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23 20:2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防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防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消防法律法规;农村;实效;价值

中图分类号:D9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6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防法制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农村消防安全问题凸现,为有效解决农村消防问题,推进农村消防工作法治化进程,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法律法规。关于当前法律法规在农村的实施成效值得研究探讨。

1 我国的农村消防安全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二、三产业崛起,使得农村火灾隐患增多,火灾形势日渐严峻,农村的火灾起数、死伤人数、直接财产损失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城市,已严重威胁到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消防安全问题凸显在缺乏科学的消防规划,建筑物防火间距小,消防基础没施薄弱,建筑耐火等级低,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用火用电常识,逃生自救能力差,消防保卫力量不足等等。导致农村消防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1 农村消防工作起步较晚

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消防工作一直以城市为重点,忽视了农村消防安全,忽略了农村消防工作,认为农村即使发生火灾,造成的危害也不会太大。因此在消防站建设、消防力量部署、公共消防设施设置、消防投入上均集中在城市。直到近十年来农村火灾高发,火灾损失逐渐加大,农村消防安全才开始引起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重视。

1.2 基础设施底子薄

我国多数乡镇无消防规划、没有专业消防力量,村庄缺乏消防水源、没有配备基本消防器材设施。此外,农村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较低,抗火能力差,建筑物之间缺乏必要的防火间距,甚至毗邻而建,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火烧连营,同时,缺少安全疏散通道、消防车通道、消防通讯,逃生救援都十分困难。

1.3 消防监督管理少

长期以来,农村消防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管,失控漏管现象严重,许多农村甚至处于消防监管的真空。九十年代末《消防法》实施以后,农村消防工作主要由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派出所监管,近几年开展的农村消防工作也主要由各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深人农村开展,一直都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唱“独角戏”。 但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解决所有农村消防工作中遇到的全部问题。

1.4 抗灾救援力量薄弱

常年以来由于我国消防资源的严重短缺,只有城市设立了公安消防站,农村灭火救援力量几乎空白。“远水解不了近渴”,农村火灾发生后,无法及时扑灭,连片而烧。虽然一些农村自发组织了群众性灭火队伍,但力量甚微,缺乏专业培训和灭火设备,难以承担防火、灭火任务。有的村寨,年轻力量基本全部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农村消防组织名存实亡。

1.5 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泊

由于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和技能匮乏,缺乏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常识,普遍存在乱倒炉灰、随意烧荒、小孩玩火、迷信烧纸、乱接电器线路和保险丝等现象。

2 针对农村消防工作出台的法律法规

农村消防工作是保障农村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我国消防工作社会化的重要环节。2006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三年提出加强农村消防工作要求,中央七部门联合制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采取有力措施,长短并重,标本兼治,建立农村消防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村消防规划、消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组织,增强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

2008年8月1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国家标准《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实施,该规范专设一节“消防整治”,规定了村庄整治消防安全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村庄整治中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通道、消防装备、建筑防火等具体内容。

2009年5月1日新《消防法》颁布实施,明确在第三十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采取措施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组织建立和督促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第三十一条规定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和草原防火期间、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采取防火措施,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第三十二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2011年6月1日国家标准《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正式实施,规范着重在农村消防规划、村民的自用住宅、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等环节的技术防范措施、“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技术要求、火灾预防、初起火灾扑救和逃生自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内容做了技术规定。

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就贯彻落实国家法律规法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律和法规,旨在进一步推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法治化进程。就浙江省相继颁布实施了《浙江省社会消防组织管理办法》,下发了《浙江省农村消防管理工作若干规定》和《新农村消防工作建设标准》等。

3 消防法律法规在农村的实效性评价

3.1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针对农村的消防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在建立法制化推进过程中,各级法律法规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了成果,主要体现在:

3.1.1各级政府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内容,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平安建设,建立了政府消防工作管理体制。

3.1.2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得到了建设,建立了集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治安联防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队伍。

3.1.3公共基础消防设施得到了改善,并纳入到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村电网、农村沼气、旧镇旧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1.4政府建立了村级消防宣传阵地,开展了针对性消防宣传。

3.1.5村中“出租屋”、“三合一” 场所、易燃建筑集中连片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整治、农户电气线路、炉灶等得到了相应的改造。

3.2 不足之处

不难发现,各级消防法律法规颁布后,主要成效集中体现在政府层面,而在引导制约村民主动履行消防责任上远未达到要求,居上临下的法律法规短时间内并未改变村民自身的消防治法生活。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3.2.1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远离法律制度,多以村规民约制约行动,村民对消防法律法规相当陌生,严厉的条款难以接受,消防法律法规在村民中普及遭遇到困境。村民不会利用法律保障自身的消防安全,也忽略法律规定的消防责任。我们能看到村民用火用电用油用气依然我行我素,家庭电器线路乱拉乱接并未改善,只要无人管理,乱倒炉灰、随意烧荒、迷信烧纸、乱搭乱建屡禁不止。

3.2.2经济与法律相脱节。尽管农村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距离法律所需的实施环境尚还差着很大距离,消防法律法规在村民中的存在和发展举步维艰。我们看到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农村村民温饱问题尚未完全保障,有房可住已属不易,就无从谈房屋是否符合消防规范建设,安全用火用电更是理想化。即使在经济相对较富裕的农村,村民也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消防安全工作对他们而言始终是其次。同时,过高的消防安全工作要求也使他们退而远之。

3.3.3宣传力度不够,未深入到村民。近年来出台的农村消防工作法律法规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而到达村民个人层面上的宣传普及却只有只言片语,稍复杂便不被村民理解,而负责宣传普及消防法律法规的专业人员缺乏,村民工作大多依靠村干部,而村干部自身对消防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有限,所以固然有完整的消防法律法规,但村民的法律意识与之几代传承的防火意识并未提升。

4 未来消防法律法规在农村的价值取向

当前,农村火灾形势依然严峻,火灾起数居高不下,随着农村经济的崛起,火灾损失将越来越大,农村消防安全要求极度迫切。可以说,目前的农村消防法律法规建设已较完备,但如何深入有效的体现其价值得探讨。对未来法律法规的推广建设,笔者有几点建议做探讨:

4.1 重视地区性差异

当前针对农村的消防法律法规虽完备,但不适宜大而全的实施与各个村,即使在一个镇里,村与村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当有选择性的配套解决各村消防问题,对经济发展迅速的村,应当重在规划建设,加强民众法律责任;对人口多、房屋密集错综、历史久的村,应首先解决历史问题,加强改造;对经济落后、条件差的村,应首先整治居住房消防安全隐患;对人烟稀少、老弱留守多的村,应加强政府救助力量;对第三产业发达的村,应普及法规,加强村民法律责任。

4.2 重视村民自身需求

过高的消防安全要求会使消防法律法规远离村民,应当积极调研村民对消防工作的需求,首先解决村民最迫切的消防要求,从而再进一步开展消防工作。

4.3 重视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有约3/4 的国人生活在农村,历史久远,在农村形成了固定的习惯和文化,当前很多农村消防安全问题不是一部法律一台法规所能化解。应当通过法律的逐步实施稳健的解决农村消防问题,不可求胜心切,一夜无法改变农村消防现状。

4.4 重视执法队伍建设

目前,针对农村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备,但执法队伍的建设严重滞后,除公安消防部队这支专业的队伍外,没有其他专门负责农村消防工作的队伍,而公安消防部队在做农村工作时有较大的局限性,与村民的沟通存在较大的不足。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应当建立健全专门针对农村的规划、建设、宣传、检查、执法部门,确立适合的专业人员,同时,部门人员必须要能够全面了解消防法律法规,改变现有的由公安消防部门指导其工作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2] 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10

[4] 罗家祥.探讨新《消防法》实施下的新农村消防工作.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旅游法规;教学方法

《旅游法规》是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旅游法律意识和旅游法律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旅游法律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当前教学中不少职业院校仍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堂讲授法,即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法中教师重视的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针对职业院校《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旅游法规》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剖析典型事件,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很多案例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有些案例还具备一些故事情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突出重点、难点,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运用案例讲解知识点,针对性强,学生理解分析较容易,便于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采用案例教学法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讨论结束教师要给出案例问题的明确答案和法律依据,确保学生对知识点准确理解和掌握。二是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知识点少、浅显的小案例入手,再到知识点多、复杂的综合案例演练,给学生一个从了解、接受到熟练、掌握的适应过程。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学应用,即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把各个多媒体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动静相宜、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教学手段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通过图片、文字的演示,通过超级链接各种相关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教学也将教师从课堂的板书书写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注意组织教学秩序,掌握好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分配,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活泼,若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容易造成看热闹的场面,因此要求教师组织好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要注意教学信息量输出适度,信息内容与教学内容、实际生活相关,重难点突出。因为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丰富,若信息量过大,与学生接受能力不适应,则会造成学生无法把握重点,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旅行社、旅游景点咨询式教学方法

旅行社咨询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教学法,是指定期组织学生到旅行社参观考察,与旅行社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有关旅游纠纷、争议的处理程序及方法,在旅行社允许的范围内,协助旅行社工作人员处理有关旅游法规方面的纠纷、争议。旅行社咨询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另外,这种方法处理业务的仿真性强,对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非常有益。

此外,作为补充教学方法,旅游景点咨询式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采用。该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定期到一些旅游景点采访游客,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纠纷、争议以及解决方式,针对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特殊事件,学生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旅游法规知识对相关的事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旅游景点咨询式教学方法把学生投入到真实情境中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旅行社、旅游景点咨询式教学方法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旅行社、旅游景点及游客的配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最好在本门课程教学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而且要教育学生注意礼貌礼仪,做好充分准备,以便达到预期实践教学效果。

目前,旅游行业在我国蓬勃发展,旅游专业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教师应当以此为目标,在《旅游法规》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实践水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尝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规制仿冒行为呼唤“商业标识”概念

仿冒行为的实质是导致市场混淆,误导消费者或者用户,使其作出错误的消费决策。我国过去的仿冒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商标注册作为企业字号使用,即把与他人已经注册的知名商标(甚至驰名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自己的企业名称:二是将企业字号注册为商标使用,即把与别人已经登记注册的知名字号相同或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自己的商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以注册商标(或驰名商标)为对象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被称为典型的搭便车或“傍名牌”行为。这些仿冒行为对市场竞争秩序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因而受到竞争法律的严厉规制。我国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对其进行规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正当仿冒行为也不断变化翻新。仿冒的对象(客体)已经从原来只是针对商标仿冒转向对其他各种商业标识的仿冒,从同类别商品的仿冒发展到跨类别、跨行业的商品和服务的仿冒;仿冒的手法也更加隐蔽难辨。但由于我国法律中只规定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以及特定的“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和产地”等,在其他具有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显著特征的,还可以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中寻求保护。此外,对那些由经营者营业场所的装饰、营业用具的式样、营业人员的服饰等构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整体营业形象,如果具有独特性,也解释为属于上述“装潢”之列。在商品经营中使用的自然人的姓名、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自然人笔名、艺名等,也解释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姓名”。但这个范围仍然不能覆盖故意仿冒其他显著标识导致混淆的其他情形,远远不足以包含仿冒商业标识导致混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律制度不及时发展变化,就不能满足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的需要。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其修改中引入“商业标识”,正是体现了法律的这种发展变化与适应。

二、商业标识的引入是竞争法的完善之举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送审稿)引入了商业标识的概念,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在先使用的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其他商业标识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业标识,造成市场混淆”。这既能够将包括商标、企业字号等在内统一纳入商业标识的框架予以保护,解决他们之间的权利冲突问题,又可以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扩大到仿冒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以外的其他商业标识。

商业标识是经营者付出投资、时间和金钱基础上产生的信誉载体,是一种无形的财产。独特显著的商业标识的价值是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的体现,是消费者不用花费时间比较,可以直接信赖的保障。正是由于商业标识的这种在特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竞争法必须保护商业标识不被混淆,防止市场秩序混乱和消费者受到损害。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对于显著的商业标识的仿冒,应当纳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这实际上也符合国际惯例。

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下定义为:“凡在工商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不正当竞争”表述为:凡在工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其中,特别禁止“对同行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造成具有混同性质的一切行为”,这表明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商品商标、标记、记号、标签、广告语、包装、形状或色彩,或者商人使用的各种其他显著性标记。显然这里混淆商业标识既包括对商品标识的混淆行为。也包括对营业标识的混淆行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正当竞争保护示范条款中对《巴黎公约》中的上述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将不正当竞争行为界定为:在工商业活动中,与他人的企业或者其活动,尤其是该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混淆的任何行为或做法,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解释:商标、商品或者任何其他商业标识,在消费者眼里是与特定的商业来源或出处连在一起的,对来源或出处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混淆的任何行为都将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混淆的概念不应当仅仅限制在与商业来源或出处的混淆,还应当包括对能够识别商业关系的任何东西的混淆。即便商品或服务不是同一出处,但因其相似性可能导致消费者的误解,使人认为有关商品或服务上的商标使用已得到另一企业的同意。

从巴黎公约的规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了商标、商号及任何其他商业标识,并且由仿冒假冒行为导致的混淆也是广义的,包括能够识别商业关系的任何东西的混淆,不管这种混淆是现实的混淆还是潜在的可能混淆。

在我国,对广义上的商业标识的仿冒混淆现象已经不在少数,亟须立法加以规制。因为过去的仿冒者在进行商标注册时,一般选择与其他企业原有的知名商标同属于一类的商品进行,并在商标内容上通过细微变化(增加或者减少其他符号)的方式加以区别。但新兴的仿冒行为在跨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一旦注册成功,仿冒者便跨类别使用该注册商标,并通过包装装潢等方式故意凸显原有的他人知名商标的特征,以达到混淆的目的。如杭州奥普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普公司”)便遭遇了这样的升级版傍名牌。奥普公司创建于1993年,其奥普品牌也先后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浙江一家公司将“aopu奥普”和“凌峰奥普”注册为商标。并授权一家电器公司使用,并在其推出的集成吊顶用照明、取暖等产品的外包装上放大了“奥普”两字。缩小了“aopu”的字样。这样的行为明显会造成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混淆。

2010年11月的另外一个案例,使我们对法律修改中引入“商业标识”的必要性更加清楚。国投恒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在自己的企业字号中使用了“国投恒泰”,这与国家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国投”)这一知名服务名称十分相近。不仅如此,“国投恒泰”还故意将其经营地址迁至“国投”公司的原办公地点“国投大厦”。该行为是仿冒的一种新形式,之所以认为它构成不正当竞争,是因为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他人误以为国投恒泰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存在紧密联系(母子公

司关系或其他关联关系),从而造成混淆的后果。在本案中,经营地址的迁移行为本身并非不正当商业行为。因而也不是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但由于该公司所迁入的地址“国投大厦”与国司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而迁址行为的主体又使用了与“国投”十分接近的“国投恒泰”,两个行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不正当竞争。

由此可见,把仿冒的范围扩大到注册商标之外的企业显著的商业标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规制仿冒行为,呼唤法律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之举。

三、商业标识的引入有利于全面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一)有利于保护未注册知名商标。《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经济立法,其立法目的在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从而保护竞争者利益、消费者利益乃至社会利益。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驰名注册商标的反淡化偏重于商标法的保护。因为商标法授予驰名商标以排他性专用权,为驰名商标提供广泛的跨类保护。因此。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既不要求有混淆之虞,也不要求存在同类产品的竞争关系。但未注册知名商标的反混淆反假冒则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主,只要存在竞争关系,对他人知名标记作相同或近似的擅自使用,即构成仿冒混淆,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

《反不正当竞争法》(送审稿)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在先使用的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其他商业标识相同或者近似的商业标识,以免造成市场混淆。这是一个重大进步。这意味着即便一个标识未在中国注册、或在中国并不知名,其也可能会受到保护,从而使其免于受到假冒风险。上述保护范围较之现行法律更加广泛,现行法律要求只有在中国知名的未注册标识才会受到保护。此外,较之现行《商标法》规定的保护范围,上述保护范围也广泛得多,现行《商标法》仅保护注册标识和知名标识(《巴黎公约》规定)。对于那些尚未在中国注册其标识,可能难以证明其标识在中国知名,但能够确立使用以及可能证明其标识“为公众所知”的外国公司来说,上述拟议的保护范围拓宽可能会使它们从中受益。

(二)有利于进一步保护注册商标。如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诉深圳市三木电器有限公司等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被告三木公司、百度数码公司未经许可,生产模仿“百度”商标的MP3、MP4侵权产品,并在其产品上突出使用“百度”商标。借“百度”驰名商标混淆社会大众,误导消费者认为原告与被告具有相当程度关系,可能致使原告利益受到损害。被告为达到“傍名牌、搭便车”之目的,专门设立百度网站。以不正当竞争手段利用原告“百度”驰名商标的市场声誉,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规定,构成了不正当竞争,依法应当承担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送审稿)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对“傍名牌”行为的规制,有利于对注册商标的保护。

篇4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37-01

小麦纹枯病俗称小麦富贵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近10年来高产超高产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在高水肥地麦田危害越来越重[1]。据调查,不同年份间侵染发病、危害程度不同。一般病田感病率为20%~50%,重病田可达80%~90%。感病轻者穗小粒秕,重者死苗或不能抽穗或整株枯死出现枯孕穗。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30%~40%,目前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1 小麦纹枯病的侵染与发病规律

1.1 传播途径与危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禾谷丝核菌与立枯丝核菌以菌丝、菌核残存于土壤和作物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2]。最适侵染发病温度为16~20 ℃,最适湿度为85%~95%。

小麦从萌发出苗到拔节抽穗均可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小麦出苗后菌丝首先以侵染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三叶期前后即可见到病斑。初冬温湿度偏高时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严重时可引起麦苗枯黄,甚至死亡。冬季温度降低,病害发展速度变缓慢。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小麦返青后温度逐渐回升,带菌病株成为重要传染源并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害开始加重,受害小麦基部叶鞘上出现浅椭圆形或菱形病斑,此时病株基数增加,症状明显。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小麦拔节抽穗后,病株叶鞘上圆形云纹病斑逐渐扩大相连后形成“花杆”,然后病菌进一步侵入茎秆,形成浅褐色的条斑,再发展为菱形斑,并环绕茎壁扩展,最后整个茎壁坏死变软,麦田出现点片植株枯死和白穗症状。

1.2 发病规律

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小麦纹枯病发病重[3]。冬小麦播种过早、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播种量大,苗期密度高,旺长,田间通透条件差,土壤湿度大发病重。重施氮肥、轻施有机肥、磷钾肥不足,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发病重。砂质土壤发病率高于黏土地,黏土地重于盐碱地[4]。

2 防治措施

根据小麦纹枯病的侵染发病规律,以预防、早防、早控为原则,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较多,但大多数高产品种不抗病,抗病性好的品种不高产,因此,应该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纹枯病或耐纹枯病、综合抗性较好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可有效地预防或降低纹枯病的危害程度[1-2]。

2.1.2 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培肥地力。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2.1.3 适期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控制大播量大群体。适期播种,精播匀播,有利于培育大分蘖成大穗,提高粒重。改善小麦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既可保持土壤水肥的有效供给,同时又能保持地面表层土壤干燥,破坏小麦纹枯病侵染的环境条件,可有效地降低纹枯病的感染发病几率。

2.1.4 合理浇水灌溉,防晚霜冻害。加强麦田排灌系统建设,做到沟渠配套,排灌顺畅,以降低田间湿度。提倡早春中耕,促进麦苗健壮。春季有寒潮时,要看天灌水,尽量减轻低温、寒害的影响。

2.2 药剂防治

2.2.1 种子药剂处理。可选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0~300 mL/100 kg种子、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200 mL/100 kg种子、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45 g/100 kg种子,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3-4]。

2.2.2 田间药剂防治。小麦分蘖期田间调查纹枯病零星发生时(病株率达5%)应及时施药防治。重病田在小麦返青期应及时加重防治。小麦分蘖期12月上中旬可结合麦田化除和红蜘蛛防治,用40%氧化乐果750 mL/hm2+12.5%烯唑醇90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小麦返青期约2月中下旬,可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00 g/hm2对水1 200 kg/hm2喷雾;或用20%三唑酮1 500 mL/hm2或12.5%烯唑醇900 g/hm2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25~300 mL/hm2+40%氧化乐果1 200 mL/hm2对水1 200 kg/hm2喷雾。以药剂顺着茎叶流入茎基部防效最好。同时还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根腐病、越冬蚜虫、麦蜘蛛等病虫,间隔10 d再防治1次。

3 参考文献

[1] 郭天财,朱云集.小麦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王自安,薛国典,张宏生,等.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种业,2004(6):53-54.

篇5

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从广义上讲,包括国家的消防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以及各种规范性文件。这些都是各级公安消防机构从事日常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但目前国家和地方消防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中普遍存在“陈旧和规格低、执行难、执法监督少”等问题,突出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出多门,法制统一性不强。目前有相当多的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存在着与消防法律、行政法规不相吻合的条款,绝大部份行政机关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一些“土政策”都没有向社会明确公示,透明度不高,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

二是司法审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根据WTO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成员方政府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将纳入到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部分终局行政裁决行为将纳入到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中还不包含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消防监督机构制定的一些事关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还无法进行司法审查。在火灾事故原因认定、责任认定等工作中还有行政终局决定的规定,直接排除了司法审查的可能性。

三是消防法规体系不够完备。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消防法制体系本身还很不完备。有些消防法规己明显滞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加入WTO形势的需要,《消防法》就存在诸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各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不够明确、具体,消防行政审批过多和行政处罚前置条件过多,对消防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必要的强制措施,基层公安派出所实施消防监督管理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等等。有的消防技术规范条文相互间有矛盾,不便执行,有的技术规范己不适应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消防法还有许多条文需要修改,一些急需的消防法规、消防技术规范和标准没有出台。

四是绝大多数技术规范的溯及既往性。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绝大多数都溯及既往。特别是技术规范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而这些修改条文又都是强制性条款,要求新老单位都要立即实施整改,而没有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时间要求,这就给当事人的消防安全权利造成了不稳定性。

这些特点都不符合WTO规则对法制统一性、透明性和稳定性以及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基本要求。为加速与WTO规则的有效接轨,形成适应WTO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笔者认为,加快消防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迫在眉睫。

当前最紧迫的是抓紧修订《消防法》或出台《消防法》的实施细则,这是消防工作的基本法和上行法。《消防法》不修订,其他法律法规特别是地方性法规无从出台。有的技术性标准规范可采取直接引用的方法,为我所有。对现有法律法规规章之间有冲突、有矛盾的,这主要体现在《消防法》、国务院344号令、公安部18号令、30号令、36号令、37号等法律法规之间,要抓紧修定,该删除的删除,该统一的统一,该延伸的延伸。不管怎样,无论是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还是修订的法律法规都要提高立法质量,避免政出多门和与WTO规则相抵触,保持法制统一,保证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稳定性、统一性、先进性、公开性。

其次要抓紧创制新的法律法规。针对当前消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消防法制中的空白,要抓紧创制新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与WTO相衔接的消防法规体系。

笔者认为,消防监督管理的有关法规,在立、改、废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完善建筑工程防火设计消防监督审核验收法律制度

《消防法》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和室内装修工程防火设计实施消防监督审核验收,这是我国落实消防安全源头管理,实施消防安全事前监督的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但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消防法》对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的范围的规定是“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需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验收,这一标准过于原则,而且范围过大,在经济快速发展,公安消防机构人员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公安消防机构越来越难以及时、有效地完成监督审核验收工作任务,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社会单位(个人)的运营成本,因此,有必要对这项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并逐步缩小建筑工程防火设计消防监督审核验收制度的适用范围,将有限的警力集中在自动消防设施、重点工程、公众聚集场所以及生产、储存。销售危险物品的建筑工程等方面的监督审核和验收上,并着重在“监督”二字上下功夫。二是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防火设计责任,在工程审核验收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违反国家强制消防技术标准的情形,一方面要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同时还应当追究设计单位、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三是要完善监督审核验收程序,对申报、受理、审核验收期限、法律文书的出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通过规范程序,合理分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公安消防机构等单位(部门)对建筑工程防火设计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完善消防安全检查法律制度

《消防法》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开业(使用)前和大型活动举办前应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消防监督管理的实践证明,设立这一法律制度是必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公众聚集场所新建、改建、扩建和室内装修的消防验收和消防安全检查在程序上重复,实体内容也基本相似,从方便社会、节省警力的角度,将两者合并为消防安全检查制度比较适宜。二是法律没有对公众聚集场所明确定义给法律适用带来困难,应当进一步明确公众聚集场所的内涵和外延。三是法律没有明确公安消防机构出具的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的有效期限,不符合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一事实,应当建立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年检和撤销制度,公安消防机构对场所进行一次年检,根据场所实际情况重新核发意见书。另外公安消防机构在日常抽查中一旦检查发现曾经检查合格的公众聚集场所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应当及时撤销曾经出具的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四是通过修改《消防法》,将消防安全检查制度延伸到生产、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的开业和使用,建立起对易燃易爆行业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消防行政处罚法律制度

现行消防法规关于消防行政处罚的规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消防法律规范要素不完整,只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或者只给行为人设定了义务,但没有对违反禁止性规定或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设定行政处罚,致使法律规范得不到有效实施。二是《消防法》规定了大量的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处罚,但对如何确保这类处罚的执行缺乏有效措施,大量“三停”处罚难以执行。三是将责令限期改正作为实施处罚的前置条件,与责令停产停业处罚形成逻辑悖论。例如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擅自开业,按照《消防法》的规定,首先应当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才可以实施责令停止使用的行政处罚,但从法理上讲,这里的责令限期改正已经包括了责令停止营业和补办消防检查手续两方面的内容。四是一些处罚设定得不够合理。例如《消防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营业性场所不能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可以并处罚款,并对其直接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款。而实际上,像安全出口上锁、疏散通道堆放杂物等影响疏散的行为,应当责令立即改正,并给予适当的罚款处罚即可,无需限期改正,处以停产停业则过于严厉。五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期限三个月届满之后才可以提出,这一规定不完全符合消防安全工作的特点,因为需要责令停产停业的场所,往往是火灾隐患比较突出的场所,随时都有发生火灾的危险。因此,要通过消防法规立、改、废,完善消防法律规范,避免因法律规范本身不完整造成执行上的困难。(1)取消或减少实施行政处罚的前置条件。(2)减少停产停业处罚的设立,同时要明确“三停”处罚的执行手段和执行途径,授予公安消防机构采取必要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力,确保停业处罚及时、切实地执行。(3)按照合理、有效的原则,对不同违法行为和违法情节设定不同的处罚种类和幅度,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等等。

(四)完善火灾事故调查立法,加大对火灾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目前在火灾事故责任追究方面,《刑法》对消防责任事故罪规定不合理。《消防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罚款:(一)指使或者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冒险作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消防机构对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进行监督是采取抽样性监督检查的方式,因此公安消防机构不可能对每一个公民或者单位都能够监督到,因而也就不可能去通知其采取改正措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指使或者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冒险作业,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该如何处理呢?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违法了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却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对《刑法》第139条有关消防责任事故罪的条文进行修改,规定只要违反消防管理法律法规引发火灾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即可按照消防责任事故罪定罪量刑,而不把“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作为定罪的要件,这样就可以扩大消防责任事故罪的处延,有利于火灾事故刑事责任的追究。同时,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造成火灾事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从严设立行政处罚。

(五)进一步完善确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的立法

公安部颁布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作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对强化单位的消防安全主体意识,落实社会消防安全责任,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贯彻61号令,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部门规章的形式给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设定(或明确)消防安全职责,其权威性受到局限,建议通过修改《消防法》将有关规定直接上升为法律。二是61号令对单位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行为没有设立有效的处罚措施,不利于贯彻执行,建议通过修改《消防法》加以改正。

篇6

关键词:枣尺蠖;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防治

枣树虫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是造成枣树产量低、质量差的重要原因[1],当前枣树发生的虫害主要有:枣尺蠖、桃小食心虫、枣飞象、枣瘿蚊、枣龟蜡蚧、枣瘿螨、枣粘虫等[2]。这些害虫中尤以枣尺蠖、桃小食心虫为害较大[3,4],现将这2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枣尺蠖

1.1分布与危害

河南省枣尺蠖多分布于郑州、安阳、濮阳、周口、三门峡等市。以幼虫为害幼芽、幼叶、花蕾。

1.2发生规律

枣尺蠖的生活习性为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下土内3~10cm处越冬,多集中于距树干1m左右处,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蛹羽化期,雄蛾羽化期潜伏于树干上,等待雌蛾上树交尾。雌蛾羽化后则潜伏于树根杂草处,天黑时爬上树与雄蛾交尾。交尾后第2天即可产卵,卵常产于树干粗皮裂缝处及杂草中。卵期10~25d,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此期正是枣树萌芽期,故枣芽长出后即被吃光,危害严重期为5月中下旬,幼虫危害期25d,5月下旬幼虫开始入土化蛹越冬,6月上旬为入土盛期。

1.3症状

初孵幼虫为害嫩芽,常称“顶门吃”,并且吐丝缠绕,阻碍树叶伸展,严重时可将树叶全部吃光,将枣树啃成光杆。

1.4防治技术

可采取李连昌教授设置的5道防线防治,即在树干基部周围330m范围的地面上采用一绑、二堆、三挖、四撒、五涂等5项防治措施。3月15~20日完成前3道防线。一绑:在紧贴树干基部距地面5~10cm处绑1条8~10cm的塑料布,接口用塑料胶粘合或用小鞋钉钉紧,使雌蛾不能上树;二堆:在塑料袋下,堆筑圆锥形土堆,土堆表面要拍实、光滑,上缘要埋住塑料布1.5cm,使塑料布更加牢固,无缝可入;三挖:在土堆周围挖宽深各10cm的小沟,沟壁直而光滑,使爬不上的雌蛾集中跌落在沟里;以上3道防线要求在惊蛰前完成。成虫出土后再进行第4、5道防线,即四撒:春分成虫出土后,在小沟内和土堆上撒施10%辛拌磷粉或2.5%敌百虫粉,或3%的1605,或35%甲基硫环磷毒土(药土比例为1∶10),以杀死小沟内和土堆上的雌蛾;五涂:少数产在土块石块缝隙下的卵粒,约于枣芽萌动期开始孵化上树危害,在幼虫上树前,要在塑料布上缘1.5cm处涂1圈粘杀幼虫的药膏(药膏用黄油10份,机油5份,50%的1605或其他有触杀作用的有机磷1份混匀制成),药效可维持40~50d。未能及时用5道防线防治的枣区,可采用药剂防治,在幼虫大多处在3龄以前,向树冠喷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1 000倍液,或25%灭幼脲ⅲ号1 500倍液,或0.5%绿宝威1 000~1 500倍液。

2桃小食心虫

2.1分布与危害

河南省大部分枣区均有桃小食心虫分布。以幼虫蛀果为害。

2.2发生规律

1年发生1~2代。越冬幼虫于4月底5月初开始出土,雨后出土最多,5月中旬到6月上旬为出土盛期,整个出土期要延续1个多月。蛹期9~15d。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后2~3d产卵,盛期为6月上中旬,卵期6~7d。幼虫蛀果后,在果内危害20d左右,从6月下旬开始老熟脱果,7月上中旬是脱果盛期。其中一部分入土结夏茧化蛹,发生第2代;另一部分则结茧越冬。第1代成虫7月上旬开始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上旬幼虫开始脱果,一直延续到10月上旬,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脱果后即入土结茧越冬。

2.3症状

果实被害后,虫粪留在果内,形成“豆沙馅”,发生严重时,被害果变红,提早脱落。

2.4防治技术

(1)摘拾果实。从7月下旬开始,每4~5d拾1次地面落果和摘除树上虫果,以消灭果内幼虫。

(2)扬土晒茧。于秋冬季和早春,把树干周围1.2m、深12cm的表土扬开于地表,使越冬茧晾晒受冻而死。

(3)树盘覆膜或培土压茧抑制幼虫出土。在越冬幼虫出土盛期,在冠下外围取下,培于树干1.5m范围内,培土7~10cm,把枣桃小夏茧压于土下,可有效地阻止其羽化出土。5月幼虫出土前,在树干周围半径1m以内的地面,覆盖地膜,抑制幼虫出土。

(4)用性诱剂诱杀。在枣园,每隔30~50m在树上挂1个性激素诱捕器。

(5)药剂防治。自诱到第1个雄蛾时,进行树上喷药,一般用药2次,间隔7~10d喷1次。地面用药,在树冠下喷布50%辛硫磷200~250倍液,要充分喷湿,喷后立即锄耙,树上用药,一般在7月中上旬至8月上旬喷药,可选用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1 500~2 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或20%速灭杀丁、10%天王星乳油10 000~15 000倍液。

3参考文献

[1] 林晓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 李文义.枣树病虫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3):58-59.

篇7

关键词 小产权房 法律规制 成都治理模式。

一、前言。

2007 年 6 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购房风险提示,第一次正式提出小产权房问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小产权房在中国发展迅猛,全国各地大量存在。以北京为例,2010 年北京地区的小产权房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20%,深圳的情况和北京也差不多,据深圳市国土局、房管局 2009 年初完成的一项住宅状况调查显示,深圳的单位自建房、农民房、政策性住房等个人不能随意进行相应房产转让的“特殊房产”占到了 71%,其中小产权房35 万栋,住宅面积超过 4 亿平方米。面对如此天量的“小产权房”,如果我们将其定为非法甚至剿灭,可以预见的是,深圳将近半数的房屋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后续问题更是严重。

二、小产权房原因分析。

“小产权房”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现行的法律对它并无界定,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和叫法,所谓小产权房,即集体土地、企事业用地所建设的房屋统称为“小产权房”,其与商品住宅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国土局不予颁发产权证和预售许可证,其产权证不由国土局颁发,而由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相对于“大产权房”而言,“小产权房”只有房屋使用权,不包括土地使用权。目前市面上小产权房可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占用集体用地或耕地违法建设,将农民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违法建筑。

2. 在政府划拨或出让的土地上,不按规划功能开发或使用,并将限制销售的房屋直接在市场上销售,具有产权纠纷隐患的不完全产权房。

3.在军队享有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商品房的开发,之后卖给军人以外的地方居民,俗称“军产房”。

本文所谈的“小产权房”就是指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上修建的房屋。根据规定,小产权房只能在集体成员之间流转,不允许在社会上公开销售,购房者如果购买了没有产权证的房产,一旦出现纠纷,将不受法律保护,且一旦遇到征地或者拆迁,没有产权证的房子很难获得合法赔偿,如该房屋被认定为违章建筑可能直接拆除不予赔偿。至于小产权房为什么会产生,国内相当多的学者特别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房价”是罪魁祸首,由于小产权房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费等费用,土地交易成本低,另外,这种房产也没有按照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规定去缴纳有关费用,因此其成本相对来说就比较低,自然售价也非常低,一般仅有同区域城市商品房售价的 20%-40%,所以消费者很乐意接受,所以尽管这种房子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然而,这仅仅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凶手”实际上是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它们才是小产权房产生并发展的根源所在。

按照我国目前的立法体例,土地所有权主体有国家和集体两类,并对这两类主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干预方式,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两个土地权利主体的法律地位产生了不可比性。按照物权法的所有权权能理论,所有权应该具有使用、占有、处分、收益四大权能,而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却无最终处分权,其无法对土地进行开发、出让、处置等,这说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实际上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这种权利残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权能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集体组织无最终处分权,土地的开发、处置等权利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一方面是我们的政府不允许农民在自己的集体所有制土地上进行商品房开发,但另一方面却利用征地补偿的方式将土地的性质由农村集体所有转化成了国有,进而用于房地产开发,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歧视性法律制度,特别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做法更显无理。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既不能说服国有土地上的城市居民,也无法说服我们的集体组织成员。因为从农民的角度来看,既然我们是土地的所有权人,那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而必须把土地的性质由集体所有改为国有后才行?从另外一方城市住房需求者的角度来看,既然城镇土地属全民所有,那么它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不是直接将土地交于开发商从事商业开发,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量的、数量惊人的利润转移给了开发商,其最终的买单者却是房屋购买者也就是我们普通的市民,在房价快速上涨的社会背景下,城市中下层市民只能将眼光转向小产权房,客观上促进了小产权房的迅猛发展。

三、治理小产权房的政策建议。

(一)权宜之计。

治理小产权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社会的很多方面,一旦处理不当,极易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面对小产权房大量存在的社会事实,我们认为:第一,为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影响社会稳定,小产权房不适宜采取“统一拆除”的处理方式;第二,改变小产权房处置行为的性质,将小产权房的买卖行为转变为租赁行为,并且在租赁合同中注明租赁期满后可采用收回、无偿续期、有偿续期等方式对房屋进行可持续的管理和使用;第三,小产权房的开发建设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审批,这样可确保对小产权房的开发建设进行实际控制,特别是在坚守全国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特殊背景下,意义重大。业内人士表示,“小产权房”如果想摘掉“小产权的帽子”,首先必须是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然后补交土地出让金等,最后才能转成为合法的商品房。但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国家是严格监管和审批的。

(二)彻底根治。

要彻底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必须改变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恢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处分权,将现行的歧视性的法律规定予以废除,同时改变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观点:第一,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种植,而不能进行商业开发。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的郊区土地并入城市,准确地说是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将土地的性质由农村土地转化为了国有土地。在我国江浙及东南沿海一带,耕地保护制度遭受到很大的破坏,当地政府为了取得更高的比较效益,都积极支持、鼓励开发商从事商品房开发,他们往往将正常途径无法获批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人为地审批成观光农业项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象征性地种植少量蔬菜和花卉,其余土地全部用于商品房建设,为何这种操作模式屡试不爽,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目前依然缺乏科学公平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第二,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只能通过农业种植来增加农民的收益,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之上。认真研读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鼓励在搞好基础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四、小产权房治理的成都模式。

在如何治理小产权房问题上,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暂且称之为“成都模式”。从2005 年开始,成都市政府就对全市的宅基地进行了整理,共整理出 140 万亩,修建近二百个农民安置小区。以“北湖印象”项目为例,该小区规划容纳 2 万余人居住,面积 400 余亩,建筑面积 90余万平方米。该项目的开发建设流程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全体村民经大会投票表决,由集体出资成立一家公司,村民将自己的土地委托给该公司进行集中流转和商业开发;第二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四川企业——祥普实业公司负责“北湖印象”项目的开发建设;第三步,项目竣工后,将该项目住房总数的35%用于租赁,对外招商,租金用来支付祥普实业公司的有关费用。

为了使小产权房的处理有法可依,成都市政府加快了有关地方立法,该市国土局、房管局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了成都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要“纳入市、县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统筹调配挂钩使用”,“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集体土地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的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可以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可以采取招标、挂牌或者拍卖等方式公开上市交易,并可以用于工业、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途”,给予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几乎同等的法律地位。

五、小结。

法治的意义在于法律应当平等地适用于政府和民众,“任何有悖于普遍的正当与理性及自相矛盾的法律都应当是无效的”。

土地是人类的第一生产资料,无论怎样的国家,发达的,欠发达的,土地与农民的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政治、经济关系。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关键是理顺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关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体系的必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宗宇,狄亚娜。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小产权房合法化为视角。

社会经济科学。2010(1)。

[2]高雅,阎咏冰。京城小产权房调查。法律与生活。2007(17)。

[3]殷琳。对小产权房的几点思考。上海房地。2010(6)。

[4]畅金钊,畅渤含。小产权房的分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西部金融。2011(10)。

篇8

关键词:消防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理念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G3198.2016.07.070

1消防执法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法律条款理解不到位,适用范围存在错误

一是对法律条款掌握不准确,引用条文存在错误,针对违法事实错误的适用了法律条款;二是法律文书中填写具体条款时,描述不清晰,条款项不全;三是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混淆,很多应说明具体技术规范条款的,只是阐明了法律法规的条款,例如:法律法规说明应符合相关消防技术标准,相关法律文书中完全未体现出具体技术规范的条款;四是法律文书使用不当,人为增加或减少法律文书,还有的仍然使用过期法律文书.

1.2证据意识不强,调查取证不到位

一是不重视现场证据的收集、固定和保存,未按规定使用执法记录仪等相关设备,造成证据灭失;二是调查笔录、询问笔录等制作不规范、重点环节存在缺失;三是取证不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常常事后再进行补充,造成证据的证明力不足;四是监督检查不能正确填写相关法律文书,屡屡出现填写错误、漏签字等情况.

1.3忽视执法程序,执法随意性大

一是立案、调查取证、告知、裁决、执行不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往往忽略前期程序直接裁决,裁决后又久拖不执行;二是违反办案二人执法原则、一人履行全部程序,并常常有代签字的情况;三是行政处罚中不按规定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四是忽视法律文书送达环节,或是不按程序送达,或是送达后未按规定填写送达回证.

1.4时限意识薄弱,拖延程序造成执法缺位

一是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等法律文书下发后到期不按时复查;二是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等行政许可项目不按时限要求出具书面意见,给申报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对到期未履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人为拖延,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消防执法存在问题的剖析

2.1对消防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消防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主要是指消防部门内部上级对下级、单位领导对单位执法监督人员依照程序规定进行执法情况的监督,这种内部监督由于机制不健全、程序不严谨,造成监督不力或者个别存在一定的包庇,导致消防行政执法内部监督远远未跟上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2.2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外部监督缺乏

在现阶段,法制意识的淡薄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消防法制观念的淡薄源于消防法律知识的贫乏,使群众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就造成对消防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大大缺失,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很多具体问题就没有及时纠正的动力.

2.3消防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一是系统培训不够.很多监督人员仅满足于对原有法律法规的掌握,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理解不深、不透,对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的程度不高,达不到在执法实践中熟练应用的程度;二是法制意识淡薄.少部分监督干部的执法理念扭曲、责任心不强,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徇私枉法、.

3提升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3.1不断加强和完善消防执法的监督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执法责任体系.造成消防行政执法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执法内部监督不足,通过消防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责任体系,形成良好监督机制,确保监督人员自觉抵制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坚持严格执法,认真履行自身执法职责.二是将执法质量考评结果列入绩效考核.在执法监督制度的框架之下,细化完善执法监督工作的实施细则,定期进行执法质量考评并对突然问题进行通报,每次执法质量考评的结果进行打分和排名,并列入绩效考核.三是健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消防执法公开化,将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全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对消防执法程序的监督,做到被监督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减少执法程序漏洞,全面提升执法质量水平.

3.2强化学习培训,端正执法理念

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刻领会“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理念,在各项执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消防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建立并落实集中培训、定期培训、日常学习和考核评比等制度,实际执法工作中严格实行执法资格和持证上岗制度,提升监督人员的对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的水平.

3.3加强消防法律知识的宣传

加大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方面可以提升人们群众对消防事业的重视,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社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对消防执法工作的有效监督机制,促进消防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只有当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不再是摆设时,才能够有效的督促消防执法工作更加合法、公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

篇9

关键词:防火监督 现状 检查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消防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根据我国相关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对社会中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企业在消防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将一些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及时地改正,同时依法实施相应处罚,从而降低火灾损失,有效维护社会持续,避免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一、防火监督检查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防火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有五点:第一,对公共场所聚集地在投入使用之前的防火监督检查;第二,对单位必须履行的防火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第三,对投诉举报的防火违法行为的核查;第四,在一些大型群众性活动举行之前的防火检查;第五,需要进行防火监督检查的其他地方。据调查研究表明,做好防火监督检查工作能够有效地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及时发现和消除存在的火灾隐患。

当前我国防火监督检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防火监督的工作人员思想觉悟还比较低,其自身的职权管理意识不够强,将国家赋予的监督权力作为自己获取不义之财的手段,没有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阻碍了消防监督工作的正常运行。第二,防火监督检查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同时单位以及个人的防火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防火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上还不到位。第三,防火监督检查工作过于形式化,在防火监督检查上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监督管理模式,不管是从外部还是从内部上上,防火监督检查工作都没有落到实处,其管理模式过于形式化,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督检查的作用。

二、防火监督检查的相关对策

根据相关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中的规定,防火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以下几点:第一,对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备、运输等过程中是否满足防火技术的条件和要求,对于设备和容器中的安全阀、爆破片、阻火器等一些防火安全装置的检查,是否符合国家物品的标准。第二,对用电和用火情况的管理,比如气焊、电焊、烘烤、热处理等不同用火情况的管理,检查其是否具备相关地安全措施,在安装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时候,选择安全场所是否符合防火安全的要求,建筑的防雷措施和防静电是否满足防火安全的规定。第三,在建筑物平面布局上,防火间距、建筑与设备装置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否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建筑的耐火等级以及装修上是否满足消防防火安全技术的要求,建筑中的消防水源是否准备充足,消防道路的通畅性。

(一)加强防火监督检查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进行防火监督检查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促使防火监督检查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工作意识,并且具有很强的工作原则。此外,防火监督检查工作人员对于其工作职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具有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公平、公正的执行相关的各项防火法规,确保防火监督检查工作在基层思想上的发展。

(二)加大防火安全的教育和宣传

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防火监督检查工作结合在一起,加大防火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定期开展一些防火安全的教育活动,普及一些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相关的消防防范知识以及如何灭火逃生方面的知识,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方面的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和自防能力,同时还可以与新闻媒体单位加强配合和协作,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将防火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为防火监督检查工作奠定好群众基础。

(三)加大防火监督检查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任何一项权利的实施如果没有一个良好地监督和制约的话,很容易造成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样在防火监督检查工作中,要想更好地实施防火监督检查工作,就必须要规范其行为,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对于在防火监督检查过程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地纠正并解决,对于人民群众所举报和投诉的各种问题,相关监督检查部门要引起重视,及时地进行调查和解决问题,并第一时间将其结果向人民群众予以公示,对于违反相关消防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给予严厉的处分。

(四)构建防火监督检查机制

所谓防火监督检查机制就是指专门负责防火监督检查所具备的相关业务技能和素质的专职部门才采用的实际性管理机制,便于防火监督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最大程度地保留防火监督检查工作中的骨干,增强防火监督工作的公开性和稳定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相关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对社会中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企业在消防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将一些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及时地改正,同时依法实施相应处罚,从而降低火灾损失,有效维护社会持续。就目前我国防火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消防监督部门的重视,提高防火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真正将防火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加大防火安全教育的宣传,积极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活动,提高防火监督检查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其在工作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增强防火监督检查的监管力度,从而避免发生火灾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京.创新旧式高层商务楼宇消防安全治理模式探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2(10)

[2]张晓光,吕绍国,张莹莹.插头插座在不同接触电阻下火灾危险性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01)

[3]邓军,王楠,陈晓坤,文虎,张晓光.高水胶体防灭火材料物化性能实验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02)

篇10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ocial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fire supervision management mode should mainly start from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fire training, fire publicity education, social personnel of fire responsibility,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gradually establishing the omni—directional and multi—level fire oversight management mode, and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zation mode of grading and classific specialization fire oversight check system and fire supervision check.

关键词: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发展趋势

Key words: fir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mode;the status quo;develop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91—03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不但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而且在行业上也不断向多样化、复杂化、高科技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对良好的安全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仅由消防机构来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消防安全的需要。

1 当前国内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消防法规存在的问题 一些急需的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规范、标准尚未制定出来,尤其是涉外的、与WTO规则接轨的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规范、标准更是缺乏。因此,我们要 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消防法,建立健全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改进和强化消防监督工作,为实现全社会消防安全提供前提和基础[1]。

1.2 消防监督管理内容繁多 消防机构实行的行政领导技术的管理机制,运用法律法规以及消防技术规范,为单位个人提供全面的保姆式服务,导致消防机构在人力和物力上不堪重负。一方面,消防机构作为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承担着诸如消防工作会议、消防规划、消防宣传、消防培训、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组织建设等政府行政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公安消防机构承担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社会消防管理职能。如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开业审批,确定重点单位,限期消除隐患,火灾事故调查等社会消防管理工作。

1.3 警力不足是消防监督不力的先天性缺陷 繁杂的消防管理内容,要求基层消防监督工作有八种岗位,建审、监督、火调、宣传、规划、产品、法制、内勤。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多,什么审验分离,专业分工,导致更多的岗位产生。而基层消防监督人员编制极少,一般三四人,有的地方只有一人。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管理内容较多,光重点单位和列管单位的定期检查,加上各种专项治理,就已经人困马乏了。结果是消防机构忙于应付,碰到什么事,说什么事,根本不可能按计划行事,没有精力和时间对业已存在的火灾隐患死盯不放,更不可能监督到位[2]。如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专项治理工作,大部分人员就被抽出来专门搞消防专项治理,其他建审业务、开业审批等工作只能搁置。

1.4 消防宣传培训和教育制度不规范 近年来,我国的消防宣传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全社会普遍认识到消防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消防知识得到广泛的传播,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的社会消防培训仅仅是消防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临时性培训,但是,对于专业上有差异,层次上有差异的相关人员,没有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教材、提出更适合每类人员的要求和标准,培训质量不尽相同。特别是从这些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来看,我国公民还是很缺乏消防安全意识 [3]。消防法虽然规定了政府部门需要承担消防宣传教育的义务,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很好地进行消防宣传、也没在社会上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防工作社会化。

2 当前部分发达国家的消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