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径预算范文

时间:2023-04-10 11:0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口径预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口径预算

篇1

【关键词】审计;政府;预算管理

一、全口径预算管理概述

1.全口径预算管理涵义

所谓全口径预算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发生的所有收入与支出都应该一并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政府最高权力机构能够以立法形式控制所有财政资金收支。

2.全口径预算管理内容

政府部门的全口预算管理内容一般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所有与财政资金有关的收支。这此收支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行政层面,另一个是立法层面。前者是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实行预算编制管理,实现了对我国政府收支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后者则将政府的全部收支都按立法部门要求的进行授权。

但在实际操作中,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体制会适时的发生变化,理论上的全口径预算很难完全贯彻落实。

二、审计视角下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的重点

1.全口径预算管理财政收入

预算做为政府整个财政年度收支的计划,全口径财政收入是必须先解决的问题。我国建国以来,为了全面覆盖政府财政收入,先后出现了预算内、预算外、体制外、非税收入等列示财政收入。即便这样也法全面覆盖政府财政收入。经过反复的思考,党的全部收入与全部资产都属于财政资金,使得财政收入的口径变得一致,即理清了财政收入的全口径问题,也弄清了财政预算的全口径问题。

2.全口径预算管理四大预算

政府部门所谓的四大预算即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大预算基本上覆盖了政府全口径预算,但为了更加完善还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公共财政预算来说,要将全部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纳入非税收入公共预算之中;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而言,要将全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其中也包括由党委部门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对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来说,要将一部分财政收入调到公共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则要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推到社会保险预算的层面。除此之外,还要解决政府的债务问题和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收入。对于政府的债务问题,属于政府举债的,应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将政府担保性融资债务和国企发行债券债务纳入其中。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收入则要在彻底清理的前提下,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实现统一集中管理制度。

3.全口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做为全口径预算的延伸与细化,必须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解决多渠道的部门预算收入,统一财政拨款,杜绝其它收入来源;其次,要编制复式部门预算,即要将保运转、保最低生活水平等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又要按项目编制预算,将部门预算转移的资金细化,并利用相关科目记录到资金使用终点。

三、审计视角下如何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永恒不变的信条

政府的一切行为与决定要民主化,这样即不能有悖于民主精神,又可以防范政府滥用权力,也可以平衡我国财政收支。一方面,增强了财税机关政府的法治意识,严格坚持按法律程序征缴税收,使用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则要全面加强经济民主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依法缴税意识,公民上缴的所有税收必须全额入库。公民有权拒绝缴纳乱收费,有权对不合理税收提讼。

2.提交人大的财政预决算报告要实行双重审计制度

由于人大预算监督部门专业人员缺失,不能全方位的审查政府部门提交的各项预决算报告,大多情况下会借助一些外力来完成工作。为了保证人大预算监督部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实行双重审计制度十分有必要。一方面由政府审计机构组织审计,另一方面可聘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即能为人大审查审查批准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又能查找政府审计不足之处,并提出工作中的改进意见与建议。起到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

3.要适时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实行监督

以往政府的财政收支都比较随意、宽松,领导的意志为主导比较突出,人大的决定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法案并齐,无法适时的解全局情况,时时查询国库收支情况。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系统与人大相关部门系统相联网,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强有力的监督与制度化的监管措施,使政府财政收支一目了然。

4.要依法审议政府的各项重大投资项目决定

政府的各项重大投资项目将占用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管好了这部分财政收入,也就管理好了一大半的财政资金。人大可以通过调研、询问等各种形式,了解各项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情况,必要时可以成立专门的询问小组,听取多方意见。

5.财政部门的预决算要实行全方位公开透明化

人大可以建立一个公开的网络平台,按等级适时的公开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相关的审计报告。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组织财税机关相关人员配合人大代表和公民询问。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政收支正当、合法、合理。

四、总结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财政也随着放缓经济增速,但财政支出却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涨船高,必须对政府的财政收支实行全程监管,使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合理、合法。

参考文献:

篇2

财政预算不仅关系到国家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预算监督工作做好了,某种意义上说,就抓住了人大监督工作的“牛鼻子”。

一直以来,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监督条例以及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在创新监督方式、拓展监督范围、增强监督实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做好新时期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建立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体系为目标,以强化支出预算和政策审查为重点,以创新人大财政审查监督方式为抓手,提高审查监督实效,切实为全省人民管好政府“钱袋子”,正成为新时期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财政审查监督的目标和方向。

蹄疾步稳,探索建立全口径预决算体系

2014年1月16日,是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日子。细心的人大代表们已注意到,包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四本预算”,在此次人代会上将首次全部提交大会审查。

党的十要求,“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就是要将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并予以审查监督。然而,从实际操作来看,并非那么简单。

“当前,由于全口径预算的概念、范围、结构等在法律上尚未有准确定义,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要统一思想、厘清概念、明确要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邀请专家学者座谈讨论,对全省101个市、县(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他们提出,政府全口径预算的界定至少应包括3层含义:

“政府”是指广义的概念,除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包括党的机关、群团组织以及一切“吃财政饭”的机构和组织;

凡是利用国家权力、国家资源、国家信用依法取得的收入都要纳入预算,凡是履行政府职责义务的支出、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形式的支出都应纳入预算;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以及经中央批准的地方发债收入须纳入预算外,地方其他政府性债务也必须纳入预算。

为此,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对推进全省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一是完整性,在以前省人代会审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之外,2014年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共4本预算全部提交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探索独立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计划,纳入预算管理。

第二是规范性,按照修订后的预算法要求,逐步厘清各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勾稽关系,各项预算之间建立规范、明确、透明的资金往来渠道,规范细化各本预算格式文本。

第三是绩效性,在现有选择两个部门预算提交省人代会重点审查基础上,2015年启动编制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并提交省人代会审查工作,逐步拓展部门预算审查的对象和范围。

第四是广泛性,要求省内各市、县人大按照中央要求和省统一部署,明确对本级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工作要求。在本届内通过全省各级人大和政府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健全我省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体系。

三措并举,深化预决算监督工作重点

如果说“四本预算”提交省人代会审查,标志着全口径预决算在浙江省级层面的初步实现,那么,加强对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对专项资金的审查监督、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查监督,正成为浙江省人大深化预决算审查监督的3项重点内容。

2012年1月13日下午,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预算专题审查会举行。来自各代表团的24名代表,专题审查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的2012年部门预算草案。

“今年的部门预算草案与以往相比,有很大进步。”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虞文萍已经第4次参加部门预算审查会。她认为,2012年的预算编制说明更为详细,增加了与往年项目支出的数据对比。

部门预算审查会已成为浙江省人大深化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2012年1月,共有69个部门预算提交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比2007年20个部门预算上会审议有了大幅提高。

“目前预算审查大都是关注收支平衡、资金规模、安排方向等,从实践来看,许多部门预算并没有完全按照零基预算编制,不能很好地体现新形势下的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要求。我们坚持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把加强部门预算审查监督作为重点,作为人大服务和推进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贯彻落实的重要任务。”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截至2014年8月,已对15个部门预算草案上会审查。

在一般性预算之外,大量的财政资金安排是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种类繁多、相互交叉、管理多头、存量较大。为破解这一难题,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还专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报告。这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首次把财政专项资金列入专项审议监督议题。

自此以降,加强专项资金审查监督成为常抓不懈的一个重点工作。十二届人大以来,每年选择一类涉及面较广的专项资金列入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全面摸清相关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各方面情况,提出审议意见,加强专项资金的清理、规范和整合,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2013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对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2014年还将对涉农专项资金开展监督。

“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从规模、结构、安全性来看,整体上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指出,当前我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地方存在系统性债务风险隐患。”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是近年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2010年9月28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陈敏尔常务副省长所作的《关于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具体审议意见。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的摸底,对其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这在省级人大中尚属首次。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制定了《政府融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防控。

“我们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持续关注、跟踪监督,要求加强对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按照计划,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开展专题监督,听取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汇报。

创新方式,声声询问促政府“阳光理财”

2011年9月29日上午8时30分,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举行专题询问会,围绕2010年浙江省财政决算和审计工作报告,向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询问。

“我省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正在进行,能否详细说明公开的程序、范围和细化程度?”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胡虎林向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提问。

“财政预算会在政府官方网站或借助媒体向百姓公开,除一份详细的报告外,还会附上款级科目、收支项目两份表格,并进行说明。目前,省级预算和48个部门的预算都已在网站上公开。”钱巨炎答道。

两个多小时时间里,13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财政资金的投向和管理、地方性债务和土地出让金管理、财政预决算公开等问题频频发问,省财政、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作了认真回答。

专题询问这个新的监督形式,不仅成为我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大创新。

会后,浙江省人大财经委起草了专题询问的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通过后交省人民政府研究处理。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先后作出批示,对这次专题询问的成功予以高度肯定。

建立财政政策和重大资金变动向人大报告制度;基本形成预算监督处预审、专家评审和财经委初审的会前“三审”工作机制;邀请相关专门委员会参加财政审查监督,重视发挥专委会优势,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财政资金安排、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几年来,通过建章立制,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逐步固定下来。

为解决代表反映的“看不懂”、“审不上”等问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还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及时为代表提供财政审查监督方面的资料;与财政部门合编《政府全口径预决算100问》一书,在人代会上印送代表;进一步修改、细化和提升《浙江财政预算读本》,并制作了光盘,为代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预算报告的主要内容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2013年,浙江省人大财经咨询专家库成立。借助“外脑”, 在2014年人代会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提前一周将4本政府预算和两个重点部门预算草案送交14位专家,邀请他们进行为期2天的详细评审。

此外,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还密切与审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年初提前将人大财政审查监督重点、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馈给审计部门,建议列入审计部门当年工作计划。

“通过这些形式,我们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找准监督重点,提高监督实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久久为功,切实履行“为民理财”庄严承诺

在加强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与人民群众要求人大看紧、看好政府“钱袋子”的愿望相比,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目前省级层面虽已将4本预算草案提交人代会审查,做到了形式上的完整,但各类预决算草案编制的完整性还有所欠缺。比如,目前已上报人代会审查的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仅有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预算收支的内容,尚未按照规定全面细化反映上年结余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补助下级支出、上缴上级支出、调入资金等项目内容。

“从现状来看,预决算草案的细化程度还不够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坦言,政府项目支出预算按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显示的是政府的钱“干了什么”,起到些什么作用,如果不能细化到“项”和“目”,很难判断政府的钱花得是否合理。

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也较为滞后。如从2005年开始,人代会预算报告由听取审查改为书面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代表对预算审查的关注度,不利于增强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预算审查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审查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此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力量仍较为薄弱。“人大代表是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力量,但从目前人大代表的构成看,具备预算审查监督专业知识的代表占比还不高,人代会上也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审查小组,日常对人大代表预算审查监督的培训也不够系统。”

人大看紧政府“钱袋子”的背后,是对每一位纳税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做好新时期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不懈努力,做好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

进一步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提升各类预算的完整性及统筹性。深化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等4本预算,进一步明确各类预算的功能定位,从横向完整性和纵向细化性两个方面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独立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有效防范政府财政风险。下一步,应尽快把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从现行的政府公共预算中分离出来,独立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计划,报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审查。

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查监督。在加强预算审查的基础上,加大对预算执行和决算的监督,实现对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监督。人大预算监督职能部门要及时关注预算执行的动态过程,重点对专项资金的实施进度、使用规范性以及使用绩效进行监督。

篇3

关键词:央企 薪酬管理 收入调控

薪酬作为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杆,是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要素。科学的薪酬管理能够合理运用薪酬传递企业价值导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企业吸纳、激励、使用、保留人才,增强组织盈利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大化的有力工具。本文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公司实际,谈谈自己对加强和规范薪酬管理的一些思考。

一、央企薪酬收入分配调控的发展历程

国家在收入分配调控政策方面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由多年来在收入分配中一直奉行“两低于”(工资总额增长低于企业效益增长,职工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到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两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两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两低于”到“两提高”,再到“两同步”,充分体现了国家在收入分配调控方面政策的延续和递进。国资委对央企也不断加强收入分配调控的制度化和精细化管理,从执行20多年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宏观调控模式,到实行新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工资效益联动机制,按照调控线适用原则,确定工资总额预算,加强对央企工资总额和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管控企业人工成本。

二、央企薪酬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分析

1.社会各阶层对收入分配领域充满争议

一是劳动报酬比重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GDP超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83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56.5%,降到现在的40%不到,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十提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提法应该说是抓住了中国收入分配的关键和问题所在。

二是收入分配差距未能有效缓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最高的差距是2.35倍;2012年,年平均工资最高为金融业89743元,最低为农林牧渔业22687元,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3.96: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表明,中国收入分配的格局已经从“单峰”分布向“双峰”转变,即从大多数人的收入分布在平均收入水平附近,转变到一部分人集中在较高的收入水平,另外一部分人集中在较低的收入水平附近,并且形成了稳定的格局。

三是各个阶层收入增长速度不均衡。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算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上限仅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3%,下限将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率为13%以上,届时将有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0%。从央行网站公布的数据看,2012年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50.1%,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仅为53.2%,是1999年开展这项调查以来14年的最低水平。从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我国基尼系数于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2012年达到0.474,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经走到了亟需调整的十字路口。

2.国家对央企的收入分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入分配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6号)文件中指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提出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提出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由此可见,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对收入分配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人社部、税务总局、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国务院国资委落实国家收入分配调控的有关要求,全面加强了央企的工资收入分配规范管理,在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福利管理、人工成本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规定,对央企工资收入分配管理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国资委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央企收入分配秩序严肃收入分配纪律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3]198号)文中,提出了八个“严格”八个“规范”,并提出严肃纪律实行责任追究的一系列规定。

3.社会媒体对央企的收入分配关注度很高

收入分配改革是近年来公众和媒体“揪心”的事,媒体一直流传着“央企和国企是收入分配改革阻力”的说法,部分媒体甚至抛出“改革阻力主要来自垄断企业的抵制,尤其是一些央企高管的反对”。当前,国家宏观经济不景气,社会发展正处于矛盾突发期,社会成员分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突出和叠加显现。同时,央企也由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入缓速增长阶段,2012年开始,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从两位数降低到个位数。央企收入分配面临外部公众、媒体监督和内部职工诉求的双重压力,公众和媒体紧盯央企的是“收入水平的合理性和工资来源的合法性”,内部职工则关注的是“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收入增长的预期性”。

三、加强和规范央企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

鉴于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加强和规范央企薪酬管理,提出“抓规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抓管控——全口径人工成本管控”的两点思考和建议。

1.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薪酬管理政策严格到位

央企经过这几年的依法规范以及国家四部门的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目前各单位超提超发工资总额、擅自动用工资结余等基本杜绝并整改完毕,福利费、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等也基本规范,存在风险较大的应该是个别单位,尤其是部分央企的子企业工资计划来源不规范问题,即违规从成本中列支工资性费用(如五项福利补贴、奖金、津补贴等),违规在关联企业列支职工薪酬(如吃空额、劳务结算、工资返还等),违规从政府奖励及城建附加手续费支付职工薪酬未纳入工资总额等。相信随着央企的依法治企综合检查,ERP-HP系统的部署,管控力度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央企将不断增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穿透力,国家薪酬管理政策也将更加严格到位。

2.构建全口径的人工成本管控体系,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国资委这几年来也不断加强央企的人工成本管控,但是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根源在两点:一是隐性人工成本带来统计口径缺失。有的单位对末梢业务或者中低端业务采取劳务派遣、或者外包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长期职工用工总量零增长或者负增长,人工成本预算也执行得很好,但实际上劳务派遣、或者外包人员费用形成了隐性人工成本,企业人工成本统计缺失,人工成本指标不真实。二是计划管理的刚性带来预算执行过程主动性的缺失。从2012年央企人工成本项目的列支情况看,工资总额占人工成本总额的60%;各类保险费用(包括企业年金)占22%;住房公积金占8%;福利费占5 %;教育培训费、工会经费、劳动保护费等占4%。以上人工成本主要项目合计占人工成本总额的99%。由于央企的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均由国资委确定并下达,也就是说工资总额及以工资总额为基数的各项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教育培训费、工会经费等也已经确定,人工成本总额实际上也就确定了,这种情况下,再对各央企进行人工成本管控的意义已经不大。基于上面两个原因,我们提出建立全口径人工成本管控模式,以全面真实评价企业与人员有关的所有费用使用状况。

篇4

今年经我区六届二次人代会批准的20__年财政收入全口径预算为10000万元,1-6月份全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846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85,同比增收2651万元,增长46,其中:中央及省级收入,全年预算为4988万元,1-6月份累计完成472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5,同比增收1702万元,增长56;地方收入,全年预算为5012万元,1-6月份累计完成374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5,同比增收949万元,增长34,完成市政府责任状6900万元的54。地方收入分项完成情况如下:(1)增值税15地方分成部分预算为540万元,1-6月份累计完成56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4,同比增收236万元,增长72%。

(2)地税局征收的地方各税预算为3672万元,1-6月份累计完成260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1。

(3)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地方其他收入预算为800万元,1-6月份累计完成54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68,同比减收20万元,下降4。主要是检察院罚没款上缴国库同比减少183万元。

(4)基金收入累计完成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3万元,增长60。

1-6月份财政收入全口径分级完成情况是:两镇和牛心台办事处实际完成229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3,同比增收1007万元,增长78;其中:地方收入累计完成864万元,为预算的100,同比增收391万元,增长82;区本级1-6月份实际完成617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8,同比增收1644万元,增长36,其中:地方收入累计完成2877万元,为预算的69,同比增收558万元,增长24;

1-6月份财政收入全口径分部门完成情况是:国税局1-6月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388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8,同比增收1547万元,增长66。其中镇级收入进度较快,1-6月份已完成预算156。主要是国税局强化重点税源企业、新办企业的税收征管,改进征管办法,提高征管质量,做到应收尽收。地税局1一6月份税收累计完成4156万元,为年度预算74,同比增收1142万元,增长38。主要是加大对“非矿山”资源税的清理力度;对房地产企业加强税收管理,实行“月税月清”;印花税改变征收管理方式,由原市局统一代征下放分局独立征收。财政部门1-6月份累计完成43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54,同比减少收入38万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同比增收145万元,各收费部门收入均有增长。罚没收入同比减收182万元,主要是检察院的罚没款同比减少入库182万元。

2、财政支出

本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安排8500万元,预算执行中上级追加专项23万元,区本级追加专项285万元,合计支出指标8808万元,1-6月份财政累计支出4798万元,为支出指标的54。总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支出1080万元,增长29,主要是农村税费改革增加支出301万元,农业专项支出增加120万元,调整工资增加支出150万元,住房公积金提高标准增加支出25万元,增加人员增加人员经费40万元,行政事业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增加支出160万元,购置车辆120万元,支付各种奖励增加支出60万元,公用经费实行全年包干分月拨付增加支出100万元。分项完成情况如下:

(1)科技三项费用及科学事业费预算安排77万元,1-6月份累计支出1万元。

(2)农业、林业、水利支出,预算安排550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328万元,完成预算的60,同比增加支出194万元,主要是专项支出增加120万元。

(3)文教卫生等事业预算安排3741万元,预算执行中上级追加专项20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1834万元,完成预算的49,同比增加支出453万元,增长33。其中:教育事业费同比增加支出293万元,主要是农村税费改革支出57万元,调整工资增加支出90万元,住房公积金提高标准、增加人员增加支出72万元,乡镇比上年同期增发工资70万元。医疗卫生同比增加支出92万元,增长120。主要是防疫站、妇幼站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增加支出60万元,公费医疗同比增加支出29万元。

(4)行政管理费预算安排2050万元,预算执行中追加支出242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1637万元,完成预算的71,同比增加支出541万元,增长50。主要是调整工资、提高住房公积金补贴标准增加支出60万元,购置车辆及办公设备130万元,经济责任兑现奖增加支出60万元,人大、政协会议费跨年支出13万元,离休干部医药费60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增加支出60万元;预算单位公用经费全年包干分月拨付增加支出100万元。

(5)检法司支出预算安排330万元,执行中追加支出指标43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257万元,为支出指标的69,同比减少支出149万元。主要是检法两院上缴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相应返还办案经费减少。

(6)抚恤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预算安排332万元,上级追加专项支出3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157万元,为预算的47%,同比增加支出68万元,主要是税 费改革支出121万元。

(7)其他部门事业费预算安排940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546万元,为年度预算的58,同比增加支出11万元,其中:税费改革支出88万元。

(8)政策性补贴支出、排污费支出、城市维护费预算安排80万元,1-6份实际支出38万元,为预算的48,同比减少支出49万元。主要是高台子镇、卧龙镇及新明办事处高速公路占地补助比上同期减少支出52万元。

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在全区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实现了同步增长。财政收入增幅和进度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1-6月份,财政收入全口径累计完成8468万元,完成预算的84,按进度提高了3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进度和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为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从1-6月份财政支出运行情况看,财政支出除用于人员经费支出和保机关正常运转公用经费支出外,还为发展明山经济、实施招商引资政策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为明山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在资金调度上符合“一吃饭、二稳定、三建设”和保法定、保重点的财力分配原则。

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困难与压力依然很大。预算执行中新的减收增支因素不断出现:一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下半年国家将对下岗再就业从事工商业、不足起征点的个体商业和修理行业及特殊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年影响财政收入(全口径)900万元。二是税收收入跨年入库850万元,将使下半年收入任务进度滞后。三是财政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今年仅区本级新增财政供养人员106人,其中:教育85人,月增支额10万余元。四是各项增支政策的不断出台:如调整工资、提高住房公公积金补贴标准等,使财政刚性支出明显增加。五是潜在遗留问题不定期的暴露,欠拨专项、职工医药费、取暖费等,风险直接转向财政,财政支出压力始终得不到缓解。

三、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在上半年预算执行中,面对财政运行中的收支矛盾,我们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原则,以加强各项支出管理为切入点,以增收节支为落脚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突出重点、难点,加大工作力度。在上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和我区全体财税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基本保证,主要工作如下:

1、强化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上半年我们以组织收入,加强征管为中心,在客观减收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一是强化重点税源企业,新办企业的税收征管,将财政收入的着眼点放在新增税源和财政收入总量上。加大清欠力度,层层落实收入计划,提高征管质量,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均衡入库。二是全面规范非税收支行为,加大管理和调控力度,严禁坐收坐支或转移资金。今年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执收单位,签定了收入目标责任制,确保财政收入按时足额完成,不断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2、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

一是强化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按预算、按进度、以拨款控制支出,按照人员工资、专项支出、政府机关运转经费、事业发展支出的顺序量力而行妥善安排各项支出。

二是确保全区公教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为保证两镇一街公教人员按时发放,截止6月份未,三镇上划收入165万元,三镇公教人员标准工资应支385万元,区级垫付330万元(含往来借款)。

三是对各预算单位的公用经费、业务费实行预算包干,分月按计划拨付的预算管理办法。调动了各单位参与支出管理的积极性,使各单位能量入为出,量财办事,减少了支出的随意性,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四、下半年工作重点。

1、抓好抓实增收节支工作。要强化税种和税源管理,不断挖掘新税源,扩大新税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的财政收入任务。要压缩一切不合理开支,杜绝损失浪费,当前财政面临可支配财力缺口较大,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反对把穷日子当富日子过的资金分配行为。对超出预算的各项支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坚决制止超出财力可能的工程项目和专项开支,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切开支都要做到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立足增收节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2、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的拨付。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后几个月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显露,我们将认真贯彻“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要继续坚持“保重点、保运转”的原则加大控制支出力度,确保不拖欠公教人员工资,力争使财政支出不突破或少突破预算。

篇5

关键词: 财政支出;效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1-0021-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1.05

一、财政支出效率的构成

(一)财政支出效率指标体系

经济学中的效率,指的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状态,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X-效率(生产效率)。财政支出效率是一个特殊的效率范畴,包括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X-效率(生产效率)。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是指政府对公共资源按照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偏好和预算约束进行配置,使之符合帕累托条件。财政支出的X-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公共商品的生产方(劳务供给方)按最低成本提供最适水平和结构的公共商品。

本文中将财政支出效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财政支出的规模效率,即财政支出规模能够满足政府运用财政资源,调节经济运行、推动经济增长的资金的需要,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可以认为是生产效率,用来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合理性。二是财政支出的结构效率,即政府部门恰当地运用了财政资源,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反映的是资源配置效率,衡量政府是否将其占有的经济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社会经济各个部门[1]。根据上述两个层次,可以构建衡量财政支出效率的指标体系。

(二)财政支出效率的特征

1.财政支出总体规模。我国全口径财政支出至少包括预算内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外支出。2001―2013年,我国全口径财政支出由2.47万亿元上升至19.07万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预算内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①、 预算外支出②年均分别增长18.2%、31.3%和4.6%。从结构来看,2001―2013年,预算内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平均分别占75.9%、16%和8.1%。

2.财政支出横向结构。财政资金项目结构可以反映财政资金支出的流向,反映政府的财政支出偏好。2007―2013年,我国预算内外支出中经济性支出、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③年均分别增长21.1%、19.1%、13%和7.8%。从趋势上看,经济性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分别上升6.1个和5.7个百分比;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分别下降10.7个和1.1个百分比。总体上看,我国对公共服务支出的投入有所加强,经济性支出是支出的重点,行政性支出有所缩减。

3.财政支出纵向结构。财政支出纵向结构可以反映财政支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工的情况。2001―2013年,全口径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占比从27.6%下降到12.2%。如果将中央补助地方支出考虑在内,2001―2013年,全口径中央财政支出(含补助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从58.2%下降到31.4%,分别比中央本级支出占比高30.6个和19.2个百分比。总体来看,在财政初次分配中,财政支出的压力明显偏向地方,经过财政转移支付再分配后,地方财政压力有所减小,但仍承担了更多的支出责任。

4.财政支出空间结构。为了消除规模因素对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均财政支出来衡量财政支出在地区间的配置情况。2001―2011年,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由4387亿元、532亿元上升到1.68万亿元、4522亿元,分别增长2.83倍和7.5倍。2001―2013年,人均财政支出极值比从8.25下降到3.72,变异系数剔除2008年异常之外,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虽然财政支出在地区间配置逐步缩小、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地区间财力差距还非常明显,2011年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省份的3.72倍。

二、我国财政支出效率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规模是否适度

1.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扩大财政支出、扩张政府规模是政府行使职能的基本方式和主要体现。“巴罗法则”和“Armey曲线”证明政府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①,即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门槛效应”。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论是预算内还是全口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均呈现出倒U型曲线,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征。在转轨初期,由中央决定和计划整个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因此,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的继续进行直到基本完成,财政支出在GDP中比重逐渐下降,“转轨效应”开始弱化。1995年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越来越高,“瓦格纳效应”②成为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主要力量。

2008年以来,我国又开始实施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步伐加快,财政支出对GDP的弹性系数基本保持在1以上,财政支出对GDP的边际倾向也呈递增趋势,表明经济增长对财政支出的依赖程度攀升。国内研究学者马栓友(2000)、马树才和孙长清(2005)、张明喜和陈志勇(2005)等得出政府最优规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17%、24%、27.9%。2013年,我国预算内财政支出、全口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6%和33.5%,分别离历史最高水平的1978年31.6%和1987年39.1%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接近或超过学者们研究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水平[2-4]。扩大政府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并非总是可行的,特别当政府规模向引发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结构性转变的“门限值”渐渐逼近时,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很快会由促进作用转变为阻碍作用,此时继续扩大政府规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是无益的[5]。因此,对于实施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政策必须加以审慎对待。

2.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Peacock和Wiseman认为,尽管政府支出本身具有自我膨胀的内在动因,但公众的“税收容忍水平”是政府财政支出的约束条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后,我国财政收入进入持续、高速的增长状态,1994―2013年,我国预算内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4%和18.6%,高于同期GDP年均13.9%的增速,预算内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0.8%、14.7%上升至22.7%和31.9%。但是,财政支出在此期间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除2007年外,财政支出均超过相应的财政收入,并有逐年加剧的趋势。2013年,预算内和全口径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1.1万亿元和0.93万亿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18.3倍和21倍;2008年金融危机后,预算内和全口径财政支出增速更快,年均增速分别超过预算内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速1.4个和1.3个百分比。财政支出超财政收入增长,导致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额均节节攀升,两项指标分别从1994年的666.97亿元、1175.2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8500亿元和1.69万亿元,分别增长11.7倍、13.4倍。

二战后西方各国都以凯恩斯理论作为政策制定的基础,财政支出规模急剧膨胀,但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高额赤字最终被看成即使是经济复苏时也持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解决短期经济困难的周期性政策,因此各国纷纷开始实行财政支出总额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换挡,财政收入也开始步入中低速增长的通道,在刚性增长和各种体制性缺陷的作用下,当前我国高规模财政支出势必难以控制,高税负、高债务的运行模式最终的成本都会反映到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上来,将给整个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二)财政支出是否与政府责任转型相匹配

政府责任可分为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三种形态,政府责任的演变决定财政支出结构的变迁。在政府责任转型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的结构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从“六五”到“十五”,我国预算内外支出中经济建设费占比下降25个百分比,社会文教费上升了10个百分点,国防费略有下降1.2%,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分别上升19.6和14.2个百分点。“十一五”后,经济建设支出较十五略有上升,社会文教费上升较多,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下降较多,国防支出基本持平。财政支出结构的变迁基本与政府责任转型相一致,但仍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政府责任转变的要求,表现在经济建设支出、政府行政支出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合计仍超过支出的半壁江山,显示出建设性和大政府“养机构养人管事”的财政特征仍留有很深的烙印;社会性支出比重虽然投入加重,但仍偏低。

李文军(2013)对财政职能进行测算: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职能配置较多,1997―2000年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下降,但2011年开始回升达到11.9%;行政管理配置从 1997年后由缺口转为超标,2003年最高9.4%,随后有所下降2011年为3.9%;与此同时,农业、教育、卫生支出配置缺口在2000年以后有较大程度地缩小,但配置仍不足。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质上意味着政府经济职能从无限向有限的演进过程[6]。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相应的市场失灵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性问题在市场化逐步推进的时候如果治理不善,很容易导致政府失灵的状况。

(三)地方财政究竟承担了多少事权

1.各级政府承担的支出比重。政府间职能划分直接决定了政府间支出权的配置,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各级政府多数支出责任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直接导致在具体界定支出责任时存在模糊地带。由于上级政府能够通过包括人事权在内的其他非财政权力对下级政府产生影响,因此现实中往往出现上级政府出政策、下级政府买单“事权层层下移”的现象,同时并没有伴随财力的下放和补偿。从各级政府本级收支情况看,地方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县乡两级。2001―2011年,县乡两级预算内财政支出占全部预算内财政支出比重从27.9%上升到43.8%,县乡两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从19%上升至23.4%,不仅收入大大低于支出占比,且收入上升幅度远远小于支出上升的幅度,成为收支压力最大的级次。

2.各级政府承担的支出重点。在我国,很多本应由中央政府履行的经济运行、社会保护和福利等职责均下放到地方。从预算内支出纵向配置来看,国防支出和利息支出是中央主要承担的事权,2008年两项支出中央分别承担98.1%和95.7%;行政管理、科教文卫、其他支出则主要是地方承担的事权,2008年三项支出地方分别承担81.4%、74.3%和68.9%;经济性支出、社会保障和农业支出则是两级政府均承担的事权,地方承担的更多一些,2008年均超过50%。从动态变化来看,2013年中央经济性支出下降14.8个百分点,对社会保障和农业支出的投入有所增加,分别增加5.1个和4.9个百分比;地方经济性支出、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中比重上升较快,分别上升14.8个、19.9个和15.3个百分比。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对科教文卫和农业的投入有所上升,虽分担了部分地方承担的压力,但地方承担经济建设的责任越来越重,导致举借大量债务后还本付息的压力逐渐增加,加上很大一部分行政运行开支,地方政府支出更为不规范,运行成本更高。

(四)各地区财政职能分化程度如何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了很多中央政府的职责,虽然实施中央转移支付,但过多的转移支付不仅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还可能偏离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再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区域间财政支出失衡的状况,地区间财政职能分化呈扩大之势。按照人均GDP高低把全国分为发达地区、中等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①。一是四类地区经济性支出仍是投入较大的部分,说明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即使在发达地区也并未实现。二是发达地区投入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文教支出比重最大,均超过30%,说明发达地区财政自主性高,重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同时也有能力大幅提高公共品的供给。三是欠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政自主性低,因此需要大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由于财力有限,很难去提高公共品的供给,因此对社会文教的支出比重低。同时由于欠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低,农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例较高,因此其对农业支出投入程度高,分别为13.8%和11.4%,分别高于发达地区5.4个和3个百分比。四是中等地区和发达地区的行政支出占比较高,说明为了追求政绩,经济持续高增长往往会刺激地方政府盲目扩张政府人员和部门,缺乏控制成本的动力,这与De Borger(1996) 的研究“收入高的地区导致政府养闲人,以致于失去进一步控制成本的动力”的结果一致。

三、政策建议

(一)根据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适度控制财政支出总体规模

一是将财政政策注重总量平衡为重点转为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重点,变总量调控为结构调控,合理把握宏观税负,加强财政政策在整个宏观调控中的有效性。二是用“以支定收”代替“以收定支”。以市场经济下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客观的合理的社会公共需要规模确定财政支出规模,再由财政支出规模确定通过民主化、法制化的财政收入制度严格界定的规范性财政收入规模。三是强化财政资金的全口径管理,解决财政支出管理权碎片化的突出矛盾,从宏观上确定财政支出规模,提高国家财政的可支配财力。

(二)适应政府职能转型合理安排各项支出的相对比重

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和市场职责的合理归位。一方面,维持一定的公共投资规模,但要严格控制公共资本流向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政事业部门的基本建设,优化公共投资结构,加大利长远、惠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证社会对基本公共设施的投入需求。另一方面,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上。

(三)把握事权划分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

事权划分原则应是根据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以及根据提供公共服务效率的高低确定不同级别政府的支出责任。按照这个原则,应以公共服务的提供为中心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一是制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二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减少职责同构,无法避免的共同分担的事权应明确规定各自的具体责任;三是必须有对应的财政资金配套,纠正支出责任过度下移的现状,中央政府应在不同程度上负起融资的责任;四是加快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程,强化省级政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做实县级财政,探索建立县乡政府最低财力保障机制[7]。

(四)完善政府治理机制提高财政支出的质量

一是改革财政支出决策机制,着眼于促进公共决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合理化,使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需求结构能以合法而有效的渠道被表达。二是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保障财政资金的支出需求。根据各地标准收支的差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地方政府职能的确认为出发点,加快规范的地方税体系建设,使地方政府具有稳定的取得收入的能力。三是改进公共行政激励机制,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改革现有的政绩考评机制,弱化基于经济增长的单一激励。加大力度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引导地方政府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四是完善财政支出的监督问责机制,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蕾.我国财政支出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马栓友.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财政支出最优规模[J].世界经济,2000(11).

[3]马树才,孙长清.经济增长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研究[J].统计研究,2005(1).

[4]张明喜,陈志勇.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研究[J].财贸经济,2005(10).

[5]靳力.从“凯恩斯效应”到“阿米曲线”――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非线性转向[J].学术界,2012(6).

篇6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把政府收支统筹起来

“在当前中国的政府收支规模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没有真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很难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该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四大预算相对独立,重点和分工有所不同。但从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来看,目前政府预算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尚不能完整而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

高培勇认为,不仅财政部门从事财政分配活动,其他政府部门也在或多或少地从事财政分配活动。这种格局打乱了政府收支活动的行为规范,成为诱发政府部门腐败行为的直接因素,并演化为政府收支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础。

“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一个基本前提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即把所有的政府收支都关进制度的笼子,纳入预算的总盘子统筹安排使用,并接受全社会的审查和监督。”

建立对政府管理资金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绝不能让国家的钱“打水漂”。

楼继伟:

纳税人家庭负担将计入个税抵扣因素

流转税体制下,百姓衣食住行缴纳的很多税都涵盖在价格里。针对何时会取消间接税的问题,日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不会取消间接税。未来税改,直接税为主不是方向,公平有效简洁的税制结构才是方向。

当然,我国直接税比重低是事实,未来改革会增加直接税比重,但间接税为主的结构不会变。间接税是在交易环节征税,容易被交易双方接受,税源相对稳定。直接税是对企业和个人收入直接征税,实际操作更困难。

谈到未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楼继伟表示,下一步改革个税的方向是由目前的分类税制转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在对部分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会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更体现税收公平。改革进程要视完善立法和加强征管能力情况而定。

吴晓灵:

建议给阿里小贷和支付宝发银行牌照

“建议给阿里小贷和支付宝发放银行牌照,让银行间更充分竞争。”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吴晓灵认为,目前的四种互联网金融形式都是单向的,不能吸收存款,也未形成银行那样的存放汇优势。这些单向的业务,不可能对现有的银行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因为银行本身也在不断地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造自己的业务流程,并完成具有特色的存放汇三者结合的业务。

在吴晓灵看来,现在鼓励民营资本创办民营银行,只有给阿里小贷、支付宝等发放银行牌照,让它们既能办理结算,又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细分客户市场,这才是可行的,才能办成互联网时代的特色银行。

此外,吴晓灵表示,互联网金融还能有许多创新,服务改善和产品的创新,当然也会促进金融监管当局的改善。比如,被市场热炒的比特币,应该纳入监管范围内。

尚福林:

银行要逐步探索试点股权激励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9月16日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第十三次会员大会上提示,逐步探索试点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切实将高管层的个人利益与银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这是尚福林首次在公开表态中支持银行探索试点股权激励。

他表示,过去10年,银行改革的重点是股份制改造,目前80%~90%的银行已经完成这一任务。下一阶段,要抓住公司治理这一关键,重点完善有效制衡机制,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营管理的稳健性。要强化对股东行为的制衡,既要防止股权过度集中可能导致的大股东控制问题,又要防止股权过度分散可能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银行理财业务可建立专营机制,按照相应标准严格管理资金募集、投放和风险,严禁利润分成、风险兜底、“脱实向虚”。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加快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但风险必须真实转移,对留存风险必须相应计提资本和拨备。

仇保兴:

应不失时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就《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不失时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

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较快,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在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积极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地铁热”现象。但目前运行、在建和批准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即使全部投运,也仅为欧盟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城市群的50%左右,我国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当前城市居民尚未完全形成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习惯之前,应不失时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加快居民绿色出行习惯的形成。

夏斌:

应勒令个别地方政府卖楼还债

篇7

【关键词】预算编制 新预算法 全面 透明 科学

2014年8月31日,十年磨一剑的新预算法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下出台,作为纳税人的公众对自己向国家上缴的税收的支配以及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民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关注。在新预算法出台之前,很多学者对于政府预算编制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其中就有关于修改预算法的诉求,修改过的新预算法对于存在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点,即全面、透明、科学。

国家总理在2014年9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自我革命的财税制度的改革,首先触动的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利益。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在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制度反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条主要信息:一方面,“自我革命”会触动相关利益。这是预算改革的困难所在。另一方面,完善预算管理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可以对现阶段我国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全面、透明、科学”分析了新预算法在预算编制环节的革新以及依然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分别就这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一、新预算法在预算编制环节的革新以及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新预算法“新”之“全面”与“不全面”

革新:实行全口径的预算管理。新修改的预算法第5 条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横向明确了四位一体的公共预算,分别对其概念、范围和编制原则、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出规范。

(1)取消预算外资金。新修改的预算法第4 条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教授肖鹏在其《政府预算编制环节问题与完善思路探讨》中提出“《预算法》将财政资金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破坏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财政研究》2001年第8期,刘方、虹亮写的《关于我国政府预算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提出“将政府性的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保持预算的完整性。必须把内外两块资金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可以看出在新预算法出台以前许多经济学者对于加强对政府的收支管理的关切与期待。

(2)功能定位、强调编制原则。新修改的预算法第6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第9 条、第10条以及第11条分别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做了相关规定。明确规定四种预算的内容,保持这四种预算的完整和独立,同时强调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有利于科学地编制预算,规范政府行为。

(3)明确四种预算相互关系、规范预算编制。新修改的预算法第5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新修改的预算法首次确立全口径预算体系法律框架,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什么、怎么编、如何衔接,为完善中国特色全口径预算体系奠定了法制基础。

存在问题:财政专户依然存在,预算管理亦存在缺陷。实行全口径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收入是全口径的,不仅包括税收和收费还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也要涵盖广义政府的所有活动;同时将地方政府的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游离于预算之外、脱离人大监督。但是,通观新《预算法》的规定,其编制、审批、执行等方面的规定仍然主要是针对一般公共预算设计的,后三本预算的制度规则依然形同空白;同时,依第二十八条、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后三本预算的收支范围仍可依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专用资金依其规定尚可设立财政专户。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存在使一些政府收支有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的制度性风险,是我国未来修订和执行《预算法》必须加以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的大问题。

(二)新预算法“新”之“透明”与“不透明”

(1)革新: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新修改的预算法第32、37 条增加规定,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分为类、款、项、目;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分为类、款。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提到“透明”更多的是在监督环节体现,而作为政府预算的起点,预算编制也要做到透明。这里主要表现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设置和细化方面,因为如果预算过于粗略或概念模糊,即使公布了,公众也不能看懂。这其实也是不透明的。另一方面公开透明的前提就是做到预算内容的详尽。在胡克刚的《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中提出,“由于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设计较为粗糙,造成我国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粗略,项目不细,大多数地区编制的预算草案只列到“类”级科目,有的虽然稍细,但也只列到“款”级科目,没有具体的“项”和“目”,在有的地方甚至存在一些资金不作预算、随用随批、“暗箱操作”等现象。”可见,预算编制应细化,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预算编制越细化,就越有利于接受监督。在此前的预算法草案审议和征求意见过程中,有关预算应按经济分类的呼声不断,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2)存在问题:预算细化不能达到社会公众易懂的程度。新预算法中对于细化预算分支科目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细化程度仍没有达到大众的预期。新预算法中的政府支出按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显示的是政府的钱“干了什么”,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以“教育”为例,类、款、项三级结构对应 为 “教育”――“普通教育”――“小学教育”,反映出政府为完成教育职能在“普通教育”中用于“小学教育”这个具体方面的支出费用多少。对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则是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比如教育经费中分别有多少用于教师工作、房屋建设、教学设备、修缮等,这种分类更能一目了然地分清“钱花到哪儿去了”。按经济分类公开,意味着更清楚列出财政资金具体都干了什么,是怎么花的,有利于更好监督政府花钱。按经济分类,一般社会公众会比较有感觉,可以直观地理解钱是怎么花的。比如说多少钱用于教育,大家就会感觉很笼统,但按经济分类,多少钱给教师发工资,多少用于购买教学设施,这样就很清楚,也比较容易判断这些钱花得合不合理。

然而在新预算法中的规定,政府的支出,按其功能分类细分到项,而对人们易懂的按经济性质分类却只细化到款。在2016年预算的编制中,有人大代表反映虽然预算草案已经很细化了,但面对大量的文件,依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这就使人大参与预算审核缺乏积极性。

(三)新预算法新之“科学”之“不科学”

革新: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科学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涉及编制权配置,预决算收支分类、周期和编制流程。新修改的预算法要求预算收入预测数据和支出预算定额真实准确,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合理规范,预算资金安排和数字指标稳妥可靠。新修改的预算法第32 条增加规定,各级预算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进行编制。另外,各级政府依据法定权限作出决定或者制定行政措施,凡涉及增加或者减少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应当在预算批准前提出并在预算草案中做出相应安排。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存在问题:预算编制的时间过短,致使预算过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导性:

(1)我国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我国预算编制一般在上年11月份下达编制通知,3月份就开始由人代会审议预算草案,只有三、四个月时间,把国家的预算编得尽可能完善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就导致预算过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导性

(2)代编存在缺陷。我国法律对各级人代会召开的时间没有规定,全国人代会一般在3月召开,省级人代会一般在1月或2月召开,省以下各级人代会召开的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以后,由于市、县人代会尚未对本级预算进行审批,省级只能将代编的预算向中央汇总。由于代编预算,所以很难做到准确,这种预算安排的先天不足,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

(3)我国预算编制时间与历年制的预算年度不协调。预算编制工作一般在人大会议召开前1个月结束,形成草案。中央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人大审批后才成为法律性文件生效,此后财政部批复预算,预算正式下达到各部门已是5、6月份,有的专项甚至延至8、9月份。在此之前,预算的执行没有法律依据,削弱了年度预算作为法律性文件的权威性。

三、解决现阶段政府预算编制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财政专户的预算管理

在允许财政专户(各级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资金账户)存在的同时,对于财政专户的资金收支也编入预算,进行管理监督。政府在以后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中要最终实现“两个直达”,即所有公款从缴款人账户直达国库单一账户,所有公款从国库单一账户直达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减少“小金库”存在的隐患。

(二)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编制预算

在编制预算时要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做到能使社会公众从预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应考虑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的审核环节,人大代表的构成比较复杂,有工人、农民等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代表,所以要让人大看懂预算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一方面要在预算审核的现场派专业人员答疑解惑,另一方面要做到预算科目细化,且能为人大代表理解。比如经济分类到款,标明出国需要的经费,但如果人大追问出国的钱具体怎么用:多少人出国?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这些在目前的预算科目中还不能容纳,所以要在预算法中明确,政府有责任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三)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充足的编制时间是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条件。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预算编制时间都在一年左右,即在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就着手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结合现阶段我国具体实际,如果将预算编制提前半年至一年即着手准备,时间会更充裕。

通过立法,规定有审查或审批预算议程的人代会,应自下而上逐级提前召开,保证按时向上级政府提交本级人大通过的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代编预算的问题。

鉴于目前我国由于预算年度和人大审批预算时间不一致而出现的“约束真空”情况,建议由人大常委会提前审查预算草案,引入“临时预算”的概念,临时预算可视为准法律文件,在预算草案正式批准前,财政部门可据此实施收支管理,以增加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

参考文献:

[1]尹中卿.新预算法的十大亮点[J].中国人大杂志,2014.

[2]肖鹏.政府预算编制环节问题与完善思路探讨[J].经济管理,2008.

[3]刘方,虹亮.关于我国政府预算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1.

篇8

一、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财税收入强劲增长。截止6月末,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98156万元,同比增长34.4%,完成年初预算的62.1%;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63755万元,同比增长34.5%,完成年初预算的67.4%。其中,国税收入完成34966万元,同比增长34.3%;地税收入完成51997万元,同比增长48.7%;财政非税收入完成11193万元,同比下降6.8%。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0883万元,同比增长37.3%,完成年初预算调整数254585万元的63.2%。财政供养人口档案工资于6月中旬全部兑现完毕,人均工资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了23%,人均津补贴增加404元,实现了本届政府在十六届人大一次、六次会议上对全市人民的承诺。

二是民生计划有序推进。总投资29.3亿元、本级财政投资近3.6亿元、涉及35个责任部门的91项民生计划,已有11项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其余80项正在按序时进度向前推进。其中,民生大厦工程正在进行土地挂牌和工程招投标,7月末可开工建设;上河湾镇套子里江桥建设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10月末可完成工程主体;南部新区幼儿园建设工程已进入征地拆迁阶段,年底前可完成建设任务。与此同时,按照敞口抓民生的原则,将投资1.7亿元的站前地下人防商场建设工程、投资4200万元的三中桥和西公铁立交桥拓宽改造工程补充到民生行动计划,进一步丰富了民生计划的内容。

三是民政工作扎实开展。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和一至四级残疾人员护理费标准大幅提高,新增了门诊大病医疗救助,对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群众给予了应急救助。1-6月,共发放城乡低保金及各类补贴2655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480万元,发放一至四级残疾人员护理费2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金按进度足额发放,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是审计、统计及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上半年,审计部门共完成39个审计项目,充分发挥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统计部门完成了统计上报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后续工作,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城乡属性划分工作先进集体;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力推进新机关食堂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主体,预计9月份投入使用。

二、下半年工作要求

1、任务一定要完成。现在已经是7月中旬,距离年末还有5个多月的时间,有效建设时间不足5个月,时间非常紧迫,行政大厅、机关事物管理局等有建设任务的部门一定要争分夺秒,想真招、用实劲,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必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篇9

晚上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20**年所取得的成果,携手迎接2009年的到来。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财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向市领导、各位来宾以及战斗在财税战线上的广大干部报告20**年财政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对大家致以真挚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现在,我荣幸地向大家宣布:20**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1,×××万元,完成预算的×××,同比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万元,完成预算的×××,同比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万元,完成预算的×××,同比增长×××。已全面超额完成齐市组织部门考核我市的各项财政指标,预计净结结余×××万元。

回顾20**年,财政收支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财政收入上,一是全口径财政收入再创新高。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比20**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增加2,×××万元,增长12%。二是工商税收再创新高,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实现11,×××万元,比20**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增加2,×××万元,同比增长×××。国税实现5,×××万元,超收×××万元,同比增长×××,地税实现收入6,×××万元,超收×××万元,同比增长×××。三是契税收入再创新高。实现×××万元,比20**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增加×××万元,增长××2%。四是非税收入再创新高,实现8,0×××万元,比20**年历史最好水平增加×××万元,增长51%。五是争取省专项资金又创新高。全市共争取省专项资金××亿元。比20**年的最好历史水平增加××亿元,增长×××。其中。除其他专项资金外,争取到新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2,×××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增加×××万元。在财政支出上。一是更加注重民生投入。共拨付养老保险、低收入人群保障、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再就业等社会保障资金7,×××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市本级支出2,×××万元,同比增长×××。二是更加注重市政建设投入。共投入集中供热、南新区道路、工业园区建设、城市绿化、旧城区改造等市政建设资金3,×××万元,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环境。三是更加注重培育新的财源。共兑付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资金5,×××万元,有力支持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四是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调度。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借款等方式。保证了全市职工工资的及时足额支付和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的进度。全年共拨付工资性支出××1亿元,其中20**年新增工资3,×××万元,预借通村公路冬储水泥等建设资金6,00×××万元,节约财政资金约1,00×××万元。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流程;业务;信息

秦山地区核电企业改革将原有三家电厂整合在一起,而各家电厂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如各电厂的堆型不同,人员结构不同,管理流程不同,财务状况不同等。面对这么多的不同,财务管理流程该如何优化和趋同,是摆在财务人员棘手的问题。

财务管理流程是财务部门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是连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桥梁。财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一、核电企业改革财务管理流程中出现的难点

1.财务管理流程与业务的融合较难深入

客观上,由于财务知识的专业性和业务处理专业化的要求,非财务人员很难理解专业的财务信息,造成财务信息的相对独立性。另外,由于公司的需要,要求财务管理系统相对独立,这使得财务管理流程很难与业务做到无缝连接。

2.财务管理流程的信息载体不完全统一

财务管理流程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高效快捷的管理。财务信息系统是财务管理流程的载体,各家电厂财务信息系统的不统一,造成各家财务管理流程想统一却一下无法做到。

3.财务管理流程中采集数据的口径不同

各家电厂财务管理流程的趋同,应建立在财务数据统计口径一致的基础上。如果基础不同,就很难深入到管理流程的统一。

二、核电企业改革中财务管理流程与业务融合的分析

财务管理流程涉及业务的方方面面,但财务管理流程对业务的介入并不是全程的,而是在业务管理的某些重要环节介入。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1.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与业务的融合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管控手段。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为基础,贯穿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

预算管理流程从预算编报到立项申请,再到预算执行,每个环节都与业务密切相关。有人说起预算管理,感觉就是财务部门牵头管的事,业务部门只是配合完成。其实,预算数据执行是以业务为主导的,不是为了预算数据的完成而完成。脱离业务基础的预算,是失控的预算,是没有效力的预算,这样的预算管理反而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负担。

首先,预算管理是全公司对各项业务的全过程管理。在预算管理流程中,预算应与具体业务之间形成互动,既不让预算牵制业务的开展,同时也让业务在有计划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工作。预算是财务与业务部门沟通与协调的过程,使业务部门明确自身和相关部门的目标,有利于增强部门间合作,并统一认识。让各个部门清晰掌握自己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完成什么任务,如何为另外的部门完成预算中的任务而铺平道路。同时,也必须清楚自己要完成的预算目标需要在什么时间、由哪个部门或者团队来协助,需要在什么时间提醒其注意。这些才是预算管理的真正内涵,而不只是为了迎合预算数据的完成。对于预算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之间产生的偏差,应从业务层面进行分析,寻找原因,改进工作。通过预算与业务的融合,让预算真正发挥“管理”的效应。

2.固定资产价值管理流程与业务的融合

固定资产价值管理流程中预算、立项、执行各环节,应保持环环相扣。如果出现脱节,会造成预算环节判定的固定资产、立项环节判定的固定资产和实际固定资产明细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并且出现固定资产和存货资产之间相互混淆的现象。要改变现状,应从主要的业务环节着手,明确各环节中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保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流程的连续性。并由一个归口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价值管理流程进行全过程监管,进行从始至终地跟踪管理。

另外,由于各家电厂固定资产的分类口径不同,固定资产目录及范围的不同,使得基础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增加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统一的难度。针对现状,应结合各电厂固定资产的特点,区别共性的分类和个性的分类,即考虑财务对外报表统计数据的需要,又要考虑业务层固定资产分类管理的需要。在兼顾财务与业务两方的需求,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的融合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核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中穿插了业务的要素,但是并未完全形成和业务系统的直接对接。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不在同一平台,自成体系,限制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空间。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使财务数据来源直接与业务系统相连,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以实现财务管理流程与业务的有机融合。

三、结论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顺序来看,业务是前端,财务是后端。业务是财务的基础。若只是“就财务论财务”,是不能满足企业精化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