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4-05 13: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傣族舞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傣族舞蹈

篇1

甲: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甲:绚丽的8月,姹紫嫣红

乙:火红的8月,盛满渴望

甲:徜徉在8月的阳光里,我们欢聚一堂

乙:漫步在8月的校园广场,我们举杯同贺

甲:今天的杨婷舞蹈培训中心笑语欢歌,

乙:今天的杨婷舞蹈培训中心高朋满座,

甲: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乙:熟悉的旋律,演绎不改的情怀

乙: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杨婷舞蹈培训中心一周岁的生日庆典

甲:请允许我代表全班一百多名学员向参加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典的各位老师、家长、来宾、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乙:有一个人,在她那精心呵护之下,我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甲:她是大树,是海洋,给别人的甚多,留给自己的甚少,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的奉献。

合:她就是我们的杨婷老师,杨老师——您永远是我们最尊敬、最爱戴的人!

甲:今天,我们把无尽的憧憬和希望铺满大地!

乙:今天,我们把所有的辉煌和灿烂涂遍天空;

合: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DDDD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一周年汇报演出DD现在DD开始!

一、《动感早晨》

甲:当鲜红的太阳跃出地平线,我们又迎来了全新的一天

乙:俗话说得好“一日之际在于晨”。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舞蹈------《动感早晨》

二、《姥姥门前看大戏》

甲:是那明媚的蓝天,

乙:是那潺潺的山泉,

甲:是那优美的音乐,为我们带来了这一群可爱的娃娃,

乙:请欣赏由少儿6级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

三、《金孔雀》

甲:曾经有一段舞蹈让世界认识了杨丽萍

乙:今天我们自编的《金孔雀》也再一次亮相舞台

甲: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傣族舞蹈----《金孔雀》

四、《傣族舞》

甲:接下来少儿6级班就将带给我们一段异域风情的舞蹈

乙:让我们在她们优美的舞姿中,去感受来自印度的别样风情----《傣族舞》

五、《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三级小组合》

甲:《中国舞考级教材》具有专业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与民族性

乙: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课程,它为幼儿、儿童、青少年迈步走向舞蹈爱好者和舞蹈专业人才的佐证。

甲: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三级小组合》

六、《小小茉莉花》

甲:等太阳的光芒带来希望,

乙:看阳光的方向就有希望

甲:爱能给我力量

乙:爱能让我们长大

甲:我们一起来欣赏少儿4级班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小小茉莉花》

七、《健美操》

甲:我们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平时还特别注重身体锻炼。

乙:瞧,那边还有一群同学正在跳健美操呢!

甲:请欣赏少儿5级班为我们带来的少儿三级《健美操》

八、《课堂再现》

甲:今天,我们有良好的舞蹈表演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是跟谆谆教导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分不开的。

乙:我们在这最美好的时光里要深深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培育了我们。

甲:下面有请杨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展示平时的课堂训练。

九、《剪纸姑娘》

甲:一双双灵巧的纤手在空中飘然翻覆、挥动,

乙:身着朴素花衣的姑娘们挥动着小剪刀,演示着精湛的技艺,裁剪出了她们美好明天

甲:请大家欣赏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好成绩的现代舞《剪纸姑娘》

结束

甲: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凝聚心头不变的情节,

乙: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越,回荡情怀不改的真切。

甲:告别今天,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

乙:展望明天,我们将用奋斗塑造更加壮美的风景线。我宣布--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周年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甲:祝大家

乙:天天快乐,

甲:身体健康,

篇2

关键词:三道弯;胶州秧歌;傣族舞蹈;动态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审美特征。但在动作形态上又有些相似之处,比如“三道弯”,这种形态在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和傣族舞等舞蹈中均有所见。虽然在这些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形态特征,由于备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及其身体各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却各有不同。现以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为例,对其动态来源和体态动态特征来进行分析比较。

一、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

(一)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

“拧”“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也是形成“三道弯”体态动态特征的关键之所在。“拧”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成“三道弯”体态。“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动作过程中,膝盖推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三道弯”是由舞蹈者在动作过程中以动力腿的脚掌或是以脚跟的碾动做动作而形成的。

“扭”在汉族舞蹈中处处可见,一个“扭”字,便把汉族民间舞势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彼此都有所不同。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中“扭”的典型特征。它主要是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合两手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地“扭”的感觉。

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都会采用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动态元素来进行舞蹈编创,无论在舞蹈内容上还是在舞蹈形式上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

(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

傣族舞蹈情感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在傣族舞蹈中还有一种“一边顺”的体态特征,这种体态特征主要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在他们劳作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就有一边顺的体态特点。于是,我们把“三道弯”和“一边顺”两种体态融合起来,便形成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如傣族舞蹈中常见的“顺倒三道弯”体态,就是头和身体向一个方面顺倒,屈膝,反方向出胯,形成一边顺的“三道弯”体态特征。另外,在一些舞蹈造型中也有“一边顺”的特点,如“单展翅”“高展翅”“望月手”等。

“横向三道弯”也是我国傣族舞蹈中典型的体态特征之一,即收胯翘臀,上身前倾,腆胸、后卷、压腰。不同的舞蹈,其“三道弯”所表达的涵义也不相同。如舞蹈《两棵树》杨丽萍就运用傣族舞蹈中“横向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塑造了两棵互相缠绕、枝干相依的树。再如舞蹈《孔雀东南飞》,作品通过“小孔”天真活泼的眼神,以及头在身体的横向三道弯压到最低点的时候调皮地使劲上扬,像是一个孩子探寻着周围奇妙的世界,展现了傣族小姑娘美丽而灵动的天性。

二、不同的动态来源形成不同的动态特征

(一)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

山东齐鲁大地上滋生出来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中,对妇女一种残酷的肉体上的束缚就是缠足,用这利方式来束缚妇女们的精神世界。由于妇女们缠足以后,走起路来脚步不稳,人体移动过程时发生偏差而直接影响到步态,于是出现了“扭”“闪腰”“三道弯”这些舞蹈动态特征。民国以后禁止了缠足的做法,于是表演者们便踩着跷板来模拟缠足后的步态。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以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后妇女的步态。我们今天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就是舞蹈专业工作者从中提炼出来的。

(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

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便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经常在舞蹈姿态上模仿孔雀的形态动态,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跨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出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因此,“三道弯”便成为傣族舞蹈中富有雕塑美的典型舞姿造型。

傣族妇女的短衣简裙紧紧裹贴于身,显现出窈窕婀娜的体态,紧身的服饰限制着步伐,由胯部提携动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走及高位挑担的生活劳作身影转化到艺术上就是舞蹈中的“三道弯”姿态。此外傣族舞蹈因受服装限制,下身为保持半蹲状态,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这也是形成傣族舞蹈有“三道弯”舞姿造型的原因之一。

三、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现象的分析

(一)流动中的“三道弯”――以胶州秧歌为例

胶州秧歌被老百姓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舞者通过调动全身各个部位“拧、碾、抻、韧”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地舒展而又灵巧的动作,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例如,舞蹈动作“小蔓妞”,通过脚及膝部的拧碾和其腰部的扭动,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再加上其节奏快、变化快,“扭断腰”的这个称谓似乎也不过分。流动中的“三道弯”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是以腰为轴,以肩和脚的反方向拧动而形成的,脚下的“拧”“碾”要有腰上的扭,必然要以脚下运动做支点,以自下而上的“拧”“碾”“扭”作为动作发力点,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态线条弯曲而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二)静止中的“三道弯”――以傣族舞蹈为例

体态三道弯主要体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是在舞蹈动作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如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体态特征的也许就是我国的傣族舞蹈。傣族居住在云南群山怀抱的河谷平坝地区,多姿多彩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是傣族民族舞蹈姿态造型的源泉。在傣族舞蹈中模似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鸡舞”等。最具代表性的“孔雀舞”其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造型,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三道弯体态与柔软起伏的“三边顺”舞姿、舞步动律、使傣族民间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篇3

【关键词】民族舞蹈现代价值文化传承发展

1 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之文化

舞蹈艺术以人体形态动作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并给人们带来审美情趣,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无论经历过多少次历代的变迁与民族融合,无需介入其它的任何因素渗透。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民族舞蹈是时间和空间共存的艺术,具有文化的特质和传播承载的个性特点。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折射出本民族的思想、情感、精神、物质等,具有社会性、动态性、学习性、目的性、创新性、开放性、永恒性等特点,是审美文化的展示,是在意识情感冲动支配下的一种宣泄,是人类精神的象征,民族民间舞的传承,至始至终贯穿在表演与欣赏、教育与接受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从本质上分析,舞蹈是人类及人类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能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反映历史背景、精神资源及艺术、哲学、文化、社会科学和意识行为等多层面、多元化的文化行为。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人民无意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婚丧嫁娶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主要任务。专业化、正规化的民族舞蹈研究、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民族舞蹈文化走上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2 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之教育

中国民族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础,在建国以后得到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使得中国民族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民间逐步走向了舞蹈教学领域。通过教育媒介,把传统民族艺术的素材资料进行保护和发掘,并对民族舞蹈进行正确规范,使民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之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民族舞蹈不在是单纯的艺技,而是不懂民族的文化的积淀,是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人文的高度体现。舞蹈教育通过丰富的内容、形式,可以增进一代新人对多远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通过民族舞蹈教育达到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传播。增加学生的民族历史感,以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次,情感的表达是民族舞蹈的血液,教授过程中率真的情感表达方式陶冶了人的性情。再者,民族舞蹈节奏感强,运动频率快,借助人的手、脚、头等身体部位的运动,使人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增强了人体的灵活性。体现出了民族舞蹈在教育意义中的训练价值。

3 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之交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提倡的“软实力”,就包括以文化为主导的“软实力”。民族舞蹈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以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促进中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华民族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独特作用。如驰名中外、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在中国与东盟文化艺术交流中凸显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舞蹈演出,实现了不同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东盟10国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舞蹈交流,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传统友谊。不仅于此,在祖国各民族之间活动交流,人民群众也是通过民族舞蹈这种传统形式,用人体动作表达各个不同民族的性格气质和情感生活,达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和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民族舞蹈这一形式在社会建设上所承载的意义。

4 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之产业化

民族舞蹈在内的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文化语境已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稳定的、封闭的文化语境,而是一种包括全球化话语、大众消费文化话语、民族传统文化话语等在内的多元文化并置的复杂的文化语境。“产业化”的民族舞蹈不单是为了创造商业利益,在民族舞蹈商业化的过程中,民族舞蹈的创新在不失民族之根,不消弱民族之风格、民族之魂的基础上,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语言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也是对民族舞蹈艺术传承与延续起到一定的积极良好的作用。

例如《云南印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通过非常现代的炒作模式来进行宣传的,它成功的把艺术与商业有效的合为一体,把《云南印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由此不仅迎来日益高涨的声誉,也迎来了更加高涨的经济效益,甚至已经成为了宣传云南的一张名片。依托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坚定不移地挖掘、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土风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文化资源的艺术精品。其不仅在得到市场利益和利润收入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5 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之社会

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在表现自己本民族的婚丧、嫁娶、春耕、秋收、社戏等民俗风情的众多民族舞蹈中,都渗透着与之不可分解的民族文化。凡是渗透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艺术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人类社会怎么发展,植根于民间大众的民族舞蹈不论在思想内涵的深刻性,民族特征的典型性方面,还是在艺术水准的世界性方面,都有着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开拓远景,在当今现代社会中,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舞蹈仍有着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和审美价值,与人们称之为“现代流派”的舞蹈相庭并进,毫不逊色。各少数民族中所具有的最丰富、最生动、最“粗糙”,也是最有特色和韵味的自然形态的民族舞蹈,仍然是当今现代社会舞蹈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和表演题材。如《啊!傈僳》、民族舞剧《阿诗玛》、《小伙、四弦、马樱花》、《跳菜》等作品,正是以云南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民风、民俗为切入点。不仅民族风格韵味纯正,而且一方面保持了原有民族的精髓。同时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创新,使其无论是在民间的广场之中,还是在高雅的现代剧场中,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对于当今现代社会中流存于民间的大量少数民族舞蹈,仍然以特有的方式活跃于我们的土地,并占据一席之地。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方式欢度佳节,载歌载舞是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如彝族火把节人们要围着篝火跳《打歌;傣族泼水节,人们要跳《嘎光》、《象脚鼓舞》;苗年,人们要跳《芦笙舞》;藏历年,人们要互道“扎西德勒”,跳《卓舞》等等,以此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千百年来,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唯独这植根于乡间僻壤上的民族艺术,以极强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并不断发展。

6 结语

历史文化要逐渐面对时代的审美变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的磨合与冲撞,也必然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传统的既成模式,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出来,这就是民族舞蹈艺术在新的新形势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民族舞蹈艺术要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发展是其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这一现代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不被破坏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挖掘各民族的舞文化,更多去研究、去揣摩、去体验、去收集和总,在创新的同时不丢民族之根,不失民族之魂,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M].云南大学出版社.

篇4

    学习维吾尔族舞蹈时,学生可以先通过观摩电视教材领略到新疆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载歌载舞的美好情景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不但对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等有了具体的了解,而且对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获得了丰富的感知,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从而更好地准确地把握住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和动律特点。因此在我们现在的舞蹈排练厅里都可以安装一套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比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从而构建出舞蹈教学的现代化体系,这样舞蹈的教学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才能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利用优秀的影像资料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舞蹈教学过程是示范——模仿——再现的模式。前两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示范指导,因此示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舞蹈老师的示范水平往往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受到影响和制约,从而导致示范动作的不准确,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天天艺术影像出版社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这样的资料,我们的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样的信息资源,在教学中播放所需要的舞蹈影像资料,使学生看到标准的动作的同时再接受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实现多元化的视觉感知,这将大大提高舞蹈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优秀的舞蹈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欣赏着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然后组织讨论,使之感受优秀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借鉴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创作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分析及创造能力,进而不断促进舞蹈教学的质量提高,有利地推进我国的舞蹈教学方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篇5

“布兹拉”(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是羌族巫师(又称“许”或“释比”)在祭祀活动中跳的一种舞蹈(又称“跳经”),表达羌族人民对平安昌盛的祈福和艰苦与灾难环境中得到心里庇护的期望。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逐渐演变成为民间舞蹈,由巫师单人随意性的巫术活动,发展成为双人、多人群体的表演活动。民间在表演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汇更为丰富多彩,成为羌族人民生活习俗中必不可缺少的文化表现形式,在羌族文化中极富有特色。

“羊皮鼓”是巫师祭祀时必备的“法器”,鼓框是用木制而成,单面蒙以羊皮,鼓框一般高约15-20厘米左右,鼓框里面用一根园形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木棍做横梁,并系一对铜铃。做法时左手握住横梁,右手持以藤条或杉木制作的鼓棰(羌语称“尔握特”),鼓棰呈勾形,棰头用彩色绸布缠住,棰柄彩穗做挂件装饰。在汶川一带有着这样的传说:“巫师许的祖师去西天取经,带回了很多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睡着了,醒来时,经书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子。正着急时,树上的一只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方法果然灵验,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会佩带金丝猴皮帽,羊皮鼓舞便成了巫师做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则传说又说:“羊皮鼓由阿爸(羌族对天神、先祖的尊称)木拉从天上带下凡时,原本为两面,因为下凡时在山上睡着了,一觉睡了很多年,待他醒来,放在地上的鼓,着地一面已经朽坏,成了一面鼓。”传说充分反映了羊皮鼓和羊皮鼓舞与原始宗教活动密切联系。

“布兹拉”(羊皮鼓舞)由巫师领舞,巫师头戴金丝猴皮帽,帽上插着各色野鸡毛和彩色的纸条,身着本色麻布百褶裙,外套羊皮背心,腰间佩短剑,腰后吊铜勾、铜钱、鹰爪、贝壳等物品,手持铜响盘、神棍或执彩旗幡,口诵经文,经文分为“上坛经”(通神的活动)、“中坛经”(有关人事的活动)、“下坛经”(有关鬼事的活动)。祭祀活动因各地区习惯的不同,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也各不相同,茂县渭门的丧事活动“布兹拉”主要是在第三天吊丧时表演;汶川县龙溪丧事活动中的“布兹拉”主要是在下葬的墓地举行;理县通化丧事活动中的“布兹拉”室内围绕棺材而舞。参加的舞者由一人至上百人不等,他们手持羊皮鼓、响盘或花伞,一边击鼓一边舞蹈,表演形式一般有独舞、对舞和集体舞,最有特点的舞蹈有“持鼓绕头”、“屈身小腿划圈左右转身”、“旋摆右骻”,技巧更为精彩的还有“商羊腿跳击鼓”、“拧腰转身击鼓”和“蹲跳步击鼓”,舞蹈的开始和结束还始终保持类似拱手作揖这一基本动势,这是羊皮鼓舞又一独特的风格。

篇6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的表述上是不够完整和一致的,“民间舞”、“民俗舞”等不同的表述时常混淆使用。针对这些各有差异的表述,许多人的理解也不具有统一性。必须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科学角度,或者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所结合的具体条件的不同,最终所获得的认识和解释也会不一样。并且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在认识当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源,即《诗经》当中的“风”。《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即国风,是周朝各诸侯和地方的乐曲,大部分属于民歌。

在中国的舞蹈历史进程当中存在两条线索分别是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其中“雅”和“俗”,“朝”和“野”之前是相互默契的,互相吸取对方优良的一部分,共同发展。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既有不同又有联系,宫廷舞蹈当中属于表演性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民间舞蹈,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融合,从而完善发展宫廷舞蹈。相应的民间舞蹈也会受到一定宫廷舞蹈的影响。例如在唐朝衰败以后许多的宫廷舞者流落到民间,对于后来民间舞蹈的发展也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步入近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又一次掀起了中国的舞蹈面向民间进行学习的。近现代的几位大舞蹈大师在“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思想指导当中,都各自得到了发展。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民间上下层舞蹈皆不是单独的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发展和成长的,而是通过互相的学习、融合等共同发展和相互影响。不同于西方古典芭蕾发展的单一和固定性,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具有其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其中中西方对于其的概念和阐释也是不同的。在《牛津舞蹈词典》当中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是分开解释的,其中民间舞蹈虽然对于上层的社交舞蹈和剧场舞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民间舞蹈是较为严格的和上层舞蹈区分开来。而对于民族舞蹈的解释则是被包含在性格舞蹈当中当做一个概念进行解释,其中非常清晰的限定了民族舞蹈是属于芭蕾舞当中一种“代表性舞蹈”。

二、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演变

当代中国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中对民间舞的解释,认为是一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舞蹈,在对于民间舞蹈和上层舞蹈的联系之上,虽然承认了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民间舞蹈也作为一种素材进入了舞蹈创作当中,但是对于民间舞的概念依旧被局限在“民间”二字之上。相对于中国还没有将民族舞蹈这个概念单独提出来,西方则已经选择将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进行了分开解释。由于对民族舞蹈没有相关的概念阐释,所以这两者之间都往往容易被混淆在一起,导致后面演化的越来越复杂和多层次。在实践当中,围绕着民族民间舞蹈的建设和发展,人们对于这个概念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但都共同的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并没有认识到民间舞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后来更是又多出了“中国民俗舞”以及“中国民间舞”的称谓,而无论是使用哪一个称谓,都说明了这个概念在今时今日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已经逐渐演变成更加复杂及其多层面的概念。

三、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念阐释

其中《舞蹈生态学》构造了一个新的考察办法,即宏观且多维的在一个生态环境当中进行考察。更有相关的唯理性著作提出,民族舞蹈艺术的特性,及其当舞蹈产生差异之时影响其变化的人文社会因素。在众多学科当中“多层次概念和可伸缩界面”学科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和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视角,并且利用这个系统性的框架和视角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考察。成功的避免了对于其片面化的理解和阐释。

我们通常称谓的“民间民族舞”,是应该要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其风格必须要是鲜明的,并且是被一些特定的舞蹈群体所拥有,基本的发展也必须是通过民众当中自然传衍,必须要具备这几个条件才算完整。我们可以将民间民族舞当做一个偏正词语进行理解,即民间舞蹈作为中心词,民族作为修饰,这样既可以清晰明白的表现两者的不同,又能呈现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关系和交融的,是属于“源”和“流”的关系。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还在不断的演变,对于其概念的解释也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看法和概念,所以还需要在之后的探索当中不断的去完善。

参考文献:

[1]许锐.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与概念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4-10.

[2]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马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张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钢琴伴奏创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傣族舞蹈;孔雀舞;创新;“雀之灵”

众所周知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只要是在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一、傣族舞中孔雀舞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民间传统孔雀舞

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脸戴尖塔型白净菩萨面具,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二)毛相《双人孔雀舞》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956年12月16日,“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德宏州首府--芒市举行。两国总理和一万多中缅两国边民共同观看了文艺表演,德宏州民族歌舞团演出了由毛相和白文芬共同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舞台上,一个晨光初露的早晨,一只“雄孔雀”由侧目欢快地跳跃出场至台中一个亮相,接着请出了“雌孔雀”,相互打闹嬉戏。毛和白两人舞姿优美配合默契,把一对雌雄孔雀的嬉戏爱慕的情景表演的惟妙惟肖。

(三)金明 《孔雀舞》

《孔雀舞》是中央歌舞团编导金明的代表作。这个舞蹈通过孔雀下山、喝水、飞翔等生活动态的描绘,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和平、自由、吉样等美好理想求和向往。该舞蹈从塑造美丽的女性孔雀的舞蹈形象出发,着重于人物的内感的刻画。以舞蹈的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现孔雀的各种生活习性,设置了“开屏”、“下山”、“喝水”、“洗澡”、“飞翔”、“登枝”等内容和具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四)刀美兰 《金色的孔雀》

结束后,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与编导刘金吾老师为了表达“重生”以傣族孔雀舞为题材一起编创了傣族女子独舞《金色的孔雀》。《金》服装沿用了50年代《孔雀舞》的散式长裙和仿孔雀翎的发饰,为了突出情感主题将长裙改为金色。伴奏音乐完全抛开了传统乐器,运用了更有表现力的现代器乐伴奏。

(五)杨丽萍 《雀之灵》

1986年,杨丽萍自编自演的独舞《雀之灵》获得了编导和表演两项一等奖,她塑造的圣洁、美丽、崭新雀形象,倾倒了所有的观众。

杨丽萍以傣族民间舞蹈为基本素材,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又超越外在形态的模仿,以形求神,不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于观众视野,而且创生出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象。在动作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筋等关节的神奇的有节奏的运动,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编导用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幻,把孔雀的引颈昂首的静态和细微的动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在这细微的动态中一颗颗生命之星在闪烁、在舞动,汇集成一条生命的河流,出神人化,在那昂首引颈的动态中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杨丽萍并没有简单地搬用傣族舞蹈风格化和模式化的动作,而是抓住傣族舞蹈内在的动律和审美,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肢体能动性的优点,创编出新的舞蹈语汇,动作灵活多变,富有现代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毛象及刀美兰所创造的孔雀形象相比,杨丽萍的孔雀形象创造是艺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二、影响傣族舞蹈发展的社会因素及《雀之灵》给傣舞带来的创新理念

(一)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状态下的审美差异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塑造了特定的

形式风格,这是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特点。从傣族孔雀舞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不同审美观对当时的舞者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直接导致了作品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内容。

(二)傣族自身文化中的可变性

1.傣族自身宽容的文化心态

由于历史的原因,傣族自身具有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吸收四方的文化精华,

化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因此,当舞台的变化形态,符合其深层的审美意象,并成为一种强烈趋势冲击着傣族传统文化时,它会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纳。例如,金明的《孔雀舞》,以散式长摆裙来表现孔雀的女性美,后来傣族当地逐渐吸纳了这种方式,当地很多歌舞团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不同形态的孔雀舞作品。

2.当代傣族文化中的可变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个体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都会导致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因而其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傣族文化在开放的当代中国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接受与融合的过程中,传统观念受到了影响,发生了改变。3. 傣族舞蹈风格形态中的可变性

相比较其他民族的舞蹈而言,孔雀舞的动作形态更容易受到其他舞种的影响。这是由于孔雀舞中的静态造型多于动态的动律,传统的孔雀舞多以雕塑性见长,它不似朝鲜族或是维族舞蹈强调明显的动律特征,而把握造型的特点进行变

化比把握动律进行变化的束缚要少的多。其次,孔雀舞强调模仿的特点,使编导

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塑造性格迥异的孔雀形象。例如:杨丽萍的手指,《雀之灵》中的纯洁高傲。孔雀舞自身的这些特点,使编导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发挥和创作,也使得傣族的这只孔雀总是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舞台上。这种风格形态上的可变性,令傣族舞蹈更加容易变化。

(三)舞蹈《雀之灵》中的创新理念

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的作品程度不同的运用原始舞蹈的素材,提炼民族性格和再创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作品,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民族特色较为浓郁,虽然经过创作但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素材的存在,可具体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节某个动作来自原始素材。在旋律和节奏上明显的增现代色彩,抛弃了原来单一、缺少变化的舞蹈特性,但是对于技巧要求并不是别高,艺术风格比较大众化,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流传,不过份强调创作者的风格。《雀之灵》与传统傣家舞蹈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杨丽萍独特的舞蹈构思和审美产生的。她将动作分解成破碎的“频闪灯”形式,独特的五指出神入化的展现了孔雀的神态,背手转的舞姿优美动人,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形式上、技巧上都大大突破了传统傣族舞蹈的逻辑形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在《雀之灵》中,传统动作风格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形体来表现舞者心灵中的孔雀的灵性,傣族文化中孔雀的神性,成为其存在的目的。动作的“陌生化”,使观者体会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舞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作品表面上形式的远离,从另一角度却是与传统本质的贴近。

三、在整个傣族舞蹈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傣族舞蹈创作本身带有的问题

80年代之后孔雀舞进入了一种民族审美性的继承,吸取民族的精魂、脱换骨的创作方式使这类作品的标志,它需要改造者对少数民族的舞蹈及民族史、风俗、宗教心理素质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融会贯通,能够熟练的把握民舞蹈的内涵和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基本特征,运用现代技巧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着意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看不到原始素材的堆砌,甚至看不到具体的原始素材,但是它闪耀着民族舞蹈的风采,这些作品即充满现代的息,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既要有对民族蹈的透彻了解和悟性,更要有高超的技巧。

(二)傣族舞蹈民族风格形式的审美把握

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异性,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都各有特点,这是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特点一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傣族孔雀舞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个集中的体现,它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蓄,舞姿富于雕塑性。

(三)傣族舞蹈传统文化的意象审美开掘

“舞蹈创作的关键在于构造舞蹈意象”舞蹈意象并不是可以直观的人态本身,而是由舞蹈动态所产生的引申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孔雀作为傣族人民心中集美、威严、和平、吉祥的象征,在傣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创新舞蹈时,应该注重文化的意象审美开掘,把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不可比拟的地位和形象表现出来。深入了解民族的根本,把握民族传统审美特质所的文化特异性,把握特有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才是当代民族舞蹈创作重点的处,也是强化民族性的灵魂。

结束语

舞蹈的题材范围、文化空间形态表现,都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相对固定的指向。相对纯粹的原生态生活状态,也有相对稳定的生存模式、风俗习惯的生态文化圈。创作者应正确地把握其民族的特性,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特质,并准确地表现其舞蹈动律特征,表现他们的民族情感、展示民族习俗、昭示民族精神、释放民族性格、传递审美趣味。只有在认真地研究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道德观念、审美理想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创作者才能从深层面上反映出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的本质。创作者也只有将民俗与内容、人物真正地融合,才能使民俗民族舞蹈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和地域的差异而失去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篇8

本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实现让学生表现美的目的。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了音乐、舞蹈、器乐、影视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且紧紧围绕“美丽的动物”这一主题展开。本节课注重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课堂教学突出一个“美”字。

【活动目标】

1.通过表演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使学生能够理解本课的主题――美丽的动物。

2.能用优美、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表演傣族舞蹈动作,初步了解傣族音乐与风俗,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孔雀的美,锻炼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黄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乘坐小船出发吧!

2.播放伴奏音乐《金孔雀轻轻跳》,生随师一起轻轻摇晃身体。

二、欣赏傣族风情

1.师:瞧!美丽地方――傣族到了,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2.欣赏风光图

自然风光:傣族一般靠近江河湖泊居住。

竹楼:这是他们住的地方,有意思吧!这叫竹楼,有上下层,全都是用竹子建成的。

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除灾难,带来好运。

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并且用各种图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葫芦丝:这是什么乐器呀?它是用葫芦来做的,所以就叫它葫芦丝。它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乐器,声音悦耳动听。

孔雀:认识它吗?(孔雀)你看它们开屏了,很漂亮吧!孔雀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是吉祥、幸福、美丽的象征。因而孔雀舞也就成了傣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播放孔雀舞片段

4.提问:你学会了哪几种动作?(生在表演时师及时说出生表演的是孔雀在干什么的动作,比如说啄食等)

三、领略傣族歌舞

1.孔雀开屏收屏的动作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吧。

师教授孔雀开屏收屏动作

2.师:老师这有两条旋律,你来听听,哪条是孔雀开屏,哪条是孔雀收屏?比比看,谁的耳朵最灵?

3.生听辨并说明选择理由

4.学唱旋律

师弹生听―师生接龙唱―生练唱―完整唱

5.加入孔雀开屏收屏动作一起表演唱

6.师:同学们表演这么棒,我想给你们表演一段,你们欢迎吗?

7.师随伴奏音乐跳孔雀舞

8.生学跳

四、学唱歌曲

1.师:优美的孔雀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傣族小朋友歌唱金孔雀的歌声也很美呢,一起来听听吧!

2.聆听范唱歌曲(出示歌词)

3.师:你觉得傣族的小朋友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高兴)

4.师:金孔雀在优雅地跳起舞,小朋友看了心里都很高兴。老师这儿有两种乐器的声音,你觉得哪种音色更适合金孔雀优雅地跳起舞呢?听!

5.生选择葫芦丝音色并说明理由

生随琴用“U”哼唱全曲。

6.朗读歌词

7.带词演唱,师做指导

8.师生接龙唱

师:听到傣族小朋友唱得这么美,老师忍不住也想唱唱,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唱得更优美?

9.师:二年(6)班的小朋友就是棒,唱得比老师更美,那你们能把整首歌曲美美地唱一唱吗?

10.歌曲处理

11.生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12.随音乐进行表演唱

师:小朋友的歌声仿佛让老师感觉是一群傣族的小朋友在歌唱,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傣族小少年吧!

五、拓展

1.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傣族度过了一节快乐的音乐课,我们一起看风光,一起唱歌,还一起学习了孔雀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在众多的能歌善舞的民族里还有许多好看的舞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观看少数民族舞蹈(在观看时可带领学生学一两个动作)

顺序:汉族舞蹈舞龙,白族舞蹈,蒙古舞蹈筷子舞(领学生敲一敲),壮族舞蹈扁担舞,彝族舞蹈,新疆舞蹈(教学生学一学端脖子),朝鲜长鼓舞。

六、小结

1.师:让我们再次唱起傣族歌,跳起孔雀舞,跟傣族小朋友告别吧!

2.播放歌曲,生边唱边跳出教室。

【案例评述】

篇9

文章概述了云南保山傣族地区民间音乐、歌舞艺术的基本特色,即地域特色、原始宗教特色、可交融性特色、绚丽多彩特色、现实针对性特色。这些特色具有潜在的开发保护价值: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歌舞艺术事业化与产业化并举;傣族歌舞艺术也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保山傣族;歌舞艺术;价值;利用

保山傣族文化中歌舞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生产价值,开发好利用好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对于保山傣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山傣族歌舞艺术综述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丰富的歌舞艺术,被人们称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民族。

1、民间音乐

常见于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节日做摆、敬神送鬼、田间地头劳作。形式有:(1)“喊秀”。多为情歌,以叙事长诗出现,歌曲节奏紧凑、情系激昂、发音短促干脆、气氛活跃。(2)“喊领”。主要唱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叙事长诗,以故事形式出现。(3)“喊嘛”即“山歌”,可以独唱、对唱,节奏明快,情感开朗,旋律流畅,质朴自然,有创作好的,也有即兴演唱的。这类歌随口可唱流传十分广泛。(4)“喊吉利”又叫“祝贺歌”,在喜庆节日、结婚、建房乔迁时所唱的一种相互祝福的歌,以歌唱美好的生活。(5)“喊孩滚呆”又叫“哭丧歌”用于人死后赞颂死者生前的美德,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曲调伤感悲切。(6)“喊晚暖”,汉语叫“吹冥曲”,是傣族妇女哄小孩时唱的歌,曲调缓慢、明朗安详、柔情,表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慈祥。(7)“喊诶万”汉语叫“儿歌”旋律轻松活泼、天真烂漫、朗朗上口、富有童趣。

2、舞蹈

(1)象脚鼓舞。其主要乐器为象脚鼓,明朝《百夷传》表述“以羊皮为面,长三五尺,以手拍之”。象脚鼓分长、中、小三种型号,有的将整个鼓身涂上红、黄、黑等色彩,并用孔雀毛装饰、鼓身系上彩带,挂在左肩,击鼓人夹鼓于腋下用右手敲击。鼓声响起哪里傣族群众就会聚集起来,其是一个号角也是一个乐器,鼓声敲击出一定节奏,人们也会翩翩起舞。背大象脚鼓的鼓手一般原地不动只有身子随节奏摆动,众人绕圈舞动。中小型象脚鼓可以边敲边跳,有一人跳的,也有多人一起跳的。象脚鼓舞舞姿矫健、浑厚,动作有力,灵活多样,热情奔放,优美大方。

(2)孔雀舞。傣族人民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的代表性舞蹈,流传最广,风格轻盈灵秀,舞姿阿娜优美,在民间流传很广。孔雀舞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步伐,其表现为孔雀下山、漫步森林、戏水、追逐、开屏、飞翔等惟妙惟肖的姿势。舞者动作轻盈敏捷,全身均匀颤动,膝部柔韧起伏,手臂、手腕、手指灵活多变,最具特色的是手指如孔雀的头、身姿的三道弯优美的造型,表现出孔雀的活泼伶俐、典雅,把祥和、内在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的表演形式。

(3)白象舞。白象在傣族群众是吉祥、幸福、力量、尊严的象征。傣家传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时候就会出现白象。寓意傣族人民渴望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表演时一般两人穿上大象的模型道具,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动作稳重矫健,膝部起伏坚韧有力。在傣族重大节日活动中都有白象的表演,尤其在游行队伍中,白象都要走在队伍最前面。

(4)光弄。傣语,“大鼓舞”的意思。这种鼓只有保山怒江坝和上江坝一带傣族地方才有,以鼓身较大而有名,鼓的直径达40厘米以上,长约80厘米,重达20―30千克。大鼓挂于男子胸前,两面都可以敲击,声音浑厚、洪亮,与象脚鼓、锣合奏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大鼓舞舞姿沉缓、优美、纯朴,音质粗犷雄浑。大鼓舞一般需5人以上同时舞蹈,其中有1人背60多斤重的大鼓,1人击,1人敲象脚鼓,其他人擦钹,整个舞蹈动作既要刚劲有力,又要潇洒飘逸。大鼓舞具有鼓舞族人干劲,寓意铿锵有力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丰收、胜利的喜悦。

(5)麒麟舞。傣语叫做“喊棒马”。麒麟舞起源于宗教的祭祀活动,有祭天地、驱魔撵鬼的意思,具有较强的色彩和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保山傣族地区特有的舞蹈形式。麒麟舞首先用竹编制成架,糊上白纸,涂上不同颜色。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跳舞时舞者身套麒麟,动作因角色而异。要求舞者心中有麒麟,首尾配合要默契,进退自如,动作流畅。麒麟舞一般在春节等喜庆节日都可跳,完后要烧毁麒麟,意将麒麟送归上天,保佑来年平安丰收。

(6)吟马迫。汉语叫“白马舞”或“耍小白马”。吟马迫与孔雀舞、象脚鼓不同,最早起源于傣族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现其他傣族集聚区已看不到这种舞了,只有保山傣族集聚区还保留这一传统。这种舞蹈一般在正月间才跳。其道具为竹篾编制成小白马形状,再用白纸表糊,配上锣鼓使用,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舞动白马者口中念念有词,多为吉利话,同时带有驱除邪恶魔鬼之词,以保佑来年平安吉祥。吟马迫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融合扎纸、杂耍、武术、戏曲、舞蹈、说咒为一体。

二、保山傣族歌舞艺术特征与时代价值

篇10

(一)舞蹈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深入渗透到教育领域,但传统的教育依然存在。大部分舞蹈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作为被动接受者,这样的填鸭式教育不仅严重制约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的空间,还扼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的兴趣不高

由于舞蹈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基于学校课程计划的重视程度,加上舞蹈教师也不重视舞蹈课堂教学,因此学生也对舞蹈课程在意程度不高。在舞蹈教学课堂里,舞蹈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式接受知识,无法发挥自身的思考能力,因此失去对舞蹈的兴趣,不利于提高自身舞蹈能力的提高。此外,受客观因素影响,如家庭环境、天赋、学习能力等,有些学生因自身舞蹈天赋高,因此对舞蹈具有极大的兴趣,但有些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差,又没有一定的家庭环境基础,故对舞蹈的兴趣不大。

二、提高舞蹈状态在舞蹈教学中应用策略

(一)提高舞蹈课程的重要性与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推进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校应提高舞蹈课程在课程教学计划的地位,充分做好舞蹈教师的思想工作,提高舞蹈教师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视度。舞蹈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建设,努力将舞蹈课堂进行有效地改革,同时将舞蹈状态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此外,舞蹈教师还应根据教学计划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舞蹈水平制定合适学生学习舞蹈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舞蹈状态,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能力。

(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舞蹈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协助学生学习舞蹈。舞蹈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将教学模式多样化。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舞蹈教师在教傣族舞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傣族舞的视频,让学生先通过视觉感官直接与傣族舞接触,加深学生对傣族舞的舞蹈的印象,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有效地调动学生身体的活跃性,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傣族舞的基本动作,让学生从身体动作上感受傣族舞的柔性。这样可以通过学生的感官去接触舞蹈状态并且融入舞蹈状态,从而加强学生对具体舞蹈动作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动力源泉。舞蹈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舞蹈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舞蹈的理论知识,还应结合实际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与了解,舞蹈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欣赏不同种类风格的舞蹈,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通过欣赏《天鹅湖》,可以让学生认识与学习芭蕾舞,增强学生对芭蕾舞的状态意识,初步了解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这样有助于降低学习芭蕾舞的难度。另外,舞蹈教师还可以在空余时间表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舞蹈,如街舞、民族舞,让学生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四)结合舞蹈风格特点提高舞蹈状态

舞蹈教师可以通过不同舞蹈种类的风格特色引导学生进入其舞蹈状态。由于不同的舞蹈种类代表不同的风格特点,故很多舞蹈自身带有典型性。如传统舞蹈中典型动作有晃手、云手、错步、垫步,又如芭蕾舞中的布需步、滑步等[3]。因此,舞蹈教师在教新舞蹈的时候,可以从舞蹈风格特点入手,以舞蹈的独具特色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入该舞蹈的状态。例如,舞蹈教师在教《竹梦》时,应结合《竹梦》基本动作与节奏特点进行教学。在形态上应强调“仰、俯、翻、卷”和“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含蓄柔韧、刚健挺拔”的气质美[4]。神韵是舞蹈身韵的基本内容,只有将“神”把握住了,“形”方可呈现其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在指导时,舞蹈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舞蹈的形态与神韵的掌握,在学生进行动作时给予相应的纠正,努力让学生做到将身体与舞蹈融合为一体,让身体随着意识舞动,将舞蹈发挥地淋淋尽致。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