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4-04 22:4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朝鲜族舞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56-02
一、朝鲜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朝鲜族舞蹈有着独特的个性与审美特征,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严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其特殊的气息、优雅的动作、个性的韵律、细腻的内在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其独有的审美色彩。
(一)坚忍与自强的民族性格
对于朝鲜族的性格特点,朝鲜族舞蹈中最常用的节奏型——“古格里”是最能够说明的: “古格里”一词最初与宗教祭祀有关,“古格里”的节奏及这一节奏统领下的舞蹈仍有宗教因素的遗存,在朝鲜民族的观念形态中,天道、地道、人道皆归为一,自然与社会是合一的。这样的观念形态,最终形成了朝鲜传统文化的内向性特征。即:将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思想融为一炉,形成“天人合一”的原初的哲学思想,并且控掘影响社会存亡、人心向背的社会根源, 在其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更多的沉淀了朝鲜民族的性格、气质、情感及审美观念。有人认为朝鲜族女性舞蹈之所以上身动作多而下身动作少是裙子的束缚,我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的性格与气质。“古格里”的动作之根,当然也要从民族的性格气质中去找。通常认为,“古格里”舞蹈的情感特点是含蓄,深沉,抒情,压抑,这显然是和民族性格对应着的。
(二)崇鹤心理
鹤与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十分密切,根本原因是与朝鲜先民鸟图腾崇拜有关,因为长期对鹤的崇拜,所以在朝鲜族心目中善良、纯洁、长寿就成为舞蹈所固有的形态。有仙鹤的意境,则是极自然的事。一位朝鲜舞蹈家就曾指出“朝鲜舞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等诗句,来描绘当时所看到的高句丽舞的优美姿态。如此美妙的境界,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朝鲜族喜欢鹤,以鹤为图案寓意吉祥、长寿的装饰性物品比比皆是,民间舞蹈中也不乏鹤的优美形象。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有模拟鹤自然形态的物质因素,即“鹤步”、“鹤飞翔”等舞蹈形象;又有艺术升华的心理因素,即仙鹤的观念和典雅、飘逸、潇洒的风韵。古代朝鲜对鹤崇拜的民族心理,具有儒家的清高、道家的飘逸,从而形成朝鲜民族舞蹈的动律与优美形象,并且通过特有的节奏与呼吸方法的协调一致。
二、朝族舞蹈的舞种及其动势特征的分类
朝鲜族舞蹈是多种多样的,其风格代表也是各不相同。这也是由于长久的历史所形成的。接下来,我就概括几个比较常见的舞种风格及动势特征:
(一)农乐舞
农乐舞作为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经过长久的发展最后衍变成为农事劳动中自娱性的舞蹈形式,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依其旧俗多在春节、农作季节举行,旨在驱邪鬼迎福神,折祝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宅平安,还用于欢庆、娱乐活动。农乐舞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在朝鲜族民间,农乐舞有多种称谓,如风物、风作、丰争、乞粒、乞工、球庭游戏、庭院游戏、踩地神等。它分为情节与技巧表演两种。表演队伍是由手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是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猎人、执事、农妪、假女、舞童)等。舞蹈中“象帽”(戴一种斗笠,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的表演别具一格。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别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同时将舞蹈的表演引向了,其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农乐舞的伴奏音乐由几段曲调组成,音乐欢快而热烈,舞蹈风趣活泼。这种舞蹈在我的课堂学习里并没有涉及过,虽然没有正确的学习。但是在翻阅质料中认识和了解了,农乐舞独特的风格及表现特征。
(二)假面舞
假面舞是戴着假的面具来表演的男性舞蹈,朝语为“塔尔寸”,泛指戴假面具和穿假服跳的舞蹈。依据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朝鲜族的面具文化历史相当久远,假面舞历史亦如此。其表演综合了唱诵、对话、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具有戏剧性。假面舞多用于表现讽刺性内容,情节较为活泼和幽默。表演分为7幕12场,每一幕都为独立的内容。现在所表演的形式多为取其中部分情节和动作,在节日及其他娱乐的场合表演。舞蹈节奏为“打令”和“古哥里”。伴奏乐器有笛、鼓、三弦琴等。虽然我没有学习过假面舞,因为它是男性舞蹈,但是它的独特表演风格,还是令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扇舞
扇舞是指持花扇表演的女性道具舞蹈,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十五世纪后期,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蹈。分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使用扇子主要有三种动作,即打开扇子、收扇子、晃动扇子,主要靠的是手腕动作,扇子是用来拟物的,服装就是穿一般的朝鲜服。扇舞动作细腻,节奏变化多,它以朝鲜族女性舞蹈活泼、优美的特点表现纯朴、善良的民族精神。它和宫廷中伎生(舞姬)表演的扇舞有渊源的关系,节奏有“古格里”和“打令”等。
(四)拍打舞
拍打舞是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舞蹈。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旦”节奏用手掌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肋,表达喜悦之情。其动作激烈,情绪欢快。在大学学习朝鲜族“安旦”组合的时候,当时并不是十分理解什么叫做拍打舞,只知道这种舞蹈叫做“安旦”。
(五)宫廷舞
宫廷舞的内容不是由姿势来表现,而是由歌唱来加以描绘。舞蹈按照乐师演奏的节奏表演,其舞蹈优雅,伴以优美动作线条,身体动作简练而不复杂,节奏很慢而长,没有快速度。宫廷舞服装色彩鲜明,结构瑰丽,服装色彩代表不同方位,服装制作与五行原则协调一致。个人情趣和个性不能表现出来。舞蹈固定地朝着北方,面对观众表演,逐步向前。内容包括作品的目的和意向,形式构成安排得体,仪式严格,在宴会举行过程中,自始至终按照开始、发展、转化、结束的程序来进行。
关于朝鲜族舞蹈的动势特征我的了解应该是从始至终、由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正到侧、无时无处不深刻而精湛的体现出相灭相生、相克相成的大妙之境、朝鲜族舞蹈中的松与紧、展与收、含与腆、提与沉、顺与逆、吸与吐、扬与敛等等关系,贯穿在它的呼吸。在节奏与造型的全部过程中,任何对于朝鲜族舞蹈韵律特质的片面理解,都将导致整个舞目的失败。
除上述外,朝鲜族舞蹈的特有动作还有:朝鲜族舞蹈的动力之源可以说是“呼吸”(不是生活中的呼吸,而是舞蹈艺术之呼吸)。朝鲜族舞蹈的“呼吸”支配舞蹈动作的幅度大小,腿部的屈伸和臀部动作全过程中顿、抻、伸的有机连贯,同时也支配舞蹈韵律的协调和感情的变化等等。用脚跟行走和在脚跟上转动:身体下蹲以后轻柔的抬起:从臀部向上微微抖动:肩部颤动。其动作干净利落,并善于临时发挥。朝鲜族舞蹈中的最富于特色的动作是身体的一部分悬空,身体在一只脚上保持平衡,另一条空着的腿伸直,同时肩膀上下颤动,这显示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意识。连极其隆重的,有限的宫廷舞也有肩膀颤动的动作。
三、朝族舞蹈其他表现形式
另外,提到的就是朝鲜族舞的“呼吸”,这也是朝鲜舞分类的一种特有方式,简单的分为:
古格里、安旦、他令、沙尔扑里、扎津古格里等,它们的表现形式在朝鲜舞的表演当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可以简单介绍为:
古格里的特点,表现在朝鲜舞中则是韵律柔韧、感觉连贯、情绪饱满、动作舒展;而安旦的特点则是韵律很顿、感觉连贯、情绪饱满、动作舒展;他令的表现手法为韵律沉重、感觉伸展、情绪诙谐、动作潇洒;沙尔扑里则与安旦和他令有很强的对比,它表现为韵律平稳、感觉宁静、情绪含蓄、动作缓慢;扎津古格里的特点似乎更为韵律清脆、情绪活泼、动作敏捷、感觉提升;这些表现能从各个方面来体现出朝鲜舞更不同于其它民族舞的艺术特点。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五周年的校庆中,由我院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跳的剧目《长白祥云》里面包含了“古格里”和“安旦”慢慢的上场敲打着圆鼓,舞姿优美更多的在技巧上发挥了个人之长。以“安旦”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情绪高昂是,甚至拍打对方的身体,又从地面拍打到自己的身体,表演进入时,表演者可连续性的进行旋转。
四、结语
综上所诉,朝鲜族舞蹈无论是它的节奏、风格、特征还是它的表演气氛,都表现它独有的艺术特征。俗话说:“观其舞,知其德。”从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性格意识中,可以看出朝鲜族人民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与特有的审美情趣等。朝鲜民间舞蹈的潇洒、诙谐、典雅、飘逸的风韵,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与形式使我为之倾倒,并乐于继续研究和探索它。
参考文献:
[1]崔风锡.朝鲜族舞蹈论稿1996.
[2]朴永光.中国朝鲜族舞蹈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0月
篇2
关键词:道具;朝鲜族;舞蹈宗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97-2
自19世纪中期以后,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由此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朝鲜族。因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濡染,形成了朝鲜族人民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从而体现出朝鲜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是以民族生活为载体,民族精神为灵魂的。正是受到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朝鲜族舞蹈独特的语汇和带有浓厚民族风格的舞蹈音乐,更得益于朝鲜族花样繁多的舞蹈道具。这些道具带着朝鲜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力量,促使朝鲜族舞蹈既柔和又有韧劲,同时也显示出了其动作潇洒、内心感情细腻的民族舞蹈特点。
一、朝鲜族文化与其道具的联系
朝鲜族在历史上创造和发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所涉及的道具也十分广泛。从它的分类来看,在人们眼中熟悉的长鼓、扇子、象帽和剑器等,这些道具的使用都是源于宗教仪式。还有一些少有所闻的《僧舞》《法鼓舞》等,这些舞蹈的道具都是来源于孔庙祭典、宗教祭典上的佛教仪式。这些道具的种类涵盖了其民族从日常生活用品、祭祀用品、劳动工具以及战斗武器等多种门类,并在朝鲜族舞蹈中广泛使用,既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所处的时代、地域和民族,又可以直观地表明人物的身份、民俗以及舞蹈喻意的传递。
二、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的作用与价值
对于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的作用,那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单纯地拿道具在舞蹈中来说,它就是舞蹈表演中所借助的工具和物品,可以被视为人体的延伸、扩展甚至有意的形变。你可以给它们赋予生命,让它们成为你行动的助手,感情之火的点燃剂。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把舞蹈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形象和集中。当道具出现在朝鲜族舞蹈中的时候,那它就存在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它不仅涉及历史政治、、生产和生活等多个领域,同时与服装和化妆一同揭示着舞者所扮演的社会身份。突出其民族传统、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成为表达朝鲜族舞蹈作品主题的重要构成因素。在舞蹈《祈福》中,以传统的扇子舞为舞蹈表演形式,借助巫俗与神灵的沟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正是从深层民族文化历史的角度出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使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审美意识完美地融合。再比如:“以表达喜悦心情,给人优美舞姿和娴熟鼓技的《长鼓舞》中的长鼓;通过模拟顶罐抒发欢乐情感的《顶水舞》中的水罐;表现朝鲜族女性活泼和纯朴善良的《扇子舞》中的扇子;彰显朝鲜民族英雄气概的《剑器舞》中的刀等等。”这些朝鲜族舞蹈都是将道具和人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现舞蹈角色,以道具的形态告之观众舞蹈所要表达的民族情感,使道具与人物和谐地融为一体,然后围绕着主题的需要,加以合理和有效的运作。突出其民族的文化象征,使舞蹈更完美地展现给观众,这便是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的特点和其价值的体现。
三、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表现出的不同艺术视角
在朝鲜族舞蹈表演艺术不断增强的同时,道具在其舞蹈中的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展现其“虚拟性”和“虚幻力”作用的同时,它对朝鲜族舞蹈的表意功能也愈来愈丰富,应用的范围也将愈来愈广。“它”可以是抽象的,不一定要遵从于生活中的原形,这就突出了道具的“虚拟性”。在朝鲜族舞蹈《长白瀑布》中,编导将服装和道具有机地结合,这便是一个大胆的突破。用服装上的水袖来表现“瀑布”,但此袖并不是袖,它源于朝鲜族妇女长裙上的两条飘带。通过运用此“水袖”的“抛、抽、甩、抖、转”等各种技巧,集中表现了瀑布飞流直下、澎湃激荡的场景,让人看了耳目一新。其次,再从民族精神上看道具让朝鲜舞蹈带给观众的“虚幻力”。在舞蹈史诗《长白情》尾声中,由28位女子手持白扇,如长白山的山脉,白雪绵绵,息息灵动。导演为表现朝鲜族女性之美而设定集体持扇的视觉阵容,其舞蹈给人们带来的视觉“虚幻力”是深切的并带有深层文化内涵的。舞者每个人手中持拿的扇子都象征着长白山的一部分,在肩负着这样沉重民族情感的同时,舞者手中的白扇却愈显得从容和沉静。所以恰当地使用道具会使作品更加丰满,能够带动观众循着剧情的进展来把握和理解作品的主题,去感受舞者所要表达的丰富的内心情感,使舞蹈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继承。同时也使朝鲜族舞蹈的道具有了多视角的艺术形象,近而验证了道具的使用给朝鲜族舞蹈带来的重大提升。
随着朝鲜族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道具适应剧情、烘托场景、丰富表演的能力将更加突出。先前的文化遗产也会得到更深的提炼,应用也会更为普遍,人们的创意和探索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在侧重于寻找民族文化的同时,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出发进行创作,借助道具的作用来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从而追求作品中高层次的文化气质。所以,道具的恰当使用,大大丰富了舞蹈的表现手法,营造了舞台的氛围,使舞蹈的表演更生动、更精彩、更丰富,从而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促进对舞蹈所隐含意义的理解。从人物、结构、风格出发,准确地使用道具,使舞蹈作品不断地生辉。假若《长鼓舞》中没有了长鼓,《扇子舞》中没有了扇子,《剑器舞》中没有了刀,那么朝鲜族舞蹈的民族内涵也会随之淡然。所以,道具给朝鲜族舞蹈带来的不仅是舞蹈中的美,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舞蹈艺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让人们通过“道具”来认识朝鲜族,通过带有“道具”的舞蹈来欣赏朝鲜族。在这古老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铺垫下,我相信,朝鲜族舞蹈艺术也会再度升华,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朴永光.析朝鲜族传统舞蹈的形态特征[J].舞蹈,2003,(09).[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屈伸动律”;朝鲜族;舞蹈教学
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应用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舞蹈内容,强化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率,使得屈伸动律优势得以发挥。
一、朝鲜族舞蹈动作特点
在朝鲜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应用屈伸动律,就要全面分析朝鲜族舞蹈特点,并且根据朝鲜族舞蹈动作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朝鲜族舞蹈动作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鹤步”舞蹈动作是朝鲜族舞蹈中最基本的步态,主要因为朝鲜族人民对丹顶鹤较为喜爱,所以在舞蹈形态上追求丹顶鹤身姿的美观度。朝鲜族某位舞蹈家曾经提出“朝鲜族舞蹈必须要在仙鹤步调的基础上,达到杨柳式的身条,才能提升朝鲜族舞蹈的美观度”,进而形成了“柳手鹤步”的舞蹈动作特点。其屈伸动律的特点为内外、动静结合,要求舞蹈人员能够利用内在的动力带动外在动力,在协调自身舞蹈呼吸的基础上,带动全身步伐,使得舞蹈动作与音乐伴奏相互适应,进而形成韧性、顿性、弹性与含性动率,使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韧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就是在舞蹈过程中,舞蹈者通过松弛、收紧的舞蹈动作,配合自身呼吸与屈伸动率,表现出舞蹈的柔韧美,进而形成良好的韧性动率[1]。
第二,顿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就是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呼吸进行控制,并且借助伴奏节拍形成顿的动作。虽然此类顿动作在舞蹈中属于静止形态,但是,由于舞蹈者呼吸作用,使得顿动作产生了“动”的效果[2]。
第三,弹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就是舞蹈人员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利用肩、手腕以及脚等部位对动作予以表达,例如:在舞蹈者表演《安旦》的时候,可以随着音乐轻快的进行长短节拍表演,使得舞蹈观看者能够产生愉悦情感。
第四,含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此类舞蹈动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舞蹈人员表演动作中的“晃动”,就像音乐中的颤音一样,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特点,同时,此类舞蹈动作较为细腻,可以为观看者带来较为优美的感觉。“含”在朝鲜族舞蹈中有着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在视觉上呈现出“含”的舞蹈动作特点。第二,内在表现形式,就是舞蹈人员利用呼吸体现出“含”的舞蹈动作特点。然而,在朝鲜族舞蹈中,“含”是不可或缺的舞蹈动作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朝鲜族舞蹈角色内心情感深度,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3]。
二、“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朝鲜族舞蹈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要根据对朝鲜族民族舞蹈动作特点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确保能够提高舞蹈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文针对“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几点重要性观点,推进朝鲜族舞蹈教学的进步。
(一)“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朝鲜族舞蹈是国家各个民族舞蹈中的核心内容,是我国艺术经典体系。朝鲜族人们都能歌善舞,对于舞蹈艺术有着一定追求,能够在动静之间形成良好的气韵贯通体系,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朝鲜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节奏能够表达舞蹈者内心节奏,舞蹈者对呼吸的运用与动作的把握是其内在力量,进而体现出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然而,在朝鲜族舞蹈教学期间,虽然可以利用呼吸节奏表现出舞蹈内在情感,但是,屈伸动律能够直接表达出呼吸的运用情况,由此可见,在朝鲜族民族舞蹈教学期间,屈伸动律是较为重要的教学依据,只有利用屈伸动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膝部与脚腕等完成舞蹈动作,才能提高学生下肢使用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下肢波及上身与手臂,使其动作的协调性提升。另外,朝鲜族舞蹈教师应用屈伸动律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训练下肢屈伸的情况下,能够有效运用呼吸,达到控制内心节奏的目的,使得舞蹈艺术形象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4]。
(二)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朝鲜族舞蹈教师在应用屈伸动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古格里”节奏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因为此类节奏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呼吸的同时,能够带动膝部的屈伸进而贯穿于全身。因此,朝鲜族舞蹈教师可以利用屈伸动率要求学生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然后双膝慢慢伸直经过背部与头部,同时,呼吸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点,使得舞蹈的舞姿造型达到良好的状态。
朝鲜族舞蹈教师可以利用垂直与平移的屈伸动作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舞蹈步伐上形成良好的状态。这就需要舞蹈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合理控制膝部与腕部的动作,进而形成加强的控制能力。同时,朝鲜族舞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格里”舞蹈的时候,能够将舞蹈含蓄、柔韧、细腻等风格特点体现出来,例如:仙鹤步、平步、之字步等,在每个步伐迈步之前,都要对腿进行弯曲处理,另一条腿抬起到一定的动势部位,脚跟与肩部位要有一定的控制力量,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屈伸动律”的动作特点学习朝鲜族舞蹈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舞蹈学习体系。
结语:
在朝鲜族舞蹈教学期间,教师要想有效发挥“屈伸动律”的教学作用,就要在教授学生练习腿部屈伸之后,再学习朝鲜民族舞蹈步法,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腿部的屈伸带动手臂动作,使得学生在全面掌握朝鲜族舞蹈动作特点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舞蹈风格。
参考文献:
篇4
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和群众文化市场多样化的新形势,对风格独特的朝鲜族文化艺术进行不断创新,提升民族文化艺术的凝聚力、创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如:组建了120名朝鲜族群众参加的“牡丹江市朝鲜族民俗表演队”。把朝鲜族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和汉族传统身歌舞蹈表演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表演形式创新和艺术升华,现已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民俗表演特色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打造了民族艺术馆品牌节目,有力地展示朝鲜族的艺术风采。
二、民间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互相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才能不断升华,不断繁荣、不断发展。朝鲜民族艺术馆发挥民族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心,大胆开辟了韩国、朝鲜的国际文化交流新路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一是联合举办活动。几年来和韩国“韩民族语文化振兴会”等民间文化团体联合组织“中韩青少年朝鲜语朗读竞赛”,举办“民俗打击乐比赛”,组织“镜泊湖民俗节”等10多次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并引进了韩方赠送的60多套民俗打击乐器,现已普及到全市50多个朝鲜族农村和朝鲜族单位。二是走出去学习。组织10多名艺术骨干组成的牡丹江地区朝鲜族文化考察团,赴朝鲜平壤参加世界著名的“阿里郎艺术节”,并参观学习朝鲜部分国立艺术团体,开阔了民族文化视野,学习了民族艺术精华。三是请进来交流。我们邀请韩国“民族美学研究所”的舞蹈专家,举办朝鲜族传统“假面具舞蹈”培训班和民俗打击乐表演培训班。在民族村、朝鲜族中学等共培养了90多名民间舞蹈艺术骨干,并组织三场广场表演活动。通过国际民间文化的交流活动,既丰富了广大朝鲜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营养,又激发了民族的感情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三、地方特有的文化艺术需要有效开发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体制建设;培养措施;活动平台
作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不仅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与发展民族艺术,以及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也都有很好的作用。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吉林省比邻朝鲜,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区,尤其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1]。本文结合长春市朝鲜族民族文化资源特征,以长春市朝鲜族中学为例谈一些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展示部分实践成果,为当前中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1开拓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①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切实有效地开展校园艺术活动,使校内各种设备、课程资源、和师资的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在校园生活和环境中渗透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和观念上的教育。②合理开发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利用好朝鲜族文化馆的各种人才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展演和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与其他学校保持频繁的经验交流和学习,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深化艺术教育体制建设,为艺术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
①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艺、体教育。认真制定课程计划,根据每位艺、体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结合教育内容,使音乐、美术课程均有多种艺术特色,主要通过“提倡多元化教育”、“加强过程性评价”、“创设开放的评价活动”、“组织系列艺术活动”等措施,完善艺术个性化教育体系。②完善常规管理,强化过程管理。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监管力度和研究活动,夯实艺、体教师的基本功。③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艺、体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体质量的基本保证。④开拓教育渠道,寻找发展亮点。在艺术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⑤加强管理。由学校统一管理下,以主管副校长主抓,政教处负责,建立年级组主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三重管理体制。同时,切实落实活动时间,以初中一、二年级为主,建立校本课程的管理模式。
3采取有效的艺术教育培养措施,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增添活力
①构建民族艺术教育团队:目前,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已经构建有多个特长班性质的民族艺术教育团队。例如:朝鲜族舞蹈队、民族鼓乐队、伽倻琴班、电钢琴班等。②开展周六特长活动: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初一、初二学生从13-14学年下学期开始进行周六特长活动,已有四个学期的时间,周六特长活动的科目有舞蹈,鼓乐,管乐,足球,美术,排球,伽倻琴,科技模型等八项。14-15学年上学期增加了电钢琴科目,14-15学年下学期增加了视频编辑,朝语演讲,15-16学年上学期把足球队细分为校足球队和足球普及队,在朝语演讲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汉语演讲,统一更名为三语演讲,活动科目增加到了十二项。累计参加特长活动的人数为851人次。③举办校园艺术节:自2011年起,长春市朝鲜族中学每年都要举办校园艺术节,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特长。④寒暑假特长培训: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学生都要进行特长培训,2014年寒假期间由朝鲜族中学百名学生组成的大型舞蹈还参加了长春市少儿频道春节晚会。
4搭建多元化艺术教育活动平台,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与风采
①长春市朝鲜族中学校内艺术中心:长春市朝鲜族中学艺术中心配备有舞蹈教室,伽倻琴教室,美术教室,军鼓教室,民族鼓乐教室,电声乐教室,管乐教室和电钢琴教室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需要。②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为了强化艺术教育的实效,学校还从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聘请多位艺术家作为学校的外聘专家,亲自指导学生的训练和教育。③各类校外展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各类展演活动,如:2001参加第三届长春国际教育展演出获一等奖;2002年为中国教育台录制节目;2006舞蹈《欢庆》获长春市特等,吉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0年9月参加长春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6月参加长春市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系列大赛获舞蹈一等奖;2011年10月舞蹈《鼓韵》在长春市第一届舞蹈大赛获一等奖;2012年6月舞蹈《长白鼓韵》参加长春市中小学文艺精品展演;2014年6月参加端午节活动;7月参加全国阳光体育闭幕式;10月参加长春市第三届舞蹈大赛《融》获特等奖;2015年1月参加长春市少儿春节晚会;5月参加长春市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9月参加吉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摄影展颁奖仪式;9月参加东北亚博览会演出活动等等。
5小结
虽然目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仍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吸取前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使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民族艺术宝贵之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并构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白贞女 崔淑芳 张海燕 单位:长春市朝鲜族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篇6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动作;熟能生巧
舞蹈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舞蹈以动态形式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载做了重要补充。由于舞蹈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因此舞蹈动作就像语言一样,成为表达舞蹈演员思想的重要途径。舞蹈演员要想把他的蕴含在内心深处的个人领悟;思想感情外化、解放、夸张的着重展现出来,就需要通过符合指向性明确和有条理逻辑性的舞蹈动作加工,也就是肢体动作来展现。因此,舞蹈演员的动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表演效果,舞蹈动作是构成了舞蹈艺术的物质基础。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要想把舞蹈作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肢体动作中,用流畅优美的动作引导和启发观众,“熟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让观众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作品内涵蕴意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围绕舞蹈艺术“熟能生巧”,这一舞蹈工作者使用最多的学习方法,谈谈它的重要性。
一、舞蹈艺术“熟能生巧”的重要性是舞蹈的实质决定的
舞台上的艺术表演是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虚构模拟真实的生活景象,但不管舞蹈演员想怎么表现这门肢体的艺术,舞蹈,只有动作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谁想舞蹈谁就要考虑到动作,舞蹈通过运用身体动作,并在舞动中使动作发生变化,赋予其形式、力量和品质。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动作决定了反复练习是轴心。舞蹈这门艺术,是需要舞蹈演员通过具体形象的人体动作去进行表演,并以此来完成某一刻画的人物或展示一些不太具象的事物,因此反复练习,使身体更加掌握动作运行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勤学苦练,有利于我们找出许多窍门,让我们的肢体对所接触的舞蹈更得心应手。
例如:我们表演东北秧歌舞蹈,它的基本体态是始终保持上身前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始终贯穿于舞姿动作中。然而如果是刚学习东北秧歌这一民间舞种的舞者,在做动作过程中,很容易在舞蹈动作中忽略基本体态的表现,而失去了东北秧歌独特的内在韵味。因为东北秧歌的这一体态特点是民间老百姓在踩高跷自娱自乐时,由于脚下绑有木跷,所以身体一定不能往后仰,只能是上身略往前倾、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才能保持平稳。正因为这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关系才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基本体态和动律。然而,回归于舞台,我们是不可能在剧目、在剧场中时时要求舞者踩上高跷找感觉;或是专门根据踩高跷而创作作品和协调舞台。当舞者脱离高跷,如何保持这一民族舞的风格特点呢?必然是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其肢体记忆住,形成条件反射和肢体适应。
任何过硬的本领都是练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几经反复练习,不但能使舞蹈达到不仅是一般舞蹈演员肢体的动态展示,而且还能是一种蕴含着感情,饱含了音乐感觉蔓延在演员线条、肢体与力量里的美,进而达到舞蹈演员与欣赏者、舞蹈编导之间发生微妙的情感化学反应,最终产生共鸣。
二、舞蹈艺术“熟能生巧”的重要性是舞蹈的性质决定的
性质是指动作中与呼吸关系密切的本质。不同的呼吸,经过舞蹈训练的艺术化的呼吸,它能改变动作原本展示给我们的个性特点,赋予动作不一样的外貌感觉。舞蹈不但是一门肢体语言的艺术,而且在经过艺术加工一呼一吸的艺术里,如果没有了艺术化的呼吸做内韵基础,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就会显得僵硬,也会削弱作品的感染力。
像是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快吸气、屏气、慢吸气;快呼气、屏气、慢呼气等呼吸特点,朝鲜族舞蹈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朝鲜族舞蹈独特的气息既是它的风格的重点部分,也是考验舞蹈演员能不能真正掌握朝鲜族舞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朝鲜族舞蹈的动势原理与风格气韵,内在感觉与外在含胸、垂肩、收臀舞姿的融合,都需要配合独有的古格里、阳山道、挥毛里等等节奏形式,以及各种呼吸方法协同配合,才能最终达到艺术水平至善至美的结果。人们最常见“挥毛里”节奏鼓点与快吸快呼的配合。朝鲜族舞蹈挥毛里的气吸运用通常在一开始时就短促有力,然后伴随急促的音乐连续不断的表演。“挥毛里”从视听感觉上的表现是急促、沸腾的,节奏是快速而急切的。通常以短促的气息的运用,带脚下的屈伸和步伐,并贯注于下盘,有明显的热烈情绪和富于激情,同时也形成了舞姿区别于其它朝鲜族风格舞蹈节奏,动作多缓慢平和的流动和延续特点。
例如朝鲜安达风格舞在动作时,一般是先以脚下膝部的屈伸动作配和哏顿跳跃的呼吸完成;准备时在站态上,先快吸气,同时出腿,膝盖屈伸配合吐气向下快速到位,然后呼吸瞬间哏顿。这种极短暂的停顿正是朝鲜族安达舞的标志性特点,一刹那的哏顿,再配合跳跃的音乐和动作反复:快吸气膝盖随之伸直,膝盖弯曲快速吐气,膝盖伸直快速吸气,这种一呼一吸的过程中就会呈现出一种朝鲜族安达舞特有的哏顿跳跃的风格。正是在由呼吸的变换的瞬间,就会展现出蕴涵着朝鲜族舞蹈那种令人过目难忘的内敛又不乏坚韧,含蓄又不失典雅的民族性格。
又如藏族玄子舞蹈的呼吸特点是缓慢吸缓慢呼;汉族东北秧歌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是快速吸气、然后屏气、再慢慢呼气;蒙古族舞蹈的呼吸特点是准备出动作时快吸,而动作过程的气息慢;维族舞蹈的呼吸及特点则是快速停住呼吸或者快速吸快速呼等等。
篇7
关键词:朝鲜族文化; 延边旅游; 民俗旅游
延边州位于吉林省的东部,与俄罗斯、朝鲜毗邻,东朝日本海,在东北亚地区占据重要位置。延边州是中国朝鲜族最为主要的聚居地,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延边州的朝鲜族在开拓富饶的东北黑土地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随着我国“长吉图”旅游战略的开发与实施延边州的旅游产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一.朝鲜族文化概况
(一)饮食文化
朝鲜族饮食文化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为朝鲜族的民族发展提供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而且在文化旅游和经济两个方面表现出重要价值。
朝鲜族饮食文化是一个大观园,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素食为主,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打糕、冷面、狗肉、泡菜等是人们极为喜爱、百吃不厌的特色食品。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看,唱歌、舞蹈、祭祀、节日体育等重大的民族活动大都离不开饮食活动。特别是当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而与民俗旅游结合在一起时,必将大增这种风情旅游的情趣和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的游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礼仪文化
朝鲜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积累及吸收形成了鲜明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礼仪文化。朝鲜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其主要人生礼仪有出生礼、冠礼、婚礼、寿礼、丧礼等,这些礼仪约束着每个朝鲜族人的行为举止,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吃饭、走路、交往还是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行事。在这些礼仪中,朝鲜族特别注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以为父母办六十大寿为重,寿礼办的极为隆重。在父母去世后还要为他们办理隆重的丧礼及服丧,这样才能算是孝子。每当见到师长等人,都要主动上前行礼,以示尊重。总之,朝鲜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的民族,这为他们赢得了“礼仪之族”的美誉。
(三)歌舞文化
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多是能歌善舞,朝鲜族尤其突出。朝鲜族在其长期耕种狩猎的活动过程中流传下来诸多歌舞文化。可以说每个朝鲜族的族人都能随着节拍或翩翩起舞或歌声悠扬,特别是在聚会、节假日的活动中更是如此,往往是男女老少边歌边舞、一起上场,气氛甚为热烈。朝鲜族的很多民歌在我国至今仍广为流传,可见一斑。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小鼓舞、长鼓舞、带帽舞、扇舞、剑舞等。这些舞蹈给人一种有如行云流水的轻巧流动的感觉,甚是美观。
二.延边州朝鲜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儒学“秩序”,有助于营造延边旅游软环境
旅游资源不仅包括旅游自然环境等硬件,更包括旅游社会环境等软件。如果仅仅是自然环境强还不足以赢得竞争,只有自然、社会环境都强才能更加长久的发展下去,而延边州不但拥有长白山等自然环境资源,更有朝鲜族风情游这样的旅游特色品牌。延边州的朝鲜族众多,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尊老爱幼、孝敬师长的优良传统,这使得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优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之美。游客在延边州旅游到处都能感觉到社会上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深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之美。这种人文之美在留给游客深刻印象的同时,也会加深他们对延边的好感,使得延边旅游更具魅力,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二)得天独厚的区域文化和地理位置,为延边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延边是朝鲜族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特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边地处长白山腹地,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的美誉,又是朝鲜族聚居的主要县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图们江相望,是图们江和海兰江的发源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随处可见。把特色文化建设成果 与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升延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对加快延边“旅游兴市”战略目标的实施,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发延边州文化旅游的措施
(一)多层面发展旅游项目,扩大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延边朝鲜族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和奇风异俗,通过建设原始型民俗村、民俗博物馆,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或者兴建各种民俗度假村,乡风民俗 独具特色,对于生活于城市的人们都极具吸引力;或者举办朝鲜族民俗展览和活动,如民族服饰展览、民族工艺品展销,举办各种节日活动,各种戏曲,舞蹈会演等。 以空间或时间为线索推出民俗节日庆典活动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让游人其中,从民俗节日活动中欣赏和了解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当地人节日期间那种奔放、狂欢的情感,并从得到感染和熏陶,获得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利用这些节日活动,依托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加以整体包装,开发成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动。
(二)培育特色文化,强化文化旅游的优势
要充分发挥安图“长白山下第一县”, 敦化“千年古城”, 汪清“特产大县”, 龙井“朝鲜族民族文化”, 珲春防川“金三角”等地域特色和风景旅游区的优势,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兴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应坚持走民族特色发展,文化致富之路,要突出特色,找准突破口,把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要进一步 打造“长白山文化”, “金达莱文化”,“阿里郎文化”具有延边特色的品牌,把延边朝鲜族民俗,歌舞,体育,足球等这些无形的资产转变成有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全方位满足旅游者需求
作为旅游产品供给方的旅游企业应该努力使自身的产品结构与游客自身的需求得以平衡。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游客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游客的需要永远不能得到完全满足,这就造成了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矛盾的存在,一旦矛盾激化往往会造成二者之间的对抗甚至冲突,这会为旅游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旅游企业必须不断地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尽量满足旅游者的各方面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旅游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及规律,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提高知名度,开拓省外及海外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延边州的旅游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应当采取各种必要的手段如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包括在各种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也包括其它途径如游客的口碑以及组织、参加各种旅游推荐会,不断提高延边州各旅游品牌、产品的知名度,使得国内外的更多游客认识延边、向往延边、留恋延边。
(五)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促进旅游业发展
首先,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对外文化产品交流与贸易。积极同国内外开展文化艺术人才,报刊图书,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信息等的交流与合作。其次,要举办大型文化节活动,将延边州“民博会”,“9·3”州庆,“金达莱”节等活动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形成具有延边州特色的高质量,国际水准的文化艺术节,增强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让世界文化走进延边,让延边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丽坤. 基于SWOT分析的延边地区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04)
[2]张守志,董玉芝. 延边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与持续发展方向[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3]沈福实. 朝鲜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美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9)
[4]徐杰. 我国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5]林雪. 弘扬朝鲜族民俗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N]. 延边日报. 2006-07-17 (001)
篇8
关键词:呼吸;民间舞蹈;应用策略
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文化难以利用文字表达,随着表演者艺术境界的提升,舞蹈的动作与姿态都会形成优美的对比,在此过程中,气息运用的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民间舞蹈演员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
一、自燃呼吸与舞蹈呼吸的区别
自然呼吸与民间舞蹈呼吸有着较大的区别,从广义上讲,呼吸时人体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人类通过呼吸对身体中的气体进行交换,被称为自然呼吸,其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以及内呼吸三种,不仅可以体现出人类的呼吸频率,还能将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人类在冲动情绪下受到中枢神经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呼吸,在激动的时候呼吸会加快,心平气和的时候,呼吸是较为平稳的,因此,自然呼吸是受情绪作用的。从狭义上讲,民间舞蹈呼吸是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合理的对呼吸进行控制与把握,保证能够从生理上支配呼吸,进而提高呼吸的旋律性,达到呼吸与音乐韵律协调的目的。因此,自然呼吸与民间舞蹈呼吸之间存在较多的不同之处,自然呼吸是人类生命的象征,而民间舞蹈呼吸是舞蹈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赋予舞蹈生命力。
二、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气息的运用是较为重要的,其可以表现出舞蹈中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一种气息文化,同时,中国各个民间舞蹈都有着一定的范畴性质,主要因为受到气候、社会环境与民间风俗的影响,民间舞蹈的特征各不相同,正确合理的气息运用,可以有效表达出民间舞蹈的风格,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将艺术的内涵与情感完美体现。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一般都是由吸气、提起、屏气与呼气组成的,呼气的目的是做好舞蹈准备工作,提气的目的是提高舞蹈演员的重心,屏气的目的是帮助舞蹈演员收紧躯体,吸气是为了能够使舞蹈演员放松身心,在此类背景之下,民间舞蹈演员只有良好的运用呼吸,才能有效提高自身舞蹈效率,增强躯体的协调能力,达到良好的舞蹈修养,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
三、各个民间舞蹈中呼吸应用特点
在研究民间舞蹈中呼吸应用情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中国各个民间舞蹈中,呼吸应用特点都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族民间舞蹈呼吸应用特点。在汉族民间舞蹈呼吸应用期间,其具有快速吸气、停止呼吸与慢速吐气的特点,例如:在汉族东北地区秧歌舞蹈中,其踏步训练较多,收腿与踢出的时候,会形成一个用力的过程,这就需要舞蹈演员能够快速呼气,并且在落脚的时候,呼吸骤然停顿,在舞蹈演员快速转移重心期间,需要缓慢的将气体呼出。同时,舞蹈演员会在绕花的时候,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弧线,这就需要舞蹈演员能够在瞬间停顿呼吸,保证能够达到良好的肢体配合效果,形成秧歌舞蹈风格[2]。
第二,藏族民间舞蹈呼吸特点。藏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以缓慢吸气与缓慢呼气为主,主要因为藏族人民长期居住在高原牧区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呼吸具有压抑感,使得民间舞蹈中形成慢速呼吸的特点。例如:在旋子舞蹈中,音乐的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姿势优美缓慢,并且呼吸具有延绵不断的特征,需要对连贯性进行控制,进而形成良好的舞蹈体系[3]。
第三,蒙族民间舞蹈呼吸应用特点。蒙族民间舞蹈的呼吸以快速吸气慢速呼气为主,主要因为蒙族人们身体健壮,其呼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通过下沉的调节,才能保证呼吸效率,在舞蹈活动中,其呼吸的应用与气质训练相互结合,在流畅呼吸线条中,能够体现出动作的结构体系。
第四,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呼吸特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呼吸以屏气、快速吸气、快速吸气为主,讲究的是短、粗呼吸体系,主要因为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多属于螺旋形,例如:在维吾尔族民间舞步中的三步一抬动作中,要在舞蹈中利用屏气、快速呼吸形成优美的舞姿。
第五,朝鲜族民间舞蹈特点。朝鲜族的民间舞蹈特点以快速呼气、屏气、慢速吸气为主,主要因为朝鲜族的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与连续性,例如:古格里朝鲜族民间舞蹈,在节奏与鼓点上要求舞蹈演员呼吸的配合,能够全面体现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进而形成良好的舞蹈体系。
四、结语
民间舞蹈中呼吸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呼吸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舞蹈呼吸应用特点与当地气候环境、人们的身体体态息息相关,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研究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闫雪洁.论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9):125-125.
篇9
长鼓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朝鲜族长鼓,另一种是瑶族长鼓,还有一种是福州狼串。朝鲜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福州狼串,也称为福州长鼓,是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多用于福建民间音乐。
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两杖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带。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中。鼓身木制,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全长(70—80厘米,鼓面直径约40厘米。两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别。
粗的一端蒙牛皮、马皮或猪皮,细的一端蒙鹿皮、白色鱼皮或狗皮,皮膜以铁圈为框,由皮条或绳索绷紧并可调节张度。鼓身外涂红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为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并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高。
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篇10
《海兰江畔》由集小提琴演奏、教学和音乐创作于一身的朝鲜族音乐家金再清创作,这部小提琴与钢琴的重奏作品具有浓厚的朝鲜族风格韵味。《海兰江畔》的旋律主题没有采用任何一个现成的曲调,完全是作曲家内心流淌出的“新篇章”,“这些新音调饱含着作曲家对家乡热爱的深情”。全曲的旋律主题朴素自然,乐思陈述清晰、完整,且富于诗意,在实际教学中,其节奏训练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笔者将它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曲。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音乐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它的切分音节奏和三拍子律动。由于中国乐系的音乐品种大都具有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规律的强弱弱”。怎样对这种节奏进行把握,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比,音乐形态上必然会有很多的不同。笔者试图借助乐系的概念来进行几个方面的梳理。中国的汉族音乐基本属于三大乐系中的中国乐系,中国乐系与西欧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相比,特点在于带腔性,即为表现某种音乐意图而产生的音高、音强和音色等因素的变化。根据三大乐系的概念,中国乐系具有四个特殊的音乐形态表现:乐音的带腔性、节奏的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旋律的五声性和织体的单声性,而音乐风格在钢琴演奏上最好的体现则是地域风格性润腔和特殊节奏这两点。钢琴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无法像弦乐器那样通过细腻的滑音去展示腔的变化,但可以在节奏的均分律动非功能性上发挥其表现功能。随后是小提琴部分的进入,旋律主题开始出现,钢琴变成了伴奏声部,但一直沿用了前面的节奏律动。在这段音乐中,我们从旋律和节奏上都能感受到鲜明的朝鲜族音乐元素。音乐会上,这首作品的演奏者是一位朝鲜族的大一学生,虽然演奏的是本民族的音乐作品,但由于该学生平常不生活在朝鲜族聚集区,接触到的朝鲜族民族音乐素材过少,导致视谱过程中,在音乐形象的把握上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这位学生在练习这首作品的同时多接触一些朝鲜族民间歌曲,尤其是朝鲜族抒情谣,如《阿里郎》、《桔梗谣》等,还有民族特色乐器长鼓、伽耶琴的演奏以及朝鲜族说唱音乐“判索里”。朝鲜族民间音乐种类虽然广泛,音像制品也很多,但笔者始终强调要学生去听这些音响的原生态版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音响中才能追溯到朝鲜族音乐最本质的特征。在朝鲜族民间音乐中,“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表现得尤为鲜明。参阅有关的理论文献,对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节奏总结出以下特点:即节奏的均分律动非功能性,即强、弱拍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有规律地出现,朝鲜族民歌中绝大多数为三拍子的节奏,往往第二拍并不是严格的出现在拍点上,而要比谱面上的第二拍晚出来一些,这种弹性的节奏确实只可意会不可量化,而在实际的记谱当中作曲家抽象为附点音型。演奏者在演奏时就不能机械地按照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附点节奏来弹,而要把这种弹性的节奏尽量表现出来。在《海兰江畔》这首作品中,钢琴部分除了要将以上说到的风格性律动表现出来,在处理乐曲中的技术难点时还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快板部分,钢琴的节拍变化较多,学生在视谱初期经常抓不住拍点,导致与小提琴部分合不到一起。后来我们发现,这一段中小提琴部分的节奏非常规律,于是在解决完钢琴声部自身的技术难度之外,笔者指导学生采取根据小提琴部分找重音的方法,这样就找到了这段音乐的律动,进而使小提琴与钢琴的合作也变得更容易。通过笔者的指导,以及师生共同大量聆听原生态民歌录音之后,这位同学在音乐会准备过程中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弹性的节奏,其演奏在音乐会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维吾尔族风格节奏与《第二新疆舞曲》
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是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由一位来自新疆的汉族学生演奏。这首作品节奏上模仿新疆手鼓的节奏,烘托出了整个乐曲的基调氛围,凸现了新疆少数民族粗犷、豪爽、明朗、热情的气质和性格,描绘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欢快的节日景象。作品的旋律素材来自作曲家参加1953年“文代会”时,一位新疆代表提供给他的优美的新疆曲调。作品的第一主题如谱例4。在视谱阶段,这位学生很快发现全曲的节奏动机就是主题的前两个小节,但他自己总觉得在演奏中找不到脑海中熟悉的新疆音乐风格。通过笔者和该学生共同研究发现,如果是在常规2/4拍中,小节第一排四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应将重音放在第一个十六分音符上,后面三个十六分音符是通过惯性省力地带出。但这首作品中的四个连续十六分音符都不能用这样的演奏法:在谱例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上有一个重音记号,之前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应作渐强的处理来过渡到重音上。这位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在演奏这段谱例时遇到了两个技术难题:掌关节支撑问题与指尖下键重量的控制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指导学生在练习中以《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集》第四条练习曲做辅助练习。在该学生可以轻松驾驭以上两个技术难点之后,为了进一步丰富音乐形象,笔者与学生发现作品创作的动机与维吾尔族的手鼓律动相吻合,而手鼓式的切分节奏型应当是最能表现出维吾尔族风格形象的因素之一。若用手鼓谱来表示维吾尔族音乐中常用的固定节奏型,符干向下的音符表示用右手击鼓心,发“冬”音,一般用在节奏强位上;符干向上的音符表示用左手击或右手击鼓边,发“答”音,一般用在节奏弱位上。
三、西南风格节奏与《多耶》
在音乐会上,笔者还选择了陈怡的钢琴作品《多耶》。钢琴曲《多耶》是美籍华裔作曲家陈怡女士于1984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此作品以广西侗族古老的歌舞形式“多耶”为素材。“多耶”又名“踩堂舞”,是一种踏歌形式。在音乐会上这首作品由一位来自广西的汉族学生演奏。《多耶》这首钢琴作品具有一定的演奏和音乐表现难度,笔者也尝试通过这首作品来让学生熟悉现代音乐语汇。目前,研究《多耶》这首作品的文论并不少,但是大多数文论都是从创作技法上来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这首作品的节奏律动一直在散板与二拍子的律动之间来换,而这种谱面上量化的标记与侗族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曲家陈怡在《多耶》的谱面上这样写道:“‘多耶’的曲调与节奏都是即兴的。”笔者要求演奏者在视谱的过程中,不仅要接触侗族民歌原生态音响,同时还从学校的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侗族“踩堂舞”的音像视频进行熏陶。通过欣赏侗族大歌的音像资料,表演时舞者的基本体态是上身梗直,目视前方,身子随脚跺地时左右摆动。前进时有三种舞步:进三停一步、进三退两步、一进一退步,同时舞者还要呼号伴唱。了解到这些舞蹈的节奏特点后再来看作品的节奏,作品中还含有大量的“三对二”的技术难点,这种节奏非常复杂,是全曲需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难点。笔者要求学生演奏时切记不要硬数拍子,一定要在弄清楚“三”和“二”表达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弹奏。例如,笔者认为“三对二”这个技术难点,不应采用准确的分拍进行对应,建议学生将左手二拍子的律动视为一个“有棱有角”的踏步者形象,而三拍子的律动视为一个“流畅”的舞者形象,“二对三”正是这两个音乐形象的叠加,如谱例7。对于演奏现代作品,乐句的划分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随着该学生对作品相关的音乐素材的深入了解,便能够从《多耶》看似繁复的音乐形态中找到较为清晰的脉络,从而更好地把握全曲。此外,笔者认为开头的引子也是全曲的难点之一。相对于传统音乐作品,现代钢琴作品更强调音乐形象的冲突和矛盾性,追求特殊的音响效果。乐曲开头的引子虽然标记有拍号,但根据作曲家的意图,演奏时的处理应带有即兴成分。此外,重音和力度的布局也非常特别,如开头的力度从中音区f突然转为低音区的pp。然而熟悉钢琴演奏的人都知道,这是违背钢琴的发声原理的,因为钢琴高音区的琴弦细而短,低音区的琴弦粗而长,这就造成高音区较之低音区理应适合奏出更轻的音响效果,而这首作品却恰好相反,低音区的音效追求遥远而朦胧,高音区的音响反而要铿锵有力。因此,在弹奏这些力度的变化对比时,学生需要细腻的指尖控制,通过下键速度的快慢和对重量变化的控制来演奏出相应的音响效果。这首作品是音乐会唯一的一首现代作品,而观众的反响却出人意料地强烈,这为演奏者接下来接触更广泛的现代作品奠定了基础。同时笔者也感受到,这首看似现代的作品,其核心还是建立在少数民族音乐特征的基础上,现代作品看似绚烂的外衣中往往包裹着最质朴的传统音乐元素。
四、音乐会上的其他作品
除了上述三首作品,音乐会上还演奏了其他风格的少数民族钢琴曲:《快乐的啰唆》、《新疆舞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其中,由殷承宗改编的钢琴曲《快乐的啰唆》以鲜明的彝族风格营造出热情洋溢的氛围,通过快速的跳音连奏表现彝族人民节日里欢快的心情和热烈的舞蹈场面。《新疆舞曲》创作于1958年,作曲家郭志鸿先生以新疆哈萨克族的脍炙人口的民歌《加尔加尔》为动机创作而成。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虽然都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区,然而二者的音乐风格却迥然不同。《新疆舞曲》的第一部分全部在4/4拍上进行,节奏欢快跳跃;第二部分在如歌的行板上不断进行5/4拍与4/4拍的转换,更贴切地表现了人在深情吟唱时自由的拖腔,直到结尾才又回到活跃的4/4拍小快板,乐曲整体节奏都以活泼的形象为主。一场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音乐会自然少不了来自大草原的蒙古族音乐作品。作于1952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在中国民歌配置和声语言、和声变奏、和声织体的多样化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蒙古族同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歌以悠扬的长调和节奏紧凑的短调著称,在节奏、润腔等因素的表现上则更具有宽广的大草原气质。《内蒙古民族主题小曲》包含7首小曲,每首小曲都根据一首当地民歌加工而成,音乐会上选取了其中的《思乡》、《孩子们的舞蹈》和《舞曲》,由一位蒙古族学生担任演奏。这几首作品对于该学生来说,无论从演奏技术还是个性特点的转换上都是不小的考验,其中《孩子们的舞蹈》和《舞曲》在创作上吸收了蒙古族短调的音乐因素。与蒙古族的长调相比,短调更具有篇幅短小、节奏紧凑等特点。作为蒙古族的一位学生,他演奏《孩子们的舞蹈》和《舞曲》还是能够较好地将其韵味表达出来。但是对于《思乡》这首小曲,演奏者还是听了大量的蒙古族长调作品之后,才能够感悟到长调音乐有的“草原气质”———雄浑的气魄和历史的沧桑感,而演奏这一套个性迥然不同的组曲更是能够训练学生掌握作品中不同的戏剧性效果。通过举办这次音乐会,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民族音乐钢琴作品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在当下的钢琴专业教学中,相较于历史悠久的西方钢琴作品文献来说,学生接触中国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举行这种民族音乐风格专场作品音乐会则更是罕见。相对于西方作品来说,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讲究“虚实相间,虚由实生”,而对于学生来说,演奏出这种意境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音乐组织能力方面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长期教学,笔者发现,钢琴专业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使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水平不如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学生,导致弹奏的“手上功夫”比较弱,然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都能歌善舞,对于作品的节奏和歌唱性旋律的把握非常敏感,他们往往能够把舞蹈性节奏表现得非常生动,这与他们本民族的音乐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些也形成了他们的演奏优势。教师应进一步通过不同的触键和踏板的运用、音量的变化控制等,训练他们在钢琴上表达出丰富的情绪和语气变化,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以达到作品的表现意图。笔者在德国求学时,导师Klaus.Bassler也经常强调节奏对于刻画音乐形象的重要性,“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旋律和和声是肉和血液”。有趣的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演奏本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大多数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够感受到本民族的节奏,这种感知力是人在幼年时期通过游戏等日常生活就能够轻松获得的。这些学生在演奏自己本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音乐形象普遍能表达得得心应手。笔者深深感到,从音乐会的前期准备到上台演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他们在享受音乐的心灵旅程。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