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6:5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冶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资金占用大,产品无法标准化,质量成本居高不下,设计人员成本观念不强,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成本。
一、成本核算概述
(一)成本核算含义
成本核算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
(二)成本核算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益性支出是指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支出;而资本性支出是指为企业经营上的长远需要,不能由当年产品销售收入全部补偿,而要由各受益期的收入分配负担的各项支出。相关性原则,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即提供的成本数据能为管理者提供参考服务,为管理者决策起到一定作用。分期核算的原则,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计入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即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力求精确。
(三)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机械制造业的成本构成主要为直接材料及加工费,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大
机械制造业产品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多在6个月以上。以此为依据计算采购提前期,造成物料库存及在制品存储时间较长,资金占用较大,现金流紧张。
(二)成本信息沟通不畅成本信息分散
机械制造业的采购、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财务、库存等系统息息相关,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共享及交换。传统的企业没有数据共享平台,造成沟通不畅,经常是库存中存在着积压的物料,而采购依然进行新的采购,造成积压物资不断增加。客户的订单变更后,经营部门不及时与生产沟通,造成已购入的物料被废弃,已安排的生产重新返工等等现象。
(三)内控制度繁多,缺乏执行力
机械制造业依据ISO9001标准,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内控制度,但这些文件多半被束之高阁。企业经常是出现一项问题,就制定一项制度,而在执行时依旧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成本管理者的权限不高,参与管理不够,信息获知不足,始终停留在核算者的地位,无法参与成本管理,只能是事后反映。
(四)产品个性化,无法形成标准化生产
机械制造业产品多依客户具体情况订制,产品类型千差万别,多为非通用型产品生产,产品成本历史数据参考性不强。产品配套件等配件多为独特订制,一旦出现订单更改,已订购或生产的配件将被废弃,无法在其他产品中应用。因此客户、经营、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必需形成一个整体联动机制,才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五)成本管理要求更全面化、一体化
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流转、装配到产品存储、发运、售后等各个环节都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及控制。而由于传统企业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经营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财务系统等软件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成本出现问题多在核算后才能反映出来,无法在各个节点及时发现、处理。成本核算为手工核算,每月末才能进行统计、核算,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成本管理较差。
三、完善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建立ERP这一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有助于整合企业采购、生产、经营、人力、财力、物流、库存等各系统数据,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决策力,降低成本。如当合同变更时,采购部门能及时知道变更信息,更改采购计划,合理利用库存积压物资;生产部门能及时变更生产工艺,优化排产工序;财务部门能更合理的安排资金,减少资金占用等等。除此之,成本管控能更加及时,随时将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合理现象,提出并更正各管理漏洞。如排产工序下发后,车间为平衡生产人员工作量,将一些简单产品私自安排在大设备进行生产,导致工时成本偏离预算。这时,车间成本管理人员就能根据ERP系统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一现象,从而降低成本。
(二)优化工艺设计
降低产品成本,产品设计是关键。加强设计人员成本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产品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上尽量精打细算,提高钢材利用率,选用质优价廉的配套件。
(三)加强对材料物资管理
机械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总制造成本的70%以上,包括各类钢材、铸件、锻件、配套件、外委件等等,因此加强对材料物资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降低材料成本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降低采购价格,一方面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采购数量。这就要求做好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
采购管理应从比价采购做起,建立材料价格库,及时根据市场行情更新材料价格,对采购的材料进行价格审计,确保材料质优价廉;建立稳定优秀的供应商队伍,保证材料能及时、稳定的入库。并与供应商建立利益共同体,分担风险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进度要求。制定采购计划,根据生产安排,合理确定采购时间,减少资金占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财务意识培训,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并引导采购人员提高采购质量。
如果采购管理是价的管理,那么库存管理就是量的管理。合理的库存数量既能保证生产需要,又能减少资金占用,因此,要及时清理盘点库存。制定盘点制度,定期进行盘点,及时与生产、采购部门沟通,清理积压物资,减少资金占用。
(四)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生产系统合理排产,优化工艺、工序,与采购、经营、财务系统及时沟通,了解市场行情、谨慎投入资金,避免资金占用。根据订单,制定项目预算。在生产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利用ERP系统及时监控生产过程,及时纠偏,保证产品利润。执行全面预算制度。树立车间生产人员的成本意识,从点滴做起,爱护设备,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以预算为标杆,全面执行成本预算,压缩成本费用。加强质量成本考核。质量是企业生存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只有好的产品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成本是关键,而成本核算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的阐述,能为机械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改进提供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国萍.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价值链 目标成本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50-01
一、我国汽车制造业汽车成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汽车经销商纷纷采取降价策略吸引顾客,大规模的降价营销策略需要低成本来支撑,随着人民币的增值,原本依靠较低的人工费用而达到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国企业急需引入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地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利润空间。因此,降低汽车成本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汽车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如下:
1.内部价值链有些环节消耗的资源与创造的价值不相称。如研发、设计环节。大部分合资企业由于起步较晚,自主研发能力弱,一直以来走的是以引进技术为主和以组装为主的产业依附型发展道路。
2.价值链各环节间的衔接不紧密。由于中国汽车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还比较短,管理机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内部价值链的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物流、信息流衔接不紧密现象,导致资源消耗过多。
二、汽车制造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步骤。(1)产品计划阶段。产品计划阶段包括五项主要活动,一是市场调研,即调查有关消费者需求;二是竞争分析;三是确定目标市场;四是了解目标顾客需求;五是定义产品特性。(2)目标利润率的确定阶段。目标利润通常会由销售利润率(R0S)来表示。销售利润率必须考虑到企业长期的利润计划,以及企业在行业中必须获得的资产收益率(ROA)。(3)目标成本的确定阶段。产品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率确定后,则进入目标成本的确定环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估计产品销量;{2}计算出目标销售额和目标利润;{3}计算出目标成本。
2.成本核算。(1)识别作业、编制作业字典、建立作业中心。识别作业是实施作业成本核算关键的第一步,该步骤可以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或各职能部门的代表员工面谈来实现。企业可设计作业调查问卷(一组关键问题)来辅助面谈,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提供作业成本核算系统所需的大量作业信息,如作业及其属性。(2)确认主要成本项目。该步骤通过查阅企业的会计账目及相关资料即可获知。一般企业的主要成本项目包括:材料费用、工资、福利、折旧、制造费用、维修费用、管理费用、水电、动力、取暖等费用。(3)确定作业与成本项目的关系。ABC为每一项作业设置一套账户,成本按照作业流程结转。每个作业可能与一个或多个成本项目相联系,或者说,一个成本项目可能与多个作业相关。因此,企业必须明确作业与成本项目的关系,因为这是将某项成本耗费分配至各个作业的前提。(4)确认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成本动因的确认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交谈、问卷、统计分析或逻辑推理获得。(5)依据成本动因将发生的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成本动因确认后,则面临分配问题。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源耗费的分配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作业:第二阶段依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对于直接成本,不需要经过“两阶段”分配过程,可以将它们直接分配到成本目标。
3.成本控制。(1)产品开发设计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此环节的成本控制重点集中在产品构思及方案选定、方案的设计与改进以及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上。(2)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本环节控制对象是生产价值流中产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这一环节应建立严格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完整地记录生产作业、成本流转过程,并分析生产价值链及其中每一作业的成本结构,以达到优化制造成本结构,降低浪费的可能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价值流成本控制和持续改进目标。(3)营销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统计各个活动所消耗的作业类型、作业动因量,计算各个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情况,从而为营销阶段成本控制提供定量的信息支持。(4)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控制策略。企业通过支付服务成本,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需在企业成本限制范围之内确定,这样才能达到对成本的控制,否则就会产生失控损失。
4.成本考核。经过目标—作业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企业已形成了以作业中心为基础的责任中心体系。该体系既明确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目标,又方便了责任成本的考核。对作业中心可采取以下基本考核措施:以作业中心为单位,将目标成本分解至各作业中心,以责任成本确保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强调目标成本的严肃性;明确奖惩标准;实施责任成本核算。
5.信息支持系统。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的价值链成本管理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一技术支撑,价值链成本管理将无法有效实施。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支持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在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环境之中,其信息技术平台需要从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逐步提升到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2)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在线分析(OLAP)等技术。(3)信息安全技术。(4)ERP软件。在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中,ERP软件是一个核心功能模块,没有ERP软件的支撑,价值链只能是一个理论,而无法成为实务。
参考文献:
1.左钰.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初探.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12
2.苗兴杰.基于价值流分析的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3
3.刘志娟.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
4.谢光亚,振佳.中国汽车制造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
5.万寿义.成本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2007
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降低机械制造业成本的方法研究,目的是把成本费用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即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同时由于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为此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
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床等加工、组装性行业。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工业领域主要有机械设备、汽车、造船、飞行器、机车、日用器具等等。
1.1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
机械制造业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1.1.2 成本信息分散
制造业供、产、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1.3 缺乏标准化
制造业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最后是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1.2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1.2.1 技术更新换代快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以及外来威胁的影响,导致对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原来传统的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被现在的机械行业市场所接受。
1.2.2 产品定制性强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3 产品质量要求高
对于大型的机械加工工程,通常生产周期比较长,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控车间工序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1.2.4 成本管理要求更精细化
成本管理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物资采购、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物流过程、装配过程、包装发运、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而手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而成本分析也只是同历史成本比较,因此成本控制性差。
2.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机械制造业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研究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2.1利用现代管理系统
机械制造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管理系统,优化工艺和流程,实现快速简洁高效的制造单元,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比如通过企业内部物料资源计划(mrp)的建立与实现,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用户订货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研究产品从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将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层,使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形成以erp为中心的mrp/pdm/mis等技术集成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制造系统,这样可以极大的优化排产、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物力,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2.2 加强材料采购管理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从而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物资、设备、工具、运输、行政、生产、财务、质检、理化等与材料采购和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各部门应严格按规程办事,材料采购业务流程包括:生产计划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与供货单位确定材料采购价格;主管材料采购的领导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准;采购部门与供货部门签订供货合同;运输部门将材运达企业;质检部门对购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仓库管理部门对入库材料进行数量检查;会计部门按制度付款。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3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优化生产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1)加强物资供管工作,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原始投入,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积累,前面从成本构成上已谈到如何降低采购成本,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价格运行及监督体系,成立价格审计部门,实行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验收权的分离,广泛、深入对市场行情作好调查,货比三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2)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在产品成本中属于可控部分,加强能源管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可靠保证。(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成本竞争力是机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成本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成本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3.
[2] 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9.
篇4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民办高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62-02
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行到了攻坚阶段。当前财务工作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切实合理地制定投入-产出的比例。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很快,自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的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我国拥有合法正规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目前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缺少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然而,民办高校只能自救。在生源充足时,可以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来生存,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尚不成问题。但一旦生源减少时,就难免受到冲击,甚至出现亏本运营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对经费合理运用,更加合理地控制成本,从而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用途,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好、更多的事,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经营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是非公共财政,而且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民办高校必须重视成本核算模式,以提升成本信息含量,从成本信息中把握全局。当前的做法是计算出人均教育成本,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但是这种以这拥姆绞胶怂愠龅某杀局痪哂型臣蒲У囊庖澹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消耗的成本存在着差异的客观事实,这就出现了均值假象,这样的成本信息不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就民办高校的管理决策来看,应该把教育成本的细分为各个“专业”,通过作业成本法设计一套可行的方案,将提供专业教育服务作为成本对象并最终计算出“各专业人均教育成本”。
民办高校如果想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壮大,那么收入与成本就必须相一致,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忽视的重点。2003 年我国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中规定,“民办高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此看出民办高校还是可以有利润的,而获取利润的重中之重就是成本核算,以至民办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成了该产业的前提。但是,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援也是有效的,如提供场地、减免税收、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等大的方面都是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帮助。但除此之外就需要民办高校依靠自我,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对资金运作和资源运用的管理。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
自 1940 年初,国外就开始了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最早研究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他的“作业会计”概念的提出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这一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思维。1952 年科勒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他将作业的思想融入到会计与管理里面,被看做 ABC 的萌芽。
1971 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概述。他始终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相联系的会计。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不能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而应该是作业。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工业生产变得日益自动化、智能化,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直接费用的占比在下降,间接费用的占比在提高。美国制造业界普遍感到成本核算存在扭曲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全面兴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两人通过对多家公司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数据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两位学者的研究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基础。
继卡普兰和库珀的研究之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地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作业成本法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业成本法被广泛运用到大型企业中去。Kiani 和 Sangeladji 在美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美国企业都开始推进作业成本法。随后,Chenhall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发现一半的大型企业都用作业成本法取代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核算方法,很多美国企业都在应用,如 IBM、朗讯科技等。
三、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应用的可行性
(一)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
国外学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积极的探索及研究。20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教育成本概念开始被提出。约翰・维泽(John Vaizy)是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他在 1958 年出版的《教育成本》一书,在书中准确详尽地分析了19世纪初到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另一位教育经济学学者科恩在 1979 年撰写的《教育经济学》提出教育成本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由学校提供教育的成本构成,包括培养学生而产生的相关费用,间接成本主要由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等构成。科恩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机会成本是教育成本概念最为恰当的表述。
国内学者对教育成本己进行了20多年的积极探讨,但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对教育成本的定义上,各学者分为两派观点。
一种观点将教育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成本=直接成本(公、私立教育机构的付出的教育支出)+间接成本(即教育消费者的成本);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另一观点认为,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教育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培养学生、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劳动耗费和进入劳动年龄的学生由于上学而未就业放弃的收入。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教育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对教育成本进行和核算的实际操作的探讨较少,特别是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的研究更少。
(二)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的应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具有稀缺性。如何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并合理运用是民办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成本是衡量一个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既是管理者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制定学费的标准。而一个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能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保驾护航。因此,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保C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发现不合理、无效益的作业环节,从而帮助管理者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不必要的支出,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保证财务有效进行。同时也可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提供准确、详细的成本信息。
同时,民办高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但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投资人的回报要求运营过程中必须有利润,而这种利润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并且是在合理收取学费基础上的,那就要对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准确的核算。所以,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成了民办高校公益性和效益性双重目标下的必要条件。
由于民办高校的费用种类繁多且成因复杂,导致间接费用过多。只有将这些费用合理分摊到不同的成本对象中,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人均教育成本。因此,选择并运用合理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兴起的作业成本法则是一种好方式,它将管理的重心放到基础作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将生产过程按作业动因分为多个作业,每个作业都能用运用合理客观的分配方式将成本进行逐一划分和汇总,从而获得相应的成本信息。由作业成本法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能使管理者发现不合理、没效益的项目,这可以真正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和资源控制。制造业企业最先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并取得了成功,不仅有效实现了产品的成本控制,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利润。学校的教育成本构成与制造型业的成本构成存在着相似性,所以,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民办高校是有必要性的。
由于教育成本的特殊性,因此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高校成本核算是很有意义的。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时,成本核算对象可以是学院,也可以是年级,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多角度观察教育成本的使用状况,为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管理决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小业,陈华.作业成本法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
[2] 练惠敏.现阶段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评估[J].商业时代,2005,(27).
[3] 张凤霞,郑晓春.从案例分析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西部财会,2007,(12).
篇5
论文摘 要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其中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支出费用的重要部分,因此控制物流成本也是加强制造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任务,只有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切实提高制造业的利润,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业物流概述
1.价值链的理论分析
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是逐渐提高产品价值的过程,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加价值的链条。价值链理论重点强调每一个处于价值链上的流程都是企业管理对象,以增加价值为最终管理目标,并将科技信息手段作为先进的理论基础,并在制造产品过程中不断深化与拓展,甚至应用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实践中。价值链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思路与方法,注重的是价值链上的不同人、财、物及市场的价值提升,既是战术性的管理手段,又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关心自身的发展,更要看重处于价值链中的集成利益与发展能力。
2.企业物流价值链的分析
企业的物流价值链可分为与服务及物资转移直接有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辅助提升价值活动。企业通过价值链上的物流运作,将供应商、经销商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并将各自的价值链相贯通,以形成一条价值链体系。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时候,通过电子平台融汇了物流的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以此构建虚拟的价值链体系。另外,将企业的价值链和虚拟企业相结合,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完善,能够形成以客户价值链为主导的价值网。
二、优化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
1.加快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进程
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主要是改变原本封闭、分散的物流管理模式,而实施集中开放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协调物流活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物流环节的控制,将与物流相关的仓储、运输、采购及配送等部门加强整合,实现统一的物流全过程管理。在这个统一管理的过程中,物流活动是一个单独体系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战略地位不相上下。
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处于制造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整合,也就是在企业自身价值链的基础上,消除仓储、运输、采购、配送等部门之间的流通障碍,进而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其次,企业应将自身和上游供应商、下游商品购买者置于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系统中,以减少上下游企业及企业自身物流活动之间的摩擦,经过这种优化整合的物流模式,有效控制制造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多余环节,以实现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而且对保护制造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通过对竞争对手采取物流模式的分析,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确立本企业的物流成本目标,以争取最大化的成本优势。企业还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总结先进经验、整改自身不足,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各环节运作,这对实现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物流核算体系
基于价值链上的物流成本控制,制造企业应积极构建立体开放式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并以三个维度来加强物流成本核算。
第一个维度就是对物流成本对价支付形态,其中分为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及财力成本;人力成本是物流活动中的劳动者成本,既包括一般的物流作业人员,也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人力成本还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不随着劳动量发生变化而改变;变动成本则根据劳动量的变化而有所增加或减少,如差旅费、奖金等;物力成本是在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场地费、物料费、设备费等,其中包括开展物流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备费用及后期维持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水电费、燃料费等;财力成本则是在开展物流活动过程中,以直接货币支付形式产生的费用,包括保险费、外包运输费、加工费、仓储费、包装费等。第二个维度主要根据物流的基本功能分类,包括运输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流通费用等,这与传统形式的物流成本分类相似。
第三个维度则是根据物流环节产生的范围而分类,如果将整个物流活动的过程都在制造企业的内部产生,那么就属于企业管理的内部环节,反之则属于外部环节。通过对内部环节的耗费及外部环节耗费的分析,利于企业明确物流成本的消耗形式,利于进一步加强价值链体系中的物流成本优化。如若企业的外部环节耗费较高,那么企业就应该从外部的上下游企业物流成本着手,整合价值链的优化,以控制物流成本问题。
3.注重物流人才的引进
制造企业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大量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对降低物流成本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先进的信息系统没有专业人才的操作,根本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最终结果就是企业付出了资金代价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最缺乏的就是既懂业务又了解it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有些it人员对制造业了解不足,因此管理人员提出的业务流程相关问题it人员无法给予答复,而对制造业熟悉的管理人员却对it没有深入了解,就造成管理人员无法通过计算机的先进信息系统跟进工作,不能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工作效率不高,这也与配送中心整体设计有关,对于车流的合理规划,包括进口布置及规划道路宽度、车辆行驶路线等都需要一个优秀的总体设计师来完成,但是我国多数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制造企业物流配送的相关经验,不了解配送中心的最重要功能是商品的吞吐而并非存储。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邓建高,王普查.价值链中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邓伟.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12).
[3]张天明.小议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与方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篇6
论文摘要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运用。
制造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达到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制造业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和探讨。
1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是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所引起的经济价值,即一个企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2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构成
1)管理体系构建成本。即企业设计、规划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设计和规划人员的工资、对外咨询费、差旅费等。
2)引进成本。即企业从外部获得管理体系要求的人力资源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人员招聘、选拔、录用费等。
3)培训成本。即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上岗教育、培训及继续学习费等。
4)评价成本。即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所使用的人力资源进行考核和评估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考核和评估人员工资、对外咨询费等。
5)服务成本。即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所使用的人力资源提供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总和,即福利费包括医疗费、保险费等。
6)谴散成本。即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不合格的人力资源进行谴散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谴散费、诉讼费等。
3 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现状
1)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主要精力放在降低产品物耗成本上,忽视人力资源成本的作用。
2)定岗、定员不科学造成人力资源成本浪费。一味参照历史经验,忽视生产工艺及人力资源素质的变化,因人定岗、定员,造成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3)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成本过少。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大都花费在人力资源使用和保障上,取得和开发成本很少。
4)一些企业已开展人力资源成本的统计工作,但没有完整的概念,未进行总量控制和核算,更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3.2 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问题
1)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理解有偏差。部分企业简单认为“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就等于减少职工收入”,就是将员工工资总额降下来,而不愿意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上多下功夫。
2)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和局限性。物质资源的投资一般每一次投资都有明确的回收期限,是一种完全成本。人力资源投资则不同,需不断进行投资。因此,人力资源的资本有延续性,都不是完全成本,不可能一次性或预定一定期限收回。
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体系。
4)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信息的支持。缺乏需要既懂人力资源管理又懂会计的专业人才。同时,缺乏较高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撑,影响成本预测和决策。
4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法在制造业企业中的运用
4.1 做好成本预算,控制招聘成本
1)确定招聘需求。人力资源部预先对招聘需求进行职位空缺识别。对不招人就可弥补的空缺,通过加班或工作再设计等方法来解决;对需行招聘的,应急职位聘用临时工或外包;核心职位采用内聘和外聘。
2)选用适当的招聘方式。事先制定多套方案,报人力资源部和总经审批。“员工推荐”法最省钱;招聘会,扩大公司影响和宣传度;网上招聘;“猎头”,花费多,仅用于关键职位。
3)规范招聘流程。从浏览简历、面试、心理测评到取证的全过程加强控制。警惕竞争对手的应聘者;避免招聘人才流失;避免应聘者对公司信誉产生怀疑;不轻易相信介绍信或介绍人;不忽视情商因素;不寻找完美人才;招聘后发现虚假人才。
4.2 做好开发成本的控制
1)培训需求分析。采用公司组织分析,即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等因素来确定需求内容;工作职位分析,即将职位需要技能与员工现有技能对比,确定培训需求。
2)需求操作实践。确定目标群体范围、定义职位需求、按职位需求来评价员工;行为表现管理分析;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做培圳需求分析;突发事件及主要问题分析;以培训者为中心分析。
3)培训成本核算。核算场地、教师、设备等在培训活动中所需的费用,以及学员培训期间的工资和潜在的机会成本损失。
4)优化培训效果。采用听课、实践与培圳、反馈等形式强化培训效果。
4.3 控制用人成本,做好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确保个人在组织中能得到提升;确保组织中有合格的后备经理人选进行培养,使部门保持正常运作,避免紧急招聘的损失。
4.4 合理设置工资福利水平,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1)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造行业工资水平、本地区经济水平,又要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实力和人才能力状况。设置的太高会增加公司成本,太低又会导致人才流失。
2)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尽量减少人力重复使用,以减少冗员。
3)对一些临时业务,尽量采取外包的形式。实行差异化用工。还可以使用小时工制方式。
4.5 加强各个成本中心的协调控制
对各成本责任中心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协调控制。
5 结论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一项理论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制造业企业必须不断地充实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控制理论与方法,从源头做好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工作,实现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Lloyd L.Byars, Leslie W. Rue.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7th Edition)Beijing Psots & Telecom Press ,2004,1.
[2]金卉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分析.金融经济,2008 (12).
篇7
【摘要】通过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一、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分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二是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会计行业亦不例外,会计岗位的分工呈现出精细化的特征。财政部有关文件中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负责人(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共十三个岗位。单项会计实验要体现仿真性,必须突出会计岗位分工,体现会计岗位特征,使学生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技能。所以单项实验内容和流程应当是:(1)会计基础;(2)出纳岗位实验;(3)往来会计岗位实验;(4)存货会计岗位实验;(5)资产会计岗位实验;(6)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7)会计报表岗位实验;(8)工资会计岗位实验;(9)费用会计岗位实验;(10)成本会计岗位实验;(11);涉税岗位实验;(12)财务分析岗位实验;(13)审计岗位实验。注:由于单项会计实验必须与会计理论教学课程同步进行,因而单项会计实验必须兼顾到教学进度安排。考虑到《成本会计》和《纳税实务》的开设均在《财务会计》之后,故将其相关岗位的实验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各岗位实验内容及目的是:
(一)会计基础部分
实验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日记账和明细账的登记,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结账与更正错误的基本技能。
(二)出纳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和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和签发支票,办理支票借用及报账,库存现金管理,填制结算凭证,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办理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办理各种报销业务,保管各种有价证券、印章、空白支票和空白收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出纳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货币资金核算的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及其有关规定。
(三)往来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根据发生的往来业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及明细分类账。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往来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熟悉各种应收、应付款项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各种债权、债务的确认标准。
(四)存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存货的验收、入库、发出的计价、核算,存货的清查。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存货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存货业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存货业务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
(五)资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与核算,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固定资产改建扩建和修理的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资产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资产核算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与核算,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与核算,其他业务收支的确认与核算,投资损益的计算与核算,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利润的计算与核算,利润分配的程序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收入和利润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收入、利润的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有关规定。
(七)会计报表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编制利润表及其附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会计报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报表信息资料应用的操作技能;了解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八)工资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工资的计算,工资的发放与代扣款项的结转,工资的分配,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的计提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工资费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工资费用的核算、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工资费用的构成和有关政策规定。
(九)费用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营业费用的核算,管理费用的核算,财务费用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费用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费用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费用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
(十)成本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品种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步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批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编制各种费用要素分配表,登记有关总账及明细账,填制产品成本计算单。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成本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产品成本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操作技能;了解成本构成和确认标准。
(十一)涉税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营业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消费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报表并提供相关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涉税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方法;了解我国税收征纳程序及税款缴纳方式。
(十二)财务分析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财务综合分析及评价。
实验目的:全面掌握财务分析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了解财务预测方法。
(十三)审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流动资产审计,固定资产审计,长期投资审计,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与成本费用审计,利润形成及其分配审计,编写审计报告。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审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项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和操作技能;编写审计报告;了解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方法。
二、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一方面业务的知识综合化过程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业务的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明显。综合化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会计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会计教育要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拓宽自身的业务技能,培养会计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使之能胜任会计行业的相关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多变的竞争环境。为此,构建整体手工实验模块应当遵循:实验内容真实、全面原则、实验素材选择恰当原则和实验角色清晰原则。
整体手工实验模块流程图1:
注:(1)原始凭证审核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如何填制常用的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的审核应由会计主管审核,实际做时可在同学间相互审核;登记账簿注意明细账与总账,由不同的会计人员登记,以科目汇总表的账务处理程序为典型。(3)成本核算以计划成本为典型,并用到其他方法。(4)期末对账,包括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核对,明细账与记账及凭证等之间的核对。(5)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报表,利润表要求理解所得税的金额调整。(6)成本核算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提高成本控制水平。(7)纳税申报主要完成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的计算与纳税实务。(8)财务分析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及时提供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财务分析报告。(9)报表审计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审计理论与方法完成常规的审计工作。
(一)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思路
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业务,主要是在完成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每章的知识点实验后,对一个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一般对一个股份制生产企业12月份的业务为实验素材,掌握手工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核算过程中运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材料的收发按照计划成本进行,掌握货币资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会计报表编制等内容的实践操作。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经济业务要能够覆盖日常会计核算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受训者操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启发式和扩散式思维,即在有多种备选方法的情况下,用其它的方法该如何处理,比较之下增强受训者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受训者一人做所有业务而对岗位意识不清的情况,可采取将每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交替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审核、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使受训者完成不同岗位角色的转换,并培养不相容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的专业意识。
(二)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思路
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以会计核算为主体,但会计核算并不是其惟一的内容。会计行业除了会计核算工作外,还涉及税务、财务分析、审计等其它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受训者的行业适应能力,使受训者能够充分胜任会计行业不同的专业岗位,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内容应该包括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分析和报表审计。受训者通过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操作,完成会计行业相关各岗位的实践操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知识层面的开阔使受训者的岗位选择更多一些,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会使受训者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并得到良好的职业发展。
成本核算实验内容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熟悉制造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在精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完成成本控制与考核,提高成本控制能力。纳税申报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在熟练掌握税收实务的基础上,完成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各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项税金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的实践操作。财务分析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根据特定企业的相关报表资料和财务信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完成财务分析工作,并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报表审计实验内容主要是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完成报表审计的相关工作,对所审计企业报表的真实性、一贯性和公允性做出合理鉴证,并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三、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
此部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的基础上以一个核算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完整经济业务为数据源,利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财务一体化实验。
电算化会计是一种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一种手段,电算化会计实施的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套与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软件。以现代财务软件设计的主流思想来看,大多数财务软件都是以模块系统设计为出发点,结合财务工作的流程最终设计一套完整的电算化财务软件。因此“三化”主导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中电算会计实验体系的构建首要考虑的内容便是需要培养受训者哪方面的能力,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时,我们只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即可。其次,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受训者的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我们还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该经济业务数据源的建立应注意既要体现财务各分支子模块的实验内容,又要兼顾财务实验一体化的设计目标。
核心体系构建:根据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的设计思路,其核心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按照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及会计核算的特点,笔者认为虚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是可行的,并且经济业务应涵盖会计日常工作的内容,包括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财务分析等等。(2)各子模块系统构建及模块操作流程。从会计工作内容来看,电算化会计实验子模块应包括总账系统、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系统、成本核算系统、报表系统、纳税申报系统及财务分析系统在内,各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总账系统。主要培养受训学生运用此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总账系统的初始设置凭证处理出纳集成办公各类账表生成与查询账务系统期末处理。
(二)应收应付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应收应付款管理与核算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应收应付系统的初始设置应收应付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各种应收应付单据的查询与账表的设计与管理应收应付系统期末处理。
(三)工资核算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分摊、工资统计分析和个人所得税核算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工资核算系统初始设置工资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工资系统月末处理。
(四)固定资产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设备管理、折旧计提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固定资产系统初始设置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固定资产系统月末处理。
(五)成本核算管理。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成本核算与掌控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初始设置成本核算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系统月末处理。
(六)报表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企业各种会计报表编制的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会计报表的初始设置会计报表的生成。
(七)纳税申报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各类税务报表的编制与申报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纳税申报系统的初始设置纳税申报日常业务处理。
(八)财务分析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评价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财务分析系统初始设置报表分析与管理。
四、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本部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建立母子公司之间会计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其核心部分为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流程;其分支部分为公司内部各系统模块和各子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和标准化接口流程。实验目标是: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互动协作式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实现电算化实验从单一企业实验向集团公司集中核算实验延伸,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一)实验室设计
由各个独立的教学实验室构成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基本架构,各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包括总账系统和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存货核算等等各模块子系统。
教学实验室的设计可以考虑“多层次,分级别”。所谓“多层次,分级别”首先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之间是多层次、分级别的,某账套可能是一个账套的上级会计主体,也可能同时是另一个账套的下级会计主体;其次“多层次,分级别”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核算的经济业务应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成几个层次、几个级别,较低级别的实现较简单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高级别的实现较复杂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低级别的按照实现情况可以随时向较高级别过渡。
(二)实验核心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按照“多层次,分级别”的教学实验室设计,各会计账套可以考虑按级次逐级逐层合并(由于受相关条件制约,目前还较难实现一次性并行合并)。具体各会计账套逐级逐层合并流程如图2所示。
考虑到合并本身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分层的时候安排三层比较合理,具体各会计账套中的经济业务应该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一个会计期间为一个月),各经济业务包含的信息数据可以模拟母子公司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往来业务,但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会计期间必须涉及较多的关联交易或内部往来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尽量包括股权投资项目、内部债权债务项目、存货项目、固定资产项目、无形资产项目、盈余公积项目、内部销售收入和成本项目、内部投资收益项目、管理费用项目、利润分配等等项目;二是其中的关联交易和内部往来核算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三是函数的引用和参数的设计,特别在集团多层级复杂的股权结构下;四是逐级分层合并下要保持合并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五是各账套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六是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
(三)实验分支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关键是处理好母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的具体细节。
首先,子公司要及时生成上报数据并完成相应的数据传递。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函数的引用和参数设计的能力,理解子公司如何接收并生成上报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传递关系。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接收母公司下发的数据生成本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冲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生成上报数据重新组织本公司各会计期报表对本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其次,母公司要按照子公司上报的数据及时进行汇总合并。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内部抵销分录的处理能力,理解各内部项目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各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以及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设计合并报表格式定义抵销分录项目及抵冲分录数据调整各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销分录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并显示错误明细抵销合并项目生成合并工作底稿生成合并报表查询以往所有报表对工作底稿、合并报表及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最后,在具体母子公司操作流程的实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整的会计账套数据建立和个别报表数据的生成中所有信息数据要保持和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紧密相衔接。在安排具体账套及其核算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简单的安排在较低层次,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复杂的安排在较高层次。
第二,接收内部交易数据并调整个别报表数据和生成抵冲数据时要注意上下级账套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格式的一致性,并可对本账套报表数据进行多区域透视、可变区排序和可变区汇总等操作。
第三,生成上报数据、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时要注意嵌入对象的数据格式要保持一致及平衡验证中的舍位平衡。
篇8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篇9
相关热搜: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工作内容 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当代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成本管理又是企业内部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成本会计人才尤为重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成本会计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需求,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企业输送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成本会计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现结合本学校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都以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都主要以教材为主,虽然课前都会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并且会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耐心细致的逐条讲解,但往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打瞌睡,听课不耐烦,并且有的同学虽然书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工作中仍不会操作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成本会计教材中公式繁多,学生难以理解并消化。
在成本会计众多的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作为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中,重点就是理解并掌握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而不同费用分配的方法有好几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相对应的计算公式和操作流程,当学生在看到这些公式时,往往缺乏学习兴趣,由于没有理解公式的涵义,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可这却事倍功半,经常会把各种方法和各个公式乱搭配。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守旧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仍然不能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方式还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只是以所用教材内容为依据,针对考试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虽然授课的老师会尽职尽责、耐心细致的讲解,并结合不少例题,但课堂时间有限,短时间内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而且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也只能是机械性的把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记录下来,应付考试而已。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从学校进入学校,根本不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而成本会计核算是在不同的行业会计环境中进行的,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将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为不同的成本项目,按生产工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试想一下,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如何适应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求。
(三)实践环节问题,理论无法很好的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实习机会有限,成本会计实践不足。企业会计部门通常是一个单位的机密部门,尤其成本会计的资料,更不宜外漏,学生到单位实习,很难了解一个单位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全面了解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机制。而且目前存在着很多单位都拒绝接受前来实习的会计学生,因此,学生的实习更多的就只能选择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实训来完成。
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只能应付校内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加上学生对认知实习环节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到企业参观时往往是被动的“走马观花”,下来后对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工艺流程,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等不能充分了解。
(四)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限制教学容量
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自然媒体阶段,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课时和媒体等的限制,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可见,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限制了教学容量,很难体现成本会计树状的非线性的知识结构,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教学手段落后。
二、改革成本会计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会计教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知识积累,提高理论水平,第二,积极开展教学比赛与交流,有条件的可组织教师去名校听会计名师授课,学习名校名师的授课技术与方法;第三,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岗位挂职锻炼,鼓励教师除具有教师证外。还应考取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到企业进行锻炼,熟悉成本会计岗位,掌握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成本会计这门课应用性强,对于不熟悉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多年来,成本会计教学一直采用最古老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禁锢,勇于创新,当前最好的做法无疑是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师要结合当前企业管理的需求,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实习或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况。资源条件有限的学校如果不能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实习,那么校内实训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折,通过校内实训,学生可以系统地进行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实验,强化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篇10
【关键词】 信息化; 事件驱动会计; ERP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109-04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信息技术日渐成熟,人们的生产生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从宏观方面为社会带来了变革,而且对会计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物联网技术、数控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信息化平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供应链等,使得企业实现了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企业的资源配置越加有效,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
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中,企业各部门之间很少有数据流通,尤其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不及时,导致会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同步,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会计人员最终从财务系统得到的信息是滞后的、孤立的,造成财务部门无法高效地对发生的业务进行财务处理。因此,企业的会计模式需要改变,建立事件驱动会计模式,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同步,实时披露企业发生的交易事项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事件驱动会计模式的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会人员不需要算账、记账、填表,甚至绝大多数凭证也是由ERP的业务管理系统自动生成,传递到财会部门,财务预算、计划和大部分财务管理工作都由ERP系统完成,因此,财会人员应大量地参与企业的业务管理工作,从财务管理角度参与企业的各项业务管理活动,如各种定额的制定、各种物资价格目录的更新、各种融资投资活动、企业的各项管理与决策等。
“事件驱动”原意是指出于某种需求,需要系统执行某一项操作时,程序指令即开始执行,简单地说,就是产生什么事件,调用什么函数。将其运用到财务领域,“事件驱动”的含义是指在企业发生某一项业务事件的同时,系统中的某一程序指令开始运行,将事件信息及时地转变为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处理。在事件驱动的会计模式下,所有的业务数据由各业务事件主体收集,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将其存储在事件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大多为原始的、未经处理的信息,与此同时,会计人员可以便捷地从业务事件数据库中获得所需信息进行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事件驱动会计的概念模式如图1所示。
在事件驱动会计模式中,数据采集的对象是原始凭证,因为原始凭证作为业务事项开始的证据,它记载的所有信息均是业务事项的原始信息。但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中,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来源于经人工处理的仅包含原始凭证中货币信息的记账凭证,并且,在事件驱动会计模式中,由计算机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实时从业务事件数据库中“感知”原始信息,获取全息数据,包括人、财、物等各项财务和业务数据。两者的依据不同,相较于传统的会计模式,事件驱动会计模式依据业务原始信息,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信息。
三、与业务事件同步的实时数据采集
(一)供应环节
采购物料至物料入库,由计算机通过射频(RFID)等物联网技术直接从原材料上采集财务和业务数据,涵盖与原材料相关的全部库存信息,同时生成供应商及企业的付款信息和相关的财务信息,并对该事件的纸质原始凭证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电子凭证。原始凭证转化为电子影像后,要对电子影像进行编码,以便系统对影像进行处理。电子影像的编码规则要符合以下原则:每一个电子影像的编码是唯一且符合标准的,同时,还要保证编码规则与其他信息系统的编码规则保持统一,以便不同系统之间对信息的共享。
物料领用出库时,可按照系统中输入的生产订单、生产工序进行配套原材料领料,系统将所需物料的编码、类别、数量、价格、仓库、出库时间等信息经核准后发出,同时自动生成电子凭证。物料采购模块完成出库时,同时结转存货至成本费用科目或工程项目。
(二)生产环节
随着产品多样化、小批量生产的发展,ERP、MES以及DCS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三者的集成能够使企业以现有资源实时响应市场需求,提高敏捷性。MES与DCS、ERP共同构成企业的神经系统。在这三个操作系统中,MES在底层DCS与上层ERP管理系统之间起到衔接作用,主要负责调度执行来自ERP的指令以及处理来自DCS系统的反馈。
ERP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计划制定企业生产计划,包括产品生产数量、完工日期、物料投入、生产工艺等信息,并将指令下达到相应车间的MES,根据生产计划MES产生更为详尽的资源分配方案、控制参数、工序和生产调度,并形成工作指令下达到控制层的DCS,DCS接受到MES下达的工作指令控制相应设备完成相应工序;反过来,DCS进行工作的同时将生产车间的信息实时反馈给MES,包括实际工作时间、产成品数量、人工状态、物料需求等,MES在DCS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反馈给ERP系统,ERP系统根据MES提供的信息调整ERP生产计划中的物料、人工、设备等数据(即根据实际发生数据调整计划),同时进行成本计算、生成电子凭证,做到生产进行到哪一步,成本核算到哪一步,实现生产作业流程与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卢等,2013)。
MES对企业各生产工序及时、准确地采集,并处理过程控制层传送的生产过程数据,向ERP层传递生产数据和质量数据,那么各种资源耗费就能够以天为单位实时、直接分摊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中(陶松桥,2005),而且企业可以实时获得产品的生产信息、成本核算数据,进行成本分析,从而调整经营决策。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在ERP系统向MES下达每日的生产任务时,可以实现每日或者实时计提、单台计提、实时计入产品成本,而不是传统的每月计提引起信息滞后,而且,同类固定资产如计算机可根据其使用环境对计算机的耗用速度来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或不同折旧年限计提。人工费可每日或实时摊销计入产品成本,在月末只需根据本月是否有奖金或其他津贴来进行微调。材料费同样根据生产的实时耗费即时分配计入生产成本,当大部分费用可以在其发生时实时计入产品成本中,那么间接费用将会越来越少,趋近于零。而产品的成本核算将更加准确及时,各项费用将更加清晰明确,建立在间接费用分配上的各种会计理论和方法将失去效用。
(三)销售环节
产品在转换为收益的过程中,始终在供应链上流转,传统的销售管理流程中,即使在ERP系统的支持下,主要还是手工输入产品在各个销售环节的数据。在事件驱动会计模式下,可以引入条码技术来有效实施销售环节数据自动化分散采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首先按照不同品种、不同批次、不同包装及其他特有信息在生产时为每一件产品生成可以唯一识别的信息码,以二维条码的形式印制在商品或商品包装物上。在销售流通环节,采用RFID技术获取商品的销售信息,根据订货单及合同获取客户需求信息,查看客户所需商品是否已完成交易。与此同时,ERP系统记录库存商品变化,并进行销售收入实时入账、成本实时结转以及相应销项税的实时登记,从而采集全息的原始信息。其中,为满足销售管理需要,系统记录产品编号、类别、数量、单价、仓库、出库时间等库存信息,同时生成客户的付款信息和相关财务信息;为满足财务核算需要,销售事项发生时,系统实时进行成本结转,销售收入和销项税根据所开具发票自动入账。
总而言之,通过将数据采集方式自动化,与业务系统平行,可以实现高效的业务与财务协同,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会计信息与交易事项的相关性。区别于人工处理,计算机自动收集的信息是与业务相关的全部原始信息,并以标准编码的形式存储于共享数据库中,这些信息能够同步到财务系统以及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中,从而保证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协同化,提高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四、基于事件驱动的实时信息处理
事件驱动模式下的数据处理以业务事件的发生作为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起点,在供应、生产、销售三类业务流程中各包含主要的业务事件。为了将业务事件语义化,采用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REAL(资源-事件-地点)模型将事件数据转换为业务数据,同时解决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范围局限的问题。REAL应用于企业是基于经济实体发生的一系列分立的业务流程,其由若干业务事件组成,涉及业务事件的各方面,从而实现事件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转换。
会计凭证是对企业所发生业务的会计描述,是会计流程的起点。在事件驱动会计模式下,可以实现由交易事项信息自动转化为会计数据。换言之,当共享数据库中业务事件信息满足一定条件时,利用信息系统的事件驱动机制,根据先前系统中定义的规则,系统自动从数据库中采集业务事件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固定格式的记账凭证(需事前定义模板),然后在财务板块进行后续的登记入账、报表生成等操作。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一)供应环节
在供应环节,企业根据生产计划从供应商处获取所需物料。在此过程中,利用事件驱动机制,将实时自动采集的事件数据转换成REAL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供应流程的主要业务事件包括采购申请、选择供应商、订购物料或服务、验收入库、批准付款以及支付款项等,转换成REAL模型如表1所示。当满足系统中定义的条件时,系统中相应的程序开始运行,提取与业务相关的名称、金额和供应商信息等数据,按照系统中的规则和模板,将这些供应环节信息转化为固定格式的会计记账凭证借贷双方明细科目,生成会计记账凭证。经财务人员复核、审核后,将记账凭证实时登记入账,最终输出财务报表。
(二)生产环节
生产环节是把所获得的物料或服务最有效地转换成顾客需要的可销售产品的过程。生产流程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以制造业生产为例,将一般生产流程业务事件分为生产计划、生产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检验、完工入库等,转换成REAL模型如表2所示。根据会计规则和会计凭证模板从REAL模型中析取出实时会计数据,程序提取出原材料名称、产品名称等信息,生成会计记账凭证,完成产品成本核算。由于采用信息化系统实时分摊各类间接费用,间接费用趋于零,所有生产所消耗的料工费均可以计入到生产成本中。在获取实时会计记账凭证后,进行审核,账务系统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登记入账、生成报表等操作。
(三)销售环节
正常销售环节涉及的事件是:接受订单、开具发票、产品出库以及接收付款等,转换成REAL模型如表3所示。根据会计规则库中定义好的传统会计规则和实时会计凭证模板从业务数据中析取出实时会计数据,程序执行对业务数据的产品信息的名称、金额和客户信息提取,确认收入和相关税费,结转营业成本,生成会计记账凭证。人工审核后,在账务系统进行后续的登记入账、生成报表等操作。
五、反映全部业务事件的实时信息输出
会计主体将发生的各项业务和交易及时披露在财务报告中,信息使用者可以从相应的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财务报告。当信息使用者想从企业获取信息时,可通过网络直接进入企业对外公开的系统,及时有效查询、分析所需信息,然后由报告生成器根据用户的选择,在系统中找到对应的事件驱动模型,生成满足其需求、多层次、全面反映企业目前及过去整体情况甚至未来预测趋势的财务报告体系。
由于系统中存储了业务事项多方面的细节属性信息,当用户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时就可以向下钻取到具体的业务明细数据和财务明细数据,从而促成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如在会计的各种明细账中,能够充分反映各项业务事件,通过查询明细账即可知晓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事件。
六、结论
在目前所处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趋个性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举步维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提出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所研究的基于信息化的事件驱动会计模式是建立在物联网技术、DCS、MES、ERP、事件驱动机制以及REAL模型基础上的,实时反映企业各项业务的现代会计处理模式。该模式能够实现实时采集财务业务原始数据、直接分摊资源消耗、事件驱动处理数据、个性化输出实时信息等多项功能,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项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相信未来企业能够真正实现事件驱动会计模式的应用,为信息使用者实时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信息。
【参考文献】
[1] 卢,王海东,李海亮,等.基于DCS/MES/ERP集成系统在水泥企业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水泥,2013(3):
102-1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