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5 12: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打开网络,“文化”一词的解释成百上千。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但无论广义狭义,无论中外,文化一词均有共同的含义,即“文”都指一种知识,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的一种精神或物质创造,而“化”则有“教化、培养”之意。因此,城市既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文明结晶,也是新的文化和文明的孕育所。不同的城市将产生不同的文化,也将孕育不同的人群。
2011年中国跨越了城市化率50%的节点,大量的乡村迅速被城镇覆盖,乡村文化丧失了生存基地,而城市文化却未完整建立。我们处在一个城市物质形态建设领跑精神文明建设的危机关口。站在这个节点,思考一下城市建设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和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思考城市建设的规划。70年前,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精辟地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容器所承载的生活比这容器自身更重要”,“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最终成为改造人类的场所”。城市的基本功能不但要解决人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还应满足人的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要起到文化积累、文化创新和留传文化、教育人民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中,要人性化地解决工作、交通、居住问题,关注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舒适生活,摒弃过多的、宏大的、超人性尺度的建筑、场所、道路;要将人类放到更加宏阔的自然世界中,与自然取得有机的统一,与生态环境有更好的平衡;要将城市放在更加完整的发展链条上,关注与古老过去的对话,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对未来正确传达历史和现在的信息。
篇2
关键词:无线城市;建设
一、概述
所谓无线城市,就是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覆盖城市行政区域,向公众用户提供利用无线终端随时随地的上网服务。
需求是无线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无线城市作为“第五公共事业”,服务于政府企业以及公众,无线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化应用水平,给市政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商务旅游、文化生活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使人们尽享无线数字的品质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无线城市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相互融合以及渗透,在将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有效促进其他产业的创新升级与优化调整,进而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无线城市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前景,带动了无线城市全球建设的浪潮,自2004年美国费城首先提出了无线城市的计划以来,2008年,全球在建以及规划的无线城市项目超过1000个,预计2011年将增加到1500个。
无线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作继水、电、气、交通之外的城市第五项公共基础设施,但如何建设、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不管是早期的“费城模式”还是后来的“新加坡模式”、“香港模式”,都没能给出一个可以成功复制、推广的答案。尽管如此,对于建设“无线城市”,无论是政府还是业界已有了高度一致的认识,“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甚至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同时“无线城市”是传统电信运营模式在新技术平台下的整合,其实质是新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百姓生活和政府服务效率。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是现实的可能,也是发展的需要,代表了下一代通信服务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现有的 “无线城市”的发展方向、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二、终端制约发展
现有的无线终端数量有限,限制了无线城市的推进发展,但是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hone、iPod touch、iPad或平板电脑,PDA以及PSP的普及使用,无线用户的数量将会在2013-2014达到一个高峰。例如广东移动投资的广东省“无线城市”,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包括无线政务、便民服务、商家优惠、掌上娱乐、企业应用、旅游资讯和时事新闻等在内的7大类服务,2011年5月,广东移动无线城市门户访问量达到1025万人次,环比增长32%,今年前5个月累计访问量已突破2000万人次。
三、资费制约发展
以中国移动为例:在未办理WLAN套餐的情况下,使用WLAN上网按照实际上网时长收费,全国统一标准资费为0.05元/分钟,计费时长按分钟取整。除正常资费外,客户可以选择办理WLAN套餐,超出套餐部分均按0.05元/分钟计费。办理WLAN套餐前须先开通 WLAN功能,发送KYWLAN到10086申请。
作为无线网络来说,用户享受到的资费建议由工信部统一标准。这样可以避免价格竞争,使用户更加趋向于网络资源好,服务好的服务商。
四、协同制约发展
按照我国对城市大小的定义和城市发展阶段的定义,以一个标准的中国城市――人口在100万,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经济增长速度在10%,人口增长速度在5%进行理想估算,当无线城市的建设投入为1亿元,从建设动工之日起开始计算,5年间无线城市所能激发的城市经济增长为8亿元。从2008年中国掀起第一轮无线城市建设热潮直至今天,中国无线城市建设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无不是以政府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动无线城市建设作为组织结构的。但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不能同步发展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无线建设未能同步进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后期运维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规和政策的空白,由此在无线城市建设方面,如:基站建设、光缆铺设、运维管理上都出现了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无线设施建设不能同步的现象,城市基础建设制约城市无线建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方面。
基站建设困难。运营商积极投入无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表现即基站建设。但是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上同时受到物业单位、小区业主、承建企业、运维企业的四重辖制。这直接导致了“不合理费用,削减了建设激情;不合理制度,致使了建设推迟;不合理竞争,混乱了建设市场”。法规和政策的空白是造成基站建设进展不顺利的主要因素。
其次,工程建设混乱。运营商在进行管网铺设的过程中,受到承建企业的极大辖制。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模式滋生了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不合理收费等现象。法律法规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定义应是中国无线城市规划所要重点强调和着重阐述的内容,同时应确立保障措施予以执行。
(二)不能统一目标
商业模式分散与运营模式统一未能统一目标。中国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政府全程推动,市场分类发展,即强调运营模式统一,商业模式分散。这样做有利于政府宏观把握无线城市的建设过程,从而满足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有利于企业把握无线城市发展的时代契机,创新无线服务内容和产品;有利于中国无线城市产业紧跟契机、定断步骤、健康有序发展。政府与运营商在无线城市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和应用推广的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双向同步亦同路”的配合。
中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要做到全透明规划、全公开政企研讨,政府内部、政企之间、企业之间都要进行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需要和应用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明晰相互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在思路上要做到统一。
此外,从整体来看,中国无线城市发展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中国无线城市的目标却被定义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位置上,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要有统一的建设目标,统一的建设步骤。而且,中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规划的整体设计应该是确定实施无线城市试点方案,认真研究制定无线城市试点工作步骤和各阶段目标、任务和具体建设项目,与有关通信运营企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大无线应用系统的推广力度,推动无线产业发展。
(三)不能协调产业链的总体发展
在无线城市发展规划实现的过程里,如果未能带动无线产业的发展与之配合,那就表示掷地无声,再好的规划都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再好的建设都只是停留在建设阶段。没有无线城市应用,何谈无线产业发展;没有无线产业发展,为何要建无线城市。所以中国无线城市发展与无线产业发展必须做到三个维度捆绑三个阶段:
首先,政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一阶段要绑定政务应用维度。以政府的业务工作为无线城市初期建设的支撑点,以城市管理和应急联动为无线城市初期建设的服务对象。绑定政府应用维度表现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移动办公、现场执法等领域的无线宽带网络应用,打造无址办公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市政、文化、旅游、交通、气象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构建政府移动信息化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无线网络、支撑网络、基础信息和综合应用为基础的立体移动电子政务系统;推进新型城市管理无线基础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区卫生等方面的信息管理水平;构建和完善无线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无线城市监控系统、大气污染无线监测系统、无线路灯监控系统、应急事件与灾害现场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实现公安、消防、交管、城管、城建、急救等部门协同联动。
其次,合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二阶段要绑定社会应用维度。以无线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为第二阶段建设的立足点,满足中国城市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无线网络应用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完善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库,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农业等公益性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无线医疗、无线数字广场、无线景区等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大力推进无线宽带业务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便民支付、城市“一卡通”、业务咨询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模式创新和运营机制创新。
五、投资制约发展
无线城市,全球各地的政府已经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尝试,但是,不管是著名的美国费城,还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还是新加坡,不管政府进行了什么样的支持,目前都处于发展速度过慢、运营成本过高、财力不足等问题而备受煎熬。中国的台北无线城市更是每个月亏损1000万新台币。眼下,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推广无线城市,可能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设立新的运营商来部署无线城市,而是倡导三大运营商基于各自的移动通信网络提供无线城市服务。
同时,国外的“无线城市”主要是“技术概念”,其主要采用“无线技术”(比如WIFI/WiMax技术),部署大量网络,提供了一个无线网络环境,但是,那只是提供“通道”。
而中国,运营商提供的不仅仅是“通道”,还有内容服务以及业务应用。同时,这种模式必然会刺激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发展,从而有望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因此,中国的无线城市有可能解决全球“无线城市”无法盈利的问题,因为运营商完全可以将已有的“通道”利用于无线城市服务,从而实现盈利,而内容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在提供内容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盈利。中国政府希望,这一打通了整个产业链的“无线城市”模式可以让无线城市成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就目前全国的无线城市情况看,目前的“厦门模式”已经成为了比较好的案例,所以工信部要在厦门召开“无线城市和行业应用交流会”,也许,这个交流会将决定“无线城市”是否要向全国进行推广。厦门电管局的领导在发言中坦诚地说,厦门模式尚未成功,主要就是盈利模式还没有解决。但是,厦门决定选择TD,选择中国移动进行无线城市服务,同时也选择了商业模式。他说,无线城市必然是多技术和多运营商的融合,实现无缝连接,在这个基础上,支持TD先行。
六、技术阻碍规模发展
虽然无线城市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但它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技术问题首当其冲。由于城市应用的复杂性,无线城市对实现技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性能、灵活性强、安全可靠、易于管理且升级迅速的无线设备系统成为能否成功建设无线城市的关键。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intel等设备商大力推动的WiFi+WiMax,即:由暖区和热点服务整个城市。但WiFi覆盖范围小、频率资源受限且易受干扰,因此需要WiMAX技术作为特殊区域或应用的有效补充。而固定WiMAX缺乏网络支撑,终端发展远远滞后,难以满足无线城市的应用需求。
七、运营模式决定成败
对无线城市而言,比技术更难解决的是运营模式的问题,这是影响无线城市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政府独立拨款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无线城市视为一项公共建设,所以形成了由政府投资并向用户免费提供服务的模式。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每平方英里WiFi网络的运营管理费用大约是4万美元。中国台北的无线城市每个月需要当地政府补贴1000万新台币以上的维护费用。在这种模型下,政府将为此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今年6月初,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取消了在其主要城市中心部署免费无线网络服务的计划,理由是财力不够。由此可见,随着“无线城市”的规模化发展,政府显然不可能为此长期买单。
无线城市的第二种运营模式是所谓的自由市场模式,由电信运营商来建设和运营。但是,这会直接形成无线网络与有线带宽的竞争关系,权衡投入与产出,电信运营商很难积极主动来配合。在新加坡等已经建成无线城市的国家与地区,“用户零付费”已渐成主流。用户大量使用免费的WIFI上网,必然会影响包括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在内的业务收入。试问:有了免费的无线网络,谁还愿意为高额的宽带接入费买单呢?无线城市提倡的免费模式不可行。以新加坡为例,政府为“无线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无线网络运营商没有收入来源,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循环。事实上,无线城市的建设不仅对电信运营商的现有利益将造成极大冲击,同时也意味着在现有模式下服务成本等多重矛盾的问题。如无线城市普遍采用的WiMax技术,在数据传输上具有高带宽低成本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3G网络,直接损害到运营商的既有利益。我国目前6大城市的无线建设均不是由运营商主导,而是当地政府牵头,通过优惠政策、创造便利条件等方式,授权一家中小运营商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及维护,这一点与国外的旧金山等城市十分类似,多少反映了运营商的某种态度。
第三种模式被国内外较多城市采用,通过政府购买部分有偿服务,由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该种模式在国外已经遭遇了滑铁卢。2年前,MetroFi和波特兰市政府签约,建设1个覆盖整座城市的WiFi网络。但MetroFi在架设了590个无线AP之后向市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政府能提供900万美元公共资金,帮助公司完成另外2000个AP的架设。在遭到拒绝后,该公司黯然退出了无线网络的建设。据了解,全球1000多个“无线城市”在建项目中,至今还没有一个运营成功的。模糊的商业模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无线城市建设已悄然退去。
八、行业应用或是出路
无线网络的运维与扩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维持不断追加的投资是国外众多无线城市夭折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美国无线城市会议已经开始探讨“产业处于十字路口”的命题。无线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个巨额、长期、持续的投入,对运营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仅只覆盖热点地区的网络接入,并不能招徕众多用户,创新的业务模式,大规模商用,趋向复合化的应用是国内“无线城市”的唯一出路。
目前我国无线城市的发展在摸索中逐渐清晰起来。从项目定位上讲,越来越强调政府应用、行业应用、社会信息化;从技术体制上,强调充分利用光纤资源作为骨干和核心层,新一代宽带无线技术作为接入层;商业模式上,强调政府主导、政企共建、服务外包等方式。
篇3
西方有位诗人曾说过:“上帝创造了村庄,而人类建造了城市。”城市既然是由人创造的,那什么是城市呢?城市的内涵十分丰富。古时,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古时指集中做买卖交易的地方。现今,不同的学科对城市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人类客观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各种活动的痕迹,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意志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环境。城市是一种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人居环境。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追求人文环境,尝试塑造集聚人类理想的空间和氛围。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开山鼻祖-芒福德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认识城市,他认为城市是大地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生态城市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的时间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扬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适合人类居住,且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的最理想的城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物质、能量、信息被充分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人与自然能充分融合,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得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生产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发展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著名学者董宪军教授在总结人们对“生态城市”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1)环境说。这种观点只是简单地将生态城市理解为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绿化建设较好的都市花园城市。该观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我国仍有一些部门比较推崇这一观点,如城市管理部门;(2)理想说。这种观点认为生态城市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因此不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该观点将“生态城市”的概念过于绝对化和理想化。(3)系统说。这种观点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生态城市是只要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各个方面能良性运行的城市。系统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接受。众多理论中,马世骏等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对系统说最简练和直接的表达。根据这一理论,生态城市应该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城市。
二、生态城市建设
(一)过去城市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现代的城市总是和稠密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工业和错综复杂的交通设施分不开的。人们创造了现代化城市,也给自己的城市生活环境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工业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粗放型经济模式的长期存在。马克思认为,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由劳动生存率所决定的。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为了实现高产值的目标,需要采取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物力、资金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方式,这是粗放型经济模式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这种粗放型经济模式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身体健康也会遭受损害。政策措施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生态化”、“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赶建设生态城市的潮流。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步较晚,生态观念滞后,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分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要有很强的生态理念。而我国目前制定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障,大多数企业只做“表面文章”,惩罚力度不够,导致相关企业“毫不顾忌、为所欲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过度注重重工业(煤炭业、钢铁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重工业仍旧占据我国工业发展的大比重。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挤,建筑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居住环境恶劣,医疗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选择。从城市的发展脉络来看,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到来,评价城市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相比较原来只注重工业、技术和现代建筑,新的标准更关注文化、绿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度。这样的改变也展示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化趋向。生态城市建设符合生态观的要求。马克思说:“对人类来说,孤立的、被固定的、与人类分离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建设生态城市是从客观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传统经济是资源型经济,是一种消耗资源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且经济效益低下的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形成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式,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物力等资源都能被充分发挥等特点。而建设生态城市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走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生成。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化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生态观相关理论的生态经济理论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理论构成的。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观在21世纪的完美阐释和实践,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和谐社会生成的重要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的建设核心。这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目标的动态复合系统,且内部规模庞大、关系错综复杂。它也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是前提,经济系统是基础,社会系统是目标,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缺一不可。
(一)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应运而生。生态哲学强调用整体论和生态学的观点观察自然、人类,解释现实世界,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人类应在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中,正确把握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因此,要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开展。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马克思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这三者改造要统一的角度上论述生产力,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的结合,并非只是单一的某种力量,并且只有使这种结合达到最和谐的状态,才能使生产力得到长久的发展。在过去的经济模式下,我们片面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却忽视维护生态效益,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严重浪费。新时期下,我们必须结合生态观和中国国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型经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结语
篇4
一、经验和体会
1、高度突出经营理念,城市建设大气势、大手笔。
近年来,市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的发展目标,实施了以经营土地为重点的经营城市战略,用大气势、大手笔构建城市。仅年和年两年间,通过经营城市,政府收益就高达7.97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靠土地招标拍卖得来。通过对位于市区内的劳动湖进行综合治理,使昔日的“臭水湖”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黄金海岸”,增值近1亿元。并对开发权采取竞标方式,兴建了一个生态型、智能化的居民小区,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过去,城市公益事业、公用事业一直由政府补贴,如今,道路、桥梁、广场、户外广告权等有形或无形资产都成为了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今年,通过对出租车经营权进行拍卖,为政府增收近亿元;自来水公司改制后,每年承担政府贷款300多万元;东出口的百米大道冠名权出售给联通公司,原市府路、新开路的冠名权出售给中环广场冠名为中环路、中环南路;通过出让广告权引资160万元将市区的公交站牌和候车长廊装饰一新;通过土地出让、资产置换、冠名权出售等方式,成功运作了一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拓宽改造了东出城口和南出城口道路,启动了修建11年的博物馆和停建5年的体育馆,建设了联通大道、中环广场、大齐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并在昔日荒凉的嫩江边上新建了面积7.8万平方米、高20层的现代化党政机关中心办公大楼,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善了办公条件,而且带动了沿江地带土地的大幅度升值,使周边地区形成了新的开发投资热点,增强了政府的威信与凝聚力,为齐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气与活力。
2、找准区位发展优势,城市建设新思路、新理念。
地处山区的市山区是我区的友好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太发达,但山区委、区政府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创意新奇,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缘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非凡是麦饭石花岗岩资源,找准了区位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打造石文化”的发展思路,“靠山吃山”,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把古老文化运用于发展之中,从小处着手,把小事做大,推进城市建设及改造招商项目,建设了重山园,修建了生态广场,发掘了大卧佛。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推介,广交友好市、区,充分让外界了解自己,关注自己,提升了山区的知名度,变不畅为顺畅,吸引了更多的人流、物流和商流,将昔日封闭落后的小城建设的主题鲜明,生气盎然。
3、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城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
市地处东北腹地山脉,从该市中心穿过,睿智的人民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非凡是近几年,把城市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大融资力度,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市区范围内开展了以道路建设、住宅建设、小区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攻坚战,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供保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了一批以世纪广场、临江广场、松江中路等一批城市精品工程,体现了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造型别致的单体和群体建筑为点缀,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创造融山光水色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和风格。按照以人为本、以绿为主、以精取胜,地、树、花、草综合造景,运用大写意、小工笔,简洁、亮丽、新奇、时尚的造景方法,经过坚持不懈的发展建设,松江西路、解放大路等街路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成为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非凡是随着清水绿带工程的实施,沿江西岸在绿化建设上创精品、上档次,成为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观路,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和鲜明的地方风格特色。
二、差距与不足
通过考察,虽然各地在城市建设方面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贯穿于其中的普遍经验仍是大思路、大聪明带来大发展。大家在考察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对照先进,自揭已短,深刻感到我区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需改进之处。
一是要重新认准区位优势。我区地处大庆市门户地带,、、均在中心区内,并且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遥相呼应,虽然我们已经熟悉到自身的区位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和充分发挥,没有能在“水”字上大做文章。这是我们忽略的优势之一。
二是要努力做大做强自己。找准优势是思想和观念问题,打造特色是水平和干劲问题。那么,做什么,怎么做,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全区二十万人口和大企业集中的优势,在城区相联、市区相联、泡泽相联上下大功夫。这是我们忽略的优势之二。
三是要加快经营城市步伐。近年来,我区在经营城市等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广泛探索,尤其在老城区改造与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城市资源和无形资产等仍没有得以充分利用。这是我们忽略的优势之三。
三、借鉴和思考
这次考察,耳闻目睹三个城市在短短几年的发展变化,令人感受颇深、耳目一新。通过学习、比较,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增加了我区今后发展新的思想压力,同时也激活了全新动力。
1、借鉴山发展经验,找准生态区位优势。龙凤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泡泽较多,植被繁茂,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国最大的城中湿地在龙凤,是少有的生态屏障,也是大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窗口,必将为大庆打造生态市景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区交通发达,地处哈大高速公路路口,而且国家中省直大企业在我区且比较集中,绿色生态农业有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登高远望,从整体上体现生态立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这个核心,着力营造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拓宽新思路,借助、围绕湾、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做文章,高水平建设公园游客中心,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并要搞好旅游开发工作,大力建设工业游、农业游,重点突出生态游、湿地游,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用人流,带商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借鉴发展经验,拓展经营城市新理念。要运用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加大对城市可经营资源的研究开发、整合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力度。与齐市相比,我区的地理位置更为有利,资源升值空间较大,随着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和环境的总体改善,各种城市资源必然大幅增值,只要经营好这些城市资源,就可以获得大笔的回报资金,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将土地、道路等城市资产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本,运用城市经营战略,盘活城市资产,使土地升值,充分运用经营城市的手段大胆略、大气势进行大手笔建设。重点对龙凤大街、凤阳路、龙华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站亭广告权、公共建筑的冠名权进行拍卖、置换或拍租。开发建设好青龙山地区、公安分局四周平房区,消除新村、小区、开发区与区的明显界限,在地域、经济、文化上浑然溶为一体,努力构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真正把龙凤区建设成东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5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东营、滨州、聊城、淮安、江宁区、镇江、无锡、常熟、张家港、苏州、昆山、周庄镇、江阴、华西村等14个城市和村镇,行程达3500公里,先后与滨州市建委、聊城市东昌府区委及区建设局、常熟市委及市建设局、昆山市委及市建设局的有关领导进行座谈,听取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情况的介绍,实地察看了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于7月24日在江阴市召开了考察学习讨论会。
考察所到城市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城市在新世纪初所展示的现代化的都市气派、强大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网络、亮丽的住宅小区、发达的服务设施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考察中,对他们崭新的建设成就、超前的发展眼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深受启发和教益,进一步看到了我们在观念、机制、工作上的差距,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加坚定了高水平、大手笔建设现代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城市在城市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
一是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对城市地位、作用的认识深刻。所到城市把城市建设看作生产力,认为加大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投资回报,而且能够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常熟市把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桥头堡,下大力气把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财政收入4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4亿美元。
二是领导重视,思路明确,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一是强化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如滨州市、聊城市东昌府区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城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落实,做到组织到位、政策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二是高视野明确城市发展思路。如江宁区按照“立足江宁看江宁,站在南京看江宁,展望全国看江宁”的方针,提出了把江宁建成高科技花园城市、江苏最大的知识创新基地的宏伟目标,使城市建设进入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三是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昆山市抓住机遇,实现了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已成为既具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又洋溢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工商城市。
三是规划先行,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明确城市定位。如常熟市明确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繁荣的工业城市、开放型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的中等城市“五城”同创的城市定位。二是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在规划上舍得投入。如滨州市在新文化行政中心起步区详细规划编制中,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编制,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多次论证评审。三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实行“阳光规划”、“**规划”。如江宁区在规划编制工作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规划方案评审,在建设现场公布规划方案,接受市民监督。
四是建造精品,突出特色,大力提升城市形象。所到城市特别是江苏省江宁、常熟、昆山、江阴等市区给人印象较深的有:一是加快了全方位、立体化、高标准的交通体系建设,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道路建设标准高,每个城市都有一条甚至几条高标准的景观大道。三是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化档次高,城内有公园和绿地精品工程。四是新区开发起点高,每个城市都在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的新城区,努力提升城市规模和品位。五是房地产开发规模大,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新颖、居住环境优雅、物业管理有序。六是城市有特色、有亮点,极具吸引力。如聊城市东昌府区做足做活“水”文章,全力创建“江北水城”。这些城市功能齐全、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社会繁荣,已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五是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城市管理规范有序。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如聊城市东昌府区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市、区)两级政府、(市、区、街)三级管理、(市、区、街、居)**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治城”的新格局。二是明确各级责权,管理重心下移。如昆山市在城市管理中,由市委分管书记牵头组织,实行执法部门和城区单位包干管理,详细明确了各级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和事权。三是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考察中了解到,江苏省多数城市实现了建管分离”,成立了专门的综合执法大队或执法局,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工商行政、交通管理、市政管理实施一体化管理,做到建设、管理平起平坐,各司其职。
篇6
1.1环境艺术设计中公众参与力度欠缺,并且时代风格及地方特色缺乏在国内环境策划中,其景色绿化策划、施工策划、雕像展示和公共室内策划等,全部由企业和个人开展策划建筑,在对民众的意见上缺少收集,导致许多的环境策划就是策划工作者自身思想的展示以及领导的想法策划,不过环境文化繁琐性以及整体性明确了开展策划时要多方面进行协作以及一起参与。最近几年,国内许多城市施工中的项目以及玻璃幕墙、广场中的大草坪策划,让人们了解到了在当前城市建筑中缺少文化特色策划,其策划思想比较古板,国内许多城市存在千城样貌一致的尴尬形势,很多区域没有自己的特色。1.2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够,尚未形成规范化治理1.2.1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有些项目开发商在策划时,每项目标都要达到标准,不过在详细的建筑过程中,很多配套建筑就出现了策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导致建筑施工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停车位置、商业配套建筑等情况。为了缓和冲突,开发商就要进行扩张建筑,扩建过程中会出现占用绿地面积的情况。1.2.2治理体制不顺,经费明显不足。建成区的居住区绿化,有时因为产权和治理范围交接不明晰,责任不清而造成治理不到位。依照法规规定,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应由房屋产权单位负责。但由于目前实行房改,房屋产权多样化,至今养护经费不能落实。假如此类问题得不到解决,包袱越背越重,势必会造成将来承受不了而被迫弃管。另外,有一些市政工程,在居住区或重点大街施工,毁坏树木、占用绿地不缴纳绿化损失费,无形中为绿化养护雪上加霜,影响整体绿化水平的提高。1.3监管机制对我国环境设计的艺术品质起到了限制在环境设计中,会涉及到城市的各方面,我国现在现状是:城市绿化主要由园林部门进行管理,建筑设计是由规划及城建部门进行设计管理的,道路交通是由市政部门进行管理,而环境场所则是由环卫部门来维护管理等。我国的这种纵向管理模式让城市的公共空间的环境自设计及日常管理不能做到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环境艺术品质不是很高,其整体性也比较差,对城市艺术水准及品位不能有效反映,城市环境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对环境治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提出有效的针对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对城市环境进行统一管理及设计,更有利于自身特点形成。
2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环境艺术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园的实际尺寸,进行科学化设置,将人的需求概念渗透进去,进行一定的空间改造,掌握人的认知和思维意识能力,进行公开性的欣赏园区的建设,设计观赏性的街道、公路边界的绿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实用性的公共场所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市民在进行休闲购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帮助市民进行有效的环境改造,使绿化及设施的建设迎合人的需求。2.2多层面的城市环境体系进行多层面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必须用多角度的察与灵敏的眼光来发现城市的可用资源,根据地形地貌和能够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设计。多角度的设计建设,应该把握城市的上下建筑物的协调性,使地下空间与地上设施相协调,进行多层面的交通环节设置,将地表建筑与地下建筑相结合,进行完善的环境艺术的创新实践。2.3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城市交通环境比较复杂,最大程度上把成熟文化的改革策划改变交通条件促使车辆以及人群能够顺畅的出行,给城市生活条件带来方便,十分关键。例如建筑高架桥、建筑地下通道,把地面交通的压力向上以及向下进行分担,车辆通行开展地下道路的分派,人流就往高架桥上分派,推动路桥以及道路干线可以交叉建筑,同时开展全面的建筑,使其覆盖面积更广阔,协助人和车辆分开,是道路的承载压力可以缓解,将更多的环境文化处理方式,运用到人们正常生活中,解决存在的问题。2.4提高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整体,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2.5配套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居住位置的公共措施的建筑除了绿地,还需要包含教育装置、商店、医院、娱乐、行政、市政等很多方面的建筑。策划要把眼光看得长远,留置出来等待建筑的位置。居住场所的绿色策划要有新意,还必须经济,重视整顿。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小城镇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的体现
1.1 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内容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重要原则和依据,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也是保障城市合理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有效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主要包括的内容具体可以总结如下,第一,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目标是: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性质规模等特点寻找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规划发展之路,朝着规模化和效应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土地利用:要对城市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结合不同土地类型,性质,功能特点进行区分,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开发,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第三,空间布局:指的是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切空间结构与组合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情况,地下空间的具体开发利用效率,以及沿城市轮廓线的空间结构特点,还有就是城市的景观以及风貌建设等方面的总和。第四,建设部署:这是围绕着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长期目标所开展的具体策略,通过统一的规划部署,阶段化的步骤实施,有效的实现远期和近期目标。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策略,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部署和规划,城市空间的有效性组合和部署,城市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与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设备配置问题。
1.2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是一项具有极强发展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公共策略,与此同时也是政府科学合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经济等等手段对城市发展所开展的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引导行为。新时代的背景下,城市设计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责和义务,与此同时也是政府意志和有效执行力的重要体现和进一步延伸方式,是科学发展与群众智慧结晶有效结合的一项重要工作。城市规划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首先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必须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之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对环境造成丝毫损害,尤其要加大力度保护好城市的优秀文化遗产,比如说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等等。
其次,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对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预测,预先做好应急准备策略。尽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受到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基础设施设备,科学技术环境,城市自身性质和规模等等方面的影响,都会影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却有足够的能力将这些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再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当中,当受到外界无法预估和抵抗的因素干扰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来对抗这些干扰要素,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而不是从此一蹶不振,不堪一击。
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
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2.1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2.2 制定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2.3 加强环境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对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3.1 注重引导,加快人气集聚
加快集镇人口的集聚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推动城镇化的物质支撑,才能有效吸纳农村人口。为此,要加快城镇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重点抓好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城镇绿化和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搞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营造整洁优美的小城镇生活环境,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根据小城镇特色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尽快建立起涵盖面广,不同城镇居民者能受益的失业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镇农民及其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3.2 着眼长远,实施配套改革
破解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制约,还必须辅之综合配套的改革。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鼓励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为农民进入小城镇消除户籍障碍。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对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应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出租)、统一管理;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生财,流动造城;稳定农民对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保留进镇落户的农民对承包地的承包权利不变,解决入镇农民后顾之忧。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保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应扩大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除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外,宅基地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抵押等,解决农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适时改革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小城镇区划调整工作,促进城镇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篇8
长江自古称“天堑”,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水与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相比,恐怕也不逊色,两条大河的阻隔对三镇民众出行曾带来的困难,非外人所能想象。数千年间都靠船,不要说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的凶险,就是有了机器作动力行船的年代,一遇风高浪急雾锁大江的情况,也只能隔江兴叹,徒唤奈何。因此,改善交通始终是武汉民众最大的期盼。
正是这样,才有上世纪50年代建起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时,全城万人空巷争睹开通盛况,连也情不自禁欢呼“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武汉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仍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交通始终是武汉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抓城市建设,特别是全力解决武汉这样地理环境特殊、历史欠账甚多的交通设施建设问题,自然不会事事轻松处处惬意。为了长远受益,不免会有一时困难一时不便的情况发生。因交通建设造成短期的拥堵随之凸显出来,摆在全体市民面前。怨气会有,但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因为民众能摆正长远受益和近期不便的关系。武汉地铁二号线修建时造成多处拥堵,建成通车后武汉民众普遍称道“现在坐地铁过江真快真方便”,就是体验到长远受益的绝大好处而发出的由衷赞叹。
因城市建设造成短期的交通拥堵,政府有责任尽力解决尽力缓解,若政府实实在在这样做,民众也会体谅理解积极配合,这是武汉现实的主流。笔者家住武汉,托改革开放之福现在也有了私家车,鄙人应对短期拥堵的办法就是改乘公交尽量少开车。选择地铁等交通工具出行或短距离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又有什么不好呢?2008年后,武汉市更是出巨资发展公共自行车,既方便市民又绿色环保,受到普遍欢迎。
这些年,武汉市以解决城市交通为主的城市建设规模空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数额不菲的负债和出现资金紧张的状况也在情理之中。
抗日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一百多万人供养数量可观的抗日军人和公职人员,是“不小的负担”,一度“曾经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然而,当时和现在都不会有人说陕甘宁边区不该供养那些抗日军人和公职人员,更不会有人说该放弃抗日。
篇9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应用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温室气体不断排放,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困扰。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及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低碳”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引发了社会各界在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的积极探讨,很多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也积极地参与其中,相关的城市规划理念被相继提出,为城市规划中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引。
1国内外低碳城市研究现状
“低碳”的概念在近代刚刚发展起来,“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for Trade and Industry,UK,2003)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1]。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
有关低碳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相关的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文献已开始涌现,如方伟坚等(Fong,2007)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4]。
在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建设不是十分完善,虽然我国也有诸如东滩、中新、曹妃甸这样付诸实施的具体实例,但都未完全建成并投入使用,无法进行使用后的效果评价。我国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上,在国家层面上更是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指标。
2城市规划低碳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锁定作用,国家城市交通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及排放的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总量增长迅速而且十分难以控制。技术的进步虽然能减少小汽车的能耗水平和废气排放量,但是如果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小汽车使用的锁定关系依然成立,技术进步的作用将很快被抵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规划策略,未来全球石油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和环境问题都将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制约。
在规划研究层面,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较多,这些多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研究。在城市规划研究方面,低碳城市的建设还应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1]。
因此,在构建低碳型城市时,在实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时,要将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都考虑在内,在最大范围内降低城市的耗能成本,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塑造节能型城市,低碳型城市,减少城市的聚集效应。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要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充分了解世界上相关发展形势,在总结和借鉴国际上城市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今后的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3结语
目前,随着温室效应影响的日益严峻,全球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以及环境、生态约束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将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各项低碳技术和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也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低碳城市规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想发展好这一规划,这就需要各学科方法论的结合和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不仅仅在于考虑计算成本、节约资源等,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创造更适合人类宜居的城市新空间和城市景观美感的延续,从而塑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环境、新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 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个新的视野[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34(2):38,4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Glaeser Edward L,Kahn Matthew E. The Greenness of Citie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and Urban Development.[EB/OL].2008[2008-08-06]./papers/w14238.
[4]Crawford Jenny,French Will. A Low-carbon Future:
SpatialPlanning'sRoleinEnhanc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J]. Energy Policy,2008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建档案馆信息化是指城建档案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城建档案接收、指导、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城建档案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档案信息化就是要实现档案管理各环节的自动化, 管理方式的网络化, 决策的智能化和档案信息利用的电子化。我国城建档案馆大多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建立, 因此城建档案馆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低, 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现代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系统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顺应时展的潮流, 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起来, 本着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目的, 为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设备和网络通讯设施,而作为城市建设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财政预算是其主要经费来源,信息化建设资金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购置大量信息基础设备的要求。同时,由于城建档案工作受重视程度不高,人力、物力、政策支持也有限,鲜少有专项投入。因此,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2、前期准备不足
要想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必须做好前期工作,但目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前期工作还存在准备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一是城建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准确、质量不高。城建档案工作是涉及多种学科、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档案编制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城建档案中多数工程档案是由施工单位进行编制,由于施工单位重视的是施工技术与质量,对于竣工档案的编制,多数是临时指派一些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做,使得报送的档案标准不统一、整理不规范,最终导致进馆档案质量较低。二是电子文件收集不齐全、不及时。目前,大多数城建档案部门都偏重于文本文件的收集,而对电子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等则不够重视,对于电子文件的归档时间也没有明确规定。
3、技术水平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城建管理中广泛运用,城建管理手段不断进步。但目前我国运用OA 办公系统管理档案的城市仍然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滞后,必将影响城建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业务技术的发展。
4、人员素质偏低
城建档案工作人员中档案专业出身的较少,学历普遍偏低,现代科学知识贫乏。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也没有纳入人员培训计划,导致许多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脚步,缺乏创新和活力,影响着整个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二、加强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从数字化着手,着力加强信息化内容管理
开展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采取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重点选择某类档案数字化、珍贵档案数字化、高使用频率档案数字化等方式,把现有的实体档案资源转变成数字信息资源,积极、务实地推进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开展、探索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研究,制订电子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应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加大对电子城建档案的接收力度,从源头上解决档案数字化问题,充分利用电子城建档案的优势,变档案为信息,做好利用服务。在城建档案特色数据库方面有所突破,为更好地提供专业信息和专业化服务,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城建档案基本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下综合数据库、规划审批成果数据库、重要竣工项目档案数据库、城市规划方案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专题数据库。这可以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专业性与效用度,是提高城建档案馆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之一。在建设示范性数字城建档案馆中,数字城建档案馆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要认真总结近几年城建档案馆数字建设的经验,确定一个或几个试点,在数字城建档案馆试点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2、从人员上加强城建档案管理
传统档案工作以纸张为工作对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模式下,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新系统的开发,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存储介质的不断变化,在同等设备的情况下,档案工作效率的高低越来越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每个环节的技术问题都会影响到工作的整体进度。档案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人才匮乏成为一个严竣的问题,加快建设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档案人才队伍迫在眉睫。目前,档案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要求档案专业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必须重视档案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配备负责档案信息化系统开发和维护的专业人才。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必须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知识更新,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肯定,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档案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
3、实施城建档案的分级管理以及保密管理
按管理权限,以解决好使用权和管理权为突破口,坚持谁管理谁负责,逐层逐级建立城建档案局域网,通过局域网之间的相互连接,实行城建档案的网络化管理,从而保证项目业主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随时设立所需要档案资料,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加入公共信息网使档案信息的利用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建设业主单位只能阅读无法更改,从而进一步减轻档案工作的工作量,减少纸质案卷因磨损而造成的毁坏,并有效减少弃档、死档和无档现象。不断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密制度,传统的城建档案纸质管理便于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的查阅、登记、转移工作,信息化管理之后,保密工作重要性将突显出来,必须在制度上加以约束,确保电子文件和信息查询系统只能在被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这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做法。
在当前整个社会快速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建档案部门力求在信息化建设上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愿望是正确的,但是目标必须准确,阶段性目标更应切合实际。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速度与效果的关系,在追求速度中要注意信息加工质量,例如数字化城建档案与电子文件的著录标引是否规范、能否满足网络条件下对信息的检索与利用、管理软件数据结构与功能结构的标准程度等。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明确任务,针对各项工作,加强各项内容建设才是城建档案管理的最终手段。
参考文献:
[1] 杭建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科技风.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