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9: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主创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自主创新;产业政策;税收制度;公共产品
1政府政策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政策激励保险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和规模报酬效应,会伤害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的投入不应该完全由企业承担,需要社会和政府分担创新的某些环节。这两个问题都无法依靠市场自身来解决。
由于市场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局限性,因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市场对创新的激励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风险问题。保险创新本身存在高成本、高风险,如保险产品定价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将会造成保险企业在具体项目上怕担风险,从而缺少创新的主动性。第二,由于保险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全,将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诱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不能完全保证保险企业创新成果的供求一致,从而有可能导致创新的市场需求-价格激励机制难以实现。第三,市场的外部性,不能为保险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如一些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并不是市场本身能解决的。第四,市场激励机制将会使保险企业更多地顾虑自身利益,而很少考虑社会利益,从而容易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政府政策激励的作用
政府对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前序创新者和后序创新者之间,在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对前序创新者的原创创新当然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对后序创新者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扩散予以激励。
(2)超越单个企业的局部利益,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降低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壁垒。
(3)对一些关键产业的保险产品开发的投资,由于风险大,往往是保险企业回避的,且是单个保险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而政府可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农业保险产品、地震保险、洪水保险等等。
3政府政策激励的方式
3.1产业政策
(1)稳步推进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化,消除保险创新的制度障碍。保险产品与银行、证券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品竞争的问题。然而,为了维护金融安全,我国采取保险、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进行严格限制。这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具有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同时也缓解了保险业所面临的替代品竞争压力,不利于保险业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创新。相关市场中替代品的竞争面临制度障碍,压抑了金融创新动机。
(2)创新金融立法,支持发展保险企业集团,增加保险企业创新实力。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来看,金融混业、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保险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已经进入中国和准备进入中国的各国主要保险产品提供商大多是大型金融控股和保险集团,保险企业在自身经营的体制下,必须面对国际综合性跨国金融服务集团全方位的冲击,这将使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中国保险企业必须走集团化综合经营之路。
(3)适度放松监管,为保险创新提供宽松环境。在监管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中,如果监管机关只是被动地对创新进行反应的话,监管可能会成为创新的障碍。长久以来,我国对保险业在产品费率、条款、机构、人员、资金运用等方面实行较严格管制,使得保险创新的空间相对狭小。为促进创新,监管机关应加大监管创新的步伐,按照促进竞争、创造需求、培育人力资本、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原则,引导保险机构向产品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市场结构创新等方向发展。
(4)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增大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空间。目前,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进入一些领域的框架性原则,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使保险资金能尽快进入按揭贷款、发行长期债券等更为广阔领域。
(5)建立客观、有效的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加强保险企业创新的正面引导。在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下,衡量一个保险企业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保险费收入。在以保费论英雄的指导思想下,成本高、风险大的创新活动自然得不到保险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因此,建立一个客观、有效的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保险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则能对保险自主创新活动起到良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2财政政策
(1)完善保险税收制度。推动保险企业自主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激励机制,既要解决动力不强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税收对保险企业收益的影响看,税收政策是政府推动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税收政策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公平税负,增强内资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相对于外资保险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而言,内资保险公司本来就处于竞争的劣势,幼稚的民族保险业本来更需要国家的税收保护。但事实正好相反,反而是外资保险公司享有各种税收优惠。公平税负,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超国民待遇”,让内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增强内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能力。
其二,实行适度税收优惠,增强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若干意见》中提出:“根据不同险种的性质,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探索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业积极参加保险。”对创新型保险产品,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实行适度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新型寿险产品投资收益的营业税、部分减免政策性保险公司的所得税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创新型保险产品的市场吸引为,另一方面,也使得保险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能够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得到补贴。
其三,细化课税环节和方法,为创新型保险产品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细化课税环节和方法,对保险企业自主创新也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如改革目前对养老金产品保费税后列支的做法,实行国际上通用的税前列支政策,可以极大的增强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补充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从而拉动保险企业开展这些领域的创新。再如,改变目前分红型保险的红利来自于保险公司的税后利润,而投资者所获红利还需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双重课税的作法,也可以为分红型产品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提供“公共产品”。通过为保险企业创新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激励创新,既能有力推动保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又有利于保险新产品、新技术在行业内推广。我国保险业要加快创新步伐,政府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广泛利用行业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为保险市场主体提供从事创新活动相关的“公共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整合全行业力量,为保险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从保险经营的技术角度看,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组织。保险经营的科学基础是大数法则,只有积累大量的经验数据和风险信息,集合大量的同质风险标的,才能降低承保风险的不确定性,稳定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而单个保险机构受业务范围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对新的风险领域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各级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学会,应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合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大力开展保险应用型研究,为保险经营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为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性“公共产品”服务,如寿险行业经验生命表的编制、重要险种保险标的风险因素信息库建设、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等等。其二,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创新型人才的供给。保险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单个保险企业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供给成为了当务之急。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供参考思路有两条:一是,由中国保监会或保险学会出面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内高校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若干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增加专门人才的供给;二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国际间的人才交流,进一步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其三,建立创新风险的补偿和转嫁机制。创新本身蕴涵着风险,特别是的创新的失败将给创新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创新者宁愿放弃创新,以规避创新可能失败的潜在风险。所以,创新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作为保证,以使创新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对称。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的设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前文所提到的税收优惠,使保险企业创新的成本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得到补贴;二是由各保险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因创新失败导致亏损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三是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鼓励再保险公司开发各类承担财务风险的再保险产品,从而为保险公司创新风险建立转嫁机制。
(3)其他政策手段。除以上所说的税收政策与提供公共产品之外,政策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政策手段来激励保险业自主创新。这些措施包括:①对政策性保险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为鼓励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这些险种的财政支持力度,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②推广法定责任保险。政府以立法强制的方式推广责任保险,如公共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也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激发保险企业创新的热情。③政府采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本身对保险也存在较大的保险需求,通过保险的政府采购行业,尤其是对一些新型的保险产品(如新型公众责任保险产品)的采购,既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也能对公众的保险消费取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转变教育思想,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主体教育论出发,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主人,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要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真正成为教育主体。
在实践中,笔者通过组织一系列“小主人”活动,如“我是班级小主人”、“我爱我班”、“我为班级添光彩”等班队活动,告诉学生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班级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改革班级管理模式,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模式。
现在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大多事无巨细,一统到底,形成了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即使班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师的助手,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必须改革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对此,笔者作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改革班干部选举办法。以前,班干部通常由老师指定,或老师提名学生选,或者直接由学生无记名投票产生,虽然后现两者也属民主选举,但学生头脑中有一种定势,即老师经常表扬的一定是好学生,是班干部,形成了每年选出的班干部总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好学生。在实践中,笔者采取了学生竞选的形式,只要自认为哪个职位适合你即可参加竞选,每个候选人进行一周左右的实际工作,展示自己才华,然后由学生投票决定正式人选。通过参与竞选,使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有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一些成绩不太优秀但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更使成绩优秀的孩子也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其次,改革了班级干部设置体制。笔者在实践中,把原来的几名班委扩充厉班级委员会,设正、副班长负责,在班级委员会下设学习部、体育部、劳动部、宣传部等,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除设部长外(部长由选举产生),部长还可以按需招聘助理、干事等,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精神,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再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笔者通过在班级委员会外,另设一个独立的纪检部,其组成人员由学生轮流担任,以监督、检查班级委员会的工作,如果学生对班级委员会、各部工作有意见,可以向纪检部进行投诉,由纪检部进行调查处理,并作出汇报。这样,使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力的同时,更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一种监督,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最后,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危机意识与合作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参与竞争,可以使学生在竞争中既培养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竞争能力,同时养成了学生自强自立,自信向上,坚韧顽强的品格。通过期末述职考评、末席淘汰等方法,使每个参与管理的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使他们知难而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在竞争中,更强调一种合作意识,使他们看到只有合作起来,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使学生能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合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管理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开支脑筋,想办法,根据班级特点,能动地、自主地进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如果教师要么包办代替,要么放任自流,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不利于建设一个自主管理型班级。
篇3
要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养成平时行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班主任的任务在于思想上引导,而不是事必躬亲的“管理”。班级应建立起在班主任组织领导下的“网络化”的管理制度。而决非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直线管理模式。只有坚持学生自主管理,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才能真正使班级成为学生的自治组织,才能使他们对班级有真正的归宿感和荣誉感,才能使班级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
二、要善于协调沟通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领导的艺术就在于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导师,既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又不可因此失去威信,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所以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沟通中既要尊重学生,又切不可没有原则地放任学生,放纵学生。要做到亲密但不无间。沟通是从心灵开始的。班主任要把“导”与“管”的关系处理好。有时用“导”使其心服口服,有时用“管”使其能及时改正缺点错误,有时“管”中带“导”,批评后做做思想教育,有时先“导”后“管”,先做思想工作使其自我认识错误,然后帮助他制订改正错误的计划与步骤,并监督他改正。心灵的工作要从心灵的对话开始。班主任可以开通多种沟通渠道,如(1)面对面的谈话式沟通;(2)书信交流沟通;(3)周记与作业沟通;(4)电话沟通;(5)网上沟通等等。(3)班主任也可以有意识地开展班级活动。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和生生沟通的好办法。
三、要善于创造激励的氛围
班级管理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用于学习的管理。可以说,学习成绩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评价角度。它主导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高度与层次。学习不仅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更与勤奋、顽强、坚持等非智力因素有关。为此,班主任要通过思想教育、班级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创建一个激励的环境。比如利用教室的墙壁就可以传递许多激励信息。教室前方可以有班级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口号:“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忘我拼搏,奇迹出现!”教室的右方可以有每个人签名的旗帜———“我要成功!我能成功!我定成功!”激励学生充满自信;右墙上可以有两个字“静”和“竞”,提醒学生平静心态,努力学习。(4)这些文字虽然是静态的,但耳濡目染,就会成为学生的价值观,并为其学习提供动力支持。当一个人能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又被激励的环境一强化,就会激发出自己无穷的力量。从而赢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另外,平时教育中,班主任要以自己积极的心态去激励引发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多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肯定。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相互激励和善于自我激励。做一个永远给别人也给自己力量和希望的人!做一个传播信心与激情的人!做一个热情奔放、青春洋溢的人!
四、要形成班级的每日常规
篇4
1.引言
2007年,浙江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的关键时期。相关调查表明,浙江省全省200多万家民企处境微妙,大量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许多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仅靠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难以解决。现在小企业的处境相当艰难,以往依附大企业结成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由于受盈利空间的挤压,大量小企业的生存余地愈加狭小。浙江是中小企业聚集密集地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对一些企业的发展造成冲击。如何从经济困境中突围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急迫课题。
自主创新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浙江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聚集的大省,其发展必然要依靠整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单个小企业没有能力或者不能独立完整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面向市场要求进行研究开发或引进外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在经济上获得较大增长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自2006年初中央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政方略以后,浙江省随即也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主攻方向。
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任务,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区域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鉴于此,对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自主创新内涵
2.1自主创新内涵
国外研究创新的文献相当丰富,但是很少提到自主创新,原因在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是国际上众多开创性创新的发源地,其产业的发展走在技术突破的前沿,故而西方学者所称的创新基本上就是指自主创新。
目前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创新的独立性,代表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金吾伦(2001)则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进行管理。他们强调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创新。另一类则强调创新的自主性,这是我国近期学界和政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如杨起全(2006)认为,简单地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主导的创新,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增强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我国科技主管部门也持相似观点,青和平(2006)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充分体现自主的发展战略意图。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满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需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2.2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含义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决不是一个单个因素决定的偶然的过程,而是涉及由科学技术、经济、法律、政策以及人作为创新主体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学过程。
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是指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集合。它回答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是指创新动力的产生及其作用于创新主体产生创新行为的机理,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有:(1)能动性,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持久的创新要求和创新冲动,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才能能动地不断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整体性,自主创新各动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动力机制的形成和运行以各动力要素的动能为基础,各动力要素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3)相关性,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了一种功能放大现象,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会使动力要素间产生反馈效应,从而推动创新的持续进行。
3.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企业发展过程自身原因
(1)区域创新系统内低价竞争的惰性与低技术生存方式,影响了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价格优势仍然是浙江民企最主要的优势,据浙江省社科院和浙江省私(民)营企业协会所属的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对3000家民营企业的调查i[1]显示,约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但也促成了其低价竞争的“惰性”——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少对消化和吸收的足够重视,陷入引进——不消化——再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
(2)企业R&D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而浙江的比重总体偏低,2006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4%,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相比差距很大,国际专利水平较低,2005年我省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美国发明专利只有0.53件,而国际上24个创新型经济体每百万人口拥有美国发明专利的中位值已达77.45件,差距非常大。
(3)企业创新资源缺乏,整体上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38.9%反映资金缺乏是企业目前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二是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我省除了风险投资之外的其它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
人才是企业创新所需的又一重要资源。据科技部科技人力资源指数评价指标,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仅为51.27%,在全国列第15位。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调查显示,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只有15.8%的企业是科研人员下海创办的,有56.5%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家精神和人才(见表1)。创新资源的缺乏和较为有限的投入,导致了浙江企业创新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的成果少,一大批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和支持长期发展的自有核心技术储备。
(4)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对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管理
首先,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新产品开发、技术储备、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和长中短相结合、多层次相互衔接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最有效的途径。而浙江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较少设置专职研发部门或技术中心。
其次,我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也存在着不足。调查发现,我省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企业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单一化;激励呈现短期化,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锤子买卖”;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不科学等等。
3.2民营企业创新外部协作网络的不够健全,加大了自主创新成本
(1)产学研合作进展缓慢,企业并没有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调查显示,29.5%的企业与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33.2%的企业与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上,只有不到5%是委托开发,其余均为合作开发、疑难咨询、购买现成技术等。说明“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和加强。
(2)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的中介机构并没有随着创新企业群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如据科技部的统计,2003年浙江省的科技咨询业咨询营业额仅列全国第7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的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大多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技术交易方面,在资金、人才与技能、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较为薄弱。
(3)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两种现象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如目前普遍存在企业间的人才恶性竞争、企业间产品的仿制生产等,常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据2003年对全省50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约有95%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许多企业本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不少企业不善于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4.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
4.1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机制
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要素中,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着企业自主创新的启动和持续进行。企业家创新精神中.除了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碡-,即(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事业心之外,还应包括一种为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目标而锲而不舍地寻求和捕捉机遇的执着精神。企业家创新意识则是包括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种企业”要么自主创新,要么灭亡”的明确意识。
4.2加强政府激励机制供给,消减‘市场失灵”
政府的激励机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创新企业主体,重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能有效削减‘市场失灵”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与成本,影响创新企业的预期及其实际利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①减少创新活动的外部性。通过政府运用专利制度、奖励制度、财政资助等制度激励手段,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以增加创新者的创新利润,使自主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②降低自主创新成本费用。通过建立、完善各种中介组织、技术市场和科技园区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能够较好起到节约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③通过减弱创新不确定性。政府运用采购和风险投资制度等制度手段,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成功创新的预期,激励企业创新活动。
二是加强相关要素培育,诱导外部动力面向创新企业相关要素(主体),重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外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科技研究等创新外部相关要素,诱导企业自主创新。①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持市场竞争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②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加大需求引力。通过制定合理的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来自市场需求的风险,也能有力刺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三是加强科技研究,提供创新源泉。一般来说,由于基础理论研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任务职责,从事、支持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同时,做好对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的服务工作,为科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架起桥梁。
4.3市场激励机制
市场激励机制,是自主创新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自主创新利己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自主创新市场激励分析,市场形成了对自主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对自主创新有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通过市场对自主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的。市场把创新成功与否的裁决权交与消费者,这既达到使创新服务于消费者的目的,又达到引导创新的目的。如果自主创新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则自主创新主体就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相应的丰厚回报;反之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同时,市场竞争给自主创额主体一定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当然,市场激励机制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5.总结
我们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概括为: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支持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成为作用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对利益驱动力具有感应与启动作用,它能够直接驱动企业主体从事创新,并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个人主体从事自主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则最终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市场、技术、政府、环境,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鞠杭.中小企业的困难与出路[D].北京:对外经贸易大学,2005.
[2]王雅辉.探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3]陈光,杨红燕.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3).
篇5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自主创新的:
1.1提升自主创新理念
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外部市场环境的,因此,其自主创新必须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企业应该从根本上提升自主创新理念,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制度、管理以及经营上的先进改革。21世纪是注重创新的世纪,科技作为社会经济的第一生产力,需要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先进技术的发明,更是观念上的重大革命。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营理念进行更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自主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
1.2形成核心技术轨道
中小企业应该创造出自己的技术研发的轨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选择某一个方向,进行技术的研发。企业的稳定发展是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持的。中小企业应该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针对核心技术作相应的技术产品研发,这样才会避免科技创新的盲目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轨道,才能够运用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增强该轨道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而核心技术又能够对新产品创造递增收益,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财政政策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在财政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可操作性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2.1加大自主创新成本投入
财政政策有效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对企业在技术上的投资加大力度。自主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能够运用较小的成本,来研发出新产品,进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财政政策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使新产品的利润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本上的投入,能够加快其自主创新的进度,从而取得“低成本、高效益”的良好经济目标。今后世界的竞争将会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提倡者与实施者,因此,中小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增加其创新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创造良好的企业效益。
2.2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熏陶。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核心价值力的体现。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塑造,才能为其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力。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而当企业创造出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够为企业的根本发展创造条件。在这个企业文化中,必须要加强对自主创新精神的引导,让员工的精神层面得到普遍提高。
2.3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针对财政政策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经过分析,制定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制度。在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成本、人才、以及技术等的管理上,应该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的含量。中小企业应该利用优惠性政策,对与企业的有关自主创新的税收制度进行改进,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创新成本核算体系以及预算,对自主创新的成本加以控制,追求创新的最大利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一体化建设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市场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资源的竞争。企业应该建立一体化的服务,利用集群效应,提高与相近企业的联系,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重大的优惠政策,因此,通过企业之间的链接,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增加对创新成果的利用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3结语
篇6
[关键词] 河南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背景
根据竞争力战略大师Michael Porter教授的研究成果[1],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应该大力朝向创新驱动型或财富驱动型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改革转变。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与国家自主创新系统所对应的结构与功能,又具有区域性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特色。作为国家级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核心区域,河南省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对于经济区战略的合理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还远未达到合理完善的水平。基于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2]的指标数据进行综合严谨的横向分析对比,本文作者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行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行为、企业创新行为、产业结构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产业化五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分析。
研究发现,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总量较大,效率低下”。例如,相对于较大的经济总量而言,政府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庞大的一般数量而言,权威性高质量论文非常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高水准的实质性学术成果;相对于较高的企业研究开发资源总量而言,相对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且严重缺乏高科技新产品;相对于较强的工业企业实力而言,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产值严重偏低;相对于较大数量的产学研合作及技术产业化转移,缺乏高端的先进技术转移以及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河南省这种低创新效率可以从与国内标杆省份广东省间的实力与效率对比中很直观地观察出来(图1中雷达图面积越大则表示能力越强)。在创新实力雷达图中,相比广东省,河南省虽然整体都落后,但总体尚能够保持在中游水平;但在创新效率雷达图中,河南省创新效率降低得非常明显,基本上降到了下游的落后地位。
基于河南省区域特点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现状,本文针对以上所识别的问题提出并讨论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较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能够获得区域科技资源和优势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并最终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2 对策讨论
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有的先进实践经验并结合河南省的特定环境,从政府决策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归纳概要见表1)。
由于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在于低创新效率,因此非常有必要的就是要在整个体系所涉及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中建立起“效率至上”的总体方针。即在提高绝对性资源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相对性产出的有效提升;只有在创新效率得到改善的条件下,河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强的区域创新竞争力。在政府行为方面,应按照河南省GDP的发展总量,比照国内标杆省市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比例,大幅增加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制定省厅级及地市级的长期科研投入规划,从而对全省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最基础的财政资源。
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行为方面,要把高质量水平尤其是获得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作为科研发展引导的主体,坚决抛弃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尤其是要杜绝学术造假和成果抄袭。通过增加省内科研人员到国际或国内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高水平团队的交流访问,增加学术实体间自下而上的实质性合作,提高省内科研人员的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最终提高省内科研院所在科研方向与科研内容方面的创新性和引领性。为了增加实质性合作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有目的地制定相应政策,提高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奖励力度,对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给予申请立项、资助力度等方面的倾斜性政策,并严格实施项目监督审查,提高有限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
在企业创新方面,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科技产业的各个企业提高研发经费、追求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实施企业研发项目的科学管理模式,在注重技术研发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能够迅速商业化的产品开发。对那些研发投入较高的科技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并且通过政府信誉保证、政府入股或政府协调的方式,辅助企业加大吸引市场风险基金、第三方投资者等风险偏好型资金源,为具有高科技产品研发实力的重点企业提供一定的扶植性风险分担。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产业化方面,需要配合教育部的“2011计划”[3],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的协同机制。有必要提供全省范围的协同创新沟通平台,使得所有具有准入资格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实体的各级主管、科研人员均能够自由地进行问题需求及技术讨论,使得企业的技术问题或研发需求能够快速地获得关注,并且帮助各研发实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实质合作。更进一步地,可以考虑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有选择性地对若干技术难题在全球范围内(或可利用国际知名第三方平台),更大程度地吸引国内外的高水平智力资源为河南省企业的技术研发难题提供服务。在加大省内企业和国际技术资源沟通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吸引外商投资、实施大规模的国际间技术转移提供有益的帮助。
由于河南省的工业企业整体偏向于资源性产业,产业结构的效率型发展需要从改造现有企业的创新效率与吸引高科技企业的扎根落户入手。重点能耗企业需要强制进行技术改造、科技攻关,从工艺角度提高用能效率,配合中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尽快实施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实施的能源管理系统,做到在保持相同创新产出的基础上减少投入。而对于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需要对照广东省、江苏省等标杆省市的政策及政府实践,从河南省各级政府自身的事务效率着手,改善企业的创业创新环境,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1998.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教技[2012]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作者简介:蔡雁岭(1977-),男,博士,副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产品开发策略、远程医疗管理。
和本论文相关科研项目:
篇7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方案,研究和探索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出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改革,以不断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廊坊市拥有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认为“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可见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要从大学生抓起。
1.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廊坊,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使多媒体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市场前景辉煌。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体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参照《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等相关文件及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多媒体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适用岗位、人才缺口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并附有两个开放题,给答题者反馈问题的空间。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廊坊市开办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高校的授课教师、学生及部分企业。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1%的教师及75.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专业应用教育亦已显得滞后,6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尚有不足,6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学习与岗位衔接亦有一定差距,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35%的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31.2%的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4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投入缺乏。
2.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研究
为加快科技进步和多媒体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高职多媒体专业设置上,应有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实用的专业,以达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基于廊坊市产业特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面广告设计、印前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设计、室内装饰(展示)设计、网页与影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几个方面,故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设置如下专业:(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2)网页与影视设计专业。(3)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业。(4)动画设计专业。(5)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职课程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合格的多媒体人才。
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究
3.1大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3.2组织专业教师撰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及实习实训教材。这样便于将教师平时对课程的积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已经有基础课类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和专业类的《图形处理实训教程》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尚有《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实训教程正在编写中。
3.3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分成笔试和实践能力两种,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并给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考试工作中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应用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机制。建立“课堂作业——章节作业——综合作业”的三段式过程评价体系。
3.4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以学生演讲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构思、技术应用及实现过程,再辅以教师讲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多媒体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难度、不同内容的课程题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4.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基础课当前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均可承担教学,但是近年来许多多媒体专业应用软件的功能不断提高,因此须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法投入。
4.2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多媒体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职学校多媒体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
4.3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帮助企业做到人才本地化,促进毕业生顺利就近就业,专业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所以校企结合是多媒体专业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因此,紧紧围绕促进应用和提高效率两个中心目的,将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拟提出“以应用促教学”对策,这是将高职多媒体专业建设应用于区域经济的一次教育尝试性应用研究,也是全新视角下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范例。
5.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创新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媒体专业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实践性作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告知我们,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创新实践教育遵循教育的实践属性,是培养创新人才中具体实践该属性的一种教育体系结构,是支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创新实践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实践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能力等,因此,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努力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路径,进而实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遵循创新的认知规律,建设创新实践教育感知平台
1.把优化创新实践责任感教育作为必要手段
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创新的原动力调查表明,在他们的创新行为中,既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这些心理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还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层面的科学创新原动力。
创新实践责任感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根本方向,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高校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体现使命感的时代精神以下,途径不可或缺。
(1)通过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编辑出版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招新、学校承办国内外大型学科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创新活动,多形式多途径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浓郁的创新氛围中受到教化、熏陶和启迪,激发、引导学生感悟创新、走进创新。
(2)邀请创新创业教育知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等来校开设课程或做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创业情操。开展“社会与人生”、“科学精神”、“我的创业史”、“大学生成才之路”等创新主题活动,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既注重创新能力,更注重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成为“责任公民”。
(3)组织学生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开展以创新需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要,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大学生们努力使创造发明走出校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愿望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最具创造热情和活力的大学时代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积极开展创造发明,产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
(4)系统规划,贯穿始终实施体现责任感教育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现实性与深刻性、层次性与针对性;学科竞赛题目的设计应尽量与解决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把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作为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形成实践教学、责任感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要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情感和综合素质得到双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2.把加强创新实践新知识教育作为内在动力
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是创新的基石,尤其是在掌握学科前沿新知识基础上富有批判精神、挑战勇气获取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更是可为创新提供直接驱动力。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在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构建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新知识教育体系,搭建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专业最新动态为核心内容的新知识教育平台。通过教师的讲授、教材的更新和国内外专家学科前沿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知识。通过开展科技制作、自主创新研究和学科竞赛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新知识教育同时应教给学生如何去创造和批判,研究如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力支持创新行为。大力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面向本科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教学实验项目,推动以掌握新知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3.把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有效载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创建过程中,有益的研究实践成效显现了其建设效能积极主流的一面,而从其对加强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内涵建设的角度去审视,实验区建设要以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探索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潜质,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实验区的建设需要紧密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寻求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加强和优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验区的建设需要探索构建以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的课程体系结构,研究课程及教学内容如何教给学生创造和批判,如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力支持创新行为;实验区的建设需要探索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激励学生获取新知识、坚持不断探究问题和进行实践训练毅力锻炼的有益途径;实验区的建设还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优化整合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构建集开放性、共享性、实效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机制,多措并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坚持实践是创新基础,建设创新实践教育践行平台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神、品质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过程和阶段,首先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此阶段通过实践应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接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其次是在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兴趣中,开展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亲力亲为地体验研究实践过程,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力求形成成果;最后是将创新成果凝练提升到理论层面,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支撑大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平台应体现在以下的多层面、多元化举措。
1.系统化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在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将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不同层面且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内容来体现;将实践育人所包括的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相关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开发成为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加强教师指导力量、更新教育内容与实践教学手段等途径,努力提高创新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全面推进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按照“3+1”等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实践学习落到了实处。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密切合作,聘请一批专家、教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或作为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个性化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倡导以本科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和自主研究课题为核心要素。计划要求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实践。项目以问题为导引,以项目为载体,可有力促进教师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学生的创新实践愿望要求教师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计划的实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一创新教育实践载体对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教学模式,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成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3.立体化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创新实践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大学生独立创新创业的优秀品质得以集中体现和反映,以提升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特质的创新成就得以升华和彰显。
(1)通过共建研究机构,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其研究机构可以是共建重点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通过充分发挥校企间的优势资源,承担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研究,以及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改难题和新产品研发项目。项目研究期间,让学生全程参与在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企业的科技人员指导学生,让学生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体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选择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业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整合、互补实践教学资源,构建集开放性、共享性、实效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多措并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企业作为学校对口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单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教给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3)依托大学科技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利用优势学科或学科群创办科技产业园,学生结合专业所学,通过在科技园主持、参与创办科技产业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利用大学科技园中的科技产业资源,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新实践项目结合生产、科研的实际任务,真题真做,使学生在“真刀实枪”中学会创新、体验创新、谋求创业,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水平。
4.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学科创新竞赛
学科竞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具有多样
性,同时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竞赛要求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明确支持竞赛题目所需要的理论,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这些理论和知识针对题目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还要具备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组织策划能力等优良素质和品格。
学科竞赛题目的设计应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涉及的知识内容尽可能涵盖相关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知识体系,使参赛同学在极大的兴趣驱动下,在快乐的参赛氛围中,标新立异,富有挑战性地全程化、系统化体验创新。在自觉的创新行为中深刻体会“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科竞赛过程学生将设计方案通过动手操作转变成实际的创新实物作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同时发现并及时修正所使用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强化对参赛实物作品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过程。
学科竞赛要以多学科(专业)联动等形式加以推进,学校要加强职能协调, 将相关专业学生和专业资源进行调配,形成多学科搭接、多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学科竞赛机制。同时,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同学顽强拼搏、精诚合作、砥砺意志、成就创新。
紧紧围绕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社会热点的学科竞赛,使学生在全程化、系统化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进行科研素养训练,在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彼得·F. 德鲁克. 创新与创业精神[M]. 张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刘川生. 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篇9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课题库;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32-03
当今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影响着社会众多领域。对新事物和新思想充满无限热情的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在改变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模式以及思维和价值取向。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网络化教学方式取代。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多次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部分,则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已把培养创新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摆到了突出位置。所以,如何构建良好的校园创新网络平台,将网络技术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目前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创新人才
由于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把创新素质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可见,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所以,创新人才,是指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的建设也在迅速发展,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在校园网络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方面,高带宽、可信任、可控可管的校园网络环境已经基本建成。2011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发起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在回收的451所学校的问卷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连接了互联网,超过70%的学校(333所学校)拥有超过3000个网络接口。绝大多数“211”高校的主干带宽基本达到万兆,出口带宽最高达7500兆,近40%(180所)的校园网出口速率在千兆以上。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在校园网和电子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研究较多,如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共享策略的实践研究等。我国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上也有所研究,如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利用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研究、创新型大学文化研究等,但是,如何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去建设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方面的相关研究很少。
三、围绕创新课题库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网络平台
国外大学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推出相关网络平台引导支持学生参与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结合国外类似项目的建设,我国各高校应在创新课题库、交流平台、开放实验平台、科研创新培训、成果展示及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创新课题库、课题来源及资金支持。①创新课题,主要以高校教师承接的科研项目中抽取和派生出的课题为主,鼓励学生们在跟随教师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发现和提出他们兴趣度高、主动性强,前期有真实科研项目的锻炼,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课题,这类课题不仅论证合理,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也比较顺利。另外,也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新课题,聘请的相关学科专家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宏观指导,为他们项目研究提供各方面支持。创新课题库建设,要求各大高校加大对本科生参加学术研究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拓展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建立学生受益面广、申请形式多样、管理层次分明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目前,大学生创新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题陈旧、选题范围窄、创新课题不公开,创新课题数量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另外,学生选题缺少自主性,往往是先定教师、后定课题,在完成创新课题时,完全按照教师设定的实验方案做,学生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全变成一个操作工。因此,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网络平台上,必须开放大量新颖的课题,每个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己的创新课题,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及科技价值,吸引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组建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可以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或教师。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合适的导师,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交流平台。其中,包括创新论坛和专家答疑。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丰富,在非上课时间能够集中的可能性较小,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往和沟通方式与现实条件产生了矛盾,而网络交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专题论坛、博客、聊天室、电子邮件、QQ、MSN及通过浏览器查询数据库中存储的问题及其解答等及时、有效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交流平台应开办专家点播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主需求来选择自己喜爱的老师进行答疑,并设立相应的知识库,将某一领域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归为一个知识库,方便学生查阅。这个平台为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参与者不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互碰撞,能集思广益,易于激发创新动机,获得新的感知和新的灵感,同时又可以加强各学科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3.实验平台。近年来,各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纷纷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室,但由于经费不足且管理难度大,大多数学校只是把原来承担各种课程的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而没增设任何可以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平台,学生进入实验室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意义不大。构建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开放实验平台,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与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各学院将拥有的实验教学和科研资源公布出来,提供给其他用户,实现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增强各实验室信息的交互性和适时性,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自由地选择实验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自己动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4.培训中心。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或参与的兴趣不高,除了学校的推广与宣传不够之外,也跟学生缺乏一定的研究训练分不开。再有,很多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老师去研究课题,老师指导一步做一步,学生兴趣度不高,主动积极性差,也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创新训练。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非常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训,如麻省理工学院为帮助低年级学生以及没有参加过本科生科研的学生专门设立了“独立研究指导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部组织的“本科生暑期研究计划”,是专门针对那些有意攻读博士及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本科生,为本科生提供了与研究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因此,国内高校应多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对于缺乏科研经验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对于已有科研基础的同学,可以开展一些项目申报、前沿科研方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创新成果保护等培训内容,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沙龙、答疑会等方式,让学生先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再引导并鼓励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
5.成果展示。学生在成果展示平台,可以用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评论别人的成果。通过成果展示,可以促进学生对整个课题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研究活动和研究过程。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大家互相评论、学习和探讨,使学生的创新才智在思辨和争论中得以提升,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6.成果转化中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研究、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倾向,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高校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搭建良好的成果转化平台,打通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为高校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及时介绍给高校科研人员,通过这个信息交流平台,各自从中遴选适合自身需求的合作项目,最终实现研究成果产品化和工业化。
7.资源链接。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高校、图书馆等都应加大内部局域网或是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范围。学生可以通过该创新网站直接链接进行创新性实验时常用到的网站,如国内外专利查询、国内外开放数据库、图书馆数据库、搜索引擎、免费学术网站和其他高校创新教育中心网站等,节省查阅资料的时间和精力。
四、结束语
信息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多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代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现代教育模式,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发扬个性的能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通过自学、协作、探索等方式实现意义建构和能力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当前,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网站,虽然多数高校已建立了创新网站,但都不够完善,功能太少,如缺少对已完成的创新项目的成果转化平台,缺少创新项目的实验协作平台,缺少创新方面的知识培训,更缺少创新项目、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尤其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高校的创新网络平台几乎没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即使部分高校已建立了创新教育中心,但仍无法达到训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网站,能够促进科研资源信息的共享,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将来,这必定会成为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9(007).
[2]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四成高校超千兆,资金成首要困扰[J].中国教育网络,2012,(3).23.
[3]甘露,刘钟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06-107.
[4]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3):86.
[5]陈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篇10
一、三尺讲台写春秋
王树声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战线堪称典范,为广大中青年地理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王先生的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板图板画艺术、演示艺术、仪容动姿艺术和组织教学艺术均十分出色,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特点,具有高效果、高激励和高审美功能。这些功能全面体现了王树声先生的教学艺术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出王先生的教学特色是“育人为本、不断创新、突出能力、重视过程、方法灵活、务求实效”。
教学中认真钻研是王先生的一大乐趣。时期即使不能正常上课,他也在抄写“气象学”以弥补知识的不足。王先生订阅了多种杂志并关注地理学和教育学的新发展,1979年北京地理学会恢复活动召开年会时,王先生就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1982年高中开设地理课,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来讲,人地协调、环境保护的理念被引入地理教学中,王先生认为这是突破“高原期”的极好机会,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知识,是他当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教学创新是王先生的一贯主张,他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把课教下来,而应该考虑学生是否听懂了、学会了、做对了、熟练了、能用了。当今的教学不是满足于记忆、理解就够了,而是要求会思考和应用。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会用,教师就要会教,会设计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路。告诉学生怎么想,大家可以讨论从哪儿去想,先想什么后想什么?”
王先生对新事物的探索一直贯穿在其教学中。如在课堂上引进讨论、竞赛,设计灵活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设计等。后王先生制作许多幻灯片,并写出“论地理教学幻灯片的分类及其应用”等论文。同时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普电影引入课堂,如利用《宝岛台湾》影片结合自绘幻灯片在北京电教馆上大型公开课“台湾”。学校建立了白昼放映室,将很多科普影片应用到教学中。
王先生对应用电教手段非常感兴趣,并热衷于尝试应用各种电教媒体,他曾说:“我深感通过声像教学确实可起到黑板粉笔挂图不易起到的作用。”2001年王先生被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聘为综合所所长,有机会接触电脑,于是向往已久的电脑学习开始改变其写作习惯和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那时他已73岁。王先生觉得每天将背诵的诗词、对联敲进键盘是一种享受,看到自己打印出来的“作品”,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后逐渐敲得熟练了,又开始学做PPT,并用电子邮箱发信息和朋友进行交流,上网浏览信息,下载感兴趣的资料,查阅记忆中缺失的漏洞。他外出做报告、录像、讲课,都是自己做PPT。
二、智慧精神润无声
王树声先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倾毕生精力,影响着时下的教育生态,成就着地理教育的未来。无数学生与地理教学同行都聆听过王先生的谆谆教诲,领教过王先生的严谨治学,欣赏过王先生的时尚思想,享受过王先生给予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营养,时至今日,依然指导着地理教育和研究工作。
王先生教学中非常注意“人”,即学生,强调教书育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他较早就系统地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能力的方法,并且较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策略。在此基础上,王先生提出“重视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重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重视教学情境的创造,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开展课外活动,使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和“改革考试方法,着眼于灵活运用知识”等见解,不但有利于中学地理教育与教学任务的落实,而且也有利于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从王先生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基本规律,每一节课都能把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放在突出地位。从他的总结和回忆中也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生一直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智能发展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先生意识到,21世纪的地理教育如何发展,取决于如何转变并确立新的地理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扩展,反映出以王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地理教育工作者对跨世纪社会、科学和教育发展的敏锐审视,以及经过反思后的地理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深化。
进入21世纪后,王先生对综合能力培养和学生潜能挖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高考考场是考生能力的较量,也是考生潜能的展示,潜能的积累决不只是高三年级一年的‘功劳’,各年级都应为积累学生的潜能作出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牢固的空间概念、严谨的时间意识,以及遣词用句、谋篇布局的表达能力,都是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王先生的教育语录数不胜数,感染与激励着无数人。如他对“老与少”、“大与小”、“多与少”的认识:“年青时多向长者学习,成为长者时更要向年青人学习,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充满活力”;“每人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地理教育也是如此,地理教师教学每前进一小步,地理教育事业就会前进一大步”;“团队一员每次带来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融汇后,带回的却是多项思考与收获”。
三、徐步亦如歌
86岁的王先生(1928年1月出生)正在做什么?他在为《地理教学新论》构思,为《区域地理》修编着笔,为“地理精品课堂”策划,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点津……正如王先生所言“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此生忙里过,难评苦乐多。
以情参世事,将寿补蹉跎。
履健思能静,心安气自和。
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自题小像
这是王先生在80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感谢这么美好的时代,给予我继续发展的机遇,一定要抓住它、珍惜它。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不断发展,永葆教育青春。”王先生所撰几本书的书名都离不开理论、思考、实践等字样,说明王先生的教学生涯一直在探索、思考、实践。探索正未有穷期,“征帆不落,再启航程”曾是王先生过去的愿望,现在王先生仍然希望自己能再多做些事情、并做得更好。
王先生从未停止过在地理教育事业上奋斗的脚步。退休后,他离开了挚爱的讲台和学生,又成为对青年教师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良师益友。对于中青年地理教师的成长,王先生给予极大的关怀。他开放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教师,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并积极担任有关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还毫无保留地对身边的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都能热爱并胜任教学工作。经他培养的北京师大附中青年地理教师,都已成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为系统培养中青年地理教师,王先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大和中央电视师范学院主讲“中学地理教学”、“中师地理”、“中学地理教材教法”、“中师自然科学基础”(地理部分)、“地理教育研究”和“高中地理复习”等课程,并在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举办的青年地理教师培训班授课,曾为北京教育学院高级教师研讨班、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北师大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班等讲授《地理教学论》等课程。2010年以来,王先生又在教育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多次担任教学专家。
多年来,王先生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区的115个市、县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地,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这些活动包括有关教材、教法、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学法指导、能力培养、电化教学的系列讲座,有关教学法、教师素质、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教师成长之路的专题辅导,有关思想教育、师德教育、素质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演讲,有关更新教学观念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学术报告。王先生一如既往地显现出执着追求、谦虚谨慎、诲人不倦、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继续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