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时间:2023-03-17 06:4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道德与法律

篇1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的新尝试

新教材全面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纵观新旧两本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无论在理论体系,组织结构和阐述方法等方面均作了一些新尝试。

第一,从理论体系来说,新教材摆脱了旧教材的大而空,不实用的理论体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整本书分成两大块。第一部分为道德的内容,从悦纳自己、注重礼仪讲起,由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讲到有关道德的一般知识,再讲职业道德这一重点内容。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极具针对性;第二部分为法律的内容,在第一部分教会学生一些职业道德规范之后,从道德(人们心中的法律)很自然地过渡到法律(外在强制的道德),帮助学生学会做守规矩的人、做具有法治精神的人、做维护宪法权威的人、做会用程序维权的人、做善于同违法犯罪斗争的人、做依法从事各种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人。将知识融于实际,这样的理论体系还是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授课之间,稍微一点拔,学生便有了对本书的大致了解。

第二,从阐述方法来看,新教材也是形式各一,处于中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刻,让他们通篇阅读文字,听大道理,容易引发反叛思想,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新教材一反过去的模式,设置了很多切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议一议,想一想的局面,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总之,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点改变让师生真正达到了交流,真正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新教材的瑕疵及其矫正方法

⒈关于自然人的涵义。

新教材(121页)对自然人下了一个定义为:民法通则称之为“公民”,指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笔者认为有所不妥。我们知道,对一个名词所下的定义,越是详细具体,它所涵盖的范围就会相应缩小,而自然人,在法律上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独立的民事主体,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无论是早产婴儿,剖腹产婴儿,人工授精婴儿还是植物人,无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残疾人、无国籍人、双重国籍人等等都在自然人的范围内,不因其性别、民族、年龄、种族、政治立场等因素的不同而被排除于自然人之外,从而被剥夺行使民事权利的资格。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受过去的教育模式影响,凡新出现一个名词,必给其一个名份,给它下一“科学”定义,殊不知,不仅不科学,还给学生及老师带来困惑和不解。

分析原因,我们找到解决办法:大可不必一定给它下一个结论,只要给学生了解到一个事实,即自然人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民事主体,但它与我们平常讲的公民不完全一样,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它属于政治范畴,而自然人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还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无国籍的自然人,它比公民范围要广就行了。

⒉关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新教材(120页)在讲到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时一句话带过说始于出生,止于死亡。笔者在授课时学生常常会提出很多问题。

对于出生,通说理解为“独立呼吸说”的出生就行了,对于胎儿的继承这一例外,给学生讲清在分割遗产时,应保留遗腹子(即胎儿)的继承额就行了,但止于死亡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材理应对这一问题做一个阐述。我们知道,在法律上,死亡分为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种。自然死亡,即在医学上认定呼吸,心跳,脉博停止,瞳孔放大的死亡标准。由于死亡多发生在医院,医学上的死亡标准实际上就是法律上的死亡标准。自然人的死亡是重要的法律事实,不仅发生死亡人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律效果,而且还发生关系到他人的法律效果,如继承开始,婚姻关系消灭,人寿保险合同的条件成就等。而同样会产生这些法律后果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宣告死亡:如美国9.11恐怖事件以及刚刚发生的3.11日本9.0级大地震,两起突发事件中,前者发生于人类自身的行为,后者来源于自然灾害,但结果都是很多自然人无法找寻到尸体,不能认定是自然死亡,法律于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早就立下了规定,当自然人在意外事故及战争情况下下落不明满2年,在通常情况下下落不明满4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自然人死亡,同时产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后果。

综上,笔者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止于死亡。这里的死亡要讲清楚既包括自然死亡也包括宣告死亡。

⒊关于民事法律关系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学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重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重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素质的员工。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并在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养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勤勉立业、成功创业的基石。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差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目标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这门课程,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全书始终以突出能力培养为宗旨,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增强法律观念。

三、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德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

首先,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中职学校德育任课教师进行职业德育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加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力度,同时鼓励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实际要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和吸引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实施教学,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其三,要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其四,要发挥各地区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由市县教研室牵头,组织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开设地区公开课和研究课,组织市县级培训,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作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并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为原则,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学生需求的差异性。[2]

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正确理解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改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仔细观察时刻发展的社会形势,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兴趣爱好,不断探索创新并实践教学方法的突破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追求。只有经常进行探讨并勇于尝试,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内外兼修、诚实可信、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

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法律;课程;教学成效;措施

高校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开设旨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够以法律和道德规范作为准绳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保证高校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维持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但仅凭当前开设的课程很难实现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本质上的提升,高校教育者仍需不断加强对于相关教学的重视程度,保证从学生的意识水平到实践水平都能实现质的飞跃,满足社会稳定且长久发展的需求。

1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1.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当前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且略显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教育者作为整个课堂主导者,全权控制着教学的节奏,学生只是对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录,很难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通过课堂直观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且当前的学期制教学对教学进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者为了追求进度常常忽视对学生课堂掌握程度的考察,加之高校相对中学的管理更加松散,不仅表现在课堂管理方便,也很少有课下作业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巩固,因此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

1.2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单调

当前高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略显单调,很难适应当代学生对于日常教学的需求。在内容上,我国高校目前使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以理论的传授为主,对于定义和相关理论的描述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而对于实例的列举和解说通常只是一笔带过,这样的课本结构影响学生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定义的理解,自然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1.3高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通过划分专业并且开设专业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却往往忽视了人才招聘对于个人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根本要求,这样的高校教育模式虽然保证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却使学生在道德和法律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很难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确保学生在职业道路上的长远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注入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的措施

2.1提高高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首先,高校要从自身出发,审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努力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用人单位现已将个人素质作为衡量求职者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实现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审核标准。因此,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调动大量的教学资源用于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将个人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当中,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2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束缚

当前枯燥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不利于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育者要尽可能将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独立思考过程的同时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活跃课堂气氛,打破教育者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加深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中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讨论,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真正提高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效率。

2.3对教材进行改进,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取代单纯的理论知识

单调的课本内容也是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材的编写也越来越讲求方法,教材编写者首先要对课本的内容进行筛选,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阶段作为内容筛选的主要标准,将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填入课本。与此同时,课本内容要向着情感性的趋势发展,除了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添加相关的内容来保证与学生情感方面的沟通,例如:教材编写者可以在教材中添加一系列的生活情境和时政新闻,利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拉近理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在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学习效率。

3小结

高校作为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来顺应当今的就业形势,因此在要求人才全方位发展的今天,各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养成,通过提高高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束缚,使用互动教学法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对教材进行改进,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取代单纯的理论知识,在帮助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等方法实现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提升,为社会注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彤.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的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3):6-6.

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施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课的重要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是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的。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好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现实社会中、甚至是身边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客观地评价法律内涵,使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追溯案例教学法起源,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模式。而案例教学法进入我国,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以书为本,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扬自主、合作、研究和探索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同样是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它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合作参与教学的互动。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点

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如果单调地讲授理论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抽象和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提供社会中甚至是身边的案例,是会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案例是非常形象和直观的,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对于中职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了知识点。

(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近些年来,在很多学校,中职生违法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出低龄化等特点,由此埋下社会隐患。这与中职生年龄小、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关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上,学生通过那些栩栩如生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情的分析,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律常识就有了真实的体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情景,给出的资料是具体、多方面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知识来分析案例中蕴藏的教育观点,也需要从案例的线索中引申开去。需要学生相互启发,提出不同观点和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精选案例

采取案例教学法,应该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因为案例数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选编案例一般应注意新颖、典型、综合和多样。教师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搜集和积累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可以把搜集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门别类保存,以便备课时能够信手拈来以节约时间。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

(二)在案例教学法中采取课堂讨论模式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集合到一起,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尝试这样进行:将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1—20分钟的时间专门讲授课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概念、特征、原则等;20—40分钟的时间是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疑难案例,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主张,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10分钟归纳总结,点评各学生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案例教学与知识点传授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热情,也必然能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要正确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提高对教学创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宗廷.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引导的艺术[J].教育艺术,1999.

[2]尤琦.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方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8).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案例教学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当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中职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对中职学生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子式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能被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一组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其基本特点是:

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参与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中,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传统接受式学习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激励和挑战学生自己去寻找案例背后所反映的事情本质,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冲突时,不会直接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发问、区分、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达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互动性。案例教学法与讲课中的举例说明有着本质区别。讲课中的举例说明一般是用来肯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而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学。在上课时,一般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实践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注重教会学生礼仪、道德和法律上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这门课不是为了理论而去教,而是为了实践而去教。本门课的讲课应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并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典型性与得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传授完教学大纲指定的知识点,又能借助案例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案例。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还决定着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精炼、典型、有说服力,有助于以案说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案例不可太深奥也不可太浅显,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例如,上“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讨论“丁丁现象”,丁丁将一位被别人撞倒在地的老奶奶送去医院,还垫付了住院押金,事后老奶奶及其家属却说是丁丁撞的。举这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丁丁与老奶奶的家属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说明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二)趣味性和适量性相结合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又处于生理和心理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时期。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内容枯燥乏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列举案例时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趣味性的案例不可泛滥,切忌没有时间去讲解理论点。对于学生已弄懂的知识,教师没必要再滔滔不绝地举大量的事例,这既使学生厌烦,也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尽量选取时事热点,同时也尽量避开反面例子的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改革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做到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运用的有机统一,而要实现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使学生在是非问题上坚定立场。例如,在讲《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一课时,列举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幼儿患重病住院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分析三鹿企业破产的原因,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但是,在举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能很好地辩证分析,容易偏激,草率武断地以偏概全,因此举例时要尽量避开反面例子。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性图表,用以表现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等各种形式的思考。它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因此也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1]

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这一创造让做笔记不再枯燥,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传统的记笔记方法相比,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提炼关键词使主题更为明确,同时能够区分每个主题的重要性,界定各个主题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每一幅思维导图都是一个独特的创造,因此有助于提升记忆力,改善复习信息的速度与效率。[2]

(二)思维导图的特征

1.中心图画(学习目标)明确。思维导图的需要使用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比如,如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学习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①的内容,学生在白纸或笔记本的中央写上“恪守职业道德”的字眼并配上能表示“职业道德”的图像。这样使用醒目的图像置于中心作为主题,可以大大地吸引眼球和大脑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些主题词不方便使用某图像代替,则须通过使用色彩、变换词形来增加层次感,从而起到使用吸引人的效果。

2.分支从这幅图画向四周散射,与蒲公英花头的结构相类似。首先被分成各大主题,附在中心图画上,然后次主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上一层分支上。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由于大脑容易对直线有厌烦倦怠情绪,思维导图中的曲线和分支,犹如大树中的树枝,更符合自然,更能引发无穷的想象。

3.关键词的使用。思维导图并不会完全排斥文字,而是更强调融图画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因此,有关键词(例如短语、短句)单独使用,分布在分支线条上;但是一般更倾向于与图形图像一起使用,起解释导引作用。如果思维导图不使用关键词,而是写满了句子,那它就如同手指没有了关节,与僵硬的木棍没有两样。[3]

4.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因为图形除了能够吸引眼球的注意,还可以触发无限联想,并且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帮助记忆的方法。研究表明,与单纯的词语相比较,大脑更倾向于接受图形。而色彩的增加(通常采用三种以上的颜色),使思维导图更加生动,同时可以增强记忆力与创造力。

二、思维导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思维导图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概况

在国外的教育界,诸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学府已经在教授和使用思维导图。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经被引入中小学教育。在英国,思维导图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还有我们熟知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行动导向法,思维导图已作为一种成熟的工具和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在我国,1998年思维导图的概念开始被国人接触,到了2008年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应用,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运用则显得较为缺乏。②直至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才逐渐增多。

与德国类似的是,思维导图主要应用在我国针对职业教师的师资培训上。例如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中,把思维导图法与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等作为行动导向教学中具体使用的方法进行介绍和实践训练。[4]在课程改革中,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是改革的主要方向,思维导图法被认为是对一体化课程顺利实施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赵志群学者认为在“制定计划”和“作出决定”的阶段,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并提出如果运用得当,思维导图法不但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借鉴他人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与灵感,从而产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想法。[5]

(二)思维导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应用的好处

1.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深层开发。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涉及道德与法律的内容,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不仅曾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上学习过,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耳闻。传统做笔记的方法是利用数字、短语、句子、列表和划线,这只使用到了大脑左边皮质层的记忆功能。而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可以用关键记忆图像(右脑)总结出你所作笔记的中心主题。用这种方式作笔记,由于使用了多维度的记忆规则,除了能够记住所作的笔记,还能有时间去理解分析所记事项和关注学习的教材。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也让其有时间去批判性思考所学事项与生活中的联系。

2.培养发散思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例如“依法经营企业”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小组对一个案例的学习,串联所学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而引入思维导图的运用,可在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所学知识,课中随着案例的学习进一步发散思维补充完整,课后小组通过分享各自的思维导图后加以巩固。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是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3.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习动力的激发。

《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内容既常见却又不易掌握,但此门课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习“道德”和“法律”的概念,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发自内心的践行道德要求、提升法律意识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思维导图的引入,使单调的知识学习转变成了多彩的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从根本上把“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思维导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应用设想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办法

学习思维导图,首先要懂得绘制的办法。通常有手绘法和机绘法两种。

1.人手绘制法。此种方法是使用纸和笔去完成,其中笔的颜色须多样。博赞先生在他的《大脑使用说明书》一书中,提供了成功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的依据,总结了绘制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2)用一幅图像或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3)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次类推;(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6)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7)自始至终使用图形。[6]

2.机器绘制法。机绘法是指使用电脑软件③进行绘制,现时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有Mindjet Mindmanager 和Freemind两种。基本思路与手绘法一致,但电脑软件较为人性化的设计,提供众多模板参考,方便思维导图初学者的入门。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上,在学期初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时,可使用电脑软件对学生进行介绍,这种可视化的效果能更为直接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3.绘制的原则。思维导图绘制的原则首先要清晰明白,通过对关键词的提炼和使用粗细不一或颜色不同的连接线,能够使繁冗的文字变得简练。其次是突出重点,通过使用中心图像帮助理解和记忆。接着要合理布局,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化繁为简。因此必须把一课的内容浓缩在一张纸上,因此合理布局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培养提炼重点的能力。最后要使用联想,这也是思维导图的奥秘所在。提炼重点后,随着学习知识的时间减少,通过联想和发散思维,培养批判性的思考能力的时间随之增加。

(二)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做《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笔记

1.自身示范,带领学生绘制第一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使用,学生一开始仍停留在概念图④的认识上。因此,通过亲身带领学生画下第一张思维导图很重要。

(1)准备工作,给学习小组分配一盒彩色笔(事先规定须使用三种颜色以上),每位学生一张A4大小的白纸。

(2)明确主题。设置“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中心主题词,并引导学生将其转化成图像,例如把书本的封面画出来。

(3)发散思维,引导二级关键词。例如道德是包括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内容,法律则包括法治国家、宪法、程序法、行政法、刑法和民法等制度。

(4)通过联想,引导三级关键词。例如礼仪包括了行为举止、语言谈吐;行政法、刑法能引申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划分。

(5)根据已学知识和日常见闻,使用5W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5W即What(什么),Who(谁),When(何时),Where(何地)和How(怎么样)。

2.坚持每课一图。学生通过在导入课中学习了思维导图的绘制,同时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课时的安排,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不断完善思维导图。这样的学习,除了把知识内容浓缩,同时也能对课程体系完整地串联一起,既有利于课程的复习,也有利于重难知识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通过小组合作,共享思维导图,完善课程学习。例如在“维护劳动权益”的学习中,思维导图的初稿由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的理解完成,课堂上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分析案例,共同得出毕业后求职以及出现劳动纠纷后维护劳动权益的途径。此时小组间通过共享各自的思维导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小组长的领导下,个人通过取长补短,不断补充完善思维导图,进而加强对重难点的学习。

4.教师通过整个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共赢”精神。《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培养法律意识。思维导图的应用,把枯燥的道德、法律内容转化成色彩纷呈的图画;结合探究型小组学习,共享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习生活中践行道德中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也更能适应毕业后在企业中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一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的中职德育课教材。文中提到的上课内容,均选取教材中的课程名称。

②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思维导图”“中职”等关键词的搜索发现,在中职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运用的研究文献较少,更多的是在中小学等的基础教育领域上的研究。

③现在除了电脑软件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外,也能使用手机软件iMindMap进行随时随地绘制。但现在课堂常用的为电脑软件,故文中不另行针对手机软件进行介绍。

④“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概念在学界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有认为是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一。也有观点认为是这两者在起源、应用和形式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本文持第二种观点。“概念图”是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法。例如利用概念图表示《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著,卜煜婷,陆时文译.思维导图宝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第33-34页

[2](英)东尼・博赞著,陆时文译.博赞学习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第105页

[3]李林英,李翠白主编.思维导图与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新探[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3页

[4]李冀平.思维导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第15页

篇7

中职生就其特殊性,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并且少数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可以说,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是老师对其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也将影响到中职生毕业就业情况良好与否。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师,本人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积极心态全方面了解、分析、掌握中职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及思想感情,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了些探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的小结。

一、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做好一名德育课教师更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表率。自己衣着自然、大方、得体,然后再去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教师精心设计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板书规范,你再去要求学生作业书写工整,学生才会信服你,按你的要求去做。学习上关心学生,生活上关爱学生,对于生活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就逐渐养成了尊敬师长的好习惯,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更新

职业道德与职业选择紧密相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应作相应调整。第一,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无疑是最高原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则是其在职业生活中的生动体现,从教学实践和效果看,学生更愿意接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具有普遍性,是教学重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当前,“诚信”教育又是重中之重。第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将来很可能从事的职业有针对性的施教。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网络职业道德,对财会专业学生重点进行“不做假账”的教育等等。第三,现代经营意识。主要是单位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信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第四,国际化职业道德精华。包括职业礼仪、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双赢原则、精益求精、效率优先、质量至上等等。

2.教学方法的创新

作为一线教师,我作了以下尝试:第一,精讲少讲,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案例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趣味性。第二,讨论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加深理解,澄清误区。第三,观看影像,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开学第一课《爱的教育》。内容全面丰富,既有学生成长的故事,又有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加上专家学者的经典点评,效果很好。第四,沟通与疏导,师生双向互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职业道德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任何人的习惯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认为让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自我约束

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行为是十分关键的。然后正如我们所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得靠自身行为约束。要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从自我约束做起,认真对待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的各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从身边小事做起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十分明白,但要完完全全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并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应让学生们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简单道理,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自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处理并妥善解决身边的日常小事。

四、在学习中培养职业道德行为

大家都知道作为人民教师就得“为人师表”,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课堂内外,作为教师,我们得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到表率作用,树立起好的榜样。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而课堂也正是学生获得文化及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

1.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它是职业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职业规范是指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准则。包括操作规程和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这是未来干好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2.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

作为职校的老师,对每位同学都要重视技能训练,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五、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行为

社会是培养学生的最好舞台,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得在社会上得以实践。

1.把学和做结合起来

社会是检验知识的最好,也是最终的场所,因此社会实践,也就是实习阶段对中职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此阶段,中职生虽然脱离了学校在社会上进行相关的实习,但却能得到实习老师的指导,因此实习是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转化的关键阶段。每个学生都应珍惜并好好利用这短短的一年的实习期,把在校园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的转化到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实践中去。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中职生应珍惜实习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怕苦不怕累,在此阶段内好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在自我修养中培养职业道德行为

“修”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养”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提高”意为使水平、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同志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自我修养应注重:

1.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点滴滴二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再次,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2.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的职业道德先进人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激励和鞭策自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七、在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行为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学;案例;生活;视频

以德育为首要任务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提不起学习兴趣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它是一门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的学科,其科学性和思想性比较突出,趣味性相对缺乏,而中职学生又是这样的群体,他们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信心和兴趣,没有学习动力,逆反心理强且敏感。部分学生甚至对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的认识比较粗浅模糊,自控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课堂上散漫自由,旷课、打架斗殴、吸烟、不学习成为普遍现象,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辱骂教师。面对现阶段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特点发生的新变化,以及中职生学习现状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那种采取从观点到观点、从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绝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多的是要尊重和顾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有积极性。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政治课教学的关键。另外,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本身的理论知识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认同并形成意识,那么,如何加强中职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谈几点看法:

一、用好案例、寓言故事,积极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每课都设计了多个案例,有的课还有寓言故事,这些案例、寓言故事精当、鲜活,很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启发学生思维。若学生能融入案例、寓言以及故事中进行分析讨论,就会把学生引向教学要传递的理论知识或道理中来。如在讲解“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理论观点时,教材设计的案例是一个企业招聘员工,条件苛刻,待遇优厚,一应聘者将一位坐在轮椅上准备上楼的老人送上楼才去面试,最后这位应聘者被录取了,聘用他的正是那位“轮椅”老人。就这一事例让学生分析说明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如果仅从理论角度阐述,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理论性较强且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结合材料我顺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年轻人是因为拥有超群的专业技能被录用的吗?学生回答“不是”,又问:那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是年轻人“优良的品德”。于是引导学生明确“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道德”的道理,这就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比费大量口舌讲空洞的大道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而且更有趣。

二、联系生活,用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说理课,融知识和思想为一体,德育功能特别突出。只有联系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当前的“热点”才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中职学生从年龄和知识结构上说属于高中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关注并思考形形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热点和全球性的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鉴于此,我在讲述“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时,为避免从理论上单纯的空洞说教,就将伊拉克战前战后的人民生活给学生做了对比,战前伊拉克是海湾国家中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医疗教育完全免费,以前伊拉克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全部学费由政府出,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而现在,伊拉克国内因教派不同和恐怖活动长期战乱不休,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随后又列举了叙利亚、利比亚、埃及以及今天的也门乱象等,由此讲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民族大团结来之不易。

三、用视频播放真实鲜活的生活实例,以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兴趣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有相当部分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特点在诱导,诱导的过程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才会真正被学生转化为内心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情感的诱导作用,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心弦。在这方面视频材料具有视听兼备、感染力强的功能,是口头传播所产生的导向功能无法比拟的,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关注和理解。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群体比较特殊,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政治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注重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动脑、动嘴、动耳”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得到感悟,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关注度,着力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愿学、乐学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情感得以陶冶、水平得以提高、观念得以树立、行为得以养成。

篇9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加

>> 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中的应用 微课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谈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运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策略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探析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法 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赵延亮,杨国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6月第5卷增刊

[3]李惠茹,师生双向互评 促进教学发展[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5期

作者简介:黄(1973-),女,广东和平人,河源市卫生学校公共基础学部政治教师,从事政治教学19年。

篇10

因此,如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丰富多变的学习情境,可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发挥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名人故事,身边案例、名言警句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素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教学《个人礼仪》一节中,我给学生讲了布什的故事:曾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能够坐上总统的宝座,成为美国“第一公民”与他的仪态表现是分不开的,在1988年的总统选举中,布什落后于杜卡基斯十个百分点,不料两个月后,反而领先了十多个百分点,原来布什有个毛病,他的演讲不太好,声音又尖又细,手势及手臂动作显得很死板,后来布什接受了专家的指导,纠正了自己的行为,以光彩照人的形象扭转了劣势反败为胜,这个故事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尽管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但仪容仪表,个人形象在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啊!此时,学生很希望知道什么是个人礼仪,如何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让学生带着这种欲望,带着这种渴求自然进入本节的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及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2.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寓教于乐,如小品表演、情景剧(根据课本要求创作)、兴趣小组活动展示(个人才艺展示)生生互动、小型辩论、调查结果汇报等。特别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之后,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搜集竞赛题,再由学生代表主持竞答,决出优胜队,最后教师总评的活动课,这样的复习课佷精彩,激烈的比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出乎意料地高涨,课前的出题又让学生能主动搜集资料,学生真正实现了主体参与,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注重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教学之所以给人死板的面孔,就是因为束博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敢大胆尝试,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于等着老师说出答案,丧失了思索,创造了渴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生带入浓郁的探究氛围中,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活跃课堂。因此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课堂,如我在教学《保护资源环境》一节时,课前我将学生分为空气质量调查组、水质调查组、土壤污染调查组、噪音污染调查组、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本地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及其造成的原因和危害,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对单个学生一节课难以完成的作业,组与组之间的互相交流、完善、进行相互思维碰撞,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三、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