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26 07:0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篇1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情怀的增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怎么才能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编排的主题来看,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题。阅读的课文,课文分单元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从全书的要求看就可以看出,重点无疑落在:感悟语文的生命情怀。比如,教材精选唐诗宋词经典篇目,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收入囊中,让学生既品味了李白诗歌的雄奇豪放、飘逸不群,又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同时又体会了辛弃疾词风的豪放与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染,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那又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的落实、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同事也应当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解题方法的指导。但是深入贯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讲“教文”融入“育人”,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等人格修养方面的提升,更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谈“文”的赏析,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一个制高点,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生活化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文学创作的原材料就来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语文,服务于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语文走向生活,注重学生语文生活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很好地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且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我价值。

由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充盈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为此,新课程理念不仅强调了语文应用的重要性,还从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美的本质作用出发,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邬建芳在讲授《再别康桥》时,用诗情召唤诗情。献课流程大致流程如下:首先,在缠绵悱恻的怀旧旋律中深情依依地吟诵起了自己的诗作《云彩》和《金柳》。其次,鉴赏评点,再现生活,走近诗人,品味诗情画意。再次,写作小组的同学们在配乐声中吟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短诗《爱、自由、美》、《虹》和《星辉》。最后,师生共同吟诵,声情并茂地将美推向极致。邬老师“用诗情召唤诗情”,其背后涉及的审美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正式这种召唤式的欣赏,唤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坚持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一双线模式

高中语文课程的开设在兼顾课程基础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强化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我选择性,学校应当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供学生学习。在理解这一理念时,我们必须注意:坚持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导这一基本理念不动摇,同时尊重校与校之间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学生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开设校本课程,争取让教材的编排做到审美情趣与应试考点的统一,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空间,促进不同学生思维品质的构建,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纵观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套教科书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5个系列,其编排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语文课堂不仅仅应当重视这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应当坚持《选编》的阅读、《节选》的教学、“红学”专题讲座等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双线并进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既实现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阅读欣赏活动感知祖国丰富的文化。

篇2

一、为了“贯彻”新课改精神,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丢掉“满堂灌”的帽子

我们不少教师走向了极端,刻意与过分地追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突出,课堂节奏也显得随意而不紧凑。在我们的一些示范性的公开课里,经常可以看到如下情况:教师要么是设计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已经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生之间叽叽喳喳“讨论不休”,到了一定时间,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整整齐齐地停止了“讨论”,然后开始逐一回答问题,而教师为“贯彻”新课程中强调的对学生激励性、肯定性评价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也一味地表扬“说得很好”“非常正确”,对学生发言中明显的错误也不及时给予指出,这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实则类似于“放羊”,随学生讲一气,等到学生“充分发言”后,一节课所余时间已不多,很难引导到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上,没有注重整合和优化,本应有主导作用的教师基本上是个摆设,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么是以问代讲,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常用“对不对”“是不是”发问不止,与学生缺少真正的信息沟通,因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回答“是(对)”或者“不是(不对)”,根本不需要太花费脑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实则仍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需要配合好教师的“问题”即可。这些情形都很难真正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实际上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的。

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讨论

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也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若没真正理解课改理念,往往会出现两大弊端:(1)会导致有些学生自由过了头,课堂纪律难以掌控。让自觉性高的学生自己去学、讨论,他们固然会认真去做,不会讲闲话,但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却给他们创造了讲话的好条件,所以教师有时还要花部分精力去强调纪律;(2)对于有的知识点,仅靠学生自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因为现在高中的知识,本来已有一定深度与广度,若靠学生自己学,还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对于我们这些县级中学来说,农村学生的积累本来就不够,见识也不够,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在研究见效相对较快的数理化和英语,对语文并不太重视,所以课余时间基本上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语文的阅读与积累等功夫到哪里去完成?又谈何语感?谈何语文素养?我们现在很多学生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写作文写不出几句话,找不到几个事例,阅读时连文章都读不懂,遑论答题!遑论“以生为本”!因为他根本就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三、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交流,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有的教师也许认为分小组合作讨论了,便是“合作学习”了。而且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实际上,在我们县级中学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表看法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让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性,也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怎么能预期的教育效果?

篇3

高中语文教育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如今,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自主、探究”这四个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老师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往往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兴趣 积累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趣味性、生动性与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倡导创新写作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发挥,展现自我良好的一面,然后通过优秀作文的感染和熏陶,使他们拥有品味语言魅力的能力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课外,我们可以经常为他们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尽情地去感受自然,通过对自然的认识过渡到认识自我及整个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生命,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作文教学的价值。

一、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就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就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这一观念告诉了我们语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写作空间。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阅读,并从中摘录出优美的语句、格言、名人轶事、奇思妙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良好的阅读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去写读书感想,记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及对文章的认识情况,让自身的思想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达到充实自身情感及思想的目的,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阅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文评阅是其重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评语,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评阅中来,通过老师的作文讲评,让学生自己评阅自己的作文,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认识到自身写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学生能够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便在下一次的写作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认识自己写作问题的同时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写作、去优化自己的作文。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语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能力,利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锻炼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及洞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积极地去思考遇到的种种事情,明确生活的方向及目的。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又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作文见解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具备深度的思想。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新与缜密可以使学生拥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在个性美的角度下,要提倡学生尽可能地去创新,通过创新来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长城在许多人眼里是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残暴的见证,但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才能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其次,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地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拥有更为新颖的创作模式及独特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描述“雪”时,有的人赞美了雪一尘不染,是滋润万物的精灵;有的人认为雪以圣洁的外衣掩饰了世间所有的丑恶;也有的人描述了雪越过了千山枯寂、万木萧条的景象,反映了它的冷漠无情。这就是发散思维模式下的一些启示。要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逐步得以提升。

五、让学生在创造与想象的空间里成长

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时,要强调作文内容的真实性,要让学生清楚编造的作文内容会使整篇文章既空洞又乏味。学生东拉葫芦西拉瓢地搜集他们接触过的材料,对材料进行东拼西凑,或者毫无感情地去叙述他们观察到的事物,时间一长,就会让语言文字失去其原本的色彩,也会束缚学生自己的思想。这些都表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只有强化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才能深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事物做出全面的思考。如此一来,既能标新立异,又能让作文内容变得更加深刻。

俗话说:“在春天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了秋天才会收获到最充盈的果实。”因此,作文教学也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的语文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感悟,并用智慧的心灯指引学生通往成功写作的彼岸。在新课标标准下,让我们不断地努力,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个快乐作文的平台;让我们积极地去创新,为学生架起一座座成功作文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华琪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架构——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7期。

篇5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欧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Framework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从理念、目标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上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1999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等选修课程。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4.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5.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1985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高中英语课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1993年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参加调查和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共87所,学生达15,937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1985年的全国英语教学测试调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993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3.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4.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关系

2001年7月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当时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尚未出台,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这次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准。

第二部分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结构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立足于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又充分考虑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长的需求,力求使课程标准做到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2.第一次在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3.既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5.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提出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级别证书制度的设想。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1.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分别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其基本框架图如下: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框架图(详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文中表1)

2.必修课程

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必修课,共5个模块,计10个学分。高中英语必修课程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输入量,必修课程由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1。

3.选修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进行选修,分为两个不同的系列课程,即B系列和C系列课程。B系列课程为顺序选修课程,应在完成A系列课程后顺序选修。B系列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A系列基本相同,在继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选修课程共设6个模块,计12个学分。

C系列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的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专项语用技能,发展特长与爱好,满足兴趣和需求而开设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就业,特别是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设置C系列课程。以下课程仅为建议性课程。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可以包括: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语言应用类课程可以包括:文秘英语、科技英语、社科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欣赏类课程可以包括: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第三部分原有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比较

说明: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以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版本为基础修订的,其修订工作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参加修订的人员同时是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因此,2000年版的高中大纲吸收了一定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该大纲尚未普遍实施;1996年供试验用的高中大纲到目前为止只在个别试验区使用,未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因此,实际上全国广大地区的高中教学仍遵循199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的理念和要求。

第四部分征求意见的重点

希望专家和学者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提出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一表述以及教学重点是否恰当?你对此有何看法?

附图

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您认为其意义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七至九级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否恰当?

4.《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国家认定的英语分级水平测试,设7、8、9三个级别的考试和相应的证书;高校自行确定所录取学生的英语水平级别;学生可在高中阶段通过级别考试获得级别证书,并凭相应的级别证书申请不同大学和不同专业的入学资格。您认为此设想是否可行?

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新课程标准 人文素养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寓人文素养于英语教学之中。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难以成功。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实现和主动实践,提高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2008年秋季河南省使用新教材以来,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改的挑战。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但要具备及时妥善的处理能力,还要感受到素质教育的优越,它能让我们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尽情地挥洒激情。《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尝试、反思,我充分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的优越,当我准备得十分充分、时间安排得恰当、提问设置得妥当、活动安排得到位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情绪特别高涨,回答问题十分踊跃,并且课后找学生座谈时,都反映良好;但是,当准备不充分而且用传统方法教学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我参加工作时就赶上了新课改的潮流,所以一直以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感到了新奇,感到了挑战。

新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做法,强调英语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语言学习过程,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老师仍按照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复习—导课—讲授—练习—作业”教学,学生仍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仍是新教材、老教法。对于语言的学习,特别是英语的学习,把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探索、求知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效。”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关系着新课改的成败,而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积极学习中进步,在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中成长。对比母语,我们没有特别的老师传授有条理的汉语语法知识。很多基础语句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的。由此可见,语言教育者一定要注重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海航行靠舵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方法,以及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新课改是素质教育潮流下的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新课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应当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流思想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1.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是一件苦差事。有这样一句谚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a drink.”语言的学习,就是要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人翁的观念,老师应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并帮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平时对学生多用些鼓励性言语,如“Very good, thank you.”“Try again,don’t worry.”等,给学生以信心,让他们找到自信,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教育家陶行知说:“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表面上,实行新课改后,老师的重要性下降了;实际上,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就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备课,准备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活动,如进行生动激烈的短篇演讲(故事、笑话、人物传记等)——演讲者可以预设提问,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发问,演讲或提问的过程就是对于知识深化的过程;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转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刺激。我读高中时,老师拿着常见的小人书引导我们看图说话,那时同学们都显得特别激动,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

3.注意教学中心的转变。教师权力的下放,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学生的英语活动及时点评,适当延伸并作好总结。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鼓励他们树立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素质教育的浪潮给予新课改英语的素质教育以广阔的教学空间,更好的展示舞台。谁准备得好,准备得充足,谁就会成为新环境新形势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教学 文化 渗透

一个国家的正武文化作为既成的知识文化,人们可以直接学习而获得,但最具有影响力的则是小写字母“C”文化,因为它是隐性的、潜意识的。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从大写字母“C”文化扩展到小写字母“C”文化,把后者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内容来划分,文化渗透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即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和反映英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交际方面的内容。知识文化的缺乏在交际活动中不一定会造成误会,而对交际文化的缺乏了解容易引起误解,造成交流障碍,它关系到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因而高中英语文化渗透应以交际文化内容为主,知识文化内容为辅,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还有的学者将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细化,包括称呼语、感谢与答谢、恭维与赞扬、邀请等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与各种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差异及其干扰需要渗透到英语教学中的几个环节来加以解决:地理历史文化渗透;文学典故文化渗透;英美国家节日文化渗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渗透。

根据教育部2001年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七级具体内容标准为: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典故或传说;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八级具体内容标准为: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如有些调汇或表达方法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如文化崇拜或文化歧视),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丑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根据以上具体的内容标准,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目的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渗透主要集中在(1)词语与俗语。(2)交际用语。(3)历史人物。(4)文化成果(文学、典故、传媒、宗教等)。

1 词汇中的文化

文化与语言的紧密联系,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也是最直接反映语言文化背景的,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从其词义人手,可以区分共直接意义和隐含意义,直接意义即是词汇的字面含义,隐含意义包括词汇的文化涵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1)不同语言中直接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有不同的涵义;(2)体现文化内容的固定惯用语,包括成语、俗语等;(3)词语的褒贬在文化中的差异。学生通过对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了解中外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这才是成功学习外语的关键。因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对一些文章和问题的理解,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正确使用。通常,学生可以通过查询英语词典知道词语的直接意义,但却无法深入地了解词语背后隐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上高中英语课堂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因素,教师也只好忽略这部分内容,而这样的忽视往往会阻碍学生进行恰当与得体的交流,容易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强调和区别。

2 语用中的文化

语用中的文化是外语教学与学习最终目的所在,是要学习者将已掌握的语言结构及有关文化知识用于实践上,而这一部分也是当前外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语用的文化具有动态的特点,包括对话语、语篇的把握以及对会话含义的推导等,是语言在使用中形成的文化,即句子的语法构成及其在交际中具体运用的文化。首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中英文的句子结构构成中既有共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最基本的语法构成结构均为主语+谓语+宾语。其不同之处在于,汉语句法是依靠词序和语义关系来表达句意,它强调语意而非句子的统整性,而英语句法强调句子的统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当高中生将汉语句法转化为英语句法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语法错误,如句子无主语、动词的时态、数与代词的不一致等。另外,英语句子中动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形的变化上,而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安排是以时间为顺序。因此,在英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而在汉语中名词才是句子的核心。其次,在掌握句法结构的基础上流利的使用语言还要重视语言的得体性。这方面知识的介绍有一定难度,因为这时约束语言使用的不再是语法,而是社会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这些更为抽象的东西。由于不同文化间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不同,其表达方式也彼此不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必定要考虑并遵守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也就是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英语语法规则,还要使学生具有自觉遵守目的语交际原则的意识,这是语用中的文化渗透主要体现的内容。

3 社会中的文化

根据“新课标”,除了要使学生了解词汇、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内涵,还包括要了解社会中已有的文化成果,这一部分的内容包罗万象,在课程标准和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注重那些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内容,其中包括:

(1)地理常识。这是对人民生活和语言产生的自然环境的了解,是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前提之一;

(2)历史背景与国家知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历史,而且许多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在日常用语中都有其痕迹,目的语民族和国家的起源、发展的整个历程也是学习者应了解的基本常识;

(3)风俗习惯。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包括生活方式、思维规律、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有不同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理解,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才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

篇8

前言:基于我市正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已然成为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力完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最终落脚点,更是成为了我市教育从"走出低谷、重塑形象"逐步跨越到"优先发展、走在前列"的一个最终体现。自我市白朗县顺利通过自治区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验收以来,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提出了要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几十年流传下来的"满堂灌"、"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方式及课堂模式。据了解,有其他兄弟地(市)部分学校已开始在尝试山东省课改模式"杜郎口模式"――"10+35"模式,即教师10分钟用于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因此,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既是教育、特别是农牧区中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次大变化、大提升的机遇,更是解放课堂时间,转变教学理念的一次大变革。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汉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汉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培养,让其变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在初中阶段,有的学生探秘心理很强,求知欲旺盛;而有些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较淡薄,甚至消失,滋生汉语难学的错误想法。所以,我认为学好汉语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为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建议利用朗读、分角色扮演、成语(短语、句子)的扩展和运用、坚持写日记等作文、月考成绩等教学评价要素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适当的表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农村孩子接触普通话较早,见识较广,越发认为课堂中老师简单的"非常棒"、"表现得很优秀"、集体鼓掌等鼓励方式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方面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作了一些尝试。"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1]具体如下:

农牧区初中学校是寄宿制普通中学,学生来自不同乡(镇)的学校,甚至是教学点,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找一名学生当组长,发给组长一些卡片,让组长设计精美的边框,作为每一位学生的评价卡,组长保管评价卡,卡片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记录每个月的评价成绩,评价时间为课后评价、周评价和月评价,评价内容为朗读能力、课上回答问题和小组对话表演、成语(短语、句子)的扩展和运用和课后作业完成能力、日记等作文的综合表述能力、月考成绩等五项内容。

1.朗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手段。课本上的生字和短语,都是通过朗读来熟记的。因此在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可借助教室读书角、学校阅览室等场所,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选择自己喜爱并确保内容健康的读物,扩大读书学习面,以此来促进增加知识面,培养语感。朗读实际上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尤其是略读。区编汉语教材每单元都不同程度安排了以训练朗读、对话为主的课文,这就提出了教师要根据班情、学情,进行适当范读后,让学生进行齐读,当堂解决朗读课文这一关。

2.课上回答问题和小组对话表演

"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桥梁,课上回答问题,分角色表演对话更能体现对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同时训练学生的胆量,发挥他们的表演才能。"孩子们的认识和发展当然依赖于自身自然的成熟、自发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但更依赖于具有各种形式互动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带来的丰富的历史经验的自觉形成的能力。"②如果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简单的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会放弃参与,惰于思考,甚至破罐子破碎。我们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课上对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踊跃做分组对话表演,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学生给予鼓励,每位学生记一颗星。

3.词语(成语、短语)、句子的积累与运用

学习语言无处不在,学习语言几大技巧积累和运用为首。运用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最基本的需求和能力,而积累则成为了提高运用效果的最佳途径,更是提高语言鉴赏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课堂、课外均要养成读书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以此来促进和达到语言的积累目的。在此过程中,依然可采取每组组长负责统一管理每一名学生的读书笔记,对周5句、月20句、季度60句、半学年75句(具体指标可按照本班学情而定)目标来完成,对能够按时完成的学生每两周发一面"语言天使"小红旗。

4.语法练习和课后作业

4.1 语法练习。学汉语语法至关重要,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最为枯燥的也是语法部分的分析和学习。相比通编教材,语法部分的内容难度小、量不多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仍然对认真完成有关汉语语法教学任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甚至部分非语文专业的汉语教师,自身在短语类型、句子结构(单句、复句)、句子成分、修辞手法等基础性语法问题上难以过关,也造成了遇到语法性教学内容时,一点带过。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汉语始终处在一种"鹦鹉学舌"的皮毛阶段,或者说是一种只是欣赏和喜爱汉语表达方式和用词方面的某种韵律,却并不知道究其原因何在。

4.2 课后作业。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落脚点是沟通与交流,而书写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书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体现美、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爱好美等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5.月考成绩

月考不仅是对同学们学业成果的一次大盘点、大检阅,更是对每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一次挑战,是对同学们的自信心、自觉性、意志力、诚信度的一次考验。学校每月安排一次考试,一次考试包括两个单元的内容,一般学生没有复习准备的时间,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得一张大卡片,得60-84分的学生的一张小卡片。

这五项内容由各组长认真地记录在每一位学生的评价卡上,同时每堂课后、每周、每月老师都召集各组长开个小的总结,关注进步的学生情况,及时在课堂上给予鼓励。同时,任课教师把本学期每一名学生在此五项要素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总结出来,成为下一学期继续掌握班情、学情,并针对性地教学策略的宝贵资料。我认为如果我们的这种做法能长期坚持下去,将是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作为汉语教师应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方法、进度,从而很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因此说"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认为,无论对学生进行任何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提高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借助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和恰当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学生的持久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健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崭新的高中生活和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减少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压力,帮助学生早日进入高中生的角色,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两套标准的差异讨论

在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透过表面现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在第一课上我先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两大方面向同学们说清楚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以期对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一)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特别注重整合、积累以及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高一新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人对我们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抓好课堂

因为课堂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比较初高中在阅读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积累、语言表达、文言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高别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高中语文的课堂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思考的之后自我体悟和唤醒,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课堂的引领。课堂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缺失了这一块阅读、体验、提升的地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无从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倾尽全力投入课堂,让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不断地成长,从而切实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实处,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过渡,让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劈波斩浪,化解一切难题。

(二)做好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初中的积累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呈现和聚集,那么高中的语文积累工作就是一种质的飞跃。高中的积累之后还要我们会灵活运用积累的内容,当我们积累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关键是在表达的时候能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作文表达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指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的方面,这是一个连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顾过程,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积累过程。

(三)加强阅读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06-01

魏书生被誉为“教育改革家”,是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笔者作为从事高中教育多年的语文教师,有幸两次聆听魏书生老师的学术报告。魏书生老师开拓创新的勇气、智慧和成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我认为,学习、借鉴、践行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现在简谈几点体会,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之间精神实质相同

(一)民主平等。魏书生语文教育之民主平等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友好,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实行民主化,因材施教等。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二)教书育人。魏书生说:“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这是深谋远虑之见。

(三)科学发展。魏书生的语文教育立足于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他把学生分成“新我”和“旧我”,使“新我”战胜“旧我”,成长为优秀人才,在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借鉴。

二、学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有效实施语文课程标准

我学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学以致用”,教学工作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信心;在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知难而进”,有效地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关于如何实现语文教育民主。我们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放在嘴上,实际教学中却难改“师传生受”的旧习。且不说“满堂灌”的什么弊端,单从课堂效率来衡量,难道我们不应该“痛改前非”吗?魏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强调民主思想,创造出“六步教学法”、“学导法”等教学法,这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不能只看到“手指”而忘了“月亮”。我们还要发现和创造更多的“手指”。近年来,玉林市教育界大兴“问题教学法”,其积极作用是公认的。这也是教育民主思想的成果之一。在教学高中语文诗歌单元内容时,鉴于诗歌教学重在通过朗读鉴赏来体会和领悟,我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其中部分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按照自主组织、自由组合的方式,让学生每4-6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负责诗歌朗诵、配乐、背景资料收集、诗歌鉴赏、鉴赏的点评等等,并鼓励他们动手自创诗歌,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成果,最后还由学生自己推荐优秀的创作成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对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辨析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加深对诗歌创作的认识,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立足于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并非目的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方法”“模式”的学习、借鉴,我牢记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告诫。

(二)如何做到教书育人。魏书生老师认为“上语文课是最大的乐趣。”可是曾几何时,我认为语文学科难教,语文教师难当;特别是高中语文难教,高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学科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章等,是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听魏书生讲学后,有“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的感觉。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使我震撼,我开始反思,开始感悟,开始求索。原来,语文很美,教语文是享受快乐、享受幸福的过程。我认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像魏书生一样,将一生的热爱献给母语教育;在语文教育工作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去体会职业幸福、享受美丽人生。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而掌握学习方法,而且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形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才是语文教育的真义。

(三)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仅靠“苦干”就能得来的,还要靠改革发展,靠科学、讲效率。魏书生工作繁忙,直接用于教学的时间很少,可是他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好,这就是科学的威力。深悟了这个道理,我再也不以教学忙、累为理由忽略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而是自加压力,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创新。近年来我主持或参加了多个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尝到教育科学研究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