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厂范文
时间:2023-04-02 19:1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工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不同的是,不久前李开复参加的会的背板上还是绚丽多彩的“Google”LOGO,如今却换上了简洁的橙色灯泡式样的“创新工场”。就在这个与谷歌办事处仅一墙之隔的地方,李开复开始了他的另一段人生旅程。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人生道路。”李开复如诗人般描述着自己今天的选择。是的,在选择的分岔口,李开复选择在中国成为一个天使投资人,将中国的技术和资本有力地结合在一起,或许这次的选择比以往的每一次都幸福。
梦・启航
不得不承认,李开复是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从苹果、SGI到微软和谷歌,李开复2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可谓一路辉煌,而李开复这三个字更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成功的符号,一个幸运的符号,甚至一个无所不能的符号。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更加接近中国,对于中国青年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同时也希望用我自己可以掌控的方式,推动科技的创新。”李开复这样描述着他成立创新工场的初衷,“‘创新’、‘中国’、‘青年’成为了我内心的主旋律。”虽然在别人看来从谷歌到创新工场是一种转折,但是在李开复看来,却是一种自然的延续,一种跳跃的传承。
在中国,创业者通常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缺少创业和管理经验、欠缺初期启动资金、难以吸引卓越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使得创业实际成功率很低,而在美国硅谷这个创业者的摇篮,已经形成了从天使投资到中、后期投资的完整的流水线式的体系。
“在美国,一个好的想法可以获得几十万美元的天使资金的支持,而天使投资人也会导入专业人员和管理经验,为公司铺平前进的道路。”李开复介绍到。据悉,2009年美国的天使投资占风险投资总体规模的40%一50%,共有26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和组织。然而,虽然中国的风险投资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天使投资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创新工场的诞生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带来产业化、规模化的天使投资,用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甄选出最优秀的创意、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的整合。”这是李开复对未来的憧憬。
李开复的想法,就是要让中国的技术嫁接上资本市场的翅膀,而他的梦想也得到了圈中好友的积极响应和全力支持,美国中经合集团创始人刘宇环、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YouTube和PayPal创始人陈士骏等纷纷倾囊相助,出资助创新工场一臂之力。 “在未来的五年中,我们计划用8亿元人民币打造创新工场。”在李开复看来,钱并不是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时下的流行语在李开复身上也有了体现,虽然在成立大会上李开复勾画了未来完美的前景,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他想不到的。
“前四个月,我们一个项目都没有找到。”李开复直言不讳地说,“创新工场的吸引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构建沟通和信任的渠道。”在项目招募过程中的不顺利使得李开复不得不自己带着工程师做项目,这期间,他既是投资者又是创业者,“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李开复说。随着创新工场的名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创新工场的大家庭当中。
梦・着陆
张磊,一个有梦想的“70后”,在华为、百度无线有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后,一直梦想着能够创办一个自己的公司,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怀揣梦想的张磊在碰壁以后有些不知所措。
又一个夜不梦寐的晚上,张磊喊醒身边早已入睡的妻子,畅谈他的创业理想,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了,可是第一次创业的失败令张磊有些却步,毕竟,只有创意和技术,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这对于张磊来说是他的死穴。
一个机缘巧合,张磊在朋友的介绍下,准备到创新工场试试。
来到创新工场的办公室,没有前台、没有秘书,只有各自忙碌的人们,张磊随便叫住一个人,问到“请问开复老师在哪个房间?”“开复老师?我们这里没有开复老师,你爱找的人在那个房间。”那人随手指了一下后面的办公室,后来张磊才知道,创新工厂里,只有开复,没有开复老师。
李开复并没有如面试员工一样的方式交谈,而是双方对于整个行业和技术前景交谈了20分钟,正是这20分钟,令李开复认定了面前这位如大学生般腼腆稳重的大男孩,也是这20分钟,令张磊找到了再次创业的希望。 “就是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让我知道,我要来创新工场。”张磊回忆到。
随后,张磊就带着他的创业梦想来到了创新工场,当然,也带来了他的三个条件。“这是我对开复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答应我三个条件。”张磊说,“其一,我的项目一定要以独立公司的形式存在和运营,因为只有独立生存的公司才能够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经受市场的考验。其二,我要有优秀的项目经理来配合我,因为之前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三,希望少一些媒体宣传,毕竟我想把公司和产品做好,而不希望过度曝光。”
正所谓“志同道合”,这三点也都是李开复以及创新工场希望给予其创业者的。“第一,创新工场的模式,也希望每个独立成型的公司能够独立完成公司运营,而不是始终依附在创新工场旗下。第二,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也会对优秀的人才进行合理分配,令合适的人去到合适的项目当中,这样更利于项目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发挥。第三,关于媒体宣传,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曝光或者缄默。”李开复回答张磊。
于是,这次简单的会面,将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紧紧连在一起。之后的一切都超乎寻常的顺利。
2010年7月,作为风灵创景公司CEO的张磊,交出了“点心手机操作系统”这份“成绩单”。2010年9月, “点心”与第一家手机厂商夏普公司合作推出的第一款产品问世,“‘点心’之所以能够与夏普成为合作伙伴就是因为我飞了两趟日本。”李开复坦然的说, “你很难想象一个40人的团队,能够让夏普这样的公司在两款非常重要的手机上用它们未被证明的软件作为操作系统。”
原来,李开复与夏普负责手机终端的副社长是认识18年的好友,有了这样的彼此信任,加上创新工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就促成这个合作。“我们总说开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一定要把他压榨到极限。”张磊笑称。随后,“点心”又与天语、华为、海尔等多家品牌商结成合作协议,为其开发量身定做的手机操作平台。
“点心”只是创新工场项目当中的一个,在创新工场被孵化出的首批企业有五个,魔图精灵、豌豆夹、行云等都是它们当中的成员。
梦・未来
也许是对于创新工场这个名字的理解过于苛刻,也许是对于李开复的成果过于期待,大家对于目前创新工场孵化出来的产品有着很多质疑,有人认为它们不够“创新”,甚至存在“抄袭”、“一点竞争力都没有”。
对于外界的质疑,李开复始终带着标志性的微笑解释道: “发明者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Xerox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但苹果、微软是赢家;Visicalc发明了spreadsheet,但Excel是赢家;Mosaic发明了浏览器,但IE是赢家;LexisNexis很早就做了搜索,但谷歌是赢家;Friendster很早就做了SNS,但Facebook是赢家。“所以,重点是谁能在正确的时机,把技术做到普及。”李开复坚称,创新工场将发掘出下一个中国的百度、腾讯。
身在创新工场的张磊也认为,只要做“微创新”就好了,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成了,对用户有价值就可以了。“不用去刻意追求‘创新’的大帽子。开复顶着这样的压力还在做事,很难能可贵。”
作为创业者,张磊也表达了对于李开复能够坚持为中国的早期创业者做事的感激, “无论未来创新工场能否成功,他本身都是一个很伟大的公司,在中国,愿意帮助早期创业者的人凤毛麟角,创新工场在无数的镁光灯下,接受无数的质疑中,还愿意为创业者做事,这本身就是很伟大的事情。”
篇2
相比李开复在Google辞职时候表现出的豪情壮志,很难平复众多针对“创新工场”质疑的声音。“创新工场凝聚的到底是一流的创意人才还是一流的创业者?”、“真正一流的创意人才和创业者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创新工场这个平台?”、“一流的创意和一流的创业企业是否可以被批量生产?”我们不能否定李开复是一个喜欢挑战和热爱工作的“好老板”,但这真能帮助李开复获得成功吗?
“创意工场”最终能否成功现在下定论还太早,但这个“创新工场”在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李开复”这块牌匾就是一柄双刃剑,从“创新工厂”的角度讲,的确可以通过它将包括任职于谷歌中国商务发展总部的汪华、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CTO、副总裁徐磊等一系列重要人物招致麾下,但对于那些只考虑“名人效应”而来到“创新工场”的工作人员来说,目的略显盲目;其次就是创意工厂的状况不容乐观,公司前4个月都无法找到合适的创业者,大笔资金无法落地等问题也曾出现过;此外还要谈到“创新工场”的人员配备,大量的工作人员都是来自Google这个李开复的老东家,17人核心团队中具有谷歌从业背景的就有7位之多。而GocIgle的员工擅长技术,对高难度问题的研究孜孜以求。如此一群“技术大佬”能够实现李开复的创业理想吗?
一年了,李开复也交出了自己的两份成型的“作业”――“豌豆荚手机精灵”和“Tapas”(点心),对产品的质疑之声也是不断。有些声音表示“豌豆荚”手机精灵只是网龙91手机助手软件的“翻版”;而“点心”手机操作系统只是谷歌Android系统的加强版,只是加入了一些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应用而已。当李开复开始为这些问题在微博和媒体采访中疲于奔命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一个形象还是当年豪情满怀的李开复吗?李开复曾经表示中国100年内都不会有大发明出现,这一言论现在看起来好似这位“大师”为自己产品做出的开脱。
李开复看好中国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云计算。这些都无所谓,关键是在设定好创新思路的时候,具体工作能够在业内引领相关领域的产品、体系、结构等内容在质上出现飞跃,否则“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百度发起“互联网创业者俱乐部”
近日,由百度发起的“互联网创业者俱乐部”正式成立,并了百度历史上首份《搜索引优化指南》。
百度高级副总裁沈皓瑜表示,互联网创业者俱乐部将通过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平等对话的平台,将有志于互联网创业的群体紧密汇聚在一起,以百度的品牌和影响力,整台行业内资源,输出经验、技术、资源和资金,帮助互联网创业者健康发展。
正方观点:量变引起质变
我是公司的团队Flex开发主管,深知创新的重要。然而创新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然后在电脑上简单敲击,就能够带来某一项领先技术,或者某一种高级语言。创新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想法和对这个时代的把握。技术是死的,只有正确且符合时展的想法才能实现创新。一个人如果只局限于某一方面,他的思想就会显得很狭窄,做判断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片面。
技术都是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随着相关题目逐渐深入而进阶。在我看来,虽然互联网缩程的套路没有变,但有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这就是创新,我现在用的编程工具并不是最新版本的编程软件,就是因为新版本的内容更新很快,很多创新的内容自己短时间内还接受不了,这同样是创新,现在谈的最热的就是云计算和SaaS,大家都在强调服务,这也是创新。创新并不只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多的是想法的实现,引导着新时代的到来。
相信认为这些内容不是创新的人,都会有些急功近利。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如研发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制定了A语言的编程标准,这些人会期待十年内开发出B语言,当B语言如约而至的时候,他们会期待c语言五年之内出现,当c语言还稚气未脱的时候,他们已经期待下个月在硅谷某个广场的角落,技术人员拿着“活生生”的D语言夸夸其谈了,这并不现实,创新还是要一步步走的。
(4399游国Flex开发主管帅渡)
网友反方观点:创新仍不够
李开复这样―个并没有自主创业经验的人能否带领毫无经验的年轻J实现创业梦想尚待时间的检验。
一旦日后他的创新工场面临险阻时,他是否又会以某种借口再次转身2与他团结协作的左膀右臂如今何在呢?
自己当老板要求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跨国公司对事件的处理“流程”。在不用与总部反复沟通的情况下,李开复能正确出招吗?
篇3
时至晌午,200多个年轻的工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午饭。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打招呼的欢快声音――李开复来了,永远的一身黑色正装、一丝不苟的三七分发型,还有儒雅自信的笑容。
2010年9月末,《商界》记者再次见到李开复,是在创新工场位于北京海淀区第三极书局的新家。见到记者,他热情地挥手:“我一直记得你啊,上次那篇报道写得很好。”
恰好一年前,正值李开复离开谷歌、创立创新工场的关键时刻,《商界》记者深度追踪采访了他,发表了《李开复的时光碎片》一文。
整整一年过去了。李开复了创新工场5个比较成熟的产品。
不料,外界关于“创新工场不创新”的质疑随即甚嚣尘上。一些业界人士苛刻地认为:这些项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是对既有产品的改良。曾有网络评论说:在苹果、微软和谷歌有着辉煌履历的李开复,如果不能带领创新工场孵化出中国的微软和谷歌,那么将伤害一代中国IT青年的感情。
事实上,这一年来,有关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争议从未间断过。
李开复和创新工场刻意低调、回避媒体,全身心地投入创业,却招致一轮“创新工场徒有虚名”的质疑与误解;
2010年7月初,李开复应一个老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个浙商大会,立即被人解读为创新工场缺钱、想圈钱;
8月,又有媒体报道,质疑创新工场是一个空壳……
外界的纷纷扰扰之下,也许只有亲历现场,才能看清一个真实的创新工场――这一年,它究竟怎样运转“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又究竟孵化着哪些创新项目?
带着这些疑问,《商界》记者重返创新工场,对话李开复和他的工友们。
创新从哪里来
在这个创新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年代里,怎样发现优秀的创新项目?
有一种理论是,优秀的创业者不会选择孵化器,他们会选择去荒野生存,而不是在温室中成长。如果找不到足够优秀的创业者和足够优秀的项目,创新工场“孵化器+风险投资”的模式就注定面临失败。
优秀的创新项目从哪里来?这是李开复必须为创新工场解决的第一个也是决定性的难题。
这一年来,创新工场一共收到10万份简历和1万多份项目计划书。尽管李开复一再强调,创新工场只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这四大领域,但仍有许多完全不搭界的项目找上门来,比如拍电影、卖盒饭。
真正的好项目却需要万里挑一。经历了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后,李开复终于明确了方向。创新工场分别以“内部孵化”和“外部寻找”两种方式来发现项目。在目前正在孵化的12个项目中,两种方式各占一半。
“点心”系统便是“内部孵化”的第一个项目。
2009年12月,整个创新工场还只是一个20多人的团队。在当时外部资源一时难以有所突破的情况下,李开复带领团队尝试着通过内部讨论、观点碰撞来产生点子。
当时,一部分人全凭兴趣,自发地开始制作一款手机换肤软件。可通过几次讨论会,大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在移动互联网领域,Android平台逐渐走红,但它是按照欧美人的使用习惯设计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用户,何不设计一个适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手机操作系统?
原来制作换肤软件的团队眼前一亮,迅速调整方向,朝着手机操作系统这个更大的目标开进。2010年初,从业10年、在百度任职的张磊,经朋友介绍加盟创新工场。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名为“点心”的系统终于在创新工场成立一周年之际,搭载在新款夏普手机上横空出世。
对于外部资源,创新工场按照专注的四个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工友们广泛的人脉关系,通过面对面交流、参加论坛和朋友推荐等方式,直接接触创业项目。2010年上半年,创新工场首次对外投资了一家已注册的独立公司――团购网站乐啊,该团队创始人是分别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李琪缘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田鸿飞。
微创新之争
看似改良的微创新,能否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高速通道?
在首次公开5个项目之后,被寄予太多希望的创新工场,立即遭到了“不创新”的指责。对此李开复坦然回应:苹果、微软和谷歌所创造的革命性创新,在整个IT历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创新工场目前所做的基于既有产品的改良,其实也是一种微创新,这更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更容易市场化。
为了让创新工场能够迸发出更多的项目点子,李开复几乎腾挪了每个老东家最优秀的文化理念。改善用户痛苦的地方,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之一,李开复把这个理念变成了创新工场寻找项目的一个重要切口。
中国用户的独特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与使用习惯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诞生的第一年,创新工场的5个项目中,绝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对当前的热门产品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中国用户的使用需求。“点心”如是,“豌豆荚”更是这种适应性开发的典型。
业界共知的是,Android平台必将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一大趋势。但很多Android平台的手机,因为文件格式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下载影音文件并不是很便捷。智能手机管理软件“豌豆荚”就针对用户的这一痛苦应运而生。除了一些基本功能,它的亮点在于,可以将网络上的文件直接下载到手机中,并自动转换成匹配的格式。
一个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打造的手机操作系统,一款简单好用的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一种为中国开发者定制的应用统计分析工具,一套个人移动设备的图片编辑解决方案,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社交、网页游戏开发、发行平台。这就是成长的第一年里,李开复带领创新工场向市场交上的答卷。
其实,如果更理性地来看,这种看似改良的微创新,也许更适合中国的市场需求与用户使用习惯。先在内部改良出足以孕育革命性创新的土壤,这正是一年来,李开复和他的工友们所做的。
我们的角色
在“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下,创新工场对项目的运作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在“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下,有了优秀的项目,如何对项目成长发挥作用及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创新工场需要进行的另一场试验。
最初,创新工场也经历过迷惘: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是一个孵化器,还是一个基金,还是自己也是创业者?
模式几乎是随着项目的成型而逐渐完善的。
孵化器给项目供给养料,待项目长成幼苗后,再放手让其到荒野中野蛮生长。李开复给创新工场制定了这样的项目孵化模式。
对于旗下项目,初始的3个月,工场提供种子基金,让创意变成具体的产品雏形;接下来的6个月,工场注入天使投资,将产品雏形改良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成熟产品;随后的9个月,项目团队逐渐从工场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并将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工场推动项目与外部资本对接。
在这一孵化过程中,工场对于项目团队一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平衡――既不能让种子自生自灭,又不能将其养在温室中。
目前,创新工场的大平台包括行政、孵化、商业、法务、财务和用户体验等服务部门,大约40人,服务于旗下的每一个项目。但项目团队本身拥有绝对的自,工场平台无权干涉项目团队的每一个决定。只是,如果项目团队在一定阶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工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投资。
这一年来就有4个项目,因为偏离市场需求、未达预期目标而被迫中止。这些项目的工友们只能自谋生路,不过求贤若渴的其他项目团队,会立即自动地将这些人才一抢而空。
在每周的定期会议上,李开复会带领工场平台上的工程技术、用户体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跟项目团队分享经验,并提出建议。
点心团队工程师叶哲伟向记者回忆:在点心项目起步时的一次交流会上,大家正热情高涨地讨论点心系统应该添加哪些新奇的功能。但这时,李开复拿出一台苹果手机对大家说,苹果一直对用户体验进行了很认真的研究,让用户一看就知道该怎么用。我们还是应该针对中国用户的习惯,从最基础的功能做起。
最终,点心系统确定了电话、短信和音乐等七大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功能进行开发。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初谷歌中国刚成立之时,员工热切地希望开发又酷又炫的产品来对抗百度,但李开复却力排众议,坚持集中力量做好最基本的搜索功能,最终使谷歌得以立足国内市场。
在这样的模式下,李开复和专家们的经验诚然宝贵,但工友们仍然保持着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即使对他们崇拜的李开复也不例外。
有一次豌豆荚项目的交流会上,李开复提出,在音乐功能的显示页面上,可以添加按音乐专辑分类的方式。但项目团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用户通常只按歌曲名和歌手来分类,极少有按专辑分类的习惯。
李开复坦诚地表示接受。豌豆荚工程师郑焕德告诉记者,开复经常对工友们说:“我不认同你,但我支持你。”这是二十多年前,李开复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他的导师对他说过的话。
加入你的公司
充实、自信、疯狂并快乐,创新工场如何支撑起这样的企业文化?
与传统行业不一样,创新工场从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像创业公司一样珍惜每一分钱,和其他创业公司在成本上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提供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文化与氛围在一刻显得格外重要。
即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李开复仍选择了一个普通的玻璃隔间作为自己的办公室。而在搬家之前,在日益拥挤的清华科技园办公室,他有一个独立的小办公间。与大公司森严的总裁办公室不同的是,年轻的工友们经常用这个办公间开会。
一次大家开会的时候,李开复竟然非常礼貌地敲门,然后轻声地问:“我可以进来拿一个东西吗?”全场愕然,但又感动。一个当时在场的工友告诉记者,那一刻,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也是这里的主人。
曾经,李开复成功地将谷歌开放、平等的公司文化从美国带到中国。现在,他尝试着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文化植入创新工场的基因。创新工场的工作场地就像一个大网吧,各个团队之间、各个工友之间座位都没有间隔,工作起来亲密无间。
不过,仅仅有一种适合创新的工作氛围,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种业内的说法是,华为的人打了激素,而创新工场这帮人则是打了鸡血。李开复一般早上四五点起来,收发电邮、发发微博,然后8点到办公室。工友们很奇怪,晚上10点、11点都还跟开复有邮件往来,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2点、3点时开复还有邮件发过来。开复到底什么时候睡觉啊?
工友们则更夸张。一天清晨,一名工友来到办公桌前,突然感到踩到什么东西,埋头一看,竟是一名熟睡的工友。原来这位仁兄熬夜加班累了,索性就在桌下睡觉了。
表面上看,这类似于华为的床垫文化,但两者又有根本区别――一种是艰苦地完成目标,一种是快乐地追寻未来。无论何时,工友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充实、自信与快乐的表情。
值得我们追问的是:支撑着这一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公司组织模式?
一种流行在美国硅谷的说法是:在追求创新的创业公司,每个人应该拥有股份,但月薪应该正好“月光”,这样每人都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股票带来的高额回报上。
李开复的这场创新工场试验,其实就是在中国尝试一种微型的硅谷模式。创新工场2010年的招聘海报上,有一条打动人心的口号:加入你的公司。李开复说,就是加入自己持股的公司。“来创新工场的,都是冒险家。”
创新工场工友的持股比例,是按照硅谷的平均水平制定的,远高于国内业界的水平。而他们的工资虽不及一些业界巨头的开价,但也达到了清华科技园里所有IT企业的平均水平,不至于“月光”。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工场工友们被充分信任、充分放权,自己决定项目的方向和命运。
负责法律的裘伯纯曾在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就职。2009年11月,在和李开复面谈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创新工场的邀请函。他问跟他联系的工友:“合同在哪儿?”工友回答:“那要律师写。”他更疑惑地问:“律师在哪儿?”工友一本正经地说:“律师就是你。”于是,裘伯纯自己写了自己的合同,并以此为范本跟后面新来的工友签约。
2009年9月还在腾讯任职的工程师郑焕德在看到创新工场的招聘信息后,成了豌豆荚项目的一名工程师。尽管他在腾讯的工资要比在创新工场高出30%~50%,但他却在创新工场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如果做坏一个东西,我会感到无比失望,这意味着我的公司完了。”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以前在大公司时,中午同事一起吃饭,谈论的是房价、汽车和旅游等话题,而在创新工场,午饭时大家讨论的,仍旧是业务技术、产品研发。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把如今中国商界泛滥的资本,和稀缺的创业与创新,巧妙地化合在一起。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稚嫩的创新工场必须迈过一道至关重要的坎――当人们想到创新工场时,第一联想到的不再是李开复,而是它取得成功的创新模式。
对此,李开复向记者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让大家看到一两个公司成功上市、四五个产品深受用户欢迎,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开始忘掉我的个人色彩,开始相信创新工场的模式。”
E-mail:
一个工友的一年心路
口述/创新工场 叶哲伟整理/本刊记者 曹一方
2009年10月,刚刚北大硕士毕业的我,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就在即将与腾讯签约的前一天,我接到了一个令人兴奋无比的电话:创新工场的面试通知。
此前,我一直把开复视为自己学业和人生的导师,他的博客、网站和书籍伴我度过了青春、迷惘、奋进、快乐的大学时光。
还记得有一次,开复来学校演讲,偌大的礼堂里挤满了学生,很多同学都是挤着站在过道上听完整场演讲的。开复在大学生中的人气可见一斑。当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提问:开复,我能跟你合一张影吗?由于担心造成秩序混乱,主持人婉拒了这位同学的要求。
我当时虽然没有提出这种问题,但心里其实在想: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可以与开复近距离接触交流一下就好了。没想到两三年后,这个愿望居然真的有机会实现了!
2009年9月初,我一得知“开复从谷歌辞职创办创新工场、正准备招兵买马”的消息,就立即登录了创新工场的官方网站,情绪激动地投了简历。后来我才知道,我就是招聘首日那7000份简历的投递者之一。
腾讯公司是业界巨头,对我开出了比创新工场高30%~50%的工资。我必须在两者中做出选择,我更明白,这个选择对我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如果从自我历练的角度考虑,我毕业前曾在一家大公司和一家创业公司分别实习过。我明白,在大公司里,我的工作很可能只是一颗螺丝钉,甚至只是一颗螺丝钉的一部分。而在创业公司里,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更何况这还是自己持股的公司。
如果只从工资利益的角度考虑,我记得开复在校园宣讲会时,强调了一点:创新工场虽然只提供清华科技园里的平均工资,但每个工程师在其项目里都持有股票,这是你们自己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一旦公司最终上市,股票的回报率将是几十上百倍。
一番仔细比较后,我最终坚定了加盟创新工场的决心。
我终于可以跟开复近距离交流了,这次还是与他并肩作战。更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创新工场的办公室里,我的格子间就被安排在开复的旁边。那段时间的早上,开复一来办公室,看到我就会关切地问:“小叶,又吃这些没有营养的早餐啊?”
后来,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点心项目团队。随着项目的推进,我曾一度陷入一种迷惘:我们这样不厌其烦地埋头改良产品,可我们的产品比起外面那些野蛮生长的同类产品,真的会更有生命力、更受用户欢迎吗?我们的公司最终可以盈利吗?
在创新工场,任何工友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约时间与开复单独交流。一个午后,我走进了李开复的办公间,把我的疑惑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篇4
关键词:新常态;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
如何在新常态理念的统领下进行高校工会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一、高校工会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校园文化的新特征
(一)高等学府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人文场所,科技含量高,尖端科学荟萃
高校工会深处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之中,自身的基本功能自然而然处于同行之间的高端状态,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服务;热情温和地为教职员工服务;诚恳热情地为莘莘学子服务,则为高校工会工作所义不容辞。新常态理念的提出,促使我国各项体制改革一起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高校教育要融入这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要同步融入这新时代。
(二)高等学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等学府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广大师生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工作和学习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广大师生在这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与外界社会进行不断的交流融合中会形成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校园文化。当然,高校校园文化也一定是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与方针,更是未来发展方向与学科专业特色以及人文精神在物质层面与观念形态上的展现。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凝聚中华精神的使命,逐步适应新常态,不断超越新常态,殚精竭虑地创造新常态,这也是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三)高校校园文化,当以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为源头,并以高于生活原貌的凝练精华来引导教育莘莘学子
提出:“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十以后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在社会建设及经济发展中积极落实提出的新常态理念,并且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历史发展需要的新常态。高等院校聚集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里也是思想文化建设阵地建设的前沿,对于身处高校内部的工会组织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常态下工会开展创新工作的方向。
二、高校工会应该充分认识新常态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
高等学府的文化教育,是对广大学生系统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调研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是高校工会工作在新常态下需要拓展的方向及领域。
(一)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政治色彩鲜明
高等学府开展教育事业,是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各门各类所需的栋梁之才,这种培养,不只是对各项尖端科学技术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内涵优秀的文化传承,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事业的兴旺。国家一向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非常关注,因为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使命,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广大师生在日常教学、学习生活中,校党委要不断强调大家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觉悟、政治敏锐度、政治判断力等等,以此引导大学生们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强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以求在未来发挥正能量。
2.校园文化知识内涵丰富
校园文化是各类知识的汇聚,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了解高校对各类知识的传递方式与传播内容。而民族文化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知识承继进行传播,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感悟文化,在文化的承继中接受熏陶,升华灵魂。
3.校园文化寓教于乐轻松求知
从小学到大学,无不是教学相长,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一派严肃氛围。然而,轻松欢快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环境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同时还能缓解压力,从而激发个人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历史进入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大家都努力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多方面数据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这样会有更高的效率。
4.校园文化独领的前瞻态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高等学府是为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教育、培养可用之才的集中场所,高等学府各项工作的重心与目标,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做贡献。为达此目的,校园文化必须是前瞻的、先进的、优秀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校园文化的环境氛围中,我们的莘莘学子,才可以在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同时,耳濡目染,日浸月润而铸造成为国出力,为民效命的精英俊杰。他们在进入社会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同时做到既能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又能实现革新,自然而然地成樾鲁L的实践者。
(二)多元功能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府的校园文化,所展现于社会的是:大学的教学目标、办学理念及人文精神,同时还是教职员工的精神家园。高等学府的校园文化特具多元功能。
1.引导功能
小学、中学、大学,人生求学三步曲。高中毕业,考入大学,对一个报到入学的新生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环境新、氛围新、同学新、人际新、知识新。全新天地,要了解、要熟悉、要适应、要融入,需要时间与过程。一所高等学府,多年来所形成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入校新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意义重大。校园文化可以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入学以后的大学生必将会慢慢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栋梁。校园文化作用非凡,它会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植根于广大师生心目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的融合起来。
篇5
【关键词】市场工程建设电磁辐射基站
一、现状分析
1、现阶段基站建设环境
通信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用户规模飞速扩张,为了保障通信的顺畅和实现无缝隙覆盖,实现从优秀网络转向卓越网络过渡,运营商需要在通话需求量较大的写字楼、居民区增建通信基站。但是因为近些年来,出于对电磁辐射的误解和担忧,不少地区的居民对此表现出抵触、排斥的情绪,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阻挠基站建设的过激行为。
作为科技的产物之一,通信技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陌生的。而对于通信的认知的匮乏,正是基站辐射恐惧产生的根源。再加上学术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争议,国内外媒体又有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以致在民众中引起了一些莫名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消除民众的恐慌和抵触心理,提升基站工程建设环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在运营商支撑下,各合作单位一起努力下,才能取得成功。
二、创新思路与方案
(一)、舆论环境建设
舆论普遍认为通信基站存在较大辐射,对人们身体产生较大伤害,人们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存在阻扰基站建设、甚至部分地方出现故意破坏通信基站、传输线路的违法行为。因此消除人们对基站电磁辐射的误解,首要任务让人们了解电磁辐射原理。
运营商市场部门可针对人们对基站电磁辐射不解、忧虑进行相关市场活动。
1、举行大型科普活动、讲座,传播电磁辐射原理;宣传基站电磁辐射标准建设完全符合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的要求和相关规定,电场强度只有符合小于每米12伏或功率密度小于每平方厘米40微瓦的上限要求时,才算符合安全标准,这个标准比手机、电脑的辐射水平还要低。近年来,我国的环保机构也多次对各地基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辐射量均大大低于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所规定的限值。2、平面广告建设
运营商可以利用强大广告营销渠道在推出各类业务套餐同时,附加大力推广基站辐射知识,做到销售产品的同时也普及电磁辐射知识。
运营商通用的广告渠道包括公交车身广告、大型路牌、楼顶广告、地铁广告、灯箱广告等户外广告,这些广告构成运营商各类产品和企业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这些广告渠道在推销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捆绑推广和普及基站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
3、多媒体广告建设
多媒体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运营商通过良好多媒体广告渠道,进行电磁辐射知识相关推广和传播,通过趣味的广告和小型动画讲座进行电磁辐射知识的宣传、普及,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电磁辐射。
4、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
新闻、媒体构成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新闻媒体的报道直接影响人们形态意识和对事物判断能力。因此运营商加强同主流新闻媒体合作尤为重要,引导和监督新闻媒体对基站辐射问题客观采访、报道十分重要。部分民众对基站辐射的疑虑主要是由于少数新闻媒体不客观的报道造成的,因此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如实报道基站辐射问题,加强电磁辐射知识普及是极为重要的。运营商需加强与新闻媒体广泛合作,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电磁辐射知识普及,对于民众抵触情绪比较大站点,通过邀请环保局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质量技术公证处、质量监督局等相关单位,以及权威媒体进行现场报道,通过环保局辐射管理监测中心、质量监督局部相关人员进行专业角度的分析报道,公证人员现场公证测试结果,并把公布的结果进行新闻公示,让广大群众了解基站;正确认识电磁辐射危害,消除人们对电磁辐射忧虑, 避免引起民众谈“站”色变(因为民众的不了解电磁辐射,加上人们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民众产生对基站电磁辐射强烈抵触)。
5、网络推广
网络现已是引导信息潮流的主要载体,人们获取信息最便捷途径。 通过加强与搜索引擎、门户网络运营商公司大力合作,如加强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公司合作,进行关键网络搜索关键字竞标,获取对网络搜索内容首页排名,使人们在获取电磁辐射、基站辐射等相关关键字搜索时,能获取客观的电磁和基站电磁辐射相关信息,加强与门户网站运营商的广泛合作,设置报道专栏进行基础电磁辐射相关报道,全方位报道电磁辐射相关知识、基站辐射鉴定案例,让人们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电磁辐射 、基站电磁辐射相关知识,消除人们对基站电磁辐射疑虑。
6、与影视娱乐行业合作
运营商通过投资拍摄电影、记录片、科普片,在力推品牌的同时,加强基站电磁辐射知识穿插,让民众在轻松之余了解电磁辐射基本知识,认识基站辐射相关条件。
(二)、与政府进行深度合作
加强与政府深度合作,运用政府公信力、质检单位和环保单位权威性,对舆论进行引导,通过质检单位和环保单位对无线基站部分站点进行全方位的电磁辐射测试,由环保单位出示环保报告,并运用多种渠道加以报道。政府通过正式文件进行宣传,同时严力打击故意破坏通信网络建设违法行为。
1、通过加强与政府合作,通过相关提案,把基站建设流程纳入城镇规划与建设规划,编制专项进行整治。政府相关部门将通信建设规划与建设纳入城镇的规划建设中;有关部门制定通讯建设项目报建流程,保证通讯建设项目的合法性。
加强同政府合作,积极反映基站在建设中的选址困难、基站建设困难、后期维护困难。基站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由于部分民众对基站电磁辐射十分敏感,对基站建设十分抵触,部分过激民众甚至出现破坏通讯设备,对工程建设人员进行围攻的行为,造成基站建设工程进度缓慢,严重影响通信建设进程,直接影响部分地区基站信号强弱,造成人们通信困难。广东佛山某运营商加强与政府合作的例子值得我们参考,广东佛山南海地区某运营商被迫关闭或拆除基站的事件频频发生。2、 加强与政府合作,运用政府公信力,进行基站电磁相关知识普及,加深人们对基础辐射知识,消除人们对基站电磁辐射敏感情绪。
针对人们对电磁辐射敏感情绪,由政府出面组织新闻媒体进行相关宣传国家环保局和卫生部颁发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关于基站辐射强度规定是:电场强度小于每米12伏或者说功率密度每平方厘米小于40微瓦。一般来说,通信基站天线高度均在安全值以上,并且距离居民楼都有一定的距离,由于电磁波在空中的衰减,因此不会对附近住户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由政府邀请是环保局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质量技术公证处、质量监督局等相关单位,以及权威媒体进行现场测试和现场报道,通过环保局辐射管理监测中心、质量监督局部相关人员对民众恐慌的基站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现场进行公布,由环保局辐射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做到透明公开。并对环保局辐射管理中心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报道。运营商把现场测试报道和政府权威文件进行推广宣传,让大多数人们认识到基站辐射的测试报导的公证权威性,作为进行基站建设安抚群众的重要文本。
3、联合政府与司法机构合作,宣传对于故意破坏基站设备相关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针对部分民众因为对基站辐射问题产生误解,进而做出破坏基站、毁坏通信传输线路的行为,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我国对基站的安全监管非常严格,有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保护公共通讯设施正常运行。从中央至地方各省市区均设立了专责的无线电管理部门,通过严格、科学、权威及以人为本的监管程序和手段,对无线电通信进行一系列的监管。另外,我国《刑法》第124条也有规定,“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也就是说,合法设置的无线电通信基站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公共通信设施,任何人不得阻挠和破坏其正常运转和建设。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4、成立基站联合建设小组
成立基站联合建设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基站建设过程中的种种业主问题。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民众的疑虑等问题;对部分站点民众抵触情绪比较大的站点进行安抚、解释作用;对个别过激毁坏基站设备的民众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权威服务小组由政府监督机构(行政单位)、环保单位、司法机构、运营商服务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处理基站建设各类业主问题。
(三)、提供基站周围住户各类优惠政策
1、提供基站周围住户各类优惠
通过给基站附近住户通讯优惠、派送充值卡等各种优惠方案,换取基站附近住户对基站网络建设支持。
基站建设初期通过与业主积极交流,通过拜访周围住户进行,派送充值卡同时进行基站电磁辐射相关知识普及、解释工作,消除民众对基站误解同时加深运营商与业主感情。
2、维系基站业主关系
定期拜访基站业主,深入基站周围住户了解情况,做好业主感情维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业主、基站周围住户感受到运营商的关怀。
通过中秋送温暖(月饼或其它礼物)、新年派送日历、卡片等活动加强与业主感情维系,有助于基站建设后期扩容喝维护,进一部提升基站建设环境。
3、倡导文明施工,加强各合作单位管理
进一步加强基站建设、维护人员管理,提高基站建设人员素质,倡导文明施工。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工序,避免造成扰民、乱民的施工行为。 加强各合作单位人员管理,提升大团队的整体形象。
4、市场工程联动,共同推动工程建设
整合运营商公司内部资源,市场工程联动,共同推动工程建设。
针对各个区域分公司,成立面向市场的网格化的技术支撑小组,形成一对一的绿色通道。接口小组从市场线条接口人处直接收集需求,根据其紧急重要程度,调配资源,安排实施。并及时反馈网络建设进展,为市场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工程建设先于客户、先于市场、先于竞争对手。由市场部门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及时安排和调整促销手段,在工程节点开通后随即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进一部完善通信网络,提供给民众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积极推动工程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整合,市场工程联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工程建设要与市场营销策略紧密结合,前向融合。
开展市场、工程联动项目。将工程进度与营销策略紧密结合,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的重要紧急程度,统一调配资源,安排优先实施顺序,并及时反馈进度,配合市场部门开展用户争夺战(尤其是在农村和城中村地区)。
结合市场、工程的力量共同推进信息化和工程建设如视频监控、中小企业信息化等项目。将传统覆盖业务与新业务捆绑销售,拓展增值业务渠道。营销成本、建设成本互利互补。
工程、市场角色互动互补。工程部门要兼任市场产品推销员,市场部门要兼任工程建设协调员,资源共用,角色互补。
工程建设要与客户服务紧密结合,后向融合。
市场部门把基站附近客户投诉作为重点工程,集中市场资源、专门跟进,全力解决,有效配合工程管理中心进行前期业主协调。建设后期进行业主关系维系,同时进行相关市场活动。
工作中要采取换位思维,工程部门同时肩负客户的安抚、基站业主问题解释工作,与投诉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客户感知,切身体会客户感受。在项目完成后主动了解客户反馈信息,了解建设完成对客户感知的改善。这样能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好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开展。
由市场推动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支撑市场的拓展,形成良好的互动,达到高效资源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经济新常态的现状
从经济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速的变化,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目前的中高速增长。过去几年时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在7.2%,这个增长率在世界经济体当中是属比较高的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目前,社会投资和消费比例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支柱由消费支撑的比例逐渐增大,已经占到经济增长的50%以上。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增长点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在农业基础上加大,也在工业和服务业显著增长,尤其是服务业的增长尤为显著。因此,结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三是动能转化。近年来,新动能加快成长,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新产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下,不断涌现出新产品和新服务,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保持着快速增长。新业态,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壮大成长,也都已经深入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以及新商业模式,发展与私营企业、个体商户和大中型企业采用的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发展的速度很快。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理念
我们所论述的工商企业管理是在不同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系统的运用相关知识体系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概括性理论,运用一些具体的工作手段来落实企业管理的任务,并且负责实施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也在飞速发展,使得各行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变化,带来了许多经济环境的内在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将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管理理念纳入企业内部管理,没有懂得这些知识的各类人才是完全不行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也是无法建立的。因此,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运用是尤其重要和必要的。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是创新,它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快速发展,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生命力。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变化因素,怎样在管理创新中寻求管理理念、思路、方法的创新,怎样适应市场经济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的要求,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各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在理念、组织建设、技术革新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加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用全新的思维方式使企业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意义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往往都会因为各自发展模式已经形成,对经济市场发展预见性不够、对应市场掌控力不足等原因发生竞争力下降、企业发展受挫。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增速的逐步放缓和经济实际体量的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多元化带来的投资多元化以及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市场经济环境越发成熟等情况的出现,必然要求企业积极做出战略调整和改变,这就需要企业,提高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水平,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求迅速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围绕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质量监管等过程管理,必须在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增强企业内部竞争力和重塑自身优势,使企业在发展中能更好地预见风险、防范危机和挑战面临机遇,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顺应社会进度潮流,不断提升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预期目标。
(二)经济新常态下树立企业工商管理的意识培养面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在管理上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和意识,通过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和培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认识到只有树立起对企业管理的正确认识,了解它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积极、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和实践,而不是依靠经验去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要加大培养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在企业中形成自有的文化氛围,建立企业内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全员的凝聚力的学习能力,使各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了解新时展经济发展大趋势,了解企业的发展定位,把企业发展的命脉与员工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增加员工的责任使命和成就感,营造个人与企业、团队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第三是要遵循企业管理规律,要科学的对待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不是一味的最求经济效率,不计后果的迎合市场需求,要把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国计民生等重大趋势紧密结合起来,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是否与社会发展一致,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等待。
(三)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体系创新要保持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稳步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管理体系上有所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因此,企业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势在必行。首先是思想创新,所有的管理干部要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意识,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改变思维模式,要跳出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习惯,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在企业的管理中融入新思维、新思想、新观念,对于企业形象、品牌、文化等采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在思想领域开拓创新,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第二是管理制度创新,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在内部的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有了健全的制度,既能规范工作中涉及的流程、步骤、方法和行为,也能使企业在发展中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有成果,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是组织体系创新,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通过调整优化人员配置、资财分配,以及职责确立等,对企业内部在管理者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和职能,使内部管理高效、务实,营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第四是技术创新,企业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上必须要有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高级人才,要掌握自有的核心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既要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又要能让产品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要有不断创新的产品赢得市场的占有率。
篇7
【关键词】企业供电;产品产量;创新科技技术;分析
1、创新技术下的软件设备
1.1微型计算机的运用。针对增加电能质量而言,可通过创新技术来管理工厂供电系统。由于工厂生产过程中具有值班中断,或者无人值班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自动保护来有效地辅助完成生产。运用微型计算机能实施自动化管理,微型计算机的保护功能给许多工厂带来了便捷,创新技术下的各种先进软件,能促进工厂的进一步发展。
1.2企业内部互联网。企业内部互联网属于创新技术下又一软件管理模式,因工厂的供电系统较为繁多而复杂,同时工作内容也较为琐屑,而为了提升工厂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内部互联网能推动办公系统自动化,减少员工的工作难度,还能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为工厂营造一种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工厂供电管理中,企业内部互联网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软件。
2、工厂供电的系统装置
2.1仪表装置。创新技术下,供电工厂均采取智能化的仪表管理数据,针对数据的显示、数据存贮,以及报警作用和分析功能,仪表设备都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仪器的工作安全性较好,促使其能够在用电装置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被普遍地运用在企业供电当中。
2.2巡回检测装置。许多工厂的操作流程较为繁复,造成了工厂供电设备也较为复杂,许多资料数据需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记录,因此,在工厂供电中巡回检测装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巡回检测设备的工作性能较安全和可靠,不但能把所检测的资料数据进行打印,而且具备有效的报警作用,于新时期下被广泛地运用到工厂供电设备当中[1]。
2.3可编程控制设备。可编程控制器在市场上的售价相较低廉,同时其工作性能较为灵活,操作安全、简单,受到许多工厂的欢迎。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为,在装置中设计一个有效的程度,其能自动解决时序以及回路的问题,并将该些数据有效地管理。可编程控制设备相对于工厂供电中极为实用,在石油产业、钢铁产业、服务业等工厂中,被使用的频率较高,我国许多深圳工厂均采取该种可编程控制设备。可编程控制设备的主要三个方面的内容:(1)可编程控制设备针对条件的需求并不高,于恶劣的条件下照样能顺利操作。(2)可编程控制设备具有液晶显示编程器与主机两大部分,而液晶显示编程器涵盖三种操作方法与十二种类型。(3)可编程控制设备并不需要其他设备的辅助,例如:空调。据调查发现,可编程控制器出现的突发故障较少,具备较好的运行能力。由于部分工厂的日常操作属于环环相扣、规范顺序实施,因此,利用可编程控制设备能够根据工厂生产产品进行设定,发挥其本质作用。例如:针对开关量的合理调制,频率量、模拟量的控制,可编程控制发出具体的指令后,均能有效地控制和完成。此外,于工厂生产管理过程中,由于许多机器设备均为自动化控制系统,该需要可编程控制设备进行协管应用,才能完善工厂供电[2]。
3、工厂在创新技术下的节能方法
我国的用电量主要为工厂的用电量,其占据全国用电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西部地区均需要发送不计其数的电量到沿海发达城市,所以,节约电量能源对工厂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降低电量成本,降低工厂电能的损耗的主要方法。提升工厂电能的利用率对一个国家工业而言,极为重要并且势在必行。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节能意识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因此,现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阐述创新技术下工厂用电的节能方法。
3.1固定补偿需注意无功过补偿。固定补偿能降低电能损失,以及提升电能利用率,但采用固定补偿时,尤为注意需离开无功过补偿。而无功过补偿为空载操作而诱发,因此,于空载操作过程中需清除补偿设备,最终才能完成节能目标。同时,固定补偿能防止电网高压所造成的电气装置受损等难题。
3.2利用革新自动化补偿方式。按照统计计算的资料数据表示,采取自动化补偿的节能措施,与往年未实施补偿相较,自动化补偿能够减少百分之四十的电能损失,此外,还能提升工厂电能的利用效率。
3.3使用三遥控制。创新技术下的“三遥”控制主要涵盖遥控、遥测与遥信。“三遥”控制能推动节能设备处于最佳态势,同时可降低工厂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微型计算机的投入使用,“三遥”设备的工作性能能够增加安全度和可靠度。实施装“三遥”检查过程中,能对数据资料实施定期定时的打印,并且针对突发性故障能够提前地做出预警提升,避免危险故障的进一步蔓延。
3.4运用以太网供电技术。运用以太网供电创新的技术,经过CAT 5/5e/6类非屏蔽双绞线,针对网络终端装置不但需要运输数据又供给直流供电,能降低部署终端装置的管理成本与电源。以太网供电技术不但能对需要用电,但电源并不便利取得的设备尤其有效,且普通的终端装置也可从该项技术中获取收益。
4、加强工厂的供电管理
4.1创建完善的供电管理机制。每一个工厂均需创建一套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促使日常的生产活动更加有序地进行,而工厂的供电管理系统同样也需要建设一系列健全的管理机制。不同的工厂针对用量的定额不同,管理机制需结合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际的定额用量,在创新技术的条件下,完善各项节能设备和软件,以及管理机制。将工厂的人力资源有效地综合起来,规范人员的职责、态度,最后设计公平的奖罚机制,不断提升员工的主动性。
4.2革新配电系统。革新配电系统主要为减少电力线路运输过程中的能量耗损,将系统中部分不规范的装着设备实施技术改革,该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电效率与用电质量。比如:把截面较小的导线革新为截面较大的导线,把迂回的配电线路革新为直配线路,把漏电较大、绝缘破裂的导线进行改善,把配电网络实施升压操作,合理地分布装置变压器,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配电所地址,促使变压器更接近负荷中心。该些方面的内容均可从最基本上减少用电量的线路损耗,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4.3提高供电装置的养护。工厂属于长期操作的区域,而供电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均会产生耗损和故障,因此,管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工厂的供电装置和设备,完善各种供电操作。例如:仔细地检测电动机的运行状况,促使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隙降低或者平衡,以及降低转子的摩擦力度。所以,维护供电设备,实现节能运行需进行技术的革新,同时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研究,完善各种供电设备。
4.4加强能源管理系统的管理。能源管理系统具有能源集中管理、分散数据采集、控制和调度等多方面的功能优势,经过能源管理系统显示的多种分析结果与统计方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能够达到节能降耗以及环保目的。针对生产能源数据实施加工、采集、以实现对能源设备、分析处理、能源实绩、能源平衡、能源计划、能源预测等多方面的管理与监控,最后实现工厂节能增效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施工现场;现状;创新
1.概述
施工环节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那么何为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呢?加强施工现场工程管理有哪些作用呢?
1.1施工现场工程管理
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施工现场的人、设备、材料、工艺、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有计划地组织、控制、协调、激励,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达到优质、高效、低耗施工的目的[1]。
1.2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利于保证现场施工班组的协调和进度统一。一个工程的施工现场会设计到不同的施工班组,不能班组间存在施工进度的差异,以及施工任务的交叉。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的协调管理,才能保证不同班组间施工进度的统一和矛盾的化解。
其次,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利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品质。在现实工地施工中,一个工程项目的建成会设计到很多具体施工环节,不同的施工环节通常有不同的班组来承担。
最后,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利于降低工地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相对于其它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常要让工人在高处和露天进行作业,雇佣的工人多数是临时工,以及从事工作多是高负荷的体力劳动,这些特殊致使增加了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现状
2.1施工现场管理过度重视工程进度,忽视工程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则需要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回笼资金,进行下一个环节生产。在这种竞争现状下,很多企业就不断的缩短工程时间,提高工程进度,一味的追求工程进度,使得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建筑质量不达标,进而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口碑。
2.2 施工管理队伍总体素质较低,管理难度大
目前,我国多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主要由农民工组成,由于缺少专业的培训与系统的学习,在实际的生产作业中难免会出现违规、违章的操作与行为,不仅难以保证项目质量安全与施工安全,也给现场施工造成困难。
2.3施工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般来说,工程建设中,工程施工方、工程管理方、工程验收方应该是分开的,相对独立的,这样利于相互监督,提高建筑质量。然而,实际工程建设中,很多单位为了减低生产成本,常出现一个施工方担任多个工程管理职责,或者一个负责人兼职多个工作,这样的施工管理模式易出现相互包庇、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现场施工管理的效率。
3.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
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繁多,如施工前期的管理,施工资料保管,施工材料管理等,下面就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一、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是一个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施工现场管理的其它环节,影响一个工程的整体进度和产品质量与成本。二、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工程质量监管和质量检验。一般情况下,现场施工质量监管可以通过实验控制、支付手段控制等途径来实现。工程质量检测可以通过施工工地工人自检、互检以及派专职检测人员进行抽检的方式实现。三、施工安全管理。加强施工工地的安全管理,可以通过开展从领导到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将责任明确到人,通过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等途径进行,以达到消除安全隐患,减低事故发生频率的目的。
4.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方式
4.1思想观念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是施工现场管理其它创新得以落实的基础。作为施工企业的领导,他们的思想和发展观念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他们所作出的决定和实施的发展策略影响着企业的走向和企业产品的质量[2]。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在竞争中只求工程进度,则很容易忽视建筑的质量和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作为施工单位的领导层应重视自我观念创新,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4.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施工现场管理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指通过施工企业不断的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利于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推行,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4.3制度体系创新
在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体制中,施工项目部是建筑企业总部的一个派遣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的施工,项目的盈亏状况由企业总部承担,这种制度体系,不利于调动施工项目部的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总部的负担。对此,我们可以把施工项目部作为企业总部的一个分公司,建立其现代企业制度,项目部的经理就是分公司的企业法人,负责企业的运营和人员调配,分公司实习自负盈亏的制度,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部具有风险意识,使企业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
5落实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途径
5.1 重视安全生产,提高工程质量
安全生产是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其它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落实的保证。因此,施工企业要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各级施工管理负责人要对工人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安全责任制,杜绝违规指挥和违章作业。同时,要建立质量负责制,加强工程质量监管。
5.2 注重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现场施工工作管理人员的素养影响着现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建筑企业负责人应注重自我观念创新,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执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这种方式保证负责工程施工管理的人员能够满足项目施工的工程管理、安全监管、质量监督等工作需求。同时,建筑企业还应重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立培训部门,每年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从电,以保证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3实行施工现场工程管理责任制
针对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不科学性,施工企业应积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减少管理层次[3]。同时,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管理职责制和绩效考核制,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实现责任到人,明确不同环节和工序的目标,通过不定期的质量抽查和定期的绩效考评、考核,以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进而提高现场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小结:
施工企业现场施工工程管理执行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其它工作环节的顺利开展,影响着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现场施工工程管理,消除施工安全隐患,提高工程质量,努力做到做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嘉铭.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探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4)
篇9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创新议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生产发展,同时更应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也事关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科技知识、文化信息。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提高,及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经济后文化,造成当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边缘化
目前,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标,认为在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理应优先发展经济。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也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重视GDP的增长,轻视文化成果建设的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对思想文化发展缺少引导,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重“送文化”轻“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非所需
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等活动,建立了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电影放映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农村文化服务及产品不足的矛盾,但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灌输性的文化供给方式,缺少农民的参与,忽视农民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远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风民俗,没有了纯朴的农村气息,导致适合农民欣赏风格和消费水平的文化服务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了,私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的主要活动还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打麻将、聊天,活动内容少,形式单调,一些偏远山区农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由于对农村文化缺乏积极引导和管理,一些腐朽没落文化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农民热衷于兴建庙宇,烧香拜佛,修建祖谱等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观缺位,造成赌博成风、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加,直接影响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差,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虽然建立了文化服务站,但有的连基本活动场所都没有,有的房屋破旧急需修建,且活动设施陈旧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图书室,但提供的书籍少,且农民看得懂用得着对农民致富有所帮助的科技类图书少之又少。图书室开放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开放,图书室成了摆设。同时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也面临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资少待遇差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来,然而一些有专业水平、懂管理的乡镇骨干人才却纷纷跳槽,留下的专兼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低,这些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民间文化艺人是活跃于农村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扎根农村,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为农民所熟悉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专业艺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活动随意性大,缺乏文化艺术创新,没有充发挥地方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改变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现状,必须首先树立与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观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实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切实保证让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文化宣传摆脱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束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农田科技水平,增强发家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双重目标,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尊重农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应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文化进步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事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现如今文化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而,政府应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互动融合,把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长抓不懈,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应把经济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且坚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权利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选择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四个方面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权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强调公民文化权利时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的是“底线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应当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定位在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时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城乡差异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工作中应重点突出农村,国家政策资金应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比如通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小分队、流动放映队等形式,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流走于城乡之间的广大农民工的文化权利,由于他们长期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流走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即不能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农民工长期以来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虚,呈现“文化孤岛”现象。因此政府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围,通过社区、工会等组织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求政府要创新服务理念,还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规划,系统管理,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乡财县管的分权财政体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一大进步,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造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文化建设资金,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乡镇也应不断开拓地方特色文化项目,从而更多地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因此,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力量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此应消除非政府组织投入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投入的准入条件,完善文化市场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投资、集资、捐资、赞助等形式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此外乡镇也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通过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项目增加财政收入,自行解决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缓解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给新模式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企业和民间力量较少参与,因此必须突破这种政府包办文化的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互动机制,进行优势互补。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要求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地位,在资金投入,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确立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制定文化服务法律政策、确保农村文化服务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办文化。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参与主体,企业除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承担经济责任外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捐资、捐助、扶持等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对由于政府文化服务缺位,市场调控失灵,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场不愿干的文化服务,可引入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它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这些社团、基金组织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对于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如在教育科技、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方面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农村社区内生性供给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农民创建各种文化组织,比如“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大院”、“业余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支持农民自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己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能贴近农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获得农民欢迎,同时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还能挖掘优秀地方文化,形成当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重视培育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部门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紧缺,且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基层文化服务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资历限制,激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给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模式,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专兼职工作,发挥农村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到艺术院校、文化团体系统学习,或邀请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举办短期培训或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基础文化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再次,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农村民间艺人扎根农村,能农能艺,他们的演出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农村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社会新风尚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为边缘文化群体,因此政府应对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创作上,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演出机会,鼓励、帮助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促进乡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机会,为民间艺人搭建发展平台。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篇10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英国的音乐产业,占全球音乐产业的15%,音乐销售市场位列世界第三,出口的净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还要高;英国音乐人组成的工会,规模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还要大;来自英国的优质设计,随处可见。目前全球生产几乎每一辆车的原型中,都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生或毕业生的创意;香港国际机场、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德国国会大厦,都出自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手笔;伦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电影摄制中心,在过去的几年里,英国电影已经多次获得奥斯卡奖,如《角斗士》《艾里斯》《高斯福大宅谋杀案》和《指环王》;英国视频游戏的销售额占全球的16%,占据了英国和欧盟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和美国10%的市场份额;英国的动画片在托尼奖中占有一席之地,歌剧也在百老汇上演,而且是美国音乐剧目的第二大来源国。
虽然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却走在世界前列。这与政府的重视以及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有关。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英国转型
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未能刺激经济发展,某些产业的发展濒临危机。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了国内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英国政府派团赴澳大利亚考查,回国后马上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指导小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并亲自任主席,他提出要“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
英国政府一方面加强民众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使创意产业的规模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化活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与大多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不同,布莱尔政府1997年提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仅从概念上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区别,同时试图从国家政策的制定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英国工党政府发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多方面好处,不但提升了民众福利的施政纲领,同时有利于工党作为一个创新型政党的形象被重新树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积累财富和扩大就业,此外,对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具有典型特征的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1998年CITF1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活动。”其创意产业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特征。
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就业问题,首相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特别工作组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
1998年英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系统性扶持;逐步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财务支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作为对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
至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据英国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nter-Departmental Business Register,IDBR)统计显示,英国创意产业企业已达122,00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6%,其中四分之三集中于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音乐、视觉和表演艺术方面。
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2001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发表《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该报告显示,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约为1125亿英镑,占英国当年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
2002年,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注册企业数约有12.2万家,雇佣总人数达190万,成为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此外,英国创意产业实现出口115亿英磅,约占英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
2003年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创意产业进一步成功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
经过几年的发展,从1997年至2005年间,英国已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推动经济增长与降低失业率的有效策略。
英国财政部2006年财政报告指出,当时英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所有产业总产值的73%,解决了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80%,而20年前的比例分别仅为55%和68%。
此外,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命名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政府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在范围的界定上,英国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标准,把13个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数字化推动、企业财政扶持等方面。
志在成为全球“创意文化中心”
2005年6月16日,英国政府提出要把英国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为此,英国政府有步骤地推进整个计划。2005年11月4日,文化传媒体育部(DCMS)了创意经济计划(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意在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发展及提高生产力方面建立一个更好的框架。该计划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七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将有一名专家领衔,这是英国完成“全球创意中心”要走的第一步; 2006年2月7日,英国DCMS成立专家组,让七名专家负责创意产业的七个发展方向。并主要从四方面的工作入手。
进行大量基础科研工作
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份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还分别于1998年出版了《Exports: Our Hidden Potential》,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了《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问题;2000年出版了《The Next 10 Years》,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等三方面研究如何培养公民创意生活意识及享受创意生活;2004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公布了文化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数据资料,保证了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科学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注重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1998年对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所提出的“多媒体革命”做出响应,开始积极计划应对数字化潮流;2000年,研究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及知识产权保障的重要性;2002年,研究了数字科技对电影生产及销售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电影产业政策。数字化技术不但大大缩短了创意产业的创作过程,降低了创作成本,提高了创意产品的创作质量,而且也促成了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此外,政府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众生活,开发多家博物馆并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提供公民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
提供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英国政府的创意工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非常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Mapping Document),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建议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