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25 11: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寡头垄断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寡头垄断市场

篇1

关键词 寡头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斯塔克博格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24.32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n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Oligopoly Market Based on Dynamic Game Theory

GAO Xingyo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China)

Abstract Equilibrium output, equilibrium price and equilibrium total revenue in the case of implementing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unified pricing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wo oligopoly enterprises with 2 sub markets by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ndexes of the two cas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near demand functions of the two sub markets, the equilibrium output of unified pricing was equal to the equilibrium output of discriminative pricing; the equilibrium price of unified pricing was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equilibrium prices of two sub markets with discriminative pricing; the equilibrium total revenue of unified pricing was less than the equilibrium total revenue of discriminative pricing.

Key words oligopoly market;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Stackelberg model

1 引 言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卖者的同一产品对不同消费者或对同一消费者不同购买数量或不同购买顺序收取不同的价格.该理论最早是由福利经济学之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于1920年出版的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1].因为在现代商业实践中应用的广泛性,该理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经过近100年的发展,现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根据歧视程度(占有消费者剩余的程度)的不同,价格歧视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价格歧视. 一度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收取一个不同的价格,该价格正好等于它的需求价格,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厂商由此剥夺了全部消费者剩余,获取了最大利润.二度价格歧视是指厂商销售同一种商品时,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定不同的价格,量小价高,量大价低,由此占有部分消费者剩余,利润得到增加.三度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在销售同一种商品时,把消费者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构成不同的子市场,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三度价格歧视要求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群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群制定较低的价格,由此获取更大的利润.一度价格歧视很简单其研究也最透彻,本质上就是消费者的全部剩余都转化为厂商的利润,其歧视程度是最高的,因而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一度价格歧视与单一定价(不进行价格歧视)相比能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使市场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不过一度价格歧视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找到.对二度价格歧视的研究也已基本完备.文献[2-4]研究了经典的完全垄断市场二度价格歧视的方法和规律;文献[5-8]指出寡头垄断市场也存在二度价格歧视,提出了该市场类型二度价格歧视的分析方法:博弈论的方法;文献[9,10]研究了两寡头n段定价二度价格歧视的纳什均衡;文献[11,12]则研究了m个厂商二段定价二度价格歧视的纳什均衡.二度价格歧视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第一,线性需求下m个厂商情形厂商收益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把需求量区间分为n段,使各段长度呈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第二,线性需求下m个厂商n段定价最优(或均衡)分段点的分布规律被找到了,均衡歧视价格,均衡歧视总收益的统一的计算公式也被找到了.第三,在完全垄断市场,当分段数n SymboleB@ 时厂商可以占有全部的消费者剩余,此时二度价格歧视转化为一度价格歧视;在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市场由于竞争的影响厂商只能占有部分的消费者剩余;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歧视将不可实施.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二度价格歧视下厂商能占有部分的消费者剩余,从而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二度价格歧视比单一定价能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

在三度价格歧视的研究方面,文献[13,14]对经典的完全垄断市场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得非常透彻.主要结论有,第一,在完全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的方法.第二,在完全垄断市场实施三度价格歧视与统一定价(不进行价格歧视)相比,最优产量,价格和利润的关系.第三,在完全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有效(利润增加)或可实施的充要条件.实际上三度价格歧视不仅仅会发生在完全垄断市场,也会发生在寡头垄断市场.文献[15,16]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到了两厂商在2元市场价格歧视的方法和利润的计算公式,并得到了价格歧视有效的条件.那么对于一领导一追随厂商情形(决策有先后)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如何呢?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本文将基于斯塔克博格(H.V.Stackelberg)模型(假设厂商的成本为0,这样利润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收益最大化问题)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17-22]来研究线性需求下寡头垄断市场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并得到歧视定价与统一定价相比较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均衡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2 歧视定价

假设寡头市场上有两个厂商1和2,厂商1实力较强(领导厂商)厂商2实力较弱(追随厂商),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在两个相互隔离的子市场1和2销售,市场出清,子市场1和2的需求函数分别为线性需求函数P1=a1-b1Q1和P2=a2-b2Q2,(ai>0,bi>0,i=1,2),其中Q1=Q(1)1+Q(2)1为两厂商在子市场1的产量(销量)之和,Q2=Q(1)2+Q(2)2为两厂商在子市场2的产量(销量)之和. 在符号的使用上,上标指厂商,下标指市场.厂商1和2各自选择产量Q(1)1,Q(1)2和Q(2)1,Q(2)2,以使自己的收益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斯塔克博格模型(假设两厂商的成本均为0)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分析了两寡头在2元市场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方法和规律.得到了厂商,子市场以及总市场的均衡量的计算公式;价格歧视有效(利润增加)的条件;统一定价与歧视定价相比,市场均衡产量,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总收益的关系.文献[15,16]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方法分析出了两实力相当寡头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本文则首次提出了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三度价格歧视的方法,并给出了一领导一追随厂商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发现,这些结果与唐小我教授在文献[13,14]中用微积分的方法研究经典的完全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两寡头2元市场情形很容易推广到两寡头n元市场情形,分析的方法完全相同,得到的结论也是完全类似的.

参考文献

[1] Arthur Cecil PIGOU.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 London: Macmillan Company, 1920.

[2] 唐小我.二度价格歧视情形下垄断厂商收益最大化条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26(2): 194-198.

[3] 唐小我.非线性需求函数条件下二度价格歧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28 (1):78-83.

[4] 唐小我.二度价格歧视的进一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7-11.

[5] 陈绍刚,唐小我,赵蜀蓉.两厂商情形下的二度价格歧视的纳什均衡[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12(4):303-306.

[6] 陈绍刚.两类差别定价方法的理论拓展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4.

[7] 高兴佑.寡头厂商二度价格歧视静态与动态博弈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6):25-28.

[8] 高兴佑.二度价格歧视的数理经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2003.

[9] 陈绍刚,高兴佑,唐小我.竞争条件下二度价格歧视均衡的进一步研究[C]//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哈尔滨,2005:1726-1728.

[10]Xingyou GAO, Wenjin GAO. Nash equilibrium of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oligopoly market[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Manag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USA,2012,2:783-788.

[11]顾婧,陈绍刚.古诺模型的多厂商二度价格歧视行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2):470-472.

[12]高兴佑,高文进.价格歧视下四种市场的均衡产量和价格[J].经济数学,2011,28(1):81-84.

[13]唐小我,付崇伦.价格歧视有效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25 (2):200-205.

[14]唐小我.三度价格歧视的数量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9,13(1):37-39.

[15]王伟.三度价格歧视理论及福利效应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2005.

[16]王伟,陈绍刚.两厂商情形下三度价格歧视的有效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2):482-484.

[17]唐小我,曾勇,李仕民.管理经济分析—理论及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18]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

[1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篇2

回顾2004年,B2B市场亦是涌动着潮水般的创业激情,然而诸多新推出的B2B交易平台,面对阿里强大的人气以及多年来所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发展十分缓慢。为此,阿里巴巴凭借成功者的锐气,一举推出淘宝网,投入大量网络广告、路牌广告,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C2C市场,目标直指之前的C2C垄断寡头易趣;而慧聪网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以12年信息服务之功,在今年3月推出买卖通交易平台,随后注册用户总量迅速突破100万大关,并还以每天2000余名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说,在阿里自认为在B2B市场唯我独尊,大举进军C2C市场的同时,慧聪网买卖通的介入已令中国B2B市场在2004年以后充满了变数。

转移源于竞争,崛起因为发展

在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300多万家,其中只有30%的中小企业会使用互联网来做交易,即便是这30%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网络的信息来做交易。以阿里巴巴对外公布的注册用户来看也只有300万,不考虑一些无效注册的因素,也仅仅是超过了中小企业总数的一成,可见中国B2B市场潜力之大。

阿里巴巴的300万注册用户肯定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是阿里选择在2004年大举进军C2C,除了看到C2C可观的市场前景之外,最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在B2B市场的挖潜能力已接近极限。阿里巴巴的起家借助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交易的需求已经摆在那里,阿里做了这么一个交易平台,吸纳了这些需求。而当这些需求被吸纳得差不多了之后,阿里巴巴的发展必然要减缓,所以阿里必须转移,去吸纳或者竞争那些对C2C有需求的客户,于是便有了淘宝网。

而正当阿里巴巴将中国B2B市场上已存在的需求吸纳得差不多的时候,慧聪网在这个常人都觉得“不合时宜”之际推出了买卖通,并且还迅速取得了成功。其原因就是中国B2B市场存在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阿里巴巴只是抓住了中小企业的一成,剩下的九成阿里巴巴却没有去挖掘。而慧聪在传统行业耕耘了12载,并将行业细分到64个(国家标准是29个),所以所有使用过慧聪商情的中小企业都将是慧聪网买卖通的用户,正是这样一个企业,还以平均每天参加2个展会的速度收集着中小企业的信息。

B2B市场仍将是寡头垄断市场

有人评价,慧聪网买卖通的成功算是一剂强力兴奋剂,令成千上万个做B2B的小网站看到了出头的希望。其实不然,阿里巴巴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阿里巴巴当年成立的时间不会再倒转,所以现在其它B2B小网站不可能有机遇轻松地吸纳那么多有需求的客户;同样,慧聪网买卖通也是不能复制的,因为慧聪12年传统行业服务经验所积累下来的客户资源别人是没有的,所以要学着慧聪去做B2B市场的挖潜,也是难做到的。

目前的市场格局其实是阿里与慧聪共同构筑起了中国的B2B交易平台,慧聪的介入尽管没能打破这个市场的垄断寡头经营局面,但是较阿里巴巴的全面垄断时期,无疑是进步了不少。计世资讯分析师认为,慧聪网买卖通给中国B2B市场带来了新的元素:如传统行业带来的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服务、慧聪商情、市场调研等等,这些服务的应用及推广,给中国的B2B带来了实质性的进步。

业内人士指出,慧聪网买卖通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作为香港上市公司,充足的资金也是保证其经营连续性地关键因素之一。

线上与线下,B2B发展的两个主向

从中国B2B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阿里巴巴从最开始的网络交易平台做起,随后产生了一些线下的服务。然而随着B2B市场的断续发展,阿里巴巴将更多的服务集中于线上,线上服务的特点就是更加的便捷和快速。

然而,在中国会用互联网来做交易的30%中小企业中,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网络的信息来做交易,就好比纸媒永远不会被网媒代替一样,因此在目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线下服务都是未来B2B发展的大方向之一。

回顾慧聪起家的历史,现在的慧聪网事实上是整合了慧聪所有的优势资源,将所有的资源都用到交易平台上,也便是买卖通的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是源自线下的服务,只不过一些被移置到了线上。针对买卖通客户,在买卖通收费之后的很短时间内马上成立买家服务部,为买家们提供平台使用、资讯获取等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同时又立刻引入其在传统行业内的服务作风,展开客户回访工作。

这一切表明,在阿里巴巴收缩线下服务的同时,慧聪网买卖通却在尝试扩大更多的线下服务,中国的B2B也因此朝着线上、线下两个方向发展。毕竟,阿里没有在传统企业服务的经验,而慧聪的优势恰好在线下,与企业面对面的沟通更有利于挖掘出中小企业对B2B交易的意识,更容易地让这些企业应用B2B交易平台。

2005年,B2B市场谁主沉浮

据Forrester Research估计,全球B2B的市场交易量在2004年将达到2700亿美元,保守的美林证券和IDC,也分别估计2004年的B2B的市场规模可达2500亿美元和1400亿美元。而相关资料显示,中国B2B市场还将继续保持120%以上的增长速度。

篇3

关键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市场类型主要指市场竞争或垄断这两种类型。根据市场主体在某一商品市场中的数量比例和竞争程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及寡头垄断市场。

首先,先来谈一谈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这种市场需具备四个特点:(1)市场上存在这规模小且数量众多的买者和卖者(2)产品是同质的(3)资源能够自由流动(4)市场信息充分完全。它是各种市场理论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的产品是开放性的,如:海尔、可口可乐、麦当劳、德克士、蒙牛等都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但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还是农产品市场,所以,一般我们把农场品市场称作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完全受市场支配,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个别买和个别买者都只是这一价格的接受者。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被压得相当低。生产者要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

但这种市场也有不好的一面:无差别的产品使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不见得就使社会成本最低,生产规模都很小的生产者物理进行重大的技术突破。所以,在实现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极少的,而且,一般说来,竞争最后必然导致垄断的形成。

其二,便是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又称独占性市场,是指完全由一家企业所控制的市场,什么叫垄断呢?打个比方:全世界只有我在卖石油,我想卖多贵都可以,因为只有我有卖,这就叫垄断。

在实际的经济社会中,在完全垄断或其他具有某种垄断性质的市场条件下,都存在价格歧视,什么叫价格歧视呢?价格歧视就是指厂商以不同价格销售成本同的同一种产品。譬如:学校对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收取的学费不同;旅馆、饭店旺季要价高,在淡季要价低;、工业用电分别按不同价格收费;同一种产品在销路未打开的边远地区、倾销地区和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等等。价格歧视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北京公共汽车对一般市民、学生和老人收取不同票价便是是价格歧视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现象。

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是市场中的极端类型。经济中更常见的是由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组合而成的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对于这两种市场类型,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垄断竞争市场。这种竞争市场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指既存在垄断,有存在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有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这种市场类型的主要特点在于,这个市场既存在有限度的垄断,有存在着不完全的竞争。这一特点表现在价格方面,就是价格的差异。作为一种比较现实的市场类型,它同样也具备四个特征,即(1)每个厂商的产品是不同质的,存在产品差别,但差别又不是很大(2)厂商的数量众多(3)每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大,产品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厂商存在独自行事的特征(4)行业进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是管制性的,例如:自来水、电力、中国移动、中石化、火车票。

垄断竞争市场运行的效果是有利有害的。对消费者而言,其好处是,不同特色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一好处的活动须付出较高的代价。对生产者而言,短期超额利润的存在可以迫使厂商激发自己创新的内在动力,依靠创造产品差别、提升产品品质以求生存发展,生产出多种式样、丰富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促进产品创新与技术进步;但垄断竞争不能使生产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代表性厂商的产量规模或生产规模小于最优生产规模,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又会使销售成本增加。

最后,还剩下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由少数几家厂商所垄断的市场。它同样是一种比较现实、比较常见的市场类型。它的形成也同样需要四个前提条件;(1)厂商极少(2)互相顾忌(3)产品同质或异质(4)行业进出不易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每家厂商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的分额,从而每一厂商对整个行业的价格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每家厂商在作出价格与产量的决策时,不但要考虑到本身的成本与收益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到该决策岁失察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映。

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寡头厂商往往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就价格和产量达成某中协议。公开勾结最常见的就是卡特尔,什么是卡特尔呢?卡特尔是指一个行业中的各个独立的寡头厂商,就价格、产量和其他诸如瓜分销售地区等事项达成协议并据此结成的经济同盟。而由于卡特尔常常受到社会的反对,各寡头厂商便采用暗中默契的办法勾结,比较普遍的办法则是采用价格领导制,即首先一个或几个实力强大的寡头厂商率先制定和变动价格,其余寡头厂商追随气候相应的定价和变价。但寡头垄断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而且,价格比较稳定,且便于政府对行业的管理。

篇4

对于金融创新成果来说,金融的面向主体就是社会供给主体,换句话说,社会供给主体是主角,这个金融主角可能是金融创新源的提供商,也可能是某些金融机构。所以影响供给主体的因子最终是由实际获得的收益与投入的生产成本两者之间关系来共同决定的,具体是指转移出去后的收益(RAT)、由于金融创新成果带来的社会收益(RBT)以及金融主体不断维持这种稳定局面而需要付出的代价(MC)。RAT又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收益,另一部分是供给主体带来的收益。

二、金融创新动力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内在联系

1、社会垄断市场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创新,目前已逐渐趋向于市场经济,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结构当中,还是存在垄断市场的,比如石油、矿业、电信等,垄断竞争当中,金融机构的数量可能会比处于寡头垄断市场的数量要稍微多一些,这是因为垄断竞争程度普遍是大于寡头市场的,这就导致了这些金融机构束手无策,完全放弃竞争对手所所采取的行为对自身行业产生的影响。因此社会的金融创新动力会超过寡头市场动力,并且因为保护金融创新成果的成本一般会比较高,创新的成果一般难将这种手段变成他们机构的长期超额获利手段,所以说从某些方面来讲是为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做了一份贡献的。

2、社会超级垄断市场所谓的社会超级垄断市场,就是在市场结构中,只有少数的几家重要金融机构,只有这中关键机构才允许向市场提供相关金融产品,而其他的金融机构是没有权限参与这样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所以说这样的金融机构它是具有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于此同时这些寡头金融机构都不能不关注竞争对手,所以,在这几机构中家金融创新的动力是较强的,然而因为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它们的创新成果保护成本是比较低的,这就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

3、社会一般垄断市场结构比垄断市场这样的机构垄断程度好一点的就是一般垄断市场,这些市场也提供整个市场上的一些特殊金融产品,就称之为完全垄断市场结构,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样的市场是很难具有金融创新的动力的。

4、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具有垄断竞争的金融市场就称为完全自由的市场,在完全自由市场存在众多的金融供给主体,当然还存在众多的需求主体,这些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能够完全拥有金融资源,同时这些金融机构还能够提供同样质量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对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来说都不拥有特有的产品或者特有的服务,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往往会导致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

三、金融创新动力与金融市场结构关系

获得的启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当中可以擦觉到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在全球经济—体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几个行业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瓦解,由原来各不相干,相互独立的状态进而走向了相互合作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外金融混业经营非常普遍,融资渠道也更加畅通,并且融资的成本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国外的市场经济的经验一定会把混业经营模式以及经验带入中国的金融业,这样一来,国外的经营模式会不断打破金融市场的边界线,进而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集中程度不断加强。然而中国实际金融业的集中程度并不是很高,市场化发展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还要经历一段社会洗礼,比如需要从计划性垄断转向市场化,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市场竞争有利方面。进而避免现有的行政垄断,这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方法,只有不断开放金融,不断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力度,不断融合社会各个影响因素,金融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有一个新的发展,这也是逐渐迈入与市场化国家相同的高速发展轨道有效方法。

四、总结

篇5

在此,我们对完全的寡头垄断和贸易理论提出一些看法。如果某些产品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其生产将集中于少数国家以获取这一规模经济收益。这些国家将出口这些产品,而其他国家则进口这些产品。这一贸易模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历史在发挥作用。厂商对生产位置的初始选择出于多种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拥有生产所需要的投入要素,在这些地方进行生产可以获得由地生产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然而,尽管这些地方在开始时的确拥有比较优势,但这一点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一旦生产位置被选定,大规模的生产已在这些地方实现了规模经济收益,生产及贸易模式便会延续下去,尽管其他国家可以以更为低廉的成本进行生产。生产可能不会在一个有更大成本优势的地方进行,因为必须有足够的生产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较小的生产规模会导致更高的平均成本,这会抵消掉该地区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在新的生产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意味着新的生产者必须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对于新的市场进入者来说,不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亏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这是因为:(1)供给的增加会使价格降低;或者(2)原有的厂商可能会以多种竞争行为打击新进入者。为此,生产可能不会在这些低成本地区发展起来。具有进入潜力的厂商和国家所面对的这一问题便是幼稚产业所面临的情况。在哪些国家进行生产(或更为准确地说,哪些国家应该拥有寡头公司),这是否真的很重要?回答是对于各国的福利是重要的,当寡头垄断公司通过出口获取经济利益(或净利润)时尤其如此(全球垄断公司的国家位置和国家所有权同样重要)。这些净利润取决于其向国外购买者索要高价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改进国家的贸易条件(净利润还可以被直接看做是来自外国购买者的附加的国民收入)。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全球寡头垄断的现实国家分布格局有一定的任意性,如果出口厂商从出口中获得净利润,那么其所在的少数国家便从外贸中得到了附加的收益。因为拥有高额利润的寡头垄断厂商而得到国民福利,是各国政府利用各种政策影响寡头垄断公司布局(或全球市场份额)以利于本国生产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卢子芳.双寡头市场的调控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999.

[2]胡振华,胡东滨.寡头垄断市场古诺模型的研讨[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

篇6

[关键词] 市场企业垄断成本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及法律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经济正在进入完全市场经济时期。在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具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及法律地位,在市场准入及资源享用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主要运用经济及法律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对宏观及微观经济进行调控。企业将融入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行为应遵循完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共同签订协议或联合起来,对某一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大部分产品、原料来源、销售市场、产品价格等进行操纵控制。垄断按其形成途径可分为两类:一类则是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而形成的行政垄断;另一类是在一般竞争领域里通过市场自发形成的经济垄断。

从体制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是在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计划经济则是完全的国家垄断经济,在不同企业、部门之间没有竞争,企业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所以,虽然我国进入了完全市场经济时期,但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模式的影响。许多计划经济的经济结构特征,必然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完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来。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名单中,排在前十名的全是(如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企业,同时,它们也都是超级国有垄断型企业。在500强企业中,垄断性行业公司占了大半席位,这些垄断型企业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因为它是国有控股企业,所以自然就形成了行政垄断。行政垄断的本质特征就是行政权力的介入,政府运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限制竞争。

从市场竞争的规律来看,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竞争的一般规律总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大资本吞食或控制小资本。因此,伴随着生产扩大而来的必然是生产不断集中的过程,而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时,企业自然而然地走向经济垄断。经济垄断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规模经济。根据经济学原理的市场结构理论,垄断可分为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三类。不同的垄断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刺激不同,因此,垄断企业对不同市场的反映也不同。

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市场上只存在一个生产者,生产一种几乎没有什么替代的产品,部门与企业的需求曲线完全一样。为得到产量与价格的最佳配合,垄断企业要么决定产品的数量,要么决定产品的品种,而不能同时决定两者。因完全垄断条件下只有一家企业,其他企业不可能打进这个市场。所以,企业内的价格、成本和利润在长期内也不会变化。另因完全垄断没有替代品,故需求的弹性小,需求曲线很陡。所以,完全垄断企业常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

完全垄断企业一般采用限制产量的办法取得高价格及高利润。因此生产不足和超额利润就成为完全垄断市场的主要特征。由于垄断,从而使垄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另外,由于没有竞争的压力,故垄断企业易忽视产品质量,不注重发展新产品。这就减弱了企业关心技术革新和发展新技术的动力。又因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会造成原有固定资产的贬值,因而垄断企业千方百计收买和控制科学技术发明的专利权,阻止了某些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据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数字,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与资产总额分别只相当于2005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8.4%、7%和6%。 这些财务指标差距的背后是体制、机制性的差距和综合竞争力的差距。中国500强企业中垄断行业的企业占主导地位,排在前8位的都是垄断行业的企业,而世界企业500强排头兵都是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中国一些大的现代服务业,如电信服务、民航服务、铁路服务、邮政服务等基本上都是国有资本“一统天下”。 我们都知道,这些行业之所以能创造巨额营业收入,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好、效率高,而是因为这些行业是完全垄断经营。垄断经营当然挣大钱,可这些垄断行业挣的大钱,却往往是以全国老百姓的高额付出为代价的。由于行业完全垄断,民众只能交付高价的电信费、水电费、车船费、油费……,享受差的服务。

垄断除了带来高额利润,还使这些企业缺少“改善管理和服务、降低成本和价格、增强核心技术开发”的动力。也正是因为垄断地位的独特娇宠,使这些缺乏真正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成了被宠坏的孩子,与在世界市场上通过充分竞争发展起来的世界百强企业一比,就相形见拙了,这也就是我们500强企业各项指标远远落后于世界企业500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那些完全垄断企业、行业的改革力度,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完全垄断主要是经济理论上的概念,在完善、成熟的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中并不存在。这是因为:第一,垄断并未改变市场经济的基础,剩余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追求最大利润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这就是说垄断虽然形成了,但决定竞争的基础仍然存在;第二,绝对的事物是没有的。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垄断已占据统治地位,但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参加垄断组织的中、小企业。他们之间必然继续竞争;第三,包罗万象的一个统一的垄断组织是不可能形成。垄断形成后不仅各部门之间同时并存着两个以上垄断组织,而且就同一个部门内部,一般说来也都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垄断组织,如通信行业的电信和联通等。所以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但是竞争的性质、形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每个企业的产品是有区别的,各企业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产品售价。。

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调节售价和产量来取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价格竞争的作用和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垄断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长期的价格政策,多数企业宁愿改变生产能力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短期波动,而不愿改变自己的价格,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企业如果按高价销售,超正常利润会吸引其他企业进入该部门,有更多的厂家参加竞争,因此导致供给量增加,使原材料涨价而成本上升,企业可能得不到超正常利润,反而有可能因价格的上涨,成本的提高,导致供给量的减少和正常利润的减少。如国际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就是通过调整石油的产量,来稳定原油的价格,以达到长期保护石油输出国垄断企业长期利益的目的。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它迫使垄断企业不得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为了抢占未来市场,垄断企业会拚命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免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汽车制造业,国外那些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如奔驰、宝马、福特等),在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环保性等某一方面掌握着世界领先的技术。靠某一领域的领先技术,使得他们的产品在汽车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垄断形成了,但竞争也是十分激烈,每个汽车制造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应用汽车领域更先进的技术,以维护其在汽车业某个领域内的垄断地位。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没有一家企业在市场上有足够的力量能严重影响其他企业。因此,有同行业竞争的企业,在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和产量时并不考虑其他企业的反应。可是,如果市场上只有几家企业生产同样产品,而且每家企业在总销售额中占有一个相当大的比重时,某一家企业的行动将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他企业将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行动做出反应,同时所有企业都会认识到这一事实。在它们的定价决策中,把这样的反应考虑进去,这种情况就叫做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指市场被少数销售者所控制,是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在寡头垄断条件下,每个企业均与顾客有一定的特殊联系,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来分析,寡头垄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区别的寡头垄断,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有特殊爱好和厌恶,这类产品―般是直接卖给消费者,如不同牌号的自行车。第二类为无区别的寡头垄断,顾客不一定要求哪个企业的产品,而是按技术指标选购销售对象,如钢材等。寡头垄断企业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区别的垄断,这样它们的产品不易被代替,需求弹性小,容易保持其垄断地位。要使其变为有区别的寡头垄断,一般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加强广告宣传;二是增加产品特性。后一种方法主要靠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迫使垄断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把大量资金直接投入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试制,以维护、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得知,寡头垄断市场的另一特点是其价格比较“僵硬”,不易变化。即它的价格常不随需求曲线及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化而改变。这是由于其竞争特点决定的。寡头垄断企业的相互依赖性很强,在做价格决策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反映。若某个企业要采用提价或减价的措施,常受到竞争对手的报复,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若某一家企业降了价,则对方会有两种估计:(1)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2)认为降价的厂商要抢别人的生意。故其他企业会以更大的幅度降价,企业之间进行商战,其结果是大家赔本。我国上世纪末九十年代的彩电大战就是如此。行业龙头长虹一降价,其他彩电厂商也随之而降,且降幅更大,竞争的结果是整个彩电行业出现了亏损,这是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为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损失,则每个企业要严格管理自己的价格,使其大致不变。规范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利益。

寡头垄断企业价格往往采取联合定价或价格领导等方式确定,企业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减弱了关心新技术的程度。所以,在寡头垄断企业有阻碍技术进步的行为。

由于垄断,导致企业乃至国民经济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企业垄断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五方面:

第一,垄断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理很简单,因为垄断将竞争剔除,而没有竞争的压力,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紧迫感,要能真正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恐怕很难。这似乎也能从一个层面解释,何以2005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量及利润分别只占世界500强的极小份额。这可能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国有垄断企业,只能倚靠垄断地位赚取国内钱财,却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有关,因为国外不可能给它们以这样的垄断资格。因而也就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国际性竞争在这些企业所属行业实质性展开之日,或许就会成为它们开始溃败之时,如果它们一直保持垄断性地位至那时的话。

第二,垄断也在客观上萎缩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如果不存在绝对的垄断,竞争在中国的大地上“恣意横流”,企业要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将成为关键,这样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也就能在大企业间的竞争中、随着自由竞争企业的壮大而得到发展。综观世界各国,大型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大型企业所具有的垄断性地位,使得它们惰于提升研发能力,因而对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贡献非常之小。

第三,垄断意味着大量国民财富的被豪夺。因为垄断排除了竞争,而没有竞争就不可能会有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则生活与生产必需品的价格畸高将无可避免,这样国民必得付出比存在竞争要多得多的财富,而这些多支出的财富原本并非是不可以继续留在国民手中的,如果这些企业没有获得在行业经营上的排他性权利的话。这会导致国民生活水准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创业与发展,而这种影响与制约的后果也会一直导向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垄断还意味着国人诸多的创造财富机会被剥夺。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实行行业垄断,必然导致行业所能生成之利润为国家独享,这也就使得个体国民失去了原本可合法谋利的诸多机会。

第五, 垄断的生成其实也是以行政权力的超范围扩张,即行政权力受到放纵为代价的。国家与政府所提供的应是安全保障与行政服务,因而介入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乃至垄断经营,是与其职责不相符合的。即便有些行业需要所谓的“自然垄断”,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却也并非是不可以开放的。尽管事实上不少行业处于国家垄断当中,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理应被垄断,实是因为它们事实上被垄断着,而这种垄断并不是天然是攫取的。因为施行攫取的是行政力量,因而垄断行业的渐次回归国民,也就是权力逐步受到制约的印证。

综上所述,不同的垄断市场结构有不同的市场环境,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刺激作用。这样垄断企业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对产品的价格、质量、数量及技术进步等经营问题的态度不同,导致其在不同环境下对经营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手段和方法。所以,不同的垄断市场环境,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垄断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陆挺:企业改制模式和改制绩效,经济研究,2006.6

[2]岳中志:诚信缺失治理:外部激励与内在激励,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6

篇7

1980年,我国恢复试办国内保险业务时,全国只有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几千万元。2003年,我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已经有61家,其中内外资分别为24家、37家,寿险公司31家,产险公司30家。至2004年底,我国已开业和正在筹备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了80家,2004年全国保险费收入4138亿元。25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全垄断阶段。1986年以前整个中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自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1986年成立了地区性的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但这并没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构成任何威胁。

第二阶段(1988-2000年):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阶段。1988年、1991年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两家全国性综合型保险公司的先后成立,才真正打破了我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199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产、寿险分离,后来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也实行了分业经营,于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产寿险市场上分别形成了三家寿(或产)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

第三阶段(2001年入世以来):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型市场演变的市场分化阶段。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资、合资公司异军突起,内资新兴公司迅速成长。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飞速发展;处于第二阵营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产险、天安保险等成长势头迅猛。在上海、广州等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诚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异军突起,产寿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数保险开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保险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区,无论产寿险市场都只有3-5家公司经营业务,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模式,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甚至还是属于双头垄断市场模式,只有人保和国寿在分别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在保险市场中仅有的少数几家公司即保险寡头瓜分垄断了绝大部分保险业务,这可以用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竞争理论加以佐证。

产业经济学通常采用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来比较分析一国市场的竞争程度。其中市场集中度,一般选用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来表示,是反映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平均度是市场集中度的补充指标,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总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数量),反映了产业市场的稳定程度和风险分散程度。

2004年我国实际经营寿险、产险业务的公司分别为28家、26家,但是,寿、产险市场保费收入超过市场份额5%的公司分别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我国寿险、产险市场的集中度指标(将前五大寿险和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相加)分别为88.69%、90.26%,这与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是,与欧美国家大都在20%-40%之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见表1),仍然明显太高;甚至,我国的保险市场集中度比高度垄断的日本(68%)、韩国(61%)市场也要高出许多。

保险市场平均度,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结合市场集中度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风险分散程度和市场结构稳定程度。如果一国保险市场集中度指标很高,同时,市场平均度指标也很高,说明该国保险业务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市场风险过于集中,这时一旦有一、两家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整个保险市场结构将趋于不稳定,即孕育着潜在的保险市场危机。反之,市场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稳定。在世界前10大保险市场中,大部分国家市场平均度指标都在1-3亿美元之间。在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的美国,这一指标仅为l.9亿美元,日本的市场平均度最高,为38亿美元,高出欧美国家二、三十倍,日本高度集中的保险市场结构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相继出现了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一百生命和千代田生命等5家保险公司破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本保险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韩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11.08亿美元,也存在着类似日本的市场风险过于集中的危险。我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6.8亿美元,仅低于日本和韩国,远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从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分析判断,中国当前的整体保险市场仍处于与日本和韩国相类似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状态。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模式的发展和建议

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计划经济下行政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导致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下的高市场集中度隐含着潜在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导致保险市场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也易导致整体的市场低效率。

从世界范围考察,各国的保险市场结构模式按照市场竞争程度由强到弱大致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基本类型。在未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应该采用垄断竞争市场模式。要促使我国寡头垄断市场向垄断竞争型市场体系的成功转换,必须在保险市场结构的各个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尽可能降低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和平均度。

培育多元化的保险市场竞争主体,优化保险市场结构

要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适量的竞争主体是首要条件。那么,我国是不是也要像美国一样引入数千家保险公司呢?美国的保险市场总量比中国大得多,2002年的保费收入是中国的27倍,我国不可能也象美国一样需要5000多家保险公司,但按照比例推算,同时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速成长性,我国保险市场应需要150-200家公司,当前的80家显然太少。另外,在培育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时,还必须注意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增加公司总数量的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公司,促进更多保险集团、金融集团形式的公司成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民族保险公司;强化市场细分,大力发展专业保险公司,鼓励设立更多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汽车保险、货运保险、农业保险等专营公司,促进优化保险资源配置,增强中资公司专业竞争能力;尝试设立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专属自保公司,增强保险供给主体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严重的“保险抑制”。目前,我国对不同保险公司的经营仍存在着众多的不同限制,例如在产品定价、资金运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应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高民族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弹性和自主性: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下放保险价格的厘定权,实行保险合同条款制定的自由化;逐步打破中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税收和投资等方面的不同待遇;逐步消除大型保险公司和新兴保险公司之间在经营地域、资本规模、产品拓展等方面的竞争壁垒,使得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都可以自主决定其竞争战略。从长期来看,放松地域及业务管制后,众多大小保险公司在广泛的空间地域范围和业务范围内同台竞技;同时,由于保险价格的逐步放开、保险合同条款的自由化,保险投资限制的放松,拥有独立决策权的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以市场为中心健全监管体系,为促进有序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篇8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 企业行为 产业组织

当前,绿色GDP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所采纳,这充分的说明了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在经济学的理论里,一直是经济外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方面。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市场是无法管理和调控好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的。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定价的困难,以及污染程度补偿量度的难以确定,使得企业的外溢成本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市场不能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优,最有效的工具时,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干预。因此,我国先后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理念,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此大前提下,企业的绿色会计和绿色财务管理应运而生。

政府为什么必须要干预企业的绿色会计和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呢?短期来讲,由于企业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并不是紧密相连的,根据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生产利润里面没有扣除企业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高额成本。如果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会使得整个生产成本增加,利润降低,所以,企业不会自动自愿的去进行绿色财务管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市场会失灵。所以,短期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尽管从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一致的,但是待企业认识到以后,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已无法挽回,所以,当前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哈佛学派的产业经济学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不同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不同企业的不同行为,从而也就影响了政府干预采取措施的不同。本文想通过对不同市场结构中,企业行为特征及政府的职能分析,找出各类市场上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企业行为和政府职能在不同类型市场上的分析

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在经济学的定义是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它的假设条件是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和特色决定了这类市场上的企业经济实力很弱,如果靠企业单独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进行经营活动,企业没有那个能力,也不会产生效益,因为企业没有定价权,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无法弥补,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进行干预。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与市场上其他产品区分开来;通过对不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以平均可变成本定价,使其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而对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合理定价,这个定价既要考虑到生产者的成本,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那么这个定价,要以居民的平均收入程度及其消费需求的比例进行定价,对于生产者来说,在销售收入抵补生产成本且加有同行业以前的利润水平的差额由政府进行生产补贴。

2、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同类但不同质的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是产品差别的存在,而这种差别仅存在于同一种产品的质量、包装、牌号和销售条件等细微方面。政府正是可以利用企业间的这种特点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即通过绿色产品标识使得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明显地区别于同一市场上的其他产品;通过政府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以及对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实行政府限价;这样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无利可图。这就使企业间为追逐利益而竞相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3、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就是少数企业控制整个市场,他们供应的商品占这个市场最大最主要的份额。其主要特点就是大规模生产,其他厂商难以进入;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正是因为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企业在做出价格和产量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本身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还要考虑到这一决策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竞争对手做出的反应,因为其他企业的反应又决定了本企业行动对它自己所带来的后果。而其他企业的反应程度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易捉摸。所以在寡头垄断条件下,对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但其价格的上下限可以确定。这是这类市场上,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而言,市场失灵,政府必须要履行其职能。首先,政府要制定出各类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包括对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同时要限制住各企业间串通;第二,关注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后所增加的投入及带来的收益,从而调整市场价格。

4、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它控制着整个行业的全部供给。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和行业两个概念完全重合,行业中唯一的厂商是垄断厂商,而这个垄断厂商就代表了一个行业。垄断厂商的产品没有十分近似的替代品,它与其他产品的替代弹性是非常低的。由于垄断厂商控制全部供给,且产品具有永久特色,所以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不许有新厂商进入,垄断厂商控制着市场周围的种种进入障碍,这些进入障碍有的是由于政府征收关税、颁发特许证,给予专利以及提供其他形式的保护而形成的,有的是对某些自然资源的控制而形成的,有的是因为某些行业需要巨额投资或者高精尖技术而形成的,等等。对这类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约束和价格管制及绿色产品标识进行管理,使之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二、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后,如果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在进行绿色投资时,必然增加成本;如果政府不对其绿色产品给予保护,使其能区别于非绿色产品,且不在生产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偿,必然会使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提高,而且,自己绿色产品的特色难以体现,导致消费者不愿或没有能力购买,而使企业产品销售量下降,收入下降,从而经营成果下降,最终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

如果企业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它的生产投入保持不变,但政府为了使其政策得以实行,政府对于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价格限制,同时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产品进行绿色标识,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这样,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不大,且消费者通过标识能够与非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产品区分开,这样,消费者会转向消费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使非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销售量下降,且由于政府对其实行价格管制,价格较低,使这类企业经营成果下降严重,直至亏损,继而无法继续经营。

由此可见,只有在政府支持下,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好的经营成果,才能在本行业中发展壮大。

对于不同类型的市场上,政府的干预及市场上其他企业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上,完全符合前述的情况。对于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间存在着由于产品差别而带来效益的问题,所以企业会利用政府的绿色标识形成的差异来创造效益,从而自动形成企业间的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相互监督,利于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政府要加强对厂商间串通而实际上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管和检查。对于垄断市场上,政府的措施就是价格管制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实行绿色财务状况及程度的资料给予公布,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的话,国家可以考虑收回国有进行经营。

三、保证绿色财务管理在各类市场上得以实行的措施

1、制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

一是进行注册登记。企业需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申请并提交体现其绿色财务管理的文件(如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规划书、绿色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通过管理部门审批后得以注册登记;二是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送经营活动的资金资料;三是以环境保护法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法进行规范。

2、制定政府对各行业的生产补贴标准

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进行补贴,对于实力弱的企业可以进行重组。补贴的计算方法有四种。

(1)差量成本法。对于进行绿色财务管理而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与非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经营所需成本的差额。

(2)影子价格法。从数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实际上是最优化的线性拉格朗日函数的拉氏乘子,即目标函数发生的增值;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影子价格不是价格,是某种资源投入且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追加效益。影子价格实际上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效益。影子价格反映了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越丰富,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即资源的数量和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

(3)模糊数学法。模糊数学是利用模糊思维建立的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资源的价值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是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系统。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精确化的能力减少,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复杂性和精确性相互排斥,在此引入了“模糊”的概念,来解决绿色财务管理中计量问题。如进行绿色财务管理补偿的测算。设A为成本的价值因素,A=(风险,投资增加,管理成本,收益,价格),Q为评价向量,从而得出评价矩阵,求出补偿总额。

(4)供求定价差额法。其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卖方定价模型Ps=[E1(C+V)―R1]/Q+P0.Ps为生产者的定价;E1为进行绿色财务管理需增加的额外投入的系数;C为物化消耗;V为活劳动的消耗;R1为由于进行额外的绿色投资而带来的收益;Q为产量;P0为非绿色财务管理时同行业的平均单位利润额。②买方定价模型Pd=P1+Ki.P1为原购买价格;Ki为对绿色产品的偏好(是差别定价的基础)。③政府补贴―――买卖双方定价的差额。

篇9

论文摘要:中国移动通信业从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竞争行为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研究在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提出了移动通信企业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就是将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以产品差异、产品质量、及服务等为主的多样化竞争;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处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型期,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竞争,导致移动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缺乏,营销手段侧重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虽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同时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动通信企业充分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特征和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特征,进而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业在不断改革中一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理好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达到移动通信业改革的目的.

1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成立了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经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经营无线寻呼的国信寻呼公司和经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1999年5月,将国信寻呼公司并人中国联通。

2001年1月,中国联通作为我国唯一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正式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并开始放号.

在此期间,国务院加快了我国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步伐,决定分割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南北两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允许两个集团公司在对方经营区域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电话业务.

截止2002年底,移动通信业经过l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容量的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l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亿.在移动通信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竞争格局.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史看,通信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两个市场竞争结构发展阶段,而寡头垄断是目前和将来的主导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自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通公司,打破了中国移动通信业独家垄断局面,理论上形成了市场占有者中国移动(原中国电信)与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新竞争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总收人为1617亿元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8.8%,中国联通仅占总收入的21.2%,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8.5%中国联通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4%;我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5亿中,中国移动占71.7%,中国联通占28.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间,中国联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户占有率一直未达到20%,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所以市场结构仍视为独家垄断市场结构.2002年以后,随着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收入份额和用户份额均超出20%,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的时间分界线是2001年底.市场竞争结构的划分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新进入者的市场分额达到了经济理论20%标准;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资费政策管制,标志着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标志着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将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

2双头垄断市场竞争分析

2001年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政府对移动通信企业采取了”不对称”管制,即给予了新进入企业中国联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动通信“双8折”资费优惠政策(入网费、月租和基本通话费是标准资费的8折),同时政府加强了移动市场资费政策管理.在此期间由于资费价格的差距,中国联通用户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比中国移动高30%,收入增长率高20%.

2002年至今,随着各种资费价格套餐的推出,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双方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政策,所以两个企业都面对着“曲折”的需求曲线.价格的需求弹性变小导致价格竞争对双方用户发展数量增加的相对作用逐渐减弱,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比例很高,用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变,所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没有放弃”针锋相对”政策的理由,但移动通信企业运营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从价格竞争向网络竞争、服务竞争转变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之路.

2.1卡特尔和串通

移动通信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显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网络投资)、低边际成本的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固定成本被分摊,即单位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所以移动通信企业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根据经济理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福利函数最大_2,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业将出现亏损;又根据经济理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特点,此时的产量是企业亏损最大的产量.移动通信业成本构成与收入的特点造成了“定价难题”.

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因此两家企业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串通按垄断或接近垄断价格水平定价,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串通协议中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条款的确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以及政府政策对此行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对两家企业的利益都有好处,所以两家企业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动通信市场可视为垄断市场结构J,假设结成的卡特尔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为决策变量,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方程为P=n—bQ,平均成本为C,则边际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产量.n一2bQ=C得:利润最大化的总产量Q=(n—C)/2b,求得最大化总利润R=(n—C)/4b.为了说明2家企业博弈过程,在此不妨假设两家企业产量和利润均分,即两家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分别为q=q=(a—c)/4b,两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的产量分别为(a—c)/8b.

2.2串通欺骗

串通能提高卡特尔所有成员企业的利润,但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例如:在某寡头垄断行业的所有企业串通形成卡特尔并决定提高价格,但未按协议提价的欺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收入.不失一般性,在双头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假设企业1严格按照q,=(a—C)/4b的串通产量生产,而企业2在协议上搞欺骗,则企业2的边际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产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3(a—C)/8b又根据需求方程可得在产量Q=q+q时的价格P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业1、2的利润分别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显然,企业2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所获得的利润9(a—c)/64b高于企业

1)严格按照“串通”的产量生产所获得的利润3(a—c)/32b.

2)移动通信业双头垄断博弈结果分析.

设(a—C)/b=R,并将不同组合情况下2企业利润填入收益矩阵:

根据最小最大原则可以得出两家移动通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是采取“降价”策略,即两家企业都会选择“降价”而获得较少的利润0.111R.现在分析企业在选择“不降价”或“降价”的决策过程.由于“不降价”的利润较高,所以企业1会首先考虑选择“不降价”决策,但同时也顾虑协议条款协商的困难,更主要的是一旦企业2在串通协议上欺骗(即“降价”)则企业1利润将只有0.094R,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低利润.所以企业1的最佳选择是”降价”同理企业2的最佳选择也是“降价”.超级秘书网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两难境地的理论分析结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竞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升级的广告宣传也属于此类问题,两家企业广告竞争结果是利润降低,广告费支出快速增加.

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是移动通信企业在特定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必然”.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新增6o139万户,其中预付费用户超过了90%,而签约用户仅占不到10%.价格竞争的结果使这些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已经占据了主流,ARPU较去年同期下降25%.可以推断,如果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期进行下去,移动运营企业(移动通信行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企业(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企业也无法更好地履行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篇10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 1 )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3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2 .经济规律

(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和类型

(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

1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 1 )商品的二因素

( 2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3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 .商品的价值量

( 1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3 )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3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

( 1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2 )货币的本质

4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 1 )货币的职能

( 2 )货币流通规律

5 .价值规律

(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

( 2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 .货币转化为资本

( 1 )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 2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3 )劳动力的买和卖

2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 1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2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 3 )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

3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3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4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 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2 )工资的形式

(四)资本积累

1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1 )生产和再生产

( 2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 3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 4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 1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 2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3 )相对人口过剩

(五)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 .资本循环

(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

2 .资本周转

( 1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六)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 .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 1 )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 1 )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三大交换

( 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 1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 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4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4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现象和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 4 )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 利润和平均利润

( 1 )利润与利润率

( 2 )利润平均化与生产价格

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1 )商业资本的形成

( 2 )商业资本的职能作用

( 3 )商业利润

3 .借贷资本和银行利润

( 1 )借贷资本的形成、本质和特点

( 2 )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

( 3 )利息率

( 4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4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2 )级差地租

( 3 )绝对地租

( 4 )地租、地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的形成

( 1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

( 2 )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实质

( 3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4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 1 )银行业的垄断和银行的新作用

( 2 )金融资本的形成

( 3 )金融寡头的统治

3 .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 1 )垄断程度不断提高

( 2 )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

( 3 )金融垄断集团统治的新变化、新特点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 1 )国有垄断资本

( 2 )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 3 )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政策措施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作用

(十)国际垄断和经济全球化

1 .国际垄断组织

( 1 )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 2 )国际垄断组织的本质

2 .跨国公司

( 1 )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 2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 3 )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 经济全球化

( 1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 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 3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考试题型 :

• 单选 30%

• 判断 20%

• 简答 27%

• 计算 13%

• 论述 10%

主要参考教材 《政治经济学》刘熙钧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3 版

第二部分:《西方经济学》( 150 分)

(一)导言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 )资源的稀缺性。

( 2 )选择与资源配置。

( 3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 )实证分析法。

( 2 )规范分析法。

(二)需求、供给、价格

1 、需求理论

( 1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 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 3 )需求定理。

( 4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2 、供给理论

( 1 )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 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 3 )供给定理。

( 4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3 、价格理论

( 1 )均衡价格的形成。

( 2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3 )价格机制如何调节经济。

( 4 )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三)弹性理论

1 、需求价格弹性

( 1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

( 2 )需求弹性的分类。

( 3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2 、弹性理论的运用

( 1 )需求弹性与“谷贱伤农”现象。

( 2 )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欲望与效用

( 1 )效用的含义。

( 2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2 、边际效用分析

( 1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含义。

(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3 )消费者均衡。

( 4 )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 5 )边际效用与消费剩余。

3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 1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 2 )消费者均衡。

(五)生产理论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2 )生产函数。

( 3 )短期与长期。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要素合理投入

( 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 3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3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 1 )规模经济。

( 2 )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 3 )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4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 1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 2 )等产量线的含义及其待征。

( 3 )等成本线。

( 4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六)成本与收益

1 、短期成本分析

( 1 )短期七种成本。

( 2 )各种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2 、长期成本分析

( 1 )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 2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3 、收益与利润化

( 1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 2 )利润化原则。

(七)厂商均衡理论

1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3 、垄断均衡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3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5 、各种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比较

(八)分配理论

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 1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 3 )生产要素的供给。

2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 1 )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 2 )利率的决定。

( 3 )地租的性质和地租的决定。

( 4 )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 5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九)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1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 1 )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 2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 3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

( 4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5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缺陷

2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 1 )生产法。

( 2 )支出法。

( 3 )收入法。

(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1 )总需求的构成。

( 2 )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3 )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4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 5 )乘数理论。

2 、 IS — LM 模型

( 1 ) IS 曲线。

( 2 ) LM 曲线。

( 3 ) IS—LM 模型及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应用。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1 )总需求曲线。

( 2 )总供给曲线。

(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4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 5 )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十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 、失业理论

( 1 )失业与充分就业。

( 2 )失业的类型。

( 3 )失业的影响。

2 、通货膨胀理论

( 1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 2 )通货膨胀的原因。

( 6 )通货膨胀的影响。

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十二)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1 、经济周期

( 1 )经济周期的含义。

( 2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2 、经济增长

(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 2 )经济增长的源泉。

(十三)宏观经济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 、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 、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考试题型 :

• 判断题 20%

• 单选题 40%

• 计算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