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政策范文

时间:2023-03-29 02:3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改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改政策

篇1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 医院财务管理 影响

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医院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并且具有涉及面广泛、灵敏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及推行,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面对不容乐观的医院财务现状,明确新医改政策对其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进而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医院服务成本,走低耗、高效和优质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有关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是医院整个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环节,关系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对其不够重视。多数医院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其不够重视,这样造成医院的财务管理过于松散,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另外,许多医院的管理者是一线的专家学者,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财务部门的职责也不够明确,使得医院财务管理只是形式上的摆设,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不重视预算编制,使其流于形式。预算是医院编制的财务计划,是财务管理的起点,也是对执行财务活动进行约束的依据。医院预算管理主要是根据医院的相关职责、工作任务和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对医院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目前,许多医院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使得编制的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预算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造成财务预算流于形式,而更多地表现为简单的计划和控制,对财务活动没有实际地导向性。

3、不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和费用的管理和控制,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能使医院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核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支出,并为财务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进而促进医院降低成本,调高效益。目前,许多医院的领导只重视医院的收入,不重视成本耗费和成本核算程序,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不健全,使医院工作人员的成本效益观念比较淡薄,造成医院的财务工作不科学,财务信息不准确。

4、资产管理混乱。许多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账实不符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资产已经入库,却没有入账;有的资产已经报废或已经找不到实物,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有的资产已经转移不属于医院的财产,却没有在账上反应出来。不少医院对固定资产少提折旧或者不提折旧,这样投入的资产价值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形同虚设。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医院在引进先进设备时没有进行精确的可行性分析,造成设备的使用效率比较低,造成设备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有些医院的物资消耗没有定额管理,一般是直接列支,没有设置物料消耗及使用情况的备查账。可见,由于医院资产管理的混乱,影响了医疗质量和效益,加重了患者负担,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5、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财务人员素质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于许多医院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因此对其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高,这造成了医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财务管理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医改政策的实施,许多医院的财务人员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不能对现实情况做出良好的分析,进行必要财务分析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新医改政策对医院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不容乐观,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随着医改政策的实施和推行,医院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到医院的各个领域和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新医改政策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许多方面对其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深化和新医改政策的推行,将越来越多的医院推向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财务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医院必须通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对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改变了对财务管理的观念。财务管理观念转变的首先是医院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具有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对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和重视,有利于医院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适应时展的要求。

2、预算管理的影响。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医改政策下,对医院的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实现医院的既定目标,医院应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作用于医院的一切医疗活动领域,医院总预算统领各个部门预算,改变医院预算流于形式的现状,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对其约束作用。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管理层观念的转变和重视,预算管理部门的设置,预算管理的灵活性。科学的预算管理,便于医院实现预算指标,提高经济效益。

3、筹资渠道的影响。目前医院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政府的财政补助、药品的差价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随着政府政策的变化,医院三个资金来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的资金来源受到很大威胁。在新医改政策中规定要逐步取消药品差价,使许多以药养医的医院面临着筹集资金的巨大压力。医院要生存发展,筹集充足的资金是关键,医院应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新医改政策提倡多元化办医,给医院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医院可以在充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筹资措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如获取政府低息贷款、采取融资租赁、医院合并等方式。

4、收费结构的影响。医院的管理目标是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基本条件是能以收抵支,获得正的收益。新医改政策规定:我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减轻居民个人医疗卫生费用负担,从而改变了医院收费结构。收费作为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要部分,新医改政策对收费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医院成本核算。

5、资产管理的影响。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院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医院财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转变资产管理观念,加强对医院资产的管理,设置资产的备查账,及时对资产的业务活动做出相应处理,并逐步规范医院资产管理相关规定。

另外,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对医院财务管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医院支出、医院成本核算和医院投资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医院应在熟悉新医改政策的基础上,了解新医改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建设。

新医改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同时也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应根据新医改政策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并适时做出调整,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这需要医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加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转变医院财务管理观念,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孟令秀.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挑战及对策.财经界,2009;10

[2]许晔.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探析.财会通讯,2010;3

篇2

摘 要 随着《江苏省省政府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及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由于通知要求试点医院遵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取消药品加成,提高体现医疗技术和医护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因此如何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以弥补药品取消加成带来的损失并切实缓解病人医药负担,成为医院财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旧价格体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使医院达到新医改要求,降低病人的负担并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疗服务价格 调整 改革

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出台了《关于全省县级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将15家县级公立医院作为试点,率先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是取消药品加成,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和价格管理机制,健全医疗服务补偿机制,缓解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促进医院不断改善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文件要求15家县级试点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重新测算,根据成本法、目标法提出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方案。因此如何进行医疗服务价格测算,平衡好医院公益性质与医院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原有价格运行体制存在的矛盾

(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原体系中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物价部门对医疗服务定价时没有考虑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如医院二级护理每日收费4.4元,而病人家属外请护工的费用一天则高达100元;又如静脉注射一次1.6元,此价格仅包含医用材料成本,没有考虑医护人员的技术价值和风险。

(二)药品价格虚高

由于医药用品由省级机构集中招标采购,对招标过程各环节的遴选、竞价情况,公众根本无从了解,药品的集中招标形成了垄断的局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在利益面前,部分医务人员开出大处方,加重了病人的负担。另外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之间要经过商、配送商、分销商三个环节,层层加价,导致医院药品进价远高于药品出厂价。

(三)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协调

医疗服务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价格随着市场价格变动而不断变化,但医疗服务价格一经制定却多年不变,目前执行的还是江苏省2005年制定的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不能有效地反映医疗服务价值的变化,难以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过程缓慢,导致新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收费定价缺少依据。

(四)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医疗服务价格扭曲,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药品差价收入取消后,医院只能依靠财政补助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生存和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补偿的比例仅占整个医院支出的3%~5%,即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费用大部分要靠单位自筹。为维持单位的生存和职工的生活保障,医疗机构不得不向病人提供高利润的病理检查和药品。如何合理调节看病贵与医院亏损这一矛盾,既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又能减少病人的就医负担,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启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提高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

医院应逐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等项目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办法。首先核定医院一个年度药品加成总量,其中的10%由政府财政进行补偿,10%由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自我消化,还有80%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进行弥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时要调整医保农保报销政策,不能加重病人负担。如,医改前北京朝阳医院普通门诊诊察费为14元,病患负担3元,医改后门诊诊察费提高为42元,但是医保报销40元,自费2元,负担比医改前有所降低。这样的价格政策给病患带来了实惠,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医改的目标。

(二)医院应加强成本核算

医院应厘清门诊诊次成本、住院床日成本、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等成本核算,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精细化管理,改变目前这种医疗机构埋怨政府补偿不足,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贴无据可依的现状。医院应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医疗项目本核算,透视医院收支结构及医疗项目的成本及构成。以核算结果为依据,分析医院的内部机制和运营环境,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补偿政策。

(三)改变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

由于目前省级集中招标采购没有达到让药价降下来的目的,因此应将药品集中招标的工作交给能充分代表患者利益的高度独立和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机构人员组成、运作过程要充分透明,其中必须有固定比例的患者代表、医保部门代表、医疗公益组织代表等。参与竞标的药品成本、出厂价等信息须全程对外公开,让医药厂商互相形成良性竞争,真正做到降低药价,让利于患者。

(四)改变药品领域的流通模式

医改政策规定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成,改变了顺价加价的机制,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药品领域的流通模式,将商、配送商、分销商三个环节压缩为一个环节,削减中间费用,使药品生产企业能通过其商直接与医疗机构签订买卖合同,获得医疗机构的单一货源承诺并与医疗机构建立战略供应关系。

(五)建立价格弹性定价机制

医疗服务价格遵循的是政府指导价,而医疗机构的运营支出则是市场价。医疗服务价格低于实际成本,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成本测算中心《全国11个省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结果》分析,从省、市、县三级项目平均成本收费标准的比较来看,医疗服务价格普遍低于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部分项目仅占成本的1/3至1/4。在政府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物价部门应建立弹性价格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针对医疗成本因素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从而维持医疗机构的收支平衡。并编制医疗服务价格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以便监督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变化。

(六)完善医疗卫生投入的补偿机制

医改文件要求政府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的政府投入政策,使医疗机构真正回归公益性质,因此政府应以制度形式规范补偿行为,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目前,县级医疗机构未能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范围,如果取消药品加成,一定要在制度上保证财政补助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否则医院正常营运将难以为继。

医疗服务价格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患矛盾的焦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医院形象。因此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制,这有利于维护患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使医疗机构合理合法谋求利润,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 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控制是指医院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医疗服务成本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把医疗服务的成本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从而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是医院运营过程中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医院落实成本目标、实现预算的重要保证。新医改政策下,抓好成本管理,尤其是加强成本控制成为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加强成本控制是落实新医改方案的必要措施

新医改方案指出,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

(二)加强成本控制是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医院成本控制是为降低医院消耗,弥补医院补偿不足的差额,并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医院成本控制如果做得好,病人负担的费用少,医疗质量高,则社会效益好,能在同行业取得竞争优势,有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补偿渠道只有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方面,以药养医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同时在医疗市场相对成熟、病源相对稳定、医疗价格由政府主管部门限定的情形下,医院实施开源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只能是加强成本控制,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和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激发医院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通过成本控制管理,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不仅能增进和提高医院全体职工的成本意识,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还能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激励和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收益。

二、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医院已全面进入竞争状态,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医院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前提。由于各个医院的级别、所处的地区环境、经济基础、会计核算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各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千差万别,因此医院在运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的逐步改进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制定合理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

(二)经济原则

公立医院推行成本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合理使用医疗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管理的目的也是为讲求经济效益。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倘若采取的某项管理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小于所付出的成本,是不符合经济管理原则的。因此,在成本控制的实际操作中,既要勤俭节约,又要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

(三)全面性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公立医院在进行成本控制时,既要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又要对全部耗费加以控制,同时还要充分发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参与成本控制。对完成任务好的部门、员工,还要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充分调动部门和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四)全员参与、集中统一相结合的原则

公立医院运营过程中,其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组成专门机构,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核算。成本控制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涉及到医院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全体员工都负有成本控制的责任。只有在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下,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才能把成本控制工作做好。

(五)先进技术与传统做法相结合的原则

医院的成本工作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核算信息质量,必须运用各种先进的核算手段,如设计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成本核算软件,逐步建立成本核算计算机网络,引进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和管理理念等。而成本核算离不开繁杂的基础数据,它们来源于传统的做法,如房屋面积的测量、占用资产的统计,水、电、取暖计量设备的安装及计量等。

三、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

(一)材料费用的控制

医院应对各类材料制定消耗定额,其次加强出库供应控制,严格按有关定额和限额进行领取控制,还要对领用的材料进行跟踪控制,发现有浪费的地方应及时调整有关定额,对超定额或限额领用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才能办理,材料费用定额或限额必须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制定。此外,还应严格控制存储过程的材料损耗。

(二)人员费用的控制工资费用占医疗药品成本的比重较大,一些医院由于人员超编,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人员费用超支,致使成本费用过大,效益较差

为了加强人员费用管理,必须确定单位定编人员,严格按照定编人数控制计划外用工,按照有关规定编制人员费用计划。

(三)公用费用的控制

公用经费不仅开支项目多,涉及范围广,而且具有节约潜力大、管理弹性大等特点。因此,可在保证完成工作计划和任务的前提下,采用确定消耗定额和消耗比例,以及以收定支等办法,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消耗。

(四)管理费用的控制

管理费用一般占医院总成本比例的20%左右。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要科学管理,精简组织机构,降低人员费用支出,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费用。建立有效的制度,对各费用项目实行指标分级分口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各归口管理部门对分工的费用具有责任,按期编制费用预算,分解下达指标,审批费用开支,汇总考核分析费用计划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努力把管理费用控制在预算控制的范围内,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全员成本意识,完善基础工作

引导职工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高度出发,主动寻求减少甚至消除无效或不增值的医疗服务作业,达到削减不必要开支的结果。成本信息是确立合理补偿医疗服务消耗尺度的基础和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管理的需要,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通过成本核算能够增强职工的成本意识,不断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好各项成本核算工作,可将医院全部经济活动纳入核算体系,通过对成本的分析,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各种医疗活动的实际效能,方便各级管理者及时了解科室医疗收入和消耗性支出,掌握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强资产管理,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既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又要加强流动资产管理。医院为扩大再生产每年都会有较大的资金用于添置医疗设备,同样为给病人提供更优、更新、更好的医疗服务,每年也会更新一些医疗设备。如果不考虑医疗设备投入产出的回报率,一方面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使医院固定资本增加。为提高医疗设备的投入产出的回报率,要改革设备投入机制,谁申请投入谁负责,风险和责任共担的投入机制,使资本性支出更加科学合理。医院要合理利用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将货币资金投入到成本效益好的项目,可以加快医院发展的步伐。医院管理者要加强库存物资,药品材料储备量的控制,善于运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备定额,这样既可以减少资金占用,也可以降低储备成本。无论是固定资产的采购还是流动资产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采购,既可以增加采购的透明度,也可以杜绝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在保证采购质量的前提下,招标采购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三)严格实行预算管理,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由于医院成本核算所涉及项目较多,核算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核算过程中应把握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医院成本核算整体水平的提高。从成本预算入手,做好医院的常规营运成本分析与预测,以标准化的成本管理体制和程序,将医院的全部成本纳入日常管理范围,改变原来对成本只核算无控制的做法。重点是定期对成本数据信息的采集、分类和差异分析,了解成本习性,找到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阶段性变化趋势等,然后定出可操作性强的目标成本,并将目标层层分解到科室及个人,建立成本控制责任机制。

(四)控制人力成本,降低经营成本

公立医院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还要根据医院实际合理设置岗位和科室,避免因人员配置不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耗费。人员费用是医院成本费用的重要内容,严格控制人员费用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占有突出位置。逐步完善因事设岗、以岗定员、逐级聘用、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降低人员费用,实现减员增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此外,医院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双向竞聘的用人机制,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定额,做到人力成本与医院的经济效益相适应。改革分配制度,医院人事部门还应会同财务等相关部门确定适应医院发展的人事方案,把隐性收入、福利收入、灰色收入明朗化,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及学科发展的需要选择最优的方案,达到成本最低化的目的。建立严格的临时用工制度,减少临时用工开支。改革医院内部组织结构,简化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降低管理费用,实现高效管理。

(五)建立激励机制,做好成本控制考核工作

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克服平均分配的缺陷,消除攀比心理。应建立以规章制度、标准成本等为依据的成本控制考核体系,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各单位、各部门成本费用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和结果,并将考核情况和结果公布,做到考核结果客观、公正。这样,一方面可以以此为依据,评价各科室的成本控制业绩并按规定计算奖罚额度,同时与所在科室奖金挂钩,以便运用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业绩考核可以发现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总结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总之,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管理将是今后医院实现收支平衡的重要支撑点。加强成本的分析、预测和核算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负担,努力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医院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清梅.加强医院成本管理与核算[J].海峡科学,2011(03).

[2]刘青.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2010 (10).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医改政策;问题与对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的医改政策下,新的财务制度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指导和要求,明确的规定了财务管理的原则与标准,从而对医院的财务管理随着改革的推进而逐步的透明化、规范化,极大的提高了医院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与效果,提升了财务的总体管理质量。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医院运营习惯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医院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突出问题。

一、现阶段医院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疏漏一直是衍生医院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医院财务管理监督检查的缺失与不到位,使之自身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和阴暗面,这给广大群众的利益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医院在群众心中的正面形象。具体来说,我国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着几方面的重要问题:

1.财政预算管理混乱,缺乏严肃性。

我国现在的医院的财政预算编制有很大的人为操作因素,对于医院的预算编制并不是根据真实需求来编制,往往会人为的增加很多的个人因素在里面,这造成超预算问题,给财政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对医院的预算审议的程序和会议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做到严格把关,减弱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整体财政收支。

2.财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由于以往用人制度存在的缺陷,导致现代医院中的部分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比较低,相关的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差,根本不具备或很少具备岗位要求的基本职能和理论功底,他们对财政的支出、收入的科目分类不清,功能认识不足,医院相关部门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安排不到位,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3.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混乱,资产损失严重。

我们现在的一些医院几乎很少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实物资产的管理岗位责任制,对于固定资产、实物资产入库、领用、分发、盘点、保管以及处置没有形成有效的程序,管理中没有合理的监督控制,存在随意性。

4.医院内部监控力度不足,监控体制不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才能让人们依章办事,规范办事的科学流程,但是有一些医院对于财务的管理工作没有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对于组织内部的监控部门的职能发挥不到位,没有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内部监控。

二、有效改善医院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问题是一项巨大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对于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求可行的解决措施去进行改善,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新医改政策的制约监督之下,我们必须要采取以下几点来切实的解决我国现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1.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我国现在医院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制度不健全,没有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要求做出全面细致的规划,从而使很多人钻了制度的空子。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之中,我们一定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程序,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我们严格的按照规定的制度进行执行,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一律不满足,杜绝一切人为因素的影响,防止资产的流失。

2.严格编制预算决定书,规范资金的管理。

现在很多的医院对于预算的编制敷衍了事或是根本不去编制,导致资金的流向没有依据可循,造成资金的流失,在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我们一定要组织紧密的预算编制团队,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缜密的预算决定书,使医院的预算更加科学规范,促进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国家资产真正的达到为人民办实事的作用。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按照预算决定书的要求,严格的规范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与管理,防止资产的流失。

3.加强财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操作水平。我们首先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认真了解岗位职责,在实际工作之中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确保所整理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得对财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使他们及时的了解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并使他们认真的落实到自己的岗位工作之中,提高财务管工作的效率。

4.加强部门内部监控,完善制约监督机制。

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医院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时的监督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整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健全。同时在今后的管理之中,一定要加强部门内部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控,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纠正错误,查出隐患,完善我国医院的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三、结语

我国现代医院自身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财务管理的方面,很多医院都存在着某些方面管理混乱、财务纠纷、监督不力等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大大折损了医院的正面形象,降低公众对医院的支持信赖程度,希望在今后的新医改政策的领导之下,我们能够真正的从自身的情况出发,认真进行财务管理,努力改善在群众中的负面形象,提高医院的正面形象。

参考文献:

[1]丁兆彬.新医改政策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2010(06).

[2]李琼.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探讨[J].中国医院挂尼龙,2012(08).

篇5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不足;建议

新医改政策的颁布,为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有利于推动医疗事业进一步的发展。在新医改政策中,医院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工作上,通过提高财务管理的手段,从资金的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四个环节入手,来提高对医院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从而有利于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推动医院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医改政策的简要概述

(一)新医改政策的目标

在2009年,我国国务院公布了一则有关于深化医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减轻居民的医药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近期医疗事业的建设目标。以建设覆盖到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长远目标,来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有效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新医改政策的特点

新医改政策与传统医疗事业的指导方针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医改政策对医院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进一步强调公益性。在此背景下,医院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也需要发生一定的改变,尤其是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来说,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新医改的政策中,在适应市场及人民的医药需求下,一方面,我国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的投入机制,政府需要加大在卫生事业中的资金投入量,从而来减轻居民所需要承担的基本医疗费用,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朝着公益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医改政策中,还完善了药品的管理方式,如对于医药要做到分开管理,实行零差价率的药品销售等。另外,在遵循新医改的政策下,医院还增设了相关的药事服务费,来向着“以技养医”的方向转变。可以说,在新医改政策下,医院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就需要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出一定的改变,从而才能够有利于推动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目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稽查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医院的稽查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手段,稽查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与重要基础,稽查制度是重要的监督工具。但是就当前来说,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稽查制度不够完善,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制度的不完善,就无法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工作,在医院资金与票据管理上不够严格,无法起到监督与制约的作用,也就加大财务管理的风险性。如一些医院在对医院经费管理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在审批与支出的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甚至还有一些医院的组织机构不够合理,缺少相关的审计机构,从而不利于保障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二)成本核算过于单一

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较为单一,成本核算的质量不高,就会影响到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及整体的质量。在传统财务会计制度中,在有关于医院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没有满足实用性、相关性等等原则,特别是对医院的费用与成本的划分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医院成本的范围涵盖上也缺少明确的划分,造成医院成本核算不全面的现象,使得会计核算与成本分配的方式不够科学,极易出现账实不符、口径不一的现象。对医院来说,成本核算工作不完善,缺少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在核算时存在主观性与随意性,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素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影响。

(三)筹资渠道较少

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主要内容是围绕医院的现金流运动进行一个有效的管理,对医院的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为对外提供医院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所以说医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对医院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财务管理中,筹资是医院经营管理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就当前来说,由于受到传统的观念和融资方式的局限,医院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于财政补助以及固定的一些业务收入,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十分的少,融资受限,也阻碍医院的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

(四)会计核算方式不够科学

对于医院的会计核算来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够科学化、系统化,在新医改政策下,原有的医院会计核算方式无法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使得医院的会计核算效率不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不高。在新医改政策下,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推动医院向着公益性的方向发展,及应当改变医院的会计核算的方式,寻找科学、高效的会计核算方式来满足医院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需要,从而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促使其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医院的财务会计控制系统

在新医改政策下,要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的效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就需要按照新医改的有关规定开展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完善财务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从而为医院的财务人员在开展相关的财务工作时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促使其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规范。第一,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合理的释放权力,给予财务部门一定的实权,能够对医院的各项财务、资产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如对政府投入的资金、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及医院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营业收入等方面,财务部门需要有足够的实权,才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统一的集中式管理,才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为了进一步的改革医院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就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形势,对新医改政策的特点及其要求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有针对性的入手,构建一个全面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此外,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中还应该包含预算管理,强化医院的预算管理的水平。在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中,相关的财务人员在结合医院经营的实际情形的前提下,需要将一个具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合理的分配到各个有关的医院部门、各个科室以及各个研究的项目中去,从而来落实预算管理的目标,促进医院现金流的平稳运行。

(二)加大对医院资产的管理力度

加大对医院资产的管理力度,是在新医改政策下,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医改政策下,对医院的资产管理有了新要求,为了提高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需要结合相关的规定,加强对医院资产的管理。在医院的资产项目中,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都是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加大对资产管理的时候,需要特别重视对医院的医疗设备、资金及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管理上,改善资产管理的手段,如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来提高医院内部的信息化程度,加强有关资产信息间的共享性,就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从而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新医改政策下,医院经营管理的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影响了医院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来说,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满足新医改的要求。因此,在新医改政策下,应该提高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充分认识,有效的处理医院的财务关系,按照新医改政策的相关要求开展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促使其符合规范性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琼.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08:60-61.

[2]郑升.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解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182+184.

[3]郑升.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6:216+218.

篇6

[关键词]新医改;大学生医保;全民参保

[DOI]10.13939/ki.zgsc.2016.38.062

1 引 言

医保制度是关系到公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民生大计,国家卫生医疗体系正式将大学生医保纳入城镇居民医保体系之中,不仅规范了大学生医保体系,而且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各地区之间的大学生医疗乱象,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益。不过在实行新医改政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相关机构协调配合解决。

2 我国大学生医保制度的政策背景分析

首先,在大学生医保建设阶段,国家卫生部于1953年颁布了《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针对在校学生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处在萌芽阶段,还谈不上有健全的制度存在。从1989年开始,国家针对公办普通高校出台了《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国家正式核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含军事院校)计划内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研究生(不含委托培养、自费、干部专修科学生)和经批准因病休学一年保留学籍的学生,以及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因病不能分配工作在一年以内者纳入到公费医保中来。”

其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大学生医保制度进入探索阶段。在该阶段,随着在校生规模扩大,之前的公费医疗体系显现出不足。国家针对这一问题规定“学生缴存和国家缴存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当前公费医疗不足的问题”。各普通高校在国家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将商业保险与公费医保结合起来,大大减轻了公费医疗体系建设性不足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公费医疗资源匮乏、机制僵化的难题。

最后,从2008年至今,大学生医保制度进入改革阶段。在2008年10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正式“将大学生医保制度统一纳入到居民城镇医疗体系中。也就是说,普通高校要秉持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自愿加入到城镇医疗体系中来”。

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建设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转型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公费医疗体系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一方面说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促使大学生医疗体系建设更趋合理。

3 当前我国大学生医保现状及问题

3.1 大学生参保理念有待改进

在国家制定新医改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参保意识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及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参保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对参保的条件、程序了解不够,这阻碍了部分人自愿参保的意愿;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参保的必要性不足。在新医改政策实施的几年中,大学生参保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参保人数员高于西部内陆地区的学生的参保比例。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了学生的参保意识。

3.2 难以保障学生的医疗需求

从现实角度来讲,现在的城镇居民医疗体系缴存系数是100元起,往往针对住院费用或者一些花费较大数额的病症予以报销一定的比例。由于在校生正处在身体机能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大部分学生平时仅仅患一些普通的疾病例如感冒,花费也大都在200元以下。而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很难在平时的“小病”治疗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讲,平时的医疗费用占到日常支出的一大部分,但是城镇医疗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很多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惠。难以保障学生的医疗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医保热情。

3.3 缺乏稳定的医保筹资机制

在新医改政策的运行中,稳定的、良好的筹资机制是医改政策健康运行的先决条件之一。由于受国家医保筹资机制缺乏的影响,很多地方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来支持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从表象来看,这一机制的缺乏反映在医改政策中就是报销比例不高。在大学生中间,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往往个人负担较重。解决这一问题更为实际的做法就是学校或社会捐助。近些年来,出现重大疾病的比例呈现升高态势,进一步加重了资金短缺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及地方的筹资机制来讲是种严峻的考验。

3.4 医保制度结构略单一

现阶段,我国城镇医疗体系的特点是覆盖广、水平低。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发展是城镇医疗体系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缩影。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各种利好政策的影响,参保比例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医保制度的不合理性,使得在校学生得到的实惠非常有限。比如说,城镇医疗体系主要针对住院治疗和特殊病种的救治,而在校学生处在生理机能的高峰期,较多的医疗费用是门诊费用,而这部分费用由于额度低,不在城镇医保的保费项目之列,自然很多学生不能完全享受大医疗带来的实惠。这种保险制度设计的单一性,使得在校学生对于城镇医保制度的参保热情大打折扣。

3.5 与其他医疗险种衔接不当

很多学生由于已经参保新农合或者别的商业保险,与城镇居民医保有所重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在学校参保的险种往往在走出校门后便不在保险的保护范围之内。如何将居民保险与其他商业险、新农合等进行合理的衔接,这也是国家及地方医疗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

4 促进大学生医保险制度建设的有效对策

4.1 多渠道宣传,提高在校学生参保意识

在我国,由于新的医改政策还处于适应性阶段,学生对于参保的意义了解程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对于参保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学校和政府之间应该加强互动协作,在一些定点医院、网站、户外展示栏等张贴城镇医疗体系的宣传页,提高学生的参保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于学生的参保流程、注意事项、报销流程、定点医院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还要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政策也要提高宣传力度,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保积极性。

4.2 完善医保层次,提高报销比例

目前,城镇医保体系只是针对特定病种及住院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报销。由于在校学生多数情形是在门诊治疗,费用一般来讲不足几百元,往往达不到医保的额度要求。国家卫生机构要针对在校学生的消费特点做出自己的改变,可以适当降低报销门槛,完善医保层次。学校可以加强与慈善基金、公益基金的合作,对一些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这不仅解决了城镇医疗资源有限的难题,而且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再就是可以在学校专门成立医保基金管理机构,由学生自愿参加,目的是给予部分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以资助。总之,将目前的大学生医保制度向着多层次性方向发展,能部分解决城镇医保所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

4.3 明确政府责任,完善筹资机制

在现有的医保体系中,政府承担着制度设立、资金管理及效果监督的作用。第一,政府要认识到高校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在校学生提供医保存在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稳定发展。第二,城镇医疗体系的建设、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筹资机制,为医疗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后续保障。第三,政府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也就是进行绩效管理。医疗体系的运行放在整个社会范围中,资金流动量非常大,加强资金监管可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减少浪费。

4.4 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商业机构之间合作

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医疗体系还停留在“宽覆盖、低水平”的时期。由于城镇医疗体系的种种不适应性,降低了参保意愿,也为今后的学生学习及社会发展带来隐患。如何解决当前的这一现状,提高在校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障,是现阶段需要各方考虑的问题。商业保险近些年来变得越发成熟,学校可以加强与社会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使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一些适合当下学生投保的险种,并加强商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这些商业保险和城镇医保之间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在校学生的医保体系。

4.5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定点医院数量

目前,各地区高校之间的定点医院数量及质量参差不齐,阻碍了在校学生的医疗体系的良性发展。由于新医改还处于建设初期,对于在校学生的报销险种及比例还没有针对性的参考。笔者认为,可以有意识地在学校周围增加定点医疗单位,增设准入门槛和准出门槛,提高学生就医选择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增设可以报销的定点药店,进一步降低学生平时的治疗费用,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国家还有针对性地提高各地区医院之间的统筹性,因为学生不仅活动在校园内,比如学生在寻找工作、考研的过程中,可能去往其他城市,这阶段发生的医疗费用应该如何报销,这需要各地区医院的统筹协作。

5 结 论

现阶段,大学生医保制度处在转型阶段,如何完善和解决当前医保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问题,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医保水平的关键。虽然在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这种医疗体系的社会价值。在改善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创新医保机制、促进商业合作、加强定点医院之间的统筹协作等方式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主桂莲,吴小翎.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存在问题与对策――以重庆某大学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8).

[2]陈善喜.全民医保制度下高校医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海南医学,2013(12).

[3]李三梅.论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完善[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4]赵雪.大学生医保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2014.

[5]王莹,张小勇.北京市大学生医保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9).

[6]张航,王虹.在校大学生医保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2).

[7]李菲菲,梁艳华.“新医改”背景下的大学生医保问题研究及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4(3).

[8]徐倩,赵文龙.我国大学生医保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13).

篇7

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继续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在去年底全市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80%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力求在中央省属单位、困难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上有新突破,到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要达到28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88%,力争突破30万人。

(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措施,扩大医疗服务范围。规范“两定”管理,量化考核指标,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稽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采取合同化管理,细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协议,增强协议双方的约束机制,共同保护参保人员的权益和基本医疗需求。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完善结算办法,在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基础上实行单病种结算办法,对定点医疗机构一些诊疗项目的收费,医疗保险基金设定总量控制指标。探索实行复合式结算的科学结算办法。完善与定点医疗机构协议工作,与不同性质特点的医疗机构签定符合实际的协议,对“三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使用率、药品的备药率、自费药品费用占参保人员用药总费用的比率)及新增诊疗项目使用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基金的安全使用。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医保制度。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关于企事业单位不参保处罚的规定》、《关于未成年人参保办法》、《关于建立参保职工健康档案制度的规定》、《医疗救助办法》、《关于调整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比例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保证参保面的扩大和医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五)根据县区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对财政出现赤字的县区,积极研究新的办法,努力解决欠费问题,保证医保制度正常运转。对条件好的县区,要尽快落实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六)建立医保协会。由其承担医保中介、咨询服务、技术管理培训和自律的责任,使其成为联结政府与医保企业、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七)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能转变。使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对卫生行业的服务、引导、规划、监督、规范等宏观调控上来,逐步实现由“办卫生”向“管卫生”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能分设的原则,将市卫生防疫站、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整合分立,组建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区卫生监督机构行使综合卫生执法权,加大卫生行政监督,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为各类医疗机构平等、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八)加快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尽快出台《秦皇岛市区域卫生规划》,重新整合卫生资源。逐步打破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卫生工作和卫生资源的全行业管理。鼓励医疗机构之间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组建医疗集团。新增卫生资源要向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转移,向卫生人员培养、医疗条件改善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引进等领域拓展,逐步实现卫生发展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篇8

关键词:税制改革;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制;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房地产税;物业税;社会保障税

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之下,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强化增值税在控制重复建设方面的宏观调控功能

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要求,规范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税收秩序,加强税收征管,严格减免税管理。但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隐患并没有得到彻底清除,所以,稳健财政政策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好税收杠杆控制重复建设,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防止某些行业无序建设、过度扩张出现反弹。事实上,增值税是控制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税率高低来影响重复建设的项目生产成本。今后,要在稳健财政政策的大前提下,从抑制投资规模膨胀和发挥增值税调控功能出发,以增值税转型为切入点,积极稳定推进增值税改革。因此,应将房地产、建筑安装、交通运输业、仓储租赁、邮电通讯业等纳入增值税实施范围,销售不动产、部分服务业和娱乐业也要逐步纳入,从而建立起征收范围普遍、扣税链条紧密、计税方法规范的增值税制度。

二、消费税改革要顺应国民经济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彻底解决越位和缺位问题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后,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国民的消费结构开始由衣食消费为主向住行消费为主升级,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也进一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由此形成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推动力。消费税的作用之一是调节消费结构,控制超前消费,而消费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由于奢侈品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应税奢侈品已变成了普通消费品乃至生活必需品。这就导致了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越位。例如,对护肤护发品征收的消费税。与此同时,消费税的缺位则主要体现在:未将一些近年兴起的奢侈品、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消费品列入征税范围。有鉴于此,在取消对护肤护发用品、汽车轮胎、酒精征收消费税的同时,对高档消费品(高档手表)和高消费行为(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狩猎、跑马、桑拿、按摩、健身等)列入征税范围。中国的消费税除了金银首饰在零售环节课税外,其他应税消费基本在生产制造环节课税。因此,中国应该从速改变消费税课税环节,同时对征收消费税的税种进行调整。

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实现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所以,要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为宗旨,按照统一、规范、公平、效率、法制、透明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要求,与国际税制衔接的完善法人所得税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充分活力和竞争能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统一各种所有制、各类形式的内外资企业法人的课征制度,同等待遇,公平税负,为市场平等竞争创造条件;要顺应“低税率,宽税基,少优惠”的世界税制改革走向,对现行税制内容,进行重大改革调整。特别要重视减轻内资经营企业税收负担,激活其经营活力,增强其竞争能力,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税收优惠要以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创新为导向,结合地域政策和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优化经济结构;要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对wt0的规则,采取“遵循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足、用好其中有利条款,加速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吸收国外所得税立法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与国际税制相衔接,便利中国的内外资企业法人,都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适当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现行税法,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行之有效,已被普遍接受,并经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的条款内容,尽量予以保留,内外资企业法人统一适用;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比较优良的条件,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要根据wto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应逐步取消目前内资企业在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和外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享受的名目繁多的优惠措施;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应取消原来的区域性优惠政策实行行业性优惠,优惠应以产业政策为主,仅限于高新科技、基础设施、农业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坚持以产业导向为主,鼓励优势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优惠方式不宜采用直接减免税,可以考虑加速折旧和税收抵免等方法。

四、按照国际惯例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收入增长最快的税种之一,但总体而言,个人所得税比重仍然过低,使税收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受到限制,在解决财富的两极分化方面的功效是微乎其微。所以,进一步加大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是改革现行分类税制,建立国际通行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分类计算、扣除、征收基础上,实行年终综合计算、减扣、交纳,多退少补。可以考虑将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有较强连续性或经常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对财产转让、特许权使用费、利息、红利、股息等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税率实行分项征收;进一步规范和拓宽税基,堵塞税收漏洞;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统一、规范费用扣除标准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建立支付所得的单位与取得所得的个人双向申报纳税制度。实行综合与分类征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还要努力改进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以构筑更加严密的个人所得税征管网络;按国际通行做法,对个人基本生活和人力资本投资实行税前扣除制度;实行实名制,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领取各种收入、储蓄、计税的凭证和纪录,建立公民个人信用纪录与纳税人档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编码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积极发展税务服务体系,开展网上申报服务项目;强化对个人所得税重点地区、行业、人群的税收征管;在加大逃税的各种成本和风险方面,则需要提高稽查概率和增加对逃税行为的惩罚成本。惩罚成本包括:增加逃税的罚款比例;增加逃税者的心理与精神代价,特别要对那些社会公众人物的逃税行为给予曝光,使其名誉受损;建立公民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将逃税者列入黑名单;在任何国家,税收都是强制性的,没有现代税收就没有现代国家。中国加强征收个人所得税,还应重新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三大关系,即纳税人与收税人关系;公共产品消费者与供给者关系;公共财政支出与分配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关系。

五、改革房地产税制度,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目前税费制度政策待遇不一致,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采取改革的措施从机制上解决问题。将现行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项税费合并,转化为房地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并统一内外税制,取消房地产使用环节的各种收费,实现税不重征。根据这一设想,物业税将改变目前对房地产项目实行的多税种、多环节、重复课税的现状,把现行房地产运行过程中具有税收性质的政府行政收费并入物业税“遗产与赠与”税目。另外,将契税并入印花税,以简便税制,降低不动产交易成本,同时针对土地增值税存在的边际税率过高问题,取消60%一档税率,保留其余三档税率。具体实施中,物业税很可能以房地产的市场平均价格为基本计税依据,没有市场平均价格的,以评估值为计税依据;鉴于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国家只规定物业税0.1%-3%的幅度税率,由地方根据本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应税房地产的位置和用途,具体确定的适用税率。此外,物业税实行按年计税、分两次缴纳的方式,并在物业税开征的初期,减免税的范围可适当放宽,法定的人均免税面积可定为25平米,这样包括农村在内的大多数居住用房可以不必承当物业税的负担,而且只保留对公共设施、军事部门、行政机关等用房用地的免税。通过开征物业税适当吸纳一部分收费,有利于降低房地产的即期成本和售价,使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收费转为税收的部分可以分散到若干年来收回,不会明显增加房地产所有人每个纳税期的税收负担。同时,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遏制恶意炒楼和投机性购房,控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在建项目的数量,对房地产开发进行市场化配置,抑制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减少土地资源的限制和浪费。

篇9

答:分到2022年、到2023年、到2025年三个阶段实现。

2、问:到哪一年,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功能强大的智慧税务?

答:到2025年。

3、问:《意见》落实的稳步推进阶段是什么时间?

答:2021年7月—2021年底。

4、问:《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中“四精”指的是什么?

答:四精”即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

5、问:《意见》体现了“十四五”规划实现共同富裕方向,围绕解决纳税人缴费人的堵点、痛点问题,着力建设以服务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以什么为突破口的智慧税务?

答: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

6、问:精确实施税务监管,着力提升税法遵从度,建立健全以什么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答:建立健全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篇10

[关键词] 农业补贴 农户行为 顺序logistic模型

作为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农业补贴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目的,中央政府自2004年起施行农业税制改革,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实施补贴政策。

但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农业补贴虽然在增加,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似乎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农业产量反而有所下降。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探讨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否对农业生产有实际的效应,以及这种效应是如何表现出来。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关于农业补贴的研究,Howard D. Leathers(2001)从战略贸易角度分析了美国农业促进法前后的农业补贴的作用及对各国的影响。Won W. Koo, P. Lynn Kennedy(2004)则从全球范围内探讨了农业补贴对各国福利的影响。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对农业和农业出口都做了大量的补助。他们的结论是,无论对国内农业补贴还是出口补贴,农业补贴对提供补贴的生产国福利有所损失,会提高农产品进口国的福利,降低相互竞争的农产品出口国的福利。

在国内,冯继康(2007)和胡霞(2007)分别考察了美国和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钟甫宁、顾和军和纪月清(2008)侧重分析了农业补贴对农户收入分配的影响,他们选取江苏作为案例,分析了农业税减免和直接补助政策对不同农户收入的影响,得出这两种政策主要提高了农业地租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并且具有一定的降低收入分配差距的正向作用。

这些专业性的研究无疑具有针对性,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我们发现,以上的研究都是从理论或实证方面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做分析,但是并没有对影响农业补贴政策效应导致农业补贴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的具体因素作深入性的分析,为此,我们设计问卷以全国的农业地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做随机性的抽样调查。依据得到的数据,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定性分析来验证我们的结论。

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效应作统计上的分析;第三部分根据结论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提出建议;第四部分根据所得到的结果概括全文的研究结果。

二、农业补贴政策有效性的统计性分析

1.调查背景

我们依据模型设计关于农业补贴的调查问卷,对全国的农村地区做随机性抽样调查,总共得到1122个有效样本。在调查地点的选择上,除了新疆、青海等非主要农作物产出未涉及到外,其他地区均有所涉及。在调查数据的时间选择上,我们主要考虑2009年,2008年和2007年这三年的数据。

在调查的内容上,主要考虑以下三大类的问题:第一,农户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农户的投资和生产状况;第三,农户在接受补贴后的反应和对补贴政策的评价及预期。

2.调查结果的统计性分析

我们将所调查的问卷中涉及到的主要变量做统计性描述,其结果如表所示:

1.农业生产状况

(1)农户2009年粮食生产的情况。我们就 “2008年粮食是否有多”这一问题设计了三个选项: “有余粮出售”,“自己够吃”和“不够吃”。其中,第一个选项最能反应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的影响,因为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直接与农业补贴政策相关。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有余粮出售的农户占到了总体样本数的23.70%,选生产粮食自已吃的农户占总体样本的56.51%,仅有一小部农户表示粮食不够吃。所以农业补贴政策影响面还是比较大的。

(2)农业生产投入状况。对生产投入状况,我们调查了农户对种子、化肥和农药等三种生产资料的投入数量和金额。调查结果显示:种子的投入量基本持平,化肥的投入量持平的比例约三分之二,投入增加的农户占三分之一,而农药投入增加的农户也占到了绝大比例。对于总体金额的投入,33.15%的农户选择“农业投入增加”,57.58%的农户选择“大体持平”,而只有小部分农户选择“投入减少”。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在良种培育上面取得较大的成绩,因而种子用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化肥和农药用量基本呈现上升态势,可能与常年生产使用无机化肥和土壤自然肥力下降相关。与此同时,种子、化肥和农药价格上涨,造成了农户在生产资料投入金额绝对上升,即生产成本上升。

(3)农户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看法。关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我们设置了“很重要,是主要收入”,“一般般,自己吃”和“没钱赚,不想种”这三个选项。结果显示,认为农业生产是主要收入的农户占42.07%,而超过一半的农户种田只自己吃或不想种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评价降低的心理。

2.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看法

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的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给予了好的评价,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预期不看好或不明白,认为当前的农业补贴额相对于其总收入而言,还是偏低,补贴的数量抵不过农业生产资料物价的上涨。所以这导致了14.26%的农户降低了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看法。

三、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总体而言,生产者行为表现出了一定的经济理性,对农业政策调整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业补贴提高了农户的福利水平,但是农业产量并没有因为农业补贴的发放而显著提高。所以,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时,对补贴的范围,补贴的对象和补贴的数额还要做更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为此,我们对现今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提出如下的建议:

第一,调整粮食直补方式,使种粮农民多受益。应在以计税面积为补贴依据的基础上,测算各地区实际种植面积与计税面积的比例系数,利用测算系数对直补数量进行微调。应鼓励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以及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粮食连片生产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成员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应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督,使补贴资金真正补到种粮农民手中。

第二,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使补贴能够尽可能弥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应根据粮食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进行调整,确保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稳定在较高的水平,激发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第三,适当增加良种和农机补贴资金。虽然国家近几年不断扩大对良种和农业机械器具的补贴力度,但是该类补贴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真促进粮食生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在对良种和农业机械器具进行补贴时,应该考虑补贴的范围、补贴的方式和补贴的大小,使得该类补贴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农业产量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对农业技术的开发利用,为农户生产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有范围有组织地对农户进行与生产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农户的自身素质。

四、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对全国的农村地区做随机性的抽样调查,通过对数据做统计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农业补贴提高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户的生活水平,但农业物资价格的上涨和部门间的比较利益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补贴的产出水平。

尽管本文的样本数量显得不足,但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只是为了稍微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那目前的补贴水平即实现了目的;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促进农业整体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那么当前农业补贴方式和补贴额度还有待改进。因为,目前政府以农户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作为补贴额度的依据,但是,我们并不能够控制农民将所得到的补贴全部或者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即目前出现的一种不好的现象,不种田的农户也得到了补贴。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新的补贴即按照农户上一年的实际卖粮量作为下一年的补贴依据。但是,仅仅改变补贴的方式和提高补贴额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从长久上来看,我们还是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的知识水平,提高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为农户的生产创造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Howard Leathers. Agricultural Export Subsidies as a tool of Trade Strategy: Before and After the FAIR Act of 1996[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Vol.83:pp.209~221.

[2] Won W. Koo&P. Lynn Kennedy.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griculture: Theories and Practices[M].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3] 冯继康: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