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范文
时间:2023-03-14 06: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探究;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思维品质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实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1. 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rI'2噬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我如此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作好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这样就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2. 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影响 教育故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57-02
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似乎告一段落,陷入了相对的平静,但是教师们的脑海里却仍然波澜起伏,新旧观念的冲突仍然在教师们的实践中继续上演。下面就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一个故事。
一 班主任的一个故事
最近学校加大了对学校卫生和安全的管理力度,同时也加大了这一块在班主任考核中的权重。每天早中晚打扫三次卫生,每天卫生检查没有得满分的班级得不了卫生红旗,当然还要扣班主任的分,最终会影响班主任在评优过程中的竞争力。接下来就是一个由“卫生”问题引发的故事。故事发生时,我正担任四年级某班的班主任,现在仍然是。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我刚从办公室批改完作业疲惫地走出来,就碰见平行班的班主任X老师气势汹汹地向我走过来说:“你们班的垃圾怎么倒在了我们班的‘公地’上呢?”我正想:“怎么可能呢?他们班的‘公地’不是在我们教室楼下吗?难道谁把垃圾从窗户上倒下去吗?”这时X老师从身后拿了一张纸片出来并带着责备的语气说:“你看这纸片上还有你们班N的名字。”证据俱在,我没有反驳,立刻向X老师道歉。可是X老师好像根本没听我的道歉,只是一味地表达他对我们班这种行为的惊讶、不满和愤怒,好像是我故意叫学生把垃圾倒在他们班“公地”上似的。正说着检查卫生的Z老师就过来了,过来就说:“对不起,得扣你们班的分哟!”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班主任X早已把这事反映到Z老师那里去了。我当时那种心情可想而知。我气急败坏地回教室去找那天扫地的学生M。
这天打扫清洁的学生M是这学期刚从村小转到我班不到两个月的一个男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习成绩也不好,在以前的各种测试中只能得四五十分。由于每次他们组打扫清洁的时候,他都偷懒不做,有很多同学多次向我反映他的情况,所以那天就罚他一个人打扫清洁。没想到他居然把垃圾倒在了其他班的“公地”上。我气急败坏地找到他,对他进行了询问,他却一个字也不说。最后才承认是自己从窗户把垃圾倒下去的。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还是不说,只是低着头。于是就让他带路到他家去找他的家长。
在去他家的路上,我突然间发现我对这个学生不是很了解,除了从平时的观察中知道他是一个内向的男孩之外,其余的都是一些不好的印像――懒惰、学习成绩不好等,而他的家境我一无所知,他的父母除了报名见过一次,就再也没见过他们在学校的身影。我正心情沉闷地想着到他家时怎样劝诫他父母一定要严加看管时,我突然发现学生M正低着头十分缓慢地走在前面,双手紧握书包的背带,神情紧张。就在这一情景进入我脑海的一瞬间,我的心情却一下变得轻松起来,因为那缓慢的脚步、紧握的双手、紧张的神情让我看到了这个孩子身上的希望,让我看到我这一趟不会白走。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我们到了学生M的家,但卷帘门是关着的,学生M习惯性地把卷帘门拉起来,原来他的父母还在睡觉。这时我想:“怎么大白天还在睡觉呢?这可对孩子影响不好啊。”后来才知道他父母为了多挣钱经常上夜班。他父母见老师到家里来了,没等老师开口就破口大骂“你这狗崽子又在学校闯祸了,还不向老师道歉!”“老师,我们自己都知道这孩子坏毛病多,好吃懒做,还请老师多多原谅。”“他在学校有什么事,老师你给我打就行,或者你给我说一声,让我来收拾他。”此时,只见学生M低着头忐忑不安地站在旁边,神情越发紧张了,好像马上就要大祸临头。此时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改变了来意。我对学生M的父母说:“家长,你们误会了。我这次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M的家庭情况,M来到我班上两个月了,我还没来得及了解M的家庭情况。另外,是想给你们说一下在这两个月以来,M的表现比刚到的时候进步很多了。希望你们平时还是多鼓励他一下。”听到我这些话,M才如释重负,顿时满脸通红,脸上带着激动和惭愧,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默。最后在家长热情的寒暄声中我离开了他们家。
在回校的路上,我觉得有一股轻松愉悦的活力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原来保护学生的自尊,教师也会感到如此的幸福。我庆幸我没有向他家长“告状”;庆幸地看到M脸上的激动和惭愧;最庆幸的是我在M身上发现了M的希望。但也为我之前的小气、冲动感到羞愧。自这个故事以后,我为自己提出了如下努力方向:作为一位班主任应有宽广的胸怀,博大的气度和对学生的爱心;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具备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班主任应是学生的欣赏者,学生希望的耕耘者。
二 故事的反思与启示
虽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其中很多情景却反映了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的经历,反映了新旧两种课程与教学理念的本质区别,从细微之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素养的提高
首先从教师素养的视角来看,故事中的教师由感性变得理性,油冲动变得冷静。刚一开始“我”为了自己在教师评价中的失分以及在众教师面前出丑,而大发雷霆;稍后又心平气和地从学生那缓慢的脚步、紧握的双手、紧张的神情上看到了希望。先前教师的大发雷霆既有对学生那种不道德行为表现的气氛,又有对自己利益损失的不平。这是很多教师都会自然产生的情绪,是很多教师的现实反应,只是表露的程度不同。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从后面教师“我”对学生的细心观察和对其自尊的尊重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那一片真诚的爱心。整个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对学生的爱相互冲突交织的过程。刚开始教师的情绪可能更多地受自己的得分与面子的丢失而激发;后来随着教师对自己反思的进行,教师对学生的爱心逐渐占据了情绪的上方。这个过程也是作为教师的“我”的成长过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教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博大的气度和对学生的爱心。
2.班主任角色的转化
从班主任角色定位来看,故事中的“我”由居高临下的“监控者”变成了学生的“朋友”。朋友是可以信赖的,是可以真诚交流的对象,朋友之间的心扉是相互敞开的、相互理解的;而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和被管者之间是相互提防的,他们之间的心扉是相互封闭的。在该故事中,“我”刚开始就扮演着一个可怕又可恶的管理者角色,学生对“我”向他问话是一声不支。后来由于“我”的改变,“我”和M逐渐成了可以沟通的朋友,M对“我”的抵触才逐渐消失了,和我沟通的频率越来越高,以致最后信赖“我”和“我”无话不说。所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对那些后进生或者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该换一个视角,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进而和这类学生建立起真正的朋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班主任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
另外,班主任应是学生的欣赏者,学生希望的耕耘者。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对于像故事中M类似的学生尤其是这样。只有教师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一个学生(特别像M一样内向的学生)的时候,教师才更能激发学生对教师那一份接纳之情。只有教师作为学生的欣赏者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时,学生才更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希望的人,从而在这种被欣赏的积极感受中产生出积极上进的无限动力。在以上故事中,学生M的激动和惭愧的表情以及后来学习的进步,都充分说明了教师作为学生的欣赏者的重要性。
3.教师学生观的转变
篇3
[关键词]练习设计 评价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33
在目前的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想要让练习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让练习的评价功能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那么,教师在练习的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举措。本文简要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
一、练习倡导多样性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练习设计要杜绝枯燥乏味、机械重复和无思维价值的东西,要求题目做到“新”“活”“趣”“奇”。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觉到练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口令”游戏。同桌互相提问,如甲说出“三七”,乙马上说出“二十一”;(2)还可以开展小组游戏,如“小青蛙找家”。预先给学生提供几张数据卡片,如7、14、21、28、35 (代表小房子),并在相应的卡片画上小青蛙。活动时,一名小组成员拿一张数据卡片,其他学生迅速找出青蛙身上的相应数字,并替它们找到家。这样的练习既避免了机械、呆板、重复的练习,又使具体计算与熟背口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熟练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练习生活化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练习内容同样也离不开生活。
例如,复习“计量单位”一课时,就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今天早上7( ),冬冬从2(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5( )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300( )的早饭,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到了体重55( )的小胖子红红,和她一起到了学校。这样,将枯燥的题目改为联系学生生活的情境式练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三、练习倡导开放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也不同。因此,他们的学习成效和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各有差异。针对这一特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符合不同学生的切实可行的练习。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思考。传统的练习有许多的弊端,学生的思维总是被束缚在特定的框架中。因此,教师在课堂练习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4根学具小棒摆图形,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并且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角?这样设计的优点有:(1)趣味性。针对学生的喜好设计的练习,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操作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有效操作,从而解决数学问题;(3)开放性。让学生摆出不同的图形,可以是平面图形,也是立体图形,张扬学生的个性。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四、练习突出实践性
小学生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乐于动手操作。《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当具有实践性,应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把握教学的整体性,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练习:(1)找一找。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2)做一做。用萝卜做一个长方体;(3)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的颜色;(4)说一说。向同桌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5)画一画。把你的长方体设计成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找、做、涂、说、画等活动,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4
一、分层次设计作业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针对这些个体,不能一刀切、整齐划一地布置作业。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分层次设计一些多样化的作业题,把完成作业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作业,各取所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层次设计作业时,还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作业内容。
二、从过程与方法上设计作业
从过程与方法上设计作业,可以体现知识的过程性,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际生活情境为问题设计作业
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有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实际生活的情境为问题设计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加强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用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各种情境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培养学生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作业的难度。作业难度要分层,体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作业难度太大,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做不出来,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作业难度太小,又降低了学习要求,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能发挥巩固新知、复习旧知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业设计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使之具有思考性,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完成作业。
2.注意作业的量。学生学习时,所有的学科都要学,每个学科都要布置作业,但作业量一定要适中,应将作业的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一般在时间上不宜超过一个小时。如果作业量过大,学生花费时间多,很容易疲劳,就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所有学科的教师应该协调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天以某一门学科的作业为主,其他学科就少布置作业,或将作业在课堂上当堂解决。
篇5
一、转变观念,迎接课改
2003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年轻的我被推到了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工作,并承担本班数学课。
初次当班主任,又逢新课改,对于我来说,压力非常大。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名出色的课改教师。在这一年的暑假期间,我被派到区里进行新教材教法培训,通过专家的讲解,与同行们的交流,我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将代替《教学大纲》,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什么是《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是什么?作为年轻教师,我深感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努力学习。于是我订阅了有关新课改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书籍,广泛阅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从那以后,书店和图书室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只要有机会外出,带回来的不是给家人的礼物,而是成捆的书籍。此外我还购买了电脑装上了宽带,用互联网同实验区的教师一同学习《新课程标准》,交流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还理解到,学习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
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大胆尝试创新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的教学能够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交流,敢于质疑,提高学习能力。改变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践中,我同学生们一起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实行“后动化”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是教师,更多是来自对教材的理解。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同时也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得到体验。
经过努力,我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新课改交流中,我的数学课《分类》成为校级示范课,并多次在市新课改示范课中承担数学公开示范课教学。此外,我还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05年10月所做的《做个快乐少年》一课被评为市级优秀课。2007年6月撰写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文荣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并参与了市级“百校特色德育”立项,并已结题获得证书。因教育教学业绩突出,我被评为区“十一五”期间骨干教师。
二、求实勤奋,实践课改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中,我边探索实践边研结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上的新理解。
(一)增强课程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我往往比较重视大纲,教材和教参,缺少的是课程意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我在教学设计中逐渐树立了课程意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一种教学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首先要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从这个原理出发,我屏弃了孤立地理解课本,局限于课本的陈旧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由被动地执行和施授课程转为主动开发和创新课程,学生反馈良好。
(二)增强过程意识,变灌输为导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缺少过程意识。重结果,轻过程,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增加过程意识,实现教学方式的合理和科学转换,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做到:
重情趣。今天的数学就是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重情趣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找回学生的童真童趣,从而唤起学生生命的活力。
重参与。这里指的是学生由过去课堂上被动的听与记转化为直接参加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充分的参与形式,保证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保证学生的多种参与形式,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
重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实践中我发现,能力和智慧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此外,我还千方百计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树立导学意识,教师如何“导”的导学意识,关注学生学习的动力、方法、交往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并加以科学有序地组织和指导。时刻站在“以学定教”的思想理论告诉,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了解关注学生。在所执教的数学课中,我努力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常识,从身边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求和兴趣,初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开放化,外延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实践参与能力。
(三)增强评价意识,变刻板为活化
我改变了以往单凭一张试卷,或学生偶尔表现为媒介的浅表评价方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内化,我认识到:评价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要由种甄别和选拔向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由重终结性评价所转向重形式形成性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多评价,从评价形式上,由单调评价方式转变多样评价方式:教师的课堂评价同样重要,它的核心是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效应,产生人格效应,在教学中课内外作业评价尤为重要,教师评价有神奇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我们不经意的某次评价可能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命运。
三、查找不足,反思课改
篇6
关键字:教材;研究;学习兴趣;自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的学科教学标准。体现了在政治、文化、科学、道德、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的整体思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要搞好教育教学,应在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教法进行课堂教学。
一、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
在研究学习新教材时要明确两个目标系统的关系: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1、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适当引入生活中的素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一定要认真钻研。要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类型和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单纯地教教材,要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教师更需认真把握教材。当然,把握教材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驾驭教材,用活教材。教师必须做到认真阅读教材、教参和有关杂志上的相关介绍,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教材编者的意图,了解学生学习这些新知中的已有知识经验,了解教学这些内容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总之,只有真正把握了教材,才能达到教学的全部目标。
2、加强教法研究,实施因材施教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有的片面理解这句话的教师不管学生的年龄特征,不管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每节课都让学生动手实践,每节课都让学生小组讨论。《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生学习的方式有许多,有模仿、记忆,还有接受和练习等;学生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还应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还有阅读自学等;学习活动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把握教法,当前还要注意反思、小结以前的一些教法,要从现代教育、教学新理论的角度,从课程改革,从教学实际出发审视自己已经掌握或反复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继承并发扬好的教学方法,纠正或完善一些存在问题或有缺陷的教法。还要注意探索新教学内容的一些新教法。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中学生物课堂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找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教师要热爱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当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小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有意避开,可对其它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来激励这些学生改正缺点。当学生学习注意分散、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可故意停顿或转换话题或边讲边走近学生座位给信号等方式予以暗示。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二、努力探索激发兴趣的途径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注重以下几方面:
1、让爱心充满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正如陈垣先生教导我们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笑学生,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就会企望自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尽力给予融入学生血液的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水,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
2、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方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
3、善用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有时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象童话里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物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生物学科的情趣及广阔的知识,带领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
4、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生物,体验生物,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5、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生物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生物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生物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中学生物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古人曾提出过闪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
1、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于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2、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篇7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 新旧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使得新课程在理念上不同于旧课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新旧教材的课程观不同
在旧课程观中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是第一任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情景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2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创造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树立创造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在教材的处理和使用上,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从而形成有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学的内容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浅、宽、活、新”的设计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要改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书本和课堂扩展到生活和社会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层自助学习、合作学习等。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高于或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那种最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物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
物理新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最有教育价值的物理知识为课程内容,由原来的“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新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从理念上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启发下接受,在活动中探究,通过因特网自由选择。
(2)重视学科渗透,重视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在互动
中深化。
(4)面向社会生活,重视整合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这种前卫的课程理念和人本化的课程目标向我们表明,从生活中学物理,从STS中学物理,从探究中学物理,从实验中学物理,必将成为学习者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
4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良师向学友转变,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要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5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物理课
物理过程既抽象又直观。直观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直观的背后又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构建以具有教育性、创建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不仅要求学生注重知识点的把握,更要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课堂。教师应不断实践探索,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最终使学生喜欢物理,爱学物理。
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物理复习
2015年的高考虽已结束,但作为一线教师,每年高考前的复习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如何做好高考物理复习呢?本文将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己在高考复习中的一点体会和感受。
一、基础知识仍是学习的基础
新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基础知识仍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面。如,在必修一中“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在重力场中的考查,在静电场中将静电力加进去仍在考查,而且像这样的基础知识在试卷中占较大的比重,但考查的难度却大大降低了。比如以前高考中考查多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而现在会出现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使复习在短时间内有效率、有创意,我在2014年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降低“梯度”,诱导“上路”
在总复习中,在每章内容复习的过程中,我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拟浅易、适中的同步练习。通过这样的基础训练,既降低了知识结构中的台阶,使学生有一种新的感觉,而且使一些在高一、高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逐步跟上高三的复习进度。
2.综合练习,灵活多变
复习中编写典型的例题特别重要。我在对高考试题中常考问题进行讲解时,力求做到“四个多”――多问、多解、多变、多析。尤其是“多变”,多变是改变一道题目的叙述方式,增减或隐蔽题目条件,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和判断中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比如,在机械能守恒的复习中,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只改变题目中的一个字或一个条件就将那道题目变成了看似很像,但实际上不一样的三个题目;“多析”是让学生对一道题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清题目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所问的问题。“多解”是对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一道题我引导学生用六种方法进行求解,解完那道题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自然迎刃而解;“多问”是对一道题从不同角度提问和思考。
二、实验探究的技能、方法在高考中仍很重要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所以实验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高三复习时,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很多老师会把实验放置在一边。针对探究实验的重要性我在复习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基本技能的训练
实验探究离不开基本的实验技能。课程标准对实验技能的要求是: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记录数据,会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探究过程,增强探究意识
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一般包含七要素,而高考中实验探究题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或是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环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复习中对每一个实验的探究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从而加深印象。
3.增加实验,提高兴趣
篇9
高考;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86—02
新课程的持续推进迎来了新高考的实施。在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对以往的高考经验进行必要的总结,并及时调整高考备考策略,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地理备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更新观念
1.树立生本理念。地理新课程强调学生要“会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的选择则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为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转变教师角色。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主角变为配角,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讲演者”、“永远正确的指导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鉴赏者”; 应坚决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让学生走到前台,主动地去体验、去感悟。
二、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使用
1.活用教材。地理教材是学生“学”的材料而不是考试的依据。高考文综地理考试是以考纲为依据,尽量避开教材中的案例、图表,通常选用新图表、新材料、新案例,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处理好“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两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考备考的效果。而教材的核心内容,则是依据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与教材有关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
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1.重视判读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的判读在高考文综地理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让学生准确地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解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使学生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我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并不是简单地指着图表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及这三层的特点,首先,我列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中各成分的特点。根据各成分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知道: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式,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习惯,学会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如,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城市、河流、交通线等,我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册上进行标注、绘制。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重要图表的规律,而且使其掌握最差的区域地理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得到巩固。
2.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所以,考生不仅要立足基础,而且要养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首先,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点,梳理知识脉络。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并对他们进行点拨。最后,通过精讲精练,使学生学会归纳解题方法和答题术语,进一步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2)高考文综第二卷分值大,而答案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考生往往是写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要求他们把每节课涉及的主要地理原理和分析思路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这样,不仅能有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而且能够使其把握每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开阔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中,试题素材丰富多彩,时代感强,充分体现和反映了最新的地理研究内容与成果,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需要考生拓展思维,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高考地理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新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及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较容易接受,并且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高考地理也注重对考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备考时不能照本宣科,如,在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时,不应让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其减灾防灾的意识。
5.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经常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所以,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缺陷,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即把每次考试中的错题汇总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临考前一个月看,这能够尽量避免他们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篇10
关键词:历史;师生关系;学习效果
一、精心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备课不再是对教学目标的简单阐述、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解释、对教学过程的机械安排。它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
二、上课要充满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若不能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就传授知识,那就只能使人感到冷漠和疲劳。”而人的情绪是可以感染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假如教师满脸微笑、精神饱满地上课,学生往往也能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他们的思维才能在愉悦中得到发散,能力在愉悦中得到培养。相反,教师一脸愁容,甚至冷若冰霜地进行教学,学生只要一看教师的脸色,就会产生紧张甚至恐惧的心里,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怎么能够愉快地合作、探究学习呢?思维也只会是僵化的。
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充满激情,从而使课堂也充满激情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充满爱。要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这样自然而然就增加了教师的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再精彩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教师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语言是否优美、是否富于变化也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气氛。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建构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才能在平等和民主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之中。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比学生知道得多,教师遇到学生懂而自己不懂的知识,要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精神,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这样还能够使学生获得超越老师的成就感,拉近师生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巧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正式上历史新课前,巧设情境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喜好,巧妙地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想迅速地从课外带到课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情境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常用的情境导入的方法有:(1)历史故事导入法;(2)新闻时事导入法;(3)优美诗歌或歌曲导入法。
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由于教学内容千变万化,学生基础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所有教学内容和班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简单总结一下本人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1.连横合纵法
所谓连横合纵法就是让学生以时间(朝代)为纲,以国家为纬,以重大史实为结点,组成一张知识大网。这样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就是补网和扩网,随着知识越学越多,他的知识网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密,并且他会把新学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填到已有网络之中,他记忆、思考、理解这些知识都会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出题法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考试始终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热闹的课堂,但如果到考试的时候学生考不出成绩,这不但影响教者的威信,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还会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质疑。所以,我正常教学一个月就让学生自己仿照期中或期末的试卷出一份试卷,正是这种出题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思考哪些知识要记忆、理解和掌握,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考试的主人,考试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老师,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上考试。
3.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没有疑问也就没有思考,只有产生了疑问,学生才能去探究,去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处在疑问之中,使疑问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