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22 16:2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报表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报表审计

篇1

一、重要性原则的意义和内容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重要性原则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

因此,正确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由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会计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判断和估计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此,现代会计报表不可能是绝对真实,而只能是公允反映。重要性原则就是会计师确定的一个会计报表中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信息错报或漏报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

新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重要性标准是衡量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的尺度,需要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衡量。

1)重要性的性质标准。指确认各项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具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审计中抽查出的每一笔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由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从每项审计项目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的。“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等等。

2)重要性的金额标准。指确认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总金额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总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是否重要的标准。它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被审单位实际和预期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构成,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的。它是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可以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也叫重要性限额。

二、重要性原则

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在审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也贯穿于审计工作过程的贻终。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中,主要用于制定审计计划和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帐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均规定: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单位的规模与业务性质、相关内控等因素,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评估即确定“计划重要性”,其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及其决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篇2

关键词:医院;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对策

一、引言

会计报表工作是对会计统计的最终核算进行归纳和总结,医院的会计报表工作对于反馈医院这一段时期财务经营和管理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医院进一步改善相关管理制度和主管机关的评价事业提高有效的信息基础。加强对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有利于降低会计报表审计的错误率,有效提高医院会计报表审计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二、医院进行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的意义

1.符合新医改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新医改的全面深化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都将“以药补医”,但是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投资却没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使得医疗事业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缓解医院投资不足,收入降低等状况,部门地方医院甚至出现了利用作假等手段骗取政府补助的情况。另一方面,医院实施的等级评审制度将会导致管理人员现象严重,不利于实现医院内部的公平与公正[1]。医院的等级评审与医院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医院的长远发展都有直接的关联,如何利用等级评审制度为医院谋取更好的发展,是医院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而部分医院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自身利益和促进医院的发展,有可能通过在会计报表中做假账等形式来获取更高的等级评审。加强对医院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能够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审计,防止系列的问题的发生。同时,新医改对医院会计报表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医院的所有收支都将纳入在预算管理范围内,而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则需要计提折旧或者摊销。新医改对医院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医院审计部门相关人员加强对医院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重点项目,降低审计风险。

2.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是保证医院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

第一,医院的会计抱抱工作内容广泛,包括医院众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业务。在众多的财务信息中,审计人员如若想要在最短时间找出重点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就需要合理运用风险评估手段[2]。第二,我国医院关于审计工作的现状是,审计任务较多而审计资源较少,二者之间产生的矛盾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审计任务的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必须学会在审计工作中准确抓住重点,这也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恰当运用风险评估方法。

三、加强医院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的对策

第一,保证医院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审计部门属于医院的内部控制部门,要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加强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必须要严格规范医院的审计程序,并且加紧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得到重视,并保证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能够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当然,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扩充新的审计及风险评估知识,并不断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才能够切实做好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第二,审计人员必须要获取更加有力的审计证据。为了更好的实行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该适当的拓展审计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审计深度,以便获取更加有力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尽量将审计程序复杂化或者多样化,使医院的管理人员难以预料到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避免管理人员利用期间的审计漏洞而进行各种违规作假行为。此外,审计人员工作时也可尽量使某些审计程序避开管理人员,并充分利用医院内部的审计线索,获取有力的审计证据。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树立良好工作作风的基础,审计人员是医院内部控制人员,其工作的公正性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医院的管理和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其他部门的职业道德素质略有不同,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除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法以外,还要求其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坚持抱有怀疑的工作态度,对任何财务信息都要予以重视,对会计报表进行认真审计,防止报表中出现任何虚假信息。第四,医院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需要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评估,准确找出审计的重点[3]。审计风险评估需要根据审计风险的要素类型进行详细区分,不同的审计风险要素在不同的会计报表中的风险表现高低程度不同,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的风险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并找出审计的重点和审计重点的相关方面。第五,审计风险评估要抓重点,尤其重视审计风险总体评估较高的项目。对于审计风险总体评估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要尤其重视,要求审计部门增加对该项目的分配时间,并分配经验更加丰富的专业审计人员,使审计人员与专家人员共同对该项目进行分析和调查。

四、结语

综上所诉,医院进行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是新医改的要求,对于提高医院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找出审计重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加强会计报表审计工作风险评估的具体对策有保证医院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获取更加有力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根据风险要素进行审计风险评估以及重视审计风险总体评估较高的项目等。

作者:韩文 单位: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徐东升.浅议医院会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2(,6):44-47.

篇3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

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篇4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民间审计组织接受财产所有人委托对客户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的审计。从多年来会计报表审计的情况来看,有些注册会计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未能掌握审计疑点的查证技巧,收集不到有力的审计证据,而签发了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上当受骗,。特别是近年来少数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的错报甚至虚假,不仅使许多投资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掌握审计疑点的查证技巧,并进行深入的追查排除,收集有力的证据,证明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审计疑点的特性

(一)内容的不真实性

这是审计疑点最基本的特征。注册会计师要发现被审单位的审计疑点,主要是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业务范围、某项特定的经济业务内容和大宗业务供销货渠道等,检查会计资料中有无异常的数字、时间、地点,往来单位、业务内容及科目对应关系。

(二)手段的隐秘性

隐秘是审计疑点固有的特征,审计疑点不可能一目了然地暴露在会计资料上,特别是一些经营思想不正、法纪观念淡薄的人,更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其作弊手段非常隐秘。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去挖掘、去发现。

(三)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加之作弊动机的不同性,导致了审计疑点的多样性。如有的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有的利用往来账户挪用、盗窃企业资财;有的利用“材料成本差异”、“库存产品成本”、“待摊费用”以及往来账户等任意调节损益;有的隐瞒收入不入账;有的伪造合同虚构销售等。

(四)结果的不确定性

审计疑点仅仅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可疑迹象,并不确定真有问题。有些审计疑点经过查证可以排除,而有些在查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疑点,需进一步跟踪追查才能确定。

二、发现审计疑点的技巧

审计疑点的发现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熟悉被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和主要成本费用项目开支范围等,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道德。

(一)通过“询问”来发现

可采用个别询问、多人座谈、一问一答或由被询问人员填表回答所列问题等方法来了解情况、发现疑点。如通过管理层对单位基本情况的介绍,往来客户、广大职工对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评价等,了解被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而了解其在管理上哪些方面是薄弱环节,哪些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从中发现一些可疑迹象或初步线索。

(二)通过“观察”来发现

通过对被审单位提供的书面资料的查看和对某些重要场地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对被审单位主要或大额费用开支项目进行审计时,不仅要看该费用开支是否与本单位业务密切相关,而且要仔细辨别该费用发票的来源渠道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开发票报账套取现金的现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仔细甄别。

(三)通过“分析性复核”来发现

复核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比较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发现意外差异和漏洞,发现潜在的不合法和不合规的问题。如对企业库存产品审计时,就要计算分析库存产品单位成本是否高于售价,有无为了编造虚假利润,故意低价结转销售成本,使库存产品成本增大的现象。

(四)运用“逻辑推理”来发现

逻辑推理就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资料,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推测和判断被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有的被审单位为了套取现金,虚列工程项目进行报账,可所附的工程决算因为是虚构的而不切合本单位实际,经过细致的分析推理,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三、审计疑点的查证技巧

注册会计师对已经发现或捕捉到的审计疑点,可以运用以下技巧作进一步的查证。

(一)采用“追踪溯源法”追踪查证

根据已发现的审计疑点顺藤摸瓜、追寻源头,顺着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进行查证,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审计中发现可能用假票报账的情况时,就需要首先鉴别发票本身的真假,追查发票的来源渠道,出票单位是否真实存在,再向经办人作进一步的调查取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采用“逻辑推理法”推断查证

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推断,以确认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如根据逻辑关系推断一项费用的支出是否建立在相应的业务基础之上。

(三)采用“观察询问法”查证落实

通过观察询问进一步查证落实审计疑点是否存在。如采用面询或函询可查证被审单位往来业务的真实性。

(四)采用“实物盘点法”核对账实

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实彻底查证。如对现金的突击盘点可发现挪用公款以及现金空亏掩盖的其他问题。

(五)采用“鉴别测定法”去伪存真

对一些审计人员无法鉴定的疑点,如发现数字有涂改痕迹或存在被他人模仿签字的可能时,可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从而证明问题存在与否。

四、审计疑点的排除办法

审计疑点的排除是指根据查证结果确定审计疑点的性质,并对其进行纠正处理的方法。对于任何审计疑点,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有或者没有问题,都应适时排除。排除审计疑点的办法可分为:

(一)正面排除法

正面排除是指通过对审计疑点的查证,获取了足够多的证据,证明在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中发现的审计疑点是由正常原因引起的,并非真有问题,应予以否定。

(二)反面排除法

篇5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会计报表 真实性审计

    一、重要性原则的意义和内容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和审计工作中的一项共同原则,其含义是指会计报表中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如果某项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会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修改其相关经济决策,则该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如果某项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不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明显影响,则该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就是不重要的。

    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反映的逼真程度。由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会计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判断和估计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此,现代会计报表不可能是绝对真实,而只能是公允真实。所谓会计报表的公允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中可以存在所有会计报表使用者都能允许的,不影响他们决策的错报或漏报,即允许存在不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但不允许存在重要的错报或漏报。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就是要查明会计报表中是否有重要的错报或漏报。因此,会计报表审计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的运用,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重要性标准是衡量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的尺度,需要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衡量。因此,重要性标准有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两种。

    重要性的性质标准是确认各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具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审计中抽查出的每一笔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它通常是由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自己以往的审计经验,从每项审计项目的实际出发,自主判断确定的。通常认为,“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现金和资本账户中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等等。

    重要性的金额标准,是确认会计报表及其各个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在总金额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总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总体的错报或漏报总额以及各报表项目总体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是否重要的标准。它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被审单位实际和被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构成,运用职业判断确定的;是会计报表及其项目可以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也叫重要性限额。其中,会计报表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叫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报表项目(也称“账户”)中可以存在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叫账户(或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

    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确定的一般程序是,先确定其判断基础,再确定其相对数,最后将其判断基础与相对数相乘,即确定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判断基础,应主要依据报表使用者的构成情况确定。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在作经济决策时,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同。审计人员应根据会计报表主要使用者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选择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判断基础。一般而言,投资者往往更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因而他们对会计报表中的净收益和净资产信息更敏感。所以,审计人员在为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时,宜以净收益或净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债权人往往更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因而对会计报表中的总资产信息更为敏感。所以,审计人员在为企业获取贷款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时,宜以总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而当审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年度报表审计服务时,由于既要为投资者服务,又要为债权人服务,所以,应选择净收益或净资产和总资产指标作为判断基础,以其中判断确定的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较低者,作为实际使用的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

    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相对数(以下简称“相对数”),通常由审计人员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后确定:一是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要求越严格的,表明其允许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的错报或漏报数额就越小,相对数就应定得越低。二是被审单位的规模和所处行业的性质。规模越大的,表明报表使用者越多,相对数就应定得越低;行业竞争性越强,或是夕阳产业,表明其会计报表中较易出现错报或漏报,审计应越谨慎,相对数应定得越低。三是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相关业务的审计经验越丰富的,就越能准确把握审计的要害和重点,相对数就可定得适当高些。四是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评估表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越可靠,审计风险越低的,意味着出现重要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小,相对数可适当定得高些。五是判断基础的金额大小和前后期的波动幅度。金额和波动幅度大的,容易引起报表使用者的关注,相对数应定得低些。

    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主要是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由于现金流量表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的,在复式记账法下,影响损益表的错报或漏报,必然都影响资产负债表。只要查明资产负债表的公允真实性,就可进而据以查明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公允真实性。因此,审计人员一般只需确定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重要性限额。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重要性限额的确定方法有分配法和比例法两种。分配法就是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限额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之间,根据一定的因素进行分配,以确定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比例法就是按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一定比例,如20%~50%或1/6~1/3等,考虑一定的因素,确定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性限额。这两种方法在确定分配额或比例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账户的性质及其发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一般说来,流动性越强,与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关系越密切,项目金额前后期波动幅度越大,其发生错报或漏报对其他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影响越大;发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越大的项目,其重要性限额应定得越低;余额越大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限额应越多,确定的比例应越低。二是账户的审计成本。审计成本越大的项目,其重要性限额应定得适当高些,以提高审计效率。在采用分配法时,还应考虑有些项目可能是多报,有些项目可能是少报,多报和少报在汇总时会相互抵销。由于资产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往往会被高估多报,而负债项目往往会被低估少报,且负债往往占资金来源一半左右,故分配时,应按报表层次重要性限额的两倍左右进行分配,其中一倍分配给资产项目,另一倍左右分配给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中,主要用于制定审计计划和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

    重要性限额是总体审计计划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具体审计计划的重要依据。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策略、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设想和安排。在总体审计计划中,审计人员应运用前述方法,确定报表层次和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为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提供依据。具体审计计划是根据总体审计计划编制的,为具体查明各报表项目是否公允真实,而对各报表项目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作的详细规划和说明。因此,编制具体审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规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中对审计程序范围的规划,应主要依据重要性限额来进行。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运用审计程序,审查某报表项目的抽样数量和取证数量。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是一种全面审计,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方法。要进行抽样审计,就必须事先对抽样规模作出规划。报表审计的抽样规模主要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可信性、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总体性质、样本项目数量、结论可靠性水平等因素。账户层次的重要性限额,就是对账户进行抽样审计的可容忍误差,因而是规划抽样规模的重要依据。抽样规模与取证数量具有正向关系,即抽样规模越大,证据数量就越多;抽样规模越小,能取得的证据数量就越少。取证数量取决于抽样规模,抽样规模又主要取决于重要性限额。因此,账户层次的重要性限额,也是规模取证数量的重要依据。

    重要性标准是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验证会计报表是否公允真实的标准。会计报表的总体公允真实性是建立在所有报表项目公允真实性基础上的。因此,会计报表公允真实性审计,一般是先对报表项目,即资产负债项目公允真实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对会计报表总体的公允真实性进行验证。无论是审查和评价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还是验证会计报表总体的公允真实性,都必须运用重要性标准来进行。

    就报表项目的公允真实性审计评价而言,审计人员必须同时采用重要性的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才能作出正确的审计评价。具体评价时,应区分下列两种情况来进行:

    其一,当审计人员通过抽查某报表项目,发现各项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都不重要时,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没有超过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可以初步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的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超过或等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不能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应要求被审单位对该报表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再次抽查时能认定其是公允真实的程度。

篇6

关键词: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引言

一般投融资企业是通过融资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竞争能力,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财务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职能将会慢慢的转换成管理型,而不再是核算型了,以避免传统观念造成的弊端,促使财务管理方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能快速有效地执行下去。在财务管理中,重点就是财务报表的管理,其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必须严谨、详细、清晰、明了,在保证账目的准确性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数据,使企业健康的发展。

一、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作用分析

财务会计审核主要包括内容、形式、呈报数据和相关资料等内容的审核,审核报表在投融资企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投融资企业各项财务报表的质量,投融资企业报表必须进行严谨的核算,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在必要时,部分财务报表会进行合并,汇总到一起,但是这部分工作的开展,也是建立在财务报表的准确、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以此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审核效率,为投融资企业投资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投融资企业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在一定程度上,财务报表的审核准确性对企业的信誉有直接性的影响。只有核算做到了科学、准确、透明化,才能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企业才能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所以财务报表的审核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分析

1.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

(1)财务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主要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企业法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保证所有事项符合国家财务规定,符合企业规定,各项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必须运用公式进行核算,避免造成误差,对于审核完成的财务报表要加盖公司印章进行证明,以保证审核结果的严肃性和合理性,相关负责人还应当签字认可。

(2)在投融资企业财务报表审核中,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对于相关资料,报表进行审查时要保证其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均符合相关规定,不能出现丝毫差错。比如按照下列顺序来进行:首先相关人员分别对各种报表及附带资料进行分类对比;然后审查财务会计报表的审核资料,检查其准确性;最后在审查各类财务会计报表的备份资料。以此来提高各类财务报表的审核科学性和准确性,

(3)对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审核报表的重复审核。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合理性前提下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排除检查,针对特殊科目进行排查,检查排除部分因科目使用不合理而出现的一场。比如说,某投融资企业收到相关政策方面的影响,在当年的财务会计审核报表使用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会计科目进行登记,但因相关财务人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审核知识和审核经验,致使本年度的财务会计报表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未能及时解决,在接下来之后,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审核但该年度又缺少的相关政策的支持,导致投融资的效益和既定的目标出现了偏差,未能达到企业既定的目标。

2.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内容

(1)审核财务汇总会计报表。对财务会计财务汇总报表的审核是投融资企业审核的基础,企业拥有良好的财务会计汇总报表审核能够完善会计报表的相关内容,还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审核,还能为企也的长远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为投融资企业的正确决策做出贡献。例如,某投融资企业在年终进行财务会计报表的审核,财务会计汇总表上因缺少了对资产负债的审核导致汇总表内显示同比增长了9%,致使来年因资金短缺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展开,影响企业发展。

(2)审核财务会计利润报表。现在的投融资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股权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所以投融资企业在对财务会计利润报表审核时,应该注意对所有股东的权益科目进行审查,以保证股东的应得利润,以保证审核的准确性。

(3)审核会计报表间勾稽关系。在投融资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审核中,对财务会计洪总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审核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它显示着该企业所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所有财务科目,内容具体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统计表、现金流量情况统计表、企业的利润情况统计表和利润的分配情况统计表等。

三、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异常内容审核分析

1.比例突然好转

在正常情况下,投融资企业的财务会计审核报表中财务报表的标准区间值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审核会导致财务会计报表比例突然好转,经过与标准值的对比之后,能发现审核是否存在异常,分析当前条件下所反映的经济情况。通常情况下,两期之间的标准值差值为2时,则表示比例突然转好,需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检查其对投融资企业的正常发展是否存在影响,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比如一个企业两年之间的财务会计审核报表均显示为盈利2000万元,但实际上在第三年中该企业因财务会计审核报表的突然好转型远远〉标准值2的范围,但是财务人员未能引起注意,从而导致企也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所以,必须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去检验则进行仔细、准确的审核。所以投融资企业应该对资金的流动比率、成本的费用利润比例、企业资产的负债情况和销售利润等数据进行审查。

2.相关比例较优秀

会计报表的相关比例较优秀是相对同行报表数据而言的。结合当前的市场规律可知,同行某指标的最大优秀值比减11如果〈40%,就表明此指标是正常优秀范围,反之这说明不正常。举例说明,某投融资企业某年的利润指标同比增长5%,但是再和同行数据对比计算后发现其增长点〉50%。依据这样的结论基本可以断定,该投融资企业的会计报表不真实。因而需要加强对其成本利润表、净资产收益率及业务增长率比值等的审核。

四、投融资企业对工程核算的管理

第一、对投融资项目的管理。投融资企业在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中,都应该依据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除举债资金项目,其他都要遵循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第二,编写融资计划。为确保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投融资企业应该在年末就编写下一年的融资计划方案,同时交给企业财务部门,在投融资企业的财务部门审核以及汇总之后,和投融资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最佳的融资计划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融资计划管理时一定要重视对融资成本的控制,假如贷款利息与银行收取贷款费用之和大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20%,这时应该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研讨会进行最终的定夺。第三,核算工程付款情况。核算工程付款情况也是投融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财务部门每个月都要核算工程付款情况,接着按照工程核算的数据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以及企业的日常资金流向,然后把具体的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的结果编制成报表交于有关部门,同时预算下一步的工程量,结合预算的结构计算资金需求,这样就能为投融资项目的有效开展提前做好经济准备。第四,日常公费管理。投融资企业日常公费涉及租赁费、水费及电费等内容,公费管理中应该进行总额控制管理。对专款支出,在执行中应该按实际要求控制,对项目超预算的应该按批准用途及范围进行记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投融资企业的筹资和投资中,财务管理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其是投融资企业正常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坚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是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投融资企业必需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而在财务管理中会计报表审核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能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要求投融资企业必须把握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及内容,以此促进投融资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原因:机械机芯需要用红宝石轴眼固定在夹板上,那是一种穿孔的天然红宝石,镶嵌在表中发挥轴承的作用。

红宝石的重要功用没被人们认识之前,擒纵轮的旋轴、擒纵叉,以及摆轮轴杆和行轮系的轮子都被旋入在黄铜底板与桥板的孔洞中。 结果,转动的旋轴压力和高速带来的摩擦损伤,令机芯难以承受。直到现在1700年,一个瑞士人和两个法国人发现钻孔的红宝石作为表的轴承可以大大降低摩擦力和损伤,也显著地提高了机芯寿命。从此被广泛应用。整个18世纪大部分机芯都以红宝石代替了原来的材制。可由于成本太高,当时只有高档机芯使用。1902年,人造红宝石被广泛应用,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质地坚硬均匀,容易加工,色彩也可以选择,同天然红宝石有相同的性质。 表内拥有的红宝石数目象征着表的品质,表内拥有的红宝石数体现出表在设计上的风格,精湛的工艺与鬼斧神工的技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论文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论文摘要:司法会计鉴定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均为会计鉴证业务。两类业务的执业准则分别由国家司法部和财政部。比较主要执业规则的差异,有利于司法鉴定人参照有关《审计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篇9

---------------------------------

|申请人|

|单位|

|----|--------|---|-------------|

|被申请人|

|单位|

|----|--------------------------|

|申标|

|请的|

|理及|

|由采|

|、取|

|保的|

|全措|

|的施|

|----|--------------------------|

|承办人|

|意见|

|----|--------------------------|

|仲裁|

|委员会|

|批示|

|----|--------------------------|

|备注|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

一、现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产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其证券的价格走向,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出发,上市公司生产的会计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才能在证券市场公开。现有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是:上市公司生产会计信息一会计师事务所检验会计信息一证券市场投资者消费会计信息。这种生产模式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会计最基本的反映活动职能不能全面实现。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最主要的职能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平等地为每一位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的最基本的反映职能,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地位,形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一股独大现象,使得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几乎演变成了大股东的一言堂。在会计受制于总经理,总经理受制于董事会这种制度安排下,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利益实质上受制于大股东。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主体的会计人员在地位和利益被控制的情况下,其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的采用,显然是有利于大股东的,为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蜕变成了为大股东提供有利会计信息。

其次,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可能真正实现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的定义,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收费较高,其收入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部收入中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审计费用是上市公司支付,因而上市公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严,一般而言进入上市公司审计的门槛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承担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也就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水平和能力的标志。在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相对有限和会计师事务所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上市公司的消费者地位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供不应求状态使得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平等,会计师事务所处于劣势地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得不到保证。

再次,现有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生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其生产的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和监督。在这里,注册会计师起一个产品(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员作用,其工作性质是鉴定产品是否合规、合格。证券市场投资者所需的优质产品——可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上市公司会计机构,也与会计信息的检查者——注册会计师不无关系。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作假的连续曝光,上市公司会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严厉批评,特别是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形象的注册会计师在社会公众的地位显著下降,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甚至曾提出了双重“审计标准”(一家是中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家是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设想就说明了这一点。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业务的需要和社会公众的压力,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时,从凭证、账簿到报表,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分类到整理都必须认真和审查。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变成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新再确认和加工的过程,于是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由检验员同时变成了生产者。可见,现有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改革构想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变成了一个阻碍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的会计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加强,从国内外来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会计法规和制度研究。从会计法规和制度安排上防止上市公司的作假。典型的案件是郑百文的资产重组,使得我国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不得不修改。(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我国特殊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带来的问题十分突出,后来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指引和引进的独立董事制度说明了这一点。(3)会计人员利益机制研究。国内外文献均指出了在目前条件下会计人员和上市公司利益的一致性。(4)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主张从会计信息的产权方面寻找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这些研究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认为:生产会计信息的生产工具——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问题,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从会计信息生产的源头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而言,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只有改革其生产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体措施是:

1.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生成的社会化

目前,上市公司会计机构承担着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对内职能是指会计机构承担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经济分析的职能,其目的是为上市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具有明显的内部特征,理论依据为会计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管理理论。对外职能是指会计机构承担的财务会计职能,即为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集团提供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股权日益分散化,上市公司的利益集团有外部化趋势。一般说来,证券市场越完善,上市公司利益集团的外部化特征越明显,因而为上市公司的利益集团提供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职能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其理论依据为会计是一个主要为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理论。对上市公司现有的财务会计职能而言,由于其生产的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从会计核算的凭证取得、登账、报表生成程序考察,上市公司会计机构拟不再承担财务会计的报表生成的对外职能,这一部分职能可由社会完成。而上市公司的会计机构只承担对内的职能和与内部管理密切联系的记账、登账的会计核算职能,真正实现会计参与管理的职能,符合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中会计的地位和立场。至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生成则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会计群体中的专业素质与长期从事审计业务的经验使得他们承担上市公司报表编制工作更为有利。

2.上市公司信息生产化、商品化、市场化构建

(1)上市公司向证券交易所支付会计信息生产费用。当上市公司生成会计报表的职能社会化后,注册会计师成了这部分职能的承担者。注册会计师从事该部分会计信息的生产,谁来支付生产费用变成了关键。根据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从事的会计信息生产是用来满足证券市场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需要的,这些投资者理应支付这部分会计信息生产的费用。但是,如果按此方案实施,在操作上将会非常困难或者说操作成本太高而缺乏效率。我们不妨作以下:首先,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信息生产后,上市公司会计机构业务得到了精简,费用相应下降,原来支付以求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正的审计费用不需要支付,上市公司直接受益。其次,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的,直接投资者对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这部分会计信息对上市公司而言起了广告式的宣传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应支付给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生产费用。何况,上市公司支付给注册会计师的会计信息生产费用本质上是投资者支付的。按利益相关者,上市公司应该是与上市公司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利益集团共同所有,从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风险程度来分析,股东即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而股东即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最大的剩余索取权,上市公司支付费用的增加,直接减少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剩余,上市公司支付的会计信息生产费用是以减少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剩余为代价的。

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获取收益以弥补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上市公司应如何支付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生产费用呢?如果上市公司直接向注册会计师支付生产费用,势必会形成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利益紧密联系的捆绑式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其会计信息生产的客观公正性会受到上市公司的干预。为确保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形成利益捆绑式关系,上市公司支付的会计信息生产费用不能直接支付给注册会计师,而应通过中介组织——证券交易所转交。因为对上市公司而言,证券交易所是融资的场所;对投资者而言,证券交易所是投资场所。证券交易所是联系上市公司融资、投资者投资的桥梁,能够反映双方共同的利益。

(2)上市公司支付费用的确定。根据成本定价理论,上市公司支付的费用应以能弥补注册会计师从事会计信息生产过程各种耗费的总和并有一定的利益来确定。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的工作量来考查,上市公司支付的费用应以原上市公司支付的会计报表审计费为下限,以上市公司原会计机构中生成报表相关的费用与会计报表审计费用之和为上限,否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不符合成本效率原则。

(3)证券交易所采取招标方式聘用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商品化并将推动会计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的地方保护主义,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源重新整合,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内水平参差不齐,不排除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会采取低价格策略进入这一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为关系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中介——证券交易所,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来组织注册会计师从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在招聘时,标的首先目标不是价格,而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按投资者决策需求来安排组织,最终形成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帕累托最优。

3.证券交易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构建过程中,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两者利益直接相关,且注册会计师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现已变成了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各自独立无直接利益关联的平等关系,确保了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中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地位。

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较强业务能力的注册会计师,以独立、客观和公正的立场生产的会计信息与现有模式中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生产的会计信息相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质量指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相反,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而发生的监督成本则会大幅下降。但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必须经过监督,否则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因个人效应最大化而与上市公司合谋、寻租来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监督的方式应以低成本检查为主,监督的主体为证券交易监管部门。改革后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图示如下:

付费

付费

上市公司

——

证券交易所

——

注册会计师

(委托、受托关系)

(招标、监督关系)

王乔,章卫东。200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会计,12:42~44

杜兴强。200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财经研究,12:56~58

张广,陈翔等。2002.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会计研究,10:48~52

伍中信。1999.论会计人员的地位和立场。财会月刊,6:12~13

杜兴强。1999.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