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范文
时间:2023-03-21 18:1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艺术歌曲 形态论 创作论 作品论 演唱论
一、包罗万象
“艺术歌曲――声乐艺术形态中这颗璀璨的明珠,以它独具一格的审美魅力,唤起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由于《艺术歌曲概论》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从而给我留下了诸多的艺术思考,何谓艺术歌曲?何谓它的审美特征?何谓它的创作规律?它的历史源流?它的作家作品?它的演唱特色?………”(余笃刚主编 王大燕著《艺术歌曲概论》,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年2月第一版主编识语)总之,在王教授的大作中都已一一找到了诠释。纵观全书共有三十多万字,整本著作中涉及知识面非常宽泛,其撰写工作也是一项巨大的文字工程。该著作主要是从艺术形态的视角,以艺术歌曲的审美规范为立论,以19世纪欧洲与中国近、当代艺术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由艺术歌曲形态论、创作论、作品论、演唱论四编八章构成,这充分体现了王著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
该书运用大幅篇章对艺术歌曲的概念、创作原理、定义和论证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详细阐明了艺术歌曲的历史源流、审美特征、文学创作与音乐创作的手法、中外作曲家与他们的作品、世界各国艺术歌曲演唱特色等等,研究的内容涵盖了诗歌文学、音乐美学、作曲艺术、声乐艺术、钢琴艺术的方方面面。该著作对艺术歌曲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并透彻的剖析之,每一编的内容又按章进行阐述与论述,由于它是概论的缘故,虽然没有很深刻的研究,但也基本明确所要说明的问题,使读者对于艺术歌曲的概念、创作、作品、演唱特色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丝丝入扣,相得益彰。
艺术歌曲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歌曲创作、作品与演唱现象与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艺术歌曲的本质、任务、作品、创作内容和演唱特色。该书第一编就系统地从艺术歌曲的审美形态与历史形态出发,科学的界定了艺术歌曲的概念、形成、审美效应、历史源流及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述。第二编至第四编中各章节有机统一,前后衔接顺理成章。该书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又有微观的实证分析;既有对艺术歌曲的历史源流的研究,又有对今后艺术歌曲目标的设计与展望,结构合理,论证严谨,已达到建立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体系的目标。
二、博学多识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从《艺术歌曲概论》中可以看出王教授博学多识的学术底蕴。学术之境界,上焉者创造突破,开拓革新;中焉者集人之长,成己之言;下焉者人云亦云,不知所云。一本专业的学术著作真正的意义在于其学术价值,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成功地通过理论的宏观阐释与透彻的剖析作品相结合,对艺术歌曲阐释、创作、作品分析、演唱特色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还在于它本身所提供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研究者敏锐的思维方式等等。如书中(第65页)第二编艺术歌曲创作论的第三章艺术歌曲的文学创作,把诗歌(歌词)的意境高度上升到具有典型化的形象,充分的展开想像,尽可能的体现出歌词意境之美。第三编(第158页)提出了对于艺术歌曲中半音化的认识,需要从声乐旋律与伴奏部分的半音化角度来观察的新观点。第四编中第七章(第285页)提出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诗人、作曲家的作品进行阐释,歌唱者一定要在艺术歌曲作品中挖掘新的东西,进行二度创作的独到观点。再如第四编中第八章(第375页)提出了演绎艺术歌曲时应重视钢琴伴奏艺术,要合理的使艺术歌曲的演唱与艺术歌曲的伴奏相融合的新观点。
在艺术歌曲作品论中对欧洲与中国近五十位著名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与透彻的剖析。此外,尤其是在艺术歌曲演唱论中阐述和列举了大量的欧洲与中国的著名歌唱家演唱艺术歌曲的风格与演唱艺术歌曲的方法以及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汉语艺术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特征、演唱举例。其写作工程令人惊叹。
三、理论精当
王著的《艺术歌曲概论》具有见解精当的特点。书中相关理论的论述十分精辟,本书在写作中力求做到既有理论的深入探讨,又有对作品与表演的概括分析,主客兼融,从而区别于一般概论著作的生硬刻板,了无生气。如在第六章中对中国作曲家白诚仁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代表作品的分析十分的精彩(第256页),强调了白先生创作歌曲的特点是以苗族音乐旋律、节奏贯穿其整个创作之中,特别是通过苗族音乐对歌中的拖腔衬词的旋法运动特点,以及民族徵、宫调式色彩的交替变化来表现作品,王教授还特意指出这是白诚仁先生音乐创作有的“语言风格”。此后又详细地分析了白先生的名作《洞庭鱼米乡》的创作手法、演唱技巧等,明确指出应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湘剧高腔演唱技巧来演唱这首作品,笔者认为此处的理论精髓当应来源于王教授多年对白仁诚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与作品分析的结果。
作者有时还借用他人的见解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如第七章中(第277页)谈到“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时,引述声乐大师赵梅伯先生的《歌唱的艺术》中的观点,然后道出自己的见解“语言的正确发音是唱好艺术歌曲的基础,掌握各国语言的发声规律与语音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引用赵梅伯的观点并予以肯定。纵观全书其理论精当,论述精辟,对作品的剖析也十分的透彻。
四、雅俗共赏
笔者认为《艺术歌曲概论》的最大亮点就是其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纵观全书确感此著条理清晰、用词得当、语义明了。虽“阳春白雪”,但“通俗易懂”,可谓“雅俗共赏”。如第三章(第145页)总结了艺术歌曲音乐创作中的四个旋律特征,分别是色彩迷离的诗境美、气质独特的入俗美、调织的对比美、挥洒自如的动态美,语意精炼、言简意赅。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王教授经常善于研究音乐作品的主要手法是“从旋律的角度分析写作现象及过程” 的结果。
此外,书中的每一章结束后都有三至七个不等的思考题,而这些思考题正是读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例如:你最喜欢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家有哪几位?为什么?,为艺术歌曲演唱伴奏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艺术歌曲概论》不仅是一部“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佳作,同时也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改革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大媒介时代。每一次媒介变革,都推动社会文化体系的全面更新。与前四大媒介时代相比,我们身处的数字媒介时代对于社会文化体系的冲击尤其剧烈,直接造成文化领域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层面,更深刻地进入了文化结构的深层。数字媒介时代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直接冲击了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面对这种形式,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数字媒介时代及其特征
数字媒介时代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数字技术变革为支撑,以信息数字化传播为手段”[1]的,其主要表现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智能手机技术的迅速提升,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与推广。数字媒介时代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信息生产的自由性。由于数字终端的大众化,人们生产信息、信息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以往需要经过审查才能传播的信息,只要通过手机网络就可以实现万维网的全球播送,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性。其次,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数字媒介时代,所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都以数字化为手段,借助各种数字技术和终端进行传播。数字传播的迅速性是以往各种媒介所不能比拟的。而这种迅速性,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首要武器。最后,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在以往的媒介时代,信息交流基本是单向的,难以实现真正的主客互动。即便存在主客互动,也是以信息文本为中心的阐释活动。而数字媒介时代,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和传播的即时性,信息交流也实现了真正的互动。信息一旦,随即会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点阅,并产生数以百计的跟帖讨论、转发点评等,使得母信息文本与子信息文本互文同在。以这种互动交流为基础,信息交流的中心迅速被拆解,后续交流不再紧紧围绕母文本,而极有可能由子文本催生下一级的讨论中心。数字媒介时代的上述特征,都源于数字技术及其终端平台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变革不仅造成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深刻地改变了文化生产和言说的方式,进而对承担文化模式培养的教育体系造成冲击,而艺术概论课程也在所难免。
2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面临的挑战
作为艺术学门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艺术概论长期沿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教材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对艺术理论的陌生,学生只能单向度地接受教师和教材传送的知识,以此建构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而进入数字媒介时代,这种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处境。一打开手机,各种APP客户端根据用户的喜好迅疾地推送着海量的信息。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力量的不断提升,也将全球信息尽可能地汇总在用户面前。在搜索栏键入一个关键词,以百万计的相关信息便会蜂拥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由专业教师经过十数年科班教育才能获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相关知识,迅速变成了开源数据库,供所有人查询、检索、阅读、复制。教师和教材“授业解惑”的功能毫无疑问地被数字媒介分担,其神圣性也逐渐消解。而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对于艺术问题,任何人都能介入讨论,并自己的观点,原本被限定在专业学术领域的诸多问题,现在成为公共场域俯拾皆是的常规问题,学生也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不必依靠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转介。比如以CNKI(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学术数据库,搜集了国内几乎所有重要期刊的论文,只要键入一个关键词,所有关涉这一问题的论文全部可供下载和参阅。在如此大量的专业信息面前,教师的信息存储量显得相当贫乏,所能给予学生的信息也是极为有限的。而以“知乎”为代表的开放性知识平台,更是为艺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用户只要在知乎上发出一个提问,经过程序推送,关注这一问题领域的用户便会看到这一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以答案的形式呈献给提问者,其中就不乏艺术类问题。比如在知乎上一度成为讨论热点的国产动画问题、艺术是什么、《我是歌手》的运营模式问题等,更是有“艺术”这一专门话题,而关注这一话题的用户多达214613人。这就意味着,只要你提出一个有关艺术的问题,就有潜在的214613人可能给你答案,这远比教师所能给予的答案更为多元化。其次,教学难度迅速提高。在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中,教师只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数字媒介时代,就像前文述及的那样,有关艺术的知识在数字平台上铺天盖地,教师知晓的艺术知识,都可以在数字媒介上寻觅到,而且有可能比教师的讲解更透辟、更全面。以往的单向“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备课、教学难度迅速提高。除了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数字媒介的“教学手段”也是不可小觑的劲敌。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由于以艺术理论的讲授为主要内容,所以较为枯燥,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而数字媒介的发展,给艺术理论的讲解提供了生动的形式。限于专业背景,教师的讲解可能仅限于文字阐发和图片展示,而数字媒介则可以讲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进行整合,甚至以跨专业的方式对特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比如对艺术的讲授,传统的教材多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而数字媒介的开放性则将不同专业的人统合起来,对生理学素有专攻的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对的产生进行生理学的剖析,弥补心理学阐释的不足。而且,相较于教师的枯燥讲授,利用数字媒介的多是80后、90后新生代,他们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更能切合当今90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实体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难度。
3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路径
质而言之,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教学难度的提高,都源于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自由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即信息的多元化。如何应对数字媒介信息的多元化,便是艺术概论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艺术概论课程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便利性,不断扩充艺术概论课程的信息容量,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的生产虽然便捷而自由,但是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数字技术虽然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却无法将散乱的信息自动汇总到相关问题的场域中。学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所能获取的也只是吉光片羽。基于这一现状,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信息的丰富性,围绕某一问题,将教材上和数字媒介上关涉这一问题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信息矩阵,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该问题。同时,还应将数字媒介催生的诸种数字艺术现象引入日常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案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时,除了将教材中宗教影响艺术、艺术影响宗教的互动关系解释清楚外,还应该将网络上有关这一问题的资讯进行整合,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更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将数字媒介上兴盛的泛宗教叙事如修真小说、盗墓小说以及玄幻网游等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宗教文艺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真切地体认宗教与文艺的关系。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的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拓展艺术概论教学的平台宽度和广度。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逐渐从学校、课堂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原来的集约化教育逐渐被“云教育”所取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基于云技术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建构在互联网技术及多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交互性的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理论探究。这种现代化的学习范式,体现出艺术教育开放性、互动性、生态性、智能性、人本性等多维度特征。”[2]移动终端的全面铺展、各种APP程序的层出不穷,都使得教育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本的课堂中心被多元中心取代。相应地,艺术概论教学也应该摆脱原本以课堂为唯一中心的思维窠臼,将多元化的教育平台纳入艺术概论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概论学习的兴趣,营造无处不在的艺术概论学习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学习群组,在其间艺术概论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思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微信已经成为最普遍的交流工具,其便捷性是无需多言的。微信群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可以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艺术问题进行讨论的最佳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由于课堂固定的一对多压力模式,很多学生无法或不愿加入课堂讨论。微信群组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推荐精品的艺术及人文公共订阅号,如大家、戏剧传媒、知乎日报、24楼影院、三联生活周刊等,这些艺术及人文公共号推送的大量艺术人文信息和文章,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弥补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缺陷。尤其是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较弱,通过对这些公共号信息的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完成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后,要改变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引领,推动教学过程的集约化。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进行,重点较为散乱,而且与现实的艺术问题关联性不大,因而受到学生的抵触。面对数字媒介时代的挑战,教师必须用问题引领日常教学,实现日常教学的专题化。通过问题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授的集约化,强化了知识的实践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比如以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为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媚俗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关涉对艺术本质(精英的还是大众的)和艺术传播(传统的还是产业化的)的理解,而且关涉对艺术家艺术人格(独立的还是附庸的)、艺术生产方式(手工的还是机械的)等当代艺术理论重大问题的理解。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艺术现象的有力工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讨论课的形式,不仅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更使原本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性的素质教育,符合了当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数字媒介时代对于艺术概论课程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也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面对这种挑战,艺术概论课程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在数字媒介时代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桂宁,李文浩.数字媒介时代中国文艺生产的“知识/权力”构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93-98.
篇3
关键词: 《艺术概论》 课程开设 教材选用 教学模式 课外学习
《艺术概论》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科。具体而言,是指对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和探索的学科,它属于艺术学的范畴。所谓艺术学是指有系统性地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主要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大方面。《艺术概论》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基础理论课,又是准备踏入神圣的艺术殿堂的人和广大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的一门共同的艺术基础理论必修课。
一、高度重视课程开设
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也不断扩大招生名额。积极发展高校层次的艺术教育,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考试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盲目扩招往往也会带来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差等问题。这些生源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素质偏低,生活阅历简单,自控能力较差,但可塑性极强。这一现状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相当普遍。在长期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深感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迫在眉睫。
《艺术概论》课正是这样一门课程。作为艺术院校专业必修的艺术理论基础课程,其开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于基础艺术理论理解、辨析的水平,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它要求学生起码了解一般中外艺术作品典型范例,并具有用艺术理论的概念分析和思辨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除了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的经历之外,尤其需要相应层次的文化知识。然而,大学生有艺术鉴赏经历的很少,更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只有凭直觉去观赏和讨论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优劣。因此,对他们来说,提高艺术素质的直接体现就在于艺术理论水平的进步。
二、慎重选用课程教材
有关艺术学的书有许许多多,其中在艺术教育中较有影响力的是《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艺术学概论》是由北京大学艺术系彭吉象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著的。为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艺术教育和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的北京大学出版了一套“北大艺术教育与美学研究丛书”。《艺术学概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书,它系统地整理、发掘和研究了几千年来全世界灿烂的艺术文化,既注重研究中外传统的艺术,又注意到开拓艺术教育和研究中的新学科、新领域,以较新的面貌来传播艺术领域的新成果,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熔于一炉。
《艺术概论》属于“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重要内容之一。它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版,是以专业艺术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系统教材。新时期专业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它是在总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结合8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时的文艺思想实际,重新编写的一本艺术理论教材。
直到今天,这两书一直被用作各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对照两本教材,它们在总体内容上大致相同,均涉及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门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几大块内容,都是在以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坚持基本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当然,从细节观察,对艺术相关问题的论述,两本书在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语言上,《艺术概论》的专业性更强,语句精确,但这也使读者在阅读时会感觉到比较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艺术学概论》的语言较为通俗、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从文本的内容细节来看,《艺术概论》要比《艺术学概论》更为全面、透彻,对个别问题的分析也更加深入。
另外,“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中的《艺术欣赏纲要》,也是一本很实用的教材,由黄保强等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主编。本教材运用艺术美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分别从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九大艺术门类进行系统的赏析,其中涉及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作,这些对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无论以哪本书作为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同时借鉴、汲取其他书中的优秀内容,《艺术学概论》具有概括性的标题、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艺术概论》理论分析细致、概念阐释精准,《艺术欣赏纲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习与教学中关注和积极运用。
三、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首先要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而优化《艺术概论》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是优化视听环境。有了良好的视听环境,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教学信息才能真实、直观、生动具体、有形有声且富于变化,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情感相融”、“融汇悟通”。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教学,摆脱了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同时学生在理解上的盲目性和模糊性也能够随之消失。例如在讲到艺术认识功能的时候,如果单凭说教式的讲授会使教学缺少一些生动性和形象性,但是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我们可以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投放到大屏幕上,这样就可以提问学生:根据图片你能认识或者了解到什么?然后根据图片作相应的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艺术的认识功能,而且可以亲自欣赏到此绘画作品到底描绘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因此,寓教于乐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还应在教师授课的主导前提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认知性,“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在讲到什么是“艺术语言”的时候,仅仅照本宣科,依书本内容肤浅地讲解这部分内容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用说让他们深刻理会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请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阎维文的歌曲《父亲》、赏析罗中立油画《父亲》,使学生深切体会不同艺术语言演绎相同的“父爱”主题,并请全班学生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为歌词,创作一首歌颂母爱的歌曲,并分小组合作,以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综合形式在课堂上表演。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又大大丰富了单一的传统教学,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对艺术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篇4
(1)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
(2)主体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而且,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这种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篇5
1.《历代帝王图》是我国_____朝的绘画作品。
A.唐 B.宋 C.明 D.元
2.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是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梵高 B.高更 C.伦勃朗 D.毕加索
3.《安魂曲》是_____的作品。
A.贝多芬 B.莫扎特 C.海顿 D.舒伯特
4.在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是我国_____时期的乐器。
A.周 B.春秋 C.战国 D.秦
5.踢踏舞是_____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
A.日本 B.韩国 C.墨西哥 D.斯里兰卡
6.被改编为戏剧的同名小说《茶花女》是_____的代表作。
A.大仲马 B.小仲马 C.墨西哥 D.斯里兰卡
7.导演过《绳索》的大导演希区柯克是_____人。
A.美国 B.苏联 C.意大利 D.法国
8.《花木兰》原是_____作品。
A.京剧 B.昆曲 C.豫剧 D.评剧
9.《威尼斯商人》是英国作家_____的作品。
A.乔叟 B.莎士比亚 C.艾略特 D.维吉尔
10.提出"童心说"这一文艺思想的是_____。
A.李贽 B.王守仁 C.袁枚 D.袁中
11.画论上的"气韵生动"是_____提出的。
A.张彦远 B.顾恺之 C.吴道之 D.谢赫
12.在诗学理论中提出体现艺术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滋味说"的是_____.。
A.陆机 B.萧统 C.钟嵘 D.刘勰
13.文艺的社会功能方面,_____提出了"净化说".。
A.柏拉图 B.贺拉斯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14.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是_____。
A.《判断力批判》 B.《美学》 C.《论崇高》 D.《诗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22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根据造型形式来看,雕塑一般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
16.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园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主大型的_____园林,另一类是江南小型的_____园林。
17.王献之是我国_____时期的大书法家。
18."颜筋柳骨"指的是唐代大书法这_____和_____。
19.根据作品存在方式,艺术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20.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读者批评。
21.审美效应一般有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
22.诗歌根据其性质,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23.灵感的特征包括_____性、_____性和_____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25.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26.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27.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
28.简述工艺美术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小题25分,共50分。
29.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30.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C 6.B 7.A 8.C 9.B 10.A 11.D 12.B 13.C 14.B
二、填空题
15.圆雕 浮雕
16.皇家 私家
17.东晋
18.颜真卿 柳公权
19.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20.社会 传记 心理 文本
21.共鸣 净化 领悟
22.叙事诗 抒情诗
23.突发 超常 易逝
三、简答题
24.我们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1)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与制作;(3)艺术作品;(4)艺术传播与接受。
25.艺术作品的层次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是艺术主体对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26.艺术鉴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和审美创造活动。
27.(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3)通过批评的展开,对艺术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8.(1)实用与审美结合。工艺品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之中。因此,工艺品总是按照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进行设计、选材、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处理和加工等问题教要结合实用要求来考虑。 (2)工艺美术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工艺品是具有实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满足着我们的物质需要;同时工艺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意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外观形式美。由于工艺美术比起其他艺术种类,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
四、论述题
篇6
摘要:艺术概论是当前素质教育相当关键的一课。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兴趣中增长知识, 在思考中启迪智慧,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关键词: 艺术概论 思路内容
艺术概论具有减少理论侧重实践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及其教学创新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结合四学模式推进两个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结合省校四学教学模式, 教学上更注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 并给予思路的引导, 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激发学生向求知欲和创造性的学习型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还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变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篇8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52-01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建设,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视野的开拓,置于艺术全球化大背景中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与审视;二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多的现代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三是教学内容的深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更多地渗入教学。
一、关于教材
在上个世纪各大院校各艺术专业先后出版了《艺术概论》教材,有北京大学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孙美兰的《艺术概论》、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还有传媒大学的李胜利的《艺术概论》等,在这些教材中,虽然都涉及到文学和艺术两大门类的内容,但是对文学和美术、影视的偏重是显而易见的,相关音乐与舞蹈的论述只存在于艺术门类章节中简单的论述,并没有深入每个章节。
在现使用的《艺术概论》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新部分内容的新意和深度。台湾的学者蒋勋说“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任何一种学习如果没有一定的自觉性,那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教材有的过于苦涩、理论化,有的章节安排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有的引用的作品过于陈旧,这些内容虽然经典,但对21世纪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是有一点距离的。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希望能接触到最新的艺术作品,以此来激发热爱艺术的激情,借艺术来启发自我生命的可能。
作为纯粹以听觉为艺术的感官活动的音乐,它直接刺激我们的感官,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是非常容易感动人的一种形式。我们应该适当的增加相关音乐专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和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后,艺术实践和理论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音乐艺术,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先锋艺术、谭盾的音乐作品,各种丰富的电子音乐都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新的认识。在教材内容上应既能够巩固和坚持原有的音乐艺术理论体系中的积极部分,还需吸纳新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成果,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最新的音乐信息,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前沿性和学术性。
二、关于教学方法
首先要充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艺术概论》教学网站,网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假话、电子教案、学生自测习题、网上答疑、参考文献目录、教学录像等。网站还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种音像资料和电子图书,以及方便学生查阅相关内容。
其次,优化视听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教学中对艺术作品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范围地欣赏理解经典的艺术作品.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拓展,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理论修养,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对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有所帮助。
再次,上课形式要改变。长期以来,高校中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以至于很多的学生毕业了、工作了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艺术概论的课堂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每个艺术作品的内涵都不是绝对的,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师,我们不单单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艺术知识,还应该鼓励他们思考,大胆的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课堂中更多应该是提问、讨论,甚至是争辩,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个别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来提问和组织。孔子说“游于艺。”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是“稍息”,不是“立正”,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完成教学。
三、关于兴趣的引导
篇9
一、选择题
1、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复活
C、双城记
D、安娜。卡列尼娜
2、《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之一,它所属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牡丹亭》的作者是()
A、汤显祖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4、《游春图》是我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它的作者是()
A、郑板桥
B、王维
C、展子虔
D、唐伯虎
5、《祭侄文稿》被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是我国唐代哪个书法家的行书作品()
A、黄庭坚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6、《雀之灵》是我国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
A、独舞
B、双人舞
C、三人舞
D、群舞
7、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是()
A、易卜生
B、
C、莎士比亚
D、老舍
8、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这部创作是()
A、暮
B、夜
C、晨
D、大卫
9、《祝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小说家()
A、老舍
B、鲁迅
C、萧红
D、巴金
10、《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
A、新月派代表作之一
B、山药蛋派代表作之一
C、鸳鸯蝴蝶派代表作之一
D、创造社的代表作之一
11、《父亲》画出了我国农村千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其作者是()
A、齐白石
B、李可染
C、范曾
D、罗中立
12、《荷花水鸟图》创造出了物我合一、悲凉惨淡的意境,其作者是清初的()
A、王希尚
B、朱耷
C、郑板桥
D、齐白石
13、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品二十四则》中把艺术风格概括为24种类型的是()
A、曹丕
B、刘勰
C、钟荣
D、司空图
14、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是()
A、哀悼基督
B、命运三女神
C、大卫
D、维纳斯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书法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和()等。
16、音乐首先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17、中国园林可以分为()和()两种。
18、()是由()(张光年)作词、()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
19、《泰坦尼克号》是()的影片。
20、()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代表中国()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
21、艺术作品的层次可大致分为()、()和()。
22、()剧作家()的《俄底普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
23、艺术创造的过程基本包括()、()和()三个阶段。
三、简答题
24、简述艺术活动的功能。
25、简述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26、简述圆雕的特征。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功能。
28、什么是灵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29、论述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30、论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一
1、C 2、C 3、A 4、C 5、C 6、A 7、A 8、D 9、B 10、B 11、D 12、B 13、D 14、A
二
15、用笔;用墨;结构;布白
16、声乐;器乐
17、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
18、《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19、美国
20、鲁迅;国民劣根性
21、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22、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23、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三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谁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是:A、实用与审美结合;B、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C、讲究技能与创造。
26、(略)
27、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理批评等。(3)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A、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B、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以帮助。C、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28、(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试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中,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四
篇10
1、艺术反映的物件是()。
A、实际生活
B、劳动
C、思想
D、政治
2、艺术具有阶级性是因为()。
A、有统治阶级存在
B、有被统治阶级的存在
C、阶级社会的存在
D、社会需要
3、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A、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
C、政治法律制度
D、科学文化
4、艺术美感中最显着的特徵是()。
A、形象
B、情感
C、思想
D、生活
5、艺术的教育作用建立在()。
A、艺术作品中内容的丰富
B、艺术家对题材及意义的认识和判断
C、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
D、正确反映生活
6、神话的创作方法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自然主义
7、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是()。
A、马蒂斯
B、康定斯基
C、毕卡索
D、达利
8、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原始壁画,产生的根源是()。
A、人们的巫术信仰
B、人们的狩猎生活
C、人们的审美观念
D、人们的理想愿望
9、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过程的()。
A、起点
B、基础
C、中心环节
D、完成
10、艺术作品的内容是()。
A、题材
B、现实生活及其认识
C、评价、主题
D、结构
二、填空题
1、()是艺术的源泉。
2、艺术形象是根据()加以()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活的图画。
3、舞蹈把()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
4、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用()来创造艺术形象。
5、艺术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地()和()的过程。
三、判断题
1、艺术的真实性,就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2、鲜明独特的个性形象就是典型形象。
3、政治决定艺术。
四、名词解释
1、主题
2、题材
3、艺术家的风格
4、积极浪漫主义
5、艺术批评
五、简答题
1、艺术的社会作用
2、艺术思维的主要形式
3、艺术风格为什么具有多样性
4、艺术欣赏的主要特点
六、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