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4-10 22:2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彝族舞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彝族舞蹈

篇1

流行于红河南岸,故又称为“江外”彝族舞蹈。彝语称“裁比”,意思是成双成对跳起来。当地汉族人民称这种舞蹈为“龙纵”,又认为是欢乐的动作,故也叫“乐作”。乐作舞的动作颇似蜻蜓飞舞,因此还有叫做“蜻蜓舞”的。这是传统的自娱性集体舞,男子可以从年少一直跳到年老,妇女在做母亲以后就不能再。“乐作”是男女青年们主要娱乐活动之一,因此什么时候都可以跳,在彝族传统的节目,如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过大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往往要跳好几天,在婚礼、丧葬和祭祀活动时也一定要跳。乐作舞是歌唱、器乐和舞蹈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歌舞形式。参加舞蹈的人数不限,多成双数围着圆圈进行。舞时有一定程序,舞前先以抒情性的歌唱开始,有乐队伴奏,乐队人员不参加舞蹈,却随着伴奏的拍节摇晃身体,并以高昂的帮腔助兴。舞蹈柔和而轻盈,膝盖伸屈富有弹性,舞动的手臂和蜻蜓振翅,姿态优美,特色浓郁。舞者边跳边唱,间或拍手,激烈时,相互对穿,忽停、忽动、并自转一圈。图形基本为圆圈,有时交错对穿,有时翻身自转,欢乐时,还唱着“噻、噻、噻噻”的歌声。

阿细跳乐

阿细人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播时,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种地,夜晚借着月光才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着后就抬起来跳两下,还“阿啧啧”地喊着,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来这种舞蹈经常在农闲的夜月下跳,并成为青年们恋爱和娱乐时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称为“阿细跳月”。又因为这个舞蹈里的伴奏乐器很突出,又往往称为“大三弦舞”或“阿细跳乐”。每逢六月二十四日传统的“火把节”夜晚或农闲时都可以跳。“跳月”的节奏较奇特,是五拍。伴奏乐器有笛子、大小三弦、树叶等,吹笛子者是指挥者,也是领舞者。舞步始终跳跃,一般跳三步,然后抬脚跳两下,与对舞者对脚,也有在抬脚对舞时自转一圈。男子手持乐器,步伐与女子基本相同。女子左右摆动双手,抬脚对双手拍掌两下,队形变化有前进、后退和交错。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形式,构成炽热的气氛。

铜鼓舞

彝族称为“妻丽”。是云南东部彝族人民喜爱的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流传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麻栗坡、西畴等县。由于跳“妻丽”时,击铜鼓伴奏,故叫铜鼓舞。每年“打公节”,即农历六月十五日这一天,彝族人民百十人为一群,跳“妻丽”,击铜鼓为乐,连跳三天三夜尽兴而散。铜鼓舞是载歌载舞的群众性自娱舞蹈,男女均可参加,人数不限。舞蹈的风格和律动别具一格。它以胸、腰及胯部的大幅扭摆为基本舞步,舞风清新、纯朴。步伐不复杂,基本是一步一并脚,向前进或横走,膝部随扭摆而屈伸。有时拉手,有时左、右手交替上下甩动。男子左手抱铜鼓,右手敲击,脚步男女相同。舞蹈时歌唱,跳到时呼叫,情绪激越。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紧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以云南彝族的铜鼓舞和广西彝族的铜鼓舞同出一源,动作也大同小异。广西的铜鼓舞是在节日或丧事时跳的。舞时一人打鼓,男在,女在里圈,围着铜鼓,随着鼓的节奏起舞。舞步象攀登山路的样子,每迈一步,双膝随之频频颤动,甚为奇特。步伐大致分为六种,即二步、三步、四步、六步、八步,至最后一拍,脚向前踢出。男女同舞时,互相拉手,前后摆动。男子单独排成长队舞蹈时,则各执折扇一把,屈伸于前侧和胸前。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主要在于队形的变化,节奏由慢而快,至而收。伴奏用的铜鼓大小各一,成为一套,大鼓为“雌”,小鼓为“雄”。击鼓者右手执软木棒,交替敲击两只相对的鼓面,左手执竹棍,敲击小鼓梆,击鼓者不参加舞蹈。

披毡舞

彝语称“几什瓦那目”,这是在四川凉山彝族中普遍流行的一种舞蹈,多在节日或婚丧时跳,载歌载舞,也有时是边朗诵边舞蹈,男女均可参加。披毡是用羊毛擀制成的,既保暖又挡风,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身披披毡翩然起舞,塑造出各种美丽的形象。“披毡舞”以手部动作为主,舞时,把披毡披在肩上,双手握住披毡两侧边缘,上下、左右舞动,或两手交替从上向下盖,或一手插腰,另一手向里、向外摆动,还有将披毡向前向后反复甩动,向前甩至胸前,向后甩搭在双肩,看上去一会儿犹如天鹅飞翔般的安详优美:一会儿又如孔雀开屏般的热情奔放,舞蹈步法主要是一步一靠、慢走步等,脚步扎实、稳重,在做碎步时则轻松愉快。当双臂伸展急速转动时,好象盛开的鲜花,当突然下蹲收拢双臂时,又象是将要怒放的花蕾,最具彝族人民的特色。

正是这舞动的披毡给解放后的专业工作者以想象的双翅,编出了《红披毡》、《颂歌献给党》等优秀的节目,将“披毡舞”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展现在各族人民面前。

摆手舞

是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越西一带的民族间舞蹈,在婚礼时多由姑娘们唱着民歌互相对舞。“摆手舞”为二人一组或四人一组的舞蹈,一手上举另一手下垂或与同伴相拉手。男子舞蹈时手高举至头顶,妇女则仅举手至肩部。用全脚掌做碎步互相交换地位,如人数众多时,有横排、斜排、四方形等队形,队形及动作均随领舞者而变化。手的摆动有上下摆动,前后抖动,左右摇动等。在摆手时肘部与臂部都不能动得太大,碎步行走时要保持上身的挺直、昂首。给人以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的感觉。几乎跳遍全国的“快乐的罗嗦”就是运用了“摆手舞”中手部动作而创作的节目。

篇2

一、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分类及特点

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从内容上看大多表演狩猎、耕种、放牧、丰收的场面,以及表现与敌人斗争的勇敢姿态和男女倾诉爱情等情节。彝族舞蹈动作大多来自于生活,又把生活中的动作提升到美的表现,特点非常明显和具有美感。

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舞蹈时气氛较庄重。这个特点主要因为有些舞蹈来源于凉山古老的仪式舞。

(二)手的动作较少。这是因为凉山地处高寒,凉山彝族常穿披毡,不易表现手的动作,但同时带来了腿的表现力较强的特点。

(三)舞蹈和歌唱、器乐演奏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凉山舞蹈和经常举办的各种仪式有关,舞蹈和歌唱、器乐演奏在一起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凉山彝族舞蹈的民间风俗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仪式舞。凉山彝族仪式舞有两个特点:一是性别区分,以前的彝族仪式舞一般没有男女混合跳的情况。二是舞蹈一般都与唱诵相结合。

(二)风俗舞。多在草场上或锅庄旁举行,一般表现劳动的动作和场面。

(三)征战舞。这是从过去彝族人“打冤家”械斗厮杀动作中演化而来的舞蹈,表现了小伙子们粗犷勇猛的性格。

(四)铃鼓舞。属于巫舞的范畴。

以上四种舞蹈是凉山彝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凉山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厚重,还有很多有特点的舞蹈。比如,以前凉山彝族还有一种“宫廷舞”,渊源可以追溯至唐朝南诏时期,当时南诏王室的宫廷舞受到唐朝宫廷与东南亚诸国的影响,又传到凉山彝族的“兹莫”与“土司”当中。随着土司制度的逐渐衰落,宫廷舞在凉山基本失传。

二、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彝族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凉山彝族艺术家创作的《阿哥,追》等舞蹈,表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淳朴的民族特点。大型彝族舞剧《凉山巨变》,用民族舞蹈的形式,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应该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凉山彝族舞蹈的大发展时期。中国最成功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中国优秀舞蹈的集大成者,其中的彝族歌舞《情深意长》成为《东方红》中的优秀片段,并广为流传,为奠定彝族舞蹈的艺术地位起了一定的作用。

凉山彝族舞蹈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再次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深受人们喜爱的舞蹈作品,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彝族舞蹈家。《妈妈的儿子》《表妹》等一批凉山彝族舞蹈都是成功的作品,在全国各地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彝族舞蹈《五彩云霞》成为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的代表作,而且多次代表中国舞蹈出国演出。同时它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并入选了中国舞蹈界最重要的晚会“青春的旋律――当代青年舞蹈家专场晚会”。

三、挖掘、整理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及传承意义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世界上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冲击和考验,有关部门都在采取种种措施来抢救这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也面临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当前,继承和发展彝族舞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抓紧建立彝族舞蹈体系,整理彝族舞蹈语汇。彝族舞蹈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非常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彝族舞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舞蹈体系,还没有鲜明的,形成舞蹈界认可的彝族舞蹈语汇,这严重影响了彝族舞蹈的普及与发展。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把门类繁多的、分散的彝族民间舞蹈进一步的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加工并提炼出较完整的、得到认可的彝族舞蹈语汇。

(二)加强彝族舞蹈教学,培养彝族舞蹈人才。彝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舞蹈人才,特别是培养彝族本民族的青年舞蹈工作者。

(三)创作彝族舞蹈精品,确立彝族舞蹈地位。一种艺术形式的确定,与这种艺术形式有无代表作有直接的关系。和兄弟民族的舞蹈艺术相比,彝族舞蹈有代表性的作品还不多,被称为经典的彝族舞蹈作品更少。这要求彝族舞蹈工作者要下大力气,创作出更优秀的彝族舞蹈精品,使彝族舞蹈成为中国舞蹈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鲜花。

篇3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只要一追溯我们的童年时代,就会记起这样的用力和迅速的运动,倘使持续的时间和所用的力气不超过某一种限度是会带来如何的快乐。因这种运动促成之情绪的紧张愈强,则快乐也愈大。人们的内心有忧动。而外表还须维持平静的态度总是苦的:而能籍外表的动作来发泄内心的郁积,却总是乐的。”

比如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屋里屋外,只要一把芦笙或一把三弦,人们就能欢乐起舞。歌舞者白发而成,边歌边舞,舞步时而激烈时而舒缓。歌舞者的情绪随着山歌的变化而变化。有打歌调称:“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去,爱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

再比如烟盒舞,这种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弹着四弦,唱着“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

再比如佤族的甩发舞,佤族妇女大部份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舞蹈。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

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这种源自内心的欢乐情绪通过歌舞的形式更强烈地“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原生态舞蹈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例如,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的“采茶舞”,也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等。这些舞蹈中的动作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还有彝族的“海菜腔”,它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再比如傣族的《象脚鼓舞》是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

这些舞蹈内容生动、丰富,反映的是鲜活的生活状态和场景;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

三、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突出体现了仪式化和图腾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着咆哮奔腾的宽江长河,或围绕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闪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隐若现的神秘画像,击石的铿锵伴随着鼎沸的呐喊欢唱;头饰彩羽,身披兽皮的人们……从日出跳到日落,从黄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国舞蹈史》)这就是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精彩的描述。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动作程序。以使人们以神圣的心理从这些程序中体验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灵对生命本体的佑助。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

仪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人们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现实,沟通神灵,于是不同部落产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仪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还有铜镲舞,这种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时边打边唱。

再例如,佤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木鼓舞”的习俗。他们将“木鼓舞”看成很神圣的仪式。在佤族人们的历史上,“木鼓舞”通常在本族人受到外族人入侵时、村里的老人过世时、取外族人的头颅祭祀古神时,敲鼓而舞。现在“木鼓舞”在佤族大多在两种情况下跳,一是村民拉木鼓回村寨时跳,二是有重要的活动在木鼓房中所处的村寨中跳。“木鼓舞”原始风貌浓厚,动作丰富。舞者时而站成两横排或两竖排交错变动,时而相互拉手将木鼓围成圆圈伴随着鼓点而舞,舞蹈情绪激烈,狂野粗砺。在简单奔放的律动中勃发出生命的情感。

还有,面具舞也是当地先民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是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跳的一种舞蹈,其中的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渡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除了认为万物有灵外,还信奉氏族的图腾。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象征和标记。涂尔干在分析图腾崇拜时认为,在氏族成员之外“存在着支配他们同时又支持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群体成员所激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已经深入氏族成员的内心,并且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这种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如图腾。于是某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图腾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员对图腾神圣感情和心理归依感。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讲:“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这种超凡的力量就是“图腾崇拜”。

西南

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这种方式强化了群体认同的标记性。例如,我们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见到牛头的出现。这就是体现对农业生活和力量的崇拜的牛头舞。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中国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发生了关系。传说远古时候‘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活的。表演时三人手里都拿着牛尾巴,顿足踏地,边舞边唱”。这在当地的民间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几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牛可以耕种、有力量,还能带来更多的粮食,在原始社会,有粮食就有生命,就有财富,所以牛的多少可以衡量财富的多少。对牛的崇拜,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对农业的重视。

还有,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太阳鼓舞是其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的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器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原始先民相信阴阳协调,天地交和,生命乃成。对产生生命的行为和器官有着近乎神灵的崇拜。他们把这种崇拜隐含在舞蹈动作中,以乞求获得孕育生命的能力。从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待情爱、生命的态度。

再如,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图腾,他们的孔雀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内容多为表现孔雀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这些舞蹈虽然道具不同、舞风各异,但都体现了对氏族图腾的崇拜、对生命的崇拜。

四、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这种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容,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五、结语(下转第182页)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圣殿中的一枝奇葩,处处体现着信仰和崇拜,体现着那一方水土人民对生活的真诚和感动。他们的舞蹈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没有粉饰与浮躁。因为大山里的人们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他们跳舞是为了示爱,打歌是为了庆丰收,击鼓是为了交媾,这些充满人性的东西完全不同于一般舞蹈形式的单纯炫技。他们的舞蹈不是技巧,而是生命本身。他们是在用生命舞蹈!

【参考文献】

[1]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2]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壮族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价值;内涵;传承

中图分类号:J7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40-02

在壮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壮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壮族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壮族自身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养牛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舞蹈为长。壮族的舞蹈带有鲜明的壮族生活的印记,与其他民族的舞蹈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壮族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壮族文化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壮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带有自身民族生活、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鲜明印记,壮族民族舞蹈也是如此。壮族民族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原生态性特征。

在壮族地区,舞蹈都融汇着民间的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例如:壮族铜鼓舞、手巾舞、弄雅歪等在壮族文化生活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壮族铜鼓舞为例,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以安宁。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对其举行祭祀仪式,人们伴随着敲击铜鼓的声音,围绕着它翩翩起舞,以表达感谢铜鼓的救世之恩。由于铜鼓在远古时期是权力的象征,带有及其崇高的政治地位,铜鼓也就被不断的作为图腾祭拜,便使之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也被赋予预卜吉凶,祈祷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铜鼓舞就被广泛用于壮族各类祭祀、大小节庆和娱乐场合,你学我传,世代不衰。也就是说,壮族民间舞蹈在最初产生和流传时,与政治相关、与宗教祭祀相关、与生产实践等息息相关,它们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原始艺术的雏形,再加上世代流传的壮族山歌,它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更加具体化,更具艺术感染力,使壮族人民不断地传承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原生态民族舞蹈。这些都反映了壮族的民族性格,也是其壮族民族文化原生态的体现,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在民间歌舞中有了最充分、最具体的反映和展示。

二、壮族民间舞蹈的群众性

壮族民间舞蹈具有极美的观赏价值,它丰富了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是壮族社会、文化生活的写照,壮族人民以它为桥梁,达到自娱、自教和观赏目的。壮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它群众性、参与性非常强,不计较场地的宽窄,不追求观众的多少,花草树枝都能做为道具,情起即兴,兴起即舞,自弹、自唱、自舞。

广南县的壮族手巾舞,它就以深邃的内涵、丰富的肢体语言、高超的表演技巧、生动的语汇展示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令世界各地的舞蹈家们叹为观止。而用手巾舞来表达情意也是广南县壮族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示爱形式,青年男女跳起手巾舞,用手巾舞动着撩拨对方的方式来互倾爱慕之情,实现感情交流,进而互订终身,可以说,这时的舞蹈就是壮族的感情纽带,维系着他们的和睦相处。

壮族舞蹈充满了一股向上的生命力,散发着力量、速度、激情,艺术性与视觉性俱佳,能够对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欣赏壮族舞蹈,能够充分体会到壮族人民的生活激情以及对自己民族生活的热爱。同时,壮族舞蹈进行表演时通常要求身着民族服饰,在表演现场,舞者和观众能够充分融为一体,大家一起融入到整个舞蹈中去,随着舞蹈的变化,构成了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的美丽图案。每逢节庆日,壮族地区所展示的民间舞蹈更是热闹非凡,或热烈、或舒展、或粗犷、或优美、或淳厚、或雅致令千人注目、万人喝彩。

三、壮族民间舞蹈的价值

壮族文化历史悠久,经过社会、自然环境的生息繁衍,独具特色。壮族民间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当数铜鼓舞、手巾舞、弄娅歪等。这些舞蹈都是对传统崇拜先祖文化的发展。在壮族的传统中,祭祀祖先、举行祭祖以及婚假等典礼活动中都有舞蹈的呈现,这些舞蹈充分吸收传统的祖先崇拜特色,并且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发展改进,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特点。这些都促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的交融、渗透,承载着民族传统精神,并不断地体现着它的价值。

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都市人寻求通过传统民族文化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试图通过传统的原生态歌舞来缓解自己过大的精神压力,寻求生命意义的回归。所以传统的壮族歌舞对人们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壮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创造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让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传承下去。

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壮族铜鼓舞、手巾舞、弄娅歪等原生态舞蹈,对我们考察壮族的历史、壮族的民俗、壮族的信仰等有着巨大的意义。我们通过对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进行研究,能够对壮族人祖先的生活方式略窥一斑,从而体现壮族舞蹈巨大的价值。

四、壮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与传承

壮族民间舞蹈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明显的特质:对未来无限美好的厚望,对祖先传统美德的赞颂,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发扬着壮族“那”文化(那:稻作农耕文化)的传统意识,这正是壮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原生态内涵。

壮族的原生态舞蹈,植根于社会生活,与壮族的存活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等有密切的关系。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日常生产生活为根基,创作出了许多形式各样的舞蹈形态。它们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为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代继承、发展壮族舞蹈文化有很的作用。要知道,要发展就得先有传承,而要传承,就得有传承的东西,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也是如此。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壮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更需加以保护和传承,才能让这块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世代相传,流芳百世。众所周知,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其存在方式是保留在人的意识上,表现在人的肢体上,其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所以,当无人相传时,舞蹈就会失传。对于交通相对闭塞的贫苦地区来说,避免了外来文化的同化、融合,使得民间舞蹈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传承,使它们还保持着原有的味道和风格,并继续地丰富着贫苦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生活的丰富,娱乐方式的各式各样,人们兴趣的转变等,导致人们对古老而又相对单调的原生态民间舞蹈逐步缺乏兴趣。使得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打麻将、斗地主、K歌、旅游等。无人愿意学习原生态民间舞蹈和技能,让民间舞蹈慢慢失去了依托。特别是那些民俗化的舞蹈和作为特定节日的舞蹈,一旦这些节日不再是民族活动日,之前依附于这种特定节日而生的舞蹈就成了散兵游勇,久而久之,也会面对失传的危险,这严重的威胁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原生态的舞蹈可以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健康交往,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共同发展。在社会多元化发展中,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习俗文化等都差别不小,为了让其持续流传,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做好相应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整理,不断的对其进行挽救和打造;另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对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壮族舞蹈的社会化,让人们接近壮族舞蹈、了解壮族舞蹈、会跳壮族舞蹈、喜爱壮族问道。

对壮族舞蹈进行继承和不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壮族舞蹈进行继承和发展,实现对壮族舞蹈的发扬和广大。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其他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的先进经验来保护壮族舞蹈,通过对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接触壮族舞蹈,熟悉壮族舞蹈,开展壮族舞蹈培训班以及举办壮族舞蹈竞赛等的方式推广壮族舞蹈,实现壮族舞蹈的大众化。同时,在壮族舞蹈的大众化传播中,要注意尊重壮族文化,保留壮族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只有这样,创新了的壮族舞蹈才能被继续叫做壮族舞蹈。

总之,我们对传统的壮族文化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充分尊重壮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壮族舞蹈进行大众化传播,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壮族舞蹈进行有效的发扬和传播。

要清醒地认识到壮族原生态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过程中失传的可能性,提高对保护壮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壮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绵远流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危机; 对症下药; 保护与发展

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犹如一坛美酒芳香诱人,它在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就像醉侠的酒壶,是不可缺少的资源。是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发扬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优势。

一、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的一些认识

少数民族舞蹈包含许多文化知识和艺术形式。同时,对少数民族的有着许多概述。《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

二、当前少数民族舞蹈面临的危机

人类的许多文化底蕴往往源于民族传统中,少数民族舞蹈就记载着许多精华。一直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有着一种很好的发展趋势。它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随着赶时尚,过潇洒,图刺激等一系列的社会风俗。许多人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开始冷落,这种现象作为我国儿女应该保护。同时,民间艺术工作者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行动。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的重大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第二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培养人才。到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 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所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第三申报和设立世界和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教学科研机构为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经有518项被选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我国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取得以上一些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各个地区没有很好地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起来。关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我们要从建立文明古国,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入手。保持良性的发展,就需开发和保护一起抓。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有许多民族舞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舞蹈与旅游业融合起来。世界经济越发展,人们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就会越多,如果少数民族舞蹈得到赏识就会无形中受到保护。如果做不好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的效果就不佳,就会使得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和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民族舞蹈是当务之急,对推动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对症下药,保护好我国少数民族舞蹈

面临着时代潮流的洗刷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面临种种症状,或受淡化,或得遭到轻视……。为此,从国家或民族群众都要采取措施保护好少数民族舞蹈。

1.任何事物发展的生命力是在于它的根基。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视和发展要靠本民族的人气。因此,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首先就要保证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提高人们的意识。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根本。因为没有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就缺乏民族舞蹈成长的支撑力。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俗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能整体“活性”的保护起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发动政府支持力度,引导人们支柱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政府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同时,东部的支持不可忽视。只有政府的重视,在经济方面和组织活动方面给予支持,民族舞蹈的发展就会很顺利。同时,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得到东部地区的支持,民族舞蹈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和基础。民族舞蹈要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一方面要将少数民族舞蹈与本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旅游与产业,融入民族舞蹈的特色。可将一些特色的民族舞蹈作为地区品牌商标,这样不但可以扩大本地的产业,突出特色。同时,对本地区本民族的舞蹈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开展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经贸活动,把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作为搭台的主要支柱,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招引中外宾客、商贾朋友的迎宾主角。如楚雄彝族自治州年举行“云南省第四届青运会”和“火把节”时,组织全州各县、和州属单位参加的百人少数民族舞蹈方队表演达25队之多。节日期间,经贸洽谈签订的合同和意向性协议等投资总额达11亿多元。而海南借助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之际,对民族舞蹈大力宣传,使本地区民族舞蹈真正得到保护与发展。

为了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有着更旺的发展生命力,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好其原有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创新工作,为民族舞蹈保护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首先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收集、开发整理那些为广大群众所不知的民族舞蹈,进行系统的整理,使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并纳入民族艺术学院进一步的学习与排练。同时,对民族舞蹈进一步进行创新,是民族舞蹈在上新台阶。对民族舞蹈仅靠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复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总之,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艺术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保持其原有的韵味,发扬它们优势的同时,要认真发展创新,让少数民族舞蹈在祖国的大地上永传不衰。

参考文献

[1] 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

[2] 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

[3] 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

篇6

关键词:少儿;民族舞蹈;教学

一、特色各异的民族舞蹈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都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民族舞蹈是其各自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以下特征:

1.群众性、娱乐性:中国各民族的舞蹈发展都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即已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发展中,后世发展逐步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成为民族生活的直观变现之一。

2.感彩丰富:舞蹈不仅具有重要的娱乐性,也是人们表达感情、抒怀的重要方式,在重要时节,人们往往载歌载舞。

3.鲜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的舞蹈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之中,受到了本民族服饰、语言、习俗等的影响,特色鲜明。

在民族舞蹈体现出鲜明的特征之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1.文化传承:民族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表现了民族的变迁,也通过舞蹈传授生产技能、传播等等,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文化积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舞蹈作为重要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积淀的必不可缺的内容。

3.文化交流: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软实力”成为国家交往和较量的重要内容,舞蹈文化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主体。民族舞蹈的展现,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文化创新:现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重视。但是更多的沦为“博物馆式”的保护,缺乏创新创造。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之一,根据时代特点、民族现状,对民族舞蹈的发展创造,实际也是对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少儿天真烂漫,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其开展舞蹈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少儿舞蹈中处处体现着少儿的“童心”和“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由于少儿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孩子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及鲜艳的服装等。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

2.树立起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

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浓缩了人类发展进程的精华,舞蹈是这一内容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培养少儿全面发展: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少儿舞蹈从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到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舞蹈可以增强孩子的肢体灵活性及柔韧性、身体的力量、动作协调性、表演性与孩子的创新能力等,同时可以锻炼毅力、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自信心、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4.培养人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民族舞蹈的后续人才,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

三、少儿民族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合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少儿的身心特点,开展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应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顺应童趣、启发痛心:少儿民族舞蹈看来简单,无非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穿上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而己,实际却不然,它像成人民族舞蹈一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顺应童趣,启发童心,抓住以下的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l)少年儿童有极其强烈的上进心:儿童时期多数是“人小志大”,因而必须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和积极因素,激励他们的进取意识。

(2)少年儿童理解力弱、记忆力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百说不厌,百做不烦。每个动作要一点一点的讲到讲透,示范要一步一步地做准做好,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教会他们。

(3)少年儿童好学习,模仿能力极强,但玩性也大:因此,教学时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少年儿童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是有限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却不能持久。因而对他们不能像要求成年人一样,一训练就是几小时,每天都不间断地训练。孩子们在学习时只能是练一会儿,玩一会儿,玩一会儿又练一会儿。教新课时尤其要特别注意掌握在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耐心细致地一个一个动作的细致解说,一丝不苟地示范给他们看懂看会,让他们在看懂看会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跟着做动作,这时他们才能很快的把新动作要领牢记在心,久久不忘。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他们弄懂领会了具体的动作,学起来就特别快,而且惟妙惟肖。

2.抓住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规律,顺应童心、童趣,生动形象的分解教学:孩子们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就能自如应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这之前,教师必须先把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民族风格准确抓住,把民族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少年儿童富有朝气、勇于学习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极易被引导。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这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的动作、知识等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毕竟儿童自制力差,容易疲惫,这时就应当转换新的模式,如通过竞争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孩子之间十分重视荣誉,而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十分努力的去争取荣誉,这样,就可以在舞蹈学习中引入竞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努力去练习,相互比较、相互学习,老师再从旁加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并且保持这种浓厚的兴趣。

4.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教学不仅要传授舞蹈技术,更要传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进而延伸至传承整个民族文化。在日常教学中,长期单纯的动作联系也易引起少儿的厌倦,这时可以适当穿插文化教育,如讲述某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寓意、内涵、相关的美丽故事、传说等等,这样,在舞蹈教学中,不仅教授了孩子们舞蹈艺术,也陶冶了其情操、传承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未来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培养。

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教学事业,为了使这朵艳丽的小花常开不败,摆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播下美的因子,启迪美的灵韵,培养和造就一批民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教师们除了埋头于教学实际之外,还必须把汗水换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发扬优势,为少儿民族舞蹈艺术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惠.浅谈少儿民族舞蹈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77-80.

[2] 罗列诗.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艺海,2011年第5期,120-122.

篇7

关键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专业舞蹈教育;民族艺术;传统舞蹈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18-02

四川省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高等院校有四川民族学院、西昌学院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阿坝师专)。分别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三所高校都开设了舞蹈教学院系。本文将结合上述三所高校,探讨四川省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专业舞蹈教育现状。另外,文章所涉及到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有音乐和舞蹈两种专业或专业方向,本文仅针对舞蹈专业或舞蹈方向作探讨。

一、四川省少数民族情况分析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居住着汉族和彝、藏、羌、土家、回、苗、蒙古、满、白、纳西、布依、傈僳、傣、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连同20世纪50年代以后来川定居的民族,全省共有53个民族成分”①。后又据《四川年鉴(2009)》的权威统计,四川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②。四川民族地区“幅员30.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③,“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60多万”④。

二、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总体情况

我国舞蹈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形成,如今每个民族地区的高校都建立了专业教学单位。涵盖舞蹈表演、舞蹈学、音乐教育(舞蹈方向)、音乐学(舞蹈方向)、音乐学 (舞蹈教育)等多个舞蹈专业或舞蹈方向。但与其他汉族地区相较,四川省民族地区舞蹈高等教育开展稍显滞后,现在还属于探索、形成阶段,至今尚无一所高校建立独立的专业舞蹈教学单位。以上三所高校前身都属于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近几年升格为综合类本科院校后还没完全脱离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此外,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基本上还未脱离与音乐教育并轨的模式,导致专业舞蹈教育发展受限。各高校在学习借鉴其它院校教学模式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条件,与省情及各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没能体现出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舞蹈方向学生所学内容可以看作是音乐学与舞蹈学的综合体。学生所学课程“多而全”,但知识、技能却达不到“少而精”,毕业生呈现出“万精油”的特点。学生自身也无法对自己的主攻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不够准确,使得培养的学生特色不够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受以上种种弊端制约,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始终未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因此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

总体原则可以兼顾打造特色和服务社会两方面。要脱离盲目从众的心理,在遵循艺术教育基本规律和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改革,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同时,还要兼顾服务社会这一高校重要责任,面向广大民族地区,培养受民族地区欢迎的文化建设优质人才。

三、改革方向及主要策略

(一)开发本地区民族传统舞蹈资源

四川省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资源,这些舞蹈形式从古一直流传至今,是民族地区优秀舞蹈艺术的集中体现。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视,部分历史悠久的舞蹈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自从国家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四川省共成功申报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项⑤,其中三州民族地区(以下简称三州)成功申报8项,占总数的80%。省级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批共37项,三州共17项,占总数的45.9%。

三州共有国家级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省级41人。传承人年龄最小29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3岁。50岁以上者27人,占总人数的61.4%,年龄总体趋于老龄化。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三州民族地区传统舞蹈资源丰富,且有待进一步的传承。但传统舞蹈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急需培养后备人才,扩大传承队伍。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⑥,民族地区高校正好位于这三个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甘孜、阿坝、凉山。所在地也是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国家曾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⑦,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⑧。民族地区高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继承、推广、弘扬本地区优秀的舞蹈艺术形式也责无旁贷。

(二)将民族舞蹈资源合理引进课堂,打造特色

在舞蹈类课程设置规划时就可有意识的加大本民族或本土特有舞蹈形式的教学力度。除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外,学科和术科建设都可围绕其进行。

在教材方面,如民族民间舞课,现在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该课程大多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编写的《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教材。该教材涵盖了我国汉族地区民间秧歌舞和部分少数民族舞蹈,包括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和鲜族舞。但在藏族舞这一板块,教材只提取了弦子和踢踏的一些基本元素,舞蹈风格突出但地域性不强。

就四川省藏区而言,还有许多风格独特的舞蹈,例如道孚县的嘛呢锅庄、石渠县的真达锅庄等,这些都是其它地区高校不具有的资源。很多舞蹈形式亟待传承和推广。民族地区高校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教材。“应当要求教师把活的舞蹈教材尽可能地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写、画出来,或制成录像教材,以便作为教学和检验教学的依据”⑨。还可将这些优秀的传统舞蹈进行更具化、更深入、更细致的打造,建设成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教学体系,甚至特色专业。

此外,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与民族舞蹈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比如开设民族或地方文化、历史、习俗、其它艺术形式课程,或者定期举行相关文化的系列讲座,提高相关民族文化知识。

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才是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新突破的有效途径。

(三)调整培养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有学者提出,现在的社会正朝着服务型社会发展,认为“各个行业及部门,生产与消费、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服务为理念、以服务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⑩的,“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作手段、价值目标”{11}。现代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社会,闭门造车。观照社会需求(或通常说的“就业市场”),与院校追求就业率初衷是一样的,只有兼顾了教育与社会需求,就业率才能提升;就业率提升了,才能说明教育的对象是适合社会的。

民族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上首先要做到要面向全国也要兼顾民族地区。其次还要结合现代艺术教育与传统舞蹈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是最有代表性且渊源流传的精神层面的财富。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延续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受速度很快,但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乐于追赶现代文化,有意识无意识的丢掉了一些“民族血统”。有数据显示,在参加问卷调查的9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75%的学生不会自己本民族的语言,3%仅会一点{12}。仅从这点就能意识到引导学生回归民族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兼顾了以上两点后,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定位,再“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13}。

培养模式确立后,再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然后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与确立。这样的改革与创新才是符合时代需要,受市场欢迎的。

2011年二月,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升格为一个学科门类,这意味着我国的艺术高等教育将迎来又一个大发展时期。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进行合理必要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高校发展的趋势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突破瓶颈,寻求准确定位,提高竞争优势,谋求正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抢占先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品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走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专业舞蹈专业教育的新出路。

注释:

①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 民族志.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页.

②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③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④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⑤本部分数据系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相关信息整理.

⑥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

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

⑨吕艺生.舞蹈教育学.转引自李延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第48页.

⑩孙希有.服务型社会的来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页,第3页.

{11}孙希有.服务型社会的来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页,第3页.

篇8

关键词:民族舞 现代舞化 利弊 解决对策

本文以下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利与弊进行了分别探讨与阐述,并且针对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弊端问题而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推动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继承,进而继续弘扬我国民族舞蹈文化传统于世界。

一、浅谈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利

(一)有效突破民族舞蹈的形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特点的国家,并且拥有着较多原生态民族舞蹈,国内不同民族均拥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舞蹈,例如:目前典型的、特色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演员――杨丽萍通过自身演绎方法将云南印象展示于众人的面前,从而将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弘扬于全世界,并且得到了很多国内外地区的认可与关注,其所演绎的原生态舞蹈大大震撼着众人们的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不需要突破而发展的,为了使得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则需要对其进步不断地突破与创新,从而使其走向更长远,当前,我国国内民族舞蹈也不例外,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适当的添加其他民族特色舞蹈元素于其中,或者创新原生态民族舞蹈而突破其形式,从而推动其舞蹈发展,例如:《出走》(蒙古族舞蹈)这项舞蹈剧目就是根据音乐《天堂》而改编来的,是将蒙古族舞蹈语汇与现代舞语汇的相互结合而成的特色蒙古族民族舞蹈,并且获得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的认可与赞扬,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后的民族舞蹈不仅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观点,而且还有效突破了传统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从而有效推动了蒙古民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效提高了感观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对民族舞蹈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人们觉得现代舞化的演绎而更能够震撼自身精神与心灵,加上其新颖性以及创意性特点而更能够冲击人们的内心深处而引起共鸣,这是由于当前现代舞化的音乐方面得到了突破性的创新,并且其舞蹈表现形式也相应的添加不少特色元素在内,从而有效给人一种听觉上、视觉上的冲击感觉,例如:现代舞化舞蹈作品《出走》,该作品的音乐在原来的基础稍作了调整与创新,并且还将民族舞蹈语汇与现代舞语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赢得了广大观众们的喜爱,进而使得该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起来。

(三)具有一定的时代效应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当然,舞蹈文化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视觉感官等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通过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则有助于民族舞蹈进一步发展与保留,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舞蹈语汇本质特点,但是其创新后的的民族舞蹈却得到了广大群众们的喜欢,进而有效推动了其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能够有效适应时代的进步,故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效应。

二、浅谈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弊端

(一)对舞蹈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于舞蹈教学活动是一种传承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舞蹈教学而获得舞蹈专业技能,如果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则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舞蹈教学带来影响,与此同时,教学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应用何种方式或者手段来进行有效教学,加上当前学生们对现代舞的学习兴趣愈来愈浓厚,因此,对舞蹈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气息较强的国家,加上少数民族热爱舞蹈而逐渐出现各种原生态舞蹈,但是这些原生态舞蹈的出现是因为国家近几年来对其的重视,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则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形式将不会出现多样化、多元化。另外,原生态民族舞蹈没有任何“装饰”,并且没有改变民族舞蹈文化,因此,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对民族舞蹈进行现代舞化,那么将会面临着以下问题,即该民族舞蹈还具有传承必要性吗?该民族舞蹈还被称之为民族舞蹈吗?国内民族舞蹈研究还有意义吗?等,这些问题都是如今需要慎重考虑的,并且还需要及时探讨一些有效措施来进行解决,从而将现代舞化的民族舞文化有效传承下去,进而有效保障民族舞蹈原生态因素得以保留,进而有效保留我国民族舞蹈文化。

三、探讨民族舞蹈现代舞化弊端的有效解决途径以及建议

通过上文叙述了解得知,民族舞通过系统性教学体系则能够有效将其传授于学生们,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思想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民族舞蹈逐渐呈现现代舞化,以至于造成民族舞蹈失去了其本质特点,但是,我们又不能放弃民族舞蹈的传承工作,因此,需要探讨有效解决对策以及途径来进行处理、解决。

首先,将原生态民族舞蹈教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进行传授于学生们,使得学生们拥有一定的民族舞基础理论认知水平;其次,将融合一定现代舞的民族舞作为另一个课程来进行传授于学生们,即作为选修课形式而使得学生们能够合理的对民族舞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不仅掌握了民族舞传统文化,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对民族舞进行适当创新,从而有效推动民族舞进一步发展而继续传承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上将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利与弊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且针对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弊端问题而提出了若干解决途径以及建议,从而使得民族舞的原始特色得以继续保留与继承,并且使得舞蹈学习者能够拥有一定的民族舞蹈现代舞化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得他们能够适当、合理的改变民族舞蹈传统表演形式,而给众人带来唯美、震撼人心的现代舞化的民族舞蹈作品,继而有效进一步提高观众们的审美水平。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舞蹈教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有效推动民族舞蹈进一步发展与继承。

参考文献:

[1]朱f,韩亚林.音乐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以歌曲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

[2]许志刚.周部族在音乐与诗歌领域的贡献[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

[3]戚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重要意义――对云南艺术学院非遗进课堂活动有感[J].青春岁月,2011(12).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旅游;土家族;摆手舞

国内许多民族都能歌善舞,有更多机会歌舞相伴,因此便形成了各种民族音乐舞蹈形式,如新疆达斡尔族音乐舞蹈、蒙古族音乐舞蹈、塔吉克族音乐舞蹈、满族音乐舞蹈等,音乐舞蹈形式都很发达。近年来,发展民族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形式,民族音乐舞蹈资源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民族音乐舞蹈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增加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力,丰富区域旅游内容,同时由于旅游业对民族音乐舞蹈的价值开发,有助于民族音乐舞蹈借助民族旅游业发展传承发展下来。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价值利用并不容易。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少数民族舞蹈较为典型的例证,其不仅具有鲜明的土家族特色,也蕴含着土家族特殊的风俗文化。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源于该民族古老的祭祖仪式,据史料推测,自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来,随着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土家族摆手舞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土家族摆手舞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发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民族音乐舞蹈旅游发展的问题发掘和解决。

一、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潜力

由于民族音乐舞蹈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新奇和特殊的艺术成就,民族音乐舞蹈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优势集中在多个方面,如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游客的地方文化经验,愉悦游客旅游体验、形成地方旅游特色等。虽然这些旅游资源的方向不同,指向主体不同,但是都有利于地方旅游的发展,都是民族地区音乐舞蹈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1]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对于旅游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家族摆手舞有明显的娱乐特征,音乐和舞蹈都具有娱乐性,带给受众愉悦感受是艺术的基本特性,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民众在劳动、祭祀活动中形成的音乐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按照一定节奏参与进来,可谓是妙趣横生,而从旅游业来说,娱乐是旅游的一个基本要素,游客很容易通过土家族摆手舞表演获得愉悦感受;其次,土家族摆手舞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对于游客来说,到特定地区的游玩,实际上也是了解地方文化习俗的一个重要途径,增长见识,获得新奇感受是游客游玩的重要目的,从土家族摆手舞来说,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不仅集中了音乐和舞蹈艺术形式,同时,也表现了土家族社会的历史源流、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土家族各方面的文化内容,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家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游客观看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时,实际上便能够从摆手舞中对土家族的文化形成深刻感受;再次,土家族摆手舞有很强的参与性,参与到其中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来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旁观,也可以参与,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对于地方文化的深刻感受,增加娱乐效果。最后,有助于地方旅游业特色形成,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把民族音乐舞蹈纳入旅游体系时,意味着民族音乐舞蹈的特色也将成为地方旅游业的特色,在对相关特色充分发挥时,民族音乐舞蹈便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如当下只要提到湘西土家族旅游,必然会提到土家族摆手舞。各种特征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在旅游业发展中有很好的优势,并因此成为土家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带动项目,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以永顺县双凤村为例,该村由于摆手舞表演已经成为当地品牌旅游项目,扩展了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

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旅游价值的实现

虽然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有重要价值意义,但是这个价值意义实现必须要通过系统化、多样化地开发,才能使民众音乐舞蹈的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素以山奇、水秀、洞胜、谷幽称绝,土风苗韵最为浓烈,尤其土家族的摆手舞浓郁独特。自1982年国家批准建立“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湘西土家族的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在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地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旅游业发展有重要支持作用。但是这种支持意义的最终实现还是在于当地旅游业对于土家族摆手舞的重视和明确的思路开发所促成。

(一)创新民族音乐舞蹈样式

土家族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在具体实践上也有很多差别,如摆手舞动作多样等,是当地民众的主要节俗活动,对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土家族民众来说,摆手舞相当于当地社会的狂欢活动,由于其他娱乐活动的缺乏,自然对于传统社会中的民众有较大吸引力。但是从游客视角来说,现代社会中的民众有更多的娱乐选择,同时在审美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多样化的艺术需求和较高的艺术标准意味着土家族摆手舞在旅游中的参与如果还是按照既有形态来运作,自然显得比较单一。土家族摆手舞如此,其他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同样也是如此。要使民族音乐舞蹈能够对受众有更多的吸引力,增加民族音乐舞蹈的游客参与,就必须要在现有音乐舞蹈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多样化发展,形成更多的音乐舞蹈形态,当前土家族舞蹈的广播操化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这种多样化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第一,多样化音乐舞蹈形式,如可以形成以人数分类的音乐舞蹈种类,也可以形成以队形变化不同的艺术形式,或者是对民族音乐舞蹈进行简化等,都是民族音乐舞蹈样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民族音乐舞蹈的新鲜感,特别是部分民族音乐舞蹈有一定难度,必须要进行改编才能有利于游客参与;第二,创新音乐舞蹈动作,民族音乐舞蹈大多有自己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来自劳动或祭祀等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其中也可以融入新的舞蹈动作,来使民族音乐舞蹈与时俱进;第三,改变民族音乐舞蹈的形象塑造,舞蹈形象改变也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改变样式的重要方式,如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者往往各自穿着民族服装,在形象上有所突破也会使民族音乐舞蹈形成新的视觉感受。

(二)扩大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是在民族社会中形成的艺术形式,对于当地民众来说,自然很熟悉,但是这种熟悉往往是民众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的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很少会关注到其有多大的意义,或者是形成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音乐舞蹈的欲望。但是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地方艺术形式多样,而其旅游出行的时间有限,在此情况下,其对于相关艺术活动的关注首先是其知名度、趣味性和文化性,以此来把其作为一种地方风貌的表征,作为一个认知、感知和理解地方文化风情的入口。显然,当下各方面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态度和理解并未和游客的需求特征达成一致,并没有从游客需求上把民族音乐舞蹈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来打造,从而使得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力难以有效扩大,弱化了游客对于地方音乐舞蹈的关注。如土家族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当地妇孺皆知的艺术形式,但是当地民众往往把其理解为祭祀、习俗或娱乐需要,把其理解为祖辈传下来的理所当然的存在,这种认识和理解使得当地对于摆手舞的旅游参与往往限于平常的活动,和其他地方旅游活动的参与并无二致。近年来,随着摆手舞在旅游产业中的实际作用发挥,湘西土家族旅游开发开始逐步重视摆手舞的影响力扩大,主要表现为开办了更多和摆手舞有关的旅游活动内容,大大提高了摆手舞的知名度。从根本上来说,要使摆手舞等民族音乐舞蹈在旅游中的影响力增加,不仅需要在旅游实践中增加民族音乐舞蹈相关的内容,通过实践来强化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力,还需要从研究和组织专门性活动等方面来扩大这种影响力。从研究来说,主要是指对民族音乐舞蹈进行深入研究,建构民族音乐舞蹈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民族音乐舞蹈在深度和厚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从组织专门性活动来说,是指特定民族音乐舞蹈所属地区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扩大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力,比赛活动或者联欢活动都是较为有效的活动方式,如可以组织摆手舞评比活动或者组织“摆手节”活动等,都有助于民族音乐舞蹈的外界影响力扩大。[2]

(三)完善民族音乐舞蹈基本设施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大多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而是根据习俗活动需要来进行,这种随意性虽然使民族音乐舞蹈在民族地区能够随时进行。对于少数民族民众来说,民族音乐舞蹈是其生活中的常态行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融入进去。但是从游客视角和旅游发展视角来说,却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其中,首先从游客来说,在其进入到民族地区旅游时,实际上便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语境,没有一种仪式性表现的导引,这使其很难对民族音乐舞蹈进行角色转变,因而弱化了民族音乐舞蹈的互动性。其次从民族旅游来说,民族音乐舞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游客慕名而来来感受民族音乐舞蹈文化时,这种随意性会使游客难以把这种期待具体落实在特定地区或特定物品上,容易造成游客的期待落空,影响旅游体验,自然不利于民族旅游业的吸引力加强。在这一点上,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就做出了表率,专门在特定地区建立了摆手堂,在其中进行专门的摆手舞表演,使外地游客对于摆手舞文化的探索心理得到满足,并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专门跑去摆手堂观看,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也使当地经济得到了推动。由此可见,对于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价值实现,还需要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建立或完善各种和民族音乐舞蹈的相关设施、场所等,使当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能够以多种具体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湘西用于摆手舞的场所摆手堂便是如此。

(四)建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品牌

篇10

关键词: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时代价值

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塔吉克族、满族等众多数民族,这些民族各自传承着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人们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应,民族舞蹈代表作着一个民族的风情、生活习惯以及宗教文化等,深刻放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西北地区的民族众多,下文就针对西北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价值。

一、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概要

我国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支系复杂,民族舞蹈的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与信仰文化差异。西北民族民间舞蹈大都历史悠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积累与沉淀。西北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塔吉克族、满族等民族,基本上斗殴各自特色的民族舞蹈,本文以维吾尔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为代表简述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维吾尔族是从游牧过渡到农耕的民族,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古老民族。维吾尔族人民经历了游牧、畜牧、农耕等经济生活阶段,也受到过多个宗教文化的影响,其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体现了自娱性、礼俗性和表演性。维吾尔族自娱性的舞蹈一般就是在各种场合随意跳的舞蹈,多用“赛乃姆”的曲调,这个曲调的节奏平稳,比较丰富。礼俗性的舞蹈有“多朗舞”、“夏地亚纳”、“萨玛舞”等,这类舞蹈大都保存了古代维吾尔族的宗教、礼仪以及西域地区的鼓吹乐的表演形式。表演性的舞蹈有“纳孜尔库姆”、“手鼓舞”、“萨巴依舞”、“山羊舞”等,有的是徒手表演,有的是手持道具或者模仿动物形态,或“移颈”或“打指”,多能感受到古代西域的乐舞遗风。维吾尔族中最为特色的多郎人的多郎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完整、动作粗狂矫健的礼俗性舞蹈民间舞蹈,表现出多朗人的粗狂、开朗的性格,而且保存了古西域舞风,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好见证。

(二)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古代蒙古族人民是逐水逐草而居,以畜牧为生的游牧生活,蒙古族舞蹈的自娱性很强,以“筷子舞”最为出名,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蒙古族舞蹈中女子动作多是抖肩、翻腕来变现蒙古族女性的热情开朗、欢快优雅,男子则造型物资挺拔豪迈、轻健洒脱,多变现出蒙古族男性的剽悍英武。蒙古族舞蹈还有“马刀舞”、“驯马舞”、“鹰舞”等,都表现出蒙古民族热爱生活、乐观奔放的文化特色。

(三)塔吉克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塔吉克族是生活中在我国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在特殊的高原环境影响下,塔吉克民族的性格坚强、诚挚、朴实,其民族舞蹈风格较为别致,变化形式多样,表演十分质朴。塔吉克民族的舞蹈有“恰甫苏孜”、“买力斯”、“垃泼依”、“刀舞”、“马舞”等,有别具一格的节奏、舞蹈形态,其旋律是从弱拍开始,表演的形态是节奏的强弱起伏吻合,舞蹈的即兴性比较强,而且手鼓的表演形式也较为独特,是两名女子合打一面手鼓,鹰笛是其最典型的乐器。塔吉克民族的舞蹈,多渗透着和对“鹰”的崇拜心理,多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厚请安,一种渗透着西域古风的舞蹈形式。

二、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多元化是西北地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舞蹈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民间舞蹈则是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表演形式。比如维吾尔族的舞蹈造型优美、节奏欢愉,人们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的热情、好客、活泼、乐观的性格特征。维吾尔族人民通过对维吾尔族的特色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宣扬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又比如回族,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娱性的舞蹈活动较少,只有在婚礼上才会有一些些歌舞表演,这就体现了回族人民虔诚、谨慎的特色。因此,民间舞蹈对彰显民族文化有独特的作用。

(二)丰富艺术形式

目前,我国的舞蹈种类繁多,包括外来的街舞、鬼步舞、拉丁舞等,本土的一些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民间舞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受到民俗文化制约的、带有很强自娱性的舞蹈形式。西北民间舞蹈受到西北民族间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文化传统以及的影响,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表现出我国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像蒙古族有“马刀舞”、藏族有“羌姆”、“鼓舞”,这些都是我国舞蹈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促进民族团结

舞蹈一种独特的社交形式,对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间舞蹈对促进我国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独特的作用。比如举办一些大型的民间舞蹈巡演活动,促进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又比如举办一些民间舞蹈艺术的影集展会,增加人们接触民间舞蹈的途径,促进人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大团结。

三、结语

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包含着各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民间舞蹈对彰显我国民族特色、丰富我国的舞蹈艺术的形式以及促进民族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鼓励热爱舞蹈的人对西北民间舞蹈的弘扬和传承,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都要积极的投身于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弘扬事业中。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50-56.

[2]王喜伟.西北地区民间舞蹈表演技巧初探[J].大众文艺,2010(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