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6 19:2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预算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预算管理

篇1

乡镇的财务预算管理直接关系着乡镇的资产配置和整体运营方式,它是直接作用于乡镇整个资产融通,并对乡镇的资金流向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发展涉及到整个乡镇发展的利润分配等综合性的管理。从法律角度出发,乡镇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涉及到法律因素,如若不能良好的把握财务管理工作,那么就会滋生腐败等违法现象的出现,财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乡镇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管理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乡镇整体发展中占据着一定的价值。从将乡镇财政管理的成本控制、资金、发展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合理化的将乡镇发挥发展实际与整合其财政管理相互结合,有计划地对乡镇作出整体规划,之后再进行乡镇中各项财务的统计,从源头上进行资源的利用计划策划活动,将各项财务信息综合归拢,为乡镇决策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从一个乡镇的财务管理中,可以直接反映出乡镇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财政管理中的支出与收入都与整个乡镇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各项经济的收入来平衡其发展中的各项支出,因此,在乡镇建设中,把握好其财政建设是其工作中重要一环。从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上可以划分成资产配置的预算管理、乡镇的筹资款额的预算管理等方面。乡镇的资产分配以资金为主,乡镇的运营并非以收获利润为主要目的,这里乡镇财政管理区分于企业财政管理。然而预算就是要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利用,以便于促进乡镇的资金分配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财务部门在预算资金配置的管理中,结合各地区乡镇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要与其他部门在各个环节进行通力合作,以便于实现其发展的最终目标。乡镇财政收入还有一种就是以筹资的方式来进行集资,指的是乡镇为满足发展需要,在当地进行的筹集的活动,这种方式或是从乡镇居户中集资而来,或是通过外商招商引资,来获得投资所需的资金,其目标是为了帮助乡镇实现预期发展的效益。

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会出现一些服从性与统一性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的等级体系已经人为的造成了管理双方的严重对立,这种方式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严重脱节;二是这种强调“秩序至上”的行为准则,这样的行为方式也抑制了乡镇基层工作者劳动的效率与创造性,导致往往预算方案的实施与现实实施状况不相符;三是传统的管理体系中严格遵守的“命令——服从”的管理理念,妨碍了乡镇工作者主体性的发挥,上级制定的财政预算下达后,下级直接执行,这种方式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这些现象都致使乡镇相关部门不能正常的开展工作,同时乡镇工作者不能有效的完成管理质量与任务,进而阻碍了管理制度的革新,以及乡镇事业的发展。

(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系统配置出现疲软现象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系统是一项涉及其整体发展的系统,其中包括乡镇财政的收入和相关资金的支出、财务报账、财政预算、会计核算、财政审核等等各个方面。目前乡镇发展受到其自身发展、地理环境、交通、教育文化程度等等各方面的限制,很多的基层财政还未直接受到财政部门负责,因此常常导致一些乡镇各个财政部门之间配合出现紊乱,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镇财政的各个环节都关乎着整个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出现状况也将导致其各项配置出现不合理的状况。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监督工作的差异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差异与其相关的监督工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对于财政预算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监督和管理人员也有对应负责的工作,但是相对于乡镇来讲很多监督管理人员都是由乡镇人员来完成和实施的,这种监督方式对于财政预算和相关审核来讲并未起到实际的作用,因此常常导致财政监督形同虚设,使得考核工作难以落实。

三、优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建议

(一)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需要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并以乡镇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修改财政预算管理中的弊端,将乡镇财政各个部门之间紧密的联系到一体,从预算的本身出发,一旦预算出现问题,各部门之间有权利并有义务指出,帮助其完成预算,这种方式也需要各部门之间进行责任制项目实行方式,以便于充分的调动各部门之间工作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的合理实施,既不能过于夸大事实,也不要缩小实际发展空间,在保证预算合理实施的基础上促进乡镇整体向上发展。

(二)优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系统

乡镇财政预算资金的合理配置,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预算管理系统,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对乡镇的财务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其财政的运行中尽快的解决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从财政预算管理的性质来看,有计划的进行的筹资活动,可以适当的解决其建设成本和资金使用的问题,尽量避免由于资金运转中的矛盾,使得乡镇的发展具备着一定的风险,以便于挽救乡镇发展中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资产配置的管理中乡镇的资金预算,在乡镇运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财务管理中的先行者为财政预算,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对于整个乡镇的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良效。优化财务管理系统,可以使得乡镇对预算有效的分析,在准确预测下,以乡镇发展目标和财务指标为准则进行进一步的运营。因此,良好的财务预算的管理,在乡镇的整体经营计划落实过程之中,可以以直观的形式为之展现,并为乡镇的发展战略建设提供有效发展保障。当前市场变化风险不断加深的社会中,加强其财务风险预测是必要之举。并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下把握其发展的方向,通过完善运营管理的体制,进一步的促使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内部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环境。

(三)提升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监督工作

篇2

关键词:财政 预算管理 解决方案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财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财政部门像掌舵人指引着国家财政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财政部门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能否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在财政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预算,财政预算作为政府财政的收支计划,它可以真实的、科学的、完善的、透明的反映财政问题,从而使得财政部门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决策的科学性。随着财政工作的深入推进,一系列预算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一、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合理

财政预算是一项技术性含量极高的工作,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过程。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来看,编制工作从当年9月份开始到次年3月份公开,其中去除部门审批环节,仅有不足5个月时间。预算编制时间短,资料收集不全,搜集的资料大多缺乏认证,收入预算与实际不相符合。财政部门各处室和部门上下级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其各部门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导致主管单位在核定编制预算时,缺乏科学的客观依据,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二)预算公开不合理

预算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做好预算公开工作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由于各部门内部工作细化不足等原因,预算公开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受旧体制以及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个别部门存在不能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预算信息的现象。特别是关系到政府形象的重大问题时,由于担心公众误解,只公布好消息,掩盖坏消息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各部门内部工作中,由于管理机制存在漏洞,个别部门个别单位设置的监督管理岗位已经名存实亡,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这就使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无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一些工作中的错误没有被有关部门重视,,从而使整个财政预算偏离正规化、科学化、合理化。

(四)预算评价机制不健全

预算绩效评价能客观公正的揭示各部门使用预算资源的绩效,为下一预算周期的的预算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部门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寻求探索的初级阶段,各方面部署尚不成熟,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其绩效指标体系不够健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只进行了单一的预、决算比较。项目支出绩效是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工作重心,内部整体预算绩效支出明显滞后,难以反映部门预算绩效的真实水平。

二、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对症下药,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一)明确预算操作过程,为预算工作提早做准备

建立完整有序的预算管理体系。针对本区域的收入形势和资金需求,提前谋划预算编制,从而提高预算操作的准确性。财政部门各处室要加强对预算单位的前期调研工作,重点调查和审核专项项目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收入和支出的完整性,应根据本年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下一年度的工作。这样不仅能使预算编制工作更加精细化,还为与政府工作系统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民主监督,透明执法

依照预算监督,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加强预算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在部门内部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并利用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对部门预算工作进行监督,从而切实达到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督。首先,要在部门内部强化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监督力量,不断落实规范部门预算的各项指标,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其次,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监督举报体系。通过媒体建立起一道“监督之桥”。建立亲民的预算支出违法监测系统和信息公开系统,定期将财政预算执行明细公开,争取监督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指导,使财政预算更加公正化、公开化、透明化。

(三)积极推进预算评价合理运用

要合理的确定评价对象。预算绩效评价包括预算资金配置、管理使用部门及各使用财政资金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等。因此,如果政府部门及各事业单位能提供数量更多更好的服务则预算资金使用绩效将会提高,反之,其使用效率则会下降。另外各部门在申报项目预算时应提供可行的依据和绩效目标。否则就不得纳入财政预算的范围,且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健全预算绩效报告制度、问责制度、公开制度和审计制度。防止部门任意裁量预算资金而导致决策失误,资金挪用,铺张浪费,截留资金等不良现象。

(四)扎实推进财政一体化建设

要明确财政预算管理的任务目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财政部门应根据业务需要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适宜的安排任务,积极利用软硬件设施与新的网络技术相匹配,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培养维护人才,为增强财政信息化技术提供有力的保障。规范预算管理,以统一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数据资源库为基础,以补齐和贯通业务链条为主要手段,实现财政与预算单位的信息共享;以全流程预算绩效管理为指导,把滚动预算、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综合预算、项目预算有机融入预算编制系统,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管理数据库,形成指标流、资金流、业务流充分贯通的预算绩效支撑体系,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预算;预算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05

[中图分类号] F81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07- 02

1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概述

1.1 事业单位预算的概念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事业单位预算反映了预算年度内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以及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的规模和方向,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从预算的内容来看,事业单位预算应当包括事业单位全部收入预算和全部支出预算,即将单位获得的各项收入和发生的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实行收支统一管理,进而形成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单位预算体系。

1.2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度概括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是现代管理理论中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包括预算管理思想和预算管理工具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预算是指收集和整理有关预算数据,并且尽可能地按照预算内容和要求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过程。预算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被广泛推广和应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预算制度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这些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我国财政分配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断得到增强,在稳健财政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合理有效地集中财政资金,保证国家财力供应。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按照预算管理制度,从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运用预算手段进行资金的征集和统筹安排,通过预算征集来的资金,一方面为保证事业单位各部门职能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各级事业部门和单位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2)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通过一定的手段渠道和途径聚集的资金,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再分配,才能达到财政预算的目标,这其中财政预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预算手段,合理地流向预算各部门,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资金。

(3)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可以实施国家监督的重要作用。预算是编制的一定时期内的财政资金收支的总状况,通过预算收入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反映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此,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通过预算收集的这些信息传递和分析,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制定政策的准确度,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预算管理观念落后,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普遍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更多关注编制的预算能否为本单位获得更大的利益,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致使其单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难以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性,更缺少条件和动力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使得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2 预算管理制度执行中随意性大,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

目前,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审批立项控制机制方面,依然存在约束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对预算层层分解随意性较大,临时性、计划外支出很少受到预算制度的约束;其次是预算执行中,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制度严重脱节 ,相关人员随意改动项目内容,提高费用标准,扩大支出范围等现象频频发生;最后是预算执行结果缺乏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机制,难以形成对预算管理制度的约束,使预算管理制度失去了本来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由于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等原因,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结束之后,普遍缺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科学分析 、控制考核和评价,弱化了预算应有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用途,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监管,控制体系不健全。

2.3 预算绩效管理不完善

2.3.1 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滞后尽管预算绩效评价在我国开展实施

已经历经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预算管理中对预算绩效的评价仍然普遍存在着绩效评价内容活动不规范,绩效评价范围的不全面和绩效评价不受重视等等的问题。

2.3.2 预算绩效评价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在我国成系统的预算绩效评价,也仅仅是在财政部颁布办法的要求下,选取部分中央本级部门中的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方法,不仅如此,有关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也只是这些选取了的中央本级部门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项目的评价。

2.3.3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到位

在推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方法上,一个关键和困难的问题就是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目前我国推行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中,对于预算工作的实际具体情况并没有给予明确细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较为笼统,仅具有指导作用,并且指标的评价对象还仅是就项目支出方面而制定的。

3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是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的出路所在,是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管理的重要途径,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着力推进零基预算、项目预算、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造成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认识上的原因,也包括体制性的障碍 ,应从提高认识水平完善激励制度建设和监督体制建设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3.1 完善预算监督体制

预算监督是政府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保证政府收支的合法性,增强预算的透明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政府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加强监督检查,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预算制度,按照真实、完整、合法和效益的要求,依法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推动健全财政体制和规范预算制度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加强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是提高预算保障能力、硬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执行均衡性的前提和基础。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强化基本支出管理,推动项目滚动预算编制,加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完善预算项目库管理,加强项目库建设,所有支出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填报预算项目申报建议书,完善项目预算内容。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预算;控制;对策

1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是建设工程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中耗用的费用总和[1]。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宗旨就是合理确定造价、有效控制造价。其中造价的有效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以效益(含经济的和社会的)为导向的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受到人为、市场等因素影响,先期的造价预算常出现偏差,超预算的现象经常出现,这显然不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因此,探讨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问题,对造价预算进行有效控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程序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在编制过程中需遵循以下程序和步骤:

1)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要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等更多资料。在编制之前,预算人员需到工地现场考察,熟悉工程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施工要求和技术要求[2]。

2)熟悉施工图纸。在预算之前,必须认真阅读图纸,了解设计人员意图及图纸表达内容,必须做到对建筑施工程前设计变更也应做到心中有数。

3)准确计算各项工程量。在整个预算过程中工程量的计算是最繁重且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人员应严格按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统筹主体兼顾其他工程,做到一丝不苟,耐心细致。a.合理安排预算工程量计算顺序。从整体上先主体后装饰,应先地下后地上,先内部后外部。各分部工程的顺序应是先混凝土工程并进行抽取钢筋,后砌体、楼地面、屋面、装饰、零星工程等依次计算。b.合理确定计算项目,注明原始数据相应部位。计算项目的确定应遵循定额项目划分的规定,填写名称应完整,必须与定额项目名称相符,对设计图上分布在不同部位的相同做法,要求在计算过程中对每个数据的来源都应标出图上的相应部位或名称,以便于工程量的核对。

4)灵活、准确的套用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完毕并核对无误后,用所得的分部分项工程量套用单位估价表中的定额基价,相乘后累加,即得到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合计。在使用定额前,首先,了解定额的总说明、分部分项工程的说明、附表、附录及相关规定,掌握定额编制的适用范围和依据。其次,应熟练掌握计量单位、各种定额项目的内容以及允许换算的范围和方法。当工程内容与定额内容不一致,允许换算时,应按定额的换算方法和范围进行换算,然后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综合合价。当工程内容与定额不一致但又不允许换算时,必须执行定额,不得任意修改或调整定额。

5)计算利税和其他各项费用。根据建筑工程造价构成的规定项目、费率,分别计算措施费、其它项目费、规费、税金等。在计算过程中,需保证对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在选择取费标准应综合国家及建设单位利益与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6)撰写编制说明。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工作性质、设计图纸号、内容范围、编制年份、价格水平年份、所用预算定额、有关部门的调价文号、套用单价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预算书封面要填写工程编号、工程名称、工程量、预算总造价及单位造价、负责人、编制单位名称、编制日期、审查人、审查单位名称及审核日期等。

3影响建筑施工预算编制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3.1设计漏项和变更。

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漏项和变更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其引起的费用增加在超概算的各种因素中往往名列前茅。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1)不按国家标准设计,或对某项具体设计力案缺乏比较导致设计更。2)设计工作的深度不够导致设计漏项。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设计水平较低,审查制度不严等,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漏项,不得不补列建设内容,因此增加投资。

3.2建设工期延长。

工期控制是建设期“投资、质量、工期”三大控制目标之一,不能按原定的合理工期完成建设任务,不但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及时发挥效益而且造成贷款利息、建设费用增加从而使引起费用超概算。

3.3环境、市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工程之初所做的概预算虽然对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风险等情况作出了预测并对预算留有余地,但还是不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工程造价很可能出现超预算。

3.4建筑设备材料价格误差。

在国内,同种型号设备存在多家厂商生产竞争,建筑设备价格混乱,报价不一,没有统一的规范市场。使得同样的设备预算价格可能差距较大。

3.5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不合理。

某些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情况调查、研究得不够深入、详实,所编制出的造价预算出现缺项、漏项等差错,无法全而反映和正确预测工程实施的费用支出情况。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造价预算在实际工程中丧失了应有的指导作用,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超预算行为成为建设中迫不得已的选择。

4工程量清单计价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建设工程在投标中,投标人根据统一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和企业定额进行计价,自主报价,这种计价方法的计价依据都是统一的,明了的。工程量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的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明确清晰,且包含工程内容与项目特征介绍,易于编制工程量清单时确定具体项目名称和投标报价。工程量清单计价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化、计算方法标准化、工程造价市场化”的要求。因此工程量清单是一种科学计价模式在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5控制预算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建设工程造价与工程建设各个主要环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造价控制与管理能为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有效的保证。要想做到控制概算,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1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编制。

工程造价预算的编制工作非常重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概预算是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人员应掌握项目现场的具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组织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2)要熟悉施工图纸,精确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3)客观分析价格因素,对价差调整留有余地。

5.2设计阶段控制。

一旦工程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阶段是控制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阶段,工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据统计,设计费用一般不到工程建设全寿命费用的1%,但是这不到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可达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水平对整个工程造价是至关重要的[3]。

5.3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

工程招投标包括材料、设备采购招投标和施工工招投标两个方面[4]。公开、公平、公正的施工招投标有利于业主与施工单位双方相互选择,促进施工单位提高施工水平,降低施工成本,使投标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基础,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管理水平高,技术过硬的施工企业中标,可以避免出现质量不达规范要求被迫返工,进度滞后被迫中途清场等现象的发生,从而节约建设成本,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5.4约束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管理人员水平不够,缺乏管理经验,不负责任,管理不严。因此从认真执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严格合同管理,广泛采纳合理化建议这三个方面入手约束建设单位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或者还有一些相关的管理部门,只要我们选择一个硬专业、高素质的设计单位和一个实力雄厚,技术过硬,质量、安全、信誉、进度有保障的承包方,行政管理部门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建筑市场,用合理有效的概预算就能做好每一项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夏小禹.建筑工程预算知识问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以规模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即办学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开始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开始应用到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领域。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即财政部门根据教育投入的成本为基础,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定额标准,计算出“综合定额”;根据高校发展的各种特殊需求和政府专项资助的重大工程,如实施“211工程”、“985工程”项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系列建设项目等,给予“专项补助”。现行拨款制度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以数量和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由于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

2. 以“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忽视规范性和公正性

由于隶属关系和地区的差别,导致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在政府拨款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某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一般,但由于隶属于中央各部委,所获得的办学经费,远远高于同等质量和水平的地方高校。这导致部分质量水平较高的地方院校拼命“升格”。专科与本科的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了近几年“专升本”热。“211工程”、“985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一批部省属重点大学实施拨款倾斜重点支持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未达标学校争设专业、争合并以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现象。

3. 以争取更多拨款为导向,忽视学科和专业设置

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而是设法增加所谓低成本专业。无法引导高校实现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无法引导高校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 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近几年,部分省份(如广东、湖南、江苏等)出台了地方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案,并选择相关项目和学科专项等进行试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完善。而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只处于理论探讨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一是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的开支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与复杂性,找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所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三是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即使同属一省,由于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 未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

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入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导致已经实施的高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3. 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

目前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计或检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工具以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引入以事情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效益审计。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树立“绩效预算”的理念

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就是“绩效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结果是一种社会效益,是产出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产出,而这条路带来的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如公众的交通便利、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地方经济的带动等)才是结果。第二,以绩效为依据。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产生的绩效即社会综合效益为依据,绩效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而传统预算模式下仅以产出即这条路本身为依据作为获取财政支出甚至申报政绩的筹码。第三,以评价为核心。绩效的确定最终依靠评价指标来衡量,如高速公路绩效的衡量可以通过车流量、人流量来计量。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成为绩效预算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应用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绩效目标设定。给每个支出项目设定若干绩效目标指标,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为确定项目拨款额以及事后评价提供依据。第二,绩效拨款。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有关行政部门。第三,绩效评价。评价绩效目标达成情况,为结算提供依据。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增减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分析单位未达到目标指标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引入绩效拨款机制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校实行完全的预算经费与绩效指标挂钩的绩效预算制度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开支相对比较稳定,而绩效预算相对波动性较大,立即实行完全的绩效拨款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度量存在难度,例如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综合国力等,作为绩效指标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兼顾,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求证。

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实行部分绩效拨款制度。即将总预算资金分为普通拨款和绩效拨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确定;普通拨款按照生均定额与学生规模的乘积获得,绩效拨款通过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来确定,绩效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差的适当核减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1. 评价原理

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认为:“绩效管理”是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形成以绩效目的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归结为“一观三论”,即“‘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该理论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2. 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应当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并将三者作为相辅相成的整体来看待。

3. 指标设计原则

绩效拨款机制的核心部分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指标的选择,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设计和选择指标成为指标体系的关键。总结以美国为代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指标不仅考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办学成果的各个方面,博士、硕士、本专科等不同层次,而且要关注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和产出这三个不同阶段。二是绩效指标的合适性。指标的选择必须结合高等学校的共同情况和特殊情况,通过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经过多次测算获取。既要包括通用指标,也要包括个性指标。三是绩效指标的发展性。随着外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各个指标本身及其对应的权重也会改变。因此,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必须及时根据客观环境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总结

以绩效预算思想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推进,成为解决财政资金紧张与教育规模扩大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有可能继续扩大,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面临巨大的压力,政府开始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改革预算管理模式,最终目的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模式及其相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晓华,陈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4):27-30.

[2] 刘国永.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理、方法及运用[J].教育与经济,2007,(3):30-35.

篇6

关键词:财政预算 预算管理 措施

财政预算是政府财政活动的财务反映,体现了政府财政活动和政策目标手段,财政预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政府施政目标的实现,也影响政府的服务水平,因此有必要对财政预算进行有效管理。

一、财政预算及预算管理简析

(一)财政预算内涵及作用

1、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通常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通常具有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财政预算在形式上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在内容上财政预算是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是政府管理财政资金的活动。

2、财政预算的作用

一方面,财政预算能够反映政府的管理活动。财政预算规范和安排着财政活动,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政策意向和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它体现了政府及其财政活动的范围。政府有相应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相比于繁杂的管理活动,政府的收入毕竟有限,通过编制科学和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顺利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另外财政预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活动的方向,增加了财政活动的透明性。

另一方面,财政预算能够起到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作用。财政预算的通过一般是通过本级政府的权力机关的审查和审批通过的,通过财政预算可以约束政府的活动,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可以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降低施政成本。

(二)财政预算的特点

1、财政预算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财政预算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财政预算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结果必须经过权力机关审查批准才能有效。财政预算首先由相关部门编制预算,然后由权力机关通过才能付诸实施,财政预算的资金来源是使用方向也有相应的法规作为依据。

2、财政预算具有严谨性和精细性

财政预算是财政资金使用的计划书,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因此其编制必须遵循严谨性的原则,如果财政预算漏洞百出,那么势必会影响其执行。此外由于相关主体会按照已有的预算计划执行预算,客观上需要财政预算对相应的活动进行详细地安排,其收支活动和资金运用必须有根据。

3、财政预算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

一方面财政预算具有完整性,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的计划书,那么政府从事的与资金收支有关的活动均需要在预算中明确体现出来,否则便失去了财政预算编制的意义。而财政预算应该尽量准确地反映可能出现的结果,保证预算能的得到真实可靠的执行。

(三)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预算本身的性质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财政预算规范和安排着财政活动,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政策意向,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运作的好坏,因此需要有谨慎的规划和安排。而对财政预算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显得较为重要。

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财政预算管理的水平直接能够反映出一国政府的施政水平。

2、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是加强和改善财政预算的必然要求

财政预算从本质上而言属于宏观行政活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活动往往具有程序性。同样财政预算也是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这样对然能够保证财政预算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但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循规蹈矩的情况,当预算编制制度出现僵化,便有可能出现脱离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实际的状况,导致财政预算出现问题难以执行,降低了财政预算的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带来问题。

(2)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需要

财政管理制度是指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制度。主要包括财政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等,而财政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制度的中心环节。一国的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提高了,会为其他的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促进整个财政管理制度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提高国家的财政管理水平,首先要从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上入手。

(3)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的改革仍然在进行,国有企业大部分已经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国家的事业行政体制逐渐成为改革的重点。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服务型的政府,这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行政干预,若在保证政府职能不弱化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可以提高政府活动的预见性和有效性,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条件。

二、财政预算管理现状简析

(一)预算编制没有尊重财政预算本身的特点

财政预算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很多项目资金没有明确的数值,所以存在资金安排自由裁量的情况,但是部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时资金的安排使用的自由度过大,没有注重财政预算的严谨性特点。

预算编制的范围存在不完整的情况,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范围之内,或者是没有及时的纳入预算管理,使预算之外的财政收入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可靠性存在问题,明显的例子是在进行预算资金安排时不按照实际状况,而是采用固定比率或者数额增长的方法,以去年的预算资金为基数,在基数的基础上每年有一定的增长,这样的编制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用僵化的思路对待预算编制,势必造成财政资金分配不均,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

(二)预算执行不严格

一方面,在预算资金使用上缺少约束性,集中表现为不按照既定的预算计划执行,在没有权力机关同意的情况下对原有的财政预算进行了调整,财政预算调整随意性过大。另一方面,怠于执行预算的情况具有普遍性,相关主体平时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最后在年终“完任务”,短时间内将预算执行完毕。

(三)财政预算监督不足

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之间的关系失衡,这种情况在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较为普遍。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财政预算执行中缺少有效的监督。其一是缺少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导致监督活动没有具体的依据。其二是没有设立相应的后续监督机构和人员,在预算审议时,由于时间原因,权力机关只能对预算的框架和内容作总体性评价和审议,导致监督不到位。而公众对政府的预算往往关注不够,这也是预算缺少监督的重要原因。

三、改善财政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编制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不但能够规范政府活动而且能够提高施政的预见性,对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将预算编制的工作做到细处,提高财政预算完整性和精细度

努力把尚未纳入政府预算的各种预算外财政资金尽可能地纳入预算编制中,使预算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调控能力。要发挥财政预算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将预算工作做到细处,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度和指导性。

(三)改进预算编制的方法,引入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上一年的预算作为基础逐年增加的预算编制方法,引入零基预算。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上一年的基数,完全按照各单位、机构的实际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安排资金,零基预算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方法。其实施可以改变僵化的预算编制制度,使整个财政资金分布更加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目标。

(四)严格执行财政预算

权力机构和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强调预算执行的重要性,严禁擅自改变预算计划,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年度业绩考核之中,提高预算执行与单位目标任务的关联度。

(五)加强预算监督

一方面权力机关要增加预算审批的时间,审查不能仅限于总体框架和主体内容,要细化审查内容,并且要抽调专业人员进行,提高审查审批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执行监督,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出现年终“完任务”的情况。此外,要重视公众监督,将每年的预算计划在官网上予以公布,提高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静君.论加强财政预算管理[J]企业研究,2012

篇7

关键词:我国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发展瓶颈 研究

一、引言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明确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的制定以及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同行政评价,预算编制等环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强调财政支出的责任以及效率,并通过绩效评价促使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国家庞大集中的公共财政权力和比较稀缺的社会管理资源以及公众参与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财政部门需要不断改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采用新型的治理形式,对于财政预算施加有效的约束,从而不断提高我国财政预算的效率,更好的发挥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

二、制约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瓶颈

(一)制度制约

制度问题是制约我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瓶颈。制度制约主要体现在立法保障不足和制度供给不足两个方面。首先,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立法层析比较低,这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最大瓶颈,使得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一直难以得到推进和突破。目前,我国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法律基础比较薄弱,绩效管理改革的框架,程序以及规则都没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作为保障,使得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发展和突破。其次,我国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供给不足,存在着制度建设比较迟缓,重点不突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比较迟缓,仍然集中于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没有将绩效管理全面的同预算管理结合在一起,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仍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发挥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组织实施,信息搜集,绩效报告,结果审计等一些类流程,仅仅依靠绩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

(二)技术制约

技术制约是影响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最直接原因,技术制约最主要是指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首先,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比较不完善,在评价中过多的采用定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导致评价的结果比较粗放,不太科学。在确定定量指标的方面比较简单,使得没有总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不能的很好的区别和体现。其次,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采用的方法不是很科学。从我国目前采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来看,目前主要采用的有目标比较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比较简单的方法,没法提供准确详细的评价结果。一些比较先进的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等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目前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起步比较迟,使得很多部门的绩效信息比较缺乏,无法为绩效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标准。

(三)环境制约

所谓环境制约是指我国推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环境不完善,导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比较滞后。首先,我国的财政权力结构不是很合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财政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各部门以及民众掌握的权力有限,使得全面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难以开展。其次,我国的社会管理资源比较稀缺,公众力量参与财政预算管理的程度不高,制约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公众力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来,使得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非常低,没法对于财政预算管理进行很好的监督,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另外,会计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制约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三、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

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要不断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从而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首先,要不断的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循序渐进的建立财政部门的绩效目标管理的制度,从而实现财政部门管理制度的绩效化;其次,要不断的将绩效管理的目标细化,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转换为可以量化的,以绩效为主的绩效目标体系,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目标管理的绩效化;另外,要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评价的要求,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以财政部门为监管主体,以预算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二)设置绩效管理专业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科室并配备专业人员,把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强化绩效管理的理念,优化绩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根据需要举办各类绩效评价的培训班和讲座,学习先进经验,再通过工作实践提高工作水平。借助外部资源,建立绩效管理专家库,财政机关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特点组织和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中介机构来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财政机关要加强与政府计划、审计、监察、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处理好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保证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效果。

(三)加强财政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

财政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财政资金收支计划管理时,财政部门要与其他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做好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预算内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编制工作。各级部门应该根据上年的预算内资金的收支情况,结合本年度的计划和目标,科学合理的编制本年度的收支计划。在收支计划的预算编制时,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绝对不能出现赤字预算的情况。其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内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严格的予以执行。各级部门要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来进行收费,在相关支出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指标来执行,专项支出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规定来执行,并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另外,要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严格执行绩效分配,中期评估和结余结转制度。在财政项目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要严格按照绩效管理的相关手段,对于项目资金进行严格的绩效评价,对于执行不到位和无法执行的项目资金,要调整到更加需要的项目中去,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全面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水平

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因此,全面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是推进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提高财政绩效评价的立法层次,从法律层面上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支撑保障。要根据绩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推进绩效评价的法制化进程。其次,要不断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绩效评价工作除了财政部门之外,还涉及到很多部门,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因此,要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公众广泛参与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从而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另外,要不断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实用性。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指标评价方法,不断的提高定量分析的比重,尽量减少定性分析。

(五)大力推进财政预算透明公开化

财政预算的透明公开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是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具体性和完整性,将收支的分类不断细化,财政部门要编制中期财政预算,健全预算报告制度,并提高预算公开的主动性,定期的向社会公众公开预算政策,预算制度,预算收支以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等信息,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全面的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四、总结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门,财政部门应该重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不断的采取措施,突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条件,从而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玲香.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篇8

关键词:财政;投资评审;预算管理;结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和预算资金管理逐渐被人们关注,政府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能够有效加强财政投资预算管理是否合理,提高财政投资效益。将财政投资评审英语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能够及时有效发现并解决财政评审和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一、财政投资评审和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预算编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财政局应在平时工作中,应及时发现各级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才能保障财政预算管理能够有效进行。

(一)财政预算编制不合理

财政预算编制不能详细考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投资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压低预算指标,预算单位经费和预算人员投入量不够,这造成了预算资金周转困难,常发生上半年预算资金紧张,下半年以预算追加等方式弥补预算资金紧张,预算编制不严谨,有些单位在预算编制的实际操作工作中,决策带有随意性,这样的预算追加不具科学性、合理性。

财政预算编制时间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单位部门编制预算报告的时间在下班半年,仅仅用两三个月就把财政预算报告编制完成,由于编制时间很短,很多资料无法收集完整,很多基础性工作也无法全面展开,一些政策性、技术性的工作很难做到细致周密。单位预算的编制任务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许多部门配合积极性不高,相互推诿,影响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二)财政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财政预算资金经过高价政府层层审批后拨付到各个单位部门,供单位实行预算投资项目的建设。部分工作虽已安排到预算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期开展,形成大量财政存量资金;部分项目建设时间较长,往年的结转和结语都有可能影响到预算执行力度。但经调查发现,有些财政单位存在随意改变资金适用方向和挪用资金等违法行为,导致大量公共基础建设项目无法正常建设。财政预算资金超支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没有合理估计预算资金额和财政资金浪费,导致有些项目资金支出紧凑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预算编制的作用,增加财政负担,引发分配不公,甚至给有些不守规矩的财政人员提供机会,扰乱政府正常开展工作。

(三)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200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如预算法不能全面指导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编制时间、细化程度、公开程度都无法可依。单位在实施预算管理时无法可依,只能根据财务人员的经验和领导的主观意见来决策投资项目是否合理。

(四)预算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

单位虽然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财政资金的编制和使用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但若预算监督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些预算管理工作就不能有效执行,发挥出真正的意义。有些单位缺乏实施有效的预算资金监督管理工作,使得财政部门不能实施有效掌握预算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效率,弱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甚至出现有些单位领导没有认识到预算监督的重要性,导致整个单位自上而下忽视预算管理监督工作完成进度。

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现状

单位领导必须重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才能保障国家财政投资项目方向的正确性,确保每一笔预算资金能够落实到投资项目中去,从无形中提高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投资评审工作的必要性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财政部门内部专设财政评审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从工程经济和财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财政支出项目全过程进行技术性审核与评价的财政监督管理活动。投资评审工作能够利用自身业务特点和先进技术,达到依法行政、科学理财,建设公共财政设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效果。

(二)投资评审工作的不足

目前我国财政投资审评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仅仅依靠国家政府机构的授权形式评审工作;审评范围较为狭窄,不能全方位设计机构预算资金来源去向,更不能保障预算资金的安全性。评审工作只注重事后评审工作,缺乏从源头上对财政投资的控制,财政投资评审小组建设基础薄弱,评审小组成员人数较少且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利用先进有效评价方法来审评预算工作。

三、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不足

单位应根据自身的法阵水平,合理构建评审小组成员并配备专业的基础设施,保障评审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积极扩展评审工作的工作范围,广泛调查各个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审报告。从源头上对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预算进行评审,给财务部门提供评审意见,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性。

四、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保障单位正常开展预算项目投资

(一)事前评审投资项目预算编制,确保投资合理性

单位的财政投资评审小组应事前对财政预算编制进行审评,规范预算编制流程,评估投资项目是否合理。财政投资预算编制应根据单位上一年度的资金使用状况和未来经济发展特征,运用一系列计算方法,计算出单位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同时财政投资预算资金编制工作应从年初开始,报账资料收集全面,在长时间的编制过程中能够保障发现的错误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将财政资金预算工作落实到每一部门中,加强各部门之间沟通,保障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收集预算编制依据。

(二)利用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督促预算执行工作

单位机构应利用平时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中总结的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够请款,反应到单位领导或上级单位,利用领导施压,确保财政投资项目能够正常开展。单位可将预算报告中的项目投资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或工作人员身上,合理授权,明确每个人的权责。完善单位预算资金使用制度,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能够用到投资项目建设中去,严查项目资金使用方向,不得随意更改财政资金使用用途,杜绝资金浪费,保障单位财政投资项目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三)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国家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预算管理程序规范性文件,利用投资评审中反映出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各单位预算编制时间、程序、方法和预算管理措施。是单位行使预算管理时变无法为有法,这能够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消除现象,提高单位财政投资评审和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投资评审能够促进预算管理监督工作落实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能够利用评审报告判断出单位是否落实预算监督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单位真正实施监督管理效果。首先对单位领导的工作行为进行全方位监控,以防他们授意指使财务人员谋取私利;对财政资金的接触人员也要落实监督管理工作,监督他们的工作行为是否规范;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工位可谓是重中之重,有些投资项目所涉及的资金较大,所以监管工作必不可少,在监管的过程中,要落实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以防他人挪用资金。单位还应建立奖惩机制,这不仅能够保障财政投资项目的执行力度,还能够提高单位监督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单位领导对预算管理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要督促预算管理监督的落实,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

五、总结

完善财政投资项目的实施为国家的发展做基础性建设,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单位必须重视财政投资评审和预算管理两项基础工作。投资评审工作能够有效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在评审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而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能够提高评审工作效率,所以单位应将投资评审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利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重视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判定单位财政投资项目是否合理,为单位创造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广西财政厅课题组.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7:14-18.

[2]汲燕.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

[3]黄F.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及其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篇9

一、财政预算资金的概念意义

1.财政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

是指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之中,以清楚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透过公共财政预算,可以使人们了解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体现政府政策意图和目标。预算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安排的预测、计划。它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日常生活乃至国家行政管理中被广泛采用。就财政而言,财政预算就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财政预算由一般财政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组成。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是指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财政预算支出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各项事业经费、科技三项费用及其他支出。而基金预算收入是指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取得的基金收入。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学界的人士都知道,政府的宏观调调控是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调控与服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宏观调控中包括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个主要的手段,很明显,对财政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属于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市场不能够百分之百的保证均衡、平稳发展,而此时政府就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以财政预算为主要手段进行市场的调节和平衡,使得市场的弊端与缺点得到弥补,促进了市场的平稳运行,保证了市场上企事业单位的稳定。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也加快了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因为事业单位只有不断地通过改革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但是在改革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高,甚至偏向了市场化。笔者从事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有很多年,正是因为和这项工作有比较近的基础,我认为做好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其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首先,笔者认为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可以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则古语来概括和诠释。现代管理学中给出的企事业管理的手段可谓是数不胜数,但是在这众多的管理手段中唯有预算管理被单独用一个模块进行阐述,预算管理涵盖了预算管理思想和预算管理工具两个主要的方面。通常来讲,我们所说的预算指的就是与预算相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最终达到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整个过程。预算管理在我国的诞生和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得到推广的,在不断的改革之下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不可否认,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主要表现:第一,实施预算制度是事业单位收集财政资金并保障国家财力供应的有效手段。从对国家的宏观利益与总体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个详细和全面的把握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引导下可以有效的征集资金并将其运用到有需要的地方,预算管理首先就保证了资金的来源,进一步使事业单位能够有生产和运行的物质条件。第二,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之下,事业单位可以合理有效的分配财政资金,虽然大家都明白征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性,但是征集后如何对这些资金进行有效与合理的分配同样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只有资金的再分配工作合理与顺利实施,才能更好的实现财政预算的目标,所以财政预算发挥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使得资金流向预算的各个部门,在资金的支持下开展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建设。第三,实施国家监督离不开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预算对整个国家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都有所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点与发展规模、各项事业的建设进度等情况都在预算收入的编制中体现出来,预算管理部门在对这些情况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根据存在的问题做出解决对策,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的编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相脱节。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投资者,事业单位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其根本性质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支出大于收入或者根本没有收入,其存在的初衷就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国家及政府要想促进事业单位日常任务的顺利完成,应该使得国家的财政支持与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相适应、相吻合,二者不能出现偏离。其次是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相脱节。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没有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导致预算严重偏离了实际情况,最终致使事业单位的资金没有被高效的利用起来,同时,不同的部门占有的资产数量差距很大,所以加大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影响的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事业单位的资金编制与政府的决算编制脱节严重。

在我国,许多的事业单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它们认为在“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管理体制下政府财政部门全权负责预算与决算工作,而他们自身只要进行填写报表就可以,这就相当完成了财政部门传达的任务和命令,因为这个过程也不会损害到本事业单位的利益。当前,在技术和管理这两个方面,预算编制与决算编制之间没有实现有机的结合和无缝对接,造成了严重脱节,直接降低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水平,降低了所需数据的精准性。

3.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严重脱节。

《预算法》是事业单位使用资金的主要依据,然而,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存在,暴露了法律自身的弊端和缺陷,严重的是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上级领导钻了法律的空子,不严格的制定和执行预算,变更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变更,就会导致预算资金大量超过规定的范围和标准。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以及在职人员时常私自挪用专项资金,丧失了专项资金预算的原有作用。

4.财政主管部门对预算资金的支出监管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与体系漏洞百出,其完善程度令人汗颜,正是由于管理体系的漏洞,致使财政管理部门十分的被动,他们掌握的仅仅是支出的资金数额,对资金的最终使用情况对一无所知,同时,事业单位将对“专款专用”的要求置之不顾,分配资金的时候以自己单位的需求进行,降低了资金预算管理的准确性。

三、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1.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前面已经提及,事业单位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和公益性,所以国家及政府对其监管力度不大,同时事业单位自身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使得管理工作中的力度数不胜数。

2.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执行单一的会计制度不能有效的核算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其经营成果;会计科目运用混乱,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动向。

3.预算管理制度落后,预算模式陈旧。

现行的预算管理办法不能适应现代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常常与自身发展脱节,使财政资金不能有效用于必要科目的支出,造成预算编制缺少透明度,不规范支出分配就不合理。

四、切实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对策

1.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财务管理人员是与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的要素,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增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还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促进集中核算制的顺利实施,使得预算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2.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监督机制并加强管理。

一套系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可以促进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在把握事业单位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预算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做到奖罚分明、有奖有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弥补预算管理体系之中的漏洞,发挥制度体系的监督作用,降低预算管理工作中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与出现。

3.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实施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专项资金内容的不同那立相应的项目库,强化项目申报和审核,确保项目内容真实完整及可行性,编制项目预算支出明细表能清楚反映出专项资金的最终用途。实施绩效评价制度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使资金结构得到优化,强化监督管理。奖惩制还能调动各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避免资金浪费现象发生。

4.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对于预算的编制,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指的是加强对各项支出的严格把关。这样做不仅能够使预算支出更加透明化,也有利于对预算的使用结果进行评估。要充分总结前一年度预算管理工作的成功与不足,合理确定各项支出标准,作为本年度预算管理的参考。对于某个项目的预算支出,要对各类具体费用做出明细化的说明,使预算资金的去向能够一目了然,改变传统的对预算资金进行“切块预算”管理方式,增强预算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透明性。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明细化说明的预算支出,也要采取“项目合同”的方式,由项目的各相关管理责任人签署使用合同,合同中要对资金的使用目标、结果预测等做出明确地说明和规划。对于专项的建设预算要考核待建设项目的实地情况,在进行充分的评审之后,核算中心按照工程的进展计划支付资金,不能搞“一刀切”,要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去向进行严格的把关,出了问题,对预算资金的各个责任方都要实施问责,从而大幅度地提升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编制的科学性。

5.加强对管理工作的认识,转变已有的管理思想。

意识是行动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要想切切实实的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管理效率,首先要让财务管理人员从思想和意识上重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应该不断的变革以适应这项工作的开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预算编制的改革,改革的过程中要完善和改进资金管理机制。因此,事业单位要在日常中开展专门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培训与教育,在细致的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能够改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传统老套的观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意识到预算资金管理对整个事业单位的运行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此外,要加强财政预算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因为进行资金管理就是为了让资金更好的运用到事业单位中的不同部门,使资金的分配与利用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

6.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

篇10

一、总体构想

专项资金的管理核心是一个滚动项目库,一套数量化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依公共财政的思想设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单位报送的若干年专项项目,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的结果按照分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提供资金安排意见,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外部有效监督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个滚动项目库。各单位申报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均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本身具备项目维护、项目评价、项目排序、财力控制、审批流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相结合,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整个部门预算,并将明确的财政补助专项转入财政预算执行系统进行管理。

一套量化指标体系。作为专项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专项指标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进行设立,将审批专项资金的思维过程予以细化、量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对应相应的分值。将申请财政补助的所有专项项目全部纳入此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相应的分值,供项目库进行排序。

二、细化指标,建立体系

从各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专项资金项目,就必须根据可能涉及的专项资金的情况,设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其结果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据以提出科学的项目取舍和资金拨付的决策参考意见。因此,细化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是专项资金项目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项资金项目库指标体系遵从全面评价原则、财政效率原则和项目优先原则。接项目的性质分为(l)建设性项目;(2)车辆、设备购置项目;(3)维修、小型改造及租赁项目;(4)会议、活动项目;(5)业务费、培训费、开办费、手续费、临时人员费等项目;(6)科技三项、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6大类进行分类排序。鉴于支农项目有其特殊性,暂不列入专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在专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将项目评价指标分为两大类分别对项目进行评价:项目基本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基本指标”)和项目分类评价指标(以下简称“分类指标”)。基本指标是项目库中所有项目均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分类指标是分别对各类专项的不同性质而设定的评价指标。每一类指标按照公式1,分别计算出基本情况指标得分和特性指标得分。

评价得分=∑(第i项指标总得分×第1项指标权重) 公式1

再根据每类所设的权重比例,并考虑附加分等条件进行修正并代入公式2计算出本项目的最后得分。

评价得分=∑(第1类指标总得分×第1类指标权重)十附加分 公式2

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范围是所有专项项目,每个专项项目不论项目类别均要按照基本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基本评价指标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所属产业、项目主要功能、项目替代成本、资金配套率、项目受益范围和受益时间等,每项指标有一个基本分,另有具体可能情况的相应系数,二者乘积即为本项的得分。如项目所属产业指标以行业系数确定权重,若某专项项目对应项目所属产业为科技,其行业系数1.0,本项的基本分为20分,则此项目本项指标的得分=20×1.0=20。

分类评价指标按不同分类设立,能体现国家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立,既要符合项目自身的特点,又要有利于量化测算,比如建设性项目可以设立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时间限制、资金使用计划等分类指标进行测算。又如科技三项及企业挖潜项目可以分为关于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指标、关于项目单位的指标、关于项目本身的财务经济指标等三项指标。总之,各类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细化后的测算指标,计算分类评价指标的得分。

项目附加分和减分主要是对项目外在性及某些未能列入上述指标体系的特殊项目,以绝对分调增调减,综合平衡。

每一个项目都要先进行项目基本评价指标的评价,具体到某一类项目又分别应进入各自所属类别的项目分类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然后将项目附加分和减分计入,根据最后的得分在该项目所属类别内各项目间进行滚动比较,择优提供资金支持。

三、管理形式

申报与评价。单位申报专项项目采用年度申报与临时申报相结合的办法,项目库的评价分为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各财政拨款单位应于每年报送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时一并报送今后几年拟进行的专项项目,同时提供项目申请报告及附属资料。申请报告和附属资料必须全面、详细、准确。财政预算部门收到后,将专项项目用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将结果录入专项资金项目库。

组织形式。财政部门成立专项资金项目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库的评价、管理、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预算工作的局长担任,成员由预算主管科室、部门主管科室、专业主管科室及其他有关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