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3-03-18 12:3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 意识; 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入世”后,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后继人才队伍正成为时代课题和学校新的培养目标。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们觉得在小学《科学》、《社会》等科目教学中,适当而合理的运用科技小制作这一教学形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功效。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发掘创造潜能,能发挥着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所谓科技小制作,就是指学生从《科学》等学科中学到的知识,结合生活、自然现象开展的小制作活动。
通过如“剪纸”,这一基本技能的学习,折纸等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就享受到创造的喜悦和乐趣。渐近形成科技兴校,科技兴县,科技兴国之路的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世纪。我们的思维要创新,我们的知识、技术要创新,甚至连我们的生活也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各行各业都得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新型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在世界竞争与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以及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觉性,培养和发展创新的火花。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作法,均可称为创新。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抛砖引玉,扬长避短,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展现自我。让学生受尊重,被重视。对他们好问的习惯,丰富的想象力,别出心裁和新颖的思维,加以肯定和赞赏。鼓励他们大胆求异,勇于创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用分组讨论、争论等形式,促进提高触发灵感的机遇。把启迪学生灵性、激发学生思维放在首位。有目的地进行分析,结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尽可能调动自己的知识,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分析问题,快速地解决问题。寻求多途径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以“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创新的空间,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
篇2
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视为创新。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创新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可能的。根据现
代数学教学理论以及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
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千百年来创造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
史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
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
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
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具有教育的时代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思维呢?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激励机制,肯定创新过程
思维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思维创新是最本质的创新。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由主要
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信念,打破
思维定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以及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
思维的渠道,积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1]牛顿也只是由于好奇,对落地的苹果产生了疑问,才发
现了万有引力。好奇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怕有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
学会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
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
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
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应该进行鼓励,学生的
观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见解进行更正,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激
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望、创造欲。[2]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所以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
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采用讲故事
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问,红猫蓝兔分西瓜。红猫说:"我分给蓝兔1/3个西瓜,分给老鼠2/6个西瓜……"
红猫的话还未说完,蓝兔就大叫起来:"红猫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评评理,红猫
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蓝免分的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呢?这
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是设置悬念、直
观操作、基础训练、强化感知、开展竞赛、寓教于乐及以旧带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
到学一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
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3]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企,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
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
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不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
以算出个数,用4X3X2= 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
篇3
关键词:幼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娃娃开始,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幼教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一、改变阻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能熟练地掌握已有知识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幼儿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如在幼儿语言的教学上,教师为确保知识目标的落实,一味要求幼儿背诵儿歌、复述故事、记住作品的题目、作品中的角色等,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实现。对幼儿集体活动而言,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幼儿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幼儿的独创性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才会带来教学行为的转变。目前,已有不少教师正在尝试角色转换,比如有的教师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做法,而是走到孩子们中间,与幼儿围坐在一起,以孩子伙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讲讲、唱唱、跳跳,教学氛围生动活泼、轻轻松松。从表面上看,这只是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其坏实则在于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幼儿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环境,使幼儿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发展。
二、开发幼儿大脑功能,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感知是认识的起点,观察是创造的源泉。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多让幼儿走出封闭的教室,步入大自然,尽情地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进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描述,解放幼儿的大脑,让幼儿大胆地尽情的去想象和创造。
要让幼儿大胆想象,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避免以成人的思想、要求去对待幼儿,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生命法则”,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研究幼儿的内心需要,揣测幼儿的所思、所想,为幼儿提供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发展空间。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绿色,我并对此教师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问他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绿色,以此来探求他的内心世界。孩子说:“因为春天的树叶是绿的,小草是绿的,它们把太阳也映绿了。将来,如果天上的那个太阳不听话,我就把我的绿太阳送上天去。”多么天真、多么富有创造性的回答!
三、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让幼儿走出虚构的世界,给幼儿一片“破坏”的天空
1. 让幼儿走出虚构的世界。
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家长尽其所能,从而自觉不自觉的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主要表现在:
(1)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否必要、合理,这些容易造成幼儿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优越感。
(2)无限制地赞美、恭维幼儿。如经常当着幼儿的面夸赞他聪明、漂亮,或用赞扬的口吻鼓励他做的每一件事,甚至对他画得乱七八糟的图画,也说是“杰作”等等。
(3)从不要求幼儿干他该干的事情。如害怕幼儿哭闹,致使幼儿养成不好的习惯,大事小事皆以哭闹相威胁。另外,乐于为幼儿排除一切障碍,只要幼儿提出,总是助他一臂之力,使幼儿把你为他做的一切看成是天经地义……显而易见,这些做法无论是对幼儿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其以后的成长,都是极为有害的。这将使幼儿的意志力薄弱,脾气古怪,对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极差。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往往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如果从小就养成上述不良习惯,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就更谈不上对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接送孩子、家长会等有利时机,与家长多沟通,帮助家长制订合理的教育计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让幼儿走出虚构的世界。
篇4
一、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
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知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的。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思想方法,具备了一些必要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必要的情境创设、方法指导等工作,学生就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我们教师要始终相信,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只要你开发、运用得当,他就具有无尽的潜能。我们要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原有认知,少一些教师意志的强加。、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与创新动机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奏就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
以笔者执教的省级观摩课《分桃子——平均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32——33页)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两只小猴子下山去玩耍,路过一座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它们俩非常高兴,就飞快地爬上树,一会儿就摘了8个大桃子,这时它们打算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以吃到几个桃子?在同学们动手操作学具列举出多种分法之后,又问:哪种分法能让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每只猴子一样多”这种分法上来。接着继续情境:这时猴爸爸从桃园里走了出来,它摘来了9个桃子,想要分给自己的3个孩子,快来告诉猴爸爸,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满意,为什么?当学生轻松说出每只猴子分3个,每只猴子同样多后,进一步设问:说来也巧,猴妈妈也在桃园里,它摘来了12个桃子,把它分给了自己的孩子,结果每个孩子都分到了同样多的桃子。想想看,猴妈妈分给了几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呢?这个问题比前两个难得多,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结果学生很快想出了多种分法:
12
︷
12
6 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在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归纳出“每份一样多或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从而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又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组织开放题训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数学开放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开放题的主要特征是答案不唯一或答案的可能情况不唯一。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所赋予该科学的美感。”
开放题所具有的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和途经。在小数数学教学中,加强开放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材安排了许多开放题的训练。低年级经常出现属“结论开放”即结论不唯一的开放题。如“玫瑰、百合、康乃馨每枝的价钱分别为4元、2元、3元,拿12元钱去买一束花,可以怎样买?”还有“40人去旅游,大客车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小客车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怎样租车最合算?”这样的习题答案都不唯一。 学生积极动脑会想出多种解题方案。这样的习题在课改教材中比比皆是。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是创新的突破口。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启新。任何新的事物都孕育在对原有事物的质疑之中。“疑”是一种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维的批判性。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质疑问难训练,可以锻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学习“乘法分配率”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下面的口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简便。257×8﹢口×8
学生纷纷举手:把原式改为(257﹢口)×8的形式,所以填43、143、243……老师对大家的回答给予肯定:“大家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老师将其中的‘﹢’号改成‘﹣’号,口里可以填哪些数呢?”
篇5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35―01
幼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任何一个幼儿,只要发育健康,都会具有对大千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为满足这种好奇心进行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讲,可以说创新是人的一种天赋。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续,完全取决于幼儿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训练、熏陶与鼓励。从某种角度讲,在人的发展中,幼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指向的鲜明性的强弱,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幼儿早期教育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对幼儿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已成为幼教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进行创新教育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
前面提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赋。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指向的鲜明性的强弱,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幼儿早期教育作用的结果。
我国幼教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虽变化很大,但严格来说,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培养目标等关键问题上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比较一致的做法是简单的禁止和否定。“不行”、“不对”、“错了”、“死脑筋”、“笨孩子”等等的语言不绝于耳。幼儿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对未来的幻想与憧憬,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都在这一次次声色俱厉的判定声中慢慢消失与泯灭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是不可能培养出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也是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创新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家庭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启蒙之地
家庭教育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浓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条件。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发展。因此,每个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主动调整家庭教育的目标,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并以自身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行为去支持、配合、鼓励、激励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实践证明,父母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会对孩子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欲望的培养起巨大的榜样作用,父母的创新意识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都会感染和带动孩子。
三、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有研究显示,幼儿的“心理自由”是创新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应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形成整个幼儿园宽松、活泼的园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土壤”、“气候”。所以,把创设幼儿“心理自由”作为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摒弃一些传统幼儿教育中条条框框的束缚,营造适宜于幼儿轻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经费投入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因材施教,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力度,创造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层次等,以满足幼儿多种多样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有较大的学习选择权;在时间上,有较多的时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思考、感触、体验;在教学方法上,把启发式、诱引式、导学式、开动式等贯穿其中;在教育环境上,要创建幼儿园的文化建设氛围,组织各种娱乐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参加。同时,对那些思维反应慢、生理上有缺陷的幼儿,要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为他们配备导师,积极鼓励他们融入群体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呢?
1.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德育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育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级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
2.鼓励质疑问难,形成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育,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问的权利,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既要保护敢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又要鼓励有了疑问而不敢发言的学生大胆提问,更要设法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如有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大胆质疑,教师要及时表扬,不要怕“节外生枝”,耽误教学时间,不要压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应加倍呵护。质疑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一位学生说:“在整数除法里,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越小,商越大,但总也大不过被除数。为什么小数除法中会出现商大于被除数的情况呢?”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理解的同时,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4.手脑配合,发挥创造思维
把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操作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素材,让全体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新知。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同时,多种感官协同发展,才能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思维。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并观察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硬纸片(长20厘米、宽12厘米),计算它的面积,然后将它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生很快发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底和高的乘积的一半。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是这样呢?最后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也沿着对角线剪开,推导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动手、动脑,初步认识了图形变换的思考方法,增强了应用意识,发挥了创造思维。
5.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激发创新的动机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是受偶然成功的欢乐所激发的,好学生一般学习刻苦,主要原因是他们获得了成功,有了动力。相反,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消极、逃避,是因为一次次的失败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信心。教师不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孩子,要照顾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创新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把下列各分数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2 23 34 56 824 936
1248
(2)写出与34相等,并且分母都小于30的所有分数。
(3)想一想:25=2+65-( )820=8+( )20-15
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创新意识;一体化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35-02
平面设计是近十年来新兴的行业,是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全球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是个很有潜力的行业。世界在呼唤新的设计教育:一种突破的、思维超越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一种更负责、更智慧、更具创意的设计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意是平面设计教学的内在要求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的定义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它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在意识、思维上有创意的过程,平面设计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意,没有好的创意,就没有好的作品,所以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
2学生创意不足是当前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中重视软件本身的学习,从第一节课就进入软件应用的学习,理论课由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各个软件功能及使用,实操课就是让学生按照书本实例一步步地操作练习,这种重视学生对软件的学习也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实践中很多学生拿到新的题目后,无从下手,没有清晰的设计思路,设计的作品也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也不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毕业后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众多教育机构偏重技术而轻视思想,忽视设计理念和艺术基础的引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整体缺乏原创能力与创新精神。
3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几点举措
3.1重视学习兴趣的引导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使其积极思考和创意的产生。兴趣的引导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让学生从操作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他们才会去学、想学、爱学,从而培养直接兴趣。再者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学生学习有兴趣,才会激发创新思维,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来组织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现实的对象、材料为项目,再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去完成。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要善用启发、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把思路打开,从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交叉思维、情节联想、推理思维等方式进行联想、想象,注重引导学生把手伸向创意,开启创造性思维,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理念及图形创意。
课后布置具有拓展性的项目任务作为相应的练习题目,要提倡结合实践实现创新,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当进入以创意设计练习为主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创意导向,导引学生迸发出最杰出的创意。
3.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各种设计方式,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审美和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对于基础项目的学习,教师多引导,精讲多练,教给他们项目实例的设计思路,引导他们上机实践,完成作品。在提高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作品,让他们独立找出设计思路,多实践,独立完成作品和创新作品。学生对所设计的目标首先要进行分析,竭尽一切可能开拓自己的思维,建立一个设计思维流程,获得初步的构思,然后把设计各环节中的构思,以及设计理念与理论依据详尽地写出来,接受教师和大家的建议与批评,再进一步完善创意。学生相互之间共同分享作品及作品的独特设计思路,共同成长。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经过这种科学、缜密的训练逐渐培养起来。
3.4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平面设计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随市场、产业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我们目前的教学理论脱离实践,没有紧跟市场,内容陈旧空泛,学生很难及时掌握设计动态、信息,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1)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改变单纯在课堂上教学的模式,真正深入社会,深入市场,首先我们应当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刻了解市场,吸收新的设计理念,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创新思维,这样教学内容才会生动精彩、引人入胜,学生会接触到新的设计理念和优秀的作品,教师实时地启发引导,看的多了,做的多了,思考的多了,学生会有更多的设计感悟和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
(2)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学校要选择与企业和设计单位合作,或者建立开放式的工作室,把社会上的平面设计引入校园,让学生接触实际客户,了解客户意图,并根据客户的需要,结合设计理论,设计出既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展示自己的具有设计创意的作品。客户是最了解自己产品的,是自己产品营销的专家,用客户的眼光看待客户的问题,用我们自己最专长的视觉语言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这才是平面设计的创新。
3.5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
平面设计作为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与人们的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一辆尊贵的劳斯莱斯汽车,使我们想到“绅士”的英国;申奥标志,让我们想到中国博大的文化……所有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民族和国家特征,是民族文化和国家历史背景的体现。
通过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契合,提高设计的原创力。“传统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和实践的锻炼,是历史的经验和习惯,也是文化的积淀和升越”,传统文化蕴涵强烈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民众质朴的审美观念,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使之具有传承和再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我国当代国际设计大师陈绍华先生设计完成的北京2008申奥标志,整体结构以传统吉祥图案“中国结”为基本元素,运用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太极运动员”的寓意与动势,借以传递标志主题和传达中国人民期盼奥运的美好心愿,如果没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很难设计出既有国际化设计语言又具东方神韵的作品。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容忽视,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与迸发是现代设计的创新之源,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会徽的核心形象是“书法汉字京”和“红色印章”,与“抽象符号”、“红白两色”的现代设计语言完美对接,毛笔书写的英语“Beijing 2008”,由篆书笔画构建的比赛项目标识等无一不是“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火炬取意于“书卷和画轴”,上有“祥云和中国红”,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多方面吸取传统文化知识,及时了解设计的时代特征和脉搏,培养设计思维能力,加强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之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平面设计中好的创意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需要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工作的专注思考,开阔的视野,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培养和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会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设计佳作。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 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腾飞。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笔者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创新意识 观察力 记忆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人人有创新。” 21世纪是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创新已成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腾飞。
人贵在创新,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有意的教育情境,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通过加强幼儿的观察力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是幼儿学习各类知识的开端。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创新,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学会观察,才能获得全面、正确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形成思想意识,增强创新力度。观察之前要给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达到的目标,要求幼儿改掉过去那种观察不细致、无条理,只注重刺激现象,忽视观察整体和本质的毛病,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幼儿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观察方法,及时地要求幼儿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幼儿的观察力是诱发想象力的前提,想象力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由创新想象力产生的,有了想象幼儿才会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细致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观察和思考相联系,这样在幼儿脑海中印象就越深,思维就越灵活,创新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加,激发创新意识的几率就越高。
二、通过加深幼儿的记忆力来加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记忆力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的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幼儿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要求从幼儿“知道”转化为幼儿“思考”,改变过去老师满堂灌,讲得详尽再详尽,细上再细,不注重给幼儿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幼儿的记忆力得不到适当的发挥和锻炼,养成“等食吃”,不愿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是高分低能,以至给就业造成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来增加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增加幼儿的记忆力,在实施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树立面向全体幼儿观,鼓励幼儿积极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要鼓励幼儿质疑,因为,质疑和问题是幼儿想象力提升的结果,是记忆力增加的前提,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幼儿围绕该问题的“为什么”去思考、去探讨、去寻方法,在研究“为什么”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了想象,无意中循序渐进地加深了记忆,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能力,而且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促进形成创新意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对幼儿来说,已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及时地进行温习,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才不易忘记,才能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石,积累知识就是积累创新经验,是创新意识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独立地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造的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求幼儿自己动手查字典、查公式,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对教材内容中那些可讲可不讲而幼儿又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让幼儿自学解决知识内容中的问题;对幼儿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让他们通过查资料或请求其他人等办法自行解决,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幼儿学会了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技巧,提高了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要求幼儿长期反复地巩固知识,这样才能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不会轻易忘记,才能积累大量知识,为进一步形成创新意识积累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四、手脑并用,重视“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同时还需精心设计提问,并留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启发幼儿思维。此外,适当进行“开放性”练习,鼓励幼儿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逐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开放题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现有的材料,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开放性问题显得相当重要。总之,只要教师有效地开展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必能唤起幼儿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五、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开发幼儿创新能力
篇9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疾呼的那样“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的头脑”、“解放小孩的眼睛”、“解放小孩的双手”、“解放小孩的嘴”、“解放小孩的空间”、“解放小孩的时间”,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如在进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教学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提供问题:想买一件较贵的物品,但现在又没那么多钱该怎么办?
第二步,设计解决方案:第一向银行贷款,第二变相向商家贷款也就是分期付款,比较之下当然第二种方案更方便快捷.
第三步,问题的发展:教师在肯定方案正确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如何还贷款,分几次付,怎样付款才能最合算?
第四步,问题的深化:得出付款方案:一般情况下商家提供以下三种方案,一年当中分3次、6次或12次付清.
第五步,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计算加以比较得出方法的优劣.水到渠成的得出下表
方案类别分几次付清付款方法每期所付金额付款
总额与一次性付款差额
13次购买后4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二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三次付款.
26次购买后2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二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312次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次1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12次付款
注规定月利率为,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
第六步,教师小结,给出合理的解答,得出一般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整个计算过程当中一直是学生亲自动手来比较几种方案的优劣,我只是适时提出一些建议,给以点拨.
四.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在学习的图象性质这节课时,如果仍旧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图、观察特点总结规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部分内容我分了三课时来上,上这节课的过程大致如下:先由简谐振动等物理中事例引入本节课题,指出形如的函数图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用途,学好它对学习数学和物理都有重要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画函数的简图,图画好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个函数图象及所列的表格:什么发生了变化?它又是怎么变的?与系数A有什么关系?什么没有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由的图象的图象,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上了一更高的层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对后面几道例题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这节课的效果是不错的.另外除了大胆放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补充和小结.
五、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如在讲解不等式小结与复习中的参考例题一时(例1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求证),书上用了三种常规方法:综合法,比较法,分析法来证明这道题,但这道题都是用本章的知识来解决的,虽然这样做可以起到强化和巩固本章知识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在讲完上述三种常规方法后,提出问题:“本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同时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公式的结构类似?”学生此时会联想到三角公式,因此引导学生利用换元法:
令,
则=,.另外也可以引导利用向量来证明,令=(a,b),=(c,d),则=(a,b)(c,d)=ac+bd,
且==,.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索解题中,能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异于课本中的解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
因此课堂中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同时在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疑问,即使是教材中已有的结论也能从中发现新问题,要相信自己,有疑、有问,才会有新发现、新突破.同时,通过解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好每一道题的过程中都能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各个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知迁移,灵活运用,深刻理解,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六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例如:某商人如将进货单价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时,每天可销售100价,现在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高1元,其售量就减少10件,问他将价格每件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赚得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构建“函数”模型来解决.(答案:售出价14元,最大利润360元.)
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如:求函数的最小值.
分析:学生首先想到的用不等式求得最小值为2,但忽略了等号成立的条件.若把函数变换为,则可构造数学模型“求过定点A(0,-4)及动点B(2sinθ,sin2θ)的直线AB斜率的最小值”而动点B(2sinθ,sin2θ)的轨迹是抛物线段:结合图象知f(θ)的最小值为.
又如: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篇10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营造民主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吸纳,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部分学生胆怯、自卑感强,不敢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害怕因答错问错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总把问题深埋在心底。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就更谈不上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了。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的师生观是: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也是“同行者”,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援助者”又是优化环境的“创造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丰富教学形式,点燃创新火花
创新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所以,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真正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交流的主动性、思维的活泼性、见解的独创性。我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分组讨论式。老师组织教学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可以达到让学生说的目的。学生通过自由宽松、无拘无束的说,把自己的看法、观点、见解大胆地展现出来,有不同的见解便进行争论,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合作的氛围。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2.辩论式。我抓住教材中争议比较大的、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课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辩论的正反两方,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内容,查找资料,然后正反双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3.有奖抢答竞赛。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我努力创造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情绪总处在喜悦、热情、兴奋之中,使他们的记忆、理解、分析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我往往授完一个单元的新课后,把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拓展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为知识竞赛,而且采用有奖抢答方式。奖品通常是一张小小的书签,看似不起眼,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学生为参加知识抢答竞赛,认真地复习课本的知识,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展、加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采取分组课前准备、课堂上进行知识竞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同组的同学可以团结协作,补充回答问题。奖品是获第一名和第二名的组,每位同学奖励一条书签。布置任务后,同学们的兴致很高,积极地投入到抢答赛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启发、探索、研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推向更高的层次。例如在讲授初三改革开放的知识点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潮州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把调查、搜集到的资料、数据、图片进行对比,上台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从改革前后的对比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潮州古城在改革中腾飞。这种研究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证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可以使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让教学过程变得生机勃勃,精彩动人。
三、教室环境中的激励篇,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