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3 22:3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及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篇2
1.深刻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带来了三次创业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用两三百年的时间平稳经历三大浪潮不同,中国是将三大浪潮叠加在短短的几十年之中,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快速的冲击。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后工业时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主动顺应当前时展大势和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部署,责无旁贷地举起创新创业的旗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创新放在“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国民创新素质提升,是高校实行众创这一基本国策的时代责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2.加快构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材编写。根据学生的类型、层级、地域等因素,在基本原则框架下实现“一纲多本”。同时,联合高校、社会、企业层面等多方力量参与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中来,提升教材的针对性,突出特色和多元化,推动开发系统完备、层次多元、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养。发挥高校内部师资优势,实现交叉学科优势互补,推动跨学科、多层次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建设。同时,发挥社会特别是企业家队伍的力量,传授大学生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要充分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重点依托高新技术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推动建立一批创新创业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培育鼓励创新、人人创新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一是要加强校园创客空间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咨询、指导、孵化、对接、互动交流的“一站式、零距离”综合服务。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学校要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交流研习营、创新创业成果展览、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分享、创新创业文化节等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让创新创业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三是推动形成关爱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加强与各地创新科技园、高新企业的合作,作为共同培养人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支撑的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高校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合力。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写进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布。
3.准确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未来发展态势。
篇3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学生层面
1.1.1认识、兴趣及认可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显示,有61.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力”,有30.73%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另有6.77%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开店做老板”,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全面,从统计数字来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更多的认为是依照个人兴趣意愿去做, 而不是单纯的创办企业或者开创性工作,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
问卷调查的另一相关内容是“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3个学科类型的学生都较多地选择了“较有效”,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非常有效”,而认为“没有作用”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是非常认可的,在大学开展好双创活动十分有必要,也是有学生基础的。
1.1.2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在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中仅有38.5%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61.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比值接近2:3,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比例有一定差异,3、4年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略高于1、2年级。另外经济管理类学生有48.6%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文学艺术和法学类及工科技术类学生参加人数比例高13.3~14.1%,说明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1.2高校层面
1.2.1课程开设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除1所准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外,其余9所均在不同学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管理”等有关双创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学分在2学分左右。
1.2.2设施及活动
所有被调查的高校均拥有至少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校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各高校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双创专项资金,从2万元到200万元不等。有的学校设有教务处主管的虚拟创新创业学院,有的学校正在筹建创业导师团队,还有的学校选取优秀学生组建了“真知班”或“创新精英班”和“创业精英班”,采用学生、老师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2.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思想观念上还有不少误区,有些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也有些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很多高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方式,赋予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而双创教育不是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
2.2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属于“学院派”,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教师不熟悉企业的运营,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不够完备,没有专门的指导教材。因此,学生很难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更是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统一思想,科学定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教师,组建一支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创业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力_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工作有利于改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
3.3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
3.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但实践不能拘泥于比赛项目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创业教育基地内既可以进行模拟创业,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高校应当提供优惠政策和物质条件,鼓励和资助优秀的技术创意,以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创业经验。
篇4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关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
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培养目标并不清晰,很多还误认为创新创业是大学生难就业的一种无奈之举,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是将高校从“知识传承型”转为“知识创造型”,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一种“业余教育”而是要作为教育的核心,贯穿到所有学期和所有课程。
2.创新创业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将其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1到2学期的课程,或者设置为选修课程,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和创新创业品质,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因此高校应该从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能将其作为一门简单的课程对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溃乏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创新创业知识,这都需要依托合理的课程安排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来完成。这对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既有教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而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接受了短期培训,更缺乏实战经验,聘请有经验的师资,往往又受到资金和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此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面对全球经济的变幻莫测,以及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二、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几点思考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学生培养的基石,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加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并没有更深层次的体现,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绝非简单的开设一门课程就能够解决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重视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精神,鼓励教师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
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从创业观念上引导学生、从创业态度上激发学生、从创业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论坛、校园挑战赛或者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创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优秀校友,请成功创业青年进校园开展讲座,送学生到成功的创新创业的企业中去,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另外,专业是学生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将各类技能竞赛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的机会,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趣,增强青年学生的创业主动性。总之要通过各种措施,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篇5
论文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部分,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然而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很多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复合体,因此本文就此梳理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概念一直以来具有高度争议,不同研究给予了不同阐释。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1]。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2]。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
二、创业教育
相对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共识性的概念,创业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创业教育指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即指创业培训,以培养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小老板为唯一目标,通过培训为受训者提供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资源,使其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人类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从守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伟大转变。与此相反的守业教育则是指以保守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注重传统和维护现有秩序为其宗旨的教育活动[4]。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相对就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5]。
三、创新创业教育
前文已经阐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关概念,那么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6],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7]。实际上,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辨析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还需要创新教育获得的成果。然而,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获得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
1.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面向世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8]。有学者认为,我国比较缺乏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目前流行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导致了相当普遍的学术浮躁心态;用人制度上的一系列限制也导致一些科技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受到压抑[9]。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创新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2.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实现形式。实施创业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创业可以提高社会就业率,减轻政府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用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10]。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体现在一系列的观念、思想和制度上。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相对主观概念,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加以衡量。相对于创新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更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创新教育的质量应通过创业教育的质量来具体评判。
3.创业教育比创新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直接来源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客观事实,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约1400万[11]。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业教育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质量低,观念滞后[12]。与美国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学籍管理体制不同,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不同,政府或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关怀、扶持方式也不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也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13]。这一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将创业教育置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一样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14]。
参考文献
[1]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2]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3]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4]汪建华.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5]张平.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6][14]高晓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7]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8]常顺英.21世纪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9]翟杰全等.大学的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11]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9-5349(2016)24-0084-02
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也可以说,它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现阶段,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则应在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方面下力气改变。在201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而对于地方高校自身而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经济衰退情势严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因此迫切地需要深化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也是鉴定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必将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形势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力军”,无论从学校、学生乃至社会,其意义尤为重要。从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1]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在全国,主要是全国的高校掀起了一阵阵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热潮。
地方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前沿主阵地,那么,如何改进和实施更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确保改革后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形势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将是地方高校未来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我国过往的四次创业浪潮来看,目前,无论从社会形势还是机遇等多方面,都是适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最好时机。但通过对数所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调查显示,很多高校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与当下社会政策形势相适应,并一定程度地出现了滞后的情况,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很多地方高校思想保守,畏惧失败,无法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甚至是很多地方高校仍处于观望状态,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全员创新文化氛围。二是创新创业政策传播的缺乏,使得很多学生乃至老师对于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过去固有的思维,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跟不上,使得大众对于创业高风险的失败率仍心有余悸。三是大学生获取创新创业方面相关信息与社会政策宣传的不对称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和信心,以及实际的创业行动。
我国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仍然处于试水阶段,未来在进一步普及过程中,必然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除了上述的一些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不合理与实践基地和配套设施不完善,与专业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不紧密,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等,都是严重制约地方高校普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在当下,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今天,大力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方式,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而创新创业对于人才的高要求,也能够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体来说,要想一一克服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就需要地方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总体要求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需要,更是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和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综合以上地方高校所面临的形势,从现实角度来讲,归根结底,是地方高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的监控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质量监督和评价系统,这应该是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地方高校需要建立起一套能够适应本校实际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强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一)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部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配套课程严重缺乏,人才培养和教育目标模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远远不够,且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单一,并缺少真正的与企业实习对接的机会,导致教育的效果得不到保证,甚至使得一些有真实创业想法的学生在面临创业时屡屡受挫;同时,大部分的地方高校的教务部门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游离于国务院办公厅所提出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尤其是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师队伍,大多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而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要求上,需要的是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具备的全面型教师。
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而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这就更需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社会角度而言,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可以夯实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也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难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创业过程的理解和体会,开展多样性的参与式的课堂互动教学,在实际参与中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与此同时,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更能够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正面的心态,正视在创业中所面临的问题,积极面对社会。相比与此,那些更注重创业成功率,注重少数人的参赛,不积极改进教学方式的教育行为,将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得更加艰难,当然教育的实效性必然也不能保证。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要重点关注考查教育的实施过程。
三、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一)多层次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同时也是面向全体大众的,全员参与的一种普及型教育。因此,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放开眼界,提高思想认识,敢于尝试,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监督也要面向社会,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专职教师、社会各界企业家、政府机构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员等各界人士纳入其中,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的多组织联动教育模式,发挥不同的教育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和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二)全覆盖原则
各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学校的各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都要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中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三)个性化原则
地方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结合,也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包括启蒙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结合型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等类型。除此之外,每所地方高校的发展情况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科特色和发展定位等,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方案,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
四、地方高校构建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推广功能
纵然社会历史风云变幻,从大学诞生之日起,人才培养就始终是高校发展的终极意义。同样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也是其根本任务。各级地方高校需要多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批判性精神,求真务实。鉴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创新创业教育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因此,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多,需从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监督等诸多环节,多角度进行设计,分类进行评价和考核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可推广性。
(二)以教育教学为重点,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可指导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并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九项任务。而这九项任务,桩桩都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相关,因此,需要各级地方高校继续以教育教学为重点,结合各高校自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加快建设具备指导意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多角度有机结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建立起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根本要求,各级地方高校应积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构建起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和长才服务,全面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Z].2015(03).
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
1.引言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在经济危机、金融海啸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如何应对就业难、难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为出发点,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
2.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在校学习期间创办事业的行为。它的最终结果是创造社会财富,带动经济和社会的迁移。
2.1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2.2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1997年开始,国内许多高校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之路。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教育部确定国内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2005年,一些大学相继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在全国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教育部、科技部共同组织推进“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工作。2010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同年5月,首次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我国从1997年开始已逐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及可能性
法律环境进一步规范,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 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能性。
4.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目前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了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要进步,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这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向。
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是当前大学校园的一个热门话题,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同时也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能为社会带来财富和价值,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是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能够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精神。
5. 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祖国建设人才的摇篮。因此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就应着手加强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教学教育改革上先重视起创新创业教育。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得到高校的重视。首先在各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较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没有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相匹配,虽然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有些高校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学时非常之少,起不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即使开设了课程,学校又没有统一的教材,上课教师也没有专业系统的培训。因此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只能凭着自己在网上下载的资料,传授给学生,保证不了授课的质量。
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这样的教师十分缺乏,任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强。这样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严重滞后。
第三、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的互动,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上课时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相关的实践锻炼,不能很好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对创业也就失去了信心。
6. 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灌透在培养计划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让他们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企业的知识和技能。高校中的产学联络处应多联系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公司、企业,让学生多接触外界社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自己以后创新创业教育做准备。
第二、高校应多开展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大赛。学校应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聘请一些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大学生只有不断通过参与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积极主动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高校应在校内财政支出上,多向师资队伍建设倾斜,鼓励年轻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可以聘请其他高校或者企业的专家教授、工程师、技师等优秀人才到学校作兼职教师,提升高校的整体师资水平。
第四、改革学校的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应出台相应的考试政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尤其在考试制度上,高校应将成绩和学习划分开来,只有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多接触社会,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式,许多地方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7.结束语
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够为社会带来财富和价值,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是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能够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精神。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也要不断的创造条件,不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来支持大学生的创业。
参考文献
[1]王伯庆.决战大学生就业.2009.1.
[2]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8-4-9.
篇8
我国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及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是新形势下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2014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学校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全国各地很多高校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看,我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还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领会还不深、不透。要么把技术含量低、对传统市场“经营―消费”关系进行机械式复制的生存型创业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要么把创新简单理解为“科技创新”,忽略了思想创新与意识创新,认为创业是管理学科或工科应该做的事,与自己学科无关,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简单地开几门创业课,开展几场创新创业活动或者比赛,与专业教学无关,使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
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就业的“救命草”、不是挣钱的“孵化器”,也不是学生价值的“鉴别仪”,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计算学生参加了多少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了多少科学研究,从事了多少创新或创业项目,获取了多少创业资金,或以这些指标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参照系。其核心内涵应该是以构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引导学校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新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势不可挡的零边际成本社会”,他预言人类即将进入物联网、合作共享的新经济时代。他对“千禧”一代赞不绝口:“千禧”一代没有“婴儿潮”一代的物质匮乏情结,更习惯在网上团购,更有兴趣参加慕课学习,更乐于共享汽车和分享衣物,更关心环保和生态环境,更期待与遥远的志同道合者协同创新,而不愿炫耀财富,更不迷信权威和广告。这是多么可爱、可造就的新一代啊!里夫金实际上也给高等教育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面对这样可爱、可造就的新一代,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助推他们的成长成才?
总之,我们顺应时代潮流所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深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促进高校把握现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美、日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美国有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必修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般认为,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一行动,标志着正式拉开了我国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序幕。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2012年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2014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社会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加强典型引导,用身边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2014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一起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要求进一步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总之,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开设的课程初成系列,教学方法日渐完善。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
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然处于“创业期”。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认识不到位,解放思想不够。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二是理解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够。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内在动力;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三是落实不到位,模式构建不系统。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限于现有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束缚,难以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融合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另外,政府、高校及社会还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四是硬件不到位,创业支持不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不论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创业场地,我国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还比较匮乏。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系统性、重要性,决定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四个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协同行动,形成合力。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差异,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划分为聚焦式和发散式两种(见下表)。聚焦式强调对具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专门化的创新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内容呈现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特征;或者针对具有一定产业化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辅导和创业支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发散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普及式教育,全体学生都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他们都可以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表
模式分类
细分模式
依托的重要条件
聚焦式
科研项目孵化模式
科研项目
导师能力
企业平台
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
政府行为支持
金融机构支持
中介机构支持
发散式
专业实践模式
实验室平台
企业平台
模拟平台
竞赛平台
综合模式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自下而上的共同作用
结合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又划分为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四种模式。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属于聚焦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三种和第四种属于发散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论哪种模式,都要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的“3W”问题:做什么(What)――目标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怎么做(How)――路径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谁来做(Who)――主体问题,即明确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清单”。
1.科研项目孵化模式
该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通过吸引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增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创业机会。二是“企业的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科研项目产业化”。由企业特别是校友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或项目,在校内外创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研发或后续在企业的产业化。比较而言,前者更为侧重创新训练,在研究生或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实践中比较常见;后者更为侧重创业训练,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团队的企业科研项目孵化制。
2.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和孵化机构等七个创新创业教育细分的利益相关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主体,教师传授学生基本的技能、知识,提供创新创业训练的机会和平台;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银行机构和创投机构主要为具有竞争力和市场开发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融资;中介机构和孵化机构则为创业项目提供工商税收、财务法律以及基本创业辅导和服务;企业为高校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科研院所则是高校科研合作的重要力量。
总之,要努力构建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层,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和孵化机构为支撑层,政府为组织层的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联盟基本架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形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
3.专业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有四种实现形式。一是“引进来”。依托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创新训练类实践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专家作为创业顾问,为学生在校期间围绕专业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学校重点实验室是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拥有专业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以及和企业的对接优势,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可以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二是“送出去”。与学校周边的企业或与学校建立学生实践合作关系的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实习类实践平台,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三是“增体验”。通过搭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平台,采取创办专业模拟公司、搭建专业模拟市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将不同学科的学生打造成一个创业团队,充分利用各自专业特长。四是“打比赛”。通过搭建创业竞赛类实践平台,依托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赛、“创青春”的国赛和省赛、行业性质的创业竞赛、校内自行组织的小型竞赛等。
4.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建立涵盖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创业实践、基地平台、服务体系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的是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课程培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创业心理学、新创企业管理等;二是KAB(Know About Business)课程;三是SYB(Start Your Business)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打造专兼结合的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校外创业导师的实战经验。创业实践通常的做法包括举行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实训等。基地平台主要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仪器设备以及创业工作室等。服务体系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主要通过开发和建立创业服务网站和平台,在线提供创业咨询,建立创业相关数据库,并提供虚拟创业空间等;线下的创业辅导服务包括提供指导手册、政策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基本流程和知识等。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内涵是以构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实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变是前提,制度创新是关键。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充当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者、推动者及协调者,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出台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其次,企业要努力构建起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机制,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再次,社会要自觉摈弃传统就业及用人观念,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最后,高校要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角色,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创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业型教师队伍。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 新华网,2014-08-18.
[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 2010.
[3] 教育部办公厅.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 2012.
[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Z]. 2014.
[5] 杨芳. 创新创业教育方法[EB/OL].
. 2014-11-20.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失败学习;社会支持系统
一、引言
在“双创”教育的深切开展的同时,随着我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高校的角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仅仅是“人才培养者”变为更是“创业者的熔炉”,大学生也不仅仅是纯真的“求职者”,此刻也能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或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在声势赫赫的创业雄狮中,创业成功率却低得吓人。作为国家将来的栋梁,到底是什么让高校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变得如此艰难?深入研究不难发现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紧跟创业大军步伐并表现出一点滞后迹象。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失败学习不是那么透彻。若是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学生学会创业失败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提高其创业技能水平,磨炼其创业精神,从而实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改掉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将创新创业失败教育学习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急切需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本领的重要保障。
二、创业失败学习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真正含义
在失败的时候,人们常会用“竹篮打水一场空”形容自己,失败的人并不是一无所获的,也许会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换一种说法,起码不等同于暂时的一无所有;这个“暂时”的意图便是另有机遇。不知你有没有考虑过真正意义上的失败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败?有人说:创业企业倒闭即为失败;还有人说因各类缘由致使企业没法连续运营以为失败;还有人说失败就是偏离预期或盼望的成果。创业失败学习是一个从失败中、总结、转变行动和利用教训的进程,包含了对失败认知、失败分析和重新制定新计划等方面。其本质在于破解题目,探析本源、构成缘由及触发前提,总结经验教训,拟定针对性方案实现预期方针,或对将来行动供给决策依据,创业失败不可避免,创业者不但要学会进一步地剖析失败本源,总结失败的原因,而且要正确认识失败,积极进行创业失败学习,为将来创业提供决议参考。
三、浅析驻保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在京津冀一体化深入发展进程中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有着更多的创业机遇和条件。近年来,河北省政府及教育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据有关数据表明,河北省绝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通过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于省内创业教育是从2000年开始,起步较晚,与经济发达地区或东部沿海地方比较,学生在创业豪情、创业意识、创业本领上存在较大差距,创业结果表现出科技含量低、模式布局单一、市场成长连续性不足等问题。
(一)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和引导首先,教育部门和高校大多都在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但准确教育引导方面做得还不够。当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对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起不到特别大的作用。其次,支持大学生创业平台不是很多、其对大学生创业没起到引导的作用。虽然不少高校都有开展创业培训教育课程。但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目的性太强,因为学生素质以及创业教育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是不可能学到成功创业的所需的全部技能,就算是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学会了,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实践起来的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
(二)大学生创业融资难不管是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无非就几点、家里有钱父母给,家族富裕亲友投资或再不济就是借贷或是个人积蓄。很多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项目启动资金。10万、20万的启动资金,在许多的创业者的眼里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大都只能借钱或是向家里求助。可能会有人反驳我:“我没钱,但我可以找人融资啊。只要我项目够好,不信没有人投资。”那我真想说,你可能想多了,初创企业风险极大,回报率又是个未知数,中国投资人是那么的十分精明,他们会谨慎的分析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不会做亏本生意的。饿了么从创业时期到拿到投资经历两年,聚美优品2010年成立,2011年三月才拿到第一笔投资,大众点评网拿到A轮风投时公司已经三岁了,相比这些成形企业的大学生初创项目来说一开始就想拿到风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三)创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大学生创业人数比较少,一个重要外部原因是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医疗、养老、培训等各个层面资源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在立法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法条是少之又少,创业的大学生本来就涉事尚浅,遭受不法侵害,也无法可依。这就致使撑持的力度不大,使得大学生只能止步于书前。
(四)缺乏项目竞争力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项目都是传统的大众的,一般都是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低利润的传统行业,如餐饮、零售等,比较容易上手。初期投入资金少,但知识含量也不算高,技术含量一般般,专业性也不是特别突出,同时又不是在众多的竞争中标新立异,这样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得胜。
(五)缺少优秀创业团队成员独自创业的大学生数来也有,但毕竟只是少数而已,资金不足、人脉不广、客户群不稳定,很难吸引有能力的人加入,很难成为优秀团队。最后以自己一腔热血,独闯江湖。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有好的创意,没有他人的合作也很难执行,失败也难所避免。
四、创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和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加强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机制建设以高校为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学校以其先天优势,为企业和学生创造交流机会,学生在校不仅可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接受社会工作者的熏陶,在校企合作中,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生可以制定一个可行的商业计划,在指导咨询机构支持下实施,确保项目的健康发展,让成功的企业家发挥示范和领导作用,实现创业的成功。
(二)完善资金支持渠道政府和高校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信息管理系统。学校和地方各级信息机构精确收集大学生初创项目相关信息,通过数据库的信息汇总分析,政府制定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资金扶持政策。第二,建立安全高效统一的创业融资平台。当前也有像众筹之类融资平台,但在不稳定高风险的市场经济中,初创企业难以抵抗由此带来的挑战,建立安全高效的融资平台,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的服务功能。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失败救助体系有些创业失败者创业失败后不但背负了巨额债务,而且连其家人也陷入经济困难的境地。形成成以政府保障为主导,社会救济为依靠的帮扶创业失败大学生救助和构建以基本生活和助学为主、医疗救济为辅的社会救济体系,这种制度的保障不但帮助创业失败群体,也鼓舞了更多的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
篇10
1.过程方法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之一,也是ISO9OO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所谓“过程方法”,就是指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管理[1]。过程方法是一种管理办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过程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高校组织中,教育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活动,为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分解,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过程,并对每一过程具体细化和定义,然后进行过程控制,实施过程改进,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2]。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施的,只有运用过程方法来识别质量管理所必须的各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测量和持续改进这些过程,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IS09000族标准中,在过程方法基础上构建了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过程要素: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测量分析及改进过程和产品实现[3]。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整体要素的输入输出过程交织成整体,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这个管理体系中:管理职责负责质量体系的策划及其他有关的管理工作;管理职责还要为其他过程的运行提供资源的保证,也就是资源管理过程;对体系、过程、产品都要按测量、分析和改进去进行监控。根据上述质量管理体系,引用到教学质量管理中利用过程方法系统的识别教学过程所有的活动,可以更加明确管理活动的职责和权限,分析和测量关键活动,以及识别教学活动内部各活动间的接口,深入了解影响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教学质量打好基础[4]。
2.以过程为基础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构建关于建立建全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在《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特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特别是实践部分,主要使大学生通过一定的创业流程,体验创业的全过程,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5]。通过创新创业相关教育课程的训练,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促使学生不断地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而努力[6]。适度引用质量标准要求,构建以过程为基础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二、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福建省九所地方院校(包含三所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对这九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共35个问题,一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46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537份,有效问卷率为98.35%,运用SPSS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柯能毕曲a系数(Cronbacha)分析,本次调研数据的a值为0.794,本问卷是可靠的。1.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职责方面。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九所院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机构各不相同,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只有2家,其它的则分散到学工部、团委或管理学科所属的院系。有些学校则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放到教务部门,由教务部门安排全校性的公选课予以完成。2.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管理方面。(1)师资队伍情况。校内导师占90%以上,企业导师占5%,其它类型5%。指导学生数基本上几十人以上。指导频率1-3个月占36%以上,也有些企业导师基本上没有指导,只是挂名;指导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内容占极少部分。(2)教学硬件情况。学生对教学条件认为不太完善的占50%。对图书馆基本满足占60%、周边学习氛围总体评价一般占51%。3.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方面。接受教育对象以经管类学生为主,理工科、应用文科类偏少,学生专业来源及了解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4.课程教学。课程教学主要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方面以个人实践为主,仅一个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有60%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的基础课供学生选修,另外90%的学校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或行业人士为学校开设讲座,介绍社会情况;另外也有70%的学校专门开设了创业辅导班,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进行技术辅导。在创业实践方面,经常组织到企业进行创业交流的学校只占10%,大部分学校以学生自行组织为主。5.质量监测方面。在调查中,所有院校的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的写作,比重有81%,而其他方式的采用如开卷或闭卷的比重分别为8%和11%。在满意度方面,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好及中以上占70%,一般的占20%;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较深的占20%,停留在一般认识的在70%;对课堂和学术讲座的满意的占47%,不满意的点41%,分歧较大。
(二)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职责确定过程中管理部门力量薄弱。从管理队伍人员组成来看,力量略显薄弱,管理人员从思想到精力投入略显不足。加之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经历积累不足,且教育背景多为所从事的相关专业而非相关的教育管理专业。因而,目前对地方院校来说,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直接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行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积累管理经验。2.资源管理过程中软硬件不健全。一是导师数量不足,指导学生频率低。甚至出现导师与学生专业领域不对口现象,这些都造成导师缺少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及指导频率低等问题,在调查中,51%的学生反映1-3个月以上才能与导师探讨,甚至16%的学生反映基本与导师不见。二是教学硬件不完善,学习氛围不浓。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研究生反映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条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且仍有部分学生不满足图书馆目前条件,他们反映,学校需要完善相关资料的存储,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而且,从调查的情况看,有近5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对创业教育理念一般。3.课程设置不尽科学、教学方式陈旧。目前大部分学校大多采取选修课的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选用的教材是国外教材的译本,适应本国创业教育的教材较为缺乏。教学采用理论教学,缺乏与实践的有效整合,以致近一半的学生对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的看法是不太合理。而且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仍存在部分老师教授方法单一,没能与最新动向很好的结合,以致在调查中34%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效果持不太满意态度。4.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少、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少、经费不足的问题。如在调查中从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比重高达40%。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创业基金,但申请条件相对高,学生了解程序也不足,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然,造成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地方院校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归纳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质量管理观念淡薄。目前高校在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地方院校部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且管理都比较重结果,轻过程,所以,如何树立“把握过程,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理念,实现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型”变为“事先预防式”和“过程控制型”的目的,把“不合格”消灭在形成之前和产生的过程之中,将“过程管理”贯穿于地方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2.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虽然各学校都安排相关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管理工作。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及以各部门原有的职责都会分散相关管理部门的精力,造成管理力度不够,因而容易造成创业教育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失误。所以,目前地方院校缺乏这样一个机构,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部责任,进而专门进行教育质量的管理。3.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通过问题分析,发现地方院校在管理职责的确定过程、教育的资源管理过程、教育的实现过程和教育的评价改进过程这四个基本过程要素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地方院校缺乏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因而,如何建全并不断优化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对学生教育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成为摆在地方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
1.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主体。专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保证并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序的不断循环上升。管理主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确保各管理内部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实现有效地教育质量管理;通过管理主体的统筹安排,在学校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通过如各种会议、内部刊物、布告栏、声像媒体、网络等,让不同层次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了解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运行的策划、活动的现状、目标完成的效果、经验和教训等。
2.时刻关注需求动向。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就是确保其教育质量,向社会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图1中反映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和“评价改进”等过程间的联系,其中学生、家长及社会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应该作为地方院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输入因素之一。学校通过完成教育过程,将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输出结果提交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包括用人单位等),他们是否满意,则需要组织监视、测量和分析,评价他们的要求学校是否满足。
3.重视教育的资源管理。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有效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学校的资源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宗旨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模,综合利用现有条件以及时提供变更所需的资源,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保证导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的人力资源供应。强化导师甄选工作,特别是实践导师或企业导师,要综合考虑应聘人员的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加强导师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职责和具体要求,增强导师的质量和责任意识。对管理人员更重要的要统一思想,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归根到底取决于组织的管理,管理人员水平越高,就越能发挥效益。所以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办事能力的提高,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基础设施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先进的实验实践条件(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等),这些都关系到培养质量,也是地方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的。(3)要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所以,地方院校在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时,应该加强研究生学习态度的教育,适当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鼓励学术创新,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科学规划课程与培养方案。在了解不同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的实际资源条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和培养方案设计。根据不同的需求,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包括基础类、核心类、实践类等课程内容在内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实践知识导向、社会导向、个体导向以及综合导向为主要类型的培养模式。从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心理品质等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