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4: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多元文化极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促进了新工艺技术的产生,中国民间美术这个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地交融在一起,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工艺技术带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民间美术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正如印刷技术革命性的进步使手工印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印刷品真正开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印刷品发展,使得各种平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摄影艺术的出现,使现代艺术设计越来越完美,到了现在,电子媒体的产生更是让现代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它五彩纷呈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受众的视听语言,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新的艺术设计形式应运而生,正像我们现在每天都接触到的网页设计、多媒体艺术设术等,无限地扩展了现代艺术设计范围,使它向世界领域发展。现代设计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实质上是缘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从整体上来看,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注重新的视觉语言表达,它在思维形式、表现手法、创作理念和相关媒介上都进行了创新,与传统艺术有了很大区别,换句话说,西方现代设计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极深刻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民间美术由于失去了原有生态环境中的依托,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如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手工印制工艺复杂,过去一度用来成为欢度年节的装饰品、大众传播的媒介品等,而现在随着室内装饰的变化,已经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西方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时装设计等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一味模仿、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时,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正在慢慢消失,现代艺术设计软件工具的使用确实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但民族品位中形式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是用现代设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设计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还必须充分掌握民族的历史文脉和个性,才能设计出不脱离时代潮流,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广博的阶层文化,这种代表平民大众文化的造型艺术,被叫做“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对于职业艺术家的艺术有很多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出于欣赏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以及相关信仰忌讳等创造的群体性艺术,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身的美、物品及生活环境。是劳动人民群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文化、精神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中国民间美术种类丰富,风格多样。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剪纸艺术,就是老百姓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在北方,老百姓们喜欢用剪纸剪成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进行装饰,寓意辞旧迎新。再如,有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在中国是非常悠久、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流行于农村春节,内容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义,来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信仰,成为百姓们驱邪纳祥、美化生活的节日风俗。木版年画的题材非常繁多,如“大庆丰年图”,表达了劳动人民迎新春、祈丰年的美好愿望,其吉祥寓意和新鲜红火的景象为新一年映衬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又如,中国的民间皮影,极富地方特色,民间艺人将皮影与木偶结合,还配以民间小调,通过灯光、影幕、音响、唱腔,其造型结构也多种多样,是最富感染力的乡土艺术,尤其是以陕西皮影为代表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另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的民间陶瓷,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不仅具有审美艺术性,在生活中还有实用性,中国景德镇就被誉为陶瓷之都,具有朴素的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艺术韵味,基造型上的简洁和装饰上的流畅,使它一直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民间美术集实用与审美的协调为一身,它代表了中国民间最质朴的审美观念,如老百姓常用的“绣花肚兜”即是用来贴身穿着来避免肚子着凉,而男女恋爱时,常喜欢用它来作为定情的信物,也有用来送给亲朋好友,上面所绣的富有美好寓意的图案也是一种心意的表达。民间美术艺术具有象征性,它所涉及到的吉祥题材总是蕴涵着吉祥的寓意,并通过图形纹样、色彩形式表现出来,作为老百姓吉祥观念的代表性寓意符号承传,充分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间美术造型最大的特点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和“借物抒怀”,简单地说就是把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人们美好的期待进行交融,融入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象征。如“莲花”,人们非常喜欢用它来象征高贵的品德,正如《爱莲说》所说“: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充分说明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又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民间年画,其中以“麒麟送子”为题材的就代表了瑞祥,用于象征家庭繁荣昌盛。因此,我们看到,民间美术存在形态的根本在于它来自老百姓的朴实生活,是中国人本原文化的代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造型上来说,虽没有经过房间的雕琢、修饰,却别有一番滋味,保持着清新、质朴,在朴实中透着精细,在单纯里包含着丰富多彩,堪称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样式,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具有极大的精神文化性。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年画、剪纸等,都反应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面貌,溶入了他们的信仰、情感、娱乐文化等,这些具有突出艺术特征的传统艺术无疑会对我们现代生活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三、中国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如何前行,对于设计者们来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纵观它们的艺术发展过程,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以及创新思想,那么,设计师们只要下功夫深入了解民间美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中国人的造型哲学基础可以说来源于阴阳观,阴阳一般用来说明日光的向背,简单地解释就是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通常用于借喻气候的寒暖。正如我们古代思想家分析的事物一样,都是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所以阴阳是用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无论是美术还是民间美术,都会用阴阳这个观点。例如,阴阳太极图的结构,犹如两条鱼首尾相追融合成一个圆满的图形,我们喜欢叫它为阴阳鱼。细心的人会透过远古若干图案、符号、绘画来找到它的身影,最典型的如万字符,从中国远古最有名的人面鱼纹彩陶上就能看到,古人用它来代表太阳、阳光和漩涡。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凤鸟图,各种绘画中表现出的盘旋腾飞的龙,几乎都离不开太极图形旋转结构。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又把这种造型方法称之为喜相逢,如民间剪纸中的蛇盘兔,就是阴阳这种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代表着事物阴阳相互对立、渗透和依存的关系。喜相逢这种传统吉祥图案,还被用于刺绣、染织和陶瓷等领域,如青花瓷盘图案,正因为它的这种美好寓意以及简约造型,也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设计法则。如某企业就借助其美好寓意,透过太极的理念用两只凤凰旋转互动而成,代表了吉祥与美好,并祝愿企业的前景生生不息。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就体现了传统的阴阳观。例如“,抓髻娃娃”一手捧鸡,一手捧鱼。再如“,比翼鸟”“、双头驴”等这样成对成比的造型,都突出了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借助民间剪纸艺术中阴阳哲学观的作用,如在银行的标志设计中,就可以运用中国古钱币与“中”字造型,再运用红色这种中国传统中的吉祥色彩,寓意天方地圆,积极向上。民间艺人出于民俗实用的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能动性设计创作,发挥其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于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展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民间刺绣绣花鞋,在有限的面积内,合理安排和设计纹样与辅助纹样。整个图案要包括莲生贵子、百年好合、金玉满堂等内容,才能表达其美满祥和之意,突出中国传统独特的装饰审美艺术,它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如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时,完全可以借助民间美术这种适形造型法,把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将现代的时尚性与自然的秀美风光融为一体,拱托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2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篇2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
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
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3.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地域性危机;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2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当今社会生活中,“民间”一词已融入时尚潮流,“来自民间”也俨然成为商业促销中常打的文化牌之一。翻阅报刊,打开电视,“民俗热”、“民间美术热”、“民间文化旅游”等各种形式的词汇以及与民间相关的社会思潮在各种媒体报道中频繁现身。一切的表象似乎正在说明我们的民间艺术已经走出过去不受重视的低谷,发展形式已一片大好。然而,透过洞察现象背后,却可发现其中隐藏着种种问题与危机,“地域性危机”便是其中之一。反思民间美术当下发展的真实状况,排解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危机已迫在眉睫,这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探索我国民间美术的当代出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地域性”引发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地域性特征”对于民间美术当展的重要性
张道一先生提出的“民间美术基础说”指出:“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不论历史上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还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新的美术创作,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②(注:参见张道一、廉晓春编著《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形式之间一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论及民间美术,其概念首先必须是“民间”的,这是民间美术区别于别的美术形式的最重要特质。而“民间”的概念必然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特定的地域性。
人们常常思考如何定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定位中国的民间艺术风格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在历史的长河中都逐步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地域的差异催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性的民间美术作品自然也就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文化模式蕴含着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情意味及文化观念,因而孕育出不同的美学观,各自体现出自己浓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功能,进而形成当地的民间美术体系。陕北地区冬暖夏凉的窑洞;北京地区讲究风水、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北面广袤的大草原上,牧民居住和使用的拆装容易、搬迁简便、适合于经常流动放牧的蒙古包;盛产竹子的西双版纳,傣族人以竹为材料建造的适合西双版纳气候环境的竹楼。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民居样式,地域性特征构成了这些民居最典型的个性。再如因地域气候、环境的差异,蜡染、扎染、织锦、印花布和丝织品常盛产于多水、产颜料的产棉区、养蚕区,而木制、竹制家具则多盛产于林区;因传统习俗的差异,古越人的纹身术和民族图腾崇拜导致了后世贵州各民族极富地域特征的傩面具及傩文化习俗的源远流长。此外,同一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其形式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因为使用材料、制作工艺、地方民俗等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比如年画,有手绘复制的高密扑灰年画与云南炮山手绘年画;有单色线版风格的云南纸马、内丘芝麻;有半印半画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绵竹填水脚年画、无锡纸马;还有套色木版年画,如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泉州年画;清代晚期,西方石版技术传人中国后,上海、天津两地在出现了大量印制的石版年画,后来胶印技术的推广又再次促使了上海成为近代月份牌广告画及年画的大批量生产中心。这些风格各异的年画品种无不饱含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赋予了他们在艺术上的生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用简单的语汇去描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的民间美术又是怎样的一种具体的风格。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我国的民间美术本身就是博大丰繁,灿烂多元的,忽视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无疑是对民间美术的最大破坏,也将最不利于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维持地域性特征已成为准确传承民间美术形态的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由“地域性危机”引发的当代民间美术传承的潜在危机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原生态民间美术生存的土壤渐渐缩小以至消失。一些主要存在于广大偏远农村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绝迹,很多民间工艺也后继无人,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地方民间美术。正如冯骥才所言:“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①(注:参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首后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透过旅游经济带来的民间美术表面兴旺繁荣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本质上民间美术工艺品地域性的迷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现状。走进很多景区的民间工艺品商店,你常常会感到不知身在何处。人们居然可以在北京的某一人文景区里买到贵州的傩面具及海南的贝壳挂饰,走到海南,却又可以买到几千里外北方的蒙古刀。过去常言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等彰显民间美术价值的谚语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现象表明,在现实条件下,民间美术多样性、丰富性和地域性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民间美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与其他的美术形式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有着一种原发性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其一,从历时性的发展来看,民间艺术还比较多的保留着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其二,在共时性的社会文化整体结构中,民间美术也保留着一种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②(注:参见邓福星编著《论中国民间美术(总序二)》,王朝闻总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年版。)然而,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促进了一些优秀民间美术的复活,但大量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粗制滥造的所谓民间艺术品同样充斥市场,随处可见。经营者们抓住当今城市民众对民间美术的了解普遍比较肤浅,对民间美术的偏爱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他们生产的这些劣质品不论在题材上、材料上还是工艺加工上都常常随意了事,鱼目混珠。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使得当下民间艺术逐步地转变为由市场左右。那些原生态的民间美术开始被大批量、粗糙的复制并销往各个地方,民间美术品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于这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其本真的、纯朴的艺术性也必然逐步丧失,导致的后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消费者错误地理解我们的传统艺术,还将极大的影响民间美术的高质量传承。
不难发现,民间美术的概念已开始变得含混不清。当代的民间美术,尤其是进入城市的民间美术,好多已经变味,甚至因为过分功利而导致民间意义的逐步丧失。不少民间美术有向宫廷艺术、文人艺术风格上转化的趋势,甚至转化成为了奢侈艺术,民间美术本身纯朴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不复存在。“百工舫”式的民间传统艺术集散地现象的利弊也值得深入探讨。
三、消除“地域性危机”的有效方式:“民间”概念新解
一直以来,说起民间,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联想到农村。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原来主要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民间美术逐步失去滋生它的原始领地和主要参与者,民间美术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随着中国大众对现代化运动从痛苦无奈的被动承受到满怀理想的主动参与,创造主体逐渐离民间艺术原生形态而远去。就民间美术的衰势而言,创造主体的丧失是决定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世界的裂变,对创造主体的本土文化人格构成了摧毁性和异化性质的影响。”③(注:参见吕品田《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一文,《装饰》,2000年第1期,第13页。)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民间美术的外延重新予以思考。来自于“民众”的民间艺术品才能真正的代表民间文化,而民间美术也正是代表着人民群众文化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一切艺术特征,一切不同于其他文化艺术的地方,就因为它是民间的。鲁迅先生称民间艺术为:劳动者的艺术’。”④(注:参见刘思智、程晓民、李建军著《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页。)因而,要保证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我们必须转变民间美术一定要在农村的习惯概念,去为民间美术的精神风貌找到当代延续的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民间艺术”的定义为:“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敏智慧和艺术才能。”就此,我们不难得出民间美术从一开始便是人民群众的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所以,今天我们对“民间”二字的概念理解必须在时代的特殊性下做出延展,从传统观念认为的“农民艺术”扩展为真正的“民众艺术”,这个民众除了包括原来意义的广大农村人民外,还应包括生活在广大城市中的民众。
社会经济结构的突变和大众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传统意义中的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正不可逆转的大幅减少,原来生活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艺人也逐渐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他们的生活开始与城市紧密相连,许多年轻人更是抛弃了原来的手艺,涌进城市,直接参与到现代化进程的建设中去了。城市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的快速崛起、商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格局已被彻底的改变。经济格局的巨变必将导致文化体系的裂变。以现代城市生活为中心的当代市民成为推动当代文化的主力军,他们左右着社会的时尚与潮流,他们也理当是新时代下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朴实的艺术便理所当然的是民间艺术,而且是真正的符合时代的民间艺术。
对“民间”概念的重新界定,并突破原有民间美术概念的局限,地域性危机从本质上看将不再成为主要的问题。注重城镇民间美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将使城镇中生活的人们从此感觉到民间艺术就在自己身边,最为广大的民众将会在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找寻到属于自己文化的根,他们也将自然成为民间美术的最主要的受众。民间美术只有在当代文化的缔造群体中重新找到激发其再生和发展的动因,才能为其当代的发展化解危机。
四、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1、将民间美术的领域扩大到城市,必须赋予民间美术以时代的特性。
“传统民间艺术既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产物,也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乡村文化和艺术的形式。随着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传统的民间艺术随着这种变革,也日益边缘化,整体走上了消亡之路,部分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蜕变成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使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成为一种市场态的存在。”①(注:参见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一文,《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第79页。)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根基,但却在面对工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为主题的当下文化时,具有了一定的异质性,这也正是原生态民间美术出现衰落和蜕变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随着对民间美术地域概念的扩大,要让民间美术真正走进城市空间,要让广大城镇民众乐于参加到民间美术的传承中来,使民间美术不至于太过商业化,就必须为民间美术赋予时代的特性。
一方面,我们不能否定,也不能拒绝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为我们的时代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不应怀疑把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我们世界观主体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民俗传统文化和习俗为我们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巨大满足和平衡,不能忽视广大民众习惯了通过民间美术表现美好愿望的传统。现代人虽然得益于科技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但仍然怀念和向往民间文化中那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的乡情。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使得大量城里的人精神疲惫,信仰缺失。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工业现代化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弊病。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与时俱进同样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应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合理辨别民间艺术中的优劣好坏,对优秀的要不遗余力地传承与发展,对于不合乎时代的则应果断地让它退出历史。一些民间艺术的自然消失,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不再需要。比如早年在中国广大农村十分流行的皮影戏如今便面临了消失的危机。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皮影戏就同现今的电影、电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当年广大人民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电视的普及,网络的蔓延,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民间皮影戏自然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观众。我们当然不能为了要在民间保留皮影这种艺术形式而限制当地的民众享受现代舒适的生活。皮影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必将另辟蹊径。对待这样的现象,我们不需过于紧张,我们应当用辩证的历史观去分析,而不能静止地去看待。
民间美术是具有时代性的,也只有符合时代的民间艺术才具有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生命力。比如,传统的年画多以神话、历史人物、民俗民间故事为题材,而河北武强1937年出版的“门神”年画中就包含了“打日本救中国”的大宗标语,这就是1937年“”后,民众把传统观念中保卫家宅的门神创作为了保家卫国的卫士,1937年的年画就具备了当时的时代性。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我们今天的文化对于未来而言将是传统,今天的民间艺术日后也会成为传统艺术,我们不需要为某些艺术形式的消失担忧,我们也不可能永远的同时保留历史上所有的艺术形式。将不合时代的民间艺术交给民间美术史家,让他们把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载入历史,收藏于博物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艺术形式便可,新的时代毕竟需要新时代的民间美术。
2、当代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第一,“在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文化不会顺着走。相反会反过来走向本土化,向着本土化发展。就是说: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是全球本土化。”②(注:参见冯骥才主编《守望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今天,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对于中华民族本身而言,还是站在外国了解中国的角度,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它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更是树立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独特气质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而各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正是丰富这种多元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因此,当代民间美术的传承,首先要尽量保持其地域特征,保护各地的地方艺术特色。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很多,比如山东的潍坊、天津的杨柳青镇、河北的武强等,他们将当地的经济依托于地方民间美术,既保护了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又从经济角度上解决了地方民间美术存续的根本。不仅避免了优秀民间美术的消失,还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对于不同地域的同类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也应该做到保持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性的差异,切莫出现天下年画一个样的状况。针对某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旅游经济而杜撰历史的现象则应给予遏制。同时,民间艺术的保护还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断代的情况,因为民间艺术形式以前多是依靠口头传授与家族传承,一旦断代,便很可能无法恢复了。三峡大坝的建立,库区大量移民与搬迁,很多地方文化与艺术赖以生存的原生地域被淹没,如果在这个移民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非物质遗产的转移保护重视不够,必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第二,“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它以自发性而产生,以自娱性而存在,以情真质朴和淳美深厚而见长。”①(注:参见张道一、廉晓春编著《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自我、重感情的造物观。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承,我们也应首先侧重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整体造物观念的继承和发展。“重要的是传承民间美术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完善受工业文明伤害的人类文化结构,促进人类手脑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生存状态。”②(注:参见吕品田《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一文,《装饰》,2000年第1期,第14页。)民间美术在历史进程中原有的三大功能,即造物的使用功能、造物的审美功能和造物的认识功能在新的时代将会有所转变。作为民众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一种物化与寄托,其中包含的观念性、主观性的内涵已越发重要,而其直接功能则逐渐式微,甚至慢慢退出历史。民间美术的传承的侧重点已经逐步转向于人文感性方面,传承的核心也将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情怀和审美功能。老子哲学的“天人合一”、《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等我国优秀的设计思想与造物观不仅是作为我们永恒的宝贵遗产得以永远传承,就连国外的设计大师也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如丹麦家具设计大师维纳设计的中国椅,美国著名有机建筑大师赖特的设计观等。
第三、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时代的民间美术还需要创新。当代民间美术一方面要做到维持其纯朴性、在地域文化中保留其典型的个性,另一方面在当代民间美术的创造中充分使用民间美术传统的精神和语言符号,并赋予几千年民间美术积淀下来的符号以时代的特色。“就本质而言,民间艺术与其他的精神活动、精神生产一样,是一种符号的创制、解读和传播。……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具有精神性质的符号,其性质是这样,其功能也是这样,民众创造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欣赏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人们消费购买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③(注:参见著《中国民间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符号特征的延续使我们不至于失去传统的文脉。把握好对这些符号特征的传承使我们可以从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入手,如趋于对善、美的正面肯定、物象谐音的象征隐喻、对形式美及意象美的追求等创作方法,将传统中的审美理想与意象的美学结构形态,用通感联想与精神互渗等造型方式去延续民间美术的精华。同时,民间美术的创新应在继承民族风格、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赋予民间美术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内容,这些创新具体应该涉及到题材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使用功能的增加和改变,图案的重新组合和设计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产品设计;传统文化内涵;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585―01
产品设计是一个集艺术、文化、历史、工程、材料、经济等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产物。它主要协调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产品人机功能和人文美学品质的要求。包括人机工程、外观造型设计等,并负责选择技术种类,协调产品内部各技术单元、产品与自然环境,产品技术与生产工艺间的关系。[1]而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达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2]他们把这些意识形态通过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的造型象征及色彩寓意,这些象征寓意便构成了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把这些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恰当地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可以从另一角度提高其人文美学品质并丰富其外观造型设计,从而使产品设计走向一条集改良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开发设计之路。这也必将会为产品设计创造出一个新兴的市场,使传统与发展相结合,不固守也不丢弃,别出心裁地既发扬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又为产品设计注入了鲜活地新生命力。
一、民间美术的分类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1.民间美术的分类
关于民间美术,其实各国都有,且种类繁多,每一种都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也传承着更为伟大的国民精神和艺术启蒙,是一个国家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单是我国的民间美术种类便已繁多到使许多美术理论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各持己见。如李锦璐、邓福星、王朝文、左汉中先生分别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有着不同的分类。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左汉中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分类。他将民间美术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和综合造型三大类。平面造型主要包括年画、剪纸、刺绣、织锦、印染花布、民间绘画等,立体造型主要包括泥塑、竹木雕、石雕砖刻、陶瓷、布制品、面塑等,综合造型主要包括风筝、皮影、灯彩、活动玩具、游艺活动等。这也正说明了对民间美术的分类很难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界定,有的品种交叉于两类造型之间,如风筝,在山东潍坊一带是纸扎艺术与木版年画的结合体;皮影是雕刻与绘画的结合体;面具和一些泥、木玩具则是雕塑与彩绘艺术的结合体。[1]
2.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来表达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同时,这些造型和色彩不断地为人们所传承并成为民间美术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首先,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上比较注重对形象符号的刻画,如鸡和羊的刻画表达了吉祥如意的内涵,金鱼的刻画代表了金玉满堂,蝙蝠的刻画表达了福自天来的思想内涵,竹子和花瓶的刻画则表达了祝报平安的吉祥寓意,莲子的刻画表达了人们连生贵子的美好愿望,等等。色彩上则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性,如民间美术色彩中常用的黑、白、红、黄、青,不仅使画面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且具有视觉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五行中的五色观。[3]
二、民间美术与产品设计的创新结合
1.产品设计的多方需求
首先,作为一个新兴的产品,无论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还是提高大众审美,都应建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必须要以实用功能为主,要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再次,产品的制作工艺要简单而环保,且质量过关。只有这样,才能诞生一项成功的产品设计。
由此可见,新兴的产品市场庞大但要求甚高,无论是社会发展与个人需求,都离不开创新与进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达到大众的认可。这时候,产品设计就显示出了它难以轻易被人们满足的特点。因此,民间美术如今便适时的为产品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来源,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1)产品造型设计的民族风格
民间美术造型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赋予产品造型设计以民族风格。产品设计注重外形感受,而在民间美术中,有着一种独特的,复古的美感,这种独特属于国家在千百年来保存并流传着的特定的美感,在产品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民间美术的装饰方式,可以使其更加饱满的情感,吸引和打动消费者,是一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超现代的具有民族风的产品设计思想。如借鉴传统的造型(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和形状)并将其进行再设计,把再设计出来的造型与产品设计的技术相结合,则可将民间美术给人在视觉感受上的震撼力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从而夺得大众的喜爱与关注。
(2)产品色彩设计的民族风格
作为视觉表现力的色彩配置,民间美术上鲜明而又自然的色彩是能瞬间抓住人眼球的利器。这种能代表产品的独特的标杆色彩,首先给人以独特的可以区分的视觉印象,使人们对于新型产品产生一个比较鲜明的、首要的、独特的视觉留影,从而惦念着不愿轻易放弃拥有的权利,于是便会为产品的未来发展提供不可逆的好影响。此外,产品美观的外形和良好的包装一直是产品设计不可忽略的问题,民间美术的色彩多样化更加提高了产品的欣赏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长期的,首要的产品生产任务。
2.新兴产品的市场发展
一项好的产品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或者社会认知度,而把民间美术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融合了传统与创新,那必将扩大出一个独立的消费市场,并能使新型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认知,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此外,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为产品设计在开拓民族市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会使产品设计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与更加广泛人群的关注。而这时的产品设计则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它要有一个独特的设计思维与运作格式,集复古与创新于一体,将设计与市场密切结合,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
产品设计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经济、技术与文化,而现代的产品设计从来就不缺乏创造与发展,但是却很难将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其中,创造出国民喜闻乐见的,具有国家特色的产品。尽管目前有很多人都在尝试着重拾传统民间美术,且也付诸了行动,但是,所涉及的领域还太狭窄,笔者呼吁社会及相关同好,定要将民间美术这标新立异的国粹发扬光大。因两者结合共同发展能让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注意到民间文化的兴衰,增加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民间美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也能使两者同时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是具有开创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产品设计”
[2] 张燕 中国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学位论文 2004-01-23
[3] 王飚 论中国民族民间色彩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理论月刊 期刊 2006-03-22
篇5
关键词:民间美术精神本质视觉创新
现代设计多元化时期,精彩纷呈的民间文化艺术无疑成为设计师们寻求灵感的宝库。中国现代设计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使现代设计在实用性之外给予民族精神的折射,是我们实现中国风格现代设计的重要命题。
1设计界的“中国风”浪潮
被称为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奖将2007年度的最佳设计奖授予了德国家具公司Deton设计的作品:yinyang-shaped(阴阳椅)。古老的中国哲学阴阳在设计师的手下幻化成奇妙的极具美感的家居用品。设计师从太极汲取灵感,着力于表达平衡与融合的设计理念,圆润的弧线设计使这款户外使用的躺椅流露出一种自由、舒适、恬淡的感觉(见图1)。时间再追溯到1949年,丹麦家具设计大师汉斯・维格纳完成了“中国椅”的设计,这件经典之作将中国明式圈椅简化到只剩最基本的构件,但每一个构件又被推敲到“多一分嫌重,少一分嫌轻”的完美境地,被称为历史上最漂亮的椅子,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见图2)。
从早期的古典椅到现在的阴阳椅,西方的设计师们一直都在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而近几年,无论是产品、平面、动画还是服装设计,无论是国外的奢侈品牌还是国内一张小小的名片,中国元素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媒体纷纷大呼中国元素已成为本土设计的主流理念,甚至喊出了“中国风引领世界潮流”的口号。
2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反映
应该说,向传统学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思维的一种共识。从设计的“实用和审美统一的预先计划的造物活动”这一本质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的中国工艺美术可谓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设计活动。中国工艺美术中无论是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美术体系还是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反映。其中,民间美术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根基,为一切美术的源泉,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与宫廷及文人士大夫美术相比,民间美术的实用和审美统一的特点更为符合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
民间美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服务的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造物的文化,它们在整个民族文化系统中作为生产力的物质文化属性没有改变,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叉关系。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这种思想正是中国现代设计应该继承和树立“中国风格”的精神本质,即中国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以及它们所映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3 解读民间美术的精神本质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有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体系,因此不同的民间美术类别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和造物思想方面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
3.1中庸和谐
中庸和谐来自于中国古老的哲学观点“天人合一” “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精神之发展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朱立元、王振复《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版。)无论是汉代董仲舒发展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体系,还是《易经》所确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和谐既是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又是其基本状态。
在工具发明之初,原始人类带着征服的喜悦和不可知的神秘带来的恐惧的复杂心情,小心维持着与自然的平衡与融合,从而成为造物的大背景。这种“以和为美”的追求反映出中国传统美学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体为美的审美趣味,更强调整体意识。因此,就民间美术范畴而言:从青铜器的饕餮纹到龙凤呈祥的“S”形构图,可以看出造型上对完满美、对称美、秩序美的追求;从苏州园林到徽州古民居,处处留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劳作工具均是对自然材质的巧妙利用;而外柔内刚、天圆地方、虚实相生等无不是中庸和谐思维理念在审美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3.2质朴清新
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民间美术一直崇尚简朴的风格。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均是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李渔也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风格归结为“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民间艺人的质朴情怀和意象性的审美观念,使得民间美术中从生活用品如家具器皿到娱乐用品如玩具、皮影,从造型到材质都是以夸张、纯真、生动、自然、稚拙为其品格表现,充满清新自由之气。“民间美术的魅力与美正在它的原始性(广义的原始性不单指原始社会的艺术),它的稚拙、简括与认真”。(易英《学院的黄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版。)
民间美术融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的社会生活,以“福、禄、寿、喜、平安、富贵”等概念为核心,形成了如“年年有鱼”、“福寿双全”等充满吉祥寓意、色彩热烈喜庆、造型生动夸张的视觉造型语言,充分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生命的真情颂扬和对生活理想的质朴追求。
3.3生气盎然
与西方理性逻辑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是古人感性直觉思维的反映。“气”不仅存在于书法和中国文人画中,民间传统工艺造物传神,同样讲究“生气”。无论是汉代欲静却动的青铜马踏飞燕、长袖善舞的陶俑,还是明清青花瓷上优美生动的缠枝纹,无不透露出生气盎然的表现生命的力与美。
事实上,对生命和生殖的信仰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文化内涵之一,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体现生命繁衍、生命护佑主题的造型艺术。这些视觉符号中“没有尊卑贵贱,万物都以生命的拥有者的身份自居狂欢,生命的力量在此蓬勃而起”。(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版。)从抓髻娃娃、生命树、淮阳泥泥狗等这些疏密有致、形态多姿的民间美术造型上,无不体现出生命的充盈流动之美。
4 民间美术的视觉创新
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吸收不能只重摘其“果”而忘其“根”,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庸和谐”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观,如追求造型的完满感和对称美,追求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力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无论是在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领域还是在动漫设计、界面设计、网页设计等多媒体设计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图3为卡地亚推出的太极如意项链,以简洁的造型设计将无穷的宇宙纳入一块形似如意的吊饰中。天圆地方的几何图案,以白色钻石和黑色蓝宝石诠释出阴阳交融的和谐境界。而民间美术所呈现的纯真、生动、自然、稚拙的质朴清新之气和生机盎然之貌,也正是冷漠、机械化的现代工业设计所缺乏的。事实上,在当今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精神内涵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图3 卡地亚太极如意项链
现代设计要想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再利用,实现民间美术的视觉创新,首先要从内心真正去理解和感悟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将其内涵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设计主题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此外,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相比,除了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化大生产之外,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等技术因素赋予现代设计无限的可能性和创新性。因此,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将民间艺术转化为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产品,也是能够实现民间美术视觉创新的有效方式。
篇6
关键词:图案;传统;艺术
在世界上,那些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辉煌一时的文化,曾经为世界文明贡献过全部遗产的文化,都不曾像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前后五千余年保持着丝丝入扣的传承关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的传统图案犹如王冠上的宝石一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图案”一说的缘起
“图案”这个词在汉语中正式出现并实指社会的一种艺术分工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在此之前,由于艺匠的专业分工不细,一个艺匠艺术水平的高低全靠手上技能的操作与把握,师承相传,仅仅在相传过程的有一些口诀的传授,根本谈不到理论的总结。尽管如此,在我国历史上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披图案谍’《汉书•礼乐志》,‘按图索骥’《艺林代山》之类,‘按图’也即图按只是没有当做概括一项工作的名词,而将‘按’字改成方案之‘案’后,其词义更为明显”
我们现在所说得“图案”一词,源于日本学者对西方“Design”的翻译,然后传入中国的。“明治维新16年(1884)日本出版了《水车意匠法》,意匠即Design,明治维新34年(1902)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设立了‘工业图案科’,这里Design译成‘图案’。”同被Design翻译而来的意匠和图案是同义词,后者使用得较为广泛,因为日语的汉字易于为中国人接受,图案一词代替Design一词传入到中国。中国辞书收入“图案”一词最早可能是1936年版的《辞海》,在词后注有英文的Design。
二、图案定义的界定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关于图案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我国美术界对图案定义的理解和表述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界定。
第一层面狭义界定,图案从构词上来看,“图”是图形图像,“案”则是计划、方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对图案的“狭义理解为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一般来讲,人们对图案的理解普遍是这种狭义的涵义,往往把图案等同于“纹样”。一提到图案设计就想到花卉、动物、风景等平面图形或纹样的设计。
第二层面广义界定,老一辈装饰家庞薰l先生提出:“图案,就是设计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方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对“图案”的广义界定为:“指对某种器物或建筑实体造型结构、色彩、纹饰的设想,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的制约下,绘制成的图样。”
而雷圭元先生对图案的界定则更为广义,他在《图案基础》一书中,对图案的定义综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综上所述,图案指对某种器物或建筑实体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没有其他的装饰纹样,也同样属于图案范畴。图案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和繁衍,如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图案体系,而中国传统图案则是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三、中国传统图案范畴的界定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图案,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图案”一词从日本的引进,图案学才作为专门学科,出现在一些美术专科学校教学课程中。在现有对图案的研究著作中,并没有对传统图案明确定义和划分准则。张道一编著的《中国古代图案大系》虽然以年代为经线,列举出了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图案风格,但是对传统图案的定义和范围划分没有明确,不免有些遗憾。
高丰在《天公意匠――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一文中对传统艺术设计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划分,“农业经济时代的手工艺生产,就是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发展的唯一依托”,把生产方式的不同作为区分传统工艺设计与现代工艺设计的主要依据。实际上,中国历代的每次新艺术风格的出现和新工艺的诞生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原始彩陶的创造和发展,出现的鱼纹、花纹等,并且为了适应器物的造型,有些图案还以连续的方式出现;汉代建筑业的发达带动了作为建筑材料的砖瓦以及石材生产的发展,使瓦当、画像砖和画像石在该时期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产方式对传统图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技术的传播方式上,中国传统图案创作技术是通过师徒相授、子承父业而代代相传,“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由于艺匠的专业分工不细,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全靠手上的操作,师承相传。”这种师传根本谈不到理论的总结,仅仅有艺人的口诀,和在传授过程中迸发的一些理性的火花。而现代图案相对于传统图案而言,是在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在工业大生产中完成的。设计经验的理论化、系统化,即使脱离了面对面的言传身教也可以通过文字、书刊等方式传播。传统图案主要出现在手工艺品中,而现代艺术图案是对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传统图案是以传统文化精神为背景的,建立在农耕文化和手工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图案。同时还应明确以下两点:
1.民间艺术图案是传统图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精神内涵是多方面的。从民间生活习俗来看,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多与信仰相关,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伴随这些艺术形式产生出来的民间艺术图案,如民间木版年画图案、印染纺织图案、剪纸图案等,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在图案历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以后,中国生产方式由农业、手工业生产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但这并没有改变民间艺术创作的方式及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民间艺术是传统手工艺的基础,它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民间木版年画,年画有多色套印和印绘结合等手法,以线造型,以色相辅,分中堂、条屏、门神、挂笺、灯画等种类。题材从“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到《西游记》《水浒》《隋唐演义》中的英雄物,它们的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特有的观察方式与思维方法,它们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并世代相传,“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涵盖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美术范畴”,融入到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本文认为中国民间图案作为中国传统图案的一部分是必须确定的。
2.中国传统图案发展时期到清代截止
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决定性的,其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最为关键。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发生在1840年以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渐削弱,工业化生产方式给中国传统的封闭型经济模式以很大冲击,建立在中国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迅速向西方社会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与此同时,传统图案的创作方法、造型意识、生产方式都开始了现代化的更新。“五四”新文化转型促使了20世纪中国对西方文化、科学、艺术的学习、模仿和追求,置身于这种文化环境中,以西方理性与科学为核心观念建构起来的现代知识型标准重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随着城市化发展,传统艺术在新艺术的不断渗入下,形成了现代的审美风格。因此清代以后我们很少看到传统图案形成新的风格,归根结底仍旧是生产方式的转变造成的,所以谈到传统图案的发展史是以清代为结束时间点。
在此,从原始时期开始至清代结束,在传统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劳动人民用手工艺生产方式所创造出来的图案都统筹为传统图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带来了传统图案的衍生与变化。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图案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在传统图案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这些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艺术图案。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古代图案大系》,美工图书社,1995年版
[2]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年版
[3]刘坤.《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吉祥文化研究》,合肥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雷圭元.《图案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年版,第22页
篇7
论文摘要: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色彩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着特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民间艺人和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户县农民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画中配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这类农民画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又用墨线加以衬托和稳定,因而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即使如此,农民画也仍以喜庆、绚丽、丰富为主。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在原来基础上更为大胆。
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间黄,喜煞娘;红间绿,花簇簇”,“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都是肯定原色的运用,色彩搭配体现出朦胧的明度对比,色相、色彩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吉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总是和纳福招财、避害去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户县农民画多是歌颂丰收的田野,欢腾的畜群,崭新的房屋等,其中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迎祥,发财平安的心理。色彩的作用超出了视直觉与自然环境等同的色彩结构和这种表现形式。
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演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深受中国传统设色观念的影响。其中,五色观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因而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我国古人的色彩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色彩物理性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宗教化和伦理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形成色彩等差观念,众多的色彩被区分为正色和间色两个等级。这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色彩选择习俗都有支配性影响。色彩等差观念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强烈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古人以五行为中心,用比附、推导等方法,把木火土金水变成5种象征性符号,使之与各种具体的、抽象的、已知的、未知的、经验的、迷信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相对应。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描述,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自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先民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得出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本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随着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与发展,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与其他构成成分相对应、关联。在这里,色彩已完全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单纯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篇8
中国民间年画艺术博大精深,传承多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年画沉淀下来的精髓使得年画艺术在整体创作时,注重对称饱满的构图,追求象征寓意的造型,表现鲜艳和谐的色彩,这些特点对于现代海报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在现代海报设计中,将中国年画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扎根本土,加以创新,是创作具有民族特色作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国年画;海报设计;启示
中国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传承多年,影响深远,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力量、智慧与信仰的结合,反映出普通大众的生活面貌,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年画现已发展成了一门艺术,它体现了中国最古老、最原始也最纯洁的美,对今天人们的审美观依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中国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年画,始于唐代,延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且宋代年画中的人物题材已经出现,并被广泛的应用其中;到了明代,年画的创作发展到达一个高峰,在今天保存下来的年画作品中,,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都成为了现代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这一年代的年画制作技艺也深受民间艺人的推崇;发展至清代,年画在保留了之前艺术性与制作工艺的前提下,开始涉猎更多的题材,人物、花卉、风景、故事都开始频频出现在当时的年画作品中,特别是一些幽默故事构成的图画,及艺术性与幽默感于一身,除此之外,清代年画的制作技艺在绘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木板、炭彩、胶版、石印等,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直至今天,年画艺术仍然对现代民族艺术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随着历史发展和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同,年画产生了丰富的形式和题材。如: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这四种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2中国年画的艺术特点
2.1构图讲究对称饱满
中国民间年画的画面构图,由于体裁的区别和内容的不同,手法各异,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年画,均讲究布局完整匀称,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巧妙地使用主次、虚实、呼应等对立统一的法则,来达到较强的装饰效果。对称的构图在中国民间年画创作中十分常见,这也符合人类的审美心理——对称能够给人带来安静、平稳的心理感受,因此也是构图当中最易被人接受的一种。但是同时,对称也容易存在一定的弊端,过度的一致会缺少变动,极易产生视觉疲劳。在传统的年画创作中,并非所有的年画都追求这种绝对的对称,它们在保留了稳定匀称的同时,避免了绝对的复制,而是讲究呼应中的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这种构图方式深深地体现出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的审美观念,又使得年画作品呈现出极强的美感与装饰意味。满,也是中国民间年画中构图的常用方式,这种方式区别于文人书画中的留白,追求最大限度的饱满与填充,而这种构图特点与“团圆美满”的传统思想正好呼应,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圆满的心理特征。
2.2造型追求象征寓意
荣格曾在其心理学著作中提到:“象征是某种神秘的,但却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部特征。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以及正在形成之中的现象。”象征手法在中国民间年画的造型选取中大量使用,民间年画艺术这种充满智慧的艺术活动,将汉字的多义和谐音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如:用石榴的造型来表示多子,用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气节,用蝙蝠来代表福气,用莲花和鱼的组合来表示连年有余,用喜鹊和梅花的造型来象征喜上眉梢,用牡丹、海棠来指代富贵满堂……这种造型的使用并非按部就班的依据某种宗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智慧的自由体现。
2.3色彩表现鲜艳和谐
在中国民间年画创作中,除了使用造型语言来表达场景心情外,独特的色彩语言也体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材料的局限,高纯度高饱和度的颜色被大量使用,这种色彩展现出强烈的张力与表现力,正是这种强对比的颜色使用,才能与过年的喜庆氛围相呼应。同时,为了中和大面积的高饱和色,避免强对比所产生的视觉不适感,年画色彩中少量运用了低纯度色作为过渡,正是这种色彩的运用方式,使年画的表现更加和谐、自然,既有原始美感,又不失自然的效果。
3中国年画艺术与现代海报设计的共性分析
海报设计与年画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海报最早进入中国的艺术形态——月份牌,到后来的抗战宣传画、政治宣传画以及现在的市场广告海报,可以看出海报这种艺术形式本土化的最佳载体就是来源于年画。首先,海报设计与年画的时效性都非常短,都需要在一个短时期内传达某种信息,并且给人们留下印象,其主题和内容都要及时有效,为特定的时间和环境而服务,是受时间、空间等环境因素制约的,甚至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环境和目的而应运而生的。这就对于画面创作有极高的要求,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完整清晰的信息,以平面的、无声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次,海报设计与年画都是为了某种宣传目的而出现的,这就需要具备独特的艺术创作力,能够通过画面传达出语言,可以让人对于画面上的内容印象深刻,所以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创意也是其共同追求的特点。可见,现代海报设计与中国年画艺术确实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而这种相似恰恰为现代海报设计的借鉴、创作提供了可循途径,有助于海报设计的发展。
4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年画元素借鉴
海报设计是由图形元素、色彩元素遵循一定的构图原则和形式美法则来实现的,而这些元素在中国民间年画艺术中都可窥见一斑。
4.1图形借鉴
现代海报设计和其他的平面设计作品一样,都是以图形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因此,图形图像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整幅海报作品的成功与否。海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传达某种信息,这就决定了其图像设计必须引人注目,所以,海报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年画中的典型形象和表现手法,用已经被人熟知的年画图形来取得人们的共鸣。同时,对于图像的处理,也可借鉴年画中的夸张手法,对画面进行必要的夸大变形,以反常态的形象传达信息,事半功倍。
4.2色彩借鉴
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在海报设计的色彩表现中,可以借鉴年画的协调对比手法,即使用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彩表达主题,吸引眼球。海报设计中所应用的色彩越鲜艳,越能在短时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如果大面积使用过于平淡的色彩,即会使人感觉沉闷、缺少活力、低调,这些都与海报的本意背道而驰。同时,在使用色彩时也要注意协调的原则,色彩的数量必须严格控制,低纯度色的过渡连接功能也要充分加以重视,这些均可从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使用中找寻规律,加以借鉴。
4.3构图借鉴
年画的构图饱满匀称,画面主次分明,遵循了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稳定的原则,现代海报设计同样可以灵活运用这一原则进行画面构图。对称,应用在海报设计中,是最稳定的一种构图形式,可以将有效的信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加以排版,这种构图非常稳定,容易给观看者带来平和,信任感,所以在一些政府性质的宣传海报中经常能够见到,将政府信息化为对称构图的画面,更易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饱满,是年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特点,它满足了人们传统的圆满思想,在现代海报设计中,针对特定的主题内容,比如说中秋节、月饼、家庭等等,也都可以借用这种饱满的画面构图匹配画面主题。总的来说,年画构图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视觉习惯,找到这种习惯,利用这种习惯,即为最好的借鉴。
5结语
中国的传统年画艺术博大精深,我们的先辈用其智慧和技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年画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借鉴价值对于现代海报作品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中国年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成熟,这些特点对于同为平面设计的海报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把年画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现代海报设计必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者:王莉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程诚.中国民间传统年画的构图及造型特点探究[J].大众文艺,2012(08):51-52.
[2]李孟宣.中国年画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3(05):30.
[3]康晓晋.试论年画的文化表达[J].中国商界,2009(05).
篇9
教学模式;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60—0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其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素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美术鉴赏”成为了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这既为美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广大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想顺利开展鉴赏教学,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可通过阅读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并经常参观美术馆、书画院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美术信息;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点,学会鉴赏,学会评论,并积极思考,应在与他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利用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式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而且也使教学模式从 “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三、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深学生鉴赏理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鉴赏某一件美术作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加深他们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美术与政治、美术与经济、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运用美术术语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篇10
关键词:民间美术;义务教育; 教学
本人认为学生之所以漠视民间艺术,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民间艺术的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并非是由于民间美术已经丧失了其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他们对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于艺术魅力并没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本人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一直具有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同时也认识到了在当今社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不断地受到排挤。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在受到保障的当今社会,为了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客观地认识与深入地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相比,对新奇、刺激的美术形式更是学生们崇尚追求。简而言之,在义务教育中不同民间艺术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认识本土文化、传统艺术与民间美术,还可以让学生在物质保证与精神需求、兴趣保持与职业选择、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之间达到平衡,对他们珍视与主动保护民间美术乃至本土文化有很大帮助。
1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它不同于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或者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蕴含着质朴、健康、率真、大方等艺术特色。其造型色彩体现了中国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真挚祝愿。它蕴含着中华劳动人民特有的审美方式和精神内涵。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战争狩猎、礼仪宗教、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等。
2实施民间美术教学的依据
现代意义上的基础美术教育,是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与传授美术技法为目的传统的师徒式或画院式的教育不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教育意识是教师对于其在、开发与发展、教育决策中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与态度:对于如何有效教学,对于教育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对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等方面的观念与意识。为成为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新型教师,这都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策略从头开始审视,以满足学生以及社会需求。
3在义务美术教育中进行民间美术教学的具体策略分析
3.1教学内容的策略分析
本人建议在进行民间美术课堂设计时,以单元学习的形式进行,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民间美术知识面涵盖广泛。在进行教学设计民间美术时,教师的课堂侧重点首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做出选择。例如,一堂一造型,美术课程以表现为主,也不可能单独存在,而完全摒弃了表现与欣赏的因素。另外,在安排《戏剧脸谱》这一课时,可以将唱脸谱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亦可以将画脸谱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来安排。民间美术往往是集审美与实用为一身。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民间美术它紧密的贴近生活,不单单在于民间的艺术品,与民间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衣食住行等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民间美术的产生、发展、创新也尽在其中。民间美术造型各异,色彩高纯度、强对比,色彩绚烂等因素。因此,教师在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以及教学方式之前,首先要对教学重点和教学的辅助点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够形成比较完善合理的美术课程。
3.2教学方式的策略分析
多样的组织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来理解、学习、思考学习到民间美术的知识,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课堂之外,可以采取体验、实地的考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不同的课堂组织方式传达不同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义务美术教育学校中,民间美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在课堂中采用自主学习、分组学习等方式。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在这样多种的结合方式下,不至于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是走向狭隘。校外艺术活动、课外要和社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和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环境与美化学校的活动。
3.3选择评价方式的策略
在广泛的文化、理解民间美术的美术特色、美学理念、存在价值、社会情境中学会认识、文化内涵等。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参与和体验是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最主要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一门手艺。从以往的结果性评价对当前美术教育的评价,转向了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因素,又关心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在现代教学系统中,评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评价策略对于师生的共同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尤为如此。强化了评价的诊断、内在激励作用以及发展功能,弱化了评价的选拔功能与甄别。因此,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评价,对于民间美术学习的评价,教师随时自省的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也要及时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以及原因。
4结语
民间美术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在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中做出合理的统筹和安排,将其融入到义务美术教育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民间美术处在美术教育的责任之一,美术知识的学习和民间美术的学习,需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正是对这一要求的满足。在当代义务美术教育教学中对民间美术的策略研究,首先在民间美术基础课程授课时,美术教师要及时提供参考和帮助。因此,本文详细的阐述了,分析了不同教学方法以及应用范围,另外,从实践的价值出发,在不同年龄的学生所要学习的民间美术内容,不同课堂侧重点的选择下,最后提出了评价策略,在美术教师的实践活动中,这些都能够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