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市场范文
时间:2023-04-10 08: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垄断竞争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59-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经过几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私有制中小企业的成立,广泛活跃了商品市场,同时厂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各类市场逐步形成了垄断竞争的趋势。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厂商脱颖而出而有些却濒临倒闭,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商品销量的保证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多数厂商也把扩大销量、抢占市场份额作为自己经营的目标。
从消费者角度来思考面对如此多的商品,其购买偏好是什么?在购买时最注重哪些因素?对于商品使用的满意程度怎样?这些问题都是销售厂商应该密切关注的,对于厂商进行产品改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本文以手机市场为例,通过市场调查获取数据,分别采用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手机的各个竞争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最终得出消费者的偏好结论。
1 数据的获取与整理
企业要获得消费者偏好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自己产品所在的市场进行调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力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数量。但需注意调查人群不能太集中,数量也不能太少,否则得出的调查结论会失去可靠性。由于消费者偏好是定性因素,我们首先需要把定性因素量化才能进行模型分析,一般采取被调查者打分的方式获得量化数据。
这里我们获得的数据为厦门市思明区105位手机使用者的调查结果,由于数据量较少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有偏差,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方法问题。
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题目1:你对你的手机有多少满意度呢?(五颗星表示最高,一颗星是最低,下同)
题目2:关于你正在使用的手机,下列选项中你的满意度是?
价格低廉
功能强大
性能稳定
售后服务
外观款式
题目3:购买手机时,以下几方面因素对你来说有多重要呢?
外观款式
质量
功能
价格
售后服务
品牌
对数据的整理如表1所示(问卷调查整理后部分数据):
第一题是个人对手机满意度,第二题是个人对手机各方面因素的满意程度,我们推断对一部手机的满意度是由对这部手机的各个因素的满意程度来决定的,所以二者之间应该可以建立回归方程,用这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对整体满意度的影响来解释他对自己手机是否满意,可以指导厂商加强哪些方面来提高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忠诚度。
第三题的六个因素基本涵盖了同学们买手机时考虑的所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是否买一部手机。对这些因素进行因子分析,选取影响最大的因素,可以明确手机研究开发商的开发方向,为其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购买自己产品提供指导。
2 研究设计
2.1 回归分析
(1)分析工具和方法
运用SPSS15.0 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进而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3)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②确定回归模型;③建立回归方程;④对回归方程进行各种检验;⑤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4)第一、第二题联合回归分析的相关情况
本题回归分析采用105个样本,解释变量为:手机整体满意度;被解释变量共有五个指标:价格、功能、性能、售后、外观。
试分析五个指标的满意度对整体满意度的贡献:
一是对数据采用强制进入回归分析策略,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3可以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4.480,对应的概率近似值为0。如果显著性水平α=0.05,由于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应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全体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表4最后一列为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可以看到,价格和功能的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因此不应拒绝零假设,认为这些偏回归系数与0无显著差异,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不应该保留在方框中。由于该模型中保留了一些不该保留的变量,因此该模型目前是不可用的,应重新建模,考虑剔除一些变量。
二是下面对数据采用逐步筛选策略,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剔除两个变量后T检验的p值均为0,可以看出建立回归方程是合适的。
最终的回归方程为:手机满意度=0.284+0.257×售后满意度+0.366×外观满意度+0.315×性能满意度。
可以得出结论:顾客对于手机的满意度主要由售后、外观、性能决定,其中外观占的比重最大。对厂商的指导意义是:应该注重自己产品的外观设计,同时注重手机的性能和售后服务,以保证顾客对自己产品的满意度,实现顾客的二次消费。
回归分析结果简单明了,但是有个很大的缺陷,在做回归时如果无论采取强制进入策略还是逐步筛选策略时F值均非常大,说明被解释变量不能很好地被解释,得出的回归方程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在现实中,一般情况下我们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我们只是不知道哪个解释变量更重要而已。下面我们采取另一种分析方法“因子分析”,它不存在不能回归的问题,而是直接考察因子的重要程度,对因子进行排序。
2.2 因子分析
(1)分析工具和方法
运用SPSS15.0 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在教育、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中往往需要对反映事物的多个变量进行大量的观察,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收集到的指标之间同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将利用少数几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指标(因子)来反映原来指标所反映的主要信息,以简化问题。因子分析就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用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大部分统计信息的一种统计方法。
(4)第三题因子分析的相关情况
本题的因子分析采用105个样本,有六个因素:即外观款式、质量、功能、价格、售后服务及品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要先做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以判断样本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KMO检验的目的是分析观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相对大小,Bartlett检验的目的是确定所要求的数据是否取自多元正态分布的总体,检验变量间的相关阵是否为单位阵。
对本题有关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检验结果KMO值为0.69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本题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下面两表(表8和表9)是用SPSS15.0对本题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之后得到的部分相关表格。为了使得因子累积贡献率大于90%,我们选取了五个因子F1, F2, F3, F4, F5,其中各因子的贡献率递减,即F1的因子贡献率为42.169%,其余递减。
其中“加粗”标注的Xj(j=1,2,3,4,5)是对应与各Fi(i=1,2,3,4,5)中对Fi影响最大的因素。又因为F1~F5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我们即可得出大学生对手机消费的各因素排序。可以得出结论: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考虑因素的排序是:价格―品牌―外观―功能―质量。对于厂商的指导意义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先研发技术,尽量降低制造成本来降低价格,同时加强广告宣传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可以更吸引消费者。
由于个人财力精力有限,获得的数据量小、地区局限,但是本文仅以手机市场为例,着重探讨方法问题。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切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因素分析,厂商进行数据调查时样本量应尽量大,调查范围尽量广,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指导意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靠经验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显然会被淘汰,应该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用数据说话。
参考文献: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垄断竞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经营;管理
中国传媒业迅猛发展,竞争成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的传媒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被国内传媒专家和国外传媒巨头视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处女地。但是中国传媒业最初的繁荣是与垄断分不开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开放,垄断被打破,使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竞争也成为行业的主旋律。
1996年,《广州日报》首创先河,成立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自此,国内多家报业集团、影视集团、出版集团纷纷成立,这种集团化的趋势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竞争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在传媒业,垄断竞争将取代自由竞争。
一、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成熟的媒介市场必然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
众所周知,垄断是一种不健康的市场组织形式。经济学家亚当密斯就曾批评垄断:“垄断使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市场价格上升,社会福利减少,不利于企业正常运营。”但是,这种批评并不适用于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场中,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垄断的因素。而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
“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必然产生垄断。任何一个企业想扩大市场份额,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实力,球的规模效益,分应道没接上,就是产生媒介集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熟的媒介市场必然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
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垄断竞争市场下的运营
作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1996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17年的辉煌征程。在过去的17年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引领中国报业创新浪潮,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管理运营模式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理的主要模式。
(1)领导体制的改革
集团在成立之初,就调整了领导体制,将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改为社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增加了主管经营管理的领导成员。社委会是集团的战略中心、决策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负责集团整体战略的规划、系列报刊的协 调和关键资源的分配。
(2)管理体制的确立
集团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相结合、采编与经营管理并重的架构。实行职能制和事业部结合、采编与经营管理并重的架构。调整采编部门设置,创建与完善经营管理平台,使采编、经营管理部门既独立运作又相互配合。包括《广州日报》在内的集团各系列报刊媒体都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己闯市场”。其他职能管理与支持部门为各系列报刊媒体提供资源整合和后勤保障。
在发行的管理体制上,实行精细化和流程控制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广州日报日均 168 万份的大发行量离不开发行部门的努力。他们提出了“比太阳更 早,比往年更好”的发行理念。并且制订了各部门协同努力的早报管理制度。
(3)逐步实现由“报办集团”向“集团办报”转变
为了迎接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新的挑战,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借鉴国内外传媒集团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文化,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成立集团董事会、管委会,下设集团编辑委员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和系列报刊管理机构、《广州日报》编辑委员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已改变过去主报的管理层承担报业集团管理功能的局面,逐步实现由“报办集团”向“集团办报”转变,设立专业的战略参谋部门和职能部门,形成强大高效的集团总部。在 2005 年底,集团成立了战略运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品牌战略运营中心”,为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系统的支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等强势媒体投放广告并策划、承办多项大型公益活动,擦亮集团品牌,为集团运作打了“兴奋剂”上了“油。
(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定位
(1)集团成立初期面临的困境
作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初,便面临旗下许多子报子刊主要靠行政命令勉强“捏合”在一起的困境。如《足球》报原是广州市体 委主办的,《南风窗》杂志原是广州出版社主办的。当时资产、人才、运营都还没有统一起来,更别说统一规范的采编管理了。报业集团虽然“棋子”多,但很多是“死棋”。为避免出现“集而不团”、“大而不强”的现象,报业集团对属 下各媒体不断进行整合,强化整个集团的合力, 最终形成“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的“一盘活棋”局面。
(2)重新对子刊进行市场定位
针对以上困境,集团对属下各子报子刊的市场定位进行了重新布局,对有些不适应市场变化的报刊进行了调整;对有些只有短期市场的,不做大的投入;对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符合集团的战略架构和发展方向的报刊进行重点投入。集团总部以产权为纽带,对各子报子刊履行战略统筹、关键资源分配和监督考核等宏观管理职能。通过总体战略部署带动各子报刊、上市公司、新媒体的协同发展,增强整体核心竞争力。但是,集团不直接插手子报子刊的日常运作,而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授权经营,集团与各子报刊的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划分权责利。各子报刊是相对独立的运营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自,可根据市场竞争和发展需要,高效灵活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子刊、子公司依托集团控股的“九阳传媒”上市公司,在企业化运营上率先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积极探索“期权”等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新的 战略方向下的组织机构。
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垄断竞争市场下存在的问题
广州地区报业集团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它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报业集团主报定位趋同,集团间竞争激烈
广州地区虽然拥有三大报业集团,但三大报业集团之间的主要报纸,如《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等,基本都定位于大众综合性报纸,并且受众目标市场都集中于广州等少数几个经济总量较大的城市,这使广州地区报业集团之间争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虽然对挖掘报业发展潜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有时报业集团间的竞争会彼此牵制,影响发展。这种现象有待改进。
(二)报业集团结构不够合理,综合优势不突出
这里的“报业集团结构”主要是指报业集团内部各媒体市场定位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作为报业集团,只有母子媒体之间市场定位结构合理,形成相互依托之势,报业集团实力才能不断壮大。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中, 《广州日报》在经营上比较突出,《足球报》《南风窗》在国内同类报刊中较有影响,但集团其它报刊、定位比较狭窄,利润仅在十数万上下,一些报纸甚至还要集团提供经费支持,不能在报业集团中形成千帆齐发的态势。
(三)报业集团资产管理模式仍在事业和企业之间徘徊,有效的集团管理模式和政府-报业之间的成熟管理架构尚未真正形成
广州地区报业集团在经营上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集团管理架构、集团定性、产权管理结构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集团资产不够明晰,财务管理欠规范,监督机制不完善,实质上尚未完全跳出旧体制的窠臼。并且,政府与报业集团之间的资产管理、监督关系也未能完全清晰界定,尚未形成深层有效的管理机制。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速度,使集团在经营上缺乏科学的规范和强劲稳定的动力。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竞相争夺传媒业这一产业高地。中国传媒要建设自己的传媒帝国,“集团化”只是传媒企业在垄断竞争市场下求发展所走的一小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仅仅靠从资本市场融资圈钱,扩大资产规模是不够的。(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庚振 刘赞《试论党报社论的改革》,《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1(3)
[2]王珏 王金柱《培育主体打破垄断规范竞争――对入世后推进基础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环渤海经济望2002(2)
[3]牛雯雯《垄断竞争――我国传媒集团化的趋势》,《新闻知识》[J],2005(1)
篇3
摘 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行为研究发现,当前在低市场集中度的产业市场中,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市场竞争行为中多采取价格行为、广告行为与兼并行为为主;市场协调行为方面:卡特尔组织行为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中企业今后市场协调行为的发展的趋势,价格领导行为属于晴雨表式的价格领导制。建议后续研究应倾向于在当前我国体育市场行为下的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绩效如何与应采取产业政策规制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市场竞争行为与市场协调行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竞争行为;市场协调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595-03
An Analysis of Monopolization in Market and Competition of Sport Goods Industry in China
――Taking Market Behavior into Account
LI Xiaotian, WANG L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former research on market behavior of Chinese sport goods industry, at present in the low market concentrated industry market, most Chinese enterprises mainly adopt pricing, advertising and annexes in market competition; in market cooperating aspect, Cartel organization behavior is a trend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follow in their development; the price leadership belongs to a price leadership system of barometer type. The paper suggests a following research should concentrate on marketing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port goods industry in the current sport marketing behavior and industry policy regulating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oorperating in Chinese sport goods industry.
Key words: industry organizing theory; sport goods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behavior; market cooperating behavior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即SCP,它告诉我们在产业组织中有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市场行为,在既定的市场行为下该产业市场又会有之相对应的市场绩效,这三者之间相联系又相互影响。体育用品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个产业,其产业组织规模日趋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市场结构特征。本文借助前文的研究成果在垄断与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全面详细分析我国当前体育用品产业中的企业采取的市场行为与市场策略,为我国今后促进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规制体育用品企业市场行为提供一点理论帮助。
1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竞争行为分析
1.1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价格行为分析 产业市场行为中的
价格分析是与市场结构中产品差别化的价格差异是有区别的,产业市场结构的价格差异主要讨论价格的差别对产品差别化的贡献程度,而产业市场行为中价格分析主要着眼于对整个产业中企业价格行为的分析,以便进一步探求当前市场行为的成因。伯特兰德、斯塔克尔伯格、古诺这三种模型在现实情况中很难实现,尤其是现今体育用品产业中企业数量巨大,市场发展不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状下比较难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用品产业处于一种近似的完全竞争状态中,在这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市场关系,双高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力和定价能力,因为产业中目前存在着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等因素,因此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就必然会利用这种市场支配力为其谋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构成了当前产业中企业的价格行为。仔细查看表1我国运动鞋为例体育用品的单位价格表,我们不难发现体育用品价格趋势比较集中,行业内企业间的价格差距比较接近,除去市场上价格较高的李宁公司以外,目前90%以上的体育用品价格集中在100~300元左右。这种产业内产品价格囤居现象,也正好反映出体育用品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的这一真正现状来。
经过调查,价格行为在当前体育用品产业内是企业间主要选择的竞争,企业间的价格行为颇为相近,一般来说品牌与品牌之间、高替代性的产品的价格差距在14.7~21.9元左右,企业之间任何一方的价格行为对产业市场的影响都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而对于外部的新进入企业来说这个价格虽然说具有一定的驱逐作用,但是整个产业市场的价格水平还达不到限制进入行业。其次,从掠夺性定价(驱逐性定价)和限制性定价行为来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发现长期性的掠夺定价行为;从限制性定价行为来看产业内处于双高的企业构成了行业的价格领头羊,这些企业和那些市场排名靠后的企业产品价格差距构成当前市场体育用品价格不同的两个阵营。虽然没有充足的证据显示这些产业中的双高企业有串通起来合谋采取限制性价格,但是这种价格的确给那些众多新进入的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价格壁垒。最后,我们体育用品企业之间曾爆发出多起价格战,这种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性价格行为极易造成引起恶性竞争,致使整个产业的效率大大损失,引起产业间进入与退出壁垒失衡,减低进入壁垒,引起大量进入者。因此目前的这种竞争性价格行为是导致目前该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广告行为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广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信息披露。当然,广告既可以传达一些确凿的事实,也可以让受众形成一些模糊的认识,还能试图为企业本身,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在产业组织学中,商品有“先验品”和“后验品”之分。所谓先验品就是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产品质量,我们就说这种商品具有“搜寻性品质”,因此先验品也被称为“搜寻商品”,例如家具、服装以及其他主要性质可以通过视觉或触觉检查而确定的商品;所谓后验品,就是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产品之后才能确定它的质量,这种商品具有“经验性品质”,因此也被称为“经验商品”,例如加工食品、软件设计和心理治疗。对于不同种类的产品,企业所采取的广告策略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搜寻商品的广告应提供有关产品性质的直接信息,比如实物图像(动态或静态)和相关的文字描述,并且不能包含虚假信息,因为消费者很容易鉴别;对于经验商品而言,广告本身就是所要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按照上面的这种划分,体育用品应属于先验品。但是体育用品有其特殊的地方。它的设计款式、质地等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可以确定的,但它的质量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之后才能确定的。体育用品应介于“搜寻商品”和“经验商品”之间,体育用品正是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质。因此决定了体育用品产业广告行为的复杂性。
通过对CCTV-1、CCTV-3、CCTV-5、BTV-6的体育用品企业广告电视广告作品以及其他平面媒体体育用品企业广告媒体的观察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投放广告首选体育期刊杂志媒体,共184家,占82.35%,其次是投放销售现场广告(POP广告)(78家,占76.47%),选择投放电视广告的企业占32家占31.17%,有24家占23.53%的企业投放报纸广告。有7095%的企业认为“广告因素”制约了他们的广告投放,这可能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小、产值低有关。体育用品企业投放广告动机可谓是多元化、多层次,90.63%的企业把“促进产品销售”作为其投放电视广告的首要动机。通过对体育用品企业广告行为的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电视广告中真正优秀的,富有个性的电视广告语并不多,而定位不明的、模范雷同的、内容空泛的比较常见。早年李宁的广告语“我运动、我存在”,很精练,很新颖。而2003年从央视及其他频道出现了许多雷同广告语如:“我选择,我喜欢”、“我运动、我征服”。明星+央视广告几乎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广告的一个通用模式,这从一个侧面在广告竞争行为中市场上的模仿企业较多。另外,体育用品产业广告密度直追药品和酒类,仅福建晋江就有近20个运动鞋品牌在不同频道亮过相,而且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明星拍广告、担当形象代言人的形式,孔令辉、王楠、蔡振华、吴奇隆等影视体育明星成为一时之选,大声念着不同品牌的运动鞋的名字,吸引观众的眼球。相似的广告语,相似的产品,加上相似的广告策略,使产品丧失了个性,也没有了明显的区分度、最终造成了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形象的模糊和混淆。这些现象也反映出我们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结构的低集中度的产业市场结构特征。
广告行为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使用较为频繁的市场竞争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将直接导致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当所有竞争性企业都从事广告活动时,它们的市场份额将随着广告活动的成败而变化。但是目前这种使用频度较高的竞争行为并没有使市场集中度提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产品同质化、品牌形象趋同化,均使广告行为的效果不明显;还有就是较多的跟随企业有效的使用了广告行为。我们目前体育用品企业广告做的越多,广告这种效果不明显的竞争进一步将会导致市场低效率,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的市场绩效一节中做详细的论述。
1.3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兼并分析
兼并现象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中是相当少见的。目前有记录的体育用品产业兼并就是青岛双星集团的兼并案。2001年青岛双星吸收合并华青股份,青岛双星打开了另一扇发展之门。完成对原华青股份的吸收合并后,公司主营业务的范围已由单一的鞋类制造、销售拓展到了橡胶轮胎、铸造机械、橡塑机械及绣品的制造销售。青岛双星集团兼并属于垂直兼并,将处于供给生产阶段的橡胶原料的生产企业兼并,这样达到了规模经济的生产条件,并且使企业从单一生产、经营体育用品的企业走向多种类、多产品的企业。随后双星又在2003年兼并青岛的一家纸厂于2004年成立了青岛双星马力胜利纸业有限公司。这样的混合兼并使青岛双星这个原来一单一产品链的企业转变为一个多产品、多行业的集团。像青岛双星这样的垂直兼并或者混合兼并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史尚属首次,这是一个突破希望是体育用品产业长期低集中度市场竞争行为下的一个突破,更希望它是未来更多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兼并的前奏。同时也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体育用品市场庞大、数量众多的体育用品企业发生兼并的体育用品企业只有双星一个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具有80多年生产史的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在发展中还处于一个相当低效率生产水平,市场上产品趋同化明显、市场竞争行为竞争性弱。产业中企业兼并现象反映出通过市场的竞争行为并没有出现企业强弱分明的局面,而是这种产业市场低集中度的趋势愈演愈烈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从行业的发展周期来看,体育用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主体太少、企业间的兼并动机不足所致。
2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协调行为分析
市场协调行为的分析由于尚无体育用品卡特尔组织的报道,即使存在也只是处于一个卡特尔组织的形成的萌芽期,因此只能对市场协调行为做简要讨论。此外有关体育用品产业中大量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产业数据至今没有专门统计。
2.1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卡特尔价格行为分析
我们对于体育用品产业组织的卡特尔还很难从整个产业层面来调查分析。因为从目前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尚无有关卡特尔的报道,其次体育用品产业在我国产业统计分类中没有单列出的一类,所以造成体育用品业在卡特尔垄断行为分析上的困难;加之对于卡特尔的分析很难形成事实性的研究结果。因此在这里笔者对于体育用品卡特尔的研究将从卡特尔的形成――协会的角度对体育用品产业进行分析,但是这样分析只能是基于一种理论性探讨,而对于实证研究我们存在巨大的困难。我国现有涉及体育用品企业的协会大约在7个之多,例如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中国轻工业协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等。体育用品企业有的加入一个协会的,有的加入两个以上协会,更有甚者加入的更多,这种情况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中比较常见。从理论上说,协会、社团是卡特尔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它是发展演变成为卡特尔的一个先决条件。在我们协会的章程中大多都会有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引导,协调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制定行规、行约,发展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良、有效的服务,促进全行业健康发展。仔细分析章程会多多少少找到涉及一些趋近垄断组织条款的足迹,例如协调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些章程会成为这些企业日后向卡特尔组织发展的一个阶梯。这些卡特尔组织的过渡形式,应对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组成几个体育用品组织的卡特尔。事实又与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我国至今尚无体育用品的卡特尔组织。为什么具有发展成为卡特尔条件,而没有成为卡特尔,是因为从政府角度来说,正是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介于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协会,使这些企业处于一个多头管理的状况;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具备选择多个协会的机会,促使企业成为多个协会的会员,这样一来并没有使企业达到组成统一协会的目的。所以根据目前市场上竞争行为的现状看还很难形成卡特尔组织。
从上面价格竞争行为的分析当中,我们知道目前体育用品产业市场存在着份额高、销售额高的双高企业,它们的企业间价格比较集中,相互之间价格差距不大;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是它们的产品价格却比较集中,而且这种价格状态可以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实这样的现象就是卡特尔,但是随着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双高企业群会向着卡特尔组织去发展。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假如我们可以除去企业多头管理的弊病,那么我们最有可能发展为卡特尔组织就是协会与那些双高企业们。
2.2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价格领导制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价格领导制没有一种固定的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在体育用品产业中还没有形成。目前更接近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符合晴雨表式的结构――产业的集中度比较低,市场接近于竞争状态(双高企业的市场份额相互错差不大都在2%~3%左右);从双高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价格水平基本一致,它们有可能共同决定适宜的价格水平。因此我们当前处于一种串谋领导价格定价和晴雨表式领导定价的中间模式。因此随着我国产业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它们有向串谋领导定价发展的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低集中度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与之相对应的体育用品产业中的企业在市场竞争行为一般选取价格行为、广告行为、产业兼并行为作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行为。在价格行为中双高企业的价格对准备进入产业市场的企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90%的企业产品价格集中,而且产业中单个企业的价格行为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较小;广告行为:体育用品介于“搜寻商品”和“经验商品”之间,因此决定了体育用品产业广告行为的复杂性,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投放广告首选体育期刊杂志媒体,其次是投放销售现场广告(POP广告),接下来是选择投放电视广告的企业,最后报纸广告;产业中的兼并行为在产业中很少有发生。市场协调行为方面从产业卡特尔行为、价格领导制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卡特尔行为目前在市场几乎没有发生,但是今后产业中有向卡特尔发展的趋势;价格居于晴雨表式的定价模式。
3.2 建议
体育用品产业市场行为是整个产业中单个企业市场行为的集中表现,从上述研究来看调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产业政策势在必行。首先规制产业中的企业价格行为避免恶性竞争;其次从广告行为来说对企业进行按产值进行广告行为选择,对于产业中的兼并来说要实行鼓励的政策,尤其当前产业中企业众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更是这样。
本研究由于对于产业中的各个企业详细的财务情况掌握不够,这其中也涉及很多商业秘密,因此对于研究涉及到广告行为、兼并行为、卡特尔行为的分析与市场协调分析力度不够。后续研究在占有大量的研究资料的情况下,深入上述几个问题的研究肯定能得到不少的新的研究成果。此外在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行为下会有什么样的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绩效,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文献,所以后续研究重点将放置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绩效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
参考文献:
[1] 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 林显鹏.我国体育用品业挖掘出口潜力措施的思考[J].体育产业信息,2003,(2):13-15.[3] 2004-2007年中国体育服装年度统计报告[C].国家统计局,2007,12:53.
[4] 詹建国.我国体育用品流通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33.
[5] 易剑东.社会资本与当代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41.
[6] 2004-2005年中国体育服装年度统计报告[C].国家统计局,2005,12:47.
[7] 马晓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选择..
[8] 2004-2005年中国体育服装年度统计报告[C].国家统计局,2005,12:107.
[9] 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01.
[10] 零点调查公司.2003年知名运动鞋品牌价值研究报告[C],2003,2.
[11] 肖鹏,杨铁黎.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电视广告投放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24-26.
[12] 杨铁黎,肖鹏.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电视广告投放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7-20.
[13] 候树民,张艾丽.双星从名牌经营到经营名牌[N].中国国门时报,2004-12-6.
篇4
四种市场结构类型分别为完全竞争市场、社会福利最佳垄断市场、社会福利最低垄断竞争市场、社会福利较低寡头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利润为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效率最高;社会福利最佳垄断市场:存在利润,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效率最低;社会福利最低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利润存在,长期没有利润,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效率较低;社会福利较低寡头市场:取决于合作程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εP=需求变动%/价格变动%=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
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篇6
关 键 词:自然垄断 政府管制 寻租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市场机制。但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可能产生一些无效率的结果:外部效应、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和分配不公、恶性竞争导致的生产力破坏……“市场失败”构成了政府干预的重要理由。政府管制是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①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构成政府管制的基本内容。实际上长期的“管制与放松管制”的争论,正是围绕着自然垄断展开的。对自然垄断的管制作为政治分配介入市场的渠道之一,必然在市场运行中人为地造成各种新的垄断权力,从而产生围绕垄断权力寻求额外收益的寻租活动。??
一、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和政府管制?(government regulation)?
(一)传统的自然垄断管制理论: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管制?
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自然”的技术原因而形成的独家经营的市场格局。在传统理论中,导致自然垄断的“自然”的或技术的因素是某些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和过高的沉淀资本(sunk capital)。?
首先,如果一个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则规模大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比规模小的企业具有优势。这样,一方面,最先进入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会越低,因而必然具有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垄断企业存在的情况下,任何新的企图进入该产业的企业,必然面临较高的壁垒,无法与垄断者展开竞争。因此,在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行业,如电力、供水、煤气、电报电话、铁路、航空等,由生产技术的性质本身决定,垄断的产生不可避免。?
其次,许多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投入特别专门的资本,这些资本不易转移到其他用途中去,形成沉淀资本。例如,铁路公司铺设的铁轨,在铁路运输由于某种原因停止营业时,除作为废钢铁处理外很难转移到其他用途中去。如果一个行业的经营需要很多的“沉淀资本”,行业内就很难维持多家竞争的局面。?
传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行业具有上述自然垄断的特征,那么,一方面,无管制的“自杀性竞争”将导致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另一方面,垄断企业利用垄断权力操纵市场将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而,为促进效率改进和社会福利的增进,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进行进入管制与价格管制。?
进入管制即营业许可证管制,指政府对申请进入某自然垄断行业的厂商进入资格审查,发许许可证,以限制某些产业中的厂商数目。进入管制的目的在于限制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保护社会生产力。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自然垄断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如果把某种产品的全部生产交给一家垄断企业生产,对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相反,如果将一个行业的产品分由竞争的多家厂商生产,将导致效率 损失。这就需要政府出面,赋予某家企业以垄断特权,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另一方面,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由于沉淀成本比重过大,当多家企业展开竞争时,会造成多败俱伤。为避免“自杀性竞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政府必须出面对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选择并赋予某家企业以垄断特权。?
价格管制即由政府出面确定自然垄断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或者规定价格变动幅度。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由于企业取得了垄断地位,可以凭借垄断特权制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并使产量低于均衡数量。下图中,DD为需求曲线,MR为边际收益曲线,AC为平均成本曲线、 MC为边际成本曲线。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具有规模效益递增即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因而随产量增加,AC和MC持续向右下方倾斜,而且,MC在AC之下。若按照竞争价格的标准,价格应等于边际成本,即价格由需求曲线DD和边际成本曲线MC的交点A决定,则价格应为Pa,需求量为Qa,这时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显而易见,若采用边际成本订价法,由于AC〉MC,则总收入PaAQaO小于总成本PaAQaO,企业蒙受P?bBAPa的损失。另一方面,在没有价格管制的情况下,企业实际上是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定价的,即由MR与MC的
交点决定价格为Pm,产量为Qm,Pm即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垄断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产生了PmMNPn的垄断利润(即经济租金)。垄断定价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和经济效率的下降:价格由Pa上升为Pm而产量由Qa下降为Qm。既然自然垄断行业的边际成本订价不可能而垄断定价又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而政府必须对价格进行管制。在传统管制方式下,垄断企业被允许索取能弥补平均成本的价格,即由需求曲线DD与平均成本曲线AC的交点G确定价格为Pg。平均成本定价意味着对社会福利的某种改善:价格低于垄断价格而产量高垄断产量。?〖TPT1,+75mm。95mm,YX,PZ〗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自然垄断管制?
以规模经济和沉淀资本为基础的自然垄断管制,自产生之日起就遭受了来自经济学界的持续的尖锐批评,而80年代鲍莫尔等人的“可竞争市场”(contestable markets)理论?②,则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然垄断管制的理论基础。所谓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竞争者的竞争压力,对正在市场上的供给者施加很强约束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上,“进入市场是绝对自由的,退出也是毋需任何代价的。”“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于,这种市场无法拒绝那些打了就跑的进入者,即使倏忽易逝的盈利机会也不会被潜在的新进入者所忽视,因为它能够在价格发生变动之前进入市场取得利益,然后在气候变得恶劣时不付任何代价地离开市场。”?③可见,在一个不存在人为进入障碍的可竞争市场上,垄断利润不可能稳定存在。?
可竞争市场理论用“次可加性”重新定义了自然垄断。假设m个企业可进入某种产品的生产,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总成本低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即若对所有非负的x?1,……x?m,若有c(x)≤c(x?1)+c(x?2)+……+c(x?m)成立,则表明成本函数C对产出X是次可加的。进一步,如果一个企业生产整个行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更低,则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因此,自然垄断形成的“自然”的或者技术的因素并不一定是边际成本递减,而是成本的次可加性。根据传统理论,凡自然垄断企业均具有成本递减的特点,因此,都需要政府管制。但是,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自然垄断行业并非边际成本一定下降,这意味着传统的政府管制超越了应该管制的范围。另外,在可竞争市场上,自然垄断与竞争是相容的。具有成本次可加性特点的自然垄断企业通过价格——产出组合可以寻找到一组使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利润为零,而自己的利润为非负的可维持价格。这样,在毋需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自然垄断企业仍可维持其垄断地位。而且,由于这种垄断是可竞争的,因而可导致垄断利润的消失和社会福利的增进。这实际上宣告了政府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是无效的。
?
二、自然垄断管制与寻租(rent-seeking)?
从政府管制的实施效果看,管制不仅远远未能达到增进社会福利的理想境界,相反却产生了一系列损害社会福利的后果,其表现之一就是助长了寻租活动。寻租是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一)对自然垄断的进入管制与寻租?
对自然垄断的进入管制是一种典型的创造垄断特权的行为。在没有人为进入壁垒即政府管制的市场结构中,如果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租金,必然对潜在进入者产生吸引力。寻求利润的企业家始终力求找到新的机会赚取经济租金和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机会。这样,潜在租金的存在会导致持续的资源再分配。下图中,企业由于拥有某种资源,开发出某种新产品,或者采用某项新技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定价的结果,使其在最初获得PmMNPn的经济租金。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租金的存在吸引潜在竞争者的加入,导致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的经济租金逐步减少,直到消失。例如,当价格由Pm下降为Pa时,总收入为PaAQaO,总成本也为PaAQaO,因而利润为零。可见,企业家在竞争市场上寻求经济租金的行为是一种生产行为,它导致了产量由Qm增加为Qa,并增进了社会福利:消费者剩余由DMPm增加为 DAPa。?
在政治分配介入市场,政府对自然垄断进行进入管制的条件下,情况发生了相反的变化。由于垄断特权可保证垄断者按照MK=MC定价,获得PmMNPn的垄断租金,能否取得垄断租金关键在于能否取得进入资格,而进入的大门又是由政府把守的。因此,围绕垄断权利必然展开各种针对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游说、疏通、说服,甚至贿赂行为。寻租的结果导致产量减少,价格上升,社会福利减少。上图中寻租的结果使消费者剩余由DAPa减少为DMPm,减少量为梯形PmMAPa。根据传统理论,在消费者剩余减少量中,PmMAPn转化为垄断利润,即生产者剩余,这种转移是在同一社会的不是利益集团中进行的,并不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溢出,因而,由寻租而导致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三角形MAE(哈伯格三角形)和矩形?PnNEPa?。但是,不增加任何有效产出的寻租活动在一个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的社会中是要耗费经济资源的。为争取或维持垄断特权的寻租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寻租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垄断租金的减少,最终使垄断租金全部转化为寻租成本。?
(二)对自然垄断的价格管制与寻租?
根据传统理论,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由于边际成本持续下降,边际成本定价会使企业亏损,而垄断定价对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和效率下降,因此政府应该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西方国家的价格管制大体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管制机构依据被管制对象的会计成本确其收费水平,其二是管制机构根据被管制对象历史上的价格水平来制定最高限价。?
价格管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要实施有效的价格管制,管制机构必须了解市场需求曲线,企业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和位置,这样才能使管制价格既保证消费者受益,又保证生产者不亏损。但是,政府管制机构即使是出于公共利益而采取行动,却很难是全知主能的,显然无法充分地获得上述信息。而对上述信息了解较多的垄断企业,又会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瞒实情,甚至会人为制造出虚假、扭曲的信息。政府为获取真实信息须进行调查、取证、核算,而“下有对策”的垄断企业为获得额外收益又会采取各种策略与之较量,游说、疏通、讨价还价、贿赂,……垄断企业利用价格管制中的信息不对称所采取的各种策略行为显然具有寻租的性质,它为企业获取额外货币收益而不产生任何有效产品或服务。?
其次,对自然垄断企业产品制定最高限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产品的短缺。由于受管制的价格水平低于竞争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者在管制市场上尽量供应产品并蒙受机会收益的损失,或者减少对管制市场的产品供应,而将一部分产品投入因管制导致的短缺而形成的黑市。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企业显然不会放弃第二种选择。由于管制造成了短缺,使市场成为整体性的卖方市场,因而实际上赋予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权利。在管制市场上,垄断者可利用手中掌握的短缺物品获取价格外的额外收益,由于这种收益是利用垄断权力取得的,因而具有寻租收益的性质。在黑市上,产品价格往往高于竞争水平,这样也保证了垄断者可获得垄断利润。由于黑市交易是在法律许可之外进行的,具有一定的不合法性,因而黑市交易必然增加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的支出本身也无益于社会福利的增进,是非生产性的,因而黑市交易本身也具有寻租的性质。?
最后,对某些自然垄断企业的价格管制可能造成企业的亏损。由于价格管制是国家出于公共利益而采取的,因而为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国家财政必然对之进行补贴。这样,围绕财政补贴必然展开一轮新的寻租竞争。在价格管制下寻求财政补贴的可能性会吸引受管制者不是将精力用于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而是用于不生产任何社会产品的游说,讨价还价,贿赂等寻租活动中。?
从自然垄断管制与寻租的上述分析中我们认识到,管制作为一种创造垄断权力的政府行为,必须诱致寻租现象的滋生和泛滥。而寻租活动的蔓延,具有恶性循环的趋势,它将使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和效率产生怀疑,从而诱使人们去推动政府管制的产生。因此,放松管制,作为一种遏制寻租的选择,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越来越多的赞同。?
我国的自然垄断管制与西方在形式、内容、本质上均有着严格的区别。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管制由于经济体制的高度集权而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政府管制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进入管制、价格管制、数量管制、标准管制等成为维系经济运转的必要纽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管制不断放松,逐步收缩到自然垄断行业。可见,我国的自然垄断管制并非是为遏制企业市场权力或限制恶性竞争而产生的,而仅仅是传统的计划管制在自然垄断领域中的一种延续。既然存在管制,管制必然制造并维持垄断特权,必然诱发寻租活动,从这个方面说,自然垄断管制与寻租的上述分析对我国是有现实意义的。???
注释:?
①斯蒂芬·布雷耶尔、保罗·W·麦卡沃伊“管制与放松管制”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四卷,P37。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罗伯特·D·维利希“可竞争市场”,同上书,第一卷,P669?
③埃德温·G·韦斯特“垄断”,同上书,第三卷,P579??
主要参考文献?
(1)〔美〕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5)〖ZK(〗《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6)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篇7
本文把对国有企业行为的放在不同市场框架下进行,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国有企业的目标行为是以销售收入最大化为主要形式。在一般竞争性市场上,则是以费用支出最大化为主要形式。这两种行为的实质都是以追求经营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之所以在不同市场中表现为不同形式,原因在于企业销售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扩张政绩的便车,借助政府的市场控制力量,把产量扩张至超过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均衡点。而企业费用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维护就业稳定目标的便车,依附于这种最低政绩目标,能够在低于以利润为目标的退出均衡点下持续生存。市场均衡就是在这样的行为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供给过剩往往不可避免。基本的政策含义在于,在竞争市场上,解决产权是首要的,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上,解决行政性的市场垄断最为关键。反垄断应当成为中国转轨时期迫切和长期的任务。
企业行为是构成市场均衡的基础,而市场均衡又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因此,对于企业行为和相应的市场均衡的研究,则是理解中国转轨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经济现象的基础。本文把对国有企业行为的研究,放在不同的市场下进行。考察由企业内在产权机制决定的行为是如何在不同的外在市场环境的约束和下,做出不同形式的行为选择的。这样的研究能够从多维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往往能成为更接近现实的合理抽象,因而不仅能够把握不同的行为特征,而且还能够通过不同市场对行为的约束来把握市场均衡特征。
在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涉及的四种市场中,我们主要涉及的是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因为这两种市场构成了中国经济转轨过程的主体部分。如果我们不是把抽象的产权理论置于这种来自于现实的市场框架之中,那么人们仍然无法消除理论与现实的某种背离,往往无法充分理解产权理论及其在现实中的演绎。在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和企业行为均衡理论中引进产权理论,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理解中国转轨经济的微观基础理论的重要途径。
以下分析将从不同类型的市场出发,考察在不同市场约束条件下,国有企业是怎样追求和实现它们的最大化目标,以及在这样的行为基础上,不同的市场均衡是怎样实现的。
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在市场定价机制上基本摆脱了对政府的依附,具有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行确定价格。由于该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企业不可能在全部范围内操纵价格,而只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调节价格。所以,企业大体上是处在价格制定者(price maker )和价格持有者(price taker )之间的状态。
企业最重要的行为是经营行为,其它的行为基本上都是服从于这个主要目标的。当前在中国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其产权体制决定了所有者的目标实际上是无人承担和负责的。即使是企业的主管部门,也不可能担当所有者的角色,因此,这类企业的基本行为主要是由企业实际的经营者和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目标决定,而不是由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的目标所决定的。
与企业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通常是与企业规模相联系。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资源就越多,他们能够得到的收入也就相应越高,其能够享受的各种等级的待遇也就越高。因此,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是其追求企业扩张行为的基本动机。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企业自主权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不仅能够运用其支配的资源,满足直接的效用,而且,还能够运用其可支配资源进行交换,以满足更大范围的效用。总之,企业管理者为获得更多可控制资源或可支配收益的内在动机,就表现为不断的扩张行为。
同时,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代表,其目标往往是与企业扩张目标一致的。政府的目标实际上就是政府官员追求的目标,而在中国的官僚等级结构中,政府官员所追求的主要是政绩之类与权力地位晋升相联系的目标。而考核政府官员的最重要的政绩指标之一就是产值和财政收入。为了使这种产值或收入增长率最大化,追求企业扩张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当这种政府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一致的情形下,企业的扩张就会成为必然趋势。
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来说,管理者的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均衡点在于,当经营者和管理者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小于其所得到的效用或利益时,他们则采取规模扩张行为;若大于,则不再进行投资和扩张的努力。只要他们能够从产量规模扩张中得到足够的利益或效用,那么扩张行为就很难得到抑制。
篇8
[关键词]证券市场完全竞争证券法律
一、市场类型划分与证券市场
1.市场结构的划分和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按照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差异度、进入障碍大小等标准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各个不同的市场具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完全竞争市场,该市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有极多的买主和卖主,二者之间不必固定买卖关系。第二,单个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交易量同市场全部交易量比起来都很小。第三,市场上交易的产品或服务都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第四,不存在不确定性和行业秘密。第五,不存在进出障碍。
尽管上述苛刻的要求导致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并不真的存在,但其作为一个理想的市场有其自身的意义,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复杂的演绎推论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配置效率的市场类型,竞争导致了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2.证券市场的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市场,既是理想前提假设下的市场,更是经济学家心中理想达到的市场。高效充满活力的完全竞争市场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证券市场就是实际生活中最为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证券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自由竞争是维护证券市场活力的根本。它很大程度上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参与者角度看,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者、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自律性组织、证券监管机构等主体共同构成了证券市场,大量的证券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使得证券市场符合极多买方和卖方的条件;同时,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上,不存在哪个人甚至哪个公司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时国家能),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最终证券市场形成了统一的价格。HttP://WWW.GWYoO.COM
二、证券市场的作用和竞争性保持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从历史上看是必然的,经济发展的大浪淘沙决定了公司制是现代社会企业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从股份公司到股票再到经纪人最后到证券交易所,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繁荣的证券市场。它肩负着融通资金、资本定价、资本配置、转换机制、分散风险、宏观调控等作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规律和自然法则都告诉我们,竞争性是一个市场繁荣活力的根基,证券市场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它的完全竞争性,即通过竞争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一般认为金融市场具备三个条件:
1.较低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低是保持一个市场竞争性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足不出户的交易已经成为现实,较低的收费和合理的税率有利于保持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这似乎不是难以实现的问题。
2.公开的信息获得
高效的竞争市场要求信息的公开透明,只有公开才能公正。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3.大量的交易者,供求决定价格
竞争性市场需要大量的交易者主要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参与者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价格完全由供求决定,没有哪一个交易者对市场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证券市场完全竞争性的法律保护
经济和法律的交集在于公平与效率,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为了效率,我们必须保证证券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为了公平,我们必须保护证券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长远看,公平的市场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归根结底还是提高了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制定一些规则法规保证其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经历了从自发到规范的过程,形成了政府干预、法律规范的成熟市场。
前文指出证券市场,竞争性是需要维护的重点,很多法律规范都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证券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就有利于保障证券市场的竞争性,特别是证券法规定信息公开要具备可识别性、可信赖性和可持续性,并遵守法定方式,这都有利于有效市场的建立。
证券法律规定了证券发行要依法核准,必须符合一定要求并履行特定程序,这就筛选了相对优良的发行人进入市场,严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资者利益;证券法相关规定有助于是二级市场即证券的交易市场形成竞争的氛围,比如对参与证券交易的主体限定不允许内部从业人员、管理层等特定群体自由交易证券,这是为了保障参与人的公平,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参与人应该拥有相等的知识和相同的信息,而这些特殊群体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获取超额利润,妨害自由竞争,所以证券法律对此加以限制;另外,严格收购程序,防止恶意收购,这样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的产生,有利于市场竞争性的保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法律惩罚恶意操纵股价的行为,认为制造行情,抬高、压低或稳定某种证券价格以谋求私利是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完全竞争性的行为,操纵行为虚拟供求破坏自然价格形成机制,诱发过度投机,设置投资陷阱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还可能造成垄断,总之,法律严厉控制这种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保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
四、一个问题——对规则制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的质疑
前面说到竞争性是证券市场繁荣发展的基础,诸多法律规范也提倡维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讲,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其他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如食品、服装、家电等产品市场都是自发形成、政府干预少、鲜有超额利润的,与此不同,证券市场却充满了政府干预的痕迹和各种法律规范的条条框框,证券市场最初自发形成,后来却处处体现着政府干预的痕迹,从美国1933年的证券立法到英国1948年的《公司法》,再到欧洲银行法中对证券交易的种种要求规范,证券市场成为了最不“自由”的市场。中国情况尤甚,在我国,证券市场和证券法规几乎全部由国外直接引进、强行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然而经济学告诉我们,竞争最完全的市场应当是政府干预最少最自由的市场,这与证券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发生矛盾。在我国,它是一个一个完全由“人造”的市场,一个先有政策、后有交易、充满规章、处处监管的市场,这样的前提背景下,证券市场怎样还能成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证券法律在证券市场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到底是限制其自由发展还是保护它的竞争性?
对于我国来说,证券市场的框架从外国引进,先有规则,后有市场,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再随时制定新的法规,其自身发展还很不成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难免放任自流导致恶劣后果或者过多干预影响竞争性,在立法中如何兼顾合理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竞争性的维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雅丽,丁学军.证券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2]罗斯(美).公司理财(第六版).机械工程出版社.
[3]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9
1.市场结构的划分和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按照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差异度、进入障碍大小等标准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各个不同的市场具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完全竞争市场,该市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有极多的买主和卖主,二者之间不必固定买卖关系。第二,单个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交易量同市场全部交易量比起来都很小。第三,市场上交易的产品或服务都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第四,不存在不确定性和行业秘密。第五,不存在进出障碍。
尽管上述苛刻的要求导致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并不真的存在,但其作为一个理想的市场有其自身的意义,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复杂的演绎推论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配置效率的市场类型,竞争导致了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2.证券市场的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市场,既是理想前提假设下的市场,更是经济学家心中理想达到的市场。高效充满活力的完全竞争市场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证券市场就是实际生活中最为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证券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自由竞争是维护证券市场活力的根本。它很大程度上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参与者角度看,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者、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自律性组织、证券监管机构等主体共同构成了证券市场,大量的证券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使得证券市场符合极多买方和卖方的条件;同时,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上,不存在哪个人甚至哪个公司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时国家能),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最终证券市场形成了统一的价格。
二、证券市场的作用和竞争性保持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从历史上看是必然的,经济发展的大浪淘沙决定了公司制是现代社会企业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从股份公司到股票再到经纪人最后到证券交易所,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繁荣的证券市场。它肩负着融通资金、资本定价、资本配置、转换机制、分散风险、宏观调控等作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规律和自然法则都告诉我们,竞争性是一个市场繁荣活力的根基,证券市场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它的完全竞争性,即通过竞争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一般认为金融市场具备三个条件:
1.较低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低是保持一个市场竞争性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足不出户的交易已经成为现实,较低的收费和合理的税率有利于保持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这似乎不是难以实现的问题。
2.公开的信息获得
高效的竞争市场要求信息的公开透明,只有公开才能公正。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3.大量的交易者,供求决定价格
竞争性市场需要大量的交易者主要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参与者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价格完全由供求决定,没有哪一个交易者对市场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证券市场完全竞争性的法律保护
经济和法律的交集在于公平与效率,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为了效率,我们必须保证证券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为了公平,我们必须保护证券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长远看,公平的市场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归根结底还是提高了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制定一些规则法规保证其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经历了从自发到规范的过程,形成了政府干预、法律规范的成熟市场。
前文指出证券市场,竞争性是需要维护的重点,很多法律规范都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证券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就有利于保障证券市场的竞争性,特别是证券法规定信息公开要具备可识别性、可信赖性和可持续性,并遵守法定方式,这都有利于有效市场的建立。
证券法律规定了证券发行要依法核准,必须符合一定要求并履行特定程序,这就筛选了相对优良的发行人进入市场,严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资者利益;证券法相关规定有助于是二级市场即证券的交易市场形成竞争的氛围,比如对参与证券交易的主体限定不允许内部从业人员、管理层等特定群体自由交易证券,这是为了保障参与人的公平,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参与人应该拥有相等的知识和相同的信息,而这些特殊群体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获取超额利润,妨害自由竞争,所以证券法律对此加以限制;另外,严格收购程序,防止恶意收购,这样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的产生,有利于市场竞争性的保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法律惩罚恶意操纵股价的行为,认为制造行情,抬高、压低或稳定某种证券价格以谋求私利是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完全竞争性的行为,操纵行为虚拟供求破坏自然价格形成机制,诱发过度投机,设置投资陷阱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还可能造成垄断,总之,法律严厉控制这种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保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
四、一个问题——对规则制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的质疑
篇10
关键词:竞争;完全竞争;旅游;帕累托最优
引言
对于经济活动而言,市场竞争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经济活动中的优势地位和有利条件所进行的较量,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绩效的提高.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即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机制可以实现产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的统一.商品的价值就是在竞争市场中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相互比较基础上实现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在现实上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平均利润以及生产价格,从而促使经济资源流动和配置方面的效率更加提高;同时,市场竞争还能促使各种商品生产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在自然淘汰法则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得到最迅速、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整,这种调整过程会促进社会经济更加迅速、合理地发展;另外竞争还可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而企业的创新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谁的技术先进,谁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竞争机制下,企业均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寻求生产要素更优化的配置方式和产销条件.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也认为,如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态:在该状态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自身利益具有改进余地,即人们没有共同改进各自利益的机会的状态,这时便是一种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从市场理论来说,帕累托最优特指消费者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所达到的资源配置结果或商品交换结果[1].从供需关系角度来看,帕累托最优常被用来说明社会经济达到了一种没有互利或互惠机会可能性的效率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下要求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消费者愿意为购买商品付出的价格等于社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保证了厂商生产的产量为社会最优的产量.从消费角度帕累托最优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经济中追逐自身消费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在市场的引导下最终会使经济达到这样一个交换结果,在该交换结果中每位消费者都使自身消费利益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竞争和帕累托最优之间存在较多的一致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研究竞争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分析研究有利于建立竞争旅游市场类型的一般理论和构建旅游竞争市场结构的基准,以此来对照其他各种竞争市场结构市场效率的损失,为我国旅游产业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市场类型提供借鉴,继而为旅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旅游市场竞争结构
自亚当•斯密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完全竞争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完全垄断市场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极为偶然的特殊经济现象.到了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和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张伯伦分别在经济学中引入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市场结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旅游市场类型也可以相应地被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表1所列.亚当•斯密提出经济的发展是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和引导的观点,西方诸多经济学家也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之中,他们均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根据这一理论,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是一种纯粹的旅游竞争市场机制,在这种市场机制下,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和限制,旅游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地运行,其运行机理主要依据的是旅游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旅游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旅游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旅游市场就在旅游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旅游市场中的经济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旅游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总之,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同质的旅游商品有很多卖者,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由此可以证明,完全竞争的结果是旅游市场一般均衡状态得以实现的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第一,旅游市场上存在众多的旅游商品需求者和旅游企业.由于存在大量的旅游商品需求者和旅游企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购买量或销售量相对于整个旅游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每一个游客还是旅游企业,他们都没有能力影响旅游市场的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所以,对于每一个旅游企业和消费者来说,他们单独的市场行为都不会对旅游市场产量和价格产生影响,他们都是旅游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无法控制旅游市场价格.第二,旅游市场上每一个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商品都具有同质性.这种同质性是指整个旅游市场中每一个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商品都是基本无差别和可以完全替代的,对任意旅游消费者来说,这种无差别的商品特性意味着其无论购买哪一家旅游商品经营者的商品都是一样的.对单个旅游企业来说,以至于任何一个旅游企业都不会通过提供特异的旅游产品来影响价格而形成垄断,形成垄断利益,其既不可能单独提价,又没有必要单独降价.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因为整个旅游市场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的,因此也无法形成消费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旅游产品的旅游商品生产者形成垄断机会而形成垄断价格,这种旅游商品同质性条件进一步强化了每一个游客和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价格上的被动性.第三,旅游企业进入或退出旅游商业经营是完全自由的.这样,旅游企业进出旅游市场经营不存在任何障碍,资源可以在旅游市场经营活动中自由流动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生产利润,也可以及时地从亏损的旅游经营活动中退出,因此,缺乏效率的旅游企业经营活动会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效率的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第四,信息是完全的.在旅游市场中每一个游客和旅游企业都充分掌握与自己经济决策有关的旅游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旅游企业不仅完全了解整个旅游市场生产要素价格、自己旅游产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况,也完全了解其他企业旅游产品的相关情况,同时旅游者也完全了解各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其交易的所有情况.因此,整个旅游市场完全按照大家都了解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活动,不存在相互欺诈.从而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而且,由于游客和旅游企业都知道既定的旅游市场价格,且都按照这一价格进行交易,这也排除了同一旅游市场中同时出现不同旅游市场价格的情形[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全竞争旅游市场的效率在旅游供需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自由竞争也成为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最好手段,这时完全竞争旅游市场可以保证旅游市场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可以发挥旅游供需双方的积极性,这种市场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角度检验这一结论[3].
2帕累托最优
在竞争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对于旅游商品X和旅游商品Y,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旅游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旅游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这时的竞争均衡可以实现为帕累托最优效率式(2)表明,在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条件下,旅游商品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旅游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时,每个旅游经济活动参与人的经济活动都将自由地、无障碍地追求其私利的最大化,而且每个参与人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动并不妨碍经济活动中其他参与人进行同样的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参与人都相安无事地实现了其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期望.
3结论
(1)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利益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依然是旅游市场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各旅游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通过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得到解决,而多元化的旅游经济主体之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各经济主体获得利益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经济主体之间地位、权利、参与机会平等是旅游市场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2)完全竞争旅游市场因为排除了任何垄断的性质,依据市场调节运行,可以促进旅游经济微观运行的高效率.在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条件下,因为每个旅游企业都是旅游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所以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在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引导下,旅游产品生产最终会增进社会总体收益,形成帕累托最优.(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论分析中所假设的旅游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是很苛刻的,在旅游市场结构的演变中,旅游市场结构很少演化成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模式,在现实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绝对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旅游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实现旅游市场进入自由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利用旅游服务专业化服务以及新的经营方式和技术条件形成差异化竞争,各旅游企业如果能够在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比较中占有优势地位,便形成差异化优势战略,包括:旅游产品的性能、质量、品位、产地、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以及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网点等方面的差异[5].在这种条件下,新的旅游产品随时会形成进入市场的竞争压力,只要整个旅游市场能够保持这种潜在旅游市场竞争压力,旅游市场的寡头和垄断竞争便很难存在,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同样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竞争结构的完善.通过对旅游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化,可以使旅游市场竞争比较接近完全竞争旅游市场类型,从而提高整个旅游市场的运行效率,优化旅游市场的买卖交易关系,最终推动我国整个旅游市场活动各方经济主体收益共同提高的帕累托改进.(4)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手段,完全竞争旅游市场需要克服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缺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选择合适的政府干预方式进行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转和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珊.“帕累托最优”的经济法学解读[J].西部学刊,2015(8):73-77.
[2]吴群香,姚国莉.关于行业竞争、经济周期与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分析研究[J].财会学习,2016(6):19-21.
[3]罗玉琳,张正杰.完全竞争市场的利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212-216.
[4]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