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范文

时间:2023-04-01 12:2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泰基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泰基金

篇1

虽然11月1日上线不免让人产生“凑双11热闹”的联想,但事实上,国泰的“淘金互联网”债券基金是早在今年初三、四月份就已经开始筹划的一个专门针对淘宝的产品。当时淘宝已经开始了与一批基金公司的密切接触。而最终入选的25家基金公司当中,除了产品层面的合作,在淘宝拥有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之后,有16家成为了“淘宝理财频道”上第一批基金卖家,拥有基金自有品牌的淘宝店铺。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基金公司最强势的销售渠道都在线下,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几乎是任何一方都能包销很大的份额。但也因为这样,很长时间内,如国泰、华夏、易方达之类的前几大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的线上销售一直没有很好的思路。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电商部门,也有官方网站的基金销售渠道,与线下相比,一直以来,贡献的销量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不得不说,是余额宝短期爆发的巨大销量刺激了基金公司的神经,顺理成章,尝试淘宝这样一个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新渠道一定是有价值的。而淘宝想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布局,仅在基金这个方面也不止有余额宝一个工具。在淘宝看来,余额宝更偏重的是现金管理的功能,基金才可以将小白用户的理财习惯培养起来。

但同时,是否第一批在淘宝开店,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也是一个纠结的抉择。在牌照还未尘埃落定之前,基金公司和淘宝内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正式开店销售基金,再加上开店这件事本身的筹备需要调动大量的内部资源。

淘宝的优势在于对用户的分析,基金公司的优势则在于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针对淘宝的第一次试验,双方都希望能够将风险和申购门槛尽可能降低,在收益率上又能够与现存的余额宝有差异化的设计。

在第一批登陆国泰基金官方淘宝店的基金当中,除了“淘金互联网”这样只针对淘宝平台的基金产品之外,还有6支老基金,出于尝试的目的,涵盖了货币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指数基金等所有类型。

截至11月25日,国泰基金“泰有财”淘宝网店已经成交超过1.3万笔,这也意味着上线不到1个月的淘宝直销网店为公司带来了1万多的客户资源。令国泰有些意外的是,风险相对较高的股票型基金在其中的销量反而是高于预期的,但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基金用于理财的价值,可以提供所有的产品,满足各类用户不同的投资偏好,在匹配风险的同时,可以带来比余额宝那类产品跑赢活期利率更高的收益。

基金的C to B思维

范恩洁是国泰基金营销部负责人,她和她的同事近几年来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基金公司如何像快消品一样做营销和品牌。在她看来,快消品行业当中,产品特性在购买后的体验跟消费者预期是比较一致的,而基金这样的理财产品却不同,后者特性及体验来自于客户购买产品的匹配度、市场时点、产品业绩表现等等。基金产品通用的模式,是在售前对产品信息足够多的介绍、售后对顾客的跟踪反馈,加上产品本身好的业绩,才能够赢得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想象连贯的流程,在传统渠道当中,却不那么容易在终端用户的层面执行,淘宝店铺则在此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淘宝店铺中,国泰事件驱动股票型基金的实践部分地验证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在11月1日售出之后,因为市场的回调价格有一些波动,马上就有很多用户在阿里旺旺上问问题。这是国泰预料到的问题,之前,就已经对客服人员进行了充分的培训,在每个关键时刻都保持与基金经理的沟通,提供权威意见,及时与消费者互动。效果显而易见,已经成交将近2000笔的国泰事件驱动基金,在近几个交易日的单笔平均成交金额都达到了1万元左右。

但在互动的过程当中,国泰感受到更多的,是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对基金行业的冲击。基金公司之前对客户提供了很多服务,包括对账单,每天的信息速递,呼叫中心的电话回访等,可是很多时候,因为对时机和需求的把握差异,客户对于服务的体验并不一定买账。而利用互联网,很多的需求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被挖掘的,基金公司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满足,同时也提高了响应需求的效率。

与常规的、在淘宝上售卖的其他商品不同,基金产品无法将货品实际的物流过程展示,也无法直接套用常规的商品评价体系。前期筹备的过程当中,国泰与淘宝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于系统的对接和基金产品本身的风险控制上,重点是怎样将传统的基金购买流程,在合规的背景下如何优化为符合淘宝语境的购买流程。除此之外,店铺的设计,产品的营销用语,整套流程当中每个页面的衔接,国泰都从淘宝吸收了大量的经验。经过试验,范恩洁发现完成购买只花了半分钟时间,同样的产品在基金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则需要至少五分钟。

可是充分的准备仍然未能避免所有的问题。据电商平台的一个分析数据,淘宝双11购物节当天,最终成功付款的基金购买者只占到了基金下单者当中的20%,其中一大批未能成功购买的用户是被卡在了支付环节,其中包括购买基金产品不能使用余额宝、不能用贷记卡、借记卡交易有单笔和每日的支付限额等。

国泰“泰有财”网店在最近的11月21日、22日、23日三天单日销量均排名所有基金公司中第1位。国泰基金同时也发现,在淘宝平台上购买基金的用户并非全是从未接触过基金的“小白用户”,其中一大部分也曾有过在其他渠道购买基金的经历,他们是习惯于花几千,甚至几万元投资基金的。淘宝理财频道也在时刻关注这批基金店铺的动向,并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优化基金产品的购买流程,创造更适合这类产品的服务评价体系,甚至依照不同产品属性改变支付限额,都是在基金与淘宝亲密接触之后的近一个月中开始筹划的事。

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3年,又一次刷新了淘宝总销售记录的350亿元当中,基金的贡献只有2亿多元。很多评论人士称基金公司在这次的购物狂欢节中只“打了个酱油”,浸润基金行业10年的范恩洁却认为,这恰恰证明用户对基金的购买是理性的消费,“对于基金产品而言,我们并不需要靠一个所谓的节日打乱正常的投资行为,适配的产品和适当的时机才能培养客户理性的理财习惯”。

国泰希望依靠淘宝基金店吸引来的消费者的理想状态是:对自己拥有的资金用途有安排、基于自己或家庭的风险偏好、有规律地购买产品。2008年“全民买基金”的风潮当中,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业绩下滑,使大批的购买者蒙受了损失。之后的这些年,基金公司也一直在反思,怎样真正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句话落到实处。怎样找到合适的人,显然是他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通过分析并不难发现,能够在淘宝平台上购买基金的人,很大程度上符合他们的要求。首先,他们一定是网购用户当中的高端人群。除了消费和“月光”之外,还有余钱理财;其次,他们对基金大概有认识。有人甚至会在旺旺上直接问到“某只股票型基金当中的配置是怎样的”这种问题;再次,他们对基金产品感兴趣。淘宝理财频道并不占有非常有优势的推广资源,能够通过好几级页面找到能够卖基金的店铺,就已经证明他们目标明确,绝不是乱“逛”进基金店。

篇2

讯:在传统渠道销售遭遇拥堵困局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转而加大网络营销推广力度,以期在时下激烈的基金销售竞争中出奇制胜。记者日前从国泰基金了解到,该公司在春节期间开展微博拜年的营销推广活动,不仅加入12星座兔年财运上上签等新鲜元素,更是送出Ipad大奖,借此机会向投资者普及保本基金相关知识。

“不少基金公司都看到今年保本基金的投资机会,未来将会有多只保本基金同时发行,这对于我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泰基金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相比其他公司而言,国泰拥有7年的保本基金管理经验,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希望通过微博拜年等新式营销手段占得市场先机。

继去年打出信赖牌之后,国泰基金今年力争打造理财专家的专业形象,“我们通过电邮、彩信、微博等工具感谢老持有人过去1年对于国泰基金信赖,同时结合每个持有人星座的个性给出2011年的投资建议,这也是考虑到微博是一种体验活动,更加适合网民投资者。”该人士说。

事实上,随着微博热的出现,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基金公司开通微博。国泰基金12星座微博拜年营销活动抓住了网络人群的兴趣点,该活动开展一周时间以来已有近千人参与其中并转发微博。(证券时报/张哲)

篇3

综合来看,国证医药指数具有高收益特征,其母基金适合长期持有或作为重要的组合和配置品种;该指数的波动性比国证地产指数略低,但高于目前现有大部分分级基金的标的指数,与其他医药类指数比,其波动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较高的波动性、较高的初始杠杆,使该基金的进取份额成为较好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

行业指数是一种特殊的风格指数,它是为投资者捕捉特定行业或板块市场收益而提供的更为精确的细分投资工具,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行业指数基金产品规模仅次于宽基指数,是整个股票投资市场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

行业属性方面,同时,城镇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让更多人有能力和条件享受更多的医疗服务,因此单位个体的医疗保健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篇4

人们惊呼:国泰基金怎么了?何时这么不受待见?了?

作为业内权威的评级机构晨星(中国),因有全球二十余年的基金评价成熟理念、方法和经验,通常情况下,基金评级结果与业绩排名的相关性几乎达到80%,其评级结果往往为投资者关注。笔者注意到,正是这家机构,将国泰系5股基三年期评价全部下调一个星级。而国泰基金成为最不受待见的基金公司。

其中,国泰金马稳健混合、国泰金鹏蓝筹混合目前仅为二星,与上期相比下降一星;国泰金龙行业混合目前为三星,下降一星;国泰金牛创新股票、国泰区位优势股票也黯然退出五星级基金的行列,成为四星级基金。

据了解,给予某类基金三年评级时,晨星会根据各基金截至当月末的过去36个月回报率,计算出风险调整后收益MRAR(3)。各基金按照MRAR(3)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前10%被评为五星;接下来22.5%被评为四星;中间35%被评为三星;随后22.5%被评为二星;最后10%被评为一星。在具体确定每个星级的基金数量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换句话说,国泰系5股基风险调整后收益MRAR(3)均明显下降,且有两只已经滑落至后1/3区域。

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5只国泰系基金2010~2012年平均回报率分别为3.27%、-19.64%、-5.52%,可对比的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年平均回报率分别为4.15%、-23.82%、-0.82%。也就是说,5只国泰系基金三年中除2011年略赢同类基金外,其余均跑输同业。尤其是2012年,5只基金的平均业绩不但远远跑输同业,也同时被大盘甩在了后面(上证指数年内下跌1.90%)。国泰金龙行业混合、国泰区位优势股票2012年以来净值分别大跌16.61%、8.89%,而这两只基金在晨星的上期评价中还具有四星级、五星级的高评价。

对于国泰基金的持续低迷,有基金分析师认为,国泰金马稳健混合、国泰金鹏蓝筹混合两只双星级基金,以及三星级基金国泰金龙行业混合,在投资风格上均属激进配置型,在2012年的宽幅振荡中,这种投资风格风险最高,也极容易造成业绩的下降。事实上,3只基金业绩均下降,印证了激进配置在2012年的水土不服。

篇5

7.4%的增长率,如果放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毫无疑问是很差的。但在现在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处于优势地位;与新兴市场即所谓的“金砖四国”“金钻十一国”相比更是遥遥领先――从2013年到现在,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一直不理想。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速如还能维持在7.4%左右,结果将会相当理想。所以现在如果呼吁“保增长”“回归8%”,说明你还在用旧思维看待中国经济,需要转化思维,这个思维就是“新常态思维”。

对于“新常态”该如何理解,我个人非常忧虑。提出这个词后,各种“新常态”应运而生。其实 “新常态”没有那么多方面,仅仅是指未来一二十年的中国经济面貌、经济增速及各个产业如何应对。下面,我主要围绕“新常态”谈谈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产业大格局的变迁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兴奋点。

经济减速不等于经济崩溃

2014年5月份,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他对此讲了三句话,我认为每一句都很重要,针对性都很强。第一句是“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句话主要是针对2014年以来,国内外机构唱空中国经济而提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外机构唱空中国经济的情况一直存在,但2014年特别突出,很多机构在评论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时,一致认为中国经济要“硬着陆”“肯定要崩溃”“属于中国的时代已经结束”,等等。此话一出,强调中国处于经济转折阶段,并非经济崩溃的表现,这个结论很重要。我同意这种说法,经济增速的下滑,各种风险的出现以及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走下坡路。

中国为什么仍处在战略机遇期?目前中国经济为什么不可能崩溃?这里要先解释一下“崩溃”的概念。很多人对“崩溃”这个词,特别是经济层面的“崩溃”,认识得比较肤浅。一国的经济要崩溃并不容易,需具备一定条件,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出现。2008年以来,各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几乎没有独善其身的。但是,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却非常稳定,几乎不受影响,那就是朝鲜。朝鲜经济为何不会崩溃?我认为朝鲜政治不崩溃,经济就不会崩溃,因为它不具备崩溃的条件――经济非常落后,处于一个超稳定的状态。而中国经济离“崩溃”也还有距离。2013年,全球人均GDP约10000美元,我国仅6700美元,全球排名接近第90位。就人均GDP而言,我们是名副其实的穷国,上升空间还很大,还不具备崩溃的条件。所以未来一二十年我们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当然与过去相比,速度已大幅下降。

的第二句话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 对于经济“新常态”的研究,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是个短期现象,从经济发展潜力看,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还能保持8%以上的增速;我则持反对观点,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第一是一种规律,第二是一种趋势,第三是长期而非短期。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我认为这才是正常的速度,并非受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而是中国经济增长本身已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把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的各种特征称为“新常态”。在提出“新常态”这个概念前,我们已做了很多研究,发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后,国内外环境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2013年,中国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然而美国主导的TPP谈判,却把中国排除在外;美国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同样涉及对中国经济、军事、科技等层面新的遏制。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经济一定会有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新常态”的一部分。

还特别提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针对中国经济的现实而言。从经济周期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风险周期,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认识风险,把控风险,把风险爆发对经济的伤害降到最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保持平常心。

经济“新常态”的六个基本面

根据这几年的研究,我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面有以下六种表现:

第一,速度回归常态。2013年1月份至今,和总理多次谈及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归。过去30多年,中国GDP增速可谓“八九不离十”,年均增长在9.8%左右,是人类有统计以来,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时间最长的;过去十年,中国GDP年均增速更是超过11.3%,可称之为高速增长期。然而这个阶段已经画上句号。很多人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焦虑,并认为应回归8%以上,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如果维持7.4%的增速,中国2020年的经济总量会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维持7%左右的增速,到2030年,我国的总经济规模会超美国一倍;到2040年,会超美国两倍多。所以这个速度一点都不慢。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统计数据中,我们看到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12.1%,很难想象,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第二年一个国家经济体的表现。这个速度,不是太好,而是太吓人――12.1%的增速中属于经济体自发增长的部分不到50%,也就是说这个速度并非正常,而是“吃药”的结果。但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除极个别季度有所反弹外,大部分都是逐季下滑,这与上文所述的中国经济的减速是长期的、趋势性的、不可逆转的判断完全一致,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动力到了该减速的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速从“八九不离十”演变为“七上八下”,即未来十年将在7%以上8%以下,正式告别“8时代”;未来二十年在6%左右;未来三十年在5%左右。如果能维持这一梯度减速,中国经济前途会一片光明。

第二,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过去30多年的中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现在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工业领域几乎没有哪个行业不是产能过剩的,包括房地产。这一转变使得游戏规则也不同于以前――重点不在于规模化,而在于如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如何消化过剩的产能。经济增速的下降,也是因为背后有庞大的、过剩的产能需要消化。2014年,很多城市陆续取消限购,就是因为房子的库存超乎想象。以第一个取消限购的城市呼和浩特为例,目前的住房库存为1650万平方米,从当下销售状况看,即使一平方米房子都不再建造,最少也要卖十年。除极个别城市的房地产行业还能享受到短缺经济带来的福利外,大部分城市都会意识到房子已经太多。

第三,经济增长动力须转换。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转换成功,原因在于以前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提供的增长效应还未消耗殆尽。但现在看,无论是投资还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极致,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随着中国成为第一贸易大国戛然而止。2001年至2010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在20%以上,但到2014年,7.5%的目标却几乎无法达成。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几年的增长动力真空期,这期间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就是经济大幅减速。为避免大幅度减速,只有继续发挥旧引擎――投资和出口的作用,慢慢地转向消费和创新。

第四,从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迈进。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最大变化是2009年底中国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这在美国朝野上下引起巨大震动。美国政府紧急出台“制造业回归”战略,在金融、产业政策等各个层面,为制造业回归制造条件。美国认为中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对其地位构成威胁,所以对此“殊荣”我们切勿妄自菲薄。不过,虽然荣升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未来制造业亦面临两大变化:一是制造业从大到强,二是服务业从小到大。为何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大国中,中国是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小的国家。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关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报告中提到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服务业在三个产业的占比超过44%,首次超过制造业。但与此同时,全球服务业平均所占比重为55%,相比之下仍有很大差距。二是因为未来中国经济的真正增长需靠服务业拉动,仅从就业方面的一组数字就能看出问题:目前,制造业能提供的就业人数占25%左右,已超过23%这一 “天花板”, 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已达极致。未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会转向服务业,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机会。

第五,国家投资逐步减少。目前国家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0%多,民间投资为60%多,30%多的比重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仍然较高。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国家投资所占比重会下降到10%以下。未来的投资主要依靠民间投资,而激活民间投资,则要靠国企改革和产业政策。

第六,中国经济进入风险周期。如何缓解过去30多年积累的债务风险,特别是房地产风险,已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命运的关键。我一直认为,过去30多年,我们比较成功的一直是保增长、稳增长;而未来30年的关键在于防风险。防风险的任务远远重于稳增长,如何化险为夷,如何把风险降到最小,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成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称之为“温饱经济”。未来我认为将进入“休闲经济”阶段。面临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仍有很多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转换思维,用新思维面对经济“新常态”。

篇6

关键词:基金;国际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54-02

中国基金业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资产管理总值近2万亿,成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QFII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也不断成立,QDII也启航远征海外市场。中国的基金业已经迈开了国际化的进程。在这个背景下,分析研究台湾地区基金的经验和不足,对中国的基金行业国际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台湾地区基金产业国际化开始的宏观经济背景入手,详细分析台湾基金国际化的进程,并给出一定的评价。

一、台湾地区的基金产业国际化的宏观经济背景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台湾地区采取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来发展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台湾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据统计,1979―1988年台湾GNP的实际增长率平均增幅为7.93%,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增长幅度。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台湾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盈余不断增长,从1979年的2亿美元增长到1987年的179亿美元。与此同时,外汇储备也是出现大幅上涨,1985―1988年台湾外汇储备平均每年增长200多亿美元,到1992年底达895.04亿美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台湾也开始改变其严格的金融管制,以顺应世界经济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这些自由化的措施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放松汇率管制,实行汇率自由化。相继制定“外汇管理修正案”、“证券交易法修正案”和“银行法修正案”等,不断推进台湾经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台湾证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也有了很大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业绩也逐渐改善,这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台湾基金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见表1)。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可以说,台湾基金业的国际化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为岛内过剩的资金提供投资渠道,缓解岛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壮大台湾的基金业,使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台湾基金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台湾证券投资基金业国际化起步较晚,无论是基金形态选择还是发展模式,都借鉴了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台湾的基金产业国际化始于1983年,基金业的开放进程是与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联系在一起的。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采取分步骤、逐步开放市场的政策,台湾引进外资投资证券市场大体有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准许外国投资人以购买收益凭证方式进行间接投资台湾证券市场。1983年,第一支外国基金――台湾基金设立,标志着第一阶段正式实施、该基金由一家合资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负责管理,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随后1986―1988年期间,台湾地区基金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在台湾岛内较为著名的公司从事基金业的投资业务,都是在这个阶段使其成立或壮大的。

第二阶段:准许外国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台湾证券市场。1990年9月,宣布实施第二阶段计划,根据新的规则,外国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台湾市场的上市企业股票。

第三阶段:准许个别境外投资人直接投资证券市场。

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国际化从一开始就在台湾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第一阶段,共同基金更是功不可没。

在吸引外资,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为了得到外国机构投资者先进的风险管理、投资理念等,中国台湾地区采用了QFII制度,通过这个制度的演进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基金业的开放历程。

在引进国外投资者的同时,台湾当局也积极的鼓励岛内的资金和基金走向海外,走向海外的渠道也在不断的拓宽:

1.通过证券投资顾问公司认购海外共同基金。1983年下半年台湾当局通过“证券投资顾问事业管理规则”,自1984年开始根据此法设立证券投资顾问公司。根据台外“证管会”的规定,外国的有价证券及受益凭证不能直接在台发行、募集与销售,因而台湾基金公司只能充当顾问,提供中间服务。另外,台湾“中央银行”规定每人每年汇出入款项均不得超过300万美元。

2.以“指定用途信托基金”方式投资海外共同基金。1987年7月15日起,台湾放宽外汇管制,民间可自由持有和运用外汇。1988年又解除了银行设立信托部的限制,从此各种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新的海外投资金融商品。其中通过外汇银行的“指定用途信托基金”方式很受欢迎,即投资人可以通过与岛内银行签约以“指定用途信托基金”方式委托银行购买海外共同基金。这种方式每人每年汇出入款项不受上述“中央银行”规定额度的限制。

3.购买台湾证券投资信托公司所经营的国际基金。台湾的光华、国际、建弘、中华四家岛内证券投资信托公司在岛内外发行共同基金的基础上,又从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相继推出光华环球基金、建弘泛太基金、中华万邦基金和国际全球基金等四个国际基金,将在岛内募集的资金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

三、台湾基金产业国际化评析

从开放的效果来看,中国台湾的基金产业国际化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资金流入规模快速增长。基金产业的国际化,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台湾资本市场。以台湾的QFII为例,自从中国台湾实施QFII制度以来,流入中国台湾股市的资金从1992年的8.4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9月的367.29亿美元,十年间年均增幅约50%。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台湾股市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

其次,基金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在基金产业没有国际化以前,台湾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以散户为主导的、投机性浓重的市场。基金公司以价值投资为理念,注重价值分析,基金买入的股票常常被追捧,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在引导当地投资者树立以基本面为主导的理性的投资理念发挥了积极作用,稳定了市场。

最后,基金投资行业配置支持了中国台湾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增长。跟据中国台湾证券期货委员会公开资料统计,基金投资产业主要分布在塑胶、纺织、电子、运输、观光、百货类上市公司。其中塑胶和纺织是中国台湾的传统优势行业,电子类上市公司则是新兴的优势产业,观光、百货则属于增长很快的第三产业。

引入外国的投资机构,促进台湾基金产业的国际化,使台湾基金市场进一步与国际基金市场接轨,也促使台湾共同基金市场采用国际通用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手段,从而推动了台湾基金业的制度建设。

台湾基金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和劣势都值得中国基金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基金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睿,张济琳.台湾地区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启示和借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篇7

紧急状态:指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国家机关行使紧急权力予以控制、消除其社会危害和威胁时,有关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并宣布局部地区或者全国实行的一种临时性的严重危急状态。

在紧急状态下,各国的法律都有相应规定,政府可以采取特别措施,来限制社会成员一定的行动,政府还有权强制有关公民有偿提供一定劳务或者财物,社会成员也有义务配合政府紧急状态下采取的措施,来应对和解除突发事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 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解分析模型;效应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2-2104(2008)03-0038-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绩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带来了资源消 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1990-2003年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亿t,增幅超过73%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1]。尤其是2005年的《京都协定书》的生效,虽然 没有对中国 提出减排任务,但却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成为国际政 治经济及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更是中国国际政治交往中的重要内容。针对碳排放与经 济增长关系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检验和拐点阈值的预测, 类似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2~3]。但倒“U”型并非两者唯 一的关系,经 济发展不是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办法[4~6]。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许多其他社会因 素也会影响 环境质量[7]。分解分析法能够揭示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度。在生 态、环境领 域分解分析方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8~10]。为此,本研究在EKC模型分析 的基础上,引入分解分析法分析中国碳排放变化的机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BT)]为解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经济增长―环境质量的简约式回归方程进行 分析,以直接模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估算出污染排放的 变化趋势。在分析过程中,假定除经济发展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碳排放影响不变,用方程中的 截距项表示,得出经验方程[11~12]:

式中:yi表示第i年碳排放量;x表示经济发展变量(常用人均GDP表示);εi为截距项(包括技术 、贸易、制度等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βi,i=1、2、3,模型具有不同的意义。具体 来讲, 当β3≠0时,模型刻画了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N型或倒N型曲线关系 ;当β2≠0且β3=0时 ,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U型或倒U型曲线关系;而当β1≠0 、β2=0且β3=0时,模型反映出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单调变化特征。

1.2 碳排放的分解分析

EKC模型揭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着理论上的局限性[13]。为此,在EKC模 型难以全面 解释碳排放机制的情况下,分解分析的方法被引入EKC研究中,以定量分析碳排放变化过程 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将碳排放的变化看作经济规模(以GDP表示)、产业结构( 七大细分产业分别占GDP的比例Sit)和碳排放强度这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碳 排放变化分解为3种不同的变化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碳排放分解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Et为碳排放量;Yt为t年GDP,代表规模效应;Sit(S it=Yit/Yt)为t年i行业GDP占全国GDP 的份额,代表行业结构效应;Iit(Iit=Eit/Yit)为t年i 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代表广 义技术效应。本研究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方法计算碳排放各类效应的贡献率[10,14] 。

式中:gx=(xt-x0)x0为t年变量x相对于基年的变化率,x代表r,Iit,Sit,Yt;ei0=Ei0/E0为基年各行业i的碳排放比例。若 三要素变化相应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正值,表示各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冲击在增长,其变 化值为碳排放量变化的增量效应;反之,为减量效应。

1.3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6-1999年,2006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包 括全国31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资料限制没有考虑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3个 地区)。行业划分采用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所划分产业结构,具体为第 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和通讯业;商业、批发与零 售业;其他服务业。由于能源数据统计为实物消耗量,为此对能源消耗数据作了相 应的换算, 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其中煤炭的标准煤系数为0.714 3 kg标准煤/kg,石油换 算系数为1.428 6 kg标准煤/kg,天然气换算系数为1.33 kg标准煤/m3(中国能源年 鉴,2006)。

2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1 碳排放量的估算及其特征

中国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C=∑imi×δi

其中, C为碳排放量;m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通过 查阅有关文献,收集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并进行比较计算,最终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 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见表 1),通过整理以上数据得到中国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见表2)。

从我国碳排放总量以及行业碳排放量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1)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在研究时序内,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0-1996年是 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是碳排放的平稳阶段,2000-2005年是碳排放的急速 增长阶段(见图1)。

(2)行业碳排放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的碳排放量中,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交 通运 输邮电业、批发等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碳排放所占比重分别约为2.5%、80%、1%、5%、1 %、10%左右,其中工业碳排放占绝大部分比重,为71%~84%之间,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 势,这说明快速工业化过程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

(3)行业碳排放差异逐渐扩大。在研究时序内,碳排放量变异系数在不断扩大,碳排放量 在行业之间的差异不断的扩大,1980年行业之间的差异系数为0.62,至2005年为0.74(见图 2)。

2.2碳排放的动态演进分析

(1)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Grossman等学者依据实证分析[17],认为这种随 收入水平提 高环境质量先恶化再好转的演变与诺贝尔奖获得者Kuznets提出的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依关 系类似,均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故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 曲线”。为进 一 步验证碳排放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1980-200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

y=1.13×10-7x3-0.002x2+18.24x+38793.55

(R2=0.966,F=133.59,sig.=0.000)

模型中系数都显著异于零,且拟合程度很高,β1>0 ,β20,呈现不太明 显 的N型趋势,即碳排放量随经济的发展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这区别于 一般意义上的倒“U” 型特征,说明我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处在非均衡、难以协同的 发 展阶段。从曲线特征来看,人均GDP达到6 000左右时(即1996年),曲线有所下降。当 达到7 000左右时(即2000年)曲线迅速上扬。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不具备严格的倒 “ U”型关系,这也验证了我国碳排放具有波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不协调性,为此在下 面分解模型中对碳排放背后的机制进行研究,初步探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分 别在不同时期对碳排放变化影响的程度、特点和规律。

(2)碳排放变化的分解分析。为分析中国碳排放变化背后的机制,对1990-2005年的 碳排放每年分别进行了分解(见表3)。

碳排放的规模效应均为正值(6%~33%),年平均值为15.76%,表明经济规模的扩 大 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但随着经济增长规模效应呈下降的趋势。我国在1990-2005年GDP以每 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尤其是1992-1994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4%左右,1996-1999年 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1999年跌至7.6%,此后经济保持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1990- 1995年的快速上升阶段,经济 增长规模明显印证了碳排放规模效应的变化规律;1996-199 9年这一效应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因为1996年我国采取措施淘汰、关闭了一批技术落后、 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小企业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滞后效应所致;2000-2005年 规模效应又在波动中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的宏观政策导致大批高能耗、 重 复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盲目上马,导致经济发展对碳排放贡献保持高位。所以说中 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导致经济活动副产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中国仍然面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压力。

结构效应比较平稳,其值在-8%~2%之间,多数年份为负效应,年平均值为-0.8%,中国 经济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贡献不是很大。在时序1990-2005年内 ,第 一产业由26%下降至12.5%;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了8个百分点,低碳经济的第三产业能降低碳 排放;第二产业虽然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性,但仍保持在46%左右,其中工业比重维持在40%左 右。 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规律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工业结构和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结构效应是经济结构在竞争中的结果。在降 低碳排放量的角度,我国经济结构仍有待优化。

技术效应在研究时序也比较平稳,其值在-3%~32%之间,技术效应值波动较大,年平均值 为4.65%,这说明技术效应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不是很大,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3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3.1 结 论

(1)碳排放的非均衡状态。EKC曲线模拟结果显示我国碳排放量呈现“N”型,并没有呈现 严格的倒“U”型特征,这与规模效应具有一致性。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发导致碳排 放量的减少,经济增长也并不一定引发碳排放的增加,关键是我国的环境治理的机制、市场 和政策不完善,若不施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未来在降低碳排放方面面临着许多风险。

(2)环境经济政策对碳排放的配置效应。我国碳排放政策的缺失,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滞后 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持续上升的又一重要因素。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不同碳排放单位与 国家、排放单位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在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有效配置。

(3)经济结构调整在降低碳排放中的作用。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中,只有结 构效应的平均值为负,表明经济结构优化能降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

(4)碳排放与技术的分离。从理论上讲,技术效应对碳排放具有负效应, 然而实际上我国 碳排放技术效应具有随意性。这说明技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并未发挥优势,现行技术应用主 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许多技术进步并非与提高环境质量有关,尽管技术进步非常快, 但对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并不大。

3.2 控制碳排放的政策性建议

(1)建立和实施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环境调控政策。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应建立 实施碳排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碳交易、碳排放的企业准入门槛、节能减排等政策措施降 低碳排放量。

(2)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向节能型、高级化发展,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按照“减量化、再 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产业结构 和能源结构从而降低碳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 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3)推行削减碳排放的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 结构。(编辑:王兴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世界银行的CO2排放报告〔EB/OL〕.省略.省略/billasx/bl og/p_2/.省略.省略/billasx/blog/p_ 2/.]

[2]王中英,王礼茂.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6(5):88~91. [Wang Zhongying,Wang Limao.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Effects o n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06,6(5 ):88~91.]

[3]Magnus Lindmark. An EKC-patter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Carbon DioxideEmissions, Technology, Fuel Prices and Growth in Sweden(1870 -1997) [J]. Ecol ogical Economics,2002,42(2):333~347.

[4]Birgit Friedl, Michael Getzner. 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 l Open Economy[J] .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1):133~148.

[5]Douglas HoltzEakin, Thomas M. Selden. Stoking the fires? CO2 Emissions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57(1): 85~10 1.

[6]杜婷婷, 毛锋, 罗锐. 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 2007,17(2):94~99. [Du Tingting, Mao Feng, Luo Rui. Study on China's Econ 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 nt,2007,17(2):94~99.]

[7]李玉文,徐中民,王勇.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 2005,15(5):7~14.[Li Yuwen, Xu Zhongmin, Wang Yong.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15(5):7~14.]

[8]SM. de Bruyn. Explain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tructural Chang e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in Reducing Sulphur Emissions[J]. Environment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2(4):485.

[9]David I. Stern. Explaining Changes in Global Sulfur Emissions: An Economet ric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2):201~22 0.

[10]陈六君, 王大辉, 方福康. 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 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0(4):561~568.[Chen Liujun, Wang Da hui , Fang Fukang. The Main Factors of Pollution Change in China: DecompositionModel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 ral Science),2004,40(4):561~568.]

[11]彭水军, 包群.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 财经问题研究, 2006,(8):3~17. [Peng Shuijun, Bao Qun. Economic Growth and En vironmental Pollution: An Empirical Test for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 othesis in China [J].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2006,(8):3 ~17.]

[12]S.M. de Bruyn, J.C.J.M. van den Bergh, J.B. Opschoor. Economic Growth andEmissions:Reconsider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 ].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25):161~175.

[13]佘群芝.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批评综论[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 (1):20~26.[She Qunzhi.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Criticism[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08,(1):20~26. ]

[14]Sun J W.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a CompleteDecomposition Model [J] . Energy Economics, 1998, 20(1):85.

[15]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ng Z haohu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China,19 95-2004[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6(6):158~161.]

[16]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J]. 化工进展, 2006, 25 (12 ):1467~1470.[Wang Gang, Feng Xiao. CO2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Energy I ntegration [J].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06.25 (12):1 467~1470.]

[17]Grossman G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AmericanFree Trade Agreement [M] . NBER, Working Paper, 1991.3914.

Character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and Its Dyna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HU Chuzhi HUANG Xianjin ZHONG Taiyang TAN Dan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3, China)

篇9

古时,小脚为女性美的标志。把一双无拘无束的脚丫裹得严严的、缠得紧紧的,其苦、其害可想而知。把脚裹起来,足部的血管就会受到束缚,造成血液流动速度变慢、供应减少、回流受阻,全身的新陈代谢也因之受到影响;把脚裹起来,脚的支撑面变小,其支撑力、负重力和减震能力就会相对减弱,把诺大一个身躯放在它的上面,不仅会摇摇晃晃,而且会影响到行走的平稳度和速度。除去对脚本身的危害,裹脚还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健康。

在现代人看来,这或许是愚蠢可笑的行为,不会再有人去仿效,但近代流行的穿紧脚的小鞋,却成为变相的裹脚术:一些人,鞋的号码越穿越小、鞋的尺寸越穿瘦、鞋的头部越穿越尖、鞋的后跟越穿越高的倾向屡见不鲜,甚至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时尚。这种鞋形,限制了脚趾的屈伸和活动,不但使脚趾有不适感,而且容易造成第一趾指关节外翻变形,同时也会导致身体重心的变化,造成机体的扭伤、拉伤、腰背部酸痛等。不少人因此付出过代价,追风追出意想不到的疾病来,甚至需要经过手术的痛苦去进行矫正。到头来,能否使走了形的脚再变回到原样来,还是个未知数。生理学家告诉人们,脚的发育还是要随其自然,不能刻意地去限制它,随意给它戴上紧箍咒,更不能人为地改变它的形态,把本来好端端的一双脚变为畸形的怪物。在美国,知识层次越高、经济收入越多、年纪越轻的妇女越不穿高跟鞋。有统计说,在20~30岁之间的妇女中,穿平跟鞋的比例占88%;在31~40岁之间的占74%;在41~50岁之间的占76%。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一位专门从事足病研究的专家卡洛尔博士说,这可能是近年来美国妇女脚部和背部疾病发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脚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支撑、负载、减震和行走的多种功能。中医学认为,足部通过经络与全身连为一起,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人的足部有10条经络通过,是肝、胆、脾、胃、肾、膀胱等重要脏器的经络通路所在,同时与主管机体运动功能的阳跷脉、阴跷脉,主管人体气血调节功能的阳维脉、阴维脉等相交往。通过它们间的联络、流注、交流规律,可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机制,从而使许多疾病通过足部可以得到准确地诊断和有效地治疗。《脉经》上“圣人寒人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之说,正是这一意思。现代认为,人的双脚,通过血管、神经与全身连接,脚是人体的缩影。人的足部有62 个区域分别代表着人体的所有器官,被称为“反射区”。按照美国专家伯克森的说法,在这里,可以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精神三个层次发挥作用:生理的层次,是通过重建、消除障碍和促进血液、氧、营养物的流通,来影响机体的各个脏器器官,使它们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神经活动趋于平衡、阻塞现象得以清除;心理层次和精神层次,是指其产生的医疗作用之外的力量,对患者心智、精神上的正向调节,能有效地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战胜疾病的能力。

国外有位学者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保持双脚、运动双脚有利于人的大脑、心脏和全身健康”。记住他的话,对身体健康肯定是有益的。

篇10

作为图形领域的领军人物,nVIDIA发现自己将处于夹缝之中,最初nVIDIA乐观地认为自己将成为唯一的跨平台图形供应商,英特尔需要自己的帮助,AMD也需要自己的高端芯片组,不过它也开始像英特尔那样做两手准备。2006年9月,nVIDIA将Intel Netburst架构的核心人物Randy Steck收归麾下,当然nVIDIA在公开场合多次否认将进入处理器市场;不过nVIDIA认为直接收购一家处理器厂商更为便捷,这样,作为第三家X86处理器供应商的VIA便进入nVIDIA的视野,在2008年3月份,nVIDIA收购VIA的言论不胫而走,当事双方都对此保持缄默,但是英特尔却高度紧张,宣称将对nVIDIA进行总线技术封锁,试图中止这项交易。尽管现在情况尚未明朗,但我们已清晰地看到计算平台市场将朝向三强对垒的格局演进。

为何nVIDIA需要谋求CPU业务

如果无法获得CPU业务,处于夹缝中的nVIDIA将没有未来,这就是nVIDIA急于寻求CPU业务的原因。我们知道,现在AMD已同时拥有高端处理器、芯片组与高端图形技术,虽然AMD仍未对自身平台的芯片组、显卡等组件做任何限制,但AMD在另一方面又在强力推行平台化策略,譬如针对游戏市场,AMD推出“蜘蛛”平台,该平台的CPU、GPU和芯片组都由AMD一手包办,nVIDIA并没有获得多少机会。随着AMD芯片组产品的不断成熟,尤其是7系列芯片组推出之后,nVIDIA就丧失了AMD平台芯片组老大的地位,越来越多用户选择AMD自身的芯片组产品―更糟糕的是,这些用户同时也更青睐AMD的显卡。

AMD收购ATI后,nVIDIA与英特尔曾有过很短暂的蜜月,nVIDIA获得总线许可开发英特尔平台的芯片组,但仅限于低端的整合产品与游戏定位的旗舰级产品,主流市场仍未放开。另一方面,英特尔一直希望高端芯片组能获得SLI支持,但nVIDIA则要求能够获许开展全线芯片组业务,英特尔显然没有同意这个要求,这就导致一个尴尬局面的出现:英特尔的X38、X48等旗舰芯片组无法支持nVIDIA的SLI,同时nVIDIA也仅为英特尔平台推出低端和旗舰级芯片组,产品线非常奇怪。为了获得多显卡平台的支持,英特尔向AMD伸出橄榄枝,尽管这两家企业向来争斗你死我活,但至少在显卡业务方面却存在共同利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英特尔的X38、X48芯片组可以支持AMD的CrossFire交火平台。

这种局面终归不会一直持续,英特尔深刻地认识到缺乏高端图形技术将受制于人,为此它决意进入这一市场。但英特尔并非单纯开发传统意义上的GPU产品,而是结合高并行流计算的趋势,拿出更具通用性的Larrabee处理器。Larrabee的指令系统基于X86扩展,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来支持DirectX、OpenGL等图形API,这意味着Larrabee不再受到API版本的限制,而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支持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基于X86指令扩展的方式让Larrabee非常易于编程,这在通用计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英特尔的如意算盘是:借助X86扩展指令集易于编程的优势,将Larrabee平台打造成为高并行计算领域的标准,同时兼顾高端图形计算。一旦英特尔的高端图形业务成熟,那么按照一贯作风,英特尔有很大的可能采取封闭策略,AMD同样也会采取类似做法,到时nVIDIA空有高端图形技术,也将面临无米下锅的糟糕境地!面临如此空前的挑战,nVIDIA除了寻求CPU业务,打造自己的计算平台外别无他选。

英特尔高举总线授权大棒

对于nVIDIA来说,获得处理器业务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自行开发,不过nVIDIA虽然拥有强大的GPU开发实力,对于CPU却还是个新手,独自开发CPU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难保成功。第二个途径就是收购一家微处理器制造商―直接收购AMD显然无法实现,即便nVIDIA财力雄厚,也很难承受这样的负担,何况这样的收购铁定通不过反垄断审查。这样,作为第三家X86处理器制造商的VIA就成为nVIDIA的唯一选择。

光从处理器技术来讲,VIA与英特尔、AMD绝不在一个水平线上,nVIDIA收购VIA后也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nVIDIA将因此获得拥有丰富经验的处理器开发团队,结合nVIDIA已有的人才资源和GPU开发领域的实力,nVIDIA完全有能力开发出高性能处理器。基于这一点考虑,nVIDIA与VIA展开了并购接洽―外界曾认为双方很难达成一致,因为nVIDIA其实只需要VIA的处理器业务,VIA的芯片组与多媒体部分对nVIDIA并无价值;而CPU业务已成为VIA的核心关键,VIA自然不可能单独出让。这样的看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以nVIDIA的雄厚财力,完全将VIA并购也不会有多大的负担;而VIA的处理器业务固然开始有起色,但VIA的实力委实过于薄弱,单靠自身力量要想做大做强困难重重,显然,加入nVIDIA同样符合VIA的利益。

这项交易并没有如期进行,或许交易双方也想试探英特尔的反应,所以提早将消息对外透露。英特尔的反应则非常激烈,它明确表示,如果nVIDIA从事处理器相关的业务,那么nVIDIA将不可能获得下一代QuickPath总线的技术授权,英特尔平台将对nVIDIA的芯片组业务关上大门。而nVIDIA也没有明确表达自身的看法,或许它内心也在权衡两项业务的轻重:一方面AMD自有芯片组的强大迫使nVIDIA寻求新的市场,英特尔平台的支援可以有效避免芯片组业务的下滑;另一方面,若屈从于英特尔就意味着nVIDIA永远都不可能拥有CPU业务,无法打造自己的计算平台,最终不仅将丧失芯片组业务,连图形业务都会受到波及。但是如果nVIDIA坚持开展自己的CPU业务,英特尔随即将封锁QuickPath总线授权,同时在多显卡平台方面支援AMD的CrossFire―那么局面就演变为英特尔与AMD联手对付nVIDIA。此时nVIDIA唯一的王牌就是开发出更优秀的图形技术以及AMD平台芯片组,一旦能够保有图形性能方面的优势,影响终端用户选择AMD平台而非英特尔平台,那么英特尔、AMD脆弱的合作也将迅速瓦解,毕竟作为死对头,英特尔不会愿意看到AMD从中渔利。

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忍受芯片组业务一时之痛,寻求获得CPU业务对nVIDIA而言将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GPU取代CPU成为计算系统的核心

nVIDIA没有很快对英特尔的威胁作出回应,至少过早得罪英特尔绝不是什么好主意。nVIDIA还在稳步推进自己的英特尔芯片组计划,代号为MCP79的图形芯片组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出台。据悉,MCP79将集成GeForce 8级别的图形核心,支持DirectX 10和Shader Model 4.0 API,图形性能将十分出众。MCP79将拥有桌面和移动平台两种版本,凭借图形性能方面的优势,MCP79有很大的机会击败英特尔的G35/G45系列,成为低端市场的领军者。与此同时,nVIDIA还宣布将开发出支持VIA Isaiah处理器的MCP79版本―此举将VIA Isaiah平台的竞争力提升一个数量级,在MCP79的帮助下,Isaiah平台将拥有优秀的图形性能,从而使它可以胜任包括高清播放、商务办公、3D游戏在内的各项应用。这项举措既避免了刺激英特尔、未越过英特尔设下的红线,又可以先行为VIA处理平台打下用户基础。

在潜心开发新品的同时,nVIDIA也启动了一场宣传上的攻势:nVIDIA高调宣称,GPU将在未来的计算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CPU的重要性将不断降低,在未来GPU将取代CPU成为计算系统的核心。这种说法虽然激进,但不无事实支撑:图形技术的发展让GPU具备越来越强大计算力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灵活,我们可以看到,DirectX 10 GPU已经能够完全承担3D渲染与几何处理任务,CPU仅需处理程序指令、人工智能和物理加速计算,而物理加速卡厂商Ageia已经在2008年2月份为nVIDIA所收购,未来PPU逻辑也将成为nVIDIA GPU的一部分。如此一来,CPU仅需负责程序指令的分派,实际运算任务均由GPU来完成。而程序指令分派的任务非常简单,采用低端一些的处理器也不会对性能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判定在3D运算为主的计算平台中,GPU的确已经处于核心地位,CPU的角色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重要。

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高清视频解码与编码运算中,通用的CPU在执行这些任务时效率低下,而GPU要高效得多,目前支持nVIDIA、AMD的新一代GPU均可支持全硬件高清解码,即便系统中采用Pentium 4 2GHz级别的处理器,照样能够很好地胜任高清播放任务。至于视频工作站所需进行编码任务,目前还是依靠CPU来完成,但只要nVIDIA愿意,同样可以在GPU中高效地实现。

而在日常的商务办公、上网娱乐等看似简单的任务中,GPU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无论Vista、Mac OS X Leopard,还是Linux系统,都支持3D桌面技术,拥有一块强有力的GPU将显著提升桌面的操作响应。对于这一点想必Linux用户深有体会:在普通模式下,操作系统的桌面环境都依靠CPU生成,但无论是GNOME还是KDE响应速度都不会太快(慢于Windows,这是由Linux模块化的X Window系统所决定的),但只要你为显卡装上3D驱动并开启3D桌面模式,GNOME与KDE的桌面操作将迅捷无比,响应速度大大超越Windows,同时CPU占有率大幅度降低,原因就在于GPU承担了所有视觉相关的渲染任务,将CPU解放出来。不仅如此,当你在查看PDF文档、上网冲浪、制作幻灯片时,GPU同样将发挥效应:Adobe Reader已经可支持硬件加速,即由GPU来渲染PDF文档,在GPU的帮助下,PDF文档中文字、图像都能够瞬时显示,响应速度获得巨大的提升。同样,网页中的Flas未来将由GPU加速,这将彻底改变网页占资源的状况(目前Flas由CPU渲染,但即便是性能强悍的双核处理器,在打开一个Flash众多的页面时,CPU占用率也会飙升,严重影响了系统速度)。幻灯片制作方面, 2.4的Impress组件已率先实现动画效果的GPU加速,从而获得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如果要说Linux系统那就更加夸张,甚至连屏幕保护程序都可以由GPU来渲染……从当前的趋势来看,GPU硬件加速方面的应用还将不断拓展,届时一切与视觉有关的工作将由GPU承担,而CPU本身则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等负荷较低的任务。

这种模式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协处理器加速”概念,GPU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具有更高的效率,在未来,GPU的通用性将进一步增强,可以做的事情更多,CPU的作用则被不断地弱化,而这种设想也符合计算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消耗相同能源、使用相同数量晶体管的条件下,GPU为中心的运算要比现行的CPU中心模式具有更高的效能。

在向外界介绍GPU中心概念的同时,nVIDIA也不无嘲讽意味地调侃英特尔:英特尔目前的集成图形技术不仅完全无法在硬件上同nVIDIA相比,它们干脆连像样的驱动程序都无法提供,所谓Larrabee高端图形技术不过是夸夸其谈,何况Larrabee要等到2009年底方能推出―对于一年半后的产品,英特尔急于谈论未免太不务实。

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