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2 21:4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创新

篇1

关键词:管理创新

 

引言: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是工程建设中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质量职能的主要体现。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必须积极探索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努力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监督,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十几年来形成的基础、主体、竣工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也出现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而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反而“袖手旁观”,进而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制造者以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政府同样也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客观上造成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现行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的矛盾与不和谐。

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监督理论和经验乃至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质的变化,但一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相对滞后以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这些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亟待改进和完善。

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机构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后,改“工程质量核验制”为“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这将改变质量监督机构沿用十数年的工作方式。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一系列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质量不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实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的情况下,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代表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管理。。

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具体指导为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建设工地上的,而是更高层次上的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一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并规定要持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各科室的监督人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以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管理。。

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管理。。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 赵界欢. 高校修缮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浅析. 高校后勤研究 , 2010,(03):30-31

[2] 陈向东. 试论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0,(01):58-61

篇2

幼儿园的后勤工作为保教工作保驾护航,多年来的后勤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创新对于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后勤服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后勤工作的创新不是一个口号,应该以幼儿为中心,从不断更新观念做起。

一、理念创新――以幼儿为中心多思

任何创新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认识和改变,只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有创新举措。我们必须保持对事物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在充分了解幼儿园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对照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主动对工作计划和服务职能进行梳理,对不适合保教需求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及时改进,凡是想在先,想在前。目前我们提出“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就是创新”这一服务理念。大家在实践中排查不足解决困难。后勤部门自上而下形成简约而不简单,平和而不甘于平庸,新而不标新立异,规范而不墨守成规的共识。在发展中我们始终坚守,执着前行。把创新的意识牢固树立在每一个后勤人员心中。

幼儿园搬入新的园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园门出入口,给幼儿进出教学区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缩短入园晨检的距离,更方便幼儿,我们思考用幼儿看得懂的标记,和幼儿一起设计入园线路图引导入园,于是我们用黄漆刷15公分宽的一段一段的线路标记,这样每天幼儿按着标记箭头的方向入园晨检,同时画了宽宽的线路可以吸引那些早上情绪不佳的幼儿的注意力,行政值班的老师一边指着标记一边拉着幼儿说来我们今天走小路,过独木桥,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减少入园哭闹的幼儿人数。

又如幼儿晨检后洗手环节,在设计时我们装了不同长度的水龙头,但我们还是发现有部分幼儿的胸前会打湿,发现这个情况后我们及时分析原因,在台面的沿边装挡水条,在台面上钻小孔,让积水及时流出。当气温降低水温低幼儿洗手马虎,我们思考又要节约能源,又要让幼儿愿意洗手,我们想到加装电源定时器,自动定时开关小厨宝。让幼儿入园后温水洗手,乐意洗手。

二、标准创新――以人为本多做细做

后勤管理的规范重在体现服务的标准化上,要逐步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与先进管理理念接轨,让幼儿教师家长感受到温馨优良的服务,这既是后勤服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后勤服务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同样是后勤服务标准创新的一个目标。只有从幼儿、教师、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提供优质服务当成我们的工作目标,建立内部管理工作的新标准,才能从深层次提升我们服务质量并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安全的需要,现在家长都不入园接送,这样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早晨家长的特殊需求不能及时交流,为此我们设计了幼儿护理特需单,家长把今天需要老师特别关注或护理的要求和原因登记在幼儿特需单上,如今天孩子打预防针,请老师多观察提醒幼儿多喝水。行政老师8:45分值班结束后将特需单交给班主任老师,教师则将今天观察的情况和教师采取的措施用短信形式回复给家长。这样每位家长的需求得到满足。

又如现在祖辈烧菜的占大多数,平时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常常为了孙儿孙女今天吃什么而绞尽脑汁,为此我们推出了“崇崇安安营养室”温馨海报,向家长介绍一周中有特色的菜肴的食材,制作方法和营养功效;介绍粗粮或坚果的作用和各种花色粥,也可以向家长推广各季节幼儿食补的方法,引导家长制作各种符合时令的保健茶等等。现在我们的宣传栏不仅家长阅览,附近小区居民还纷纷前来观看,他们说不知道吃什么,看看幼儿园的就好办了。

三、管理创新――以练兵为抓手多练

管理制度创新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保证。科学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高质量的服务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我们提出“以服务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管理理念,我们后勤不因小事而马虎,不因大事而忙乱,总是精心、有序地演好配角。我们组织保育员开展“消毒比赛”、“保育知识擂台赛”,组织营养员开展“自制营养水比赛”、“切菜、配菜操作练兵”;组织保健医生开展“幼儿常见意外事故急救与处理比赛”在不同层面搭建教职工展示技能的舞台,使她们磨炼成才,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篇3

Abstract:The busin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will be the future enterprise's trend of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enterprise maintains the vigor and the impetus entire economic development roo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necessity and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proposed promotes Our country busin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strategic measure.

关键词:管理创新 必要性 措施

key words:Management innovation necessary measure

作者简介:李,男,1987年生,河南省新乡市人,本科专业,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现就读于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工商10601班。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企业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管理已由单纯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被推入市场,正在向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转变,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切都已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加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发育不断完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摆脱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勇于创新,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

2、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因此,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必须以知识型人才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点,以创新为基础内容,把企业建成一个信息密集、人才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综合体。

3、管理创新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传递速度的明显加快,一些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会由某国经济的汇率、利率变动而受到影响。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近年来,随着外商对华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主体跨国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多样化,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复杂态势。这些都要求企业相应地改革那些传统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从近些年来企业管理变革的历程中不难看出,未来企业管理创新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1、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的利润最大化,它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甚至促使企业倒闭,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知识、技术、产品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2、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虚拟企业、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仅仅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技术专长与核心能力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3、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知识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被认为是和资金、人力等并列的资源。企业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需要更多地通过加强协作、知识管理、组织学习能力,将现有知识、组织、人员和流程与协作和知识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4、从传统的单一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

传统的绩效考核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是企业在执行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根据职务要求,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品价的活动。但过程缺乏控制,不能保证绩效达到改善的目的,甚至在推行绩效考核时会遇到员工的反对等。因而,近年来的绩效管理已经走向了结合公司战略和绩效管理,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的趋势。

三、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

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是观念的落后和陈旧,现在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管理的思维模式。“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的专题调查显示,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核心者为47.7%;各项创新中最困难的是“观念创新”者达到42.7%。因此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科学管理兴国之道”的思想。

2、建立有效机制,培养职业化的企业队伍

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在这方面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权、责、利一致的原则下,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把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资格认证系统、人才交流市场、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

3、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

要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网络以及创新文化利益,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感染员工。

4、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的是制度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经济细胞。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的是管理创新,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行为激励、开发活力体系以及高效运作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沈丽鹏. 浅析企业管理创新之路[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02)

篇4

企业管理管理创新企业文化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2.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5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篇5

关键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管理创新

1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取向的背离

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一致,就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取向的背离。在我国,这种价值背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社会效益。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社会效益意识很差,例如前段时间在这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的关于一些企业闲置污水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水臭水,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还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了恶厉影响,闲置设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省钱,但这样做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但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方面却不舍得投入,即使某些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产生社会效益并不是企业的主观意图,而是一种客观行为。正因为部分企业拒绝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导致社会上某些人产生了畸形的仇富心理。

1.2 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企业整体形象。有不少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获利,采取拼命降价、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等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在获得短期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收益。前些年,“温州制造”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温州企业花费了很大的努力,才扭转了制假的社会形象。而由于国内企业自相残杀,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市场的声誉也不是很好,这是忽视社会效益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明证。

1.3 公众缺乏信任感,企业经营活动受到置疑。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中,股东支持者开始怀疑企业是否应提供无回报底线的捐钱;被裁的员工不明白为何企业在自称生存困难的情况下还花费巨大特别是公司高层们对经费的盘拨。

1.4 国家制度规范缺失,企业投入难以取得经济回报。为数不少的企业主动投资一些既能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又能使企业获益的项目。比如,西部沙产业、草产业,发展沙棘加工、奶牛养殖、生态旅游等项目,上接市场、下引农户,使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相结合。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企业参加生态建设的热情缺乏理解和支持,企业在贷款、土地租赁、项目审批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影响了企业的预期收益。更有甚者,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权力部门的非法阻挠,使企业既回报社会又获得一定收益的美好愿望破产。

2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现实可行性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企业自己发展,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尽管企业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并不总是一致的,但是二者还是会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我们一定要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为指导,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

2.1 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企业和用户、社会的关系是客观的,失去这种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企业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怎样对待用户,是不是重视社会效益,关乎着企业的长期利益。如果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择手段,不注重维护用户的利益,从长期看公司的形象、品牌认知度、美誉度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日本三菱2001年发生了帕杰罗事件,召回了全球范围内的135万辆车,却将8万辆在华的三菱车排除在外。这种处理方法就很不明智,直接导致三菱在华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迅速下降。

2.2 社会效益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企业的公益形象,是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依托有形资产获得更多效益的特殊的无形资产,它具有促进企业有形经济资产原子裂变式增长和使企业产生凝聚人心魅力的功能。企业在安排自身经营决策时要重视“公益诉求”的形象效益,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私益诉求”,甚至“不义诉求”的经营模式。TCL集团创业伊始就把自身发展放到整个信息化大局中去考虑,以“提升全民素质、让中国进入互联网世界”为己任。TCL电脑科技公司总经理杨伟强说:“企业只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注重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其价值。”以此为出发点,TCL集团旗下的亿家家网站也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主动承担起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社会责任。TCL集团通过赞助活动对受众施加的品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起到经济的推动作用。

2.3 社会效益需求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有人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划分为5种,即:安全性需求、赢利性需求、独立性需求、超常发展需求和社会效益需求,这些需求呈阶梯形结构,最高层次就是社会效益需求。我国很多企业赞助希望工程,参与光彩事业,也是为了回报社会。所以,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效益需求,它同样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还体现着企业的价值。

2.4 优秀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动发展。企业对社会作出无偿回报的问题,某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曾经说过:“慷慨大度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武器之一。”经相关专家分析得知,成功的企业,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是相互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一种优良品质循环。在我国,已有不少个案证明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3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社会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影响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效益意识,就必须多管齐下,形成企业注重社会效益的浓厚氛围。

3.1 国家要有完善的政策措施。在企业经营者还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要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

3.2 理论界要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现在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创新,很少触及企业管理创新社会效益的论题,这样就不能使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深入人心。

3.3 企业经营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要清楚的是,对于企业来讲,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并不冲突,因此可以通过扩大社会效益来赢得更多的企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但是这要求我们以企业为主体,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各种相关的知识都能够联系起来,推动知识传播,最终实现创新。知识管理需要有一个较好的环境来促进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分工最主要就取决于技术上,而不是资源,或者是资金。技术开发促进市场中新的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要想使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技术创新是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中也包括了对创新的管理。在 “数位经济”时代,各种变化都非常大的一个时代,创新是最好的一种途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管理创新,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时间很难的事情。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当时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先考虑做正确的事,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找准位置,既是战略的选择又是战略的执行,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4.

[2]海峰,李必强.管理继承论[J].中国软科学.

篇6

管理创新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或过程。管理创新贯穿于管理全过程,通过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的创新,推动着管理向更有效地运用资源的方向前进。经过归纳总结,笔者认为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的创新。创新需要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思想的创新首当其冲。思想上的创新分很多种,比如“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推荐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这意味企业的领导已为集体智慧的网络终端,使员工获得更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2.企业文化的创新。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发掘人内在潜力和积极性的时代,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使得员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发展空间。

3.管理组织的创新。这部分也是管理创新的重点研究对象,具体企业制度、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内容。一个企业是否可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与完善企业制度,是否实行了制度化管理,是否每名员工都各司其职。组织机构的创新主要是指是否针对企业本身优化了相关的组织机构,是否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方面,都是直接关系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方面。

4.经营战略的创新。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满足当前市场要求,企业需制定全球化的战略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金融政策与风险来配置资本;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三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5.市场营销的创新。这里主要是指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因为产品销售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目前来说,网络销售可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6.管理技术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开发知识型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谁先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运用到营运环节中、控制低成本、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葆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二、管理创新的几个误区

1.误区一:创新是偶然间产生的。如果认为创新是一种偶然现象,那你就不太可能再做出积极的回应与规划。譬如,试着向世界地图投掷飞镖,经过1000次尝试后,如果恰巧在其中3枚飞镖标明的位置上发现了大油田,那么,这种“飞镖找石油”的方法是否能够取代一步一个脚印、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石油勘探呢?很显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误区二:创新源于敢吃螃蟹的人。很多人会认为,创新那是少数“敢吃螃蟹的人”干出来的,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创出一片天地。但是,现实情况下,创新者扮演的不过是“游击队员”角色,这无异于把创新当作企业危急最后关头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久而久之,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地卸下了创新这份思想、这份任务,不会为推动创新承担应有的责任。

3.误区三:创新乃稀奇古怪的事。在大多数人们眼里,创新者就是那些脑瓜里装满奇思怪想的“异类动物”。实际上,创新来源于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当中,而非异想天开所能解决的事。有创造力是一件好事,但要记住,创造力并非凭空妄想,而是一种行为的综合。做好管理创新就不得不正确对待这三种误区,因为管理上的创新往往是在正确认识现有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更不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事物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很合乎逻辑的自然之物。

三、实现管理创新的方式探析

在认清三种创新误区基础之上,我们应树立三种观点:一是创新源自人的头脑;二是人人都能创新;三是持续的创新是全面的。笔者认为,企业实现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借鉴成功经验,实现企业管理思想上的创新。避免生搬硬套,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运用理论与经验,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内部体制结构进行设计,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经营效率最优化。

2.摒弃经验主义,建设学习型组织。生搬硬套在管理创新上是行不通的,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身和他人的经验进行理性思考,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实质内容;然后再结合企业实际和客观环境,创造性应用,主要就可以将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转化为今天的财富,将他人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3.创新企业用人制度。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完全竞争模式,即能者上,无为者下。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着新老交替,那么到底什么影响竞争结构呢?这不能靠一个人的工龄来决定,应该综合多方面来考评其能力,创新竞聘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是极有益处的。

4.创新企业管理组织。一般来讲,创新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的原则是精简高效兼顾市场导向,通过该拆分不必要的管理机构,精简臃肿的人员机构,引入例如矩阵等创新组织模式。

5.创新企业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当前CIMS系统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由于其自身的先进性被广大企业采纳。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CIMS在过去的几年内已经取得了成功,仍有必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并改进。

篇7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知识管理是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校园内部的知识作为资源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代大学是一个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师生的要求,建立一个积极的校园氛围。另外,需要设立一个公共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发挥自己的才艺,让学生有“自我价值发挥”的感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另外,在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共同构成知识的积累、流动、共享和创新系统。事实上,大学办学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知识的生产、传承,都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从而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权益,同时,也要求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引导学生,即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整个学校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二)鼓励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时加强对科研的知识管理

大学,无论其历史发展长短、规模发展大小,其真正的责任在于弘扬文化传统。而这具体是指团队精神和务实精神。所以管理者要对团队的建设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在制度方面也必须为团队的建设、团队精神的发挥有具体的、独特的设置。例如,在科研项目的认定、申报当过程中,领导者要确实发挥其管理作用,对于教师等人的研究成果要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防止各种侵权行为发生,在鼓励合作同时也要维护正当权益。务实精神这要求管理者要避免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方法,因为学术研究不可能和企业发展一样,学校需要的是谨慎,不可有半点的浮躁,所以管理者制定的评定机制要符合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哈佛大学在方面做得极好,追求真理、独立思想和注重人文是哈佛发展的精神,在国内清华大学也是及其注重这些精神的培育。总之,鼓励合作共赢,培育合作共赢的文化精神是知识管理视野下大学管理必须做到的一项。

(三)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管理工作同样应该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给予学生学习上方向引导,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让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真正完成高等教育的使命。所以,管理者在学生的学习管理中,必须结合学科对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专业特点进行培养,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学校有必要将学校的可以管理队伍引入学生工作的管理团队,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帮助学生在信息、经济时代更好的发自我。总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是知识管理视野下大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知识管理视野下大学管理创新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结构的提升,提高整体水平的发展。高校的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整体水平的发展,对于高校的管理不像中学管理那般,要既然学生尊重又让学生喜欢。重新将大学变成学习的地方,不要让学校名存实亡,积极的结合现代社会大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对学校研究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在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积极的氛围。所以,新时代教育环境下学校在大学生的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有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适应时展需要。知识管理视野下大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发挥高校的作用。

三、小结

篇8

(一)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世界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

首先,随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区域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开放化是其共有特点,也代表着公共管理要走向开放,并且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其次,全球化、区域化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由“隔离”变得“唇齿相依”,各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强合作。

(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以我国为例,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管理问题集中出现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重组与集聚,公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异常,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公共管理问题爆发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极大改变,但公共管理问题也趋于集中爆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与快速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却缓慢不前,特别是行政分权改革、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公共管理问题的集中“爆发”。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管理“泛行政化”问题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组织运行方式、权利来源和工作目标等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有着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该特点一方面有效的保证了公共管理组织的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另一方面也由于“行政化”的影响,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公共管理缺乏有力法律保障支持

在公共管理领域,决定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与法规,其为公共管理实施提供着重要保障和支持。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由于缺少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公共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影响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三)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协作、合作精神

行政化特点导致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各公共管理主体本身缺乏协作、合作精神,也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壮大公共管理力量,增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四)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待建立、完善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甚至多数地区没有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尝试建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从公共管理组织、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相关人员工作业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果等角度、指标上对公共管理进行评价。

三、新常态下的我国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一)加快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形成新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所谓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就是说政府要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即逐步拓宽社会治理与管理视野,在特定公共事务领域应发展与利用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多样的公共管理主体,借助这些公共管理主体发挥公共管理作用,逐步形成一套异于传统的新的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二)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相应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导致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公共管理主体提出的解决对策、方案等的各不相同,形成一种各不相让的局面,而各方又不能保证自己的方案有效,在再次出现问题时忙于推卸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提供有效保障与支持。

(三)促进公共管理组织之间合作,建立多层面组织结构

新常态下,传统公共管理制度、方式、方法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小;要求各公共管理组织应该顺应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潮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合作,让公共管理组织朝着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方向发展,保证各公共管理组织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

(四)建立与完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篇9

成本的概念是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个人认为:所谓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及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服务费用等。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则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管理行为所构成的管理活动的总称,其构成情况(见图1)。可见,成本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一是通过成本预测对企业将来的成本状况及其变化态势作出合理估计;二是通过成本决策选择最优成本方案;三是通过制定成本计划,作为控制与考核成本的依据;四是通过成本核算为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五是通过成本控制对影响成本的因素采取一系列预防和适时调控措施,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六是通过成本分析,确定导致成本目标、计划与实际执行时产生差距的原因以及改良方法;七是通过成本考核来考核、评价目标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当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使用方法日益多样化,除传统的全额成本法外,还包括变动成本法、ABC法、ABM法和标准成本法等;二是一般都采用ERP工具进行自动计算;三是更加关注事前和事中,实施成本预警,关注研发成本;四是关注战略层面,强调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共同降低成本;五是更加注重与客户沟通,考虑从功能设计等方面降低成本。

2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及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等,这些管理模式各有特点。

3当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误区

尽管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管理,但部分中小企业主要实行一种以短期利益为导向、以事后核算为重点、狭义的算账报账型成本管理模式,在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和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是仅重视事后的成本核算,缺少事前的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二是局限于形式上的成本管理工作,仅强调生产中的成本节约与成本降低,忽视领导者决策所导致的失误成本;三是只关注投产后的成本节省,忽略投产前的产品设计成本和研发成本;四是只关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显性成本管理(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忽视了企业在筹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品牌创立、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隐性成本管理;五是只关注成本费用的报账数,忽略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数,导致成本费用真实性的下降;六是只关注生产领域的成本节约和产量提高,忽视了流通领域的产品销售成本;七是缺乏对自身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等的全面分析,也不能及时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变化积极采取竞争战略来设计成本管理模式。

4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意义

毫无疑问,成本高低影响着中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决定着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程度;降低成本是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成本管理创新对中小企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成本管理创新是保证中小企业正常运行的需要,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加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消耗,遏制资源浪费,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是成本管理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增加企业利润,提高其经济效益;三是成本管理创新是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和服务成本等低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及服务,使其取得更大的价格竞争优势,更为有效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四是成本管理创新是走出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误区的需要,有利于广大中小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切实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持久竞争优势。

5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策略

5.1更新成本管理观念,营造成本管理氛围一要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树立创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二要实施成本管理战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全员的参与对成本管理进行规划;三要管理者及全体员工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向其灌输生产与管理并重的思想;四是建设成本管理文化,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力量,营造较为良好的成本管理氛围。

5.2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完善成本管理体系一要将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加强过程成本控制;二要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报告法,关注产品成本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销售及消费阶段的成本控制),从全局上控制企业成本;三要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职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四要构建和完善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环节的成本管理体系。

5.3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合理降低生产消耗一要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合理利用共享资源,特别是提高设备的利用广度和强度,提高设备利用的合理性,保证设备的工作精度;二要坚持勤俭办厂,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材料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三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集中统一采购,制定科学合理的批生产计划,严格控制不合格品率,保证合理的库存;四要加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制定合理的工时定额。

5.4加强科研创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一要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改进操作规程、使用新材料、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等方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要培养企业的科技队伍,不断完善企业现有产品的工艺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强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降低质量风险;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5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加强对成本核算人员的培训,强化其专业技能,提高其专业水平;二要培养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法律意识,使其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三要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四要引进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实现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

篇10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科研工作;创新

科研档案的定义是从事科研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和全部设备记录下来的原始记录资料。在国家颁布并实行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科研档案的信息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利于科研档案中各种重要信息和数据的传播和共享。与此同时,科研档案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随这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科研档案的体制要进一步得以健全和改进,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收藏也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提高新式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来说,我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科研资料不够完整、详细、系统。因此,从事档案管理的科研人员要抓住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课题设定、人员器械、数据统计、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都加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作出贡献。

一、科研档案的特点

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是一项非常规律的工作,科研活动是需要一环紧扣一环的有序开展的。所以说,科研档案是由一些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文件和资料组成的,而不是一些毫无管理的数据和材料组成的。科研档案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科研项目的计划、工作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及实验成果的检验材料。

2.专业性

科研项目一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自然人文科学,也包括理论实验科学。科研档案的专业性非常高,因为其包括多种方面的科学性知识,比如各种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原因。科研档案要具有非常权威的作用,所以要准确无误的描述出各种科学知识和规律。3.阶段性科研档案还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虽然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大不相同,但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大同小异的特点,都包括了科研工作的设计、实验、检验和总结等各个阶段。

二、科学技术的创新

现如今,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领域都在飞速进步,国家加大了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科研档案的数量也不断提高。然而依然利用传统的科研档案的管理方式和体制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迫切需要对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的创新方面,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方法主要有:首先要为制定出不同阶段的计划,补足现存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薄弱部分;其次,可以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科技理论来应对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比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保证科研信息的安全,借此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最后,建立起科研档案的专用局域网络,保证科研信息的绝对安全,促进科研信息的共享,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三、思维意识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的进步,已经大大促进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创新。总之,只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达到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在思维意识方面,具体来说:首先,要树立起创新性的意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树立起新型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培养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总结出现的纰漏,实施科学的创新方法,进一步来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际双重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次,要树立起服务性的意识。科研档案是给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的,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能提高科研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就能有效推动科研工作的进步。最后,要树立起价值性的意识。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时刻认识到档案自身隐藏的巨大价值,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将档案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信息共享。

四、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现如今的数字信息时代,科研档案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科研档案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要想走在档案管理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就要针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机制。只有树立其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此为目标推动科研档案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发展,才能有利于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科研工作作出贡献。在事先对档案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后,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其阶段性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制度,以此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参考标准和衡量手段,这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法,是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人才培养的创新

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来说,人为因素依然是管理工作最关键的部分。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也迎来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人员的能力也应随之提高。如今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要有与时俱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要对自身工作重视并热爱等种种优良素质。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对时代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出综合能力出众的人才,还要对新生技术和理论有出色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比如可以灵活掌握计算机技术,方便档案的管理,建立局域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培训体系,保证为科研方面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科研人才。

六、结语

科研档案工作是需要广大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管理人员要从内心重视工作,积极有效开展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创新和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作者:白媛媛 陶娟 单位: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燕.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4,(2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