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范文
时间:2023-03-18 01:1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算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绩效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 高校预算
高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财务预算工作也必须适应改革的步伐而逐渐完善。高校传统的预算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预算编制周期短,预算范围不全、预算内容不实及约束力不强等,显然与现代预算管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零基预算法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和优越性,但是在高校的具体应用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是很好的尝试。
一、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皮特,A.菲瑞于1969年在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创立。70年代首先在美国被引入政府预算,80年代以来,这一新方法在世界各国获得广泛应用。我国在1998年财政决算和1999年财政预算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零基预算的实施。2000年起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开始采用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简称ZBB),全称“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是指部门或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以上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为依据,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审查和评价预期安排的各个项目,并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对项目进行排序,最后结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做出预算决定,以此为基础编制预算。
二、零基预算法的应用
已往高校编制预算大多使用的是增量预算法,即基数加发展的编制方法,以过去水平为基数,实际上是在认定过去是合理的前提下,无需改进,因循沿袭下去,因此有可能使偶然性收入或原来不合理的支出继续存在,造成预算的浪费,抑或造成预算的不足。
与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比较,零基预算法有明显的优点:1,零基预算法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学和科研的关键项目,保证了资金的供给和运转。2,编制预算主要是考虑项目的重要性,重要项目优先考虑,次要的项目的情安排,不必要的项目不安排。因此,有利下充分发挥校内各部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精打细算,量力而行,节约开支。3,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确定经费的最低需求量,既反映高校教育成本水平,又能调节学校财务的收支活动。
三、零基预算在高校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推行零基预算是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一种尝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单纯地推行零基预算制度任我国高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零基预算要求机构设置精简,职责明确,以便于责任单位进行决策与控制。但是我国高校现行机构设置不够合理,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界定不清,如果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则会导致责任单位在不同部门的重设现象;同时任指定一揽子决策中出现混乱,支出过大而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采用零基预算法在确定来年收入时,因涉及到国家政策性的调整,如学生收费标准,财政拨款的变化等,不能准确测算收入总量。因此在预算编制完成实施时,可能与预算存在一定出入。另外,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短,对项目支出的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尤其对一些灵活性强的项目,软指标不易准确确定,即使确定之后,各单位在执行中仍不断要求追加。
(三)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一是由于基础数据统计不够完整,能够取得的数据又大部分来自各个部门和单位,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缺乏鉴别手段,也缺少充分的分析论证材料,因而使一揽子决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带来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四、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
(一)绩效预算简介
绩效预算是美国在194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它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观念融入到公共管理之中。绩效预算是指要阐述和明确请求拨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计划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包括绩、算、效三要素。绩是指业绩指标,表明申请财政拨款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标或计划;算是指达到这一业绩所需的拨款额;效是指业绩的考核及业绩与预算挂钩的方式。绩效预算能解决零基预算中诸如资金分配不合理,资金浪费等问题。绩效预算的核心是通过制定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资金注重投入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所以绩效预算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预算。
(二)零基预算与缋效预算结合的可行性
在实行零基预算框架下,需要重新核定所有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但是对于部门的设置,零基预算无法控制。在零基预算中结合绩效预算,部门获得的预算资金与其控制的业绩指标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根据绩效与预算匹配的原则对于那些重设的、可有可无的部门实行合并或取消,从而推动机构精简,同时增强高校各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责任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高校预算中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结合的益处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零基预算在高校预算编制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而当前绩效预算制度在我国还处于理论准备和可行性分析调研阶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完全摒弃零基预算而完全采用绩效预算或其他预算方法不大可能。所以高校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绩效预算,以弥补零基预算的不足,形成以日标为指引,绩效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完善预算的编制。
1.完善预算编制的内容
从我国高校实行部门预算改革采用零基预算以来,高校预算仍然停留在基本支出的计划、消减方面,侧重于定员、定额的核定,项目支出的核算是“雷声大,雨点小”,处于有名无实的停滞状态。除了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以及零基预算本身复杂的编制技术限制,基于零基预算方法的项目支出预算的可操作性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将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相结合,一方面在基本支出实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下按照效率原则继续精兵简政,另一方面在项目支出中引入绩效预算来确定一揽予决策,制定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按照项目性质分门别类对一揽子决策进行相应的绩效分析、评价和排序,通过核定每个项目活动的成本与效益,择优将项目列入预算,从而启动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支出预算。
2.优化预算程序,真正实现预算的“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原则
“目标、有效性和效率”是指导西方世界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公认原则。首先,在零基预算是结合绩效预算,可以使得零基预算的编制程序形成一个互动的循环系统,由原来的
链状编制流程成为一个环状的编制过程。零基预算的编制作为计划、控制,评估的丁具,成为一个从上到下同时有从下到上的互动系统。在流程的起点要明确预算项目严格的、具体的,量化的绩效目标,这一绩效指标是在预算监督与评估中得到确认的,它既是这一项目活动的绩效指示物,义是作为一个指标参数来修正初期的绩效目标,同时也是下一年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实行零基预算的直接动因就是解决基数预算无法解决的困难,是一种“穷则思变”的探索,其根本目的是如何“把有限的钱分下去”。其次,作为计划工具,将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如何“把有限的钱发挥最大的效益”。由此可见,二者有机结合侧重于绩效目标的量化,对项目活动实行绩效评估,并将绩效评价与项目预算紧密结合,使预算由投入式预算转变为重视产出的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真正实现预算的“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原则。
3.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
如前所述,零基预算由于编制技术及编制过程较为复杂、繁琐,存在很多不足。如果结合绩效预算,可以弥补其不足。绩效预算的甘标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项目预期的成果,一是实施这个项目所需的成本信息,如单位成本等。绩效预算在评估一个项目活动绩效的同时其项目成本实际已大致明确,利用这个成本指标即可修正绩效目标,实现对预算的滚动管理,减少预算编制工作量。其次,绩效预算的指标确定相对于零基预算而言简单,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二者的结合可大大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
篇2
关键词:预算法;预算管理;现状;措施
在最近一年的新预算法修订通过以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现阶段预算管理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探寻预算法视野下预算管理措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预算法视野下预算管理要点
最近几年为了巩固国内推进的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等改革方面的成效,进一步对预算管理制度施行更加有效的优化改革,促进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下半年国家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新预算法里面也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亮点,不但为预算管理指明方向,还为其提出了更加深入具体的要求。概而言之,预算法视野下预算要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管理层应增强预算法治意思,依法履行职责。
(2)勤俭节约,要讲求绩效,使财政资金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3)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并且将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要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加大公开力度。
(5)制定长期目标,做好中长期财务规划,编制三年滚动预算。
2 当下预算管理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或者单位会计人员中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有不少人是从其它岗位转到会计岗位的,这一现象也就使得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核算自身工作量很大,有限的会计人员要做这么庞大的核算工作量,通常会被公司要求身兼数职,工作重心以及精力也就自然而然过多的放在预算会计核算职能上。对于预算管理职能也就疲于应付,顾及不到,从而也就忽视了会计预算管理职能。这也是当前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预测能力,经常会使得单位或者企业出现预算经费超支的情况,这也是由于对事前预算没有足够的重视,反而把精力过度地花费在了核算上面而造成的。除了这些当前这些问题,当下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对单位支出的金额总数控制较重,但是对于支出结构控制却比较轻的问题。此外,对于资金的静态平衡比较重视,对于资金的动态管理力度却不够强,对于资金的用途比较重视,但是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就比较忽视,这些都是目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 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措施
(一)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
部门预算也就是说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科学合理的对部门预算进行编制,并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进行提升,有利于预算管理的强化,因此要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对于部门预算的编制与管理首先要分析清楚当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其一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错误使用了预算科目。其二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其三就是当前项目支出编制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论证和跟踪机制。除了这三个比较明显的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对预算编制质量都有所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造成了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还达不到标准。只有对这些问题了解并掌握好具体情况,才可以对预算编制做出相关改善措施。对于预算编制质量需要从基础工作开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规范管理,依照预算编制软件里面制定好的管理流程对数据库进行创设,从而推进实现项目库的管理。然后认真梳理连续性项目,及时对这些新增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而那些已经到期的项目或者一次性项目,则需要对其进行清理。
此外,建立起资产管理的联动机制,让信息在多个部门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得以交换沟通,从而减少资产的闲置浪费,让资产管理实现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使预算管理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得以提升,推进资产管理的优化。因为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很少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同时更难以进行财务上的交流与对接。所以资产管理联动模式的建立将会打破这一现状,真正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促进企业内部对于资金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也不要忽视了对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方面的提升培训,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升级换代等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帮助实现预算编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
(二)建立并完善预算的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管理存应该融于预算的整个过程,因为企业在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中,都离不开绩效管理对其的指导与影响。所以想要让预算的绩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就需要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推进及展开,使其覆盖各级预算单位与全部财政资金。这也就需要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案进行详细规划,对预算绩效目标编制要明确其要求与流程,还需确定绩效运行监控以及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等等环节的流程与要求,从而建立起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在绩效评估结果应用时,可以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以及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管理
预算执行情况主要是针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强调,预算执行过程过慢的情况会造成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闲置、效益降低,进而影响到相关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应该建立预算执行部门责任制,从而预算部门可以履行自身管理职责,对下级部门执行预算进行监督指导,使下级部门规范执行预算。然后还要对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进行加强,使得各级预算单位的法制意识得以提升。如此才有利于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以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被随意调整,随时了解并掌握预算的执行进度。对于预算执行管理的强化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及办法实现目的,比如预算实施方案报备,或者是预算执行干预,这些规则制度和方法可以促使预算执行管理得到提升。
(四)强化预算监督
针对目前预算监督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出于程序性监督的情况,执行力度还达不到标准,不够强,可以加强对预算监督这方面的重视力度,还可以提升依法理财的水平,以此增强其预算监督的实效性。
比如,面临一些重大的财经情况,可以建立相关方面的财经报备制度,并广泛推行重大财经情况报备制度,进而保障相关人员依照规章走程序。还可以建立大额支出的审查批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确保企业在进行较大金额交易的过程中,资金得到合理控制与审核,同时这些新制度有利于增强预算监督,提升依法理财的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预算执行进行定期检查,还需要注重对于那些重点项目的审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的变更,提升预算的约束力度。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依托审查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充分对审计监督的手段进行利用,实现提升预算监督质量与效果的目的。这些可以同审计部门进行联合调查,以此增强预算审查监督质量,保证预算监督具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力,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4 结语
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位,都离不开财务预算。而面对新预算法背景,各企业各部门在财务预算方面,都应该实行全新的对策与方法。只有加强对企业预算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在财务预算环节得到严格审查与监督,从而将预算的权威性、科学性体现出来,充分发挥出财务预算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为我国企业以及单位的财务统计与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邓亚妹.贯彻新预算法强化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103.
[2]程然.新预算法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6:74-75.
[3]王陶然.新预算法对地方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235,237.
篇3
[关键词]新预算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升对策
伴随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以往的预算法在具体法律规定方面的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和明显,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规律以及经营需求,规范政府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收支行为,有意识地提高政府预算的规范性以及透明度,针对原本的预算法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与调整。相对于原预算法而言,新预算法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明显改变,目前来看新预算法的实施必然会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形成深远影响。对此,探讨新预算法视角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升对策具有显著实践性价值。
1.新预算法对于事业单位的影响
新预算法无论是从立法宗旨、预算编制、预算口径以及决算等方面都有显著变化,这些改变对推进政府预算规范化、科学化和透明化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行政事业部门单位的数量比较庞大,其广泛分布在科教文卫等不同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管理工作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新预算法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影响也相当突出,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点:
2.新预算法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提升对策
2.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构建
在新预算法实施下,事业单位应当有意识地提高自身预算管理综合水平,并从思想根源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预算管2.新预算法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提升对策
2.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构建
在新预算法实施下,事业单位应当有意识地提高自身预算管理综合水平,并从思想根源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预算管预算管理综合目标明确多方面影响因素,同时明确责任主体相对应的新预算法指标,为了促使新预算法实施的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以及客观,需要做好新预算法预算管理指标的优化,其应当满足至少2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全面性,全面性的预算管理新预算法指标属于特定内容与要求,指标应当具备针对性,基于预算管理不同环节影响因素进行设置,客观性体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作用。另一方面在于认同与激励性,对于执行者而言,评价应当是将评价指标设置在可控范围内,指标本身可以满足被评价者的认知,指标水平应当具备一定激励性,激发预算管理期间不同环节的发展潜能。另外,需要高度重视全面性的预算管理工作,逐渐将预算管理向着全面预算管理方向转变,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全面性得到提升后,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推动新预算法的有效执行。对于大多数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在层级管理状况之下落实预算计划与编排,尽可能保障预算管理为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全程化覆盖。在这一基础上,事业单位方面要注重使用新预算法指导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借助新预算法关联预算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2.4提高预算管理编制、审批以及考核规范性
首先,在预算编制期间,事业单位需要基于自身的组织特征结合以往的经验与实际情况做好编制前的评估,促使有限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应用。基于统一性规范与指导原则做好不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注重预算编制的规章制度及其约束力度,保障新预算法得到有效落实。在预算方案的审批方面,应当明确不同事业单位在具体审批时的范围,杜绝随意与主观性行为,预算的方案审批权限以及范围也应当借助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批准,杜绝任何低级别部门的随意性调整与更改,同时审批程序也应当保持基本的透明原则,必要情况下可以应用联审一致性原则。其次,在预算执行期间,需要严格落实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严格规范并保障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案合理性,不能随意的调整与更改方案,同时需要根据方案的实施情况不断的调整优化,杜绝过于僵硬的计划执行现象。最后,在预算考核方面应当坚持公平公正以及透明等基础原则,基于利益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考核框架并严格落实检验指标的可行性,考核体系方面的指标也应当保持无歧义的特征,考核期间应当保持基本透明性。
2.5设置预算管理评价指标
首先,基于预算管理指标进行合理的设置,指标本身的特性和实施基础要求,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以分类方式体现,构建层级性的指标体系,同时以定量与定性原则优化指标。对于通用性指标,应当基于相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进行制定,同时做好资金方面的管理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分析。个性化指标,需要基于不同部门、行业的特殊性做好项目特征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当做是目标设置的基本参考依据。在预算绩效管理期间,需要明确预算管理与新预算法之间的关联性,保持统筹化、协同化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做好指标库的建设,将预算管理的相关指标以及评价标准纳入指标库当中,充分发挥支撑与指导性作用。
2.6注重队伍建设
俗话说“好制度离不开好人员去实施”。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定期做好财政政策以及相关评价技术的培训教育,组织相关的财政岗位做好绩效目标设置,同时进行审核。应当充分展现监督职能,将其体现在事业单位业务当中。借助预算管理的覆盖面扩展,提升专业特色功能,基于预算管理做好人力资源的保障。会计法规和处理方法更新较快,作为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规则制度。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对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借助专题报告、交流讨论、论坛以及培训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以促进预算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
3.结语
篇4
关键词 :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法;财务
一、研究背景
绩效预算法是当前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预算管理方法。近些年,许多企业根据国家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开始积极进行绩效预算管理探索,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积极运用绩效预算法。从本质而言,虽然我国的绩效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仍然具有差距,但是已经成为了当前绩效预算法的工作重点。通过对绩效预算法的涵义和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当前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绩效预算法在我国企业财务中的应用,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做出巨大贡献。
二、绩效预算法的涵义与特征
(一)绩效预算法的涵义
绩效预算原本是政府依据自身的职能和计划所制订的实施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效益分配来确定自身的方法所需的费用来进行预算编制的方法。可以说,绩效预算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编制的。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主要是指编制预算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是编制预算和考核的基础,并且能够用这些指标来对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而预算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需要的款项数额。可以说,绩效预算法是建立在绩效和预算两方面基础之上的。根据绩效预算,企业可以对各个部门的投入及产出结果进行考核,并且与各个部门所获取的预算数目相联系。因而绩效预算就要求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能够建立在绩效和预算的基础之上。
(二)绩效预算法的特征
绩效预算是指企业按照计划进行预算编制,并且根据预算编制结果进行成本分配,进而对效益进行考核,最后根据效益来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衡量。可以说,绩效预算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的一种预算形式。绩效预算对于监控企业的支出,提升自身的收益,避免企业资金浪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绩效预算是结果导向型的预算方式。绩效主要是指企业对其所制订的计划执行结果的反映,其过程主要是根据结果来进行投入额的确定。绩效预算与传统的预算管理过程相反,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预算编制以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2.绩效预算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在绩效预算的管理方法下,企业较为强调预算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绩效预算通过为企业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来对企业进行成本约束;另外,绩效预算强调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励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充分且合理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配置。
3.绩效预算以效益为先。企业进行绩效预算时,必须根据效益为原则。在企业公平且具有效率的工作中使绩效预算更为科学和合理。
三、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导致企业财务工作中产生了很多关于预算的错误认识,造成企业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出现许多的偏差,导致预算实质上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功效。并且,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认为预算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和其他部门并无相关性,这样就导致了预算在其他部门不能得到支持与应用。在财务预算编制上不能真实反映各个部门的情况,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对资金进行分配,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现象。最后,因为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资金预算编制,如果在编制过程中导致预算难以执行,此时资金就难以及时到位,影响了预算的监控效果。
(二)不科学的决策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因而如果企业的决策不能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就很可能导致企业失去机会,这样也就较易使企业在进行资金配置时无法及时跟踪市场的需求,也就无法使企业的资金配置达到最为优化的目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却以主观思想进行决策,导致决策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三)不健全的监控体系
企业的监督和控制工作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许多企业,监控工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探索其中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审计工作不能代替企业自身的监督和控制工作,两者的内容和范围并不相同。审计只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纵向的审查,并且还需要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资料,这就导致了审计工作不能代替企业自身的监控工作。另外,审计的监督职能一般都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这样就导致监控内容很有可能为了平衡利益而故意忽略某些部分,导致企业的监控力度不强。
(四)不完善的机构设置
企业的财务部门既是编制预算的主体同时也是执行预算的主体。它需要对企业中所有的经济业务负责。可是许多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欠缺考虑,导致许多岗位的工作范围重叠因而造成权责不明的现象。
四、绩效预算法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
(一)对于企业管理层进行充分了解
企业的绩效预算法在财务中应用时,应该从每一个生产环节着手,对不同的环节均实施成本效益分析,以便能够准确进行资金的配置,达到企业控制成本及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坚持绩效预算法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更好地对企业管理层进行了解。
(二)绩效预算以结果为导向
预算编制需要采用从上到下的编制方法。但是绩效预算法是以结果为导向,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所需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为总目标,并且需要根据总目标确定各个分目标。每个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符合预算原则的基础之上编制部门的绩效预算方案,再呈报上级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结果,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绩效预算方案,再向各个分部征求意见。按照这种从上而下的方式,最终得到正式的预算方案并顺利执行。
(三)建立绩效预算管理系统
目前,企业已经在会计方面已经基本实行了电算化,但是也只是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的其他方面,电算化还不够普及,因而对绩效预算的编制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企业应当尽快在销售、生产等环节均实现电算化,以便企业能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准确的预算编制。因而,企业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时,需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使其能够根据系统的设置来对预算进行编制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预算编制的工作量,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朱艳平.全面预算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企业研究,2012(11):93-94.
篇5
零基预算法,就是以零为基础编制的预算。在预算编制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其以往的情况如何?对每项费用预算的内容都根据经营决策的需要和一定期间资金供应的实际可能做出最合理、最先进的估计,并划分出决策单元,分门别类的提出预算方案,并对每个预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按费用的重要程度对预算方案进行排序,从而对单位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分配,形成最终的预算方案。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重视事前控制,正确、广泛应用零基预算法。
首先,要营造预算管理的氛围。目标管理是事业单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而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强化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无论是高层,还是下属人员。但为了明天的发展,今天必须严控支出。节省该省的每一分钱,合理扩大规模,最终形成规模效应。这样的道理,应在本单位内部广为宣传,尽量做到人人皆知,而领导干部首先应以身作则,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其次,组建预算管理机构。通常做法是成立预算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一名懂经营的班子副职任主任,财务负责人任副主任,支出金额较大部门的负责人自然应成为委员。诸如:行政办公室、总务后勤等部门。委员会的人数视单位规模大小以奇数成立。
再次,熟悉零基预算的编制步骤:
第一步:提出费用开支方案。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根据单位的经营目标和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对每项业务的性质、目的、以零为基础,详细提出各项业务所需要的开支。
第二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预算委员会对各部门提出的预算方案进行汇总后,进行分析排序,对于必不可少的约束性费用(诸如:医院的办公费、差旅费、工资费用等)。在尽量节约的前提下列为第一层次;而对于决策方案相联系的酌量性费用,诸如:员工培训费、广告费等,应逐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即采集同行单位2~3年数据,将本单位各项费用与效益资料参照市场的变化进行对比,并对每项费用支出方案进行评价,确定出成本与效益之比,按照各项费用的重要程度分成若干个层次,排出第二层,第三层……等顺序。
第三步:落实分配预算资金。
按照第二步所定的层次,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属于第一层次必需项目的费用金额予以保证,剩余资金以成本――效益比为权数并考虑重要性进行合理分配。
最后,适时修订部门预算。
篇6
关键词:新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事业单位实施政府某项公益服务的部门,是社会服务组织。新预算法要求,除开的信息外,预算调整、决算执行、预算执行报告及报表,都要被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公开、其中还包括老百姓关心的三公经费、民生支出、和政府采购等重要事项。事业单位在新预算法的引导下,财务资金的走向将更多投入公共资源和阳光事业,对于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正面影响。
一、能够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一是所有的财政资金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都包含在预算范围内,这将有利于杜绝预算外资金和其它非规范性收入,从而避免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带来的寻租腐败等问题。二是原先不属于财政资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及或有债务,也要通过政府债券的形式,逐步纳入到预算监管的范围内,做到预算管理无死角。这一场财务预算管理风暴也席卷了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将全部的收支情况列入到预算当中,没有了预算外资金的提法,对每一笔预算的具体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这些合情合理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大众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管理监督,而且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还给我们一片阳光的事业单位。
二、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核算
新预算法的规定,政府的支出都必须以通过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无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各级政府,一律以依据来支出,必须强化预算的硬约束,严禁原先财政支出的随意性和开口子;预算的编制、执行,都要按规定的收支分类科目进行,体现预算的严谨性、统一性、规范性。为落实这些原则,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公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行的财务核算体系也必须随之改进。事业单位,为了优化预算编制环节、提升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等,往往会把政府资金分配到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这样有利于平衡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从而提高事业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未改革前的预算法下,这种转移支付通常会出现转移不及时、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而在新预算法下,借助公平、公开和规范的财务核算,通过批准支出,确定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数目,和明确规定转移支付的下达时间,令过去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负责任、并拥有严谨性和规范性核算之称的事业单位。
三、能够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与新预算法相比,未改革之前的预算法,要求事业单位在每一年都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达到收支平衡。事业单位为了不出现赤字情况的预算方式,往往以收入为基础来规划支出或人为更改年度预算,达到解决其存在的赤字问题的目的。虽然有利于解决问题,但是事业单位隐瞒具体收支情况,就无法准确反映出其在资金方面的情况。因此,预算法改革中,规定了相应的明确的处罚条款,追究违规单位和违规人员的责任,保证预算法的严肃性和可执行性。因此,新预算法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并且能够使事业单位实现年度范围内的收支平衡。除此之外,新预算法还确定了收支平衡的原则,包括勤俭节约、统筹兼顾、讲求绩效和量力而行,并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比如,稳定调节预算基金的举措,使所征收的税金变得更加符合国家规定,不仅可以弥补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而且还能有效避免出现在年底结余突击花钱的情况,这就为今后事业单位实行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约束年度预算预留了空间。这种精打细算的做法,有效调节了事业单位的收支平衡,帮助形成了事业单位的节俭风气,有利于打造精细的事业单位,对于事业单位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四、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管理队伍
新预算法实施后,为了应对财务管理水平能力方面的不足,事业单位加强了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对财务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其对新预算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采用优化考核的方式来选取业务人员,使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素养。这些内容,让普通的财务人员得到了一个提高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并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人才的机会,同时让那些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上进心的财务人员,能够参与到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决策中来,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另外一种专办人员,把从过去侧重于事后监督,到现在变成了全面嵌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全过程之中。为了服务预算管理工作,第一,监督检查预、决算编制工作,看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规,是否复合既定程序;第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预算执行的进度如何,执行是否合规,执行的绩效又怎样;第三,监督检查还被用于发现违反预算法、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新预算法赋予了专员办一个更大的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监督检查工作,大有可为。这种加强财政管理伍建设的方式,有利于展现具有生命力的事业单位的风采。
分析得知,预算法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新预算法,对我国事业单位现代化的财会管理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一轮的财务工作,对其产生的效果尤为明显。事业单位首先只有充分了解新预算法的内容,再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的原则,然后通过开展新预算宣传活动,使得税务人员准确把握新预算法的精神、和各项具体规定,增强预算法治意识。最后,事业单位要把新预算法的法治精神和要求贯穿到财务工作中,让新预算法在财务工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预算审计;预算法
新《预算法》共有十一章101条,修改之处82处多,新《预算法》反映了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实现了五个重大突破。预算法通常被称为“亚宪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新《预算法》的实施,对高等学校预算和决算编制、财务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内部审计提出新要求,本文通过对新《预算法》增加和完善内容分析,结合年度预算编制要求和高职院校性质,探讨新《预算法》下高职院校预算审计的关键点。
一、在内部审计视角下对新《预算法》内容分析
(一)预算总则
原则:坚持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收入、支出:要求全口径预算,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高校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
监督:经上级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和政府采购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二)预算编制
预算收支界定: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税收收入(财政补助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预算支出按照其功能分类的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其他支出等。预算支出按照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预算方法:根据单位年度发展目标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重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预测本年度收支,进行编制。
预算要求: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所有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和少列预算;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编制预算支出时,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考虑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按预算支出额的1%至3%安排预备费。上年度的结转资金,应当用于下一年结转项目的支出;如果连续两年以上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三)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主体:各单位都是预算执行主体,对预算执行和结果负责。
预算执行要求:新年度开始后,预算草案未批准前,可以安排以前年度结转的支出。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如实列支。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中的重大项目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各单位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收付实现制。各单位不得截留按规定要求上缴的各种预算收入,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预算年度执行中如果有超收收入的,可以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算的结余资金,可以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四)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范围: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
预算调整要求:在预算执行中,由于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和不可预见支出,必须及时增加预算支出的,先动支预备费。对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应严格控制。
(五)决算
决算时间:决算草案在每一预算年度结束后按照规定的时间编制。
决算编制要求:编制决算草案,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做到收支真实、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决算报告中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
(六)预算监督
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执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对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
二、新《预算法》下高校预算审计关键点
根据新《预算法》以及《高校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结合年度预算编制要求,从收入、支出、政府采购、资产等预算和年度决算方面探讨审计关键点。
(一)收入预算关键点
预算收入包括各项财政补助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因此新预算法实施后,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科研事业收入(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化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其他收入中投资收益、资产盘盈利得、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等,是否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预计年底前无法支出,且结转2年以上的项目资金(包含基建资金),是否视同结余资金,全部编入年度部门预算,统筹用于部门新增项目支出;中期(三年)收入预测中非税等收入;收入是否国库集中管理,是否截留收入等为审计关键点。
(二)支出预算关键点
新预算法执行全口径预算和跨年度平衡预算的政策,支出预算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行政经费,为此“三公经费”预算编制,是否按照只减不增,“零增长”的原则编制算;部门业务费的细化率原则上不低于90%;1000万元以上部门业务费项目是否进行绩效评价,预算支出是否要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 支出是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支出,有无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是否按规定调整支出预算;收支是否平衡不列赤字,成为审计关键点。
(三)政府采购预算关键点
根据我省规定:政府采购采购必须有采购预算,才能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金额不能突破预算,凡是年初没有预算的项目,在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予批准政府采购,特殊原因确需政府采购的,应经上级部门批准采购预算后,方可进行采购。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省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均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从以上编制要求中分析,属于政府采购采购是否纳入预算;采购金额是否超过预算;预算外增加项目是否经财政部门批准;通用办公设备家具等是否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的情况是否及时向社会公开为审计的关键点。
(四)资产购置预算审计关键点
根据我省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现有资产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购置有规定预算标准的资产,单位存量未达到标准;无法通过调剂或租赁方式配备资产;难以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应根据业务需求、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购置资金来源等情况编制,对纳入省级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用于购置除房屋、土地及公务用车外的其他类固定资产的,应按照资产配置标准、购置费预算标准等规定,编制资产购置预算表,并说明购置理由。从以上资产购置预算编制要求看,资产购置是否符合条件、用于购置除房屋、土地及公务用车外的其他类固定资产的,是否按照资产配置标准、购置费预算标准等规定,是审计关键点。
(五)决算审计关键点
决算是指某一年度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书面总结。编制决算草案,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做到收支内容真实、计算数额准确、报告内容完整、报送时间及时;收支是否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相对应列出;收支是否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等为审计关键点。
(六)预算公开关键点
新预算法要求高校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都要全面公开,特别是学院的收支情况、财政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情况、政府采购、债务问题等重点内容公开。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依法依规做好财务信息主动公开工,原则上应包括收支预算总表、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收支决算总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和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新增全面公开内容也是审计关键点。
三、结论
新《预算法》是一部全面完整、公开透明的法律法规,对传统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审计产生重大的影响,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审计机构除开展传统审计外,要开展重大项目绩效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适应现代预算制度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主席令21号.
[2]福建省,财政厅《关于编制省级2016 年部门预算和 2016-2018 年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的通知》.闽财预,〔2015〕 119 号.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篇8
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在加强学习宣传培训,严格依法理财,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贯彻实施预算法总体情况良好。
(一)高度重视,加大学习宣传培训力度
1.强化学习培训。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把针对新预算法的学习培训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制定工作方案,举办专题培训班。
(1)人大系统的学习培训。市人大共举办两次集中培训:一是2014年11月中旬,市人大在__城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贯彻新《预算法》培训班。邀请自治区人大、广西财经学院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市人大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县(区)人大主任,分管财经工作的副主任,财经工委主任、副主任以及财政、审计、国资、人社等部门领导和业务科室人员等百余人。二是借助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专题培训。2015年6月下旬,组织市人大机关相关委室、市财政、审计、国资、人社等部门以及12个县(区)人大机关54名领导干部,赴江西财经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也非常重视预算法的学习培训工作,通过加强领导,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保学习宣传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所有县(市、区)都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专题培训。如那坡、田林等县人大常委会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开展专题培训。参加人员包含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府分管领导、两院主要领导、人大机关全体干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股室负责人,乡镇长,乡镇人大主席等。
(2)政府及财政部门的学习培训。市领导高度重视,把学习新预算法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学习培训。各级财政部门利用召开会议、普法宣传、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重点向领导干部、全体财税干部、全市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目前为止,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均举办过新预算法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增强了各级各部门贯彻实施预算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广泛开展宣传。一是各县(市、区)都积极地通过报纸、网络、板报,宣传标语等媒体大力宣传学习贯彻新预算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二是将新《预算法》全文,新旧对照,权威解读等学习资料汇总整理,编印成册,辑印成册,并人手一册,发送给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科室人员,掀起了学习贯彻新预算法的热潮,强化了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了依法理财的水平。
(二)贯彻实施预算法所取得的成效
1.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各级政府都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编制预算,建立了包含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的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并注重各本预算之间的衔接,全口径预算编制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2.预算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2015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
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支出细化编列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其中将部门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细化到相关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各县(市、区)在编制2015年预算时支出按功能分类全部编列到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经济分类将基本支出编列到款。3.预决算草案报审程序逐步规范化。全市各县(市、区)各级部门编制的预算、决算和预算调整方案等基本上都能够及时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送审查,同时将需向人大备案的事项都能按规定报人大备案。一是财政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按程序将本级预算草案提交本级人大财经委初审,并根据初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二是政府将预算草案按照法定程序报送人大审查;三是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预算的,按新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报本级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2015年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分两次进行预算调整,均严格按照规定报市人大审查批准;四是在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复的预算后,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在20日内下达批复文件至各预算单位。
4.预决算信息公开有序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做到了及时公开预决算报告和“三公”经费预决算。目前市、县两级已在本级人大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基础上,在批准的20日内在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各自的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2015年,市本级还公开了政府新增债券情况,举债原因等;市、县两级2014年“三公”经费总决算、各预算单位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决算以及2014年决算报告等等。此外,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财政政策、财政工作、工作流程等也按规定进行了公开。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得到了有序推进。
5.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政府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从2015年起,市一级不再强制下达收入任务,在征求各县(市、区)意见基础上,以年初当地人大审议通过的财政收入预算计划作为全年收入预期目标。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加大力度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依法进行预算调整,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科目之间调剂。严格规范财政专户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和绩效意识,强化重点项目支出、专项资金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资金统筹使用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6.各项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一是为了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整合各项财政资金,各级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财政部门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支出预算执行通报和考核,加强了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强化国库资金管理,根据“一级政府,一级机构,一级国库”的原则,加强国库组织建设,设立市中心支库和县(市、区)支库两级国库机构,建立规范的人员岗位职责分工机制。三是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设立了预算绩效管理专门机构,2015年成立__市预算绩效管理局,部分县(市、区)也相应成立预算绩效管理股,制定了有效的工作管理规程,开展预算绩效项目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项目金额不断增多。
7.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按照新预算法规定,公共财政预算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从2015年起,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中有超收收入的,当年不安排支出,只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二是试编财政中期规划工作。目前,根据自治区财政厅的工作部署,选取我市平果县作为全区和全市编制财政中期规划的试点县,为全市下一步开展财政中期规划积累经验。
8.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根据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严格规范举债程序,禁止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政府债务,确需举借债务时,经同级人大批准,向自治区政府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代为举借。将政府债务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且暂时存在资金短缺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严格限制用于竞争性项目、经常性支出,杜绝用债务资金搞中央规定不能建设的政府性项目。
9.重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一是扩大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在每年开展的市本级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中,将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等全部列入审计范围。二是抓好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对财政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的跟踪,开展好财政存量资金、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促进财政资金用好用活。三是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四是认真完成好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问题不局限于一个年度内审计发现的问题,而是反映上年度审计报告后至当年工作报告前所有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不局限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除了揭示市本级上年度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外,还包括了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内容。
(三)各级人大依法加强和改进财经监督工作
一是把预算审查监督的关口前移。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基本上都能够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对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出意见和建议,预算审查监督的超前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
二是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不断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推动全口径预算编制作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督促政府健立健全预决算体系,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预决算审查监督方式不断丰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在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中成立了预决算审查专家组,借助外力提高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水平;在预算执行监督中,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听取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的汇报,相关的工作机制逐步规范和完善;部分县(市、区)积极探索,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各级人大常委会把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定期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从2015年起,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题听取了审计部门对上一年度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的报告,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强化人大对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
(一)新预算法的学习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些单位学习新预算法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个别单位存在“与己无关”的态度,缺乏对实施预算法重要性的认识,对预算法的主要内容了解不深不透;一些单位预算法制观念不强,预算管理意识谈薄;社会公众对新预算法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社会监督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支平衡压力大
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普遍存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政收入质量不够高,非税收入占比过大,上级给予的转移支付有限;另一方面,涉及民生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刚性支出不断增加,重大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造成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支平衡压力大。此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进度偏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三)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全口径预算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目前,除市本级和部分县(市、区)完整编制四本预算外,还有部分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编制不够完善。一些县(市、区)由于当地国有企业存在少、小、弱等客观情况,多数没有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本预算之间的统筹衔接关系不够明晰。全口径预算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些单位对预决算信息公开透明认识不足,预决算公开内容不够完整。少数单位“三公”经费预决算没有公开。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所公开的预决算信息过于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支出用途,存在财政专项支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完整的现象。
(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滞后,绩效评价质量有待提高
预算绩效评价是一项新的业务工作,工作人员少,业务量大,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难度较大。绩效评价对各部门预算单位的约束力不强,成果的运用不够完善,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效果不佳。
(六)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全市政府性债务陆续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据统计,仅市本级2015年应由政府偿还的债务本息高达41.2亿元。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主要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土地出让金收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七)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市国有资产总量不大,国有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比较多,负债较高,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至2015年末,全市145家国有企业中有112家企业正常经营,有33家企业已经停产。企业内部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还不够健全,业绩考核等绩效考评制度不够完善。
(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连年下降。由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和技术成本的提高等,使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连年下降,2015年统筹基金结余可支付能力仅为5个月,处于预警线以下。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加大,支撑能力下降。我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不断扩大,2015年全年养老金基金缺口3.77亿元。年末含各级财政缺口分担补助后的基金滚存结余为9.47亿元,基金支付能力仅为7个月。三是参保企业欠费严重。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有518个参保单位累计欠费2.43亿元,其中个别企业累计欠费达1.39亿元,追缴难度大。
(九)审计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部分县(市、区)的审计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一些县(市、区)的审计工作质量不够高,提供的审计工作报告过于简单,有的甚至反映不出任何问题。二是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重视不够,整改不力,问责力度不够。一些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个别问题甚至屡查屡犯。一些县(市、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审计整改落实报告制度,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形成向人大报告的常态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
(十)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有待加强
随着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及财政、养老保险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入,相关预算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的各项新的工作要求。
(十一)一些乡镇人大未能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尚未建立。
(一)进一步加强预算法的学习宣传培训,增强预算法法治意识
各级政府及其财政、审计等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新预算法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尤其要重视针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把新预算法作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一项法律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部门财务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准确掌握新预算法的具体规定,切实增强学习贯彻实施新预算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新预算法,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深入贯彻实施新预算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挖潜增效,开源节流
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广辟财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强实体经济,做大旅游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稳增长。依法强化组织收入,确保应收尽收。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尤其加强对“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
(三)加强对中央、自治区政策的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加强对中央、自治区有关政策的研究,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扶持资金的投向,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提高项目争取工作的成效。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跟踪服务,加快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积极推进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明确各类预算的功能定位,提升预算的完整性和统筹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算报告。对于提交人大审议的决算报告,要完善类别条目,细化相关报表,增加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内容,使其全面、真实、综合地反映出年度收支情况。三是在预算草案中应对人大关于预算决议的落实情况和预算年度中需要落实的重大政策措施等予以说明。四是按照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做好细化预算编制工作,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细化水平。
(五)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增强预算公开透明,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支出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尤其要控制行政性支出的增长。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严格执行预算。在预算执行中确有必要进行预算调整的,按新预算法的规定,及时做好预算调整方案的报批等相关工作。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加强超收收入、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加大对财政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完善预算公开工作机制,增强预算公开透明。依法逐步推进部门预算、民生重点支出和“三公经费”公开,主动接受公众媒体监督。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强化支出责任和绩效意识,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六)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向本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报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七)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八)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水平,严格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范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管理。加大征缴力度,规范征缴程序,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核尽核、应收尽收。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专户和结余管理,确保社保基金专款专用,运行安全。
(九)健全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新预算法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监督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具体要求,各级人大、政府及其财政、审计、人社等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机构,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以便更好的贯彻和执行新预算法。
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
1、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以其自身的性质与特点与单位内部每一个部门、科室的工作紧密相关。加强财务管理不仅是单位的事情,也需要每位员工的努力。面对新预算法的实施和推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及员工已经认识到了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预算观念也得到了及时更新,全面预算制度在单位内部也得到了逐步的优化和改进。但仍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继续加强对新预算法的学习和认识,从观念到行动上都作出应有的改变和优化。
2、缺乏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战略体系
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财务部门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分解,然后在内部推行计划的精确化、决策制作的精确化、成本控制的精确化、和员工考核的精确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降低管理成本。目前,部分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将财务管理纳入到了精细化体系中,做到了财政资金的专项专用,预算条例的切实执行,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资金,取得了应有的社会效益。但实际上,受体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小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仍存在粗放管理之处,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优化。
3、预算编制及核算工作不够严密
财务预算的各项工作不是财务部门的单一责任,它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的工作,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缺乏有效地应对手段,预算编制往往只成为财务部门的事情,缺乏各部门的联动协作。另外,由于单位内部财务部门日常工作繁杂,预算编制时间紧张,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等,使得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较为简单,存在虚列或少列现象,缺乏对全年财务收支状况的科学预判、详细规划与论证。
4、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欠佳
由于某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分管理者在执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力度不够坚决,导致预算中部分项目或资金安排的随意性加大,使得财务预算执行偏离正常轨道。财务预算目标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计划安排常常出现偏差,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被大大限制了。同时,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很多单位的财务预算安排往往落后于项目实施,没有真正发挥出财务预算对项目的控制能力。这不仅不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做出重大决策,也严重破坏了预算应有的严肃原则。
5、财务队伍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总体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技能,对会计核算和预算实施的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二是部分单位欠缺对财务部门的信息化的资金及技术支持。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的不到位,致使各项财政细则的欠缺制度化、规范化的落实,财务管理的效率也受到了限定。
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提高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内部控制机制
(1)新预算法视角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把加强财务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范围,单位管理层要采取会议贯彻、岗位培训、部门优化、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会议,引导单位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从思想重视起来,从行动上做起来,不断将财务工作职能的认识深化,重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财务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贯彻到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2)我国地市及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总体偏重于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相对来说比较忽视建立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内部机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适应管理需求,构建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确保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和协调性,全面提升其服务水平。不但需要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设置审计监督等相关管理部门,及时监测和监督精细化管理的执行情况,以防产生各种资金流失现象;还要注重建立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其资金审批步骤、严格管控资金的流向,同时要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存在的隐性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最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战略体系,拓宽财务部门的管理领域
(1)健全的财务管理战略体系是单位充分贯彻、大力执行各项日常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不仅关乎单位的财政工作的质量,还关系到单位的财务收支平衡及资金的利用率。面对新常态及新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以此构建起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2)行政事业单位要细化财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持续推行流程精细化。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精细化,另外还要执行财务信息精细化,要使事业单位能够清楚认识自身的财务现状,管理自己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状况,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良性效应。
3、丰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实现预算安排的公开透明
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学习新预算法的各项细则,与之为出发点改善传统理念,明确并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要让预算工作变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系统性工程。从责任落实到监督管理,逐渐将预算工作纳入一致性、规范化的到轨道上来。
首先,单位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实现人员责任的公开透明。将财务预算指标进行细化量化,按照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科室应承担的责任将具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人员,切实形成有人抓、有人管的机制。其次,加强对相关制度和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使每项经费都能够按照原先制定的预算实施,保证财政资金效益发挥的最大化。最后,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涉及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专项资金,要对每笔收支情况做好登记记录,建立台账,对项目进展,资金划拨安排投入及时做好跟踪督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每一分资金都得到合理有效地使用。
4、优化预算编制及核算工作,深入落实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结合新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健全预算管理机构进而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提升预算机构的执行力,保障预算监督机制的有效发挥。从而建立规范标准的预算管理体系,切实做到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是要为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留足时间,抽调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深入调研,对财务预算编制的数据指标、目标任务、具体规划等做出全面、精细、标准、合理的论证分析,同时,预算编制还要坚持历史信息与未来预测相结合,单位发展实际与国家赋予的财力相结合,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二是坚持科学务实的方式方法,要结合单位实际及社会新形势,符合单位实际的科学的零基预算法,强化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三是设定预算目标,并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一个人,完善预算考核、激励的机制和方法,强化预算执行效果,达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闭合管理。
5、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队伍的业务水平
目前,在新预算推行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被应用到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企等部门,并且显著提高了其财务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借助财务信息化系统,将各项财务具体工作纳入统一规范的严格管理中。不仅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公开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避免了信息的泄漏和篡改,保障了单位的财务安全。
事业单位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人员分配与管理制度,实现财务人员的考核与调动。以财务人员的实际能力为参考,将考核的指标具体分解落实到单位相关人员,并坚持与个人福利待遇、年终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优惠相挂钩,激发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另外,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也不能一成不变。行政事业单位要创建形形的培训渠道和学习平台,不定时地对财务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对目项实施的内容、目标、推进进度、责任安排等都要做好详细记录,使财务项目实施更加科学标准。
篇10
自近代以来,预算权就被视作是掌管和控制国家“钱袋子”的权力,备受民主国家的关注,许多国家不仅制定了完备的预算法律,而且还在宪法中设专章规定预算制度,在实践中政府预算公开也成为建立阳光政府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预算的合理分权实现财政民主,成为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对完善我国预算制度的启示。
一、宪法与预算权
1.预算权概述
预算权是预算管理职权的简称,被定义为“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利和对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调整、监督权力的总称”,具有以下法律特征:“预算权发生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领域,体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国家财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列入部门的预算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任何公民或非预算单位都不得享有预算权;预算权是一种经济权力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它具有经济内容;预算权的确定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性,不能由当事人约定;预算权与预算年度紧密相联系,具有严格的周期性;预算权所体现的利益归于国家、归于全体人民。”
2.宪法规制预算权的价值及原则分析
在宪法的规制下,可将我国预算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预算民主、预算法定和人权保障。这些原则是宪法精神在预算法中的集中体现,是对预算行为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和普遍约束力的基础性法律规范。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预算民主在宪法原则中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宪法的人民主权理念;同时,预算制度及预算权由法律规定,旨在关注预算权的规范行使;我国宪法中明确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保障原则是实现和保障公民预算权利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预算权是在宪法与法律的规制下进行的,在人民民主国家,人民将其意志上升为法法律,人民又通过法律保障自己的意愿,宪法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根本大法,预算权置于宪法的民主之下,预算的民主又进一步反映民意,民意在法定的预算权法律中体现,预算过程中公民权利的实现又能够促进民众参与。
二、宪法规制下各国预算法的发展及我国现状
预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公共事务管理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财力保障,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都毫不例外地规定了预算制度。如日本1946 年公布的战后《宪法》第91 条就规定:“内阁必须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就国家财政状况向国会及国民提出报告”。其1947 年颁布的《财政法》第46 条更明确规定:“预算成立后,内阁必须及时将预算、上上一年度财政收支决算等财政事项,以印刷品、演讲或其他适当方式通告国民。除前项规定外,内阁必须至少每个季度向国民报告预算使用状况、国库状况以及其他相关财政事项。”又如《德国基本法》第109条规定:“一、联邦与各邦在财务管理方面应自给自足,互不依赖。二、联邦与各邦在财务管理方面应考虑全面经济均势之需要。三、经由参议院同意之联邦法律,得就预算法、配合景气之财务管理及多年财政计划树立对联邦与各邦共同有效之原则。”我国台湾地区的预算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了以台湾地区“宪法”有关预算章节为核心, 其它专门预算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小体系。这是我国台湾地区的预算“法律”在原民国预算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三、我国宪法规制预算权及改革建议
1.我国预算法存在的问题
2012 年 7 月 开始,《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阶段,随着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随之而来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换,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就要使政府行政运行透明化,使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民主权利等。
近几年来,借助于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列入了政府应予重点公布的信息范围,并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规定。但在中国现行《宪法》、《预算法》及有关法律中都没有关于预算公开、公民参与的相关内容。政府预算工作的不足,预算编制过于笼统,包括预算收支范围划分不科学、预算科目的编制不细致;预算编制根据不具体;预算编制中缺乏法律依据等问题开始显现,并且受到民众关注。现代法治文明不断进步,我国改革在不断深化,公民对政府权力行使的监督也有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将预算权置于宪法规制下的改革势在必行。
2.宪法规制预算改革的建议
(1)明确预算公开透明原则。 现代国家政府公共预算之所以要公开,其原初依据就在于人民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国家主人、在经济上是其私人财产的所有者,而政府预算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金的受托决策——政府公共预算资金的点点滴滴均来自于委托人——广大纳税人人民所有的财产而非来自于政府自身。
(2)进一步加强公民参与程度。 一直以来,民众对政府做出的预算行为并不完全了解,不了解的只能被动接受,了解的也并没有积极的参与,或是想参与意见却不知如何参与等等问题的出现,说明公民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参与与监督程度还远远不够。
关注预算权的发展,参与预算立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再是国家秘密,也不仅仅是政府权力和职能的体现,国民有权要求预算公开化,让国家财政在阳光下运行,让关乎民生的重大事项能够让民众充分参与,有助于达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