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9 22:2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钢琴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钢琴课程

篇1

关键词:基础钢琴课程;教材;运用

“基础钢琴课”又被称为“钢琴集体课”,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普及提高以及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尤其是综合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学习群体已经开始面向大众层次人群的转变,师资资源的缺乏以及教学场地条件受限等,这些主观与客观变化因素势必会给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基础钢琴课正是顺应这一改革变化发展而开设的课程。在基础钢琴课的教学中,作为钢琴专业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一些程度较浅的学生或者非主修钢琴专业而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纵观钢琴集体课前沿的教学理念、不断潜心研究和探索“基础钢琴”课程的教学特点,革新其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当然,“基础钢琴”课程教材的改革与革新也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各所学校所采用的教材各式各样,有的是采用本校教研室老师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的自编教材,有的则是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制定出选定教材的原则要求范围采纳其它相应的教材。总之,基础钢琴课在全国并没有使用材,每所院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多年教学的研究经验与实践,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并有针对性较强的补充教材进行教学。笔者从事基础钢琴教学十余年,从使用教材的详细分析入手,权衡教材使用实际情况的利弊,对教材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其为基础钢琴课的教学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教材的解析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开设基础钢琴课至今将近十年,不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教师授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与进步,革新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学生特点更新教材势在必行。到目前为止基础钢琴课更换了三套教材。

1、《钢琴基础教程》修订版教材

这套教材是按照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草案)》编排。自2003年第1版修订版出版后到目前为止还在采用其中的部分乐曲用于课堂教学中,修订版之后与之前的老版本相比较而言,涵盖范围更广泛、曲目内容更新鲜、特色更鲜明、进度更科学、注释更加准确。本套教材共四册,每学年一册,由浅入深,涵盖了练习曲、复调、奏鸣曲及乐曲四大门类的练习,对某些作品的体裁特点、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特征以及弹奏方面的教学要求等进行了分类和简明扼要的注释。这套教材适用于有音乐理论基础的学生进行学习,从第一册开始,断奏、落滚、连奏几种弹奏方法的训练,配有相应熟悉旋律的乐曲,同时每首乐曲的后面附有歌词或者简明扼要的弹奏注释,尤其对乐曲的作者或者体裁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例如:莫扎特、格林卡、波尔卡、玛祖卡……在第一册学习的钢琴基本弹奏法基础上,从第二册开始,教材中列入了不同程度和进度的练习曲、奏鸣曲、复调和乐曲,直至第四册结束。

2、《钢琴普修教程》教材

这套教材是湖南省艺术教育委员会推荐用书,是湖南省各大高校的钢琴专家以及教授集体智慧的结晶。本套教材将教学法、基础训练、练习曲、乐曲(包括复调、中外乐曲等等)、钢琴配弹五个环节组成,其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课题性较强,从而达到键盘演奏综合性的全方位进步。本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在编配曲目之外,将钢琴艺术发展史的历程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增加进来,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弹奏之余,而且了解了钢琴艺术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对每个历史阶段中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于特征,以及如何在演奏中良好的体现这些风格是很有作用和帮助的。例如:在第一单元中,第一部分明确本单元的课题是――非连音奏法,将钢琴弹奏的基本坐姿以及非连音奏法的理论层次讲解得很清晰。第二部分在弹奏曲目中,由基本练习、练习曲和乐曲组成。第三部分进行钢琴配弹训练,包括立体节奏等等。第四部分是钢琴艺术史的概述。由此可见,第一和第四部分属于理论层次的知识,而第二和第三部分属于实践层次的练习。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使本套教材在基础钢琴课堂中发挥它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3、《钢琴必修教程》教材

这套教材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钢琴教研室集体编写。其适用范围是针对全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普修课而编排设计,共五册,每一册都由练习曲、复调、奏鸣曲、乐曲四大类的作品同时加进了视奏训练、即兴伴奏、四手联弹等几大板块交替进行。教材中每一单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必弹曲目,包括练习曲和乐曲。第二部分是专项的节奏训练。第三部分是视奏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板块来安排,乐曲选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添加的视奏训练,对于增强演奏者的识谱能力以及视谱速度有很大的帮助。在四手联弹部分,有利于增加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为今后的配器以及合奏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2

当今,钢琴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乐器,也是众多音乐爱好者的首选。钢琴音乐跟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其文化传播途径是钢琴课程,它是我们钢琴音乐教育的根基。本文首先以文化的角度对钢琴课程进行剖析,追求其文化内涵,其次介绍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面临的问题,最后解析钢琴课程在中国的建构。

【关键词】

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阐释;建构

钢琴课程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日俱增,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放松心情[1]。钢琴音乐的价值就是对文化价值的阐述,通过对钢琴课程的构建来诠释中国文化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伟大工程。关于如何构建钢琴课程,如何诠释中国文化的问题,笔者结合平时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钢琴课程教育的文化剖析

(一)钢琴的缘起。

钢琴最早出现在西方,于19世纪传入我国,到了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呈几何式增长,它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乐器。钢琴课程得以诞生,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懂得欣赏音乐,欣赏钢琴文化。钢琴课程教育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校学习,通过钢琴音乐老师传授的方法学习,一种是团队式教育,将爱好钢琴的人集合在一起,一起欣赏与学习[2]。这两种方法取得的成效都非常显著,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钢琴艺术家,如李云迪、郎朗等。

(二)钢琴课程教育的文化诠释。

钢琴课程是通过钢琴与音乐以及音乐与文化等关系来阐述的,钢琴课程从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来阐述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具有多元性。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哪种文化更优秀这一说法,通过多元化来进行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发挥音乐文化的价值。

二、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钢琴教学的偏离。

钢琴教育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钢琴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其本质发生扭曲,很多家长逼迫着子女学习钢琴,为的都是攀比成绩、取得证书、有利于读名牌大学等功利性的目的,每一个都脱离了其最原始的意义,也降低了钢琴文化的价值,而最后需要面临的是更多的问题[3]。

(二)传统钢琴课程与大众钢琴文化的冲突。

传统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成功的钢琴艺术家和专业的钢琴人才,并已形成了较为严格的教育方式。而大众钢琴文化主要是出于对钢琴音乐的兴趣去学习,既充实了自己也丰富了业余时间,陶冶情操[4]。但这些都只适用于成人,而现在很多儿童因家长原因正在接受这种成人式教育,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精力,而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达到预期[5]。

三、钢琴课程在中国的构建

中国是实施钢琴课程教育的大国,传统的精英模式教育及大众化钢琴教育都在提示我们构建完美的钢琴课程是多么重要,无论拥有多少钢琴艺术家还是拥有多少专业的钢琴人才,都要了解学钢琴最根本的目的,那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充实和提升自己[6]。钢琴课程主要是给人以完美的生活理念,要更加完善传统的精英化钢琴教育和大众化钢琴教育,体会真正的音乐内涵[7]。钢琴音乐传播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在不同的历史价段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的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存在,文化研究是在各个领域进行的,通过汲取各个阶段的精华来建立一种完善的钢琴课程,让群众能理解和认知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也对社会音乐教育课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钢琴教育文化。

作者:李玉峰 郑春雪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小珈.“”时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题材简析[J].乐府新声,2015,33(2):158-161.

[2]闭秋霖.壮族音乐元素在歌曲钢琴声部中的衍展——以歌曲《壮族大歌》为例[J].大众文艺,2015,16(4):139-141.

[3]刘洋钢琴演奏教学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回归”[J].北方音乐,2014,3(18):82-84.

[4]马长芹.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J].儿童音乐,2014,8(10):64-67.

[5]王新力.知识与能力——“国内乐理”与“英皇乐理”考级比较研究[J].人民音乐,2014,9(3):82-84.

[6]李梦媛.中国当代钢琴立体教育探微[J].大众文艺,2013,10(22):252-253.

篇3

【关键词】协作钢琴;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与方向

一、协作钢琴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价值

从钢琴伴奏到钢琴艺术指导,最后转变为协作钢琴,这是一次重大的学术思想更新,“协作钢琴可以说是钢琴伴奏发展的产物,它与钢琴伴奏的发展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一)协作钢琴的发展情况

21世纪以来,我国钢琴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合作钢琴专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协作钢琴”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内的传播,得到广泛接受,这得益于国内专业院校的大力推广。2013年,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全国首届高等音乐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发展论坛;第二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第一届中央音乐学院协作钢琴艺术节”;2017年末,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星海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由广东省音乐院校协作钢琴教学联盟策划的钢琴协作艺术节,这次的艺术节对广东省的协作钢琴专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协作钢琴事业进展。但是,在我国它没有发展到钢琴、管弦乐与声乐共同进行培养的阶段,所以还没有独立成为协作钢琴系。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意识到,中国的钢琴发展将会从协作钢琴的这一新兴学科中获得继续发展的驱动力,国内各大音乐学院陆续积极组建协作钢琴专业,个别学院公派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为协作钢琴专业培养师资。在各方面的积极推动下,协作钢琴在中国开始蓬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开始重视协作钢琴的课题研究,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开始大量出现。更有高校的专业学者在实际的课程上设置了相关的培养计划。笔者根据留学经验、回国的工作情况以及舞台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音乐学院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定位都大同小异,而综合性院校由于在课程安排上的制约与局限性,使得本学科主要停留在以声乐伴奏、器乐伴奏的弹奏实践为主体。由于我们学科建设上的不完善,相对应的课程安排不科学,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对于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是会无所适从。

(二)协作钢琴的价值和意义

钢琴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能在与其他音乐表演形式的碰撞和融合中,丰富原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焕发出全新的音乐审美体验。无论是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还是交响乐团或合唱团的音乐合唱,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钢琴作为协作声部,因而协作钢琴成为音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钢琴与声乐的协作是音乐艺术形态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最容易体现协作钢琴价值和重要性。钢琴声部的加入,与声乐声部构成一部完整立体的多声部的音乐作品。在排练过程中,协作钢琴演奏者还能以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鉴赏力对声乐作品进行音乐指导和处理。而在演唱时,钢琴与声乐作品的合作也是一种二度创作。协作钢琴者以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演奏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演唱者融合一体,使声乐表演发挥极致的艺术感染力。在器乐演奏中,协作钢琴则起到丰富音乐表现,烘托气氛,渲染意境,帮助准确表达作品情感的作用。每件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演奏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只要协作钢琴者在弹奏时遵循各种乐器及其作品的特点,就能使协作钢琴的加入更好地凸显器乐演奏者的表演的魅力,达到融合平衡的演奏效果。在交响乐和合唱中,优秀的协作钢琴者能起到引导特定音乐情景,推动合唱声乐技巧的构建,帮助指挥家更好地对交响乐团或者合唱团进行指挥等重要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日常排练中,协作钢琴者也能发挥协作、引导和衔接等指导作用,并起到推动艺术二度创作的辅助作用。此外,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而言,协作钢琴的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协作钢琴者可以选择的职业方向很多。毕业生不仅可以为大型音乐会的独奏家、歌唱家服务,还能在高校中担任教学岗位,为声乐、管弦乐、合唱团等提供教学服务,也可以为音乐类的课堂、比赛以及其他演出提供协作。他们更可以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在社会中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排练,比如演唱会、音乐会和合唱团等。

二、综合性高校协作钢琴课程的构建策略

协作钢琴作为综合技术学科,具有多技能、多维度的特点,对于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来说是辅助教学课程,而对于钢琴专业学生来说,则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之前有学者指出,“钢琴作为一件长于和声的多声部乐器,如何合理运用演奏技巧发挥其所长,与不同音区、不同色彩的乐器融合在一起才是二重合作中钢琴演奏者需要研究的方向”[2]。因而,我们应该把它发展成为钢琴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使学生参与实践、累积经验,培养自身在指挥、排练、合奏等多方面的能力,成为优秀的协作钢琴专业人才。协作钢琴最初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出现在1947年的美国加州大学,他们设立了这样的一个专业,经过多年来不断发展与完善,协作钢琴专业已经遍及美国音乐教育领域,大多数高校设立了此专业。虽然在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培训体系,但是综合性高校在这一学科的设立与研究上起步比较晚,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不富足,若要实现协作钢琴的长期发展,专业型人才是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不断地拓宽相关的声乐(器乐)知识,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更优秀的协作钢琴人才。以国内、外协作钢琴发展较前沿的院校的本科类课程作为参考,综合性高校的协作钢琴专业可以开设室内乐、合唱排练、艺术歌曲、外国语言发音课(德、意、俄语言)、移调、和声几大类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还可开设作品风格、创作背景、音乐史与和声构成等方面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保证协作钢琴课程体系的有效开展和实际应用,实行舞台实践、琴房教学齐行,在每学期里,增加学期音乐会,并且把考试作为课程的实践环节,协作钢琴的课程构建最终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首先,我们应明确一个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那就是让学生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音乐指导人才。这样才能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和就业前景,进而落实有效的课程设置方案。其次,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要侧重钢琴专业演奏技巧的训练及教学。对于协作钢琴专业的学生,坚实过硬的钢琴独奏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中依然要夯实钢琴技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像总谱法课和音乐欣赏课这样的基础课,可以将其设为协作钢琴学生的必修课,以发展学生对总谱的阅读理解和取舍整合能力,以及学会分析作品的能力。协作钢琴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理解作品的背景及风格特征,进而分析理解作品并表达该作品的音乐情感的音乐素养。再次,拓展相关专业课程。应针对协作钢琴学生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以促进学生掌握协作钢琴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在课程构建时,需要综合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声乐、器乐等专业所包含与协作钢琴相关的门类和方向。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表现能力并为未来的协作演奏中的交流和指导打好专业基础。最后,设置实践课程强化技能。在课程中引进实践课时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课时是学生走上舞台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尽量将实践课设计得接近舞台实践,并且及时对学生的演奏进行指导与纠正,引导学生培养临场心理情绪控制能力、合作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三、综合性高校协作钢琴课程的构建方向

协作钢琴源自西方,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成熟,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要在国内继续推动协作钢琴的发展,我们可以结合近年来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把握其发展趋势,借鉴协作钢琴在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顺应国内的音乐文化发展,将其赋予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借力我国的学科建设,寻找合理的课程培养方向,进行优质的课程建设。

(一)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提升音乐素养

作为一种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协作钢琴对学生有着极高的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还要通晓演奏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音乐内涵,并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语境。做到以上几点,学生才有可能准确地通过和弦结构,演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态。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要学会从其合作者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出发,做到各个声部相互融合。比如,钢琴与管弦乐协作时,需要演奏出其中的差异性;在与声乐协作时也存在着民族性、美声的弹奏等差异。学生只有掌握不同协作者的特点,运用好自己的钢琴弹奏技巧与和声织体知识,才能操纵自如,把作品诠释得淋漓尽致。因此,在综合性高校里,设置钢琴协作课程非常重要,可以使得钢琴专业学生得到交叉性的专业培训从而提升自我的弹奏综合能力。这样就可以解决钢琴教学中因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形式僵化[3]所导致的学生综合能力普遍低下的弊病。因此,在具备师资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做到全面、系统、科学、综合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应该有目标有计划,包括声乐类、器乐类、交响乐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在课程体系内就能学习到协作钢琴专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二)完善协作钢琴教学的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教学对于培养音乐表演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钢琴表演专业的科学发展,更加离不开舞台实践教学,这是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舞台上的艺术实践,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有机会将在课堂上掌握的钢琴理论知识和技巧融会贯通,促进协作钢琴的课程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协作钢琴的教学资源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补充,综合声乐、室内乐、指挥和双钢琴等教学资源,打造出一个交叉互补的新型实践模式。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上舞台,与器乐、声乐等专业进行协作钢琴的综合舞台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综合高校自身的资源,为学生们尽可能提供更多艺术指导实践的机会。比如,把舞台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和相关的声乐器乐等专业生一同参与各种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和构建一些校外教学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校学习知识技能之后,真正走出校门,面对真实的舞台表演活动。舞台实践是协作钢琴课程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是学生快速提高能力的捷径。学生在舞台上能够将平时专业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展现,并且在大量的实践中实现持续提升,还能和其他专业的演奏演唱者提高合作的默契,锤炼现场表演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三)协作钢琴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协作钢琴不能被直接理解为钢琴伴奏,协作钢琴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如下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钢琴演奏的技术、音乐史、曲式分析和和声等。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在文学、美学、音乐剧等方面积累一定的艺术底蕴,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掌握和分析音乐作品。在部分发达国家,协作钢琴发展比较成熟,分类也很细致,比如,与声乐合作,就产生了声乐艺术指导,学科的进一步分类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在我国,到了研究生阶段才会有协作钢琴的各个方向的区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复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音乐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钢琴协作人才将会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大有作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钢琴专业生能走上协作钢琴的道路,在新的领域里为中国钢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协作钢琴在国外起步早,它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趋向成熟完善,在国内的师资雄厚的专业音乐院校里,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综合性大学里进行协作钢琴的学科建设,则面临师资薄弱和课程体系难以完善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等所有条件具备了才开始这项工作,可以立足于社会对于钢琴人才的需求变化,根据本校目前具备的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协作钢琴教学、加强和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利用好高校共享资源,不断推动协作钢琴在本校的学科建设。

四、结语

协作钢琴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遍地开花,综合性高校的钢琴专业应该与时俱进,正视自身的不足,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着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协作钢琴的舞台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构建符合本校发展的协作钢琴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范文慈.谈协作钢琴的历史与发展[J].钢琴艺术,2018,(09):29-31.

[2]聂晶.钢琴与管弦乐器二重奏中协作钢琴演奏的差异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4-164.

篇4

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3.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篇5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好钢琴弹奏的技能是未来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关键。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得学前教育的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培养专业型幼儿教师,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学前教育钢琴课教学现状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音乐基础弱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未接触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零起点学生比较多,对于钢琴来说更是如此。一些同学虽然有简单的音乐基础,但但由于中断了学习,使得技能基本淡忘。这就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比较低,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比较的欠缺[1]。

1.2 钢琴练习时间较短

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钢琴是必修课。由于幼儿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钢琴只是其中的一项,众多的课程使得学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用在钢琴的练习上。

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大多数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并非是出于对音乐的兴趣而来学习的。另外,由于大学生都已经成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慢了许多,手指的灵活性也不高。对于钢琴这种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更是有抵触心理。由于态度不积极,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差[2]。

1.4 缺乏较高的自信心

学前教育的学生都是大学生,已经超过了学习钢琴的最佳年龄。由于骨关节都已经定型,手指已经不是那么灵活,再加上识谱比较慢,心理素质比较差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学好的自信心。

2 学前教育进行钢琴教育的必要性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必须掌握多种技能,努力的锤炼自己。掌握好钢琴弹奏技能,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生在学习钢琴基础知识以及弹奏的时候,会接触到大量的音乐基本知识,同时也能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世界名曲。在演奏的时候,能够对作品的旋律、调性以及结构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不知不觉中音乐素养就会慢慢的得到提升。

2.2 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升

在钢琴演奏中,记忆力非常重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通过一点点的读谱,许多元素都已经进入了脑子里,时间长了就会淡忘,但下次再看时,又会出浮现在脑子里。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记忆力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3 有利于即兴伴奏的学习

即兴伴奏是钢琴弹奏的延伸,因此,良好的钢琴弹奏能力是进行即兴伴奏的基础。在基础阶段,通过对音节、和弦以及练习曲的学习和弹奏,可以积累一定的伴奏音类型以及伴奏织体,这样就为即兴伴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强化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主要举措

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现状,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举措。

3.1 强化基础知识学习,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钢琴教学应该从基本的理论知识抓起。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准确的进行读谱,然后才能进行演奏。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经常的练习音节、和弦音等,提升手指的灵活度,同时结合视唱练耳的训练,提升自己的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另外,要根据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材。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方法,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一些学生的音乐理解力比较低,亟需提升其对音乐的感受力。因此,要开设一些音乐欣赏类的课程,让学生多听一些名家名作的演奏,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3.2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练琴效率

钢琴作为一项技能型乐器,需要的是长期的不间断的练习。在学习钢琴的路上,一些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一遇到困难便退缩。由于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的课程比较多,如果仅仅依靠钢琴课短短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后抽出时间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目前,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以至于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琴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练习的时候,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先自己慢慢练,然后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练习。在互帮互助中,琴艺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由于学前教育设置的课程比较多,因此,在课余时间要充分的利用琴房,不提升练习的次数。另外,教师定期对个别的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其错误的指法,使其快速的进步[3]。

3.3 培养钢琴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激情

钢琴是一项技术活,只有对钢琴有很大的激情,才能真正的学好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首先可以设置难以程度不同的曲子,这样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弹奏相关的曲子获得满足感,进而提升自己对钢琴的兴趣;其次,应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曲子,或者看一些视频,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现状分析;钢琴课程;价值取向

学期教育专业是我国幼儿教师的摇篮,该专业的教学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在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将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考虑在内。学前教育中钢琴教学的价值主要反映在其文化的定位,钢琴课程的文化内涵等。

一、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主要是沿袭了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主要的内容包括基本乐理、声乐、钢琴等。从高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的钢琴教材、课程设置、定位、课程教授方式的整体观察,很容易看出,钢琴教学比较重视“技巧”而忽视“文化”,因此该课程可以被定位为技能型课程。除了在价值取向上的问题外,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音乐技能课程的设置方面,课程的学科设置没有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很好地衔接;音乐课程十分单一,没有开展良好的音乐拓展等。高校对学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逐渐开始重视,教育部门也开始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下面我们针对教学改革中价值取向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当前学前教育的新课改

自21世纪后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现实影响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随后出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课改中。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中提到:学生在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认识和了解后,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爱上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学生通过了解国外其他形式的音乐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在对不同国家丰富多元的文化了解后实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针对以上的要求,在钢琴教学中要相应地引入我国民歌、民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并且要在音乐的学习中结合音乐文化的学习,介绍关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通过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从历史、美学、文学等多个角度,多元化地对音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学生在理解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背景中更深刻地认识音乐作品,全面性地学习世界各地的音乐。此外还要强调文化在幼儿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幼儿文化的教育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家和学前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文化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师的摇篮更要加强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新课改的要求。

三、钢琴课程的价值取向要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钢琴课程教学融合了知识、技能、艺术和实践,实现了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学生在钢琴音乐表演和钢琴审美原则上的对钢琴中的文化和内涵进行深刻的学习,学生在音乐文化的价值体会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生的审美教育要建立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全面完整的人格。避免出现一味的重视技能的训练和文艺活动的开展,轻视了学前儿童在音乐课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幼儿自主创作是其表达内心情感和认识的方式,要积极鼓励支持儿童具有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表达,重视对儿童内心情感和价值态度的探求,淡化对儿童专业音乐技能的标准化要求。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要求相符,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趣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钢琴课程教育的重点。

四、钢琴课程价值取向要适应学前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幼儿园的发展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对学前教师的内在素养要求比较高,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不仅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前提是培养一名具备各方面优秀素质的大学生,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观念上,高校学前教育工作要用发展性的眼光对课程方案具体的实施,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化的需要,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文化的培养,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研究教学的能力,为学前教师的终身教育和专业化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钢琴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还要起到对学生人生、文化、艺术的教育等作用。它不仅对学生的钢琴技能进行了训练,同时还对学生的智慧进行了启发,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中钢琴课程要将文化教育作为其价值取向。该思想是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教育工作者需要参考的重要思想。

作者:黄国荣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由于目前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突出,而教学模式的滞后则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本人对现行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制进行了较全面的和深刻的反思,并从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提出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体制存在弊端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钢琴课是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联系,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而钢琴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整个钢琴课程体系的构建起着总领性的指导作用,它反应出钢琴教学根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第一位的。

然而,在现今的钢琴模块课程体系中,对教学目标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定。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师对钢琴课程学习的总的教学目标和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常常变动,没有对钢琴课程各阶段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认真做规划,对学生的培养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目标,每个课程只是简单的针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技术难点作一些练习要求。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计划,学生的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受到压制,这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2.学科体系不全面

同音乐学专业其它的任何课程相同,钢琴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专业的知识构建体系,教学必须按照计划进行,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然而在实际的钢琴授课过程中,教师大多数都忽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对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指导随意性较大也缺乏标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钢琴的技能、技巧时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的心态,很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

3.教师师资不足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人们对艺术培养的需求,以及社会中业余钢琴教育的大量普及,为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音乐才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随着家长对孩子钢琴学习的重视和其它社会人士对钢琴学习的热忱,留校教学已经不再是应届毕业生们得唯一的出路,高校钢琴的师资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

4.学生学习问题突出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教师资源的相对不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在进行钢琴学习时钢琴技能和钢琴理论知识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缺乏实际的钢琴演奏经验和表演经验,导致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并不高。而管理的不规范和不健全,则造成许多高校学生在进行钢琴学习时并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规划,这使得他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并不能很好提高钢琴演奏的综合技能。而具体来说,以下原因造成了学生学习问题突出,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

由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招生标准较专业学表演专业对专业的要求低,不少专业底子薄的学生在低年级时也曾学过钢琴的基础弹奏知识,但由于进入高年级,功课繁忙,家长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而让孩子放弃钢琴的学习。但由于这些孩子文化基础不扎实,进入高中后感到力不从心,在高考无望的情况下来报考音乐学,从而降低了生源质量。

二、教学模式滞后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或者也可以简练地说,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2]就目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而言,普通高校几乎才用的就是个别课与集体课两种教学模式。

一般情况下,一堂钢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弹奏(即“回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教师的评价与指导了。这种通用的模式,可以以如下图式表示:

倘若从信息呈示与反馈的角度,对上述这种动态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进行分别的表示,则可以理解为:“学生回课即信息呈现”“教师分析与评价即信息处理与分析”及“信息回

馈与二度处理”,则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一传统模式理解为:信息呈现就是提取――信息处理及分析就是信息回馈与二次处理。由此,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表现为一种闭合型的信息线性加工过程。就这种传统教学中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过程,有的学者又将之归类为“行为模式”“情感模式”“综合模式”以及“认知模式”[3]也就是说,这一过程表现出来更多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被动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配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多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了,以往这种针对“白丁”学生而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期望了,同过上述情况下我们可以得知,无论采用传统上述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必定都存在着学生期望值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集中体现为,学生自己已有演奏、欣赏经验和一定程度的学习思考,不能及时而充分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陈述和展现,从而使钢琴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既定模式统摄下已教师已有的经验与思考。这表明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教学资源的浪费。

针对现代教育理念来说,学生上课时的参与程度越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就越充分,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育行为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认知活动和实践的主体。”[4]而这种主体性的体现,可以理解成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双方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潜力的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也可以将这种因学生主体身份变化而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改良,进一步提升到“学生主动研究教学内容”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汝雁菲.关于钢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思考[J].佳木斯

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76页

[2]董光军.高师音乐教育钢琴课的改革与思考 [J].昌吉学院

学报,2006年第3期:85页

[3]潘传伯.论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及运作[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卷第3期

[4]赵爽、赵月.试论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

育与职业,2009年15期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篇9

[关键词]钢琴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发掘策略

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之中,已经出现诸多问题,如质量低下、效率难以保证等,因此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必须对此有所重视,然后积极寻找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使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真正得以实现。钢琴基础课程在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内部已经开设,并且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可以在钢琴的基础课程内部挖掘思政教育的相关元素,以促进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当前思政课程开展相关现状

(一)学生朝着个性化与观念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我国步入信息时代以后,互联网已经在我国人民群众之中得到普及,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智能手机去了解世界的变化,因此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产生了多元化思想,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个性,简单的说教已经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作用。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比较强,但是依旧有一小部分学生被实用主义等观念左右,在理想信念、政治意识、国家观念上有时存在两面性的现象。例如,很多中职和高职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会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此持有尊敬态度;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强烈的国家观念,但是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后,积极支持国家;平时的生活很容易被享乐主义的思想支配,但是在遇到弱势群体的时候,依旧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缺乏应有的抗挫折能力

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得中职和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有时候遇到事情也会被父母“包办”,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情况很少,因此缺乏强大的抗压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处理能力。一部分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唯我独尊”的错误思想,经常会产生自负心理,但是在遇到挫折后很容易灰心丧气,并且抵触难以理解的或者自身不能认同的事物,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不能对其产生有效帮助。

(三)思政教育与现实出现脱节

当前我国一些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停留在“过去式”中,并且出现了“三多”以及“三少”的不良情况。首先,方法单一说教多,与现实生活结合少。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经常引用固有观点或者教材内容,无法全面地对某些事情进行恰当阐述,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解释不当而产生反作用,没有理解“学术无、讲授有规则”的含义,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依旧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被动情况,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很难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会打消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钢琴基础课程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价值

在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中开设钢琴基础教学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和水平,是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一个重点。钢琴教学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能够在钢琴学习中形成过硬的专业水平,并且养成持久的学习能力,对适合自身学习的相关方式进行探索。不仅如此,在学习钢琴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也能够得到磨炼,从而提升自身的自制能力。无论是中职院校的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都会结束校园内的学习活动,在毕业以后走入社会,但是步入社会并不代表学习过程到此为止,而是打开了新的学门。钢琴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脱离学校的教育以后,依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活动,从而使终身学习的信心得以树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钢琴基础课程内部进行发掘,可以将课程作为根基,提升中职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三观”导向,从而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有机结合。

三、发掘钢琴基础课程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从而帮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主动参与钢琴教学的感知和思考去寻求答案,帮助学生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真正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对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师而言,应当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元素,对学生进行主动培养。通过钢琴教学德育模式把钢琴教育与思政背景下的德育相结合,首先,应当突破钢琴这一专业技能的局限性。其次,应当将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深化教育。在进行钢琴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应当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音乐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例如,钢琴教师在讲授《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钢琴曲的时候,应当明确该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自身所拥有的强烈爱国之心,然后引导学生对该曲子进行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曲调中洋溢的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之情,以及不知道能够何时获取自由的悲愤之情进行理解和感悟,从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现在的人们不应当放弃继续奋斗的决心。在鉴赏结束以后,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被发掘,学生也获得了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二)不断提升钢琴教师的综合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进行驱动,学生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学习钢琴基础课程的时候,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时刻保持初心,利用自身的求知欲作为驱动力量,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清晰的知识框架。要想在钢琴基础课程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元素,钢琴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与学生一同进行音乐探索。钢琴教育要想真正获得预期成果,发掘出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钢琴教师应当将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同时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予以关注,让学生的内心与钢琴基础课程进行对接,然后在接下来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之中,逐渐降低对学生的外部控制与影响程度,促进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作为一种乐器,钢琴需要通过演奏来诠释音乐,因此对钢琴演奏者和乐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钢琴的弹奏,也是对音乐进行高层次阐释的活动。因此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提供质量更好的钢琴,以及提供钢琴学习相应的环境。例如在课余时间,钢琴教师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校园内组织“红色歌曲伴我行”主题钢琴演奏比赛,让想参赛的学生自由选择一首红色歌曲进行钢琴演奏,教师作为评委,对学生的演奏技巧、思想感情等多个角度开展评价。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钢琴演奏相关的知识,钢琴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相关元素也被发掘出来。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构建方面,还体现在强调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内部已经开始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相结合,而钢琴基础课程由于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能够在其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避免了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单兵作战”、难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消极局面,从而真正通过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中职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杏梅,戴倩雯,周杰亮.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1-32.

[2]黄细英.幼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0(8):52-54.

[3]窦瑾.钢琴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元素发掘路径与教学实践研究:以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1):232.

[4]周颖,魏娟娟.课程思政在钢琴教学中的改革应用路径[J].大众文艺,2020(19):199-200.

篇10

一、“立”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合格教师的孵化地。幼儿钢琴弹唱,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即兴编配、即兴弹唱等能力,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钢琴弹唱能力的熟练掌握,可以帮助教师在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教学中,短时间内营造出特定的音乐环境,迅速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钢琴弹唱是完成幼儿歌曲的自配、自弹、自唱的技术过程,这门课程是以钢琴课为基础、即兴配弹课为核心,钢琴教学法为理论构架,将乐理、视唱练耳、舞蹈、琴法等课程有机整合的产物。实际上,边弹琴边范唱、边弹琴边组织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中的常用手段,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门课程培养的就是这种综合能力,即对声乐(唱歌)、乐理(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一系列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

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从实际出发,既能练习弹奏技术,又能学习到乐理、和声知识。重要的是,突出了“弹”与“唱”的实践能力培养,不仅着眼于学生即兴编配的“弹”的能力训练,而且更深层地培养学生创编音乐、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唱”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门课程不是简单机械地叠加在钢琴基础与钢琴配弹这两门课程之上,而是将钢琴弹唱课程中的实践理念从一开始就融入到钢琴基础的教学中,并一直贯穿至钢琴配弹,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行”

幼儿钢琴弹唱课程是钢琴基础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相融合的结晶,强调两门课程的相互融合,注重学目的,统筹安排两门课的学时、进度,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将此门课程拓展为五个学期,课程内容为钢琴弹奏的技法训练、即兴伴奏、变奏创作的技能、歌曲弹唱的训练。

除定期举办观摩会外,每学期期中以教研组活动方式进行考查。学期结束时在全系范围进行期终考试。具体课程的安排及目标如下:

1.音程的各种关系。本课程是和弦配弹的基础,配的和声音程要用耳朵听、嘴巴唱,多分辨、多动脑筋才会达到配弹的完美效果。

2.调式中的音程。通过键盘的各音程练习,配弹短小旋律,既使学生知道了和声音程在调式中的作用,又使学生经过不断比较,掌握和声音程在调式中的解决方式。

3.三和弦及其转位。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及其转位的简单模仿应用与模唱。

4.调式中的三和弦。掌握调式和弦的标记与名称,熟悉一升一降大小调的正三和弦的手位并弹唱。

5.三种和弦标记方法。熟悉英文字母标记法、音级标记法、功能标记法三种和弦标记法并能在谱例上自己进行标记。

6.大调正三和弦的和声造句。大调正三和弦和声连接Ⅰ―Ⅳ―Ⅰ、Ⅰ―Ⅴ―Ⅰ、Ⅰ―Ⅳ―Ⅴ―Ⅰ,键盘手位的熟悉。

7.和声小调正三和弦的和声造句。和声小调正三和弦和声连接Ⅰ―Ⅳ―Ⅰ、Ⅰ―Ⅴ―Ⅰ、Ⅰ―Ⅳ―Ⅴ―Ⅰ,键盘手位的熟悉,和弦外音的配弹。

8. K46与乐句的结尾。半终止、全终止的键盘手位熟悉。

9.选择和弦的原则。确定旋律的调式、调性及和弦的选择原则。

10.乐段结构与和声布局。首先要在键盘上一层一层、有条理地练习,就像学英语自己先学会了才能说给别人听,忌急躁而没有语法规则,音乐语言的学习也是这样。

11.民歌或民歌风的幼儿歌曲和声编配。熟练弹奏各五声调式音阶与和弦;掌握替换音、省略音的和弦配置方法。

12.8―16小节歌曲的和弦配弹。要求学生能够将之前学过的一些基本的和声语汇、常用共同音保持就近连接的法则,尽量快速灵活地运用于和弦伴奏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确定了配什么和弦之后应快速反映在弹奏中。

13.织体变化的三种形式。分解式与半分解式(带低音的和弦式)和弦简单谱例的配弹。

14.伴奏音型的两个层次。乐曲层次增加,弹奏难度也增加,二层次织体要求左手兼顾低音声部和中间的和声声部,左手位置把握的准确需要重点练习。

15.综合织体应用。和弦式、分解式、半分解式在乐曲中的综合应用。

16.不同体裁的幼儿歌曲伴奏织体选用。听旋律或哼唱分析乐曲的类别,从而选用适当的伴奏织体。灵活应用伴奏织体能使我们的伴奏呈现更好的音响效果。

17.带旋律的钢琴弹唱。作为幼儿教师,除了为别人伴奏外,还应该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这不仅需要熟悉键盘,对各种伴奏音型熟悉掌握,同时还要自如流畅地唱出来。这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18.不带旋律的钢琴弹唱。不带旋律的钢琴弹唱比带旋律的钢琴弹唱更需要个人的音乐基础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熟悉键盘,对各种伴奏音型熟练掌握,同时还要自如流畅地唱出来。

19.移调弹唱。扩大音乐的使用范围,挑战教师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