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范文
时间:2023-03-13 18:3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材教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0
新的教材,新一代的学生,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空间进行创新,以往我们都是强调字母音、形的教学程序,现今必须变革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 合作的学习精神,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师生乐上拼音课,爱上拼音课。我们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有兴趣学习,主动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我们知道孩子都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时,孩子一定非常有兴趣。但是如果以个已经熟悉的字母摆在面前时,孩子还会那样求知若渴地去探索它吗?不会的。那么,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发他们新的学习热情呢?我们说,让孩子去体验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特别在教学单个拼音字母时,因为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家中都已经认识过它们了,如果我们还用老式的方法来教学,那么课堂一定呈现一片嘈杂。但是如果此时,我们通过让孩子自己编儿歌来记住它们的读音或者字形,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声母d时,教师要做个示范编了一句儿歌"小马跑步,ddd。"讲清一些编写要领,让学生学着样子来编儿歌。让学生在本来感觉到没什么可学时,接受新的挑战。学生们都能从字形、字音等方面编出各种各样的儿歌,例如:
马蹄马蹄,ddd。
左下半圆,ddd。
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把枯燥的拼音和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拼音写法时,我们除了让学生在课文提供的插图中找一找和所学的拼音字母相似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它和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很相似。这个问题一出,课堂就沸腾了。他们有的说,"d"像我们吃饭用的勺子;有的说"y"像妈妈晾衣的撑杆有的说:"f"像爷爷走路是用的拐棍;还有的说:"o"像他们吃的口哨糖......在课堂上,他们的眼里,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经很形象地记住拼音字母的样子。
三、充分利用插图训练孩子的语言
美丽鲜艳的插图把学生带入了美的世界。它描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万物。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并把它与学习汉语拼音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就要渐渐渗透句子的练习,要让学生懂得说完整话。学生在看图学拼音说话中,由一个词发展到一个短语,由一个短语发展到一个长句,由一个长句发展到一个句群。如我在教学j q x 时,在学完字母和规定的音节后,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在吃虫子的母鸡,拿着气球的小朋友还有在树下吃西瓜的老爷爷。出示几个音节:"mu ji" 、"qi qiu"、"xiao peng you、""xi gua",任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图选择其中的一个音节来说一句话。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茫然地望着我。很明显他们不知道怎样做。这时,我做了个示范,指着"mu ji"说:母鸡在草地上吃虫子。孩子们的眼睛一亮,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一个孩子站起来,指着"xiao peng you"和"qi qiu"说:小朋友拿着气球在草地上玩耍。这种学习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激颇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四、初步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渗透合作学习,我们在不断地摸索。通过长期实践,我们慢慢明白,在拼音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要明确合作的目的,教会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合作人数最好2-4人。比如:我在教学中找出合作点:(1)在这幅图画上你看到了什么?(2)你会拼读图上的音节吗?(3)音节由什么组成的?让学生和同桌的小朋友讨论。刚开始,学生不明确老师的意思,很茫然,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于是我就请了两位同学上台,亲自教两人讨论,让其他学生倾听观察,于是学生学会了讨论。经讨论后,学生在汇报时,我注意纠正他们语句完整性,学习自主性也较好的体现出来。
篇2
一、更新教育观念,用好初中化学教材
1、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难度,精简了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使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
3、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
5、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7、教材印制精良。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试探着用一些基本操作和初学的实验技能去做新的组合,去探究解决简单问题,初步了解一些研究自然的方法。
习题的处理上,避免题海战术,因为从题海中求得好成绩也未必是能力素质的反映。基本题型是有阶段性、局限性的,而知识的应用、思维的发展是无限的,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因素,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才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总之,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
二、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篇3
1. 概念
有轨尝试学习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让学生有轨道、广泛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发展个性。实施有轨尝试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这里“有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尝试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操作学习材料、有效的练习反馈材料、规范的目标形成训练、及时的小组议论和教师的精讲点拨,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尝试学习可分为自学启导式、探求发现式、类比迁移式等主要形式。有轨尝试学习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2. 新教法的有利因素
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分析,实施有轨尝试学习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进行有轨尝试学习,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新教材的学习。
(2)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认识事物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让学生完成值得深入思索的尝试问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3)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从而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通过有轨尝试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充满信心。根据这一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通过尝试问题的解决和目标形成问题的完成,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机会,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3. 新教法的教育价值所在
(1)有轨尝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有轨尝试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地阅读学习课本,同步完成尝试学习问题,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有轨尝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有轨尝试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一个的尝试问题由他们去解决。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造的问题情境中参与归纳发现新知,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
(3)有轨尝试学习能促进认知水平的发展。有轨尝试学习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的过程,阅读自学和解答尝试问题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 、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有效发展。
(4)有轨尝试学习将使数学不再难学。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通过有轨尝试学习的锻炼,学生将会使自己的数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在课堂上听讲,而是形成一种自学、互学和听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新模式,这恰是培养学生适应高强度的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
(5)有轨尝试学习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在有轨尝试学习中,离不开阅读自学课本,实现了学生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规范了学生的数学用语,增强了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
4. 新教法实施要点
在实施有轨尝试学习中,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展示教学目标,优化学习动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功能。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整体性、一致性、针对性、可测性等原则,准确恰当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均印制在有轨尝试目标教学实验教材上,展示给每个学生,使整个学生的尝试学习活动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克服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自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行为变得明确、具体、可测,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心理学要求的。
(2)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新教材在更适合学生阅读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鉴于此,我们通过自编实验教材,设计尝试学习提纲,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尝试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逐条有步骤、有层次、有轨道地完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外显化地表露出来,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具体来说,对于新课引入,在实验教材上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即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
(3)通过目标形成训练,优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有轨尝试目标实验教材中,每课时均设计了“目标形成训练”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新授知识,形成能力,达成目标。作为可操作性很强的形成性训练,是“训”和“练”这一动态矛盾相互依托、激活、渗透、转化直到统一的活动。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改革;教法改革;策略
一、情境设置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要善于设置某些情境,将教材中所讲的情、理融入到情境中,触动学生的心灵,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课时,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学生会只会感到空洞,难以理解其中的真谛,这时就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申奥成功时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充分体会爱国的热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除此外,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通过故事教育学生要爱国、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二、善于运用比喻
在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来表达教材中的信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例如在讲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课时,可以应用量体裁衣、量入为出来比喻,生产力就犹如人的身材,生产关系就好比裁剪的衣服,人在做衣服时总要按照自己的身材来裁剪衣服,这样作出的衣服才会合身,同样道理,只有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才会促进生产,这样比喻,就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入浅出,让学生能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设置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的关键在于所讨论课题的设计,要让学生能针对课题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发展真挚友情”时,老师如果将讨论的话题设置为“如何发展真挚的友情?”那么学生讨论的热情一定不会高涨,因为这个话题太空洞,如果老师将话题设置为“马克思说:‘友谊是要用真诚来播种,用热情来灌溉,用真心真情来培养,用精心细心来呵护。’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时,学生就会认真讨论,仔细推敲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讨论结束后,可以选择一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分享他们的感悟,既完成了教学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其意义非常重大,教材教法的改革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更具积极性,只有不断将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枯燥的学科,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运其书.认真研读新教材,切实改革课堂教学[J].甘肃教育,2004(3).
篇5
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教材,优化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如何处理教材
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实验中,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准则,在能够完成可能标准目标的前提下把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情感上、人生价值观上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材料,同时又不同于局限于教材内容,着眼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彻底改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教材,学生背教材的现象。比如:教材第二科《原始的农耕生活》(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教材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情况,简要介绍了大汶口文化。在处理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先从教材中了解河姆渡遗迹、半坡遗迹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以协作方式讨论并归纳两个遗迹的共同特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点拨,并给学生叙述我国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想象原始人居住的房屋并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描述,让他们在描述的过程中注意体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这样,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足够的时本文由收集整理间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在教师引导下和少量的讲述中了解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如何组织教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些用语言所难以讲清的东西,很形象的讲清楚。比如:以前讲“”,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和学生将清楚,林则徐销毁的鸦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跟今天公安机关销毁的是不是一回事?对于类似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一是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询,二是可以通过教师展示鸦片的图片可以非常现象而简洁的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觉,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如世界近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这一课,事件头绪多,容量大,地图多,时空跨度大,变化大,学生难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到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同化了人的个性,往往以统一的目标来要求学生,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通过纪律或训斥的方式把学生“拴”在课堂,但不等于学生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正如西彦所说:“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这种学习过程,只能压抑学生的能动反映机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
开放性教学的内涵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教学相长。这种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法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实践证明:要创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在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获取信息;在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逐步具有利用多种方式,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篇6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初中物理教材作了多次重大调整目的是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新教材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教材虽然减小了教学梯度,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初中物理的自身客观要求,学生仍会感觉初中物理难学。因此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温故知新、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多做实验;要从单一灌输向探究、体验、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化,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要以激励为主,有信心、有耐心地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物理学习生活。 下面就过去多次从事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教法,同仁共勉。
1.利用认知心理,优化概念教法
1.1 让学生领会概念。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认知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并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促进选择性知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方法有:用实验的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如物体的惯性,通过人乘车时车子忽然启动、紧急刹车、转弯时的感受来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含义,使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
1.2 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概念。巩固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而是通过概念的变式,重组学生认知结构;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组建概念的网络,促进新旧概念的综合是对概念的加深理解和提高。
1.3 熟练应用概念解题是概念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编制针对性的习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看其能否熟练地将实际问题概化为物理模型,并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强化应用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物理概念的教学分成三阶段优点在于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使设计的教学过程具有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层次性。这种教法也适用于规律和实验的教学。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我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也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教学要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必须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转向"科学的教育",即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还要为他们的素质发展奠定必需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的基础。
物理学科学方法教育离不开学生实际和物理学实际,在实施时应注意:贯彻的长期性,不能离开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人,学生的学的主人,教师在制订科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方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严格遵循感知、认识、理解这样一条认知规律,使科学方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实施"自主探究"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教师的职责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高能力,即所谓"授人以渔"。为此,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并实践了初中物理"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游乐场中的物理;车站、码头上的物理;超级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物理学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分别从资源(能源)、人口、环境和生态、交通、居住等方面,结合本地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恰当地采用照片、图表、模型、幻灯、电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通过自己收集信息所形成的有关见解。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例如:进行小型水电站调查,学生从能量转化的估算、发电和配电设备、发电功率跟当地用电需求的关系等物理知识;从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等生物知识;从水电站周围的地质结构、水电站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等地理知识来综合思考研究主题。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篇7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就这样说过。从这个理论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浓厚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教材中漂亮生动、儿童熟悉的图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漂亮生动的图画进行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第一册教材第一主题“我是小学生啦”时,我改变了过去先出示课题,后学习内容的方式,直接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内容,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看目的已达到,便问:“看了图后,大家有话要说吗?”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有,我觉得这图好美!”“图上小朋友好开心!”“他们玩的有些我也玩过。”听完学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追问:“这些可爱的小朋友都是谁呀?”“与我们一样都是小学生!”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答道。“你怎么知道的?”“他们有的戴着红领巾。”“有幅图画的是同学们在做值日。”接着我故意说:“他们中间有一个是你。找找看哪个是你?”孩子们先是一愣,很快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了,还告诉不明白的同学,然后教室里像炸开锅似的:“老师,这个是我!”“那个是我!”等孩子们都说完后,我故作不明白地问:“你们明明坐在教室里,怎么会在图上呀?”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站起来说:“他们是小学生,我们也是小学生,大家都是小学生。”“对,你们已经是小学生啦!”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带着自豪、神气的语气读课题。
2、在学习中继续利用图画激趣。
学习的短时兴趣容易丧失其效能。当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后,如何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这种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揭题之后,我让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图中的自己,告诉同桌“自己”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你还会玩什么?由于角色的转变,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接着,我出示了教材左边的第一幅小图进行激趣:“小朋友们,这里有两位小朋友遇到了难题,没办法解决,我们帮帮他们好不好?”
帮助别人是孩子们特别乐意做的事情。一听到有人要他们帮忙产生的兴趣:“这两个小朋友呀想考考同学们,猜猜他们遇到什么难题了,猜出来的就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了如下问题:“我想和他们一起玩,该怎么办?”“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呢?”“小明老占着秋千不让我们玩,怎么办呢?”“……”接着,孩子们很快就在教材的启迪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而作为孩子们的伙伴、引导者的我,则根据他们的回答对进行适时引导。如:在解决“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孩子们说“我们可以主动去认识他们,先作自我介绍,再问他们的姓名。”这个办法很好,结合孩子们刚踏进校门没几天,同学之间不熟悉,甚至还互相不认识的情况,我引导他们用刚才的办法去认识班上的同学。由于把教材与实际结合起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从图画过渡的实践,在实践中增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而兴趣的培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因而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地强化,兴趣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再一次出示那幅小图,对孩子们说:“这两位小朋友很感谢你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他们愿意跟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交朋友。作为好朋友,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你们还愿意帮助他们吗?”“愿意!”同学们兴奋地回答。性急的孩子直催我:“老师,什么问题?你快说吧。”我故意停了一停,才说:“他们不但想和我们班的同学交朋友,还想同更多的小朋友交朋友。但他们觉得作自我介绍很麻烦,想问问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突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忙示意他说。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小不点语出惊人:“他们可以给大家发名片。我爸爸每次见面的人就给他发名片,不用作介绍。”太棒了!我高兴地问孩子们:“大家说这个办法好不好?”“好!”同学们整齐地回答。这时,我故意眉头一皱,不解地问:“我们没钱印名片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做!”“好,这个办法很好。大家现在动手做,每人做一张名片送给老师。虽然老师现在还不认识大家,不过等看了你们的名片就认识大家了。那你们的名片要怎么写才能让老师认识你、了解你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确定名片上要写清楚姓名、班级,还可以贴上自己的相片,写明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的能力,又增添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二、走进社区,体验生活。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儿童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儿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来。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篇8
在仅有的一次应用中,还将公式印在试卷上,以供查阅,而当时调整意见尚未生效(应在1999年生效)。这不能不说对和积互化的8个公式(以下简称“8公式”)的要求是大大降低了。
但是,这次调整的,难道仅仅是8个公式吗?如果认为仅仅是降低了对8公式的要求,那就太表面、太肤浅了。
我们知道,和积互化历来是三角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相当部分的三角题都是围绕它们而设计的,它们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式变形的技巧和魅力。现在,要求降低了,有关的题目已不再适合作为例(习)题选用了。这样一来,
三角部分还要我们教些什么?又该怎样教?立刻成了部分教师心头的一大困惑。
有鉴于此,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分的知识体系,理清新的教学思路,以便真正落实这次调整的意见,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深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利于稳定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秩序)
的既定目标。
一、是“三角”还是“函数”
应当说,三角函数是由“三角”和“函数”两部分知识构成的。三角本是几何学的衍生物,肇始于古希腊的希帕克,经由托勒玫、利提克思等。至欧拉而终于成为一门形态完备、枝繁叶茂的古典数学学科。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有《
三角学》盛行于世,却无“三角函数”之名。
“三角函数”概念的出现,自然是在有了函数概念之后,从时间上看距今不过300余年。但是,此概念一经引入,立刻极大地改变了三角学的面貌。特别是经过罗巴切夫斯基的开拓性工作。致使三角函数可以完全独立于三角形之外,而成
为分析学的一个分支,其中的角也不限于正角,而是任意实数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可将它更名为角函数,这是有见地的。
所以,作为一门学科的《三角学》已经不再独立存在。现行中学教材也取消了原来的《代数》、《三角》、《几何》的格局,将三角并入了代数内容。这本身即足以说明“函数”在“三角”中应占有的比重。
再从《代数学》的历史演变来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式与方程”一直是它的核心内容,那时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所以,书中的分式变形、根式变形、指数式变形和对数式变形可谓连篇累牍、所在皆是。这是由当时的数学认知水平决定的。而现在,函数已取代了式与方程成为代数的核心内容,比起运算技巧和变形套路来,人们更关注函数思想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1963年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三大能力时,首要强调的是“形式演算能力”,1990年的大纲突出强调的则是“逻辑思维能力”。现行高中《代数》课本中,充分阐发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对这三种代数式的变形却轻描淡写。
所以,三角函数部分应重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无疑的,这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观点(下文还将述及)。
现行高中《代数》的三角函数部分,也单列了一章专讲“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是与数学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但若提起三角函数,大多数师生头脑中反映出来的,还是“众多的公式,纷繁的变换”,而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倒是在其次的。这一点,与前面所述的“幂、指、对”函数有着极大的反差,恐怕也与编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个中缘由固然与三角本身多公式有关,其中和积互化8公式的干扰作用尤其明显。8公式形式类似,记忆也属不易,变形尤难把握,是师生教与学的共同难点。为此反复记忆、题海操练实所难免。
调整以后,降低这部分的要求,大面积地减少了题量,目标中“第一和第三”两个有利于是可以实现的。但另一个(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该如何理解呢?把“函数”作为关键词,将目光放在“图象和性质”上,应当是正确的选择,负担轻
了,障碍小了,这更方便于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关注上,这才是“三个有利于”得以贯彻的根本。
二、国外的观点及启示
下面来看一下美国和德国的观点: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考试说明》,只有一个《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他们对三角函数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会用三角学的知识解三角形;会用正弦、余弦函数研究客观实际中的周期现象;掌握三角函数图象;会解三角函数方程;会证基本的和简单的三角恒等式;懂得三角函数同极坐标、复数等之间的联系。
他们还特别指出:不要在推导三角恒等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恒等式推导,如:之类就可以了。比较复杂的恒等式如之类,就应该完全避免了。
德国在10到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到高三)每年都有三角内容。10年级要求如下:
(1)一个角的弧度。
(2)三角函数sinx·cosx·tgx和它们的图象周期性。
(3)三角形中角和边的计算。
(4)重要关系(特指同角三角函数的平分关系、商数关系和倒数关系——笔者注)。
另外,在11年级和12年级的“无穷小分析”中,继续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求导、求积分、求极限。
从以上罗列,我们可以看出下面的共同点:
第一,突出强调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二,淡化三角式的变形,仅涉及同角变换。而且要求较低;8公式根本不予介绍。
第三,明确变换的目的是为了三角形中的实际计算。
第四,注意三角函数和其它知识(复数、极坐标)的联系。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很强烈的。美国和德国的中学教育以实用为主,并不太在乎教材体系是否严谨,知识系统是否完整。我国的教材虽作调整,对8公式不要求记忆。同期颁布的《考试说明》仍要求“能推导并掌握(8公式)”。不要求记忆却要求推导并掌握,怎样实施且不去细说,有一个意图是可猜到的,那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教材是严谨与完整的。我认为这大可不必。严谨与完整是相对的。现在看来严谨的东西,在更高的观点下是否还严谨?在圈内看是完整的,跳出圈子看,是否还完整?在一个小地方钻得太深,在另外更大的地方就可能无暇顾及。人家能在中学学到向量、行列式、微分、积分。我们却热衷于在个别地方穷追不舍,这早已引起行家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调整应当只是第一步。在中学阶段即试图严谨与完整。其实是受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三高(高速度、高难度、高理论)影响太深的缘故。
三、调整后的知识体系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部分知识应分为两大块。即“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三角变换”,虽然笔者认为后者该进一步删减,但毕竟目前没有做到。即使以后能大幅删减,也肯定会保留适当篇幅,因为三角变换在理论和实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现将本部分知识体系列表如下:
这些知识点中,重点应是①③⑦⑧⑨⑩(11)(14)(15)(18),其实前几年的高考对它们也都有充分的体现。只是被8公式的光环所笼罩,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已。当然,现在我们要提高对这些内容的重视程度。千万要避免无限拔高。那样形成前门拒狼(8公式)后门引虎的局面。就大有违调整的初衷。
参考文献
篇9
新版初中政治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编写体例、结构等方面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更贴近学生生活,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教材的实施,为政治教学改革创造了契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因而作为政治教师,要以全新的理念去面对新教材,下面笔者就实施政治新教材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政治; 新教材;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49-01
1 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点燃知识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政治新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美观大方,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内容简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案例、材料新颖,突出时代感、生活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作为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具体做法是:
1.1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而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2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政治课教学要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努力构建开放式的政治课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大家谈、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探究式、活动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游戏等,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创设师生互动氛围
变过去课堂教学“师―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在师生互动中,更突出学生的动。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时,就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让学生进行辩论。双方运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展开了辩论,正方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一生多灾多难,但在挫折面前始终没有停止对天文学的研究,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终于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规律。说明挫折能磨炼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所以挫折是好事。反方认为挫折常会使人感到极大的痛苦,产生许多的烦恼,使人烦躁不安、苦闷异常、痛不欲生,所以挫折是坏事,我们平时祝愿别人时,经常会说一些吉祥话,就是这个道理……。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在双方的短兵相接之后,学生从中了解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就应该正确认识、积极面对,而且应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锻炼机会。在辩论中,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会了知识,在互动中锻炼了口才,提高了应变能力,擦出了灵感的火花,碰撞出思维的亮点,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通过辩论,学生参与面大大提高,情绪高涨。再如:在“主动与老师交流交往”教学时,采用大家谈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并结合书中“读一读”设置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他刚开始未和老师交朋友?为什么老师刚开始未注意?后来为什么和老师成为朋友?主动与老师交流有什么好处?与老师交往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中感悟到与老师主动交往的快乐。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3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篇10
1.词汇教学中学生似“惊弓之鸟”,教师则“草木皆兵”。这种倾向导致教师每节课都要花大量时间讲词汇,且就词讲词,没有把词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说学生学到的只是死词,即词的读音及拼写形成而已,而将最重要的一点――词的用法,抛到了一边,仅仅是量的增加,并没有运用能力的提高。整套新的教材中有209个常用动词,平均每个年级35个。所以就动词而言,教师要以这三十个动词为主教学,不要漫无边际,无轻无重,无主无次,一视同仁。
2.语法教学,方法欠妥。长期以来,教师一教语法就讲语法规则,一一罗列,让学生强行记忆。学生用时却是张冠李戴,错误百出。如:You can come and see me any day.(some)I also waited in the crowd to see the man.(for)更有甚者,对语法规则进行推导,将数理化式的教学移植到英语语法教学中,得出貌似合乎逻辑的“因为……所以……”的结论。比如:I think so. I hope so.I don’t hope so.(I hope not.)学了“have sth.done.”,便以为have sb.Done是错误的(I have had my son educated in the U.S.A.)
3.母语的干扰。将MT和FL等用,产生语言泛化现象,如:All the bamboo don’t grow tall.(所有的竹子都长不高。) 一般来说,英语的语法规则不少于2000条,完全记住这么多的语法条目,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因此,语法教学应该坚持以熟练代规则引导学生学习语法。
4.语篇教学有心无力。由于词汇、语法教学占用了大量时间,因此对于语篇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新教材特别强调语篇教学,每一课、每个单元不以词、词组、句子为教学单位,而以语篇为主,具体要求:①完整地交流一段话或一段文章;②有一定的目的,有人说或写,有人听或谈,有参与;③有事;④有言。
二、新教材教法
1.新教材词汇教学策略。
(1)要为语言的实际表达服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即什么词汇能为本单元主体服务就教什么词汇,甚至可以提前或推迟。如:教JMS,Book 1,Unit 5“ the Accident: see… ”,先教主要词汇happen,past,motor,accident,lose,travel,lie,comer,crowd,suddenly,while,help…with,walk,past(by),hurry up(off),move away,甚至教或复习policeman,safety island,crossing-road ,offender,take sb…,come to…等。
(2)按实际目的分类,不按词类或语法分类。这样分的理由是避免真正用时找不到,如按学校、家庭、体育、旅游、参观等分类。
(3)越是生活中实用的词汇,越应该先教先学。做到急用先学,要讲究learning order,学生越急需的,就越要先教先学。一般来说,顺序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到社会现象,再到自然现象。
(4)词汇学习要学活词,不学死词;要成块的学(即组块),不要就词学词,零散容易忘记。如:make an operation on,in the middle of,at night,in the evening of。词汇教学要掌握重点词汇,并且组块要放到有用的句型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语法教学要有新概念。
我们不是不要语法,而是要让语法“退居二线”,即降低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要尽可能让语法、词汇服务于语篇、话题。
(1) 教师不是不能教语法,而是要换一种教法。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法的所有内容有机地糅和在句型训练中,即将句型典型化。如:教现在完成时时,其用法有四、五种,可以分析为10―15个句型:
1.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man before.
2.I’ve already/just done the work.
3.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1949.
4.We’ve studied 3 text-books since we began to study English.
5.I’ve been here for 3 hours.
6.This is the biggest drawing I’ve seen here.
7.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ve seen here.
8.You’d better not get off the bus until it has stopped.
9.Where has he been?
10.Where has he gone?
(2)学生不是不学语法,而是要换一种学法。学生可以从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一定情景中和使用的语言中掌握基本句型,在反复出现的语法项目中逐步发现规律,归纳出语法规则。如:
1.I was doing my homework when he came in.
2.I was watching TV at 8:00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
3.I was watching on a play those days.
4.While/When I was going upstairs,a fire broke out.
5.I was going upstairs when a fire broke out.
新教材教学要突破传统教法,真正实现语言习得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教法与新教法目标转化对比如下:
由认知(cognition)到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