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范文
时间:2023-03-19 04:2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生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谷歌总是顺风顺水,人们讨论它多半是抱以积极、肯定、赞颂的立场。就拿图书作品来说,像约翰・巴特利的《搜》、戴维・怀斯与马克・马西德合著的《撬动地球的Google》、理查德・勃兰特的《谷歌小子》、肯・奥莱塔的《被谷歌》,他们无一例外地在描述“谷歌改变着世界”这一现象的同时,对它带来的颠覆与变革充满期待不无乐观。然而,在希瓦・维迪亚那桑(Siva Vaidhyanathan)这里,他显然对这一论调持审慎、保留的态度。
如你所见,在《谷歌化的反思》一书中,他创造了“谷歌化”(googlization)一词。很明显,它是个名词,但同样不会让谷歌太省心。维迪亚那桑指出,谷歌已经成为当今万维网的统治者,它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渗透力无所不在。谷歌化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三大领域造成了影响:“我们”(通过谷歌对个人信息、习惯、看法和观念的影响力)、“世界”(通过将某种怪异的监督系统推向全球,这是一种被维迪亚那桑称之为“基础设施的帝制”)和“知识”(通过谷歌对在书本、在线数据库和网络中积聚的大量知识的影响力)。所以,维迪亚那桑的“知识分子之忧”在于,如果有一天,当谷歌强大到技术上无所不能、服务上无所不包、覆盖上无所不及,人们又该怎么办?是不加批判地依赖,还是加以怀疑地使用。这既是人们网络生活信仰体系的选择问题,又事关未来如何理性、智性地数字化生存。所以维迪亚那桑想论证他对“谷歌化”进行文化学上的批判是正当且必要的。
身为一名大众传播学学者,希瓦・维迪亚那桑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作品关注的议题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自由文化传播。他主张,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著作权应该是一种“政策”,而非一种“私人财产”。政府出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其宗旨不该再试图防止“作品遭剽窃”,而是应该产生这样一种政策效果,既能鼓励有创意的表现,又不限制创作者的发挥,避免造成文化创新的阻碍。就核心观点来看,维迪亚那桑和有“互联网时代的守护神”美称的、来自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的劳伦斯・莱斯格如出一辙,后者代表作品有《免费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思想的未来:网络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喻言》。
而在检讨“谷歌化”的得失上,维迪亚那桑具体讨论了“对技术的无上信任”、“老大哥式的监视与隐私侵犯”、“重塑了全球公共领域”、“谷歌图书计划和知识私有化”、“信息过载及无法删除的记忆”这几个问题。在维迪亚那桑看来,多年以来,人们逐渐习惯了谷歌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检索服务,正是因为如此,用户们轻而易举地对谷歌产生了信赖和崇拜,然而,要知道盲目信任这样一个商业公司,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虽然它口口声声称“不作恶”,但它毕竟要在商言商,利字当头。也许维迪亚那桑以下的判断是中肯的:谷歌并不邪恶,但也不是所谓的“善人”,更不能用“中立”二字一概而论――它与中立其实相去甚远。人们在使用谷歌时尤其要警惕,对它不断增加并且不加评判的信任与依赖。
举例来说,知识的谷歌化,是指当谷歌介入到书籍、图书馆等领域后,知识介质、生产传播利益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维迪亚那桑指出,谷歌图书计划表现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失灵:“全世界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都没有足够的资金,也不会有强烈的愿望来创造一个类似谷歌设想的通用数字传播服务”,谷歌发现了这方面需求并推出此计划,这看上去延续了谷歌的产品逻辑,会让相当多绝版图书重新回到学术研究者和公众读者的视野。问题在于,这一图书数字化,既未经过原出版单位、作者、图书馆的版权许可,更可能从根本上造成图书馆的消亡。公共部门或基金会如果认为通过谷歌来获取图书资源已经足够了,就可能停止拨款或改变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而剩余的图书馆也将以同样的理由,大量减少实体书的库存。这套逻辑演进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谷歌将成为知识的主要甚至唯一买家,拥有定价权。
又比如说,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吴修铭(Tim Wu)在2003年提出的“网络中立”理论,其中一项推论就是“搜索引擎中立”,它指的是在搜索结果必须保持公正、不带有任何倾向和利益关系。但你如何保证在“搜索引擎优化”(SEO)的实施下,搜索引擎显示的结果没有推广、宣传的性质。另外据报道称,谷歌曾经一贯奉行“网络中立”原则,拒绝差异化对待网络服务商。但最近几年谷歌也在改变自己的观点。谷歌私下曾与美国主要的有线公司和电信公司等网络运营商谈判,设法在网络流量和速度等方面获得优待。
当然,维迪亚那桑盯牢谷歌不放,并非是“谷歌黑”。实际上,他关心的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予以理解。第一,他反思谷歌,其实是反思现代人的网络生存方式;第二,即便不是谷歌,像脸书(Facebook)、亚马逊、苹果到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它们何尝不是有着差不多,对人们的网络生活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甚至比谷歌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意义上,当一些互联网巨头向用户们宣扬“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又或者像微软公司戈登・贝尔在其新出版的《全面回忆》一书中介绍他所致力于研究的“我的数字生活”(MyLifeBits)的项目,后者能实现人类生活的一切都可以被数字化记忆,永久不会遗忘。维迪亚那桑警告世人:要防止技术原教旨主义,要智慧和警觉地数字化生活。
【 延伸阅读 】
篇2
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营销的技术基础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方兴未艾的企业营销形式,着重于给企业顾客提供全方位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有调查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而数据库建设,正是企业顾客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营销只是单向被动适应消费者,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而且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会因无法快速捕捉到市场新需求,使企业最终出局。因此,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运营体系、追求顾客终身价值,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充分建设和利用强大的客户数据库系统支持,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国际大企业新的战略发展方向。
企业竞争力寻求数字化
由于传播介质的特性,纸媒在受众互动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我国报业,虽然在20多年的改革当中不断地探索市场化经营之路,但从根本上还没有脱离传统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营销理念方面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这就需要报业开阔视野、冲破行业局限,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理念。
数字化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Donnelley 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曾显示,在美国,上世纪中期,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认为在世纪末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营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盈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他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做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地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企业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制定合适的价格;并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企业重要的战略内容,对客户数据库的营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资源高度整合是数字化生存的前提
“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革命将导致报业市场多元化传播格局加快形成;数字报业将得到大发展,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报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也将大大提高。这些新目标的实现,都与报媒的数字化建设息息相关。
随着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发展,随着数字报业理念的逐步清晰,建立功能更加完善的报业数据库、更广泛地运用新信息技术推进报媒的数字化营销进程,是报媒的当务之急。
数字化营销是建立在数字化报业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系统工程,其前提是报业资源的高度整合,而非局部工程,它将对报业产品线设计、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整个报业经营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报业在内部运营方式上实行分离式操作,内容生产、印刷出版、发行流通、广告经营以及报业集团各子报、子刊和网站等各环节都独立运行、块状管理,造成报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运营成本的加大。数字化营销将打破这种报业内部资源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布局,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纽带,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加以整合,重塑报业生产和流通方式以及运营和管理流程。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在明晰产品战略定位的前提下,把报业资源全面整合在数据库平台,进行集约化生产、传播和经营,设计以新闻资讯产品为源头的报业资源关联性产品线,并通过不同传播渠道直销适合不同目标群的产品,实现报业每个资源的一次开发N次运用。同时,实现数据库中各分类资源之间的互动和关联运营。
数字化营销模式探讨
数字化营销的基础是报业数据库的建设,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全面管理角度看,所涉及的子系统繁多,不仅要涵盖新闻资源、读者资源和广告客户资源等生产、经营子系统,还要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业绩考评等管理子系统,而其中最关键的两个子系统就是新闻资源数据库和读者资源数据库。
新闻数据库是全新的多媒体采编数据库平台,它不仅包括已传播的新闻成品构成的史料型数据资源,还要包括待发和待编的新闻数据资源,报社所有新闻资源都要放在一个采编数据大平台上整合和共享,其形态应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比如,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待编稿库,对于报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受其启发,我们可以建立报业的待编稿库为核心内容的全新的采编数据库平台。所谓待编稿库就是新闻素材库,一个报社或报业集团内所有报刊的记者采写的稿子,按不同类别,分别存入待编稿库。这样就形成一个大编辑部的概念。在这个待编稿库的基础上,编辑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新闻选择,从待编稿库选编稿件签发到不同介质的传播稿库(比如网络报、手机报、纸介质的主报或子报等);未被采用的新闻素材,还可以通过策划和深度开发,作为刊物素材补充和图书选题及素材应用,从而实现新闻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以新闻数据库为平台的新闻生产方式,将打破以往部门的界限,实现新闻原创信息在前的充分共享和互动,改变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新闻生产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开发,采编人员的创造性可以得到更好发挥,但这样做的前提是组织架构和管理考评体系的相应转型,以保证实现新闻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组合。
新媒介的出现,使传媒大众化定位的传统营销方式受到了冲击,新信息技术使网络、移动等新媒体以强大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性为优势,从纸媒体分流了众多的年轻读者和部分广告客户,并在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方面大有作为。建立、完善和充分开发读者数据库,并运用其开展深度营销,是报业走出困境的“蓝海思维”。
篇3
有人说,在21世纪,传媒业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特别是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体的冲击。
在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博弈与竞合中,纸媒不仅仅要做目前网络新闻的内容提供者,从长远看,必须一方面加紧实现传统媒体的网络化扩张,实现数字化生存;另一方面,必须加紧与网络的深层互动,即利用网络与受众的便捷交流,不断贴近读者,从中掌握受众广为关心的新闻线索,展开深入挖掘,形成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纸媒的品牌效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互动的魅力
今年7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互联网回答全球网民的提问。俄YANDEX网站和英BBC网站收到全球网友15万多个问题,其中除伊朗核开发,俄美关系等重大时政问题,网民们还关心在俄罗斯一个月只有2500卢布可以生存吗?养活一名俄国防部官员每天要花多少钱?普京总统还当着网友的面,问BBC女记者“你的项链大概值多少钱?”
我们这里所要关注的不是他们要交谈什么问题,而是普京总统选择在网上与网民交流这件事本身。以往可能的做法是在电视上发表电视讲话,或者通过电台广播与听众进行交流,但这似乎都没有网络的即时交流来得有力,来得便利。网络没有国界,甚至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BBC网站向普京总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毫无疑问,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不必担心说错了话而手足无措,更没有面对面所产生的拘谨或尴尬。网络的世界平等而自由,轻松随意,人们喜欢在这里自由交谈也就不足为怪了。
纸媒如何应对网络
无论纸媒体如何提高传播速度,由于印刷发行的周期限制,纸媒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间隔最少也在24小时。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今天的纸媒大都与网络结盟,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电子版(这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与网络的融合)。而纸媒与网络的合作方式,基本局限在报纸为网站提供自己的新闻产品。个别时候有的报纸与网站搞专门话题的访谈,这可以说是开始了纸媒与网络的实质交融,但是这在目前网络与纸媒各自为战的情况下,我们还看不到两者融合的迹象与可能。
奇怪的是,2005年11月1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上,来自全国20余家报社的总编、社长们,竟“悲壮”地了《南京宣言》。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再容忍商业网站无偿使用报纸新闻产品。尽管该宣言无疾而终,但它从反面昭示,断绝合作意味着纸媒体将被无情地边缘化。显然,纸媒体面对的是一个如何与网络深入持久地开展合作,而不是放弃合作的问题。
面对网络的竞争,纸媒最好的应对方式不是拒人千里,而是要与网络紧密协作,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所长,从而确立网络时代纸媒的价值和地位。一个不可否认的前景是,网络与纸媒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走向融合。
2005年初,纽约时报以4.省略。2005年6月,报纸集团EWScripps以5.5亿美元收购了比较购物网站Shopzilla。这些数亿美元的收购,拉开了传统媒体争夺互联网资产的大幕。
事实告诉我们,纸媒体大规模进军互联网或者说纸媒体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时机已经来临。
与网络展开深层互动
当前我国纸媒与互联网媒体的现状,一是网络照搬纸媒内容,二是两者互动性不强,三是纸媒网站追求大而全,个性化不强。传统媒体要实现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必须考虑利用传统报纸品牌的受众忠诚度和公信力进行信息和服务延伸,考虑通过延伸了的服务增加客户黏度,把客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报纸品牌麾下,进行多元客户价值开发,这是报纸在网络媒体冲击下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想实现与网络的双赢乃至融合,在现阶段,纸媒体的必由之路是与网络展开深层互动。
纸媒体追求与网络的深层互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通过网络与受众的沟通,从中提炼出深层次解释、个性化主张、公信力追求。
深层次解释是指纸媒体在一般新闻事件的表层下面,力求对报道深度上有所突破,既有纵向延伸又有深度的开掘,让读者知道与他们的生存状况相关联的方方面面,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探求欲。
个性化主张是指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要突出个性,使之呈现报纸本身特有的立场和舆论导向。经过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自然给受众以强烈的信息和思想冲击,相对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用有限的版面传达出的最重要、最有个性的信息,其所产生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是一般网络新闻所难以达到的。
而纸媒体的公信力追求,则可依赖其长期在读者中树立的传统的品牌号召力,在新闻实践中牢牢把握真实性原则,在读者中继续强化延伸其权威、公正的品牌形象。
2002年,南方都市报从网络跟贴中发现一位叫“我为伊狂”的深圳网友,提出在国家的特区政策优势相对减弱后,深圳的明天在哪里的疑问。该文长达两万余字,比较中肯地表达了一些深圳市民的心态。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南方都市报的同仁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有效信息,组织记者就此进行深入采访,并围绕这一敏感的主题,在报纸上展开了一场《深圳,你被抛弃了吗?》的大讨论,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最后时任深圳市长的许幼军,在报社的安排下还在广州与该网友见面交换意见。
可见,利用网络与网友的及时互动,传统纸媒从中进行深入挖掘,延展报道领域,由此实践了纸媒与网络的良好互动。正是基于与网络的即时互动,南方都市报极大地强化了自身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其发行与经营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已成为都市报业中的佼佼者。
篇4
互联网向各行各业渗透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正与日俱增。近日,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在线”)获得了中国保监会的同意筹建的批复,正式进入筹建阶段,时间为1年。众安在线的最大创新特色是完全网络化,所有的保险销售和理赔全部都在线进行,一网对天下,它并非以往的网络售险,并非仅是传统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之一,而是独立运营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这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的创新,更预示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生存的未来,很多行业将会完全数字化、线下实体业态渐趋消亡。
众安在线的创新实践
众安在线由阿里巴巴、腾讯和中国平安等9家法人股东发起筹建,于去年4月份递交了筹建申请,不到一年的时间即获得了同意批复,在当下保监会基本冻结审批公司筹建的情况下,速度之快实属罕见。在筹备完成后,要经过保监会的验收,验收通过并获得开业批复后,才能正式开始经营业务。中国保监会的批文显示,众安在线的9家共同发起股东除了上述3家外,还有优孚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加德信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日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携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上海远强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日讯互联网有限公司。公司拟任董事长是欧亚平,拟任总经理为尹海,这还有待保监会的批准。
众安在线的创新色彩浓重。在组织体制、经营模式和产品研发上都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众安在线的股东中虽有中国平安这家传统大型保险公司,且占股份额为15%,是第二大股东,但众安在线独立运营,拥有纯正的互联网基因,不会依附于中国平安,不会帮中国平安卖保险(并非众安在线的保险业务中国平安不管,而是众安在线不会受制于中国平安现有的体制)。
众安在线注册地在上海,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众安在线突破国内现有的保险经营模式,不设任何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理赔。记者认为这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创新,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保险产业时代。以往,互联网只是被作为传统保险业的一个新销售渠道,主要方式有自建销售网站、入驻电商平台、与电商合作、收购电商网站等,并未成为主流。而众安在线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诞生在互联网上,互联网是其完全的生存环境,这开了先河。众安在线在经营模式及业务流程上也有创新,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新特点。
在产品研发上,众安在线亦将避开传统车险业务,专攻责任险、保证险这两大专业险种。其产品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产品,如虚拟货币盗失险、网络支付安全保障责任险,甚至还有基于语音技术的保险保障服务。“我们会从事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交网络等互联网相关的财产保险业务”公司拟任总经理尹海说。目前国内专注于这些专业险种的保险公司并不多,虽然很难像车险般做大规模,但这些非车险产品的价值很大。
“众安在线的定位是‘服务互联网’”,阿里巴巴公关总监顾建兵称,“其发展目标是成为一家国际领先的互联网风险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还表示,众安在线不只是通过互联网销售既有的保险产品,而是通过产品创新,为互联网的经营者、参与者和用户提供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化解和管理互联网经济的各种风险,为互联网行业的顺畅、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
众安在线的产业意义
众安在线并非简单的保险销售渠道的变迁,而是用互联网的模式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作逻辑,从而改变整个行业所遵从的价值体系。未来整个社会80%的商业行为将发生在互联网上,跑马圈地是企业的当下策略,决定着产业的未来。
众安在线并非保险业首次“触网”。近几年,保险公司在网销渠道的开拓上竞争激烈,但网络更多地只是充当保险销售的渠道之一。此次联合,马明哲强调,中国平安有保险产品设计、精算和提供理赔服务的专业性优势,阿里巴巴和腾讯主要是有互联网客户的优势,庞大客户群和客户交易量,以及现有低成本业务销售平台的价值。
对传统金融业而言,未来许多业务将会搬到网上,甚至直接被网上业务所取代,提前布局卡位不失为抢占先机的绝佳路径。在平安集团新年会上,董事长马明哲在内部讲话中称“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金融企业,而将会是现代科技企业。2013年必将是新科技变革加速深化的一年。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对银行维持了两百多年的旧模式,对整个金融业,对几乎所有市场、所有消费者,科技的冲击都是势不可挡的。要主动出击超越,跑赢现代科技企业,谁跑得快谁就赢。
对传统互联网企业而言,既有产品和服务的品类较为有限,而众多的传统线下行业入网却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网络保险业是一片蓝海市场。传统产业类型众多、需求庞大、业态成熟,是互联网企业较为理想的新业务形态。其实早在2009年、2010年间,腾讯和阿里巴巴就已分别与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商谈了合作。“这几年,腾讯和阿里巴巴都分别找了保险公司”保险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传统互联网企业如腾讯的用户基数较大,流量上有保证,进入互联网传统产业可以将流量转移变现,创造新的价值。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上企业和个人商家数量较多,本身就可成为互联网保险的购买者,其娴熟的电商运营经验也有利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篇5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浪潮迅猛来袭,颠覆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数字阅读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面对不利的竞争局面,传统图书馆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权衡利弊、择善而从,实现传统与数字的共赢发展,已经成为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传统图书馆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极大化应用,传统图书馆的发展遇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达到了一个发展瓶颈,但传统图书馆多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其独特优势。
1.1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1)舒适、愉悦的阅读氛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传统图书馆的设施和环境,会根据馆藏资源的内容分类、读者群体的年龄特点进行布置,琳琅满目的图书资料、整整齐齐的实木书架、淡淡的墨香、适宜的温度、整洁的桌椅,还有一个个伏案阅读的读者,整个环境让身在其中的读者感觉安静、优雅、温馨、整洁、舒适、却又不失活泼。优良的图书馆文化,其多年的文化积淀,不仅能将读者的学习欲望诱发出来,使其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还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精神上的预约和情感上的陶冶,最终使得读者崇尚读书、热爱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2)高素质、专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传统的公共图书馆都会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员,他们不仅拥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图书管理的专业设备,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读者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传统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人员不仅能够柔声细语的为读者答疑解难,给读者的阅读加以专业有效的指导,甚至在读者因疏忽忘记带纸笔,向服务人员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给与热情的回应,为读者送去温馨和呵护。当前阶段,传统图书馆基本上拥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人才队伍,不仅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可视环境氛围,还为读者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满足了读者多层次的需求。
1.2传统图书馆的劣势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载体,迄今为止,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的载体包括甲骨、金石、简牍、帛和纸,从甲骨文到纸张,前后经历了1000年,而纸张使用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现阶段,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文献资料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纸张,其缺点显而易见:存储密度低、占用储藏空间多,管理和保存浪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另外,从实用性角度看,图书馆网站的使用很不方便,比如网站缺少图像、书目检索系统使用不够便捷;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技术手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之后,最重要的是受服务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2.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1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
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和途径,确实有着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存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读者可以自由选择图、形、文、影、声等作为自己的阅读方式,充分调动读者的视听器官,实现信息的多维阅读。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充分领略信息获取的良好体验;2)读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便携式工具,充分利用交通、工作、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在当前的阅读阵营中,数字阅读方式是唯一一种可让读者在不同环境下全面阅读的新型阅读;3)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信息服务。有针对性的特色信息服务是指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分类处理,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分类专题APP端口,为读者提供高效、有效的信息知识用以解决客户问题的高级信息服务。例如:设立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端口,安排专人收集、分析和研究最新的人才发展政策和就业方向,分析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阐述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引导毕业生正确就业;4)图书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开创了多重的社会效益:拥有使用权限的社会群体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阅读,利用图书馆的人数会显著增加,有助于助力全民阅读,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一方面,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销售使用权限收取一部分资金,减少图书馆在软件建设和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图书馆的合作方提供客观的商机价值;5)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数字化使得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提供24h信息服务,使图书馆服务工作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读者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查遍图书馆所有的文献信息。
2.2数字化图书馆的劣势
目前的图书馆数字化技术热潮,短期内看上去生机勃勃,实则并不利于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人员队伍素质与高科技硬件配置不匹配,图书馆数字化工作相对于对技术的跟进和研发,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滞后期,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奇缺,无法使数字化图书馆发挥预期的效果;2)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系数低。数字化图书馆在开放环境下稳定运行的前提,是安全的网络环境,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甚至于前期的所有工作全部清零;3)数字化图书馆操作和使用,是普通用户短期内无法掌握和运用的一项技能。将传统的文献资料数据化,有经验的数据库开发人员都能够很轻易掌握并加以利用。但对平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少接触这类资料的非专业的普通人而言,很难掌握,从研发成功到推广,到这项技术最终得到广泛应用,达到其预期的效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两者间的互补与融合
解决图书馆良性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危机,武断、粗暴的选择数字化发展,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两者的优势,实现互补、融合,才能帮助我们破解难题、走出危机。传统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无可替代,更何况图书馆的发展转型史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数字化图书馆的同时,强行割断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一味强调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绝不可取。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型是历史的必然,但不能单纯的只往数字化转型,这样的话思路太狭窄。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传统图书馆硬件环境和人员素质的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将馆藏资源逐步数字化,辅助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培育图书馆系统的数据库等研发队伍,开发专用数据库,进行合理配置、测试、调整,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资源优势,保证数据库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后,要加强深度加工。数字出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传播形式上,其核心仍然是吸引读者的内容和资源。因此,只有经过深度开发、加工、分类的资源,辅以多媒体传播形式,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4.结论
现如今,我们再去讨论数字化图书馆将来会不会取代传统图书馆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料和图书馆传统运转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类快捷时尚的阅读需求,而电子刊物却永远也无法给人们带来实质的惬意触感,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传统图书馆将在不断错误、不断修正的道路上,找到正确的转型途径,最终和电子图书馆在竞争中成就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和谐格局。
篇6
【关键词】数据时代大数据新闻生产新闻传播广播内容
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不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开始尝试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使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例如网媒“今日头条”就通过挖掘其自身的用户数据来分析受众对于新闻的阅读行为和偏好行为,进而定制报道的内容。而传统媒体方面,例如日本放送协会(NHK)在回顾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的纪录片中,使用日本移动通信数据还原了地震发生后民众的生活路径,给观众带去了非常直观的视觉体验。其他传统媒体,如《华盛顿邮报》在对奥巴马就职典礼进行报道的时候就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民众的态度呈现在报道中。而2014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推出了“据说”春节和春运系列报道,这其中也创新地使用了数据挖掘技术,成为我国电视使用大数据的经典案例。
在大数据浪潮的推动中,最早开始利用大数据的广播媒体应当是美国公共广播网(NPR)。而国内广播对于大数据的使用则处于不断摸索之中,其中一些节目开始了与大数据的融合与对接,例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江苏台)新闻广播的《新闻夜分享》栏目。本文从大数据技术与广播对接的角度人手,以数据时代广播内容生产为主体,对广播内容生产如何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探讨,并结合江苏新闻广播《新闻夜分享》的例子,对广播内容生产的“数字化生存”进行讨论,分析大数据与广播嫁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大数据新闻生产提供有用的借鉴。
一、大数据时代的媒体之变――媒体生产的巨大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抑或是剧集、娱乐节目的生产,大数据都带来了全新的生产途径。如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在电视剧生产中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数据和收看偏好,将数据挖掘的结果应用于电视剧的选材、剧本写作、拍摄等各个环节,制作了受到市场欢迎的电视剧。大数据对媒体的运作和内容生产带来了革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数据革新了传统媒体的操作思维
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传统媒体业而言,最先带来的冲击是“大数据思维”对于传统媒体操作思维的冲击。传统媒体的生产思维基于现代媒体的组织架构和内容生产习惯,以新闻生产为例,当前的新闻生产是伴随着新闻事实发生后的采访与报道活动。而大数据则让“发现新闻”成为可能,因为“预测”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大数据“更在发现知识,预知未来,为探索未知的社会现象带来机遇”。这对于传统媒体的生产来说,在向受众提供发生了什么以外,还可以向受众提供具有前瞻性与规律性的内容。
(二)大数据革新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
大数据给媒体内容的生产环节带来了多重革新。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媒体除了追逐新闻点与热点来制作节目外,可以通过在海量数据中进行搜索和解读来发现独家热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带来冲击,媒体所能获得“独有内容”的机会不断变少,而大数据则重新为媒体提供生产“独有内容”的可能,即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海量数据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媒体独到的内容与观点;另一方面,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大数据也给媒体带来了全新的形式。传统媒体所生产的内容以文字、音视频为载体,来适应传统的媒体形式。而大数据内容在呈现上,则要求传统媒体用数据来讲故事,传统的文字、音视频的编写方式在呈现数据上并不占有优势,因此数据新闻也推动了媒体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不断强化。
(三)大数据革新了传统媒体对受众构成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媒介对于受众结构的分析变得更为便捷而精准。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的关键词使用情况,分析社交网络中关注某个媒体的用户数量及其人口学构成就可以形成一份受众构成报告,而这份报告的精确程度远远高于传统调查手段的结果。而且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各行业在数据共享上不断深化,媒体本身的数字化事业也在不断展开,大数据已不仅仅通过社交网络来获得,传统的各类产业、通信行业都成为数据挖掘的一个部分。媒体对于受众的构成,以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受众在媒介的使用上发生的变化,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受众的构成变化与使用习惯的变化都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测量与预测,因此,τ诖统媒体来说,受众将不再是一张模糊的“集体照”,这张照片将不断变得更为清晰。
二、大数据时代的广播之变――《新闻夜分享》的大数据新闻实践
广播媒体对于大数据的使用在国内外都已有了不少先例,例如NPR在美国中期选举中就将大数据引人到广播内容之中,通过实时监测民众态度,以网页动态图表的形式将选举数据提供给受众,这次尝试中美国公共广播网获得了来自受众的良好反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4年12月15周年的时候也推出了特别节目《与澳门有关的数字》,运用图表、连环画等形式,直观地呈现了以来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美国公共广播网的选举,或是央广的尝试,都是对于大数据应用的一次探索,并没能形成常态。在这个背景下,江苏台新闻广播频率从常态化大数据新闻的角度切入,打造了一档大数据新闻《新闻夜分享》,本文以本节目为例,考察大数据的广播节目是如何操作的。
(一)定位之变一《新闻夜分享》的改版新生
《新闻夜分享》栏目是由江苏台广播传媒中心新媒体部策划、制作的一档大数据新闻分享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晚间22:00~23:00在江苏新闻广播播出,是国内首家运用大数据思维、使用大数据进行内容架构的广播节目。与其他广播节目不同的是,该节目制作与播出是由不同部门来完成的,新媒体部负责节目的内容制作,新闻广播负责稿件的审查和播出。节目改版前名为《新闻夜精华》,原本定位为一档以微博内容分享的新闻栏目,改版后成为将大数据引入广播的常态节目《新闻夜分享》。从“精华”到“分享”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差异,但是折射出的是从“人为选择的精华”到“数据驱动的分享”的思维变化。
节目改版之所以将大数据引入其中,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量:一是在大数据时代,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数据公司的数据挖掘工具,如百度排行、百度指数、百度预测等,为新闻业界提供了另一种新闻价值判断的模式,即以数据驱动新闻的模式;二是受近年来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大数据新闻报道的成功经验所触动,考虑能否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广播媒介,从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三是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理念下,江苏广播近年来已经具备相对丰富的与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介形式融合的作经验,拥抱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数据也是广播发展的趋势。因此,江苏广播将原先以微博分享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栏目《新闻夜精华》改版为《新闻夜分享》。
从节目的播出时间来看,晚间这一时段中最活跃的人群当属年轻人。从节目内容构成来看,栏目以互联网海量新闻数据作为新闻来源,节目内容的呈现从某种程度上与互联网用户的关注程度和选择结果相关,大部分为互联网使用主力军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从节目主持人的特征来看,主持人为典型的90后“工科男”,具备数据思维,熟练使用网络社交工具、音频及多媒体制作软件;在播报、点评新闻时,更多采用互联网式的轻松诙谐的语言,其目的也是为了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二)构成之变――《新闻夜分享》的子栏目构成
在将大数据引入节目的前提之下,改版后的节目主要由《主题关键词》《全网最搜索》《小编精彩推荐》及《歌曲推荐》等板块构成。
节目开始部分为《主题关键词》环节,主持人使用相关网络数据分析和解读网络热门关键词。如:在2015年11月12日节目中,节目开头的关键词为“‘双11’淘宝购物节”,主持人向听众介绍“双11”淘宝购物节的相关数据,并分析从数据而显现出来的购物节的新特征;节目结尾的关键词为“光棍节”,介绍“光棍节”一词最早出现时间及由来,以及网络盘点出的古今中外的“光棍大咖”。据介绍,这一环节主要使用的是“淘宝指数”挖掘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从网络购物中反映当下网民生活关注的热点,在夜间时段增强节目的生活气息。
《全网最搜索》是栏目的主打板块,以新闻排行的方式介绍互联网关注度最高的十大新闻。由主持人先介绍每条新闻的大致内容,后播放来自于网络、电视和其他广播媒体的音频内容,主持人针对新闻再进行点评。该板块主要使用的是“百度排行”挖掘出的数据,但是考虑到使用单一挖掘工具的局限性,栏目也会综合参考其他网站的排行工具;考虑到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新闻导向的正确,栏目会对挖掘出的排行数据进行取舍和编辑。总体而言,栏目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挖掘出的数据原貌。
《小编精彩推荐》板块,播报由百度、网易、新浪和腾讯等公司的编辑推荐的精彩新闻。当然从新闻的选择和音频的制作上,大多数由上述公司的编辑完成。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价值判断层面存在差异,在部分新闻内容的选择上由双方编辑共同商定完成。《歌曲推荐》环节,播放由合作互联网公司基于数据挖掘结果而推荐的当天热门歌曲。
(三)内容之变――《新闻夜分享》中的大数据应用
1.“海量”数据驱动播出内容。从新闻来源的角度而言,节目中所有的新闻都来源于互联网海量的新闻数据。与其他互联网资讯类栏目不同的是,栏目基本上依赖于互联网所挖掘出的数据结果,即依据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挖掘工具对互联网使用者新闻点击频率的排行数据来确定节目播出的新闻内容,是在数据驱动下而做出的新闻价值判断。而其他网络资讯节目则是通过人工选编的方式来确定新闻,由编辑的价值判断作为主导来确定播出内容。由数据驱动新闻的播出,是大数据新闻区别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的重要区别。
2.可视化的图文“悦读”和音频传播的嫁接。栏目开设了微信互动平台“新闻分享”,在节目直播前推送“图文日报”,以图文的方式将当天“全网最搜索”的10条新闻呈现给用户。数据可视化叙事是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重要创新。可视化新闻叙事可适应受众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整合的需求。采用微信平台图文日报推送的方式,一方面是顺应了大数据时代新闻播报的可视化叙事模式;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传统广播媒介单一声音传播缺陷的弥补。受众在使用传统广播、互联网平台等渠道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可以阅读相关信息的图片和文字,使得受众的信息接收变得更为具象,产生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栏目的微信平台也嵌入了直播收听节目的模块,为微信订阅用户收听节目提供了更为直接和便利的方式。这既是大数据元素的体现,更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传播平台融合的体现。
3.新闻内容的“数据”视角。如前文所述,《新闻夜分享》所播出的新闻主要依赖于数据公司的数据发掘结果。在确定播出的内容后,栏目在新闻编辑层面也尽量凸显“数据”视角,即尽量挖掘新闻中的数字元素,以及事实表述和观点呈现的数据论证。如:2015年11月14日,节目介绍“剩男”,先从我国男女比例的数据说起,得出“剩男”这一群体存在的规模;后又介绍“剩男”主要集中的年龄段、学历层次、收入水平等数据,随后又介绍“剩男”主要特点和成为“剩男”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接着,主持人使用我国主要城市结婚成本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佐证“剩男”群体存在的客观现实。这种充满数据思维的报道方式,也是栏目主创人员所倡导的一种方式。据主创人员介绍,虽然不要求每条新闻都体现数据、指数,但是会要求编辑尽可能在挖掘出的新闻中凸显数据特征。
4.预测性报道的尝试。被誉为“大数据时代预言家”的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管理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不是要教机器人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应用在新闻传播领域,预测性报道将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核心诉求。栏目在2014年9月曾基于互联网挖掘的数据,就流感爆发的趋势和“十一”长假旅行目的地热度进行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对于栏目而言,预测性报道尚处于实验阶段,还未成为常态内容。
5.基于互联网逻辑的合作模式。大数据新闻是基于互联网逻辑的新闻报道,将逐步走向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式、众包式合作生产。一般而言,一档大数据广播新闻栏目,单靠传统的广播媒介是无法完成的,传统广播媒介本身很难具备数据挖掘的能力。因此,大数据广播节目的播出,首先需要实现合作生产。就《新闻夜分享》而言,节目采用c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联合制作的方式,使用由这些公司所挖掘的新闻排行数据,获取当日最热新闻,从而实现媒体与数据公司的跨领域合作。在此基础上,节目制作或选播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广播电视媒体的音频,实现广播式的内容传播,加之微信平台的图文日报推送,栏目实现了多种媒介形式传播的融合。此外,栏目的《小编精彩推荐》环节,也实现了编辑、播报层面的跨媒体合作。
三、内核之不变――如何挖掘数据中的“声音”
从《新闻夜分享》栏目的实践来看,实际上是广播常态节目拥抱大数据的一次尝试。从互联网普及起,传统广播就开始与网络进行融合,广播行业一边探索一边转型。然而,不管广播转型的方式与方向,“声音”是广播的本质。从目前广播与大数据融合的各种尝试来看,大数据在节目中的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着不少困惑与瓶颈。这些困惑,实际上体现的正是广播的内核与大数据呈现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性数据与感性声音的矛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在各个媒体机构上的应用,实际上还加速了媒体融合的步伐,然而在媒体融合不断加快、加深的今天,广播的核心――“声音”又应当如何保留,如何突出重围呢?早在美国广播黄金时期的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用“炉边谈话”向世界证明了声音的独特属性――“感性”。广播以声音作为本质内核,可以称得上是现有媒介形式中最为“感性”的媒体形式,而大数据所带来的恰恰是更为理性的内容呈现,在这两者的碰撞之中,广播的声音内核应当如何挖掘呢?进一步来说,传统的广播媒体单一的声音传播渠道,在与大数据嫁接时,其存在的弱点有所放大,即在提倡数据视觉化呈现的大数据时代,广播的声音元素无法实现这一功能。传统广播媒介必须借助互联网、电视等可视化媒介进行数据的视觉化呈现。如何立足广播媒介传播的特征,借助媒体融合之势更好地发挥广播媒介的优势功能,应该是大数据时代广播媒体及其工作者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数据真的能讲实话吗
大数据的内容,依赖于数据量的多少,以及数据挖掘者在挖掘与分析数据时的能力,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否应该完全信任互联网数据挖掘的结果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互联网数据所呈现出来的热点新闻与媒体舆论导向存在矛盾的情况。在我国现有的媒体政策规定下,一些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不适合在传统媒体平台中播出。而大数据报道(节目)的本质要求是完全在数据驱动下进行的,新闻报道应当是数据结果的一种还原。目前,栏目处理的方式是对数据进行了人工干预的方式,以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另外,不同的数据公司因为算法和统计指标的差异,对同一主题所挖掘的结果也会出现差异,就栏目而言,如何科学地呈现新闻排行,仍然是一个难题。
(三)大数据对技术的高度要求与广播媒体现状存在矛盾
从国内外大数据新闻报道的实践经验来看,成熟的数据新闻报道往往高度依赖技术条件。条件成熟的媒体自身配备数据挖掘和开发小组,随时满足大数据新闻的要求。就新闻排行选择而言,若媒体能够研发出集结众多挖掘工具的相对科学的工具,将会大大提升大数据新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甚至能够促进预测式报道的常态化。然而,对于国内大部分广播媒体而言条件尚不够成熟,这对媒体未来的发展思路也是一个提醒。
篇7
(创造了互联网思维的24位英雄,演绎了中国式传奇的24路诸侯!)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京东商城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揭秘影响中国互联网历史进程的24位知名人士的成长史,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人入胜的一段段创新传奇。张朝阳是如何在数字化生存中借鸡生蛋养大了自己的狐狸?丁磊在受到Hotmail拒绝后怎样另起炉灶打造自己的网易邮箱?马化腾QQ如何从ICQ的薪尽火传中汲取力量并养育出腾讯帝企鹅?马云怎样从一名英文教师演化成电子商务大师?刘强东如何在女友及亲人的反对声中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大业?张小龙怎样从失败的QQ邮箱开发中汲取教训而最终成就微信辉煌?这些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详细解答。
目录
篇8
关键词 电子商务;法制环境;微妙平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236-02
尼格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图景: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购买各种商品、接受服务,他把这种生存方式称为数字化生存。这种数字化生存的方式在我国目前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以如今异常火爆的网络团购来说,如今已经成了时尚消费,然而关于网络团购的投诉也是居高不下,诱人的网络团购成了美丽的陷阱。这些都说明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一帆风顺,其中会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
1 用户遭遇网上欺诈
其实,电子商务并不主要是为了购买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人们没有必要为了买几棵葱去上网,如果人们网上交易的都是些针头线脑的小玩意儿,对买卖双方来说交易成本可就太大了。那么,电子商务或具体说网上购物的涵义是什么呢?
满足购买者形形的特殊需求是网上购物的特色。但正是因为电子商务的交易是形形的,也使网上交易的风险加大。对于处于送货上门范围内的人来说,因为可以先验货后付款,网上购物可能并不存在太大的风险。但外地顾客通过汇款购物则不得不承担一定的风险。目前电子商务用户的投诉大致分为3类:一是用户汇款后一直未收到商品,无法查找“卖家”真实信息;二是所收到商品与原有销售商品宣传不符;三就是假冒伪劣商品,无发票,无售后服务。目前我国对包括网上拍卖在内的各类电子商务还没有直接的法律条文加以规定和约束,因此相关的纠纷也很难决断。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尽早结束该领域真空状态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2 违规商品挑战法律
其实在网上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假冒伪劣商品外,还有一些国家严令禁止销售的违禁商品在销售。网上交易与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交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的隐蔽性较强,但也正是这种隐蔽性给一些犯罪分子和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我们都知道,传播、贩秽物品等一系列国家禁止销售的商品是要受到一定法律处罚的,在日常生活中销售这些商品一旦被抓获就难以逃脱法律的严惩,于是电子商务成为这些犯罪分子的另一个温床。虽然各个交易网站都对其交易商品的范围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我们还是可以时常看到一些违规商品在挑战法律的。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大对类似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完善的举报制度,让违规商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大,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可以还电子商务一个安全、清洁的交易空间。
3 结算方式的法律安全隐患
结算系统安全是电子商务中最敏感,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保证交易的安全,防止商业欺诈,如何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中间既有复杂的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典型意义上的网上购物一定是通过信用卡或其他电子货币的形式在网上完成结算的,否则就不能算作真正的网上购物。现在国内网上购物的结算方式仍停留在邮局汇款、上门取款的阶段,与电视商场购物甚至传统的邮购销售方式相比,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电子商务得益于互联网的广泛性与实时性,然而也正是由于互联网这一无差异特性会导致各种安全方面的引患,成为阻碍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的最大障碍。有不少人对信用卡信息的丢失表示了担心。其实,电子商务庞大的信息流量及数据资料所面临的安全引患远不只丢失信用卡信息那么简单。但这确实说明了安全问题是人们接受电子商务这一全新商业模式时最关心的问题,同时真正的电子商务结算方式还会涉及到一个电子签名的问题。
根据现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生效;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这里我们要问:法律上规定的签字是否也包括电子签名呢?尽管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早已要求各国合同法给电子签名下明确定义,并在这个前提下,采取措施取消商贸合同中有关亲笔签名或盖章方才算数的强制性规定,以认定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但在我国现行合同法上我们始终都未能寻得电子签名的影子。可以说,没有电子签名的合法存在,网上交易行为的意义就不完整,其优势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然,电子签名,包括网上交易本身都存在一个交易的安全性问题,但这不应成为阻止其前行的理由。目前各国正在研究相关对策,以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
4 电子商务的管辖权问题
最后说说电子商务交易的管辖权问题。在网上交易中,出现了一个传统交易中不可能出现的地址:网址。一方面,网址类似于地理空间中的居所,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位置是可以确定的;另一方面,网址是由网络服务提供商授予的,所以其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所在管辖区域的关联性是非常明确的。基于以上两点,将网址作为管辖权基础,从而确定管辖权即以其所属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管辖区域作为管辖权的基础,使网址所属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管辖区成为一个可供当事人选择的管辖地是比较可行的。象本文中提到的外地顾客遭遇商业欺诈案例的法律管辖权就由交易网站所在的北京市相关管辖部门行使。
篇9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提到过有关数码垃圾的话题,不知巧合还是马后炮,谢天谢地总算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终于有人对数码垃圾负责了。数码产品垃圾是有形的,消灭有形的垃圾终归是有的放矢可以处理的,但消灭无形的数据垃圾则更加困难。而在寻求、讨论这个问题时的突然间发现―
数据垃圾化生存
1月中旬美国举行的MacWorld上,苹果推出了自己的桌面搜索系统,这可正好解决了我的问题,在此之前我还在发愁,今后要是我的计算机中存有上万张照片怎么才能立刻找到我所要的呢?然而这件事引发了我继续思考,是不是数据垃圾推动技术的前进?我们是不是正在从数字化生存变成数据垃圾化生存?
数据垃圾拉动存储大战
这几年特别是近3年来外存容量一个劲地涨,听说今年个人计算机的外存硬盘标配120G了。哪有那么多数据可存?实际上有80%的数据扔了可惜,留着没用,没办法只能增加硬盘容量。不仅如此,各种闪存盘容量战,价格战开战。同时光盘、刻录机……也一个劲地把数据垃圾一起做备份。
个人计算机领域中,眼看个人有用无用的数据存储已经装备到80年代时期企业级需求的容量,而如今在企业级运算领域都用上存储光交换机了―上了存储光交换机,不就是为了调度包括有用无用的数据吗?原来以21世纪从以网络为核心到以存储为核心的计算是这么到来的。
数据垃圾拉动CPU速度
CPU的速度一个劲地升级,当然不要昧着良心说话,说这全是数据垃圾拉动的。还有软件功能的增加,复杂性的增加在吃尽CPU的速度,游戏市场玩家们也在逼CPU速度提升。但不可忽略的是,数据垃圾在占有存储容量的同时,也在耗费CPU速度资源。
一个同样的CPU,面对1GB硬盘的数据查询和面对60GB数据的查询,肯定是前者快。怪不得英特尔想出了用双内核,多内核来对付未来有用无用的数据处理。
可以想象下一步,目前的PC体系结构要改了,是不是要改成海量计算机,对称多处理器体系结构,来提高计算机的速度。
数据垃圾引发了搜索引擎大战
10年前用雅虎的搜索引擎就够了,那时数据才多少?那时的中文数据和现在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前年开始,Google、百度火爆一时,去年搜狐也推出了一搜网,微软也进入了搜索引擎市场。为什么?因为有用无用的数据太多,无法辨别,只有开搜。大家都开搜,每天打扫数据垃圾不算完,还要把急用的数据搜出来。搜来搜去点击率来了,搜索引擎网站发了。
可以设想,个人数据,上亿网民的数据,企业数据,中国741万家企业的数据,每天都在以原子裂变的速度增长,搜索行动也会成正比增长,搜索引擎大战可能要了。
数码垃圾拉动小软件市场
防黑客、防病毒,挡垃圾邮件的软件只听到层出不穷,没听到自生自灭,这全是病毒、黑客、垃圾邮件让他们有饭吃,有生意做。
不仅如此,还有什么归类软件,挖掘硬盘空间软件,自动清理垃圾软件,在市场上热闹着呢。虽然他们永远不可能智能到自动辨别什么是垃圾的程度,虽然他们叫好不叫座,被拷贝着,还是像野草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现象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垃圾不灭,扫垃圾、找垃圾的软件永存。
是啊,连用户自己都不可能知道这个文件将来是否有无用处,连用户自己都觉得80%的文件都留着无用,弃之可惜。何况人编出来的比人还傻的软件呢。
数据设备拉动数据垃圾
90年代初以PC为中心,PC增长;90年代中以网络为中心,网络设备增长;新千年以来以存储为中心,存储设备增长;21世纪初又以数码设备为中心了,数码设备增长……数码设备一增长可不得了,拍照片几乎是零成本了,再放到计算机空间中存储,零成本制造图片,垃圾无穷无限。说数码设备制造数据垃圾一点也不过分,甚至比非数码设备制造垃圾还厉害,又是一个原子裂变式的增长,一点也不过分吧。
这还不算,每个人都收到一些有趣的小电影邮件、其它有趣的图片、信件一样看完了再会转发给好友,有的转来转去,网络怎么不堵?就是这么堵的,总有一天互联网要因数据垃圾全部瘫痪掉。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虚拟社区;非地域限制性;人际关系松散性;广泛开放性
美国数字化专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曾在《数字化生存》 一书中向人们描述过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他指出人类的未来世界有两种基本元素:原子和比特。原子是人们现实的物理世界的存在形式,而比特则是虚拟的信息世界的存在形式。比特世界不能代替物理世界,但它却能使物理世界的存在形式发生质的飞跃。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通讯的突飞猛进,现实中的很多事物可以用数字来虚拟了,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上网聊天、购物、咨询、搜索信息等活动来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且还能在虚拟的空间中通过与网友的精神交往来进行一种数字化生存,体味另类的人生。在此基础上,现实社区的形式在网络中得到了对应,虚拟社区随之产生。虚拟社区正以其独有的产生和构成方式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虚拟社区的非地域限制性
地域的限制是现实社会人际互动的主要特点。它一直限制着社会成员互动的范围和场所,同时也以这种限制也以某种形式保护着社会成员互动的顺利进行。但随着远距离通讯技术的发明到电脑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互动范围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地域限制。在虚拟社区中,社会成员依托网络的互动,使人与人的距离被拉近了。正是在这一点上,使虚拟社区具有区别于现实社区的重要特点,其对地域界限的突破使社会成员互动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活动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方式,也冲破了由于地域限制带来的人际互动的重重阻碍。这种新型的人际互动方式是现实社区中受地域影响的互动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二、虚拟社区人际关系的松散性
伴随着虚拟社区非地域性限制的特点,虚拟社区成员的现实地理分布可能是遍及世界各地。这就使得现实社区中人们习惯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在网络互动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虚拟社区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是松散的。虚拟社区不可能像现实社区那样具有较强的社区凝聚力,所以虚拟社区中的参与成员只能以因为共同需要而产生的内心认同感,以及虚拟社区成员在现实社区中已内化的道德自律为基础,在虚拟社区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区凝聚力以及相对松散的人际关系。
三、虚拟社区的广泛开放性
虚拟社区用户的身份获得没有现实社区那么复杂,它的身份识别和认证大多是出于安全和统计的需要,所以管理和监控的功能相对有限。虚拟社区依托网络技术而让参与者觉得空间无限,成员的身份获得不再受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种族、肤色等现实因素的局限。凡具有某种或某些需要的人都可通过简单的网站“用户注册”方式获得该虚拟社区的身份。这使得虚拟社区具有较现实社区更强的开放性。它主要体现在虚拟社区成员来源的广泛,信息来源的广泛,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的广泛。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使人们发出地球村的感叹。的确,在拥有必要的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利用网络沟通平台,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成为同一社区的成员,这一点是无论哪个现实社区都不可能具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约书亚・梅罗维茨[美],《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2]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总第126期)。
[3]康永征、武杰,《论新世纪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总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