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22 04:0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学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二、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应用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课题学习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篇2
一.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智商开发与情商培养并重
一直以来,人们对某些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贯以脑子聪明、智力超群等称谓。实质上,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智力商数(简称智商,即IQ)与情绪商数(简称“情商,即EQ)共同配合作用下的结果。而新课程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从多方面着手,努力将这种教育理念渗透到智商开发与情商培养之中。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智力水平较高,并有着完整人格素质与情感素质的新时代的青少年。
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显得更注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注重语文对学生的情感熏陶的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表现在综合练习方面,则是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这体现在教材中,则是出现了多组关注人生,关注亲情的课文。如《必修1》中的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等等。而在课文后面更是增加了点击链接、扩展阅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点点滴滴的情感与爱心构成了一个情感的网络天空,让学生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构建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健全的身心素质。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科学普及与人文教育并举
新课程标准呈现出来的另一个新的特点是由原来单纯的工具性向现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方向发展,而且科普的力度也明显有所增大。这一趋势是导致教育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转变,从而实现教育对人的发展与完善的终极关怀这一目的。
所谓时代的病要用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来治疗,精神领域的病要通过培养人的文化精神来调整。故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所谓人文精神,是以注重人的作用和地位,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追求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为特征。“它为人类设置了某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价值坐标,启悟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终极指向历史确定之间保持一种思辨的张力,激发心灵远游的动力,从而使人不再委琐于现实中,在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中升华到更高的生存境界。”如在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增强教学感染力,教会学生做人。”这一要求与人文精神所具有“注重感情,崇尚个性,追求美好,侧重情感”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精神体现在新的教材中,则是古典诗词的大量增加。“而中华诗词的主旋律与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
三.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并进
篇3
(一)新课程性质与老课程性质的差异
本次美术新课标的颁布针对课程性质与课程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更全面具体地阐明了当代美术教育的新思潮。它将“具有人文性质”的原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宗明义,认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凸显其“视觉性”特征,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科本体在理解美术教育上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同时确立了美术教育的立足点。
(二)新课程性质相对与老课程性质的优越性
新课程性质从过去单纯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感知阶段,从美术教育出发,全方面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审美情操。以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时刻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刺激,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目的。
新课程标准同时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完成对美术作品的赏鉴和感悟。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的同时享受美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愉悦。这是培养一个拥有自信心、包容心、道德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前提。
二.基本理念的比较
(一)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上的改动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原有的实验基础为指导方向,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成为美术新课标基本理念中尤为强调的一点,其原因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二)面对基础教育提出新课标的意义
基础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的公民、劳动者、专门人才为目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权利,关注生命价值与意义提升。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为避免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解释教育本质,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术课程标准应遵循基础教育的宏观指导方向进行完善和改革。新课表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基本理念中的重中之重其意义是不可忽略的。教育主体从老师向学生转变的同时,不仅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积极态度,从而为培养心理发展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比较
(一)三个维度提出的意义
相对于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新课标明确的提出了美术课程应具备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中。
这更加明确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在正确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还要做到恩施并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维度的提出,不仅深层次刻画了美术教学观念,也成为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三个维度的提出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三个维度遵循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基本原则,围绕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提出。强调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以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感,端正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为目的进行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使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日后迈入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安排美术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
四.教学建议的比较
(一)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及其意义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比2011版和2001版的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标准新增添了“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这一核心要义。其意义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有美术教育的权利。
(二)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主要从围观和宏观两方面对教师做出了要求。
1.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程度和情况对学生展开多样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有目的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对其进行培养,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有计划地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美术的学习与教育。
2.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的经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及效果,将认识立场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很显然,换位思考有利老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
与学生换位思考,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内容,课程改革为我们一线教师甚至学生创造了参与教材改革的时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从而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把语文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到语文在生活中的“能量”,从而产生“我会学Z文”、“我能学好语文”的积极情感。
二是学生实际,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注明“备人”。要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经验,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安排教学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来检验自己教学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能不断的冲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精心设计,学生却启而不发,毫无反应地驾奴好每一堂课,全方位的把握整个教学教程。
二、以生为本,要敢于让学生引领课堂
在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总少了一段兴致勃勃的探究经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被教师的过分“主导”所限制。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跟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及教学理念有关。教师备课时精心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一环又一环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在教师定位好的“逻辑”中掌握知识,可谓用心良苦。当然,光从课堂的即时效应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能还不错,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课堂存在明显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自己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地位,而非牵引者或主角。要让学生主动的学,必须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上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自己的感觉,要由学生去唱主角。教师要敢于让学生来引领课堂。
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记录自己的预习收获、创新发现和疑难问题。教师利用这些“先学资源”来指导备课和上课,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出备课误区,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由于拥有几十个不同水平的学生班集体中必然存在着时时变化的“先知”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让班中的小老师们站起来、走上来、说起来、做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引领课堂教学,教师则在一旁适时点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学习的时候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三、以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作用
初中语文课程新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学语文,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语文,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语文;这是当前的改革趋势。实践证明,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语文,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课堂语文,就不能用统一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一件事可以有一百种做法作为开拓学生思维的指向。如我在设计《石壕吏》一文的发散思维训练时,我问学生,结尾处杜甫写到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呢?我让学生讨论,然后合理的回答。有的学生说是老头子回来了看到老妇被抓走了而哭泣,有的同学说是儿媳妇的哭泣声,有的同学说是小孙子的哭泣声,这时就有同学进行反驳,说文中写到“惟有乳下孙”,说明小孙子很小,如果哭很可能发出婴儿大哭的声音,不能是低声断断续续的哭,所以不能是小孙子。这些回答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跟我唱“反调”,这是创造力的萌芽,我及时表扬他善动脑筋,鼓励他们以后解决问题时,也要不满足于一般,而是大胆地突破陈规、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开放解题思路,鼓励个性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享有学习的自由,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
总之,我们要切实领会新课程标准德精神实质,努力营造以生为本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会怎么样学出发,而不是仅仅考虑我该怎么样去教,多一点换位思考。如此,我们的课堂便能更加丰富多彩,更能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创造性的,这样的课堂效率才是高效的,这样的教学结果才是理想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中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篇5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观;读解
人本: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再外一层是“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是稳定承接层面;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外层工具性应用层面。这三个层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它的形成与发展则主要依托于课内三维目标体系的训练内化,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日常熏染累积,再用生活去观照,用时文去印证,用经典去砥砺,用实践去消化,最终致力于形悲悯的情怀,阅读理解的深度,处事的稳妥,做人的成功,最终达成人的内外和谐交融的发展架构和良好生态。
特质: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课内应大力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与文本对话,与人对话;课外则重视创造语文综合实践的机会,因为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秉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奢望活力,否则只能是死水一潭。下面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相关论述做一点评可见端倪: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段话论述的关键词是:“现实、世界、未来、领域、视野、效率、实践”,全都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质要素,不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语文教学必将陷入困境;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里面其实是提出了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强调了信息化的重要程度,都是要求语文的与时俱进的和社会衔接对流的能力。
均衡:形质兼美,课内外同修
这是平衡语文学科本身的趋势,力求做人与做学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课程标准》对这两方面的论述的要点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注重注重学生个性化人文体验,可以是得意忘筌,也可以是不求甚解,总之是不求大一统的标准答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优势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的两段话互为补充,以“实践性”的提法覆盖“工具性”,强调在语文实践中自然而然体验工具性,而不是以枯燥的知识性体系来体验工具性。
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回归内心的悸动,才能在主体真实的体验和感怀下释放语文文化之美,彰显素质和素养的力量。
普惠:有教无类,公平比黄金更重要
普惠,就是不因市场经济的贫富分化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公平,就是不论贫富,不分城乡,不因男女,不讲贵贱,不搞重点校,不拉快慢班,创造平等的氛围平等的交流和学习环境,让健康公正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撒布到每个年轻一代国民身上。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公平之心。当然,能否坚持这一点,也拷问着广大语文教师的良知、人格,这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篇6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汽车维护与保养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
【总
学
时】
120学时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技能模块中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的基本组成、总体构造、各总成的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各总成的拆卸、装配、调整的方法和步骤;能完成汽车一级维护、二级维护、汽车美容、汽车整车拆装等作业内容;具备从事汽车维护、整车拆装等工作岗位的职业基本技能。
【岗位任务及课程目标】
1、
岗位任务分析
根据汽车机电维修有关职业能力的要求,本门课程主要承担汽车拆装与维护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达到获取“中级汽车维修证”考证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熟练从事汽车维修方面有关机电维修工作岗位工作。
2、
职业知识目标
(1)
掌握汽车维护保养的内容、方法、技术要求。
(2)
熟悉汽车的总体构造、各总成的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
(3)
掌握各总成的拆卸、装配、调整的方法和步骤。
3、
职业技能目标
(1)
能正确使用汽车维修设备、常用工具、专用工具、检测仪器、仪表。
(2)
具备对汽车进行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的作业技能。
(3)
掌握汽车整车拆装、调整操作技能。
4、
职业素质目标
(1)
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于民的良好职业道德。
(2)
强化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养成规范化操作的职业习惯。
【课程逻辑结构图】
汽车维护与保养
一级维护作业
二级维护作业
汽车拆装
汽车美容防护作业
检查紧固作业
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前的检测
和补给作业
发动机的维护作业
底盘的维护作业
电气部分的维护
汽车美容
汽车防护
汽车的拆卸
汽车总装配
【课程内容和要求】
模块
项目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
任务
教学要求
课时分配
教学课时
机动及
考核课时
一.汽车一级维护作业
1
项目一:和补给作业
1.更换发动机机油和机油滤清器;
2.
检查、补充冷却液;
3.
检查、更换变速器、驱动桥、转向器的油;
4.更换制动液
1、掌握汽车各总成的和补给作业方法及要求;
2、会正确检查油量及判别油质好坏;
3、掌握更换机油滤清器的步骤及要求;
4、会正确选用机油、制动液、齿轮油。
6
2
2
项目二:检查、紧固作业
1.汽车各总成的检查、清洁;
2.
汽车各总成紧固、调整作业
1、
了解一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
2、
掌握一级维护竣工检验技术要求;
3、
掌握汽车各总成的检查、清洁和简单调整作业的方法及要求
6
2
3
项目三: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前的检测
1.检测点火系性能;
2.
检测发动机性能。
1.了解二级维护作业前检测的工作程序,熟悉作业内容;
2.掌握检测方法、标准及要求,并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车辆二级维护作业的深度。
6
2
二.汽车二级维护作业
4
项目一:发动机的维护作业
1.
发动机上部、下部拆装、检查、清洁、紧固
1.了解发动机二级维护的主要内容;
6
4
2.
曲轴轴向间隙检查、调整
3.
气门间隙调整
2.掌握发动机上部、下部及外围附件的拆装、清洁、调整、紧固方法;
3.掌握曲轴轴承间隙、轴向间隙的技术要求;
4.掌握气门间隙调整方法,会气门调整;
5.掌握系维护要求和方法。
5
项目二:底盘的维护作业
完成对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车轮、制动系统、轮胎等的二级维护作业
1.了解底盘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
2.了解汽车行驶、制动、转向动力传递;
3.掌握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车轮、制动系统、轮胎拆装、检查、调整的方法和要求。
6
4
6
项目三:电气部分的维护
1.完成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灯光、仪表、线路的维护作业;
2.点火正时的调整。
1.了解汽车电气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
2.掌握发电机、起动机、蓄电池、全车线路等的维护要求和方法;
3.掌握点火正时的调整方法和要求。
6
4
三.汽车美容防护
7
项目一:汽车美容
汽车清洁、抛光作业
1.熟悉汽车清洁步骤;
2.熟悉汽车抛光步骤;
3.掌握汽车清洁技术规范;
4.掌握汽车抛光处理技术规范。
6
4
8
项目二:汽车防护
1.汽车防爆太阳膜粘贴;
2.汽车防盗器安装;
3.倒车雷达安装。
1.了解汽车防爆太阳膜的作用、种类及选择;
2.掌握防爆太阳膜粘贴流程及施工技术要求;
3.了解汽车防盗器的工作原理;
4.会汽车防盗器的安装;
5.了解防撞雷达的工作原理、组成;
6.掌握防撞雷达的安装技术。
6
4
四.汽车拆装作业
9
项目一:汽车的拆卸
1.
发动机附变速器总成的整体吊拆;
2.传动机构的拆卸;
3.空调系统拆卸;
4.车内座椅拆卸;
5汽车电器及线束拆卸。
1.了解汽车的基本组成、总体构造和技术特性;
2.了解各大部件总成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
3.进一步巩固汽车电器、底盘发动机、空调的构造知识;
4.掌握各汽车总成的拆卸方法和步骤,
16
6
10
项目二:汽车总装配
1.
发动机、变速器、传动机构、空调系统、座椅、汽车电器等总成的装配;
2.整车检测及调整。
1.掌握汽车总装配的顺序、方法、技术要求;
2.掌握汽车各总成的调整方法及技术要求;
3.掌握汽车总装后的检测试验项目及技术要求;
4.掌握汽车总装竣工验收规范。
18
6
合计课时数
120
【教学评价】
1、
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过程考核由项目负责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进行,综合考核在课程结束后统一组织考核。考核配分如下:
考核配分比率
过程考核(40%)
结果性测试(60%)
其中技能测试占60%
其中知识测试占40%
2、过程考核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竞赛、出勤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模块
项目
考核点
成绩比例(%)
1.汽车一级维护作业
项目一:和补给作业
各总成的和补给作业方法、要求;油量检查、油质好坏判别;机油、制动液、齿轮油的选用;更换机油滤清器的步骤、要求;
7%
项目二:检查、紧固作业
三元催化净化器结构、原理、技术要求;空气滤芯清洁、更换;V带张紧度调整;火花塞的拆装、清洁、检查;清洗、更换汽油滤清器;点火系的检查、调整;传动轴、万向节的检查、紧固;轮胎气压检查、检漏、加气;蓄电池、灯光、信号、线束的维护;空调系统检漏、抽真空、加冷冻油、加制冷剂;检查紧固车架、车厢及附件支架各部的螺栓。
7%
项目三: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前的检测
检测项目:点火系参数、发动机动力性、起动系参数、汽缸压力、曲轴箱窜气量、汽缸漏气量、进气歧管真空度、配气相位、前轮定位
检查项目:发动机油、水密封;曲轴前后油封漏油;散热器、水泵水封、垫、水道侧盖漏水;曲轴轴向间隙;转向系的转向盘自由转动量,转向器工作状况及油封密封状态;传动系的离合器工作状况;行驶系及车架的轮胎偏磨;仪表信号、机油压力、水温、发电机充电指示。
7%
2.汽车二级维护作业
项目一:发动机的维护作业
发动机二级维护的主要内容;发动机上部、下部及外围附件的拆装、清洁、调整、紧固方法、技术要求;曲轴轴承间隙、轴向间隙的技术要求;气门间隙调整方法;系维护要求和方法;汽缸盖螺栓校紧次序和扭矩。
8%
项目二:底盘的维护作业
底盘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汽车行驶、制动、转向动力传递;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车轮、制动系统、轮胎拆装、检查、调整的方法和要求。
8%
项目三:电气部分的维护
汽车电气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发电机、起动机、蓄电池、点火系、全车线路等的维护要求和方法;点火正时的调整方法和要求;灯光测试及调整。
8%
3.汽车美容防护
项目一:汽车美容
汽车内饰清洁、消毒、杀菌;汽车外部清洁步骤、方法;汽车抛光步骤;汽车抛光处理技术规范;上腊操技术要求
7%
项目一:汽车防护
汽车防爆太阳膜的作用、种类及选择;防爆太阳膜粘贴流程及施工技术要求;汽车防盗器的工作原理,汽车防盗器的安装;防撞雷达的工作原理、组成,防撞雷达的安装技术。
8%
4.汽车拆装作业
项目一:汽车的拆卸
汽车的基本组成、总体构造和技术特性;各大部件总成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汽车电器、底盘、发动机、空调的构造知识;汽车总成的拆卸方法和步骤,
20%
项目二:汽车总装配
汽车总装配的顺序、方法、技术要求;汽车各总成的调整方法及技术要求;汽车总装后的检测试验项目及技术要求;汽车总装竣工验收规范。
20%
总
分
100分
注:每个项目考核中知识占40%,技能占60%。
【教学说明及实施建议】
1、
教学条件要求
(1)教材、教辅素材:教材内容应以工作项目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编写应图文并茂,最好有立体结构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较好的完成实训教学内容,编写好工作页。
(2)校内实训场地:实训场地为一体化教室,建议配备好8个实训工位,保证实训过程中每四个同学有一个实训工位。
(3)硬件与软件:教学场地配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中必须制作好多体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建议
(1)
本课程标准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具有通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本专业实际,精选内容,因材施教。
篇7
一、“说课”说什么
说课是行业间业务交流的一种活动,它不同于教案和教学活动。说课要说清楚说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标准》对说课的基本要求
新标准教材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着重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语文课要求学生通过试验操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针对以上要求,教师说课时就应该作到一下几点: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的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 ,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很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关键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每一课时的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这些知识的关键点,进而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育质量。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要让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从而起到提纲契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把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3、说清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 教学目标有对知识的理解、识记、掌握、运用,还包括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德育教育、情感教育、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等等)方法(分析与组合、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等等)的渗透。以上这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认真考虑。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它要求“说课”者根据教学要求和所教对象,说清如何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目标的重点,划界难点,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所教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学生 学好本节课的方法,即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试验操作,归纳概括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过程。
5、教学过程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说课内容的主要部分,是说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学过程要说精。一是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一般包括复习、引课、新课讲解、知识应用、反馈联系。二是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如何合理的处理教材,训责哪些教学手段,如何安排师生互动过程,以及这样安排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都要一一说清。三是说出对每一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以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和预期效果。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储备能力,思维方式上强调独立、探索、钻研,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其中“问题解决”教学程序、“试验—观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教学都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四是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的理由和方法。五是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课堂联系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设计一定要准,既要体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作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板书要醒目有序,说课时要说出板书的合理性。
篇8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初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AD/CAM应用是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国内外应用十分广泛的三维设计软件 Pro/Engineer Wildfire 的使用方法。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在此,结合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CAD/CAM应用这门课程的课程改革情况和笔者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对其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进行初步探讨。
1 课程定位岗位化
通过到机械行业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我们确立了本门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机械产品设计岗。我们根据该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确定了本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1)按设计人员要求绘制样图;(2)使用CAD软件绘制零件图、装配图和机械加工工程图样;(3)使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造型。岗位职业要求:(1)熟练使用电脑绘图,达到中级制图员水平;(2)能熟练运用三维设计应用软件设计机械零件结构和外形。支撑课程:机械制图、CAD/CAM应用。课程的定位依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课程跟着岗位走,岗位重点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引入相关的内容及训练。使学生学习完课程,就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水平。
2 课程内容案例化
一般绘图软件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绘图命令”展开。即逐个介绍软件中的绘图命令使用方法。这样的课程内容,往往给学生很枯燥的感觉,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浓。对于Pro/Engineer Wildfire这种三维设计软件,采用“命令式”的教学内容模式,一般学生掌握了绘图命令使用方法,但是真正涉及到产品设计时候,往往还是无从下手。我们摒弃传统的做法,课程内容全部以企业的典型产品案例展开。案例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学习内容由浅入深,难度逐步加大。每个企业案例对应若干绘图命令,学生在掌握该类产品绘图设计的同时,既学到了相关命令的使用方法,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职业绘图设计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可谓事半功倍。例如:我们绘制一根机械上典型的传动轴零件三维模型,我们需要用到的特征命令有:实体旋转、去材料拉伸、倒圆角、倒角等。在绘制该零件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到了一系列特征命令的使用方法,同时掌握了轴类零件的设计过程。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实用,接近企业设计任务,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
3 教学过程职业化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部教学内容都在一体化教室里完成。教学采用分段教学,每半天时间(4课时)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教师一边讲,一边画,学生一边学,一边练,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讲授完一个典型案例,要求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设计出类似的零件模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设计为主体,而教师更多扮演着设计技术总监的角色,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指导、设计作品进行评判。
4 教学方法多样化
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具体的企业案例任务推动教学;(2)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3)讨论式教学方法;(4)分组合作式教学方法;(5)开放式教学方法:只提要求,不给具体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产品;(6)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5 教学手段信息化
本课程属于技能培训式课程,因此基本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板书等,全部采用现代教学信息化技术手段,课程全部安排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实训室电脑有教师机和学生机,均实现了联网控制,既可访问外网丰富的专业学习网站,又可以在内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实训室配备了大屏幕投影系统和音响系统,方便教师授课。教师机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内容同步,并可以进行远距离监控、操作、收发资料等。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果也得以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还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企业产品设计动画视频、丰富的网络课程、专业技术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等等丰富的现代化信息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相互结合使用,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学习过程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
6 师资队伍企业化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我们与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有限公司、武汉富士康科技公司、武汉国营三三零三机械厂等多家单位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到校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由企业专家确定典型的教学案例,并提出各种与工程实践相关的技能要求,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融入课程教学,使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与实际产品设计相结合。在实训环节中,通过实际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让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真实要求。
7 考核方式过程化
本课程教学考核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运用Pro/E软件对产品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的能力,重在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我们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零件或产品的三维造型项目构成,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地设置了若干次项目考核,检验学生各阶段对软件的掌握情况。为体现学生的创新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在学习结束前,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一个产品的三维数字建模,并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将作为考核成绩一部分。考核方式过程化的模式,既能准确地评判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两者的有效对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而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就需要我们深层次地挖掘课程教学的各个过程,以及实际生产岗位的每个阶段要求,并考虑区域经济的变化、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课程标准。以此为方向,这样才能实现高职课程改革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篇9
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对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继承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又增加了必修课和选修课,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分为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是从1~9年级(小学是1~6年级,初中是7~9年级),高中相当于10~12年级。下面对这两个阶段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进行列举。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总目标共10条[1]。分别从语文学习几个层面加以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如培养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文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等。过程与方法方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等。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汉字;书写汉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等。
2.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加以陈述[2]。一是“积累・整合”。从加强积累、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语文实践等方面描述。二是“感受・鉴赏”。包括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等。三是“思考・领悟”。包括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四是“应用・拓展”。包括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注重跨领域学习。五是“发现・创新”。包括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等。
二、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美国三个州的母语课程标准基本是对幼儿园大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三年级)提出的学习母语的内容与结果的要求。美国各州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表述方式不同,有的单独列出来,有的则在前言部分表述,有的混合在阶段目标中进行阐述。下面分别对三个州的课程总目标进行归纳。
加州语文课程总目标主要表述为: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说话者和善于思考的听者;英语学习者[3]。
新泽西州语文课程总目标: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学生通过学习将在口头和书面语言、理解力和批判性思考技能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熟练;语言技巧对进一步学习、交流、职业发展和人类精神(Humanspirit)的继承是必要的。
标准1:(阅读)所有学生能在英语作品中理解和应用语音、字母和单词知识,成为独立和流利的阅读者,能流利和理解性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文本。
标准2:(写作)所有学生能用清楚、简洁有序的语言写作,并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和目的而改变内容和形式。
标准3:(说)所有学生能用清楚、简洁、有组织的语言说话,并能根据不同的听众和目的改变内容和形式。
标准4:(听)所有学生能主动通过各种情境下的多样的信息来源获取信息。
标准5:(观察和媒体读写能力)所有学生能对印刷品、非印刷品和电子文本和资源进行使用、观察、评价和做出反应[4]。
纽约州语文课程总目标:
标准1:学生们通过读、写、听、说获取信息和进行理解。
标准2:学生们通过读、写、听、说对文学做出反应和表达。
标准3:学生们将通过读、写、听、说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标准4:学生们将通过读、写、听、说进行社会交往[5]。
三、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分析与比较
1.共同点
两国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表述,都注重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等,反映出中国母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养的重视。美国加州的“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英语学习者”,新泽西州提出“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语言技巧对进一步学习、交流、职业发展和人类精神(Humanspirit)的继承是必要的”,它们都是对听说读写的规定,反映了母语作为语言交流载体的特性。由此看出,两国对母语课程内涵的理解趋同,反映出母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共同特点,这也说明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一致性,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良好能力。
2.差异
(1)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表现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的第1、2、3条都是对培养学生社会共同价值的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高中阶段的“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都反映出社会本位取向。这种社会取向首先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员,应该具有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这与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国家民族观念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第4、5、6、7、8、9、10条从思维能力、语音汉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信息资料等方面提出了对个人语文素养的要求。课程标准把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目标摆在了开头,透视出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社会道德、国家共同意识的重视,也是中国传统注重先国家后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后面的七条目标又是对个人能力素养的目标要求,也体现出注重对个人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的课程总目标把对个人的能力要求与社会性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表述。因此,中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体现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融合。与此不同的是美国的课程标准明显表现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我们从加州的“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新泽西州的“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纽约州的标准1、2、3、4条都是以“学生”作为主语,学生是动作的执行者,可以看到美国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自己的母语达到各种目的。与这个层次的目标是相适应的,即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Goals),它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国的目标似乎更符合总的教育目的和宗旨(Aims),即所谓的课程总体目标,“它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一致,一般有较强的哲学理念色彩,以及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6]美国的总目标显得更加简洁和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很具体和明确。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与两国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
(2)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不同。陈述得好的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7]“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是一条标准的基本要素。两国语文标准都关注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国目标中的“培养……”可以理解为“教师培养学生……”,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没有把主语严格限定为学生。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表述都带上“学生”的主体,所以,能准确地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两国的行为动词存在着差异,中国的“提高”、“掌握”、“发展”、“形成”、“体会”等词比较空泛,难以测评。美国的“应用”、“改变”、“获取”、“收集”、“分析”等,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观察性,适合目标的表述。中美语文课程标准在行为条件的表述上也有所区别,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行为条件,如“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等,“根据什么需要”、“什么是适当的方法”、“如何深化”还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这些条件的附加对行为的指导作用不太大,缺乏规定性。美国的如“所有学生能在英语作品中理解和应用语音、字母和单词知识”、“所有学生能对印刷品、非印刷品、电子文本和资源进行使用、观察、评价和做出反应”等都显示出行为条件的具体性、可测性和实用性,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中国的目标偏重于表现性目标的选择,如“发展思维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这种目标“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对应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即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鉴赏式的评价,依照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这种目标由于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以进行统一的评价,也会导致课程目标到课程实践的“缩水”。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中美两国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价值取向、表述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有两国文化传统和现行社会条件的影响,也有各自对母语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同所导致的。中国文化传统比较注重社会、国家利益和集体观念的培养,美国更关注个人自由发展,美国母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也是维护个人自由的重要方式。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国家意识极强,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而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培养。美国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也反映出美国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一切以科学为依据,以实用为导向。所以,美国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表述方式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当然,两国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有各自的侧重,但都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混合,只是各自的侧重不同。中国侧重于社会本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美国侧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和策略来看,美国母语课程总目标体现出学科的特性,非常明确、具体地陈述目标,课程实施者能清楚明白地执行,保证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美国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制订遵循了这些原则,这也间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nglish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EB/OL].(1997-10-14)[2010-1-22].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vi~vii.
[4]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w Jersey Core Crriculum Content Stangdards for Language Arts Literacy.(1997-10-15)[2010-1-22].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6.
[5] 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The Sta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EB/OL].(1997-10-15)[2010-1-25].English Language Arts Core Crriculum,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2.
篇10
我很荣幸参加了城镇第三届名师带徒活动,根据本次活动要求每位学员要一个学期研读一本教学专著。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关于英语的教学专著,我没有选择能给我更多新颖想法的教育专刊,而是选择了最最基本的一本书——《英语课程标准》。上次在第二小学听课时,相主任就提到了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看的书就是《英语课程标准》,而且必须看透。
经过这一段时间边上课边看课程标准边反思,我慢慢地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下,我们教学还要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英语的学习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养成教育。因此,养成教育是贯彻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完成小学英语实施任务的基础。可见,小学英语养成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以下是加强构建小学英语养成教育建设我的一些观点:
一、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新科目的学习,首先就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改变一本正经传经诵道的板正的教学风格,而是微笑着上课,给学生一种亲切、平易近人的表现。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都是神圣的。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帮助他们纠正书写的姿势,这些细微的肢体接触会让学生倍感亲切,才会放下那颗紧张的心情,在和谐愉快气氛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2、新颖、趣味性的教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机械地跟读,反复听写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打通英语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通道。教师应该将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应用英语的冲动,达到玩中学,学中有收获的效果。
3、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自信心为主。因此,在评价学生时,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方法妥善处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多数是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害怕出错。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在错误中成长的学习理念,帮助他们把“怕出错”的包袱一点点地丢掉。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节课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同时也是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头开始,从严训练,一点点强化才能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1、培养学生看、听的习惯,参与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能够时刻跟进课堂的进程,眼睛、耳朵听从教师的指令,能够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同时关注同学的问与答,随时做好答问准备。要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应用于开火车的游戏,点名游戏,一次跟不上,()反复随机抽查,这时学生会在紧张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中,积极参与,养成看和听的好习惯了。
2、培养大胆说、读英语的习惯,具备连贯表达的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用来交际,都需要说出来的。小学英语应该杜绝只会写的“哑巴英语”,要让学生养成爱说英语的好习惯。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简单的句子。现在英语课堂,教师很注重英语口语是否地道,会借助点读笔、录音机、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一遍遍模仿,特别要对口语表达有障碍的学生要耐心指导,这无疑就是培养训练他们读和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课文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英文歌曲等活动,调动学生体内爱表现的欲望,增强其连贯表达英语的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基于小学英语课时少,教师在安排指导学生书写上的时间就相对很少,也有些教师对学生书写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上到五六年级英语单词写得东歪西倒,寥寥草草。有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写好的,但他们却不重视书写,应付公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