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4 16:1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管理课程

篇1

当前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沿海一带高校在这一领域教学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则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其地域物流发展水平本身较高,学科依托的大背景较好。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物流管理学科的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其实践教学。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改善教学条件、建设物流实训室,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这两个方面,目前高职院校都比本科院校做得要好。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物流实训室,以期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定位相对较低,愿意做一些实际性的工作,而本科院校的学生自视较高,实训过程中难免会眼高手低,反而不太受企业欢迎。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实训大多还停留在购买简单的物流模拟操作软件进行训练的层面上,而在配套功能设备和集成信息系统等方面都不完善,培养的学生在物流技术应用和物流综合能力方面都与社会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落后于需求原因分析

学生普遍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不精通。而且学生大多忙于考英语、学数学以及考各种各样有用无用的资格证,而对专业课都不够重视,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也是如此。其实这门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具有较强理论性,又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理论与实践性兼具的一门课程。所以,光有理论的学习或只注重实践的操作都学不好这门课程。而一旦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那么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又会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习难度加大,形成难度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少的厌学恶性循环,显然,这并不利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由于这门课程不仅知识性和系统性强,而且是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知识结合紧密,发展异常迅速的一门功课,担当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工作任务较重。如果老师授课量大,一则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与时俱进、持续学习跟上物流行业发展的步伐;二则课时短,老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这样,教师只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的倦怠和敷衍的恶性循环。2.2相关教学设备匮乏,影响教学效果。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虽然都开设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但是作为本科院校的课程,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验和实践设备的配备上,往往不如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条件。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设备严重不足,相关的综合实验和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活动也基本上无法进行,动手实验相当少。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样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学生无法从实践和实验中得到扎实而系统的动手实践能力训练,将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后续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2.3校企缺乏合作渠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干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创新。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极速发展,行业本身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发展,物流管理也处于快速跟上、超常发展的快速轨道上,并没有现成的运营和发展模式可供学习、借鉴。所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际上实践是超前于其理论和学科发展的。因而,这门课程的学习,如果拘泥于书本知识,而不立身于行业实践,从实践中去吸收营养,其收效是会大打折扣的。但是,目前由于电子商务企业普遍的民营所有制形式以及当前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企业总是希望聘用即来即用的人才,而不是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储备和培养。对于来自学校的见习、实习和联合培养等要求,通常不予积极配合。事实上,历史和国外的经验都表明,有效的校企合作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方式,不仅学校,企业本身也能在合作中享受到知识共享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创新所带来的收益。

3构建多层多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体系

篇2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teps of the study-discuss teaching pattern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the study-discuss teaching pattern in cours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solved are proposed.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物流管理;课程

Key words: the study-discuss teaching patt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68-02

0引言

研讨式教学,也称研究式教学,是研究生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几年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中也增加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试点。因此,如何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本科学生创新精神,是值得去探索和总结的。物流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物流活动,而其对应的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这使得物流管理这门课程具有内容新、范围广,掌握难的特点。该门课程2008年作为我校精品课程来建设,在建设中我们对研讨式教学也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1研讨式教学法基本原理

研讨式教学也称研讨式五步教学法[1],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具体操作分为五步: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总结提高。指导选题是教师先讲清全课程的脉络和线索,进行教学示范,再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选取研讨课题,然后系统传授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及撰写论文的方法;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研讨。独立探索,是学生自己带着课题去审阅文献,阅读资料,撰写讲稿,这是学生个体课外的研讨。小组交流,是以研讨小组为单位交流个人独立研究的心得开展讨论,这是课内交互式研讨。大班讲评,是各组推出的优秀者在全班以讲课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听课评课,这是课内集中式的研讨。总结提高,是通过学生撰写评学议教文章将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是全体同学研讨的升华。

2实施课堂讨论式教学改革的经验

研讨式教学的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对专业课程知识应加强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指导。因此,我在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突出重点,讲背景、讲思路、讲原理、讲方法。根据物流管理课程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正确选择研讨的内容

2.1.1 确定研讨题目的原则研讨内容提出应具有理论分析基础并能够广泛与实践结合,每次研讨布置时,应提供相应简明扼要的参考文献,便于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获得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和了解一些实际就可以对所要研讨的题目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此,确定研讨题目的原则为:第一必须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进行选择,以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第二尽可能地涉及到本学科的前沿领域问题,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空间;第三密切结合实际尤其是当前企业需要解决的与本学科相关的间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第四在理论或实践中有一定的争论或是技术上的焦点问题,让学生能够从开始进入讨论就对该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并易于从最新文献中或案例中找到合适的资料;第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性,便于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提出与分析间题。例如,选择“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发展”为研讨题目,是因为考虑到第三方物流发展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现代化的标志,是我国物流业振兴纲要中大力发展的物流模式;而第四方物流又是第三方物流的“领头羊”,是供应链的集成服务商。从理论上讲,需要区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传统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现代物流企业、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及其企业,需要辩析物流与供应链区别与联系;在实践方面,这个议题与物流企业发展、业务展开,与制造企业的物流功能剥离、物流业务外包,与企业物流发展方式及取得的先进经验等关系紧密,是本门课程的核心,每次讨论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1.2 研讨内容与时间选择研讨的时间选在教师讲完相关研讨题目方面的主要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后比较合适。这时学生对研讨内容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已掌握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这样研讨的效果会具有较好的预期。

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不包括已单独设置课程的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仓储管理内容。经建设小组讨论选择的研讨内容为: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发展;物流外包与风险控制;制造企业的物流战略特点分析;ABC类物料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制造方式与物料供应管理;库存控制方法的实现;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对于其它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研讨内容另增加供应链的合作关系;配送模式选择等。

2.2 准备与辅导研论题目确定以后,需向学生提供与研讨题目相关的最新参考资料目录以供学生查阅,同时也需针对性地给予了一定的启发式辅导。因为学生在查阅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尚不扎实,一些内容难以消化吸收。因此,我还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如关于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题目,引导研讨深入的方向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第四方物流发展模式,传统物流企业如何转型成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发展模式与区域物流业发展方式,物流园区发展与第三、第四方物流发展,等等。一般来说,只要是进行了独立思考的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都能及时地向老师请教,求得老师的帮助,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思考。课堂讨论除了要发挥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有就是必须使学生之间养成学术争论和互相启发的习惯。为此,我要求全班学生都必须参加课堂研讨,并把学生分成四至五个学生为一组,每组一人准备一部分,要求学生小组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前进行小组内同学的切磋,且做好记录。不少同学为了讲好自己的讨论内容,查阅了不少资料,在小组内热烈辩论,使其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塑造了学好专业课程的氛围。

2.3 课堂研讨方式对于课堂研讨方式,可以模拟毕业生论文答辩。各组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讨题目的演讲10分钟(同组学生可以补充);然后,接受老师和同学代表对汇报内容相关的提间。这种互动的讨论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自由而热烈,避免了只有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调、沉闷的授课方式。

2.4 课堂研讨效果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物流管理课程的成绩除了注重期末考试以外,应与平时表现尤其是能否积极主动学习结合起来考虑,而研讨式教学也就成了评判学生课程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0%。为了使分数的评定更加合理,我将课堂研讨成绩分几个方面并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记分。第一部分是小组讨论中的成绩,占研讨式教学部分的50%,具体为:是否查阅了与课堂讨论题目和小组发言内容相关的最新文献,小组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具体由小组给出,学生小组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分享第二部分成绩;第二部分是全班讨论的成绩,也占50%,由老师与小组代表给出,具体为:演讲提纲的撰写是否符合要求,演讲表达是否逻辑清晰,演讲内容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正确或者思路清晰地回答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去认真准备,也避免了以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

2.5 课堂研讨活动的总结在课堂研讨结束后,需要找一些时间对课堂研讨进行总结,一方面让学生对课堂研讨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另外也对学生在课堂研讨中成功的做法和一些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准备不充分,在演讲中怯场、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等的同学提出改进的意见。

再就是对每次课堂研讨进行全面总结,以便下次课堂研讨活动得到更大的提高。课堂研讨给学生和教师都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总结中学生们一致肯定了这种教学改革的方式。有的同学在总结中这样说到“我自己一直比较自信,但在研讨中我看到了其他同学的长处,对比自己找到了不足,看来还得更加努力才行。”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汇报表示遗憾,希望能再有机会重新汇报。他们一致认为采用课堂研讨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且锻炼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创新精神。学生对课堂研讨的认真和热烈的反应,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3总结与展望

作者在讲授《物流管理》课程中,对研讨式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初步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也碰到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有些同学对所要进行研讨的题目了解不够深刻,汇报内容比较空洞、理论依据不足;对于事先给予的参考资料收集、查阅是“粗放式”的。第二是组内学生“搭便车”现象不少,教师又无法过细干涉。第三是学生在汇报中发挥效果不佳等问题,有的学生表达“词不达意”。研讨时间很有限制,一个自然班级上课开展还可以,大班无法开展等等。为此,也希望相关教师发表见解,使我们的课堂研讨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物流管理;教学模式;课程需求与供给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2402

物流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类中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并且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因此,物理管理课程自从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以来,就一直受到重视。尽管各大高校增设物流管理相关课程和专业,但是多数院校由于教学模式落后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呈现出“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没有合适岗位”的结构错位现象。因此,很多高校从市场需求、教学媒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和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物流管理课程的需求与供给定位

物流管理课程的需求是指企业、社会对于学生在本门课程的要求,课程的供给主要是指物流课程将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能力、技能。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物流管理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物流管理是一种运营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物流管理课程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相应的从业实战经验,最终能够胜任制造业、服务业的企业运营管理职能。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物流管理岗位缺口甚大,北京上海的中高层物流管理岗位缺口甚至达到百万。国内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自己的物流管理岗位和部门,国内一些大型公司也开始尝试设置物流管理专员、区域物流经理等职位,比如中粮集团,最近每年都以高薪聘请各级各类的物流管理专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分工会越来越细致和专业化,物流管理课程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现实的课程需求,根据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课、集中实践环节四大板块。课程内容要求突出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从教学方法上讲,需要学校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校企结合、对口实习和工作的方式。现代物流模式已经发展到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物流活动的参与者也由企业逐渐扩展到政府和公共部门,物流活动的目标也有原来的成本节约演变成为战略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能沿袭传统的运输成本优化思想,而是要深化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等最新观点的认识。

从课程供给角度,课程模式主要有职业发展型和概念理论型。对于高职类学生,针对行业、职业和岗位的行业性课程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本科生,由于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型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因此职业发展型的课程模式比较有利。对于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程模式,应该围绕概念型和综合型展开。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模式,美国对于物流理论的要求不高,主要根据物流从业资格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德国的物流课程则由企业提出需求,有学校完成教学安排。因此,课程的应用性程度很高。日本大学的物流管理课程重视技能培养,而对于理论挖掘则不够。

2目前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课程一般是以市场导向和实践的理念为主,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课程主要围绕相关的物流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如物流地理课程等)。国内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的初衷与国外基本一致。但是,在课程设置实践上,对于功能类课程比较重视,对于战略类课程、系统工程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则重视程度不够。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上,将物流技术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系统性的结合,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作为“第三大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首先在实务界发展起来,因此这门课程从开始设置到现在都带有强烈的实践性。正是这种实践性,也带来了课程设置的技术性,而忽视了其中的系统性。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不仅物品的流动是重点,物品的存放和储存也是整个物流管理的重点,成本的核算也是一个整体,所以,将物流管理课程片面的细分,最终导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也将导致物流管理作为一种系统化管理的初衷。

(2)教学方式趋于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目前许多高校在本科阶段都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其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从物流管理的教学目标来看,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制造业和服务行业中进行战略上的思考和运营上的操作,传统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根本就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许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基本将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对应,这是不对的。

(3)实践课程过多依赖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性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目前,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面对中小制造型企业的物流专员工作。而高校的物流实践案例基本都是大公司的成型案例,不适应中国制造业和中小型企业。只有学生自主的探索案例,积极参与物流管理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物流管理作为系统性和实践性的一面。

目前,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还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对于解决区域物流成本高、流通体系和物流环境薄弱的发展瓶颈还有差距。因此,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将能更好的培养物流人才,服务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

3基于课程需求和供给的物流管理课程模式

既然物流管理课程基于目前实践的需要,而本科院校提供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基于目前的实践和现状对物流管理课程进行系统梳理。笔者认为,引用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将能促进课程的需求和供给的统一。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各个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学生的定位来选择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教学型院校,可能培养与市场高度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合适的,这些学生毕业之后马上就可以面对市场。而对于研究型院校,需要重基础和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强调物流管理的战略层面。在此基础上,需要构建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应用型物流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知识面宽、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梳理后,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目前优秀物流管理师资的匮乏,理论和实践不能并重的情况,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委托教师在企业担任运营类的管理工作,使得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针对课程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我们需要采用项目化的方式来设计物流管理课程。将物流管理课程按照职能或者价值链分类,将每一部分职能做成一个项目,通过职业活动项目让学生学习理论和技能。通过物流管理课程的“课程需求设计—案例导入—任务实现—项目总结”,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案例导入阶段,通过网络展示真实物流企业运作案例,使得学生对物流管理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需求设计和任务设计阶段,老师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使得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的目标体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教师讲解阶段,老师可以根据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项目的知识点,示范项目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物流管理职能的认识。任务实现阶段需要回归到目标层。在学生理解了物流管理的目标之后,可以模拟或者现实完成实际的任务。教师通过监控学生的实现过程,可以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在项目总结阶段,学生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陈述。学生之间相互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协同解决问题。

物流管理教学模式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由于这门课的实践性,所以需要采用课堂试验模式、职场模式、赛场模式、市场模式等形式来完成课程任务。例如,通过让学生参加啤酒游戏,体会需求扩大的效应和做法;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合作,介绍学生到企业和大型展会进行短期的体验式顶岗实习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物流理念,沟通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将课程学习延伸到企业运营管理赛场,锤炼学生的物流技能;最后通过市场模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通过虚拟运用一家物流且或者一家企业的后勤服务部门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运营实操能力和创业精神。

4针对创新物流管理课程模式的建议

新的物流管理课程模式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硬件环境上看,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加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中。

其次,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要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教学硬件设施。比如,一些手动沙盘模拟和电子沙盘模拟等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牛鞭效应”等物流需求扩大现象。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来模拟“第三方物流”操作。此外,还要企业形成积极的互动,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物流操作实习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有去物流配送中心、物流规划和调度中心等处实习,让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有一个质的认识。

从软件建设方面来说,新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物流知识,始终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所以在软件建设中,一定要求教师具备物流管理的从业资格和理论素养。物流管理自从提出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只有教师对物流实践和理论的良好把握,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管理。例如,目前出现的甩挂运输模式、应急物流管理、第四方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形式,都是物流管理中的革命性事件。只有理解这些新的趋势,才能更好的做好物流实务工作和理论延展。

参考文献

[1]魏杰羽.以工作职责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7).

[2]刘丁有.我国物流业的国际比较及发展措施[J].理论导刊,2002,(7).

[3]王科.物流人才供需:一道待解的平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0).

[4]潘文军.差距现状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篇4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

上世纪90年代,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下称CBE)模式确定某种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方法来开发课程。然而,人们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时,侧重于岗位技能,而容易忽视专业能力以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这并不符合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够切实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CBE教育模式基础之上,部分教育学者从系统化的角度出发,将完整的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开发之中,逐渐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也在尝试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应用到具体某一门课程上,但并没有阐述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概念上有些混淆。首先,课程体系的开发目的是为专业建设,而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只是专业建设下面的一个分支,前者偏于微观,而后者则需要从宏观层面去看待。其次,课程体系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全部工作内容之和经过分析梳理而确定的,而具体课程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是根据某一个或者几个指定岗位的工作内容而定。第三,课程体系开发是课程开发的前提,课程开发是课程体系开发的纵向延伸和充实,二者所基于的工作过程具有共性,所以采用的开发方法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综上所述,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及方法应用到课程开发中,符合课程开发的基本逻辑,区分清楚二者的差别,也避免了简单模仿与套用。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开发基础及要点

进行高职物流管理课程的开发,先要做好开发准备工作,包括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分析,我们所采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这些基础准备工作相辅相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管理类课程开发要点如下:

(一)所开发的课程必须对应明确的岗位或者具有一项或者几项核心技能。

(二)学习任务设计由易到难,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由教授、指导到引导,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辅助顾问。

(三)设计学习情境时要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并符合当前行业趋势,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具有可模拟操作性。

(>文秘站:学校教务部分的配合。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管理类课程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通过关注工作过程的系统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整体职业分析,并依照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组合和序化,以工作过程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

1.由企业中管理技能型的能工巧匠及其所属部门经理、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针对与管理类课程相关的一个或者几个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从事该岗位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和职业态度;

2.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对上述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易至难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由课程专家主导,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依据课程教育理论,确定课程学习型工作任务

3.由课程开发小组合作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设计情境时注重各学习情境之间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合理序化与衔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实现课程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它构成了课程的主题学习单元,是对课程的微观设计。学习情境可以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任务和项目,有机将专业知识点合理串联起来,学生通过工作任务循序渐进的完成,逐步深入地掌握离散的专业知识点,不断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课程各学习情境之间可以呈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以便于学生能够有逻辑的认识、了解乃至理解课程内容。

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

根据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运输管理实务》为例,来说明课程的开发设计方法。

(一)确定运输管理相关的岗位(群)

通过前期的课程体系开发,确定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必定包含的一门课程。在此基础上,走访运输相关企业基层操作员及基层中层管理人员,了解其对高职毕业学生的定位,确定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与运输相关的工作岗位(群)主要有运输业务员、运输计划员、运输调度员、核算员以及相关客户服务人员。

(二)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经过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对企业人士的访谈,结合运输管理的工作流程,梳理这些流程涉及不同的工作岗位,全部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揽货,制定货物运输计划,货物运输的组织(装卸、搬运、运输及调度),运费核算,客服等。根据实际工作过程梳理出来的运输管理工作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货物信息收集;签订运输合同;制定运输计划(年、月、周);制定运输单据;车辆选配;人员安

排;派车作业;货物组配;装载作业;制定运输方案;运输计划的执行;应急处理;货运;卸货;验货;签订回单;运费结算;客户跟踪回访。 (三)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型工作任务

在将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实际操作流程的直观感受,所设计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应多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到工作流程的连贯性。上述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货物信息收集,合同签订,制单;制定运输计划(年度、季度、月度),制定运输方案(包括线路),应急预案;派车作业,人员安排,车辆选配;货物组配;运输作业调度,装卸搬运;运费核算;卸货、验货,签订回单;客户回访,信息存档、分析。

(四)设计学习情境

以运输管理设计的五大运输方式为载体,设计成五个学习情境,前四个情境属于并列的关系,最后一个情境则与前四个呈递进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以项目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均包含了完整的运输管理工作过程,从获取货源信息、与客户签订运输合同、制定运输计划、实施运输作业、后续服务及客户评价等几个层层递进的环节使学生掌握运输管理的流程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点,同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态度。《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包含5大项目:分别为加多宝集团亚运保障饮料运输项目;大秦铁路煤炭运输项目;广州黄埔港散杂货拼箱到马来西亚海运项目;惠普由重庆笔记本生产基地到纽约运输项目;中荷长江流域集装箱式联运项目。这五大运输项目的整个设计考虑均到运输管理从货源开始到运至目的地的全部工作过程,各学习任务的设计兼顾培养学生的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谈判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的基本原则及过程。

篇5

【关键字】物流管理,课程群,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引言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将其付之于实践的人才,具有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和团队精神等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以突出应用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本文立足于青岛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为依托,提出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以期能够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要求

2.1 基本思路。“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项目”以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科建设需要,将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达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知识互补,结构合理,整合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目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2.2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掌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有关物流管理、流通领域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工农业产品物流的特点,熟悉国际物流的运作规则和惯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模式和物流信息系统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存储、客户服务、订单处理等过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3.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设置

3.1物流管理专业总体课程群框架。根据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目的是针对社会不同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3.2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物流管理课程群由《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五门课程组成。课程之间有着科学系统的内在逻辑管理,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必备内容。群内课程以物流管理为基础引领,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以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为支撑,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为核心。

3.3 课程群建设内容

3.3.1 课程结构重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明确,主线清晰,有的放矢,知识连贯,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充分发挥课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课程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重新界定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构建物流管理课程群,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专业课程群平台。依据群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各门课程应承上启下,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按照相互的关联关系和各学期课程的容量分布到不同的学期。《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专业基础课,分别在第4、5学期开设,《现代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在第6学期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7学期开设。

3.3.2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在经济管理课程基础上,是本课程群的理论基础,其他课程以物流管理的基本职能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讲述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功能。《仓储管理》和《现代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要素,介绍仓储与仓储管理基础、库存管理与控制、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方法等。《供应链管理》旨在启发学生从供应链的角度创新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掌握如何整体协调跨组织的计划、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等方法。《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主要讲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等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3.3 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必须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强化特色。物流管理课程群内课程实验应打破以往的属于各门课程的传统做法,将实验课程做系统性安排。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自动化立体仓库出入库、物流信息技术、运输路线设计等基础性实验和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综合性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完成。同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

3.3.4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群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分解课程学习任务,通过理论学习、操作练习、小组讨论、设计实践等多种途径,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优化课程内容。(

4课程群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

4.1教学目标明确,资源优化共享。五门课程之间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师队伍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作用。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4.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启发式、交互式、案例式、引导探索式和辨证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实践来引导理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了实验课以及技能课的比例,重视实验课和技能课的效率;能够定期举行有效的实训活动,实行产、学、研结合,与企业或者培训基地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工作,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

4.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改变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全方位了解整个教育过程,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更新团队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团队成员课程建设意识。课程组教师担任着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经济与管理学院其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的教学任务。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学科发展规律,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把握学科及专业现状,追踪学科及专业前沿方面,课程组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取得预期成果,如教材编著、教学项目、教学改革论文等。

4.4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不断深化,强化特色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将大幅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如“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等。

参考文献:

[1]孙福东,李洪武.国际物流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36- 138.?

[2]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0,4:177-179

[3]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8-101

篇6

1.1高校开设的能满足学员最基本知识的课程结构

基本知识的课程设计主要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公共关系学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学科,这些学科在高校几乎所有专业中都是必须设置的课程,因为它们是基础,更是工具,是学习专业知识,深究专业技能的必备工具。有些高校,针对某些专业的的性质以及学员的建议,索性关闭了这些基础学科的建设框架,在这里我只能说,工具永远不能少,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其意义更是重大。

1.2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建设工作

在学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平时基础课程不认真听讲甚至不少逃课的现象,但是在专业课程面前,几乎没有学员再选择逃避的行为。由此可见,专业知识,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是最主要的旋律。因此,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比如,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及其对应的实务操作等课程设计,完善物流科学体系,提高物流专业教育质量,使学员拥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特殊性下课程群建设框架中的支柱。

1.3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结构不仅包括学员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操作能力,物流信息组织收集、分析研究、以及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能对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等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包括学员面对意外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处理风险的操作能力,除此之外,物流人员的社交礼仪,信用等级等体现个人整体形象的素质也是学员应在高校中就具备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高校在课堂上做到设置学员间,学员与讲师间的交互平台,满足学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实务中问题的质疑等,在加深学员记忆的同时,开创学员的创新精神;其次,不少高校或者专业都在追求专业的独立性,但是作为物流管理这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独立性却反而会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中,要实现本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关联性;最后,高校要能满足学员专业见习的需求。因此,与企业合作,为学员提供专业见习的机会,不仅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需求,更是高校课程设计框架中的法宝。

1.4探究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特色专业的开设和课程设计的独特性,历来是各大高校孜孜追求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特色设计不仅是在满足学员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更广阔或者更精细化的课程,并大胆引进和吸取国外著名院校的特色课程设计。包括专业课程种类,课堂教授中教师教课的独特性进而更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表言论,增加老师与学员的互动。在互动中不仅掌握原有的基本知识,更在探讨中发现书本上原来没有的新理论。在历来高校的经验基础之上,加大特色专业课程设计的经费投入,结合实际情况,在完善的基础上,创新争优,这样也增加了本校专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竞争力。

1.5加强教学力度

这里的教学力度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学校对学生的制度管理工作。如,学生遵守校规,不违背考试考场纪律,更重要的是要要求学员按时完成专业老师布置的各项专业课程作业或者课程设计任务。虽然说,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人才极为缺乏,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增扩大,但是仍有不少学员在高校期间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即使成功毕业顺利参与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但是,最终还是会受和企业被社会无情的摧残。

2结论

篇7

关键词:物流仿真;课程教学;物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为迫切。目前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近年来也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因此大量的物流管理教学依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框架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是将理论能够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对专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两方面并重,在理性和感性层面加强学生对物流知识的认识,并能直观地感受到物流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感觉过于抽象,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1]。因此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更应该掌握如何教的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着理性分析的层面逐渐深入。一般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传统做法为带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到周边相关企业去参观并了解物流的设施设备、合理布局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受制于学时数、成本、组织难度等方面的考量,这种现场教学方式难以大面积的开展。

为了缓解这一需求和实际困难之间的矛盾,本文尝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先进成果,将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以及实际运行的状态以动态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并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通过自行动手调整设备以及参数,观察和研究其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物流系统优化的含义以及方法,这对于讲授物流系统组成以及系统优化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灌输式学习向着探讨式与研究式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一方法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嵌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推广与应用。

1 仿真理论与工具分析

仿真理论认为,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在可控的条件下抽取主要影响系统的要素,使其在接近实境条件下展现系统的功能。仿真最初是从流程仿真开始,逐渐进入二维仿真、三维仿真以及更为接近实境的体感仿真。这一演化过程可以让教学、培训等工作更易于组织,实现成本也更低。例如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作战中,美国士兵基本上是未曾经历过任何实战的新手,但是却轻易地战胜了伊拉克的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精锐部队。这一战争结果并不意外,因为美军士兵已经在本土进行过多次沙漠作战的仿真演练,而美军认为,这一场实战并不比仿真演习中的场景更困难[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仿真系统的价值和重要性。

随着当代越来越多的系统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操作者也只能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反馈得知真实系统的运行状况。那么如果仿真系统足够逼真,操作者在采用仿真训练和真实训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其成本和效率将发生较大变化,训练者可以轻易地调整一些现实中无法便捷调整的参数,并观察和体验其结果的不同,因此仿真这一方法成为系统开发与人员技能培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价值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

物流仿真作为一个新兴仿真领域,与工业仿真一样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当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仿真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流程性系统动力学仿真

这一类工具主要研究系统中的存量与流量的因果关系,其建模过程较为抽象,主要可用于物流系统中库存量决策等问题。

(2)二维平面仿真

此类工具将上一类仿真模型中的流程转化为了二维实体对象,通过设定对象之间的连接逻辑以及对象属性,建立了一个实体物流系统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加速系统的运行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并得到系统分析结果。

(3)三维仿真系统

这是当前业界的热点,这一类仿真软件基于第二类软件基础上进行实体对象的三维模块化,并将物流系统中的各项作业流程采用实时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现,能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物流系统的运行,分析其运行结果。

(4)体感仿真

这是下一代的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体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可以真实“感触”的虚拟实体,而不是在计算机前用鼠标进行的操作,实验者可以利用体感手套以及VR眼镜操作虚拟环境中的设备与对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系统的各种状态。这需要软件与硬件系统的整合,当前硬件平台已经较为成熟,而软件方面尚且欠缺,系统的整合仍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阶段。但不可否认,这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一种仿真形式。

2 物流管理仿真软件选择的基本原则

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仿真系统,既需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易用性、成本、适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经过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在软件选择上应把握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易学易用性

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如果软件复杂度很高,学习起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需要较多的编程和其他背景知识的话,会带来较高的技术门槛,将仿真教学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无法对其产生兴趣的话,即便后期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也只是一种空谈而已。因此需要仿真系统强化人机界面,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将所需要的对象“拖拽”到工作空间中,并直观地在各个对象间建立逻辑关系,这样的系统才能够使学生迅速入门。

(2)模块标准化

在物流系统中同一类设备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型号。但是在仿真过程中不需要如此多的不同设备,而只需要将设备的共性部分加以呈现,对主要的功能输出加以描述。例如在实际中叉车有内燃机式和电瓶式之分,每一类下又有更多的指标参数。但是在仿真中并不关注这些差异,而只关注叉车的行驶速度、抬升高度、最大载重负荷等与性能相关的参数,这样就能够有更好的大局观视角,将精力集中于系统的仿真,而不是设备。

(3)接口开放性

仿真系统需要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实际环境,例如在设备的三维模型中或者物流设施的平面布置中,三维仿真系统可能并不擅长于具体设备的建模或者平面布局,但是可以方便地从外部系统中导入AUTOCAD、3DMAX等专门化软件所形成的布局或者对象,便于协作与共享。

(4)可控制性

在仿真系统中,可对于任意实体对象有更多的参数控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修改其中的一部分参数,这可以满足一些高端用户对仿真系统的要求,具有更强的仿真能力。

3 物流管理课程仿真教学应用阶段

在物流课程中引入仿真,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三维实体设备的仿真

在物流课程中讲授不同物流设备及其应用,传统上介绍设备的功能、参数,以及图片视频等,但是学生并无对设备的直观印象。运输车辆这些常见设备还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得到,但是对于AGV、ASRS等平时看不到的设备,则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三维矢量建模,将设备的三维模型根据实体尺寸进行再现,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用鼠标查看设备的各个不同细节,对其尺寸、部件功能等都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矢量模型还可以支持无损缩放,因此,可将设备的细节进行放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这使学生在了解设备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可参与性,效果较好。

(2)物流设备在系统中作用分析

物流系统中的设备需要通过链接来形成一个整体需要说明设备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那么需要将设备嵌入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让其工作,表现出设备的功能特征。例如,在一个典型的物流仓库中,由货架、叉车等设备组成了一个仓储系统,那么在给定了输入输出接口的时候,货物的流动构成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将此过程描述出来,如何接货、叉车设备如何实现托盘上架、如何出货等过程均可实现三维动画方式表达,使学生能够了解设备在系统中的作用。

(3)模块化仿真系统运行与优化

作为物流管理,更多地是需要学生在了解系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这一目标,所谓管理,即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实现系统效率的最大化,避免闲置、浪费以及资源配置不足等不经济现象。例如在上一步完成的条件下,对系统中货物的到达进行描述,可以给定一个真实的货物到达时间数量表,或者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给定货物到达,在系统中给出货架的存放最大容量,叉车设备的作业时间等参数,那么通过让系统在计算机中快速运行,并得出系统的使用率,使学生对系统瓶颈、优化等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暂存区货物出现了大量的堆积,而货架利用率尚且不足,叉车却是满负荷工作,此时,学生便易于找到系统的瓶颈,并且尝试着提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强地参与和动手的积极性。

(4)模块整合,综合研究

将各个独立的物流系统模块进行整合,从而掌握更为复杂的大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对物流有更为成熟的大系统观。物流课程的讲授一般是从系统的七大功能要素展开的,并最终要对其各个功能模块有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因此,给出各个子系统的接口,并将子系统定义为若干个子模块,这样可以方便地形成一个可运行的大系统,分析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实现物流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些仿真的手段,使学生能够实现“做中学”,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结 论

通过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软件Flexsim,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布置实际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答案,学生能够在课后自觉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开始对优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尝试解决系统瓶颈问题时,开始由问题驱动学习理论方法,对课本上所描述的大量抽象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这一工具的掌握,为后续的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将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贯通,逐步提高解决更为复杂的物流问题的能力,起到了比参加企业认识实习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能够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问题引入到三维建模过程中来,而不仅仅采用一个假设的场景,这样更易于使学生理解物流系统仿真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篇8

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药品的经营与管理活动和一般商品一样也离不开物流。所以,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医药高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课程是在突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特点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这些特点,从多个方面对医药高等学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医药高等学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基础

一顺应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开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

当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药品的现代物流配送也发展较快,为促进我国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规范第三方药品物流或药品委托储存、运输、配送等行为,根据《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5〕160号)等要求,国家鼓励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配送。支持具备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促进规范化、规模化、多元化的集约发展,使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允许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条件且管理规范的药品批发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药品委托储存、配送业务。为此,作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对学生进行必需的课程教学要求也是势在必行[1]。

(一)科学分配教学学时和安排课程内容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满足实际就业岗位和药品现代物流配送的需求为出发点或不断调整,本课程总学时数38学时。课程学时可以作如下分配:理论课时为26学时,实训实践为12学时,实训实践课时占课程总学时数的31.6﹪。该课程共十章内容,包括:物流和物流管理概述,物流基本业务管理,物流系统与物流技术设备管理,物流配送与配送中心,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物流组织与服务、成本和质量管理,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各章的教学学时在实际教学中,也还需科学合理的分配或依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树立和培养学生为药品现代物流服务的思想和能力。

(二)把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轻重点

医药物流,是现代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家对该领域制定有相应的药事法律法规以加强规范管理,这就使得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上具有其特殊性。而高校中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能掌握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一些药品现代物流配送能力,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该门课程的开设,应与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开来,但又要显现出“医药物流”与“现代物流”相互交融的部分,即学生在系统学习并牢固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课程学时数的分配而科学适度的把握好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轻重点,使学生把所学的医药专业知识和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的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相互交融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2]。

(三)为药品经营与管理而服务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而服务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各类医药商品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的基本功能方面都有其特殊不同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教师在知识讲授、举例说明、幻灯片的演示方面应加强和药品经营与管理活动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对药品现代物流有一个初步正确的印象。此外,现代物流管理的教学中也可以使用“系统观念”等医药学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物流管理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立足于医药商品特色和现代物流发展特色,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能力突出的实用型人才[3]。

二探索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就会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不同之处,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又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同时,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地理区域或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发展规模差异较大,对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技能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如何在现代物流管理教学中探索出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我们面临探讨的新课题。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学校大多已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授课之前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激发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讲授与PPT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微视频、插图、实作演示、岗位操作流程影像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变传统枯燥的教学为生动有趣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避免太过依赖多媒体,避免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课件演示、视频播放而带来的过多信息量,使学生无法消化理解课堂内容[4]。

(二)理论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互交叉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强化。高校中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开设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实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巩固和深化,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创新思维以及行业规范操作的重要手段。依照现代物流的主要环节采购、运输、存储、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与销售、货代和船代、报关与报检、信息处理等内容来设置实训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开动脑筋,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将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技能的目的。

(三)计虚拟的实训实践教学

在教师的布置引导下,由学生分组成立虚拟物流公司,或购置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和物流沙盘的仿真软件,安装在实训室的电脑上,构建一个仿真环境。在物流仿真实训室用动态的、可视的,多媒体方式来推演整个物流的运行,产生信息流、资金流的流程,运输库存管理的流程,以及配送的流程。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角色进行实训实践的演练,边学边做,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拟物流业务可涵盖如下行业:医药、食品、耗材、连锁、供应链等,依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流程中还可包括现代物流技术设备或信息技术的应用。如自动化分拣设备、装卸设备等;在信息技术中,如EDI、条形码(商品条形码与物流条形码)、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码、POS(销售时点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功能。在实训中教师可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监控、评价或组织学生对实训过程进行分析评判。当然仅仅单凭学校的虚拟实训显然是不够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支持进行课外直观的、形象的实训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的理解[5]。

(四)尝试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学手段

医药高等学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实际配置情况及就业前景,探讨将学生培养成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当然这还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现代物流与医药物流相结合。由于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学科本身又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因此,要更好地将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简单的堆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贴近学生,可尝试将学生培养为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三结论

物流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引入物流概念一词,但物流及药品现代物流的发展却十分迅速。而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又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运用新观念采用新方法。需要加强任课教师自身在医药与现代物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扩展提高,从而为教学服务,同时对教师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劲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外资,2009,3:44-45.

[2]韦克俭.现代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68.

[3]董铁.物流与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7-78.

[4]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05):47-48.

篇9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现状

在我校08及12版教学计划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是在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斤课。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航空物流的特色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民航货物运输》等课程,对航空物流也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学生已经经过实践课程和实习,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已有良好的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物流成本的分析,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08及12版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

结合物流成本的特点,物流成本管理必须是对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的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进行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必须建立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计刼、成本考核和分析等全却内容的物流成本管理4系。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包括的内容和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决策以及物流成本的控制。这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整个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体系。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对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物流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解,对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则仅仅是简单介紹,缺乏实际的、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流成本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物流成本管理的实用性很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实验室建设落后,我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为主,缺少实践和实验环节,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1.结合本专业情况,梳理授课内容,加强案例建设

因为《物流成本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我们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师在一起进行了说课活动,为大家介绍了各位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物流成本管理》与其相关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综合运输》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确定了在物流成本的构成与计算的基础上,要加大物流成本的分析、决策与控制的教学比重。同时要加强物流成本案例,尤其是有关航空物流成本的综合性案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通过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的讨论,我们课程组基本确定了《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重点,在12版以后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据此组织《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的对《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2.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因此《物流成本》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遇到物流的实际问题时,往往由.于没有实践经验而束手无策。近两年由于学校的支持,我校的物流管理实验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组也开始研究如何加强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物流成本管理软件,帮助学生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对所表地的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业企业成本构成及运作优化的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及流通企业的物流运作流程、服务层次、设施设备等情况,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以物流成本作为切入点,对企业物流运作进行优化,在实践的第一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理论-实践-理论”的新模式。

篇10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合理设计符合面向实际应用特点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体系已相当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面向应用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教学的对策方法,以便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

物流信息管理;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市场需求的重点。物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物流专业的系统教学,应用于物流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与提高。现阶段,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因教学方法不当所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以及因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所导致的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这就要求积极探索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当前高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已被公认为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被形象的誉为“第三利润源”。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开设了《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应用面较广,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权威性的教材。《物流信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学、信息系统、物流学等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涉及面较广,内容繁多。能否有效的将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检验该课程教材的重要标准。当前很多教材只是将计算机理论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等相关理论知识组合而成,各章节之间没有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际的物流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茫然,特别是对计算机理论基础部分学习兴趣不足,因为教材前后章节内容相对独立,联系不够紧密,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很难理解物流与计算机知识的融合性。教材建设的不合理,极大的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2.理论教学抽象,缺乏实际应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主要是围绕如何建立一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而展开,课程内容对没有专业计算机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目前很多教材只是针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论讲解,更多的是在讲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和模式,前后章节中出现的数据流程图与业务流程图所述内容不一致,导致教学重点偏向知识点的讲解,因为很多教材没有通过一个真实典型的物流系统开发案例来进行章节设计,导致学生学习后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设计没有深刻的理解,感觉学习内容抽象且枯燥,难以理解,学习很吃力,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低,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3.缺乏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实践平台。《物流信息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应用面较广的综合性课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考核重点在于其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而目前高校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缺乏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实践平台,虽然大多开设了实验课,但是未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实验课开设的实验时间较短,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验过程较为简单,主要采用验证式的实验方法,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先给出详细的实验指导或演示实验内容,进而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方法进行机械性的模仿,学到的只是简单的操作技能,整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项目实施能力,不能满足当前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的要求。

三、面向应用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对策

1.优选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在选取教材时首先应该注意各篇章知识点的连贯性及结构的整体性和严谨性。其次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新教材,以免课程内容陈旧。最后教材中应该体现出物流信息管理的应用性,若整本教材融合一个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施过程,那么学生对该门课程便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的主要内容分为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应用三部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施操作能力。

2.案例教学贯穿始终,课堂讲授与实践同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合性较强的学科,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教师应选择典型、简单、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作为案例进行讲解,真实反映当前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对物流业务活动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为了秉承活学活用的思想,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功能模块图、数据库设计、系统开发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课堂讲授与实践同步,理论课结束后及时进行实验课,让学生及时将理论课中所学的建模方法在实验课中发挥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并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实践平台。为了满足社会各行业对物流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各大高校努力加强和物流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去物流企业实习锻炼,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真实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去。除此之外,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力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实践平台,购买能够充分体现物流管理业务流程的相关成熟软件,如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各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操作,熟练完成物流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应用操作。安排与当前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和现状紧密结合的实验内容(如,物流各个子系统、ERP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语

随着物流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须课,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的深刻体会,提出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梁雯,陈来,汪传雷,刘宏伟.《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实践与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4):113-115.

[2]薛永刚,张明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3,36(2):117-119.

[3]洪运华.《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分析[J].物流科技,2010(5):112-113.

[4]黄颖.《物流信息系统及开发》的教学探索[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13):236-246.

[5]贾玮娜.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3(2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