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基本功范文
时间:2023-04-01 12: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基本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现状分析
少儿舞蹈训练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与成人舞蹈训练不同,少儿舞蹈的旋律更欢快明朗,是根据少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编排的。儿童舞蹈训练有利于发展少儿智力,促进少儿道德养成,培养少儿意志品质等特点。各初等学校和舞蹈专业学校必须要认识到少儿舞蹈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少儿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让少儿从小就重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少儿对舞蹈的感情以及提高其舞蹈欣赏力。
二、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侧重点
1.加强少儿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
身体训练(基本功训练)是打好舞蹈功底的基础,要注重少儿四肢、躯干以及肩、腰、腿、跨等部位的训练。由于舞蹈动作高度美化和规范化,所以必须要有严格的训练程式,讲究训练节奏和技巧。要注重压腿训练,打开少儿腿部关节的韧带;要注重压肩训练,打开少儿颈肩部关节韧带;注重少儿腿、脚、背部训练,使少儿形成良好的形体和优美的动作;适时合理地加强少儿舞蹈的把杆训练,要特别根据少儿身体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训练,把握好训练尺度;要训练少儿劈腿基本功,拉伸少儿腿部韧带。
2.加强少儿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少儿心理因素,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少儿心理训练,能够避免少儿在舞蹈训练中产生自卑心理和紧张胆怯的情绪。在少儿舞蹈训练中,要强化少儿心理训练,调动训练情绪,采用身心交融的训练方法,更好地促进少儿舞蹈基本功教学。
三、加强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新思路
1.要做到音乐和舞蹈的视听结合
在现实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少儿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和欣赏能力。培养少儿对舞蹈音乐的感受力要加强其音乐欣赏,激发其对舞蹈音乐的兴趣。必须要做到音乐和舞蹈的视听结合,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对少儿进行音乐舞蹈欣赏教育。鼓励少儿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感情和培养对配乐的欣赏,选用适当的舞蹈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提高其舞蹈技能。
2.要充分激发少儿对舞蹈的兴趣
在少儿舞蹈训练中,应特备注意舞蹈选材的趣味性,根据少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编排舞蹈,充分调动少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少儿舞蹈编排必须要做到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相结合,具有轻松自如的灵活性表现形式。少儿舞蹈的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吸引少儿注意力,培养少儿审美能力。要做到舞蹈动作的趣味性,必须要做到少儿在舞蹈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舞蹈趣味性相统一,还要和少儿情感体验相联系。只要少儿提高舞蹈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
3.注重少儿舞蹈内容,体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师在选择少儿舞蹈题材时,必须根据少儿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确定舞蹈内容。由于少儿具有生活丰富多彩、情感复杂多样等特点,儿童舞蹈内容的多彩性必不可少。可以利用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童幻世界中山水风雨为内容设计少儿舞蹈内容,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要拓展少儿舞蹈题材,使少儿舞蹈形式多样化,还应当多采用歌舞、歌舞剧、小舞剧等体裁,使儿童舞蹈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绚丽多姿。
4.针对忽视基本功现象,扎实做好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
目前的少儿舞蹈教育中,忽视基本功训练的现象很普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这种现象,使少儿舞蹈事业回到正轨。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少儿过早参加舞蹈训练,舞蹈基本功周训练次数比例较少,忽视辅助练习等。针对此,幼儿舞蹈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少年早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使少年舞蹈演员学会正确使用身体姿态和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扎实做好少儿舞蹈基本功工作,培养其标准身体姿态、掌握舞蹈器械的能力,提高其舞蹈基本功底,有助于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及提高动作质量。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做到:加强少儿舞蹈理论建设,用舞蹈基本功训练理论指导舞蹈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重视少儿早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少儿舞蹈基本功;加强职业舞蹈教练员的业务培训。
参考文献:
[1]董桦.浅析儿童舞蹈艺术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1):61-62.
[2]韩吟.浅谈民间舞蹈在少儿舞蹈中的重要性[J].大家,2011(12):60-61.
[3]李蓓.浅析舞蹈教育在五大领域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1(S2):243-244.
篇2
关键词:技术训练 舞蹈技艺 创造性
从事舞蹈教学以来,笔者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舞蹈学生都不够重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不论是芭蕾基础训练还是古典舞基础训练,学生上课的状态并不是很投入,基本功训练的兴趣也不是很高,没有意识到基础功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而是很被动地当作是老师授予的技术,没有全身心的感受它。
舞蹈基础训练是对人的骨骼和肌肉的复杂结构去进行严格训练的开始,这些动作构成了整个身体处于无休止的多种变化形态之中。芭蕾训练主要训练腿部的肌肉能力,包括开度、柔软度、直立以及身体、头、手的配合和动作的协调性。通过练习可达到身体的直立感和稳定性,以及较准确地移动重心的能力。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舞蹈的表现创造以物质为前提的身体条件,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要功能,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高水平专业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与手段。
初学舞蹈的学生,往往缺乏艺术需要的“力度”、“柔韧性”、“干净”、“稳定性和协调性”,跳起舞来呆板、松懈、不协调。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才能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姿态,训练肢体的柔韧性,能很自由控制能力和关节的力度。很多学生不重视基本功,觉得“只要表现能力好就行,基本功没有多大的用处。”不少学生为了追求高考成绩不得不拔苗助长,还没有开始把基本功练扎实就开始了成品舞的练习。一旦遇到稍微难的动作,往往就力不从心。殊不知如果不经过系统地、专业的训练,只片面追求舞蹈感觉,学生必定跳不好舞。这正如一个不懂语法也不会写字的人,必定写不出文章,正如没有打牢地基,没有一砖一瓦,怎么会有牢固的高楼大厦是一样的道理。道理说起来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做起来就与之背道而驰了,因为他们觉得基本功训练枯燥、乏味、又苦又累,所以能认真地坚持以衡就很难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它的客观规律,要由浅入深、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舞蹈训练更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把上把下的练习,没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软开度,舞姿是不会达到要求,跳起舞来也就不会有流畅性和优美性。例如控制(控腿)。如果自身的训练能力达到了把腿抬的很高,超过头部,并长时间地控制在保持的高度上,那就会唤起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这是因为训练的效果达到了超出常人的承受范围,他的技能受到了观众的赞赏和肯定。而基本功没有练扎实的话,就会起反效果。整个舞姿被破坏,摇摇晃晃,腿部也发抖,那就形成了丑态,反而让观众倒胃口。比如旋转。如果能飞速地旋转多次并且很稳地落到舞姿上,同样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而没有练好的话,还没有转几圈就动倒西歪甚至晕眩在舞台上。又比如两腿在空中来回穿行形成了空中劈叉的瞬间悬浮状态,然后又与地面相接触,这时就必须具备具有弹性的柔软的膝盖和踝关节有能力去排除随时可能发生的刺激,并通过脚下产生的某种轻巧的力使控制力和重力保持平稳,从而使动作 显得轻盈。
一代代舞者正因为熟练掌握了让人惊叹和钦佩的舞蹈技艺而成为舞蹈艺术家。舞蹈演员对基本功的长期的艰苦训练视为保持舞蹈艺术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他们在训练中所获得的超人技艺不仅是舞蹈家可以炫耀和观赏者叹为观止的资本,在惊叹、钦佩中更孕育了技艺本身的文化因素和审美价值。所以,舞蹈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在舞蹈的基础训练中把技术训练运用到有目的的表演组合或具体的作品中时,进入了某种轻松活泼的状态之中,成为满足实际需要的有目的的技术训练。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基础训练得到和谐的运用和强而有力的展示。
舞蹈是借用人体动作、手势、姿态等人体语言作为艺术表达的工具,其灵魂是情感,以展现人的思想情感、展现时代文化背景为最终目的。
在学生掌握动作的同时,应当渗透充满感情和想象的舞蹈艺术语言,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表演舞蹈。这样才能以情动人,达到“以舞带情”、“以情舞动”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动并茂”的表演才能化为动态美的艺术形象,才能引起观众的审美兴趣,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赏。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从课堂迈向舞台。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吕艺生、朱清渊.舞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3
关键词:舞蹈;重视基本功训练;训练方法;提高训练兴趣
当前,艺术教育在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中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舞蹈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及精神需求的提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高中生学习舞蹈更多是为了求学,所以他们在学习舞蹈时应注意加强基本功训练,为专业考试夯实基础。基本功训练枯燥、单调、又累又苦,需要有非常好的耐力和毅力。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舞蹈学习常常会出现“虎头蛇尾”或“一曝十寒”的现象。怎样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舞蹈基本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多年的舞蹈教学中我总结了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舞蹈基本功训练要求形成的专业素质包括:
舞蹈基本功训练内容一般分为把上和把下两部分。把上动作可分:擦地、蹲、划圈、小踢腿、跨掖蹲、腰、控制、压腿、下叉、大踢腿等:把下动作可分为:手位、擦地、蹲、腰、大踢腿、控制、转、翻身、跳、圆场步等。
1、解决和克服学生的自然形态。新学习舞蹈的专业学生,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往往缺乏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克服她(他)们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需要学生学好把上、把下的芭蕾动作组合和技巧组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增加芭蕾组合训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掌握正确的站姿和舞蹈的协调性;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组合舞蹈动作,直至能较成功地创编舞蹈作品。这些本领,若脱离开基本功训练这个基础,就等于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
2、力量――舞蹈者所需要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它们是在肌肉收缩或张力增加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
以我自己多年经验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认为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首先做好耐力的培养,要每天坚持慢跑训练;其次增加小腿及大腿肌肉的训练,如勾绷脚练习、小踢腿、小弹腿、大踢腿、大弹腿及小抬腿跑和高抬腿跑的练习。这些练习一定要配着有活力、有动感的快节奏音乐,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控制力是指舞蹈中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的力量。提高其训练的方法,首先在速度力量增加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柔韧性,柔韧性就是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柔韧性的练习主要有压腿、大踢腿、耗腿、搬腿这几种方法,在练习柔韧度的时候会出现逆反心理,需要在练习时播放抒情的音乐来放松她们的烦躁心情,还要多鼓励学生给她们自信,这样就能达到更佳的效果。第三还要增加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其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把上、把下的单腿蹲和控制组合的练习。第四弹跳力的加强,其训练方法有,增加跟腱的拉伸和半脚尖提落速度的练习,增加半蹲和大蹲的练习,还要增加爆发力的练习,如蹦阶梯的训练和跳类的训练(小跳、中跳、劈腿跳、大跳)。这些力量的训练是非常枯燥的,必须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协调性与灵活性――协调性指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方法我认为最主要就是多练习各种技巧组合和舞蹈组合。如:把上把下的芭蕾集训:把下古典舞的跳类组合、控制组合、气质组合、表演性组合。这些练习的内容要有变化性和典型性,学生在练习时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不能偷懒,做到持之以恒,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就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否则就达不到最佳效果。
4、舞蹈讲究呼吸。“呼吸是舞蹈艺术中一个重要枢纽,是靠它来支配动作和贯穿到动作中去的。”舞蹈也像音乐一样,讲究呼吸的控制,俗名叫“运气”。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动作的大小强弱,都会受到呼吸及其控制程度的影响。有了气的推动才能形成动作和动作之间的抛物线、波浪式、冲击式以及人体的反胴运动。我认为如此重要的呼吸除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在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最重要的是中国舞中的提沉组合训练对舞蹈中呼吸的运用很有帮助,如果经常练习会很快提高学生在舞蹈中呼吸的自然运用。
篇4
舞者是用自己的肢体和情感去塑造美,他们是美的传播者。所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肢体才能塑造出优秀的舞蹈形象,给观者以美的享受。而作为培养舞蹈演员的一门主要课程——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有效教学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不论是芭蕾舞演员、民间舞演员,还是现代、古典和中国舞演员,都需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因为这是对其舞蹈表演技术的根本支持。只有拥有良好的基本功,才能灵活运用手、眼、腰、腿及表情、动作去表现美、享受美、传播美。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在舞台上展示出其优美的一面,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深刻揭示了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在舞蹈表演中对自己的肢体运用自如,塑造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反之,如果缺乏良好的基本功训练,无法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去表现,也就无从谈起塑造什么样的形象了。只有严格进行基本功训练,才能达到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的基本要求,才可以更好地去表现作品,给观众美的视觉感受。因此,我们说,舞蹈基本功训练如若是科学的、高质量的,就会使得舞者对自己的身体运用自如,才能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抒发表演需要的情感。拥有良好基本功的舞蹈演员,其表演的作品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舞蹈艺术的推广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力量度”、柔韧性、稳定性、协调和灵活性。“力量度”指舞者所需要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它们是在肌肉收缩或张力增加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柔韧性是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柔韧性好的舞者做出的动作协调、优美、不生硬。舞蹈的控制力指舞蹈中演员的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内在的一种力量。稳定性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协调性指人的全身各肌肉群能互相协调配 合。灵活性是指一个舞者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同时,舞者拥有良好的重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重心不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重心,而是具有“开度”和“软度”,并有美感的各种舞姿的重心。其次,舞者要有能够表现各种人物情态的技能,因此,舞者既需要稳定力,又要有灵活、敏捷的动作,还要有优美的空中舞姿。再次,弹跳能力也是舞蹈演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改变个人自然形态掌握舞蹈技巧,同时,舞蹈也很讲究呼吸,它是使各个动作连接得更加流畅的一个纽带,可使作品看起来更加连贯、舒服。所以,如此重要的呼吸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在实践中去逐步掌握。
掌握各种舞蹈动作技巧是基础,也就是动作不能是简单、僵硬的形体表演,而应是渗透、充满着情感和想象的舞蹈艺术语汇。所以,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重要性体现在:它通过对舞者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拉伸,以及有关关节的柔软性、身体控制和灵活性、稳定性及跳、转、翻等技巧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训练的结果,最终达到舞者所要具备的各项基本素质、能力和体力。
二、对基本功课堂训练各部分的分析
文章所述的基本功训练课采用的训练方式包括把杆部分、中间部分和技术技巧部分。
1.把杆部分的训练
把杆训练为舞蹈训练课提供了一种手段,它是借助把杆帮助初学者在站立时体态优美,以适当减轻身体和主力腿重心在垂直状态下的负担,并逐步、准确地掌握重心、舞姿和各种具体的舞蹈动作。把杆训练是舞者的一个练习过程,是为中间跳舞的准备,它就像父母在帮助孩子走路,是为以后的跑、跳打下基础。舞蹈也是这个道理,是要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去掌握。做好把杆练习才能更好地为以后完成难度更高的动作做好准备。下面,笔者把把杆中的几个动作的作用简单分析一下。
篇5
关键词:舞蹈;教学;基本功训练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 of the basic skills and dance study, and discusses basic training method in the professional dance teaching.
Key words: dance; teaching; basic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舞蹈是有节律的,美化的人体动作为手段来表达人的内在心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舞蹈在运动、社交、礼仪,甚至在美学理论研究中拥有着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舞蹈的自身属性决定了一个演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和艰苦的基本功训练。
1 基本功与舞蹈学习的关系
1.1 身体形态与舞姿。对初学者而言,由于初期接触到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身体形态的基本功不足通常不会对整个技术水平造成太大影响;但当舞者跳到一定水平时,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制约他们舞蹈水平进一步提高,也会影响他们的表演水平。形体与舞姿练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做芭蕾舞手形、脚形、身形练习,使自己的身体变得优美而有灵性;二是做一些原地或行进间舞蹈“架型”整合练习,使男女舞伴身心合一,多余力量得以消除,人体线条的曲线美获得充分的展示,两人之间整体的信息传递网络系统得以建立;三是养成在垂直和放松状态下跳舞的习惯,确保整个身体达到紧而不僵,直(挺)而不硬的自然状态。总之,在主观上要充分认识优美的身形、舞姿和规范的架型在要性,懂得怎样做;在客观上要结合自身特点,注意发展身体特殊部位(如腰、背、肩、颈部)小肌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空间感知觉能力,明确怎么练。
1.2 身体素质与运动机能。学习舞蹈,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机能(平衡、协调、节奏、空间感知觉等)是基础中的基础。发展身体素质应重点发展小肌群力量,如脚底、髋关节内部、脊椎两则、肩带和手臂等部位小肌群的力量,因为这些小肌群在维持身体平衡、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完成一些非常规动作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重点注意改善踝关节、髋关节、胸椎关节和肩带的柔韧性,因为动作是否到位,身体能否最大限度的延伸和动作是否显得自然大方,具有良好的表现力,需要这些部位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做支撑;另外,体育舞蹈作为演绎类项目,其动作要求精细,表演时身体往往并不是处在一种正常状态,因此提高舞者的运动机能,如大脑神经的协调能力、小脑和前庭器官的机能(平衡能力)、本体感受能力(能够清晰的感知身体各环节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运动节奏(时间的掌控能力)和听觉、视觉、触觉等运动感知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发展这些“高级素质”或运动机能需要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如头部在不同状态下以不同速度原地或行进间旋转和走、原地倒立或倒立行进、后退走或跑、不同姿势的静力性造型、闭目状态下的身体律动等。
2 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2.1 把握形象,传情达意。“造型是身躯的完美掌握,是动作的和谐与美”苏联著名的舞蹈编导家查别林以其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舞蹈动作的特征,而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形态作为材料并通过人体的运动来塑造形象而传情达意的。从舞蹈艺术的特征来看,既需要形象生动的舞蹈语言来创造舞蹈意境,又需要舞蹈艺术教育者用鲜明、准确、科学的语言来指导学生学习,这内容和形式的特性决定了舞蹈基本功教学过程应首先注意把握形象的,具有动感特点的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形象,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用形象的示范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和体验,为掌握学科教材的规格概念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知识,往往从感性的内容开始入门,有些知识可以在生活的经验中取得。但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舞蹈训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则更需要教师充分地展示直观的学习材料,经过长时间观察,模仿,实验而初步掌握。学生在学习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必定由具象到抽象。特别是初学舞蹈的学生,他们缺乏专业舞蹈的知识和经验,抽象的思维较弱,而当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时,就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和语言的诱导作用,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注意把握所学动作的特征和主要的要领要求,注意讲授动作的语言要简练,音乐节奏的配合是鲜明的和有特点的。使学生在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中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点来说,舞蹈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好演员,他不仅动作做得准确生动,而且要富于表现力,能唤醒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示范,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舞蹈语言形象。
2.2 抓住要点,举一反三。作为形体艺术的舞蹈基本功课比之别的舞蹈课程更需要也更能体现其学科知识的内在系统性与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性。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教师应学会组织好每一堂课,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并组织相应的教材。能系统地、全面地掌握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纵横线交错的教学特点。精通把握为完成这些教材所持的教学方法。我们所指的精通教学法和熟悉教材,主要是指教师必须掌握各类动作的训练性质,以及熟悉各类动作之间的关系。在基本功课的教学中,常常不是学完一类动作或一个组合再学另外一类,而几乎是齐头并进开展的。一堂课的组织要主次分明,起伏有序,前后呼应。为此,必须注意首先处理好基本能力与技术训练,单一训练与组合训练,技巧训练与身体表现力训练等各种关系,使之达到每一类动作的教学都有其顺序性而且体现出相辅相成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2.2.2 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抓重点。如一年级的基本功课,就应以纠正学生身体的自然形态,解决躯干软度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寻找人体重心的支撑点来解决人体各部位在舞蹈学习中应处的正确位置,以及加大肌肉收缩和韧带拉长的各种软开训练手段来组织教学。低年级首先训练出具有适合舞蹈学习的正确体态和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创造出形体艺术美打好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开始训练的重点总是从单一动作开始的,教师必须严格把住质量关,使学生克服枯燥乏味的感觉,扎实训练,以期坚实基础的最终形成。而中年级要抓住单一技巧及相关能力的训练,女班还特别需要注意解决青春期发胖的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基本功是舞蹈学习的基础,对于舞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增设必要的舞蹈技能教学法及基本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开展舞蹈竞赛活动,积极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6
1 舞蹈基本功教学的内容及作用
1.1 舞蹈基本功教学的内容
舞蹈基本功是舞蹈演员从事舞蹈表演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舞蹈技艺、提高舞蹈水平的重要保障。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具有很多种。总的来说,舞蹈基本功教学的内容分为两大类,即把上训练和把下训练。把上训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擦地、小踢腿、划圈、单腿蹲、双腿蹲、下腰、压腿、控制、下叉、大踢腿等;把下训练的教学内容包括大踢腿、蹲、擦地、转、翻身、腰、小跳、中跳、大跳、身段、手位、圆场步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将把上训练和把下训练的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加大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1.2 舞蹈基本功教学的作用
舞蹈基本功对于舞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舞蹈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都是舞蹈基本功的体现。舞蹈基本功教学的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锻炼力量。通过舞蹈基本功教学的练习,能够让学生的肌肉得到锻炼,继而逐渐锻炼力量,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增加弹跳力等;
加强柔韧性。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有大量的过于韧带拉伸的训练,如下叉、压腰等,让学生的韧带和关节得到良好的锻炼,增加柔韧性;
增加控制能力和平衡性。在舞蹈基本功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肌肉保持平衡的锻炼就能够让学生控制能力和平衡力得到加强,能够更加适应舞蹈表演中的各种动作,如翻转等,表现出美观的效果;
训练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舞蹈需要全身动作的配合,需要具备相当强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才能够调动整个身体进行舞蹈表演。在舞蹈基本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身肌肉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加肌肉之间的配合度,灵活地做出各种动作。
2 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学生思维意识开发的措施
2.1 加强语言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告诉学生用心去“感受”舞蹈的意境,寻找感觉,然而这个感觉是非常抽象的,即使是教师也不能准确说出“感受”的具体定义和内涵,给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舞蹈艺术本身就比较抽象,每一个不同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外形是其魅力而风格表现着舞蹈的文化,从而形成了舞蹈独特的“感觉”。比如我国古典舞就是以拧、圆、倾、曲等基本姿势为外形特性,进行组合运用,从而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因此我国古典舞蹈所带来的感觉就是圆润、婉转和流畅。拧的婉转、倾的流畅、腰臀变换流畅圆润。而这四个基本动作也决定了我国古典舞蹈对上肢和躯干要求的严格性,要求舞者时刻关注自己的躯干。因此,教师在舞蹈基本功教学过程中要用语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舞蹈的内涵和特征,用心去感受,敢于想象,像一个螺旋一样旋转向上,培养学生的自我关注意识和向上的思维。
2.2 引导学生多元化思维
舞蹈是形体美,动态美,其内涵丰富、多元化。以我国古典舞为例,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仅仅是圆的教学内容就分为多种,如平圆、L圆、立圆、八字圆等。因此,在进行舞蹈基本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每一个动作的发力特点,如留上身走下身等等,同时还应注意反面运动意识,俗称欲擒故纵,即在做某一个舞蹈动作的时候,欲左必先动右,张开必先合上,非常抽象,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圆润、迂回等思想的表现。在舞蹈基本功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训学生多元化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要让学生明白舞蹈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之内,要开发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让舞蹈的内容丰富起来。在这样的舞蹈基本功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舞蹈艺术中不断成熟,超越自我。
2.3 培养学生气息运用意识
舞蹈是一种强调气息的艺术,无论是我国古典舞,还是芭蕾舞,都强调舞蹈表演者需要把气息和心劲放在动作之前,从而才能够让整个舞蹈行云流水,表现的完整。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把重心放在动作的练习上,从而忽略了对气息和心劲的把握,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提醒,导致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过于关注动作本身,忽略了气息和心劲的运用,表演没有流畅性,表演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出现气息不畅的情况,从而导致动作不到位,舞蹈内涵表现不出来,没有灵活性和美感。因此,教师应该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气息和心劲的指导练习,这样才能够让舞蹈的神韵和内涵完全体现出来,表现出舞蹈的灵魂。此外,准备工作对于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准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筹谋准备的意识,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的能力。
2.4 打开学生想象空间
艺术来源以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舞蹈艺术也是如此,其主要是把生活中的人和事用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相对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势来说,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抽象性,需要表演者有细微的贯彻能力和生活体验。充满想象力的舞蹈作品能够将需要表达的人和事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将具象化的东西形象化,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就非常注重想象力,其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孔雀在森林中翩翩起舞,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想象能力,才能够将孔雀象形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成为一代大师。可见想象力在舞蹈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
舞蹈的起源也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物的模仿和想象,发展到现在,舞蹈艺术更多的转向了人物内心思想的表现。舞蹈基本功的教学其实是比较枯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基本动作的无限重?汀K?以在舞蹈基本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为学生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进行压腿、下腰等基本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其他的动物,也可以是自己所熟悉的事物,通过将学生自身在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熟悉事物引入到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此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多注意观察,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到舞蹈表演中来,这样才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作品。学生通过日常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时而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绽放的鲜花,时而把自己想象成一条扭曲的长蛇。以这种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投入到舞蹈的学习中来,激发其对舞蹈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培养出学生的联想思维。
篇7
一、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流成本是以货币形式直接反映在各项物流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和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物流成本管理就是把物流成本从生产经营成本中分离出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物流活动专项费用的统计核算,把各项物流活动变为成本加以掌握,以此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并对物流合理化程度做出客观评价,促使物流系统不断完善,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的物流服务。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此,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势必造成企业经营者对物流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不重视,从而使物流成为提高流通绩效的“短板”。
第二,因物流没有完全从流通系统中分离出来,企业也没有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的。导致供应链企业间物流活动协调和管理上受损,也难以有效地控制供应链整体成本。
第三,因缺乏正确的成本信息,大多数企业现在使用的核算结构都是对共同成本和间接成本的硬性分摊,因而常常歪曲了来自产品和客户的实际收益。这与物流服务管理的目的即“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是相悖的,同样也会造成物流管理绩效降低的后果。
基于上述分析,企业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首要的是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此外,在努力削减物流成本的同时还不能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因此,动态、全面地监控和管理物流成本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而建立和运用一套完整、合理的物流费用和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
二、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分析
物流管理着重于过程导向,其目标是整合从前端的供应商到最终的客户这一整条供应链上的资源。物流系统诸环节的活动必须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否则一些物流活动将无法计量与控制,因此,必须对物流成本控制进行动态分析,将物流成本各种有效的控制方式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其中,按机能别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作业成本分析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第一,基于活动的作业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法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的。在作业成本制度下,其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可以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此外,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对于物流过程而言,作业成本分析的关键之处在于,在整个物流传递过程中找出因为消耗资源而产生成本的动因。传统成本分析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事实上,成本行为是由成本驱动因素所决定的。要把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上去,首先需了解成本行为,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驱动因素。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可以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第二,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形成机制。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围绕顾客需求而进行的对产品、服务等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环节的流动过程以及有效、低成本地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一般来说,供应链物流成本强调的是企业间的系统成本。因此,物流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物流成本仅指由于物品移动而产生的运输、包装、装卸等费用;广义物流费用是指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化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它具体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及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发生的所有成本。
企业运行机制对物流成本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一般地,销售部门或生产部门决定着物流总成本的一大半,因此,它们是物流成本的决定者。由于物流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销售和生产部门的制约,而物流结构状态又是决定物流成本的最大因素,物流结构一经决定,一大半物流成本也即意味着被决定。销售过程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仓储保管成本、订货处理成本、退货成本、计算机信息处理费用、人工费等,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形成于许多环节,如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等。
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是跨组织边界的成本管理。它是由各节点企业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交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共同组成的,为此,其成本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也应从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扩展到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关系的层面上,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实现最优的物流成本管理。
第三,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是将物流费用按机能活动(如包装、保管、装卸、信息、物流管理等)进行分类,并按各机能活动分摊物流费用。该方法是一种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没有固定的框架和统一的模式,必须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开展。目前,这种机能别的物流成本控制在全球物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也常常被称为“作业成本分析”(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也称ABC)。
一是作业成本分析的两层资源分解。作业成本分析(即ABC)是将组织的各种直接或间接资源分配到作业活动上的一种成本分析工具。使用ABC法将涉及两层作业分解:第一阶段是将各种资源或形态别费用分摊到业务流程中的活动,从而核算各活动环节所耗费的资源或费用;第二阶段再将活动成本分摊到各产品、服务、顾客或部门,进而计算这些类别是如何消费活动资源或费用,以便达到优化业务和市场,合理管理作业流程的企业目标。
二是构建作业成本分析的物流费用核算体系。由于ABC的费用核算方法是在计算出不同形态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再按照作业机能算出物流成本,所以如何划分作业活动是运用作业成本分析法准确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从现行ABC的应用来看,尽管不同的业态、不同的企业作业机能不尽一致,但就总体而言,均可以按照企业的活动别来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
三是机能别物流成本核算的程序。机能别物流成本核算是按照作业机能或作业计算物流成本,从中寻找改善的作业活动和领域,其成本核算的程序具体如下:第一步,具体为: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即根据账单或传票把和物流相关的费用进行分类、汇总,原则上按照计算基础乘以数量得到金额数据,填写到金额栏;将各费用的金额加总,得到项目别合计;将各项目合计数据加总,得到整体物流成本;算出各项目合计占总物流成本的比重,进而得出项目的成本结构;算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出货金额、总利益的比率,得出物流成本消耗情况。第二步,在物流活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损益计算表算出物流成本数据。第三步,根据第二步计算得出的结果再详细测算订货、验货等作业项目别的物流成本。第四步,对第三步算出的物流成本再按商品别或商品群别等重新汇总计算物流成本,并掌握不同运用目的的出货金额或出货数量等数据。
在以上的计算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测算各作业成本时,要区分清楚对本企业内部发生的费用和对外支付的费用。后者的发生较为明确,测算也较容易;但前者发生的费用有时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所以较难测定,这需要企业根据作业活动的特点以及行业的特点和业务流程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二是在计算方法上要避免随意性。有些数据可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填写,而有些数据则需企业依据一定的标准来推断测算;三是因企业内的物流业务具有涵盖作业活动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因此,与物流成本相关的数据收集需要不同的部门积极配合,既包括与会计部门相关的数据,如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表等,也包括与业务部门相关的数据,如订发货数据、作业日报等,以及与物流设施、设备、车辆相关的数据等,只有上述业务活动涉及的部门协同合作,才能保证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物流与作业成本分析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物流的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提供服务的意义在于管理作业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成本分析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成本分析方法。物流或供应链的管理者则肩负着理解、分析和应用作业成本分析法的特殊使命,需要理解企业的流程以及与流程相伴随的作业。这项工作是跨职能的,价值链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决定成本驱动因素的步骤通常被认为比作业成本分析系统本身更有价值。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能使企业更好地检查成本结构,解决非常规问题,防止作业严重浪费。此外,还有助于锁定更好的投资决策。
篇8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中心自2010年成立后正式实施项目以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在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部署和相关专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我中心2013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现辖24个村居,2012年末总人口97561人,全辖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04家,服务中心1家,村居定点卫生室24家。两级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辖区。
二、组织管理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年初召开了全街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会暨项目培训班,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和项目技术指导考评小组。各项目实施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落实了责任医师制度,加强了项目领导和组织管理。印发了《鼓楼街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考核办法》、《鼓楼街道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鼓楼街道辖区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等相关文件,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纳入各村居卫生室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明确我社区卫生卫生中心、村卫生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执行机构,对全辖区居民免费提供十大项服务工作,确定中心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机构,负责对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监督考核。初步建成了街道、村二级项目管理机构,基本形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网络。为我辖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二)搞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为全面了解掌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及上级相关的要求,我中心对所有参与到该项工作中的管理者、业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共计培训92人,各项目试行机构采取全方位、多层次、滚动式的轮训,让村居卫生人员掌握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目标、任务,工作规范和要求,为我中心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项目服务保质保量得到全面落实。
(三)加强项目管理,严格绩效考核。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组,认真做好对项目工作的综合业务指导,开展了对卫生室不低于每月1次的技术服务指导;二是建立了街道、村两级督查制度和评估制度。中心对村卫生室进行多次检查指导。中心每月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实行项目责任制、督查制、追究制,加强了项目落实情况的督查监控。三是建立了资金预拨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资金管理制度。
三、资金管理情况
根据国家、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我中心制定印发了《鼓楼街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实行了严格地考核和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建立了和项目工作相匹配的资金考核分配制度,保证基础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所需的各项资金。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标准为人均年补助30元各级财政补助经费预算总额74.76万元,目前全乡根据2013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已拨付项目资金84.05万元,拨付比例112.4%。
四、项目工作执行情况
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按《实施方案》要求,采取整村居推进或以重点人群为主建档等形式,逐步为辖区居民建立了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街道共建居民健康档案30974份,建档率97.4%;建立电子档案29842份,电子档案建档率93.8%。
2、健康教育 各项目执行单位根据《方案》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了宣传咨询活动,在中心门诊候诊处、接种候种室等场所摆放有供病人取阅的宣传资料,利用电视、VCD在医院内公共场所不间断播放了健康教育宣传片。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辖区共发放宣传资料46000份,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108次、参加人数5000人次。
3、预防接种 为辖区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积极组织开展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完成糖丸强化免疫1256剂次,麻疹疫苗查漏补种305针次。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建卡率均达到了95%以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覆盖率以村为单位达到了100%;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面落实第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措施,不断加强接种单位的软、硬件建设,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制度,切实加强管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各种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稳定保持在90%以上;积极协助疾控机构认真做好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处理,规范开展应急接种工作,有效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不断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接种门诊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2012年度完成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5302针次,无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审核率均达100%,无甲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漏报情况发生,所有传染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置。各相关村卫生室配合乡公卫办较好地完成了对传染病病人的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能及时将发现的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到县结防所,并对辖区的肺结核病人进行追踪督导管理。
5、孕产妇保健管理 我院孕产妇保健管理日趋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院能做到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免费发放服务劵,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早孕建册率明显提高;能严格按孕产妇健康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管理。2012年度完成254人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
6、0-6岁儿童保健管理 项目质量和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我院儿检室设置较规范,能结合计划免疫对儿童进行体检。2012年度完成2012人次儿童保健管理工作。
7、慢性病管理 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筛查,及时为发现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开展随访服务工作。全乡截止2012年12月30日,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654人,规范管理1606人,管理率97%;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626人,规范管理474人,管理率79.88%,规范管理率75%。
8、老年人健康管理 各单位均对在建档过程中发现的部分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登记、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进行了健康指导。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辖区累计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2894人。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在继续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排查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随访服务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及时上传到“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乡累计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6人,现已控制23人。
10、卫生监督协管 按照服务规范要求,落实了专、兼职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及时做好了相关业务咨询、巡查、信息收集和报告等工作。
五、绩效考核与结果应用
建立了果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考核责任组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将作为工作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六、服务模式
设立项目责任组。根据项目分工成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病科、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7个项目责任小组,确定了每个项目组的责任人、片长、片医、及乡医。
明确责任
实行分片负责制。将全乡32个行政村,划分为5个片区,每片区均设置片长1名,片医2名、建档员4-5名。
签订责任书。卫生院与各个乡医签订了《果庄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每个项目要求做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实行责任追究。
搞好服务
各责任组在认真开展项目的同时,为便于服务,把片长、片医、乡医的姓名、联系电话进行了公开,并发放到每家每户,让群众能够及时与片医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强化考核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了果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考核责任组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将作为工作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小组定期对各责任组及各片区的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走村入户、电话随访等形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项目质量。
七、社会满意度调查
社会满意度调查 经满意度调查,社会群众对全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满意率已达到90%以上,其中满意度较高的项目是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病健康管理,满意度较低的项目是儿童健康管理。测评结果表明我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群众的普遍赞同,为我乡下一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推进奠定了群众基础。
八、项目实施效果
(一)合理分配项目资金,开展项目绩效考核,制定了《果庄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果庄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分配计划》、《果庄卫生院对各卫生室莒县考核方案》等文件,每月对公共卫生果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其考核周期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全乡均等化项目年度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但项目执行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不均衡,表现在卫生室和同一单位的不同项目之间,在项目工作进度上,有些村卫生室部分项目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项目工作质量上,各村卫生室之间差距甚大,群众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
(二)项目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多数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总体质量在稳步提高,但仍有欠缺和不足,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和更新率不高,电子档与纸质档同步还有一定的距离;高血压、糖尿病发现率偏低,随访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内容填写较为随意,随访内容不能够准确反映管理人群的真实情况,随访次数明显偏少。随访表格中有空缺项,逻辑性错误时有出现;部分卫生室存在登记不完整;个别卫生室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活动中缺少宣传主题。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人员对公共卫生项目内容理解不透,未能按服务规范进行规范操作,对村级培训不够全面、细致,致使村医对公共卫生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规范要求掌握不准。
九、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是强化组织管理,夯实工作基础 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切实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程,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扎实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电子档案建档、重点人群筛查与随访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能力建设,稳定专业队伍,合理人员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团队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认真做好所有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特别要加强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综合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村医国家医改政策的宣传,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村医转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观点,提高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参与 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从不同层面多形式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宣传活动,对辖区居民重点进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免费政策的宣传,以争取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对医务人员重点进行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知识的宣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实施。通过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各级各部门领导、社会各界、广大群众重视和支持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奠定社会基础。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管理,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严格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各村居卫生室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基本公共卫生各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科室及村居卫生室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内容和整改时间,加强跟踪督办,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中心要重视并经常性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社会满意度调查活动,广泛收集社会意见,认真疏理整改落实,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树立良好卫生形象,提高社会群众满意度。
五是规范经费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所有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用于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村居卫生室完成公共卫生数量、质量、满意度发放村居级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不得截留;一方面要投入公共卫生服务耗材、公共卫生服务印刷资料和培训等,为规范项目开展创造必要条件,让群众享受到优质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篇9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
目前,我国的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新形势下实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要性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控制力。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平等,但是,如果不公平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带来社会政治风险。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除了历史遗留的不平衡,自改革开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加上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缓慢。如果长期忽视对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进行必要的调节,必然会招致欠发达地区的抱怨。国际经验表明,一旦落后地区长期得不到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援助,难以改善经济与公共服务状况,会使得这些地区产生离心倾向,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因此,政府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控制力。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都说明,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由政府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市场主体得以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利益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则在地区间合理流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于缩小发展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在各地不断上演等。而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事关民生方面的公共服务对全社会相对均衡的供给,本身就能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确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将获得更多实惠,这对于减少社会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现阶段仍面临许多挑战,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非均等化现象,甚至在有些方面呈现出某种恶化的态势。
1.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政府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性投入,成效显著,但是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较小,财政投入增长落后于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总量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导致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窄,城乡分配不均衡。由于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滞后,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建设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实施;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则仍主要靠农村和农民自行解决,各级财政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普遍存在基础差、设施落后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的短缺,直接制约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均受到严重影响。
2.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缺乏完善的法律框架,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各地方往往根据自身财政能力和偏好制定政策和相关规定,导致城乡之间政府投入、覆盖率、保障水平等差距显著。政府职能部门体制制度不完善,职责履行不到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对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监管滞后、力度不够。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市场、政府和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对投入数量关注过多,对产出的公众满意度关注不够。
3.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分工和问责制,在事实上造成了公共服务指标的软化;二是没有形成公共服务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财政功能性支出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经济建设性支出。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化的约束,公共服务支出并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三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他参与者,尚未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三、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考
篇10
一、基本功和表现力的联系
芭蕾舞的学习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芭蕾舞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进行艺术的表现力,所以表现力在芭蕾舞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芭蕾舞的基本功则是展示芭蕾舞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把典雅的芭蕾舞表现的震撼人心,就需要吃苦耐劳的毅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芭蕾舞的基本功学习是漫长的一个过程,所以基本功是芭蕾舞的基础,表现力则是芭蕾舞演绎的精华。
芭蕾舞的基本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肢体动作的要求是比较讲究的,从芭蕾舞舞者的站姿、手的动作和脚的动作,都要求一致性,从一个单一的动作到一系列单一的动作,形成一小段的舞蹈,这些都是芭蕾舞的基本功的内容,也是最基础的动作。当芭蕾舞舞者学会基本功的内容后,还需要学习更加深奥的舞蹈技巧,舞者也需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使得芭蕾舞的艺术表现力增强,这样芭蕾舞舞者的感情、舞蹈的动作和音乐相结合,芭蕾舞才会更加的震撼人心。
二、基本功和表现力的培养思路
对于芭蕾舞舞者而言,在学习芭蕾舞时,芭蕾舞的艺术表现力中有自控力的影响,所以芭蕾舞中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力的主体就是基本功的自控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芭蕾舞舞者的表演,让台下的观众看到舞者在舞蹈中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享受视觉得冲击。这种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的方法,在芭蕾舞的教学中是比较有效果的。
(一)基本功控制力培养。芭蕾舞基本功中的控制力是芭蕾舞的主体,例如芭蕾舞舞者对自身身体的平衡感和身体的协调性,以及舞者的情绪控制、基本功中要领的掌握程度,这些都是芭蕾舞基本功中的自控力。只有把这些芭蕾舞中的知识掌握熟悉,才可以使芭蕾舞舞者对舞蹈的技巧得到提升,所以芭蕾舞的基本功艺术表现力也会得到提升,这样芭蕾舞的艺术价值会得到提高。
(二)基本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在芭蕾舞舞者成为优秀的芭蕾舞演员之前,舞者还是需要练习好自身的基本功,这样才可以实现芭蕾舞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芭蕾舞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就是在显示舞者的展示力,使舞者在深层次的理解上,对芭蕾舞境界的更高提升。艺术表现力在舞蹈的基本功中只是一种肢体动作的表现形式,它可以使芭蕾舞的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力合二为一,在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所展现出来,所以艺术表现力在基本功中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芭蕾舞舞者的舞蹈水平,还增加了芭蕾舞舞者的艺术气质,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体验。
(三)基本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目的。芭蕾舞的表演目的,除了给观众视觉上震撼人心的芭蕾舞的动作外,还有芭蕾舞的创新,也就是在原有的动作上,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使得芭蕾舞的表演更加优美。由于芭蕾舞的动作幅度比较大,在基本功练习中对舞者的动作要求较高,所以舞者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标准性要好,所以一般学习芭蕾舞的舞者在基本功的学习上,身体的自控能力较强,所以芭蕾舞演员在表演时,呈现出的芭蕾舞也是比较精彩的。
三、基本功和表现力的培养途径
(一)芭蕾舞创新。芭蕾舞的基本功动作是通过许多舞者长期积累的经验、完善,但是现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中,基本的舞蹈动作在艺术表现力上的创新能力大不如前,这说明现在的芭蕾舞基本功中的舞蹈动作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想要打破现在的局面,就需要舞者强化芭蕾舞基本功动作的理解,在深层次理解创新出新的舞蹈动作,这样才能使芭蕾舞基本功在艺术表现力上拥有一致性和进步性,才可以不断地满足观众的视觉体验。
(二)文化底蕴。芭蕾舞舞蹈的文化底蕴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芭蕾舞与美术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都有关联,舞蹈就是在表现抽象性,比如舞蹈中既可以表现抽象的艺术动作或者所演示的图形,又可以表达一个故事,表演故事中的人物、事物和感情。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首先,必须要具备与舞蹈相关联的历史知识,比如熟知历史有利于芭蕾舞舞者可以更好的展示历史。其次芭蕾舞也与美术学有相关联性,这不仅可以扩展舞蹈的空间,还有利于舞蹈动作的跌宕起伏。同时舞蹈也与形体学有关联性,舞者了解自身条件,可以科学的练习基本功,降低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身体的不适。最后,修身养性也可以培养芭蕾舞舞者的文化内涵。
(三)现代芭蕾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除了贸易往来,文化艺术的交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芭蕾舞这种高雅的艺术在各个国家也比较流行。芭蕾舞舞者的训练非常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对于舞者而言,基本功的练习也是芭蕾舞舞者在学习高难度动作时的必经之路。古典芭蕾舞是符合17世纪贵族的舞蹈,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于舞蹈的需求了,所以作为一名芭蕾舞舞者,应该将动作融入感情。芭蕾舞可以感染不同的人群,舞者更是如此,以最本质的力量将芭蕾舞回归于舞蹈,抒发不同的情感,释放舞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