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3-03-30 13:1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像数字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算机技术在优化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促进了不同行业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运用中,通过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运用,可以促进医学行业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医学领域事业的创新性发展,从而为医学影像学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运用提供稳定性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技术运用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运行理念,并在计算机辅助放射成像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生物学技术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计算机辅助放射技术的研究,可以实现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生物学中影像学产业的稳定结合,构建经典医学影像技术,并在临床诊断及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的有效探究。而且,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学之间呈现出稳定性的发展变化。通过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可以实现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储存,处境格式的优化及参考资料的提升,从而为计算机图像与医学影像的运用提供稳定支持,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全面发展。
1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的关系分析
对于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而言,是在计算机图像处理结束之后进行的数字化处理,在这种数字化资源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计算机的数据资源进行储存及后期处理。通常情况下,在图像数字化资源过程分析的过程中,基本的过程会分为采样及量化两个最基本的步骤,其中采样的是指就是需要通过多个点的描述进行图像的绘制,而采样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图像分辨率。而量化主要是在图像采样之后,通过不同点的使用,可以运用大范围的数据值进行内容的表示,该范围包含了颜色总数、量化结果以及图像,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有效运用可以实现系统颜色的容纳等。对于最初的影像资料而言,其获取患者的资料都是模拟信号图像,并将x线系统作为基础,患者的影像资料以及模拟信号中的表现形式会在胶片中进行展示,但是,在这种图片图像调节的过程中,应该对影像图像进行模拟分析,对于图像中不可调节的资料进行后续处理,由于与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储存空间相对较大,患者影像资料在长期储存的过程中存在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影像资料的储存造成制约。
2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在医学影像运用中的问题分析
2.1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中原始数据的问题分析
对于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技术形式而言,当其运用在影像学之中时,虽然其技术内容会提高医学影像的数字处理水平,但是,在数字图像显示率较高的状态下,计算机图像中的数据分析也就会呈现出复杂、信息量大的问题。这种原始数据处理技术的存在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为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2.2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较难控制
在计算机图像数字化技术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图像数字化处理中的技术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在资源控制中面临着较难的局面,这种控制较难的问题也就成为医学影像技术运用中出现的较难问题之一。对于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而言,其设计的范围相对较广,而且一些数据资源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难以控制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图像处理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及技术内容,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处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及其在医学影像学中的运用
3.1医学数字成像技术
CR数字摄影技术已经发展了多年,其技术成为较为熟悉的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其具体的项目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成像板的技术改进
IP板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会采用新感线材料形式,在现阶段针状结构的荧线物质作为基础,使荧线散射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降低的现象,逐渐提升了税力度以及细节项目的分辨能力,使图像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技术的优化及发展,一些厂家通过技术的研究及优化,推出了双面读出IP的技术形式,并采用透明基板进行信息数据的扫描及分析,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使NEQ提高30%-40%,通过技术和的不断优化,IP板也逐渐发展到第七代柔性IP影像板。
3.1.2扫描方式的技术改进
对于CR技术而言,在运用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飞点扫描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点状激光IP板的信息分析,实现图像的重建及扫描处理,但是,在改技术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扫描速度以及图像空间分辨率不足问题的出现,会为CR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技术优化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限制,线扫描技术就得到了广泛性的运用。同时,在每次读出图像信息的过程中,会提升信息扫描的整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图像质量的稳定提升。
3.1.3后处理软件加强技术及改进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处理方式的改进,不同厂家在软件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技术优化形式,同时也推出了多种软件设计形式。在组织均衡软件处理的过程中,其软件可以通过对不同部位自动幅度的分析,进行图像资源的优化处理,在自动消除原曝光图像中,可以降低图像细节损失的问题,有效提升图像细节中的对比度,充分满足计算机图像结构设计的协调性及稳定性。而且,在计算机软件处理集成固化分析的过程中,图像卡制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长足性的发展,在统计中可以发现,图像卡采样矩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4096×4096像素,灰度的分辨率也可以达到12bit。
3.1.4CR工作流程的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CR技术而言,主要将片盒式操作以及集中图像的读数操作作为基础,通过对DR直接的接触,可以发现CR技术存在的不同。但是,由于CR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其成本下降问题的限制,CR技术克服了很多潜在性的问题,导致技术得到了明确提升,并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CR技术与DR技术之间的差异。首先,盒式IP板技术系统得到了优化。在该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将IP板送到中央处理室进行图像信息的处理,由于现阶段CR盒式读片器的体积逐渐降低,而且运用成本也逐渐降低,所读取信息资源的速度不断增加,使每个X线摄片室或是操作台都可以安装一个完善的读片器资源,完善系统的工作流程,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其次,五盒式x线系统会将二次扫描接收器直接接入到摄影系统之中,实现自动化的图像扫描及图像重建,这种中间与DR系统中图像自动生成技术相一致。最后,在便携式x线机会安装集成CR读片器,床边摄片后也就呈现出图像的读数,从而获得与DR相似的功能技术。但是,在IP板技术操作的环境下,DR探测器轻薄、操作方便以及节约人力等方面会明显低于DR系统。
3.2DR技术的研究分析
3.2.1非晶硅及非晶硅平板的成像探测技术
在非晶硅以及非晶系平板探测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其技术探测本身发生了结构性的改进,而且,在目前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x线散射的问题,全面提高图像的锐利度及清晰度。在DR系统结构设计及软件技术改进的过程中,一些系统的结构设计应该充分满足市场上的双板结构、C形架结构以及悬吊式x线管组件,通过这种配单端固定升降浮动式平穿及可移动当班探测器的运用,可以提供单板多用的项目功能,实现X线摄影技术的有效优化。同时,在软件技术设计的及运用的过程中,通过DR影像处理以及相关软件工程的运用,可以均衡图像处理功能,通过分层摄影实现软件的拼接,从而为DR影像质量及功能的优化提供完善的支撑技术。
3.2.2CMOS平板探测器技术
对于CMOS平板探测器而言,其荧线层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于入射线x线束相对应的荧线,充分保证芯片在电信号之间的稳定转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转换器实现像素探测的合理性。同时,在平面空间分辨达到最高的状态时,由于系统成像速度较慢,这会使医疗诊断图像从曝光到完成经过120秒,对于这种成像速度而言,其平板探测器成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2.3CCD数字成像技术
由于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发展,计算机图像数字测量技术会随着材料、结构以及图像的处理和实现新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且,在CCD平面数字成像技术优化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创新,使数字成像技术呈现出全面的改进。在CCD数字成像技术运用中,可以为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因此,在技术优化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创新内容:(1)通过针状结构的X射线运用,可以提升烁体材料,减少X线的散射问题,并逐渐提升图像处理中相关内容的清晰度。(2)在高清晰高倍光学组合镜运用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提高成像的灵敏度及可靠性,从而为技术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3)在CCD数字成像技术运用中,通过充填系数为100%CCD芯片的运用,可以有效缩短小像素点并在某种程度上增大物体的接收面积,提高空间的分辨率,使所获得的图像信噪比得到稳步加强,从而为图像数字测量技术的优化提供良好依据。对于DR成像技术而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X射线剂量小、辐射低以及图像清晰的系统优势性,在现阶段技术优化的过程中,DR技术得到了稳定的拓展及优化,并在医学影像学中,将其运用在了远程发射学、三维立体学以及低剂量的透视摆位技术中,实现了多平面图像资源的稳步优化。同时,在医学影像学技术优化设计的过程中,DR成像机器本身的技术含量就相对较高,而且曝线条件也会呈现出自动检测的最终目的,这一项目的出现也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可以发现,该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推广意义,但是存在的唯一不足就是价格过高,加大了医学影像学的成本支出。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医学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环境下,通过对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化,可以为整个行业的运行提供稳定性的技术支持,并通过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之间的技术优化运用,可以使医学影像在原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得到稳步创新。同时,在计算机完善处理技术应用中,也应该在提高医学影像发展水平,提升医学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实现医学影像数字化转换的有效性,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医学影像学的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波.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学之应用[J].科技信息,2010(19):75.
[2]刘楷正,刘刚战.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学之应用[J].通讯世界,2016(08):43.
[3]杨帆.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与超声影像医学应用新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06):528-530.
[4]刘磊,JINChen-Li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上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5642-5643.
[5]余爱民,阜艳.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12):38-41.
[6]吴丹华.超声影像及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09.
篇2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开放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空间。其互动性、交互性给人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网络对数字化艺术图像的成像和传播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为图像艺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那么什么是数字艺术呢?所谓数字艺术一般是指以“数字”作为媒介素材,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1]21世纪是读图时代,以图形开发和图像处理为基础的可视化技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手段得以飞速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图像包括数字绘画、数字摄影、数字矢量图形艺术作品等。[2]
二、数字图像艺术对传统绘画的正面影响
1、数字图像艺术具有高度的智能化
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使绘画造型语言转换成数字语言的一种形式,可以随意操作,将透视学、人体解剖学等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技法虚拟的三维环境中发挥到了极致。[3]运用数字程序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将各式各样的构图,五彩缤纷的颜色快速的展现在眼前。还可以随时更改删除,颜色永远保持鲜亮等。它可以将你心中的构思以最快的速度展现,这都是传统绘画不能办到的。计算机的发明,数字图像艺术的出现使得这些人性化的工具能代替人类分析上千个信息,而且能快速的自动选出精美的作品,主动排除那些劣等品。这种超越功能就是智能化。它会从屏幕上千奇百怪的图像中发现自己的弱点,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创作形式。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认为,要想保持创作活力便要注意偶然性,智能化计算机所产生的造型图形各异,能不受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恰恰在这种偶然性中包含着艺术的必然性,为艺术家提供各种审美感受,形成创作新感受和新素材,艺术家可由此找到新的创作灵感。[4]
2、数字图像艺术避免了创作材料、工具等所带来的麻烦
以往要进行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好的构思,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艺术素养等主观性条件,还要具备必不可少的作画工具、材料等客观条件。这些硬件设施是完成创造者艺术构思,实现精美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不管是室内创作还是户外写生,没有它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传统绘画创作中,创造者确定好艺术构思之后,还要进行材料处理如:肌理的制作、颜色的调配等。这一过程也是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另外还要考虑光线、空间等。这一切麻烦在数字绘画创作中皆不是问题。因为它的整个绘画材料和环境都是虚拟的,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媒介。摆脱了创作材料、工具带来的麻烦。只要有笔记本只要有网络那其他事就都不用考虑了。不要小看这一点小便利,每个从事绘画创作的人都知道材料、工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从这方面看,数字图像艺术又为艺术创作者节省了一大笔开销。
三、数字图像艺术对传统绘画的负面影响
1、数字图像艺术消解了传统绘画中创作主体的独特性
对传统绘画中创作主体而言,艺术家要创作一副好的作品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构思,不停的到处搜集材料,还需要画大量的草稿,最后经过精心创作才能完成好的作品。而现在的许多艺术工作者很少到户外写生,更多的是用相机拍照,再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拼贴、取舍、集合、分离等聚散过程,形成自己的创作构思。虽然借用现代数字技术制造出了一些新的又意义的形式,也带给人不同以往的新的视觉感受,但这种方式把绘画当成了艺术生产,完全没有了艺术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人们的精神生产领域被奴化了!
2、数字图像艺术消解了传统绘画中的审美意境
绘画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创造物,是表达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外在形式。意境是画家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画家主观思想、情感、意志中的“意”与客观物象的“境”相交融的产物。创造者运用创作材料工具进行写、涂、抹、刷、勾、染等各种手段,形成由线条、色彩等构成的视觉现象的画面,这艺术形象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质感。对于接受者来讲,绘画作品能激起人的审美情感,对作品观察阅读能寻找的作品中的美的意境和韵味。此时的绘画不仅能转换出崇高的理念,同时也能提升人的修养,健全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然而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作品经过数字系统完成,作品本身蕴含的审美意境随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缺少内涵的徒有其表的空壳。由于追求形式上的哗众取宠,人们常常为这些华丽的图像营造的环境所遮蔽,越来越习惯于“精神快餐”,讲究速度一效率,忽视内涵与韵味。[5]
四、结语
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绘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正受到其他媒介的威胁,新形式下的绘画艺术正在变化。数字图像艺术虽然有其神奇的物化优势、互动效应、智能性、大众性特点,但艺术是和人类的情感紧密联系的,艺术的创造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字时代利用电脑科技来表达思想,但好的技术不等于就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品。只有创作者自身具备了一定的修养、造型、审美创造能力才能借助电脑利用高科技手段完成艺术品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张耕云.数字艺术三题[J].美术研究,2005,(02):110-112.
[2]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84-88.
[3]马丽.浅析在数字媒体艺术下的绘画造型语言[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8):219-220.
篇3
关键词:数字技术;摄影艺术;图像创作
中图分类号:J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38-01
数字化图像艺术发展方兴未艾的同时也在社会上特别是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议题关乎方方面面,摄影艺术究竟走向何方?艺术的大众化是否暗含着艺术会走向庸俗化的隐晦含义?空前强大的数字技术是否违背了摄影艺术的本质和初衷?当代摄影家要有怎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促进和推动摄影艺术的健康发展?这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心系摄影艺术的各行各业的人们。
一、艺术“大众化”与“庸俗化”
摄影艺术未来的主要走向是趋向艺术大众化。艺术的大众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他的古老是由于它几乎与艺术同步而来,它的年轻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自觉地理论提出是比较近的,大约是上世纪中叶的事。原始社会的艺术家与大众之间根本不存在明显的区别。分工的出现导致阶级的产生,这打破了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和谐,取而代之的事一条巨大的深邃的鸿沟。艺术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是少数人的事。科学技术革新的浪潮,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平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沟壑奠定了技术基础。
艺术大众化问题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实艺术大众化问题与艺术本质,艺术的目的息息相关。艺术的本质就是沟通,沟通人的情感,沟通人的思想和认识。艺术大众化要使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成为目标。要改变以往艺术的特权现象,反对艺术的贵族化倾向,同时要防止把艺术的大众化作庸俗的理解。艺术的商品化,庸俗化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大众化。所以要使艺术大众化产生积极的结果,还有赖于艺术家与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二、数字后期是否诋毁了摄影艺术
摄影被称为用光和影作画的艺术。数字技术的出现是否喧宾夺主,把光和影的瞬间放在了次位,而把摄影的后期制作的幅度提升了太多?摄影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转型,被称为“摄影之后的摄影”摄影从瞬间的活动扩展到摄影前的设计和摆置;摄影之间,图像与图像之间的拼贴关系;摄影之后进行再处理;以及摄影之内和摄影之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创作命题的确立。所以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大千世界的工具,摄影同样是表达自己思想的手法。就艺术摄影来说,作品是描述摄影家思考的工具。而照片则是摄影家自己观念的产物。对于这些表达欲强烈的摄影家来说,摄影艺术也是表现自己情感的手段,并不是是简单的拍摄摄影作品那么简单,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创作是一件自由的事情,摄影也没有如此狭隘。如果使用后期只是为了创作叙述的需要,如果可以增强效果,这么做无可厚非。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后期这种技术是为了突出表现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如果只注重技巧和新奇的表象,那数字后期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说数字技术本身并没有冒犯摄影艺术的本质。关键是看摄影师怎么使用这种技术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不是滥用。
三、当代艺术摄影家的责任
艺术的大众化时都会导致艺术家个性的丧失?天才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是否会从此消声匿迹?答案是否定的,相反,这更能使我们培养起一片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艺术家的土壤。所有具有远见的艺术家都承认,造就高水平的大众,扩大他们的队伍是当今艺术家的重要使命。而大众恰会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在摄影家的作品中得到指引,受到影响。因此,当代摄影艺术家有责任从我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更深层次的发掘作品的内涵。
技术其实并没有赋予摄影师更多的创造力。如果没有任何想法,买多少技术和工具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摄影家坚决不能依靠技术而掉以轻心,相反,摄影师必须比任何人都努力的工作,才会有想要的成果。瞬息变幻的世界不会给你停滞在已有的成绩上稍作休息的机会。你必须了解新媒体艺术以及传媒发展的最新动向,与他们时刻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公众负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CCS; 直方图均衡化; 数字图像; Matlab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8-0111-02
Design of Digital Imag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Based on CCS
YANG Ho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710061, China)
Abstract:Histogram equ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age enhancement methods in common use.At present,the usage of Matlab software simulation is not benefit for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shortfall, a histogram equalization algorithm and program design process are given, and the simulation is done in the CCS v3.1 software simulation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on images achieves an enhanced effect. The method ofhardware implementation is provided for the image processing.
Keywords:CCS; histogram equalization; digital image; Matlab
图像增强处理技术一直是图像处理领域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基本处理技术[1-2]。通过采用适当的增强处理技术,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无法分辨的原始图片处理成清楚、明晰的含大量有用信息的可使用图像,因此,此类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遥感、微生物、刑侦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灰度直方图[3-4]是数字图像处理中一个最简单、最有用的工具,它描述了一幅图像的灰度级内容。直方图均衡化[5-7]是最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之一。
1 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直方图均衡化算法将原图像的直方图改变为在整个灰度范围内基本均匀分布的形式,由此扩大了像素灰度的动态范围,从而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度。直方图均衡化算法步骤为:
(1) 给出原始图像的所有灰度级Sk(k=0,1,2,…,L-1)。
(2) 统计原始图像各灰度级的像素数nk。
(3) 根据原图像,计算灰度直方图
ИP(Sk)=nk/n,k=0,1,2,…,L-1(1)И
式中:n为总像素数;nk为灰度级Sk的像素数。
(4) 计算原始图像的累积直方图
ИtE=EH(Sk)=∑ki=0(ni/n)=∑ki=0PS(Si)
0≤Sk≤1,k=0,1,2,…,L-1(2)
(5) 取整计算
ИUk=int[(n-1)tk+k/n](3)
(6) 确定映射关系
ИSkUk
(7) 统计新直方图各灰度级Uk的像素数目nk。
(8) 计算新的直方图
ИP(tk)=nk/n(4)И
2 基于CCS的数字图像直方图均衡化的设计
CCS v3.1(Code Composer Studio IDE v3.1)是TI公司推出的集成可视化DSP软件开发工具。它是一种针对TMS320系列DSP的集成开发环境,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图形接口界面,提供环境配置、源文件编辑、程序调试、跟踪和分析等工具[8-10]。CCS有两种工作模式,即软件仿真器模式和硬件在线编程模式。本文主要采用软件仿真器模式,即可以脱离DSP芯片在PC机上模拟DSP的指令集和工作机制,主要用于前期算法实现和调试。
根据数字图像直方图均衡化和DSP的特点,基于DSP的数字图像直方图均衡化的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图像直方图均衡化的程序流程图
3 实验结果
Cameraman,Lena,Coins作为原始图像分别如图2(a),图3(a),图4(a)所示;直方图均衡化所得的图像分别如图2(b),图3(b),图4(b)所示;处理前(上半部分)、后(下半部分)的直方图分别如图2(c),图3(c),图4(c)所示。分别比较原始图像与直方图均衡化所得的图像、处理前(上半部分)与后(下半部分)的直方图,可以得出对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达到了增强的效果。
图2 Cameraman原始图像、直方图均衡化
所得的图像及处理前、后的直方图
4 结 语
本文给出了直方图均衡化算法以及程序设计流程,并在CCS v3.1的软件仿真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达到了增强的效果,为图像处理提供了一种硬件实现方法。
图3 Lena原始图像、直方图均衡化
所得的图像及处理前、后的直方图
图4 Coins原始图像、直方图均衡化所得的图像及处理前、后的直方图
参考文献
[1]韩晓军.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冈萨雷斯. 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王玲. 基于边缘直方图特征的车辆检测算法[J]. 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14): 130-134.
[4]李改梅, 杨润玲, 周军妮. 基于二维直方图与FCM相结合的图像快速分割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 2007, 30(15): 176-178.
[5]阮秋琦.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蓝章礼, 李益才. 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7]郭文强. 数字图像处理[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8]姜阳, 周锡青. DSP原理与应用实验[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篇5
1 档案图书一体化的与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1 适应未来学科发展趋势推进现代档案图书的发展
现在对于知识的快速的更新,是档案馆和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1]。在我国,很多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所藏的图书或者档案数量非常多,但是有很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如果用分享信息资源来处理这个问题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在档案馆与图书馆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从手工的技术到计算机技术的变革,把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相联系,不断地完善,最终可以形成全国各地的协同信息网络系统。
1.2 合理利用资源,获得最大的信息输出量是共享资源的重要原则
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的本质是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图书和档案信息资源,尽可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通过信息服务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在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能够使图书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提高使用率,在打破以前的市场碎片化的情况下,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信息资源缺乏必要条件,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2 图书档案一体化和资源共享的具体实施办法
2.1 要完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合理解决
政府需要制定与图书档案一体化和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并且落实,规范信息的收集、制定了使用、资源共享、互有利益等规定,让相关的制度完备。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发展与此相关的具有强大的约束和规则的特殊协议,这样不单单有助于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工作,还可以促进一体化和资源共享的进程。要不断深化信息发展水平,促进信息传递效应,形成敏感的信息反馈机制。因此,要建立相关的全国信息事业单位统筹工作的组织机构。此外,要有资金的保障,资金保障一般包括相关的知识产权、网络技术平台搭建、人力投入等。
2.2 需要完善信息加工处理的标准
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把图书档案一体化,并制作链接,是社会公众能够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听取民众的意见,不断完善。从实际的数字馆藏的建设出发,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俗己头ü孀魑?依据,利用信息的数字化支持大量的信息资源,然后,智能化的检索作为输出的通道。网络化是图书档案共享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只要实现网络的互通就可以打破图书馆和档案馆在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切实实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2.3 需要妥善处理知识产权和隐私权问题
在网络服务的现状上,图书馆和档案馆应该从知识产权出发,遵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特点上,不断的探讨信息的使用在范围上的的正确途径,并需要从法律角度制定相关对策[2]。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涉及到有不法分子通过技术的粗暴侵犯等侵权行为。如果有管理员私自篡改权限,管理信息是大致包括没有持有人的权限,篡改正确的管理信息,那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阻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并且,在数字图书馆管理中过程,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防止因权限管理信息的侵权问题。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要完善知识产权,加强监督,合理利用,防止盗版和非法复制,保护好它的知识产权。
2.4 培养相关的跨学科高级人才
要使图书和档案信息的一体化和资源共享,相关的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过程中,既需要了解档案管理,还要精通图书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还需要把相关的研究人员安排在图书馆,在这特定的学术研究领域,他们要制定与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目标[3]。同时,管理人员要进行再教育,对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继续培训,要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外语等现代流行的知识,并且结合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工作。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化图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4-01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图像作为多媒体技术当中的典型代表,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可否认数字化图像能够为小学数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并不是完全适用于小学数学当中的所有教学内容,这使得部分过于依赖数字化图像来进行教学的教师进入到了一个教学误区。正确的认识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数字化图像发挥出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意义重大。
一、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激学生视觉系统
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与学生的第一影响就是视觉上的冲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是以数字、计算法则、概念、公式等数字文字组合体存在的,当学生适应了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后,数字化图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比单一的数字、文字更具有直观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2、升学生认知效果
在小学教育环节中,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会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一些逻辑能力较强的知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数学知识内容最大限度的具象化,并以数字化图像的模式呈现出来,这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认识到数字知识的表象状态,加上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自我理解,原本看上去非常拗口、难记的数学知识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数字化图像有概念图、树图等。
3、善学生记忆效果
记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的一个过程,其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尚未形成快速记忆方法,再加上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大,不易于记忆,使得很多数学教学行为都是学生当时学懂了,过后就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反复的死记硬背为主,这种记忆模式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数字化图像的有效应用,能够通过直观图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受到视觉冲击和认知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记忆效果的提升,达到改善学生记忆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持巧用、妙用、合理用原则
数字化图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方法,其虽然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效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并不能取代数字、概念、法则、公式这写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元素,所以数字化图像只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的锦上添花,而做不了中流砥柱。因此教师要想确保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坚持、巧用、妙用、合理用的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分析,来决定其是否适合数字化图像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数字化图像促进教学效果进步的作用,还能始终保持其对学生教学吸引力,避免多次使用而让学生感觉到厌倦和枯燥。
2、现对数字化图像内容的丰富
在借助数字化图像内容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为了保证其使用效果,教师必须要经常对数字化图像内容进行丰富。因为数字化图像内容虽然比数字、文字、公式的吸引力大,但如果数字化图像内容过于单一,那么其就会失去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而无法在发挥出作用。基于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利用数字化图像时,将其与FLASH图像、PPT课件有效融合,让数字化图像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以确保数字化图像内容应用的有效性。
3、用数字化图像发散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难,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维引导前,都没有办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这是导致许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出现厌学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活跃的,而且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图像的利用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视觉的冲击,还能够通过数字化图像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直观表现,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点拨,让学生良好跨过自己难以跨过的思维障碍,一旦思维障碍跨国,那么学生饲喂活跃和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帮助他们有效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4、强数字化图像与教学内容联系
数字化图像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其必须要保证自身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联系和衔接,才能够发挥出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应用数字化图像应用时,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并围绕教学内容而设计,确保数字化图像能够符合课堂教学主题。除此之外,数字化图像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因为小学生的认知世界比较窄,他们只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图像有理解能力,对与一些新奇的图像他们虽然有兴趣,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说为了保证数字化图像应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保证数字化图像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图像作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典型内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其过分依赖,因为数字化图像只是一种辅助式教学内容,如果将其放到主要教学模式当中,其难以担当大任。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正确的进行数字化图像的使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精度;注意事项
所谓的数字化测图,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随着如今计算机、地面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测图的技术也日益成熟,但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字化测图的技术,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并在测定过程中注意应注意的事项,从而保证测图的精确度。
1 数字化测图精度分析
1.1 外业测量误差分析
在数字化测图,外业数据采集过程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控制点精度的误差,仪器设备的误差,观测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等都会对观测数据的精度带来影响。因此,只有认真分析误差的成因,才能有目的的控制误差过量累积。
1.1.1 控制点的精度分析
控制网的精度肯定能满足测图要求,但是在碎部测量过程中要做一些支导线,这些支点的精度会影响到局部地形图的精度。
1.1.2 碎部点平面位置精度分析
外业全站仪采用半测回极坐标法测坐标,水平角测角误差和测距误差对地物点平面位置精度有影响,野外采集测点数据时,一般是将全站仪安置于测试点A上,对置于各测点上的棱镜进行水平角,垂直面和距离的测定,如图1所示。
图1 碎部点平面位置精度分析
B为后视图点,A为站点,P则为待测定的地形点,现设测站点A的坐标为(XA,YA),A到B的方位角为α,P的坐标为(Xp,Yp),β为测定的水平角,D为测出的距离值,则有:
XP=XA+Dcos(α+β)
YP=YA+Dsin(α+β)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p点坐标精度的因素有水平角和距离。
1.1.2.1 水平角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影响
(1)望远镜照准误差
望远镜照准误差与望远镜的放大倍率有关,若取30倍率,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其误差为2s。
60/V=±60″/30=±2"
(2)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主要是垂直轴误差,现在的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补偿功能,仪器经严格整平后,一般不会超过1.5s。
(3)目标偏心误差
在外业中,采集测点数据时镜站常采用手持式对中杆,使对中杆上的圆气泡居中,则由它引起的误差一般不超过±0.01m,若设测距长度为s则n=±0.01ρ/s(ρ=206265″)。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对中杆不能完全准确地立于特征点上,由此会使地物点产生平移,即使水平角增大或减小某一值。
(4)测站偏心误差
测站偏心误差是测站点仪器对中时所产生的误差,采用光学对点器一般其误差不超过±3mm,同样设测距边长为D,由此引起的测角误差为mp=±0.003ρ/D。
(5)外界条件的影响
外界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变化对视准轴的影响,据资料介绍,温度变化1℃,测角误差的变化范围在0.27″~0.85″之内。
1.1.2.2 测距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影响
(1)仪器误差。仪器误差可取其标准精度值D=±(2mm+2×10)。
(2)对中杆偏心误差。对中杆偏心误差主要是由于竖立棱镜时不够铅垂,此可产生约10mm左右的误差。
(3)棱镜误差。由于棱镜头比对中杆的半径大约20mm左右从而使对中标靠近垂直地物点(如房角、电杆等)的误差可达±15~±20mm左右。
1.1.3 碎部点高程精度分析
野外数宇化测图时,地面点的h高程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方法测得。即全站仪安置在图根水准点上,观测站和棱镜之间的竖直角和斜距,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从而求得测定点的高程,在侧图时,一般采用单向测定高差法,单向观侧的三角高程公式为:
H碎=H站+Dtanα+i-v+(1-K)D2/2R
上式中因距离较短,两差改正数和大气折光这两项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角高程观侧误差的确定。
(1)边长误差ms
前面已作过分析计算。
(2)竖直角观测误差
使用全站仪作业时,竖直角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有照准误差、读数误差、自动补偿误差、外界条件影响这4大因素。照准误差、读数误差及外界条件影响与水平角观侧的误差相同。对于自动补偿误差一项,由于全站仪的垂直度盘读数指标由倾斜传撼器通过液体补偿器提供正确位置,在仪器基本整平的情况下,竖直补偿器的补偿幅度可在1"范围内。
(3)仪器高和目标高的量取误差
作业中一般用2m(或3m)的小钢尺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只量一次且量至厘米。
由以上误差分析可知,点位的观测精度主要受控制点的精度、仪器本身的误差和棱镜偏移误差的影响,所以,在外业测绘时,为了提高野外数字化测绘图精度,减少棱镜偏移误差的影响,应尽量使棱镜立到点位与跟踪杆立直,避免由于倾斜而带来的误差影响。
1.2 数字地形图图面精度分析
数字测图代替传统的白纸成图,不论是在精度上、效率上,还是在使用方便程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并向高精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数据在传输和展点过程中不存在误差,地物绘制的精度主要受碎部点精度的影响。
地形图的高程精度是根据地形图按等高线所求得的任意一点高程的中误差来衡量的,因此,地形图的高程精度,即指等高程线表示的高程的精度。
通过分析发现数字化测图中,在影响等高线高程精度的各因素中,地形概括误差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欲提高等高线高程的精度,除了要提高地形点高程的测量精度外,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意地形点要有一定的密度。
通过实际工作,发现测图软件在地貌测绘中,生成等高线时容易失真,并且在同时存在地物、地貌的地方生成等高线(地物存在的地方不绘制等高线,这时等高线应断开)。目前解决的方法是:外业采集数据应尽量多采点,有地貌变化处应该加高程点,尤其是大比例尺测图时的细貌特征;外业画草图时应详细一些,在草图上勾绘出地形的大致形状,在内业可用人工在计算机上绘制等高线,但是这项工作非常繁琐,所以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2 数字化测图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数字化测图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法测图,在测量实践中应正确认识与掌握数字化测图的特点。根据数字化测图的特点,在野外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与成图编辑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测图单元的划分,尽量以自然分界为界,如河流、道路等等,以便于地形图的施测,也减少接边问题。
(2)利用全站仪施测支导线,应防止支导线过长,防止测站数过多,因为全站仪的测距精度高,但测角误差会逐渐累计,点位累计误差也会逐渐增加。
(3)全站仪测距精度较高,但在野外测量时,不能盲目扩大测程及测站的覆盖范围,由于测角误差不可避免,因此,应严格注意仪器的对中、整平、后视瞄准的精度。
3 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测图技术随着如今计算机、地面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也日趋成熟,而为了更一步促进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建立易于操作、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数字化测图的精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策划者 数字化图书馆
一、引言
在当下,不管是在企业单位,还是在事业单位,又或者是在公共服务行业,即便小到一个小组团队,在制作实施一个项目的时候,策划者都是非常关键的。项目设计的质量往往能决定今后实际运营的成效,而其实施管理过程亦能体现出策划者的能力。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在高校的深入发展,今后图书馆电子化比重也将逐步加强,在丰富纸质书籍的同时,电子书籍的比例也将逐步加大,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数字化图书馆必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来说,项目策划者不仅要具有经营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而且要了解计算机方面相关技术,更要能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项目与项目管理的产生
项目是一个具有一次性有着时间限制的独特任务。它应当在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内,在明确的目标和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的约束下,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共同完成独特任务。美国项目管理会对项目的定义是:将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结合成一个短期组织以达到一个特殊目的。[1]
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项目业主的目标为目的,以策划者个人负责制为基础和以项目为独立实体进行经济核算,并按照项目管理内在的九个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项目管理所包含的9个内容,构成了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所指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PMBOK已被世界项目管理界公认为一个全球性标准。[2]
三、数字化图书馆的趋势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我国图书馆建设首要的战略任务,是我国在信息时代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是图书馆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又称电子图书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以数字化形式及技术存储和处理信息,通过网络使人们更加快捷、方便地进入图书馆获取信息,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它把传统的纸质图书、音像制品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变为一种网络资源,使其更加便利和广泛地得以共享。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分散、杂乱、使用不便的现状,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管理模式。[3]
四、策划者的涵义与职能
(一)策划者职责的变化
策划者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项目全面管理的核心和焦点。只有那些注重选拔、培养优秀策划者的单位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实际参与建设中策划者不仅要了解计算机方面相关技术,而且要具有经营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更要具备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专业技术能力,对项目团队成员的激励能力,以及实际能效发挥的能力。策划者必须通过人的因素来熟练运用技术因素,以达到其项目目标。也就是说,他必须使项目团队成为一个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责任高效率群体,从而将现有图书馆成功转型为数字化图书馆。[4]
(二)策划者的策略选择
项目的运作技巧因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求及基础不同各有差异。策划者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他们的策略作相应的调整。在所需的技巧难度较高或其价值被低估时,单位也应给予策划者正确的评价。以下是策划者一些较为通用的策略:客户至上的原则;明确的项目目标;最坏情境法;善于应变。
(三)策划者的职业特征及所需技能
策划者的职责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个人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工程经验、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判断力、沟通能力。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能力的欠缺都会给项目带来影响,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策划者不仅要从可行性考虑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方向,而且要考虑到持续性,探讨策划者的职业特征及其技能对于选拔和培训优秀的策划者具有重要意义。
1.策划者的职业特征
职业是个体因工作时间的积累和工作态度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工作活动和职位。职业包含三层含义:随着时间积累而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途径;个人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与职业相关的身份。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职业作以下分类:常规型与交际型,线型与螺旋型、长期型与短期型。下面通过与部门经理的比较来说明策划者的职业特征。
(1)从个性因素来看,部门经理(如财务经理、销售经理、人事经理)属于常规型职业。他们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里,依照明确的工作程序,精确地组织和评价大量的信息。部门经理通常是顺从、有序、讲究效率和不易变通的。策划者属于交际型职业,他们集中精力指导、帮助和带领他人去实现项目目标,不喜欢非常有序的工作环境。他们通常是随和、友善、机智、善解人意和乐于助人的。自信、奋进、精力充沛和善于沟通是一个优秀的策划者应有的品质。
(2)从职业发展方向来看,部门经理属于线型发展的职业。理想的线型职业包含着一系列随着责权增加而不断上升的职位级别。部门经理有着强烈的线形的职业发展方向意识。他们受到工作中各种机遇的激励,不断追寻着更大的权力和工作业绩。
策划者属于螺旋型发展的职业。理想的螺旋型职业是指从一个专业领域(如工程)转向相关的专业领域(如产品开发)。新领域吸取了旧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会给另一个全新领域的发展开启一扇大门。螺旋型职业的从业者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提高,追求个人及其创造力的发展。
(3)从职业的持续状态来看,部门经理通常是一种相对固定的长期职位。而策划者受单个项目周期的限制,通常是一种短期性职位,也更具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由此可见,策划者与部门经理在个性、职业方向与途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对策划者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策划者的能力要求
策划者的能力要求既包括“软”的方面――个性因素,又包括“硬”的方面――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5]
(1)个性因素。策划者个性方面的素质通常体现在他与组织中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力和行为方式上。素质优秀的策划者能够有效理解项目中其他人的需求和动机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具体包括:号召力――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的能力;交流能力――有效倾听、劝告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应变能力――灵活、耐心和耐力;对政策高度敏感;自尊;热情。
(2)管理技能。管理技能首先要求策划者把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识到项目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以及单个项目与母体组织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总体环境和整个项目有清楚的认识,策划者才能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具体包括:计划;组织;目标定位;对项目的整体意识;处理项目与外界之间关系的能力;以为导向的意识;授权能力――使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决策。
(3)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理解并能熟练从事某项具体活动,特别是包含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优秀的策划者应具有该项目所要求的相关技术经验或知识。例如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时所需要考虑的场所安排、人员调动、经费预算、规划设施等方面就要做到统筹规划,而对项目组技术人员的管理与施工人员不一样,技术人员往往只关心自己的技术,不愿意干涉项目中的各种协调,对他们应创造出适合其工作的环境,尊重并及时表彰他们的科研成果,造就出项目目标明确、积极向上的团体精神。
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当中,策划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论是数据建设项目,抑或是投资建设、场地开发应用等方面,策划者都必须全身心投入,只有在项目建设上下足功夫,管理层面上到位,后续发展才会良性循环,最终使得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日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陈一飞.建设项目团队信任机制演化及管理.建筑经济,2011,(02).
[2]张洪瀚,王维.IT外包项目的协同管理流程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刘俊英.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问题探讨.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06).
篇9
【摘 要 题】数字图书馆论坛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Google
【正 文】
2004年12月14日,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宣布,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将这些著名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扫描制作成电子版,供用户免费检索、阅读。Google公司的这个计划震惊了世界,图书馆界讨论尤其热烈。由此引发了专家们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数字图书馆的运营模式、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乃至图书馆业生存问题的讨论。有人认为这个计划的实施可以和当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活版印刷相比,能够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文化发展走向[1]。
1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
Google计划中的数字图书馆和目前图书馆界谈论的数字图书馆有一定差异,其实质就是图书的数字化扫描,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为了实现其“组织全球信息,并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可获取和可利用”的使命,Google在2004年7月推出了Google Print服务,与五大图书馆的合作计划(即Google Print Library Project)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前,Google在与出版商的合作项目(即Google Print Publisher Program)中,已与多家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收集这些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出版物,同时也与作者建立联系,收集他们自出版或已经不再版的图书。为了获得更多的图书来源,才推出了与图书馆的合作计划。
在这项计划中,预计数字化图书数量将达到3000万册。从目前情况来看,Google同目前参与合作的几家图书馆签署的合同各不相同(见下表)。 合作方 总藏书量 扫描量 说明
密歇根大学 700万册 700万册 包括有版权图书和没有版权图书
斯坦福大学 800万册 200-800万册 包括有版权图书和没有版权图书
哈佛大学 1500万册 4-1500万册 包括有版权图书和没有版权图书
仅提供该馆所藏的1900年以前
牛津大学 800万册 100万册 出版的藏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 20万册 1923年以前不受版权限制的图书
从上表可见,参与Google数字图书馆的五个合作方,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奉献出其全部馆藏。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已经同意贡献全部馆藏图书交给Google扫描,不过斯坦福大学最初将提供200万册,并最终准备将其800万册藏书统统进行数字化处理。哈佛大学图书馆虽然馆藏图书最多,共有1500万册,但出于对图书的保护问题,目前只打算先让Google扫描其馆藏图书中的4万册,如果Google能保证在扫描过程中不对图书造成任何损伤,哈佛大学图书馆愿意把所有馆藏图书制作成电子版放到网上。出于对版权问题的慎重,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馆藏最少,只同意将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中的一部分制作成电子版,但其中有不少为易碎的珍藏。
将这些图书数字化制作成电子版后,Google将根据图书的版权情况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对于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即版权保护期已过),Google允许用户浏览图书的全文,这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绝版原著;对于那些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如果能与这些出版物的出版商或作者建立合作关系,将根据协商的程度,在网上提供其部分章节或全文;如果未能建立联系,那么在网上只会刊登节录,用户只能在网上阅读其目录、内容摘要或专家评论。
通过Google Print不仅能够提供书名、ISBN等属性检索,还能对图书进行全文检索,显示图书的相关信息以及有关该书的在线评论。同时Google与一些在线销售商建立链接,提供图书的网上购买途径。此外,Google已将OCLC的联合目录纳入其索引库,用户通过输入地址代码,可以获得图书收藏馆的信息(但目前仅限于美国)。
2 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分析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之所以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的数字图书馆不再只是人们讨论中的蓝图,而是一个即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Google这项宏伟的计划,不仅为用户提供数量巨大的的数字化图书,而且建立了一种数字图书馆运营的新模式。
2.1 建设进程和规模
图书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工作量最大的环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Michael A.Keller对此评论说:“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数字化图书,但限于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原因,速度是非常缓慢。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我们数字化产品的输出从小作坊规模进入真正的工业化生产。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提升了斯坦福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和服务水平”[2]。由此可见,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突破了影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双重瓶颈,使数字化图书的生产进入工业化操作。
数字资源的建设是一项耗时、费力又耗费金钱的工程。Google计划投入1.5亿美元用于图书的数字化,目前,他们的扫描速度大约为每分钟2.25本书,仅在斯坦佛大学图书馆中,每天就扫描高达5万页,而且将来会进一步提高速度,计划10年完成3千万册图书。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已建的,或在建的以数字图书为主的大型数字图书馆项目,比如:中美合作建设的“中美百万册书计划”[3],计划用4-5年的时间完成100万册中英文图书的数字化;还有我国最早的、以公司独立运作方式建设的“超星数字图书馆”,自1998年开始建设,到2005年底,其数字化图书总量也只有100万种左右。因此,无论从建设规模、资金投入还是建设速度,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都是目前最有竞争力的项目。
2.2 运营模式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向所有人提供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化服务,即普遍存取是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首先要有可供利用的数字资源库,其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即良好的运营机制。
目前,从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模式上看,主要有政府投资建设和企业投资建设两种方式。由于数字资源库的建设花费巨大,政府的投入通常只是启动经费或项目经费,所以,项目建设完成后,往往因维护经费不足,而成为不再发展的“死项目”,或只对其服务范围内的读者提供无偿使用。而企业投资建设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主要采用市场机制的运营方式,提供有偿服务。比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就采取发行读书卡和会员制方式,开展网上书刊的检索和原文提供服务。[4]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采用的却是不同于上述两种做法的运营模式。Google既不要政府拨款,也不向用户收费,免费提供图书的浏览服务。但借助千万册数字化的图书,无疑将为Google吸引来更多的用户。用户数量的增加则意味着Google广告的升值,由此,为其赢得更多的收入。此外,这项计划也将为Google带来新商机。比如,在图书内容旁边刊登相关广告,对绝版图书提供免费浏览和收费下载服务,直接参与图书的销售等等都有可能成为Google未来的卖点。
因此,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广告赢利来为图书数字化付费,其最终结果是“双赢”,用户不再需要为图书付费,而Google又获得的新的商业增值机会。这种模式形成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商业生态链,并能维持数字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3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影响分析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不仅改变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方式,而且将改变图书馆业的竞争格局,由此还将影响扩大到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传播领域。如果将这个计划比喻成一次地震,其震源在数字图书馆,波及范围依次扩大为图书馆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甚至世界文化的传播(见下图)。
附图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影响图
3.1 对图书馆业的影响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对图书馆业的影响最为深刻,由此引发了Google是否会取代图书馆这个命题,一些著名学者和图书馆学家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在发达国家与地区,上网找资料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读者到馆率持续走低,Google的计划将会加快这种进程。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迈克尔·A·凯勒说:“20年内,世界大部分知识都会被数字化,并可供浏览。人们希望能在因特网上免费阅读,就像今天在图书馆一样。”[5]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保罗·勒克莱尔认为:网络真正实现了阮冈纳赞的“为读者找书,和为书找读者”的理想。网络信息如此丰富,意味着图书馆的书架已经不再是学术研究开始的地方,人们更多的是利用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作为知识发现的门户,这使得传统图书馆的知识中介地位受到挑战,Google可能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
然而,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数字化图书不能取代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达恩坦认为,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仅仅通过一本书的装帧和质量,研究者就能够分辨出这本书的出版年代、出版商及其目标读者。将所有的知识都放到网上,敲敲键盘就能够得到的想法显然不合理。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保罗·雷克勒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图书馆还是要继续增加藏书、进行分类、积累信息,他说:“电视并没有取代广播,而录像带和DVD也不妨碍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毕竟读书远比盯着电脑屏幕要舒服得多。”[6]总之,Google要承担图书馆的全部功能也不现实。
由于知识产权问题的存在,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刚进行就陷入和出版商的版权纠纷中,因此Google对图书馆业的影响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未雨绸缪,对于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带来的挑战,图书馆业必须对功能转型和角色定位进行认真思考:
(1)Google这样的商业公司正在涉足图书馆的服务领域,而且以免费的方式出现,将会挑战国家对图书馆的定位,长期将会影响国家对图书馆的投资。
(2)图书馆也可以借助Google这样的商业机构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使读者更广泛地了解图书馆。与Google的合作也是推广和宣传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Google这样的搜索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揭示,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访问图书馆。
(3)图书馆要进行功能转型和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在保持图书馆原有的以收集、整理、存贮、提供信息资源的基本功能基础上,拓展信息素质培养、研究咨询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比如,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研究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的服务模式
Information Commons。
(4)图书馆员的职业也要重新界定,传统图书馆员的主要职能是信息整序和提供,而在网络环境中,知识导航以及信息真伪鉴别可能成为现在以及未来的主要职责。
总之,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现将使读者极大受益,客观上获得了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将图书馆业推上了一条完全变革的不归路。
3.2 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影响
由于人们可以随意地、大量地在网络上发表信息,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鱼龙混杂是公认的,特别是来自网络日志和不知名网络的信息更是真假难辩,使网络信息真实性大打折扣,远不及报纸、杂志和书籍。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3千万册数字图书溶入互联网中,将极大地改善互联网上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这些来源于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的资源,是系统化、结构化的信息源,可信程度高,从而促进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Google自身来说,在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之前,仅能向人们提供表层信息,即提供给人们某个网站、网页的线索或链接,搜索结果中的大部分链点都没有所谓的深层网站的访问权,人们需要进行链接后才能获取其所需的内容信息。而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将使Google从一个单纯检索服务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变。该计划将结构化信息资产转移到它的数据库中,将极大地充实Google的非网络资源信息库,同时,借助于其快速的检索能力和已经形成的用户认知度,Google自然成为一个天然的数字图书馆门户,并能够向用户提供简便的、一站式的服务。正如Google的创始人佩吉所说:“我们梦想把图书馆员所钟爱的组织好的知识搬到网上,以拓展知识的宽度”。[7]
Google的这一计划赋予了它超越微软、Yahoo等竞争对手的更大的竞争优势,使竞争对手坐立不安并积极采取措施。Yahoo开展了针对性的反击,于2005年10月推出了“开放内容联盟”(the Open Content Alliance,简称OCA)项目与Google抗衡。他们之间的竞争的最终受益者必将是读者,同时避免出现Google独家垄断所带来的“赢者通吃”的局面。此外,图书馆界应该维持这种局面,在与他们的合作中保持平衡,例如,OCLC同时对Google和Yahoo开放其联合目录。这样才能维持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3 对世界文化传承的影响
Google的计划不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图书馆,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国外有些人认为:“网上查不到的内容就是不存在的”[8],其实质是说,搜索引擎检索不到的资料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假以时日,也许Google会成为整个人类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记忆库。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内伊在法国《世界报》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任何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了前面的旧有模式,还附加了新的价值观。”[9]
现在世界上还存在意识形态的竞争,这个全球性图书馆建成以后,可能影响全球多元化的价值观,从而影响着人类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比较典型的问题是英语文化霸权和历史记忆扭曲问题。
由于Google在网络上的强势地位(据最新资料表明,Google在美国搜索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50%[10]),这个计划的实施无疑将使Google在竞争中进一步取得压倒性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推动英语学术文献的势力扩张,其他国家(或语种)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和Google合作,要么在学术领域逐渐淡出,英语因此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英文中夹带的美国观念,将对未来一代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内伊指出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扭曲的问题,他说:“在1989年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时候,法国在筹划纪念活动时,不得不搜寻英国或美国档案库中的资料与解释,其中很多都是被歪曲的,是按照盎格鲁-撒克逊方式的记忆。”[11]这一事实表明,在互联网的海洋里,信息丰富,但真假难辨。对搜寻结果的确认过程,科学权威与出版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英美文化与思想已经在相当多的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无疑将放大这种影响,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价值标准,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也许这个问题不仅是法国人所关注的,而应该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关注的。在美式意识形态通过大众文化侵袭到了全世界的今天,如何防止其马太效应的继续扩大,是各国决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读者们来说,在享受Google提供的便利的时候,更要注意维护本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Google即将推出网上仿真图书馆千万册书籍供浏览.2004-12-17.[2005-08-20].http://it.zaobao.com/pages6/commerce171204.html
2 Barbara Quint.Googl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Launch Massive Digitization Project.2004-12-20.[2005-08-20].http://infotoday.com/newsbreaks/nb041220-2.shtml
3 http://cadal.net/[2005-08-20]
4 莫少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及其比较研究.2003-01-09.[2005-08-20).http://chinalibs.net/book/stms.doc
5 Google与图书馆和大学协议建全球虚拟图书馆.2004-12-17.[2005-08-20].http://news.sohu.com/20041217/n223537466.shtml
6 秋声.建虚拟图书馆,这些人是怎么想的?.2005-01-10.[2005-08-20].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4455668&pageno=1
7 Chris Nuttall.哈佛图书馆拟“Google”上网.2004-12-21.[2005-08-20].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7/71881.html
8 Cat Wizard.Google数字化图书将终结传统图书馆?.2004-12-18.[2005-08-20].http://blog.blogchina.com/catwizard/405400.html
9 法国人向“Google图书馆”宣战.2005-03-08.[2005-08-20].http://ewen.cc/books/bkview.asp?bkid=92350&cid=247190
10 Google搜索市场占有率创新高占美国52%份额.2005-06-29.[2005-10-14].http://tech.netook.com/Archives/200506/009204.asp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