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27 13: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从小培养,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原来的科学启蒙从三年级开始,现从一年级开始,并将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一个机遇,也更是一个挑战,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更高。1-2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科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他们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仍处于懵懂的状态,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以游戏或故事为主导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中高年级应逐渐过渡到以观察、对比、实验等学习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在不同的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内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概念统筹,设定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物质科学(6)、生命科学(6)、地球与宇宙科学(3)、技术与工程(3)四大领域中一共设置18个主要概念,18个主要概念又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即以主要概念来统筹课程内容架构,以学习进阶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这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学生对某一科学知识从了解到深入,采用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加深理解科学知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应地层层递进,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培养也相应地不同,例如达到“记忆”层面,教师呈现知识让学生熟记即可;达到“理解”层面,教师要采用观察、实验、思考、交流、质疑等方法;达到“运用”层面,教师要在“理解”层面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前概念、教学内容等,设定合理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达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的目标。
三、技术领域,联系生活
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四大领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同等重要。技术与工程领域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了解事物的特性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团队合作制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例如“建高塔”在了解上轻下重、上小下大、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基础上团队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建高塔,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亲自感受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珍惜社会财物和保护人类的发明。
四、观念转变,共同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科学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师教”转换成“学生学”。科学教师要学会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应当抛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要扼杀学生发言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应只局限在三尺讲台,也不应局限在课堂,而要多带学生在校园、在社区、在课外等体验科学,如认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领略大自然的美好;观察建筑桥梁思考相应的原理等等;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并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来保护学生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了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摒弃“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的观点,在科学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时会有很新颖特别的观点,教师不要全盘否定,要学会接受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为了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教学。
一、让课堂体现新教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学、思、乐”三字经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中底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针对这一时期的期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学前心里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若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简单的提示,并鼓励、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寻求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才算的上真正的成功。
二、让课堂体现新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确定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商品布置“小商店”;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组内合作,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拼摆出你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是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三、让课堂体现新生活
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对数学的功能更能感受,学习的信心会增强;教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去行动,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这样,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哲理,就会激情不断,对学习兴味盎然,乐于参与,热爱生活,喜欢所学的知识。
四、让课堂体现新主人
篇3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革,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怎样适应这种变革,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的一点认识;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课堂、书本为中心。而新课标下则把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和学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共同体。教师在教学中由重“教” 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只需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在互相交流中与学生分享体验和感受,并且要不断反思自我、修正提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创立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认知结构转变,其次要让学生乐学,会问。能说,教师要摆脱僵化知识的束缚,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的资源,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才能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方法、促进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提供乐学的条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会说。
篇4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积极参与,使教学生动活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认为,“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掌握的迅速而牢固”。确实如此,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事倍而功半。
课标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激发方法。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开展竞赛,组织活动等等。我把这些经过筛选处理,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确实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1-10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动物头饰,让学生戴上头饰排队搞活动,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他们掌握了认数、数序、序数等等。“走别人走过的路必定会走到尽头,只有走自己的路才会前途无量。”因此我决心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声音、动作优势的同时,还注重从儿童心理出发创设情境引进动画片、卡通图片、利用电教手段等来激发兴趣,如:在讲“求剩余应用题”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创设了这样的环境:孙悟空背着一个盛有8个桃的袋子腾云驾雾来找师傅,唐僧吃了2个桃,还有多少个桃留给师弟?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中。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诱发学生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二、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把探索求知的权力还给学生
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手尖上。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手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动手动脑创造条件。
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大胆动手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分一分,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手脑并用发展智力,当学生操作顺序正确、方法得当时,就说明其思维是准确、有序、清晰的。如:“我在讲1-10各数的组成”时,让学生把规定数目的学具分成两部分,看谁的方法最多,学生很快就找出不同分法在我的引导下牢固地掌握了数的组成。又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例题为:27+5,先让学生在左边摆27根小棒,再在右边摆5根小棒,问:你怎样摆动小棒就能很快地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1)7根和5根再与20根合起来是32根;(2)从右边拿走3根移到左边与27根合起来是30根再加上右边的2根是32根;(3)还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想把27根看成30根加上5根是35根从中减去3根就是32根。
并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操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使学生很快地发现了多种计算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他们可以根据情况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我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的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势在必行。
三、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深化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解题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真正做到掌握并消化最终转化为技能。新课标中指出:设计练习要激发兴趣,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多变,由浅入深,注重效果及时反馈,同时注意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创设了“打手势”、“悄悄算”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简单灵活实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趣味性强,参与性强,极大提高了学生练习效率。我确实尝到了它们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的甜头。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才能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从前有个长工,在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却一个铜板也没拿到,就请阿凡提帮他向去巴依老爷讨工资。巴依老爷含着烟斗冷笑着说:“工资我可以给你,不过我的钱都在我的账房先生那里。从9月1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等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你来拿吧。”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到了那天,阿凡提真的从巴依老爷家帮长工拿到了工钱。你知道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爷家的?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静态的文本数学”变成“动态的生活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
二、精彩的提问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灯塔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以及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案例: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例1时,多媒体出示量杯果汁共400毫升。
师:你从图片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比乙杯多.
师:如果要把这两杯果汁分给两位客人喝。你认为怎样做才算公平一些?
生:从甲杯倒入乙杯一些,使两杯果汁同样多.
动态出示: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的果汁同样多。
师:如果知道现在两杯果汁的数量,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应该怎么做?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积极思考,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00÷2=200(毫升)
乙杯:200-40=160(毫升)
甲杯:200+40=240(毫升)
答:甲杯原来有果汁240毫升,乙杯原来有果汁160毫升
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控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教具演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助手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有时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其实际意义。而借助于教具演示的功能,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实物或模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在一次主题为“玉树,加油”爱心援助活动中,一位同学把自己收藏的图书的一半还多1本捐给了灾区学校,自己还剩25本,他原来收藏图书多少本?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一半还多1本这句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一半多一本和进行逆向思维,教师巧妙利用铅笔进行了演示。
师:如果要拿出8枝铅笔的一半多一枝,应该先出拿什么,再拿出几枝?
生(思考后):先拿出8枝的一半(4枝),再拿出一枝。
师:用铅笔演示先拿出8枝的一半(4枝),再拿出一枝的顺序过程。
师(追问):如果要把它还回来呢?你认为要先还几枝,再还什么?
生: 先要回1枝,再还一半(4枝)
师:用铅笔演示先要回1枝,再还一半(4枝)的顺序过程。
在教学中,教具的直观演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形成生动、真实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在课堂上巧用教具演示帮助学习理解,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彰显高效课堂的灵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视频,能更好地处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效
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发散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达到寓教于乐,发散思维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课后对课程有了更多的分析和思考,教师也可从死板的教材桎梏中解脱出来,教学内容变得灵动起来了。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首先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接着再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一个更接近的长方形,让学生感受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就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的特点。然后引导学习思考: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圆周率。这样的动态演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将复杂的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多媒体中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篇6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但要具体说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还是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吧。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或作文教学,或阅读教学,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我们也听到过这样的趣事:国内某一流大学中文系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发现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的注释错了,就给孙子纠正,第二天上课,教师讲这首诗,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班上学生的耻笑,此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表明,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设想也变得更为真切。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篇7
一、在新课改浪潮中,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师都以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
2.“讨论”流于形式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主要表现在:①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为体现新课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②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③差生没机会表现,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
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1)组织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2)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充分发挥的。为此,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实践表明,做到这 “三个适应”,既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实现学习活动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番发现、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3.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同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5.教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实践;体会
阅读了音乐课程标准后,我们了解到,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结合课标的指引,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平时音乐课堂上
的点滴,做一些有意义的调整,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音乐,乐于享受音乐,我想,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有了这样的目标,那么,我们在课堂上需要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应该是以是否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享受音乐美感、参与音乐活动、获得审美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了。
我们的学生会因为经历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也有差别,因而我们应该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这就强调了音乐学习的民主性。我们的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要懂得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例如,在欣赏课中,欣赏完音乐以后,我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力给乐曲起名字。有些孩子可能说得很到位,当然也有孩子说出了与你内心希望的截然相反的答案,这时候,不管何种答案,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肯定。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引导和靠近,我不排斥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有无数种答案,那些都是学生想象的火花,是培养他们对音乐兴趣的种子。
再者,我们需要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开放性,千万不要把这门学科分成简单的唱、听、演。我们需要尝试把音乐教育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其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这样的形式更能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例如欣赏谭盾的《地图》,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声音都是音乐的源泉,于是,我让他们来找找生活当中的音乐,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引导他们去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孩子们的发现的各不相同,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孩子们分小组去搜集声源,更创造性地制作了很多小乐器,而他们的材料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有用两支笔互相撞击,有用米粒装进塑料瓶子里,更有人用报纸剪成长条发出唰唰的声
响。在这样的音乐学习中,我们的模式是开放的,它不仅是唱、听或者演,它更是一场开放的实践活动,学生是主体,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通过课堂上的积累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常用教学手段,如果离开实践,都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自己在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等参与性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
更需要重视的是,我呼吁大家多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教学设备。既然时代的发展提供给我们那么庞大的资源信息,那么,注定这一时代的孩子有这样的幸运去欣赏、感受更全面的音乐艺术资源,欣赏的扩大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丰富的音乐。因此,不要吝啬我们每一次备课的悉心准备,多准备、多思考、多积累,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
总之,教师应努力让孩子们的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当然,要尊重他们的特点,以良好的方式引导他们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59
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要注意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与安排数学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数学练习,在练习设计中该注意什么呢?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的练习要有趣味性,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然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会产生新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数学学习上不断产生兴趣、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避免练习的单一、重复,要注意使练习形式多样化,使练习内容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设计的题型可以有口算、笔算、应用、选择、判断、综合、演示操作、游戏、竞赛等。这样,由兴趣到探索,学生真正动手、动口、动脑,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在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提高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面对这样的数学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想知道“躲”在纸背后的图形,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教学效果会很好。可见,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二、设计的练习要有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刀切”的数学练习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难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优化练习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而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注重设计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练习,练习的量可以少一些,在形式上不雷同,更要避免重复练习。我们要注意练习设计的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教师首先应抓住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能很好地弥补知识欠缺,全面掌握知识;再次,要注意设计学生最易出错的练习,通过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设计练习时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数学练习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使练习包含浅、中、难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题目安排可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习能力较差或中等的学生能解答大部分习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解答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知识,都能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练习可分为基础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理解练习和拓展练习。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模仿到提高再到拓展,降低了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四、注意练习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数学练习,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从生活实际中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数学练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加感兴趣,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从校园中寻找形似所学平面图形的物体表面,并求出它们的面积。面对这样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计算桌面的表面积,有的计算操场的占地面积。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学会了运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参考文献:
[1]李颖.大班额条件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
[2]陈虎平.练习设计要体现教学新理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方法和策略[J].考试周刊,2009(1).
[3]陈英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
篇10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应用题的素材如果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学生就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如果采用图文并茂形式的应用题,更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生活实际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室外、校外,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例如为了上好“打折应用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有的小组到服装店;有的小组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折扣。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时,学生觉得非常亲切,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二、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如课标版教材中的派车问题:有30人要去机场,一辆面包车可坐8人,一辆小轿车可坐3人,你认为应该怎么派车?要求经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本组的派车方案。思维活跃的孩子设计出好几种方案:可以派4辆面包车;可以派10辆小轿车;可以派2辆面包车和5辆小轿车等。而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也在小组内积极设计方案,至少他是在思考同伴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这就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推出本组成员认为最佳的方案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学生的参与特别积极,思维特别活跃,不同的人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多样化解题,开放式训练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的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审视与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我想这也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试想,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使解答了大量的题又有何用呢?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
要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我们还应在练习阶段加强变式、开放练习,安排不同类型的题目,以避免形成思维定势,类型化的训练只能让学生形成套用例题的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意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与水平。比如老教材中的平均数应用题,例题与尝试之后的练习与前面的问题基本一样,这种练习安排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先加后除的解题模式,形成思维定势,一旦出现总数与份数有所变化或者求总数求份数的问题,就无所适从,不利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利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