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范文

时间:2023-03-27 04: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化

篇1

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票据融资业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使得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不仅增加了竞争压力,同时也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同样票据市场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更高的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化的操作没有太多的经验,这就加剧了市场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票据融资策略

票据市场的利率通过贴现利率并在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浮动作为生成机制,其中转贴现利率是由交易双方一致通过后生效的。在货币市场的所有子市场中,票据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它是唯一直接的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子市场,成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工具,引导了信贷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票据市场成为了扩展货币政策的有效途径。

票据融资作为一种传统的金融工具,是一种以商业汇票为主,以自偿性作为保证的短期融资或资金交易。商业汇票又分为承兑和贴现,贴现又根据交易对手的不同分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它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枢纽,作为一种基础的资金交易方式,它具有低利率、低风险、较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等特点,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票据业务是提高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小股份制银行把“发展票据业务”作为经营目标,银行还通过改善产品过于单一的做法,灵活的创新业务产品来吸引企业,对其扩大融资和放款能力无疑是既现实又明智的选择,能够较好的提高经营效益。

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大而全”,对客观的金融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经营方式过于盲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票据融资的专业性质极强,能够与业务很好的连接在一起,风险低,能够避免传统业务的缺点,因此应专业化并大规模的发展票据融资业务,不断地创新产品业务、强化对票据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紧跟市场的潮流。

票据融资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对贴现专项资金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法,做好经费管理规划,同时保持收益稳定。商业银行应重视票据业务的定位,做好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但要实现银行效益稳健增长的长期战略目标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将票据业务作为除公司贷款、个人贷款之后的第三融资产品,并大力发展票据业务,明确票据业务的定位,发展的重点应从规模转换成以收益为核心。二、拓展票据业务的渠道,坚信“无大不强。无效不稳”的战略思想,拓宽视野,高度重视票据贴现业务在融资中的地位,扩大票据的使用范围。三、加强创新,在发展票据业务的同时创新产品,通过新技术和新群体提高票据业务的收益。四、加强风险的防范意识,高度重视票据业务的潜在风险。从受理、审批、到账核算及票据实物流转等一系列规范流程之后才能确保业务的经营安全;注意防范利率波动带来的收益风险,提高利率定价,时刻注意对风险的管理。

直视经营风险

我国现处于票据市场发展初期阶段,整个市场的规章制度并不健全,而外部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对未来无法预测。企业的风险直接导向银行风险,银行遭遇的风险直接制约着银行系统风险,风险的集聚将会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瘫痪,形成无真实贸易的融资。因此高度防范风险,抑制风险的发生成为票据业务的重中之重。

票据融资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导致利用票据融资手段谋取利益等现象的出现;票据市场交易品种单一,使票据业务的发展过度依赖于银行的信用,这样不利于企业和票据市场的发展,另外票据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为融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制约着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同行竞争激烈,使得部分金融机构采用各种手段抢占市场,不惜压低票价亏损经营,严重影响着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金融行业的脆弱性和趋利性使交易过程充满了道德风险,票据融资的专业性和业务的连接性使得风险相对集中,应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管理手段,提高经营效率,增强风险管理的动力,确保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安全运行。

篇2

他说在荷兰有一个全球最大的鲜花市场,叫阿斯米尔鲜花市场,有200个足球场大,还是室内的。我1997年在伦敦工作了半年,还专门找了个周末飞过去看了,确实非常壮观。

每天清晨,全欧洲的鲜花源源不断地从各国运来,到这里参加拍卖。上午九点,最先拍卖的花种是郁金香,荷兰的国花,然后是其他的花种。十点,全球鲜花市场的所有主要花种的价格全部确定,这些成千上万的鲜花随即开始被分装、打包,运往全球各地。

第二天,伦敦早上的八点,这些鲜花准时出现在伦敦街头。纽约早上八点,出现在纽约街头,东京早上八点,出现在东京街头。

这位教授问道,请问全世界有哪个伟大的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说,答案是没有。是谁完成了这样精致而又庞大的工程?是市场。

正是鲜花市场千千万万的参与者,是鲜花市场无形的手,他们在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时,将鲜花送到最需要这些鲜花的地方,尽管远隔千山万水,各处不同时区,它一定会准确无误,绝不会搞错,不会在伦敦的八点送到纽约,也不会在纽约的八点送到东京。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可以和他争论,说这个说法完全忽略了政府的作用,没有政府,你怎么保证飞机准点起飞,怎么保证鲜花在街上不被人抢了?不错,这正是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市场秩序,做社会的守夜人。当然,飞机之所以能够准点起飞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航空市场中无形的手的作用,但社会守夜人和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职责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作为新兴市场,我们的政府可以多做一点,做什么呢?除了维护市场秩序,还可以帮助建设市场,降低市场运行的成本,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让无形的手更好地发挥作用,但绝不是去替代它发挥作用。

我们要把鲜花送到最需要这些鲜花的地方,需要一个鲜花的市场。同样,我们要把手中富余的资金送到中国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并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需要一个资本的市场。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中实现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目前力所及的任何产品,电视、冰箱、洗衣机、汽车,等等,产量都是全球第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汽车。

20年以前,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当时对中国人来说,拥有一辆汽车是不可企及的梦想。但今年我有机会去了一趟贵州,发现贵阳街头堵车堵得不行,满街全是新车。我非常感慨,一个偏远城市,都开始需要摇号、限号了,这个变化是不可思议的。

我想这个变化的背后最核心的推手还是市场化,我们从农业市场化开始,扩展到轻工业、重工业,每一轮市场化都释放了无限的潜力。

但是,30年后的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增速放缓成为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的GDP增速从2010年的12%一路下降,到今年大概是7.5%—7.6%。速度放缓是必然的,就像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一样,年轻的时候火力比较壮,到了中年以后就需要多加注意了。

但中国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最近厉以宁老师出了一本新书《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讲到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时也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世界上分别经历这样两个转型的国家很多,但是同时转型的可能只有中国一个,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再加上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高度的社会、地理和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没有一定的增长和速度可能很难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和保持稳定的。

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化地保增长,一个是印钱——这个方法的弊端是有可能带来通胀,一个是大规模刺激计划,会带来巨大的后遗症,延缓转型,这个大家都有共识。所以中国经济的政策目标,要在三个方向找到平衡,即保增长、抑通胀、促转型。

篇3

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以前,车险的条款费率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自己制定。2001年10月1日,保监会以广东省为试点拉开了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序幕。在局部的试点过程中,费率市场化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003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新的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车险条款和费率由各保险公司自主开发和厘定,原统颁条款(包括使用统颁条款费率打折的产品)即日起废止。但在全面市场化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2006年,进行了新一轮的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并在同一年推出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这一轮的条款费率改革主要是由保险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基本险条款和费率,将基本险条款分为A、B、C三款,并厘定相应的费率,各家保险公司只能从这三款条款费率中进行选择并执行,但附加险的条款费率还是由各家保险公司自己制定。2007年,保险行业协会对常见的附加险条款费率也进行了统颁,保监会出台了“限折令”,规定各家保险公司出具的车险保单最低折扣不能低于七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费率的统一性。

2007年8月,平安保险公司根据其建立了多年的电话直销平台积累的直销业务,经过保监会的批准率先推出了电话直销费率,费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费率市场化对于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市场网点覆盖较广、在市场上运行比较成熟的经营主体显现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车险费率市场化的意义

(一)实行车险费率市场化的最大受益方是被保险人

实行统一费率致使保险费率居高不下,保险企业在高费率、高成本、高手续费、低利润的情况下经营,这既有损于保险客户的利益,又不利于保险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保险客户与保险公司双输的局面。而车险费率实行市场化势必带来保险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价格竞争,车险总体费率水平势必呈下降趋势,被保险人将是最大的受益方,即现在被中间环节收取的手续费将会留在被保险人的口袋里,如在广东搞车险试点改革时,深圳保险市场的状况也印证了这一点。深圳车均保费由2001年第一季度末的6683元下降到2002年同期的4070元,下降了39%。

(二)实行车险费率市场化能够促进车险产品的多元化

费率放开后,各保险企业将会意识到良好的服务、差异化的保险产品直接关系到公司业务的发展,并对稳定客户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家保险公司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制订条款,根据车辆风险、驾驶员信息、市场状况、行驶地域、安全记录等条件确定费率,即车险条款费率从原来的只考虑随车因素,转变到不仅考虑从车因素,还要考虑从人因素和地域因素等。因而更加具有个性化、更加符合客户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将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客户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各保险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推出有特色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都是势在必行的,各保险企业也会顺应市场的需求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产品开发和服务更新的工作。

(三)实行车险费率市场化能够促进车险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在统颁费率情况下,全国车险条款都是相互复制的产品,基本没有区别,保险企业的竞争只能集中在价格竞争中,各保险企业变相地降低价格,这种竞争慢慢演变成高手续费、高返还、高退费等变相降低费率标准的无序、恶性竞争,为了赢得市场,尤其是一些小公司,违规操作屡见不鲜。费率市场化将引导市场的竞争从价格竞争向产品和服务方面转移,使保险企业的违规行为得到一定的缓解。

三、车险费率市场化条件尚未完全成熟

车险市场发展到今天,应该说费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不成熟,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情况仍存在。所以,实行车险费率市场化的条件仍不完全具备。

(一)市场主体不成熟

根据2006中国保险市场年报中显示,截止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非寿险公司38家,其中中资公司25家,外资公司13家,大型非寿险公司继续占据非寿险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和中华联合保险占领市场份额共计76.8%。其中,中国人保占有的市场份额为45.1%,市场集中度仍然很高。在实行了车险费率市场化后,车险的利润空间缩小,占有大市场份额的老公司可利用市场先入者的优势,在维持原有车险业务的同时,开展新业务,挖掘新市场以攫取高利润回报。但新进入保险市场的公司由于受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实力的限制,没有建立起广阔的服务覆盖网络,缺乏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创新能力,尚没有能力进入新产品市场,费率市场化后,车险市场已经转向理性发展,各公司纷纷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面对这样的市场局面,新公司该何去何从呢?

另一方面新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晚,没有积累数据,费率厘定缺乏经营数据的支持。特别是长时间的统颁费率,保险公司缺少专业的精算技术和专门的机构。此种情况下进行费率市场化,会带来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只有使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制度健全,才能使保险市场得以有序发展,保险费率市场化才能顺利地实施。

(二)中介市场不规范影响费率市场化进程

在我国,因为消费者对车险所知不多,保险企业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车险送到每位购车人眼前,车商又大多可以提供买车、上牌、办保险等的一条龙服务,消费者逐渐习惯于由汽车经销商代办保险。但汽车经销商在很大程度上要赚取高额保费的高费,因此使车险费率居高不下。对客户来说,汽车经销商不但负责办保险,还负责帮助修理车辆,为了稳定客户来源,汽车经销商经常会在“赔与不赔”或“可修可不修”的情况下偏向客户,这无疑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加了理赔成本。这些情况也同样出现在部分修理厂,更有甚者,部分修理厂制作假案以骗取保险赔款。中介市场的不规范为费率市场化设置了障碍。(三)监管制度不完善

车险费率市场化要求保险监管模式为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为重心的监管模式,而目前我国的监管模式是对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与偿付能力并重监管的模式。车险费率实行市场化加大了监管部门对费率厘订、差异化条款、差异化费率,恶性竞争,理赔服务等的监管难度,因此,保险监管部门应为费率市场化做足准备工作,要求各保险公司将最近年度本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进行测算,待市场成熟后,把偿付能力作为评价保险公司的重要指标,并且根据偿付能力状况对保险公司进行分类监管。从世界各国保险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国家在实施保险费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保险监管的核心已转为对偿付能力的监管。

(四)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财产保险精算制度

保险公司主要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而精算则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各家保险公司要想提高管理水平,保持健康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精算水平。以精算技术为平台,制订不同的费率,以便投保人根据自己所面临的风险选择真正需要的风险保障项目。

保险公司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精算能力才能够厘定合理的费率,有效地管理风险。保险监管机构放开费率后,就必须监督保险公司厘定的费率是否充足合理,这同样需要精算提供保证。

(五)缺乏公众的支持与理解

车险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下的保险市场正在经历一次市场化改革,费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费率市场化问题需要社会公众正确的理解与支持,需要社会舆论正确的导向。对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我们将遇到的困难,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而不应在改革中对改革产生的暂时的负面作用夸大报道,打击改革的积极性。

从行业发展看,车险费率市场化是一种趋势。但我们同时必须认清现实的情况,不可盲目执行,依据各方面条件成熟的程度,逐步推进车险费率市场化的进程。没有完全成熟的条件与稳固的基础,车险费率完全市场化所产生的后果只能导致无序的恶性竞争。

四、对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几点想法

(一)扩大直销业务的比例

保险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主要以业务为主,即使通过业务员拓展的业务也是以业务为主。这造成保险公司销售渠道的单一,单一的销售渠道使得保险公司对人的依赖程度加大,无法掌握业务的主动权,对人的行为没有掌控权,所以保险企业应大力发展车险的直销方式。首先网上投保模式,被保险人可通过网上咨询并投保的方式直接购买保险,不须通过中间人。对被保险人来说,省去费,被保险人可以得到直接的优惠;对保险公司而言,也可直接与被保险人接触,拉进了与被保险人的距离。其次是电话直接预约投保模式,虽然电话直销有时会给被保险人造成反感,但此类业务确实能为被保险人带来实惠,为保险公司节约成本。第三是业务员直销方式,此种销售方式是指业务员直接与被保险人接触,当面为被保险人解答关于保险方面的知识,并为被保险人设计投保方案,为被保险人提供直接、全面的服务。不断地拓展营销渠道,扩大直销业务在业务总量中的比例,绕过鸿沟,才能为车险费率的真正市场化铺平道路。

(二)加强保险企业的内部建设

费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保险公司应制定长远的计划,从经营理念、人才与服务创新三方面下手,为费率市场化做好准备。首先,在统颁费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无须参与费率的制定,企业经营的重点是保费规模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大小等问题,市场化后,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应有所改变,应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重心,摒弃只追求规模不注重效益的做法,逐步培养理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问题,应抓紧具有专业知识的精算人员,核保核赔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市场化后各家保险公司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驾驶员赔付情况、车辆行驶地区、气侯环境等因素制订费率,精算人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再次,保险公司卖给客户的是一张保险单,实际上卖给客户的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没有差异化的服务,保险公司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很难得到客户的认可。服务创新尤其紧迫,保险公司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市场目标提供不同的服务,只有这样,公司才会有品牌效应,让客户对保险公司有明显的印象。

(三)加强行业协会的技术指导和行规监管的功能

根据“大数法则”,单个保险公司所积累的车险业务数据很难真实、准确反映车险业务运营的基本状况,因此,应尽量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算工作,将国内各保险公司的经营数据聚集起来,集合国内的全部技术力量,并成立专门的车险精算组织,为车险费率市场化创造科学的数据基础和技术基础。

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要逐步建立保险公司完善的业务数据统计、分析、披露制度,以实现市场数据资源的行业共享。这对经营历史短、业务规模小、车险业务历史数据积累少的公司显得尤为必要。

无限制的价格竞争,极大地威胁到保险企业的经营与生存,最终威胁到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行业内部应有严格自律制度,防止恶性竞争,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篇4

[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现象越来越普遍,并逐渐成为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一种发展变化趋势。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决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基础,而技术进步、私人资本规模、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则是影响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四个主要因素。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市场化供给中存在的各种体制也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一、我国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基本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产品供给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1年12月、2002年1月和3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2002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对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行业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2002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与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在这些文件出台的同时,市场也作出了积极响应,大量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各个领域,包括交通,水、电、煤,环卫,教育等等。

本来由政府“包揽”的公共产品如今不断地转向由市场供给,并逐渐成为了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发展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何以会发生,其中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只有将这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和规律把握住了,才能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公共产品的性质和供给方式

195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即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其中非竞争性是指某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而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利益不能被特定的某些消费者所独享。于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成为了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两大本质特征。其后的大量研究表明,也正是由于这两大性质导致了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市场失灵,于是通过政府来供给公共产品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更准确地说,保罗•萨缪尔森的这个定义只是针对纯公共产品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国防、外交等极少数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外,绝大多数公共产品是准公共产品,或者称混合公共产品。这些准公共产品虽然也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是却并不完全,有的有非竞争性但却有排他性、有的有非排他性但却有竞争性、另有的只有一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道路、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正因为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不完全的,所以市场在提供这些产品上不一定失灵,也就是说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其供给有可能不通过政府而由市场来提供,这正是我们分析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本文所要论述的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确切地说就是指准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

三、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不断由政府垄断供给方式转变为市场化多元供给方式,这种转变的实现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揭示这些影响因素是把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变化规律的基础。

(一)、技术进步的影响

公共产品能否通过市场机制有效供给,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及其强弱程度有关。具有完全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相反,具有完全排他性的私人产品则由市场提供最有效率。因此,对准公共产品而言,排他性越强那么就越有可能通过市场来提供。排他性的强弱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从技术上看能不能排除不付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二是如果在技术上能够排除,那么排除的成本又是多少。可见,排他性的强弱与技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实现技术上的可排除性和降低排除成本以影响非排他性的强弱,最终对公共品供给方式产生影响。具体而言:

1,技术进步使得排除不付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成为可能。例如,在有线电视技术发明以前,电视信号都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消费者传送,消费者对电视信号的消费是非排他的,此时的电视信号几乎全部由政府提供,市场供给的情况很少甚至没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技术、加密技术开始出现,电视信号不能排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些不愿付费的消费者就会很容易地被排除在有线电视的消费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由私人投资兴办的电视台就可能涌现出来。

2,技术进步使得准确计量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了公共产品的排他成本。有的公共产品虽然存在技术上的可排他性,但是因准确计量技术落后而导致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最终还是使排他难以实现。但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改变了这种状况,可分割、可计量的技术使得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一目了然,由此便可根据消费量对消费者征收使用费,从而为私人资本参与这些行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可能。比如,电子收费技术的采用可使得对高速公路上过往汽车的收费在不降低通行速度的情况下瞬间完成,高速公路排他成本大为降低,这就使得高速公路全由政府投资的状况得到改变,由私人投资兴建运营的高速公路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二)、私人资本规模的影响

技术进步增强了公共产品的排他性,这只是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提供了前提基础,但是市场有没有能力去提供公共产品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与私人资本的规模有重要关系。许多准公共产品行业往往是自然垄断型行业,自然垄断型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平均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递减,规模达不到一定程度就没有经济效率,因此这种行业一般只有一家企业或者少数几家企业存在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电信、电力等都属于这种自然垄断型行业。要投资于自然垄断型行业的准公共产品生产,没有一定的资本规模是实现不了的,因此较大的资本规模是私人资本能够进入这些领域的必要条件。有学者曾对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规模与私人资本规模的关系作过实证分析,发现两者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规模对私人资本规模的弹性为0.56,即私人资本规模每增加1%,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规模就会增加约0.56%。这说明私人资本总量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包括国内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在内的多渠道的私人资本大量引入并迅速成长起来;另外,民间的资金也进行着快速集聚,国内居民储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04年年初,居民储蓄总额已经高达11.63万亿元,这些都为私人资本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特别地,我国的私人资本还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私人资本聚集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资金充盈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引导就很容易实现私人资本的集结,形成较大的投资规模。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私人资本规模的扩大为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奠定了财力基础,但是如果政府对公共产品存在私人资本的准入限制,那么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仍旧难以实现,所以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职能转变是另一个关键影响因素。

我国自市场化改革以来之所以能够实现公共产品的政府垄断供给方式向市场化多元供给方式的不断转变,与政府职能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政府改革其供给公共产品职能的原因主要是:

1,由于大量的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生产,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多,各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公共产品生产的无效率与低质量,由于政府长期以来是公共产品的垄断供给者,其自身缺乏动力去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了X-非效率现象的出现;其次,是由亏损所引起的财政困境,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高成本引起了大量公营事业部门的亏损,进而对财政形成了强大的支付压力,例如,我国邮政的亏损就是个老大难问题,根据2005年的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邮政业亏损额高达11亿元;最后,公共产品垄断供给导致的寻租和腐败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不满,迫使政府对这种行为进行治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而不同的政府职能理念则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供给范围和介入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职能理念的转变起着很大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政府改革的浪潮,走向一种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模式。“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界定来解决政府面临的困境;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私人企业、非盈利性公共组织、半独立性公共公司、政府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组织都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在公私之间形成竞争”。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逐渐打破政府垄断局面,引入市场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公共管理”思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制度创新的影响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制度创新能够增加私人投资者的潜在利益,从而推动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公共产品产权制度的创新。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供给,因而公有制就是公共产品产权制度采用的唯一形式。但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由此引致的对公共产品需求的日益扩大,通过政府单独供给所有的公共产品变地越来越困难。于是,逐渐壮大的私人资本迫切要求改变这种公共产品产权全部公有的状况,期望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使私人也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公共产品产权制度进行了两方面的创新,一是使私人获得公共产品的所有权,即公共产品产权的私有化,这主要通过私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公共产品所有权来实现;二是公共产品经营权的私有化,即在公共产品所有权依然归政府所有的前提下,由私人承担公共产品的日常经营活动。

2,公共产品融资制度的创新。公共产品由于要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而要求有较大的初始投资规模,而且许多公共产品建成后还需要巨大的日常维护支出,这使得单个私人资本往往无力承担。因此,私人投资者迫切希望通过融资制度的创新将零散资本集中起来,从而可以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这样一种需求激励着私人投资者不断去寻求并探索出各种各样新的融资制度和工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私合营)、ABS(资产证券化)等。

四、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技术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条件,为私人资本的深入参与打下了基础,而私人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种制度创新更是增强了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我国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发展打破了原先政府独家提供的垄断格局,在公共产品上逐步培育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在竞争中成为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出企业经营的积极性,这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财政压力。所以,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无论是从提高公共产品经济效率还是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平角度出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经济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和引导有力推动了私人资本的积累与集聚、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也不断进行着转变、同时制度创新的步伐也时刻没有停止,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必定会继续深入发展下去。

但是,在对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前景看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障碍。当前私人资本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潜力、经营积极性与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许多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还处于低效率状态,公营事业单位亏损的现象也仍然存在。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各种体制有关:首先,对私人资本的市场准入仍旧存在若干“”或者设置苛刻的条款,从而导致了私人资本难以进入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例如,据统计,在基础设施方面,2000年北京、上海、山东等14个地区的民间资本投资比例均不到10%,基础设施成为私人资本投资的一大,另外,金融、旅游、卫生等新型服务行业的民间投资也同样存在很大的进入困难。其次,在公共产品产权制度上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的保障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公共产品的市场有效供给必须以对私人产权的制度保障为前提条件。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公共产品产权制度上仍颇有争议,各种相关法律也十分薄弱。因次,破除垄断部门的利益特权、从体制上根除市场准入的“”,健全公共产品的产权制度,保护私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未来进一步深化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樊丽明,石绍宾.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变迁及影响因素[J].当代经济科学,2006,(1)

[3]樊丽明,石绍宾.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公共品市场供给:以基础设施发展为视角[J].改革,2006,(2)

篇5

债转股,有助于解决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与直接融资比例长期不合理的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实现融资或结构重组。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中,方案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必须着眼于处理好各主要参与方关系,并要注意防范道德风险。

近期,关于债转股的话题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3月16日,总理在“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可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此前的3月8日,华荣能源(原熔盛重工)公告称,拟向债权人发行最多171亿股股票,其中向22家债权银行发行141亿股,向1000家供应商债权人发行30亿股,以抵消171亿元债务,从而拉开了非金融企业债转股的大幕。

区别于此前债权银行申报、国家主管部门核定额度、资产管理公司或银行直接持有股权等政策性转股安排,此次债转股最显著的特点是完全遵循市场化原则,在转股对象选择、转股实施机构设立、转股条件和价格、转股资金来源及退出等方面都必须坚持由相关方自主平等协商来确定,强调公开、公平、透明,依法合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政府主要是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引导解决转股所需资金巨大和投资收益不确定等问题,强化调控和监管。

转股目标企业选择市场化。市场化债转股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目标客户的选择。国家相关部门可以从产业政策和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正面引导,比如高负债成长型企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成长型企业;也可以出台负面清单,比如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以及产能严重过剩且不具备行业领先技术的“僵尸企业”,明确不宜债转股,不妨碍正常的市场出清。综合来看,好的企业不愿转,太差的没意义,转股的重点是当前有些困难、未来有转好可能的次优潜力企业,这需要相当专业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化的原则,由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企业三方自主协商是否转,不宜由政府部门直接确定名单。而市场化、法制化的协商和操作需要时间,可先试点探索经验再推开。

实施主体市场化。全国转股规模可能达到万亿级别,由于规模巨大,并且是一项中长期、跨度大、牵涉面广的常态化工作,为调动银行积极性,建议鼓励银行出资成立专门投资管理子公司作为实施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资债转股企业股权,同时归还银行贷款。投资管理子公司在运行效率、运营能力、专业素质、资源配置、人员稳定、商业保密、考核问责等方面具有优势,也便于与母行风险隔离,符合综合经营和审慎监管方向。为鼓励专业化和市场竞争,银行设立的投资管理子公司可以吸收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作为股东,也可承做其他银行债转股业务。

投资主体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目标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发展,通过股权投资,减少对杠杆的依赖,使国民储蓄更大的比例投入股本融资,因此必须面对市场公开寻找符合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的投资主体,而不是仍由银行用自有资金或信贷资金直接持股。发行特别国债或其他方式筹集专项资金注入债转股实施机构,或投资其发起设立的债转股母基金,可以有效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债转股。

估值定价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核心是如何估值定价。只有坚持市场化的原则才能平衡好银行、企业和投资者关系。信贷资产的评估、转股的对价、投资者回报率等必须按市场原则确定。比如可参考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确定国有上市公司的转股价格,可通过竞争性市场报价确定国有非上市公司转股价格,不设定行政性的资产评估和债转股价格底线。

篇6

【关键词】动画设计 市场化 策略研究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动画设计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通过动画设计领域相关人士的研究,我国动画设计的发展也逐渐成熟了。然而,我国相关领域虽然对动画设计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时其研究应用在实际的市场经济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对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研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的水平。

一、动画设计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

所谓的动画设计市场化指的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来进行对动画设计领域的运作。众所周知,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会使得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然而,作为一个小的、比较新兴的产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是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支撑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会为动画设计领域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与发展机会,在这一个大的市场的推动下,动画设计领域才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另一个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动画设计领域的相关人员,都会迫于市场发展的压力,而不断的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探索。所以,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而言,其市场化的发展更是十分必要的。

二、市场化动画设计机遇和挑战并存

由上述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动画设计虽然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对动画产业方面的重视程度始终都不够,而这一点与我国的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次,我国动画设计方面的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来讲,我国的动画设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市场化的发展中,我国的动画设计领域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最后,我国的动画设计市场化运行的效率,就当前来讲,还比较低,还不能有效的满足实际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因而,在动画设计市场化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

三、当前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要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当前在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方面有着多个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动画设计领域,其市场化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我国的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其策略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在此对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见解,希望可以有效的促进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

(一)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地理因素细分

要想促进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就笔者看来,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地理因素的细分。也就是说,在调查考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地理所在地的人口疏密度、素质水平、环境等等,这对于市场化的发展都是尤为重要的。除此之外交通网络发展状况的考察也是十分重要的。举一个例子,在日本,大约四百多家的动画公司中,其中三百多家都位于日本首都东京,尤其在东京主要地铁沿线上的动画公司和动画机构更是多之又多,因为东京城市内部信息传递速度比较快捷,与此同时,其动画素材和加工素材在传递过程中也比较方便,行销传播效率明显提升。东京练马区和东京杉并区,动画公司数量和动画机构数量就将近二百家之多,其无愧与“世界动画产业集聚地”之称。所以,对于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而言,做好地理因素的细分是十分重要的。

(二)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人口统计因素细分

在动画设计市场化发展中,除了要对地理因素进行细分外,还要对人口统计因素做好细分。人口统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性别上的细分,男女两个性别的人对于动画设计中人物的形象、动画的背景、角色特点等多个方面的欣赏和需要都是极为不同的。所以,在动画设计市场化的过程中,要选好性别群;另一方面就是年龄上的细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动画产业的需求也是极为不同的。例如像《白雪公主》、《丑小鸭》等动漫作品就颇受儿童的喜欢;再如像《人猿泰山》类的动漫作品就非常受成年人的喜爱。所以,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年龄与人口因素进行细分、不断的加以重视和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对于该领域市场化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在动画设计市场化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仅仅凭借上述研究来提高动画设计市场化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动画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致力于研究。

综上所述,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动画设计领域在市场化方面的进步,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动画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然而,动画设计市场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再加之我国动画设计领域对于市场化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实际市场化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市场化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动画设计的多个角度,从市场化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有效的促进动画设计市场化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一苗,肖化移.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调研[J].职业时空,2010,(03).

篇7

发达国家:因内在需求而动

在向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大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过其选定的突破口和推进手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结美国、日本、英国等几个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金融业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具备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①物价合理、稳定,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②具有众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竞争性的商业银行;③健全的监管体系,即银行实行资本充足率、最低限度的会计标准和法律框架;④完善的金融市场,有足够的资金需求者和供应者,以及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⑤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体制,能够独立地运用和掌握系统的调控手段,以达到调控目标;⑥公正合理的税收体制,没有对金融中介机构造成歧视性的公开或隐蔽的课税;⑦良好的财政政策环境,主要是政府的借款不应导致引发通货膨胀的中央银行储备货币的扩张。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基础上,利率市场化才有足够的推行动力,才能逐步实施。

利率市场化存在从点到面,由某种或某几种利率推广到多数或几乎全部利率实现市场化的渐进过程。

例如最先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然后是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扩展到所有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有一个过程,先是个别种类的存款利率突破限制,而后涉及面逐步扩大,直到全部存款利率都实现市场化。但这一过程顺序并不绝对,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的。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先是从一些不受Q条例限制的大面额存单利率开始的,随后过渡到期限90天以上的大额存单,进而是MMC(资金市场)采取浮动利率,最后是小面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初期,仅限于个人和非盈利性单位,到1983年则扩大到所有存款账户。随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在1980年的新银行法中被放开,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少数外,对贷款利率一律不加限制。1986年Q条例被完全废除,标志着美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直接动力来自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如日本金融界在1970年代开始了以回避利率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包括:通过使用发行条件弹性化的长期附利国债和投标公募市场利率的中期附利国债,以回避利率限制;利用自由利率的海外市场汇价或外汇计价日元来回避利率限制。这些创新活动对利率管制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促使政府逐步放松管制,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可转让存款和市场利率联动性存款,并实现大额存款利率自由化。1989年,三菱银行引进一种短期优惠贷款利率,推动着贷款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

可见,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商业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迫使其在业务活动中进行金融创新,绕过利率管制的束缚。这些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得到政府的认可,这种认可又进一步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并不等同于利率完全自由化,不排除政府和货币当局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动。

在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国,稳定市场利率仍然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美联储掌握的贴现率是市场利率变动的重要依据。在英国,英格兰银行虽然既不公布贴现率,也不规定最低贷款利率,但由于英格兰银行仍保留着再贴现业务,存在着再贴现率仍然能影响市场利率。因此,纯粹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存在,政府与货币当局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干预市场利率的变动。

发展中国家:因外部压力而动

如果说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动因更多地是出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那么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动因则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由于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成熟的市场环境,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显得更为艰巨。

总结发展中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前提。

由于全球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压力,在利率管制放松后,必然会出现利率上升的压力。相对稳定、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缓解这一压力的基本保障。如果宏观经济和金融严重失衡,则推行利率市场化很容易出现问题。

阿根廷在早期推行利率市场化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宏观经济严重失衡,产出增长率、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很低,而通货膨胀率则很高,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巨大。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断然取消对最高利率的管制和对信贷的控制,结果使储蓄和贷款利率迅速攀升,银行和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银行呆滞贷款增加,许多企业被迫破产。

印度尼西亚1983年放开利率管制时,也是因为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本流入不稳定,利率经常高于国内固定投资的收益率,问题丛生。

因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首先确保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利率市场化给金融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高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市场化的利率也就无法真正形成。经济发展的市场化,首先是企业的经济行为要建立在市场机制上,企业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资金市场的变化等来决定其投资,这样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信号。其次是金融业要实现市场化,建立竞争的金融体制,发展有效的货币市场,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的原则来运行,拥有以市场为基础的信贷体系。只有实现这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才可以产生对利率反应敏感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使市场化力量能够决定金融资源的分配,利率市场化才得以顺利推行。

对利率进行监督,加强风险防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的利率监管,并不是要阻止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改革。监督机制,不仅为借款人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而且还可促进公平竞争。

如在泰国,中央银行与银行家协会同意设立最低零星贷款利率,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结合起来,为小的借款人提供了基准利率,并加强了他们讨价还价的力量。马来西亚在转向利率市场化期间,所有的利率也都控制在每家银行宣布的基准贷款利率之内,使利率与银行的融资成本挂钩。

全面放松利率管制后,利率波动幅度肯定要加大,不可避免地会使投机行为增加。而过度的投机行为如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在放开利率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是利率市场化推行的必要措施。

篇8

关键词: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

关于公共管理要素说

公共管理的要素,它与公共管理的资源是有一定区别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既非物质的亦非心灵的,是社会中唯一的存在,是一种“中立”的东西。所谓公共管理要素,就是构成公共管理的必要因素,离开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工作就无从开展。公共管理要素包括公共管理权力、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素质和公共管理环境。

公共管理权力

公共管理权力,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所拥有的行使组织、计划、指挥、监督、调控等职能的权力或权限。公共管理权限的行使标志着某一公共管理主体有了公共管理权力的要素,这种权力需要社会的授予或承认,不是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组织想有就能拥有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公共管理权力主要是通过社会授予的管理权力,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争夺的稀缺资源。在传统的体制下,公共管理权力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要素几乎都是由政府垄断的,其他公共组织一般都不具有公共管理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作为公共管理第一要素的公共管理权力也向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分散。

公共管理权力是公共管理的第一要素,对公共管理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这种公共管理权力有时候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组织随便可以拥有的(例如,上面我们讲到的不求回报的治理公共厕所和不求回报的打扫公共卫生)。但是,拥有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要素和需要得到回报的公共管理要素却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组织想要拥有就可以拥有的。一般地讲,拥有一定的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权力属于政府,例如国家机器、国际间的公共事务、国家的发展计划、对国家整体上的管理等都需要纳税人支付成本的公共管理权力等;而拥有一定的管理回报的公共管理权力,是由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对特殊的公共管理组织所拥有,例如公共水域的治理权力、提供社会劳动保障的权力等。

公共管理资源

公共管理资源是公共管理的有形要素,它是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最基础的条件和最基本的要素。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权力要素与公共管理资源要素在侧重点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应当特别注重于公共管理权力这一特殊要素,许多重大问题都是通过权力来配置公共资源或者通过权力来约束其他公共管理组织、私人组织、市场的行为的。

二是对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当他们拥有了生产这种有形公共产品的权力以后,他们在公共管理要素方面所花的所有精力就是获取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资源是这类公共管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也是这种公共管理组织生存的命脉。

三是对于介于政府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中间的公共产品主体来说,拥有公共管理权力与公共管理资源两种要素是一样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公共管理组织无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还是在组织生存发展方面都没有上述两种公共管理组织自主和主动。

公共管理素质

公共管理的素质也是公共管理重要要素之一。在一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一方面构成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综合素质好坏的基石;另一方面,即使公共组织内部的所有的成员综合素质非常好,但不一定要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的综合素质就非常好。这是因为,作为单项的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个人的要素,必须通过科学的、合理的配置,才能使整个组织的综合素质达到最好。

公共管理环境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公共管理要素还包括公共管理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对于公共管理组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管理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可控性公共管理环境,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环境。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现代公共管理组织重视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要素内容。

我国公共要素的政府垄断现象与特征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基本特征是,政府拥有所有的公共管理要素。表现为政府垄断了公共管理的所有权力,即一切由政府说了算;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公共管理资源,一切物质资料的占有权、分配权、处置权都是政府的,政府对社会的一切公共产品的提供都是大包大揽的供给式;政府拥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权,包括社会的一切劳动及其劳动人员都是政府所有、政府支配的;由此而产生的公共管理的环境也是政府全面考虑的。因此,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有是政府统一所有、统一支配的。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配置的弊端

首先是公共管理的应变能力差。公共产品的要素越是集中在政府手中,由于提供公共产品的渠道过于单一,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就越少,供不应求的现象就越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特殊福利越高。

其次,淡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由于控制公共管理要素实际上是控制了公共管理的有形产品,在现实社会中是比较实惠的。所以说,冲淡了政府集中精力为社会提供无形产品(如国防、外交等)的根本职能。政府应该管的事管不好,不该管的事管得过多,形成了政府的低效率,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

再次,提供了政府腐败温床。当公共管理走向社会化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要素创造控制收益权力,社会其他公共部门为了获得相应的公共管理要素,利用经济的手段与政府作交易,一些政府部门和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借助于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因此,客观上为政府腐败提供了可能。

另外,难以与国际接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公共管理的转型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在许多方面不能与世界各国接轨,造成了公共管理的被动局面。

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途径

具体的说,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途径具体包括:

公务员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从现实出发,我国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主要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因为,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实际上就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因此,研究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

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压缩已经膨胀了的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才能真正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政府才能在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制下强化自己的功能。

公务员市场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有机会站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争夺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市场化发展时,政府对公务员的垄断对于其他公共组织来说,似乎不大公正。因此,当公务员市场化以后,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有可能在不同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流动,每个公务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趋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推动其他方面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对于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也是一个公平化的途径。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问题不仅是制度建设问题,而且是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问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社会来说可以起到下列方面的作用:

第一,强制性地压缩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于无所事事的政府公共管理机构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釜斧底抽薪”,断了养活他们的财源,他们就会主动走向市场通过竞争来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检验公共产品的有用性,对于市场来说需要的公共产品即使政府不提供资金,也可以通过合理的交换取得生产这种公共产品的组织所需要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第二,建立、培育筹资者队伍。推行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组织失去了“天然”的资金来源,而一旦社会有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生产服务的要求时,就会因社会的需要而出现一批专业化的筹资者队伍,从另一角度上培育了要素市场,对整个公共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促进。

第三,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就会使政府的强制性公共管理彻底废除,民众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自主性增强。只有把公共管理的资金推向市场,才能有公民自主、自愿的公共管理,也才能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与其他社会公众有进一步的民主。

第四,进一步丰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当把公共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推向市场后,对于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必须考虑资金使用成本问题了,在降低或控制资金使用成本的前提下,才能有相应的微利收入来进一步发展公共组织。

其他资源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的市场化是一个体系,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还有公共管理物质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市场化,以及公共管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人们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正确、合理、高效的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体系,是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建设是发展公共管理事业的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才能降低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尔戈特博士访谈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1)

篇9

煤矿业在物业管理中依然执行行政福利政策,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竞争市场。物业部门对煤矿主业不熟悉,缺少积极性,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煤矿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之间缺少沟通,没有形成健的投入-产出机制。客观说这既是观念问题,也是政策问题。如果企业不能保证效益,职工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必然会给物业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市场化就很难实现。人力资源问题突出由于煤炭业的物业管理部门一般是由后勤部门改组而成,因此成员业务素质不一,文化水平不高,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责任感不强,这就导致了物业管理效率低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样的物业无法给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忽视企业职工的需求,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服务纠纷,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部门的形象。

二、走市场化道路,改变现有的煤矿物业管理形式

1、我国曾经提出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政策,该政策的颁布减轻了国有企业的负担,解决了再就业的矛盾,这是在新时期下激发企业潜能、盘活资产,实现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因此,煤矿业应积极响应国策,将管理服务变为经营服务,建立单位、区队、班组等内部市场体系。大力推进主辅分离改革的步伐,将物业管理与煤矿主业相分离,建立物业管理服务站等部门,积极向市场化转型。2、对人事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促进体制创新机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企业改革中最艰难的一步。因此企业物业管理部门要下定决心,做好体制改革。例如可以实施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等方式,清退一些非在册职工,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将信息化渗透入物业管理中,改变传统煤矿业管理现状,加快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实现市场化的目标。3、加快法治建设,为煤矿业物业管理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提供牢靠的后勤保障要想推进煤矿业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步伐,就必须要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只有拥有了健全完善的法律规定,物业管理部门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除了加强法规的建立外,还应在执法和守法方面多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政府部门做好先锋,带好头。企业发展了,市场才能活跃,社会也就和谐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所以要想全面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追赶世界先进的管理水平,健全的法治是不可或缺的。4、大力开拓外部市场,实行走出去战略煤矿业物业管理部门除了完成好企业内部管理外,还可以建立起社区、医疗、教育产业,做好职工及家属的后勤保障。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可以再矿区外建立起学校或者餐饮服务市场,开展专业服务、特色服务、上门服务、家教服务等有偿服务,这样既能增进与职工之间的感情,还能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5、加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企之本,因此应该将提高职工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作为一项重点也做。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互相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煤矿业物业管理实际,聘请相关专业为物业管理人员做培训。不管任何组织或队伍,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和精明的领导者,这样能保证业务流程和系统有机地结合,正确快速地执行上级领导的决策,全面协助企业完成既定目标。除此之外,物业管理者还应该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和优秀人员,增强为职工服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步伐,为企业物业管理部门储备人才。

三、总结和展望

篇10

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9月10日闭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届人居节经贸洽谈硕果累累,国内、国外合作项目共达成44个,其中,外资项目24个,总投资5亿美元;内资重点项目20个,投资总额32亿元,无论是项目数,还是投资总额,都远远超过前两届。

本届人居节举办的经济合作恳谈会、对外经贸合作推介恳谈会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家与会,为威海市企业与国内外企业交流对接搭建了平台。据了解,本届恳谈会有82家国内企业、120多名企业家参加经济合作恳谈会,同时还有100多名外商参加对外经贸合作推介恳谈会。本届人居节恳谈会期间,市经济合作局将重点放在让客商多到现场参观考察,组织客商分头考察威海工业园以及各市区、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有关企业,使与会客商对威海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投资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威海市的房地产、旅游、餐饮、金融等多个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如今,在中国办展览,搞节日,早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各地争相发展会展经济的目的只有一个: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这些会展、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大权独揽,既出钱又出力,企业只管出台亮相,效果如何不必多言!另一类则是采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据悉,早在第三届威海人居节组委会成立之初,威海市就确定了本届人居节的办节方针: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办节。力求突出人居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