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3:0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作文

篇1

一、要让学生相信“我能写”。

信心是一种底气。有底气,作文才有动力。要让学生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就要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营造轻松、和谐的作文氛围。告诉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写。其实作文就是在说话——只不过是在纸上说话,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天天都在写作文,只是你没用纸和笔,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我们回家,向父母讲述哪天哪节课上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在写记叙文!父母给你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你向同学介绍它的颜色、款式、质料、价钱以及穿在身上的感觉,这就是在写说明文!你对周围人和事的评论观点,这就是在写议论文!经过我这么一说,学生们显得异常兴奋,明白了作文就是“以我手写我心”“说即是写”“写即是说”,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对作文的信心大增。

二、要激发学生“我要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不如乐知之者。”从而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设置情境,使之跃跃欲试。一次,我班张平同学在校门口拾到一根金手链,主动交到了校长室,后来失主寻找到了学校,手链终于物归原主。失主感激不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学校将这封感谢信张贴于大门口,并在校晨会上公开表扬,让张平同学谈了对这件事的体会和感想,号召全校师生向张平同学学习。当时,我注意到我班四十多双眼睛充满了羡慕和敬佩,全校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顿时,我脑海里闪现出一个作文题目《比金子更可贵》。题目一出,同学们议论纷纷,人性的光辉不时迸发,我让同学们把心中所感全部倾吐在纸上,立时,学生们伏案挥笔,下笔千言,班上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

2.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契机,出一些契合学生思想的题目,使学生乐于表达。例如:通过了解,最近一段时期,我班某一科作业量过重,多数学生特别反感,甚至充满怨气和抵触情绪,可是又敢怒而不敢言。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顿时班里像开了锅,学生们畅所欲言,无所不谈,一条条个性化的意见就此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精彩而又多元,热烈而又淋漓。此时,我抓住时机,出了一个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就这样,学生的思想闸门像决堤的洪水,个个表达得畅快淋漓。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如果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带着兴趣去写作,那么作文的效果可想而知,因而激发写作的欲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要引导学生“随意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人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因受兴趣、爱好、阅历、学历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就会千差万别。作为老师,要深知这一点,出了题后,可以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写,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其实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给他点儿阳光就灿烂,给他点儿洪水就泛滥。因此,作文批改,让学生去表现,就能使他们张扬个性,就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两节作文课,一节让学生写,另一节让四人一组按习作要求评改。然后找代表谈本组的写作得失。老师可及时针对共性问题作一些评点,同时对学生进行赏识和夸奖,然后让学生品评老师的下水作文,这不仅是对写作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老师的文章与自己的对照,比优劣、看得失,究原因。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认识、说看法,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写作的成就感,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产生了对下一次写作的期待,极大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篇2

呼唤真情的回归,鼓励灵性的飞扬,成为新时代作文的需要。为了让作文教学有更好的氛围,放飞学生心灵,解放学生个性,我结合平时作文教学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我认为“创新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写作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由衷的心声和亮丽的个性。

一、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指导课上,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索然无味。这是许多老师的经历,也是许多老师的无奈,更是许多老师的悲哀。作文教学效果缓慢又不直观,往往是老师教而无方,吃力不讨好;学生学而无门,费力学不好,以致教者疲惫,学者乏味。老师抓得越紧,指导得越多,学生越是害怕,越是抵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又何谈提高作文质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学生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学生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从而写出高水准的文章。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因为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所以作文指导不能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浓厚、持久的作文兴趣。学生天性好动,却无可奈何懵懵懂懂地听“天书”,只令他们恹恹欲睡或如坐针毡。必须把学生解放出来,把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动脑去想、去探索,才能在开心的活动中培养起浓厚的作文兴趣。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我们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辩论会;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主题班会;可以把课堂开设为运动场;还可以把课堂开设为比赛场……只有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老师再稍加引导,才能文思如泉,生动逼真地叙写出此情此景。

如片断训练:用150个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整个过程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活跃,并随着兴趣的迁移,在不知不觉中真正跨入作文之门,慢慢培养起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生选材时做到“真”和“新”

(一)“真”十多岁是一个敏感而多梦的年龄段,更是一个觉醒和自以为历经沧桑的年龄。学生面对这日新月异、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感到新奇、困惑,参与欲、表现欲极强。他们感情丰富,天真、纯朴,较少世俗虚妄和做作。俗话说:“言为心声。”所以作文应该是学生情趣的结晶、心声的拷贝和灵感的创造。记得上学期期中考试时有一位语文水平不是特好的女生,在作文中写了对一位男老师的特殊好感,虽有别字,偶有不通,但她用自己的语言诉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以自己淳朴的情感表述自己的困惑,竟是出奇地生动流畅,具体感人。无怪乎有人惊呼“一旦解开了束缚手脚的绳索,学生的才华竟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其实不少学生有着双面性,应付老师的是一套,而另一套才是青少年真情志趣的宣泄、灵感性情的萌动。所以激发学生的健康情趣尤为重要。温馨健康的家庭、高歌猛进的科技和姹紫嫣红的文苑足以令青少年学生情满山河、志转乾坤。而这些往往需要老师的点化。“身为老师,其荣幸犹如身为父母。一点点的爱就把世界滋润了”。在写作指导时,老师以百倍的热情、聪慧的眼力发现、诱导每个学生独有的情趣,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科学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总而言之,用爱去交换。因为爱能发现人才,爱能激发灵感,爱能使人新生。在写作训练时,老师要常指导学生面向生活,搜集生活中形形的表现真善美假丑恶的话题,用正确的是非观剖析这些材料,写出弘扬正气、表达健康情趣的文章。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表露真情实感,使人信服、感动,首先要让学生有真实的思想和感情的吐露,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心贴常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

那么,该如何启发学生感悟呢?

1.通过自我感悟生活

“己之不正,焉能正文”。从“自我”中领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修养、素质等。平时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他们做文明人、做文明事,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其作文才能发现美、挖掘美。

2.通过观察感悟生活

有些学生的作文读来味同嚼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细致的观察,不能写出表达主题的精彩片断。但有些学生就不同,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却体现了人间真情。

3.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生活

记得中央电视台一次曾举行的节目主持人大赛中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内容:给选手任意三个词,准备30秒钟,想象一个特定情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以考评参赛者的艺术素养。赛题没有标准,全凭参赛者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比赛中,参赛者所编的故事精彩纷呈,充盈着语言的魅力,张扬着艺术的灵气。同样的,贴切自然的联想能使文章错落有致、锦上添花,从中能体现出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还能通过认知生活领悟出高于生活的东西。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与场景;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要求学生用“小猫、丝瓜、过年”三个词展开联想,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如写以“‘四城’建设”为话题的作文,则可联想到家乡的日新月异;记一次有趣的野炊,则联想到母亲做饭的辛苦。

4.通过探索领悟生活

初中生的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阅历较浅,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缺乏洞察力,难以对事物提出较成熟的观点和看法,凡事不动脑筋,人云亦云,这是思想的惰性,如不加以培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想,就写不出好文章。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之交流,从而教其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如可以通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文章的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新”作文的“新”有时往往落实在选材上。原则上写作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老面孔、老材料,但由于学生的阅历浅等原因,选材往往不能脱俗,这就主要靠“俗”中出新,巧妙组合了。

要做到“俗”中出新,一靠选材严,挖掘深。鲁迅先生的作品多半如此,而我们的学生,如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有些学生老是写妈妈冒雨送伞接自己回家或乘夜背自己到医院吊水,看的人都能背诵了;而有的学生通过写母亲在接送自己途中宁愿受累,也把脚蹬让自己踩的事来赞颂母爱,这就从母亲接送孩子这一“俗”的题材中,“筛”出了新意来;要做到“俗”中出新,二靠视角独特,细节有个性。对于这一点,朱自清的《背影》是最好的例文,作者抓住父亲蹒跚地爬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把父亲的爱子深情表露无遗,人物的性格、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习作时不妨也学着抓住某一独特角度。如颂扬父亲的伟大时可抓住“手”来写;讴歌老师的无私时可抓住“发”来写,这样肯定比详尽记叙几件零星事件的表现力强。

王国维巧妙地把晏殊的《蝶恋花》的“昨夜西风”、柳永的《凤栖梧》的“衣带渐宽”及辛弃疾《青玉案》的“众里寻他”组合在一起,喻指做事业、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新颖别致,给人以深刻启迪,遂成千古名言。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巧妙的组合可以使寓意出新。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有限,虽多方挖掘作文题材,但总有所局限。为了使文章更具有新意,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材料做巧妙的组合。

三、倡导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本身就是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又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老师应指导并锻炼学生读后写、评、答,启发文思。

写作需要积累,古人的“厚积而薄发”之说无非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所谓“积累”,说到底就是打基础,特别指生活素材、语文知识和表现技巧的积累。

生活素材积累必须长期坚持。可以要求学生备一本摘抄本,老师指导并督促学生摘抄或剪录重要、精彩部分,积累材料,要求每个人都在专用本子上将素材分类(如名人名言、妙语警句格言、古今中外典型的人和事、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同时又在每一类中分成若干小类),记之,让全班学生定期交流,以为互补。

语文知识和表现技巧的积累都必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务必使学生真正懂得练好基本功是提高的前提、熟能生巧的道理。老师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让学生每次作文训练某一种或几种技巧,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为止。

如果不坚持长期积累,而一味地追求快写,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很可能都是无用功。

四、适度引导学生互批,在批改中提高作文水平

学生作文,老师批改,似乎已成了批改作文的唯一模式。老师批改作文的确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很多年来,许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仔细批改,引导许多优秀学生写出了无数篇好文章。

但再仔细想想,也有很多人,如高尔基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结果无师自通,写出大量好作品,乃至世界名著。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更何况每次老师批改作文就像每天挖山不止。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老师加班加点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条理不清晰,他下篇作文照旧思路混乱,甚至连错别字都懒得改。有时不妨放手让学生试着互批甚至自批,因为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老师还认真、仔细。批改后,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老师写的,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而展开热烈的争论。

自工作到现在的14年中,我每学期安排一次这样学生互批作文的活力。一般是一本作文四个人轮批,分别写评语,分别打分(总分与中考同步)。当然,前几次互批前,我会在黑板上写些评价视角(包括分值),以供学生参考。评价视角主要有:卷面是否整洁;篇幅是否达到要求;字、词、句、标点有无明显错误;中心是否鲜明、集中;选材是否能突出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生动等。

篇3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生机勃勃写作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呢?

一、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

现在颁布试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写创新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要进行创新作文,生活和阅读———创新的沃土。

要丰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其创新写作的摸索,让他们去充分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新写作的材料。诚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其动口、动脑、动手,纷繁多彩的生活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教师要教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

创新作文要求求真和想像并存。求真,就是写生活,写真情实感。作文是反映学生情感的一个载体。同样的生活内容,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写作内容和情感体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想像。”如果学生能够做到神思互动,文思泉涌,浮想联翩,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让人耳目一新的。

1、求真和想象———创新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首先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的一种实际本领。而不是为了应试;要培养学生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的能力,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创新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写自己的话,不油滑、不轻浮、不虚无,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蓬勃张力,这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2、仿写到创写———创新的途径。

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力求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学生可仿课文,因为课文都是佳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可仿课外文章。如读过童话,让学生仿写,这是一种从仿到创的过程。再让学生自选素材另写童话,这则是深层次的创新。

3、我笔写我口———创新的秘诀。

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想像等。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三、“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新”——鲜活的作文流程。

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作文就是这个理。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去感受生活,教会学生认真过好每一天,注意身边那些看起来细小琐碎的事情。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我们发现历年高考凡是满分作文,一般说来都有它过人之处的“新”奇。翻一翻近几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写作总在力求凸现一个“新”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新”起来呢?

1、题目要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学生写烦了,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有时候老师也想到了要变个花样,出点有新意的有特色的题目,可一旦题目“新”起来,学生就无从下笔了。更多的时候,则是老师们难以命出一个有新意的题目来。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2、“视角”要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视角。从哪里入手,怎样围绕话题立意,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像2001年围绕“诚信”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围绕“心灵的选择”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老张算命记》,就从拟题到行文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就要切实要求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

3、语言要新。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了先天优势。有的靠风趣幽默取胜,有的靠清新明丽夺魁,有的靠婉曲动人得宠,……总之,在创新类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无疑是成功的关键。缘于此情,语文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修改锤炼,努力打造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篇4

一、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

现在颁布试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写创新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生活和阅读―――创新的沃土。要丰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其创新写作的摸索,让他们去充分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新写作的材料。诚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其动口、动脑、动手,纷繁多彩的生活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教师要教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

1、求真和想象――创新的方法。首先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的一种实际本领。而不是为了应试;要培养学生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的能力,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创新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写自己的话,不油滑、不轻浮、不虚无,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蓬勃张力,这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2、仿写到创写―――创新的途径。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力求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学生可仿课文,因为课文都是佳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可仿课外文章。如读过童话,让学生仿写,这是一种从仿到创的过程。再让学生自选素材另写童话,这则是深层次的创新。

3、我笔写我口―――创新的秘诀。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想像等。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三、“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1、题目要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学生写烦了,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有时候老师也想到了要变个花样,出点有新意的有特色的题目,可一旦题目“新”起来,学生就无从下笔了。更多的时候,则是老师们难以命出一个有新意的题目来。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2、“视角”要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视角。从哪里入手,怎样围绕话题立意,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像2001年围绕“诚信”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围绕“心灵的选择”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老张算命记》,就从拟题到行文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就要切实要求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

3、语言要新。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了先天优势。有的靠风趣幽默取胜,有的靠清新明丽夺魁,有的靠婉曲动人得宠,……总之,在创新类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无疑是成功的关键。缘于此情,语文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修改锤炼,努力打造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篇5

一、培养学生对新意的敏锐感受能力。

作文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平时,许多学生也很用心,知道“处处留心皆作文”的道理,他们也常常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用心去观察,但是他们用心的收获却甚微。究其原因,他们缺少一双发现新意的眼睛。一般来说,人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和深层。表层的感受比较普通单纯,就是观察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得到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一般人很容易得到,所以毫无新意;深层的感受是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的深切感受而引起的精神或者生命的感触,这种感受往往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在细微的观察之后,进一步挖掘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敢想,敢于打破前人的窠臼。

《庄子》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什么庖丁能做到游刃有余呢?是因为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其中的“神遇”就是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的灵犀的结合。法国作家加缪说:“荒诞感可以在随便哪条街的拐角处打在随便哪个人的脸上。”作文灵感的触发是突然的,不可预测的。灵感的爆发才能引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他们的写作一泻千里,妙笔生花。所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很重要,对生活的进一步思考和探析更值得学生去重视,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中而懒于深究,不想追根溯源,那么眼睛就注定只停留在别人看过的地方,不会发现新奇的奥秘,不会有所创新,更不会走出别人铸就的小圈子,无法表现自己的个性风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作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满足于对社会表象的观察。比如学生发现我国许多偏僻山村的农民生活很困难,每年都需要政府的扶贫才能勉强度日。如果学生对这种素材的积累只停留在对农民生活的一般描述上,那就毫无新意可言了。因为那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事实。而有些敏感的学生,就会由此而去挖掘农民贫穷的原因,他们会抛开那些交通不发达,文化落后,经济贫穷等别人已经总结出的客观经验,而着眼于对当地人本身的思考。为什么当地农民会一直这么贫穷困苦呢?因为他们对于政府扶贫有了一定的依赖性,想着劳动不劳动都会有政府的扶持,所以思想上产生了惰性,而懒于改变穷困的现状。由此,学生对于政府扶贫的方法和当地农民的思想产生了质疑,然后将这种质疑写入文章,自然就有了新意,比那些只倾诉农民苦情的文章要深刻得多,耐读得多。所以只有深入的感受能力,才能让自己的新意得到积累,才能在作文的材料积累上胜人一筹。

二、启发学生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人类通过想象让世界万物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想象力就是人性。在生活中,想象力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建立了人类与世界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具有想象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想象力常常是隐藏不显的。想象力被遮蔽,被扭曲,甚至被磨灭,使得学生的文章平淡如水,没有丝毫的激情和新意。而创新作文就是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丰富多彩的想象世界用鲜活饱满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写出卓尔不群的文章,这样的作文才具有震撼力。

许多学生喜欢在作文中用历史故事作为原型来叙事。如果缺乏想象力,他们就一味照搬历史事件,那么写出的文章就是历史事件的扩写,而不是独具个性的文章。而教师积极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历史上对三国人物的记载众人皆知。但是有人却发挥想象力,把周瑜想象成一位绝代美女,把诸葛亮想象成一个小痞子,而把刘备想象成一位富婆,故事情节窜改成了周瑜爱慕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始乱终弃,闹出了诸葛亮傍大款这样的笑剧,其中并没有完全抛开,而是巧妙、有机地把历史故事穿去,让人既信服,又捧腹开怀,产生了新奇的审美感受。

三、注重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技巧。

作文技巧是写作者把自己想象力创作的意象或者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的形式最终实现其物态形式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写作技巧是创新作文的关键所在,具备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只是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作文最终的完成还需要文字的表达。面对同一事物,只有用恰当、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更易于让读者接受。“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许多历史小故事诸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让我们知道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如果作文的语言表达含混模糊,甚至让人不知所云,那么即使你描述的事物再怪诞离奇,也会让人厌倦懈怠。所以独到的文字表达技巧是创新作文的重头戏。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呢?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这里没有捷径可寻。它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加练习,只有持之以恒地积累,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只有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多锤炼自己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表达角度和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作文精彩出众。

篇6

我们马上就要去考试了。

时间过去的那么快,但是我们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机会,这些根本就是没有多大的机会的,可是我们依据要去看得懂,所有的心情都是需要代价去模仿,去看的透。

那些所有的难度,其实对于你来讲,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创新。

如果,你一直都在这里去等待,我想这将是一个很普遍的机会。即便是我们从来都不再去等待,我们依旧愿意,让自己最基本的道理,去得到实现。

如果你不愿意去搭理,你也可以看得懂,你对每一个人的态度,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吧。

篇7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

如何给中学作文教学创造更好的氛围,使学生的心灵舒畅,个性得到解放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 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我认为“创新 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写作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亮 色的个性。我的一些做法是:

一、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 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如何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呢?

1、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雨天、网吧、羽毛”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2、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们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

3、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比如《树》: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材的关系。

4、逆向思维,反弹琵琶。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写学生能够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生那活,感悟人生而唤醒其沉睡的心灵呢?

1、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 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 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 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 的内在价值。比如:从“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3、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

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 因文得义 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

(1)摘抄重要、精彩部分,有助于欣赏水平、思辨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剪录。有关报纸资料的积累,有助于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写、评、答,启发文思,锻炼写作。

(4)把握作家思存生活的方式、角度,提高综合素质。

三、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新概念”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

1、运用特色语言,真情表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语),作文也如此,“言之无物,行而不远”(孔子语)。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1)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如有位学生写自己一天天长大“岁月的光线拉长了我的身影”,通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见:夕阳下,一少年迎风而立,身后留下一个长长的影子。

(2)凝练含蓄,意义丰富。如有位学生写《我所居住的班级》“那儿是我的家。只有在真真正正的家里我才会感到温暖。那儿有充足的阳光,可以照到每个人的心里,那阳光可以让人永远的值得怀念和回忆。”寥寥几句就写出了对班级的深深依念,意蕴隽美,让人玩味。

(3)多用修辞,富有变化。可以仿写课文。如学了赵丽宏的《炊烟》“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炊烟)更亲切了。那是一种动人的招手,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微笑,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挥动一方柔情的白手绢……”这一个比喻兼排比句,把对炊烟的抽象感觉,具体形象化了。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到“这几天很想家,那一种感觉是昭君出塞时的一步一回头,是雏鸟对归巢的渴望,是余光中《乡愁》中的一枚邮票。”

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叶圣陶强调:“作文贵有新意”。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作文,谁欣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作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1)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中学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矛盾最为敏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有可能是偏激的,但正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却常常使创新的火花四溅。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写“放胆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鲜活思想,写出个性色彩。

篇8

我是佛前的一株青莲。我喜欢凝望梵音池中的那泓清泉,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

佛说:“莲儿,你经历了千年梵音,还是忘不了那污浊的人界么?”我说:“师父,人界精灵都逼回了天界,难道人界不用守护么?”

“莲儿,不要逃避现实。”佛略微皱了皱眉头说,“你睁开双眼细细看看吧,下界没有了草木,没有了河流,精灵们实在没法呆下去了。”

“师父,我……我还是想回人界去看看。”佛痛惜地望了望我,说:“傻孩子,别人嚷着哭着要上来,你怎么偏要下去!”说完,佛从珠链上小心地取下一粒佛珠,说:“这粒佛珠变成一颗泪珠藏在你的眼里,可逢凶化吉,可你千万不能哭,不然你再也见不到师父了。”

带着佛珠,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放眼望去,我惊住了:那池如镜的水儿早已不复往日的清澈,昔日的姐妹们更是憔悴不堪,这是为什么?莲池曾经不是人们最喜欢的处所么?人们不是说这里的荷叶莲花是世上最美的么?现在……

“莲儿,放弃心中的那个梦吧。”

“师父,你怎么来了?”

“孩子,人是善变的,他们现在不喜欢绿色,爱上了沙漠与冰川,你去问问人类吧。”

“我不相信,不走遍莲儿的故乡,我是不会死心的!”

就在此时,莲儿听到了人类的声音。

“大漠风光多美啊,黄澄澄的像金子。”“这冰川晶莹剔透,经太阳一照,还有不同的光泽呢,比水美丽多了!”……就这样,我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走出无边的沙漠;又走了九九八十一天,没有走出宽阔的冰川。冥冥之中,我开始明白了佛的话语,“是啊!什么都回不去了!”我也拼命告诉自己,自己只是佛前一株青莲,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但望着故乡,眼泪依然一泻而下。

片刻之间,干枯的莲花池里,荷尖悄悄展露,嫩茎缓缓抽出,眨眼间,莲花朵朵,次第绽放。也就在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飘入池中,恢复了往日的身影。

佛捏着手中的佛珠,长长叹了一口气:“或许,我们都做错了什么!”

(本文获2004年龙洲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

篇9

“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留住我们的根。”曾几何时,一首名为《把根留住》的老歌,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根,它的申遗成功是值得所有华西儿女自傲的,可是却有一部分人对“二十四节气”持无用论的态度,还有人对此听都没听过。面对这种现象,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了解过于浅薄,从而缺少敬畏之感,其次是过于功利,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得其精华,三则是没有给它注入新的因子,没有新突破因而被人淡忘。

对以上的问题,愚以为:“我们要继承文化,不是原封不动的传袭,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才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在继承中创新,我们要牢记:“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在生机也,不新见死”的告诫。真理不是一陈不变的,无论是《论语》《孟子》的仁义礼智义,还是《老子》《庄子》的无为而治;无论是《楚辞》的高洁特立,还是《史记》的忍辱负重,都不能在现代社会中完全运用开。但并不意味着就该被否认,被舍弃,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创新,灵活运用。对于“二十四节气”亦如此,我们不该坐享其成,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可使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篇10

关键词:作文自主 创新 能力 培养 对策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育自主化、目标理解教育、回归自然生活教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现代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有了新理念,就有新要求、新发展、新血液。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课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极为重要渠道。它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显然学生自主创新作文是一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学生自主创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自主创新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写作素材、写作能力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解决问题一系列的过程,也是将新知识、新素材,自主地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过程。然而,我们现在学生自主创新作文的实际情况是进入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自主创新作文若有若无。有的则较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误区(二):学生自主创新作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大部分只停留在范文内容形式的框架内。

误区(三):缺少自主合作,甚至是羞于以自己的感悟来创新作文。

误区(四):教师对作文自主创新缺乏有效地调控和评价。

二、自主创新作文中学生问题的归因分析

我们认为学生自主创新作文的种种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其能力更可以有效地提高。这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这些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有:

1.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思想在这几年深入人心,但我们也不难看到:教师围绕考试,学生围绕考试,家长围绕考试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的神经在作怪。

2.学生自主创新作文的动机缺乏,作文的方式方法单一。许多学生总是依据作文范文中体现的思想进行写作,加上教师不放任自由。学生思想思维不能极度的放开。进而形成上述现象,作文没有实质性的思想内容。

3.学生中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缺乏。羞于或者说不愿与同学交流作文,生怕机密外泄,自己落人之后。

如此种种因素,形成了当前学生自主创新作文的种种弊端。

三、对策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求切实转变教师、家长的观念,消除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恶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采用有效的策略实现作文教学质的飞跃。

对策(一):学习实践,从根本上确立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福音,并在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预示着作文教学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趋势可以概括为“全程开放、个性张扬。”《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更是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们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作文观。

对策(二):运用心理学规律,激起学生自主创新作文的兴趣。

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了解到,小学生对于自主作文,心理上有许多障碍。有的想写,但又不敢写,有的不想写,老师、家长又要求写。学生进退两难,40%的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十分轻率,不求细节,不求新意;80%的学生对作文无正确的认识,觉得是教师要求的,家长强调的,考试必须的,实属无奈。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动机,从培养学生善学、善写的意识做起,并将这一项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工作的始终。

对策(三):改变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在内容上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势,认为自己的作文内容一定要写十分完美的生活内容。这就是现今学生作文思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发扬自主创新的思维,寻找自己生活中内容,进行大胆的写作。有比较才有差距,有比较才使人有前进的动力。

对策(四):运用教育学规律,提高作文自主创新的能力。

1.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以积累、贮存写作的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写的内容,又解决了修改的材料。

2.促进分析能力的提高

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生活也是发展变化的。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仅仅停留在观察事物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材料加以分析比较。通过联想,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小学生生活的实践比较有限,还需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课内外的阅读,从阅读材料中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的方法。

3.与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

小学生作文要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真情实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写出来反映客观事物。在写作文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真实的感受向同学表达,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人、对事,实事求是,把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

小学生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所要说的意思,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心理学上指出:“思维和语言是处于统一之中的。在自改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把观察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形成新感受,表达有新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2.张成新编著.《小学生作文阶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