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
时间:2023-04-06 09:0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41―0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各地所用的课本不完全一样了;教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信息传播手段不再单一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高中录取不再只看分数了。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黑板加粉笔式的传播手段,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再来分析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综述
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实质上,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它的内涵是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整体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并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通俗地说,就是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主要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包括传播信息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黄荣怀教授在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书中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南国农教授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 通俗地说,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论与实践。这里所说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观念形态)。是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总和。AECT的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的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如果说94定义是学科定义,那么,05定义是在学科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研究,是符合伦理道德实践的研究。要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符合伦理道德就必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高效的、技巧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内涵分析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同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手段,是物化形态的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模型、挂图等传统教具表现出来。或是通过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卫星等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出来。而教育技术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有形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无形技术。这种无形技术主要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方法和策略,以及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正是要在无形技术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这一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站在教育技术发展的高度,侧重于课程整合,他们的共同观点是: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开创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新课改的最终目标。而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总体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达到合理的、科学的、提高绩效的、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论与实践。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使用什么样的资源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伦理道德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包括传统的模拟技术和现代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信息的编码、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的解码。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资源、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整合的任务是通过对这二者的融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合适的资源去设计出科学的、符合伦理道德的教与学的过程,其任务也同样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其目的也同样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基础教育新课改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其目标同样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目的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
学科课程提供的是课程的结构、内容,信息技术提供的是手段、方法,只有教育技术才能提供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技巧。
三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辩证关系
通过以上内涵的分析,把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作为任务目标,主要是因为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三者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的好与坏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优化课程教学的根本,则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就是形成好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的根源。
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来完成,而教学设计也同样离不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支撑,而这一整套的教学设计的理论系统所形成的技术正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将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和纽带。
为提高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05年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又依据这一《标准》研究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借以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这一决定也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同样的公路、同样的汽车,不同的司机将会给乘车人不一样的乘车感觉和印象,而影响结果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开车人的技术。如果司机都是新手上路,驾车技术一般,又不是参加赛车,开车的感觉可能主要是看谁的路好,谁的车好。现如今,大家的硬件基础设施都差不多了,路好车好,又是在参加赛车,这个时候驾车人的技术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光有好路、好车还不行,还得要有好的驾车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一样,在整合的初级阶段,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比较粗放,这时可能主要是看谁的多媒体设备先进,谁的学科教材开发的好。到如今,各学校都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都差不多,学生来源也差不多,教材选用也基本一样,教学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个时候教师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能力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说有好的信息技术、好的学科教材还不行,还要有能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一整套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的这种能力水平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操作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而且要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少了教育技术的支撑就如同驾车人少了驾驶技术一样。因此,教育技术是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关键技术,是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当前新课改的有力武器。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材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就象武士的一柄利剑或学生的一枝好笔,有了它并不能保证你武功长进多少、字写漂亮多少,还需要你不断地去练习如何舞剑、如何写字,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能力水平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 总结与反思
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有丰富情感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不能单纯地以技术的应用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目标,更应该考虑培养人的健全个性这一教育目标。尤其是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里,在新课改的时代里,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科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即身心素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技术是在一个大的社会及大的教育背景下不断实践的理论技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技术一定要以人为本,切不可一味搞技术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培养。教育技术是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应用,面对的是学习者,而学习者是复杂的个体,因此,在使用技术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本,这一点正是05定义所关注的。在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字面上的理解,很容易陷入单纯的技术层面,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可见的问题中去考虑教育技术,有必要加深理解,而不仅停留在对技术的简单理解上。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技术面对的也是人,它既有教师的控制也有学生的互动,人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05定义带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总之,新课改所倡导的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今天正在大力发展的教育技术事业来说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无论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中,还是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教育技术工作者都应当借鉴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能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能力素质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理论技术不可替代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新课改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5] 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6] 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
2000,(3).
[7]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5,(5).
[8]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9] 何克抗.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EB/OL].
篇2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其目的在于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准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
1.培养能力和学习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要有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规划,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通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3.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学习。
4.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三、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几个因素
1教师思想观念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放在首要地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运用中的种种不足和问题,从根源上讲都是观念问题。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持接受认可的态度,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根本无法实现,而从“保证教学进度”的角度看课程整合则是不宜采用的。
2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
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低,许多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并从而产生一种误解甚至抵触情绪,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是专业教师的事。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关键。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课程的整合才会更有效。
3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教学软件的开发
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应用软件。不提倡教师编制软件,而希望教师采用现有的工具性软件及Internet网现成资源。但是现实存在的情况是,我国教育软件的种类还不够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许多软件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同时,优秀教学资源无法实现校际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有待规范,低水平地重复建设开发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
目前,需要开发研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特点,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科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的教育软件和教育资源库。
4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的教学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相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技能而言,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上更显得薄弱。许多教师利用计算机仅仅是一种摆设,有的干脆使用现有的教学软件让计算机替代教师讲解,变成了由过去的“人灌”改为“机灌”的现象,一些教师虽然制作了课件,但课件缺乏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与教学艺术的有机融合,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究其原因,均是自身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不够。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课程;整合;探究;开发。
20世纪后10年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巨大变革就是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的不断开展。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和传统体育教学利弊分析
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革新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更促进了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课程理念。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融入课程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增强学习效果,能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情,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此种环境除了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外,它应该是一个多元的,互动性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环境,它也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教学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就是以体育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体育学科中去,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呆板的模式,以其独有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它以鲜明、直观、逼真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的调控手段,优化了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表1、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和传统体育教学利弊分析
影响因素 传统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
教师观念 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教学,认为信息技术和体育课程没有多大关系。 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是信息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
教师自身特长因素 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内容时,总是把自己喜欢的、善长的内容安排的较多,对自己不感兴趣或者是不善长的内容随意带过,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单一。 教师可以把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时就不用“扬长避短”,也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增长他们的见识。
体育运动技术特点因素 在体育课教学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瞬间技术动作,而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而这些动作教师在做师范时又不可能在空中停下来给学生仔细观看,所以会使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带来不便。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我们可以可以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给学生仔细观察动作的要点,也可以将动作慢放、静止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的看清每个技术细节,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学习理解的过程。
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教师进行动作师范时,他们往往分不清楚主次。 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表现出来,对于个别的技术动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把学生很难分解的动作放大给学生观察,教师也不用一次又一次的做动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克服了教师自身缺陷
“体育不养老”,作为普通初中的一名体育教师,所教学的内容确是多方面的,因教师本身并非全能或者年龄、自身身体等因素,难免有些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难以完成正规的示范。例:有位教师特长是蓝球专业,因身体条件因素教授单杠、双杠等体操动作就难以完成。教学中可以制作体育课件,通过体育课件的演示,存进学生模仿学习,克服自身难以动作技术示范的目的。
2、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教学和训练,可以让抽象复杂、瞬间即逝的动作技术形象化、深入浅出,能够让学生或运动员更直观、“仔细”地看到教师或教练员的正确示范;也可以把世界上优秀运动员的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比如,在进行前、后滚翻教学时动作时,从蹬撑——低头——滚翻——抱腿起立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的慢动作进行演示,我们可以将正确示范动作从前、侧、后方向不同角度进行循环播放,同时根据需要将正确动作进行不同速度播放,学生或运动员就比较容易看清楚动作过程,并且深深印入脑海。
3、练习时具有针对性,容易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是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讲解跳远动作要领时,腾空后的踏跳腿与摆动腿并拢,两臂经前摆至身后等相关动作是授课的一个难点,教师虽然反复示范,但因是瞬间完成的动作,学生也只能凭感觉去模仿罢了,挂图展示也只是静态的展示,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学生看到了世界级运动员的跳远雄姿,通过相关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再运用慢放、停放等技术,使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个动作的来龙去脉,便能自学地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这之前这个动作的掌握也只能说是凭感觉模仿罢了。通过信息技术对动作重难点或不明的细微之处进行“特写”,即将该处“放大”进行全方位观察和表象练习,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动作掌握速度和质量。同时体育运动中所强调的感觉也得到了教育,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定能达到质的突破。
三、建议
1、把握好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度性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确实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性质使它的大部分教学任务还是需要在室外完成。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必竟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果只为了体现前面所谈到的现代化而放弃那些好的实用的教学经验、手段,这样的现代化教学也不是我们所要的现代化教学。信息技术丰富了体育教学中的辅助手段,运用时应与身体练习相结合,交叉进行,“看”“练”相辅,以练为主的原则,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在体育常规教学中的协调性。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插上翅膀,发展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2、大力倡导体育教师主办体育主题的网站或者博客。体育学科网站就是以体育教师个人为主,整合体育的课程资源,以网站的形式保存。在存在形式上可以存放在学校的服务器里作为校园网站的组成部分,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资源;或自行购买网络空间存在某网络公司服务器中,为全球所有体育教师服务。笔者认为发动广大体育教师自己动手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但能有效的解决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资源瓶颈,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1)体育教师在建设个人的体育学科网站时整理归纳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件、体育教案、体育论文、学校体育工作方法等等),也是是对体育课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是促使体育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的有效手段。(2)建立教师学科网站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师所有搜集、整理创作的课程资源、资料被源源不断的补充到网站中,使之不断补充和积累最终成为体育教师甚至学科的资源中心。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存在问题
历经多年,传统教学模式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愈发暴露出它的诸多弊端与不足。如何克服弊端,引导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向新世纪信息化下的创新合作型人才转变呢?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特点,顺理成章地成为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良方,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被看做是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一个过程,各项相关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现状如何呢?
近日,借助我校开展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我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情况进行了粗浅的探究。可以说,在本次优质课竞赛中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对课程整合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纵观整体,仍然只停留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最初课程整合层面上,存在诸多的潜在问题,我经过整理、归纳后,在此略加分析。
一、误把加入信息技术简单地等同于整合
有些教师对于整合的内涵认识肤浅,错误地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就整合了。他们一味地把信息技术作为其课堂上的一种手段、一个点缀,甚至有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之嫌,在看似热闹的背后往往脱不开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
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在于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仅仅是演示交流的工具,只有当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其及时地获取信息,将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表达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二、整合的过程中迷失了学科实际特点
有些教师盲目赶场,不分学科、内容,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甚至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与图片强加于教学中,不仅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违背了本学科的教学初衷。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过于拘泥于形式,将本该服务于课程的教学变成服务于信息技术,这恰如削足适履,效果自然是不会好的。
整合不仅要有利于教师教,更要有利于学生学。因此,整合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根据各学科的实际特点,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三、课程整合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之争混乱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学生填鸭式地被动接受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造成创新合作型人才缺失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中欲先改之而后快的一个方面。
虽然很多教师充分利用所制作的课件,较好地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成功地辅助其突破了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但终其而言,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并未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没有从本质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另外,某些教师过多地让权于学生,以致变主体回归为放任自流,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不但信息技术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而且可能导致学生主体极端化的出现。
课程整合在于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过程转化为“学生主体,教师辅助、引导”过程,过多不及均不合理,而适度的成功在于多次的尝试及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对学生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
四、整合深度基本上仍停留在媒体观上
整合中,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树立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他们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的意识,他们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基本上停留在用课件“播放”或“呈现”内容的层次上。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营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师常常考虑如何教学生,如何制作一个能帮助我们教学的课件,却往往忽略学生也是一个自立的群体,也具有自我学习、相互交流的能力和意识。建构主义认为,长期的“重教轻学”,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症结所在。
五、学科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及意识不到位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有在竞赛课期间,才赶鸭子上架,忙成一团。而不论从课件制作方面,还是在竞赛过程中都暴露出教师们自身信息素养和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懂得如何制作课件、面对计算机的突发事件茫然无措的教师不在少数,更不用说指导学生培养其信息素养。
要改变学科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及意识不到位的现状,仅强调加强教师课程整合的技能培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唤起教师对课程整合的整体意识,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做到真正到位。
虽然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必定伴随坎坷与迷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更非一劳永逸之事。
只有扎根于具体的学科课程,并致力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到生长的现实土壤。唯有如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支教育教学中的奇葩才会靡开靡新,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问题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科课程的形态、内容、结构、实施及评估方式与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方法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及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教师是教育计划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师是关键。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几乎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会使教育者的权威削弱,教师很难维持知识灌输者的角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新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任务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就要具备丰富的现代教育与学习理论,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充分作好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教学中不仅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而且能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否则难以保证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的,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二、提高理论素养、增强信息处理技能
在技术使用和管理上,观念没有与时俱进,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只是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职责,学科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完成学科教学,其深层次动因在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人为地割裂开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推进与实现,有赖于全体教师素养的提高,整合的初期固然离不开信息技术课老师与学科老师合作的教学模式,但随着整合的深入,教学就会越来越需要任课教师深入地掌握、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质就是对人的各个方面素养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地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具备一定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求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技术手段变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三、提倡教师参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提倡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整合,积极参与基于信息、基于资源的新教学结构的重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学科课程的介入,将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一道,构成现代化教学的要素,从而支撑新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管理不再只是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职责,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鼓励教师以现代眼光和现代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理论研究素养与现代信息素养的整合。结合整合的具体情况,不断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策略选择,必将是一个摆在广大教学实践工作者面前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所谓的课程整合还就是利用课件教学,实质就是用PowerPoint做几张幻灯片上课,一方面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整合课教师仅仅扮演着“鼠标点击者”的角色,课堂中难见教师的机智、学生的巧答。课件“动”起来,学生“动”不起来。忽视了点拨者作用的发挥。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变成了观众,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课缺乏生命力,更缺乏示范性和普及性。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许多以课件为主的示范课,从课件制作上、课堂组织上,都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师生互动性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听课的教师们却普遍感到“这样的课上公开课还可以,但要平时每个内容都这么做,太累,太麻烦了。再说学校条件还达不到”。教师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用课件上的课还比不上他们传统方法教学。何谈课程整合。
四、资源建设不足,合理利用质量不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依托于巨大的资金财力投入购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建设,互联网使用费等等。一方面,硬件设备建设快,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慢,软件建设速度迟缓,建设力度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计算机教室是宽敞的,但里面有时空无一人;信息设备是新的,但无人能用;机器是好的,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常用常新的软件。另一方面,硬件设备建设严重不足,学校一两千学生只有三四间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主要用于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其它学科教学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而提供给教研组的一台或两台计算机真正用来进行教学研究、信息检索的却不多,计算机成为教师们娱乐消遣,排解教学压力的工具。学校在进行资源建设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资源,同时加强有效利用资源和管理资源的长效机制。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Abstract: With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to the appropriate people to talk about a hot topic, this article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ciplines Curriculum has been talking about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w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则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在西方国家新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改称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或TIC(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这表示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要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一技术进行交流,也就是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所谓信息素养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个体能够获取、分析、加工并能够有效地、创新地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综合能力。因而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外延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这里所提出“课程整合”我认为应该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其它课程的内容,既要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又要实现课程“整合”的教育目标的活动。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即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作为制作课件、获取资源、交流信息的工具来实现本学科的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则是指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教育综合起来考虑,使两者的教学相互协调、渗透,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做为工具和手段,把其它学科教育作为载体,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实现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简单混合,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是“要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在师生之间交流,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实现教材的电子化。
2.教学模式的整合
使长期以来的以教师填鸭式“教”,学生强迫性“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式“学”,教师针对性“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进一步促进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3.教育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书匠”,变成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
4.教学资源的整合
学科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方便地搜索到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组织加工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制作出充分体现教师个性的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渲染学习气氛,活泼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资源的泛在化和知识的体系化。
5.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学生学习活动不仅要围绕教师的“导”展开听、说、读、写、想等常规活动,而且还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求发展,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网际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在以上五个层面的整合,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情景化、工具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驾驭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正是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作、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需要,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我想我们要不断的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新路子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号
2.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篇7
【关键词】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整合 意义 原则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改善教与学的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及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工具,并将该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整合的意义
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因此笔者认为课程整合有以下五方面的意义。
1.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多媒体计算机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交互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及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甚至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学生在这样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多媒体技术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多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多媒体系统具有超文本特性,因而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超文本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它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等。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所必须把握的原则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
1.革新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它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
2.改变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结构已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我们必须紧紧转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教师在这个整合工作中,必须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经过分析调整后,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从而改变教学结构。
3.优化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大类,两者各有优缺点,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设计理论。在信息技术模式下的教学,就更要求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设计中,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并把这一观念贯彻到课程整合的各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是落空。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将它们进行统一整理,放到校园网上,让学生们去学习。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出现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发利用方面存有严重的缺失。
1.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造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CAI有本质的区别。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当然,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并不完全排斥CAI。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CAI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CAI运用还是有所不同。
3.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由于资金与技术的原因,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较慢。一些优质的教育信息无法或很少与师生相见。课程资源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的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篇8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布局、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而详细的设计与操作,换句话说就是运用系统而又相互联系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四种教育因素(教材、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从狭义上讲则同等于教学。综上所述,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有效融合到各学科的教与学过程中,即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迫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发生质的变革,因此学科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载体的呈现,更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融和的过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只是一种信息技术工具、手段的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整合不同于融合,整合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一种工具、手段,而融合则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有效结合,其本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灵活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把教学因素、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再一次重构、创建,融合的过程,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Internet的应用发生了质的改变,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所以学习计算机技术则转变为一种使命,一种需求,刻不容缓,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今后的学习,更应该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是教学资源与学生资源在课堂上综合运用的再现;是一种教育信息的传递和课堂上、下知识的外延、互补,是真正体现学生专业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课程的变革、角色的转变、迫使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便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完善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机技术,以润物细无声的一种状态、循序渐进的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因此我们也誓必苦练并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比如,文字工具:WordWps数据处理:Excel、多媒体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网站制作和视频和音频处理技术:FrontPage、DreamWeaver,等等。末来的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和“MOOC慕课”)也必将是有效整合的课堂,让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真正达到“融”的境界。
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与“学”变革
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以教师传授为主,无论是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技巧等,都是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提问,也是教师在课前深思熟虑提前设计好的,作为学生,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灵性的个体,在课堂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发生,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仅仅只是一提而过,由此也充分反映了教师只精心备课而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被动的记忆结果,而不是去发现、去思考;再者课程内容的陈旧、管理的单一化,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教学的客观发展规律是相违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好得解放了课堂、缓解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等。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发生剧变的大环境下,要求我们具备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并能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对象层面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是一门学习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与课程整合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实事并非如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把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作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从教材,方法策略、还是环节设计,都要求有一个全新的视角,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了“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的,比如运用“图画”软件绘制一幅图(内容自选)通过创设情境、展示三维目标、根据课时的需求、内容的安排,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教材,学案、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很好得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因此说信息技术本身既是学习工具,也是学习对象。3.2信息技术是教与学的工具层面从运用的角度讲,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改善教与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误区分析
4.1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含量,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件中大量采用了绚丽的动画效果、唯美的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介质和现代化教学设备,这种高技术含量的精美课件,往往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例如:记得很久之前听过一节讲授“音节”的音乐课,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的课设计的非常有创意,让人经久难忘,而是因为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的课件,采用大批量的图像,动画,音乐,感觉不像是在讲授课而是一节盛大的视听大餐,?喧宾夺主,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忘记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4.2信息技术的滥用,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研讨课,有的教师不管是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也不管是否有恰当的时机,过多的依赖、一味的追求高科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创意、才能符合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精神,誓与多媒体信息技术论英雄,这样一味地追求,结果则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多媒体、用了CAI,用了电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是每节课都要用课件,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不要搞形式主义,避免有“作秀”之嫌。例如:2016年12月5淄博市晏婴小学语文教师蔡文平的习作课程整合课中,师生们穿着古色古香的古代服饰跪坐在案前,没有华丽的课件也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景融入情,情融入课,美奂绝伦,让人引人入胜、拍案叫绝。
4.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 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来,自己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在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整合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核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诸如教案和信息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而且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这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挑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英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等实践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发挥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方法和理解、处理问题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
2.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象征,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去,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的教学手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要使自己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学习。要求从教人员必须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影视技术、编导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资源库中选择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强化网络意识和网络文化适应意识;应富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卓越的教学监控能力,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3.教师要活用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与当前中学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这是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的优势。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环境下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着三大功能,即学习对象、学习工具、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包括“演示工具、资源工具、辅助工具和探究工具”等,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示工具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和最低层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现成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出与自己课堂相关内容,用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讲解;也可编成讲演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及图表、动画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从信息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还能即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实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在教学实践中合理适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尽量避免走进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很强的交际性和使用性,所以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及网络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他一切教学媒体。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该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在“辅助”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不可贪图信息技术的生动、便捷而妄想用信息技术来代替粉笔和黑板。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从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恰当性、综合性、辅和启发性等原则,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合理整合。
总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会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和广大学生的钟爱。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肩负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任,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主要作用。”
心理学专家卢家楣教授指出:“情调是一种最轻微、淡泊的情感状态,持续的时间短。它往往没有明显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主观体验。它通常伴随着知觉而油然发生,更多地受环境刺激的直接影响。” 因此,在走进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必须有的放矢地搞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放开教师的手脚、展示教师的才华;同时也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和谐学习环境
当今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构建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监控和催化剂的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感的音像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迫不及待地希望从课文中了解到故事的原委,这样对课文内容就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自然主题把握得也很准确。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故事背景、作者简介、人物轶事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点开相关“链接”进行了解。经过如此一番过程,学生达到细化课文、深刻领悟的目的。否则,学生根本不会对毫不了解的珍珠港事件感兴趣,也很难靠自己的阅历去想象当时的情形,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网络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几乎所有信息都能找到。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的师生关系中,网络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是利弊并存的,也有不利于学生的特点:
(1)由于网络本身的无生命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教育中会发生疏于思想品德教育、人格感情熏陶、人与人的情感沟通,学生是人,人就会有情感,教育要讲究人性化。
(2)网络资源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还有很多诸如游戏之类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
(3)网络资源的信息内容大而泛,有很多与要学的内容联系不大,甚至是偏离中心,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主题,容易误入歧途。
教师应该努力克服这些不利的因素。教师要加强教学手段研究,促使人性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巧妙整合,以克服现代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人格感情教育方面的不足;加强教师监控,避免学生受到网上的不良诱惑;加强学生健康的学习观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的教育。
三、要选择合适的课题,在合适的时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合在网络环境里上的,也并非所有的课都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电脑的利用要有个度,在用之前,教师要再三琢磨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