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9 09:1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研究

篇1

关注重点

1.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2. 地区和学校课程改革走过的道路与反思;3. 国外和华语圈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分析;4. 新课程改革与新教学观的形成;5.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6. 校本课程建设成果、经验与反思;7. 综合实践课程的新尝试;8. 课程改革与新型师生关系建设;9. 课程改革与教师绩效评价;10. 考试与评价改革;11.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2. 课程改革与德育创新研究;13. 新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14. 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15. 课改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典型通讯;16. 关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各类特色课题研究。

投稿须知

来稿请投往本刊邮箱: 或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论文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及所在城市、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4~8个)、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属基金项目资助的请详细注明基金项目具体名称及编号,并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以及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本刊一经采用,即奉寄样刊和稿酬,并全文上传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资讯网。

联络我们

期刊博客:http://.cn/whxkcyj

期刊微博:http:///xkcyj2012

期刊网址:http://

课改专家QQ群:253936549

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18楼

篇2

关键词:综合素质;硬件配备;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时研究新课程教学中的新特点、新规律,推广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推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深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的现状

1.教师综合素质不足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是保障科学课程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小学只有53%的教师认知到科学课程的最基本理念。

2.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启蒙课程,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学校由于资金限制导致硬件设施较差。尤其是在中西部和农村,这方面的缺陷更严重。

3.教学观念跟不上课程改革后的需要

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对教育及教学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在沿用一些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课程改革后的需要。

二、针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是科学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有较为宽广的科学知识。针对我国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要及时吸收新鲜血液,引进具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同时对现有教师安排进修、培训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2.提高学校的硬件配备

针对小学硬件设施不足的现状,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联系社会力量进行改善。对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足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同时采用其他的替代办法,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和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条件。

3.改变现在的教学观念

小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摒弃原来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参观、实验的方式在动手中掌握知识,教师起引导、解答的作用。

总之,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小学科学教育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必然越来越好。

篇3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法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568

国内刊号:42-1624/G0

邮发代号:38-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实施;适应性建议

基础教育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农村学校的英语新课程实施步履蹒跚,对广大农村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仍要经历一个漫长艰苦的历程。他们对新课程是否适应?准备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急需哪些培训?值得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本研究就是对此问题的初步研究。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编制问卷时,研究者在参考相关资料、征求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

本研究以湖南益阳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益阳市共有初级中学200所,英语教师1250人。在选择样本时,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益阳市所辖的8个县(市、区)随机选取260名初中英语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从260名教师中选取10名教师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并选取了一名教育行政官员、一名校长、一名家长进行访谈。

试测于2006年3~4月进行。根据试测结果,反复推敲修改问卷,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分为五部分,第一、二、三部分由封闭式问题组成,第四部分由半开放半封闭式问题组成,第五部分由开放式问题组成。在2006年6~7月正式施测时,总计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52份,回收率96.9%,其中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91.3%。

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客观资料,笔者于2006年6月~7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4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对6位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与此同时,还采用自然观察法,深入农村初中英语课堂,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实地观察,总计听课20节。

2006年8~9月对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和课堂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在基本遵循客观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结果分析。2006年10月完成研究报告初稿,11月底定稿。

二、调查结果

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认知和态度

(1)对新课改的认知。如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应对新课程研制的背景、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主要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在所教课程中进一步领会和实践之。调查显示,关于新课改的进程和总体目标,大部分教师都已了解;而关于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仅10.4%的教师做了正确的选择,还有42.3%的教师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与总体目标混为一体;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启动时间和纲领性文件不甚了解。这说明,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新课改的宣传和培训尚未紧步跟上,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的一线教师中。

(2)对新课改的态度。在对新课改的关注程度方面,调查显示,25.7%的教师“十分关注”,54.3%的教师“关注”,有20%的教师“不太关注”;有54.5%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改“全面支持”,有27.4%的教师“观望等待”,9.1%的教师“得过且过”,9%的教师“说不清”。

关于“对新课改的态度”的调查显示,23.9%的教师认为此次新课改“非常有必要”,62.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1.3%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各项举措“十分合理”,71.7%的教师认为“基本合理”。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和举措先进、合理但不可行”的观点,8.7%的教师“非常赞同”,63%的教师“比较赞同”;对于“如不扭转对升学率和高考成绩的追求,新课改的举措很难实施或落实”的观点,51.3%的教师“非常赞同”,42.6%的教师“比较赞同”。

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英语教师对新课改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不少教师抱着“观望等待”、“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态度是行为的先导。面对新课改,教师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行为。积极的心态将促进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消极的心态则会妨碍教师在改革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2.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专业准备或适应

(1)对新课程观念和角色的适应。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走进新课程并实施新课程。关于“对新课程观念的适应”的调查显示,51.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经验或体验”,10.9%的教师认为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11.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5.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规划或方案”,这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课程意识和较新的课程观念,但仍有不少教师未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的状况,尚未形成新课程强调的“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的现代课程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从传统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由传统的成果应用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新课程角色的适应调查显示,对“学生发展全靠学校和教师抓得怎样”这一观点,63.9%的教师“不太赞同”,13.9%的教师“非常赞同”,40%的教师“比较赞同”。这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正在逐步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努力实现角色转变,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当问及“您能否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角色转变”时,存在着年龄大小和教龄长短的区别。30岁的教师中有54人选择了“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且能够转变”;30~40岁的教师中有42人选择了“由于外在原因的限制,不能成功转变”;40岁以上的教师中有39人选择了“要求太高,不能转变”。这说明,年龄越小教龄越短的英语教师角色认同越快;年龄越大教龄越长的英语教师角色认同越慢。尤其是那些老教师,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的“教育法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2)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技术准备。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常的分级目标体系,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为目标,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育目标从小学至高中设计为九个级别。然而,在“对新课程目标的领会”调查中,回答“初中英语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时,只有49.1%的教师选择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正确项。当问及“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时,没有一位教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交际能力”(88.7%),其次是“语言技能”(74.8%),选择率最低的是“学习策略”(37%)。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研读不深,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境况,这势必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学科内容的准备状况,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对新旧教材异同的把握;对新教材的处理;对新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的领会;现有学科专业素养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当问及“您认为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时,教师中有63.5%的人认为是“形式的变化”,18.7%的人认为是“结构的变化”,11.7%的人认为是“内容的变化”,6.1%的人认为是“难度的变化”,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英语新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钻研。当问及“您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新教材”时,73.5%的教师表示“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作适当修改或补充”,13%的教师表示“根据考试要求对教材进行删减或增补”,12.2%的教师表示“主动改编教材并加入新材料”,1.3%的教师表示“按照教科书教学”,这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已树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但当问及“您职前接受的学科专业训练是否足以应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时,只有26.5%的教师回答“是”,多达73.5%的教师回答“否”。究其原因,现今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极少有科班出身的,绝大部分是半道出家或转岗培训后改教英语者。本次调查的252名初中英语教师第一学历所学专业为英语的仅有51人。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胜任新课程。关于“通识内容准备”的调查显示,当问及“您在职前形成的一般文化素养是否足以应对当前的英语新课程”时,74.3%的教师回答“是”,只有25.7%的教师回答“否”;对“除英语文献外,您平时最喜欢阅读哪方面的读物”,57%的教师选择了“文学”,14.8%的教师选择了“历史”,2.2%的教师选择了“哲学”,14.3%的教师选择了“政治”,3%的教师选择了“经济”,8.7%的教师选择了“科普”;对“为了拓展教学内容,您常用哪类资料”,72.2%的教师选择了“文学作品”,45.7%的教师选择了“社科文献”,27%的教师选择了“科技文献”,23.5%的教师选择了“网络信息”,76.5%的教师选择了“教参资料”;当问及“您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大众文化’充实教学内容或活跃课堂气氛的情况时,54.3%的教师选择“经常”,45.7%的教师选择“偶尔”;当问及“您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并在教学中有所反映的情况”时,22.2%的教师选择“经常”,72.2%的教师选择“偶尔”,只有5.6%的教师选择“从不”。课堂观察也显示,有不少教师能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或时事经济事例等充实教学内容,还有一些转教英语的教师能将自己原来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经验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从而使英语课在内容和方法上更加丰富多彩。

《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准备”的调查中,当问及“您在教学中使用音像资料的情况”时,49.6%的教师回答“经常”,41.7%的教师回答“偶尔”;当问及“您是否自制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时,65.7%的教师回答“否”;当问及“您是否利用或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时,68.7%的教师回答“否”;当问及原因时,基本上集中于“教学条件有限”、“无设备”、“学校不具备条件”、“不会使用电脑”、“资源缺乏”、“设备不足”等。当问及“您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时,“讲授法”选择率最高(80%),其次是讨论法(76.1%),而参观法和欣赏法最低,分别为5.7%、8.7%。这说明在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仍占很大的比重,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也与课堂观察相符。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许多英语课堂依然充斥着“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这表明,大多数学校在实施英语新课程时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问题。虽然跨出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和教科书的时代,但很多英语教师对于互联网、计算机还相当陌生,更谈不上熟练使用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

3.农村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胜任感及存在的困难

(1)对新课程的胜任感。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和载体自然是教材。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高还是低,新教材难度是大还是小,教师们在实践中都会有自我感受。“自感难度”虽不能完全表明“新课程的难度”,但却能表明教师对新课程的胜任力、适应性或准备度。调查显示,虽然29.6%的教师对“初中英语新教材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表示“非常赞同”,53%的教师表示“比较赞同”,但80%的教师都觉得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难度“提高了”,只有8.7%的教师认为“降低了”;19.1%的教师觉得英语新教材的内容份量“过重”,77.8%的教师觉得“稍重”,仅有3.1%的教师“说不清”;97.8%的教师都认为英语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只有2.2%的教师认为“没有什么差别”。

对“最难把握的方面”调查发现,目前英语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教学标准或尺度很难把握,不知道该怎样讲,讲到怎样的深度、广度才算完成任务而同时又不会影响中考。他们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觉得新课程太难教了。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师们的反映不尽一致。除了“学科内容”和“其他”两项,教学中难以把握的因素按比率排列依次是:“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课堂组织”、“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和“教学技术”,其选择率分别为23%、20.4%、20%、19.6%、11.4%和5.6%。

(2)欠缺的条件及存在的困难。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观念上的更新,也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必备的设施。在“欠缺的条件”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新课改要取得成功急需哪些条件”时,64.8%的教师选择了“课程资源充分”;当问及“您认为本校实施英语新课程的不利条件”时,91.3%的教师都选择了“教学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当问及“据您的实践和经验,您觉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最困难的是什么”时,75.2%的教师回答是“缺少相应的设施或设备”。以上结果反映,目前英语新课程实施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器材、设备不足,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的支撑。而缺少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就难以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关于“存在的困难”调查中,当问及“您在使用英语新教材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时,63.5%的教师认为是“新课程倡导的做法与应试教育相冲突”;当问及“在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中,您在课堂上感到的困难”时,75.2%的教师选择了“如何解决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紧之间的矛盾”。

篇5

(1)一种态度。第一,只要我们选择的事情是正确的,再难也要做。困难和挑战不应该是拒绝做正确事情的理由。第二,改革目标的超越性衍生出改革过程的挑战性。第三,困难让我们清醒,困难让我们谨慎,不能冒进,但不能不进。第四,新课程的结构性矛盾只有在改革中适应,在实践中匹配,在行动中磨合,困难和问题只有在改革实践中才能克服和解决;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也只有在改革的风雨中才能得到验证。(2)一种心态。理解新课程对旧课程所作出的改变,尽管这些改变并不尽善尽美。满腔热情地对待课改中的问题,乐此不疲地进行艰辛探索。课改走到今天,我们听到各种声音:义无反顾积极反思的主流声音,风雨兼程疲于奔命的沉重喘息,困惑无助充满期待的呼唤,再加上基于不同价值或利益追求的混杂声音,组成了课改这个阶段特有的交响曲。课改因不同声音而艰难,也因不同声音而精彩。(3)一种挑战。新的挑战对于每一位校长和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个新的机遇。与其它的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相对稳定,活动半径狭小,三尺讲台,方寸校园,日复一日,波澜不惊,守着一本发了黄的教科书,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年年去登新的客船,很容易滋生职业的倦怠。这样一种生存状态造成了教师职业整体上偏于保守。教师们其实太需要一些挑战与变化了。课程改革其实是关于人的改革,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的改革,实质上是对校长和教师的改革。在这一变革的进程中,校长和教师要么是改革的主力军,要么是改革的阻力源。这完全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在教育文化领域中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课程是一个挑战,是一个痛苦的蜕变,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挣扎,是一种否定之后的新的建构。这种新的挑战其实就孕育着新的解放:当教师群体的创造意识被挑战与波澜激发和唤醒后,那种生命的迸发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我们应该坚信,当那些挑战和困难被我们一个一个突破时,课程改革的前途将一马平川。愿所有的改革者和所有真诚的教育人在关注脚下土地的同时,多一些仰望星空的追求,我们愿风雨同行。(4)一种追求。为追求幸福快乐而行动,用教科研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者的整体素质是:端正的做人态度,积极的理性思维,敏锐的研究意识,严谨的科学规划,灵活的智慧技巧,大胆的行动实践。

明确几种认识。教育者应当明确几种认识,才能更好地将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优质教育是高质量与高效益统一的教育。

(1)知识的变化。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上来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知识的不确定性――知识是力量吗?能够带来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2)学校的产品是什么。低进高出、高进优出――是学生;优质的、特色的服务――是课程。我的看法是:课程是需要好好经营的。(3)什么叫做激活课堂。激活课堂不是指简单的语言交流所形成的课堂喧嚣,它主要是指思维被激活后所形成的观点碰撞和思想交流。激活思维是激活课堂的核心要求和根本标志。如果不是基于思维激活后的课堂对话,那么这样的互动交流就是形式化和空壳化。从深层次上看,只有思维的开发才能使知识得以生长、技能得以提升,化为生命元素,贯通为智慧、能力与德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育。因此,新课程有效教学指向思维训练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求人的智力开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智育。于是,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丰富的知识去建构知识的丰富(以娴熟的技法去训练技法的娴熟);以发散的思维去启发思维的发散(以有效的教育去达到教育的有效);以真挚的情感去培养情感的真挚,以高尚的心灵去铸造心灵的高尚。(4)课堂教学的新策略。让学生互助――推进合作学习;让学习有趣――创设学习情景;让评价多元――发掘智力强项;让思维展智――拓展资源思路。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高中时代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理论性很强的政治课堂在其中则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政治课的理论知识非常多,学生经常会有枯燥厌烦的情绪。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让政治课能够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1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1.1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和指导课堂的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教学模式包含更多的内容,比如,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转化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让理论和实践能够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1.2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结构有很多种看法,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理论依据,它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指导对其他因素的选择和确立,是教学模式成立的教学理论。第二是功能目标,这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所规定任务的具体化,它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同时也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第三是实施条件,它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空间和工具等,它是教学模式结构实现的保障。第四是操作程序,它包括教学的步骤,比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它是教学模式结构独特性的表现。第五是教学评价,它包括完成教学任务后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这还是一个难点问题。

1.3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政治课堂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比如,课堂内容不充实且枯燥。在课堂上,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课堂的气氛十分沉闷。有的教师甚至照本宣读,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比如,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实,高中生是非常渴望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但是,很多教师却不会给学生这个机会,这样做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老师讲课脱离生活或与高中生的认知相差较大,就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高中政治课常见的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2.1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生活与消费”中有关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课程,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制定一个自主学习的操作过程,比如,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

2.2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合作学习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可行的操作流程,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流程,首先,学生进行合作设计,然后,将各自小组的目标呈现出来,最后进行集体讲授,而教师要进行指点和补充。类似“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等课程,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2.3活动式的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则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有很多种,比如,体验式、交往式、探究式和创造式。这里主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需要设计情景来启发学生,然后学生可以模拟类似的活动,在生生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政治上有关选举规程的课程,就可以模拟一个选举活动现场,让学生参与和体会。

3总结

虽然国家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实际教学中新老教学模式是并存的,各种教学模式也都是彼此交叉使用的。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去评选一种最佳的教学模式,也不需要去学模式。我们的目的是整合多种教学模式,最终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教学系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形成有益。

作者:赖小蓉 单位: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校

参考文献:

[1]亢亮.追寻有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J].时代教育,2014,18:94.

篇7

遇到新鲜的事物总想探个究竟,这是人的本能,新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模型、挂图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利用身边的实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课,是生物学科独特的方式,也是最简洁、最直观的方式。这种导入法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利用模型和挂图把微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探究。这种方式导入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很常用。在学习生物的种类时,可以利用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讲人体的结构时,可以利用心脏、眼球等各种组织、器官的模型、挂图。高中阶段可以利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各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引入相应知识的学习。有些模型还可以拆分,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同时又突出重点,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

2.最直接———剖析课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一开始就直接指明本节课的课题,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我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直接板书标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标题分析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剖析出主要内容无非是研究清楚两件事:为什么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直接点明要点,让学生心中有数。

3.最生动———巧设悬念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设置适度的悬念导入新课,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新课程教材中,在一节课的开始加入了“问题探讨”一栏,有些可以好好利用一下。比如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可以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设置悬念:假如你流落到荒岛上,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你认为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教学过程中,学生显然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归结起来有两个方案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我在教学中的多次尝试表明,支持第二种方案的学生会远远多于第一种。这时就可以告诉学生,第一种方案是科学合理的,看来这次只能“多数服从少数”了。可以预料到多数同学肯定是不服气的,“为什么呀?”质疑声一片,当然“随着本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了”,自然引出新课。

4.最亲切———生活实践

生物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若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但又无法从本质上加以解释的一些生活实例为出发点导入新课,最容易产生共鸣,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最巧妙———科学故事

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如果在讲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他们是非常愿意听的。所以教师可结合所教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6.最唯美———创设情境

新课程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不再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活动,而是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我们又不得不庆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可以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新课程教材中每一章的导言及图片都设计的很精美。在开始新一章的教学时,我经常会以教材中的素材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进一步加工后导入,画面感极强,引人入胜。

7.最具说服力———实验导入

篇8

 

新课程中对小学体育的要求标准是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重点从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与发展入手,要在学生心理与身体双重健康培养的基础上,发挥体育工科学的强健身体和增强耐力,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有效改善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具体思路与措施。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术为培养目标。但由于长期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拓展体育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不够,也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有所偏差。

 

1.体育教育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知识积累的时期,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时期。通过一些资料文献和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从小学至大学的体育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普遍身体素质不佳,运动能力不高,没有持久的耐心和毅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在一些强度指数较高的运动,或者军训等活动中,晕倒、恐惧等症状明显。抓好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但由于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体育教育的发展。

 

2.忧患意识过度,教学内容开放性不足

 

从当前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存在着不同程度模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没有将学生的个性彻底解放出来。尤其是在体育课上表现十分明显,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完成某些任务,没有将体育的活泼性体现出来。再加上现在学校的对学生的安全管教的较为严格,忧患意识过度,怕学生出现意外不好收场,形成了“望而生畏”局面,在体育教学内容,限制一些有难度的,存在任何危险性的活动出现在教学计划上,由于开放性不足,也就造成了能够让学生练习的项目也就是一些简单的跑步、跳绳等基本活动,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体育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以自然的走、跑、跳、投、攀登、翻滚、悬垂和平衡等为主要的运动项目。但在却除因为教学设施不足,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场地和器材的问题,以及防止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等因素外,只剩下走、跑、跳等基本内容,再加上教学上形式单一,枯燥无趣,无法更多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动力,也就逐步造成了小学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二、改善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不足的思路与措施

 

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这是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改善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不足,提高体育教育的成果势在必行。

 

1.完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进一步达到小学体育的有效教学,实现学生强健身心,增强毅力的目的,必须要先从教学的目标、过程与结果的全程改革开始。第一步必须改变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教学结果没有核查和评价的问题。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以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成长为主,加强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及体育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并且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对教学成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如短跑、跳远等基础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平时训练的结果,合理的评价综合为最后的成绩,以此带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2.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自、活泼是一种天性,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一特点,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为开放化,将实效性与教学目标更好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将学生引入体育学习的新领域,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生活中一些可以接触到的内容带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情境模式中,体验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如乒乓球、武术套路、足球、舞蹈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够接触到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达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3.创新教学模式,增加趣味体育活动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教学内容或者有些项目中涉及的要求及场景,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到一些原本抽象化的事物,引领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状态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体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如增加一些有趣的寓教于乐的体育项目,投沙包、模仿走、竞技类,或者团队合作性要求比较高的,能够兼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活动,但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活动的项目要与学生的年龄和活动能力相适应,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锻炼的目的。

 

总结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主要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来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是担心扰乱教学计划与常规,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第一的考虑。但通过实践对比,在新课程背景下,开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项目,创新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能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能够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体育促进身心健康,获得体育科学知识的目标。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49-01

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通过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来探究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答案。使科技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领域。新课程的物理学习更趋向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注重学生设计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为现代化教育所指定的新的课程教育教学标准,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经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的课堂教学与原来相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中物理的新课程实施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

虽然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但在我国现行的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在很多地方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学理念当中,并没有得到改进。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需求,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仍然很不理想。

(2)注重理论,忽视实践

初中物理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都需要实验来辅助完成,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验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物理教学的侧重点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上,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来应付考试。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中招考试已经划归到了实际方面,但很多地区还停留在知识考试阶段,而这种理论知识大于实验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盲点,即虽然掌握了知识,但对知识的理解非常差,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后很容易遗忘,学生学习到的大多都是“死”知识,不能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3)不能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现在基本已经普及到了初中学校当中,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校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都只是通过图片播放等辅助教学,不能深入的将知识和多媒体联系运用,这种课堂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知识点,但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向了图片观看,忽视了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提高教学效率。

(4)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合理

初中物理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试分数的原因,其课时占有量远远低于数学、语文、英语,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物理教师没有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安排合理。通常情况下,教学时间可以按照学习目标进行分配,按教学活动进行分配,“两元两级”分配时间。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灵活运用。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合理安排有限的授课时间,讲授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

二、解决对策

现行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将其建立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然而,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去验证定理和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针对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如下几点解决对策: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深入了解和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标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通过定期的教师培训,使教师了解和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施动者,学生是受动者,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带动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此外,也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培训,提升教学理念,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2)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通过实验来强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通过加强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不断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物理自身就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点都会对应到相应的实验当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所学的知识,以便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3)适度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及时的收集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通过图片与影视相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带人到影视当中,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可以掌握物理知识,在提升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掌握能力,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

(4)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篇10

关键词: 英语 任务型 教学

20世纪末,随着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转移到语言学习者身上。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体现。一种交际教学的最新发展形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始形成。在任务型教学中,师生先通过教学互动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教师呈现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新旧语言,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单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任务活动中情景和话题的创设者、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以及学生排除任务障碍的帮助者。学生在各种任务活动中感知语言知识,实践语言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体验积极的情感,最终达到提高综合语用能力的目的。

1.在课前任务表演活动中提高情感体验

课前表演是为复习旧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进行的活动。其内容多样:如角色表演、小品、脑筋急转弯、记者招待会等都成为学生喜欢采用的方式。表演前让学生自编对话,自己导演;表演中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和表情,保证表演的延续性;表演后教师首先根据表演的内容进行提问,然后对学生的表演作适当评价,以提高其表演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材料准备、上台表演、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听、说、读、写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由表演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开始阶段学生的表演总难以尽如人意,但只要教师从入学考试抓起,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出一批灵活应用英语交际的“演员”。笔者通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4个人上台表演,每周二、四为表演日;每周评出最佳表演奖,每个月在两个教学班开展一次英语小品竞赛,获胜者可获得奖品,教师用数码相机拍照,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材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

2.在任务呈现活动中感知语言知识与技能

呈现活动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呈现环节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合理的示范表演,创造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身临其境,最终达到感知、理解新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教师呈现新语言项目时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的智力、体力、心理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状态,同时还应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以保证信息的输入和加工顺利进行。通常的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2.1表演呈现

教材文本设置的众多交际功能项目都非常适用于表演呈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方法把新语言项目“演”出来,这种呈现方式既能突出语境,加深理解,又能活跃气氛,提高交际能力。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真切地感知到了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实物或图片呈现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呈现,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简单实用。学生可以在联系实际中,不通过教师的母语解释,自然而然地理解新知识的意义。

2.3现代教育技术呈现

对于一些较难创造的情景,或难以通过表演呈现的知识,可以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呈现。如教学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时,我先把自己到各地旅游的照片制作成课件,配以文字(如西安旅游的照片下打上“I like xi an where has old history buildings.”)。由于照片的展现,加上我适时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课外知识,学生很快就在快乐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当然,呈现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还可用游戏呈现、室外活动呈现、简笔画呈现等多种方法。每个教师,应有一套适合本班的呈现方式。

3.在任务练习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

呈现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理解语言知识与技能。呈现之后,为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活动。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词汇和语法须经过语言环境的过滤,在交际语言环境中运用,才能得到巩固。通常练习活动有以下几种:

3.1开展任务型小组合作活动

小组合作是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合作学习法,包括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辅助个人法、切换拼接法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真正明白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具体任务,明确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小组里积极地学习,并且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还要注重小组评价,即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小组任务的完成达到了预定的标准或在小组竞争中胜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只有真正引入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才能调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开展创新型游戏活动

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掌握,在游戏中引入竞争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方法用于动词时态练习最为有效。例如,教现在进行时态时,可以让第一组学生写上班级任意一个学生的姓名,第二组学生写做某事,第三组学生写在某地,把纸条收集好由第四组学生轮流念,这时就会出现“Li lei is sleeping in the toilet.”等有趣的句子。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3.3开展辅助型记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