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27 02: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注重新知识的应用吸收
化学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衣着、环保、医疗、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的重大问题,化学与材料科学、农业生产等的联系紧密。故化学教育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就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把这些新的知识放到教材中。
当代社会发展中,材料的进步是个重要标志。新教材用一定篇幅编入了这方面的有关知识。例如,化学与生活这一单元中加入有机合成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材料的性能和他们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源是维持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发展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需要有充足的能源。面对新形势,常规能源已无法满足需要,急需解决提高常规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探索开发新型能源两大问题。
环保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已列为国策。教材在很多章节都介绍了有关环保的知识。如增加了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危害;臭氧层的作用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并且总结了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等内容。在煤和石油的章节中既介绍了石油和煤形成及成分,还同时指出了燃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充分了解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能源、环境等一些问题都比较具有综合性,不能严格归属某一学科领域。旧版各科教材分科严密,但缺少必要的横向联系。学生不易从整体上来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但新教材注意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渗透。例如,在介绍二氧化碳的用途时还提到了物理学中升华的内容,在能源问题中提到了水利发电这方面的物理知识。
三、切实进行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学习初中化学,学生有两个需要:继续深造和以后就业,新教材考虑到了这两点,从而确定了以下能力训练要点。
1、培养一定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是指善于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全面、细致的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完整的感性信息,它是记忆和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新版初中化学教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如教材的序言从开始就传递给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需要有关系的思想。重视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全书中一些配合教学内容的演示实验如:“木炭,铁丝,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等,对于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中化学教材保持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安排上,保留了适当的知识面,侧重介绍了O、C几种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突出物质性质、用途、制法、检验、验证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结构与用途三者的联系,对某一具体的物质,教材是以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为重点,以此带动物质的制取,用途等知识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提高思维能力。
教材适时介绍了化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使学生充分理解其正确性和绝对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每一章节结束还对知识进行连线成网,使学生系统地将知识总结起来。
3、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不仅要会操作实验,还要会制简单的教具和利用代用品,这就要求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该能力的培养教材是从下面的举措落实的:一是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书中有部分实验的用具专业性不强,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废品进行试验。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二是确定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新教材中就有以下几种实验:物质制取性质实验;课外家庭实验;基本操作实验;选做实验。
4、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
培养语言表述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这就成为了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讨论,资料,选学等栏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练习、组织学生讨论、讲述化学史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
5、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知识更新快速的今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们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新教材很多内容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设置的。学习活动栏目多样,编写形式活泼,图文并茂。
篇2
一、关于课题内的整合
对于某一个课题来说,先要确定好主题,广泛收集好教学素材,一般从以下三条线索选择教学内容:(1)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学习化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3)反映化学与科技、生产、社会、环境、能源、材料、生活等方面的广泛联系和重要作用,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再筛选与课堂教学有紧密联系的素材,要注意所选的素材既要符合中学生特定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的内容,还要符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原则,也就是把它们组织好,理顺它们之间的连贯和层次关系,可以是顺序型的,可以是发散型的,也可以是辐射型的。而设计好课时教学方案并实施课堂教学,是整个整合过程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地经历“设计实施反思重建”的过程。比如,在绪言课的教学中,可以围绕什么是化学、化学的作用、化学的发展、怎样学好化学等展开素材的收集。像化学与人类的发展史、化学与粮食、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军事、与化学相关的科技前沿等都是本课题中可用的素材。而补充“水中生血”、“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等趣味实验可实现对教材的重新构建。此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又发现新的问题,就会对教学案进行修改、调整。比如,在第三单元第三课题“元素”的教学中,由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中的碳12和考古中的碳14引入课题后,从元素的定义、关键词的理解、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的分类、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元素种类与质子数目的对应关系、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规律3和使用等方面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处理,提高教学效率。
二、关于单元内的整合
在某一个单元中,教者既要考虑本单元内知识体系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还应考虑单元内如何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在教学第九单元“溶液”时,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在刚学完溶液的形成后,没有接着上溶解度的相关内容,而是由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溶液的浓度这一课题的学习上。比如,从配置30%的氯化钠溶液过渡到溶解度的学习,这样的安排,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至于使学生思路混乱,较好地防止了溶解度、溶液浓度之间概念的混淆,尤其对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结合溶解度曲线比较溶液浓度大小的帮助比较大。
三、关于单元间的、跨学科的整合
对于一个不喜欢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他的教学设计当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那么,确定教学内容和顺序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教育学家塔巴提出了六项标准: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广度与深度的平衡、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适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这些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是有决定意义的,只要我们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综合整个教材,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对整个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处理,以实现学生强化知识的记忆、技能的锻炼、方法的形成。
比如,在二轮复习的科学探究专题中,我选取了跨学科知识的2009年杭州化学中考第34题: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总质量为400克左右,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并比赛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运行的距离谁最远。张明制作了如右图所示的一辆小车,他往试管中加入两种试剂,塞紧塞子,过一会小车向前运动了。
(1)理论上,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请在下列试剂中选择最符合比赛要求的试剂:①锌粉、②铁粉、③铜粉、④10%的稀硫酸、⑤10%的盐酸溶液。你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序号),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若要使小车的运动速度比(1)中所选试剂时快,应往试管中加入哪两种试剂?________(填序号,从上一小题中提供的试剂中选)(提示:10%的稀硫酸比10%的盐酸溶液pH要大)
(3)若仍选用以上试剂,在不改变试剂质量及道路和动力的条件下,如何使张明的小车跑得更远?请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根据同样的推进原理,但不进行化学反应,也能使小车运动。他选用的方法可能是_____________。
结合中考的方向,将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经验整合进化学课堂,促进其连接、组织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对与化学紧密相连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形成新的认识和判断。
篇3
一、新教材的优势
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崭新的课程理念会强烈地冲击着教师原来固守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整体来讲,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上与老教材有所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活动的内容,同时,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
1、新教材比较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
新 教材注重了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如元素观、粒子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以此为核心选择那些能形成和体现这些基本观念的具体知识内容,继而逐级引出化学核心知识。例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结构决定性质”等,并且注 意了重要观念的渗透,如“实验是验证与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人类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永无穷尽的”等重要观念,很好的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价值。
2、新教材不仅重视知识的结论,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新教材把活动与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提供的实验形式灵活多样,例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家庭小实验等。通过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线,把实验设计成“活动与探究”,使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落到了实处。
3、新教材强化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
新教材大量介绍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多处提出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强调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新教材从内容的形式上都增加了很多栏目
如“资料”、“阅读”、“家庭小实验”、 “讨论”等栏目,并编入了供选学的拓展性课题等,以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自主选用。这些栏目的设立使教材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贴近学生。
5、新教材对实验素材的选取更慎重
从内容上,把初中学生不易做、有危险、有污染等方面的实验进行了弱化,如氢气的有关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1、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新课标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理念: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新旧理念不断发生碰撞,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与智慧逐渐增多,并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题里有一个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对于这个实验,教材是这样设计的:先做好小花,然后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经过干燥后再进行实验。这种做法虽然美观,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费时费力,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实际上课时如果放弃这种做法,而采用的是往试管中的石蕊溶液直接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效果很好。
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用新教材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了课程的含义。同时教材也激活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尊重教材,而且要超越教材;不仅要立足课堂,而且要超越课堂;不仅要挑 战自己,而且也要超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1)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新学期第一课教师并要不急于传授知识,而最好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演示 “水火竟然能相容” 的实验、 “纸船能够烧开水”的实验等,通过让学生感受这些神奇的变化,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觉得学习化学很快乐、很有趣。
在 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通过设置富有童趣的活动如: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等,创设生动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可采用了小组竞赛加集体抢答的方式,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区分铁粉和碳粉?这是一个思维含量很大的问题,铁是金属,碳是非金属, 如何区分它们?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基本上将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涵盖在里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学生小组内讨论,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或交流讨论,或查阅资料,讨论结束后,选出答案最多的两个小组,再分别派代表进行抢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想出的 方法新颖多样,有的就连教师事先也没有想到。在这种课堂状态下,学生们会各个高度投入、兴高采烈,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同时,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会经常出现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两 点……”,学生的思路逐步开阔,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化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辩”现场,学生们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会让教师为他们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例如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向学生设问:“吃鱼时,鱼刺卡了喉咙怎么办?”“热水瓶中的水垢,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吃松花蛋时为什么要加点醋?” 通过类似的问题,将化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又将日常生活的问题渗透到化学中,实现从生活到化学,再回到生活、回到社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4)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开展异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的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
(5)评价方式改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成败论英雄”,教师要真诚地用心去发掘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在实验操作中,不仅看实验结果,还要看其过程;在课堂练习中,不仅测验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考察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整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也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1、教师对新教材的编写目的不够明确,对编写意图领会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加强集体备课,针对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有效形式。
2、教材在某些方面处理不适用于农村学生
就当前的农村初中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实验条件简陋、药品仪器短缺等因素,出现了教材、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此外,教材使用较多的是城市生活素材,考虑更多的是来自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农村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日常生活废弃用品来替代某些实验用品。学生们思维活跃,新的想法也会层出不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出“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含义,更深地体会出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在努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同时,作为教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也许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吧。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量问题;初探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2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10
一、“量问题”的提出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中,我们在认识学习物质或变化的同时,常常伴有“数据、含量、量大小关系”等等,这一类问题的呈现能引导学生不仅从物质的组成去认识物质或变化,还能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物质或变化。笔者将这一类与“量”有关的问题,统称为“量问题”,结合沪教版初中教材,列表分类梳理如下。
二、基于物质认识的“量问题”例探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创造物质。教材从化学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物质的感性认识,形成物质探究的方法和观念。下面分别从物质的组成与变化角度,例谈典型“量问题”。
1. 物质组成中的“量问题”
(1) 混合物组成中的“量问题”
教材第1章第2节中明确指出: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以身边的物质“空气”为例,教材首先通过第1节“铁的锈蚀实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会与铁作用,而使铁生锈,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是空气中的成分与铁作用而出现锈蚀现象。在这里,学生初次接触“空气”,对空气的认识还没有数据意识。
在教材第1章第2节“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部分,教材有安排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又深入一步,认识到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学习该实验,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有了数据意识,使化学学习中“量”认识也逐渐“浮出水面”。再结合物质的分类及物质元素组成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认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元素组成了纯净物,多种纯净物组成了混合物。不同纯净物在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或比例不同。
在教材第6章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部分,学生通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认识到“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的含量比例是不一样的,尽管溶质和溶剂一样,不同量的混合组成也有着不同的“定量表示”,即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是不同的混合物,它们的定量表示是有差异的。
(2)纯净物组成中的“量问题”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有物质的“元素组成观”的认识,但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认识。教材在第2章第3节安排学习“水组成”的“电解水”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来建构“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在电解水现象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为2∶1,这一实验数据给学生留下了学习思考,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2∶1”形成呼应,使学生形成了纯净物的元素组成的认识,也认识到纯净物中微粒构成的数目关系,为纯净物化学式表示的理解作了知识铺垫。
2. 物质变化中的“量问题”
义务教育教科书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中有这样一句话: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学会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在金属及酸碱盐等知识中尤为突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这些“量问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阐明了理由。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有关的实验数据等进行化学反应的定量计算,在近两年扬州中考压轴题频频出现:在2013考题中,高锰酸钾褪色时,反应物之间恰好完全反应转化成了新的物质;在2012考题中,测试液溶液变蓝时,说明反应生成了碘,而且碘浓度大小不同,溶液颜色的深浅也有差异。
3. 教学思考
(1)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定量观
“量问题”在化学学习中有多处“踪迹”,如从开启化学之门的“铁的锈蚀实验”,到“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再到“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学生对物质组成的认识从无“量”到有“量”;还有,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溶解度等这一些“量问题”,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定量认识的说明,也不要求进行综合性计算,更无须从定量的、微观的角度去描述其本质,但这些“量问题”逐步渗透在化学教材中,能使学生留下从量的角度去学习的“痕迹”;还有,近两年扬州中考压轴“变色指示反应中有效数据的理解与处理”的命题考查。可见,“量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而且这样逐步渗透的学习方式,也便于学生归纳比较且能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从而真正实现由定性学习到定量学习的过渡,培养定量学习化学的意识,促成定量研究化学的观念。
(2)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物质观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论是物质组成中混合物组分含量或纯净物组成元素含量的学习,还是物质反应转化中各物质质量比关系的理解,都能使学生从量问题角度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异同,如碳与氧气反应,可生成CO,也可生成CO2,也可生成CO和CO2;且两种氧化物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元素含量关系不同。这些“量问题”知识丰富了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深度认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学习基础,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以量定质”的学习思维,形成化学“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观念。
总之,“量问题”是一类涉及数据、含量、量大小关系的知识或试题情景,能启迪学生化学学习的“量”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化学认识的定量观、物质观等观念。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归类这些具有共性问题的知识或试题情景,并及时地适度点拨、类比、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成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篇5
新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改变新教材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基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取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从书本走向生活。
新课程注重从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引入新课,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践联系密切内容,如空气与水,爱护水资源与水的净化,燃烧和灭火,化石烧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资源保护等等。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初步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新教材编入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怎样防止铁制品锈蚀,炒菜时何时加碘盐,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常碰到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好化学,关注健康。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的应试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求教师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延展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2 从以教师为主走向。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方式为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初中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而言之,受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而授人以鱼终身受用无穷。当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有事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篇6
一、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以往的教材编制得比较细微具体,把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做什么都规定的非常详细,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往在实验活动中,教材把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实验习题”等,而新教材是粗线条的,没有硬性划分,这样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新教材只是给出建议。教学情景设计、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新教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用分栏的形式作出提示;各章的复习内容和方法,新教材用问题的形式提供线索,建议学生自己整理。
同时,新教材在练习、作业量和难度的控制上,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其他练习予以补充或更换。新教材的精心选编,架起了教师通往素质教育、体现创新的一座桥梁。
二、新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新教材在为对学生学业和人格发展的全面评价做出建议时,留有创新的空间。新教材在学习结果的描述上没有全部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思考,得出答案,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应用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和实验现象上,独立地学习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上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题: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2.调查当地酸雨对环境破坏状况,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3.上网搜集有关酸雨的资料。上课时,检查学生调查、上网搜集的结果,接着让学生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分别将植物叶子、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物质放人上述液体中,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调查、上网和上述实验,认识了酸雨的危害,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三、新教材从书本走向生活。内容更贴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一)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二)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四、新教材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篇7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化学仪器图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新教材第195-196页表格中10种化学仪器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实物认识产生的表象。另外13种常见化学仪器的示意图,也使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
例如,第18页图1-11白磷的燃烧,图中两处白磷、一 处红磷明显不同的位置,加上适当的示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第197页图2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第140页图7-3过滤装置图为学生学习过滤操作作了很好的示范。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示意清楚,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掌握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反应条件、装置注意点,而且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实验中品红的扩散、木炭在氧气里燃烧、配制氯化钠溶液等实验操作过程的图示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字量,这是新教材化学实验插图的一大特色。例如,第215页图29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图例,将取氯化钠、天平称量氯化钠、氯化钠倒入烧杯、量筒量水、水倒入烧杯、搅拌溶解等操作分别作图示说明,直观性强。这样,操作的连续过程用图示形式表明,使学生在教师示范后,依据教材的图示就可以进行操作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图进行识图、辨图、改图、说图、选图、释图、连图、绘图等类型的练习,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例如,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对物质的用途基本上采用图示法,这是一个新突破,既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又减少了文字量,好教易学,颇受欢迎。例如,氧气、氢气的用途既可使学生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获得感性认识,又可启发学生展望发展前景。玻璃刀裁玻璃的图示使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教材中,空气成分示意图简单明了,水在人体中的存在示意图生动形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示意图对比性强,木材结构示意图变小为大,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一幅幅插图无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化学知识。
四、运用插图,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拉瓦锡、道尔顿。侯德榜三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到原子。分子论的产生过程,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史,?而且还要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篇8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兴趣 激发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化学仪器图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新教材第195-196页表格中10种化学仪器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实物认识产生的表象。另外13种常见化学仪器的示意图,也使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
学生实验中品红的扩散、木炭在氧气里燃烧、配制氯化钠溶液等实验操作过程的图示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字量,这是新教材化学实验插图的一大特色。例如,第215页图29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图例,将取氯化钠、天平称量氯化钠、氯化钠倒入烧杯、量筒量水、水倒入烧杯、搅拌溶解等操作分别作图示说明,直观性强。这样,操作的连续过程用图示形式表明,使学生在教师示范后,依据教材的图示就可以进行操作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图进行识图、辨图、改图、说图、选图、释图、连图、绘图等类型的练习,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新教材对物质的用途基本上采用图示法,这是一个新突破,既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又减少了文字量,好教易学,颇受欢迎。例如,氧气、氢气的用途既可使学生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获得感性认识,又可启发学生展望发展前景。玻璃刀裁玻璃的图示使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教材中,空气成分示意图简单明了,水在人体中的存在示意图生动形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示意图对比性强,木材结构示意图变小为大,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一幅幅插图无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化学知识。
四、运用插图,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拉瓦锡、道尔顿。侯德榜三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到原子。分子论的产生过程,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史,?而且还要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篇9
关键词:生活素材;高中化学;化学教学;素材处理
生活素材又指“生活中的材料”,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各种用处。高中化学教学中处理生活素材的方式不同时,生活素材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一、生活素材是生活化的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常遇到化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常常需要用到生活素材。对高中学生而言正确处理生活素材的方法就是利用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将生活化素材与高中化学相结合使生活素材成为高中化学教材。
众所周知,原始的化学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所以高中化学教学中用到生活素材也有比较充分的现实依据。根据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将生活素材当作化学教学的处理方式一共有两种。第一种是生活素材成为高中化学的一部分,学习高中化学必然要学习生活素材。第二种是将生活素材变成某种辅助教学工具、道具。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生活素材为教材具有多个好处。首先,很多生活素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和了解的材料和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陌生感。其次,学生如果能从生活角度探索生活素材之中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高中化学课程难度会相对较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速度和效率也有所提升。第三,生活素材还可成为高中化学课堂上顺利展开情境化教学的帮手,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量引用,可使高中化学教学向生活化、生动化方向发展,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生活素材融入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
(1)生活素材可做高中化学实验的材料。材料是人类生产的物质基础,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天然的和非天然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生活素材的一部分。不过在生活素材与化学实验教学之间建立联系之后,这类生活素材便要成为普通的化学实验材料。例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的金属材料。这些金属材料就属于典型的生活素材,直接搬入课堂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大家对金属材料有直观的认识;二是作为实验材料,为学生掌握金属化合物的特性、实验反应作贡献。若没有金属材料这种生活素材,大家对金属材料及其化合物的所有认知都是“纸上谈兵”,对金属材料及其化学反应的理解程度也处于流于表面的水平。
(2)生活素材推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素材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属于材料的只是生活素材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生活素材指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等。这些生活现象中包含朴素的化学原理或者正在经历复杂的化学反应,属于高中化学观察、研究的对象,所以也应变成化学教学所需的生活素材。
从化学教学角度来看,生活现象型的化学素材可以推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能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首先,很多化学实验的原理与生活现象的原理相同或者相似,如此可知生活素材是促进化学实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如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糖和蛋白质反应”的课程,其原理便是来自生活素材中,这种现场常备用于检验糖尿病。如此有生活现象做佐证的化学实验教学实用性更强。学生在各种奇特的生活现象的吸引下,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其次,把实验教学与生活现象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印象。有了生活现象型素材的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化学实验步骤、化学方程式的效率会更高。例如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实验时,便可以结合金属生锈、生物呼吸等生活现象来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条件。
(3)结合生活素材做实验。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有理论教学、实验演示教学,还包括专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实践教学。事实上,高中学生在结合生活素材自己动手完成各类实验后,对实验、素材、素材性质等化学相关知识的理解能更进一步。
高中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知识、巩固实验步骤,还是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授“了解和认识有机溶剂”时,教师若能采用贴近生活的实验教学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授课时,教师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脂肪烃类、芳香烃类、醇类和乙醚类等有机溶剂做实验原材料,实验原理也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选自日常生活的材料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到有机溶剂的腐蚀、刺激特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生活素材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生活素材在化学领域和化学研究中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大,所以在现实之中以生活素材为主的化学研究工作也非常多。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中对生活素材的研究与那些生产化学产品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不同,高中化学教师和化学教研组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活素材和高中化学教学的关系以及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处理办法。由此可知,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小组研究生活素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生活素材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联系,为推动高中化学高效教学工作而努力。
新课改以后,高中化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任务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极力倡导“回归生活”的教学形式,所以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人员在保留原有的研究目标的同时,还将“如何把高中化学教学回归生活”纳入研究命题当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探索的命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旧任务还是新任务,都离不开对生活素材的研究,所以生活素材还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总之,现在生活素材已经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虽然大家在不同情况下处理生活素材的方式手段也都有所不同,不过无论怎么处理,只要处理手段科学合理,就能有效地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芙蓉.生活化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
化,2013(4).
[2]何国民.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之生活素材的插入[J].中学生导报,
篇10
一、备教材,研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第一手教学资料。教师备课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一定要了解教材的编写结构和编写体系,弄清楚每个教学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要求以及知识构成。然后要深入、全面地把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重点、难点搞清楚,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研究每个章节如何去教授,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举个例子来说:灭火的原理。如何实现灭火,只要能消除燃烧条件之一就可以,即消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教师在学习、研究课标与钻研教材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满足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识,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参阅一些有用的图书、资料,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同时,也不能单纯地依赖参考资料,上课时随意地翻阅教学参考,自己照本宣科,这样无法理清知识、技能的关系,从而导致教学的无序性,无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也会生硬、僵化。
无论是研究教材或是查看教学资料,这毕竟还是浅显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变本本主义为实践主义,自觉地研发一些对教学有用的课程资源。平时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化学学科的最近发展动态,利用生活中有关化学利用的素材,合理使用学校里的教学器材,制作一些有用教学器具。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社区,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都利用起来。例如当学习溶液的酸碱度后,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鱼塘分析池水的酸碱度;在学习食品的养分成分后,让学生走进超市阅读食品的产品说明和营养成分说明。
二、备学生,把握教学节奏
现代教学评价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要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能力是否提高等方面来判断的,而不是说教师教的多,教学质量就高。因此,我们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每节课的授课内容是什么,哪些先讲,哪些后讲,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并能增长能力。所以,教师备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备学生,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有所了解,然后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教育界普遍认为初中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和推理能力,他们的记忆力十分强大,对事物很敏感,学习不能够全心全意注意。特别是学习化学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有个不好的现象:做实验时看“热闹”;学习理论知识时喜推理、烦实际、厌记忆。从哪些方面了解学生?我认为不外乎下面几点:和班主任交流,掌握学生思想情况;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细致评判学生的作业、试卷、练习,寻找他们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时地开展学生座谈,让学生对教学提出有益的建议;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交流、谈心;走访或开家长会,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我们在备课时才能有针对性。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初中化学备课学生应该从下面几项做起。①备学生所想。教师要有预见性,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预设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和产生的一些想法。②备难懂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有些知识在我们教师看来显得很简单、幼稚,但是学生可能却觉得很难,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要换位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③备易错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利用备课去收集学生平常容易出错的题目或实验,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启发学生思考,错在哪?该怎么去做?如我们在引导学生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学生很容易忽视棉花团的作用,不经意就导致了错误。教师备课时可以考虑设置实验来提醒学生。④备易忘的。学习化学,必须要记忆一些化学用语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元素表等。而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忘记的东西。教师备课时,可以把这些东西编成顺口溜,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效果比直接记忆肯定要好。
三、化学备课中应该处理好几种关系
(1)新旧知识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新旧之间的关系,善于利用旧知引出新知,也要学会利用新知巩固和复习旧知,达到和谐统一。
(2)难和易的关系。化学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分析、推理能力。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实验设计上尽量简化程序,并学会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要把各个知识点进行类比,从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3)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化学备课时,既要注重基础化学知识的教学,更好做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所以,备课时挖掘教材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