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法律范文
时间:2023-03-31 19: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诉诸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和林结婚20年了,曾经的日子很美好,公婆、儿子、我、林,一家五口热热闹闹。后来公婆相继去世,儿子高中住校,家里一下子冷清了。每天下班回到家,望着空荡荡的房间,我就备感孤寂。唯一能陪伴我的林,却渐渐地不爱回家了,起初是加班,后来是和朋友谈事,再后来连理由都没有了,只是回家越来越晚。我开始还给他打电话,问他几点回来,后来他不接电话,我也懒得打了。很多时候,我睡着了林才回来,早上我匆匆起床去上班,他还在酣睡。只有周末儿子从学校回来,他才会有个笑脸,可儿子一返校,他立即又把我当成了透明人。
去年,儿子考上大学去了外地,我连周末的那一点温馨也失去了。我曾尝试着改变与林的相处模式,请求他和我一起赴朋友的邀约,他冷淡地婉拒:“你自己去吧!”我不甘心:“是家庭出游,我自己去算什么?”他顿时很烦躁:“有什么好玩的!”我只好找借口把聚会推掉。有时候,我提议周末一起去爬山,他还是那句话:“你自己去吧!”我央求他陪我去超市采购,他“不想去”。我让他陪我散步,他更直接:“不去!”不论我怎么做,他都拒我于千里之外。我的示好与努力,他看不到,装不懂。
我变得脾气越来越暴躁,心里总憋着一股无名火,想找人大吵一架,可林根本不接招儿――我闹轻了他该干什么干什么,我闹重了他抬腿就走人。我声嘶力竭地问他:“你想离婚就直接说,别这样半死不活地折磨我。”他却一脸无辜,看看我嘟囔了一句:“莫名其妙。”
我父母都已年迈,思想守旧,我曾对母亲抱怨林,母亲责怪我:“老夫老妻的哪能像年轻人一样热乎?他没外遇,疼孩子,这就够了。孩子这么大了,你也不怕人家笑话。什么精神虐待我不懂,让我说,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反家庭暴力法》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我立即打印了全文,并标注了相关条款,扔在林面前。当时他正低头玩手机,敷衍地看了几眼,冷笑着推到了一边。我对他说:“你对我长期漠视,这是家庭冷暴力,已经对我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现在有法可依,我可以维权。”他头也没抬,说:“不怕丢人,你去告我吧。”我被他这句话彻底打垮了,我怕丢人,怕丢面子,我更怕影响儿子。看着冷漠的林,看着这个装修精致却了无生气的家,我突然有股想亲手毁掉一切的冲动,随手抄起一条板凳向茶几砸去。林夺下板凳,骂了句“神经病”,摔门走了。我坐在地板上号啕大哭,哭累了,就那样蜷缩着睡了。半夜我被冻醒,听到卧室里传来林的鼾声。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回来的,他回来时肯定要经过我身边,难道对我躺在地板上也视而不见?难道已经绝情到不愿给我盖条毛毯的地步?想到此,我的心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绝望至极,暗夜里睁眼坐等天明。我不断地告诫自己:我上有八旬父母,下有尚未成家立业的儿子,不能做傻事。
第二天上班时,我发烧昏迷,被同事送进了医院。我苏醒后同事告诉我,我刚进医院时她用我的手机给林打了几次电话,林没接。同事安慰我:“可能林哥在开会,他过会儿应该给你回电话。医生说你没事,好好休养就可以,单位有事我先回去了。”同事走后,林始终没来电话,在医院挂完点滴我自己回了家。
家里还是被我砸过后凌乱的样子,我拨通了儿子的电话,他小声说:“我在图书馆呢!妈,有事吗?”我忙说:“没事,妈没事。”挂断电话,我抹一把满脸的泪,起身为自己接了杯水。我知道,我必须在这个婚姻的囚笼里继续忍受,做个没思想没灵魂的奴隶,洗衣、做饭、上班挣钱。没有上帝救赎我,只能等林某一日良心发现,施舍我一句暖心的话、一个微笑或者哪怕一分钟的陪伴。
篇2
[关键词] 城市群旅游;旅游开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105—03
一、城市群旅游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国外城市旅游研究多集中在城市群发展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其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理想化的旅游城市产品的空间架构以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墨菲,Murphy,l992)。金卫东(2004)从城市群一体化、旅游产品结构、公共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等角度对美国东部都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成因进行了多角度阐释和分析,为我国各主要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愈加显著,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群旅游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城市群旅游开发、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于春霞,2004;梁文生,2005;张敏,2007)。随着旅游市场主客体市场的深入发展,开始探讨城市群旅游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和区域旅游合作中感知形象的差异性与可整合性分析(刘静,2005;李飞等,2007);有的学者关注城市群居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刘建平等,2007)、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袁平,2009),为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进行的分析指导。还有学者探讨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李清霞,2007)、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及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张广海等,2008;龚绍方,2008;董锁成,2009)等成果。生态环境是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近年来学者开始研究低碳视角下旅游产业发展要素重构(刘韵琴,2011)。
二、城市群旅游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城市群旅游开发不应仅停留在旅游行业本身的效益和业绩上,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群首先应当是生态城市,其次才是旅游城市。本文结合城市群旅游开发特质,选取旅游支撑系统、旅游供给系统、旅游需求系统和旅游环境系统为4个一级指标,下设18个三级指标,建立城市群旅游开发主要影响因素体系(如表1),以期找出促进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城市群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支撑系统
1城市群规模等级
城市群各等级城市充分发挥其互补功能,旅游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区域发展中起到领航和示范作用,具有高度集聚和扩散功能;旅游次中心城市承接旅游中心辐射,疏解旅游核心城市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二级、三级旅游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郊区及城镇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效应,与旅游中心和次中心的功能衔接,使分散的旅游城镇体系化。
2城市群经济发展
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尤其突出,在区域中起到领航与示范作用,在经济要素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影响力,带动次中心及二三级城市经济总量的整体发展,从而使城市群区域形成新的空间单元。整体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会改善环境,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有利于吸引各类参与商务、会议、展览和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客人,扩大城市群旅游影响力。
3城市间可达性
城市群旅游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现代立体交通与信息网络。城市群旅游区通过城市公交系统或城市间干道互相通达,提高区内旅游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区内旅游交通设施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城市群旅游区的各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从而吸引大量游客。
4旅游信息化水平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作为旅游业第一个国家级信息化五年规划,为旅游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信息化的建设可提升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打破城市群区域内各级城市界限,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建立具备国际水平的旅游产品分销系统,塑造统一品牌形象。在城市群各级城市之间建立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络,让旅游信息在城市群内全方位传播,使企业更有效地交流和利用信息,提供准确、便捷的旅游服务。
(二)旅游供给系统
1等级旅游资源禀赋
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和人为景观是典型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物质基础,但它只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物质载体。城市群中专门职能的活动场所也具有旅游功能,如节庆地点、会展馆、商贸中心、文艺厅、体育馆等。在城市中往往拥有许多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娱乐消遣的设施,甚至一些酒店宾馆都具有观光功能,这些都是可以吸引游客的要素。总之,城市群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现代文明成果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式丰富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2旅游空间集聚与竞争
城市群旅游空间集聚是反映旅游业发达程度和竞争度的指标之一。受城市群内部经济、文化、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多个高等级资源赋予在各地聚集程度不同,同一区域有多个旅游饭店、旅行社、文化娱乐业与景区等旅游企业出现,从而导致多个旅游企业在同一区域集聚。实践表明,当多个高等级、高赋予的旅游资源在城市群同时出现时,大尺度的旅游者往往只选择地位级别、知名度高的城市群内的主要旅游地,而放弃地位级别较低、知名度小的旅游地,从而产生城市群内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
3决策者行为
(1)投资者决策行为
城市群旅游地高质量环境的营造需要高标准的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作为支撑,因而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与旅游业起步阶段供给短缺相比,需求扩张拉动的旅游投资活动具有更强的市场指导。随着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市场需求拉动,如鄱阳湖城市群的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的目光,也引来了众多投资商的关注,从而成为投资热土。
(2)政府决策行为
城市群旅游各级政府应将资源保护的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形成管理顺畅、机制严密的环境友好型评价体系。其一,严格把关旅游项目的审批、监管等环节,从制度层面支持资源保护型旅游项目;其二,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范围内政府主管部门尽量不去干预,而市场机制空位缺位之处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补充、引导和控制;其三,在已有的旅游政策基础上,政府为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环境),如简化手续、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等;定期就合作进展进行多边协调,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研究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旅游需求系统
城市群旅游地是一线大城市集中地带,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旅游潜在市场巨大,旅游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城市群旅游地不仅自身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由于其处于社会经济、文化与信息科技的中心,对远途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旅游总人口和旅游业总收入从总体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旅游的总体情况,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则体现了城市群国际旅游吸引力。
篇3
杨树丰产栽培技术
杨树是杨柳科杨属植物的通称。作为速生树种之一,杨树用途广泛,除生态用途外,以往我国主要用作民用材,但近年来杨木加工业发展迅速,如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和中密度板的工厂,都依赖杨木为原料;作为造纸原料的杨树小径纤维材也供不应求。因此,种植杨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杨树的短轮期特性,它正成为我国纸浆材及人造板材的重要原料树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我国纸浆加工原料需求的持续增长,杨树在我国短周期集约工业人工林的地位还会持续提高。
一、品种简介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杨树品种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选择抗蛀干害虫品种。桑天牛和云斑天牛是该地区杨树的主要害虫,危害普遍而且严重。其次,要选择耐水淹品种。杨树虽然具有耐水性,但水淹亦会影响林木生长,水淹时间过长还会导致树木死亡。最后是应选择杨树树干通直圆满不弯曲、侧枝细、速生、出材量大的品种。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栽种的杨树品种有:“南林95杨”,“南林895杨”,“中潜杨3号”,“中嘉杨2号”、“中嘉杨5号”,“中天杨”,“中汉杨17号”,“中汉杨22号”,“ I-69/55杨”,“I-72/58杨”等。
二、丰产栽培技术
1.造林时间
造林时间可选择秋季和春季,一般来说,气温在10℃以下、杨树落叶后进入深休眠状态至杨树树叶萌发之前是适于杨树造林的时间,在江西省北部一般为12月中旬至3月10日前。
2.造林地选择
土壤肥沃湿润、质地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适宜速生杨树的生长。但对于杨树来说,水分的供应是第一位的。最好的立地条件是地下水位在1.5~2米之间,地下水位1~1.5米的地方杨树也能正常生长,在地下水位0.5~1米的土地上栽杨树,应有深沟排水设施,否则杨树会因根系分布浅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并易遭风倒危害;地下水位在0.5米以上的地方,则不宜栽杨树。
3.造林
带根造林应选用根系发达完整、苗木粗壮、枝梢木质化程度高、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1年生或2年生壮苗造林。栽植穴要提前挖好,穴的规格为:长×宽×深为0.8米×0.8米×0.8米;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造林地挖穴规格为0.5米×0.5米×0.5米,即浅栽高培土,防止风吹树斜,影响生长和材质;河洲造林挖穴规格为0.5米×0.3米×0.8米,即深栽高培土法,以防风大吹斜树干,影响成活与生长。有条件的地方,每穴施0.5公斤磷肥和10公斤土杂肥,可促进杨树的速生丰产。
对于截根插干造林,为确保栽植插干深度到位,应及时就地用红油漆在干上规定部位划上标记,一般在1米处。挖洞前应按株行距准确测量,并在定植点用小木杆或苇秆等做好标记。插干前可用稀泥浆灌洞,也可以用水直接灌洞。无论灌泥浆,还是直接灌水,都必须做到边挖洞边插干,插后浇足水促生根。洞中灌浆灌水后要及时插入苗干,直至红油漆标记与地平,轻摇苗干几下,使洞土松动与苗木密接。插干后就近铲土封实踏实洞口。
4.造林密度
培育用于造纸及纤维板的小径材,采取超短期轮伐,密度以株行距3米×3米、3米×4米为好,3~4年轮伐;中径材造林密度以株行距4米×5米、5米×6米为佳,6~8年轮伐;大径材造林密度以株行距6米×7米、7米×8米为宜,10~12年轮伐;四旁植树株距2~3米,3~4年后再隔株间伐。
5.抹芽修枝
(1)抹芽。新植幼树春季发芽后,将树干上2米以下的嫩枝叶全部抹去,以集中养分,促进上部枝条的生长。
(2)修枝。杨树幼林修枝应采用轻修枝、重留冠,去竞争枝、留辅养枝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杨树1~3年不宜进行大修枝。当杨树胸径长到10厘米时才开始修剪侧枝,树冠保留树干高度的2/3~3/4,上部只修去特殊的枝条和卡脖子枝。对大枝分两次修剪,以免伤口过大,对一、二年生的竞争枝、徒长枝,可在生长季节适当截剪,一般剪去1/4~l/3,削弱其生长势,防止发展成粗大枝,以利培育圆满的干形,以后视树冠生长情况适当修枝。一般最下一枝距地面高8~10米时可停止修剪,这样能获得较好的无节良材。
6.病虫害防治
(1)天牛防治。杨树云斑天牛成虫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桑天牛成虫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期内可每天上午在林缘或林网上捕捉云斑天牛,在杨树上捕捉桑天牛成虫直接杀死。清除林下杂草,切断云斑天牛和桑天牛成虫的食源。云班天牛幼虫危害是从树干基部向上蛀食,一虫只有一个排粪孔,防治时,先要用铁丝掏空蛀道内的粪屑,找准蛀孔插入毒签,最后用泥土封口;杨树桑天牛幼虫从树枝和树干上部向下危害,一生有多个排粪孔,防治时要找准倒数第一个排粪孔(正在排粪的蛀孔)插入毒签,也可从虫孔中注入50倍敌敌畏液毒杀幼虫。插毒签防治杨树蛀干害虫方法简便、安全、经济,防治效果在90%以上。
(2)食叶害虫。选择害虫在杂草和土壤中化蛹这一时期,进行翻耕土地灭蛹,时间一般在5月~9月中下旬。如果能在冬季集中一次深翻土地,可以杀灭各种害虫的越冬虫蛹,同时可起到增施肥料、加强抚育管理的双重作用。
篇4
[关键词]祈梦文化 石竹山 优势 劣势 发展建议
文化旅游最早发展于西方国家,近几年,我国才逐渐开始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文化旅游分支的祈梦文化旅游也会迎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祈梦文化由来
祈梦,指的是向神祈求从梦境中预知祸福。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常常希望通过梦的解析来问卜吉凶、预测未来。而后由于信仰的人数逐渐增多,影响范围扩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民俗,我们称之为祈梦民俗。
祈梦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梦文化长河中一支独特的支流,它在继承汉族原始的占梦和祈禳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而形成独特的祈梦民俗文化活动。自古中国就有许多关于梦的记载。例如《周公解梦》,这是一本民间的解梦之书。书中列举种种梦境,并对梦预测吉凶,影响甚广。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对祈梦习惯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记载。如: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微梦・梦宗汝霖》中写道:“镇江守君许葵东,先人南官所绿士也。少年祈梦于其乡九鲤湖,梦神人告之曰:‘子生平功名,一如宋宗泽。”随着祈梦习惯的发展,祈梦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福清祈梦文化旅游的发展
随着祈梦习俗不断演变与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处以祈梦为特色的文化空间,这就是被海内外游人誉为“人间灵宝,中华梦乡”的福清石竹山。相传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挚友何堠育有九子,这九子天生都是瞎子,他们跟随父亲来到了冶城(也就是现在的福州),在市中的于山落脚炼制外丹。后来他们又到了福清的石竹山,修炼内丹,最后得道成仙,被尊为“何氏九仙”。因为九仙修炼场具有特别的地磁引力,前来祭拜九仙的信众停留歇息时往往恍惚人梦,久而久之,何氏九仙君便成为人们祈梦的智慧象征和精神纽带,以道教九仙信仰为内核的梦文化逐渐成形。我国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石竹山游记》中记载有“闻宏路驿西十里,有石竹山,岩石最胜,为九仙祈梦所”。
石竹山“梦文化”由祈梦、接春、九仙信仰等组成。一年一度民众自发的“接春”即迎接春神、春王的活动,广泛影响着海内外华人。2008年,福清市政府举行首届“石竹山梦文化节”,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参与“接春”活动,场面壮观。2010年元月,由台湾基隆市、福清市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道教圆梦之旅――第二届中华梦乡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活动”,被国台办列入对台重点规划交流专案,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群众参与最广泛的梦文化盛会。目前,包括“接春”活动在内的“石竹山梦文化”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福清祈梦文化旅游的优势、劣势分析
3.1开展祈梦文化旅游的优势
3.1.1地理环境因素
石竹山景色优美。石竹山形成于67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晚期,由火山喷发的岩浆不断堆积而成。从东面看石竹山,如一条巨龙般逶迤腾跃,是为藏风得水的“宝地”吉象。从南面远望石竹山,整个山体看起来像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古埃及金字塔一样的稳固而雄伟壮丽。这里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9℃,特别在春夏时节,初雨乍晴的时候,半山腰云雾缭绕,让人仿佛进入仙境一般,是体验大自然的好去处。
据科学测定,当地磁场与外界略有不同。由于磁场的小同,易让人做梦,容易影响人们脑电波的波动规律,故容易做梦。德国柏林太空医学中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人们做梦是由磁场活动造成的,而不是什么精神压力,如抑郁。心理学家达仁-李普尼克研究表明,缓慢的磁场活动能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好人体的生物钟,导致人们做美梦。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梦,希望能美梦成真,故此处能吸引大量的客源。
3.1.2人缘因素
福清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著名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海外乡亲86多万人,主要分布东南亚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尼有30多万人、新加坡约8万人、日本lO多万人、英国10多万人。由于福清人素有闯荡世界、冒险吃苦的精神,因而出国创业打拼、谋求新发展的人与日俱增。福清华侨华人总资产不下500亿美元。资产超1亿美元者50多人。从1979年至今,福清侨商在家乡捐办各项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10多亿元。捐资人中有1/3在石竹山祈过梦,他们带着石竹山的梦背井离乡,矢志追求改变自己的一生。这为发展福清的祈梦民俗旅游发展奠定了客源基础。
3.1.3宗教因素
在中华文化中,道教与梦文化结缘甚早,梦既是修道易产生的一种体验,也是与神灵世界沟通的方式。道教思想与梦文化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何氏九仙君成仙后,得到元始天尊敕示,领命下凡,至石竹山再行潜修,以梦点化世人,泽被黎民苍生,声名远播海外,使道教文化与梦文化得以融合,从而推动祈梦习俗的发展,影响深远。而流传最广的便是叶向高年轻时到石竹山祈梦的故事。《石竹山志》中记载:叶向高为港头后叶村人,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叶向高晚年曾对人说:“石竹何氏所栖,岩壑奇绝,祈灵如响。先少师公(即叶向高之父)为诸生,得梦甚验。余为孝廉往祈,仙告以腰系白玉带。余以为妄,而其后果然”。由于受到宗教文化与名人文化的影响,人们纷纷效仿,加快祈梦文化旅游的发展。
3.1.4政府扶持
福清旅游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旅游业“四个注重”,即注重特色、注重规划、注重运作、注重时效的要求,充分发掘“祈梦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石竹山风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完善石竹山景区的软硬件设施,突出打好石竹山“梦文化”、道教文化牌,并将西部南少林风景区、灵石…国家森林公园、宋代古窑遗址、显镜宫、唐营兵寨、一都后溪漂流、东关寨以及黄檗山风景区规划整合为“泛石竹山景区”,进一步打响“中华梦乡、石竹仙山”旅游品牌。如今,福清市旅游主题口号:“好梦开始的地方―一中国福清”正式出炉。这一口号概括了福清旅游的基本内涵、资源优势、产品特征和文化精髓,彰显了福清“梦文化”的独特魅力。
3.2开展祈梦文化旅游面临的问题
3.2.1景区形成多头管理
景区管理一个最严重的缺陷就在于它是多头管理的:景区主要分成了石竹山和道院两大部分,它们分属于不同部门。道院南石竹山道院管理委员会管理,而景区刚由石竹山景区管理局管理,景区旁边的东张水库由水利部门管理。这样就使得利益和责任的分配不明确,不仅给内部管理造成混乱,而且也不利于管理部门和游客之间的沟通。比如一些游客就不是特别理解为什么进入景区已收过了门票,去道院要再收一次,甚至会因此事与工作人员发生矛盾和纠纷。
3.2.2传统思想的影响
由于梦文化没有被正确的认识,把梦的解析视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凡与梦文化或宗教文化有关的事物与活动,都视为反科学的行为,并加以反对,阻碍梦文化的传播。
4.发展祈梦旅游的几点建议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揭示梦的内涵,提升人们对梦文化的兴趣。
梦是人一种自然现象,是属于人的心理范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克蒙特・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梦的解析》第一次告诉曾经无知和充满疑惑的人们: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而福清的祈梦文化正是让人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祈梦,按照梦中的祈示,正确面对人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正是这种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要通过宣传祈梦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从而推动祈梦民俗旅游的发展。
其次,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祈梦文化,扩大祈梦文化影响。一方面,加大“请进来”宣传力度,扩大福清旅游梦文化品牌影响力。邀请长三角、珠三角、台湾等地的旅行社来景区踩线,通过举办中华梦乡――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活动,扩大祈梦文化在海峡两岸乃是整个华人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营销策略,拓展客源市场。抓住交通全面开通机遇,组织旅游企业沿动车所经城市开展大型宣传推介,扩大祈梦文化旅游的辐射区域;鼓励支持旅游企业拓展客源市场。
再次,打造祈梦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1)开发祈梦民俗体验旅游产品。无论是祈求长命百岁,还是祈求婚姻美满幸福,祈梦活动都需要一个祈梦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对祈梦程式的介绍、让游客参与其中,延长游客在福清的停留时间,开展诸如更农、品茶、求签、验杯玟等民俗活动,从而让游客寻梦,体验最终美梦成真。
(2)开发祈梦文化旅游纪念品。现在山上的旅游商品不是很丰富,除了沿途的几个摆小摊的贩卖着一些在哪个景区都可以见到的旅游纪念品外,就没有任何值得留念的东西。其实,旅游纪念品往往能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提高人们的重游率,是体现一个景区特色的亮点,但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个细节。例如,石竹山最著名是“祈梦文化”,我们可以根据围绕祈梦主题,出售一些关于“梦”文化的书籍,让想了解的人能够有所收获;或者出售一些卧具,如“美梦枕”、“周公席”等产品,与梦文化体验活动相配套。
篇5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县域经济;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7-1
通榆县位于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几年来,通榆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县情实际,科学谋划,统筹发展,牢固树立“实事求是谋发展、立足长远干大事”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三个发展定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一个贫穷落后县打造成全国绿色生态旅游县,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中促进了环境的保护,通过调查,县领导发现,未来通榆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是一个关键因素。而且从全省来看,通榆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约占全省的0.57%和0.35%,对全省贡献不大,而通榆的生态对全省来说却至关重要。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通榆等西部县份这些年来不断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没有中东部粮食主产区的连年丰产。因此,通榆在全省的功能定位更重要的应该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是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点,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未来五年,这个县将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上,以“向海”这一世界级湿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牵动团结、同发风电、兴隆山蒙古黄榆、包拉温都野山杏树林、郁洋淀万顷芦苇等景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努力实现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
向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5467hm2,其中湿地面积达3.6万hm2,是中国六大湿地之首。向海由此也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芦苇沼泽、草原湿地等多样生态系统,是世界典型的多样湿地物种基因库。1981年,经有关部门考察,境内生态环境及鸟类等自然资源丰富,由吉林省政府批准划定为向海自然保护区。1986年,又经国务院批准定为“吉林省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又评其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载入世界著名湿地名册。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纳入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5年,向海自然保护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9年,在全省吉林八景评比活动中,向海以其独特的魅力位列吉林八景前三甲。据初步统计,区内有植物600余种,脊椎动物300余种,鸟类293种,其中鹤类就有6种,占世界总数的40%。目前世界上仅有的1500多只一类保护珍禽丹顶鹤,向海就有60多只在这里生息繁衍。向海保护区内有洮儿河、霍林河、额穆泰河三条河流入保护区,为了有效滞流境内水,保护区内建有向海、胜利、兴隆三个大中型水库,总设计库容为3.53亿m3。保护向海湿地将有助于三条河流防洪治涝、化害为利,不仅造福当地百姓,而且对人类和世界生态环境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向海不仅是通榆的,也是吉林的、中国的、世界的,它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向海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完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首肯,也得到了国际有关组织的赞赏,荷兰亲王贝恩哈德称向海是“人间仙境”。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基博高度评价说:“我到过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像向海具有这样完好的自然景观,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湿地生物,全球已经不多了。向海不仅是中国的一块宝地,也是世界的一块宝地。”1991年,在第五届桑迪欧国际生物保护节上,反映向海保护区的专题片《家在向海》夺得了评委会主席特别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代表资格奖,该片导演程捷被评为特别女性奖等三项大奖。《家在向海》也是时任国家总理在1992年带到世界环发首脑会议上的唯一一部电视风光片。在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又公演了《家在向海》,受到一致好评。
通榆县旅游业真正的发展是伴随着1981年3月向海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而逐步得到发展的,但当时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不快,基础设施滞后,景点建设步伐缓慢,可进入性及观赏性不强,旅游主要是以科学考察为主,旅游产品单一。近几年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旅游业重视力度的加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通榆观光、科考及度假。2006年,通榆县已陆续开发出百鸟乐园、鹤岛、白沙滩、香海寺、同发风车、杏树林、同发郁洋淀、蒙古黄榆、二庙、三家子草原等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二十余处,到通榆县观光的游客达到15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3000万元。
篇6
一、引言
民俗旅游的兴起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不仅给我国带来经济效益,也给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传播渠道,大力弘扬中国民俗特色。因此,民俗景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由此可见,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俗旅游概述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完善,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其自身的特点,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因素,同时对我国旅游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民俗旅游呢?
所谓民俗旅游就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因为,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等。由此可见,民俗旅游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独具特色的,它涵盖了当地的风俗习惯,贯穿了整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将民俗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它的发展不仅仅可以增添当地的民俗文化气息,同时也可以完善我国旅游业的文化发展,对我国旅游业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民俗旅游景区的类别
提到民俗旅游景区,它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类别,旅游景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它主要分为两个类型,第一是自然旅游资源,另一个则是人文旅游资源。
首先,对于民俗旅游景区的类别而言,自然旅游资源是其最基本的类型,它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景观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等,这些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原本的生态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到其一定的限制与影响。除此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它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城乡风貌、现代设施、当地的民俗风情以及饮食购物类等等,这些方面主要是由于当地民俗地区文化设施的改善与风土人情的具体体现。
(三)民俗旅游景区开发的特点
对于每一个民俗旅游景区来说,它的开发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化性与生态性。这也是民俗旅游景区最根本的两大特点,以下就对这两个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来说,文化性是其自身最主要的特点。所谓民俗文化,不言而喻,在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中,文化是明显的,突出的,而恰恰是因为这种民俗文化的突出,民俗旅游才同其他形式的旅游有所区别。民俗旅游不仅仅单方面的指农村旅游,它们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农村旅游指的只是农业活动,而反过来说,农业活动也不能简单的概括成民俗旅游。因为与农村旅游相比,民俗旅游的文化风俗习惯会更加突出,旅游景区当地的风土人情会更加明显,民俗旅游的范围较广,文化性较强;其次,民俗旅游景区开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生态性,它的生态性又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无非就是指在开发民俗旅游景区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当地自然资源的滥用,而社会生态就是指保持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所以说,在对民俗旅游景区进行开发的时候,就要发挥其自身的文化性也要保留其原有的生态性,这对于民俗旅游景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当前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整体性,存在地方政府监管与指导缺位的问题
目前来说,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缺乏整体性,也就是说缺乏整体的全面的规划,存在地方政府监管与指导缺位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我国民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对于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发展来说,它的旅游管理体制还尚未形成一个统一保护、整体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的管理格局。这主要是两个方面问题导致的: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整体的、全面的规划,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管理层工作重心的偏离,再加上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就会导致民俗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且,相关部门指导的缺位会使旅游景区的开发失去控制,就会导致对民俗地区的盲目开发,这不仅仅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原本的生态价值,对于整个民俗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更加失去了政府监管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与合作关系,不言而喻,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整体的、全面的规划,以及政府的监管与指导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性不足,存在模仿之风盛行的问题
在我国许多行业中,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模仿跟风的现象,即后进入行业的企业或商家总是选择复制、模仿前者的竞争策略来打开市场。同样,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创新性不足,模仿之风盛行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而言,创新性的缺乏体现在了许多方面。例如:景区主题方面、品牌塑造方面、旅游产品方面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创新性的缺乏不仅仅会导致自身发展的滞后,还会使其降低市场竞争力,逐渐失去消费者,失去市场,无法实现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模仿之风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开发的关键性问题,大量的效仿不仅仅会是民俗地区失去自身的特色,失去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也无法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会随时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危机,所以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打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
(三)参与性不强烈,存在项目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消费者的参与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然而,参与性不强烈,存在项目内容过于简单也是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旅游景区的项目内容的缺乏不仅仅无法吸引到旅游消费者,同时也不能够集中体现出民俗旅游景区的内在价值,所以就进一步导致了参与性的缺乏,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持续性不长久,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
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对于旅游资源的重开发、轻保护,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某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生态价值转化成了商业价值,不顾盲目开发的后果,破坏生态,再加上相关部门缺乏对旅游环境的重视与保护,大大缩短了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损失。
(五)真实性不高,存在生造景观或虚假民俗的问题
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民俗旅游景区真实性不高,即在实际的情况中,某些旅游景区出现了生造的现象,这不仅仅会导致民俗旅游景区失去其自身的价值,还容易导致民俗文化的混乱,除此之外,对于旅游景观的虚假生造也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不尊重,所以说,提高旅游景区的真实性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进一步加强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管指导工作
在文章上部分集中阐述了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旅游景区开发缺乏整体性,以及地方政府监管与指导缺位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强化监管指导工作。
强化监管指导工作,首先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整体规划,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民俗地区具体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来进行调整,制定出一套完备的、有利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方案,以此来为其自身更好地服务、运用。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加强对旅游景区创新管理的引导作用,避免指导位置的缺席与工作的怠慢,同时也需要各个管理部门相互交流与沟通,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性,达成一致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分配好工作,提高监管效率,真正为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所服务。
(二)强化主题设计工作
为了促进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开发的更好发展,解决创新性不足,模仿之风盛行的问题,就要求我国民俗文化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强化主体设计工作,主题对于一个旅游景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带给旅游消费者的是第一印象,也是其旅游景区民俗特点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强化主题设计工作,首先就要避免对其他地区主题的模仿,要打破陈规,进行大胆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主题形象概括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表现出当地民俗地区的特征,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气息。其次,主题的打造还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也就是消费者真正的心理需求,因为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形象是要吸引人前去旅游的,因此,还必须考虑主要目标市场的状况及需求偏好。再次,民俗旅游景区的主题还要受到各个方面的认可,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当地地区的居民,只有这个主题获得了全方面的支持,才会有它存在的价值,最后,主题形象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这也就是所谓的创新,而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吸引消费者,能够在大众面前脱颖而出,最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主题的打造必然离不开对其主题的大力宣传,所以主题形象的文字表述一定要有美感并能够产生美好的联想,要注意用词的感彩,这是实现旅游消费者心理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品牌塑造工作
品牌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形象宣传工具,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的体现,并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来说,其自身的开发和建设必然也离不开对品牌的塑造,因为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与其自身价值的外在体现,只有将品牌创造好,它自身的发展才能够长远。
强化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品牌,就要打造品牌专业化,可以将民俗地区当地的旅游产品的特征,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作为品牌的导向,集中于一个品牌的发展,着力于旅游品牌的精与细。与此同时,还要将当地民俗旅游景区的优点在这一品牌中集中体现出来,以独特、原真的民俗文化内涵塑造旅游景区的形象,通过品牌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形成旅游市场的民俗文化唯一性品牌。
(四)强化设施建设工作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就要加大对其的投资,进而对旅游景区中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进行全面的完善与发展,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民俗旅游景区中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在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立各种娱乐设施、健身设施,以此来促进当地游客的休闲娱乐。除此之外,加强基础设施更要涉及到文化方面,例如可以针对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来促进文化纪念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因为完善的文化设施、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可以为当地招揽更多的游客,以此带动旅游消费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旅游者对当地地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拉动当地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消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更好地开发。
(五)强化资源保护工作
要解决我国民俗文化景区在开发中的问题,还应该强化资源保护工作,因为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得以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护,不去盲目开发,不以商业利益为借口去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开发的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坚持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篇7
(一)设立贵州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目标,扩大内需促进旅游业发展也成为了重要的转型方向。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表明旅游业已经全面融入了国家的战略体系。2012年的国务院2号文件,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地方政策层面看,贵州省2011年编制了《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2012年《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印发实施,从战略上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和“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2013年初,贵州省决定实施五个“100工程”,其中重点是要在2017年建成100个国家级旅游景区,通过这些景区的示范带动,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448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以上,使旅游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贵州旅游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相关的景区开发、酒店、旅游运输、旅游地产、旅游餐饮、旅游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二)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
贵州省目前旅游业投资明显不足,还有较大的资金缺口。2012年底,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规划引领、精品发展、项目带动、国际品质”四大战略,规划建设的100个旅游景区需要较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但是目前来看,贵州省在旅游产业方面的投入还不足。以贵州省在住宿业和餐饮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为例,2010-2012年,住宿业和餐饮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数额保持快速增长,但全省2012年住宿业和餐饮业的贷款额度也只8839亿元,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远远跟不上游客的需求,导致了春夏秋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的局面。靠政府财政支持和间接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贵州省旅游企业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因此发起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贵州旅游业直接融资方式的一种补充显得尤为必要。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10-2012)(三)贵州旅游开发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亟待进行资源整合
贵州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看,围绕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而对苗、侗、布依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游客的参与和体验。另一方面,贵州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现象突出,现有的旅游服务企业综合素质低、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省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设立贵州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一)贵州拥有丰富的旅游投资项目资源
贵州潜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交通条件差,开发水平还比较落后。已经开发的旅游景区较少,相关配套服务项目也比较缺乏,可开发空间巨大。根据规划,到2017年,贵州省将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20个,4A级旅游景区达到80个,29个精品景区,20个旅游文化综合体,14个特色旅游村镇类景区,37个主题旅游文化景区。除了这些规划项目,也将伴随有相关的酒店、餐饮、交通、娱乐、现代服务等旅游项目,这些项目都可以作为贵州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项目来源。
发展观察每个栏目名称刘伟华,龚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助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探讨(二)旅游消费可为投资项目带来可观的回报
篇8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因素;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031-0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已经成为了糖尿病大国,2007~2008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平均患病率为9.7%[1]。据WHO预测,至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亿[2]。而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约占90%~95%。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肾病和足病是导致成人失明、肾功能衰竭和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4倍,是主要的致死原因。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占全部直接医疗费用的80%[3]。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75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为本地区2型糖尿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初步资料。了解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7月在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750例,其中男338例,女412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25~90岁,平均(59.23±12.44)岁,糖尿病病程0~40年,平均(7.08±6.12)年,诊断年龄21~87岁,平均(52.15±12.30)岁,体重指数(15.85~34.32)kg/m2,平均(24.56±3.23)kg/m2,糖化血红蛋白(4.2~18.6)%,平均(9.50±2.32)%,空腹C肽(0~14.71)ng/mL,平均(1.62±1.46)ng/mL,空腹胰岛素(0.28~300)mIU/L,平均(30.92±21.90)mIU/L,血浆胆固醇(2.41~22.16)mmol/L,平均(5.41±1.59)mmol/L,甘油三酯(0.36~38.24)mmol/L,平均(2.96±2.01)mmol/L,低密度脂蛋白(1.01~14.33)mmol/L,平均(3.04±1.00)mmol/L,空腹血糖(3.38~20.42)mmol/L,平均(9.82±3.36)mmol/L。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情况,并录入数据。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失明。糖尿病肾病:包括微量白蛋白期、临床蛋白尿期、临床肾病期,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和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结合患者病史和疼痛、麻木、感觉过敏、感觉缺失等主诉或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P
2 结果
2.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
见表1。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87例,其中至少有1种慢性并发症57例,患病率65.52%。
2.2 各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但大血管病变包括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等通常被认为是糖尿病伴发疾病,有独立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严格来说并不属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只是引起这些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4]。本研究对象主要是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就诊原因均为糖尿病相关病症,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本地区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情况及各种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因此将大血管病变与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合并研究。
本研究收入患者750例,以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最高为66.27%,其次为周围神经病变60.80%,视网膜病变34.40%,肾病27.73%,有77.33%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8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已有2/3患有慢性并发症,与既往研究比较:总患病率(77.33% vs 73.2%)及高血压(47.47% vs 34.2%)等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高于1990~2000年全国统计水平,视网膜病变(34.40% vs 34.3%)及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60.80% vs 60.3%)与全国水平持平,肾病患病率(27.73% vs 33.6%)低于全国统计水平[5]。提示我市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较高,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较高,肾病较全国水平为低,可能与我院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患者主要收治在肾内科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而与近期国内南方城市比较[6],各项并发症患病率均高于对方,以大血管并发症最为明显(66.27% vs 31.5%),提示我市为代表的北方人群糖尿病并发症水平可能高于南方人群。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作为抚顺地区最大的综合型三甲医院,收治患者来自抚顺市所有县区,因此本研究基本可以反映抚顺地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病情况。研究结果提示抚顺地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水平较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部分南方人群,且大量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值得临床工作者关注。
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面,本研究发现: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影响了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与国内外报道相似[5-8],本研究发现空腹胰岛素水平影响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而未发现反映内源性胰岛功能的空腹C肽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有待于扩大样本量或者选择合适的人群进行进一步研究而得到更深入的结果。
本研究结果提示:除了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不可控因素外,血糖、血脂、体重等均是需要积极控制的糖尿病并发症相关因素,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影响了全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UKPDS后续研究提示,从糖尿病病程早期就积极降低血糖并长期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代谢记忆,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9]。加强糖尿病患者教育,提高糖尿病知晓率及治疗率,加强医务人员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的落实,重视早期全程的控制血糖,积极减轻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脂异常等综合治疗,才能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10, 362:1090-1101.
[2] 黄建萍,陈大灵. 糖尿病流行趋势及预防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962-964.
[3] 陆菊明. 糖尿病标准化诊疗工作任重道远[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10):585-587.
[4] 廖二元,超楚生. 内分泌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4.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 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237.
[6] 楼雪勇.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120-121.
[7] LeRoith D. Diabetes Mellitus-A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Text.Philadelphia[J]. Lippincott Williams,2000:957-960.
[8] 陈日秋,官常荣.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6):428-429,495.
篇9
【关键词】心律平;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急诊较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心悸胸闷突发和突止。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作久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造成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尽快终止其发作是急诊医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科近年应用心律平注射液治疗PSVT36例,显效快、不良反应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均是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急诊患者,心电图确诊为PSVT,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23~80岁,突发心悸胸闷至入院平均1.6 h(0.5~5 h),心率150~230次/min,血压75/60~180/90 mm Hg。无器质性心脏病28例、冠心病2例、预激综合征3例、高血压病2例、甲亢1例,伴低血压5例,均无心力衰竭表现。心律平用药前后平均心率血压变化及转复时间见表1。
表1
心律平用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转复时间(x±s)
组别年龄(岁)
心率(bpm)血压(mm Hg)
用药前用药后用药前用药后
转复时间(min)
心律平组51.8±18.6185.8±21.580.2±5.2102.5±13.8/72.1±10.6103.9±9.8/73.5±9.612.6±6.7
1.2 方法 在急诊抢救室,常规持续心电血压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首剂静注约10 min,其中NS20~40 ml+心律平
作者单位:361003厦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急诊科
35 mg 8例,NS20~40 ml+心律平70 mg 25例,3例追加NS250 ml+心律平105~210 mg静脉滴注,转复时总剂量均不超过140 mg,转复立即停药,接NS250 ml续滴观察。转复时间:静脉注射开始至PSVT终止时间。
2 结果
36例全部转为正常窦性心律,心律平用量:不超过35 mg 8例,不超过70 mg 25例,3例静注后未转复而续滴心律平,总剂量均
3 讨论
心律平是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减慢传导,抑制窦房结、房室结、浦肯氏纤维传导及心肌的自发兴奋性,抑制心房心室肌,抑制旁路传导[1]。静脉用药见效快,疗效好,是治疗PSVT的常用药。本资料36例中,60~80岁老年患者15例,有基础疾病者8例,低血压5例,均无严重心肺疾病,无心功能不全。全部病例均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护下静注及静滴,转复立即停药。心律平用量不超过70 mg占91.7%(33/36),超过70 mg仅占8.3%(3/36),且均
参 考 文 献
[1] 张七一,宋文宣,曲 彦.心血管病合理用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
篇10
【关键词】 法律素质;依法治军;法律战;法律服务
新形势下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对军人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治军的实现、法律战的开展、基层官兵涉法问题的有效解决等都离不开军官法律素质能力的养成。军校学员是特殊的军人群体,是未来的军官、指挥官,是依法治军方略的具体执行者,其法律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日后能否依法履职、依法带兵、依法管理部队,关系着我军法治的前景,因此,加强军校学员法律素质的培养,对增强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加快军队法治建设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
一、依法治军重在提高带兵人的法律素质
指出:“要不折不扣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培养部队严守纪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良好作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
依法从严治军具体到基层主官,就是依法带兵,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军队的法规,统一官兵的意志,规范军人的行动,保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使部队训练和生活有正规的秩序和科学的节奏。依法带兵是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军队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军建设的法治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就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来说,法律素质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要求。凭经验、靠政策、轻法律的思想在部队管理中还有一定的市场;以言代法、重言轻法的家长作风时有发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隐情不报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影响和制约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与带兵人法律素质的水平高低关系密切。带兵人处在依法治军的第一线,是依法治军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守法和执法的双重责任。带兵人依法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带兵人严于律已、模范带头的表率作用,往往比空洞的理论教育更加有效,较强自身法律素质修养,带头遵纪守法,自觉按条令条例指导和管理部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部队,有利于确保各项法规制度的落实。因此,努力提高带兵人的法律素质,成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关键。军官法律素质的培养,源头在院校,我们有必要重视院校的法律教育对培养学员法律素质的基础性作用。
二、“法律战”运用对基层主官的法律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伴随着新军革的深入发展,法律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一种相对独立的新作战样式,我军《政工条例》把法律战作为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法律战中,宣扬已方军事行动的合法性、正义性、正当性,抨击对方军事行动的违法性、非正义性、非人道性,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开展法律战,有利于更好地聚集民心、军心,有利于打击和瓦解敌方意志,有利于在战略战役和战术上赢得主动,为己方争取更大的军事行动空间。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法律战是任何武器都代替不了的“新式武器”,谁掌握了它,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派出了2000多名律师遂行作战,专门成立了战争法指导机构,运用法律成为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拉克战后的“虐囚”事件,则从反面验证了法律战的重要。我们只要稍微地观察一下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现在的叙利亚内战,就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军事斗争,都紧密地与法律战交织在一起。
作为一种作战样式,法律战以法律对抗为主要斗争手段。军事战与法律战完全交织在一起。军事斗争中存在着法律战,法律战又贯穿于军事斗争的全过程,而且先于军事斗争而展开,后于军事斗争的结束而终结。基层主官如果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了解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人道主义法的相关知识,掌握武装冲突中关于目标选择的法律限制、作战武器的法律限制、战俘权益、战争犯罪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在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中执行战争法的观念,具有较强的运用战争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在未来军事斗争中掌握主动,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能力有赖于自身法律素质过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官兵个人、家庭遇到涉法问题逐渐增多,案件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既有民事的、经济的,也有刑事的、行政的,比如:亲属被不法分子殴打、拘禁等人身伤害纠纷;宅基地和邻里纠纷;婚姻破裂引起的经济纠纷、由于财产继承、赡养老人、分家分产等引起的婚姻家庭纠纷;亲属务工经商引起的借贷、承包、工资等经济往来纠纷以及由于交通、治疗疾病等发生意外产生的纠纷和消费权益纠纷等等。官兵及家属的涉法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损害到军人及其家属的正当权益,影响到官兵的思想稳定,不利于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正常开展。在部队常说,“要想官兵赴汤蹈火,先要防止后院起火”,“只有家中风平浪静,官兵才能思想稳定”。基层干部生活在一线,离战士最近,是解决战士涉法问题的“最直接律师”,他们的法律素质高,就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减少由于帮助不及时而导致的事故案件。作为未来基层带兵人的学员,有必要完善自身法律素养,了解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法律知识和解决涉法问题的程序,切实把维护战士个人及家庭的合法权益与部队安全稳定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勇.关于我军正规化建设中的军队院校法学教育的思考[M].出版社,1996
[2]吴金印,张全启.论治军方略[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平达.论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4]刘颖,罗建禄.军校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的思考[J].武警成都指挥学院学报,2006,(6)
[5]刘淑萍,陈聪.新军革背景下的军校校园法制文化建设[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