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时间:2023-04-02 05:5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与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走向世界
超声治疗作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其从体外对体内肿瘤无创治疗的思想缘于美国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梦想。我国通过“九五攻关”重点项目“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突破了近半个世纪HIFU技术走向医学临床的根本障碍,使得HIFU技术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引发了21世纪初HIFU的迅速升温。2001年,我国该设备出口英国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开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大型医疗器械出口西方发达国家之先河。
迄今为止,我国该技术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安装和临床推广使用,累计治疗肿瘤患者上万例,治疗非肿瘤疾病患者超过100万例,2005年欧盟CE认证临床结论为“一种安全、有效、精确、无创的治疗方法”。中国已经拥有该领域核心技术,在标准上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戊型肝炎疫苗研发世界领先
我国第一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世界上唯一进入并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戊型肝炎疫苗,标志着我国在戊型肝炎疫苗防控领域居世界领先行列。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以及省、市科技重大项目,在上百名高层次研究人员前后10年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突破:(1)准确鉴定出戊肝病毒保护性抗原决定簇并阐明其分子结构特征;(2)利用大肠杆菌首次表达出高活性戊肝类病毒颗粒。基于这两项关键突破研制出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以及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该疫苗的系列研究发现已先后申请5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篇,引起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流感救治药物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
作为新型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三水合物不仅是目前针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而且能有效治疗季节性流感,保护公众健康,在新型流感或大流感爆发的危机时刻的作用尤为重大。该药已于2009年1月完成I期临床研究,结果安全、有效,代谢学性质良好;临床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单次给药,有利于重症流感的救治。特别是其全新结构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流感包括人禽流感病毒对现有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达菲)的耐药性,有效丰富了防控流感大流行的药物体系。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对于强化和完善我国流感大流行药物治疗体系,尽可能减少新型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加强和提高我国应对新型病毒性传染病的自主防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生态环境领域
1.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主要成果:针对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江河源区保护,重点推进了三江源区及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技术模式开发与示范,目前示范区植被恢复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对于构建国家重大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在条件艰苦的、生态脆弱地区坚持长期工作,为生态保护科技工作与地区生态保护贡献了巨大的努力。
2.提高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对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地、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高于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按照“恢复功能,支撑发展”的生态治理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恢复重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已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增加“碳”汇,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针对崇明岛滩涂生态破坏及崇明岛生态城市建设、世博园生态规划等需求,开展的滩涂外来物种防御技术、围垦湿地恢复技术、世博园生态规划技术与示范推广取得实效,与该地区实施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相得益彰,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探索提供了实践。
4.催生一批生态治理高技术企业,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在加快生态治理技术进步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增强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先后建立了高效草业、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药材生产加工、草原生物药剂等一批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催生了多家专业从事生态产业开发的高技术企业,多数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对于加快工程建设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5.自主研发脱硫技术与装备在国内脱硫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已逐步攻克了脱硫工艺自动化控制、流场模拟和设备大型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主,氨法、镁法、流化床法、炉内喷钙法和海水法等多种技术并存的格局。
烟气除尘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除尘设备主要包括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除尘等,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品科技含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电除尘方面,电除尘加工生产能力和应用数量以及研究开发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电除尘器产品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环保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实力的行业。
6.水处理设备集成化和药剂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水处理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水处理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逐步具备制造核心装备和成套产品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控、材料、传感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制造水平的突飞猛进,逐步具备提供成套产品的能力。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核心设备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在全球水处理化学品和服务领域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超过GDP增速。
7.新型城市垃圾焚烧成套技术与设备长足发展,有效控制了烟气排放、填埋渗漏等二次污染。
“十五”期间,我国针对垃圾焚烧技术、成套设备和二次污染控制进行了国产技术研发,形成了适合焚烧处理我国高水分低热值生活垃圾的炉排炉焚烧系统成套技术和设备集成,实现炉排焚烧炉、全过程中央控制、耐腐蚀余热锅炉、循环流化反应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的半干式烟气处理系统的集成。
8.环境监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促使常规环境监测设备取得重要进展,高端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常规污染物在线监测趋向国产化和自动化,连续自动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多学科高新技术的结合促使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市场化产品自给率不高。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践行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持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篇2
关键词:教学演示;动画制作;实践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可以促进教学观念与授课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变革,促进教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随着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就包括教学演示动画。
为了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具体课程,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的特点
1.教学对象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教学对象从年级上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从专业上分主体应是理工类的学生,此外还有少量经管、人文类的学生。
对于大一、大二的理工类学生,他们还处于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专业课几乎没有接触。
这时他们参加选修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生科研立项及业余科技活动的好奇。对于经管、人文类的学生,他们能参加这门选修课,除了为获取毕业所需的学分外,更多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总之,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教学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对动手实践、参与业余科技活动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专业知识不成体系,不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及缺乏经验,又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容易丧失信心。
2.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每学期1-10周开课,上课时间为周六全天,上午理论授课,下午动手实践。根据教学计划,每次上课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并且教学模块之间衔接紧密。以电控部分为例,教学模块的设置顺序为:直流5V电源制作、单片机最小系统、智能小车驱动板原理与焊接、Protel电路原理图绘制、C51程序设计基础、流水彩灯控制、舵机驱动、直流电机调速等。如果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没有掌握全部的知识点,会直接影响他下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
二、制作教学演示动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4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内,理解、记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并在随后的4学时内通过指导动手实践,使学生重现所有知识点,做到真正掌握。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上述目的。例如,在讲解直流5V电源制作的教学模块中,如果单纯依靠电路原理图,虽然可以使学生理解每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但很难对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直观的印象;而且原理图上的符号毕竟不是真正的电子元器件,即使学生掌握了电路原理,但由于不熟悉元器件的特性,在电路焊接时经常无从下手。如果能在电路原理图上用元器件实物照片替代相应的符号,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将文字、图片、模型及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交互式的教学演示动画。
三、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下面以直流5V电源制作为例,简要叙述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原理背景、制作方法及演示效果。
直流5V电源制作。直流5V电源的工作原理是,交流220V市电通过9V变压器后,进入桥式整流电路,电源波形由交流变成直流;220V极性电容起到低通滤波的作用,使波形变化幅值变小;稳压芯片78L05使电源波形稳定在直流5V;瓷片电容104起到高次滤波的作用,使电源波形更加平稳。
在教学演示动画主界面上,用元器件实物图替换了原理图中的符号。在授课过程中,点击不同的元器件图片,会出现相应的文字介绍及电源波形图,按照电流的走向依次点击,可以使学生完整、形象的理解直流5V电源的产生机理。
四、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应用
对于参加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低年级同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他们理解最基本的工程概念,掌握最基本的工程方法。如果单纯借助于文字、理论公式或工程图纸,很难让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概念或方法的本质。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对基本概念、方法做概述;然后运用教学演示动画分部讲解,将理论和实际效果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印象;接下来学生可以参考演示动画及教材进行动手实践,完整地掌握一个教学模块的全部知识点。
在2010-2011年春季学期的科技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演示动画融入理论授课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参加课程的学生分为41个小组,最终有34个小组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做出了实际作品(程控小车),成品率达到了82.9%。
【参考文献】
[1]谢桂芳.《多媒体教学应用发展趋势》.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吕永芳,古丽马兰.《论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与应用前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王岩,宁芳.《3d max&Rhino工业设计案例教程》.科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44-03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较为科学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较为科学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就是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多行业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重实践”就是使毕业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和岗位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1],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
突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教学模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资源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按照计算机专业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为标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授课、实践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融合各课程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2],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课程间的连续性。
(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对各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授课内容、授课重点、授课计划等按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弃旧扬新,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遵循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授课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采用综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设计[3],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将课堂讲授与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相糅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利用Web教学服务平台、FTP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指导。在这些平台上提供了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从“授前、授中、授后”三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可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博士开展新技术论坛,介绍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最新技术,这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夯实师资培养,通过“科研引领教学”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要注重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
(一)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形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团队业务素质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经验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本科生“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营造“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发展观念,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编写;教师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4],促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增强教学的深度和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吸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鼓励团队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评优、评奖活动,增强了优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满足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梯队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5],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课外实践,让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才能使学生尽快掌握课程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坚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除了课程实验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实践教学单独设课,开辟新实践领域,扩大综合型实验的比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相配套,通过预习报告、讲解演示、上机实验、分析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实习和实训环节,实行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的多元式实习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将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第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实际生产生活领域的工作做充分的训练与准备。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融合重构
对于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由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等四个各具特色的模块组成。各模块侧重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基础型实验重在加强对本课程内的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型实验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综合型实验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可融性,渗透多个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研究型实验是培养部分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实习环节的双轨交叉
把实训实习工作进行分解,分成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等几个环节,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双轨交叉。通过校外短期见习开阔学生视野,在见习中理解专业理论和技术,增强实践动手意识。通过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进入学校,利用学校开设的大实践课程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校内单项实训,增强学生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校外综合实训和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应用部门,在校外实训和实习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完成完整的项目设计和应用部署,增强学生完成综合项目和应用的能力。
(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推行学科竞赛制度化,创新训练常规化,支持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车、电子设计、创新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省厅、教育部和企业创新创业类等科研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6],注重对学生过程式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模块化实验内容重构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通过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施行校内校外双轨交叉式实习实训教学,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的矛盾,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以“项目+竞赛”驱动的创新训练模式,形成“实战”性的项目开发,形成“以赛促学”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通过本科生进实验室及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课题组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践中检验各项举措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杨,许勇,赵传信,等.高师院校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0(8):4-10.
[2] 陈付龙,齐学梅,罗永龙,等.创新能力驱动的层次化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3(4):40-42.
[3] 孙丽萍,程婧,罗永龙.翻转课堂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24):71-74,77.
[4] 沙超,黄海平,孙力娟.以创新型科研项目提升本科生综合技能[J].计算机教育,2011(23):34-37.
[5] 付龙,齐学梅,罗永龙.四维一体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3):50-53.
篇4
23号上午,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各业务处室负责人分别就双创科技信息应用服务项目、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企业科协工作开展等情况以及2017年工作计划向与会人员做了介绍。科技信息应用处和创新发展研究处重点介绍了科技信息应用服务、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方向。会上,中机国H招标有限公司业务处副总经理张沛还为与会人员作了政府采购服务招标的专题讲座,通过具体实例为与会人员梳理了政府采购的形式、流程,以及投标时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
23号下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以及湖南省科协、上海市科协、盐城市科协、泰安市科协和南京华格电汽塑业有限公司、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川东减震制造有限公司等九家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典型发言,交流了经验。大家分别从自身现状出发,介绍了各自科技信息应用和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希望通过与中国科协的进一步合作,借助科协系统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全国双创浪潮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宋军在交流会上指出,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要靠科技创新激发社会新动能,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升。针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项目,他强调,科协系统要运用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工作的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专利信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大胆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改革;同时,紧抓科协、学会、企业合作的纽带,通过平台化的运作,引入社会资源,分析企业需求,做到精细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对接服务,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针对一线工程师的培养项目,他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人才以及人才创新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培养科技工作者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科协的组织优势,加强科协、学会、企业三方联动,共同推动8100万科技工作者向大国工匠转变,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郑浩峻在会议总结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总结会的召开,搭建各项目承担单位、各地市兄弟单位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充分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把服务企业工作做好。他提出,随着市场化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协服务企业的工作要加强改革力度,需要多方联动发展,科协系统要为企业提供科技性、普惠性的产品和服务,学会要深入到企业中去大展身手,企业要主动参与到科协、学会的工作中来,三方形成互通有无的联动式、纽带式的紧密联系,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基础坚实,抢占双创新高点,打造双创新品牌。
篇5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学习创造性,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想应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以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为重点;轻能力、情感、创新等内容;2.教学设计上,以研究教材为主,以知识结构为重点;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不难看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缺乏主动性)。
(二)“立”———学生的主体观意识
以上的弊端,只有在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后,方可破除,它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是把学生看成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如果教学活动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学习,就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的主置。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双边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其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学生都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习惯老师讲,被动接受。因此,转变观念,仍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三)“倡”———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性应包括“情感性”、“激励性”、“导学性”三个方面:
1.情感性和激励性。即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对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励和影响学生。
2.导学性。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引导学生大胆设想、质疑,给予机会,参与师生双方活动,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和指导,适时对学生加以诱导,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的,因此,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引导学生课前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时数等限制,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都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习惯老师讲,没有形成主动参与的氛围,尽管有时教师也想到一改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以传授知识为唯一途径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却显得力不从心,要么“启而不发,自问自答”,要么“就地画圈”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要么无法调控教学进程,我想除了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长期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外,引导课前学习,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四十分钟的学习,而是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准备地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之中,由于处于“激发态”,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更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还由于长期坚持课前学习,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之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前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前期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其次将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进行归类、归纳,并适时地让预习和复习有机结合,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化扩展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9-01
英语学科有两大特点:一是知识点多,内容包罗万象;二是基础知识多,要记忆、理解的东西多。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还能加大信息通过容量,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考结合,动脑、动手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在课堂上只有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教程才可能进行多方面兼顾。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几乎每个单元的课文篇幅都较大,词组多,单词也多,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记住这些词组,熟悉相关的句型,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呢?多媒体教学设计就帮教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增加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时间。因而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赢得更多的让学生练习、巩固、消化、理解的时间。一般来说,一堂课若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三分之二不到的时间就可完成,所以教师赢得了对优等生的引导、对中等生的指导、对学困生的辅导的时间。教师可以因此及时获取教学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矫正、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掌握教学情况的灵敏性,增大教学的灵活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个案分析,比如实验班122班的学生成斌斌,性格非常内向,刚入学时,经常逃课,对学习不感兴趣,经过教师的诱导,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英语课堂后,他对英语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原来沉默寡言,变成了一个上课涌跃发言的,在协作学习中,大家推选他为辩论组长,并英语成绩突飞猛进。
从教育模式上看,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英语教学,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师生倒置的现象。
从教学内容上看,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创建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英语是文字学科,若没有语言实践,学生听课则如同嚼蜡――干瘪无味,也就谈不上知识过手,扩大容量了。而网络信息技术所营造的语言实践环境为学生处理知识信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就显得紧凑,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语言实践面小、狭窄的缺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当中来,积极地进行语言实践,真正体现大容量、快节奏。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加强语言、文化沟通,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的综合, 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然而,由于受本土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影响,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中国式的英语”。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难题。当前,不仅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地应用于现代英语教学中,互联网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天地。互联网的教育网站里大量的知识信息,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并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以便随时提供给学生。或者将有关的网址收藏在个人收藏夹里,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直接将网页展示在学生面前。
3.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评价、反馈
传统教学的作业设计往往是内容一样,要求一样,评价一样,这样不能及时有效对学生地进行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让学生有选择的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照顾了个体差异,又也有利于教师较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错的表现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给以动画笑脸,热烈掌声。学生优秀作业、作品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演示功能清楚、全面的展示给全班学生甚至是全校师生面前,给学生极大的成功荣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以把学生的英语对话录下来插入课件中,这样做对提高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给予肯定的一种方法,能促使他们不断模仿语音、语调,激起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能力。对其他同学而言这也是一种激励,一个努力的目标。在争取让自己的英语被老师录用的目的的驱动下,他们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积极的去模仿和与人交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1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最基础的一项计算机使用技能,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一种操作技能。
1普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计算机应用已经达到普及,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成为了高校的一门普及的公共课程,而教学的对象也不只是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中学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已经非常熟悉和掌握,某些刚进去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层度远超过书本上要求的掌握层次,发展不均衡。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计算机知识的重视层度不同,也许在某些刚入学的一批学生来说,因随着家庭计算机的增加、网络的发展,他们本身在入学前就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有一批来自农村或山区的学生,因资金问题造成的硬件设备的缺乏,或因交通不便以及对网络信息知识缺乏认识和重视,导致对计算机无知。对于这种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层度不均衡的现状,严重的影响了此门课程教授者对本课课程的同步进度教学的开展问题。另外,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能力也不同,比如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本学期一共教授五个班,其中一个班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此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层度远高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教学进度的完全协合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及上机实验相结合,由于学院教学的硬件资源有限,讲授与上机实训的课时量是
按1:1的比例实施的,像计算机基础这类主要以操作为主的学科,用教室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占总教学方式的一半的现象,对学生的技能知识掌握是很不利的。
目前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由有经验的教师来传授,而在教学工作中传授的重点是教学的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多年来轮回运用,教学方式单一且保守,加之教科书多年不换,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更新换代最快的一门学科。往往我们的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都是通过研发机构试运行之后再经过翻译后才传到我们学校来供学生学习,而在此期间也许已经经历了多年。所以我们的学生很难学到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在大学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下课铃响教师就结束教学内容,课后师生互动太少,上机实训的机率本来就很少,校外实践的机会就更少,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能力。施教方法决定学习效果,所以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由于每年入学的学生人数不能预定,当某年度学生人数多于教学资源,造成教学资源跟不上。而当某年度学生人数少于教学资源时,又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计算机这类更新换代飞速的学科,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量大的问题,使高职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接受新的培训,长此下去,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很不利的。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局限性。
对于计算机能力考试过级问题,本院学生需要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太过于简单,只需要掌握好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及简单的操作系统就能轻松的过级,这样对学生来说挑战力度不够,不利于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不实用于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要求。
2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从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术远达不到开设此课程时所预想的结果,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愈发显得必要与迫切,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教改意见。
1)安装多媒体监控教学全过程。在每一间教室和机房安装多媒体监控系统,老师在机房操作的过程和经过可以完全的录制下来放在教务系统网上,学生如果有没听懂,或听懂了又忘记了的情况,可以通知网络调出当天或以往任何一节课的所有教学过程,以便复习。对于一部分非本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现场录制的真人教学过程自学,达到一专业多技能。
2)按志趣分组教学。因众多学生的志趣与能力不尽相同,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来对应不同的学生,将会磨灭具有一定计算机方面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对没有掌握一点计算机技能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层度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来采取相应的分层次教学,把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学生分小组学习,甚至分文理科学生,进行项目式的教学。
3)激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首先模拟外部企业、公司招聘流程,使学生了解社会企业、公司对应聘者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知道学好计算机基本技能是出社会前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利用实训周带学生实地考查、调研,让他们了解社会上有哪些工作是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让学生自已有紧迫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学好此门课程,将无法融入这个信息化社会。另外,多表扬少批评,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创新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在更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尤为重要并势在必行。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教研活动以及鼓励教师开发科研项目等来提高在岗教师的业务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学方法与理论、计算机在社会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篇8
关键词:TRIZ;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国家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 TRIZ创新理论工具的教育使用
篇9
【关键词】创新教育;机械制图;课堂教学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读图和制图能力(制图能力随着CAD的普及有所淡化),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应该具备把具体的机械零件绘制成平面图形,再把一个平面图形想象成立体的机械零件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和要求,对于学生来说,看似简单,实乃教学上难点;创新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体会,现在归纳如下供广大同行、专家指正。
1.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机械制图》的学习过程中,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较少,计算也不多,对初中各科基础知识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学生往往在开始时会表现出较浓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稍一碰到难度就“败下阵”来,这是因为我们的中职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不足。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学习创造性,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应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主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以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为重点;轻能力、情感、创新等内容;2.教学设计上,以研究教材为主,以知识结构为重点;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其弊端是学生缺乏主动性。
1.2积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意识
上述弊端,只有在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后,才可破除,它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把学生看成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如果教学活动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学习,就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的主置。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双边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第二,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学生都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习惯老师讲,被动接受。因此,转变观念,仍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这需要教师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3切实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性应包括“情感性”、“激励性”、“导学性”三个方面:(1)情感性和激励性。即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对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励和影响学生。(2)导学性。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引导学生大胆设想、质疑,给予机会,参与师生双方活动,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和指导,适时对学生加以诱导,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的,因此,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2.1引导学生课前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时数等限制,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都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习惯老师讲,没有形成主动参与的氛围,尽管有时教师也想到一改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以传授知识为唯一途径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却显得力不从心,要么“启而不发,自问自答”,要么“就地画圈”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要么无法调控教学进程,我想除了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长期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外,引导课前学习,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四十分钟的学习,而是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准备地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之中,由于处于“激发态”,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更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还由于长期坚持课前学习,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之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前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前期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其次将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进行归类、归纳,并适时地让预习和复习有机结合,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化扩展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课前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多种,主要概括有三:一是展示教学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按照明确、具体的目标自学,对于点、线、面的投影这部分内容可按此方法进行;二是设置一些梯度性、有激励性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在思索中形成概念和理论知识,如组合体的投影等内容的学习可参照此方法;三是运用图表形式,对一些知识内容松散、特征显著的内容。总之,课前学习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2.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设问题情景,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三视图投影规律时,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建立,教者可利用教室为三投影面体系,把黑板作为v面,把地面作为H面,把学生方位的右墙作为w面。将简易的木模托在手上,通过教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综合分析木模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位关系等等,然后假设将其展开摊平,进一步研究其投影特性,此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从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演变过程,要求学生每人手上拿一个简易的模型,如笔(作线)、三角板(作面)、橡皮泥(作体),书(作三投影面体系),观察比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放出三投影面体系,由物体、视图总结出三面投影的规律,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知识掌握牢、印象深,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2.3改变作业批改方式,充分发挥作业作用
机械制图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作业是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看图、画图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对机械零件的表达能力。怎样使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其目的呢?笔者在作业批改方式上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分类批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成“较好,中等,较差”三类,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较好的一类学生,他们的空间概念建立较快,学习认真,对知识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较好地运用。他们的作业出错很少,其错误一般是对个别难点没有注意分析而造成。批改他们的作业时,教师不需任何改动,只需在错误处做出标记,点到为止,这就要求这类学生必须独立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同时在作业中对这类学生在视图布局、图线等有关画图基本技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发挥这类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水平。中等一类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一般,学习能够努力,但由于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差些,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是对问题分析不全面,对难点分析不对而造成。在批改这类学生作业时,要力求帮助他们巩固和提高空间想象力。
3.结束语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及开展创造性教与学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涛. 机械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J];职业技术;2005年09期;74.
[2]王于平.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基点[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2):77-79.
[3]续丹.3D机械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项目法;创新;实用性;抠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一、PHOTOSHOP的实例法教学和项目式教学
(一)教学方法的选用:避免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适合
PHOTOSHOP课程。要形象生动,对必不可少的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采用讲授的方式,然后紧凑的调取实例,通过各个工具在实例中的应用,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可以采取项目法或者案例法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设置。从最简单的按步骤操作开始,强化步骤操作,强化记忆,突出效果。在扎实工具作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图片效果的不同。通过最终处理的效果来让学生分析进行了那些操作,并从原始图片入手,自己进行操作,尝试得出最终的效果,从存在差距到几乎相同,锻炼学生的洞察力操作力。当学生对软件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后,就可以引入项目教学,以相对复杂综合性高的项目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用的优点: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工具的掌握更加灵活更加扎实,基本功过硬;可以对实际应用范围更加了解,如广告的制作、简单动画处理等等;可以让学生有快速上手,提升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这样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更加努力。同时在从实例到项目的迈进过程中,从模拟和制作外,最终成绩的认定,已经不是和作品完全一样,而是在主要操作的完成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使得图片的处理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活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思想表现为作品,使教学变成具有艺术性的引导。
二、实例锻炼技能举例
(一)抠图的实例操作
这个实例需要在PHOTOSHOP工具,基本掌握的情况下,采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抠图,一般情况下会设置边界图像不规则,存在纤细部分的图像要求操作,这部分的目的是为了要锻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通道、蒙版、滤镜技术。这里面相对复杂的蒙版和滤镜的使用。利用蒙版,使用套索进行勾画处理,然后从工具箱中的蒙版选项,进入实际的编辑,在基本操作完成后,进行细节的修改,这个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铅笔和橡皮等工具,最后进行羽化效果的设置,使得图片显现更加自然。滤镜技术的处理:选择需要的图层,进行抽出操作,然后对边缘通过高光器工具来处理,合理填充颜色或者图形,观察处理后的效果,对细节要通过边缘的修饰工具,合理加工,最终完成操作。
(二)成型实例探索
通过比较经典的实例,来提升学生能力。这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因为经典的实例已经经过多方的探索,所以在制作方法上具备多样性,在效果处理上就有对比性,让学生价格体会怎么对作品进行操作才更加合理。比如特殊字的处理,可以自己去尝试,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来学结方法,然后自己动手制作,通过不同方法的使用就可以对比出,不同技术自身的微妙特性,表现出的效果的微小差别,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替代。更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创作学习的过程。
三、实际应用与不同软件的交互使用
PHOTOSHOP可以应用于广告创意,平面处理,也可以应用于立体效果的制作,更加可以利用PHOTOSHOPCS来进行网站的制作,实际应用广泛。比如制作细胞结构图,自作个人网站。更加可以和别的工具交互使用。CAD与PHOTOSHOP的交互使用具有实际工作意义。工作方式如下:把CAD的图纸导成图形文件,在利用Photoshop进一步加工。实际应用领域多见于建筑行业,CAD软件绘制施工图,而Photoshop软件可以处理施工图形作为广告宣传的平面设计稿,两种工具的交互配合使得各个工作流程得以简化。
四、结束语
PHOTOSHOP是图像处理软件中的佼佼者,具有强大的图片处理功能,适合绘图、图片编辑排版、图片美化、动画制作等工作。实际应用性强,在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影楼后期、报纸排版等领域都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可以借鉴实际工作中的作品,采用实例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提高操作技能,拓展创造性。从而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突出课程实用性,注意与其他工具的交互使用,互相配合,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民川,蔡广宇.案例教学方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02).
[2]黄飞青.浅谈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03).
[3]李振汕,蒋萍.“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02).
[4]马月进.“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2).
[5]任晓霞,于丹.浅谈Photoshop教学方法的改进[J].科技信息,2010(08).
[6]钱纪初.浅谈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