料做消减设计,以使长过膝盖的袍摆缩短至腰胯部,来消除它对舞者腿部动作技巧及其表现张力的妨碍和遮蔽。事实上,这种消减衣料的设计,可以使得肢体动作在简约的服饰包装下得以相对的凸显和放大,舞蹈动作更加生动鲜明。

“变形放量”,在服装设计中是一种减法设计呈逆向的加法设计[2]。它是充分利用服装面料余量的随动性,对民族盛装的某些局部做变形和放量设计。例如:蒙古族舞蹈《蒙古人》,有着大量的舞动裙摆的动作。针此,该舞服对原型蒙古袍的直筒式袍摆进行“变形”,使其成为喇叭式裙摆的同时,又做超大的放量设计,乃至其裙摆水平展开时能达到360度,甚至超过360度,更利于舞蹈中的大幅度动作。

二、舞蹈服饰的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与发展

大量优秀民族舞蹈服饰的设计证明,那些最具有民族服饰特色的服饰语言,往往作为民族形象的“点睛”之笔,出现在民族舞蹈服饰的设计中。因此,民族舞蹈服饰对民族盛装典型服饰语言的选用,不在多而在精,而在以民族服饰典型服饰语言定位舞蹈的民族形象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衬托和扶助人体动作的表情。并且,在舞蹈作品形象的框架约束下,在时代精神的审美光焰照耀下,以及在“弃旧创新”艺术规律的动力下,这些民族服饰典型服饰语言,在参与民族舞蹈服饰的设计中,也处于时用时新的艺术态势。它们即成为民族舞蹈服饰固守其民族形象的基础标记,又成为民族舞蹈服饰设计“推陈出新”的主要对象。

藏族三人舞《牛背摇篮》,它的舞蹈内容,重笔书写了与牛嬉戏玩耍的藏族少女那活泼天真、烂漫无邪的生活情趣。其浓郁的藏族传统生活气息,约定了少女服饰对上述服饰语言的设计运用,也较趋于藏族服饰的传统。即使对藏袍款式做消减设计,如去其衣身、缩短袍摆,使之成为超短迷你式小喇叭裙的同时,只留两个袍袖作为藏袍穿着习俗的象征符号,饰于后腰等;但它们在整体外观视觉效果上仍较接近于传统藏袍。

而藏族舞蹈《藏女》与《牛背摇篮》不同,它是对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藏族知识女性读书情怀的表达。只见她手持书本,时而遐想,时而憧憬……整体动作形象充溢着开放而浪漫的气质。除了她的头饰是用更加简练的一枚宝石代之外,上下一体的藏袍款式被演化成为上下断开的衣裤式。这种大胆创新的和极具现代美感的、同时又不走失藏族服饰基因的新款服,因为与作品塑造的现代藏族知识女性形象十分合拍,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舞蹈作品《雀之灵》,它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经典作品,在舞蹈中,她那神奇空灵的手臂动律以及那婀娜多姿的身姿造型让很多人感到惊叹、折服,而她身上所穿着的舞蹈服饰,也仿佛暗含着它所具有的话语。《雀之灵》这个舞蹈具有上身肢体主动与多动以及下身肢体协调与少动的动作特点,紧扣这些特点,《雀之灵》服饰在款式造型上,设计成A型吊带式紧身衣及地连衣裙。其紧身的吊带式,使演员的上身肢体得以大面积的;其长及地面的裙摆,又将演员下身的肢体全部遮蔽。这种上开放下封闭的对比式样,与舞蹈上动下静的舞态特征息息相应,使演员灵动的双臂,获得一种“特写”的视觉效果,这就将观众的视线牢牢锁定在演员上肢的动作亮点上。

在色彩和面料的运用上,《雀之灵》舞服大面积的有着温润光泽和朦胧飘渺话语的白纱长裙与小面积的无光泽白布吊带紧身衣,在皎洁的舞台灯光照映下,为杨丽萍灵雀般的舞动濡染上一份白若天仙的梦幻。装饰上,衣服胸前简约的V形银饰与它呈倒V形裙摆上银色孔雀羽尾图形亮片相呼应,既张扬了演员那挺拔舒展的身姿,又强化了演员那婀娜秀美的舞姿,而且还使舞蹈形象具有一种清丽与华美的格调。

参考文献:

篇9

通过对少儿进行舞蹈教育,可以使少儿得到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少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可以增强少儿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力度,同时也需要得到大脑的配合使身体更加协调,更具美感,能够跟随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有利于培养少儿的表演欲望,增强少儿的自信心和想像力。不仅能够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磨炼少儿的毅力,还有利于培养少儿的创新能力。

2、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原则

在进行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时要了解少儿的心理特征,能够做到顺应童趣,最终达到启发童心的目的。首先,少儿的上进心较强,可以通过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培养他们的进取意识;少儿虽然理解力弱、注意力差但记忆力很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动作的讲解要细,并一步步地示范,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去教学;同时,少儿虽然模仿力极强而且好学但也很贪玩,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会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可以运用玩中带学,学中有玩的教学方法调动少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新的、难的动作一定要有耐心,只有符合童趣才能让少儿将动作技术、要领牢牢记住。

3、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民族舞;广场舞;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33-01

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广场舞自兴起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之后,已经成为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对于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1]。我国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广场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民族舞有其独特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加入到广场舞形式中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将民族舞融入到广场舞当中,能够不断地丰富广场舞的形式。现阶段来看,如何将民族舞和谐地融入到广场舞中是急需研究的问题[2]。

一、民族舞和广场舞的基本概念

(一)民族舞。我国有56个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基于此,民族舞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指的是表演风格不同于其他民族形式,如汉族的七盘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以及藏族的牦牛舞等。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生活的喜怒哀乐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民族舞蹈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情节生动形象;其二,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其三,表演形式不拘一格。

(二)广场舞。广场舞的历史较为悠久,广场舞一方面是舞蹈艺术系统中最庞大的一个部分;另外一方面也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广场舞就是在广场上跳的一种舞蹈形式。广场舞的根本目的是娱乐舞者身心,将表演形式和自娱自乐结合为一体,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感染力。广场舞的兴起在最近几年非常火爆,因此,广场舞也被称为是健身舞蹈或者现代舞蹈。总而言之,广场舞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其一,自发性;其二,集体性;其三,自娱自乐性[3]。广场舞的发起非常自由,不需要有正规的场地和舞台以及灯光等,只需要有广场就可以自行跳舞;广场舞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的,少则几十人,人数多时有上百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参与进来;广场舞主要是为了娱乐舞者自身,不求名利,只求身心健康。

二、民族舞在广场舞中的价值和作用

舞蹈是一种能够娱乐舞者身心的有益活动,广场舞作为吸纳阶段最为受欢迎的舞蹈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将民族舞蹈融入到广场舞中,不仅仅能够增加舞蹈效果,而且还能够具有空前的艺术美感,具体表现如下:

(一)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将民族舞融入到广场舞中,能够让人民群众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我国的蒙古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展翅,因此蒙古族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奏快且舞步轻。蒙古族人民在跳跃和扬鞭挥手中均洋溢着勇敢和热情,将其豪放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广场舞中将蒙古族的豪放气质融入其中,势必会被蒙古族整个族群的文化所感染,继而影响自身,将自身体内的豪放英勇气质逐渐释放出来。

(二)渲染广场舞的气氛。广场舞一般是在较大的空场地上进行表演,因此涉及的人数比较多。基于此,加入一些民族舞的基本动作以及民族舞蹈所用的基本道具等,可以使得广场舞的现场气氛变得更为浓厚,让舞者更为愉快。例如,傣族舞中以孔雀舞为代表,模仿的是孔雀的一系列动作,如展翅、追逐嬉戏以及开屏等,舞蹈表现形式非常优美多姿,每一个舞步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步法也有着固定的要求和定位。将孔雀舞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舞步融入到广场舞中,能够不断烘托现场的气氛,加大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

(三)使得广场舞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广场舞中加入各种不同的民族舞蹈元素,可以丰富广场舞的表达形式,与此同时也能够为广场舞注入新的活力。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扭秧歌。秧歌舞具有优美旋律和热闹的氛围等特点,恰好广场舞就需要这种欢乐的气氛。在广场舞中充分利用好秧歌的十字步、丢手绢以及丢扇子等基本工作,能够使得舞者的心情变得更为愉悦,对于广场舞的基本节奏掌握也更为轻松。

参考文献:

[1]崔亚楠,张予云,孙轲等.关于广场舞蹈中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J].体育时空,2015,15(16):42.

[2]包玉莹.浅析民族舞在广场舞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6,15(3):223.

[3]李珊,郑建国.城市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以成都市广场文化发展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15(4):214-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