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8: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篇2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20届经济管理系
专业建筑室内设计
学号1731024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9年4 月 27 日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及成绩
学生姓名
班级
高职二班
学号
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评语:
答辩小组意见: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
成绩: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高职二班
学生姓名
所在系
经济管理系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一、设计(论文)内容
汽车不单单只有冰冷的,我们可以通过颜色与材质的改变与添加来拉近汽车与人的关系,使得他汽车的用途被最大的发掘,使得汽车不单单是只能在马路上驾驶那么简单,我们也可以在餐厅中,坐在温暖的汽车中吃着美味的事物,看着节目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这就是我们进行这项设计的想法和出发点。
二、基本要求
1.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
2. 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3. 保证论文质量,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写作规范。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方法)
1. 文件研究法。
2. 案例研究法。
3.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对相关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
[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
[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000
一、文献综述(立论依据)
汽车的文化可以追溯到 1867年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从 1867年到现在,人们也越来越离不来汽车这种代步工具了,而汽车餐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中的产物,通过对汽车的延展设计,开展关于以汽车为主题的餐厅,在对汽车再定义的基础上,拉近人与汽车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在汽车中添加不同的材质,使得汽车拥有温暖的感觉,通过汽车出现的不同场合和不同颜色的搭配来改变汽车的格调,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使得冰冷的全金属空间汽车变成一个温暖的饮食空间。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1. 通过在线上线下进行关于大家对于汽车主题餐厅的需求进行调查问卷分析。
2. 通过对现有的汽车主题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提炼出不足和优点,并进行优化设计。
3. 通过大量的文献汇总,研究并敲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四、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指导教师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汽车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大家也几乎人人使用过汽车,而对于汽车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冰冷,没有温度的阶段,但是他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材质的更换或者是出现环境的改变,使得他能够从大众视野中的冰冷的属性中走过来那?
我想是肯定的,在我们设计中就是要把不可能改变成可能,而改变物体的感知这个部分的处理,我们通常会通过灯光的处理和颜色和材质的处理来进行,进行一些视觉和感知上的改变,比如在灯光的采用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对柔和的软光灯,而在材质上可以选择大自然的木质等一些亲近自然的材质,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可以尽量避免采用冷色调的颜色处理,以此来达到“沐”的感觉。
关键词:色彩应用;灯光应用;人体工程学;汽车元素
第一章前言1
1.1 、主题餐厅的目的与意义1
1.2 、主题餐厅的发展现状1
1.3 主题餐厅的发展趋势1
第二章形体训练内容概括2
2.1 汽车元素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2 人体工程学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3 色彩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4 灯光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第三章汽车主题餐厅设计空间的设计方案4
3.1 设计主题概况4
3.1.1 设计艺术层次的概括4
3.1.2 市场结合概括4
3.2 功能分区与动线分析4
3.2.1 功能分区5
3.2.2 动线分析5
3.3 汽车主题餐厅的色彩设计5
3.3.1 心理学角度分析5
3.3.1艺术角度分析5
3.4 汽车主题餐厅的灯光设计5
3.4.1 心理学角度分析6
3.4.1艺术角度分析6
第四章汽车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的展示表达7
4.1 CAD绘制图展示7
4.2 3D绘制图展示7
总结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致谢
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我一边写一边想到了教育我的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他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我真的很感谢,并且我也很感谢辛辛苦苦给我帮助,辅导我,给我帮助的老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寸步难行,感谢老师,是你传授了我知识,我感谢您,是您帮助我选定的论文的框架还细心的指导我,感谢您的教育之恩。
篇3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
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篇4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篇5
一、俄罗斯新旧教育
俄罗斯,作为对教育高度重视的国家,对教育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俄罗斯人传承旧式教育的优点,辅以新式教育,进行了教育改革。
(一)教育概述
俄罗斯是原苏联的法定继承者。原苏联学制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的研究生教育)。原苏联高等院校的学制结构有其特殊性,其中全日制大部分专业修业年限为5-6年。而在当今世界教育制度中,普遍实行了学位制。凡是受过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人,都持有证明自己通过高等教育达到相应水平的学位证书和享有相应的学位称号。在欧美国家,学位的级别划分非常严格,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大致上都设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资格。而原苏联在研究生教育中只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不设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
由此可见,原苏联与我国及欧美国家的学制结构存有差别,学位制度也不尽相同。学位这种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俄罗斯人认为,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当于甚至超过欧美国家,他们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修业年限相当于或超过欧美国家获得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已经达到欧美国家的硕士水平,尽管没有设立这一级学位。而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完全不逊色于欧美的博士,因为都需要3-4年的学位学习,都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答辩。至于俄罗斯的博士学位同欧美的博士后资格规定在原则上也是大同小异。
(二)教育类型
俄罗斯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具有特殊性,这反映出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但这种特殊性也给其在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近年来,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学制结构和学位制度的改革,也就是实现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高教体制一体化,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以便参与国际教育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并适应国内推行私有化和实行市场经济后的对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1.不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由高等院校按照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纲实施教育,学制2年,完成这一阶段学习任务并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继续接受教育,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领取《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后就业。本阶段毕业生大概相当于我国的大专或略低。
2.基础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由高校按照专业基础教育大纲实施,学制4年,其中开始2年系不完全高等教育阶段,后2年系系统专业知识教育,是前2年基础上的继续,按我国习惯可成为2+2学制。学生毕业后可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学士学位,并可以继续接受下一阶段教育。学士学位仅限于人文、社会、经济、理科等专业。
3.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完成阶段,由高校按教学大纲在基础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再实施2年的专业培养,学制为6年,即4(2+2)+2年,学生毕业并经过答辩后获《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获得硕士学位。
4.大学后教育(高等教育后教育),几乎完全与老学制相同。
二、俄罗斯高等院校专业
俄罗斯高校种类繁多,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俄罗斯院校大体分为八个类型,各类院校又有其各自的学制特点。
(一)院校类型
1.综合大学:综合大学在俄罗斯教育体系中占据突出的地位。俄罗斯强调这类大学应是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科研、教学和教学法研究中心,培养专门人才和师资的基地,普及科学的宣传中心,并要求在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方面发挥作用。综合大学有较好的物资设备,有较强的师资力量,经费也比较充足。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一所综合大学,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几所大学之一,共开设有17个系,300多个教研室及各种教学研究所、科研所、计算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天文台、植物园、各种大型实验室等等。
2.高等技术学院:高等技术院校是俄罗斯数量最多的一类院校。它包括多科性的工学院和单科生的专业学院。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人数超过万人,如圣彼得堡加里宁工学院、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等。专业技术院校中,多数专业只面向某一个共有主管部门。技术院校共开设专业约200多种。
3.高等农业院校:高等农业技术院校培养农业高级技师和专家。专业有农学、兽医、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农业院校开设专业30多种。
4.师范院校:俄罗斯师范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的师资。目前,设有20多个专业。多科生的师范学院的主要系科有历史哲学系、数学物理系、自然地理系和外国语系等。在大型的师范学院,除上述系外,还有工艺美术等、音乐教育系和体育师范系。比较著名的师范院校有圣彼得堡赫尔岑师范学院。莫斯科外国语学院等。还有一类工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中专、中技教师。
5.医学院校:医学院校包括多科性的医学院和专门性的医学院(如儿科医学院、药学院等)。医学院校的学制一般为7年。
6.文科专业院校(经济和法律学院):多科性的经济院校设有很多经济专业,如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院等。专门的经济学院只设有关或几个专业,如财政经济、工程经济、商业经济等。
7.文化和艺术院校。
8.体育院校:通常体育院校中设有两个主要系,即体育师范系和体育运动系。
(二)学制设置
1.四年制高等教育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以及一些专门课程和实践与培训,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取得职业经验。
经过4年的学习,通过考核,合格者可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
2.五年制高等教育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经济学、自然科学和其他一些专门职业培训。
经过5年的学习,学生需通过考核和评估,提交自己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通过者可获得所学专业的工作资格证书,如工程学工作资格、教师资格,农业(家)资格,经济(工作者)资格等。
3.六年制高等教育计划包括本科4年的专业学习和两年专门的研究学习与实践,学生需要在4年的本科教育结束后接受深入研究教育和进行科学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与科学设计风格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工业设计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犹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一、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毕业论文
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转二、现代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地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极少主义(Minimalism)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少主义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这种思想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极少主义以极少的直线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它与“兼收并蓄”的后现代主义仍是水火不相容。工业设计产生以来不变的话题“简洁美”又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三、中国的工业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设计对象也比较广泛如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交通工具等。中国的企业家也认识到,工业设计既不是设计师满足自己表现欲望的东西,更不是简单的设计包装,而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以人为本的设计,绿色设计已经逐渐提上日程。此外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的本土化设计也逐步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形势下工业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调,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工业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室内设计;质量标准
0前言
随着社会人才结构需求的飞速发展,职校学生不仅要能独立完成设计行业规定任务,还要具备完成设计专业所有任务的能力以及适应行业转换的综合能力。随着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系部结构调整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发展,其现有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十三五”规划的教学所需,于是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对原有实训基地的一楼进行改造建设,打造成为室内设计的实训基地,并共同成立企业学院,为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设计系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1合作企业具有良好的科技研发团队与社会信誉
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的企业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以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及配套设施为主的综合性企业,总部设在全国卫生文明城市苏州市,具有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与设计双二级资质。多年来,该企业本着“科学管理、科技创新、精心操作、服务、满足合同要求、赢得客户信任”的质量方针,获得了各方面的信任和赞誉,其全新的体制、高效的管理、精湛的技术、优异的质量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满意的服务,先后承接了多项大型装修、改造工程,获得了行业及各方面的信任和赞誉,工程获得了江苏省“紫金杯”、苏州“天堂杯”及张家港“杯”等多个质量大奖。
2校企合作,增创发展新优势
2.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室内专业人才
实行工学结合,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一对一的沟通模式,一方面学校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更加明确了对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与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学生有一个较好的企业学习平台,学生在企业平台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渐渐清晰,加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有了改变,更能突出实用性,更能切合实际,也更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达到双赢的局面。
2.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专门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和学生一起见习实习。教师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认真学习,虚心接受企业管理人员的相关指导;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需要,了解企业对职业能力要求等多方面的信息。结合实践,教师要分析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准确把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技能培训、重点和难点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与做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消除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观念,从中获得在学校得不到的有关企业用人方面的信息,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
2.3运用教师的专业理论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
教师在企业实习见习期间,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他们普及专业知识,在一定的理论层面为企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学校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安排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熟悉了解企业及企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与企业的合作,使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3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熟练运用电脑绘制二维图形和室内效果图。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装饰公司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一是以职业基础为起点,拓展发展方向。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完成了学校的基本学业后,小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大部分将进入社会职业生涯。在当前形势下,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定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色,学校的教学特色、专业方向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循序渐进地展开。二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线,设置课程结构。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是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在课程安排中,从实际需求出发,我们始终以“德技双馨、手脑并用”的校训为引领,构建实践操作引领型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外化为具体的操作要求,并渗透到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引领,提高产教实效。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优势互补、双向介入,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到社会企业实践中。学生可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为真正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程设置。一是课时及学分分配。本方案总计划教学时数为5003学时,除了第一学期,其他各学期都安排了劳动或机动周。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公共课程为2004学时,占40.3%;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为2402学时,占48.3%;选修课程为493学时,占9.9%;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为720学时,占14.5%。二是主要的课程分配。其一,公共课程。公共课程要按照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突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形成新的实用性强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其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重点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其三,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安排工艺美术鉴赏等知识拓展类课程,中国画、版画、陶艺、软陶等专业类拓展课程。比如,第四学期开设选修课瑜伽和音乐,第七学期开设选修课木刻版画和油画,第八学期开设选修课丝网印刷、粉画,第期开设选修课中国画、书法、竹刻、刺绣、计算机绘画、摄影。其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认知实习可以集中进行,也可分散安排。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综合能力。其五,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其内容应要与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相联系,将前面七学期所学的知识有选择性地进行综合主题的表现。学校应完成毕业设计分组、选题及开题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并完成与毕业设计主题相关的毕业论文。其六,企业顶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计划应由企业与学校根据生产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共同制订,由企业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校参与教学管理和评价。学校应针对企业用人需要,组织学生定期返校,安排集中辅导和汇报交流,并要求学生选择自学或其他方式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FJCGGJ11-1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题是“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经济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支持,但作为人才培养与供应基地的高校,却由于同质化的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夹心层,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实践性;产学无法整合,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典型。截至2012年,地方新建本科学校646所,占普通本科高校总数比例超过50%,2012年的毕业生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问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何谓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区位一般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市级,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一般都实行省市共管的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地方性是学校的基本特征,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产业特色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潘懋元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高校类型进行的分类,我国的各类型高校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5A1)、应用型本科院校(5A2)和职业技术院校(5B)三个大类。而在我国普通的本科院校中,地方性本科院校约占90%。就地方院校及其所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如何在与学术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一直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地理位置和服务区域等方面具有的特点,其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规格等方面带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有巨大差异,同时与高职院校在学生能力要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位授予等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区别。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重新定位,与其他类型高校进行错位竞争,在原有学校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重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切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概括地讲就是蕴含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机制,具体有五大要素组成,即“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其中,人才培养定位是基础,培养目标是导向,课程体系是核心,教学实施是关键,评价体系是保障。各要素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模式构建中应体现以下内涵:一是人才培养定位要立足地方、着眼行业。依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学科群,在教学组织中注重产教融合,着重体现行业特征,并建立较为灵活的随地方经济与行业结构变化而转变的调整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二是培养目标应凸显应用特色。通过四年培养,学生应能以专业理论为基础,搭建能够普遍迁移的知识平台,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知识转化能力;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和较高的道德、心理和创新、敬业等综合素养。三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面向行业要求。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既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标准,也不能完全按照岗位要求为标准,而必须要面向整个行业的内在结构和需求。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三大部分。并应实现“课证融合”把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列入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从而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四是教学过程应产教融合,突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要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面拓展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到课内外实践学习相结合;产学结合,注重校内外实践学习。五是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技能评定组织等各方面协同参加的人才质量评价系统,建立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其次,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以往单纯以学习成绩、学术水平为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逐步建立以应用能力评价为主体的,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的综合质量监控体系。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尽管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的顶层设计都写明要培养立足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面向行业内在结合和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实践中,由于客观上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并没有实行分类指导与评价,同时相关部门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倾向于学术型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自身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定位无法走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传统本科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教育的简单叠加”的认识误区。由于不清晰的人才培养办学定位使得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课堂知识的灌输;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环节完全割裂;能力、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理论上,实践性也流于形式简单的重复性实验及走马观花式实习上。
(二)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设计同质化。人才培养定位是导向,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定位的认识不明晰,折射在专业设置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出现了新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技术型人才需求相分离。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亟须大量技能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地方多数高校无法结合经济实际仍按传统学科目录来设置专业。与此同时,对传统老专业的改造也步伐缓慢,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千人一面,未能体现人才培养定位,及地方性的特点,也缺乏与学校自身优势学科的交叉渗透,无法体现出学校自身的特色。在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强调稳定性,缺乏动态调整机制。课程教学大纲与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相差甚远。未能实现课程内容随经济、科技的发展而调整的动态更新。当今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团队意识、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但地方院校在综合素质课程体系设计上,同样缺乏创新和开拓性的实质举措。
(三)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地方本科院校虽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作为人力资源供给方的高校常自闭于“象牙塔”中,与企事业单位较少进行交流与合作,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信息缺乏了解。折射在教学模式上,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偏重理论,有的教师甚至按教材“照本宣科”;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采用偏重知识点记忆的笔试考核,知识与能力形成性考核偏少,实践与应用类考核存在随意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压抑、禁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学生成为知识被动接受者,也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空中楼阁。究其成因与学校教学改革滞后及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乏力有关。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保障措施。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决定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要强,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这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职的最大区别,也是其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体现。但当前有些本科院校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仅限于满足评估体系中实践环节比例的要求,缺少系统性;同时实践教学也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支撑,主要表现有:一是学校对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学生缺少实操与实训机会;二是缺少“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建设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考核指标今后偏重科研成果,忽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柔性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力度欠缺,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弱化;三是实践教学管理弱化。相当数量的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纵然设置了专门机构,也由于机构负责人一般同样是青年教师,自身也缺少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核心问题,也无能为力。实践教学的教师各自为战,教学具有随意性。由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完善,也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实践教学成效。
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一)人才培养定位应符合自身学校定位,并具有相应特色。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地方本科院校质的规定性在于:它应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面向上以行业性为主导,性质上以专业性为主线,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模式上以实践性为主载,突出强调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找准着力点、落脚点,根据学校的历史积淀,科学合理地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并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莆田学院为例,为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目标,应明确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围绕纺织鞋服、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木材浆纸、装备制造、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工、能源、物流、工艺美术与创意产业等产业,以及福建自贸区的人才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塑造。以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 “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行业、注重创新,体现素质”的专业教育理念,密切结合莆田产业发展及福建自贸区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推进人才培养专业综合改革,努力造就高素质 “善思考、能做事、有后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制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各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群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具体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着眼于行业职业能力要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构建“两个平台+多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加强通识教育。两个平台指:公共基础平台与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应通过深入的行业调研按实际履行岗位的需求设计,而不能按传统学科要求来设置。基本要求是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多个模块”指各专业在大三开始按市场需求采取模块化方式设置实用性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来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做到学有专长,学有所精。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还应科学合理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并在具体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验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施产教产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学模式。而地方院校的 “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特性,要求学校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施产教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教学创新体系。产教融合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课程教学采用校内教师与实务界导师相结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上,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素质教育(人文、科学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可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问题解决、自主建构”、“翻转课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模式。总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上更要做到产学合作,即采用校企“合作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认知、操作的课程,应依托与地方产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践项目,缩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产业、企业的实践项目可通过校企双方合作转化为专业教学案例或者转化为有特色的实践课程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只有产教产学相融合,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学而能做,知行合一。
(四)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及时掌握和发展专业相关的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和相关素质。因此,实践教学应涵盖专业教学实践与综合素质实践。实践教学应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一是要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突出实践性,应当将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特别是强制准入的证书相关考核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实现课证融合。二是在教学中要将理论课程实践化。例如,德育课的实践可通过专题演讲、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义务家教、场景模拟和社会热点讨论等丰富活动,树立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除课内训练外要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竞赛等来强化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强化训练;专业基础课可利用参观、见习、观看专业相关影视录像、案例观摩、业界导师讲座等进行专业认识;专业课可在实验室做模拟训练、实习基地课程实验、模拟实习或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可地方及学校的科技节及教师课题,开展专业前沿技术引导的实践活动;假期、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可做仿真或顶岗的实践教学。三是压缩理论教学学分,将课外实践课程化。将教学拓展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应用活动、自学活动及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建立这些活动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学分认可和转换。四是可设置短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月等。总之,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在于实践教学素材的开发、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要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学校必须在教学实践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场所建立、实践教学技术培训和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
四、结语
作为肩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正确认知符合学校、地方实际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规格,探索与之相协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产教融合,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造就“善思考、能做事、有后劲”的合格毕业生,才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2]潘懋元,王琪.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