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范文

时间:2023-04-09 10:1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治

篇1

一、 导入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乐学的前提。在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巧设导入,如同演出一场戏,帷幕一打开就来个先声夺人,往往能把观众牢牢吸引住一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端有情、提起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因此,教师恰当地、艺术地运用好课堂导入,不仅能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这也是展现教师教学智慧,提高课堂效能的重要环节。

每一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起始课,开始若是讲得平淡,学生自然就不会往下听了,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学生无所收获。所以,教师应带着浓厚的情感去设计起始课的教学,要起到开门红的作用;也可以采取很多鲜活的教学手段来设置导语教学。学生开始有学习热情,后面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就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迅速提高上来。当然,就课堂导入而言,除了趣味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小品导入外,还有温故导入、幽默漫画方式导入、视听新闻导入、开展竞赛导入,等等。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有法。

二、情感激趣,,提升学生的关注度

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知识性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德育功能超强的课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投入情感进行教学,就是要充分依靠教师人格及情感力量与学生进行深度的心灵沟通与交流,用激情唤起激情,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触摸灵魂。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目标,要通过教师真情实感的讲述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言行示范才能实现;要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激起教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发掘生活的情感素材,升华学生思想情感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可读性、趣味性已大大增强,但教材是刻板的,生活是鲜活的,五光十色的。授课时,我们除了要善于好好利用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外,更要善于从生活中撷取鲜活的素材,才能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统一。常言道,若是没有了人的情感这一关键,也就不会有人们去对真理的追求了。教师每每讲起道德与法治概念、原理等问题都应于情于理,把它的抽象性转化为生动形象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悬念情境,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在讲七年级上册《如何讲礼貌》这一课时,有教师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理解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为语言、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给学生讲了一个饭店老板与无赖的故事,无赖学某个人在饭店吃饭说忘记带钱,但老板让那个人走却不让无赖走,然后教师设一个悬念:“同学们猜猜为什么饭店老板让那个人走却不让无赖走呢?”学生很快就会想到那个人与无赖的在对待这件事上的语言、态度、行为的不同,从而有不同的效果。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问题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效果要好很多。

篇2

1、传统道德对法治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 法律的广泛实施要以道德予以支撑。首先,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人们修身自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借以修身为本 , , 通过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以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的高尚品格使得人们都更加注重自身素养的建设, 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发生争议。其次, 《易经 万象》中指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这种优良的品质表现为应该以博大的胸怀来容纳别人。人们都学会了宽容与包涵, 极大地降低了纠纷产生的可能性。再者, 中国自古以来的各文人志士都一直倡导一种 义的境界, 范仲淹主张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林则徐铭志 苟利国家生死以, 其因祸福避趋之 , 在考虑个人利益时, 都坚持从国家和整体的利益出发, 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最后, 我们所认识的法治最早产生于西方, 是受到西方 陌生人社会 的影响的法治, 然而, 中国是典型的 熟人社会 , , 倡导以和为贵, 其中, 中国传统社会中 无讼 的价值观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样不仅解决了双方当事人的纠纷, 也避免了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 传统儒家法文化中倡导 礼法合治这种思想强调将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统一起来, 采取教化等一系列措施来预防犯罪。因此, 法律应该重视传统道德的力量, 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法律普遍遵守与广泛实施的有力保障。

2、传统道德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消极作用

中国的传统道德博大精深, 但是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 传统道德中还是出现对法治社会建设产生消极作用的部分。中国传统道德以 仁 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主张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然而法律强调的是一种规则, 一种不可违背性。在西方那样的 陌生人社会 , , 人们总是习惯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例如超市偶然卖出一瓶过期的牛奶, 超市便会因受到控告而赔付两倍甚至更多的罚款, 并且对消费者致以道歉。然而在当下中国, 若有人在超市买到一瓶过期的牛奶, 多数人的反应都是自认倒霉, 很少有人想过要到超市讨个说法, 更不要说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与当下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法律操作程序复杂有关, 法律途径既费时又费事。再者, 根据儒家思想教导, 以和为贵应该被放在首要的位置, 我们不应该为了这点小事与别人发生不愉快, 应该保持宽容之心。另一方面, 在传统利摧麦中, 法律长期以来民刑不分, 法律惩罚手段和方式极其残酷,

因此, 人们都慑于法律的威慑力, 认为只有严重违背袒摧菱道德的行为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样就造成人们遇到民事纠纷时很少采取法律途径, 法治意识普遍薄弱。

3、在当下, 法律应该成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

篇3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机制

青少年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时期,也正是叛逆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别重要,这样能使初中生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应有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实际教学为例,探索如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使初中生提升道德品行,并建立基本的法制观念[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一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的重要体现,而法律又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和法治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所以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抵制不良价值观,远离违纪违法行为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南。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对道德和法律的内容只是浅显的讲解,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对道德和法治的内容展开深入讲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将生活融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必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说生活是教学内容的源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若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与时代同进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总结符合教学目的的理论知识,使以往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性和行为规范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道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功夫,以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为参考内容,将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融入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场景搬到课堂。此外,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加大创新力度,用身边的故事和案例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在讲授有关学生成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体现。

(二)合理利用提问,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提问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源泉和动力,可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作为问题提出者,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认真设置符合教学目标并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并设置相应的情境,使问题具体且贴近实际。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本校七年级学生早餐后食堂的卫生情况,并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然后在课上进行总结并提问“经过调查大部分班级的食堂卫生管理是相似的,但效果都不理想,那么该如何完善食堂卫生制度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规则,并评价其他学生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及可执行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较多需要探究性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2]。

(三)注重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包容他们学习中的不足和弱点,耐心指导。比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网络改变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用网络都在做什么,然后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将结果告诉学生,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接着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总结正确运用网络的做法,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样既提升了师生的互动效果,又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还需要关注教学评价,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鉴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道德素养的发展,所以评价内容需多元化,应当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思维发展等因素纳入评价内容中。同时,教师还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便给予学生综合的评价。只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践行正确的评价方法,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篇4

一、大河有水小河满,团队精神增活力

老带新、新促老,团结合作、携手共进,集众人之智慧,破教学之难题。在教学中,资源的共享、教案的准备、导学案的设计、精品课的打磨等,大家分工协作、群策群力。

二、备课做加法,蓄势攒活力

1.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在课堂讲授上的做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备课多费心,功夫在课外。

挖掘鲜活生动又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源、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认真组织编排。

①引入课程资源,提效增活力。

钻研、挖掘教材的同时,要尽量想着学生的兴趣所在,积极搜寻新鲜、多样、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素材,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化”、 “生活化”、“趣味化”、“文艺范儿”。努力让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融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做,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亲切有趣,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课堂新资源的生成,让课堂更显生气、更有实效。

②改变单一模式,灵活处理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跟别的学科相比,更应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改变过去那种简单、枯燥的说教模式,充分有效的利用教材上的多种形式的小栏目来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增删,灵活的、有创意的使用教材。

③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变“死学” 为“活学”。

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能解决、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解决不了,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精讲的,教材上的小栏目怎么用,插入的教学资源(包括精选的习题案例)用在哪里好,设计什么样的环节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困生,这一节课应该给他们安排哪些任务……尽管课前的预设总是会在课堂上有所改变,但精心的设计仍会给课堂省时、省力、增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也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三、师退生进,课堂活起来

1。尝试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前进的步伐,逐渐让出课堂主阵地,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引导者、点拨者。当然实际做起来,也觉得难,但只要去做了,就有新的收获。  

在按学校要求践行学习型课堂时,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取分享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等形式,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展示。刚开始这样做时,挺不放心,因为怕浪费时间,怕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全面,怕课堂不能收放自如。事实上,坚持下去,却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做减法”,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表达、澄清、生成结论,这样的课堂更活跃,更让学生喜欢。而学生考出的成绩并不比讲授型课堂低。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课堂上,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去利用好教材上的小栏目,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努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放式的提问、开放式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认真地思考、积极地体验、快乐地分享中去获取知识,生成结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是令人感到愉悦的。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被学生打乱计划、耽误时间、预定目标未能全部达成等情况。但总体看来,是利大于弊的,没有了讲授型课堂的沉闷,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四、资料共分享,复习各有方

1.用心整理,愉快分享

新课结束后,老师们会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将其条理化、系统化。分析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考试题型、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等等。教研活动时,在组内提出建议,分享资料,组长经过收集整理,然后统一印发下来。大家合作愉快,齐头并进,取得良好效果。

2.分析学情,选择方法

(1)借助思维导图,将识记的知识条理化、清晰化

(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例如:先记住引导词,再背核心词,最后再合起来背诵。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辨出异同后,再对照思维导图进行识记。掌握方法,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适当检测并进行做题指导

结合测试的情况,在答题技巧方面给予指导,比如

①让学生明白怎样审题:一注意关键词;二注意提示语,看清要求;三注意分值数,能够根据分值大小决定答题内容的多少。

篇5

时间:2021-7-6

一、试题分析

本套期末试题是中考标准题型,考点覆盖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有8分,全是选择题。第二、三单元都是14分,也各有3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题。第四单元14分,两个选择题,两个材料题。

第1、3、8、10、11、12题需要结合材料分析加排除法来选择。第2题④有一点歧义,错得不明显,很多同学被此选项迷惑。其他选择题均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对,整体来看注重了对学生筛选信息能力和理解力的考察。重难点知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法律的特征、六大保护、情绪等也均有涉及。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最高分44,最低分14,平均分30.88,优生率0.08、合格率0.62。优生太少,高分缺乏。

选择题有少数满分,错一个的是错第4题居多,其他选择题也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在及格边缘的同学,选择题做得不理想。

13题,对于图片上的信息大多同学只能抓住1-2点,一般都是答的自己熟悉的法律的特征:法律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没有从平等角度分析,可能是我没有要求他们背完整的原因。说明学习还是处于死记硬背的程度,教学中没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14题都可以达到要点,只是14(1)的表达不是很符合题意,答的内容不是说明了什么,而是怎么做。14(2)点数不够,没有3点,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15题由于反复训练和理解记忆过,答得最好,大多都是满分。

16题只有少数几人结合了材料分析,得分率最低。一般都是从情绪的影响因素、危害、正负面答的,没有直接从基本情绪回答,感觉答得比较复杂。大多就是纯粹写的背的知识点,没有分析。

三、存在问题

1、删选信息能力弱,抓不住关键信息,弄不清考点;

2、缺乏看分答题的意识;不分点,点不够或语句表达不完整;

3、缺乏结合材料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只是把背的知识点写了下来;

4、不能结合图片和材料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和创新。

四、改进措施

1、切忌死记硬背,注重启发引导和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懂了,灵活掌握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删选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注重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3、教学要灵活,注重体验与感悟、学生的参与度,高度达成情感目标。只有学生内心认同,才能更好的理解运用。

篇6

对于教师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这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明确教师的定位

1.不断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教授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及技能。

2.将自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担任了知识传送者的职责,然而,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担任知识传输者的职责已经无法达到一定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当将自身的职责转变为引导者。所谓引导者,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尊重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为便利与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此达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案例来进行教学

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一般都会选择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道德教育,并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案例来开展教学。

例如,在讲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可结合当地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的事例,让学生明确这两项权利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在班级分小组模拟人大代表选举,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掌握选举的相关知识。因此,通过让学生学习相关案例还能够让学生近距离了解社会,从而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对树立正确道德观就能够具有一定的认识。

三、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只有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需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感很弱,教师所需承担很多,因此,在当代教学环境影响之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来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引进新型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吸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这三个方面着手。

篇7

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完整教完一轮的一年,也是孩子们经过三年道德与法治学习检验自我的一年,这一年有太多的收获和想法,暂且整理如下:

一、关于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些思考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及备中考范围的广度,注重勤奋及理解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改变以往道德与法治只要理解就能打高分的理念。

2、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学生掌握考点,将这些知识点均回归到教材。

3、从死记硬背,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及识记能力。

4、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关于学生存在问题的一点思考

1、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理解意思能表达出来但是没有按照题目运用标准的语句要求去结合材料来谈。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没有认真地熟读教材,基本概念不清。

3、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

三、关于今后努力方向的一点思考

1、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特别是一些重点、热点时事。关注自己成长中的一些问题,要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分单元进行过关检查,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

篇8

【珍惜/优质文档,不负/钻石店铺】

(本文档共

4

】页/【

1341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

第一学期)

这学期,本人担任了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工作中,我积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

认真备课、上课,精心选择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积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使“互联网+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乐学,充分谓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尽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休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让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趣味化。

(三)

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点,我经常通过设计主题探究等方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努力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耐心做好后进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他们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与他们谈心、沟通、交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和学生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和想法,我始终表示理解和尊重,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心里的话,敢说真实的话。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会感到你与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篇9

道德与法治是中考必考科目之一,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大部分的课外时间都是花在数理化英语上面了,在思品学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跟别的学科相比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向课堂要质量,真正做到“有效”复习。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提高复习课效率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九年级中考复习课的效率呢?

一、 认真研读《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中考)复习指导》(下面简称“中考指导”)

《中考指导》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它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考考查范围及要求,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内容、题型、分值、难易度等,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对《中考指导》的忽视,将导致教师只凭自己的经验而教,只凭自己的感觉而教,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能被动地记忆、做题,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效率又低下。因此,在复习时,教师一要:认真解读《中考指导》,精确定位知识点,对照考点,大胆取舍,适当、适度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增减和整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要:重视并准确理解《中考指导》中考点的变化,要弄清楚“修改”和“增加”的原因,并依据教材进行系统整合,结合年度热点新闻进行整合和强化训练。三要:落实好《中考指导》中对应的八个层次能力要求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论证、评价和探究,吃透样卷中的例题,落实到平时的复习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 要做好集体备课这一常规工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是提高课堂效率必不可少的前提。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前,都要定好备课的内容,要安排一个主备人,在主备人备课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要围绕课标和中考指导进行,把准考试方向,该舍弃的知识点大胆舍弃,该精简的知识点绝不展开。尤其是第二轮的时政专题复习时更要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认真研读和讨论,确定专题,再收集和整理相关内容,形成复习资料,尽量精简。考试后通过集体改卷、交流可以知道各班的错误典型,讲评试卷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通过集思广益,大家做到资源共享,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可以提高课堂实效。

三、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你教的这一学科

进入九年级后,相当多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感兴趣,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在所有中考科目中是最不重要的,而且文字多,要识记的知识点太多,很难出成绩,因此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参与热情都不高。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冷淡的学习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老师上复习课时,不能枯燥无味地炒旧饭,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我们可以采用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的方式,将一些重点考查的知识提炼,关键的地方让学生填写,激发学生挑战自己的兴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基础。教师语言要风趣幽默,课后不能端着态度,要主动跟学生聊天,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期待你的课;在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要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 精讲基础知识,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

回归闭卷考试后,记忆方面的考查势必会加强,如果不分重点,都让学生背诵记忆,到头来反而是让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抵触情绪。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扫清学生的背诵抵触情绪,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做到“精讲”。“精讲”就要依据《中考指导》能力层次要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梳理教材,以单元为复习单位,框定复习内容,《中考指导》中没有出现的考点大胆舍弃,并在课堂上留出记忆和练习的时间。还要对学生加强记忆方法的指导,不能死记硬背。一是理解记忆,先让学生理解要记忆的内容,了解有几层意思或哪几个角度,再进行记忆。二是老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背关键词、特殊句式,再通过关键词拓展,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如“如何构筑中国价值”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先记忆“树立意识、强化意识、增强观念”,再进行关键词拓展来达到记忆的目的。三是可以让学生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如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当堂清,提高学生背诵效率,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背诵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集体背、抽背、同学互背、限时背诵等等。每一单元复习之后可以让学生画思维导图,强化记忆。

(二) 精选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如果搞题海战术,这样只会逐步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思維方式和教学方法,做到“精炼”。在每节课前5分钟,对上节课复习的内容进行关键知识点的背诵小测,检测学生上一节课的复习情况,并做好跟踪反馈。另外,“精炼”还要求教师根据《中考指导》去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练习,可以从历年的中考真题、学生易错的题目中精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练。练习应该采取配套训练法,当堂检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三) 注重讲评和考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

学生的练习不能做完后对对答案就算了,应该认真讲评。第一,讲评练习或试卷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面面俱到,这样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会让学生觉得讲评乏味,注意力不集中。讲评要有针对性,应针对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重点点评和分析,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症结所在,以增强学生对错误问题的认识,提高效率。第二,在讲评时要注重考点的拓展延伸,注意一题多讲,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第三,讲评过程中还要注意考法的指导,要有意识地去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老师在讲评之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对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和考查意图了然于胸。还要了解学生有代表性的错误,可以把学生有代表性的错题拍下来,用多媒体展示,先让学生点评,老师可以从答题方法和答题思路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再出示同类题目让学生再练,以达到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思路的目的。对于一些因为题干太长,或者问得太灵活导致学生失误的,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学会进行问题转换。

(四) 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篇10

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1.伴随着身体外形的明显变化,我们开始进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

3.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有时,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4.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5.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6.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

7.如何正确对待正常的生理变化?

(1)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

(2)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3)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8.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1)可以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

(2)可以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

(3)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4)可以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附课时训练:

1.下面同学能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有

①小丽每天照镜子都会感到自己脸上的青春痘又多了,她羞得上课不敢抬头,下课不敢和同学们面对面说活

②上初中后,大多数男生的个子都长高了,小刚还是“原地不动”,但他总是开朗地引用潘长江小品中的话:“科学认为,浓缩的都是精华。”

③小红黑黑的、瘦瘦的,她想:“我没有漂亮的面容、姣好的身材,生活中没有快乐、没有色彩。”

④小明发育得非常快,连声音也变得沙哑难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还是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青春是美丽的,关注自己的形象,既要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关注自己的内在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

A.一个人的外在美很重要

B.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C.一个人的内在美就是一个人的外在美

D.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3.“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在这里,我们笑得灿烂,哭得真切,爱得深刻,痛得彻底。”这是因为

①青春是多彩的,又是矛盾的

②青春期因为生理的变化会带来心理的变化

③青春期必然伴随焦虑、忧郁、惧怕等情绪的出现

④青春期心理矛盾会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4.生活中有的同学喜欢拿别人的生理发育特点开玩笑,说三道四.叫这个“傻大个”,叫那个“小胡子”,说那个“满天星”。这种做法

①是不可取的,是不道德的

②会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甚至是伤害

③这样生活才有乐趣可言

④是对同学的不尊重,应该坚决杜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1.B 2.D3.A 4.D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课第1课时《青春飞扬》知识点

1.我们渴望拥有健美的身躯、充实的大脑,渴望自由、渴望飞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面对青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憧憬,形成不同的理想,规划青春路径,思考自己如何走过青春之路。青春的探索不会停止。

3.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4.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长的足迹,印记着我们克服隋性、抵制诱惑、战胜自我的努力。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5.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我们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

6.自信的人有什么表现?

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

7.自信有什么作用?

自信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8.自强有哪些重要内容?

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9.如何做到自强?

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

七下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2课时《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知识点

1.

生理发育是青春成长的重要信号,与之相随的还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变化。思想使我们强大。

2.

我们的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

3.

在我们的成长中,与思维的独立性相伴随的是思维的批判性。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批判的精神和勇气。

4.

青春凝聚着动人的活力,蕴含着伟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的成长带来无限可能。

5.

青春的创造是多姿多彩的。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6.

创造离不开实践。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离不开劳动和创造。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7.

如何理解思维的独立?

思维的独立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而是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8.思维的批判性有什么表现?

(1)表现在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2)敢于表达不同观点;

(3)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

(4)敢于向权威挑战。

9.

思维的批判性有什么作用?

(1)

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不

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2)

能调动我们的经验;

(3)

激发我们新的学习动机;

(4)

促使我们解决问题,改进现状。

10.如何进行批判?

(1)

要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

的能力;

(2)

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知道怎样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