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5 17: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专业课程

篇1

1.专业课程内容划分过细,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上分为三大板块: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实践课,这三大基础课程是自成一派的,也就是各个专业学科都是理论系统完整的独立学科,这就使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因而无法使专业知识得到综合,致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也就无法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有效实践。

2.知识理论与具体实践无法完美结合。目前,面对日益加重的社会竞争,各高校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渐增加实践应用课堂的设置,但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上,依旧无法摆脱课程的束缚,所有的实践内容依旧是以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呈现在实践专业课程的课本上,依旧是先讲理论,再进行实践任务。事实上,这种模式的实质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才符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因此,如何能将理论结合实践任务一起呈现在专业的课堂中,是高职院校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

3.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不合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的具体表现是课程内容重复性过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是按照独立学科的授课要求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这种专业知识的独立性,就使很多学习内容出现了不必要的重复,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各科之间的教师也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这就无法使重复的知识内容得到有效的删减,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累赘感。当下,新课程改革已全面的深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的会计从事人员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是,从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上看,过于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加强会计从事者的职业操守。关于会计从事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已成为会计行业培养人才的重点培养内容,这是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及时的改变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是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因为“高技低能”而遭到社会的淘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新途径

1.明确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凸显职教特色。要想明确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就必须首先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后根据培养人才的目标,树立起一套真正属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大体上,高职院校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符合以下需求:首先,要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指标;其次,要符合会计职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具体需求;最后,要全方位的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只有符合这样的培养目标的课程定位,才能真正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2.完善会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何确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一直是高职院校在关于改革会计内容设置上的难点。首先,高职会计教育要明确课堂中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理念;其次,要对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全新的课程理念;再次,以专业课程设置为主的同时,要注重选修课的设置,如税控系统的操作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会计专业的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然后针对具体内容并结合已有的经验,制定相应的课堂内容进行教学。只有不断完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才能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逐渐合理且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不断的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同时,在其他选修课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这样在面向工作岗位时,才会有立足之地,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任务完美结合。只有将会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任务实现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会计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同时,也会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有积极性,这种创造真实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将理论完美的结合实际操作,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同时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变成自己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学生会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老师也可以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因此,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任务相结合,可谓是双赢。

4.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考评制度。以往的教学中,通常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于专业理论知识,这样的考评标准是有其合理之处的,但是,高职院校如果对会计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那么相应的也应该确立新的考评制度。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是“能力本位”,评价的特征突出表现出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会计职业的实际要求标准,尽量模拟出实际工作的环境,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考评,这样的考评结果不仅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还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体验到实际工作的要求。

三、结语

篇2

中高职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中职衔接,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关键词]

中职衔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越来越多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和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混合编班的不合理的班级结构将逐渐改变。作为一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重新构建以中职生源为起点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将成为我们很快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中职衔接,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一、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往中职生和普高生是混合组班,而且班级中普高生占了较高比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一般都是以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为教学对象来设置专业课程并展开教学,因此,基于中职衔接,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再适用。

(一)专业课程简单重复正由于没有基于中职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造成高比例的重复率。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样会开设,并且教学内容完全重复,重点难点没有区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都是在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断层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中职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则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采用统编教材,忽视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出现困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甚至在专业课当中一提到计算就有为难情绪,整体的综合素养欠缺,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专业拓展学习和深造。

二、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是需要将中职生单独组班,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的相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邀请中职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员参加,通过进行学情分析和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共同制定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生源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对会计专业的基本认知、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简单的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算盘、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概念。高职会计专业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文化基础综合课程需要加强和拓展,会计专业课程核算应扩展到复杂的业务处理,应更注重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以知识拓展、能力递进为原则,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即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如下图:

1.文化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见上图。文化素质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应根据中职生源的基础开发与之难度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中职过度到高职层次的学习。而通过设置计算机、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课程,使学生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可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任学生选择,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修该类课程,其余学生则可以只学习必修的文化素质课。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定岗实习实训课。由于中职生生源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专业课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抵充学分和免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如在中职已学该课程或在中职已经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可以将这部分时间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薄弱课程或拓展课程的学习。较中职专业课程而言,高职应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3.职业拓展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开始有职业梦想的萌芽,对很多领域都会有好奇,对知识有渴望,因此职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职业拓展课程应采用选修课程方式为宜,这样学生学习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完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相关课程,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眼界,接触到更多领域的内容和多元的信息,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分化和整合课程内容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市场的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聘请企业专家、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以考证内容为依托,制定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分化和整合。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可分化为《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以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会计专业的定岗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在中职基本的单项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面对经济业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课程设置并确定了课程内容,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优质的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场景引入课程教学,能接触到更宽更广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及在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加了解中职生源的学情情况,通过邀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研讨,并就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更准确把握中高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点,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目前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都是以普高生源为基础编写的,因此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将成为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教材的编写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中高职院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以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厘清高职会计专业每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加快专业教材的开发,以解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现有教材与新课程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三)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面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职生源,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应该更专、更精、更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多创造访学、下企业、培训的机会,了解最新的行业专业信息,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专业与职业素养,为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中职生进入高职学院就读人数的不断增加,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而要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高职的学制结构、招生政策密不可分,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整体统筹安排,建立相应的跨系选课、学分制管理制度,对专业教师也将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将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国发[2014]19号.

[2]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

[3]高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J].会计教育,2015(12).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材

中图分类号:F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31-03\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被应用,现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哈佛商学院商业和企业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超过教学总学时数的80%。通过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已经培养出众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领域的精英。现在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我国应用较晚,首次运用是在1980年大连中美培训中心首次厂长、经理研修班,此后在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独特的特点使其必将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被大家所推崇。

一、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

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7.改革教学计划。良好的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改善课堂气氛有很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应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应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增加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课时,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足够的学时用以开展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婷.案例教学及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余凯成.中国企业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马春爱.案例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以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为例[J].会计之友,2011,(6):114-116.

篇4

论文摘要摘要: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的新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摘要: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和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和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新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靠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摘要: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定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布置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布置,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碰到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摘要: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5)摘要:187-188.

篇5

关键词:会计学;图解法;研究式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54-02

泰州科技学院作为南京理工大学与江苏省泰州市政府合办的三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务长三角,近几年来,无论是学生就业还是学院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已经在长三角地区立足。会计专业作为学院的一个强势专业,无论是在会计学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方面还是在会计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我院会计专业有四名教授和五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基本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职称体系分布,到目前为止,我院会计专业的学生英语四级的通过率达到89%,计算机二级达到77%,会计上岗证达到90%,助理会计师达到23%,就业率已经达到90%左右,这些都在江苏省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中名列前茅,当然我院的会计专业老师也充分认识到了目前会计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希望通过本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来提升自己。

一、目前我院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入学条件。一方面,虽然会计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在各学科中名列第一,但是和一本、二本的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相比,主动学习的精神差距很远,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适用于三本会计专业的教材,大多采用的是一本会计专业教材,这造成了会计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素质明显与教材难度不相适应,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也显得不够充分,表现在师生比例的不断扩大,我专业师生比在1∶100左右,师资很紧张,青年老师课程任务太重,没有时间认真梳理课程内容和进行课程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

2.我院会计专业教学的师资问题。首先,我院会计教师在

理论教学上还能胜任,但缺乏丰富的实践知识,这给会计专业教学带来制约,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科比如《会计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性很强,我们的老师大都直接来自高校硕士毕业生,恰好在这方面缺乏经验,传授教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从课本到课本,纸上谈兵。

3.我院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与当前的信息环境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符。我院会计学科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情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正逐步地向会计信息化过度,大型企业已广泛采用了ERP 系统,而我院的会计专业多数只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没有能力开设ERP 系统的课程,这造成很多毕业生无法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因而我们培养出来的会计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我院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我院会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一的“满堂灌”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在这种模式下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针对这种情况,近两年来,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如,由单向讲授逐步转向双向讲授,讲授方式包括教师提问、回答、引导和学生回答、提问等;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但这些尝试还处于形式阶段,课堂气氛虽然热闹有趣,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衡量,是否有效值得考虑,特别是如何驾驭课堂纪律成为一大难题。

二、我院会计学专业改革的方向

(一)建立“适应型会计人才”培养宗旨,正确定位会计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教育目标是由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的,而它又决定着会计教育的成败,因此正确定位教育目标是我院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三本会计专业的学生,应本着为中小型企业输送适应型人才的思想,突出专业素质教育,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会计价值观为教育目标。而目前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目标定位太小,也只强调了技术应用性,不利于了会计专业的发展。为实现适应性分层教育的目标,应建立学校

―单位相结合的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所学能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突出图解法教学和团队研究式教学,并积极推进会计专业考试体系改革。

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学手段为典型的“黑板加粉笔教学”,这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要了。笔者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尝试采用了西方会计教育的一些先进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1.图解法。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管理活动、会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图解进行会计教学。会计图解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大致可分为会计管理活动图解(亦称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图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图解(亦称会计核算程序图解)、会计账表关系图解和会计电算化处理程序图解。其中,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图解是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由两个以上“T型”账户、表示账户对应关系的符号、金额以及简要文字说明所组成,是反映某项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程序的图解。本教学法的优点是:第一,直观形象,启发思维。会计核算程序图中的“T”型账户本身就是广大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通过科学地抽象与概括,简洁地用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表示会计账簿的结果。一个“T”型账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某一个会计账簿的基本结构,将若干个“T”型账户组成一个完整的程序图,就可使学生联想到处理某项经济业务的整个记账程序。因此,有人把会计核算程序图形形象地称作会计记账的“交通图”。第二,化零为整,系统全面。在会计教学中如果仅采用零散的文字式会计分录讲解,不易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某项经济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而采用图解法讲解,化零为整,系统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和多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某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团队研究式学习法。研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完成课题研究的一种情景教学模式(Moss, & Duzer,1998)。一般由教师根据会计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和一系列子课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由三至五人组成的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 个子课题,分工协作,用二至三周的时间,通过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步骤,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设计。团队研究式学习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穿插结合,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实现以上会计教育目标。在会计团队研究式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会计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参与程度的提高,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3.积极推进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理论考试采取试卷库方式,技能考核则将考场设计成“模拟现场”,规定学生完成适合本角色的业务。会计电算化考试应采取考试系统软件进行,而不应该再以传统的出试卷的形式来进行考试。一学期应有任课教师自主地完成三至四测评,应布置五至六 次正式作业,并批改记分,作为学期总评成绩的一部分。总之,教学虽然方法较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一成不变得方法,应结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实现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的保障措施

总之,要实现以上泰州科技学院会计专业的教改目标,培养适应性的专业化会计人才,其核心就是要根据会计目标进行差别教育,让不同的学生根据专业学习兴趣来选择、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把教育的重心由以专业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实行差别教育可以从课程选择和学科交叉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教育自助餐厅”和“学科生态园区”,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先给同学上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个性课表,对财务感兴趣的可以多上一些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对于审计感兴趣的可以选学会计报表舞弊识别或美国审计史等课程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教育自助餐厅”会计知识的积累过程同其他的知识的积累一样,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合理的投入时间、资源、劳动。通过整合、调整、优化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增值(张锐、任羽中,2003)。会计教育是会计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教育自助餐厅”又是最具人性特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做法是,学校依据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品种丰富的自助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助餐厅”提供的各类课程中,按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兴趣、特征,各取所需地组合教育套餐,构筑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其课程组合方式由学生提出,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自主设计专业,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2.建立学科交叉的学科生态园区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建立学科交叉的教育生态园区,营造多学科共存的优良的学科生态环境,是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高校就此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笔者认为,这是实现我院会计教改目标一大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敏娜.美国高校课堂模式发展动向[J].宁波大学学报,2003,(6).

[2]胡志民.会计图解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EB/OL].中国会计师网,2005-10.

篇6

关键词:技工学校 会计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E2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学毕业到技工学校财会部任教已有五年,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技工学校会计的专业课程设置萌生了一些想法,现把这些想法以文字记录下来,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共同切磋。

一、构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框架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就业和考证需要、学校实际与学生实情构建专业课程框架。专业基础课以《基础会计》为主,专业课以《企业财务会计》为主,再配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税收基础》、《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几门课程,形成专业主干课程框架。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基本如此,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几门课程:《商业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与《电子商务》等,增加的这几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确实也重要,但是因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总课时量有限,加上技校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增设这些课程势必减少主干课程的课时量,课时量不足又会影响到学生对主干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影响学生学习这些专业课程的效果。

我认为针对技校目前实情,这些增加的课程可作为提高班的提高课程(第一学年结束后,可结合学生实际,分出提高班);或作为选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或通过处理教材的做法把其内容增加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比如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增加《商业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如商品进销存的核算,而不必单独开设《商业会计》课程。

二、增加主干课程课时量

首先,增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这门课程的参考课时量为90学时,但是大多数技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低。结合生源实际,作为主干课程又是专业入门课程以及考证课程的《基础会计》,90学时是不够的,至少得有120学时,如课时允许,甚至可考虑增加到160学时,并把模块实训也放在第一学期由授课教师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放在第一学期授课,有些技校该门课程课时量为每周6节,刨去学生军训及节假日放假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14周,也就是总课时量只有84学时。针对学校实际,课时量偏少。我们技校学生底子薄,得加大课时量,简单反复的讲解训练,尤其是要在第一学期中结合模拟实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并且因为其为考证课程,又得加大答题能力训练。这一切,都需要增加课时量。

其次,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时量。大部分技校对该门课程放在第二学期授课,课时量一般为每周4节,实际授课时间约16周,总课时量约为64学时。可考虑增加到每周6节,总课时量为96学时。原因之一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以及“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内容不仅指导着学生今后的工作,而且该门课程又属于考证课程,得加大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去年,我省会计证考证采用无纸化考试,考题随机形成,难度加大,考生通过率低,而该证又限制着学生的上岗就业,重要性程度就显而易见了。

其他课程,比如《企业财务会计》这门专业主干课程也得增加课时量。《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继《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更是为《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学习的奠定基础。那么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这些主干课程的课时,只能减少其他专业课程课时甚至是停开其他专业课程,或是只能通过上文所谈的一些途径来解决。

停开了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商业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等课程会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呢?我认为,在课时有限而且学生接受能力又弱的情况下,重点保证主干课程,效果可能更好。

三、结合地区就业实际确定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点

比如,在服务行业发达的地区,如果不开设《商业会计》这门课程,那么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可结合有关章节内容,重点讲解商品流通企业和旅游酒店业会计核算特点。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商业企业、旅游酒店业等。

再比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可重点的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支付结算办法”等这些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当然,重点内容一旦经过讨论确定,就需列入教学计划,使执行明确可行,不会因为课程分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而造成授课重点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四、增加办公自动化方面课程课时

如机房工位允许,可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会计专业可侧重于办公自动化内容教学,如打字速度的提高、“Word”文档制作及“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学校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学生就业需要以及专业实际,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并制定出适合的达标测试量等。

五、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

如会计专业,语文课程可侧重于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些好的文章,提高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等等;英语课程可侧重于日常用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而不是注重语法等理论知识的灌输。当然,这些需由基础教学部老师来研究确定。

六、文体方面课程不能删除

目前,有些技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删除了文体方面的课程,比如《音乐》和《体育》课程,我认为如条件允许,技校文体方面的课程不能删除。音乐课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可以强生健体,消除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文体方面课程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与专业课程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效率。

七、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先做人,后做事”,这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然,这不是只能通过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来达到目标。可以说,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每一环节,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学校教务科、学生科、团委等各部门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加强。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并不能单靠学校教育来完成,但在学校教育这一环节我们要使出全能。

篇7

[关键词] 项目教学; 高职会计; 课程体系

现在高职会计教育已经逐步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在的高职会计教育或多或少仍存有本科教育的影子,教学中忽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要使高职会计教育真正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必须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运用项目教学法基本原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技能体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取决于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当前高职教育的会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实训课与会计理论课相比,实训课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二是会计实训课与会计理论课教学相脱节;三是会计实训项目单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仍然侧重于工业会计;四是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很少,甚至空缺。这与会计层出不穷的新业务及会计职业提供的越来越广泛的服务范围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会计实务教学,以“够用”、“适用”为原则,逐步构建起“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案例实训+校内分岗实训+校外轮岗实训”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就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符合学生不同个体能力为标准,运用项目教学法原理适当降低理论课的难度和深度,提高会计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课程体系构建应适应市场需求

根据我院历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大部分是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岗位,只有小部分毕业生从事审计岗位或管理岗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该打破过去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新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知识应用课程为核心,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二) 课程体系应以项目教学法原理重新整合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项目,是指为培养高质量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实施的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重点是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求结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学习结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寻找新知的艰辛与乐趣,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灌输,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贴于

采用项目教学法,应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运用项目教学法对各门课程进行重新整合,设置项目模块,创建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

(三) 课程体系应着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会计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时,应结合市场需求,着重构建培养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根据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分解,形成以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结构应按项目教学法原理以项目模块组建。就高职会计专业来讲,应设置四大模块:基础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会计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审计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审计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模块,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灵活设置多门选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后,在每一个大模块下,再划分若干子模块,如会计知识课程模块下再细分成会计基础模块、会计核算业务模块、纳税申报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每一个子模块中相关的课程应该进行重新整合,划分成各个具体的项目,如会计核算业务模块再按资金流通过程分成筹资项目、供应项目、生产项目、成本项目、销售项目、投资项目、利润分配项目。教师按各个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和把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

过去职业院校的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训,但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等到学习实训课时,过去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忘掉了大半,还需要重新去学,不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重新构建的会计课程项目模块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教学的过程当中,随时穿插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和成本会计实训,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这样既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又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每周按理论教学时数的两倍安排上机实训。在所有专业课程学完后应安排会计综合实训,实训课程应分岗位进行,按会计工作的流程设置岗位,并让学生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实训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并行,实训结果可以相互验证,使学生清楚各会计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所学的各种会计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经过不断的会计实训,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在校内实训完成后,还应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到企业进行校外轮岗实习,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会计工作,为其毕业后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 课程体系应与资格证书衔接

篇8

一是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1)关于实践教学的安排。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主要是对学科性课程知识的压缩,对于实际的会计工作缺乏了解,不能立刻上岗,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情况。实践教学内容难度大,实践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校的重视力度不足,而且缺乏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设备。(2)关于实践教学的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专业技能薄弱,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割裂,理论课时量偏大,实践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实践教学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一直都存在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而且有学生表示对于重复开设的课程没有学习兴趣。(3)关于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培养实践能力,应该运用先进的侧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模拟教学法、产教结合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未采用这些方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关于实践教学设施建设。高职学生想要在就业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即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必须要进行多次实践操作才能完成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目标,而这个过程需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建设。现在的情况,大多数学校实践设施设备落后,会计电算化软件陈旧,职业氛围不够,实践场所较小。(5)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师资队伍问题,这也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最明显的是实践教学中设计和实践能力不强。专业老师不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水平和实操能力不协调。

二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问题分析。(1)实践教学观念更新慢。教师实践教学中观念落后,只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并不注重实践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发挥出实践教学的培养功能。对于能够体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社会需求。学校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不了解,对会计职业能力要求认识不足,也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2)实践教学安排存在弊端。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的学生除了会计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掌握其他工作的技能,包括纳税申报、财务分析、财务预算决算、与银行往来结算等相关技能。而现有的情况是实践教学中理论教学学时较多,学习难度大,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结合比较差,内容上交叉重复、衔接性差。(3)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为主,主要考虑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会计实践技能的应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缺乏会计职业的实践经验,对于各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并不了解。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4)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或新建院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的问题,而学校的发展也受到地方财政的制约。现有的资金状况难以维持学校正常的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外实验、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基地等,而经费不足常常导致这些无法落到实处。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也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实,没有实际的效果。

三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1)坚持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想实现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转变不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变革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教学理念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将紧密的教学与就业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为我国培养会计专业人员。(2)坚持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落后对于教学效果,会有直接影响,所以应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老师教学的态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应该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整体的方法教给学生,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入开方式和互动式因素,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重点是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坚持教学管理的完善。此外还要对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以适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力是本位,而就业是导向,应该对考核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规范教学。(4)坚持教学保障条件的建设。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要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加强会计设备的更新与教材的建设。教学资源中需要会计模拟实训室,而且对教材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指导教材,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也应该大力推动。最终还要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强化校企合作。

四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设计。(1)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有很强的要求,在内容、专业知识技术和专业技能方面均有自己的要求,而相关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社会、行业的能力需求是教学重点满足的对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是教学的导向,要突出实践教学方案的优点,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的方法优化,建立有力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组织教学活动,以就业为先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连续性原则是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时候需要遵循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各个阶段都应该有所重复。另外还需要保证顺序性原则,实践教学内容难度和深度应该是逐步提高的。而且教学内容还应该是重点推进的。实践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重点推进,首先安排实用的、重要的、学校的现实条件允许的课程。还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容,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的否定课程的理论教学。(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阶段设计。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初步应用阶段。实践教学在初期的主要形式应该是单项实验,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个阶段中,熟悉工作岗位、工作对象是主要的目的,需要通过这个阶段了解相关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为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这个过程可以在实验基地也可以在学校模拟教室进行。第二,应用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课程实践,然后进行技能模拟和仿真实训。学习的目的是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获得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训室进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三,综合应用阶段。通过前面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最后应该是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主,进行仿真实训和顶岗实训,最终还需要安排毕业实践。结合相关专业,进行需要从事岗位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这一阶段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各个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对应不同的实践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有所差别。

五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保证措施。(1)教学资源。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教学实践要求,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表现手法和管理能力。这才可以保证教学实践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教师也应该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才能够指导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将学与用很好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第二,实践条件。想要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需要有多方面的配合。首先是先进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应该在教学场地中有多媒体演示设施作为理论教学,还应该有多功能综合教室做会计专业操作训练。教学器材还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材等。其次是软件设施,包括PowerPoint和Flash等多媒体演示软件以及相关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最后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让学生能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接触真实的企业财务工作环境,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2)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想要实现教学实践目标,应该要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过程可以采用多角度评价。第一,学生评价。可以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发放各种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各组成员、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提高学习的兴趣。还需要设置评价表让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第二,教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还需要评价的有教学的结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更需要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正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第三,社会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还需要包含社会评价,这个评价中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的考取和电算化技能大赛等等。相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证书的通过率和参赛成绩都是社会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

篇9

近年来,随着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进一步推广实施和税法陆续改革,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1.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

通过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周期长,单独胜任会计相关岗位难度大。原因就是高职会计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借鉴本科院校经验,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未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导致学生不能零距离就业。

1.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素养培养不被重视

当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专业课为主干课,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轻视职业素养培养,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要求又非常高,因此高职会计毕业生刚进入企业时缺乏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

1.3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实践操作训练重视不够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影响,重视专业理论教育,没有凸显高职院校特色,对会计实践操作设置课时不足、内容不实、教材不成熟、考核方式落后,因此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1.4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缺乏创新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重视财务会计、轻视管理会计,重视会计核算功能、轻视会计监督功能,有些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较为滞后,滞后于社会实践发展和会计准则的实施,因此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首先应明确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课程体系建设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应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现阶段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紧密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和首要原则,高职会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需求是影响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一要务,高职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应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根据高职会计的社会目标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2以人为本培养职业素养原则

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作为一种教育,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其有能力有素质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风险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的培养。

2.3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原则

高职会计教育应体现高职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要遵循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实践技能实用、活用的原则。在对会计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设计时应把握课时充裕、内容扎实、教材具有针对性、考核方式全面等要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

2.4前瞻性、动态性原则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计要与会计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发展相适应,要求高职会计教育积极适应会计行业发展步伐,适应会计、审计准则的推广实施,站在该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新,知识要点要准。同时要注重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动态性,现在学生就业工作不是终身一个岗位,而是不断换岗,学生应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关键能力,不仅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程中要注重增加信息量、增加能力训练案例、拓宽能力训练范围、拓深能力训练程度,培养学生专业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

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与创新

3.1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紧密对接市场,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突显高职会计特色。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专业对接产业、紧密对接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会计职业能力,树立“能力本位”理念,打破“学科本位”课程模式,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确定会计专业初次岗位需求与发展岗位需求能力结构,并以能力结构为核心,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3.2课程体系设计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开发课程,必须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第一线对会计职业进行全面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包括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专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证书要求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会计从事人员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确定会计职业能力标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并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将相关会计理论知识、技能、素养有机融合、有效结合,为课程体系设计打下基础。

3.3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是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设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完整体系,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很难形成合力,培养会计职业能力效果不明显。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强调“能力本位”,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现阶段高职教育特点,依据会计职业能力标准,以会计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会计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技能,把对应教学内容从传统教学各门课程中列出,按照技能的特点形成教学模块,每一模块设计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法,将该模块所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技能特点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设计,强化对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

3.4开发“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有理论课、实训课之分,由于受教材束缚,理论课与实训课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一般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人为地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割,没有形成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统一,相互没有融合、相互没有促进弱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是将岗位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的重要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以会计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出“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是高职会计体系设计的关键。每一个教学模块,深度整合岗位核心知识点和岗位关键技能点、基本职业素养,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理?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3.5课程体系设计内容中嵌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

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原则,将《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内容中,将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学生既能获得学历证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为学生取得“双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增强了学习专业积极性和专业兴趣,同时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嵌入科目为:在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会计实务I》《经济法》,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有《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就可嵌入《会计实务II》《经济法》《财务管理实务》等。

3.6实践教学嵌入真实会计职场环境

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是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嵌入真实会计职场环境,实现“三个融合”:模拟实习与真岗实习融合、单项技能操作与岗位综合技能操作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融合。通过“三个融合”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3.7人才培养全过程嵌入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会计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更高,通过职业素养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多方式、多途径、多方位将会计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相关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规划意识、职业的感性认识和职业的超前意识,邀请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理性认知,广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篇10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项目教学优势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的缺失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会计课程来讲,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会脱离实际的经济环境,它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1.传统会计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注意,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传递往往是单方面的。造成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想提问题、提不出问题的麻木习惯, 并没有做到主动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

2.传统教学模式的唯知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清晰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教学集中于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 从而忽视了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教学, 实际教学的对象范围变得狭窄,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

3.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精神的沟通,阻碍了学生丰富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围绕知识的教学和机械的步骤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以权威地位而控制的教学也无法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4 .在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下,各科目相对独立,《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自成体系,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的同时却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的分割,难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会计专业课程运用项目教学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核心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项目教学法,使教学内容脱离了空洞的说教,而变成了实际的操作,学习的形式由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进入财务工作的仿真环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由于每一名同学都有项目在身,这使他们主动的去掌握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每一名同学都带着任务学习,这使他们平时更注意认真听课,这样就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普遍厌学。项目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先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要求学习。通过让学生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搜集、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到反馈信息和评价成果,学生亲自参与每个环节,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3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懂理论教学,又要精通实训教学;既要精通某一课程,还要掌握相关课程知识;既要了解书本,还要了解企业要求、市场变化。采用项目教学能促使教师深入到会计的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对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择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思想,在原有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和项目教学需要,大胆创新,打破学科界限,刻苦进行再学习,在教改中适应新岗位。

4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教学中,完成项目的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将个人独立学习转化成为了团队集体学习,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等,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交换意见,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学习。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技能,体验合作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这都是取决于良好的合作能力。而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正是当今社会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当中掌握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很多学生为了使他们的项目完成更好,利用课后时间积极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碰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积极向老师请教。对于一些课堂上没有涉及的问题学生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的,通过到图书馆或者利用网络查资料,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