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22 05:0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教材

篇1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材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了校本教材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本教材;教材开发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获得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同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教育活动开展的载体是教材。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教材可以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资水平发展;教材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一、校本教材的特点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发的教材。因此,校本教材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贴近实际。教材应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校核雨棚上部拉杆的强度、脚手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引入到教材中,通过引入在工程实际中常见的力学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简明扼要。传统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繁琐、计算复杂,教学效果不理想。新编教材开门见山,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抛开一些公式的推导、证明,强调公式的应用,符合学生的学情。(三)形式灵活。教材在编写上采取更灵活的形式,安排了一些适合学生讨论、探索的内容,比如:如何利用报纸搭建桥梁;一次性筷子搭建桁架结构的游戏等,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学生动手的同时强化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四)内容宽实。教材编写时将三大力学的知识相互融合与渗透,强调力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入最新的科学前沿技术和创新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基于上述校本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区别对待。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在编写时坚持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在编写时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尽可能选择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简化抽象的理论知识推导过程,增加相关的实例图片,适当加入可操作性强的实验,使教学更加直观,满足技能需求,突出高职高专教材特色。(二)以技能为核心的原则校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原则,打破僵化的学科体系界限,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在此基础上,理顺课程知识点和技能要点,组织教学内容、技能训练内容和考核内容。(三)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的原则校本教材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分析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然后按学科进行归类,组合成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编制相应教材。那种从学科体系出发,简单粗暴地将原有教材削枝强干、删繁就简来拼凑教材的做法不适合用在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中。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在教材内容选取上要有一定的广度和弹性,满足学生今后在专业领域以及学历提升发展的需求。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步骤

下面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为例,对校本教材的开发步骤做论述。(一)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描述了某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施建议,因此,它对校本教材的开发起到指导作用。《建筑力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二)确定编写内容所谓课程知识的架构是指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明确哪些知识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这些知识通过何种形式来组织和展现出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以上三个过程需根据岗位特点分析,确定知识、技能目标,按照工作过程,将工作任务变成教学任务,以任务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下面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课程为例,说明教材体系结构的构建。《建筑力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建筑构件及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受力、变形及破坏规律的学科。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工程计算,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服务。建筑类专业力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琐、计算复杂,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力学知识的应用环节较弱,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时,我们应以学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依据。根据岗位要求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设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上述原因,在进行《建筑力学》校本教材开发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各工作岗位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提取各岗位对力学知识的要求。根据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将实践中与力学紧密相关的工程案例、工程事故引入到教学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构建“二维一体”的体系结构。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整个教材分为基础模块、进阶模块和进修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含两个教学模块:绪论和力系的平衡。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的研究对象;课程特点以及学习方法;静力学公理;平面汇交及一般力系的平衡。进阶模块包括桁架结构的计算、螺栓的受力分析与计算、屋面梁的计算及放置、阳台的计算、塔吊的稳定性计算、脚手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梁板墙柱模板及支撑截面的选择和模板的起拱。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轴力计算、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校核;轴向受拉、剪切、挤压计算;支座反力、梁内力计算;悬臂构件支座反力和内力计算;压杆稳定计算;强度及稳定性计算;平面图形几何性质;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进修模块包括两个教学模块: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和多跨梁的受力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通过对原有力学和结构教材知识的梳理、整合,实现了教材内容要对接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将新知识和新方法融入教材编写中,增强教材编写的实效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表现形式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文字,加入图片、生动的语言、各种图形的方式,给学生呈现图文并茂的教材。(三)编写、审定教材教材编委会应对参编教师就教材开发的总体设想、编写的意图、编写框架和要求以及编写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字体、格式等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以保证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随后根据参编老师的特长、任课情况等进行编写任务的分工。在编写过程中,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参编教师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关注教材编写的进度状况,对一些专业性、实践性强又拿不准的问题,还可以借助校外行业专家的力量,让他们出谋划策,进行指导。校本教材编完后,由主编对所有内容进行审定。审定后的校本教材,方可定稿。

四、校本教材编写、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此次开发《建筑力学》校本教材,发现在校本教材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编写教师的局限性编写校本教材的主要人员是在校的老师,由于平时工作负担较重,时间限制较多,许多教师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独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掌握的行业信息较少较落后,这种长期以来的工作方式直接影响教师在参与编写教材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教材的编写效果。因此,作为学校,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对参与教材编写教师的帮助与管理,让他们掌握编写教材的基本程序、方法,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编写教材的能力和效率。(二)缺乏校本教材建设评估机制对已经开发的校本教材,学校应对其进行评估。目前的状况是有些校本教材编写完成后,就束之高阁,似乎校本教材的编写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考核目标或是成为教师个人提升的一个途径,这就失去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意义了。对校本教材评估时,原则是所开发的教材是否有利于本专业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与提高。校本教材的评估可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内部评估主要在本校内完成,是通过学校教务处、系部专业教师以及使用的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建设性意见,供教师完善校本教材。外部评估是请行业、企业专家,从岗位需求出发,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责任感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教材的进一步修订。

参考文献:

[1]陈翔.信息化模式下中职《平面设计》校本教材实施探究[J].创新教育,2016(29):174.

[2]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59-60.

[3]余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32-133.

[4]熊健民,郭兴红.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2):67-68.

[5]刘磊,孟洁.职业院校校本教材非理性开发的实践反思[J].职教论坛,2016(25):36-39.

[6]杨丽.常德市中职学生导游业务能力培养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10):34-36.

篇3

关键词:校本教材;旅游;语言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导游职业,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具备:熟练的景点讲解技能,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对于语言知识积累和口头语言的表达有着比其他专业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旅游专业语文校本教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校本教材建设思路上,我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从基本的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的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让学生在与语言、人文的不断对话中,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从而让校本教材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与导游工作结合)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

1注重地方方言俚语、口语的搜集

导游语言的运用和日常单纯的口语交流又有不同的地方。导游语言“正确、清楚、生动、灵活”、是四大原则。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经过认真努力的专业学习,从语言表达来说“正确”和“清楚”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要想做到语言的生动和灵活,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别是讲解有地域特色比较浓厚的景点时,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地方的俚语和俗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其实好的导游语言应该雅俗共赏,因此校本教材可以有目的的收集一些地方俚语、俗语,并教会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运用。而现在学生成长语境,对方言、俚语这一方面接触较少,而传统教材在对地域语言关注不足,校本教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这样既更好的传承了地方文化,也对导游语言有了鲜活的补充。

2编纂的文学作品更接地气

校本教材可以是对旅游文学作品做深度的扩展,知其首尾、本末。例如笔者在编纂校本教材时,对于汉赋大家枚乘(淮安人)代表作《七发》里面所包含对楚太子所言之美食“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胹,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鱠。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笔者特地引申,对本地美食文化的渊源做了介绍,淮安市是淮扬菜发源地之一,美食旅游资源丰富,关于美食文化的介绍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从《七发》赋对美食的描述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在江淮一带人们美食追求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是00后的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喜欢短平快浅的阅读,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通过校本语文教材的介绍可以将生涩枯燥古辞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美食文化,更加接地气。即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加深了旅游专业学生对美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导游工作的开展。

3精当选材,补语文教材遗珠之憾

传统语文教材由于篇目有限,面对灿若星辰的文学作品,难免有遗珠之憾。例如晚明著名园林建筑学家计成所著之《园冶》,与其说是一部介绍园林建筑杰作,不如说是一部文学描绘园林景观的佳作,通篇体现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和情趣。整部书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这一段话可谓短短数语,将园林“借景”手法的运用,描绘的淋漓尽致。亦显出极高的构思手法。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园林的构景手法有独特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作品中所蕴藏的文学知识、园林知识转化为指导自己今后独立从事导游工作有效能力,从而掌握运用园林审美的规律,能够自如地在游客面前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导游词。优秀的导游员不单纯是对旅游景点简单的介绍,更是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在景点解说中能把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感悟转化为自己的生命情愫,和所在景点的特色相融合,并能够用优美的言语形态展现出来。

4注重文学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

很多经典的文学资源就是旅游资源。在编撰校本语文教材时,注重文学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例如:一饭千金,胯下之辱等成语,就发生在笔者所在教学地—江苏淮安。笔者利用校本教材这个平台对有关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进行整理和收集、传承。在作业设置上,根据民间的传说和历史典故设计旅游线路,并进行导游词创作比赛。这样可以实现文学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特别是和地方旅游资源相结合。从而找准了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的切入点和闪光点。

作者:路春涛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校本教材 建设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 

一、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首先明确大方向:培养目标,一线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校企共研;培养方法,工学结合。高职各门课程都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为目标服务。高职英语课程也须遵此。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相关英语文献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大体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1]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较大,且受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开展小班化教学。尽管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虽兼顾了不同的学生群体,然具体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就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不能很好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重在结合校本情况及毕业后就业岗位,内容要以应用为主,语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却受制于教材的开发。”[2]因此,“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具有本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迫在眉睫。”[3]而“优质、高效的校本教材必定是教材开发者在全面考察市场及企业需求之后选择教材内容的,……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3]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速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必然。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开发英语校本教材不是帮助学生把英语理论知识学得更系统更精深,而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就业时用得上的基本语言知识和外语交际能力,突显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也必须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英语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材建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调整教材内容,……围绕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针对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来组织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这些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组织教材内容。”[3]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外语教材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体现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校本教材建设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取向。”[3]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及时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根据用人单位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未来员工。 

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属性。称之为校本教材的教材必须具有校本特色,而校本教材除必须具有校本特色外,还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所以要编写一本好的校本教材,必须在对本地区企业发展状况及学生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周密的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本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利用校本研究成果,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编写。必须保障校本教材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宜性,使其不仅具有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和本地地方文化底蕴。同时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针,从而保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以实用为原则·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竞争,是知识运用能力的竞争,而不是知识

占有量的竞争。在校本教材公共英语部分注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会话用语的模拟,加强自我介绍、求职应聘、办公用语、拨打和接听电话、发出和接受邀请、请求与提供帮助、询问与指路、问候与寒暄、赞扬与祝贺、致谢与道歉、欢迎与道别等的练习,以丰富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知识,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教材阅读内容的编写上,增加一些学生毕业后就要接触的素材,如地方旅游景点介绍、地方产品简介、仪器设备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以增强英语校本教材与日常生活实际、校本实际、就业岗位实际的紧密联系。“把教学指导思想从“以语言基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处理好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的关系, 通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高等职业英语教材开发应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往就业导向转变,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院校所选用的教材应从国家通编教材向地方教材到校本教材转变。”[4] 

三、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注意事项 

处理好关系· 我们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处理好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专业课程及综合性课程开发的关系;处理好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与 “高等性”的关系;处理好“就业”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为企业生产提供人才,也要为社会需求作好准备,还要为学生发展储备后劲。 

编写程序· 院校教师与学生就业单位一线人员共同成立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小组,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就业需要,科学地确立和序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开设校本课程中,对其中体会深刻且学生反响较好的教学素材积累起来,形成讲义。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其形成具有特定风格的、比较成熟的教材。再经专家论证、认可、领导批准后,即可以推荐给出版社正式出版,形成校本教材,全校推广使用。 

质量保障· 校本教材是为在全校推广使用而编写的教材,其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目前存在:认为校本教材不在全国统一使用而降低质量要求;由于院内专家少、常为一人来定稿;质量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防范。在校本教材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质量标准和校内外专家论证制度,完善校本教材质量监督、评价机制,注重把握好校本教材的科学性、目的性和实用性。 

教师· 教师是教材、课堂、学生之间的连接点和教学的直接执行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施动者。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的权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情感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因此,从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高职院校开发英语校本教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认识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主动地、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依据校本情况,与专业课教师、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开发研究校本课程,主、参编校本教材。把握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重在结合校本情况及毕业后就业岗位,突出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语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漩. 探索职业院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拓之路 [j] . 硅谷,2010,8:158 

[2] 付雪凌. 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2004,8:62 

[3] 熊健民,郭兴红. 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 [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8,69,69,67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C43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

深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主要由深圳电化教育馆、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编写,充分考虑到深圳不断发展的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自笔者参加工作以来,接触过4套《信息技术》教材,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电脑绘画、Office办公软件(Word\ppt等)、图形处理、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内容囊括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初中阶段教学目标,并有配套的教学光盘,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性、授课教师对学生整体评价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笔者有如下三点想法。

一、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与焦点,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去把握这方向呢?要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融为一体,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实践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现阶段,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Office软件中的Word、ppt,学生兴趣高,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时间较早,对部分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单纯以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会出现学生吃不饱或不感兴趣的情况,为此,笔者尝试将语文、数学等教材中的内容整合到信息技术课堂上,而语文、数学中的教材内容几乎是不变的。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学生的数学课本上就可能有关于表格的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提出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完成数学课本第几面的表格!在打字学习时,我们能否就设计让学生去输入语文课本后面的生字表,然后将知识点以出现问题的形式给予讲解。这样老师教学的目的性更明确,学生学习也就更有积极性了!

二、开发教学模式系统、积件、课件,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靠一张试卷完成理论知识的评价,靠一个具体的操作完成技能的考核,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甚至容易让学生“临时抱拂脚”,靠突出记忆和高强度操作练习的方法,完成“过关式”考核,对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掌握很不扎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笔者最近使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模拟考试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其虽然是以考试为名义,但很多方面还是值得借鉴,如将知识点以试题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提供相关的帮助,每做完一道题,就会给你一个成功的提示,这对学生有很好的鼓励作用,我们能否在每一节课上给学生这样的练习并提交呢?那么到期末阶段,就可以结合平时的成绩,给学生一个最为总体的评价,这样,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Flash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软件,但其涉及的步骤多,场景设置难,又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在老师讲解后,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为忘记操作方法的原因而无法做出预期效果,因此,结合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开发一些教学实例积件、课件等,搭建好相关的场景,提供帮助,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知识结构。从而掌握软件的基本知识点。

三、开发好第二课堂教材,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创新能力的重要战场。目前,深圳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其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电脑绘画、电子报制作、信息学、机器人等等。上课内容一般由任课老师自由确定或在网上下载,有的则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都围绕一个活动展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不起来,未达到第二课堂设置的预期效果。

在全国各种信息技术比赛上,我们都能看到深圳老师的身影,他们很多都是征战“战场”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比赛经验的老师,其培养学生的方法也是很值得推广。因此,能否将他们组织起来,编写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教材或教学提纲,以达到共享、共发展的效果。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名词、新软件、新设备不断出现,如果根据这些来编写教材,可能年年需要修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都是不利的。对学生也就无法做出总体的评价,因此,提供相关教学材料,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展现给学生,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

国家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为学校开发和建设适合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要努力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线,走教学实践和校本教研紧密结合之路,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路子,促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发展,共同创造信息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篇6

一、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它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砌,即不应当是将有关的知识内容按照既定的顺序排列组合。教材的编写应具有科学性,因为人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有一定的逻辑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等等,相对的,教材的编写应该在准确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章节顺序和内容,以便不同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从你所编写的教材汲取知识,获得进步。同时,教程的科学性还体现为前瞻性。教材的编写应着眼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在未来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奠定基础,使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未来工作岗位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内容一定要简单、实用、有效,而且要重点突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呈现在他们面前。简洁、直观的内容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实践技术。图文并茂,会更加吸引我们的学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关于知识和原理论述篇幅的分布要合理,将基本原理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结合,使教材更加具备实用性特点,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三、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具有针对性的特点

校本教材的服务对象是本校的师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将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体现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去,是完成一本好的校本教材的前提。首先要深入调研,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对不同课程的喜好程度等;了解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对目前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等。

四、校本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校的特色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的过程中,应考虑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包括教师资源、实验室和实训室资源,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校材中适当穿插一些便于在本校目前条件开展实施的典型课例研究,体现学校特色,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乐趣。

五、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

(一)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1.拟定方案,研究论证。精心设计教材的内容结构,章节的内容提要,经过论证后,作为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的指导原则。同时,它也可以为教材的修改,提供指导意见。

2.收集资料,确定内容。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要收集资料,这是一项烦琐但却很重要的工作。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一般要做到:广泛浏览或阅读相关书目;对相关内容进行去伪存真;提炼出资料的精华。

3.确定逻辑框架,思考创新之处。“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内容上的增、删、改以及组合,而且也包括逻辑等等的再编排。”理论上来说,编写一本书,必须得有创新点。否则,其价值何在?

(二)确定内容,编写教材。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写教材”则是一个相对轻松的体力劳动占主导的工作。编写时,一般需要两种能力,一种是研究能力,在于文章的思想性、创新性;另一种是写作能力,在于文章的连贯性、通顺性。

(三)校对初稿,最终成书。校对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内容的正确性;2.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3.清除错别字;4.保证内容、逻辑的连贯性;5.保证格式、某些“词语”的统一准确性。

(四)整理资料,梳理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将他们分档保存,为教材的修改和补充做准备。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让书本上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以便应对教材使用过程的各种问题。

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出炉了,并不意味着编写工作的结束,而只是另一个开始。实践是试金石,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才会拥有生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使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最终成为优秀的校本教材。为此,我们将组织编写教材的教师讲解教材编写意图,让每位教师在使用期间,明确编写者的编写意图,详细记录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以及遇到的障碍和设计不合理的内容。定期征求教师意见,做到边实践,边补充,逐步修改,逐步完善。

篇7

关键词:校本教材;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教师研讨;专家论证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90-02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一线教师,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广泛开展幼儿园岗位需求的调研,在对学生学习现状及特点的分析基础上,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的指导下,围绕学习者将来就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力图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发编写一本实用、可用、好用的校本教材,应该做好几步:

1.结合课程分析,明确教材编写的目标性

"教材开发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具有目的性,充分思考开发这种教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无的放矢,那么,教材的开发就只能是东拼西凑,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和价值。

编写校本教材《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首先对课程的目标与性质、目前使用教材现状、学生的学习需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除了理论的讲解,还注重方法与策略的练习,实践应用的实训,构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帮助学习者提升实践智慧。当前使用的教材现状是:(1)教材版本众多,内容参差不齐,难以选择。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多数以是否用过该教材为依据,其次才考虑教材体系的合理性、内容的实用性及超前性,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绝大多数教材存在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不足的问题,没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专业实践教材欠缺,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方法技能。专业实践练习时大多沿用理论课教材,缺少实例,不利于和社会"接轨",学生进入职场角色慢,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深入幼儿园调研,采集案例,精选丰富而典型的幼儿园教学案例融合到校本教材中,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相关理论,全面提高学生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实际,增强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职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会重蹈文化学习的覆辙。编写校本教材《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时,考虑到职校学生学习方法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通过改变传统的教材模式、内容设计等方法,提高教材的可读性。

2.1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重新建构教材模式,重组专业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如:怎样规范设计教案?怎样组织一节幼儿园体育活动?怎样提高讲故事技巧?怎样组织幼儿园科学实验?……通过对接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学生目标明确,正视差距,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2.2如果满篇都是抽象的大段文字,易使学习者疲劳。在教材的排版设计上,充分利用照片、图片、插图、表格补充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学习内容,增加跳跃感和吸引力,提高教材的可读性。

2.3学生技能学习、实践练习要分步实施,如果将教学设计方法通篇教给学生,结果只能囫囵吞枣,不利于学生掌握吸收。因此,教材中案例的选择要生动有趣,丰富有典型性。案例的分析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方法。可以分步骤进行"教学导入"、"教学环节过渡"、"教学结束" 的案例分析及实践练习,最后再串联起来,只要前面的小"部件"开展扎实,就很容易得到后面的"整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也就提高了。

2.4将知识性强的理论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意语言的表述通俗易懂,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增加实践训练的比例。结合目前幼儿园实际,既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又通过典型活动类型的指导,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材中既有教师引领的空间,又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体现"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对教材嚼之有味,学之有得,思之有获。

3.组织教师研讨,提高校本教材的可操作性

参与校本教材建设,对老师来说,是专业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编写校本教材要注重积累教学素材,对体会深刻、学生反响较好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认真学习相关课程的专著、教材和论文,从中吸取有益的学术成果,编写纲要,形成初步的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种短期的个人计划,而是一种长期的集体设计。在开发过程中,要组织教师研讨,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集思广义,经验交流,成果共享,带动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师不断寻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注重教材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性,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教材在修订中不断加以完善,真正体现出校本教材的"本校"特色。

校本教材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在校本教材的研讨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专业整体的培养目标对接,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在《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中,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讲故事技巧、绘画技能、音乐技能等,才能进行幼儿园科学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的教学设计,通过研讨,帮助专业教师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使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上,从而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改编或重组能力、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报刊杂志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4.重视使用反馈,提高校本教材的实践性

在《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初步形成教材后,经过学校认定,修改较完善后,送印刷厂规范印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试行使用。使用过程中进行跟踪研究,收集使用反馈意见,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不常见、不常用、无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及时的调整和删减;对于一些不利于学生操作,学校也无法实施的活动案例,不再纳入教材内容;对于一些中长期才能见效,不安全或不便于学生探究的专题或活动也没有必要在教材中设置。对于一些课内讲授但又无详细资料的,或者是一些生活小常识,或者是一些小试验,或者是名家名篇,或者是日常所见而又未加深究的,再将其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始资料进行拓展。对于一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便于主动参与动手训练的内容保留并修改完善,这样,教材的可操作性增强了,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减少了,主动参与实践训练的学生多了,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主编教师也通过学生意见反馈――在实践中自我感悟--进行教材二次设置――修改完善--提高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

5.专家指导论证,提高教材的科学性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整合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更要邀请学者和专家进行论证指导,提高教材的水平。

5.1根据幼儿园行业专家指导,补充幼儿园知识与技能。《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材开发编写,虽已增加实践训练的比例,但主要还是沿用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系,缺少行业发展现实性和前沿性实例,在幼儿园专家的指导下,又增加了"绘本教学"、"区域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通过行业教材的整合与补充,为学生提供行业发展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超前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篇8

关键词:地方音乐棱本教材;教材开发;教材编制

一、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强,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特长,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但还没有被开发,至今没有以甘肃地方音乐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和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践,能够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好的了解地方音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基础音乐教育有重大意义。

二、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

1、组织编写人员

首先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需要成立由校长、教科处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初高中生音乐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的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广泛搜集创编资料

开发的校本教材主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大量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便利的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既需注重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创编资料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有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论文总结,又要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己实践,做到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融洽学习氛围,坚持老师学生都要做校本教材的创编的参与者。在搜集资料时还需特别注意资料的科学性、地方性和信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保持地方音乐特色。

三、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教材在编写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并形成良好人格基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既包含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知识点,也包含许多人文学科共有的一些知识特征。音乐教材中的技术元素既包含音乐表现的技能,也包含音乐认知与理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情感共鸣与创作的技能。地方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将存在于音乐整体中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合乎逻辑地先分解开来,然后再通过几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地方音乐的整体观念。

从理论上看,校本音乐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无“定法”,也不能以“好坏优劣”加以简单划分。应当从音乐课程标准的落实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教材体例加以定位和评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形成了一些常见的编写体例,以下几种方式也可作为中学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编写方式的参考。

1、根据选材范围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常见体例:①歌曲集――以单一的声乐作品为材料加以编排。这种编法在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最为常见,其中又以歌曲为主;②器乐演奏教材――以器乐曲以及乐器演奏法为材料加以编排。以器乐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量不多,通常作为辅助教材:③音乐欣赏教材――以音乐欣赏作为主体材料的单行本教材。按照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观,“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材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与教学材料,音乐欣赏往往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独的音乐欣赏教材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高中教材。④综合学习领域教材――以具体教学形式的类别为纲进行综合编排。这种编法将具体教学形式的不同类别加以组合进行编排,是20世纪80年代之最为常见的体例,采用这种体例编写的教材也是我国中小学的主流教材。教学形类别有唱歌、欣赏、视唱、乐理、器乐以及音乐剧、舞蹈等综合表演活动等。

2、从内容组合单位的大小以及教学时数的长短上可以分出两种方式:①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学习内容与课时严格对应起来,按照中学课堂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配到每一课。课时既是时间概念,也是内容概念。这种编法的好处是省却教师备课环节中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教学便于规范管理和阶段考核。缺点是教学中缺乏灵活性,限制教师的自主发挥,教材内容的安排过于单一化;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各项学习内容整合为板块,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每单元可以分解成几个课时。有的教材为单元设立主题,作为材料选择与组织的依据。

3、根据教材教与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以教师教学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传统教材中比较常见。由于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传统教材在考虑学生问题方面通常限于知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以及技能掌握上的由易到难,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进度要求展开的。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近年来的教材中比较普遍,教材都加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科学规律的研究。

4、根据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以音乐文化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类型的教材以音乐文化作为构建教学单元的出发点,各单元选材与编排均围绕音乐文化主题展开。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中心编排的方式。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线的编写体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另一种方式是按照音乐表现要素将教材内容分类组合。

总之,音乐校本教材编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还需要更多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找到真实具有学校特色的,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音乐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涌,关于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3]徐涌,关于棱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篇9

关键词: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2;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35-02

校本教材,通俗地说,是指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和编写的适合本校教学的一种教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校中,使用校本教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中职学校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的开发却还不是那么普遍。以本文作者从事二十多年中职会计教学的实践来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一、中职会计专业技能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尽管以电子计算器代替传统的算盘,以点钞机代替手工点钞,以电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会计,但会计基本技能仍然作为衡量会计专业人才的一个评价指标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近年来,福建省高职单招考试中还增加100分技能项目,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是毕业找工作,还是参加高职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目前,在各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都把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现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实行的是无纸化考试,考试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只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测试而不需要实践操作。因此,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而淡化会计实际操作的训练,专业技能课基本上是围绕国赛、省赛项目来开设。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现在的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持有“双证”(即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毕业证),但是却难以胜任会计工作。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学校时模拟仿真训练不够,分析处理经济业务能力低。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而不具有实践操作能力,部分学生电算软件操作熟练,却也只能是计算机软件操作员而不能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导致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生持有“会计证”却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每当想到这些学生的就业情况,听到他们的抱怨时,自己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伤痛。作为从事二十多年中职财会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虽不能完全说是教学的失职,但至少也是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特别是会计技能课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传统会计技能课教材编排内容单一滞后,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过去的一些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发展受到限制,缺失灵活性。部分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很难体现教学实效性,导致学校教学层次和水平比较低下。教师和学生很难融合在一起,课程学习质量低,教师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具体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学生也只是应付学习,学习主动性非常差,课程实施者和开发者难以结合在一起。当前,各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大都以珠算、点钞、会计模拟实训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算盘的国家,珠算称得上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会计人员传统的计算工具。现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把珠算教学纳入小学生的学习课程,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会计人,更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但是,学生学习珠算时普遍都是加减法兴致勃勃,乘除法索然无味,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化计算工具也在不断出现。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数码产品翰林提传票机,不但具备计算器计算的功能,并且还具有五笔练习、传票翻打等功能,特别是传票翻打技术,是会计基本技能国赛和各地省赛热捧的一个项目。小小的传票机,既能让学生利用小键盘练习数字的录入,还可以作为汉字录入练习的工具。学生使用传票机既能实现会计专业翻打传票的技能训练目的,又能达到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目的,因此,学生对这样的新教学设备兴趣浓厚。但在传统的教材中,却没有涉及传票翻打的内容。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基本技能》教材(第二版),全书九个章节,前六个章节是珠算技术,第七章介绍简易心算,第八章是点钞与验钞,第九章是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在“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不用学珠算。部分学生认为珠算的乘除法太难,不如用计算器简单快捷,所以学习兴趣不高。而他们感兴趣的翻打传票教材却未涉及,教师也只能通过产品说明书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传票机。所以,传统的教材单一落后,难以满足教学的现实需要。

(2)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做到与时俱进。学校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可以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商讨,编写出符合本校需求的校本教材。每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适时补充教材内容。这样的教材针对性比较强,而且灵活性得到体现,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发校本教材时,每个教师都可以提出意见,这样可以集纳最优智慧,编写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办学,教学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使得学校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前面提到的《会计基本技能》教材来说,可以这样来编写校本教材:对珠算技术部分,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的珠算加减乘除进行适当整合。一是重点突出加减法的学习,淡化乘除法教学。因为珠算加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为广泛,实践也证明熟练的算盘加减运算速度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运算速度,而乘除法较难掌握,而且学生用计算器进行乘除运算也比珠算计算要快。二是在加减法练习中提供仿真发票给学生,使学生在练习珠算的同时为练习翻打传票奠定基础。三是补充点钞技能的知识,可以结合视频资料来教学,这样可以弥补教材简单的文字叙述的不足。四是增加传票翻打技术的有关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随时调整和补充知识点,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

(3)校本教材编写可以更加“接地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当地的企业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更喜欢听,也更乐于接受。例如,学校所在地正大力发展客家小吃培训,而且小吃培训基地就在我们学校。进行“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时,直接以“客家小吃店”作为一个企业案例让学生讨论“小吃店要正常运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小吃店要正常运转,必须要有固定的店面、要有做小吃的设备和客人就餐的餐具、要有做小吃的材料、还要有做得比较好吃的技术等。几番讨论之后,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实收资本等概念学生立即掌握。而且后面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设置与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等这些实训全部都以小吃店为例,让他们每人开个“小吃店”,各自进行核算,看谁经营得好。结果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基础会计实训”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学效果非常好。可见,校本教材能够更“接地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是会计技能教学新的起点。校本教材开发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职校教学质量提高,职校学生可以接触最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发挥出自身价值。利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与使用,也能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这样,学生个性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教师智慧展现也有了平台,学校和谐的校园生活拉开帷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明德,卢云峰.会计基本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徐蓓.中职会计专业“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的开发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

篇10

本校对新课程的研究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更好的贯彻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合理有效地开发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资源通过校本化管理,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实施教学,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构建学校体育特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校本教材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校本教材的开发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它是开发校内外体育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校本教材的研究,也能促进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校本教材的研究过程,也是体育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能使体育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行推广,更有助于教师更加积极有效地吸收、消化已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特别重要的是,体育教师从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因此,大力开展体育校本教材的科研活动,加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科学化进程,对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沦为中考科目的“陪衬”,存在着种种缺陷:体育教材功能与教学目标单一化;体育教育思想教条化与教材内容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规范化与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纪律化与教学活动僵化;教学评价单一化与片面化。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不是简单地给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换一个“标签”,它是一场以建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全校师生已形成一个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二、我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法

(一)课程建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校本课程要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所选教材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能促进当地学生各项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教材的适用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体育教材上进行延伸,如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跳绳、踢毽子、花样兔子舞等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渴望交往成为中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热火朝天的网上聊天就是这种心理需要的延伸,渴望与对方的沟通,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调查表明,我国现行的国家体育课程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与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国家课程基本上以较发达城市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学校和学生的差别,因此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很多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教材,让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如:球类、踢毽、跳绳、兔子舞等。

(三)重视教师资源的利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来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要求体育老师:

1.用心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校本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理解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2.制定校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教师能从学习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教材。

3.重视健康理论知识课。首先,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理论课要与教材组合:体育理论课是由体育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二类组成。让学生了解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一些运动锻炼的知识。

4.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注重因材施教。以我校为例,根据我校特点,确定了两个必修项目(田径、健康知识),五个选修项目(篮球、足球、排球、跳绳、踢毽),且每个项目分三级不同水平的模块让学生选择,在实验阶段,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教学,稳步推进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转移或形成稳定的兴趣,即有些学生选学一个项目的一个水平模块之后不可能再选,而有些学生初一、初二、初三可能继续选修同一项目,因此,我们根据目标的整体性、项目内容的系统性和递进性这一指导思想及传承体育文化、普及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三个层次,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增强巩固兴趣形成专项特长出发,本着逐步发展的实验原则,对同一项目的模块教学设置了三级学习水平,原则上学生起始选择的学习内容必须从学校提供的选修项目的水平一学起。

5.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健康体质。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课常采用传统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一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由于对堂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掌握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例如,采用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自主选项的教学方式、“激励”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并且活动后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高涨、回味无穷。并能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6.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完成体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助手,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篮球、足球、趣味运动、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举办田径运动会,或建立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四)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条件不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也应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象征性长跑、趣味运动会、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同时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我校就是广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是学校的传统项目,我们可以在田径专项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推广学校的传统项目,有针对性的安排教材内容,普及运动技能和知识,并抓准时机选择我校运动代表队队员。

(五)给学生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也应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校本课程要打破传统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方面要以“菜单”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不断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学生的学习、参与是主动活泼的。在学习方式方面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创造式学习,不要让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老师的预设的框架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1.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使体育教师更能注重利用多种方式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健康意识,愉悦了情感,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研究,使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合作、竞争意识。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建立了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激励性评价体系。

2.初步完善了校本教材内容的设置,形成了柳州四十五中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法,建立了学校新的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

3.遇到的难点:(1)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2)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四、总结

通过对校本教材的研究,能促进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校本教材的研究过程,也是体育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能使体育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行推广,更有助于教师更加积极有效地吸收、消化已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特别重要的是,体育教师从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因此,大力开展体育校本教材的科研活动,加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科学化进程,对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