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范文

时间:2023-03-24 03:1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人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人生

篇1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电脑业界巨子,他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人和整个世界。他亲手创立了苹果公司并且把它打造成为世界顶尖的电子产品公司之一,他花费一生的心血严格地(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管理着“苹果”,让世人们能够用到先进便捷的iPhone。乔布斯的一生可谓辉煌至极,而所有这些骄人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人生的成功是由一件件有意义的小事累积而成的。他懂得如何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懂得如何开创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反复告诉我们:“你是否已经厌倦了为别人而活?不要犹豫,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做自己的老板!”

如果把乔布斯的人生比作一幅画,我愿意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来赞赏它。虽然乍一看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每一笔都是那样精妙,那样恰到好处。

描绘自己的人生,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严谨的艺术家;其次是要有创造力,勇于挑战,正如不久前退役的姚明。

姚明的退役声明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就像一位向导,你不停地追随他,他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每扇门外都各有各的不同,精彩无比。今天我结束了运动生涯,但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门外的风景等着我去领略。我今天的退役不会是一个句号。”姚明作为中国的一名篮球运动员是顶尖的,但运动员是一个残酷的职业,当你失去了青春,便失去了它。姚明是理智的,他决然地选择退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篇2

灰球是我捡回家的第二只麻雀。狂风暴雨的天气里,一定会有小鸟从巢里掉出来,这是常识。我捡到的第一只麻雀晾干了羽毛,转天就放飞天空了。可是灰球是从水坑里捞起来的,它身上羽毛没长齐,那点儿力气都用在瞎扑腾上了。我找饭馆要了张纸巾把它裹起来,几乎看见我急急忙忙带着鸟回家的人都说:“这东西养不活。”

到家我就翻出了一箱快过期的燕窝,包装极其夸张,里面就稀汤寡水儿两小瓶,要不是因为包装太好早扔了。看了眼保质期,发现就差一天,直接拧开瓶子盖儿,咕咚咕咚嚼两下咽了,瓶子扔垃圾筐里。最管用的是包装!木头盒子里面塞满了高级稻草,我把灰球放进去,蒙上一块厚布,加热垫打开升温,再跑到社区医院找大夫要了个针管。鹦鹉没吃完的进口鸟奶粉,每四个小时一次喂进去。

羽翼丰满几乎是一瞬间的事。灰球转着脑袋看家里的鹦鹉飞来飞去,扑闪几下翅膀就扎进了飞行队伍,跟几只色彩斑斓的鸟站在一起,连气质都不一样,它虽然灰头土脸,倒是特别自信,大概因为还没照过镜子的缘故。第一次放飞就跟粘在我身上一样,怎么扔出去怎么落回来,第二次只要一开门,立刻往屋里飞。

自打灰球认定了要当家庭成员,就过起了拟人化生活,饮食起居特别规律,尤其饮食这块儿,到中午就站在饭桌上等着,看今天吃嘛。有时候我妈做完饭得喊我们好几次,大家才到饭桌边集合。灰球不用喊,用实际行动鼓励做饭的人。辣子炒肉一上桌,它叼住一片肉就开始甩,可你倒叼住了啊,经常把肉扔别人脸上。人能受这个吗?还没下筷子让一只鸟给自己喂食,后来干脆就禁止它上桌了。

我们都没注意它什么时候扎稀饭里洗澡了,还洗那么彻底。我正一筹莫展,儿子一把抢过去,打开水龙头就给它冲,冲半截忽然觉得拿凉水洗容易感冒,又换热水,好不容易洗透了,看着那个可怜啊,又黑又瘦。拿毛巾一裹,开吹风机吹热风烘干毛。在眼睁睁看它在菜汤子里又扑腾过一回后,全家决定不能当着它的面吃饭,菜不端出厨房,扒拉到碗里藏屋里吃。就这样,它还自学了悬停,你在那嚼,它能一直在你嘴前面飞,就为了看清楚你背着它到底吃了什么。

你以为这只麻雀仅仅是为吃而来吗?不!它热爱艺术。只要我妈一掀钢琴盖,无论它在干什么,准会第一时间落在琴键上等着你弹。就算你把它脚下那琴键弹得很响,它仍然一动不动,一副连身上的毛都陶醉的幼印H绻正赶上它洗完澡你开音乐会,它会非常知趣地卧在擦琴的布上,免得把琴弄脏了。只要音乐不停,它就不走。有时候我妈接同事电话,一打一个多小时,它就一动不动地看着,等着。

篇3

中国人知道这位同济才女,是从2001年她出版自传《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开始的。书一出版即成畅销书,再版三十多次。书里,王小慧写了她变幻的前半生,天津长大,上海读书,1986年和丈夫俞霖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青年教师一起来到德国。知道妻子的梦想是成为自由摄影家时,丈夫毅然说“我养你”。俞霖爱妻爱得很出名,不仅充当资金提供者,还是王小慧的摄影助理兼司机,甚至细心到帮妻子选景、摆平三脚架、测光。可惜结婚才5年,1991年10月31日,这对神仙眷侣在去谈书稿的路上遭遇严重车祸,俞霖去世,王小慧重伤。女艺术家苏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相机拍下自己破碎的脸,用肿胀的嘴唇为丈夫印下一百个吻。

车祸让王小慧变成了另外一个女人:“生命随时都可能会失去,所以应该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在德国奋斗了15年,写书、拍照、拍电影、办展览。“有一位德国漫画家把我的头画成一只大闹钟,说我一辈子做了他们七辈子的事。”

2001年,王小慧回国担任同济大学教授,2003年在同济大学创立“王小慧艺术工作场”,2006年创立“同济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TIMAC)。目前,王小慧最畅销的摄影作品价格在30万以上,2003年在上海美术馆做的大型艺术展《九生》更是近年国内最轰动的展览之一,“荷花败去,莲蓬生长,莲蓬枯萎,莲子成熟,而莲子落到水中后又能孕育出新的生命。生与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我也不愿相信人死了就不存在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比如存在于活着的人的记忆里”。2012年10月,在上海喜玛拉雅中心,“花非花,穿越时空的对话—王小慧艺术展”则延续了此前的意象,在光影美轮美奂的装置里,一共有三层莲蓬,9年前《九生》里的莲蓬被摆在中间,已经枯干,下面摆着白色陶瓷制成的莲蓬,最上面则是绿色琉璃制成的莲蓬。“有个参观完的男观众告诉我,说白色的陶瓷莲蓬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它象征着夜里的莲蓬。他认为绿色莲蓬代表了即将生长出的莲蓬,我觉得他这个理解也挺有意思,我们在做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常常不会想这具体是什么,但我想莲蓬以及镜子代表了生命的脆弱与轮回,虚幻与真实。”

王小慧至今单身,没有孩子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她在上海的房子很大,只有一个阿姨给她做饭—哪次做得不好吃,她就自己吃饼干喝凉水。“我可以做一手很好吃的饭菜,可是我觉得做饭太浪费时间。”她说自己甚至没时间打扮,“五分钟,换衣服化妆,通常就是一身黑再配一条我自己设计的大围巾。你看我自己身上这条裙子是15年前自己缝的,黑色镂空毛衣是朋友的。”“老了,脸上也有斑了,可是没办法”,她淡然一笑,“没有艺术我活不下去。”

吹大风的喜玛拉雅展馆

时代周报:从9月8日到10月7日,你在上海的“花非花”展览,被誉为中国今年最美丽的艺术展。准备了多久?

王小慧:不长,两个多月吧,其实每次展览准备的时间都不长,每次都是手忙脚乱看上去像是不可能完成,但最后又阴差阳错赶在最后一秒钟完成了。我的朋友都说我有守护天使。其实我最大的操心不是展品,而是布置现场,你知道展览的举办地、喜玛拉雅中心是日本大师矶崎新设计的,布展的时候,16米高的空间,不允许钉一颗钉子,什么都不能动。建筑本身就有很多巨大的洞,如果不塞住这些洞,风就会把我的展品全吹跑,怎么办呢?我是学建筑出身的,我想了一个很妙的主意,做了很多很大的气囊,既可以塞住那些洞又不破坏建筑,只花了很少的钱。我还设计了好多框架,这些架子里面既可以盛放展品,又可以加入灯光,很多观众来了以后都说这个展美,说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都是那些架子的功劳。

时代周报:作为艺术家,你觉得当代艺术这种东西能不能感化到当下的中国人?

王小慧: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改变社会,这其实是一种奢望。文学家也好画家也好什么家也好,都不可能改变一个社会改变一个时代,只能潜移默化。而且我觉得真的好的艺术家应该稍微高于时代的,可能在当时那个时代,周围没有那么多人理解他,他是孤独的,就像金字塔,真的好的艺术家应该是在塔尖上的。在生活中被所有人理解所有人都欣赏的艺术家,绝对不是最好的艺术家。

不在任何圈内

时代周报:你现在中德两边跑,中德艺术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王小慧:肯定是差别挺大的,但中国的艺术圈我没有进去过,所以没什么发言权。

时代周报:啊?

王小慧:其实在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不是在圈里边的。在上海也是,我几乎从来不和那些人一起吃饭,也不一起混,也不一起玩,吃喝赌这些事,都没有我,哈哈(笑)。很多艺术家有圈里的所谓哥们,经常一起喝酒,一起玩,我没有,我没那个时间。

时代周报:有没有觉得在中国做女艺术家挺难的?

王小慧:在中国做艺术家,受很多条件的限制,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但是我也不觉得在国外或者当男艺术家就容易,现在的社会是男权社会,女性艺术家会遇到比男性艺术家更多的阻力,但是也有优势,比如更容易被接受。我觉得做人也好做艺术也好,要平实,要努力,而不是找各种对自己不利的借口。

中国艺术家披着“皇帝的新衣”

时代周报:2000年以后,中国的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非常火爆,屡创天价,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作品升值得特别快?

王小慧:没有,我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第一我不在中国艺术这个体系里边,然后也没有什么人炒作我。收藏我作品的收藏者都是欧洲人,美国也有一些。我的作品价格是国际统一的,很多中国艺术家的价格假得不得了,其实就是皇帝的新衣。有一个年轻的评论家叫朱琪,他特别敢讲真话,也不怕得罪人,他说这就是一个谎言共同体,每个人都有既得利益。卖的,买的,转手的,炒作的,拍卖的,都有利益。高明路也说中国这十年间可能把几十年该涨的钱都给涨完了,其实是件糟糕的事情。

时代周报:我听说有的现代艺术家富得不行,有人在太子广场看到一个现代艺术家,15分钟豪掷1000万给一个美女买名牌。

王小慧:不正常,这对艺术家没有任何好处。艺术家不会好好去创作了,没有这个心态了,很多艺术家不吸毒已经不错了。他们,有各种应酬各种社交,这些对他的艺术有帮助吗?我真的很怀疑这个。一个艺术家那么有钱、自我膨胀得那么厉害,我不喜欢那种状态,应该一辈子都在创作。欧洲有很多成功、成名的艺术家还一直处在创作阶段,我很喜欢这样的艺术家。好的艺术家要甘于寂寞,心态平和一点,宠辱不惊。可以成功,但是不要把这事看得太大。如果失败,也不要太沮丧。你的每一件作品,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如果都那样的话,就是一个大众艺术家了。你要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有不喜欢你的人,一定有不能理解你的人。

没有艺术活不下去

时代周报:在艺术这个行业你是有你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的,你自己是眼光特别高的人吗?

王小慧:我和别人不一样,反过来不谦虚地说,我自己觉得我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很多很多的人我不认为他是一个艺术家,虽然他们很成功—从商业角度等各个方面都成功。中国太多这种投机的聪明人了。那天,一个画廊老板还跟我聊,他说中国好多艺术家先得有社会批评,你没有社会批评你就火不起来。

时代周报:你天生就是对这种夸张的东西有一种反感。

王小慧:对,至少我不认为这样的艺术家是真正的艺术家。有很多艺术家把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只是他的一个工作,他的作品是装出来的,完全跟他真正的人生、真正的生活精神不是一回事。

时代周报:你呢?

王小慧:我把艺术作为我的生活方式,没有艺术我是真的活不下去。所以我说,“艺术人生”是一个对我真正恰当的词。

篇4

01 琴 静心也。

在我国古代,琴中滋味与孔夫子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不少贤人雅士都醉心于琴弦之间,正是因为抚琴可以使人领悟儒道之内蕴。而在NBA中,玩音乐、玩乐器的球员也不在少数,他们或许自己并不知道旋律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但在我看来,他们的性格都跟其爱好有关。大多数玩乐器的球员私下都十分安静,而那些出唱片的都是玩闹的代名词,奥尼尔、阿泰、霍华德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那些在乐器上颇有造诣的球员,他们才是真正的音乐玩家。而另一方面,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既然能学得起乐器,那家境肯定不错,他们没有经历过贫民窟里的苦难困窘,从小就被捧在云端,因此才更有机会接触到更高层次的艺术。

格兰特希尔就是典型的“从小咬着银匙长大”的优越一族,父母都是中产阶级,这使得希尔从小深谙古典音乐,并且弹得一手好钢琴,演奏《小天鹅舞曲》这样的世界名段都不在话下。希尔的钢琴造诣不但是他出身优秀的证明,而且还是其爱情的信物。当年他与妻子塔米娅初次相逢就是在底特律的一个歌唱比赛中,希尔被邀为嘉宾,而曾经获得四次格莱美奖提名的塔米娅是评委之一。两人结婚后,希尔在塔米娅的熏陶下,音乐修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甚至能在塔米娅的CD唱片中为妻子弹钢琴伴奏。在活塞队效力期间,电视台曾为希尔做过一期特辑,里面就有他的钢琴独奏。可以说,希尔才是全联盟音乐造诣最深厚的球员,这也培养了他在球场上谦谦君子的作风,他是全联盟最受欢迎的球员之一,出道至今16年,你何曾听说过关于他的负面新闻――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弹钢琴了,这可比那些摇头晃脑,满嘴嘻哈,借此泡马子的球员高尚多了。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真正能像希尔那样能静下心来聆听或弹奏一首钢琴曲的球员,尤其是在黑人球员里,几乎没有――罗杰梅森九岁时开始学习钢琴,但他只是在弗吉尼亚大学的午夜狂欢活动中为UVA的篮球迷们露过一手,现在几乎荒废了;尽管德鲁古登也喜欢钢琴曲,但他只能算是半吊子,因为他只是继承了父亲对钢琴的热爱,自己并不会弹奏。古登的父亲是在芬兰打球时喜欢上浪漫的钢琴曲的,并在那里结识了古登的母亲尤拉。后来回到美国,安德鲁买下了一架胡桃木制成的二手钢琴。虽然有些陈旧,但给古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豪宅里也摆放着一架胡桃木钢琴。这可比当年他父亲那架名贵多了,他是特意请朋友去奥地利选材,然后托运回美国组装而成的。虽然还不是很精通钢琴音律,能完整弹奏的钢琴曲也并没有几支,但古登对于选材却是格外仔细,不但经过了专家严格挑选,而且请了著名钢琴品牌“贝森多夫”旗下的音律师为他调制音律。

“一首优美的钢琴曲能让我身心得到全方位放松。”古登说,“也许我不会自己弹奏,但我可以躺在沙发里,迎着海风,听一些优美的曲子。”听钢琴曲,是古登自我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在古登的钢琴室里,整齐摆放着世界各大名家的钢琴曲CD,还有一些流行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甚至还有改编自老鹰乐队、涅乐队的钢琴曲。爱钢琴曲的人自然也少不了“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他的《童年的回忆》就是古登最喜欢的一首。为了随时能享受到钢琴曲,古登还把一些钢琴曲CD放入了自己那豪华的凯迪拉克SUV中。飞驰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开着窗、迎着风、听着钢琴曲,或许也是一种不错且特别的享受。“这不同于打保龄球或高尔夫,这是心灵的净化。”古登说道。

钢琴的旋律确实可以让人们安静下来,这样的“功效”放在萨克斯上同样好使。大卫罗宾逊曾在1992年奥运会期间,在巴塞罗那的街头展示了自己专业水准的萨克斯实力,而且有人曾说他是美国顶尖的萨克斯乐手之一。

文斯卡特从小就是以其出色的球技引人注目,但实际上他在萨克斯上的成就同样不遑多让。早在小学五年级时,他就开始练习低音萨克斯,然后是高音萨克斯、小号、鼓,最后是男高音。高中的时候,卡特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萨克斯演奏者,时常可以看到他在校园里拿着萨克斯去上音乐课,就像他拿着篮球去参加训练一样平常。更令卡特格外自豪的是,他在学校乐队还担任过指挥,如此优秀的音乐才华让在他高中毕业的时候得到了贝休恩考克曼学院(佛罗里达州一所著名的音乐学府)的青睐,他们甚至表示愿意向卡特提供全额奖学金。

多亏卡特当时够镇定,否则我们将会失去多少经典画面。虽然他最终选择了篮球,但是音乐仍然占据了卡特很多的空闲时间。他经常在影像店里寻觅一些好听的音乐,他最喜欢的歌手是米尔斯戴维斯和肯尼金,喜欢醇美的爵士乐以及布鲁斯音乐,为此他收集了600多张CD。而且,卡特总喜欢在赛前热身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这是他从小打球养成的习惯,目的是缓解紧张感,但在2001年时,这与“着装令”相冲突,导致NBA曾对他发出警告,禁止他在比赛前热身时再听iPod。为了听音乐而受到联盟处罚,卡特绝对是前无古人了。

02 棋 通灵也。

“纵横十九道,迷煞多少人。”在一张方圆不及二尺的棋盘上,棋路纵横交错,泾渭分明,棋子错落有致,变幻无常。人生百态尽现于棋局之中,攻守胜负皆隐于对弈之内,因而让人如痴如醉。无论国际象棋,还是中国的象棋、围棋,都体现出一种智慧与灵性,这也是为什么精通或者喜欢下棋的人都非常聪明的原因。看看联盟中那些爱好下棋的人,哪一个不是公认的高智商球员――NBA的传球大师史蒂夫纳什在上初中的时候曾连续三年夺得国际象棋的少年组冠军;联盟最好的矮个内线之一卡洛斯布泽尔对国际象棋的热爱要远远高于好莱坞的电影;防守专家巴蒂尔被誉为有能力竞选总统的球员,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国际象棋。

NBA赛场的风云变化也如同博弈一般,两个赛季前,NBA官方还直接把国际象棋的概念做进了季后赛的宣传片中,可见篮球的战术和棋艺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对对手的下一步预判。巴蒂尔就是从国际象棋中体会到这一点,并成功运用到比赛中的:“你需要提前考虑一些东西,在篮球场上,你不可能在对方进攻的时候就想好防守的策略,不过你总是希望预测到你的对手到底会做什么,这点和国际象棋一样。”巴蒂尔经常会带着一副国际象棋踏上客场之旅,现步行者队的小前锋小邓利维跟巴蒂尔是杜克的队友,从大学时代起两人就是切磋棋艺的对手,而且在进盟后,两人闲暇之余依旧会杀两盘。巧合的是,步行者队前任主

教练奥布莱恩和助理教练们也都喜欢下国际象棋,看来步行者这几年的节节提升也是老帅们在国际象棋中体会的成果。

03 书 养身也。

书,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书法的意思,但对于NBA的黑大个们似乎说不通,能写点让人看懂的东西已经算是不错了。在这个全民皆出书的时代,作为NBA球星出个自传再正常不过了,罗德曼、姚明、科比,甚至“禅师”杰克逊也都涉及于此,但说是自传,谁知道有没有在帮忙呢?所以,原创文字配上传播文化的理念,这才与我国的书法一脉相承。

NBA有许多写诗的高手,比如第一个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的NBA球员约翰阿米奇,就是一名善写现代诗的英国诗人。而且,他还在退役后自己执笔出版了自传《Man in the Middle》(中间男人),书中不但介绍了他在NBA的故事以及同性恋故事,而且他在其中收录了几首自己写的诗,这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现役球员中,伊顿托马斯算是“NBA的头号诗人”。场下戴着眼镜,一头辫子的托马斯看上去就像个“文学青年”,而他从小受家庭熏陶,九岁就写下了第一首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托马斯出版了个人第一本诗集《More Than An Athlete》(不仅仅是个运动员)。另外,他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曾在华盛顿纪念碑前举行的美伊停战聚会上,大胆站出来代表美国体育界朗诵自己的诗歌《将我们的英雄带回家》。在查出自己患有心脏病后,托马斯更是有感而发,创作了大量诗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诗歌可以延长我的生命。”

拉沙德麦坎茨也是一位“诗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出一本自己的诗集。在森林狼效力期间,他不仅给加内特写过赞美诗,还写过一首《别压制我》的诗,至今仍被装裱在明尼苏达圣约瑟夫儿童中心的墙壁上。魔术队的雷迪克最引以为豪的特长除了三分球,就是写作诗歌。他最喜欢的诗人是莎士比亚,以及19世纪末期的一位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不过几乎所有阅读过雷迪克诗歌的读者,都会怀疑这小子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文学天分,听听队友是怎么评价他的诗歌吧:“这几乎不能称之为文字,差不多就是一串英语连在一起,又偏偏无法产生连贯阅读的感觉。”不过,雷迪克却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在他职业生涯前两年没有得到球队足够重视的时候,写诗成为了让他摆脱郁闷的主要途径。

04 画个性也。

绘画艺术具有举世无双的理论、技巧与风格,但最主要的还是突出个性。NBA中喜欢画画的人不少――比如火箭队的康特尼李,他之所以拿起画板都是因为一时兴奋或无聊,从没有规定自己画什么,只要在旅途期间或者是比赛期在酒店休息时都会画上几笔;小牛中锋泰森钱德勒则把绘画当做准备比赛的一种方式,他在季后赛与湖人交手期间画了一幅鲍勃马利(牙买加著名音乐人)的肖像画。“每当我有空时就会画画,我认为那是一种调节方式。它给了我休息大脑的机会,让我忘记篮球和其他正在发生的事。在画阴影和比较难的一些细节时,集中注意力是很重要的,我在绘画时能全神贯注,在场上打球时也更加专注于比赛。为了更好地画画,我还进入一所艺术学校上课,以提高自己的画技。”

但是这些球员都属于“玩票性质”,NBA真正精于此道的人大概只有前“扣篮王”戴斯蒙德梅森了。你能想象球场上以暴扣著称的梅森坐在画架前安静画画的场景吗?可以说,扣篮和绘画都是梅森最喜欢做的事,前者的力度和后者的优雅似乎格格不入,但在挥洒自如这一点上,它们却触类旁通。

梅森算得上一名业余画家,师从知名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和马克罗斯科门下。他从小就对绘画着迷,并参加过培训I班,在俄克拉荷马州大就读期间,梅森学的就是绘画,这在NBA球员里是相当冷门的专业――据我所知,联盟中只有阿伦艾弗森在乔治城大学修的是美术专业。2004年,梅森曾举办过一次画展,邀请专业画师点评自己的作品,当然这一切都是他慈善事业中的一部分。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就曾自费买了梅森的一幅画,并将他挂在纽约的NBA总部里。这个夏天,梅森把自己关在家里疯狂作画40多幅,尽管他对自己回到NBA仍抱有期望,但是他更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家自己的画廊并收藏一些名作,等到真正退役时,他不再是“扣篮王”,而是真正的艺术家。

篇5

艺术

与肖小兰的交谈,当然离不开她的艺术,而我们的谈话,就从她作品开始。做为一名女性版画及装置艺术家,肖小兰一直侧重于女性意识的开拓和探索,她对女性的艺术题材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感悟:我认为女性艺术家可以用一种很平和的方式去展现她们对艺术,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我最不喜欢就是把一些展示女性身体特征的艺术作品涂成粉红颜色拿出来展示。虽然只有女人才更明白女人的身体,但这毕竟太微弱了。我希望艺术家是比较开阔的,生活原本很开阔,你为何总把你自己局限在那些东西上面呢?

她的装置作品《入侵》,也正是基于这种女性视角意识而产生的。在一个空间里,放置大小不规则的玻璃镜子,在镜子形成的区间中,摆入三个女性形象的雕塑。由于镜子的放置角度,这三个女性形象在一块块镜面中互相折射,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女性形象。这个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女性的世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参观者,当他(她)们无意识地一走进这个作品的空间里,身影投射在镜子中,立即将改变、遮挡、分割或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

肖小兰坚持女性需要开发和研究女性自己的问题,女性内心有很多丰富的层次,而只展示性别特征,其实是一种很低能,粗浅的表现。

生活

从一名单纯的艺术家到今天的展览策划人,肖小兰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是蛮满意的,她在策划人和艺术家两种角色间游刃着。

2000年从国外归来,肖小兰在上海美术馆开始从事展览策划人工作。她看到国内缺乏专业的策展、好的作品和好的批评家。一些男性策划人,其实并不清楚女性的心理和想法。也许本身是女性,又同时是艺术家,她比所有许多策划人更加的了解女性和艺术,她认为应该开拓一个女性艺术的空间,尽自己的能力,挖掘和引进国外好的艺术家,把她们作品展示出来。

在作品选择中,肖小兰注重作品的独到性,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想反映的东西。她总尝试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她会一眼相中某个艺术家的作品,然后不遗余力地托朋友找关系去联系,接洽。她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要求,要对艺术有一个高度的判断,对潮流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几年时间做下来,她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

做为一名策划人,她渴望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平台。做为一名艺术家,她又坚持着自己在艺术领域上的探索和追求。她是那种要做一件事,就决不放手,拼命去做的人。

她也常想停一段时间,安静地看看书,或到国外游历一段时间。她说,要确保头脑相对安静,可以思考,不会被表面的东西拖着走。

心态

关于成长,肖小兰自认为自己是比较幸运的。父母是国家干部,优越家境,也养成了肖小兰性格上的明亮和单纯,从不会去刻意地迎合,讨好别人,总是直来直去的个性女子。

当下年轻艺术家都太过浮躁,急于成名,走商品化路线,肖小兰感慨这里有太多不正常的现象,是以她坚持着要跳出一些生活层面上的东西去单纯追求艺术。虽然这与她丰足的生活不无关系,但她时下的生活水准,完全靠自己之前努力争取来的。这既是她能力的所在,也正是她自信的来源。

肖小兰认为面对生活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关键是你如何来开解和平衡自己。很多女人,在生活当中是很犹豫的,总是太情感化,不会去平衡一些事情,尤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但可能你一犹豫,机会就过去了。

正当她版画艺术家生涯的巅峰时期,她觉得艺术需要一个沉淀和探索的过程,她放下了所有,远赴加拿大求学。也正在那段异国岁月里,她接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天地:装置艺术。通过立体的装置空间,具有尖锐和快速的视觉冲击力,作品所带来的震憾力,是平面作品所达不到的。她放弃比较成功的版画,投入一个新的空间。

出国三年里,她真正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她学到的最大一点就是,心态是最重要的,不管你获得多大的名利或受到多大的打击,任何打破平衡的东西,你都要清醒地认识,并尽快让它离开你,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她坦然地说:40岁是女人最有魅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她什么都懂了,对生活,对婚姻,对爱情,对男人。

婚姻

27岁的肖小兰,个性判逆而倔强,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和爱人结了婚。也许艺术家都是追求完美和幻想的,对于婚姻,小兰也有许多困惑,她也常和朋友们讨论以后人类发展下去,还需不需要婚姻。

其实每个婚姻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会解体。与肖小兰热情主动和感性的性格相比,先生想对是个比较安静、随和、理性的人。十几年走下来,肖小兰明白,先生仍是最懂她的人。

篇6

【关键词】张大千作品 艺术造诣 绘画特色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后改名爰。四川内江人,斋号大风堂。他是一个性格豪爽、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创泼墨、泼彩法,在山水画表现方法上作了重要的开拓。

张大千17岁时,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18岁东渡日本,学印染,兼习绘画。20岁曾一度出家为僧,“大千”就是禅定寺主持逸琳法师为他取的法名。后还俗。之后,在上海以诗、书、画崭露头角,尤以摹仿石涛之作而为人所知。在1933年,其作品参加巴黎波蒙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荷》被该馆收藏,《江南景色》被莫斯科博物馆收藏。34岁的他开始走向世界。1940~1943年他潜心于敦煌壁画的临摹,随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办展,轰动了整个文化界。1949年底赴印度大吉林大学讲学,从此云游西方各国,先后在印度、美国、法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留居,并举办个人展览,成为“世界第一大画家”。1978年后定居台湾,完成《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宏伟巨制后于1983年4月2日逝世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中国的山水画在清代基本上为“四王吴恽”所把持,其间虽有石涛、山人等“遗民派”的冲击,但影响甚微,“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四王遗风一直左右着清代整个山水画坛,以致使山水画日渐衰微。张大千将毕生精力花在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上,清初“遗民派”的画风亦因他的推崇而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张大千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中西合璧,开创了泼彩山水画,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上作出了重要的开拓,为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纵观其艺术人生,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奠定基础阶段。

张大千主张学画从临摹入手。学古是为了创新。他从未纠缠于“传统派”与“革新派”的争论之中,一心只在传统绘画的领域中临习探索。他画人物从山水的点景到唐寅的化妆,进而仿赵孟的《九歌》、李公麟的《七贤》,追寻人物画的远源取为己用。他的几笔游鱼和折枝海棠又回到山人的写意和新罗的没骨,尤其在山水画的发展中,从学石涛,效山人入手,并由此旁及石溪、渐江进而研究沈周、唐寅,摹仿王蒙,远追董源、巨然。这个时期,他醉心于石涛的研究,他临摹的石涛作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曾使当时北方最有名望的画家兼收藏家陈半丁和南方有名的鉴赏家黄宾虹、罗振玉都一度“看走了眼”。可见其摹古方面的功夫和超人的天质,因而获得“石涛第二”的称誉。

张大千知道,“师古人为了师造化,师造化还需师古人”的道理。从穷追古人之迹到穷探古人之心,1927年开始,他由师古人转入了师造化,开始向生活学习,将自己从古人那儿学来的真谛开始运用于生活当中,他向古人穷追的目的是探寻古人师造化的奥秘。从此,他便“放眼江天外”了,他欲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这期间,他四处出游,探索名山大川之精微,画了许多写生山水画。八年间,三度登黄山,并为黄山填壑搭桥,先领黄山仙境,成为“黄山派始祖者”“昔年唯恐其不入,今则唯恐其不出”。他和石涛一样,师古而不泥古,“搜尽奇峰打草稿”,领略造化真谛,“集传统精英和生活灵秀于一炉”。张大千最终以他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卓越的才能,在山水画坛上树起了同代人难以逾越的标杆,从而赢得了“南张北溥”称誉。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明显的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的契机在于对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

在1940~1943年间,张大千三次长途跋涉到敦煌,日以继夜地整理、研究、临摹古代壁画,尽情吸取那稀世的养料。

“敦煌归后笔纵横”,画风大变,他的人物画一变清丽俊雅而为富丽堂皇、雍容健美,他的“荷花一绝”,则吸取了佛画莲台花瓣的优美造型与流利敦厚的线条,散发出石窟艺术的幽香。尤其是他的山水画,一变清新淡雅而为宏大幽深。喜用复笔重色,融积墨、破墨、积色为一炉,将墨彩与青绿结合起来,层峦叠嶂、丰厚浓重、金碧辉煌,以鲜明的个性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为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大千敦煌壁画展”于1944年展出后轰动了整个文化界,启迪了一部分画人对敦煌的期盼。其中,画家潘兹在“敦煌热”的感染下踏上了敦煌的漫漫征途,从此建树了他毕生的事业,也为敦煌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几千年绘画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张大千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立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泼彩法。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张大千开始周游世界,开阔了眼界,吸取西方绘画的长处,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把古人的泼墨法发展为墨彩合泼法。数十年的海外游荡生活,国际画坛的耳濡目染,更认定了中国画的特质,又致力将西画的长处融入中国画之中,将泼墨、泼彩、积色、撞色和撞水诸法并用,格调奔放、气韵生动、色彩明快、光怪陆离、变幻莫测,为中国山水画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又添了新的一章。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从博采众长到推陈出新;从“黑笔师爷”到“五百年来一大千”;从传统的勾皴点染到中西合璧的彩墨合泼法;从周游名山大川到云游世界各地;从中国名家到“世界第一大画家”,无不渗化和积聚着画家的艺术张力。

张大千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求与实践,形成了以“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画写实的抒发,豪迈奔放的形体,苍茫浑雄的气度已绝过了一切依傍,开中国山水画以来所未有的格局,是令人惊绝的艺术创造。他的艺术生命是亲近自然,是借鉴,不断使他的造诣升腾幻化,滋养着他的艺术思想与创作,从而使他新兴的风貌卓然而立,一幅幅宏伟巨制震撼着世代画人。

篇7

一、美术欣赏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

学校应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是迎接新考验,培养合格人材的战略举措。从理论上讲,没有学不会美术的学生,但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品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挖掘潜力,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与和投入到美术欣赏中去,接受其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上,精神上获得实际上的体验。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美术欣赏课,不仅表现在美术教育的本身,它还同德育、智育、人格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美术欣赏以艺术形象的陶冶情感交触,使人心灵美好,人格高尚并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愉悦,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趣味,激发创造力,从而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美术欣赏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罗马尼亚画家博巴说:“一件好的作品因为其造型手法的美及人物内在情感而活着,使你激动,让你在很长时间不会忘记它。”它充分揭示了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生命力的美术作品的作用。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会提高学生分辩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美术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其内在典型的审美意蕴和外在的审美形式作用于欣赏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使欣赏者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温、刷新或增殖,同时也使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回味、联想及思考,从而获得思想、情感的启悟、审美的升华。如欣赏《南京大屠弑》、《狼牙山五壮土》、《地道战》、《血衣》、《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晚风》等作品时,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民族文化、作者经历、创作意图、作品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对事物的联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反过来化为更深的感情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祖国这片土地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报效国家。

三、美术欣赏教育能增强学生审美创造力

何为美术?视觉艺术与造型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美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效,它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功能,它可以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爱好美、创造美。雷默曾指出:“当艺术被看作为一种艺术,而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性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是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的,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具有育德、育智、育美的功能,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美术作品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大脑及眼、手、肢体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养成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良好习惯。美术欣赏教育通过绘画与造型,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的印象、造型印象以及相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生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临摹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兴趣,当我们在进行色彩教学时,可首先向学生介绍西方印象派画家凡高、莫奈等杰出画家的精品之作,使学生们了解色彩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的基本原理及正确的运用方法,可以说,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色彩科学的革命,是时代的里程碑,至从有了印象派的出现,整个人们的绘画史就有了新的血液,也使绘画界大跨步的前进了一在步。通过默画练习,增强学生的记忆;在欣赏与绘画练习时动手、动脑的协调促进了大脑的兴奋思维与开发。因此、诸如此类的佳作欣赏是非常有必要的。美术作品的创作活动是画家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某种表达和结晶的话,那么,每一次欣赏过程的结束,也使广大受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对话,倾吐和升华。因此,成功的欣赏课,不仅能带给学生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同时还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大为加强,品质与精神大为提升。

四、美术欣赏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术课堂是孕育美的摇篮和传播美的圣地,这里的一切努力无不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创设情境或注重外在形象的精雕细琢,或着力于内在精神的寄托。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五、美术欣赏教育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

篇8

贾书层是幸运的。

因为爱,所以爱……

贾书层出生于河北省深县,一个以评剧艺术为文化营养的小城。尽管她不是降生在梨园世家,小时候也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训练和名师点拨,但她具备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天赋和悟性。当贾书层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已经会哼唱一句半句的评剧唱段了。地方戏这种并不以文字为传播媒介的民间文化,给那些评剧的经典唱段提供了哪怕是穷乡僻壤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可能,也给那些具有真正艺术天赋的“草民”创造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女孩子爱美,这种爱美的天性,让她们很容易亲近艺术,而且一旦“沾染”上了艺术,就会如醉如痴、难以自拔。她记得小时候每每“遭遇”感冒发烧,只要一听到广播里播放评剧唱段或大人们唱几句“ 莲花落 ”,她就会“药到病除”,“不医而愈”――艺术是神奇的,它不仅让人摆脱精神的苦难,同样会医治病痛。于是,贾书层就从听唱、学唱再到梦想登台演出的幻觉中,从“医治病痛”到对开启美妙的未来世界的向往中,逐渐铸就了她的少年壮志――做一名唱评剧的演员。

艺术道路从来都是与坎坷相伴的,正所谓没有“磨砺”与“苦寒”就难得“宝剑”与“梅花”,戏曲艺术尤其如此。或许因为它“严格”与“机械”并存的程式化的“八形”“四状”?或许因为它的师徒承袭的“优良”传统?那时贾书层尚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人的辛酸。她不听邪,尽管她以十四五岁的年龄,连续两年徒步百里报考剧团都是名落孙山,第三年她依然自信地迈进了县剧团的大门。这一次,她如愿以偿。

走进专业剧团的意愿实现了,但令她始料未及的是,为什么距离登上舞台的梦想、距离鲜花和掌声要经历那么多的千辛万苦。在学员班里,由于她没有经过“科班”的历练以及现存的门派归属等固有偏见,她所付出的成倍的努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当剧团决意要辞退她时,她哭了,那是悲伤和失望之后的默默流泪。她希望剧团再给她一个圆梦的机会。剧团老师和领导感动了,为她不轻言放弃的执著的精神,也为她矢志不渝的美丽梦想。

在这“留团查看”的一年里,贾书层经历了自己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

由于她练功的起步较晚,而她又暗地里憋足了劲儿要超越别人,那简直就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和某种意义上的“摧残”。别人的练功鞋要半年一换,她几天就要一双;别的女孩子练完功唱着歌去逛街,她还在练,每天拖着肿胀的双腿一步步挪回宿舍――她不能错过了第二天早晨练声的时间。家乡的红枣树伴着她春夏秋冬;深夜练功室里孤单的身影;演出侧幕条内学艺的双眼;别人起床时她已喊完嗓……就是这“扼住命运咽喉”的一年时间过去了。经剧团考核,20多名学员她名列前茅,终于当上一名专业演员了。与此同时,她在这一年里,也收获了人生最为宝贵的意志品质的磨炼和人生冷暖的体验。这是再高明的师父也无法传授的“技能”,它为贾书层后来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在最初十年的舞台磨炼中,不管她在深县、曲阳县还是定兴县剧团,也不管是登上大都市的舞台还是随着“大篷车”下乡演出;不管是演主角还是当配角,她都坚持着自己入道时的信条: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她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更珍惜每一个哪怕是“跑龙套”的角色。她成了剧团的主演,她成了家乡远近闻名的红角。有一次剧团在保定演出期间,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回家奔丧,入情入理,但小小的县剧团没有AB角的准备,况且演出场次已定,计划不会因此更改。她强忍悲痛,演完最后一场。回到家里,她大病了一场……

从此,她也第一次体会到做一个演员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要把悲伤留给自己,把欢乐带给观众。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1990年,贾书层应聘来到吉林省双阳县评剧团。置身于长春市双阳区评剧团的演职员们是幸运的,虽然这里没有富丽堂皇的排练厅和设备齐整的练功房,但每隔一两年就推出一部新戏的“奇迹”为贾书层开辟了艺术实践的广阔空间;同时,她又近水楼台地得到评剧名家王曼玲的指点,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贾书层如鱼得水。

1994年,大型现代评剧《三醉酒》搬上舞台,好评如潮。其中,剧中“秀女”这一角色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也从此记住了贾书层的名字。秀女在剧中虽不是主角,但她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轴心,戏份很重。她两次陷入矛盾漩涡中的情境设计,为她的艺术才华提供了施展的余地――一边是自己初恋的情人、老龙沟村支部书记龙友;一边是自己并不爱的丈夫、县银行的信贷主任金德富。龙友为家乡办鹿厂急需要德富帮忙贷款,德富乘人之危刁难龙友,使秀女处于二人之间,左右为难;德富的弟弟德贵的妻子为把办鹿厂的扶贫项目窃为自家所有,造谣中伤德富的女儿是龙友和秀女所生,使秀女又处于龙友和爱妻秋妹之间有口难辩。这就要求演员既清晰地表现出秀女心理的微妙变化,又要为最后与德富决裂做好铺垫,更要让龙友的三次醉酒在秀女的“蓄势”之下完成。恰到好处地塑造好秀女这一人物,事关全剧的成败。这无疑对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贾书层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拍戏的那段日子里,她寝食难安,反复揣摩人物的心路历程。当自己与戏中人物“秀女”难分彼此的时候,她觉得已经有些把握了。于是见到龙友之后的兴奋、为老龙沟贷款之事的焦虑、对丈夫无情刁难龙友的愤恨以及面对秋妹的尴尬等等,她都表现得不温不火,既让人物生活化,又不失戏曲的写意风格。抒情时娓娓道来,如小桥流水;激越时柔中带刚,似珠落玉盘。她不仅用情绪控制了全剧的节奏、烘托了主人公,而且把一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追求真善美的女性形象活脱脱地再现于舞台之上,令人拍案叫绝。该戏在摘取“文华大奖”首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同时,贾书层也因成功饰演“秀女”而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配角奖”。

2001年,剧团又推出现代戏《三姓人家》。这一次,贾书层一改观众印象中的清新柔顺的“本色”戏路,把东北农村那种见利忘义、心胸狭隘、性格粗陋的女性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为其一招一式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演员的戏路之宽而眼前一亮。

《三姓人家》讲述的是被丈夫抛弃的农家女柳文英自立自强办烧锅酒厂、最后成为东北烧锅酒的龙头企业的故事。柳文英以质优价廉、诚实守信很快占领了市场,这让同样经营着烧锅酒厂的黄花怒火中烧。她一边利用柳文英的儿子与招聘来的光棍汉之间的矛盾,强迫陈大成在酒中兑水,以此诋毁柳家烧锅的声誉;一边又利用女儿和柳文英的儿子的恋爱关系以及女儿怀孕等谎言,试图将技术员陈大成赶走,以此彻底击倒这个竞争对手。

与《三醉酒》中的秀女相比,前者则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后者更强调外部动作的夸张表现,一内一外,反差强烈。这就要求黄花在身段的运用和唱腔的把握上,要神形兼备。毫无疑问,这对于贾书层来说又面临着一次挑战。

贾书层出色地塑造了“这一个”。比如,她在评剧唱腔的韵律上和道白上,有意识地糅进了东北二人转的演出风格;在动作设计上,她以撇嘴、叉腰、甩头和大跨步等夸张动作来表现,但又避开了表面化、脸谱化、漫画化,使人物有血有肉,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剧场效果。贾书层也因颇为出彩地扮演“黄花”而获得了“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表演奖”。

从“秀女”再到“黄花”,贾书层在不同角色的尝试中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功力和艺术潜质,为她后来撑起《三嫂》这出难度系数较大的现代戏做好了准备。

掌声响起来

《三嫂》同样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现代戏。与《三醉酒》和《三姓人家》不同的是,该戏没有刻意营造剑拔弩张的戏剧冲突,人物之间也没有因“前事”的延续所拓展出的抒情空间;加之又是一部以生活原型为基础的主旋律作品,这给戏曲表现“制造”了相当大的难度,也给第一次挑大梁扮演“三嫂”的贾书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表现一段平平常常的创业故事?如何在“毁窑”、“卖窑”、“塌窑”的贯穿情节中不落入写实的泥潭?如何在血脉亲情的“抵触”中再现复杂的人物心理层次?以及如何通过这一心理过程折射那“车轧、马踏、万人踩”的“车轱辘菜”的时代印迹?如何以这样的“时代先锋”的形象来感动观众?可以说,扮演“三嫂”不仅仅是挑战,甚至带有某种风险。

但贾书层敢于冒这个风险。她在谈到“三嫂”的创作体会时说:“戏曲现代戏究竟是什么样式,恐怕没有定论。传统的‘行当’还是否适合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物,也难以一概而论。我的理解和做法就是一切手段都为塑造人物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她和生活原型交上了朋友,通过多次接触,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再依据人物的走向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比如在高音时爽朗动人,中音时清脆甜美,低音时便运用嗓颚之音,并在女儿被废窑砸死后的三大唱段,她运用哭腔强化了人物的悲伤、悲痛与悲哀,把三嫂的自立、自强、自主、自爱的当代农村知识女性的形象大写在舞台之上,收到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被评论家们誉为“当代评剧舞台上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

篇9

玛利亚・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1923年12月2日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父亲以开药店为生。4岁时,小卡拉斯总是喜欢长时间地坐在钢琴旁,一边用小手胡乱按着琴键,一边随声哼唱。母亲在她身上隐约发现了音乐潜质,为她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张唱片――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这冥冥中似乎是上帝的安排,“为艺术为爱情”竟然成为她一生的写照。

从7岁起卡拉斯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10岁时就能演唱歌剧 《卡门》中的咏叹调,13岁进入雅典音乐学院学习。15岁时,卡拉斯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教学演出的机会,在《乡村骑士》里饰演桑图扎,她出色的表现引起了著名声乐大师艾尔薇拉・德・伊德尔格的注意,她要求卡拉斯试唱。后来伊德尔格回忆说:“当卡拉斯演唱的时候,我听到了强烈的情感宣泄而出的声音”,“充满了戏剧的激情”。

后来,伊德尔格成为卡拉斯的导师。经过伊德尔格的传授和指点,卡拉斯的歌唱技巧和舞台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学会了像女疯子一样的工作方式:她整夜整夜地背诵乐谱而不知疲倦;每天早上10点钟到老师上课的地方,晚上与最后一个学生一起出来――她不只是学习自己的课程,而且听老师给每一个学生上课,听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演唱分析。卡拉斯对其他人演唱的各种曲目也如醉如痴,她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即使是最笨的学生也有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学习提升的空间对我而言并不是辛苦,反而是一种享受。”

1940年11月,17岁的卡拉斯在雅典歌剧院首次正式登台,从此进入辉煌的歌剧世界,奠定了自己一生的地位。

即使在声名远扬之后,卡拉斯的精力依然几乎全部倾注在事业上。“她的活动范围就是家――剧院――家。”指挥家尼古拉・雷西尼奥回忆说,“在外面吃一顿饭是她不同寻常的享受和例外。”卡拉斯曾经宣称:“一个真心实意想达到歌剧要求的艺术家,必须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然而卡拉斯的确是个歌唱天才。1949年,图里奥・塞拉芬推荐卡拉斯出演贝里尼花腔类歌剧《清教徒》中的埃尔维拉,卡拉斯仅用7天就学会了《清教徒》总谱,演出引起了歌剧界的巨大轰动。此后,卡拉斯复活了一些已经被人遗忘的剧目,其中包括19世纪初期美声学派的传统剧目,如威尔第的《纳布科》《西西里晚祷》、贝里尼的《梦游女》《诺尔玛》《海盗》、多尼采蒂的《安娜・博莱纳》《露克列齐・亚波吉亚》、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歌剧。这些作品经由卡拉斯演唱后,被注入了新的色彩、赋予了新的生命,在舞台上重现光芒。而通过出演这些不同类型的角色,卡拉斯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全能歌唱家。

从1951年到1957年的7年间是卡拉斯事业的巅峰期,她是全世界歌剧界瞩目的巨星,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1951年,她在斯卡拉歌剧院开幕季的演出剧目《西西里晚祷》轰动一时,宣告着这位希腊女高音时代的来临。在那个披头士和猫王都尚未成名的时代,卡拉斯是唯一一位拥有巨星般地位的国际歌唱巨星。1965年3月19日,卡拉斯自1958年3月5日最后一次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的7年之后,重返大都会演出普契尼的伟大作品《托斯卡》。当她躲在幕旁刚唱出第一声“马里奥”时,观众已经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刚刚步上舞台的她立刻引爆全场震耳欲聋的、长达4分多钟的欢呼声。

作为歌唱家的卡拉斯光芒四射,她的成功就是一片大海,但海水冰冷而喧嚣, 淹没了作为女人的卡拉斯。

1949 年4 月21 日, 卡拉斯和她的演出经理――意大利人乔瓦尼・梅内吉尼结婚。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式婚姻。

一天, 一艘“海上宫殿”般的豪华船出现在卡拉斯的眼前: 它有着青金石的栏杆, 纯金的浴室饰物, 名贵的油画珍品, 西方现存最古老的嵌宝佛像, 用克诺索斯彩石镶嵌画的放大复制品装饰的游泳池, 这就是著名的“克丽斯蒂娜”号。它的主人是世界首富、希腊船王阿里・奥纳西斯。船王奥纳西斯对卡拉斯展开了强烈而浪漫的追求。当时,过完35 岁生日的卡拉斯正在巴黎。有一天上午、中午和晚上演出前,卡拉斯连续三次收到一大束红玫瑰,花束中附着用希腊文写的美好祝愿,署名一次比一次简单, 最后干脆没有署名。卡拉斯觉得这真是浪漫极了――这就是她对奥纳西斯的最早的印象。

终于, 奥纳西斯攻克了卡拉斯的最后一道防线, 她决定和丈夫离婚。卡拉斯戴着奥纳西斯送给她的一枚刻着“TMWL”(“送给我亲爱的玛利亚”四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的手镯,驱车直奔意大利西尔米奥内。卡拉斯满怀欣喜地享受着她的爱情,而她并不知道, 奥纳西斯的前妻和他几年后的妻子杰奎琳・肯尼迪都得到过这份特别的礼物。

卡拉斯直截了当地告诉梅内吉尼,他们之间的婚姻结束了。1959年底,他们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卡拉斯已经决定留下来和奥纳西斯在一起。随后的8年, 人们认为他们随时可能结婚,但是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 卡拉斯与奥纳西斯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谜。和奥纳西斯在一起使卡拉斯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快乐, 然而她的健康出现了问题。这自然影响到了演唱。媒体认为是她与奥纳西斯的关系影响了她的歌唱事业, 导致她牺牲了一切。但卡拉斯却始终认为与她所热爱的至高无上的艺术相比, 和奥纳西斯的感情永远是第二位的。她告诉人们: 即使到她临死的那一天,卡拉斯也决不会为任何人或任何事而牺牲哪怕是一点点的艺术。

篇10

他的神情、言谈、举止,

都展现着一个艺术家的风范。

他把绘画当成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在不断求索的路上,

他不断否定,也不断收获,

他快意人生,也执着不懈。

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他的人生充满诗意烂漫。

结缘艺术 生活如清泉流水

吴江陵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初次见面,很难让人猜到他的真实年龄。因为他是如此地年轻,他的声音表情,穿着笑容,让人想到的是一个年近不惑,淡定从容的中年男人形象。在他身上,越发让人相信“年轻和年龄无关”这句话。与艺术结缘,或许正是吴先生年轻的奥秘所在。

小时候,吴江陵先生就表现出了和其它小孩子不一样的特质。细心的妈妈发现,吴江陵的课本从目录到末页都画满了各种图画。这让他的妈妈又生气,又好笑。因为在这些课本上的画作中,有许多还有模有样的。这种发自童心深处的爱好使得他的一生都和绘画、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不仅成为了他终身的事业,而且已经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之中。

每天,吴先生都会到他的画室去,有时是几个钟,有时是一整天。他的画室挂着许多绘画和书法作品,还陈列着各种图书,涵盖了佛学、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门类。画室的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绘画颜料、笔墨纸砚,让人目不暇接。对于这些绘画书法工具,吴江陵先生总是能给来访者娓娓道来:有关于各种笔的用途,颜料的用法,笔墨的浓淡等等。

能去造访吴江陵先生画室的人是幸运而尊贵的,因为只有他最好的朋友,才会有参观画室的“优待”。在画室进行研磨和创作,是吴江陵先生每天的必修课。他却风趣而简单地把这种习惯说成是“写写字,画会画,有时也会胡思乱想”。吴先生说,画室是一个能让他静下来的地方。

心静才能出好作品。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吴江陵先生这样一个爱画之人,曾搁置自己的爱好20多年。吴江陵解释说:“因为生活中的琐事缠身,心静不下来。”心变得繁复了,宁可中断,也绝不胡编乱造、草草而作。这便是吴江陵先生的个性。从他的话语中,让人读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和认真的态度。

上世纪90年代,吴江陵先生和家人一起,前往美国。在美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吴江陵先生都和家人在一起,照顾一双儿女的学习和生活成了他最重要的事。家务的繁杂,琐事的凌乱,固然会让人生出些烦恼。初来乍到,吴江陵先生感觉到一些不适应。渐渐地,对于美国快节奏、时间观很强的生活方式,吴江陵先生也能从容面对。如今,在他的包容理解、谆谆教诲之下,他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并已工作。

吴江陵先生说:“小孩听话是一种福气。”而他就是一个能享受到这种福气的人。吴江陵先生在大专时读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他的两个孩子在大学时也念的是艺术类专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吴江陵先生本人读大专时专业的选择,却经历了一番波折。

吴江陵先生在福建出生,10多岁的时候来到香港。福建、香港,都是特别崇商且商业氛围非常浓的地区。可偏偏是在这样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吴江陵先生,在读大专时填报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当时,家里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反对他的这一选择。后来,吴江陵先生将困惑写信告诉了他在菲律宾经商的爸爸。爸爸的回信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在信中,爸爸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于是,吴江陵先生坚持了自己起初的选择。

毕业后,吴江陵先生参加了设计工作。兴趣和付出使得吴江陵先生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湛。后来,他被聘为《读者文摘》亚洲区的美术总监。在那里,他工作了8年半。

《读者文摘》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杂志之一。对于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人来说,能进入这样的公司并负责管理全部的美编工作,实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美事。真知来源于体验。随着工作年限的越来越长,吴江陵先生负责的杂务越来越多,而他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能从工作中收获乐趣和快乐,包围他的只有压力和劳累。因此,他决定离开这家公司并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有了自己的公司,便有了工作上的自由,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更多向老师学习、和艺术界朋友交流的机会。读中学的时候,吴江陵先生曾到艺校学画。而他对画画的热爱和坚持,似乎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工作后,他偶遇了岭南派绘画大师杨善深先生。他对杨老师说:“我想跟您学画,可以吗?”杨先生说:“可以。”这段简单的对话就是吴江陵先生拜师学艺的开始。这和人们头脑中惯有的拜师之路不太一样,它平常真实,朴实自然。

其实,在吴江陵先生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令人意外又十分有趣的事情。比如,他现在的公司由同事全面负责管理,只有遇到大难题,他才会出面。他说:“因为同事和公司一同成长,彼此十分了解。所以很安心。”简单的话蕴含着大道理。又比如,他担任了许多社团的职务,却很少出席社团活动。他说,他害怕聚会时遇到话不投机的人,而相互投机的人可以胡说八道。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是没有芥蒂、畅所欲言的。吴江陵先生风趣的话语又何尝不是朋友真谛的揭示?

砥砺奋斗 未来仍创作不息

艺术创作需要砥砺琢磨,有时,它近乎一种挣扎。吴江陵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刚学画画时不累,创作时很累。这种累来自于艺术表达的苦与难。”尽管如此,吴江陵先生仍执着于斯,奋斗于斯。

刚开始跟老师学画时,吴江陵先生学的是“水墨画”。和学院学习的方法不同,他学画的主要方式是:老师画一笔,他看一笔,然后自己尝试。由于小时候扎实的画画功底以及对艺术美感极强的领悟力,在老师那里,他学得很快。每次,他的作品都会被老师评为“优”。在跟了老师两年后,老师告诉吴江陵先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了。老师说:“其实,你不必跟着我。你可以自己发挥,多花点心思在草稿上面,然后拿来和我研究一下。”

两年多时间就可以出师,在他的同门师兄弟中,这是很快的。这也显示了吴江陵先生在画画上的天赋。但他说:“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两个资质一样的小孩,最后成就更大的肯定是那个更加努力的。另外,兴趣也非常重要,有兴趣才能做到最好。”

吴江陵先生接受专业的培训,是从中学开始的,而他对画画的兴趣,则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或许是内心对艺术世界向往之情的驱使,在读到唐朝诗仙李白的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原名改为“江陵”二字。联想到诗句,确乎是能让人感受到“江陵”二字所传达的愉悦、畅快、自由和洒脱。

人如其名,画亦如人。小写意的水墨画是吴江陵先生最喜爱、也最擅长的。题材方面,他现在正专攻山水画。吴江陵先生说,他不喜欢工笔画。在画画的难易程度上,花鸟画比较难学一些,山水画则是初学容易,要真正画好很难。

吴江陵先生的画室充满了中国风的雅韵之气。许多画家的作品随处可见。吴江陵先生说:“别人的画是营养。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很好。”在吴江陵先生看来,艺术家的个性并不是固步自封,保持特点和开发意识并不矛盾。他说:“和有长处的人聊天,就像吃维他命。”话语中,他的风趣幽默再次展露无遗。

因为拥有这样广阔的胸襟,吴江陵先生将创作当成了一个不断学习、研习的过程。即便是在美国那段搁笔的时间里,他也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关注和体验。在他进美国一所大学读电脑平面设计时,他也时常会和朋友聊起绘画、东西方艺术的差异等话题。他参观了美国许多的艺术博物馆。更为重要的是,他浸润在西方文化氛围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西方人的审美形态。而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基了深厚的基础。艺术界的朋友评论他是“手停了,但眼睛没停,心没停。”

诚如斯言,回到香港后,吴江陵先生对画画迸发出了深藏已久的激情。2008年底,他毅然进入香港大学,开始攻读中国绘画专业。海内外生活的经验,使得他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全面、更精到的诠释。吴江陵先生说,港大两年多的学习时光,对他的影响很大。正因如此,造访他的朋友,才能欣赏到他的一幅幅手法熟练、意境隽永的画作。

朋友说他对艺术作品的要求很高,甚至近于苛刻。而他也确实如此,他说:“艺术是没有止境的。今天看昨天的作品,就能看到一些不妥的地方。”对于自己目前的创作水平,他谦虚地用“一般”来评价。在谈到商业化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时,吴江陵先生说,完全用金钱来衡量艺术价值不太好,但可喜的是,艺术界确实有许多人才。

吴江陵先生早已开始自己的旅行计划。已经去过了欧美国家,并走遍了内地的许多省份。他说:“艺术的路很长,我现在依然看不到自己心里内涵的全部。在香港,创作环境不算很好,爱艺术的人很多,但都是作为业余爱好,没那么商业化。”

伫立在吴江陵先生的画前,想到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凝望,细细品味,越久便越能感受到他画中深远、悠长的意境。慢慢地,看画的人也会飘逸远去,不再拘束于室,彷佛放浪形骸于山川秀林,隐隐可见,飘渺似仙。

吴江陵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春风画会会员

华人现代艺术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