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9 18:0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篇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汪应明。本书可概括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包括第一至五章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法律基础,包括第六至十二章的内容。

本书在知识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章前引导案例导入的方式引入本章内容,通过对经典材料的分析,使教材内容简洁、通俗、易懂、语言活泼、生动、贴近实际、便于阅读与思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结合新课改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于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基础”课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基础”课实效性是指依据教学活动规律,结合学生思想发展变化情况,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要传授的内容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教学投入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最佳比例。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将激励教师摆脱“基础”课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有助于教师根据“基础”课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特点构建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有人。

一、影响“基础”课实效性提高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上仍将灌输教育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混为一谈。目前许多教师仍受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听命配合的固有教学模式束缚。这种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片面、狭隘的理解为对人意识行为的限制,这易使“基础”课教学变得乏味,形成教师在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基础”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但绝不是只对概念、原理、原则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结合大学生实际,研究大学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强调概念与概念的联系,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忽视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枯燥的内容讲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融合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两门课合一产生的。我们在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底线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放大了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的重合度,将法律规范要求与道德要求完全等同,或者过于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忽视了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的一脉相承性。这种情况易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不能很好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法律道德素质。

(三)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在教学计划、实践形式、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加之,“基础”课实践教学涉及场地、经费、后勤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协调难度大,相比课堂授课要复杂得多。因此,许多高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仅停留在号召和书面要求上,或者流于形式未见实效。这易使学生产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造成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P.41)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大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按章节讲授转为按专题讲授。专题可以从爱国主义、道德领域、法治观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切入,结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小见大的引导学生树立伟大人生目标,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使“基础”课达到说理而不说教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案例加以筛选,选取那些大学生关心程度高、时代感强、涉及人物与大学生契合度大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观点,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这既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能,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利于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提升“基础”课的时代感。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结合授课实际单独和综合应用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超越,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的主旨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对理论知识的误解或教条式的搬用;要加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性;要按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基础”课的实在感,使“基础”课论理而不空洞,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的吸引力。

(二)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

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整合二者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基础”课教学。

首先,要坚持理论在法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要在法律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讲授,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使学生懂得虽然政治、哲学、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与发展也有作用,但追根溯源,“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P.82);要渗透阶级理论,使学生明白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与以往法律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是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学生理解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先进性、科学性,使其自觉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成为一名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其次,要在法律教育中强化道德意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再完善、法律条文在繁多,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关系。同时,法律调整的滞后性也容易给别有企图的人产生可乘之机。因此,人们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日常行为的善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基础”课教学仅局限于法律知识的单一传授上,而应结合实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法”与“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向学生阐明有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解析其立法用意及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深层次联系,使大学生既树立起法律权威意识,又克服“法律万能”的观念,推动学生追求法与德的双重规范。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实践双重提高

“基础”课价值体现方式就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取得的成效。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情绪,为“基础”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教学潜力,通过聘请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等开展主题讲座,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聘请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紧跟理论发展步伐;支持学生成立理论研究小组,主题社团等学生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鼓励学生开展校园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展开网上讨论,交流实践经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其自发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

最后,高校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应紧密配合指定中长期“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在时间要求、工作量核算、业绩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完善的规定,使“基础”课实践教学长期化、制度化、可操作化。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In the gradual process towards a society ruled by law in China, legal litera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ust-have qualit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is importa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for improv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关键词: 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意识;教学

Key words: legal literacy;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legal awarenes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7-02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中国社会正逐渐迈向法治社会,任何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都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法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们必备的素养之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任务,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最好切入点。

1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所谓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1]其实就是指人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和融合,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影响。法律素养就是人们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实践运用法律的能力和自觉提高的综合体现。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认识、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或素质,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法律知识是理论基础,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是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

1.1 法律知识缺乏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想去学习法律知识,事实却是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欠缺。

第一,基本法律知识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是指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律常识,包括一般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我国主要的部门法知识。[2]调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法律知识缺乏整体上的了解,尤其对我国主要的部门法知识掌握情况更不乐观。

第二,基本法律常识缺乏。很多学生无法分清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不清楚哪些是“可为”,哪些是“不可为”,不知道违反法律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处罚,这些基本常识的缺乏使当前大学生的基本行为选择出现了问题,导致犯罪率上升。

1.2 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促使公民积极守法。[3]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

第一,混淆道德与法律。常常将法律问题道德化,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法律问题,不能准确地辨别道德与法律及二者的关系。

第二,对待一些社会现象和涉及情感因素的问题的评价和处理缺乏公平公正的标准,习惯将感情因素加入其中。

第三,对于一些涉及到个人权益的事件,很多学生不愿意采取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1.3 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能力。当前,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不理想。首先,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强。很多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只是通过《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公共课任务,修满学分,自然也不会在课后去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其次,大学生将自身法律知识外化的能力弱。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法律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意味着一种权利、一种保护,从而不善于将自己的法律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缺乏维权意识,不懂如何维权,更缺少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

2 《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上存在的问题

05方案改革后,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变化,作为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基础》课的法律部分教学遇到了诸多困境,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教学课时无法容纳全部教学内容 合并后的《基础》课,教材几经修改,但法律部分的内容并无突出变化,法律知识完整的章节只有第7、8两章,另外第5、6两章中也有少部分法律内容,从篇幅上看,法律部分只占教材的1/3稍多一点。基于此,高校都大大缩减了法律部分的教学学时,而且大部分高校是按照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来划分教学,一般留给法律部分的教学学时在10到20学时之间,仔细分析教材,其涵盖的内容与原先的《法律基础》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内容更为精简而已,罗列出较多的法律条文,缺乏帮助理解的辅助型教学内容,知识晦涩难懂。这使原本就存在的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更为突出,致使很多学生甚至是任课教师都觉得无所适从,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新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和讲解上要求将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在德育中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又能在传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握《基础》课的真正目的,然而很多教师难以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依旧遵循以前的教学模式,把二者割裂开进行教学,这对大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是不利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对法律知识掌握较少,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进而在教学中无法得心应手的讲解法律部分,更不能从深层次上将德育和法制教育融汇贯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实践教学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理论教学,成功的实践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促进理论教学的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提升法律素养。然而很多教育者由于理论课教学学时的缩短,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就大大压缩实践教学或简单安排实践教学,没有具体的规划、制度约束等,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从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反过来也不利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基础》课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3.1 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基础》课的课堂仍然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渠道,这是所有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面对当前法律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教师应建立起清晰的法律知识框架,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可接受性、社会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亮点追踪法、讨论式。尽量利用社会中的热点以及和学生有关联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思考,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尽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而增强课堂法律教学的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基础》课教学应尽可能多地、合理地安排法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参观监狱;和学生一起观看法律题材电影,并一同分析影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法律辩论赛和模拟法庭;帮助学生组建法律社团;课程组可以与校外建立法律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不但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和外化,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法律的热情,提升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3.3 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 合并后的《基础》课要求教师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又要有较高的法学素养。

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较少的课时将法律知识讲完、讲好、讲透,必然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法律知识,总结法律知识特殊的教学方法,方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必须树立法治理念、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使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法律教学的目的。

第三,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新的法律条文等不断出现,学生的法律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交流、培训和自主学习不断增加和更新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能力,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4 合理开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的辅助作用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应积极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延伸课堂教学,将课程内容延伸到网络。建立教学网站,将教学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传到网上,实现与课堂教学的同步;建立法律交流论坛和QQ群等,对学生的法律困惑给予及时的解答;设置一些网络虚拟法庭、案例追踪、法律游戏软件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巩固法律知识;开设法律视频教学等丰富网络课堂。网络平台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增强法律部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本门课的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面向2l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篇4

关键词:PBL教学法;“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25-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摘自百度百科)。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本科学员的必修课。该门课程有自己独特之处,如果能正确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军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后到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军官),课堂大都是采用大课的形式(一般人数都在100~200人左右),该门课程是由道德和法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针对这样的特点,PBL教学法的运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利用PBL教学法,着重培养学员日后到基层部队的任职能力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貌似枯燥无用,其实不然,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授课形式,该门课程对学员来讲都十分重要,因为他可以培养学员日后到基层部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内容方面来看,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很多内容都是学员以后到基层部队所面临的、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是作为指挥官必须要会的东西。比如说第二章的“锤炼忠诚品格永远听党指挥”中就有一个重要内容——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等错误观点,这对于基层连队的指挥官来讲,就是必须要讲清的一个问题: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内涵是什么,他的错误之处何在,他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基层官兵要如何抵制这种思想[1]。所以教员讲的这一堂课可以说学员以后拿到部队就直接能用。从授课形式来讲,每一名基层部队的带兵人,最起码你要会给战士上课、开会,会组织战士学习、讨论或搞其他活动。所以教员一些新颖的授课形式,也是学员学了以后到部队直接就能用的。

利用PBL教学法,结合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可以培养学员以后到一线基层部队当指挥官所需要的最基本任职能力。比如说在讲授“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这个问题时,在教学设计上就可以充分利用PBL教学法。将该次课程设计为让学员模拟副连长组织一次“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等错误思想”的党团教育活动。教员将该首先将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分别完成该项模拟任务。各小组先就该主题进行讨论,让学员自己去思考、讨论,寻找“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各小组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后,要求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员任模拟副连长,组里其他人员协助副连长组织好这次教育活动,全班学员充当模拟教育对象——某连全体战士。在这种教学设计下,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习活动都要学员自己主动参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与要完成的模拟任务挂钩,学员们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分工合作来完成这一课时的学习任务。而且这一学习任务的设置是直接指向现在基层部队的所需要完成实际任务,对学员以后的工作可以是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利用PBL教学法,解决军校基础课大课堂学员自主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军校的一门基础政治课,一般来讲,这门课程的授课大都是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少则近一百人,多则近二百人。由于学员人数众多,学员要全员主动参与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一些教员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是以教员在上面讲为主,课堂上学员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的听教员讲授,主动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有些教员虽然采取了很多新颖的课堂形式,但实际能够参与进来的学员也并不多。

利用PBL教学法,结合该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对授课形式加以改进,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在设计教学任务和问题场景的时候,教员可以将学员分为不同的小组,按各小组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不同程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组讨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全员参与,每一名学员必须就布置的问题进行思索和探究,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员必须要随时跟进学员讨论的过程,检查每名学员的讨论发言记录。这样既可以随时了解学员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员指导的问题,对于方向错误的组别可以实时进行引导和调整,又可以督促那些不积极的同学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第二个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在第一阶段已经形成初步的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各组学员开始组织起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每个组内成员按任务的不同,以及各人的特长分别承担不同角色,如制作PPT,搜集资料,负责讲解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员主要是对学员的组织、人员配置使用进行了解。可以帮助学员解决技术问题,如PPT制作过程中的困难等。更重要的是了解学员在组织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或是取得成果,练就学员们的组织能力,推广优秀的组织方法。对于组织能力的培养,是教员在利用PBL教学法中要格外重视的。因为组织能力是以后每名基层指挥官必须要具备的,在普通的课堂上又难以学到、难以练就,而利用PBL教学法再结合学员以后的实际工作需求,就可以很好地锻炼这个方面的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学员展示成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小组内全员的讨论,形成了每个组别自己意见,各组通过人员分工,全力合作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完成了任务,最终把成果展示在课堂上。在这一收尾阶段,教员可以检验出学员是否已经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并能够通过有效地组织来完成团队的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员能够结合教材和学员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问题场景,所有的小组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努力都能基本完成布置的任务,而且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基本上所有的学员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任务当中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PBL教学法,将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有机衔接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原来军人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两门课合并而来,相对来讲道德和法律是两个比较独立的内容,不少教员在教授该门课程的时候,道德和法律的内容衔接得不合理,给学员造成了困惑。

利用PBL教学法,可以将该门课程中的道德与法律两部分有机衔接,更有利于培养学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过硬的法律素质。PBL教学法本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涵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设计PBL的问题情境时,教员就应当考虑到其中所蕴涵的道德意义和法律规则。比如说在讲解第五章中的“培育恋爱婚姻家庭美德”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将现实中的一些军婚案例加上情境,例如,某士官的配偶遭遇婚外情,影响了工作,你作为该士官所在排的排长,你应当如何帮助他?这是现实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将学员设定为排长也是他们毕业以后马上要任职的岗位,该情境的设置本身就包含了婚恋家庭中的道德和法律双重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说是在让学员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直接培养了学员任职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肯定会有不同的侧重,在这一过程中学员可以自己去思考军人对于恋爱婚姻家庭所应当秉承的态度,去查找这些问题应当依据什么法律来处理。利用PBL教学法,教员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就能把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知识衔接到一起,让学员不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更懂得法律背后令人推崇的道德。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在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以运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员日后到基层部队的任职能力,有效地解决军校基础课大课堂学员自主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有力地加强法律和道德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王联斌.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52.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he Military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YAO Cai-yun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Beijing 100072,China)

篇5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从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指出了改进该门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路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6-02

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292所,在校生人数约350万人,承担了20%以上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规定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规律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研究。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作者对多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并查阅了各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各校教务系统的网站,发现我国独立学院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且都是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的。也发现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不稳定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聘请母体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或是聘请相关的离退休教师进行教学,很少有独立学院专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稳定的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作者查阅了一百多所独立学院的网站,只有若干所独立学院建立了政治理论课程教研部门,这说明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教学改革难以推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办学模式不够完善,办学经验不够成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照搬母体高校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的接收。缺乏讨论教学、体验性教学,更是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气氛呆板,教学手段单一。

(三)课程内容选择缺少特色

目前独立学院都是按照国家统编教材和一些示范性课程教学方案( PPT)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分布、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特殊性。由于沿袭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方式,导致课程内容匕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较少,如视频影视内容少、道德两难情景设计少、法律案例设计过少,等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其他院校一样,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没有制度化,没有列入课程计划;有的院校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缺乏知识应用的环节等等。实际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法律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在知识与素质、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迫切需要加强。

(五)考试评价方式不科学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一般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际上,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形成科学结论的。书面考试只能考核到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法律认识,并不能很好地考核到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法律素质与行为能力。而知识与素质、能力并不一定能建立一致的关系。

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

独立学院要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一)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定位,这种人才的具体规格是: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另外,独立学院具有与其他类型高校不同的学生特质,其优势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学习日的非常明确,学习十分刻苦,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学习欲望,这是独立学院学生的主流和根本性特质所在;(2)大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3)部分学生基于家庭背景等原因使得信息接收渠道比较多,见识比较广;(4)很多学生知识面比较宽;(5)小部分学生特长比较突出。其不足之处表现在:(1)整体的知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2)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3)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4)极少数学生缺乏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内心世界比较空虚,对自己的认识、定位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比较迷茫;(5)少数学生缺乏刻苦精神,没有很强的进取意识。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定位和学生特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要利用灵活高效的民营办学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支高效精干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以适应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而且要经常性地通过教学比武、教学研讨等形式,引导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定位和特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破除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构建师生互动性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增加讨论课程环节,就一些“道”与“法”严重冲突的问题开展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二是要构建案例教学模式,重点引入典型案例教学,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带领学生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便于学生学习、效仿和运用。三是构建主题教学模式。主题教学可以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是针对某一敏感问题开展专门论述,或是针对某一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教育,或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层次剖析,等等。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回避现实矛盾,要紧紧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既能明理,又能动情,还能应用。

(三)精选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涵盖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非常庞大,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成为改进教学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全面兼顾(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三观”、“三德”、法律基础),又要重点突出。如在职业道德知识模块的讲授中,要重点突出大学生求职心理、求职技能。在法律基础知识模块中,要突出劳动法律法规。作者在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就专门用两节课时间讲授《劳动合同法》,让学生掌握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本领。如何统筹全面性和重点性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通过细小的知识点推及到大道理、大主题、大方向。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要格外注意突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素质的完美结合。在这方面,必须要充分突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及区别。如在讲授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关系时,作者经常运用“大义灭亲”(违反法律关系)和“见死不救”(违法道德关系)的案例来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区别,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

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一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时的分布方面设置实践课时。设置这种实践课时不是放任学生随意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参观监狱,组织模拟法庭,等等。教师在这些实践课时中要认真设计,精心组织,细致总结。二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课程中穿插情境性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因为该课程课时有限,不可能设计过多的专门实践课时。所以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需要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情境式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实际上也是在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教学形式。

篇6

关键词:生命历程理论;生涯幻游;人生观;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对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思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同行们对“思修”课教学新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本人今年首次担任“思修”课的教学工作,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颇费心思,虽有些课收到良好实效,但也有些课在兼顾教学内容和课堂效果的时候难以两全,这迫使我去思考其他学科理论与“思修”课相结合的问题,所幸的是当我第一次将心理学中的生命历程理论与“思修”课中的人生观教学相结合时便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此我作一分享,以期得到更多同行们的指教。

生命历程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兴趣的一种跨学科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和发展的影响。生命历程理论的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同样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生命历程理论包括四个基本原理,它们分别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相互联系的生活”、“生活的时间性”、“个人能动性”。比如个体在哪一年出生,属于哪一同龄群体,个体生活必定存在于由亲人和朋友构成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生活某一时间段的外部环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的能动性是什么等。通过对未来或过去的生活情景,以及由此联系的人事物和环境,个人已做的努力和可以做的努力等做一次生命历程的回顾或向往,以帮助个体理清当前的状态和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人生观章节的教学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基础,理清个人的人生目的,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而对于人生目的树立如果纯粹理论讲授学生并不能较好的理会,也不利于学生及早确立人生目的,相反,如果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就能较好地利用课堂集中讲授的机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人生目的,掌握方法后可进一步确立人生目的。得益于生命历程理论而形成的一个小活动名为《生涯幻游》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的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之一,下面笔者详细介绍这一方法的运用过程及注意事项。

首先在课室中利用灯光和音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中的四个原理对学生展开一系列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这些问题可以设定发生在未来某一个时间里的一天,如:穿什么样的衣服去上班?一个人吃早餐还是两个人?坐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去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上班?那里的人怎么样?环境怎么样?中午和谁吃饭?下午的工作与上午是否一样?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是什么?下班回到家对自己一天的工作是满意还是沮丧?最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这些问题都是人生命历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学生只要进入情境是可以轻易作答的,同时这些问题与人们生命中的社会关系、环境等密切相关,随着作答的进行实质上也是在帮助学生理清心目中关于人生道路的诸多选择。当然教学是有目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问与答,在问答过程中植入有目的引导是这场生涯幻游的关键点,也是教师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当你问学生穿什么样的衣服去上班时,学生回答:“穿西装革履”时,你可以引导学生说:“看来你的工作对服装有严格的要求,可能面谈顾客很重要,也可能是要经常出席重要场合”,若学生回答:“穿休闲装”,你便可说:“说明这份工作对服装要求不是很高,工作环境可能会比较轻松自在”。如此类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言语来引导其认清背后蕴含的意义,也是帮助学生较生动具体地理解未来的生活,从而对人生目的有更清楚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而当学生对一天的工作感到满意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满意结果的原因有哪些,与现在的生活的联系在哪里,如果是沮丧时,原因是什么,现在可以做哪些努力来避免以后出现沮丧。总之,分享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巧妙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个人的人生目的,还可以让学生把目标变作改变当前生活状态的动力。

本人在课堂上用半个学时完成一次生涯幻游,由于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很高,过后,大多数学生也表示这种方式对于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明显成效,而在课堂上分享的三位同学经过进一步引导也完成了个人的学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其中一位男同学,我观察到他平时在课堂上就比较随意,不太集中听课,而在本次生涯幻游的过程中态度也比较轻浮,就点名他分享自己的答案,果不其然,他幻想自己5年后的工作很普通,环境也一般,工作结束后的心情是沮丧的。我随之引导他说出原因,并告诉他5年后的生活既然是不如意的,并且这种不如意是因为今天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致,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改变呢,5年后的生活到底会怎么样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他表示赞同。随后的几周我一直在观察,发觉这个学生明显发生变化,不但上课不再神游,且考虑到当时的生涯是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分享的,有集体舆论的作用,也开始变得积极融入集体,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并主动表现。或许这名学生的变化只是个例,但它足以令我坚信这个教学方法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谢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篇7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rivat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Reform

FENG Yonggang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ongyi, He'nan 451200;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asic course")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In this pape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private colleges curriculum courses exist repeat content, single teaching method,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other issues, from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reality,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management, teaching aspects of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so this course really plays its role in foster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and legal literacy.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reform

1 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教育的特点:民办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程体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就学生而言,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思想素质偏低、自我意识浓厚和实用主义思想较重。民办高校自身及其学生的上述特点要求我们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立足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改革措施。

2 民办高校“基础”课现状和原因分析

实效性不强是目前民办高校“基础”课面临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既有课程自身的问题,如课程内容不够新颖、内容陈旧,缺乏说服力等。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等。此外,也与民办高校学生重视不够,对课程内容存在抵触心理等因素有关。具体而言,民办高校“基础”课存在的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内容重复单一、缺乏新颖性

现行“基础”课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中学政治课上曾经学到或接触过的,并且与开设的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重复,这就大大地削减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新鲜感,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地学习。同时,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较为稳定,近些年对教材内容修改和更新较少,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涉及较少,课程内容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一些内容“假、大、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2.2 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起学生兴趣

当前民办高校对“基础”课采用的主要授课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理论灌输的过于强烈,忽视了实践锻炼,致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2.3 评价体系片面,不够完善

目前,民办高校“基础”课主要是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考核方式仍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模式,这种唯分数是从的单一评价体系只能从一个侧面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制素质的实际提高效果缺乏全面、真实的反映。

3 民办高校“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下转第149页)(上接第89页)

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基础”课老师需要在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扩充,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模式,把内容相似或相近的章节整合为一个专题,突出讲解高校“基础”课与中学政治课以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区别的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新动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要始终关注生活实际,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时事,与时俱进。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着眼点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而这一目标单靠课堂的理论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观念和法律常识,将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日常行为,才能达到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目的。为此,需要“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例如: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时事分析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将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强化教学效果。

3.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看到,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在教授知识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要想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应该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颖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情景模拟、主题演讲、课堂研讨交流、学生述课、案例导学、视频观摩互动等教学方法不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可以作为“基础”课借鉴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3.4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考评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基础”课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变传统的以认知为主的片面考核为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整个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把考核划分为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和实践考核,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社会实践知识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凸显“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平时考核可以参照学生的出勤率、上课发言讨论、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指标。期末考核主要采取传统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践考核则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和效果。这样,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式考核方式,全面考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提高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万明.应用型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刍议[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9).

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实效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任务,因而必须引起高校领导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就当前全国大部分院校的教育实效性而言,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为了获得学分而被迫接受相关知识。而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的工作、生活、认识与学习的方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大学生是与网络接触较多的群体,全国的思政老师也认识到这一形势,正逐步借助网络来开展本门课程。现阶段开发的少量相关网络课程能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和角度来理解其中的知识与理念,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机会大大增加[1]。虽然近几年,经过高校部分思政老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通过网络课程教育这种方式已取得一定的实效,但距离既定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正是从探索本门基础网络课程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希望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这门网络课程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教学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及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好的教学应该能让学生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从实质上来说,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即为教学实效性。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及认识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是否与国家的价值观一致;其次,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最后,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并且能够做到不违纪违规,有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选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既定的教学实效性目标。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心理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主观心理对这门网络课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网络资源的渗入下,教师虽然开始探索网络课程教学方法,但仍然不能彻底改变教师的主导心理,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达不到理想的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2]。教师的主观心理包括积极与消极的心理,进而对该课程网络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丰富自身的视野与知识,能够及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以实际的指导,更能够使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而教师的消极心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教师的传统观念以及角色定位不会轻易改变。尽管教师开始尝试网络课程这种创新型教学方法,但仍然有很多老师坚持其在传统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第二,教师缺乏正确适时的引导。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难以实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基础课大多开设在大一学年,学生刚从高中生的角色转变为大学生,可能对大学的生活和观念尚不适应。很多教师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第三,教师容易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心理。网络资源的大量涌入,使得教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有了更多可用的素材。但是部分教师却过度依赖网络资源,没有对其进行整合选用,这对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网络课程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但教师要与时俱进,实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善于利用好这一资源,让学生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经受了较大的冲击,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也表现在积极与消极的两个方面。大量的网络资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内容,同样的理念借助网络来体现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网络也有大量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闻和案例能够更好的阐述正确的思想观和道德观。但是也有学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授课过程中无法抵制其他网络信息的诱惑。虽然网络资源的出现让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能更加宽阔,但是相对而言学生对其他网络信息会更加感兴趣,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对基础课程丧失兴趣,进而降低教学实效性。第二,网络课程的出现会加重学生的拖延症。由于学生对基础课程本身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网络课程又能够让学生线下重温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不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吸收消化知识,将学习拖延到课后,最后不了了之[3]。第三,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更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间休息时都有一定的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而在网络课程中,教学时间安排过满,线上沟通不畅,使得学生很多时候无法与教师实时交流心得与感想,甚至是一些思想状态,这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定

在网络的影响下,若教师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来选取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现阶段已经有部分基础课程教师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加入部分网络资源,这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也有一些教师滥用网络教学资源,随意堆积大量网络信息,没有进行资源整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方向,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正确的学习内容和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选取有活力的,方向明确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兼顾学生正处于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合理设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指导后期的学习和工作。

(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条件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实效性、快捷性与资源的丰富性,这是它的主要优势,但也给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性质明显不同,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道德知识,并且能够让学生将思想转变为外在行为。通过网络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灵活。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使得部分学校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并不完备,甚至直接采用网络上录好的教学视频,或者是给学生过多的网络权限和资源,使得学生根本无意接受基础教育,转而接触其他网络信息,甚至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因此,学校要重视基础课程教育,为网络课程的开展提供足够适当的教学资源,教师也需要合理选用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以真正提高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

四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该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高校与教师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尝试的网络课程,已有一定的成效。然而,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以采取真正有效的提升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倩.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刍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4(16):337-337.

[2]刘丹.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4(3):127-130.

篇9

关键词: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3-0295-01

法律意识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社会意识,能够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现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程度,并影响着人们法治观念和日常行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增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其日常行为。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的学理性较强,没有一定的法律理论功底,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1]。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获得,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安排上,课时相对较少,教授的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再加上学生过于注重学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不高,能够通过考试即可,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硫酸烧熊事件中的当事人曾表明,自己学过这一课程,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烧伤动物也算违法。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不足,其法律知识水平已经难以支撑起自身法律意识。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还需要学校能够加强教育,创新课程,是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必须意识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应有自己的独立地位[2]。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并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实现自身观念的创新,明确认识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的过程,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从以往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拓展到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增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较为关注,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案例对学生实施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律讲堂》、《社会与法》或者《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支撑其法律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设计课程相关的法律课题,为学生创设辩论、法庭等情景,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体会法律的作用,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旁听法庭审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熏陶,引起其对法律的深思,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创新

为有效解决学生过于重视学分的问题,实现法律意识培养有效性,高校应加强对考核制度的创新,采用多种考核方法,例如写论文、开卷考试等,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公平的评价。

三、结论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途径,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敏.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1(1):225-226.

[2]杨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7(14):82-85.

篇10

(一)树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观念

立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进一步坚定课程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学校就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是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开设的课程。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不是自发产生的。列宁的“灌输理论”给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也为这些教师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先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刻苦钻研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以身作则,深入到大学生中了解实情,做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用于当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育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

彰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学术性。人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性不容置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同时,课程的科学性不容忽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必须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且要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支撑高水平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科学理论去传授、去讲解,才能影响学生、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学生头脑。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但是,在宣传中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科学)性。有人觉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党和政府的行为,照搬相关文件和要求就可以,不需要深入到科研工作。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由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它必须深入到科研工作。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层面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并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一直积极宣传。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要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提升。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纯粹的政治宣传对他们根本无法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心理和学术层面的追求。如果教学只是一味地重复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会使他们对教师、对课程、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阐述,必须要用学科科研成果作支撑,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信服。人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科研含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无疑是一种示范作用。近年来,人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不断摸索,力图采取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传授的目的。在教学中,人们利用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目的就是尝试增加学术含量。在新课改进程中,必须改变思政教师教书匠的倾向,必须在科研上提出更高要求,并在政策上提供倾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教书匠向教学科研型教师的真正转变。这与教师所在院校是教学类型不是一回事,即便是教学型院校,思政教师也应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并举,以教学支撑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科研。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一心忙于搞科研,荒废教学,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