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9: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体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将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对关键字“教育实习”第二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进行检索,并查找湘桂资料的书籍为此论更好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专家访谈法
访谈本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专家,了解他们本科生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环节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好与不好将是学生以后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能力,是学校通过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学校就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生的实践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面试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出现学生只会讲解不会做示范,有的学生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快速的学习新内容。
(2)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课堂教学中讲解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
(3)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
2.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培养措施及方法
(1)体育教育的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在壮大,而今天,体育教育专业也为社会体育培育了一批批体育专业人才,所以体育教育在社会上的位置也越累越重,然而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训练成绩的获得,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训练,使他们有着诸如文化理论知识欠缺、思想品格较为单纯、理解性不足、脾性耿直、喜欢竞争、可塑性大等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其他区别。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将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掌握好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2)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结合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3)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
篇2
1.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构成
2.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
3.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方略探讨
4.专科英语、本科英语及成人专科英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
5.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法探析
6.本科英语专业应用翻译教学调查与研究
7.网络环境下的形成性考核实践与探索——中央电大开放本科英语专业“高级英语写作”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实验
8.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9.浅谈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0.释意理论关照下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探析
11.基于需求分析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
12.地方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13.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在本科英语专业中的应用
14.ESP应用于高职本科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15.我国本科英语教学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6.试论本科英语专业教师加强修辞意识的必要性
17.应用性本科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8.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19.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本科英语专业(中医方向)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之探讨
21.师资培养模式与教师素质——我国师范大学/学院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反思
22.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
23.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调查分析
24.本科英语专业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中学习动机与需求调查研究
25.护理本科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6.创新教育视野下的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建设
27.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8.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中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9.远程英语学习的现状与思考——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问卷调查
30.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31.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32.美剧在本科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33.ESP理论视角下护理本科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34.大数据时代的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35.《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
3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供需均衡原理引发的启示
37.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38.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改革
39.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40.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学习成绩预测的研究与实现——以本科公共课程统考英语为例
41.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42.护理专业学生本科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3.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应用本科英语写作教学——兼论过程教学法与成果教学法融合的必要性
4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45.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实践——本科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改革探究
46.地市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
47.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初探(英文)
48.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设计及其应用探析
49.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
50.如何实现大学预科英语教学和本科英语教学的衔接
51.基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活动探究
52.提升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53.本科英语技能化口译教学实践探索
54.浅析专科英语和本科英语教学的异同点
55.对本科英语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56.农林院校本科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57.本科英语专业教材选用综合评价研究
58.元认知策略在本科英语专业蒙授生英语学习中的训练研究
59.本科英语专业泛读教学模式探讨
60.应注重提高本科英语师范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从综合英语课堂实习凸现的问题入手
61.对本科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探讨
62.论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非文学性转向
63.试论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当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应用
64.论本科英语专业显性课程改革
65.普通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
66.翻转课堂与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基于翻译技巧教学的运用
67.地(市)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之思考
68.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69.艺术类本科英语课程评估与建设——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
70.关于本科英语专业汉译英教学的几点思考
71.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72.刍议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
73.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效性探析——以本科英语专业为例
74.合作学习法在现代远程教育英语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75.建设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课堂实践教学
76.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77.二外日语考研题型分析及对策探讨——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学生
78.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79.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0.宏观视角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框架构建的思考
81.初等—高等合作教育模式在本科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82.三表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析
83.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
84.民办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85.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认知倾向调查——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
86.应用技术型本科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87.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88.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9.本科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改革初探
90.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基于应用型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调查
91.本科英语专业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92.浅谈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
93.基于“1+N+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英语专业任选课设置探究
94.应用型本科英语自主学习网络系统的构建研究
95.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师范院校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改革思考
96.语料库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建本科英语专业为例
97.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
98.浅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对教师的要求
99.图式理论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学中的应用
100.本科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101.本科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02.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师德养成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师范学院2012级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生为例
103.后殖民文学在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探索
104.对本科英语专业二外语种选择的思考
105.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效果初探——一项基于偏误分析的实证研究
106.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107.士官本科英语教学方法探究
108.市属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方案设计
109.民族预科英语与大学本科英语衔接初探
110.从社会需求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111.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
112.从翻译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异同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堂策略
113.贵州省本科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研究
114.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15.高职升本科英语考试词形转换题型的应对策略
116.“1+2+3+X”学生活动参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117.浅析“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应用原则
118.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现存问题分析
119.网络指导毕业论文模式初探——以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为例
120.提高中医药本科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多伦多大学暑期英语学习体会
121.从怀特海人本教育理念看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122.刍议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改革
123.航海类院校航海技术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124.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探索
125.本科英语专业学习自主性与策略动态研究——以三本院校大一学生为例
126.研究性学习在本科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127.浅析交际过程法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中的运用
128.华东高校本科英语教学评估现状探析
篇3
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新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几个问题探讨——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
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4.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5.基于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6.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7.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实施与评价
8.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究
9.区域经济视野下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以贺州学院为例
10.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本科学位论文“N+that”同位语结构中外壳名词研究
11.应用型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下的“生态化”商务单证教学浅析
12.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
13.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14.需求分析视角下民办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探究
15.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个案研究——以滁州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为例
16.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本科课程设置探索研究
17.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本科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模式研究
18.ESP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19.面向地方经济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建设——以九江学院为例
20.河北省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1.商务英语本科基础阶段案例教学的多模态设计
2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调研——以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3.地方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英语(商务方向)专业为例
24.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几个问题探讨——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
25.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
26.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探究
27.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28.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29.新疆商务英语本科大学新生英语语音能力现状研究
30.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
3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32.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探讨
33.远程开放英语本科商务英语方向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34.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探究
35.广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的改革及对策
36.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
37.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8.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
39.“互联网+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40.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卷研究
4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42.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43.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44.商科院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师资建设研究——基于《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45.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46.应用翻译研究对本科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47.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48.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区域化分析
49.对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50.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51.地方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贺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52.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中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53.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办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4.从“现供”到“定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地方理工一般性本科院校为例
5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探究
56.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分层建设探讨——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57.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商务口译》课程为例
58.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59.本科高校“双师型”商务英语师资的梯队建设研究
60.英国大学本科教育对国内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61.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比研究——以广西新建本科高校为例
62.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化行业化创新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6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
64.谈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6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66.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67.对本科层次商务英语教学的思考
68.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69.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70.ESP需求理论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
71.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开发——基于企业研修的实践调查
72.CBI教学法融入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73.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
74.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活动的研究
75.大数据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76.《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地方性解读:国标与校标的对照
77.商务英语技术本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78.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
79.独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81.后现代教育观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启示和构想
82.从语言的经济属性探索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83.基于需求分析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4.全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四、八级测试体系构建
85.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何为“专”——兼论“商专”的体系差别性定位与比较优势特色
86.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之思考
87.强化研究性学习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对英语专业开放本科(商务方向)毕业论文(设计)的案例分析
88.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对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89.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90.《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
91.从英语公共演讲课程设置到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92.《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二本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93.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路径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爱索公司为例
94.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探索
95.论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职业化教学模式之建构
96.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97.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教学: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98.普通本科与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目标及课程体系构建的哲学视角
99.构建有电大特色的开放教育英语本科(商务方向)集中实践环节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100.基于CLIL的地方高校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研究
101.互联网+外贸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2.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03.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04.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探析——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105.落后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的探讨
106.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
107.基于需求分析的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08.蓬勃发展之后的理性思考和建议——再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
109.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0.《商务英语》课程定位的再讨论——基于本科经管类专业教学实践
11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学习策略分析
112.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研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为例
113.目的论关照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探讨
114.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改探索
115.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与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116.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听说模式下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究
117.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118.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119.语用学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120.ESP理论对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121.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研究
122.关于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方向本科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123.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究
124.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
125.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26.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27.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探析——以韶关学院为例
128.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 本土化 发展路径
一.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提出的现实背景
自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界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以来,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杜威经验课程观、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等西方课程与教学理念先后被引进国内,极大地促进了本土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但是伴随着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课程与教学本土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表现为重外国轻本土,重现代轻传统,重素质轻知识等。许多学者纷纷指出,单纯地对西方课程与教学论的简单移植与借鉴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并解决中国学校教育的实践问题,主张急需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本土化,重建中国课程与教学本土理论与话语体系,来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
二.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必然性
1.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客观需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迫切需要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基础教育实际,能够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理论即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2.适应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不仅是我国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呼唤,也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遗憾的是,我国的各种课程与教学论著作及其教材里大多是西方教育家的名字以及对其理论大量的引用,却很少看到中国教育家的名字及其课程与教学论的介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课程与教学论的努力,自近代引进西方课程与教学之时就开始了。时至今日,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建设的理论工作者们还在继续努力并且不断发展、探索和完善。
三.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1.对传统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
很多专家学者在对我国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进行研究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同时期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相比,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系统性更强,体系更完善,抽象性更高。在辩证继承的同时,还需要发扬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要创造、发展、更新、超越,推进课程与教学论向前发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性标准或具有现代性内涵的、民族特色的本土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超越,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思想才能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2.对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吸收与创造性转化
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与各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传统观念、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即使是科学的教育理论,也还是有个适合本土的问题,必须切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失去了与国际接轨的本土化基础,就没有了与国际交流的必要。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对引进的东西进行加工改造,变成自己的。只有对外来的事物进行一番适应本国的土壤和气候从而扎根开花的即适切性的改造加工,赋予其适合本国情况的形式和内涵,才能使这些事物真正转化成为本土的事物。
四.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事关教育大业的进步。怎样开发课程、实施教学,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范式的整体创新,理应成为新时期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追问和努力解决的新问题,呼唤中国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协同进行更具“中国化”的开创性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冯加渔.课程与教学本土化的辨识与澄清[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58-62.
[2]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8-23.
篇5
[关键词]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49-02
一、关于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履行职业责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操守、准则。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一种内在心理意识和信念,是在长期从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行业内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者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接受锻炼、教育以及陶冶的提高和完善过程,有他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自律。
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不但关系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指出,教师应当“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志曾号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多的体现为他们的自律行为。而自律就是他们在结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工作特点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行为和意识。评价和衡量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只是凭借几个量化的指标,而是要依靠一些可以触及良心、道德甚至是灵魂深处的正确理念和积极导向。一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人员,其评估毕业论文的行为一定是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评估结果也一定是真实可靠、公平公正、心安理得和问心无愧的。
二、关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主体
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确立评估标准、选聘评估主体、将论文交给评估主体、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反馈、对答辩的评估。在这六个步骤中,除了确立评估标准和选聘评估人员这两个步骤之外,其余步骤均与评估主体密切相关,评估主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评估毕业论文首先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谁来评”、“评什么”和“怎么评”。确定评估主体实际上就是解决了“谁来评”的问题。
对于一个好的评估主体来说,各成员之间的年龄、学历、专业、性别等结构应该是合理的。黄猛和雷银生等人认为,一个好的毕业论文评估主体应该由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老师以及答辩小组构成。
开题小组负责评估选题的价值、研究方法、论证的逻辑,并给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指导教师负责评估论文的技术和非技术含量。评阅教师负责阅读和评价论文定稿。答辩小组负责评估口头答辩。
三、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现状
蒋桂芳总结说,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1)政治信念不坚定。(2)缺乏敬业精神。(3)不能为人师表。(4)缺乏育人观念。(5)治学不严谨。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群体,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也存在着蒋桂芳提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评估这一工作,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本身的重要性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认识不到位,不能按时、规范地评估毕业论文,有的时候还会带着情绪开展评估工作。(2)不愿意主动学习、钻研测试及评估领域的重要知识和理论,评估毕业论文时主观性随意性太强,打出的成绩往往经不起同行的推敲,可解释性不强,有的时候甚至无法说服学生。(3)评估主体各成员之间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阵,缺乏应有的衔接与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团队协作。
四、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对评估工作的影响
①对学生的影响。从开题到答辩,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特征意味着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后一个阶段得到弥补。在这种动态评估中,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往小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那么他所给定的评估结果很有可能是随意的、不可靠的、不公正的,其评估结果会打击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对下一阶段将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将要接受的评估心生恐惧,进而对自己开展的研究以及原本打算采取的一些弥补措施散失信心。往大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在评估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印象,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些消极的、阴暗的记忆,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②对评估信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越强,评估的态度就会越端正。评估的态度越端正,评估的过程就会越认真。评估的过程越认真,评估的精确度就会越高。评估的精确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就会越高。③对其他评估主体的影响。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是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以及答辩小组共同的工作。只有各方人员通力协作,评估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各评估小组的职业道德意识都很强,那么各个评估环节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相反,只要评估主体任何一方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就会影响到其他评估主体的评估活动,致使评估活动无法有序、顺畅地进行。更为严重的是,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不端正的态度和不靠谱的行为有时候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意识强的一方,让其他原本很好的另一方在思想和意识上受到动摇。
篇6
【关键词】本科教育 会计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9-02
1 引言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全球通用商业语言,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供给源,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重要性亦随之增加,会计教育的方向、模式和质量对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引人深思的本科会计教育问题,尤其是会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本科会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进一步检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资源,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作为会计教育模式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整个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是不可或缺的,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该目标表述不够明确,各高校对其的理解各异。该目标虽由国家制定,但不同的高校对其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学校认为是通用型人才,有的认为应侧重于应用型、专门型,还有的提出开拓型、外向型等等。由于思想不统一,教改的侧重点不尽一致,因而难以评价、判断教改成果。二是职业性和专门性过强。过分强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协作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三是未能与时俱进。会计职业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教育界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致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大都把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影响到会计人员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都说明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目标。
2.2 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的学科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比较狭窄。首先,这种学科体系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导致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会计理念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其次,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管理会计所讲的变动成本法等又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课上,相应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再次,侧重国内会计制度学习,缺乏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难以掌握和反映国际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虽然一些学校能够随着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变更及时修订会计教材,但是较少有教材能够及时地反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过分依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度理论探索,重制度解释轻理论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所需国际会计人才的要求。二是对基础课的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重失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而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等内容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对技能培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由于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查询资料与检索信息等技能。
2.3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学校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变换和革新考试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只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方法和技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2.4 师资状况需要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所必需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会计实务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会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往往多年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相差较大,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的把握。教学和科研多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教师会定期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收集和整理资料。实践活动是实务界和教育界紧密相连的一种渠道,实践活动可增加教师的阅历,提高教师的业务处理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和会计研究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的对策
3.1 重塑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影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提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会计记账和报表编制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释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方面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我们当前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迅猛扩张、更新,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会计学科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注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当前和今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一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流向会计职业界,因此本科教育自身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前者应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其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充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培养成具有较高会计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扎实,视野开阔,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
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紧跟学科前沿发展与科学技术更新,致力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实施“通才教育”,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据此,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做相应调整。一要加强公共基础教育,夯实基础知识。美国本科会计教育中,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会计教育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所占比重大,选择余地宽,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分占了总学分的53%。我国在本科教育中亦应强化学习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知识、文学、法学、美学、哲学、写作、逻辑学、研究方法论、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课程;二要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地追求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淡化各学科间的界限,减少由于专业细化造成的知识缺陷。在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应进一步开设计量经济学、税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规等课程。三要精简会计主干专业课。应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合并精炼教学课程,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会计主干专业课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会计电算化。四是要优化会计教材。要督促各高校及时根据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新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并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切实提高会计教材的质量。在会计教学的改革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的现象,某些学术性期刊如《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应该成为会计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要致力于促进教材内容的国际化,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如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下,知识更新更加迅速,实务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得更为重要。美国在会计教育上实行“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启发、组织学生的学习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研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澳大利亚大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授课方法。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今后的本科会计教学方式应当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从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重视问题解决过程,重视原理应用。改革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系统阐述为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第二,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很多高校也很重视案例教学,但诸多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发展。应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在压力下工作的专业素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要搞好案例数学,主要应抓好案例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并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第三,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推广这种教学方式,必须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配备现代化多媒体电子设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同时,必须研究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采用新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锻炼,应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演示, 推广助教岗位,欢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习课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会计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了解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具体问题。抓好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感性认识。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无法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为,会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适时学习的观念,及时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采取定期培训、进修学习、访问交流等方式,提升会计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会计专业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二是加强实践锻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深入到企业以了解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调研。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为会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教学资料。三是严格考评工作。应以制度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评,以保持授课内容具有前沿性。在考评方面,除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不应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Lin,Z.Jun,Xiaoyan Xiong and Min Liu,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Jounal of Accounting Edueation,2005(23):149-169.
[2]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27-30.
[3]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4] 迈克尔・戴尔蒙德.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研究和实务[J].会计研究.2005,(12) :26-30.
篇7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和从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完成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最终通过论文答辩[1]。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其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由于大学严重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指导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为例,现将有关的指导经验与体会进行介绍,以期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经常与学生就业、考研和公务员面试等相冲突[3],导致很多学生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尤其是实验性和探索性强的课题影响严重。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就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教师会将毕业论文启动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关键在选题[4],虽然许多学者提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和创新[5],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毕业论文选题应难度适宜,兼顾新颖创新即可。毕业论文主要是考察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所以毕业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其能够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通过努力最终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学生心中“毕业论文随便做做就能通过”的消极思想,确保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实验条件来确定论文题目。例如,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广泛应用在酸奶等食品生产中[7]。学生对干酪乳杆菌研究感兴趣,通过对其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因组中并不存在胆盐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对胆盐的耐受性不强。因此,学生和笔者讨论后,选题确定为“在干酪乳杆菌中异源表达植物乳杆菌来源的胆盐水解酶”,从而提高了干酪乳杆菌的胆盐耐受性。
二、实验研究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实验研究是毕业论文的核心[8,9]。利用实验研究,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准备期,应对学生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论文所需的各项实验和仪器操作技能,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实验失败和仪器损坏,以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研究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微生物接种和培养,以及各种仪器,如摇床、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和显微镜的使用等。此外,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文献查阅,了解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与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还要反复强调科研是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工作,要告诫学生不要怕实验失败,要允许实验失败,要在失败中找原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提升自我实验操作技能[10]。
三、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5]。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和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所以撰写论文时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5]。学生在全部实验完成后,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笔者认为目前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学术性语言和逻辑条理性表述较差,论文口语化非常严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无逻辑。因此,指导教师对论文语言、逻辑条理、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做出重点修改和指导,并返回给学生继续修改,反复多次后才能定稿。毕业论文修改过程是一个对整个验结果提练和升华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毕业论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四、结论
毕业论文是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4]。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科研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导经验与体会介绍,能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玉邯,陈宇飞,杨柳,张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5,(30).
[2]吴仲,李小艳,徐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国泽,吕俊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毕业论文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4-135.
[4]修江帆,赵文静,张春林,陈汉彬.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初探――以环带库蚊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82-84.
[5]张立全.指导生物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和体会[J].大学教育,2013,(20):28-29.
[6]Wang G,Yin S,An H,Chen S,Hao Y. Coexpress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catalase gene remarkably improves oxidative stress and bile salt resistance in Lactobacillus casei[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 L,Guo Q,Ding H,Guo B,Chen W,Cui SW.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bacillus casei LC2W from skim milk[J]. Food 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8]程敏.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探索与实践――以黄精多糖的提取、鉴别、含量测定为例[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2):143-145.
篇8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其鲜明的学科特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课堂调控和课堂纪律一直以来都是令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头痛的问题。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纪律,片面追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采用了“范例—操作—纠错”的教学模式,控制了整个课堂,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这显然对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不利,也影响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尊重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只有遵循生本教育理论,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这门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服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生本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课堂纪律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本文由收集整理旨,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认为: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儿童学习符合先行后知的行知律,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就是指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情况。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其中,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学生的行为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集体促成的纪律是指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纪律,学生对活动任务越理解,就越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指学生的自律,把外部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所以,倡导生本教育理论与有效干预课堂纪律、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之间并无冲突,关键是教师如何实施,即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现状及原因分析
课堂纪律对于教学有着助长和致弱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和影响,相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纪律是良好的,对教学起着助长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信息技术老师总是抱怨自己的课堂纪律,抱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按照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如下分类:
1.教学内容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玩游戏,上网,不喜欢听
课等。
2.教学方式方法引起的纪律问题: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的“乱”,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部分学生做其他事;课堂比较吵、乱等。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全是满分等。
3.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起点不统一,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等。
4.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对于作业敷衍塞责,抓紧时间玩游戏等。
5.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的绝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完成的,和教室相比存在着更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其他因素,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等。
经过整理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课堂纪律问题不尽相同。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特点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学生对本学科缺乏重视,持轻视态度,从根本上缺失了认真的学习态度;从学科特点上来说,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容易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同时,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从学习环境来说,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
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三、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使信息技术课堂“忙而不乱”“研之有物”。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能只注重技术而忽视了其他两方面;要加强分享交流与实践协作,与其他学科老师交流,与本校老师交流,与其他学校老师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进行有益的协作,共同进步。
篇9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4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但近年来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作为工商类教师,应认真思考工商类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措施,有效发挥毕业论文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论文特点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不含目录外)包括工商管理( 110201 )、市场营销( 110202 )、会计学( 110203 )、财务管理( 110204 )、人力资源管理(110205)、旅游管理(110206)。工商类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类型的论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选题的角度,工商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应用性;二是从研究的方法上来看,工商类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与自然科学相比,论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工商类论文比较简单的错觉,学生临时拼凑现象比较严重,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及其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其含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也得到了质量管理界广泛共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一个热点,并逐步从工商企业扩展到教育行业。TQM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精华思想,其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对高校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三全"和"一多"。"三全" 即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全员参与的管理;"一多" 体现在管理方法的多样化。学校的教学质量如同企业的产品质量一样,也需要以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及多样化的质量管理作保证。在本科毕业论文 管理过程中,"全方位"是指与毕业论文有关的部门(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等)以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教学质量,并用多种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全员" 是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通过全员动员,进行质量意识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而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全过程" 是指从毕业论文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论文答辩、论文归档的全过程控制。此外,还应当注意丰富质量管理手段,实现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的多样化。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了网上问卷投放和实地采访填写问卷的形式,对与本科论文工作有关的学生及教师进行取样研究。取样的对象是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相关的教师。具体专业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8份, 回收率95.4%, 剔除无效问卷22份, 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对于调查结果采用可靠性分析、效度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以下相关问题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学生在思想和态度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对论文指导投入不够,把关不严、论文选题偏空泛,难以深入、论文写作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够充实,工作量不足、论文意识薄弱,写作功底较差、管理制度松散。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环境来说,由于就业压力,许多高校都是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之前,而这段时间恰恰是学生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的高峰时期,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而毕业论文只是次要问题,学校教务部门和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率在论文质量把关上也形成了宽容处理的惯例。但是根本的还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主体方面的原因以及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四、基于TQM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 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1、专业课程教学环节
(1)在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必须改革"一言堂"的做法,改革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以及其他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2)从专业课程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强化学生论文意识,应从专业课程教学开始。在运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主动检索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并在这种检索查阅中学习专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发现更多的问题。
(3)适当增加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写作课程。应当在三年级或四年级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开设专业论文写作课程,课时不必多,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介绍常用的论文写作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
2、实践教学环节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师应当鼓励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实习单位需要写作策划书、论证报告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素质和能力。
(2)强化学年论文、实践报告等相关训练环节。在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应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在专业性、理论性、综合性和篇幅的要求上应当明显高于课程论文。这个环节的管理应当参照毕业论文,从导师指导、论文评价到学分计算都应当从严要求。
3、学校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学校应该增强保证制度。学校和学院应利用各种校企合作的机会,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实践和实习搭建平台,切实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过程。
(2)条件保障。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论文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毕业论文开展的载体,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材料、图书资料、计算机上机及其他条件的使用及管理规定等。
(二)实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办法
1、教务处方面。作为学校主要的教学职能部门教务处应负责全校毕业论文的宏观管理工作及相关教学研究和改革;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要求,制定有关毕业论文安排、检查、评优等方面的管理文件。
2、学院方面。学院要起到承上启下、组织落实的作用。学院负责全过程管理,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并根据学院自身情况,拟订本院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向各教研室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任务,定期检查各教研室工作进度和质量。
3、教研室方面。教研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做好学生选题和指导老师的选择工作,按学校文件指导毕业论文,安排答辩,做好论文评阅、成绩评定工作。
4、教师方面。首先,能否正确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一环。其次,加强质量过程控制。最后,每周还应该安排一到两次的小组讨论和汇报会。
5、学生方面。学生应端正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增强毕业论文的自主思考性和创新性。
篇10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高校本科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最后检验。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本科毕业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和本科生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随着近年来河北大学进入国家“一省一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有利的资金支持也对本科专业的培养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学校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提升,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积极凝聚团队力量,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师业务提高。母体高校的优势给独立学院提供了好多发展机会,本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质量提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研究的深化和解决。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影响因素,就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来看,本科毕业生论文的滑坡还有相对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而言特殊的情况,下面对此原因分别作出梳理和分析。
(一)就业、研究生复试压力的因素。就业压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参加单位面试、实习,占有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客观因素都削减了毕业生对论文的投入。除此之外,由于复试阶段面试的权重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不敢对此掉以轻心,宁可牺牲毕业论文的投入精力,也要对复试百分百严阵以待,这些原因都使得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无暇顾及,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更有甚者在论文的写作中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甚至提交上届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的论文“交差”。
(二)教师指导方面的责任意识与能力因素。不可否认,在影响高校毕业生论文质量方面,指导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前影响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不够的因素有三:一是多数教师承担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勇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漠,在选题、指导、评阅和答辩环节“放水”严重,看似对学生毕业季的压力保持“同情”态度,实际是对自身的职业精神要求过低,对基本工作没有做到位,这无疑影响到学生对论文准备的不严肃、不重视态度。二是少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了经验不足、指导能力有限的情况。具体来说,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选题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教师本身本应去帮助解决的应有举措,得到的回答却差强人意。缺乏基本的指导业务能力,指导水平不高已经成为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三是由于当前高校职称评价机制的原因,重科研、轻教学,使得绝大多数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科研等多重压力,轻课堂教学的连带效应是轻视指导论文,有应付心理(包括硕士、博士等阶段的指导也有类似情况),这是因为指导论文带来的现实利益不如科研明显,奖励机制不能配套,自然对于教师而言,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自身管理机制的因素。面对扩招和就业压力,很多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并没有把毕业论文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很多高校甚至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视作走过场和例行程序,在现有的毕业管理设计中,流程之间缺乏脱节和矛盾之处,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形同虚设,制度贯彻执行力度不够,监督工作浮于表面,发现问题也不加以整改。特别指出,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和学生基础与一般院校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在这方面就显得更为突出。由于学院的生源素质与河大“一本”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态度存在明显差距,在对待本科毕业论文的环节上存在把关不严,要求放低等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重传统知识灌输授课,轻科研训练和研究方法类授课,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缺乏良好的思维训练、批判精神和探索意识,不利于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以上情况成为本学院和国内独立学院办学的普遍性矛盾。
二、探索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在结合一般普通高校和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探索和改革,作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工作应给予重点关注。
(一)要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笔者认为,本科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实践的相互衔接的整体过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并不简单只盯着写作期间的几个月,如果在整个大学四年没有整体知识和研究思维的确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的。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中突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以“合力”来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从而逐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毕业环节的运作基础。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构建完整的研究类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学家梅滋指出,“大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1]以往我们的意识是重传授知识,轻传授研究,很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本科生无需太多研究课程和思维方法课程,其现实结果是在近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调查统计中,很多毕业生认为“研究能力不足”(74%)[2]成为毕业生主要的影响因素,这说明研究类课程的严重偏少和科研思维方法的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术训练和毕业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课程和课堂教学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批判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考察中,考试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范围,考试题型固定为名词解释、简答、选题、论述为主,答案标准化严重,至于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发挥型试题所占比例较少,而学生以考试内容为指挥棒,放弃了自身独立思考的潜力,当然也不可能自觉进行研究型探索。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课程中增加考察学生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内容,在考试中对课程命题由注重知识考察转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切实提高命题质量。二是建立规范化、严格化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教学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相关规定,注重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引导本科毕业生合理安排就业、复试与撰写论文的关系,监督抽查指导教师对毕业生论文的具体指导工作和流程,建立督导小组进行中期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对进展缓慢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对教师指导不到位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
(二)指导教师的负责、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学生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制是国内高校进行论文指导的基本模式,学校建立导师责任制度,意味着导师是学生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研究方向是毕业生选题优先考虑方向。但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部分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不明确,对学生选题无动于衷,一味让学生自己选题、写作,学生写完初稿,导师的批阅修改极其潦草、简单,能力低、责任差成为影响学生论文质量的严重影响因素。对此,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历届毕业生指导教师调查制度,对能力较强、负责的指导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优秀论文的毕业生给予奖金支持,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发表给予一定版面费的支持。对责任意识较差、水平有限和观点陈旧、学生反映较差的指导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停止一定时间期限的指导资格。二是教研室相关教师开展选题讨论,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避免盲目和不知所措地在选题质量上走弯路。三是选择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系统讲解,有可能的条件下联系往届优秀毕业论文或考取重点院校的研究生进行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和感受,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
(三)严格答辩、客观评价是毕业论文提升的最后保障。答辩和成绩评定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此我们应从规范管理入手,程序和质量并重,坚持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首先,建立较为全面的考评指标,从写作态度、开题状况、选题价值、格式规范、论文质量和答辩现场发挥等多个环节分别精确打分。其次,采取答辩导师回避制度,学生上交论文不显示导师姓名,采取评审教师打分无记名方式,在答辩环节对论文完成较差、态度不端正和弄虚作假者建立一定比例的不合格制度,允许在一周之内修改完善,再次参加答辩。如第二次答辩还未有根本性提高,答辩组可以建议论文不予通过,并上报学校学术委员会。第三,答辩通过后,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要进行巡回交流和展示,建立示范机制,为以后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结语
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不是一时一事可以迅速解决的,这需要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的努力。对于学校而言,管理上的规范和科学是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责任与水平是关键因素,对学生而言,阅读、写作与方法是根本出路。写作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很多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名片,是社会认可的第一步。只有在学生、导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Jone Theodore Merz .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 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M ]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 1965 :167 .
[2]刘德成.从毕业生论文质量看高校教学存在的缺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5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