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审计范文

时间:2023-04-09 01:0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审计

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固定资产;审计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Z201151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6日

一、高校固定资产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众多高校纷纷通过贷款或者财政拨款等方式,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固定资产规模在高校资产总规模中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固定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物质保障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衡量学校规模和教学水平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可以从购入、使用、报废整个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监督,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其次,通过审计,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促进学校加强对资产的监督和管理,更好地爱护和使用固定资产,提高使用效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环节,而这些资产的数量较大,管理职责分布在不同的部门。由于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模式普遍是账物分管分类归口的管理模式,各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如科研设备由科研处负责管理,实验设备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图书期刊资料由图书馆负责管理等。固定资产分别由多部门进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管理过程松散。另一方面,浪费现象严重,许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后就更新新设备。例如,电子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许多电脑使用时间不长或者出现故障,就会被淘汰,当成购置新设备的理由。

三、高校固定资产审计的措施

对高等院校进行固定资产审计,可以依据《审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执行,对学校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管理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资产的使用效益,才能为学校管理层进行决策停工真实可靠的信息。

(一)高校固定资产增加环节的审计。固定资产的增加分为外购和自建两种形式,从以往的审计经验来看,固定资产的增加环节一向是舞弊的高发环节,固定资产数额较大,如果期初固定资产入账时出现错误,则会影响后续的计量,在多个会计期间出现数据错误。高校固定资产增加环节舞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虚增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通过将与固定资产购置无关的其他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入账;二是减少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安装费、运输费等记入当期费用,不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入账。

针对固定资产增加环节容易发生舞弊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高校在构建固定资产时,首先要由资产使用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填写请购单,每张请购单必须由对这类支出预算负责的学校主管领导签字批准。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采购,需要进行特别授权审批。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初步审查,主要目标是审查资产购置计划中是否存在重复购买的现象,大额资产的购置是否由学校管理层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批准。主要目标是核实购置计划的合理性。学校采购部门根据经过批准的采购单发出订购单,询价后确定最佳供应商,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询价人员应当与确定供应商的人员职责分离。对于大额的、重要的采购项目,应采用竞价方式确定供应商。资产购置完成后,要实地验收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员需要比较所收资产与资产购置计划上的要求是否相符,规格型号是否一致,盘点资产数量,并检查是否有损坏现象。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可以选择“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方法。所谓顺查法,又称正查法,是指按会计核算程序从检查会计凭证开始,按顺序核对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一种检查方法。顺查法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高校核算全过程,漏查的可能性较小。逆查法又称“倒查法”,与顺查法的顺序正好相反,是指按照会计业务核算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查的方法,即从审查分析会计报表或发现线索的那部分总账科目入手,逆向地审查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根据发现的问题和疑点,确定审计重点,再审查核对有关账簿和凭证。逆查法可以较快速度地抓住重点,将问题查深查透。

(二)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环节的审计。目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在管理上还是将事业用固定资产和经营用固定资产集中核算,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者折旧计提不足,也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的减值测试,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会计信息不实。

高校固定资产应每期计提折旧,可以按照直线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进行折旧的计提,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进行随意变更。同时,高校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的期末对固定资产逐步进行检查,是否存在技术陈旧、损坏、闲置等现象,查看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存在账面价值低于市价的情况,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应当检查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重点检查高校是否制定有完善健全的固定资产维护和保养制度,对昂贵精密的实验设备是否有专人保管,对于容易发生事故的实验仪器,是否有专业的操作规章制度。其次,应当检查学校是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对资产进行保养、维修。

(三)高校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审计。高校固定资产的处置是指出租、出售、报废、投资后转出、捐赠等。高校固定资产在处置时容易产生舞弊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形:隐瞒报废收入,固定资产在报废时,通常会有一定的残值收入,但是这部分收入可能会被隐瞒。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失以固定资产的正常报废掩盖,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将非正常损失作为固定资产的正常报废来处理,可以掩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投资或出售时故意压低高校资产的价值,通过签订“阴阳合同”,在一份合同里,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资产,同时在另一份合同里要求对方返还差价。

注册会计师在对高校固定资产减少进行审计时,应当注意检查固定资产申请报废的文件和管理领导的批复情况,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是否入账,并应当注意,被清理的固定资产是正常的报废还是非正常的损失,如果是非正常损失,是否追究过失人的责任,是否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对于固定资产在出售或投资时故意压低资产价值的情况,应当留意在处置资产时是否请外部专家进行了评估,出售大额资产时,是否采用拍卖方式。并应当检查进行相关交易的负责人、经办人与对方有无利益相关关系,有无产生舞弊的迹象。

(四)检查高校内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在高校内部,应当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从意识上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学校相关领导全面负责,由资产使用者对固定资产直接负责,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范围,避免推脱责任的情况发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愈加成熟,可以将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将资产名称、型号、数量、使用部门、直接责任人等信息登录在网上,便于主管领导和全校师生了解学校资产情况。这样,可以增加资产管理的透明度,避免损害学校资产的情况发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固定资产等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3.

[2]叶艳.固定资产审计对策研究[J].审计,2011.8.

[3]张翔飞.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审计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改造支出

引言

审计是依据我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财务资料及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进行评价鉴证的经济监督活动。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固定资产,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审计因素之一,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关系到企业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持续发展和资产保值等一系列问题。但在固定资产上,企业能够大做文章来达到某些目的。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计,对于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混淆固定资产的划分界限及相应审计措施

固定资产是指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如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其主要特点有长期拥有、投资数额较大、风险大、变现能力差、对经营杠杆系数影响大等。在实务中,与固定资产混淆的主要对象是低值易耗品以及包装物等周转材料。有的企业将固定资产划入低值易耗品或包装物,然后采用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直接增加成本费用,进而减少利润,达到少缴税的效果;也有的企业将低值易耗品等计入固定资产,本应进入成本费用的,结果却被当作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无形之中减少成本,虚增利润。

对于此类错漏的检查,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三点具体措施:

1.检查企业关于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企业应制定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支出的书面标准,通常须明确购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低值易耗品归流动资产类,属于收益性支出,应当列作费用并抵减当期收益。出现上述问题的企业多数没有这类制度或者虽有制度,但不完善,执行情况不好。因此,必须重点进行符合性测试。

2.实质性测试的重点是不属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以固定资产账簿的登记项目为线索,查证会计凭证和原始凭证,来确定这类物品归属。如果低值易耗品计入固定资产的,应建议企业进行账务调整。

3.实地考察固定资产。运用账簿资料和凭借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来区分辨别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不准确及相应审计措施

固定资产的取得有外购、自制、投资者投入、债务重组等方式。以企业外购固定资产为例。原始的外购成本包括买价、相关税费、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及专业人员服务费。但有的企业仍按老会计制度办事,如购建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应列入固定资产成本,而将其有意无意计入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以此冲减销项税额;又如借款利息在固定资产未办理竣工结算前可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有的企业钻了这个空子,延迟办理其竣工,顺理成章地将利息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虚增固定资产成本;再如不把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是计入当期损益,以此达到调减利润的目的。

对于计价不准确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两点具体措施:

1.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购建过程的控制测试

首先,从被审计单位出发,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建立完善有效的固定资产购建内部控制制度。被审计单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止固定资产舞弊的重要防线。其次,还应注意企业是否建立了必要的不相容岗位牵制制度,以防在固定资产构建过程的各个环节的部门或人员与供应商串通损害企业利益。此外,固定资产的后期评估制度也是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2.加大对固定资产取得的相关凭证及账簿资料的审查

首先,注册会计师在审查被审计单位取得成本时,应着重关注企业固定资产取的原始凭证。特别是对于自建而成的固定资产,在自制原始凭证上可以大做文章。其次,固定资产取得价值的相关税费也是容易出现错弊的地方。如运输费的7%应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即剩余的93%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再如对于一般纳税人,相关税费则

不包括可抵扣的增值税(不动产、自用的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除外)。另外,要联系各个相关账户进行审计。如对于取得固定资产人员发生的差旅费应计入管理费用,不应计入其价值,此时,应着重核查管理费用中差旅费的明细账。

三、随意调整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因素及相应审计措施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使用寿命内,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相当于补偿固定资产损耗,冲减其原始成本。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有固定资产原值(即固定资产成本),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使用寿命,折旧方法等。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对固定资产折旧产生重大影响,很多企业管理者看准了这一点,利用这些因素来操纵利润,达到修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折旧的监督,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企业盈利,保证固定资产再生的顺利进行均有重要意义。

对于此类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两点具体措施:

1.对累计折旧进行实质性测试

首先,编制或索取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情况,并对表内相关数字加计复核,并与报表数、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核对。其次,对折旧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主要检查有无扩大或缩小固定资产折旧范围、随意变更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等,着重关注在报表附注中有无披露相关事项。此外,审查折旧计入成本的合理性。将“累计折旧”的贷方本期计提折旧额与相应的成本费用中的折旧费用明细账户的借方进行比较。一旦发现差异,应及时追查原因,并建议被审计单位作适当调整。

2.结合行业和市场特点进行审计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判断,审计人员不能单凭被审计单位账面数据进行审计评价,而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收集的固定资产合理使用年限、使用特点与市场价格等可靠的信息来源,做出独立的判断。固定资产折旧的复杂性导致审计风险加大,为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摸清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信息;必要时可获取专家的支持,以便独立、准确地提出审计结论。

四、混淆后续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界限及相应审计措施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包括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和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改造是指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使其质量和功能得以改进,以提高生产能力、延长寿命、增长经济效益。如将电风扇改装为空调,对某条自动化控制生产线进行技术改进等。固定资产改造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增加工程成本,计入在建工程借方;所发生的变价收入冲减工程成本,计入在建工程贷方;工程结束时,再将工程净支出转入固定资产原值中。固定资产大修理、中小修理等维护性支出等为收益性支出,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应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再通过预提或者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 而有些企业不按新制度办事,将改造支出在修理费用中列支,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科目,将变价收入计入营业收外入,以此调增调减利润。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固定资产审计时,必须对固定资产改造支出和修理费用加以对比审计,避免因混淆二者,使企业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

对于此类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两点具体措施:1.审核固定资产改造和修理的预算审批计划。检测固定资产在改造和修理上是否有明确的划分并审查其制度执行情况。2.对账簿和原始凭证进行实质性测试。审查固定资产改造支出是否计入了有关账户,有无计入修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等账户中。审查改造过程发生的变价收入的存在性,有否计入营业外收入等情况。如有记错科目的,应督促企业进行账务调整;因错记而少纳的国家税金要补交。

综上所述,我们在固定资产审计过程中应对固定资产的确认界限、固定资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以及后续支出予以特别的关注。不仅要核实计算数值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检查资产确认与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是否能客观、正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有状况,从而反映出企业目前的生产水平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审计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晓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效益型审计[j].当代审计,2003.

[3]廖洪,陈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j].审计研究新视野,2005(3):3-5.

[4]丁玲莉.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2).

篇3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收支为审计标的审计行为。它是国家用于保障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真实、合法、有效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审计范围也逐渐扩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保证我国固定资产建设合法合规,保障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取得辉煌成绩。因为它不仅约束了政府投资权力滥用,遏制了投资和建设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然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束缚固定资产审计领域长期健康发展的瓶颈。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审计规范缺乏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是由审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主管单位共同监管负责。但其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部门较多,每个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掣肘,最终在固定资产监管的实际活动中监督不能、监督混乱的局面时有发生。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作为其中主要的监督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效果,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审计规范约束。顶层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缺少应有的保障,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实际的约束力,降低了审计活动的效果。

(二)审计范围不足

从理论上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的审计,包括项目筹资审计、项目开工前审计、项目建设审计以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四个组成部分。具体到我国现实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由于我国固定资产项目较多、审计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等原因,我国固定资产审计活动偏向于事后的项目真实性和合法合规,对事前的投资活动和事后的质量效益关注较少。也就是说我国固定资产审计工作偏向于纠错防弊,而对项目绩效和项目中间的监督控制监督不足。如此,覆盖面偏窄和审计力度不够的固定资产审计活动降低了审计质量,从而影响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的监督效果。

(三)审计方法有限

在信息化异常兴盛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审计活动也不例外,计算机审计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迅速,目前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活动的重要工具。然而相较于其他审计活动,我国固定资产审计在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审计的内容仍然较少,与之相适应的通用型和实用性审计软件依然匮乏,电算化审计十分滞后,从而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四)审计人才匮乏

审计活动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活动,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审计业务知识还要求其对审计的相关领域有较为熟悉的理解和认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也不例外,其要求从业者既熟悉财务审计业务也要对工程领域有较深的理解。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审计领域严重缺乏知晓工程的业务人员,而在政府组织招聘时由于薪资待遇等问题又很难招到优秀的工程及计算机人员,从而使得工程业务人员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固定资产审计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固定资产审计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增加审计监督的约束力,首要的方法在于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审计责任,使得审计活动有法可依、审计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能够获得有效开展,各级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扩大审计内容,提高审计质量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全过程的审计。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过程中强化对全过程的监督。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将审计监督提前至编制项目设计计算书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之时,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活动的约束力。此外,为了提高审计质量,还需要将效益审计的理念纳入到审计过程中,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效益,保证国有资金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三)??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

审计技术是提高审计效率的一个关键步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应用计算机审计是必然的趋势。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的审计效率,建议审计部门开发出能够适应固定资产审计领域专有审计软件,并将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领域也纳入到计算机审计系统,保证计算机在信息收集、信息传递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步骤;存在问题

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特征

固定资产投资是和固定资产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其本质就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它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车船飞机购置和其它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通过新建、扩建、改建、恢复和更新改造等形式来实现的一切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不能单纯地说成是建设单位,它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技术经济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众多的参与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金融部门、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等,上述所有单位在建设与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审计的对象或客体。

2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步骤

2.1 拟定审计计划。

2.2 组织审计人员,成立审计小组。

2.3 制订审计计划,进驻审计现场。

2.4 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实施项目审计。

2.5 交换审计意见,达成共识,拟定审计报告。

2.6 编制并完成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项目审计终结。

3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

3.1 前期文件审计

(1)审计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2)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完整性和编制深度的到位程度;(3)审计投资决策文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否可行(财务赢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外汇平衡能力)

3.2 当期固定资产审计

(1)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数进行比较,以便发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已减少固定资产未在账户上注销的问题。(2)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上的错误。(3)计算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累计折旧核算上的错误。(4)比较本期各月之间、本期与以前各期之间的修理及维护费用,旨在发现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5)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额。应当深入分析其差异,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往和今后的生产经营趋势,判断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否合理。(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并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3 固定资产增加的审计

(1)审查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是否合理、合法。主要应查明所确定的购建项目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资金来源是否合法。(2)审查固定资产购建合同是否严格执行。主要应查明购建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其中所列的项目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计划要求,价格是否合理,合同的条款是否严格执行,有无违反的情况。(3)审查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是否符合规定。主要应查明固定资产购建的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非法行为。(4)审查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是否符合预定的要求。主要应审查有无闲置、未使用、不需要或不按用途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和追究责任。

3.4 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审计人员应调查被审计单位有无已完工或已购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因改扩建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多余或不适用的需要进行处理的固定资产,如有,应作彻底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同时,还应调查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的购建启用及停用时点,并作出记录。

4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问题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比较多,着重于查错纠弊,对于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少有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效益审计扩展的观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比较多,这客观上使审计人员不得不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从而无法抽出足够的审计力量开展效益审计。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后审计比较多,事前介入和事中控制不够,特别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投资决策论证体系不健全,权责分明、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更显重要。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短缺,现有审计人员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例如,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为了对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然而,审计机关目前懂财务的人员比较多,懂工程、法律的人员比较少,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主观判断多,审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准则和指南,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做得尤其不够。《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也强调不多,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感到缺乏依据和标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就事论事多,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的职能发挥不够等。审计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搞好建设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

5 结语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把投资项目审计与行业性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绩效审计,把检查项目建设情况、建成后的营运状况和实际效果相结合,把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对财政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评价,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为审计重点,推行常规审计与绩效审计、问责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促进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审计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就是对高校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维护和保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进行的内部审计监督,以促使高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固定资产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形成一个与高校相适应的最佳的固定资产规模和结构,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需要。

一、高校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大多数高校一方面存在着经费不足,教学科研用房紧张,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使用部门各自为政,为了局部利益和使用方便,盲目购置、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等现象,致使固定资产闲置严重,造成固定资产资源的浪费。对固定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性进行审计和,协助管理部门制定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可以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到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刀刃上。

(二)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由于高校教育经费实行预算管理,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因此,很少对教学系部和其他部门占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使用成本的考核,更没有与系部利益挂钩,造成使用部门和使用人员缺乏成本效益意识,不爱护和不合理使用固定资产。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检查和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发现固定资产使用上存在的和结构上的不合理,可以促使管理部门合理调度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合理使用固定资产,共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促使高校管理层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资金轻实物”的现象,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往往随着“钱”向“物”的转化而弱化[1].高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更重视对现金、银行存款等流动资产的管理,而对于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对薄弱。通过内部审计,从制度上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促使高校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二、高校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基本思考

(一)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固定资产配置预算的审计,实行事前监督

对固定资产配置预算的审计监督,首先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当前各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以及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以及师生生活的需要,做好固定资产配置的论证,力求配置决策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统筹规划,提高配置效益。对固定资产配置的论证,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拟购置的固定资产,要进行技术上论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的趋势,保证购入的固定资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坚持上的合理性。在技术上满足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不计资产成本,不讲投资效益,一味的追求高、精、尖产品,而是要坚持经济上的合理性,努力降低资产的购置成本。

(3)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要尽量配置教学科研通用的固定资产,实现教学科研等环节固定资产资源的共享[2].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

(1)加强固定资产购置过程的审计监督,实现固定资产购置与付款的过程控制。

首先,要督促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的申请和审批制度。学校各系、各部门需添置固定资产,要根据教学科研等计划提出固定资产购置申请,经资产管理部门初审,内审部门复审,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购置。要严格控制超预算和预算外购置项目。

其次,要坚持实行固定资产招标采购制度。招标采购是一种高效、有组织、规范化和透明度高的交易运作方式,是以竞争方式通过招、投、开、评和定标等步骤来确定中标方并订立采购合同的制度[3].固定资产购置引入招标制度,能扩大采购选择面,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加经费支出的透明度,有效防止采购中的各种腐败行为。同时,有利于学校利用有限的资金选购到性能更好、价格更优的高性价比产品,达到高效节约与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再次,对于固定资产的验收和付款环节的审计监督。主要是要督促建立健全高校固定资产验收制度和付款审批制度,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原则,确保采购与付款业务、采购与验收及相关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

(2)强化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审计监督。

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发现使用中存在的,及时予以纠正。

其次,利用定量的,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考核。第一,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主要分析固定资产产值率(总产值/学生总人数),学生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学生总人数)、固定资产更新率(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年固定资产平均总值)、仪器设备利用率(实际使用机时数/可用机时数)等指标。第二,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各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4].第三,运用对比法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通过纵向与以往年度对比,横向与兄弟院校对比,找出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促使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潜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如将校内各系各部门的仪器设备和其他资产统一调度,合理配置,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重组和共享。特别是常规性仪器设备和其他资产,如计算机、实验室、田径场、图书馆、食堂等,坚持综合利用,减少积压和闲置。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的考核制度,考核教学系部和其他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和效益,并与使用部门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从而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成本意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3)加强对事业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计监督。第一,要坚持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严格按制度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实行有偿占用。对于投入创收和经营的固定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费,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二,对后勤化管理的固定资产实行有偿使用。随着后勤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事业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高校应对这部分资产做好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明确其最终所有权为高校主办者,高校法人对这部分资产享有资产收益权,采取类似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实行有偿使用,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4)重视固定资产处置过程的审计监督。通过审计监督,促使高校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规范处置程序。第一,对于出售以及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要做好技术鉴定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转让或投资价值,防止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第二,对报废清理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合理估计残值的价值,确保变价收入及时入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加强对固定资产保管的审计监督。内审部门要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和财产清查制度,明确保管人员的岗位职责。要协助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的短缺现象,找出短缺的原因。对于因部门或个人管理不善造成的资产损失,要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对于清理发现的账外固定资产,要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入账,防止固定资产体外循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1]方瑞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陷及改进措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6-107.

[2]王 艳。高校教学设备的科学化管理[J].咸宁学院学报,2004(5):171-172.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本质特征及其审计的作用和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是和固定资产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其本质就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它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车船飞机购置和其它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通过新建、扩建、改建、恢复和更新改造等形式来实现的一切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是挤照自己的活动规律来实现其固定资产增殖的,与工农业生产比较,它有许多特殊性。

1.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质和量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征,它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正因为如此,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一举一动不仅会涉及到国计民生,同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并且与宏观经济直接相联系,其投入产出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效益。

2.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种周期长、消耗大、并且有很强综合性的经济活动。固定资产役资项目一般说来构造都比较复杂,形体也校为庞大,建设周期少则二、三年,多则七、八年,一些特大型项目需要的建设时间则更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由国民经济许多部门提品和服务才能最后完成。有的项目在建成以后还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和辅助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因此、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要有计划有秩序地连续加以综合组织,任何形式的混乱和中断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两个层次

1.总体审计策略

总体审计策略是用来确定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和审计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

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应当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包括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组成部分的分布等,以确定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为了计划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审计的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的性质,审计人员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时间表、于管理层和治理层就审计工作的性质、范围和时间所举行的会议和组织工作、讨论预期签发报告和其他沟通文件的类型及提交时间、通过审计工作进展及审计结果的方式、项目组成员之间预期沟通的性质和时间安排、是否需要跟第三方沟通等事项。

2.具体审计计划内容

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紧密联系,总体审计策略是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指导,而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反过来又会影响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比总体审计策略更加详细,其内容主要是为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间和氛围。具体包括风险评估程序、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

三、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审计的内容:

1.审计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完整,前后呼应,符合建设要求,与建设程序一致)

2.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单位的资质和级别的合规性(审批合法营业执照和资格证书,甲级:全国范围内大中型,乙级:地方或行业范围内中小型)

3.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编制深度的到位程度(技术、经济、生产布局可行)

4.审计投资决策文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否可行(财务赢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外汇平衡能力)

四、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审计要点:

1.审查施工单位工程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应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2.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是否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

3.审查施工单位是否依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招标

4.审查施工单位工程项目是否是按规定实行建立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是否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5.审查施工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6.审查施工单位采购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

7.审查施工单位在涉及建筑主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施工前,是否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没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

8.审查施工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是否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五、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在完成各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测试和一些特殊项目的审计工作后,应进行更具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包括: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执行分析程序,撰写审计总结以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等。在此基础上,应评价审计结果,在与被审计单位双方沟通以后,确定应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和措辞,进而编制并致送审计报告,终结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一、当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的不足

(一)审计目标不清晰

政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十分必要。然而就目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来看,投资审计目标依然不是很明确。一方面,审计机关不能根据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制定明确的目标来规范审计行为,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与企业投资审计工作等同对待,审计人员不能把握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界限,笼统地进行表述,不具备操作性、指导性,不利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开展。

(二)审计方法落后

就当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来看,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依然是采用那种传统的审计方法,而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信息的交流不顺畅,在执行投资审计工作时主要是依赖人工方式,而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到投资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

(一)审计目标的完善

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加强投资审计。而投资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执行的标准,审计目标的完善是投资审计适应客观社会条件变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为了确保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就必须完善审计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必须结合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既要重视资金的审查,同时也要注重预决算的审计、效益的审计以及风险分析,只有全面完善审计目标,才能确保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获取更好的效益。

(二)审计方法的变化

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审计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审计理论研究创造的结果。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审计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和效益。故此,必须加大审计方法的研究。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必须创新审计方法,从以往的单一审计方法转向综合审计,要扩大会计审计范围,会计审计内容要涵盖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审计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对审计内容进行反复的调查,确保投资审计质量[1]。

(三)投资审计的信息化发展

在当代社会里,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实现投资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将成为投资审计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在执行投资审计工作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时间去进行审计信息的复查,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确保审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审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平价转换,保证输出信息的完整和精确性,提高投资审计效益,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

篇8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途径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包括投资立项的合法性、建设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合理性及竣工投产后的效益性)进行的审查、监督与评价。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

(1)开工前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投资方向、产业政策、行业规则和地区规则;建设规模是否经济、合理;投资项目是否按计划申报;建设资金来源是否合规;建设规模和标准是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符,概算内容是否合理、准确、完整;开工前的各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合法。(2)建设期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投资项目的实施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及批准的内容、规模和标准进行;项目设计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合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各项设计、施工、供货、监理等经济合同是否按要求与有关单位签订,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概算、预算或者决算的编制依据是否合法、合理。(3)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竣工决算报表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帐表是否一致;交付使用的财产是否符合交付条件,是否真实、完整、合规;实际投资完成额是否超概(预)算,其核算是否真实、准确;结余资金是否帐实相符;分析评价项目的投资收益。

三、企业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意义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项目法人制的确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各种项目纷纷上马,企业经济有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也存在着建设项目规模不合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决算造价不实、挪用建设资金、损失浪费等严重问题,特别是某些施工企业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给企业财产甚至人民生命造成了不应该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企业来说,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已势在必行。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查监督,可以保障企业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优化企业投资结构和环境,制止盲目建设,减少损失浪费,促进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强化建设项目的廉政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加快企业发展,同时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9

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科目是累计折旧,属于资产类科目。资产类科目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是计提折旧的前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国际内审协会(IIA)修订版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表明现代管理强调总体管理概念,把总体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面对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改变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职能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内部审计需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事前和事中审计中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将风险降至最低。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审计风险,实现“零审减”目标的需要。

当前,内部审计要实现由账项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围绕重大风险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围绕预期目标,利用风险模型确定项目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将风险分析贯穿于审计的每一环节,在实现审计目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零审减”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涵义包括国拨资金不审减,审定决算不小于批复的建设规模,严格按照批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没有节余和因审减建设内容造成的尾工工程,竣工决算各项费用列支合理,不虚报建设内容。

(二)提高审计效率、完成审计目标的需要。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随之增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内部审计的资源有限,这就需要提高审计效率,完成既定审计目标。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识别重点审计内容,无疑为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保障,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由账项审计、制度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

三、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的构建

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首先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明确是否具备审计条件,获取背景信息,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等,掌握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对被审计对象整体了解的前提下,依据相关规定,明确审计目标,识别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估风险,确定被审计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容易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具体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四、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批准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实际竣工情况;竣工验收和遗留问题的处置情况;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它投资的完成额以及交付使用资产结转情况;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合规和完整情况等。

(一)明确审计目标。

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正式接受上级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和验收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和批复文件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组织管理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投资完成及概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资产交付情况等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目的是发现和揭示影响投资项目完成的风险,进而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改善和提高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二)识别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风险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宏观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咨询,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以前发生过的重大风险,达到规避、转移或缓解风险的目标。

以对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审计,结合审前访谈、调查问卷以及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的项目及建设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情况,我们识别的风险主要囊括了内控制度、招投标、设备采购和安装、合同管理、工程造价以及财务管理等六个方面。

(三)分析和评估风险。

在识别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风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通过提炼总结风险因素调查问卷、查阅相关项目审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背景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以上述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识别的六方面风险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招投标、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最高,合同管理、设备采购和安装的风险等级次之,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的风险等级最低。

(四)确定审计重点。

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重点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

1.招投标管理。

企业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应重点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复文件中规定的方式进行招投标、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招投标过程是否合规、招投标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是否留存完整。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招标方式是否合规,属于公开招标或者委托邀请招标方式,要与批复方式一致。

②招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文件是否全面,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过程资料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招标文件、标底文件、招标公司的资质、开标记录、评标记录、打分记录、中标通知书等文件。

③审核是否存在人为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操作行为。

④实行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的工程是否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

⑤是否存在招标活动中变更招标范围、组织形式、方式,变更后是否报上级审批。

⑥投标文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的要求。

⑦审查投标人报价数据的计算准确性,分析报价构成的合理性。

⑧投标综合单价及措施项目清单报价等竞争性费用是否合理,规费及税金是否按规定计取。

2.工程项目管理。

在对工程项目审计中,应重点审核:

①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等是否齐全。

②工程项目是否按批复建设内容实施,总投资是否超概算,有无改变用途情况,是否重新报批调整。

③施工前是否取得土地使用证、建筑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审批。

④工程造价是否真实、合理、有效,造价组成是否合规,工程的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重点审核工程结算审计报告。

⑤工程建设其他费内容,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招标服务费、环境影响咨询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等,是否与工程内容相关,提供服务的各类乙方单位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

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

3.财务管理。

审计重点包括:

①审查建设资金来源、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及建设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

②各会计科目的费用核算与归集是否准确,是否合理计算分摊比例,拼盘项目是否按照面积所占比例分摊投资。

③各项费用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投资概算对应控制比例等。

④会计凭证的合规性,原始凭证是否规范、齐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4.合同管理。

工程成本是通过合同来确定的,因此对合同的审查至关重要。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签订合同,包括建设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工器具以及发生的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审计咨询等管理费用支出情况。

②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履行合同的能力。

③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书相一致,合同条款是否严谨、合法、规范,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合同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甲乙双方基本信息、建设工期、质量要求、总价、支付方式、调整情况、结算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

5.设备投资。

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是否按照初步设计或调整批复采购和安装设备。

②设备的保管、出入库手续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③是否按规定留取了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金。

④设备投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内控制度。

审查是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内控制度体系,针对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管理、档案管理等是否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工作。

(五)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审计业务。

根据上述审计重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重点审查的资料(表1)。审计实施过程中,在对重点事项审计的同时,还应对风险加以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规避风险,最终在审计报告中列出相应问题和管理建议。

五、实施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启示

1.在内部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管理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需要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从传统账项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并将风险分析和评估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实施事前和事中审计,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将后期风险降至最低。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

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领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新的变化,企业应该为内审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考核,不断进行知识结构更新,逐渐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审计队伍,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