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30 18: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市场

篇1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

2、在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种选择,资金盈余者可以利用组合投资方式,实现投资风险分散。同时,不同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当金融工具的持有者认为继续持有该金融工具的风险过高时,则可以通过卖出该金融工具,实现风险的转移。

3、资本配置功能。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将引导货币资金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在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实际上反映着发行主体的信誉状况、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等综合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开的信息及金融工具价格波动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断该发行主体的状况,从而决定其货币资金的投向。

4、扩大了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便利了金融交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篇3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笔者通过研究宁夏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状况,发现自2008年以来,随着宁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国有商业银行及其营业网点从农村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极少或者不发放涉农贷款,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经营状况不佳,因此对于广大农户来说,面对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这单一的供给渠道。而农村信用社目前也存在各种问题,“一农”难支“三农”,结果使农村地区本来就投入不足的信贷供给量更加减少。单一化的融资渠道及信贷总量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严重供给不足,由此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供给的一种完全“卖方垄断”局面,因此,现阶段宁夏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市场失灵状况。

二、宁夏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状况下农户选择民间借贷行为的进一步解释

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罗纳德.科斯(R.H.Coase)作为提出“交易费用”的第一人,他认为,为了进行交易,有必要发现谁期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执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后来,科斯进一步补充说,谈判要进行,契约要签订,监督要执行,解决纠纷的安排要设立,等等。这些费用后来被称为交易费用。简单来讲,交易费用就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家达尔曼(Dahlman.C.J)从契约过程解释了交易费用。他认为,从契约过程来看,交易费用包括了解信息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决策成本、执行和控制的成本。阿罗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明确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1、交易费用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理论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如关系、寻租活动、企业内部考核等等。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一种以资金为对象的交易活动,同样要面对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谈判、签订契约、监督执行而付出费用的问题。出于降低交易费用和节约成本的考虑,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为与农户的贷款交易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宁夏农村自身具有的很多特点,如地广人稀、基础设施不发达、较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关系等,这些特点构成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的较高交易费用。根据达尔曼和阿罗的交易费用理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的贷款交易具体要支付下列费用:

①、客户信息搜集费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只有将贷款成功发放、按期收回才能盈利,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为了避免贷款不还的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用于搜集优质客户信息费用。

②、贷前调查费用。由于农村社会缺乏象城市信贷记录这样的信息网络,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会在贷前对贷款农户的财产、资信等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尤其是在宁夏南部山区,这种调查费用是非常高昂的。

③、签订贷款合同的费用。对于每一位贷款农户,无论其贷款数额大小,农村信用社都要在层层审核之后与之签订贷款合同。由于农户贷款具有数额较小、分散等“规模不经济”的特点,农村信用社与农户签订贷款合同时,就要为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负担较高的交易费用。

④、贷后检查、监督费用。农村信用社为了保证发放的农户贷款按时、足额收回,就需要对农户的贷款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在居住地非常分散的宁夏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要为此付出高额的费用。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信用社在与农户发生贷款交易时要支付高额的交易费用,而在国家对贷款利率实行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较低的贷款利息与高额的交易费用相比,农村信用社出于经营效益的考虑,就会理性地选择对农户“慎贷”、“惜贷”或“不贷”,必然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短缺。

2、交易费用对农户借贷的影响如前所述,现阶段宁夏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状况,是一种“卖方垄断”市场,农户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主体,为了获得贷款,也要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农户在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交易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

①、贷前获得农村信用社信贷信息的费用。由于宁夏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短缺和农村信用社的垄断供给,农户必须主动去搜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信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加上宁夏农村闭塞的通讯和交通的不便导致的信息不畅通,农户为了获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信息要支付较高的交易费用。

②、获得贷款的费用。农户在获得农村信用社信贷信息后为了获得贷款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由于在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申请、合同谈判时处于不平等地位,农户必须按照农村信用社的要求,提供各种繁琐的信用、担保或抵押证明,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交易费用。

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贷款;民间金融;邮政储蓄银行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资源的实际总供给小于实际总需求,农村金融缺口率比1998年的57.8%来说有所下降,但至2002年末农村金融缺口仍高达4931.8亿元,供求未能实现均衡。

(一)金融机构大撤并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空洞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迎接内外资银行的挑战,商业性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显著加快了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步伐。经营明确地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开始大量撤并设在乡镇的机构网点,贷款向大客户倾斜。不仅使其在农村的金融服务出现断层,而且还使大量的农村资金被转向了城市,使得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事实上,农村金融领域也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农村金融市场不应该成为商业性金融的抛荒之地。

(二)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

首先,我国虽然已有运作十多年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但现阶段的农发行却背上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良资产负担沉重的包袱,数据显示农发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高于同期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水平。现阶段我国农村领域,最需要贷款的需求者有,贫困户、微型和小型企业及龙头企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技推广以及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很迫切。

其次,农村信用社体制上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几年来,农信社的存贷比总低于全国金融机构的平均存贷比(见表1)。而且,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在同期也高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的统计,咸宁农村信用社2005年三季度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之前,其不良贷款达到36283万元,不良率17.81%,票据置换后,不良贷款余额仍达到10457万元,不良率5.88%。截止2006年二季度末,不良贷款又升至20129万元,较置换时增加9672万元,不良率9.28%,较置换时增加3.4个百分点。

农村信贷资金配置上的偏差,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不降反升。尽管农村合作金融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很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大大改善。但要在将来竞争性的农村金融领域争取更大的优势,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还必须深入。

4、农村金融监督管理过度和不足并存。借款在融资者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大,达到了70%以上,贷款品种过于单一。

再次,近几年趋势来看,农村存款较其他资源在总的金融资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证券期货和外汇等资本市场的触角根本没有延伸到农村。农业类股票债券占金融资源总量仅有0.7%左右,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见表2)。

总之,农村金融体系萎缩,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都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

二、针对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整体均衡

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活跃的市场,金融的核心作用就难以完全释放。农村经济主体的交易需求不足和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现象的产生。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问题,只有通过在供给中创造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二)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弥补农村金融漏洞

农村有民间借贷最活跃的土壤,无论是农民和农村的经济组织,都离不开民间借贷,随着这几年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民间私下的融资规模在8000―10000亿,完全处于不可控状态,它加大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只有把民间金融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才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是完全扎根于农村土壤的,因此对农村民间金融不应简单采取打压做法,这会使得民间资金转向低生产率的自我融资方式。

提到农村金融,就不能不提到去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他创立的格拉明乡村银行,专门向贫困农户提供无需抵押的小额信贷,这一模式为全球农村金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我国的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可以借鉴“尤努斯”这个被国际金融市场认可的模式。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一方面,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的金融机构。纽约联邦银行对美国银行业务状况进行的研究也表明:银行规模越小,其小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越大,目前已经有不少海外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这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大创新,它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现有的金融服务竞争,一改农村信用社的独家垄断。另一方面,有必要对目前各种民间金融分门别类、分别指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这样才能使民间金融真正成为制度性金融的有益补充。

(三)让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1、将农发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农业政策性银行。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产业银行重点扩展投行业务,开展承销债券,资产证券化和风险投资业务,组建基金在企业的重组及参与民营化的改造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成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经营的成功范例。

2、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中间和表外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4、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投资品种,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

(1)开展实物和房产为基础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业务。目前各地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农业保险尚未推开,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贷款比较困难,农业和农村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难以保证。虽然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力开办了农业生产资料小额信贷业务,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可以开办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建立和健全农村房屋的评估、抵押机制,使广大农民在依法、自愿的原则下,为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扶植创造条件。建立农村抵押贷款制度就要求:首先,国家要制定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其次,央行要制定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的原则、政策和措施。

(2)要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创造有效的担保形式和途径;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培育一定数量的机构投资者,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订单农业相结合,有效分散订单农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三、展望

两会期间,总理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六项任务中叙述一共有476个字,而农村金融就占了193个字,可见农村金融在未来的金融行业发展中将成为新的亮点。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与传统体系有根本的区别,这是由农业发展的趋势决定的。现代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是时间急,频率高,资金规模相对少。大的金融机构现有业务流程根本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揭牌,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邮储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好借好还”亦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开;3月16日,随着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首家专营“三农”贷款业务公司的开业,目前,我国已有1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核准开业。这是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正式向各类资本开放。他们将为我国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的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满足我国“三农”持续增长的资金需求。

伴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农业银行和农发行也开始对农村金融市场重新重视;按照银监会的思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以县级法人为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07年初建立了试点,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从机构上开始进入春秋时代。

总之,在农村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金融机构应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农村金融业改革的过程和它的内在发展规律对于我国现代的监管者和实践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边桂莉.中国农村会融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贸,2006(10):69-70.

2、谷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31-35.

3、黄华绮.民生视角下农村社区金融机构的建设[J].经济管理,2006(05):92-93.

4、魏江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支持[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0):82-124.

5、谢淑娟.对重塑新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06(16):4152-4154.

6、赵大全.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J].实践中课题,2006,42-43.

篇6

私募债券放行

【《财经》综合报道】5月3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50亿元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这是在国内发行的第一只私募债券。

此前的4月2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规则》(下称《规则》),对私募债券发行的总体原则、注册、发行、登记、托管、流通、信息披露等内容进行规范。

《规则》规定,私募债券的发行价格、发行利率,均由买卖双方按市场方式定价并签订《定向发行协议》。在评级和审核方面,也放松了事前发行审核,不强制要求信用评级等市场中介服务。在信息披露方面,信披方式可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根据《规则》,企业发行私募债券需要在交易商协会注册,企业在注册的两年有效期内,可分期发行私募债券,首期发行应在注册后六个月内完成。

据悉,5月3日中航工业公司发行的私募债券是国内第一只私募债券,由中国工商银行担任主承销商。有消息称,中国国电、中国五矿和另外三家军工企业也将于近期发行私募债券。

据介绍,私募债券是指相对于公募发行而言的,向特定数量的投资人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并限定在特定投资人范围内流通转让,不可全市场流通。在欧美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行私募债券融资的方式被广泛采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只向特定发行人发行,私募债券比公募债券更灵活、发行更便利、信息披露要求也更简化,可以帮助发行人以更有效、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融资。

业内人士指出,私募债券的创设能够有效缓解公开发行方式的制约,拓宽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声音

应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中国目前有50万亿元的银行信贷资产,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中的5%――也就是2.5万亿到3万亿元――进行证券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反之,如果没有资产证券化,大量的银行贷款就只能依循着存贷转化的传统路径,最终导致流动性过剩。

八成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已回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目前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以及其他一些对冲方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流动性。过去这么多年,央行吐出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通过买入双顺差所积累的外汇吐出货币远远大于基础货币量的100%,而央行通过各种手段大致收回了购汇所吐出基础货币的80%,并将其冻结在央行体系内。

中国已进入通胀上升通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朱民:从日本、韩国等国的历史经验看,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的上升通道,原因是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放慢,劳动力成本开始不可避免地上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价格也在不可避免地上升,国内的价格改革也在引发土地、水等成本不断上涨。

快报

上市公司去年净利超1.6万亿元

截至4月30日,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了2010年年报。906家沪市上市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37.25%。1270家深市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2486.34亿元,同比增长38.08%。

四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

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还有四家,比2010年底减少两家。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的资产总量由2010年底的3612亿元降至2011年一季度末的393亿元。不达标的四家保险公司分别为中华联合财险、安华农业保险、都邦保险和嘉禾人寿。

篇7

一、新时期下银行服务营销的核心目标

在我国新时期金融市场的管理中,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银行必须要重新定位服务营销的目标,才能使银行的发展稳步提升。

(一)专业化。制定专业化的目标就意味着金融产品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服务上,都是要达到相当的技术水平,目前,随着新产品及服务的层出不穷,其产品的设计与服务的质量都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这种形势下,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销售已经离不开以专业化的高技术保障能力为依托。所以,银行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就要将服务营销的核心目标尽量提升到专业化的层次。

(二)个性化。面对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个性化金融消费需求市场,如果想在众多的银行企业中脱颖而出,服务营销的个性化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要积极的适应这种市场发展脚步,不断将自身的服务营销模式改变,进行合理的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立足于众多银行企业的激烈竞争中。

(三)国际化。新时期下银行服务营销的国际化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服务国际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金融交易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化。为银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时期怎样做好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

(一)做好重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客户,这些客户会给银行带来不同的商业价值,为了避免银行资源的浪费,所以,在服务营销方面就应该对这些顾客进行分类,将重要的资源用在主要客户的身上,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优质的客人身上,以此来增加银行的效益,对这些优质客户的维护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对于一些资金量大的高端用户,相对来说,也会存在信贷大的需求,针对与这种情况,服务人员可以采用专车上门送票、收现以及送现服务。

2、在银行的营业大厅内,要设立大客户的专门柜台或者是VIP柜台,这样可以使重点客户在与银行进行业务沟通的过程中,为其免去排队的困扰,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提醒服务等等。

3、开展知识维护,提升服务档次。为了能够及时了解重点客户对银行工作的需要和意见,使银行能够更好的为重点客户进行服务,银行可以建立对这些重点客户进行定期的走访制度,让客户体会到银行所提供服务的文化品位,使其对银行的服务产生忠诚度。

(二)完善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是实现银行服务效果的主要因素,加强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是银行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首先,在对客户经理的聘用上,相关的管理人员在严肃对待,精心挑选一批具有扎实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制度,要制定一系列的客户经理培训方案,以此来提高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提供客户经理之间的沟通平台,达到共享心得,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的团队协作氛围。

(三)重塑理念,营造金融服务营销推动力。重塑理念,营造金融服务营销推动力是我国银行企业服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特殊商品的服务性企业,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等“硬件”上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其服务理念、营销观念、职业道德等软件上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商业银行必须将传统的经营观念改变,以客户的需要为最高准则,以尊重客户为道德核心,以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赢得业务,将服务营销意识付诸于自觉的行动,才能营造实施服务营销的推动力,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业化、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篇8

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这一问题对于弄清离岸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一体化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运用离岸市场以及为我国建立自己的离岸市场提供借鉴、消除模糊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对监管内涵的理解和实证,对离岸市场是否存在监管进行考证。

(一)离岸市场监管的思考

金融监管,顾名思义,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简称。科学地界定金融监管的内涵,须从监督、管理的语义入手。监督,在我国是指监察督促。监察是注视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是否合规,督促是在金融机构不遵守或可能不遵守规范时促使其依规范行事。由此可见,金融监管是有关职能机构通过对金融机构检察和监督,促使其守规经营和健康发展。金融监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监管是负有监管职责的机构履行职能的行为。就离岸金融而言,监管的主体一般有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此外还应包括行业组织如国际一级市场协会(IPMA International Primary Market Association)、国际证券市场协会(ISM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Market Association)等以及一些交易机构如离岸债券通常上市交易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卢森堡证券交易所。有的学者将金融监管的主体限于政府金融监管当局,是不全面的。现代金融监管是由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共同构成的体系,其中前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金融行业组织的自律性监管和监管如审计师事务所监管等;后者是金融监管内部设立的监督部门对金融机构业务运作的检查和控制。因此,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虽然通常处于主导地位,但只是整个监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2.金融监管实施的对象是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既包括金融机构市场准人的监管如对金融机构的设立、设立形式的监管,也包括对金融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管,如是否遵守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对单一客户贷款的最大限额等。

3.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是依照规则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监督,以及对违规的金融机构进行督促和处罚。现场检查与定期报告制度相结合的监管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

4.监管的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确保市场主体的活动符合法律、政策及其他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并由此实现上述规范所寻求的秩序和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在监管中衡量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标尺不仅有法律和政策,而且也应包括对市场主体有拘束力的其他规范,如行业组织的行规、交易机构的交易规则。如果将这些规范排除在监管之外,就很难实现市场秩序和监管目标,严重影响离岸市场效率,甚至会造成市场混乱。需要指出的是,监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目标体现在监管据以实施的规范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实施了规范,监管所要实现的要求和目标就达到了,否则,就应当对规则进行修改。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离岸场监管存在与否及其特点十分重要。离岸市场特别是离岸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有关国家法规所允许生存的夹缝中设计运营的。按照有关国家法规中所规定的豁免或提供的避风港来设计和筹划离岸市场活动,也是在遵守这些国家法规和金融监管,是在合法、巧妙地利用规则以避免有关监管当局的干预,这正是监管所发生的预期效果。所以,不应仅以对国内金融业适用的标准对离岸市场不适用为根据,就认为监管不存在。其实,某些监管措施的豁免本身就是监管的具体体现,因为豁免监管措施是由法律规定的,依该规定行事就体现出法律所寻求的目标,这是监管应有之义,所以在离岸市场的情况下某些监管措施的免除本身就是监管。

由此也可以看出监管与规范的关系。规范是对机构及其活动制定的规则,提出的要求,而监管是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等以促进金融机构守规经营的一系列行为和程序。从这一意义上讲,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有的学者将金融法规条例的制定亦看做是监管,是值得商榷的。制定法规条例是立法机关以及其他机构的任务,虽然在监管过程中监管机构为实施监管不免要制定一定的措施和办法,但监管在本义上还应当是监督和促使有关规范的实施和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否则,立法机关等也会成为监管机构。

(二)离岸市场监管的实证

离岸市场是否存在监管不仅取决于对监管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更主要的是事实。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对离岸市场的诸多国际化因素所联系到的国家和机构对离岸市场是否行使监管进行考证。离岸市场至少受来自以下方面的监管。

1.高岸市场受市场所在国的监管

离岸市场所在国对离岸市场的监管是比较全面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准入的监管,一是对经营的监管。对于准入监管,尽管有关国家对离岸市场准入限制较少,但都制定有相关规则并由有关机构监督实施。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仅以英国对离岸证券业准入监管为例进行阐述。英国一向被认为是金融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但英国规定在该国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必须获得1986年金融服务法(Financial

Service

Act以下简称FSA)所规定的当局的授权或豁免。FSA第3条规定,“任何人,除经授权或豁免外,不得在国从事或欲从事投资业务”。因此,在英国任何机构除非经过授权,否则将难以参与离岸证券的发行。根据FSA第10条第(3)款的规定,投资业务只要符合下列两项标准中的任何一项,即构成在英国从事投资业务:一是该投资者从英国的永久性业务地从事投资业务;二是投资者在英国虽没有办公室或业务地,但其在英国所从事的活动构成投资业务。英国对离岸证券业准入监管之广可以由此略见一斑。

对离岸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是离岸市场所在国对离岸市场监管的又一重要方面。虽然离岸市场所在地各国对离岸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管理制度不尽相同,但都要求上述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有关的管理制度。例如,美国有关国际银行设施的规定严格地将国际银行设施账户上的美元与国内美元分账,设施所能吸收的存款也必须符合美联储D条例的规定,其中主要是向非银行的外国居民提供的大额定期存单,向若干特定对象主要是境外美元的持有人和经营者发行票据,且吸收存款的最低金额不能低于10万美元。对于国际银行设施的贷款,D条例规定由国际银行设施向非银行外国居民提供的贷款,只能用于这类借款人在美国境外开展的业务活动。同时,离岸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性往往也是市场所在地国监管当局的监管之一。

2.离岸货币发行国的

由于离岸货币及其交易会给货币发行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货币发行国对离岸市场以其货币所进行的交易行使监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离岸金融的实际来看,离岸货币发行国对离岸市场的影响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货币发行国对以其货币进行的离岸金融交易通过清算的渠道行使有效控制,这是离岸资金运营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离岸存款中的货币,通常只是在货币发行国之外或货币发行国金融循环系统之外的账户做出与货币发行国在岸金融机构的账户相对应记载和反映,是影子货币,是账目或“准货币”,而有形货币并没有离开发行国,这种方式被认为是离岸货币存款运作的通例。离岸存款的偿还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有关货币发行国的清算系统,二是通过银行内部划拨和往来行划拨,而通过货币发行国清算系统清算偿还是离岸货币市场通行的做法。因为离岸货币只是离岸银行账目,离岸银行并不能直接获得存款交易的巨额货币。在此情况下,若要在离岸市场对众多货币的大额资金进行支付,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清算这些货币资金的统一的全球系统。然而,由于货币的国家属性和主权性质,这样的系统在目前还不可能存在,而只有货币发行国的央行才能保证提供无限的货币,因此,离岸支付不得不通过具有能够收取和清算有关货币的清算系统进行,只有货币发行国的清算设施才有这种能力和资格。所以,离岸存款只有在货币发行国作为该国央行负债才能够得以支付,并且也只有在货币发行国清算系统能够对该货币的收付提供及时清算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离岸货币发行国离岸货币交易的另一方面是货币发行国可以左右和决定离岸市场上以其货币进行交易的合法有效性,亦即离岸交易必须遵守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第2款

B项规定,任何涉及会员国货币并与该会员国外汇管制相抵触的外汇合同在其他会员国领土内均为不可履行的合同。这一规定使各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货币主权的尊重承担起明确的义务。因此,如果离岸交易违反了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当然会招致发行国的干预从而可能导致交易的无效。

3.离岸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

离岸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是沟通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桥梁和中介,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巴塞尔委员会一直十分强调和重视母国在跨国银行监管的责任和作用。巴塞尔委员会极力推行跨国监管所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就是任何外国银行机构都不能逃脱监管,而监管必须是充分的。如果说前者所关注的是监管的广度和监管责任的划分,那么后者则是监管及其标准充足程度。从广为国际接受的巴塞尔委员会的一系列文件规定来看,上述两项原则中任何一项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母国。巴塞尔委员会1992年的《国际银行监管最低标准》规定由能够行使并表监管的母国监管当局对国际银行行使并表监管,银行跨境设立机构要经母国监管当局同意,母国当局有权收集跨境设立的银行机构的信息。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解释,所谓能够行使并表监管的母国当局是指:(1)有关当局必须在并表监管的基础上控制银行的全球业务运作;(2)有关当局能够禁止设立妨碍并表监管的法人结构;(3)有关当局能够制止银行在有嫌疑的国家建立机构。母国当局有权对其海外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安全稳健经营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和实施。

4.投资者母国的监管

投资者母国的监管对离岸市场的影响亦十分巨大。以美国为例,美国证券立法为保护美国投资者做出了详细规定。美国有关证券法规对“证券”作出的宽松定义足以将离岸证券包括进去。由于离岸证券市场大量的发行人是美国公司,离岸证券发行市场许多牵头经理人和重要承销商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一半以上的离岸证券是以美元发行的,所以考察美国证券法作为投资者母国对离岸证券市场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美国联邦一级有三部法律对离岸证券的发售具有直接影响,即1933年《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

1939年的《信托契据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称SEC)根据联邦证券立法的授权制订了大量的规则。此外,美国各州也有类似的证券立法。由于在离岸证券市场活动中如果美国的邮政或跨州商务得以利用,美国证券法中的许多重要条款就会被触及,加之美国法院和SEC一直认为美国证券法域外适用,所以美国证券法对离岸证券市场的潜在影响十分巨大。

5.筹资者母国的管制

筹资者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筹资者为筹资所达成的交易是离岸市场最重要的交易,也是离岸市场目的。筹资者母国对筹资者及其交易的监管是离岸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筹资者母国监管对离岸市场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对筹资者的各种管制。离岸市场上许多筹资者的母国,对对外活动实行管制或管理,如外汇管制、外债规模管理、借贷期限及利率的管理,等等。离岸市场交易的有关各方若欲使交易合法有效地进行,就必须遵守上述管制或管理的规定。为此离岸银团贷款协议、离岸证券发行协议等将筹资者取得有关的授权、许可、批准等作为协议的先决条件,以避免违反这类规定,从而造成不应有的风险。

6.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

在离岸市场特别是离岸证券市场上,行业自律组织影响巨大,特别引人注目的有IPMA、ISMA。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以ISMA为代表考察行业自律组织对离岸市场监管的影响。ISMA是1969年成立的、主要调整和规范离岸二级市场的自律性组织,至今离岸二级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交易,无论是ISMA成员之间的交易还是非ISMA成员的交易,都在遵守着ISMA制订的规则。ISMA对离岸市场的监管和影响可以从

ISMA的宗旨中略见一斑。

根据ISMA章程(Statute)第2条的规定,ISMA宗旨主要有:(1)增进成员间良好关系,提供共同检讨国际证券市场的基地,制订和规范国际证券交易的规则和建议。(2)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提供服务和帮助。(3)检查和解决国际证券市场的技术性问题。(4)增进成员之间、与有关国家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关系。此外,ISMA还向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有关的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提供情况和指导,在出现事关国际资本市场的、财政或其问题表和维护其成员的利益并通知其成员新法律或税收的影响。

ISMA规范体系的性质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从ISMA规则的本身规定进行。总则第2—3条规定ISMA成员之间所进行的所有国际证券交易都应当适用规则,除非当事方在成交时另有明确约定。但是,会员通过排除适用规则或其中某部分的权利是十分有限的,上述条款同时规定会员不能约定排除规则200条至900条的规定,亦即会员只能约定排除100条至200条之前的,关于客户指令、交易单位金额、多货币单位债券的处理和当事人的特殊约定等问题的辅规定。而200-900条规定,则主要对成交、反馈、确认、清算、交割、买进、卖出、累积利息的、报告交易商等重要问题作出规定,事关整个交易过程及其主要问题,是实质性的规定。此外,总则第2.4条规定如果ISMA的两会员之间在交易国际证券之外的证券时约定适用ISMA规则,为了使规则得以适用,该交易应被视为国际证券交易即离岸证券交易。总则第1条规定,违反规则要受到ISMA纪律的制裁。从以上可以看出,ISMA的绝大多数规则对其成员具有拘束力,规则中的重要和实质部分不能由当事人排除适用。规则的拘束力具有行规性质。

其次,如果超出ISMA规则本身从更广的视角来审视,那么该规则就不仅仅是有行规的性质。如前所述,离岸债券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依照ISMA规则进行,不仅ISMA成员之间的交易是这样,而且ISMA成员与非成员之间、非ISMA成员之间的离岸证券交易也是这样。由于ISMA规则被广泛、普遍地遵行,那么它在离岸证券业特别是ISMA成员和非成员之间、非成员之间交易中就具有商务惯例至少是商务习惯的性质,除非当事人明确地排除适用,否则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由此可见,ISMA不仅是其成员之间的行规,也是离岸债券业所普遍遵行的惯例。

7.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与离岸市场监管

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Offshore Group of Banking Supervisors])是专门致力于离岸银行业监管的机构。1980年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第一次会议在巴塞尔举行,共有来自于12个离岸中心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截至1998年11月共有成员19个,较广泛地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离岸中心。该机构对离岸银行业市场进行监管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泽西

(Jersey)为例,泽西是海峡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隶属于英国。泽西离岸中心既遵循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标准,同时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泽西从20世纪60年代成为离岸中心,伊始就坚持高标准,制定了银行法、信托法、投资基金法、公司法等并与洗钱行为做斗争,后来坚持实施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银行业标准。泽西的法律还允许监管当局严格机构的准人,对不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拒绝进入,曾两次拒绝后来倒闭的巴林银行建立机构。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泽西的离岸业务一直稳步发展,受西方波动的影响很小。在其他的一些离岸中心,国际银行业标准也得到了遵守。随着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国际还会进一步合作,对离岸市场的监管与控制也会逐步得到加强。

篇9

摘要:

黑龙江省桦川县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引进金融机构,加大特色行业贷款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拓宽权益担保贷款范围,突破“三农”贷款担保难“瓶颈”等方面着手,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关键词:

农村金融;创新

近年来,黑龙江省桦川县在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立足优势产业、特色资源,加大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和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政策性扶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引进金融机构,加大特色行业贷款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拓宽权益担保贷款范围,突破“三农”贷款担保难“瓶颈”等方面着手,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一、抓机构引入,形成市场竞争机制

农村金融创新之前,桦川县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联社从事农贷业务,农业银行农贷较少。桦川县农贷面临贷款压力大、贷款手续时间长、手续较为繁琐、人员少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桦川县在近几年的金融改革过程中,从引入机构入手,化解农村贷款压力。首先是金融机构扩展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扩展到农贷,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网点。其次是引进机构办理业务。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哈尔滨融兴村镇银行落户桦川,主要针对农贷开展业务。同时,2015年春又引进肇东银行和中国银行佳木斯支行来桦川从事农贷业务。全县为农信贷业务发展到7家。通过多家银行进驻桦川从事农贷业务,既缓解资金压力,又引入竞争机制,为各家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二、抓产品创新,盘活农业农村资产

经过两年的创新实践,桦川县陆续推出了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企保农贷”、农户动产抵押、粮食预期收益抵押、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等5种信贷产品。土地经营权抵押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抵押期限不超过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今年每垧地贷款额度上限为40000元。企保农贷主要是通过涉农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企业为农户担保而取得贷款资金,目前全县有新峰农业发展集团和农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2家企业为农户担保贷款,共计5.3亿元。农户动产抵押主要是农户拿出自家的大型农机具和农业设备作为抵押物,并根据提供的动产评估价格,按30%—70%折算出贷款额度。粮食预期收益抵押主要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测算出预期产量,按50%—70%折算出抵押产量,按每市斤1.5元算出贷款额度。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主要是农户拿粮食补贴“一卡通”作为抵押物,按农户补贴资金扩大10倍确定贷款额度。

三、抓环境改善,提升政府支持力度

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动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全县5家银行与县政府建立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合作,在平台软件上开设了金融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土地流转信息确认土地经营权贷款业务,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参考与支持,有效解决了土地经营权信息不明确、贷款信息各银行不相通、农业贷款资金不搞农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出台政策扶持文件。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管理好金融产品,2015年春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了《支持农民财产权益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经营预期收益权抵押贷款》三个金融产品实施办法。2015年下拨农业生产资金12.68亿元,其中,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资金6.2亿元、“企保农贷”贷款资金5.3亿元、农户动产抵押0.52亿元、粮食预期收益抵押0.41亿元、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0.25亿元。三是联合执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县委、县政府针对不良贷款,成立了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县纪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项机构,共同打击恶意逃贷、骗贷等不法行为。目前共清理回收不法贷款1.2亿元,有效促进了金融环境健康稳定。

四、抓服务完善,建立和谐信贷环境

篇10

存准率上调至新高21.5%

【本刊综合报道】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再创历史新高点。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8%。

这是中国央行自2010年以来第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1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一次调整时间是在5月18日。

有分析认为,央行更愿意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可以看出央行对于外汇占款的谨慎态度。

消息公布后,大宗商品涨幅收窄,截至北京时间6月14日16时,黄金涨幅收窄为0.26%,报1519.50美元;白银期货快速下挫,涨幅由1.3%左右收窄为0.37%,报34.87美元;原油期货涨幅回落至0.13%,报97.43美元。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分析,周二公布的5月CPI数据达到5.5%,同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表明要继续收紧流动性,预计六七月会有一次加息。

交通银行分析师鄂永健向媒体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3800亿元,减少银行净利息收入约50亿元,将对存贷比较高银行信贷投放形成制约。下半年,准备金率调整频率将明显放缓。

当日,央行公布5月宏观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5.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分别环比、同比降低0.2个和17.2个百分点。

声音

应优先培育发展村镇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副主席周慕冰: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重点服务“三农”和小企业,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原则。未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区域分布上将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优化城乡和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在培育进度上坚持数量服从质量,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握好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和结构,实现机构布局的合理性。

应长期坚持货币稳健政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货币稳健不应该是短期政策目标,而应该长期坚持。所谓货币稳健,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本币币值的购买力稳定,这是所有市场中人的最大利益。在目前这个阶段,由于累计货币供应过多,短期政策从紧是必要的。长远看,货币政策紧也罢、松也罢,中心目标还是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上调存准率代价太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用上调存准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在目前增长已放缓、银行和市场资金都不稳定的情况下,代价实在太高!欧美低息促使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负利率加重导致社会资金脱媒、经营成本上升与未来前景不确定而使很多企业热衷金融投机,这样复杂的原因造成的流动性泛滥根本无法用单一货币政策解决!

快报

SEC将召开针对中国公司听证会

美国时间6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将启动针对中国智能照明(NYSE Amex: CIL)、中国世纪龙传媒(NYSE Amex: CDM)的诉讼程序。这两家公司的外部独立审计机构均为Malone Bailey LLP。因为发现公司涉嫌财务欺诈,该事务所辞职,并将所发现的情况举报到SEC和交易所。

建行拟发不超过800亿次级债

据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中国建设银行拟发行不超过800亿元次级债券。建行公告称,债券期限不少于五年期,募集资金用于充实该行资本。截至一季度末,建行资本充足率为12.45%,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