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范文
时间:2023-04-11 18: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工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时至晌午,200多个年轻的工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午饭。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打招呼的欢快声音――李开复来了,永远的一身黑色正装、一丝不苟的三七分发型,还有儒雅自信的笑容。
2010年9月末,《商界》记者再次见到李开复,是在创新工场位于北京海淀区第三极书局的新家。见到记者,他热情地挥手:“我一直记得你啊,上次那篇报道写得很好。”
恰好一年前,正值李开复离开谷歌、创立创新工场的关键时刻,《商界》记者深度追踪采访了他,发表了《李开复的时光碎片》一文。
整整一年过去了。李开复了创新工场5个比较成熟的产品。
不料,外界关于“创新工场不创新”的质疑随即甚嚣尘上。一些业界人士苛刻地认为:这些项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是对既有产品的改良。曾有网络评论说:在苹果、微软和谷歌有着辉煌履历的李开复,如果不能带领创新工场孵化出中国的微软和谷歌,那么将伤害一代中国IT青年的感情。
事实上,这一年来,有关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争议从未间断过。
李开复和创新工场刻意低调、回避媒体,全身心地投入创业,却招致一轮“创新工场徒有虚名”的质疑与误解;
2010年7月初,李开复应一个老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个浙商大会,立即被人解读为创新工场缺钱、想圈钱;
8月,又有媒体报道,质疑创新工场是一个空壳……
外界的纷纷扰扰之下,也许只有亲历现场,才能看清一个真实的创新工场――这一年,它究竟怎样运转“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又究竟孵化着哪些创新项目?
带着这些疑问,《商界》记者重返创新工场,对话李开复和他的工友们。
创新从哪里来
在这个创新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年代里,怎样发现优秀的创新项目?
有一种理论是,优秀的创业者不会选择孵化器,他们会选择去荒野生存,而不是在温室中成长。如果找不到足够优秀的创业者和足够优秀的项目,创新工场“孵化器+风险投资”的模式就注定面临失败。
优秀的创新项目从哪里来?这是李开复必须为创新工场解决的第一个也是决定性的难题。
这一年来,创新工场一共收到10万份简历和1万多份项目计划书。尽管李开复一再强调,创新工场只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这四大领域,但仍有许多完全不搭界的项目找上门来,比如拍电影、卖盒饭。
真正的好项目却需要万里挑一。经历了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后,李开复终于明确了方向。创新工场分别以“内部孵化”和“外部寻找”两种方式来发现项目。在目前正在孵化的12个项目中,两种方式各占一半。
“点心”系统便是“内部孵化”的第一个项目。
2009年12月,整个创新工场还只是一个20多人的团队。在当时外部资源一时难以有所突破的情况下,李开复带领团队尝试着通过内部讨论、观点碰撞来产生点子。
当时,一部分人全凭兴趣,自发地开始制作一款手机换肤软件。可通过几次讨论会,大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在移动互联网领域,Android平台逐渐走红,但它是按照欧美人的使用习惯设计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用户,何不设计一个适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手机操作系统?
原来制作换肤软件的团队眼前一亮,迅速调整方向,朝着手机操作系统这个更大的目标开进。2010年初,从业10年、在百度任职的张磊,经朋友介绍加盟创新工场。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名为“点心”的系统终于在创新工场成立一周年之际,搭载在新款夏普手机上横空出世。
对于外部资源,创新工场按照专注的四个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工友们广泛的人脉关系,通过面对面交流、参加论坛和朋友推荐等方式,直接接触创业项目。2010年上半年,创新工场首次对外投资了一家已注册的独立公司――团购网站乐啊,该团队创始人是分别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李琪缘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田鸿飞。
微创新之争
看似改良的微创新,能否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高速通道?
在首次公开5个项目之后,被寄予太多希望的创新工场,立即遭到了“不创新”的指责。对此李开复坦然回应:苹果、微软和谷歌所创造的革命性创新,在整个IT历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创新工场目前所做的基于既有产品的改良,其实也是一种微创新,这更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更容易市场化。
为了让创新工场能够迸发出更多的项目点子,李开复几乎腾挪了每个老东家最优秀的文化理念。改善用户痛苦的地方,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之一,李开复把这个理念变成了创新工场寻找项目的一个重要切口。
中国用户的独特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与使用习惯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诞生的第一年,创新工场的5个项目中,绝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对当前的热门产品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中国用户的使用需求。“点心”如是,“豌豆荚”更是这种适应性开发的典型。
业界共知的是,Android平台必将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一大趋势。但很多Android平台的手机,因为文件格式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下载影音文件并不是很便捷。智能手机管理软件“豌豆荚”就针对用户的这一痛苦应运而生。除了一些基本功能,它的亮点在于,可以将网络上的文件直接下载到手机中,并自动转换成匹配的格式。
一个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打造的手机操作系统,一款简单好用的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一种为中国开发者定制的应用统计分析工具,一套个人移动设备的图片编辑解决方案,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社交、网页游戏开发、发行平台。这就是成长的第一年里,李开复带领创新工场向市场交上的答卷。
其实,如果更理性地来看,这种看似改良的微创新,也许更适合中国的市场需求与用户使用习惯。先在内部改良出足以孕育革命性创新的土壤,这正是一年来,李开复和他的工友们所做的。
我们的角色
在“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下,创新工场对项目的运作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在“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下,有了优秀的项目,如何对项目成长发挥作用及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创新工场需要进行的另一场试验。
最初,创新工场也经历过迷惘: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是一个孵化器,还是一个基金,还是自己也是创业者?
模式几乎是随着项目的成型而逐渐完善的。
孵化器给项目供给养料,待项目长成幼苗后,再放手让其到荒野中野蛮生长。李开复给创新工场制定了这样的项目孵化模式。
对于旗下项目,初始的3个月,工场提供种子基金,让创意变成具体的产品雏形;接下来的6个月,工场注入天使投资,将产品雏形改良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成熟产品;随后的9个月,项目团队逐渐从工场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并将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工场推动项目与外部资本对接。
在这一孵化过程中,工场对于项目团队一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平衡――既不能让种子自生自灭,又不能将其养在温室中。
目前,创新工场的大平台包括行政、孵化、商业、法务、财务和用户体验等服务部门,大约40人,服务于旗下的每一个项目。但项目团队本身拥有绝对的自,工场平台无权干涉项目团队的每一个决定。只是,如果项目团队在一定阶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工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投资。
这一年来就有4个项目,因为偏离市场需求、未达预期目标而被迫中止。这些项目的工友们只能自谋生路,不过求贤若渴的其他项目团队,会立即自动地将这些人才一抢而空。
在每周的定期会议上,李开复会带领工场平台上的工程技术、用户体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跟项目团队分享经验,并提出建议。
点心团队工程师叶哲伟向记者回忆:在点心项目起步时的一次交流会上,大家正热情高涨地讨论点心系统应该添加哪些新奇的功能。但这时,李开复拿出一台苹果手机对大家说,苹果一直对用户体验进行了很认真的研究,让用户一看就知道该怎么用。我们还是应该针对中国用户的习惯,从最基础的功能做起。
最终,点心系统确定了电话、短信和音乐等七大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功能进行开发。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初谷歌中国刚成立之时,员工热切地希望开发又酷又炫的产品来对抗百度,但李开复却力排众议,坚持集中力量做好最基本的搜索功能,最终使谷歌得以立足国内市场。
在这样的模式下,李开复和专家们的经验诚然宝贵,但工友们仍然保持着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即使对他们崇拜的李开复也不例外。
有一次豌豆荚项目的交流会上,李开复提出,在音乐功能的显示页面上,可以添加按音乐专辑分类的方式。但项目团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用户通常只按歌曲名和歌手来分类,极少有按专辑分类的习惯。
李开复坦诚地表示接受。豌豆荚工程师郑焕德告诉记者,开复经常对工友们说:“我不认同你,但我支持你。”这是二十多年前,李开复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他的导师对他说过的话。
加入你的公司
充实、自信、疯狂并快乐,创新工场如何支撑起这样的企业文化?
与传统行业不一样,创新工场从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像创业公司一样珍惜每一分钱,和其他创业公司在成本上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提供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文化与氛围在一刻显得格外重要。
即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李开复仍选择了一个普通的玻璃隔间作为自己的办公室。而在搬家之前,在日益拥挤的清华科技园办公室,他有一个独立的小办公间。与大公司森严的总裁办公室不同的是,年轻的工友们经常用这个办公间开会。
一次大家开会的时候,李开复竟然非常礼貌地敲门,然后轻声地问:“我可以进来拿一个东西吗?”全场愕然,但又感动。一个当时在场的工友告诉记者,那一刻,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也是这里的主人。
曾经,李开复成功地将谷歌开放、平等的公司文化从美国带到中国。现在,他尝试着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文化植入创新工场的基因。创新工场的工作场地就像一个大网吧,各个团队之间、各个工友之间座位都没有间隔,工作起来亲密无间。
不过,仅仅有一种适合创新的工作氛围,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种业内的说法是,华为的人打了激素,而创新工场这帮人则是打了鸡血。李开复一般早上四五点起来,收发电邮、发发微博,然后8点到办公室。工友们很奇怪,晚上10点、11点都还跟开复有邮件往来,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2点、3点时开复还有邮件发过来。开复到底什么时候睡觉啊?
工友们则更夸张。一天清晨,一名工友来到办公桌前,突然感到踩到什么东西,埋头一看,竟是一名熟睡的工友。原来这位仁兄熬夜加班累了,索性就在桌下睡觉了。
表面上看,这类似于华为的床垫文化,但两者又有根本区别――一种是艰苦地完成目标,一种是快乐地追寻未来。无论何时,工友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充实、自信与快乐的表情。
值得我们追问的是:支撑着这一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公司组织模式?
一种流行在美国硅谷的说法是:在追求创新的创业公司,每个人应该拥有股份,但月薪应该正好“月光”,这样每人都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股票带来的高额回报上。
李开复的这场创新工场试验,其实就是在中国尝试一种微型的硅谷模式。创新工场2010年的招聘海报上,有一条打动人心的口号:加入你的公司。李开复说,就是加入自己持股的公司。“来创新工场的,都是冒险家。”
创新工场工友的持股比例,是按照硅谷的平均水平制定的,远高于国内业界的水平。而他们的工资虽不及一些业界巨头的开价,但也达到了清华科技园里所有IT企业的平均水平,不至于“月光”。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工场工友们被充分信任、充分放权,自己决定项目的方向和命运。
负责法律的裘伯纯曾在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就职。2009年11月,在和李开复面谈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创新工场的邀请函。他问跟他联系的工友:“合同在哪儿?”工友回答:“那要律师写。”他更疑惑地问:“律师在哪儿?”工友一本正经地说:“律师就是你。”于是,裘伯纯自己写了自己的合同,并以此为范本跟后面新来的工友签约。
2009年9月还在腾讯任职的工程师郑焕德在看到创新工场的招聘信息后,成了豌豆荚项目的一名工程师。尽管他在腾讯的工资要比在创新工场高出30%~50%,但他却在创新工场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如果做坏一个东西,我会感到无比失望,这意味着我的公司完了。”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以前在大公司时,中午同事一起吃饭,谈论的是房价、汽车和旅游等话题,而在创新工场,午饭时大家讨论的,仍旧是业务技术、产品研发。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把如今中国商界泛滥的资本,和稀缺的创业与创新,巧妙地化合在一起。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稚嫩的创新工场必须迈过一道至关重要的坎――当人们想到创新工场时,第一联想到的不再是李开复,而是它取得成功的创新模式。
对此,李开复向记者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让大家看到一两个公司成功上市、四五个产品深受用户欢迎,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开始忘掉我的个人色彩,开始相信创新工场的模式。”
E-mail:
一个工友的一年心路
口述/创新工场 叶哲伟整理/本刊记者 曹一方
2009年10月,刚刚北大硕士毕业的我,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就在即将与腾讯签约的前一天,我接到了一个令人兴奋无比的电话:创新工场的面试通知。
此前,我一直把开复视为自己学业和人生的导师,他的博客、网站和书籍伴我度过了青春、迷惘、奋进、快乐的大学时光。
还记得有一次,开复来学校演讲,偌大的礼堂里挤满了学生,很多同学都是挤着站在过道上听完整场演讲的。开复在大学生中的人气可见一斑。当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提问:开复,我能跟你合一张影吗?由于担心造成秩序混乱,主持人婉拒了这位同学的要求。
我当时虽然没有提出这种问题,但心里其实在想: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可以与开复近距离接触交流一下就好了。没想到两三年后,这个愿望居然真的有机会实现了!
2009年9月初,我一得知“开复从谷歌辞职创办创新工场、正准备招兵买马”的消息,就立即登录了创新工场的官方网站,情绪激动地投了简历。后来我才知道,我就是招聘首日那7000份简历的投递者之一。
腾讯公司是业界巨头,对我开出了比创新工场高30%~50%的工资。我必须在两者中做出选择,我更明白,这个选择对我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如果从自我历练的角度考虑,我毕业前曾在一家大公司和一家创业公司分别实习过。我明白,在大公司里,我的工作很可能只是一颗螺丝钉,甚至只是一颗螺丝钉的一部分。而在创业公司里,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更何况这还是自己持股的公司。
如果只从工资利益的角度考虑,我记得开复在校园宣讲会时,强调了一点:创新工场虽然只提供清华科技园里的平均工资,但每个工程师在其项目里都持有股票,这是你们自己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一旦公司最终上市,股票的回报率将是几十上百倍。
一番仔细比较后,我最终坚定了加盟创新工场的决心。
我终于可以跟开复近距离交流了,这次还是与他并肩作战。更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创新工场的办公室里,我的格子间就被安排在开复的旁边。那段时间的早上,开复一来办公室,看到我就会关切地问:“小叶,又吃这些没有营养的早餐啊?”
后来,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点心项目团队。随着项目的推进,我曾一度陷入一种迷惘:我们这样不厌其烦地埋头改良产品,可我们的产品比起外面那些野蛮生长的同类产品,真的会更有生命力、更受用户欢迎吗?我们的公司最终可以盈利吗?
在创新工场,任何工友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约时间与开复单独交流。一个午后,我走进了李开复的办公间,把我的疑惑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篇2
“‘离开富’?”李开复对自己的这个绰号很是有些玩味,他摆弄着手机对记者调侃,“还是别这样叫,感觉像是今后会很穷啊。”
在经历了自苹果、微软、谷歌等一系列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又继续创造辉煌的离职后,李开复为自己赢得了“离开富”的绰号。
“真的很烦啊。”李开复对记者坦言,在离开谷歌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锲而不舍地问他“为什么离开谷歌”,而他也只能周而复始地把已经重复了多次的答案再耐心地解释一遍;当他在2009年9月7日创办创新工场后,所有的问题又都回到了“什么是创新工场”的话题上。
不过李开复很有耐心。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说“你随便问吧,创新工场也可以问,这叫客随主便。”
于是我们的话题又回到了他9月7日刚刚开业的创新工场,回到了他熟悉的互联网。
创新工场开业了,据说已经有四万多人去应聘,李开复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但他告诉记者,未来的创新工场将只有“一百单八将”。
创新工场的一百单八将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知道有很多人试图到您手下打工,那么现在创新工场有多少人?公司发展成型后,您希望企业的规模如何?
李开复(以下简称“李”):我们现在应该是20人左右,现在发出了大概30封的面试邀请函。稳定下来的创新工场会有108位好汉(笑)。
记:这个数字是刻意向《水浒》的一百单八将靠拢?
李:(笑)开玩笑的。我们的计划是不超过110位。我们希望做一个非常松散、非常平等的公司,而不是非常官僚、有阶级化的公司。心理学上认为超过110人的公司就会产生很多阶级,企业氛围就不会很好。
另外,今后每年我们都会分六七十个人出去,然后再招六七十个人来,永远保持一个充满活力的适合初期创业的平台。
记:从开业到2009年年底,创新工场能够实现多少产值和利润?
李:零!哇,你们对我的期望值也太高了吧,我可不会变魔术啊。你想我从9月7日宣布开业,10月份搬进我们的办公场所,我从自己一个人开始做起,现在还处于招聘的过程中,产品都还没有怎么会有产值和利润呢。
我现在还处于招聘和开始项目的过程,产品至少需要一年之后才能出来。也麻烦你宣传宣传,帮我散(稀释)一下大家对我的期望值。
记:那五年之后您希望创新工场在产值方面具备一个怎样的规模?
李:那些剥离出去的公司希望都可以证明他们的价值,五年内也许会有一家公司上市,7年也许有好几家公司上市,若干公司可以获得盈利,另外有一些可以通过收购体现他们的价值。最终我们给投资者的肯定是超过他们通过其它投资渠道所能获得的回报。 招聘的不是员工,而是未来的老板
记:按照您此前的计划,您打算让创新工场未来五年内至少投资8亿人民币,据说投资者包括像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等人,目前融资进展如何?是否会如期到位?
李:再过几个月就会到位,现在已经陆续有资金到位了。我们一年之内肯定会募集到这8亿,然后在五年内花完。
记:您打算怎么花这笔钱?
李:我们这8亿资金会投四、五十个公司。当然我们做一年就会跟它(创业者)拜拜。每个公司在创新工场有了很好的基础后,我们就会送它走,我们会和别的风投共同对它进行投资,实际上就是将其剥离出创新工场让它独立运营,我们这一年的工作就是让它的翅膀更硬。
记:您的创新工场和传统投资模式的区别在哪里?
李:创新工场是在发现并培养老板。传统的投资模式应该是一个创业者拿着一个点子去寻找天使(天使投资),拿了钱之后去组建自己的团队,然后再组建自己的公司。我们的模式是创业者找到我,我认可后他就进入创新工场,进来之后一切都不用他担心,我提供资金、我帮他打造团队、我帮他优化商业计划,但是他要分我比天使更多的股份,这就是我和传统投资的差别。
这种投资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一个创业者专注地做他最爱做的事情,而不是为融资、招聘等琐碎事情花太多心思。
记:万一您发现的老板没培养成功呢?
李:(笑)所以希望我在创业初期可以找到更好的潜在老板。
另外我们也需要向创业者传递一个消息,也许在某一个阶段,你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去管理你的团队,那可能你也需要让贤。
记:那您的身份相当于是老板身后的老板?
李:刚开始一年我觉得有这个必要,因为很多创业者的经验真的是不够。而且坦率地说,很有经验的创业者也不会到我这里来,来创新工场的创业者都是在寻求帮助的,那他既然过来寻求帮助,在一年之内就需要让我做他的教练,并让出一定的权限。
互联网革命刚开始
记:您的创新工场已经正式开张,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您的工场还很陌生,毕竟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类似的企业运作,那么创新工场现在主要从事哪些领域的工作?
李:我们最主要还是在做移动互联网,也准备做一些电子商务,长期来说我们对云计算也很有兴趣。
记:很多人都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饱和,像前几年那种火热的情景已经不可能复制,您为何还考虑介入?
李:他们错了!我觉得互联网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我们看一下,短短的10年之内,互联网已经经历了多少次巨大变革?从一开始的个人网站到门户新闻,从搜索引擎到多媒体视频再到现在的电子商务,这其实都是互联网的革命,都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未来还有继续产生更多的改变。
记:您觉得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哪里?
李:我觉得两年之内最有可能看到的巨大改变有两个: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会提供一个处处可用的价值平台;另一个是电子商务,我们现在可能认为阿里巴巴、淘宝很厉害,但是我认为B2C在中国还根本没有开始,你看在美国有多少个B2C品牌,在中国有多少个?
如果把电子商务再加上手机(移动互联网),你就会发现这更是一个革命。在日本,他们根本就不用信用卡了,直接用手机支付,这个商机是无限的。
篇3
我看到很多情况是一个人只是因为想创业,或者是想到或听说了个点子,甚至只是对现有工作不满,就开始了创业。激情是创业的第一步,但创业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首先,你是不是真正研究了解了你想做的事?举一个例子,在淘宝开店是最简单的创业之一了,但即使是这个,做之前,你有没有分析过淘宝所有门类的销量、利润、货源等情况?对你想做的门类,你有没有精研过前几百个热门的货品和商家?靠前的商家和货品,你有没有分析过他们最近几个月的每一单成交、评论?其他人的做法,从选品、定价、货源、排名、客服、推广、配送?有没有和业内资深人士汲取过经验?有没有实地考察过货源地?有没有分析调研过你的买家群体?
第二步是你是不是能聚合做这件事所需要的要素,包括经验积累、团队、启动资金、资质牌照、商务渠道……根据想做的事情不同,所需的要素也不同,但最基本的是你的经验积累和团队。我看到所有的成功的项目,创业者之前都在相关行业或相关方面有过很扎实的积累,有技术上的,或运营上的,知识上的,人脉上,管理上的……例如汪海兵在摩尔之前做的是QQ宠物,智明星通在社交游戏前做的是flash。很多不错的年轻创业者,之前往往都在大学就做过小网站、小生意,或者是独立开发者。就算你对你想做的事没有直接经验,起码也要有相关的技能、运营、团队领导能力等等。最近常常会有类似“我大学刚毕业,专业和idea不相关。”或者“完全没有相关的背景,但觉得这个行业会大热,能否被接受。”这样的询问。我们都会建议先找一家相关公司工作,进行了解。如果是移动互联网,可以先试试做独立开发者,有了足够的技能上,知识上和人生上的积累后再开始。
团队和搭档是另一个最重要的要素。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变化非常快,要求团队一开始就有相对完整的核心团队。十年前,创始人和团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犯错误和成长。比如腾讯当年犯过很多错误,放到今天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当你计划好了创业的时候,下一个事情就是能不能用一切办法找到和自己互补的搭档。如果不能,那就要好好重新考虑一下你的计划。比如我一般就不会投资没有能力或不愿吸引聚合一个小团队和自己一起干的创业者。
2. 过于重视点子,忽视执行
很多创业者非常重视他的点子,完全不愿和别人说,把整个创业的成败都压在上面。其实说句难听的话,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点子。聪明人那么多,任何你能想到的点子,一定已经有100个人想过甚至做过了,如果没人想过,99%的可能是这个点子是有问题的。创业是有秘密的,但这个秘密不是在点子本身,而是在点子的执行里,如何把它做出来。如果是一个点子,你觉得别人一知道,一开始做,你就不行了的话,那你注定会失败。连带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点子,一味求新求变、追求不同,反而导致了一堆没有可执行性的计划。
3. 选择过于复杂、超出公司能力的项目
很多创业者都有着很大的憧惧,要做平台。比如前几年不少小公司要做手机二维码。但想一下,二维码,不但要做好产品,还要订立标准,让手机厂商接受预装阅读软件,让各种商家接受使用,这个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创业公司还是从一件简单明确的小事事启动,凡是标准平台性的,需要大量第三方接纳的,或需要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才能成功的,或整个链条的大部分环节在控制之外的,最好都不要做。Yahoo最早是个网址站,QQ最早是个IM, 360安全卫士最早是个木马专杀。
4.长时间兼职创业
很多创业者为减少风险,选择兼职创业,等产品第一版面世后看看成功与否再做打算。其实创业准备和研究的时间不辞职是可以的,但长时间兼职创业是不可取的。创业是一件需要全力投入的事,兼职往往导致执行力低下,思考不深入,团队无法真正组建,无法融资。最重要的是轻易放弃和丢失市场机会。大部分创业往往第一版产品和第一次尝试都不会那么成功,成功往往来自于后继的不断学习改进。比如社交和网页游戏是我见过兼职创业比较多的,也是放弃非常多的。但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游戏,比如商业大亨,第一个版本市场反馈很不好,他们是通过半年多的逐步改进才逐渐变成成功的游戏。
更重要的是机会。一个类别的新机会,往往时间窗口是有限的,从一个领域新开始到行业里出现成熟公司或大公司进入,导致不再适合创业,往往就一年多的时间。比如当Zynga, Playfish 等成气候之后,再做一个Zynga的机会就没有了。从MySpace开始到Facebook成熟之后,再做一个SNS就不太可能了。兼职创业者竞争对手是那些100%全力投入的其他创业公司,你兼职怎么打得过别人?缓慢的速度,一年很快就过去了,直接导致错过整个机会的时间窗口。而这样的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如果你对你做的事情大方向非常相信的话,就不要兼职创业了。
5. 多线开发,同时想做太多的事情
篇4
当2007年,张平(化名)和他的团队向离心压缩机技术发起攻势时,对该技术的设想已在书堆里深埋了许多年。然而就连曾经垄断世界空调技术的美国四大家族(开利、约克、特灵和麦克维尔)也未能啃动这根硬骨头。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标准和教训,迎接张平团队的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
“参数和图纸都没有,要说不难是假的。”这位格力电器的工程师回忆说。那一年,张平才27岁,在格力的工龄只有3年。他的大多数同学毕业后进入外企还在画图纸,而他已经要领导一个20多人的团队攻克空调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了。这让他自己都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2%的底气
与一般人想象中不同,一向视研发为命根子并以研发为荣的格力,其科研队伍看上去却并没有多么高不可及。年轻、充满激情且能够被委以重任,才是这支队伍的强烈特征。5000多人的科研队伍中,工龄仅5年的年轻人几乎占到一半,10年以上的资深员工占比仅为20%。他们中,既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大中专生和从基层崛起的草根。不论是谁,在格力接受3-5年的训练后,都能成为最勤奋的制冷工程师和相关细分领域的专家。
在过去几年中,这个队伍保持了相对稳定——离职率不到2%。这加速了格力技术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某种角度看,这正是格力能不断创新,在制冷技术领域独占鳌头的原因之一。
就以张平团队为例。2011年,当他们成功攻克了离心压缩机技术时,已经苦战了1400多天、遭受了300多次失败。技术积累、研发方向和团队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可能使这项技术胎死腹中。实际上,大多数技术团队正因此而失败,在空调行业也不乏先例。
为了留住技术骨干,无论格力电器现任董事长董明珠,还是其前任朱江洪都费尽心思。技术人员在这里受到应有的尊重,拿着颇具竞争力的薪水。即便在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格力都不打算裁员。
然而,一旦他们自己主动离开,情况便迥然不同了。“格力原则上不收留同行走出的员工,不使用曾离开过的员工。”董明珠告诉《中外管理》。2007年,一位在格力工作多年、被竞争对手重金挖走的制冷专家想重回格力,遭到董明珠和朱江洪的强硬回绝。随后他们定下禁令:如果离开格力,就永远不要指望能再回来。
平台引力
不过,谭建明是唯一的例外。谭于198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海利空调厂(格力前身),3年后他觉得这个工厂要倒闭了,于是偷偷溜走。1994年,在董明珠的劝说下,他又重新回到格力。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他从一个技术人员一步步成长为格力电器负责技术的总裁助理兼副总工程师,见证了格力由衰而盛的曲折过程。
也正因此,谭建明明白格力对工程师的吸引力。“在中国,很难找到比格力更好的研发环境。”他笑着对《中外管理》说,“我们一年投入研究经费40亿元,这对其他企业来说是天文数字。国外企业就更不用说了,像日本整个家用空调市场才700多万元,技术上基本是在吃老本。”
实际上,只要走一遍七层高的格力研发大楼就全明白了。站在100多米外,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机器昼夜不息工作发出的轰鸣声和热气。技术人员三班倒,轮流上阵。谭建明说,每天光实验室的电费就达一万多元。
研发大楼里的设备堪称一流。用于数据测量的每一个仪表都动辄几十万元。仅仅一个用以模拟自然降雨的淋雨实验室,其前期一次性投入就超过1000万元。而为了完成后续喷嘴和线路改造,每次都要追加数百万元。与淋雨实验室比邻的环境模拟实验室,则更“高贵”。实验室里沙发、电视、桌凳和床等各种家具一应俱全,中央站立着三个假人模特。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安装了多个与计算机相连的传感器和探头,能够帮助技术人员感知这个空间里的细微变化。
通过这里的实验设备,研发人员可以知道,超过50℃的环境对零部件有什么样的挑战。他们可以通过操作按钮模拟各种雷雨、风暴、冰雪等自然条件。谭建明说,这在其他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
研发逆袭
有钱的制造企业很多,但优秀的平台却并非唾手可得。要理解格力在今天的强大,就有必要回放它在崛起时期的一组镜头。
1991年,格力由几家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组建成立,当时是一家只有200名员工,年产2万台空调的工厂。“那时只有一个实验室,条件非常简陋,一些最基本的检测装备都没有,数据都靠人工输入。”谭建明回忆说。在接下来的几年,格力通过零部件检测等手段提高了产品质量,但核心技术一直依赖日本和美国。
2001年,巨大的市场已经显示出格力的规模优势,在重庆和巴西的工厂刚刚开工,格力就提出“打造百年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技术这个最能体现规模效益的生产要素,依然被老外垄断着。当年年底,公司领导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到日本考察,希望从某日本企业购买、引进变频多联空调技术,却遭到拒绝。那是日本空调企业当时的核心技术,他们表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卖给格力,甚至连散件也不卖给中国。
回国后,格力决定自起炉灶。为了支持研发,格力确定了一条大胆的政策:研发经费不封顶。随后,一系列疯狂试验代替了改进式的创新:用连续每秒数百次的瞬间断电,来观察这种破坏力对元器件的影响;在零下30℃的低温下测试制热效果。格力自主制定的标准,逐渐取代国家和行业标准,智能化霜技术、变频一拖多技术、离心式冷水机组等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也都逐步攻克。
但格力并非闭门造车,不少创新来自其在长期代工中的领悟与比较。在帮助GE做空调代工时,格力发现其产品评价体系很完备,就向其学习完善自己的评价指标。而在帮助大金空调代工期间,格力与大金合作建立生产变频压缩机与精密模具工厂,进而学金在这方面的技术。
创新基因
2011年,张平团队研发的离心压缩机技术开始应用于格力“全能王”系列产品。这一技术大大提升了空调制冷制热性能,改写了空调行业百年“单级压缩”的历史。按照常理,这样一款划时代的创新产品即便在外观上没有做到最好,也不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不过,董明珠不希望他们的研发团队就此止步。最初“全能王”挡风板设计的闭合缝隙是0.8毫米,已经是国际最领先的行业标准了。但当格力电器工业设计中心部长吴欢龙将此方案提交给董的时候,却被否决。“董事长要求将缝隙缩小到0.3毫米,我们最初觉得不可思议。”在吴欢龙看来,董明珠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希望带给消费者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达到目标,她要求一个产品从开始有设计理念到形成产品期间所涉部门都有所创新。“创新应当跳出简单的技术层面,融入企业文化,。每个人都有创新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董说。
篇5
社会实践是我们每个人从大学踏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开启我们踏入工作,适应社会的钥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与学习,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每一天都在学习,同样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不同的事,每一天都在实践。有哪件事不是从实践开始认识的呢?我们的第一次自己洗脸,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等等,只因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在实践,所以我们在不断成长,不断的将所学到的变成自己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暑假我跟随同学一起来到广东河源永勤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月的社会实践。
这里的环境算是良好,绿化做得蛮好的,员工宿舍楼也还行,跟学校差不多,饭堂伙食也是和学校差不了多远,这让第一次打工的我感觉不那么陌生,也没有太过悲观的一面感受。我的暑假工就在这拉开了序幕。
进了工厂,首先要做的是跟随人事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安排住宿,学习舍规,了解周围的环境,登记配发厂牌,然后是为期一天的进厂培训,所谓的培训,只不过是听老员工给我们讲工厂里的安全事宜,注意事项,体检。让我最好奇的是签劳动合同。没进过工厂,没打过工的我,从来都不知还有劳动合同这回事,还是一式两份,还得按手指印,在按手指印时,我和我的同学都感觉像电视剧里签卖身契一样,总感觉自己把自己卖了。不过这让我知道了工厂也要具备一定的法律规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工厂也有属于它的厂规和舍规。“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至理名言再次让我体会到规矩的重要性。
第二天晚上我们开始上夜班了,不知那个车间里有什么值得我发掘的呢?穿上了指定派发的厂服,工帽,一大群人马到了车间,第一件事无疑还是听讲注意事项,然后跟老员工学习。学会了,我们得自己做了,坐在工位上,有点紧张,有点茫然,因为我们做的事玩具枪,我的工位是检测,检测一个小零件,然后再给零件涂油,一晚上下来弄得手上衣服上全是油。当看到自动显示屏上的数字和拉上流动的货物就有一股小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这次打工我也学到许多。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感受着工作的氛围,体验着工作的辛苦与快乐。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这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我们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在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的同事相处好,那工作起来的效率才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底,也算是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了。
篇6
台前县慈善总会于零九年八月份成立,时间虽短,但他们勇于创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他们为谋求最佳效益、不断满足“遭遇最不幸、生活最困难、社会最同情”贫困弱势群体的需要,加大体现“第三次分配”的最好效果力度,在全县建立了村、乡(镇)、县三级慈善网络,探索慈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最佳效益的新路子。
零九年十月份,清水河乡后王集村村民张苍海老汉不幸遭受火灾,全家仅有的三间房子及屋内粮、物全部化为灰烬,使本不富裕的四口之家陷入了绝境。总会闻讯后,立即赶赴救助,但单靠总会救助等于杯水车薪。要让张苍海老汉重建家园总会没这个力量。会长林英潮同志创新思想观念,积极引导该村村民开展自捐自救,在村慈善联络站的组织下,广泛发动村民,激发群众互救互助奉献爱心,树立慈善意识,全村立即行动起来,自觉自愿踊跃捐款,一下子捐出善款一万八千余元,慈善总会当即决定支持救助六千元。这二万余元救助金使张苍海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搬进了新房,燃起了重新生活的勇气。从这一救助事例中,总会认真总结,积极探索,使“自捐自救、支持救助”这一救助新模式迅速成功推广,这一新的救助模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2010年全县”自捐自救、支持救助“八户,慈善总会支持救助了三万九千元,群众自捐自救捐款达十五万余元,使慈善救助资金链条一下拉长了近五倍。加强了救助力度,增强了救助质量,达到了救助目的。今年这一救助新模式已在全县九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开展实施,取得了成功尝试。
“自捐自救、支持救助”新模式凸显出六大好处:
1、能增强全民慈善意识。
从去年8户自捐自救情况看,参加捐款户数和人数均在村、单位总人数的70%以上,也就是说这一困难户赢得了70%以上群众的同情和支持。换句话说:这70%的群众都富有爱心、同情心、慈善心,见证了全民慈善意识的大提高,而且激励了全民慈善意识的提高。
2、能发掘慈善资金潜力,拉长救助资金链条。
上述事例已清楚表明,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慈善资金潜力,工作得当,就能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如果我们只靠慈善总会那点慈善资金即8户平均每户才得救助金4000余元,而通过自捐自救后,他们每户平均得到救助金23000余元,使救助资金链条一下拉长5倍,更大范围内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达到了救助目的。
3、能增强和睦和谐。
一个村、一个单位有那么多人,不可能没有磕磕碰碰,通过自捐自救,在人有困难时能出来帮一把,把原来的一切矛盾都化解了,增强了和睦和谐。
4、能考验村干部的能力和群众基础。
一个村、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有爱心,就会有凝聚力,就能发动号召群众。从我们做过来的这些村和单位来看,干部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号召力。所以能一呼百应,能组织发动群众做好事、做善事,从一个方面验证了这些村的干部能力和群众基础。
5、能树立文明高尚的新风气。
通过慈善自捐自救工作,能有效推动一个村的文明建设。村民们慈善意识提高,爱心增强,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学习,无疑对一个地方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个地方的风清气正打好了坚实基础,为促进文明建设,创造高尚新风气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内容。
6、能推动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比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更为顺畅、自由,但市场经济体制也绝非是完美的,由于受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缺陷。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受到政府干预的情况只会出现在那些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这种困惑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在实际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为保障经济运行稳定,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借助“有形的手”来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要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因此,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定能实现二者的协同进步[1]。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一)促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以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经济,其运行以竞争、自主等原则为前提,作为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其成长十分迅速。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的约束之下、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之下,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能够调衡供需关系,最大程度提升效益。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特点,公共管理方面必然需要跟进,这也将有利于使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首先从转变观念做起,要打破以前单一的管理模式,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有助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全面推进。
2.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因个人能力、资源等的不同而逐渐产生差距,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最终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社会主体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也积极投入到公共管理当中去,期待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并使既有社会地位得到巩固。在各利益体的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变得愈来愈复杂、越来越丰富。面对社会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为了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3.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进入到了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经济模式开始与世界先进市场模式对接,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直接导致了公共管理制度无法很好地体现其应有价值,而公共管理制度能否积极完善、创新则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而发展的基础,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也能反作用于市场经济,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且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社会中所起到的规范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诸多制度中的一种,其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直接关系到其作用能否被有效发挥,能否为维稳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市场经济要想平稳健康发展,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执行者,除了可以在法律以及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还能够给予政治领域的支持。政治体制革新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忽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3]。
(三)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
1.方向一致
由于方向一致,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创新才能做到共同前行,这个所谓的方向,小到实现个体经济利益,大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需要倚靠政治体制与文化环境。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相互促进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二者相互影响,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公共管理制度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则隶属于经济基础,二者具备唯物史中相互依存的条件。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要把握市场经济特点、遵循经济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在此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可能会因为市场经济自身因素的制约而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能一概而过,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到原因,然后及时调整创新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化市场改革等方法来促进创新。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而且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却还是相对滞后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步伐不一致很容易导致社会化改革受阻。所以说,要想办法克服这种不同步问题,促使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实现同步前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经济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扶持力度也是相当大的,有了这样的背景为依托,相信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协同发展必将得以实现。
作者:魏蕾 单位:唐山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参考文献:
篇8
的计划、施工和进度控制的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在建筑工程现场项目管理实践过
程的整个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效且及时的管理。管理是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唯一方法,
所以必须要在管理工作上创新,使之逐步落实到工程过程的每一项内容中。
关键词:项目管理;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一、施工现场存在的管理问题
(1)安全意识低下,责任不明。安全第一是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首要原则,现场
施工的安全管理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对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第一位,未能真正意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的
重要性。没有深入学习国家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等,未能将其传达和贯彻落实到施工
现场,致使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意识低下。
(2)工人人为因素难以控制。施工现场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具有劳动密集的特征,
劳动力众多,所以难以对每个工人操作实现有效的控制。在工程进行中,由于个别工人违规
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实现对工人操作全面有效控制对于施工单位及监
理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质量检查难以全面控制。施工现场工序复杂、工程量繁多,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
实现的,而采取抽检的办法,常常会导致一些问题成品难以发现。因此,实现对产品成果的
全面控制同样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题。
(4)施工中材料使用控制的难度。施工中投入材料的面广量大,其控制一直是施工管
理的一个难题。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认为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
以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作为评判及控制标准。如何实现对施工用料的全面、实
时、有效的控制是一个管理难题。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1、安全优先
在现场施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施工进度、工程成本及各项目标上,始终要
把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冒生命危险抢进度,超负荷工作。
2、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要加强全员安全教育与培训,减少事故发生率,加强防护用品的采购与使用,安全技术
措施要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要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关系到对图纸的了解,对整个工程的把握。在运用施工技术时,不
仅仅要参考图纸,还要切实地施工实际相结合。不能“唯图纸是首”,要施工现场,一定要
观察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但要有根据,用事实说话。
三、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创新实践
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高质量施工的必要保障,建筑工程由于规模
要求各不相同,做进行的管理手段也是不同的。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现场
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在施工现场管理上,要做到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施工管理队伍成立较晚,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相比还存在着一
定的不足。因此,要想保证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定期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
专业知识与素质培训,让工程监管人员对自己的责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的同时,专业知识技
能得到提高,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人员素质也是影响施工现场管
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较高的人员素质也是进行完美施工的基础。
(二)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为了控制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
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
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1)技术控制,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
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
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
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
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
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2)测量控制,施工前监理人员对施工放线及高程控制进行检查,对质量建筑实体
所能出现的容许误差作出严格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体的几何尺寸、高程校核等
随时进行检查,对不合乎工程实体基本测量要求者,应及时指令施工单位处理。
3)指令文件控制,即监理通过书面形式对施工承包单位提出其所需完成的建筑任
务,指出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
4)实验控制,监理工程师判定材料和各工程项目在品质是以现场实验数据作为评
判标准的,分部工程中的每道程序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结构的抗拉、压、弯各项强
度及拌料的配合比,通常需利用现场实验所得数据来评判质量、情况。
5)驻地监督控制,在施工现场中观察工程的变更过程,及时处理有质量隐患的事
故,对有危险苗头的项目予以重视并上报建立人员。
(三)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和造价管理
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巡视。在施工之前,要对图纸进行反复研究,对材料等
细心检查,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如果发现了问题,要对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
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完成每一个工程之后都要对其进行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规定,不
存在任何质量问题。
控制造价,把握好成本。在材料设备采购过程中,应当进行市场控价,做好价格对比、
定位工作,从而促进低价位高价值的实现,降低成本。在进行动态资本控制方面,应当严格
控制预算,对于确实需要变动的应当严格程序,真正将成本降到最低。在材料、设备利用方
面,应当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在技术上应当坚持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
合,对各项环节进行有效监理,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四)加强企业管理和监督机构的建设
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自身管理和监督机构的建设,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充实
到企业管理队伍中来。这些人才,必须既是管理的专家,又是专业上的能手,同时还要熟悉
国家相关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企业应对旧有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进行必要的改革,改
变人员不足、老龄化、知识层次低等一系列困扰企业管理和监督部门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
企业还应为管理和监督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器材和场地,制定优惠的政策支持他们开展工
作。企业施工管理和监督部门也应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更好的开
展为企业的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建设
建立健全与建筑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建立完善
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责任人负责机制,让政府管理部门人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对违
规的建筑企业的处罚方式也要进行加强,让他们真的感受到了违规之“痛”,自然就会对施
工质量更加重视。最后建议政府部门提高建筑企业的准人门槛,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坚决禁
止其进入,这也是提高施工质量,保证人民利益的手段。
结束语
我们坚信,只要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尽
心竭力,不断的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思想,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建筑企业的现代化工程
管理水准将会越来越高,就一定能将我国的建筑行业推向全球,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建社.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J].城市建设理
论研究.2011.04
[2]邹际寿.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及监督工作的策略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篇9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教育学府。学院办学定位是: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为未来与就业做好准备,毕业后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此,学院建立了“无界化”管理、“双轨制”的教学系统、“教学工厂”和“无货架寿命”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资源及专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课程,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及有关服务。
一、“教学工厂”理念的创建背景及教学宗旨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源于企业,用于企业”。基于这一宗旨,为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创建了“教学工厂”模式,期望该模式的实施能满足新加坡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希望能以学院技术开发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开发升级产品能力不足的缺陷。这一举措,也实现了职业教育与职场就业、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工厂”理念的内涵及其特色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它是在现有的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等完整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的。学院的教学理念则通过全方位构建的“教学工厂”来进行实施。“教学工厂”是将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立,形成的一种适合现代科技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融入和运用了工厂的概念和元素,将真实的企业架构和环境引入教学环境,将教学和工厂结合起来。在南洋理工学院各院系或专业的设置时,均有“教学工厂”的模式作为教学举措上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加坡职业教育界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行业建立了广泛联系,牢牢掌握相关市场的发展动态,及时扩充专业建设资源;用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生产科研中心来拓展科研和创新项目,并以此为教学背景,从而达到用未来的科技培养现代的学生教学目的。
“教学工厂”的教学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设置于完整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
第二,“教学工厂”是将真实的企业架构和环境引入教学中,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了从模拟、模仿到融合的全过程。
第三,“教学工厂”坚持超前创新意识,创建有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生产科研中心,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设置教学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应对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的需求,以达到将职业教育与职场就业、学校与社会“无缝对接”的教学目的。
第四,“教学工厂”被设定为一个发展模式,它随着学院的成长而发展,随着相关领域的发展和需求而更新;学院能力的强化、相关领域的发展,将直接促进“教学工厂”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此外“教学工厂”也是教职员专业培训的重要场所。“教学工厂”真正的“产品”是项目,持续不断的真实的产品和科技项目开发,要求教职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开发能力。在不断的研发、不断知识结构更新的过程中,教职员的教学能力及专业开发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
三、“教学工厂”理念的启示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是由新加坡国情所决定。实施步骤为:学校从企业或厂家承接生产项目,项目又作为学生教学实践的课题,在“教学工厂”内完成。教师采用授课的方式组织生产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提供现场指导。学生作为项目活动的主体,从事实际的生产操作。在此教学过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掌握了行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篇10
当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人拿出“当时领导是这样的意思”,“当时起草专家是这个意思”,似乎就产生了确立权威解释的功能。更令人遗憾的是真的就如其所愿产生了这种功能。争议 “被解决”了。
我也曾忝陪末座于立法机关的论证会,据我有限的观察,主管领导也从来都是谦恭有礼,愿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以权威自居,不做一言九鼎状。实务界和学界切勿扯虎皮做大旗、断章取义仅作对自己有利之论断,更不要自我设限、缩手缩脚不敢有所作为。
例如,《慈善法》既然规定委托人“可以”选择慈善机构和信托公司成为受托人,并没有限制自然人和其他机构成为受托人。虽然慈善机构和信托公司的公信力更强;虽然自然人无法开具税务票据看起来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障碍。
再如,就慈善信托能否公募,《慈善法》和《信托法》都没有规定,但是过去根据信托法所进行的公益信托实践中是允许向不确定的社会公众募集善款设立慈善信托的。如果把慈善法中的没有规定解释为不能公募慈善信托,则属一种倒退。
我国的立法长期以来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甚为学者诟病。但是,吊诡的是,正是这些粗犷的规定有时会给实务的创造留下腾挪的空间。鉴于我国司法和行政部门的保守,法律中(慈善法虽然不是私法而是社会法,但是是从私法上生长出来的,和公法判然有别)过于细密的规定,在实务中有时反而产生了限制民间创造力的不良效果。在放松管制、扩大自由、明确监管机构、强化激励等诸多方面,《慈善法》相比《信托法》而言有着不少改进。我们一方面希望能出台配套措施使新法的规定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还要警惕打着增加可操作性的旗号强化管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